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腐败”现象的一种解读
内容摘要:
将“司法腐败”置于严格限定对象和语境之内,并引入“司法腐败发生于其中的小环境”作为辅助性的概念工具进行解读,它包含着因“个人利益”与“对审判的影响”之间的相关性程度上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类型,被看作是特定主体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和展开的博弈,其中内在地包含着抑制其恶性增殖蔓延的机制。
将“司法腐败”置于严格限定对象和语境之内,并引入“司法腐败发生于其中的小环境”作为辅助性的概念工具进行解读,它包含着因“个人利益”与“对审判的影响”之间的相关性程度上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类型,被看作是特定主体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和展开的博弈,其中内在地包含着抑制其恶性增殖蔓延的机制。
[关 键 词]“司法腐败”/个人利益/对审判的影响/环境/博弈
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合,所谓“司法腐败”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沉重话题。然而,从学问的角度去接近这一据称有相当普遍性的现象却似乎非常困难。除了一些个案的报道和感想式的议论之外,在笔者有限的接触范围内,尚没有发现真正把司法腐败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 论文 或著作。关于腐败现象的一般研究,尤其是涉及腐败与 经济 转轨或 政治 体制改革关系的国内外 文献 提出的一些命题,相信对于司法腐败的研究都有 参考 价值(注:在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有限接触范围内,张曙光撰写的《腐败与贿赂的经济分析》是一篇包含着不少有益启示的重要文献,原载《 中国 社会 科学 季刊》(第一卷),1994年;后收入张曙光著《中国转型中的制度结构与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关于对该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及有关命题的运用,详见本稿下文的内容。)。但在围绕司法腐败本身的考察分析进展到一定层面或深度之前,这些命题的绝大多数恐怕也都很难简单地适用来直接解释说明司法腐败现象。笔者自2002年以来尝试着对法院的民事审判程序运作状况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调查(注:到目前为止,笔者已发表的实证调研成果主要包括:《实践中的民事审判
(一)——四个中级法院民事一审程度的运作》,载《 现代 法学》,2003年,第5期、第6期;《实践中的民事审判
(二)——五个中级法院民事一审程序的运作》,载《北大 法律 评论》第六卷,第1辑;《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2期。)。在这个过程中,也始终关注所谓“司法腐败”指的都是些什么情况、这样的现象究竟有多严重等等问题。尽管笔者未能找到某种可以对司法腐败现象做定量分析或系统研究的有效方法,但在不同地域的现场对许多法院进行的观察中,也逐渐积累起一些直观的感受以及对所获印象背后逻辑的思考。本稿试图开始整理这些片断零散的感受及思考,寻求构成某种可能将它们组合到一起并加以初步体系化的分析框架,以便为今后在这方面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个出发点。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与一般讨论腐败问题的文章不同,本稿试图采取另一种方法论路径。即不使用常见的“现象→原因→对策”结构,而着重从围绕“司法腐败”概念而展开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角度,来解读此定义本身以及定义与所指称的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在越轨社会学或犯罪学的方法论上,这种研究路径区别于所谓“客观主义”或“规范的范式”,属于“解释的范式”或现象学的方法[1](p349—362)。同时,本稿对于司法腐败现象的考察还采取了一种在“价值中立”的意义上尽可能客观的描述和冷静分析的态度。这种研究方法与社会学上所谓“纯粹的认识论”立场有密切联系。与研究对象“拉开距离”或将其相对化,把包含着浓厚主观性质的事物也作为某种客观的存在去观察,同时又保持一种理解的或解释性的视角,是本稿力图保持的方法论取向。这种取向往往意味着研究者不急于提出某种对策或政策性建议,而更看重认识关照对象事物及其内在逻辑,即更加强调“纯粹出于好奇心”的目的或意义。当然,这种研究取向并不一定与旨在获得有效对策的研究相对立,而可以理解为对策研究的一种前期准备。
一、“司法腐败”的界定及图示
对司法腐败现象的观察首先牵涉怎样界定“司法腐败”这一概念的问题。而此问题又与尽可能客观地评估司法腐败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有多严重或普遍的要求有着紧密的关联。作为一般的前提。“腐败”一词本身就非常多义。按照一项据称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定义,腐败是指“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2](p245—247)。此概念虽然不过是众说纷纭之中的定义之一,但相信这里包含的两层意思却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即“利用公共权力或职权”以及“非法或不正当地牟取私利”。如果把这两层含义适用于限定在法院审判领域的“司法腐败”概念,则可以大致将此定义为“法官为了获得某种个人的利益,利用自己职务上的权力而试图影响审判活动的行为”(注:广义的“司法腐败”可涉及检察、公安等其他部门,仅就法院而言也可以牵涉与审判关系不大的方面(如人事安排等)。但本稿为了便于讨论,始终将概念限定在这里指出“审判”范围内。不过对“审判”应做稍宽泛一些的理解,至少应包括强制执行及其他相关的程序。)。这依然是一个宽泛模糊的定义,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分析。
在这里我们遵循上述“最大公约数”的含义,把该定义中最关键的要素即“个人的利益”和“对审判的影响”理解为衡量是否构成“司法腐败”以及是否严重的两个维度,分别以两条轴来加以表示。其中一条轴表示法官个人获取的利益,把最严重的索要收受巨额贿赂或其他“好处”作为一极而最轻微的一般吃请或接受小礼品等作为另一极。需要注意的是,法官的“个人利益”除金钱或物质的授受之外还可以有多种表现,如亲属、熟人朋友、同事等的“打招呼”、说情以及来自内外部领导的压力或干预。虽然这些因素看上去都不属于法官自身的问题,但只要法官接受说情或屈服于压力干预,还是应理解为他或她通过交换而获取了“面子、人情”或“领导的赏识或者将来可能的关照”等等个人利益。所以,这些因素大体上同样可能按大小轻重程度分布在表示法官“个人利益”之轴的不同位置上。另一条轴表示法官为了获取上述种种个人利益而利用自己职务上的权力给审判带来的影响。在体现最严重程度的一极,可以是对案件事实全面的“颠倒黑白”或就法律适用而言是明白的“枉法裁判”。但是在另外的一极,则是在可允许的一定裁量范围内显示出来的偏向。这是一些客观看来谈不上“错误”或“违法”的裁量,之所以称“偏向”是因为法官并非出于纯粹的事实考量、法律解释或政策目的,而是由上述某种个人利益的左右才做出的选择。这些偏向同样存在大小轻重或明白还是模糊等等程度上的区别。还有其他虽未达到完全可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或明显“枉法”的地步,却在诉讼案件处理的实体或程序上出现局部或程度不等的瑕疵等情况,只要是因法官个人利益所致,亦均可用“对审判的影响”这条轴上的不同分布位置来加以表示。
如果把上述表示“获得个人利益”的第一条轴称为a轴,以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极为a,程度最为轻微的另一极为a;表示“对审判影响”的第二条轴称为b轴,最严重的一极为b,最轻微的一极为b,则可以用下列图形来大致表示“司法腐败”现象可能呈现出来的种种情况(见图1)。
附图
图1:“个人利益”和“对审判的影响”关系图
上图第ⅳ象限(ab)表示了典型的司法腐败现象,即从最极端的到不那么极端的因贪赃、徇私或在强烈的干预压力下而颠倒黑白、枉法裁判,以及种种程度不等却都接近于此极或具有类似恶劣性质的情形。作为对照的则是第ⅱ象限(ab),反映的是因情面、一般干预或某种形式的“人情往来”而在审判中做出具有一定偏向性的选择,但客观上对审判的影响却多停留在裁量的许可范围内或其边界上,并不一定违背法律规范、常识乃至情理。与此相对,第ⅰ象限(ab)中最典型的是所谓“贪赃不枉法”及类似的情形,表现了现实中可能出现的虽然在谋取个人利益方面有恶劣的行为,但对审判的负面影响却比较轻微的种种场景。相反,第ⅲ象限(ab)显示的则是仅仅因为一般的人情或上下级等关系,或者获取的个人利益尽管相当有限,给审判的结果或过程却带来了相对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类情况。
上列图示象限所代表的四类情形,相信在现实的审判实践中都有可能多多少少地存在。不过从感觉上或一般印象的角度来讲,估计在第ⅱ象限中反映出来的情况最为普遍,第ⅰ象限次之,而第ⅳ和第ⅲ象限所表示的情形则相对较少(第ⅲ象限的情形可能最为罕见)。要精确地把握所谓“司法腐败”现象中这些种类的情形各占多大比例完全是做不到的,实际上不同象限之间的区别也相当模糊。但是,把这种模糊的分类作为一套分析工具,并从上述对其各自普遍程度的大致估计出发的话,却有可能在限定问题的前提下有效地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以便于进一步去接近“司法腐败”现象。
二、对“司法腐败”严重程度的估计
我们平时指称一定事物对象而使用的“司法腐败”这一词语往往非常笼统含混。其原因之一在于指称的对象过于宽泛,而我们潜在地运用的标准又经常是多重且多义的。上列图形中的第ⅱ象限所表达的情景可能就是导致这类指称上困难发生的最一般的对象事物。在本稿中,笔者暂定地把这类情形列入“司法腐败”范畴之内,是因为先潜在地使用了一个参照标准,即法官相对于当事人双方而言的所谓“纯粹的中立性”(反映到与内部或外部权力的关系上则是“司法独立”)。法官不得接受任何人的说情、吃请、礼品,也不受任何权力的不当干预,在我国是一种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承认或要求的规则或理想境界,在一些法制完备的外国(包括在我国香港地区)也是司法运作的现实。因此,只要法官的审判受到了这类外部因素的影响(即使实际的影响微不足道、或者即使审判的过程与结果在没有这些影响的情况下也会是一样的),确实就有理由认为某种程度的司法腐败已经发生。相信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场合,人们所说的“司法腐败”指的就是这类情形。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在我国社会的特定语境之内与这类情形有关的规则究竟是什么,则会发现在给审判带来的影响只停留在法官裁量权限范围内的取舍选择这一前提下,接受说情、吃请或一般礼品和听从某些干预的现象未必总会在现实生活及人们的心目中构成所谓“司法腐败”。
与第ⅱ象限相比,第ⅰ、ⅲ、ⅳ象限所表示的现象作为“司法腐败”在指称或定义上的困难或矛盾看来都会小得多。但在这三个象限之间,虽然同为“司法腐败”,就现象的出现频率而言却似乎各有其特点。在这里为了辅助说明,还有必要引入一套概念工具,即“司法腐败发生于其中的小环境”,又可分为“规范的环境”与“混乱的环境”两类。这里所说的“环境”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场域、空间或背景,与司法腐败现象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却能够反映、体现或者说“浓缩”了可能诱发或抑制这种现象形成产生的众多复杂的因素或过程。我们知道,在目前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地域之间的 发展 非常不平衡,如果把处于不同地域的一个个法院作为司法腐败现象可能发生的小环境,则在法院之间也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种种差异。与司法腐败现象紧密相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法院的领导人、日常的管理、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部组织文化等等因素上(注:对“环境”概念的这一限定直接建立在笔者根据田野调查取得的实证资料而确定的一种分析单位之上。我们在调查中经常发现,即使是近为毗邻的不同法院也可能存在很大的或“质”的区别,但同一个法院内部的差异却大都仅仅停留在“量”的层次上。关于笔者把一个个法院作为基本分析单位的理由,以及对法院领导人、内部管理以及组织文化等具体因素带来种种差异的讨论,参见王亚新《程度?制度?组织——基层法院日常的程序运作与治理结构转型》,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这些因素与具体法院所处地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条件有着复杂的关联,但往往直接受到当地党政机关整体的施政状况(即俗称的所谓“官场的风气”)影响甚或规定(注:对于特定地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与法院作为司法腐败现象发生于其中的小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笔者尚无能力正面展开研究。但几乎可以肯定地讲,因果关系等单纯的看法恐怕都极难以成立。根据我们在田野调查中的观察,例如对特定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地域的司法腐败现象是否严重,根本就看不出两者有什么正的或负的相关关系来。同时,有限的观察也使笔者感觉到,一定范围内“官场的风气”好坏差不多可以作为衡量司法腐败是否泛滥的一个明显指标。不过对此二者的具体关联及其内在机制,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去接近和加以深入研究。)。上文已提到的分类就是根据法院领导人是否能够以身作则、日常的管理是严谨还是松懈、法院内部的组织文化是否健康向上等等差异,把法官置身于其中的一个个组织大致分成“较规范的环境”和“较混乱的环境”。而以前一节所述几个象限来表示的司法腐败现象在这两种环境内的出现频率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组合来。一般而言,第ⅰ象限表示的现象在较规范的环境中只是个别出现,在较混乱的环境中却可能相当普遍;第ⅳ象限表示的现象在两种环境中都只是个别出现;而第ⅲ象限表示的现象则几乎可以说只是在混乱的环境中才个别出现,在规范的环境中即便不是完全不可想象,相信也是极为罕见的;只有第ⅱ象限表示的现象可能在两类环境中都有相当普遍的存在。
如果把表示“司法腐败”蔓延程度的“普遍出现”标记为“+”的符号、“个别出现”标记为“-”号、“罕见”标记为“——”,则上述讨论的内容能够大致用下列表格更加直观地图示出来(见表1)。
表1 环境概念分析
象限环境
规范的混乱的 ⅰ
-
+
ⅱ
+
+
ⅲ
——
-
ⅳ
-
-
上表所显示的仍然只是对“司法腐败”现象程度的一种大致估计。这种估计恐怕也不致与常识或一般人的感觉相去太远,不过与一般感觉的区别在于:以笔者在不同地域田野调查中了解到的信息和直观形成的印象为基础,相信上表中所做的初步整理有助于稍稍进一步或较为清晰地理解所谓“司法腐败”的现象。不过,是否还有可能更进一步或更精确地估计“司法腐败”现象的严重程度呢?
以上述“环境”概念来分析不同类型的“司法腐败”现象出现频率,就可以看出估计“司法腐败”总体上的严重程度与估计两种“环境”在全国范围内各占到多大的比率紧密相关。更具体地讲,如果能对全国3000多个法院的状况依此分类做出一个定量的评估,则关于“司法腐败”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自然 也就获得了某种答案。但是,这样的估价在方法论上却几乎是不可能的,理由有三:第一,不存在任何可靠的资料可以作为这种定量评估的基础或根据。而且,要通过实证的方法去取得关于整体的资料,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成本及其他方面的条件上都完全是不可行的;第二,所谓“规范的”和“混乱的”这一分类,与其说表示的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状况,还不如说应该被视为一条“有理数轴”上的两个极端。在此两极之间分布着无穷的连续点。到了两极之间居中的“线段”区间,就很难截然地划分何者为“规范的”、何者为“混乱的”了;第三,无论是规范的还是混乱的“环境”,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演化流变。今天还是相当“混乱的”,明天却可以向较为“规范的”状态演变,反之亦然。在某些“小环境”变得“规范”了的同时,而另一些却可能出现“混乱”,环境的整体总是处于这样此起彼伏、流转不居的动态过程。演变的方向既不确定,其直接间接的诱因也可能极其多样,既包括如中央财政向西部司法部门提供转移支付并逐渐加大力度等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结构性因素,也有像某法院换了领导班子这样相当偶然的因素。总之,在上列图表所示估计的基础上,已经无法再对“司法腐败”现象的严重程度做出更加准确的评估了。不过,如果允许在一般观察的基础上,甚至也包含着一定“印象、感觉”的成分而提供一点个人见解的话,至少从我国经济驶入高速增长“快车道”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笔者倾向于认为法院的“环境”整体上还是在向相对规范的方向演化。虽然这样的趋势并不一定意味着“司法腐败”现象在绝对量上的减少,也不表明将来也一定能够始终保持这个势头,但从10多年来整个社会的发展既形成了对一般执法水平的更高要求,也为提高执法者的素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来看,可以相信较“规范”的或正在朝此方向演变的法院环境会比处于“混乱”中的情形更为普遍。
第二篇:司法腐败
2006-11-30
关于司法腐败现象透视及对策
——武汉市汉南区地方人大研究会会长 吴大新
一些司法部门和司法人员中确实存在着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它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加以治理?笔者谈点一孔之见。
司法腐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也有现时的经济因素和体制因素。具体地讲:
一、司法权力本质上不属于社会资源的范畴,但它可能成为一种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司法权力又称为国家最后的权力,这种权力具有权威性、排它性、强制性,其设置的本意是用于管理国家和社会,本质上是为公众服务的,不属于社会资源的范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竞争原则、效益原则等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司法权力主体的思想观念也构成了巨大的冲击。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对某些国家司法机关公职人员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于是,少数司法权力主体便将人民赋予的司法权力作为商品交换的资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司法权力谋取私利和小团体利益。这种情况下,司法权力就异化为可以交换的社会资源,司法权力主体由执法者异化为卖法卖权,进行权钱、权色交易的经营者。
二、司法权力“人命关天”,存在着强劲的买方市场和便捷的交换渠道。司法权力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权力主体有权以国家的名义,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生命权、人身自由权,也可以调整当事人之间的人身和财产等民事法律关系。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因此,当事人出于自身利害关系的需要,总是希望司法人员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少当事人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直接或间接拉拢和腐蚀司法人员,于是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司法人员抵挡不住金、钱、美色等诱惑而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也有极少数司法人员主动索贿、卖权卖法。
三、.司法权力的交换价值大于自身劳动力价格,存在着一定的“剪刀差”。目前我国公务员实行低工资制,司法人员除了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补贴外,没有其他额外收入,即使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司法人员年工资收入也在一万多元这个水平。这与案件中部分厂长、经理和个体大老板及律师的收人相比,形成较大的反差,而且司法权力主体在行使权力时,涉及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多则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上亿。有的案件还涉及当事人的生命权、人身自由权等,当事人更会不惜重金向司法人员行贿,这样权力资本带来的高额利润对权力主体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于是少数司法人员为了获得司法权力资本而不择手段,铤而走险。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时看到和听到:有的人进入司法机关后又竞争热点部门和热点岗位,其目的并不都是为了工作,有的就是为了获得司法腐败的权力资本。这部分人掌握司法权力后,立即表现出极大的贪婪性,迫不及待地运用司法权力谋取私利。
四、司法权力监控乏力,司法腐败有一定的生存土壤和活动空间。目前由于立法滞后和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客观上造成司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人治问题难以根除。于是,有的司法人员随意解释法律,钻法律空子;有的主观臆断,枉法裁判。而对这些现象内外部监督又不够严格有力。公、检、法、司几大机关,虽然内外上下都有监督机制,内部有内设监督机构监督,相互间有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还有人大和上级机关的监督。按理来说,能有效地防止司法腐败。但目前的现状是:内部监督怕痛护短,相互监督怕影响关系,人大和上级机关监督又怕影响独立司法权,挫伤办案人员积极性等,致使监督不到位、不得力。治理司法腐败,确保司法公正,既是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唤,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1998年以来,反对司法腐败,深化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被提上中
共中央、全国人大的重要议事日程,高法、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的重要措施。从队伍整顿人手,延伸到改革司法制度、机构等方面,动了真格,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治理司法腐败,仍旧任重道远,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尤其要注意抓好这样几个方面:
一、正视现状,坚定信心,多管齐下,着力提高司法队伍整体素质。
首先,对司法队伍的总体估价,要坚持两分法。既要看到主流——绝大多数政法干警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爱岗敬业,为保障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是完全值得信赖的。但又要看到支流——极少数“害群之马”违法乱纪、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不清除不足以平民愤。对主流、支流,我们要综合起来看。看到主流,我们才会增强信心;看到支流,我们才会下定决心。只有正确分析现状,才能打好治理司法腐败的总体战。其次,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司法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司法腐败,说到底是人的素质问题;而人是可以教育转化的,不能“不教而诛”。各司法机关要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有的放矢地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法制意识、奉献意识教育,理想宗旨、艰苦奋斗、勤政廉政教育等,通过教育,解决为谁执法、怎样执法等基本问题,争做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再次,要加大司法腐败的查处力度。各司法机关对清除司法腐败不能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停留在会议、文件上,要从已发现的违法纪乱案件人手较真,不要怕家丑外扬,凡是发现滥用司法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应一律清除出司法队伍,并依法从严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在经济上也要给以重罚,直至倾家蔼产,身败名裂。要营造一种气氛,司法人员必须公正司法,否则不仅会失去公职,而且要受到比一般国家公职人员更加严厉的惩罚。这样通过增加司法腐败的成本,提高付出的代价,最终使妄图搞司法腐败的人望而怯步,不越雷池半步。
二、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分步推进,切实抓好司法改革措施落实。
解决司法腐败问题,根本的出路还在于深化司法改革,铲除司法腐败赖以生存的土壤。根据党的十五大关于推进司法改革的总体要求,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先后出台了各自的改革纲要和具体实施意见,在政法系统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反响思路可谓确定,现在关键是抓好落实。首先,要突出重点。不同的司法机关改革的重点不一样,如法院系统改革着重点主要是:以落实公开审判原则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深化审判方式改革;以强化合议庭和法官职责为重点,建立符合审判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审判管理机制;以加强审判工作为中心,改革法院内设机构,使审判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的力量得到合理配置;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法院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法官队伍。检察院系统改革着重点主要是:改革检察业务工作机制,突出法律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改革检察机关的机构等组织体系,加强检察机关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关系;改革检察官办案机制,全面建立主诉(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人事制度,实行检察官、书记员、司法警察、司法行政人员分类管理,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等。公安系统、司法系统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如果各司法机关偏离这些重点,改革就将失去方向,也极容易流于形式走过场,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些重点来深化司法改革。其次,要攻克难点。司法改革和其他改革一样,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不可能没有“阵痛”。遇到“阵痛”,各司法机关不能“绕道走”。如政法干警的“进门出门”问题,就需要通过公开招考制度把好“进门关”,通过考核淘汰制度把好“出门关”,彻底改变“进门容易出门难”的状况。不管是谁,一律平等,公开、公正、公平。又如推行错案责任追究制、执法违法责任制,就要做到不论职务高低,一旦认定是错案或违法,就要分清责任,实施责任追究。这样,才能加强政法干警严格执法、秉公办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预防和减少错案的发生,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确保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再次,要注意分步推进。司法改革涉及到司法观念、工作方法、管理机制、司法制度等各个方面,是关系政法工作全局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实施改革方案过程中,要坚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广泛听取各界群众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广开言路,择善而从。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抓好分步实施。
三、履行职责,加大力度,求真务实,努力增强司法监督实际效果。
司法腐败的产生、蔓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还是司法监督没有到位。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不能说不完
备,就司法系统监督而言,有政党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还有各个司法机关系统自身的内部监督。在走向依法治国的今天,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相关的机关、部门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行动起来,履行各自的监督职责,司法腐败就没有藏身之地。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作为最权威的监督体制——人大监督问题。
人大的监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法定的权威性、权力制约的有效性。作为权力机关的人大,在国家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就是说,人大同行政、司法机关的关系,不是资本主义的主权制衡所谓鼎立关系,而是决定和执行、监督和被监督、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它有法定的权力和手段能遏制司法腐败问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加大监督力度,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提高司法监督的实际效果。首先,要敢于监督,维护法律权威。其次,要善于监督,突出监督重点。再次,要乐于监督,不负人民重托。人大机关从事具体司法监督的人员,更要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做好基础性工作,处理好每一件人民群众的来信来。同时,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监督工作的水平,向时代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为治理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作出应有的努力。
第三篇: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电影《教父》语言现象解读
10文1310011174崇俊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浅析《教父》电影语言的符号性表达
[摘要]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放在符号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影视作为一种叙事性的语言,其内部结构中蕴涵着重要的符号意义。电影《教父》根据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同名小说改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关于人类社会共同的秩序和法则,涉及权力、利益、家族、忠诚、友谊、杀戮等等。这些秩序和法则内容广泛,通过电影视听语言的运用使其成为经典之作。
[关键词]教父经典镜头视听语言语言符号性
语言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它对于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冲突的化解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影片《教父》中:教父的威严、山尼的暴躁、麦克的冷酷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他们的语言塑造的,人物语言显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所引发的行为特征,同时也推动情节的进一步的发展。
作为语言符号的“教父”
“教父”本来是一个宗教的概念。在基督教的中,每个受洗的男孩应该有两个教父和一个教母,教父和教母不仅为受洗的幼儿赐以教名,还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责任。而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则有这样的民谚:世界太危险了,孩子必须有两个父亲才行。因此,到达了一定年龄后,孩子的父亲就会请求当地有名望有权势的人来充当孩子的教父。而这些教父的名字便被冠以“唐”的称谓,意为“阁下”或“长者”,相当于日耳曼语中的“冯”和英语中的“先生”。
但在电影《教父》中,“教父”则超越了宗教的神圣意义,更多的是一种通过家族纽带联系起来的地方种族保护势力。传统意大利人家族感很强,这不仅仅是出于情感,更多是基于生存法则。漂洋过海的意大利人移民来到陌生的美国,要生存下去,就要互相依靠。“所有移民美国的人都要看到自由女神像”,保护意大利裔美国人的利益,维多·柯里昂游走于冷静的法则与狂热的欲望之间,他驾驭着规则,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来决定取舍,按照西西里人的传统,用“古罗马兵团”的方式在纽约建立了自己的家族,“弥补”着法律在自由社会下的不足。
“我们驻扎,我们规划地盘,我们团结故乡的兄弟,于是我们赢得了尊敬,那是伟大老日子”,因此,维多·柯里昂在意大利裔美国人的眼中并非是黑手党的首领,而是许多弱小的意大利平民的保护神,受到人们的爱戴,也因而被称为“教父”。由此,“教父”不再是原来的上帝传道者,而是固执地信奉自己的人生信条,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的黑手党家族大家长。
“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的条件。”这就是他的谈判方式。他是手拿屠刀的优雅绅士;是谈着肮脏买卖,穿着真丝西装的刽子手;他只需要一个手势,便可以让别人身家难保;也可以用拥抱和微笑化干戈为玉帛。他是令人敬畏的角色,同时也是善舞的刺客。无论是政客还是殡葬馆老板,都温顺地在门外等待着他温文尔雅的召见,只因他那高贵的承诺“总有一天——也许这一天永远
也不会到来,我会让你为我做一件事情。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请在我女儿的婚礼上接受这份公道,这也算是我送给你的一件礼物!”他静静地坐在那间黑暗屋子的角落里,仿佛置身于宇宙黑洞的中央,他的身边聚集着“军师”和掌握“兵团”的首领。人们爱他,尊敬他;也敬畏他,恐惧他,他是如此复杂深邃。他用自己的慷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被尊为“教父”,又凭借人们的敬畏满足自己的欲望,让“教父”成为黑手党的代名词,在“教父”的称谓背后隐藏着腥风血雨。
教父的“话语”
漫不经心地抚弄着手中的猫,以混沌不清的口音向别人传达着自己的命令,这是影片开头时的画面。他的身上并没有一丝痞气,倒更像玩世不恭的老绅士。然而,与一般爱发牢骚的绅士不同,他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有可能改变房间外面的世界。他面无表情,但似乎一起都尽在掌握之中,没有人能猜到他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怎样的腥风血雨——这是优雅的残暴,平静的冷酷,文饰的罪恶。
他可以面无表情地说:“让我开一个你无法拒绝的条件——要么签字,要么把你的脑浆留在这份合同上。”然而随之就会出现这样一句旁白,“他到底是签字了,但教父还是杀了他。”他可以自信地指着自己对任何一个人说,“就当帮我一个忙,我永远会记住你的友谊。”然而当自己的要求遭到拒绝时,他的“军师”汤姆·哈金会毫不犹疑地给出答案:“当他的第一个要求被拒绝时,他绝不会提出第二个。” 他是仁慈而残暴的,以自己独特的暴力保护着向他求助的意大利裔美国人,甚至不需要别人的回报,只要别人承认他是教父,接受他的友谊。当殡仪馆老板问维多·柯里昂要多少钱才能为自己被侮辱的女儿主持公道时,教父说道:“包那萨利,包那萨利,到底我做了什么让你这么不尊重我,如果你以朋友的身份来找我,那么侮辱你女儿的杂碎就会受到折磨。像你这么诚实的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
他是教父,然而也是父亲。语言的个性化在电影中是非常突出的,“我费了一生的精力,试图不让自己变得十分粗心。女人和小孩子们可以很粗心,但男人不可以。”老教父的话就展现了他的谨慎和绅士。他会对儿子温情脉脉地说:“你经常和你的妻子和孩子呆在一起吗?不经常与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 当儿子山尼被乱枪打死。他眉毛蹙起,痛苦地对殡仪馆的化妆师说:“你看,他们是这样对待我儿子的。” 而在传位给麦克时,教父伤心地说道:“我从没想到是你接管家族。我本希望你能当那些“操控”的人,柯里昂议员,柯里昂州长之类的,再建立一个王国。”
教父是游走于规则和欲望之间的“上帝”,他沙哑的嗓音控制着整个柯里昂家族,通过这些台词的穿插勾画出一个拥有截然不同的双重性格的教父形象,他守护着整个家族,同时也控制着自己所认可的买卖,“毒品和我们以前经营的事业都不一样,赌,女人,酒,这些是人们需要的,只是人们被教会不能做这些,但是毒品不一样,政府警察最终一定会干预,它会在多年后毁了我们。”通过这些个性化的台词勾画出一个与以往的黑帮截然不同的“教父”。
柯里昂家族的语言
《教父》中总是充满背叛,既有家臣的背叛,如泰西欧,法兰克;又有老朋友的背叛,如艾图贝洛;但最不能容忍的莫过于家人的背叛,这也是麦克·柯里
昂对卡洛和弗雷多痛下杀手的原因。而语言在这里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细腻地描写了人物的心理。
对于卡洛,老教父的安排是:“不要让他插手家族的事物,给他们钱,让他们过好日子。”当卡洛因得不到重用,对康妮家暴时,虽然山尼安慰妹妹说:“行啦,我怎么会让自己的妹妹当寡妇?”,但还是殴打卡洛进行了警告。面对卡洛的背叛,麦克也是这么说的:“我会让自己的姐姐当寡妇吗?”可是,毫不犹豫地下令处决了卡洛。从这里语言的层层递进中,可以彰显出,柯里昂家族的成员之间是相互爱彼此的,但这种爱被限制在了责任的范围里。山尼残暴而恋亲,为了妹妹没有杀死卡洛,麦克从不乱杀人却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让姐姐成为寡妇,因为麦克深谙游戏规则,他不为复仇而复仇,他为更大的责任而负责。毕竟一次背叛就有二次背叛,身边的蛀虫总有一天会咬死全家,姐姐的个人痛苦不予考虑也不能考虑,一时心软就会有全盘的覆灭。所以,当康妮重新回到麦克身边时,她吻过麦克的手说,“曾经我恨你,所以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你,但现在我原谅你了,因为我知道你和爸爸一样,是为了我们大家而坚强。”这里的“为了大家”便是在柯里昂家族中的“爱”里所包含的责任。就像麦克不能为了凯而放弃家族一样,这也是责任。
而下令处死家兄弗雷多,在这种爱与责任中通过语言逐渐推进的。早在拉斯维加斯,刚刚接管家族的麦克就曾毫不留情地对弗雷多说:“你是我的哥哥,我爱你,但如果你再帮着外人拆自己人的台,我绝不饶恕你。”而当弗雷多被人利用,差点毁掉整个家族,麦克在古巴新年舞会欢快的气氛中,麦克强行地拉过弗雷多,深深地吻了他之后,用阴鸷的眼光看着他,说出了那句痛心疾首的话:“我知道是你,弗雷多。你伤透了我的心,你伤透了我的心。”而当古巴政变一片混乱之际,麦克仍然对弗雷多说:“弗雷多,跟我一起走吧。这是今晚离开的唯一办法,你仍然是我哥哥。”虽然弗雷多没有和麦克一起走,但麦克仍让人传话给他,“告诉他,我原谅他了。”最终麦克决定放弃弗雷多时,仍考虑到母亲的感受,“在母亲去世前,我要他活得好好的,如果那他要见母亲,先通知我回避。”这每一句话语中都同时包含着爱与责任,这也是柯里昂家族所独有的语言。或许,正如汤姆对山尼说过的:“一切都是business,包括他们对你父亲的枪杀,要用理智不要感情用事。”这也是《教父》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语言学包涵着爱与责任的相互交融、相互矛盾成就了“教父”。
第四篇:解读“西工大现象”
解读“西工大现象”
来源:顾振芳的日志
西工大新闻网6月27日电(记者 李小聪 吴秀青 陆佩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遍布海陆空。在当今中国三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西工大校友领军人才辈出,一大批西工大学子勇立潮头、追求卓越、大放异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蔚然形成令人瞩目、令人探究的“西工大现象”。
“西工大现象”值得探究“西工大经验”需要总结
据中航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门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航工业集团下属三大所(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三大厂(西飞、成飞、沈飞)担任总师(副总师)、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特级专家、党政领导及国家三大奖获得者中,西工大校友占60%以上。从民机到军机的升级换代,西工大人为重点型号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参与大型飞机“运10”研制,到再度承担国家重大专项“C919”等大飞机的关键技术研发任务;在国家众多新型飞机型号研制中有大批西工大校友担任总设计师,如“枭龙”总设计师杨伟、新飞豹总设计师唐长虹等;在“歼10工程”30多位受表彰的功臣当中,西工大校友占13位(包括总设计师、双座总设计师、试飞总机、总工程师等);2011年4月,“中航工业”隆重表彰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获得者,西工大校友占到6位(杨伟、樊会涛、唐长虹、何胜强、尹泽勇、江和甫),其中杨伟同时被中航工业授予唯一“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荣誉称号;任职空军某研究所的李航航,几乎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代名词,27岁就担任总设计师,领衔攻克某重点飞机型号难关,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当选空军十大杰出青年„„在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中,首次集体亮相、举世瞩目的无人机方队全部3个型号均由西工大研制生产。因在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中取得突出成绩,西工大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褒奖,是全国获此殊荣的唯一高校。
在中国航天领域,一批西工大校友成为领军人物。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其中的两帅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再到“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掌门人”谭永华„„一大批西工大的杰出校友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为例,其重大型号总师中西工大校友占44%,国家两大奖获得者中西工大校友占45%。同时,西工大也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任务,是被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表彰的“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
在中国的船舶和水中兵器领域的领军人物队列中,同样活跃着一批西工大的精英校友。从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声纳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15研究所原所长和总工程师刘孟庵,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副总经理钱建平、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办公厅主任刘郑国„„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同时,由西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担任总师成功研制两型吊放声纳,由西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担任总师的某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水下航行器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军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防御提供了重要保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在所属厂所进行了两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估,西工大均名列第一;九十年代初,中宣部、国家教委在260万大学生中评选出215名优秀毕业生,西工大有5名学生榜上有名,位居全国高校之首;6位国防战线领军人物校友(张庆伟、黄强、雷凡培、荣毅超、李鸿、刘郑国)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二位„„一代代西工大人当仁不让地扛起“航空报国”、“科技强军”的大旗,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用他们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报国之志和突出的创新能力,撑起富国强军的脊梁,谱写了一曲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献身航空献身国防的壮丽凯歌!“西工大现象”似乎是一个不能按惯常逻辑去理解的现象,其深层成因究竟是什么?在“孔雀东南飞”的年代,是什么精神令西工大人执著坚守西北、执著坚守国防?在出国潮持续涌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的情势下,是什么力量令世代西工大人坚持航空报国的理想而专精覃思?西工大人的爱国、奉献与创新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西工大现象”值得深入探究,“西工大经验”需要好好总结。——2011年5月31日,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教育改革”项目调研组来到西北工业大学,调研“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其间,调研组将大批西工大校友成为国防科技领军人物称为“西工大现象”,并对此现象发出一连串追问,震撼人心,发人深省。请听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姜澄宇对“西工大现象”的现场解读——
“公诚勇毅”引领立德树人“三实一新”造就领军人物
是什么凝聚了西工大人?是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
是什么令西工大人执著坚持航空报国、执著坚守国防事业?是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
西工大人的爱国、奉献与创新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还是源自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这就是文化和精神的力量!
姜澄宇: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一所大学的文化能世代相传、内化于心,为学子们奠基一生;一所大学的精神能穿越时空、辉映未来,塑造学子的灵魂。正是西工大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在这一点上,西工大是值得骄傲的。中国材料学界泰斗、战略科学家、两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便是西工大杰出校友的代表。
西北工业大学是由战火淬砺而成的著名高校,它也是承载和见证新中国强国梦想的高等学府。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负起振兴中华、科学救国、科技强军和人才强国的崇高使命。西北工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三脉簇峰、强强融合、群英荟萃、名师云集——海纳百川成就了西工大之大。汉唐盛地悠久的文化滋养,老西工、华航和哈军工的优异资质与优良传统赋予西工大丰厚深邃的文化底蕴。老西工抗日烽火中的坚守,建国之初“华航”自南京西迁的果决,哈军工空军工程系的整建制并入,融通汇聚中、探索追求下,孕育了“公诚勇毅”校训和“三实一新”校风,形成了“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一流、献身国防”的西工大精神。根据新形势下国防科技人才的需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根据地处西部的实际,又在师生中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工大精神充实和丰富了校训校风的内涵和特质,它们深深植入西工大人的血脉,共同建构了西工大优良办学传统和鲜明办学理念的内核,深深地熏陶和影响着一代代学子,并为学校赢得“学在西工大”的美誉。
西工大的“公诚勇毅”校训,即“公为天下、报效祖国,诚实守信、襟怀坦荡,勇猛精进、敢为人先,毅然果决、坚忍不拔”,其核心就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那就是要有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将一切献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类幸福的伟业作为自己的责任,要以诚信和坦荡的胸襟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要以非常的胆识和毅力去改变社会、实践人生。它是责任、使命与奉献的高度凝聚,更是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响升华。“公诚勇毅”校训深深植入西工大的文化,激励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西工大人世世代代为祖国创造辉煌。“公诚勇毅”是西工大之魂,也是国家之魂、中华民族之魂!
“三实一新”是西工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也是西工大教育的骄傲。西工大自创办起,目标就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这就必然要求办学理念要做到“求实创新”。“三实一新”,即“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开拓创新”,其本质就是强调“求实”、“求真”和“求新”——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做学问,那就是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在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扎实求索中追求真理。“三实一新”代表着西工大73年来对人才培养“高标准”的追求,这就是追求一流、追求卓越。这种追求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要求,完全“融入血脉”,为西工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公诚勇毅”与“三实一新”相得益彰,构成西工大文化的精髓。正是这种文化的力量使西工大能够坚守大学之道,坚持育人为本,不被“浮名”所绊。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内化积淀与杰出大师的代代传承,形成了西工大“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及“爱国爱校爱学,诚信责任奉献”的优良学风;催生一大批校友献身航空、献身国防事业,且不为外界的虚华与浮躁所惑,“留得住,信得过,干得好”,从而在三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形成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战略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坚守三航特色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是西工大肩负的战略任务,造就国防科技工业领军人才是西工大的光荣使命。”姜澄宇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西工大已将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战略性后备人才提到空前的高度。”
“育人为本,创新是魂。” 西工大发展的历史就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历史,创新贯穿了西工大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在与时俱进、与辉煌同行的73年办学历程中,西工大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坚守三航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新世纪,西工大拉开了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序幕,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实践国际化发展战略,同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积极借鉴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将精英性、专业性、素质性和创新性的本质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尤其是培养国防科技复合型人才、创新卓越人才和高端领袖人才。
姜澄宇:西工大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家都在说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怎么培养?创新力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提高的?为此,西工大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进入新世纪,西工大启动实施了本科教育“六大体系、十大工程”,研究生教育“九大体系、六大工程”建设,构建了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创新方面,西工大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气力建设学生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我认为,这非常值得!也非常必要!“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双管齐下、科研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兼容互通”的西工大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这也正是西工大人能够在国家重大专项的工程中承担重要任务且占据行业领军人物的一个重要内因。
——科学培养体系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西工大从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入手,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本科生的培养强调“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教育,坚持打好基础,同时加强专业教育和素质(通识)教育,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对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培养力求体现“实践、探索、研究”的特色,着重提升其创新能力,给他们更多自由实现个性发展的空间。西工大日趋完善的科学培养体系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西工大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和科研创新活动。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坚持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搭建科研与
教学高度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基地的优势资源,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支持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进行自由大胆的探索。
姜澄宇: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倾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和科学机制,实现拔尖人才向顶尖人才的转变。一流的师资队伍,既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西工大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哈罗德•克罗托(Prof.Harold Kroto)先生在内的14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西工大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加速提高西工大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因校制宜,实施现有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提前选留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公派研究生及时补充师资队伍,为西工大可持续发展储备一批未来的新大师。
“五大举措”多管齐下彰显西工大人才培养特色
姜澄宇:西工大为什么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领军人物、栋梁之才?这与西工大的悠久历史、良好校风及一整套既传统又创新的人才培养举措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工大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各种优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解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问题。西工大的“五大举措”就是着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整个研究的方法、过程的严格训练。
举措一: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培养科技英才,是西工大人才培养的“王牌”,也是西工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一五”以来,西工大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预研计划、国家863计划、自然基金,以及各类行业基金在内的国家各类纵向计划。西工大在大飞机、核高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0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前期论证及科研攻关。西工大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研,使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西工大学生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选题83%以上(其中航空、航天和航海三学院达到95%以上)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设计。西工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真刀实枪”的实践中,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西工大人的工程能力强、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见长的优势也愈加突出。
举措二:以强大学科为支撑,构建创新实践平台。西工大已经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三M(材料、力学、机械)、三C(计算机、控制、通信)为主干的学科群、理科群和“管文经法教”人文社科学科群的集群模式。在这样的学科体系下,学校建成了18个开放式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同时容纳2000余名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学校每年投入3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学习和参加国际、国内学科竞赛。西工大的“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教育部首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原国防科工委重点投资建设的“国防科技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以“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为方针,构建了“全天开放、即时申请、及时审批、专家指导”的运行机制,实施了“自主管理、过程监控、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管理模式,创建了“创新实验中心+主题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运行网络。——这里是西工大的学子们实现奇思妙想的乐园。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基地每年投入36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还有特别专项的额外经费。此外,西工大还设立了博士论文创新基金、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等,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荣获2009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举措三: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培养科技复合型创新人才。西工大依托“航空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和“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水中兵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航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复合型航宇材料人才培养实验区”等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动和促进了西工大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化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强有力地支持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树立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新人才观,促进了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建立健全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与人才评价模式,探索并有效实践了激励创新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举措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着力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西工大积极推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自主进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截至目前,西工大已获准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40余项,获准教育部资助金额160余万元。
举措五:以科技竞赛拉动创新人才培养。近五年来,西工大每年都有10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学科竞赛也成果斐然。“十五”以来,西工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2028项,其中国际一、二等奖81项,全国一、二等奖232项。
——在2011年国际数模竞赛中,西工大问鼎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2005年西工大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教社杯”,成为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之后全国第三所同时拥有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高教社杯”的高校。
——在2011年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中,西工大学生获得了专业组共计5项一等奖中的4项;业余组7项一等奖中的2项,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专业组和业余组一等奖的高校,相继荣登全国一等奖获奖数和团体获奖总数榜首。
——在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西工大获得团体赛冠军。„„
大学生科技创新在西工大早已成为热点和亮点,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在2011年6月25日至27日于西安曲江会展中心举行的“陕西教育暨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上,西工大展台前足球机器人、智能车、扑翼飞行器„„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精彩纷呈,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和交口称赞。
创新人才培养继往开来西工大英才辈出未来可期
西工大人才培养精英辈出。建校73年来,西工大已为国家输送了15万多名高科技人才(其中博士3300多人,硕士22800多人),培养了中国6个学科的第一位博士和中国第一批硕士试飞员。校友中已经诞生30多位两院院士和30多位将军。一大批杰出校友相继成为党政军企领导、国家重大工程与国家重点型号的领军人物、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栋梁之才及各条战线的中坚和骨干,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工大致力于三航科技与教育。中国第一架无人机,中国第一型水下智能航行器,中国第一台机载计算机„„众多的中国第一诞生在西工大,光荣的历史激励着西工大师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西工大创新人才培养继往开来,中国国防事业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西工大一直受到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西工大历届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褒扬。
“西岳轩昂,北斗辉煌;镂木铄金,飞天巡洋。”西工大辉煌的今天必将辉映光明的未来!
第五篇:解读“浙江现象”
资源小省 经济大省----解读“浙江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人民走出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契合时代特征、彰显浙江特点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跨越,成为中国大陆经济最具实力和活力的省区之一
1、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而强,不断成长。今日的浙江民营企业,步步迈向集团化、现代企业的新创业期。他们创新管理模式,加大技改力度和多元化发展,不断促进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由内源式向开放型发展。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的活力所在、优势所在。
2、浙江各地涌现了很多生产钮扣、鞋类等的专业村活镇,专业分工非常细化。浙江的中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走向了群落,形成“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效应。在同一产业群中,生产者之间从相互模仿开始,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得到快速传递,最终使产业群越滚越大。
3、浙江是“百工之乡”。长期以来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使浙江人形成了依靠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外出谋生的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商业头脑和务实品性。而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塑造了浙江人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在全国率先冲破僵化观念的束缚,产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这种“文化基因”,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蓬勃发展。
4、近年来,江省根据资源短缺的特点,提出了“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战略,精心谋划“杭、甬、温”三大核心区,从而形成“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并着力推进区域生产力结构的整合,有效地促进了区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这种区域块状经济是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位载体,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形成了产业规模和经济特色。
5、灵活的机制,成千上万的个私企业在块状经济中通过分工协作,超常规地降低生产成本,然后通过发达的专业市场超常规地降低买卖成本,浙江产品因此形成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6、外向型经济十分活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企业“走出去”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7、浙江省是国内化纤和塑料工业最为发达、成长最为迅速的地区,合成材料新品种层出不穷,而且市场对各类基础原材料及助剂的需求潜力巨大。
8、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调整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60年来,浙江从新中国成立前一个落后的农业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最富有活力的省份之一,并正向高效生态农业强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