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读三字经
浅读《三字经》
王宝良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甚广,故有“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的说法。
现在我们身边的孩子大多可以背下《三字经》,这个假期,我把我自己熟悉的《三字经》,变得陌生了一把。从头到尾地读了很多遍,所谓熟悉是自认为的,实在陌生,是因为背不下来,着实汗颜。在此,我只简单地自我温习一下,不敢和大家进一步交流,等下次深读细品,有更深入的见解,再向同仁们请教。
在古时候,人们基本是背好《三字经》后,才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就连不识字的老人,也都能背几句,确实很是普遍;但这简简单单的千余字,却包含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诠释处世为人的道理,包容万象,可谓是博大精深。
我读《三字经》,把它分成四个部分。
一、教与学、孝悌之义,后天环境对人们的影响;
二、数字常识、重要典籍的介绍,熟悉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了解历史兴替,以史为鉴,树立远大志向;
四、学习古人学习态度,激励我们刻苦学习。时间原因,我侧重看了前两个部分。
一、教与学、孝悌之义,后天环境对人们的影响
《三字经》一开始便强调了家长老师的教育、学习要从小做起、孝悌之义和后天环境的重要性。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 1 惰”说的是不教育孩子是父亲的责任,教育但是不严格,那就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当你受到表扬或批评时,要理解体谅师长的难处和良苦用心,因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且任重而道远。“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经雕琢,不成器物,人不学会怎么样呢?不知义。用玉和人对比,特殊指出人不学习就不明道理,继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告诉大家,小的时候就要抓紧时间学习,尊师重道,研习礼仪,“子不学,非所宜。”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幼不学,老何为”小的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做什么呢?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岳飞《满江红》里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也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人重在礼仪孝悌,孝指小辈孝敬父母,悌指弟弟尊敬兄长,要端正人们的思想,知识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孝悌之义,作者介绍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个故事,即“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那么,结合自己的经历,想一想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自己能不能做到?古人儿时都能如此,我等文明人岂能落后!
“五子登科”、“孟母三迁”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代时燕山脚下的窦禹均共有五个儿子,家教严格,教育有方,五个儿子相继科举登第,扬名于世。“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据说孟母为了培养孟子,曾三次搬家,开始时他家与屠夫为邻,孟子便学玩杀猪的游戏,2 搬家后的邻居是专为人操办丧事的吹鼓手,孟子又爱上了吹吹打打,由此也可以看出圣人自小便是好学的,最后孟母再次搬家,搬到了学堂旁,孟子才开始受到良好学习环境的熏陶,加之自己刻苦好学,最终成为仅次于孔圣人的一代大儒。其实也正如今天的学生,他们有好奇心,有探索欲,溜号注意力不集中再平常不过,如何教育,怎样引导则会成为孩子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数字常识、重要 典籍的简介,熟悉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首先要讲孝悌之义,其次是增广见闻,学会数目加减,学会文字文章。“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告诉我们做人也应如此,怎样呢?基础很重要,从点滴做起,积少成多,就终究会成大器,这也是我们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好习惯之一。三才、三光、四时、四方等都很容易理解,谈到三纲,一般与五常联系到一起,是古代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所谓三纲,即使三条纲要、三条法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就是仁爱,义,道义,礼,礼仪,智,才智,信,诚实守信。现而今,三纲已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可五常依旧影响深远,依旧是我们心底的道德准则,不幸的是,今天的我们落后了往时的古人,是进步还是倒退,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小时候家里贴对子,就会看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当时也不懂,就把这两个随机贴到了窗上,记得很清楚,姥爷 3 笑弯了腰,告诉我这两个应该贴在粮仓和牲口棚里。现在想起,温情也悲伤。温情在于往日的窘事回忆,悲伤在于物是人非的思念。“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伦,辈分,从自身开始,上四代,下四代,共九族,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明成祖抢夺侄子皇位之后,他想得到正统思想的认可,于是找到了名望极高的方孝孺,但方孝孺认定朱棣篡位,不肯承认,后来明成祖朱棣威胁说:“你不怕死吗?我诛你九族?”方孝孺大义凛然:“你诛我十族又如何?”朱棣大怒,连同方孝孺的学生也一起诛杀,出现了“诛连十族”的历史惨剧。
“凡训蒙,须讲究,评训诂,名句读。”讲解小学、四书、五经以及春秋和诗经等古代文学经典著作。“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书读完之后,方可读诸子百家之作,选择重要的事加以记忆,诸子百家中的五子包括了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庄子。这些古人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其影响力已然超越了整个时代,甚至延续至今,依旧领跑世界。这就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个浮躁而后带有盲目崇洋的社会里,其实我们可以静一静,沉淀一下,畅快呼吸中国的文化,探寻那原始的亘古不变的智慧,而不是简单地学习外国的皮毛,用来标榜自己的时髦,追求那种内秀的散发,而不是外在的张扬。
以上是我浅读《三字经》的点滴认识,当然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在于它经得住推敲和细细品读,在日后的学习生活里,还会再挤出时间回味《三字经》,做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二篇:浅读《三字经》
浅读《三字经》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读必背的书籍。2008年4月25日我国新修订了《三字经》,增加修改49处,修改内容仅占原文10%,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发,力争在全国中小学推广。2009年春节到同年5月,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系列节目。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种。我们采用的则是民国年间的增补本。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第三篇:读三字经范文
读《三字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九峰实验学校计英
提到传统文化,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三纲五常”。这“三纲五常”也收录在《三字经》里:“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三纲五常”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占据绝对地位的伦理道德准则。我们并不否定这一伦理道德观念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已被打上了封建统治的烙印,尤其是那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维护封建统治最有力的武器,变成了束缚人性的最大枷锁,但我们决不可否认儒家的这一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所起的巨大作用。就如同《三字经》一样,个别之处也许与现时格格不入,但《三字经》里的精粹之言,那“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那“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三字经讲要》在序中称“《三字经》之内容涵盖甚广,有教学之要、读书次第、历史沿革、天文地理、学行典范等等,堪称是一部‘国学简要索引’,或者叫‘中华文化小百科’。”读《三字经》,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诵读《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青基会在1998年初成立了社区文化委员会,由著名学者陈越光担任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而在此之前,1994年我国台湾省台中师范学院的王财贵教授,已开始推行“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活泼的、开放式的,从伦理到自然科学,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它能教会我们思考,开发人的思维宽度。同样,让孩子们在少年时代就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素养,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爱学,会学,掌握好的思维方式。”“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刚推行时,科技部研究中心进行了评估,结果是:94.2%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三字经》行文大致以谐韵编写,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每四句就像是一首歌,学生易于诵习,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诵读《三字经》,可以让学生接触经典古文,尽管学生对其有些内容不能完全理解,但正处于记忆力和直觉力的发展期的预备班的学生来说,背《三字经》对他们来说却是毫无障碍,相反可以很好地训练他们的记忆力。《三字经》是多方面知识的浓缩,具有巨大的价值。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端正品行,受益终身。最主要的是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解读《三字经》,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字经》内容包罗万象,义理深奥,反复诵读,仔细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明孝悌 知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仁爱孝悌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以礼著称的典故,就深刻的反映了这一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常常会忽略亲情。呼唤亲情,既成了人们心灵的渴求,也是对传统的回归。如果孩子懂得孝悌,就能让家庭添几多情趣,多几许温馨。再者现代社会讲究合作意识,合作需要双方融洽相处,融洽相处的内因便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礼让、谦虚”。而不少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一旦固定,要想让他们成为长期合作伙伴,恐怕很困难。因此,在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的当今社会,培养学生“明孝悌、知礼仪”的美德尤为重要。《三字经》颇有趣味的表达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其深入浅出的表现形式,尤其那些浅显的小故事更易被学生所关注,更易让学生接受其蕴涵的做人道理。,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使人明智。大凡成功之士,都喜欢读书。古有欧阳修枕上、马上、厕上读书,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近代林纾嗜书如命,以“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八个字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康有为还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三字经》里有许多内容就是教导学子要好读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三字经》里选取著名典故,用节奏鲜明的语言,告诫学生要好读书,教导学生只有好读书者方能成为有用之才。
但是仅是好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苏东坡说得好:“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之富如大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岂能尽取,但得其所欲求尔。”《三字经》也提倡学子读好书,尽管文中没有一句话明确此义,但是书中罗列了许多著名典籍:“四书六经”“三易”“春秋”等无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些书凝聚了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作者罗列这些书实际上向莘莘学子推荐了一批好书,意图就是引导学子读好书。而学生在学习“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到“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这一部分时,可以直接了解中华传统典籍,初步认识一些大家。教师适当的引导,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经典之作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例如,在讲到“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教师可以将课内学到的《论语六则》和常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色厉内荏”等内容串联在一起讲,让学生觉得这些作品并非高不可攀,鼓励学生走进原著。
在解读《三字经》“好读书 读好书”的内容时,实际上还帮助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的观念。而这一点其实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支柱。
(三)、读历史 知兴衰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能说了然于胸,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三字经》仅用288字把中国各朝各代的演变一
一道来,简约明晰,学生只要背出这288字没,就能对中国历史如数家珍,同时这288字,还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历史兴衰的原因,尤其是一个朝代走向衰亡的原因。如“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概括了周朝衰败的原因,如“至崇祯 阉祸后 寇内讧 闯逆变 神器终”一针见血地指出明朝灭亡的缘由。
以史为鉴,学生读历史,知兴衰,可以使自己更加明智。
(四)、效榜样 有作为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身上所具备的品质及他们的成功,最能引起学子的共鸣。《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诫学子: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从青少年心理发展来看,少年人往往爱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学生读完《三字经》,认识了古代道德典范和古代勤学好学之士,无形中会以他们为榜样,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勤学刻苦、锲而不舍„„
如今,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得一部分学生心生厌学念头,而《三字经》中那种积极入世,鼓励莘莘学子奋发有为的基调,无疑一贴清醒剂,给学生带来振奋。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积极进取”情怀,在《三字经》中有充分的体现:如“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这些积极向上的精神,可以鼓励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之时,奋发进取。
三、品读《三字经》,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品读《三字经》,可以从体验感悟着手。体验感悟可以分三步,每堂课的学习,学生要有学习启发;每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撰写学习感受;整本书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三字经》的精髓,读懂书中的精神内涵。真正读懂《三字经》的学生还应该把《三字经》中的要求付诸行动,以行动去体验,并努力使之成为自觉行为,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点来说,《三字经》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当我们翻开《三字经》,深入那灿烂的文化,掀开那悠久的历史、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我们更加理解编者了凡在《三字经讲要》中所提到的:“希望能协助‘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成就其学问与人格,将来长大后真正有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能力与热忱”。
第四篇:读三字经
读《三字经》有感
苏家镇学校六、二班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之前我对这句话似懂非懂。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记得上小学低年级时,爸妈出外打工,长年在外,由于从小交流甚少,我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上课不爱发言,经常迷迷糊糊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下游,加上自己不爱和同学交流,也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有什么事都憋在心里。渐渐地,我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自卑。一天到晚打不起精神,灰心丧气的,总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失去了自信心,也开始厌学了。爸爸妈妈知道后,心急如焚,从外地急忙回来,面对我的状况,爸妈也束手无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办法来。
直到有一天,学校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活动,我们班选了《三字经》,同学都开始背诵《三字经》了。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打开《三字经》背了起来,当背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一句的时候,看着下面的注释,我的心突然被触动了:再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刻画,也不会成为耀眼夺目的玉器;天资再聪慧的人不勤奋学习,也不会成为国家栋梁。是啊,如果我年少时不用功学习,不珍惜时间,在学习上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断鞭策自己克服困难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怎样面对人生的考验,拿什么本领去建设祖国呢?到时只能“老大徒伤悲”了!这段话让我理解了父母和老师经常督促教育我的良苦用心。平常,爸爸妈妈经常督促我抓紧时间学习,教育我,我却满不在乎,有时甚至有点反感,讨厌他们,嫌他们太唠叨。偶尔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批评自己,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有不服气的时候,觉着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犯了个错误吗?却没有想到“苟不教,性乃迁”的道理。正因为一个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教育指导,即使有善良的本性,也可能被改变。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好像雕刻师一样,在用他们的教导、督促
努力让我们成为最精美的“成品”。在诵读《三字经》过程中,我受到了启迪,逐渐爱上了诵读,喜欢上了学习,发誓一定要刻苦学习。以往自己的学习态度太不端正了,没有奋斗目标,不知从何下手,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好好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树立学习目标,努力提高成绩,在每一阶段设定追求目标,去实现、超越它,长大考一所好大学,努力创造美好未来。
现在,我已将《三字经》熟背于心了,其中这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被我写在了纸上,端端正正地贴在书桌旁的墙上,我要让它时刻提醒我:一定要勤奋好学,天天向上,要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去实现、追求自己的理想,做最好的自己!
第五篇:浅读《傲慢与偏见》
早就听说这是本极好的书,一日,偶得此书,即迫不及待地翻下去了。
如果说开始是抱着猎奇的态度来看此书的话,那么到了后来,便是迫不及待地想翻下去了。
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贝内特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描写,反映了几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在爱情中,究竟是应该把美貌、金钱、地位还是爱情本身放在第一位呢?作者并没有死板地采用说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几桩不同的婚姻描写,让读者自己去琢磨……
在这本书中,描写的人物尽管很多,但作者安排得很巧妙,显得有主有次。虽然这里面的人除了简·贝内特和伊丽沙白·贝内特以及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外,其它的人几乎都存在很多缺点。但正因为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更让我们觉得它的真实,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其实或多或少地也在扮演着这些并不光彩的角色,不是吗?扪心自问,无论是贝内特太太的自私、势利、放荡;威克姆的恩将仇报;柯林斯的虚伪愚蠢、奴颜婢膝还是凯瑟琳夫人的独断专行、自私自利;以及其它人的……,我们是不是都能从自己或周围人的身上找出些原型来?
当然,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都那么猥琐。
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小姐,她美貌而又性格温和,甚至有些天真,从来都不会把别人往坏处想——哪怕她明知别人在欺骗她!其实这样的人虽然看似完美,但我觉得,她似乎缺少应有的是非鉴别能力,倘若她生存当今的中国,只怕被人骗得连东南西北都不知道了!其实做人不仅仅要有宽容之心,还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该退!
我最推崇的是伊丽沙白——贝内特家的三小姐。她美丽、热情、聪明、自尊自信、面对权势绝不低头。当她看到达西的傲慢行为时,即使知道他是一个年薪上万英磅、并且地位颇高的少爷,她也绝不因此而强迫自己去巴结他。舞会上,当整个朗波村的人都对他趋炎附势时,她只是鄙夷地坐在一边。后来,她知道自己错怪了达西时,也敢于表白歉意。还有,在简生病的时候,她放下小姐的架子,徒步冒着雨去探望姐姐,耐心地服侍姐姐……总之,在这本书中,她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可人儿,有个性,却又善良无私!
宾利是一个和简差不多的“老好人”,尽管他也很有钱,但他却那么平易近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和简能走到一起,我想,这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至于达西呢,前面说过,他是一个“傲慢的家伙”,尽管他外表很高傲,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很善良,他虽然有钱有势,但对佣人们却那么慈悲,对朋友也那么真诚、无私。其实他高傲是因为他有资本——试问一下,一个从小就生长在权贵家庭的少爷,一个一直被父母宠着的独子,能不养成自高自大的坏毛病吗?开始,他也存在着很深的门户之见,但是,在伊丽沙白的影响下,他慢慢地开始接近那些“和他身份很不相称的”小老百姓了。后来,他和伊丽沙白抛开门户之见,终于走到一起了,他们这两个性格几近完美的人,以后互相影响,也许会变得更完美了吧。
……
总之,看完这本书,感想颇多,无奈文笔有限,难免词不达意,写下些生硬的文字,但愿大家别见笑!同时,建议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看完后掩卷深思一下书的主题:爱情,到底是应该把什么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