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缘情入理-别有洞天-兼谈语文学科的思维特质
缘情入理-别有洞天-兼谈语文学科的思维特质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一门气质独特的学科,和其他注重严谨研究的学科相比,它更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并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最终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愉悦。语文学科正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之间隐秘的对话和深入的交流来传递情感、感悟人生,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因此,只有真正走进作品的情感内核,真正了悟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才会心有所动、学有所思。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篇目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相当多的文章需要学习者、鉴赏者尽量贴近作者情感方能领悟个中情趣。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时空、阅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有一部分学生无法领会文章内涵,甚至出现了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如:学习《道士塔》一文,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让外国探险家取走敦煌宝物,理由是“文化无国界”“这样更有利于遗产的保护”等等,怎不让人痛心!可见,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必须下一番功夫,找一些门道。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现以其中两篇课文的具体操作方法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一、梳理情感脉络,领悟诗词妙处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普遍无法深入赏析。主要原因如下:语言 层面上存在一定理解困难;情感层面上存在时代和阅历的隔阂;写作手法上无法体会其含蓄蕴藉的特点。如: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很多古典诗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意象”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意境、虚实相济等我国古典诗词的独特审美特质却一片茫然。在学习柳永之名篇《雨霖铃》时,笔者最初的教学思路是最传统的抓意象,析名句,但在反复咂摸原作、品味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缺少相关情感体验,无从领会词作妙处的具体情况,经过再三思考,几易其稿,最后确立了以意象为媒介,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的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由实到虚,情感不断深入的独特写法。教学切入点和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通过初步自读预习和课堂导语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材和大致情感走向。这时,通过配乐朗诵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切入点了。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归纳整理,一股脑地将文中出现的大量意象罗列出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将始终停留在粗浅的层面,很难深入理解诗人情感的细微变化,基于这个认识,我决定打破常规,通过不同的“时间点”这个主线,把各个场景、意象串连起来,细化作者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作者痛彻心扉的离别之情,并领会作者表达这种情感的层次性和绝妙处。我把词作中的时间点定为四个:傍晚、今宵、翌晨、“此去经年”,不同时间点找出不同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赏析:时间推移而别情愈深,别时为实而别后为虚,反复渲染、层层推进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淋漓多致、别开生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一步步理解作品内涵时,我抛出了一个设计新颖的板书:以时段为横坐标,意象为纵坐标,两者结合之处为作者情感,最终画出作者情感趋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离别之情越来越深重。图示如下:
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分析,学生豁然开朗:词人一路推想过去,由今宵而翌晨,由翌晨而“此去经年”,“良辰好景”如同“虚设”,“千种风情”无人诉说,诗人与恋人,不是简单的卿卿我我之交,而是志趣相投的“精神伴侣”,此地一别,自己的精神世界无人与之共鸣,自己今后的生活将了无生趣。这一别,岂是一时不忍别;这一别,乃是经年无寄托!痛楚之情,溢于言表!此时,虚景、虚情更显“离别”之“痛”的长久,至此,词人“伤离别”之情经历了实写离别之景与虚写别后之状,达到了抒情的顶峰——随着时间之推移,这感情由“愁”而“悲”由“悲”而“痛”,一路上扬,绝无遗忘之势,反增离别之“伤”。
这样的学习过程,令学生记忆深刻,收获颇多,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还深入领会了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正是通过细致梳理作者的抒情脉络,学生的赏析才更透彻到位,不再流于表面,浅尝辄止。由情感体验到把握写作思路,从感性到理性,两者相得益彰,这样的学习对学生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所谓“文无定法,然有规可循”,对诗词学习一筹莫展的学生,也可从中寻找规律,举一反三,对其诗词学习有一定的指导示范作用。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就可用类似方法来赏析品味。
二、于“形散处”觅真情,在“神聚处”得理趣
进入高中,学生接触的散文逐渐增多,无论是抒情为主,还是说理为主,散文
材料多、跳跃大的特点却是一致的,再加上许多散文作者学贯中西、才华横溢,他们的散文作品引经据典、见解独到,语言风趣幽默、亦庄亦谐,这就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时,学生在初步阅读后,异口同声称“根本读不懂”,更有甚者,会用“乱七八糟、思路混乱”等词汇来形容这些大作。一味埋怨学生鉴赏能力不高是于事无补的,怎样让他们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独特魅力,怎样引导他们获得阅读的乐趣?这些问题,显然很有研究价值。
在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时,林先生信手拈来的诗句对学生而言却是前所未闻,理解先生的鉴赏心得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文章,由点到面费时费力,并且失之零散,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找主旨句,再反观引用诗句,最后举一反三,让学生寻找熟悉的其他意象,用学到的诗歌理论提高鉴赏水平。对这种理趣盎然的文章,先从“神”入手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做法,但对于一些情感细腻内敛的文章来说,“单刀直入”的方法显然会损害文章的原汁原味。“桐城三祖”之一刘大櫆言:“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论文偶记》)通过散文中的材料来探究作品的主旨,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以琦君先生的《泪珠和珍珠》为例,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学生初读此文,觉得最难理解的地方有两处:材料多而关联少,不知所云;泪珠和珍珠有什么关系,题目令人费解。针对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是本文的主旨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学习的关键,也是理解文章标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从作者的成长过程出发,从少女时代不解“他人泪”到成年之后深味“自己泪”,再到理解“慈悲泪”,一步步显现作者思想成熟的过程,同时也就理解了“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一句的深刻旨意,这时再来探讨“泪珠与珍珠”之间的内在关联,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的思路下,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语,把学生和作者少女时代的体验拉近,并引向作者以“眼泪”承载的具体人生经历:“同学们,当你出生时,你用什么方式宣告自己来到人世?对,是响亮的哭声。那个时候,我们流泪,似乎是出于本能。随着我们慢慢长大,眼泪渐渐开始为我们的情感代言。因为感动,因为愤怒,因为喜悦,因为悲伤,只要我们的心受到触动,我们的双眼就会湿润。人说,每一滴泪都是一首诗。于是,承载着人们丰富情感的眼泪,就成为诗人们青睐的精灵,它飞舞在诗人笔端,却定格在我们心中。稍作回忆,让我们一起重温品读这些诗句时的那份心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是相思泪,“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这是离别泪,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更是蕴涵着诗人一言难尽的复杂情感。在这青春四溢、激情飞扬的少年时代,这饱蘸着眼泪的诗句,仿佛总是离我们很遥远,只是“看上去很美”。同我们大家一样,一位笔名琦君的女作家,年少时曾经也读过许多写眼泪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看看她当时感受。”接下来,再提出“当作者还是‘不知愁’的少女时,她喜爱哪些与“泪”有关的诗文?对这些诗文,作者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切入了。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了自己成长经历中最难忘的眼泪,并探讨了这些眼泪对我们自身成长的重要启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一点点加深,很多同学在热泪盈眶的同时若有所思,最终较为理想地实现了教学目的。课堂板书大致能体现教学流程,摘录如下:
人生路 泪中味 思索路
体悟他人(未经忧患)有趣 有隔(品味文学)有情(情意无价)
感受自己(饱经忧患)有感 有痛(磨难有得)
跳出小我(感恩生活)有善 有悟(泪有境界)
于形散处觅真情、在神聚处得理趣,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得到了情感的熏陶,而情感理解深入的结果就是有了哲理的启示。我们的语文课堂倘能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双重乐趣,也算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收获吧。
语文教学是一门深邃的学问,如何能让学生“披文入情,缘情入理”,获得情感的浸染和理智的磨砺,是值得我们永远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教师鉴赏能力和教学手段的高下,决定了课堂生成质量的优劣,以上是一些粗浅的体验和认识,学无止境,希望通过教学实践积累更多经验,与大家共享。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内容摘要:
开展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的、全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拥有一个实践的机会和一片创造的时空,鼓励他们带着任务和目标在和谐和宽松的环境中去探求知识和规律,去发掘自我,去发现真善美。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规律真善美。
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掘自我,认识社会,从而最终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研究性学习,便是与21世纪相伴而来的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模式,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的、全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拥有一个实践的机会和一片创造的时空。
自从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列入《a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许多专家组织了大规模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比较深入,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问题作了探讨和规定。但是,具体到某个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开始。语文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教育教学改革常常首先在语文教育中表现出来。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领域中,语文应当首先作出响应,语文教师也应当做研究性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先行者、开拓者。编制、使用高中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是语文学科进行大面积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尝试。
那么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呢?一些一线的语文教师一边实践一边做出了自己的总结。程红兵老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中提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①湖北省枝江一中的董云老师在《语文学科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提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②综观两位专家的论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有两点,一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分析和创造能力;二是研究性学习关心的主要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段话:给孩子一个允许的环境,他将努力自己积极探索;给孩子鼓励的环境,他将充满自信而勤奋好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他对自己才能的积极发现是对学生的一个良好引导。③苏霍姆林斯基也有过类似的论断,“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得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④语文教学中我们也需要给学生一个这样的任务和允许的环境,鼓励他们带着任务和目标在和谐和宽松的环境中去探求知识和规律,去发现真善美。
遵循这样的理念,笔者有过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2005年3月8日,笔者以《鸿门宴》为题在高一年级0409班和0405班开设了为期一周的研究性学习课。详细情况如下:
事实上,这样的课型学生从未接触过,于是,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笔者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确立《鸿门宴》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首先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着力创设问题情景,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学生发现问题的沃土。事先让学生针对全文或者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提问,上课时将这些问题列出来。师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共同寻找其间的内在规律。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经师生讨论,为学生创设了下面两大类研究情景。
(1)一类
①项羽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
②刘邦是善于用人吗?(谈刘邦的人才政策)
③从项羽的悲剧看“义”对中国人的影响;
④鸿门宴中樊哙的积极作用;
⑤谈西楚霸王的悲剧性格;
⑥古今*佞小人的危害;
⑦毛泽东眼里的西楚霸王。
(2)二类
①鸿门宴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②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③我心目中的项羽;
④从范增的最终结局看项羽的人才政策;
⑤谈“小不忍则乱大谋”;
⑥从项羽的悲剧谈纳谏的重要性;
⑦从善如流,有益于我们的事业。
二实施过程的基本指导
1时空安排的指导
(1)时间:两星期
(2)原则:课内时间用于选题、取材、讨论等方法指导以及阶段成果和经验的交流,而课外时间可用于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等。
2学习组织的安排
学生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施研究性学习;专人负责。(见下表)
3选题与捕捉问题的指导
①初期选题,难度不宜过大,根据本组情况,自由选题;
②选题原则:对课题感兴趣;占有一定资料;
③选题思路:安排学生群体之间开展选题交流,针对课文中的某一问题或相关人物、事件进行探讨;鼓励学生自主决定可以参与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4.收集资料的指导
(1)在阅读起步阶段,学生还不知道怎样来搜索资料,查阅文献,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有时要给学生开出比较详细的查阅书目,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动员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学会检索,学会在速读或浏览中发现筛选有价值的新鲜信息,并学会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矛盾,还要学会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既定目标、修正个人认识等等。
(2)也可以向学生提示或由老师先列举一些常见的资料类型,同时明确一下这些资料信息的分布特点,归纳这些资料信息的不同作用,让学生了解这些资料的用途。
(3)引导学生联系一定事例和社会现实来进行研究,通过不同事例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有所领悟,形成观念、方法和技巧。
(4)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力争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再研究,对占有的资料换一个角度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出内涵,寻找新的外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5.作文(论文)写作的指导
(1)课题主要采用小论文的形式,主要是点明论点和提供论据,论证需要符合逻辑。
(2)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特长和客观条件来决定所采取的表达形式。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要求学生学会关注历史、文学及社会现实;
2.注重对课文和材料中有意义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研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从历史书籍以及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总结评价课题研究的得与失
(1)交流课题研究的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由师生进行讨论解决。最后形成文章26篇,有一组未交。
(2)注重形成性评价,全方位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动态学习行为,为此,笔者做了详细的记录,注重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态度、兴趣、行为、意志、毅力,以及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对学生的每次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都做了较详细的记录和总结。
(3)成功是可喜的,但更应该重视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总结和反省失败的教训。现就存在不足总结如下:
①由于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及基础知识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程度各不相同,一部分性格孤僻、兴趣淡薄、能力较差的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②平时能说会道、反应敏捷的同学,讨论热烈,有掌控全组发言权之势;少言寡语的同学仍多保持沉默,只是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③有些组不是讨论,而是在脸红脖子粗地争论,缺乏理性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④个别组各成员责任分工不够明确,导致研究性学习进展较慢。
⑤个别同学对材料的处理存在盲目性,尽管阅读很快,但是缺乏思考和体会,也没有总结和记录,故而感觉到,一节课过后没什么收获。
笔者觉得,要搞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传统教育教学观点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对其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育理念应该兼容并收,同时还必须有机地结合各中学具体情况、所任教学班学生综合素质,然后拟订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课改方案。在实验阶段,我们不仅仅要交流那些成功的经验体会,对那些失败的教训及相关的案例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而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那些失败的教学个案及其相关的案例剖析往往比那些成功的经验总结更有借鉴价值,更值得我们细心揣摩、反复回味。只有如此,我们的教改实验才能较有全面性、科学性,实效性,也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①《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程红兵著
②《语文学科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董云著
③《学习的革命》[美国]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
④《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运用“学情”理论 改革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运用“学情”理论 改革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黎氏理论体系的实质,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基于这一点,我们运用黎氏理论,改革小学作文教学,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根据学情 制定目标
六因素单元教学法是建立在学情基础上的教学理论,所以,实验的成败关键在于学情的了解和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情。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我们新接的一个四年级班进行了一次调查,从兴趣方面调查的结果是,全班54人,只有2人喜欢作文,对作文感兴趣,52人不喜欢作文,害怕作文.从看图作文方面调查的结果是,能完整地写清画面内容的只有5人内容正确,但不具体的有20人,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的有10人,条理不清的有12人,写错画面的有3人,只写了两三句话的有4人。
这些情况表明,一是学生不会观察画面,抓不住画面的意境,二是观察没有一定的顺序,三是无话可写,是因为观察不细致,所以只能写出“火柴盒”似的没有开头和结尾、很不具体的短文,四是联想能力差,思路展不开,五是词语贫乏,描写不生动,枯燥无味。
从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启示,学生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与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作文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都乐于写作.然后根据学情、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我们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类.对优等生要求努力做到,中心明确,具有新意,叙事完整,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条理清晰,段落分明,前后连贯,语言生动,不写错别字.对中等生则主要要求他们做到‘中心明确,叙事完整,内容具体,有详有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句通顺,少写错别字,对差生则主要要求他们基本做到:文章有中心,有具体内容,分段写,有条理,语句通顺,书写整洁。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根据学情 激发兴趣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的台阶,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思维才会积极开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在班上开展了“优秀作文百花奖”和“最
xiaoxue.xuekeedu.com
佳小作者”的活动,通过比赛看谁写得多,写得好,优胜者了“金杯”一个,(“金杯”是.我们用硬纸板做的,上面贴有金纸,小巧玲珑)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同学们为了争取获奖,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写作的闸门也就打开了.同学们到处收集写作素材,注意观察事物,把收集到的素材组织整理成文,把观察到的事物记到《生活小浪花》(观察日记本)上,当那部分中差生没有材料可写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收集写作素材.由于写作的素材多了,学生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这样每人每个星期至少要写两篇作文,有的写三至四篇,甚至有的优等生每天写一篇.为了把这项比赛活动开展好,我们在班上专门组织丁一个由七名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组成评委会,每个同学的习作都由评委们按照不同的作文要求认真地评定后,再由老师审阅,经审阅百分之九十 以上的作文评得很好,只是有的评委对中差生作文的标准掌握不够准确,都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同学的作文这样就不符合学情。经过几次校正后,评委们很快掌握了标准,所以 评起来就很少出现差错,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对优生的一种培养。我们把一些选材新颖,写得生动感人的文章评选出来,每星期六下午课外活动时在班上进行展描,每次播出三至五篇,把巳播的文章装订成册或推荐到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社去,展播时要尽可能照顾到中差生,特别是差生当他们的作文被展播了,并收集到“优秀作文集”里,他们的心里别提多高兴,觉得他也有奔头。如实验班有个叫何兵的男同学,原来最怕写作文,说起写作文他就往桌子下面钻,现在可不一样了,六一节前,他写了一篇《童年趣事》内容是“我把爸爸当马骑”的文章,评委们看了觉得很好,一是题材新颖,组织得很有条理,二是生活气息很浓,描写形象生动。这篇作文在班上展播后,我们又让他参加了(小学生报)举办的“童年趣事作文大奖赛”并获得鼓励奖,报社给他寄来了获奖证书和奖品,他高兴极了,从此作文的积极性更高了。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从一千多篇习作中评选出五至十篇最年习作和评出五至十名最佳小作者“百花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爱上了作文。
根据学情 指导说写
对于作文中的说和写,教育家叶圣陶从宏观上对“语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解释“语文”的命名之义,同时指出了“语”
xiaoxue.xuekeedu.com
和“文”的关系。“语”字在前,足以表明“语”的地位——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在生,也意味着文是第二性的.在语文教学中,自然不会“舍本抓末“饮水忘源”,至少应当兼顾并重。有的人把“语”当作“小媳妇”虐待,在作文教学中,只注重书面表达,不重视口头表达,这也违背了大纲要求的,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原则,实质上说和写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辩证统一的,但又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说,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已见,每个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人人都感到有话可说,他们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畅所欲言,个人思维的积累成了集体的闪光智慧,使作文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写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每个人都在静谧的气氛中思索,充分感知使他们增强了写作的信心,集体的智慧启迪他们的写作灵感.因此,在每次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都按照大纲要求,根据学情,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如我们在指导《我的文具盒》一文时,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后,按照我们出示的五个启发提纲口述,提纲如下:
1、它的来历,2、它的特点,.
3、它的功能或用途,4、它给我带来了„„ 5,它是我的„„ 结果,中差生在说文具盒的特点时很不具体,说明学生观察不细致,同时也说明教师出的启发提纲太粗,对差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在设计启发提纲时,一定要根据中差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比较细的启发提纲,于是我们就把文具盒的特点按它的形状、颜色、结构、质地等几个方面设计出如下启发提纲:
1、文具盒总的形状——扁平的长方体,还是较厚的长方体?长度、宽度、高度大致是多少?
2、文具盒的质地——塑料的、还是铁皮的?塑料是软性还 是硬性的?
3、文具盒的表面——什么颜色?印着什么图案?
4、文具盒里面——分几格?每格放些什么文具? 这样的提纲对中差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写起来就非常具体了。在说写文具盒的用途时,那部分优等生说得也较平淡,不够生动。作为优生应该是高标准、严要求,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我们启发他们采用拟人手法来说写.经过开导,有不少优生说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其中有位同学这样说道:我的文具盒不但外形美观、大方、而且是一个“好管家”。每当小主人要写作业
xiaoxue.xuekeedu.com
时,它立即敞开大门,命令钢笔执行任务,当主人不细心把字写错了,它又马上派橡皮擦去扫除障碍„„它巳伴随我四年了,但从来没有丢失一样文具„„虽然话语不多,但是富有童话色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根据学情,恰当启发,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学情 引导议改
议和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谓“议”是指的评议,所谓“改”就是修改,评议和修改是思维的升华,是比较、鉴别、审美、完善,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很注重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评议、修改,通过互相启发、互相改错,达到互相提高的目的。在每次的评议、修改时做到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在指导学生说写《记一件有趣的事》一文时,重点评议文章是否具体.如有位中等生在写自己玩微型小木偶的经过时,这样写道;我的小木偶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剑术能手,当我把它往桌缝里一安,用双手不停地拉动,它就开始撕杀起来,你看它杀得多起劲啦,简直胜过佐罗„当我们把这段话念给同学听后,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的说,XXX同学究竟是怎样玩小木偶的,根本没有写出来,有的说,对玩小木偶的经过写了一些,但是写得很不具体,应该把怎样玩小木偶的经过写详细些才行。这位同学根据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认真地修改.修改后的文章是这样的:我的小木偶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剑术能手.当我把串连小木偶的绳于往桌缝里一塞,用手使劲一拉,小木偶立刻站起身来,两只小手里各拿着一把两寸来长的宝剑,眼睛瞪得大大的,准备着一场精彩的剑术表演,我用双手不停地拉动着连在小木偶身上的绳子,小木偶就进行着精彩的剑术表演,只见它那熟练的剑法,时而双剑交叉,时而单剑独立,真使人看得眼花缭乱„„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人教版新课标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不管是“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表述,还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附录”的提出,无不处处显示出语文教育对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给予高度的关注。尤其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段关于“课程地位”的表述,充分阐述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育“立足学生发展、致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核心任务。可以说,“发展观”是语文教育最核心的教育理念,是《标准》的精髓之所在,是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真实体现。
那么,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如何全面把握和深入贯彻《标准》的“发展”理念呢?
一、立足自主发展,在基本学法指导上突出“信息搜集和利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打好基础。从《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份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基本的语文素养”其中一个重点是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体系是“良好的科学素养”的组成部份,是学生自主发展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是语文课程要达到的“总目标”之一”
(一)注重基本学法的指导──“自主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学只有立足自主发展,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1.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作为“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①要增强方法意识;②要传授基本的听、说、读、写语文方法;③要指导工具书及网络的使用方法;④要
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
xiaoxue.xuekeedu.com
2.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要在传授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着力于迁移方法的指导(如指导“抽象法”,使知识在“概括化”中迁移;指导“例证法”,使知识在“具体化”中迁移;指导“分析法”,使知识在“类化”中迁移;指导“联想法”,使知识在“再现”中迁移;指导“直觉法”,使知识在“顿悟”中迁移)和应用时空的创设,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拓展知识的应用领域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技能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力。
3.以基础知识的变通和融汇作为“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飞跃点──求异求新,培育灵性,提高知识更新、重组和再造的熟练程度。通过指导学生学会提问方法、发散方法、质疑方法、提要方法、想象方法,并充分留给学生自学空间、想象空间。质疑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变通、融汇和再造能力,培育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勇气、灵气、才气,从而使学生由吸收储存知识走向融汇再造知识,由模仿学习走向创新学习。
(二)突出信息素质教育──“自主发展”的关键
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交互、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如何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使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加强基本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信息时代中能够学会学习、能够自主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标准》高度关注的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新使命。
1.以计算机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开放性”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语文课堂的开放提供了最佳的渠道。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采用“离心发散拓展式”,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或遥相呼应(采用“向心聚敛呼应式”,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同上语文实践,以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聚敛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课内语文教材互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面对开放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这种极佳的资料搜集、xiaoxue.xuekeedu.com
存贮、处理的工具,教会孩子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必须重视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在计算机状态下进行“开放性学习”的方式:①“任务驱动搜寻式开放性学习”,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选定检索工具→输入检索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式等开放性学习;②“自由浏览搜寻式开放性学习”,即按照“上网自由阅读浏览→摘录下载信息”的程度进行“开放性学习”;③“分类下载存即指导学生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下载、分类、整序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④“信息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2.以计算机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标准》又一重点要求。“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标准》“设计思路”)语文教育可以以计算机为“中介工具”,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
二、立足健康发展,在文化底蕴的积淀上突出“创新人格和现代精神理念”的塑造
“人文性”是《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培养“良好的人文
xiaoxue.xuekeedu.com
素养”是《标准》高度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份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份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九项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人文教育目标。
语文教材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精神贯注和文化熏陶,为人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因此,语文教育应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使他们以后无论遇到了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富有创新和发展的蓬勃生命力。可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是生命的核心潜能。
(一)丰富文化底蕴,塑造“创新人格”
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2.创设文化氛围,培植创新的个性和品性。语文教育要通过和谐、欢快氛围的创设,通过美文的吟读,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文化氛围中得
xiaoxue.xuekeedu.com
到解放;要创设积极探索的氛围,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好奇心,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要通过自由讨论、互相引发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探索,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毅力,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引发创新的火花。
(二)丰富文化底蕴,塑造“现代精神理念”
一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必须有健全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生态、伦理意识。尤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健康的高尚的精神理念更是一个人发展的支柱。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所肩负的“现代精神理念”的塑造使命是责无旁贷的。因此,语文教育必须凭借语文教材,通过文化底蕴的渗透艺术,通过“化精神理念为鲜明的形象,让精神理念‘活’起来;化精神理念为深刻的认识,让精神理念‘明’起来;化精神理念为真切的情感,让精神理念‘柔’起来;化精神理念为自我的思想,让精神理念‘亲’起来”等形式,积极促进文化底蕴的日月积累,让“现代精神理念”、“现代价值观念”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达到:
1.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的整合。让学生在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热爱、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理解的同时,树立国际间相互理解与和平共处的意识,以致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中,既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又保持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
2.发展意识与生态意识的整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发展,其基本要素是控制人口、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让学生不但从小具有发展意识,同时具有人口意识、生态意识、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3.继承意识与创新意识的整合。让学生通过对古典文化和外来文化精华的整体感悟和直觉感悟,自觉汲取和继承文化遗产,同时从小敢于批判,敢于质疑,具有创新意识。
4.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的整合。通过小组学习中公平竞争机会的创设和精神的鼓励,以及小组学习中合作学习、共同活动、共同进步的意义和美感体验,让学生从小学会既竞争又合作,既合作又竞争。
5.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整合。通过宽松的文化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主
xiaoxue.xuekeedu.com
体地位的确立和个性的弘扬,增强自我责任意识。同时,通过研究社区、服务社区等语文实践活动和专题性研究活动,在丰富生活体验和社会文化积累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三、立足超越发展,在语文实践活动拓展上突出“专题性研究”的尝试 《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策划并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关注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办刊、演出、讨论等)”;“能自主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等。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学生超越自我、自主发展的必要过程。实践是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和渠道。从《标准》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目标中,可以看到体现时代特点的超前发展意识。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作为未来事业的教育需要具有超越意识,需要超越传统,超越现实,面对未来,适度超前发展。也就是说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此,语文教学在语文实践活动的拓展上,必须突出“专题性研究”的尝试,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加大这一方面学习内容的比重。
1.加强研究方法的指导。适时适当地开设一些资料搜集方法、资料选用方法、研究结论撰写方法等“专题性研究”策略指导课和案例示范课,做好
“专题性研究”尝试的前期工程。
2.注重研究内容的开放。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课文内容拓展式专题研究;②乡土民俗搜集式专题研究;③观察实验报告式专题研究;④学科知识解析式专题研究;⑤社会热点调查式专题研究。
3.重视研究结果的测评。可采用:①“讲”,即组织“研究成果汇报会”,xiaoxue.xuekeedu.com
让学生介绍研究计划、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研究结果等;②“展”,即展评优秀的研究报告,甚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组织汇编成小书本;③“赛”,即组织适当的研究竞赛。
四、立足稳步发展,在学习质且评价上突出“评价观念和功能”的转变以及“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
《标准》强调,“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在“实施建议”专项提出“评价建议”,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评价观念,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并据此引导教师去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找到发展的方向和立足点,促进自主发展的实现。这是当前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学生是否能够稳步、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1.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标准》评价建议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可见,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是从发展的角度提出的,也是评价“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达成状况的必然要求。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标准》“评价建议”指出,“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笔者认为可以采用;①“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标准》“评价建议”强调,应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由于素质状况是比较模糊的,难以精确量化的,采用等级评价比较适宜),又要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质的鉴定;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
xiaoxue.xuekeedu.com
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②“动态评价十静态评价”。“动态评价”是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幅度进行评价,它侧重于纵向比较,显示发展过程,是形成性评价;“静态评价”是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它侧重横向比较,显示发展结果,是终结性评价。(标准)“评价建议”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只有把这两种评价结合起来,才能准确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发展状况,为后续发展找准立足点和方向。“观察+考查+考试”。学生素质是内在的,是无法一目了然的,也不是一张“试纸”可以一试而定的。因此,要改革考试办法,通过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观察与测评相结合等形式,全面收集评价信息,提高评价结果可信度。“观察”是通过平时的听、看、查、访等方法,对学生素质状况中某些难以测评的因素(如心理状况、语文态度与情感、语文素养等)进行“目测”,捕捉素质外显信息的方法;“考查和考试”是测量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掌握运用情况的重要方法(测评时应以考查为主,辅以必要的适当的考试,以减轻学生精神压力)。
3.评价过程要民主化。《标准》“评价建议”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家长要把评价对象当作一个平等合作的伙伴来对待,克服传统评价把评价对象及其他一切有关的人都排除在外,造成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产生紧对立情绪的现象,充分新生每个人的尊严、人格与隐私,体现民主性。
4.评价结果要激励化。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而不是鉴别、选拔学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对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优缺点),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例谈-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模版]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例谈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注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把这一要求贯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体验”二字上做文章。“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因此,体验不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我的教学体会,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景(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参见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第269页,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循着以上理论脉络,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三大策略一一
策略一:在“真交际”中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真交际”指学生与老师、同学、家长或其他人进行的有一定目的的书面或口头的往来接触活动。例如学生间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向老师说明犯错误的情况,参加竞选,和父母争辩,写信,讨价还价,义卖等等。这些接触活动在学习生活中频频发生,然而很少被老师有意识的开掘,引入习作范畴。或者说老师没留意去创设生活中本来具有的自然的交际情景。“写作是为了生活”(叶圣陶语),一旦写作和生活相融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写作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兴趣和动机。例如,我指导学生用废纸做出了一个个色彩鲜艳,结实防水的纸球(纸球外套上了各色塑料袋),并指导从前言、材料与工具、方法与步骤、玩法提示四个方面写成了一篇小说明文。接着创设了一个真交际的情景:将全班60人分成两人一组,分别到30个班级讲解、推荐做纸球的方法。活动完毕回到教室交流活动经历。有的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手舞足蹈的讲述了刺激而开心的交际经历:“听我说明来意,台下‘哗’的响起了掌声,我定了定神,大步跨上了讲台”“在同学们的吆喝声中,火红的纸球从教室这端抛向那端,我趁势大声问到:‘好玩吗?’‘好玩!’„„
xiaoxue.xuekeedu.com
又一阵吆喝声淹没了我的话音”“我可真是过足了一把推销瘾!”有的垂头丧气,因为“—开口就心慌,脸红,引来同学们一阵阵哄笑”,“我不停地用手捏动着裤逢,眼睛盯着讲台,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像蚊子嗡嗡。”可见,整个交际活动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浸透了学生个体体验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心理反应自然丰富多彩,因此倾吐出来的又怎能不是“我的”肺腑之言呢? 策略二:在“真角色”中体验情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悟去塑造个性化的角色。
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演员萨尔维尼,主张演员在表演时应生活于角色的生活之中,每次演出都要感受角色的感情。二十世纪初期,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推崇其表演主张,强调表演艺术必须以内部体验(感受同角色相类似的情景)为基础,将内部体验过程视为演员创作的步骤。这就是著名的“体验艺术学派”表演理论。“感受同角色相类似的情景”就是做一个“真角色”,因为只有成为一个“真角色”,才可能用“那一个”角色特有的语气去说话,去行走,去思想,才能成为不同于任何角色的个性化角色。这不正和作文教学体验性原则相通吗?例如,写想象类的作文,学生很容易出现想象雷同、不合情理的毛病。但如果让学生进入想象中的“真角色”,效果就截然不同。以续编故事《狐假虎威》为例,我先让学生重温故事,揣摩角色。五年级学生都熟悉《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因此播放故事前我提出更高要求: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你能绘声绘色的讲给大家听吗?学生讲完后,进行评比.“谁讲得更精彩,为什么?”提示学生明白:要想把故事写得吸引人,必须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述。“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老虎?”让学生体悟到狐狸的狡猾与沉着,老虎的愚钝与暴躁。这为想象故事的生动性和对角色的主调把握奠定了一个基础。通过想、议、演、说,把学生置于“真角色”境地:“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倒霉的小狐狸,在老虎的魔掌下你会怎样说,怎样做来逃脱此难呢?”“这屋子里现在有62只小狐狸,比—比哪一只小狐狸的办法天衣无缝,没有漏洞。”学生冥思苦想,议论纷纷。想出的办法先不说,而和老虎(老师扮演)现场表演。表演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表达,合理的想象。这一过程,老师成了愚钝暴躁的老虎,学生成了狡猾沉着的狐狸,老虎稍一放松警惕就有被骗的可能,狐狸稍一疏忽就有被吃掉的危险,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活,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脱身之计应运
xiaoxue.xuekeedu.com
而生!不仅如此,活动结束后,“幸存的狐狸”还主动帮助“被吃掉的狐狸”分析原因,另想对策。教与乐之间,学生完成了一篇情感激荡、足智多谋的纯体验作文。
策略三:在“真观感”中体验精蕴,让学生学会精细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接触了生活并不—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参见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第252页,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精蕴”即事理的深奥处细密处,这是小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很难认识到的,但如果给学生—个亲身体验的、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观察点,必能激发观察意向,揣摩观察方法,获取深刻而细致的“观感”(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例如,让学生亲手种植牵牛花,写观察体验日记。老师发给学生一些种子,但并不告诉他们是什么种子。四月下旬开始培土和播种,学生从形状、颜色、硬度、重量等方面观察种子,并记录下种的时间、经过及对种子的寄语。一个孩子写到:种子像芝麻一样,黑黑的。而有的孩子细致观察后指出表述不合实际,应为:种子比芝麻略小,黑中微黄。可见有的孩子观察更精细了。7至10天后出芽了,孩子们惊叫起来,花苗渐渐长大,孩子非常想知道是什么花,查阅了很多有关植物的书籍,有的甚至端着花钵向花匠请教。当他们看见花苗长出细藤时,便确定是牵牛花了。但自己种的牵牛花会开出什么颜色呢?对照资料,根据花苗叶子的形状和大小推测花的颜色。他们意 外地从网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把—朵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牵牛花就由红变成蓝,如果把已变成蓝色的牵牛花再浸到稀盐酸的溶液里,则牵牛花又恢复到原来的红色。孩子们又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对“花瓣细胞里的花青素”的研究。自主探究的激情一旦迸发,孩子们就好象长出了第三只眼,走进事物深奥的殿堂,发现了粗浅观察不能发现的新天地。八月中旬,牵牛花大多开了,虽然是在暑假,很多孩子还是打电话告诉了我喜讯,他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没有一个孩子亲眼目睹到花开的经过。后来他们告诉我,牵牛花大多凌晨3点开始绽放,四点左右花开结束,每朵花只有一天的寿命一一他们都快成牵牛花专家了。花开了,孩子的心扉也打开了,充满想象与创造的文字诞生了:“在微风中,柔弱美丽的牵牛花飘然若仙”“她抖抖沾满露珠的紫裙,挺起胸脯,吹着喇叭,又努力攀登,我发现她比昨天又高了一截。”“它细细的茎蔓不停地向上缠,我用手把它向上提了一
xiaoxue.xuekeedu.com
把,没想到不到一个时辰,它又倔强地退回原地,慢吞吞地自己爬,原来它也有思想呀!”„„深秋,花枯萎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摘下花籽,准备第二年春天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