第一篇: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1.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而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典型式样和总体特征,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生活方式更新的决定性力量,它通过作用于生活方式的外在客观因素,从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手段。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首先,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其次,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再次,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
虽然不论从生活的哪一个方面,我们都能够轻易地享受到科技成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创造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2.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也叫思维习惯、思维偏好、思维模式等。作为思维活动习惯模式的思维方式,是指“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发生影响或作用的机制,就是通过影响或改变思维方式的要素来实现的。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决定思维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在工业社会,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束缚了人们的思维,使人沦为机器的奴隶,导致机械主义、形而上学盛行。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决定思维方式的保持时限。思维方式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抵抗变化的力量,但它产生于生活实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环境和社会经历是影响思维方式形成与改变的重要因素。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决定思维方式的重新整合。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深刻地反映在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上。科技决定了人们对经济和政治的认知,这就是无限度地提高国民收入。科技的作用使人们形成了充分利用科技的思维,即使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情感等方面的原因对现代科技有反感,但在认知、动机和行为上仍倾向于接受和利用科学技术。
第二篇: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而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典型式样和总体特征,包括人们的劳动生活、物质消费生活、家庭生活、学习和交往生活、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广阔领域。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生活方式更新的决定性力量,它通过作用于生活方式的外在客观因素(物质环境和社会组织方式)和内在主观因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体现为以生产力发展为主轴的社会进步过程。但是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是以该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为标志的,重大的技术创造往往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例如在远古时代,火的使用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近代的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发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业人口,更多的人获得了城市化、工业化的社区生活方式。马克思在实地考察珍妮纺织机的社会影响时明确指出:“近年来,任何一种机械发明都不像‘珍妮’纺织机和精梳纺织机的制造,在生产方式上,并且归根到底,在工人生活方式上,引起那样大的改变。‘机械发明’它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此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在这里,马克思精辟地论证了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影响的实际过程。
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作用下,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方式的结构要素如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空和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从三大传统工业(即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时代转向新兴工业(即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的大发展时代:二是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要内容的一、二次产业转向以精神需求为主要内容的三、四次产业;三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占优势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占优势。信息技术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最终会反映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上面来,从而给大家生活方式带来一场革命。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人类交往方式的变革,使交往方式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在农业社会中,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力畜拉的车舆和帆船是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落后,使人与人之间很少进行跨地域的交往。每个地域都相对地形成封闭自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存单位。这就使人与人交往的范围非常狭窄,形成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交往紧密而窄小的交往半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交通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轮船代替了帆船,汽车、火车取代了马车,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地铁,立体交通,四通八达。与此同时,通讯和传播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电报、电话、电视、传真、呼机、电脑网络等新技术传媒的产生,使感情、思想的交流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不受时空的限制。这大大扩展了人的活动领域和交往范围,使人际交往日益从家庭转移到公共场所,从个人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从国内扩展到国际。
再者,由于科技的进步,工农业生产逐渐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职工的劳动时间,从而使闲暇时间的增多。而随着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人们就要逐步进入娱乐专业化时代,这个专业化很大程度上是以高度发达的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使人们的闲暇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例如上网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
虽然不论从生活的哪一个方面,我们都能够轻易地享受到科技成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创造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篇: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科学技术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手段。整个人类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人利用科学技术认识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历史。
科学技术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它还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主体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摘自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它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进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国90年代乃至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这句话不无道理,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稳定,科技的进步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人类由于使用了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科学技术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就如同枯树发新枝,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第二,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首先,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其次,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人类基因工程的业已完成,使得科学家对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人类借助生物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生产的药品,可以治疗许多常规疗法不能治疗的疑难疾病甚至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治愈疾病,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再次,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化,又促使头脑革命化。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 1 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
第三,促进了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现代科学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科学与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推动了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以适应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化集体劳动,一些重大高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动员的人力、物力,投入的资金、设备,其规模之大,都是过去所远远无法比拟的。像美国总统1942年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57年的“北极星导弹潜艇计划”和六十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都是具有全国规模的浩大工程,甚至还需要组织国际间的协作。要把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组织起来,是各种资源达到有效配置,有条不紊的协同运作,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效能,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这就给科学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摘自于<<论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正如一切事物一样,科学技术既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它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只有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才能使它能造福人类,而免受其害。一般说来,科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科学技术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且不说原子弹、氢弹在核战争中对人类的巨大杀伤力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就是那些核废料、报废的旧电脑、太空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农业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命安全的负面影响。粮食蔬果上用的杀虫剂,既可以杀虫,但是对人体也有不利。再如核技术,既可以用于和平建设,发电供能,医学治疗,造福于人类,也可被用于战争,变成核武器,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高科技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现代化的同时,也使得许多民间的传统工艺、文化,退出大众生活的舞台,乃至从社会生活中逐渐消失,这对于人类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十分不利的。另外,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赝品,也是利用科技去“克隆”一些文物的。
科学技术也拉大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差距。由于高科技的推广应用,这样会导致失业率增加,就业问题突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未能掌握科技的人,在这个到处充满着科学技术竞争的环境中很难找到立足之地,而那些懂得相关技术的人才则可以利用技术为自己带来更多的财富。据有关资料表明,40年前全世界最富和最穷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目前是74:1。但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那些曾经促使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资金密集型高新技术,一旦被比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引进,非但不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会产生不少经济和社会问题。
总之,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简单说来,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与环境能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摘自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因此,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要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充分、有效地使用能源,树立科发展观,努力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忌单一考虑、鼠目寸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 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我们应该在学好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正确认知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去完成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利的使命,这样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不是为人社会造成更深的伤害。通过掌握和科学应用技术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利用它来造福人类。参考文献
【1】 探讨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论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 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环境的关系 【5】 依靠科学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6】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第四篇: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乔红娇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29班)
摘要: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很密切,两者之间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科学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显示了很重要的作用: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四次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有其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要正确地把他运用于造福人类的社会之中。关键词: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双刃剑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social development
Qiao Hong-jiao Machinery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institute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hip is very close, both between mutual penetration, supplement each other.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hows a very important role:Ancient four great inventions and four technology revolution has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their good side and bad side, we must correctly treat scientific technology this double-edged sword.To properly apply for the benefit of his society of human beings.: Science;Techn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Double-edged sword
学了一学期的自然辩证法,我的感触很深。当初我刚上这门课的时候只是抱着一种很休闲很放松的态度来上这门课的!偶尔不想听的时候我也会在底下做一些小动作,比如说看看别的书或用手机发发短信、上上网之类的事。于是很快一节课就过去啦。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已经对这门课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充分享受愉悦的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人们总是在不断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种种困惑和怀疑,从而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如期地得到解决。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些科学家们不断地提出科学问题又不断地解决科学问题的历史,只要存在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就会形成科学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在孕育之中,又在引导着科学家们去不断地探索,人类的知识又在不断地走向深入,这部历史也就会不断地写下去。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向前发展。
而近代以来,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技术哲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得到孕育与发展,人们对技术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对技术的本质、结构、特征、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多角度地讨论。而技术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可见技术问题具有其自身的位置、特征,处在科学问题不同的层次上。
科学技术一词,包含着科学与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与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得到的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技术是科学的实际应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意义。但如果没有科学,技术对生产就不能发挥它的优势作用。从科学技术结构体系结构看,科学技术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结构日益完整、立体发展的复杂体系。从逻辑结构上看,科学主要执行认识世界的职能,技术主要起着改造世界的作用。从宏观上看,技术形成了一个以人类需求或目的为核心的立体辐射网络结构。因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两个重要的环节,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相互转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又相互区别。技术对社会各方面有着全面的渗透和影响,围绕技术活动的展开形成了具体的技术系统,成为自然与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技术对科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的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的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因此在科学技术的探讨中,我们在这里要重点谈论一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①。
一、我们首先谈一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已经陆续地传到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也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造纸技术的发明也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彻底改变了之前用甲骨、竹简和绢帛来书写、记载的材料的历史,对中国历史乃至对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但是,中国人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自己的发明。在古代社会,他们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技术,但却只有有钱人才有机会读书写字,而且一般女性除外。他们发明了火药,却只会用来造烟花、鞭炮,留过年过节庆祝活动用的。以至于,枪炮,军舰等也不得不从西方国家进口。更有甚者,西方列强竟然拿着洋枪、火炮来打开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发明了指南针,却只会用来辨别方向。当西方列强,利用指南针环游世界,积极开发殖民地的时候,中国人却从明朝开始海禁,对外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对西方的兴起一无所知,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中国还是慢慢地在进步的。由于中国人没有好好地充分利用自己的发明,而西方人好好地利用了。因此中国的进步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快。但科学技术到底还是改变了社会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再次谈谈四次科技革命及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做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手工业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厂手工业,使人类进入了机器时代。
第二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不仅推动了生产技术由一般的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的转变,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此时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使科学与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后期、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电子集成技术等学科的高度综合,而形成了基于系统科学原理与方法的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等,将带来的是纳米生物机器人技术、生物炼制细胞工厂与太阳能仿生技术的产业化。
四次科技革命确实给人来带来很多的便捷和舒适。但四次科技革命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危害:汽车的发明,每天给自然界带来多少的CO2,由于车祸,每天死于机动车的人也很多;电冰箱、空调等家电的应用,每天排放的氟利昂也使得臭氧层出现空洞,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核能的应用,如果用于发电还好,但是一旦出现核泄漏或原子弹爆发什么的都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伤害;互联网的高科技时代,虽然它方面了我们的学习,但是也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利的方面,它会使人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如何看待科技这把双刃剑
从上面举得例子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的“相信上帝,天圆地方”到现在能够对我们地球之外的月球乃至太阳系有逐渐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人类早期的刀耕火种到我们今天的高度物质文明,都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物质资源丰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毫无疑问,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让我们的视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世界,使人类不但能够进入太空,而且还让人类能够看到细胞、分子、原子等,进而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广泛,为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它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运用科学技术,并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创造更多的成果,并且使人类能够有可能远离艰苦和危险的行业,把冒险的工作给了科技的成果——机器人,还可以使人类的距离变近,我们的交流在互联网之中变得是如此的便捷和顺畅。人类运用科学技术认识并改造着客观自然,并凭借现代化技术,运用各种大型、精密仪器和测量等手段,增加了人们的感官,突破了人们直观的局限,为人类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认识客观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人类进入机器化的时代,尤其是自动化,让我们远离了手工等落后的操作方式。还有现代一些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后,水稻产量一增再增;终于解决了世界的温饱问题。还有许多转基因技术也使得产品的产量和食物的品质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巨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人类的生活水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事物。也就是要清楚的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具有好的一面,也具有坏的一面,即使是科学也不例外。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的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利的负面影响。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总是会运用于军事上,从尖利的石斧石剑,到威武的金戈铁马,再到火枪大炮,以至于今天的核武器。这些人类才智的光辉成果却用来作为烧杀抢掠的工具!使无辜的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使他们失去亲人、失去美好的生活家园,使他们生活在窘迫与仇恨之中。造成了很多的人间悲剧!而且我们的地球在这些武器的力量之前,会显得很渺小,会显得不堪一击,这些武器足可以摧毁我们的地球好多次。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增长,现代化的工业发展的越来越迅速,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出现空洞,极地冰雪融化还平面上升,人类逐渐暴露在光灼水淹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地增加。在科学技术发展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处于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工厂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汽车奔跑于路面上,而工厂排出的废气、烟雾和汽车排放的尾气也是急剧地增加,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渐增多,甚至超过了自然界本身能够吸收和承载的能力。以至于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不计其数的物种灭绝,还有许多是正处于灭绝的边缘挣扎。不知道,下一次,是不是该轮到人类担心自己的生死存亡了呢?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福音和磨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不可否定的,我们不能因为科学技术存在弊端而认为科学技术是个噩梦。历史证明,由科学技术引起的问题,科学技术也能提供出解决的办法。在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应该以给世界带来和平,让世界的人们生活的幸福,促进人类的发展,维护生态的平衡为目的,用责任和道德来监督,进而使科学技术能尽可能的为人类谋福造利,减小甚至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弊端。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是利弊共存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是事物的辩证统一。我们不要只看到其有利的一面,而不看它的不利的一面,要知道,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和破坏力同样都是很惊人的。我们应该运用科学技术,做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而避免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事。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或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相一致的。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及社会道德教育,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②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价值渗透于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不仅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内在关系中,也存在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科学技术与价值不可分割。因此,科学技术的价值就在于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区别,所以体现了对科学技术价值理解的不同观点。
一、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反思:(1)科技乐观主义;(2)科技悲观主义;(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二、对科学技术价值观的评价与行为取向:(1)科学及时决定论的误区;(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总之,科学技术确实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科学技术也要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面性,又并非全在于其本身,人类对其运用的初衷及环境等因素都影响着科学技术的作用偏向,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也因而变得更加复杂。所以要求人类在生活、生产中应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竭力走绿色科技之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协调。
尾注:①.参考课本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P102最下面一段和P103上面的部分内容。
②.参考徐运祥:《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的摘要部分,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炼、张怀民:《自然辩证法新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张培林、王学彦、张雅春等:《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向德平:《科学的社会价值》,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刘大椿、何立松:《现代科技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科学技术成倍增加、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整个体制发生变化。新的科技浪潮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特点标志着智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面临的知识快速增长、知识更新率加快和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切都对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1、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更新加快。这不仅促进技术和生产的变化,也引起科学内容和人的思想的变化。加快感知新事物的速度,加快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转换速度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加速转换,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终给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乃至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带来了巨大变化。科学信息量不断增长,新的科学规律、新的科学原理和新的事物的不断涌现,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但扩充了某一学科的内容,也把该学科的知识扩展到其他科学技术领域。这样,阐明科学内容的信息量成倍增加。因此,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在所谓的“知
识爆炸”面前,高等学校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二是培养信息评价的专门人材。
2、科学理论和科学手段作用不断增强
科学理论的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加强,要求高学生的各科科学理论准备水平;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根据地预测所学学科的发展途径。建立科学理论储备,虽然不能立即应用于实践,但它为未来的专门人材,其中包括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当代科学认识手段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由现代科
学的特点决定的。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因特网的巨大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所用。网络不但使现代个人电脑进入课堂教学,而且通过高速的声像和资料连接,使所有的课堂和学生在彼此之间以及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坚持认为,把计算机网络结合运用于现有课程的课堂教学计划势在必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基础,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技术手段,即使是最完善的也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不能过高估计它对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作用。
3、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是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彼此联系,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不同的学科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学科间相互结合常常导致新学科的出现,例如:控制论、仿生学、数学语言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等。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也影响到高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方法,普通教学论和高校教学理论也相继采用了控制论、信息论、工程心理学、数学心理学以及其
他学科的知识。
4、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科学技术和生产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科学研究成果的物化时间逐年缩短,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科学成为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而技术日益成为科
学发展的要素。企业对专家的要求与其说是参加实践工作,不如说要他们对科技原理以及它和生产的联系和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一是技术科学化,二是科学“技术化”。因此,学校与社会其它各部门进行综合的创新丁作,对于高等教育意义重大,这也是培养管理自动化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材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现代科技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正在不断缩短,而在这其中,不论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发展,还是向生产力转化的具体技术,都表现出了高度综合化的特征,这就对教育提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现实要求。
首先,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综合化和科学与技术趋向一体化预示着当代科技的重大突破,不能只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方面人才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单科的或局部的知识其应用度是十分有限的,而整体的、综合的知识才
具有广泛的、巨大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基础教育不能过份地强调对单一学科知识的继承,而需要基础教育培养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体力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等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其次,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向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论是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社会生存质量的提高,都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联系,呼唤着既具有“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又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道德观”的高科学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有创新才有发展,这是当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教育,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以自然本身的综合性为背景,将自然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统一的、综合的整体,适当软化已有的学科边界,以大科学观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琐碎知识细节的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影响
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向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虽然诸多设课程理论各执一端,但都在促使课程设置朝着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要求的方向发展。我们从国外大学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1、强调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教学
当前,许多国家都认为:工程科学发展是以社会需要为根据,又为自然、经济、政治等领域所制约的。因此,在大学课程设置上普遍重视理工文学科综合化,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和社会工作者共同解决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就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做好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扩大工程师的智力界限,从而增强适应性。因此,许多国家都在改变狭窄的专业训练或单纯的工程训练,在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文科课程。从美国高等理工科院校来看,特别是一流的工科院校,都十分重视文科课程的设置。
2、强调基础理论课程教学
早在30、40年代,由于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普遍偏重于专业技术训练,比较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由于五十年代后期的“空间冲击”,促使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工程师才能有所发明创造。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又发现: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变化快,但应用科学又都是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牢固的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应用科学的需要。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又都普遍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在美国,理工科大学一般都强调基础宽厚、能适应将来变化的“通才”,整个四年的教学都是围绕加强基础进行的。在日本,大学新生必须先进“教养部”读一般教育科目,然后进入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西德在培养工程师的教育中,头两年也用来进行基础教育,称为“基础学习阶段”,后两年为“主课学习阶段”。从上述几所理工科大学的设课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课教学在朝着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并且具有起点高、基础厚、课程宽、选修多等特点
3、强调实践性课程教学
国外高等理工科院校在加强基础理论教程的同时,也强调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以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如美国许多大学的实验室和计算机都日夜开放,十分注重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科技冲击的浪潮下,各国高等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课程设置的问题,在朝着综合性、基础化和实践性的方向发展。无疑,对于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提出了挑战,应该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进行思考。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是否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3、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手段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手段是直接联系的。原始社会以前,人类是凭借着体态姿势和咿呀之语来进行信息交流的,教育的方式只能是口耳相传;经过若干年的演变,人类慢慢学会借助音节来表情达意,口头语言称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后,文字的出现,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出现了书本。书本是以文字来表达、传递和储存教育信息,书本的出现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教科书的普遍使用,促进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这样,小组教学和班级教学模式就得以实现。;到了十九世纪末,幻灯、无声电影等视觉媒体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形象教学方式的引入,使教学别开生面;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影、广播、电视、录音、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等相继投入教育领域,六十年代开始,教育领域出现了闭路电视、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人造通讯卫星、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这些媒体共同构成了人类教育的立体传播时代,教育方式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学校,使教育摆脱了手工业方式的束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向着高效率、优质量的方向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习容量和加快学习进程,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口爆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总之,为适应科技进步、知识增长和现代生产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并且成为人们接受教育最快捷最经济的途径。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问题重新思考,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大教育观、学生主体观、教师主导观、学习效率观、教学媒体观、终生学习观和终生教育观等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