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校园贫富差距现象
解读校园贫富差距现象
【摘要】 本文针对校园贫富差距现象,分析了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面对校园贫富差距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校园贫富差距 负面影响 对策
教育部负责人曾表示,教育产业化违背了我们的办学宗旨,甚至可能毁掉我们的教育事业。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社会贫富差距冲击校园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但会给贫困学生的心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也会影响大部分学生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这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社会能否良性发展。一. 校园贫富差距现象
案例一:最近,女儿所在学校发来召开家长会的通知,黄师傅却因此郁闷起来——女儿坚决要让妈妈去学校,而不同意骑三轮车的爸爸去出席家长会。女儿上高二了,黄先生仅仅去学校看了一次女儿。就因这次探望,女儿再也不愿他去学校了。因为那次他骑着三轮车去学校让女儿很没面子。朴实的农民没有多少文化,没有钱,更没有权势,浑身充满汗味。孩子觉得这样的父亲会让自己没有面子。孩子的心理反映了一个现实,那就是校园里的贫富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案例二:在工厂做工的家长告诉班主任,他的儿子小文(化名)在老家读书时性格很开朗,转来这所中学后,孩子性格变了,朋友也少了。经过长时间的挣扎,小文把心里话告诉了班主任。小文说,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里每个月收入只有3000元,住的是出租房,在新学校,班里很多同学家境很好。‚时间长了就觉得我们之间有差距。‛小文说,他的同学周末会到县城玩,他只跟着去过一次,那次大家在肯德基吃的午饭,六个人一共花了300多元。‚同学们都不觉得有什么,可是想到吃一次饭花了我爸爸 5天的工资时,我心里很难受。‛小文说,之后他很少参与类似的活动。‚我常在想,为什么别人家会那么富有,住200多平方米豪宅,而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个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小文说,可能因为自己常有这样的想法,1 渐渐地跟富有的孩子在一起时会觉得不自在。‚现在,我很少和富同学来往,常一起玩的同学和我家境差不多。‛
校园就是个小社会。学生的消费大多来自家长,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是家长实力的体现。在重点学校,贫富差距尤为明显,有的学生穿戴的都是名牌,零花钱多,高级电子学习用品齐全,而有的学生衣着朴素,没有零花钱。也许有人认为孩子对贫富差距现象不会那么敏感,其实不然。贫富差距已严重冲击着校园。谁家父母是当官的,谁家父母是有钱的老板,哪个学生一月消费1000多元,哪个学生又买了很贵的手机,哪个孩子每天上学是名车接送,等等,成为学生们经常议论的话题。贫富差距对学生、特别是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冲击很大。二. 校园贫富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 1.贫富差距显著导致个别贫困生心理失衡
校园贫富差距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他们本身就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有钱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会使他们感到另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尊心的伤害比其他伤害带来的挫折感更强,由此产生的极端情绪和心态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也会影响到他们正在逐渐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同学曾介绍说:‚我们班上有一贫困生,父亲工伤残疾,母亲神经有问题,还有一个哥哥和妹妹都是弱智。她一个月仅靠学校发的贫困助学金100块钱生活,每月还要节省一点寄给家里。而班上另一个男生父亲是一个私企的老板。第一学期报到时他母亲来送,手机、数码相机、MP3、电子词典、复读机一应俱全,走时给他留下一个存折说是他一学期的零花钱,上边存了1万元。同样都是中学生,又同在一个班,这样强烈的反差对人的刺激很大,尤其是贫困生感到心里不平,不少贫困同学都有‘人生而不公’的心理。‛ 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贫富差距在校园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这种差距对贫困生负面影响如此大以致于使他们产生消极的看法,对家庭、社会产生不满和抱怨,甚至抵触和仇恨的情绪。2.金钱上的优势导致富裕生进取心不足
校园中,一方面是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一方面是富裕生生活上的奢靡。富裕生往往看不见农村学生身上的许多优点,更看不到自己身上铺张浪费、不良消费的缺点,盲目地追求社会潮流,追求享受,而放松了对知识的学习。市场经济促使经济飞跃发展,也带来某些负面东西。在其消极影响下,物质主义、金钱主义的价值观充斥社会并渗透到了校园。‚钱学交易‛、有钱就可上名校、有钱就可买到高分甚至文凭的现象不断在校园中出现。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贫困生产生‚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观点,也使一些富裕生不愿勤奋学习而虚度年华。3.贫富差距导致校园人际关系不协调
贫富差异把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层上,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有个家庭条件很好的学生谈及贫困生时说:“他们就知道学习,没有去过麦当劳,不知道阿迪达斯,我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说他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那些人家庭条件都不错,这样才可以一起出去吃饭、逛街、看电影。贫困生一般也较少参加同学聚会等活动,因为要花钱,所以会刻意回避。日子一长,同学们就会对其产生‚性格孤僻,自卑‛等感觉,同时贫困生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被大家孤立,忽视的感觉。有个同学回忆说刚进高中时,他应邀参加一位富裕同学的生日聚会,大家都出去选礼物,他看来看去,如果买一件较好的礼品,要花去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最后,他找了一个借口逃开了。从此以后,就有意识地不再和有钱的同学交往了。
贫富差距不仅体现在学生消费能力上,还影响到他们的活动范围、精神状态甚至价值取向。富裕生在学校里有优越感,而贫困生相对自我封闭,这种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分层导致校园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因此,校园贫富差距问题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们重视的问题。
三.面对校园贫富差距应采取的对策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引导学生认识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要以辩证思维去看待贫困与富裕。穷则思变,穷能砺志。有人说过:物质上的贫乏不是真正的贫穷,精神 3 世界的荒芜才是真正的贫穷。因此,每个学生都要懂得,贫富不是一成不变的,物质上的贫困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贫困的阴影下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极度贫困。贫困生要正确地对待由于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同学之间的差别,既要承认自己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存在的一些不如富裕生的地方,更应由此激发自己勤奋学习的志向。对于富裕生,要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太优越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成才不一定十分有利。如果沉缅于物质上的享受,一味追求所谓‚新潮‛,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刻苦学习上,那么学业上将事无成。今天的‚富有‛就会变成明天的贫困。所以富裕生要发挥自己拥有的优势,更多地获得知识。同时,要学会去理解、尊重贫困生的言谈、举止、穿着,学会去欣赏贫困学生身上的优良品质。2.全社会共同参与对贫困生的扶持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弱化贫富差距,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对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必要的时候,学校应出台一些限制个别学生在学校的高消费行为,并对于一些不当的高消费行为进行限制和惩处。同时多渠道开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让贫困生在这些岗位上得到资助,更让他们培养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但学校创造这样机会的能力毕竟有限,解决不了大多数贫困生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新的扶助机制。学校应主动出击,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款设立专项奖学金,想办法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以保证每个贫困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3.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学校在经济扶贫的同时,还应该心理扶贫,班主任或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应针对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通过与贫困生的亲密交谈、协商和探讨,帮助其达到自己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教育者要以平等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耐心听他们诉说,寻求他们心理贫困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同时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把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健康辅导工作作为当前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点,并加紧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探索形成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工 4 作方案。
在校园,学生之间不能用金钱来区分,虽然存在经济上的贫富差异,但知识上的贫富、精神上的贫富和人格上的贫富差异却更为重要。但因此,在校园里应倡导一种健康的贫富观,即承认贫富不等的存在,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宽容,使学生们做到富不傲、贫不卑,和睦相处。参考文献
[1] 崔雪彦 浅谈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第7期
[2] 胡光富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及实践《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8年Z1期 [3] 许海军 关于校园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03期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贫富差距现象
近日,网帖突然曝出湖北黄石“赵美美”高调炫耀自己在美国的奢侈生活,挎LV、逛赌场、开奔驰车等。其母亲为网上所说的黄石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张林伟,父亲则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法人代表。
5个月前,炫富女“郭美美”事件轰动全国。一条生活炫富网帖让一个女孩一夜红透,从而揭开了慈善背后的故事。5个月后,又一个炫富女在网络上晒自己的生活,于是在无数网友的围观之下,这位本名叫赵白然的女孩子,大有取代“郭美美”,成为下一个网络红人之势,且称为“赵美美”。尽管“赵美美”母亲及时站出来解释,但还是一遍质疑,舆论一边倒,大有泰山压顶之势,舆论似乎根本听不进解释的声音,很多人挖空心思猜想和爆料,令其父也认为“网上搞得乱七八糟的”。
上个月,舆论“群殴”副县长“名鞋哥”,“暴揍”跨省擦鞋司机等等,何以出现这样网络舆论?其中的一个共同点,要么就是仇官,要么就是仇富,几乎人人都想来个报复性的耳光,发泄一下,几成定式,也似成一种社会病态。网络围殴“赵美美”恰恰是仇官和仇富的并发症。而这正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问题造成的后果。本文将结合中外的数据和对比资料,对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对贫富差距的本质认识
贫富差距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大家能够普遍接受的差距,这种收入差距即使扩大也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还有一种差距是不公平造成的,很容易引起老百姓的不满。从理论上来讲,社会公平意味着在平等的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因此,社会公平意味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以及分配上的公平。【1】
尽管可以说,严重的贫富不均必然是社会有失公平的一种体现,但是一般程度上的贫富差距的 存在并不必然反映社会公平的丧失。贫富差距与历史同在,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无法消灭的客观存在。自从人类开始拥有私有财产,开始稳定地创造财富以来,贫富差距的问题就已经存在。由于不同的个体之间在自然秉赋方面的不同,后天主观努力的不同,把握客观规律和机遇的能力不同,因此,不同的个体在进行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和社会地位形成方面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分化,形成贫富差距。
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并不等于要消灭贫富差距,而是强调要将贫富差距控制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贫富差距拉大超出合理的界限。社会需要一些人从市场经济中脱颖而出,以此保持社会的活力,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对此拉开的距离要有个度,我们固然要鼓励富人,但也不能忘怀贫者。【1】
——贫富差距发展现状:国内外对比。
徐元宫通过中俄贫富分化数据对比,总结出中俄贫富分化的异同:
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俄两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但是中国的贫富分化是在中国居民收人较以前普遍都有所增加的基础之上的贫富分化。
2.转型时期俄罗斯贫富分化的速度,相对于中国贫富分化的速度而言要迅猛。主要是由于中俄两国社会转型的最终取向以及各自所选择的社会转型模式的不同使然,中国选择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地向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先进行试点试验,等试验成功了之后再行推广,如果试验不成功就进行修正或者干脆放弃;而俄罗斯采取了激进转型模式,试图将计划经济体制一夜之间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一夜之间”严重的贫富分化的出现。3,转型时期俄罗斯贫富分化的程度,相对于中国贫富分化的程度而言要严重。4.转型时期俄罗斯贫富分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相对于中国贫富分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而言要严重。由于中国推行渐进改革,连续多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做大了社会财富总量这只蛋糕,使各阶层社会成员相对于改革以前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收益。因此相对于俄罗斯来说,中国的贫富分化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要轻。【4】 另外,杨素芳等就中国与巴西贫富差距进行比较并给出一下数据和结论: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的基尼系数是0.32上升至2007年的0.47,从正常状态上升至警戒状态,巴西的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59降至2007年的0.53.目前中巴两国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1.城乡间贫富差距大 2.地区间贫富差距问题严重 3.行业间收入差距大【5】
——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效应:
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焦点问题。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危及到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公平和谐。
不可否认,非法暴富者在我们的社会比比皆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非法商人的牟取暴利等等,这些人往往独占社会资源,巧取豪夺,极大地破坏社会的公平分配。富人为富不仁引发“仇富”心态,官员腐败引发“仇官”心态,这两种偏激心态在现实的贫富差距面前进一步被放大了。
由贫富差距所带来的“仇富”心理,并非社会上基于贫富差距而产生了一般性的对富裕阶层的敌视和痛恨,而是表现为人们对财富来源是否合法、获得财富的机会是否正当的高度怀疑,人们并不仇视那些依靠勤劳和智慧获得财富的人们,对于这一部分先富者人们还是给予基本的认可和尊重。在“仇富”心理的形成之中,富裕阶层的社会表现也有着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富有怜悯之心、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富人不会引来什么仇视;富人寡税,为富不仁,财富缺乏道德的匹配,以及骄奢淫逸和飞扬跋扈的做派,必然引起人们的反感。
任何一个公平的社会,不可能消灭贫富差距,而是控制差距的范围;不可能消灭公平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使这种结果不至于无限扩大。【1】
在众多研究中,学者们都指出贫富差距会引发社会公平危机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而这种贫富差距又很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然而,从贫富差距角度讨论社会安全问题,更需侧重于国民的经济生活及其对经济生活的感受。因为我国的基尼系数近些年来一直呈现攀升的局面,而经济发展也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且社会也一直呈现相对稳定的状况【3】 郎友兴对先富群体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数据表明,先富群体认为目前中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无论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社会成员之间行业收入差距,还是社会成员间财富占有量、区域性差距,绝大多数先富者都认为差距过大。而造成这种差距过大的原因,他们主要将其归之为社会制度性的因素例如分配制度。【6】
——贫富差距产生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从“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始,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富强的康庄大道坚实地迈进,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更为世人瞩目。然而,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富裕阶层的出现,中国贫与富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 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扩大现象比较严重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拉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合理的因素又包括不合理的因素,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是可以避免的。贫富差距的扩大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本身所带来的,是鼓励竞争、追求效率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由于旧体制没有能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及时进行改革造成的,比如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当中出现一些法律和制度上空白,政策之间不协调、不平衡,分配制度和政策上的偏差,城乡二元结构,行政垄断,部门利益等,是改革不到位、规则不平等的结果。再有一个就是腐败问题,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借“改革”之名,侵吞国有资产,中饱私囊;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贪污腐败,这也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1】
苏劲松认为非法非正常因素是造成目前贫富悬殊过大的主要原因,政策失误是导致贫富悬殊矛盾加剧的重要原因,部分当权者宗旨意识淡漠是造成贫富悬殊过大的根本原因,弱势群体对重大利益问题缺乏参与权是造成贫富悬殊过大的原因之一。【2】
杨素芳在对比了中国与巴西的贫富差距发展情况之后提出自然条件与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国家税收和社保体系因素和教育因素是导致贫富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5】
——贫富差距应对对策:
政府首先要解决规则问题,如果能在起点、过程上解决了参与权利的分配不公,那么结果上的分配不公就自然减小了;即使差距较大,人们也会认可和容纳。同时为富裕阶层进入社会救济领域提供合法渠道,并提供相应的鼓励机制,例如,允许私人建立各种非营利性基金会、鼓励富裕者介入各种形式的慈善事业等等。
社会公平与正义,是长治久安的基础。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也随着温饱问题普遍解决以后,人们对权利的要求更加迫切和明确,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正上升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自古稳定的社会来自于社会阶层流动的畅通,和财富获得机会的平等和程序的公正,惟有如此,才会消除仇富的社会心态,构筑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石。【1】 徐元宫对比了中俄应对贫富分化的对策,指出其共同点1.中俄两国政府都很重视转型时期的社会贫富分化问题,都以发展本国经济作为最终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根本对策和主要手段。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中俄两国应对贫富分化加剧的共同举措。3.中俄两国都加大了税制改革的力度,以期通过税收杠杆尽量缩小贫富差距。4.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中俄两国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此外,中俄两国还都采取了打击经济犯罪、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惩治腐败等应对贫富分化加剧的其他措施。
中国应对转型时期贫富分化的对策侧重点是:(l)针对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并且大多数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这一基本国情,近年来中国政府强调要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人,把“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的西部地区,中国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3)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解决城镇居民贫富分化加剧问题的一个重要对策,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来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并且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4】
储丽琴总结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贫富分化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深化的规律,并总结了他们的思想,探讨了其演变的规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改革的意义。她提出,完善行政法规是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基本前提。建立有效的产权保护机制是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必要条件。.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重点。【7】 吴春元,常青青,和谐社会视域下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的关系探析,2007年第3期《前沿》 苏劲松,对当前贫富悬殊问题的非经济因素分析,《沧桑》2006年第1期 王培刚,不同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意识_基于江苏省专项调查数据的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7月第24卷第3期 徐元宫,转型时期中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比较,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4期,总第134期 杨素芳,黄玉辉,中国与巴西贫富差距比较,现代经济信息,2008 6 郎友兴,先富群体对社会贫富差距状况的认知:浙江之调查,宁波党校学报,2006(1)7 储丽琴,我国古代贫富分化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企业经济,2006年第2期(总第306期)
第三篇:解读“浙江现象”
资源小省 经济大省----解读“浙江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人民走出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契合时代特征、彰显浙江特点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跨越,成为中国大陆经济最具实力和活力的省区之一
1、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而强,不断成长。今日的浙江民营企业,步步迈向集团化、现代企业的新创业期。他们创新管理模式,加大技改力度和多元化发展,不断促进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由内源式向开放型发展。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的活力所在、优势所在。
2、浙江各地涌现了很多生产钮扣、鞋类等的专业村活镇,专业分工非常细化。浙江的中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走向了群落,形成“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效应。在同一产业群中,生产者之间从相互模仿开始,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得到快速传递,最终使产业群越滚越大。
3、浙江是“百工之乡”。长期以来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使浙江人形成了依靠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外出谋生的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商业头脑和务实品性。而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塑造了浙江人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在全国率先冲破僵化观念的束缚,产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这种“文化基因”,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蓬勃发展。
4、近年来,江省根据资源短缺的特点,提出了“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战略,精心谋划“杭、甬、温”三大核心区,从而形成“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并着力推进区域生产力结构的整合,有效地促进了区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这种区域块状经济是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位载体,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形成了产业规模和经济特色。
5、灵活的机制,成千上万的个私企业在块状经济中通过分工协作,超常规地降低生产成本,然后通过发达的专业市场超常规地降低买卖成本,浙江产品因此形成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6、外向型经济十分活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企业“走出去”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7、浙江省是国内化纤和塑料工业最为发达、成长最为迅速的地区,合成材料新品种层出不穷,而且市场对各类基础原材料及助剂的需求潜力巨大。
8、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调整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60年来,浙江从新中国成立前一个落后的农业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最富有活力的省份之一,并正向高效生态农业强省迈进。
第四篇:解读“西工大现象”
解读“西工大现象”
来源:顾振芳的日志
西工大新闻网6月27日电(记者 李小聪 吴秀青 陆佩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遍布海陆空。在当今中国三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西工大校友领军人才辈出,一大批西工大学子勇立潮头、追求卓越、大放异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蔚然形成令人瞩目、令人探究的“西工大现象”。
“西工大现象”值得探究“西工大经验”需要总结
据中航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门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航工业集团下属三大所(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三大厂(西飞、成飞、沈飞)担任总师(副总师)、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特级专家、党政领导及国家三大奖获得者中,西工大校友占60%以上。从民机到军机的升级换代,西工大人为重点型号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参与大型飞机“运10”研制,到再度承担国家重大专项“C919”等大飞机的关键技术研发任务;在国家众多新型飞机型号研制中有大批西工大校友担任总设计师,如“枭龙”总设计师杨伟、新飞豹总设计师唐长虹等;在“歼10工程”30多位受表彰的功臣当中,西工大校友占13位(包括总设计师、双座总设计师、试飞总机、总工程师等);2011年4月,“中航工业”隆重表彰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获得者,西工大校友占到6位(杨伟、樊会涛、唐长虹、何胜强、尹泽勇、江和甫),其中杨伟同时被中航工业授予唯一“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荣誉称号;任职空军某研究所的李航航,几乎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代名词,27岁就担任总设计师,领衔攻克某重点飞机型号难关,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当选空军十大杰出青年„„在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中,首次集体亮相、举世瞩目的无人机方队全部3个型号均由西工大研制生产。因在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中取得突出成绩,西工大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褒奖,是全国获此殊荣的唯一高校。
在中国航天领域,一批西工大校友成为领军人物。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其中的两帅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再到“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掌门人”谭永华„„一大批西工大的杰出校友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为例,其重大型号总师中西工大校友占44%,国家两大奖获得者中西工大校友占45%。同时,西工大也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任务,是被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表彰的“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
在中国的船舶和水中兵器领域的领军人物队列中,同样活跃着一批西工大的精英校友。从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声纳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15研究所原所长和总工程师刘孟庵,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副总经理钱建平、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办公厅主任刘郑国„„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同时,由西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担任总师成功研制两型吊放声纳,由西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担任总师的某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水下航行器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军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防御提供了重要保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在所属厂所进行了两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估,西工大均名列第一;九十年代初,中宣部、国家教委在260万大学生中评选出215名优秀毕业生,西工大有5名学生榜上有名,位居全国高校之首;6位国防战线领军人物校友(张庆伟、黄强、雷凡培、荣毅超、李鸿、刘郑国)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二位„„一代代西工大人当仁不让地扛起“航空报国”、“科技强军”的大旗,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用他们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报国之志和突出的创新能力,撑起富国强军的脊梁,谱写了一曲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献身航空献身国防的壮丽凯歌!“西工大现象”似乎是一个不能按惯常逻辑去理解的现象,其深层成因究竟是什么?在“孔雀东南飞”的年代,是什么精神令西工大人执著坚守西北、执著坚守国防?在出国潮持续涌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的情势下,是什么力量令世代西工大人坚持航空报国的理想而专精覃思?西工大人的爱国、奉献与创新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西工大现象”值得深入探究,“西工大经验”需要好好总结。——2011年5月31日,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教育改革”项目调研组来到西北工业大学,调研“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其间,调研组将大批西工大校友成为国防科技领军人物称为“西工大现象”,并对此现象发出一连串追问,震撼人心,发人深省。请听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姜澄宇对“西工大现象”的现场解读——
“公诚勇毅”引领立德树人“三实一新”造就领军人物
是什么凝聚了西工大人?是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
是什么令西工大人执著坚持航空报国、执著坚守国防事业?是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
西工大人的爱国、奉献与创新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还是源自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这就是文化和精神的力量!
姜澄宇: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一所大学的文化能世代相传、内化于心,为学子们奠基一生;一所大学的精神能穿越时空、辉映未来,塑造学子的灵魂。正是西工大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在这一点上,西工大是值得骄傲的。中国材料学界泰斗、战略科学家、两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便是西工大杰出校友的代表。
西北工业大学是由战火淬砺而成的著名高校,它也是承载和见证新中国强国梦想的高等学府。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负起振兴中华、科学救国、科技强军和人才强国的崇高使命。西北工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三脉簇峰、强强融合、群英荟萃、名师云集——海纳百川成就了西工大之大。汉唐盛地悠久的文化滋养,老西工、华航和哈军工的优异资质与优良传统赋予西工大丰厚深邃的文化底蕴。老西工抗日烽火中的坚守,建国之初“华航”自南京西迁的果决,哈军工空军工程系的整建制并入,融通汇聚中、探索追求下,孕育了“公诚勇毅”校训和“三实一新”校风,形成了“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一流、献身国防”的西工大精神。根据新形势下国防科技人才的需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根据地处西部的实际,又在师生中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工大精神充实和丰富了校训校风的内涵和特质,它们深深植入西工大人的血脉,共同建构了西工大优良办学传统和鲜明办学理念的内核,深深地熏陶和影响着一代代学子,并为学校赢得“学在西工大”的美誉。
西工大的“公诚勇毅”校训,即“公为天下、报效祖国,诚实守信、襟怀坦荡,勇猛精进、敢为人先,毅然果决、坚忍不拔”,其核心就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那就是要有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将一切献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类幸福的伟业作为自己的责任,要以诚信和坦荡的胸襟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要以非常的胆识和毅力去改变社会、实践人生。它是责任、使命与奉献的高度凝聚,更是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响升华。“公诚勇毅”校训深深植入西工大的文化,激励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西工大人世世代代为祖国创造辉煌。“公诚勇毅”是西工大之魂,也是国家之魂、中华民族之魂!
“三实一新”是西工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也是西工大教育的骄傲。西工大自创办起,目标就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这就必然要求办学理念要做到“求实创新”。“三实一新”,即“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开拓创新”,其本质就是强调“求实”、“求真”和“求新”——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做学问,那就是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在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扎实求索中追求真理。“三实一新”代表着西工大73年来对人才培养“高标准”的追求,这就是追求一流、追求卓越。这种追求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要求,完全“融入血脉”,为西工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公诚勇毅”与“三实一新”相得益彰,构成西工大文化的精髓。正是这种文化的力量使西工大能够坚守大学之道,坚持育人为本,不被“浮名”所绊。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内化积淀与杰出大师的代代传承,形成了西工大“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及“爱国爱校爱学,诚信责任奉献”的优良学风;催生一大批校友献身航空、献身国防事业,且不为外界的虚华与浮躁所惑,“留得住,信得过,干得好”,从而在三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形成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战略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坚守三航特色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是西工大肩负的战略任务,造就国防科技工业领军人才是西工大的光荣使命。”姜澄宇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西工大已将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战略性后备人才提到空前的高度。”
“育人为本,创新是魂。” 西工大发展的历史就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历史,创新贯穿了西工大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在与时俱进、与辉煌同行的73年办学历程中,西工大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坚守三航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新世纪,西工大拉开了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序幕,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实践国际化发展战略,同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积极借鉴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将精英性、专业性、素质性和创新性的本质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尤其是培养国防科技复合型人才、创新卓越人才和高端领袖人才。
姜澄宇:西工大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家都在说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怎么培养?创新力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提高的?为此,西工大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进入新世纪,西工大启动实施了本科教育“六大体系、十大工程”,研究生教育“九大体系、六大工程”建设,构建了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创新方面,西工大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气力建设学生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我认为,这非常值得!也非常必要!“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双管齐下、科研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兼容互通”的西工大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这也正是西工大人能够在国家重大专项的工程中承担重要任务且占据行业领军人物的一个重要内因。
——科学培养体系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西工大从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入手,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本科生的培养强调“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教育,坚持打好基础,同时加强专业教育和素质(通识)教育,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对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培养力求体现“实践、探索、研究”的特色,着重提升其创新能力,给他们更多自由实现个性发展的空间。西工大日趋完善的科学培养体系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西工大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和科研创新活动。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坚持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搭建科研与
教学高度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基地的优势资源,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支持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进行自由大胆的探索。
姜澄宇: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倾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和科学机制,实现拔尖人才向顶尖人才的转变。一流的师资队伍,既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西工大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哈罗德•克罗托(Prof.Harold Kroto)先生在内的14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西工大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加速提高西工大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因校制宜,实施现有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提前选留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公派研究生及时补充师资队伍,为西工大可持续发展储备一批未来的新大师。
“五大举措”多管齐下彰显西工大人才培养特色
姜澄宇:西工大为什么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领军人物、栋梁之才?这与西工大的悠久历史、良好校风及一整套既传统又创新的人才培养举措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工大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各种优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解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问题。西工大的“五大举措”就是着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整个研究的方法、过程的严格训练。
举措一: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培养科技英才,是西工大人才培养的“王牌”,也是西工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一五”以来,西工大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预研计划、国家863计划、自然基金,以及各类行业基金在内的国家各类纵向计划。西工大在大飞机、核高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0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前期论证及科研攻关。西工大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研,使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西工大学生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选题83%以上(其中航空、航天和航海三学院达到95%以上)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设计。西工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真刀实枪”的实践中,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西工大人的工程能力强、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见长的优势也愈加突出。
举措二:以强大学科为支撑,构建创新实践平台。西工大已经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三M(材料、力学、机械)、三C(计算机、控制、通信)为主干的学科群、理科群和“管文经法教”人文社科学科群的集群模式。在这样的学科体系下,学校建成了18个开放式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同时容纳2000余名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学校每年投入3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学习和参加国际、国内学科竞赛。西工大的“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教育部首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原国防科工委重点投资建设的“国防科技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以“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为方针,构建了“全天开放、即时申请、及时审批、专家指导”的运行机制,实施了“自主管理、过程监控、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管理模式,创建了“创新实验中心+主题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运行网络。——这里是西工大的学子们实现奇思妙想的乐园。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基地每年投入36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还有特别专项的额外经费。此外,西工大还设立了博士论文创新基金、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等,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荣获2009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举措三: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培养科技复合型创新人才。西工大依托“航空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和“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水中兵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航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复合型航宇材料人才培养实验区”等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动和促进了西工大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化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强有力地支持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树立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新人才观,促进了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建立健全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与人才评价模式,探索并有效实践了激励创新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举措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着力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西工大积极推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自主进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截至目前,西工大已获准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40余项,获准教育部资助金额160余万元。
举措五:以科技竞赛拉动创新人才培养。近五年来,西工大每年都有10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学科竞赛也成果斐然。“十五”以来,西工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2028项,其中国际一、二等奖81项,全国一、二等奖232项。
——在2011年国际数模竞赛中,西工大问鼎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2005年西工大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教社杯”,成为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之后全国第三所同时拥有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高教社杯”的高校。
——在2011年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中,西工大学生获得了专业组共计5项一等奖中的4项;业余组7项一等奖中的2项,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专业组和业余组一等奖的高校,相继荣登全国一等奖获奖数和团体获奖总数榜首。
——在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西工大获得团体赛冠军。„„
大学生科技创新在西工大早已成为热点和亮点,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在2011年6月25日至27日于西安曲江会展中心举行的“陕西教育暨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上,西工大展台前足球机器人、智能车、扑翼飞行器„„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精彩纷呈,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和交口称赞。
创新人才培养继往开来西工大英才辈出未来可期
西工大人才培养精英辈出。建校73年来,西工大已为国家输送了15万多名高科技人才(其中博士3300多人,硕士22800多人),培养了中国6个学科的第一位博士和中国第一批硕士试飞员。校友中已经诞生30多位两院院士和30多位将军。一大批杰出校友相继成为党政军企领导、国家重大工程与国家重点型号的领军人物、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栋梁之才及各条战线的中坚和骨干,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工大致力于三航科技与教育。中国第一架无人机,中国第一型水下智能航行器,中国第一台机载计算机„„众多的中国第一诞生在西工大,光荣的历史激励着西工大师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西工大创新人才培养继往开来,中国国防事业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西工大一直受到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西工大历届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褒扬。
“西岳轩昂,北斗辉煌;镂木铄金,飞天巡洋。”西工大辉煌的今天必将辉映光明的未来!
第五篇:浅谈中国的贫富差距现象--毛概作业
浅谈中国的贫富差距现象
内容摘要: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关键字:贫富差距 分配严重不平等 行业垄断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的分配格局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显著的新特征。一是,初次分配差距拉大,对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初次分配是指个体依赖自己的能力和机遇赚取收入和积累财富所形成的分配格局,也就是在假设没有政府力量作用于分配领域的形成的分配格局。衡量初次分配差距最常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据估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目前约达0.47。更严重的是,目前的初次分配差距仍呈现出加速趋势。对于我国这样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基尼系数显示的分配差距与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相比,意味着问题更大。理由很简单:在高收入的发达国家里,在多数人比较富裕的基础上出现少数人暴富现象(体现为较高的基尼系数),对社会稳定与和谐不太容易构成大的威胁,但在我国这样的低收入国家里,较高的基尼系数(分配差距拉大)是在多数人温饱、少数人暴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过高且仍在扩大的分配差距对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的威胁,比发达国家要大得多。因而应高度重视分配差距拉大问题。
二是,二次分配(有时称为再分配)严重乏力,甚至产生逆向的分配效果。如果初次分配是在市场力量主导下进行的话,那么二次分配则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税收、支出和其他政策工具是政府实施二次分配的杠杆,当这些杠杆运作不当或失败时,初次分配基础上形成的贫富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趋于拉大,由此导致了逆向分配效果。在一个追求社会公平的社会里,政府的适当角色之一就是以最低限度的效率损失,达成最高程度的公平分配,以此促进弱势群体的利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在此方面,政府应有更大的作为。当前,在加强二次分配方面,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特别重要。一是要把抑制通货膨胀置于优先的政策议程。在收入差距拉大的形势下,目前主要由食品价格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极易影响人心并影响社会稳定,因而迫切地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出台这方面的政策,需要与打击垄断、价格欺诈和增加拨款以救助低收入阶层的措施结合起来。从更长远一点来看,我国尤其需要加大力量建立一个有效和可靠的社会安全网。另外一个需要高度警觉的问题是创新政府预算制度。近年来,在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正忙于花掉这些钱(搞大量的政绩工程、买公车、建办公楼等),而这些钱原本可以用于重建社会安全网和帮助贫困阶层。加强二次分配,急需政府预算制度创新,否则,要实现将宝贵的资源引向国家战略的优先领域,包括促进公平的二次分配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当然,我们还需要其他广泛意义上的政策创新,包括那些旨在将低收入阶层带入发展进程的一系列政策创新。”
三是,财产差距与收入差距并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财产积累也在增加。现在人们(特别是富人)持有的财产(例为房产、股票、债券、珠宝、首饰和高档家具)比过去大大增加了。现在我们的分配差距拉得很大,一个重要特征是财产和财产收入差距拉得很大。这种财产差距与收入差距并存的格局将继续下去。可以预料,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财产差距将越来越多地压倒收入差距,成为社会分配差距的主要方面。
四是,关键性公共服务的分配严重不平等。在关键性公共服务方面,基础教育和基本卫生保障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尤其低收入和弱势群体而言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城市人口占总数的35%,但他们使用了80%的卫生资源。对于富人而言,政府没能履行提供这些关键服务的职责所造成的损害相对富人而言要小得多,因为他们至少还可以花钱“购买”这些服务,但穷人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并且缺乏机会享有这样的服务。现在,我国政府比以前要富裕得多,但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把钱投向对低收入群体尤为重要的关键性公共服务。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我认为,我们国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我国的贫富差距。
首先,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其次,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另外,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做到扶持低收入行业、困难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基本收入和生活。
再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还有,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最后,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另外,对于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政府应该在税收和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 第1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上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