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家解读中国文化产业“云南现象”
专家解读中国文化产业“云南现象”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讨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专家解读中国文化产业“云南现象”
正当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热烈讨论、献计献策之时,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化产业“云南现象”座谈会今天在京召开,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旅游局等部门领导和文化产业界知名专家齐聚一堂,探讨
“云南现象”的内核和启示,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出席座谈会时介绍,近年来,云南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战略,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初步估计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占全省GDP的5.9%,在一个典型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云南现象”。
与会专家认为,“云南现象”是我国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益实践。云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索,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丰富完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推动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云南现象”表明,文化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的理想选择。
专家建议:如何从“云南现象”升华为“云南模式”,应成为21世纪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重点探索的问题。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应该成为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种发展模式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带来充分的发展自信,在不破坏生态、不改变环境的前提下,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面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培育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造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使云南乃至西部地区各省市、甚至中国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走上一条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阳光大道。
全国人大代表、本报总编辑苟天林在座谈会上指出,在不久前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八条重要意见,其中第七条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云南省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大力推进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云南现象”。光明日报于2010年1月20日在文化体制改革版刊发报道《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全方位诠释云南文化体制改革、民族文化繁荣、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引发了文化产业和学术界对“云南现象”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此次座谈会进一步总结“云南现象”,对发展文化产业、对搞好文化产业报道,很有意义。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文彰,中宣部体改办主任张晓虎,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坚忠,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祁述裕,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杂志社主编、博士生导师范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惠林以及中国文化报·文化产业周刊主编崔成泉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并发言。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本报相关部门的同志出席座谈会。本报副总编辑何东平主持座谈会。
2010-03-08 光明日报
第二篇:文化市场解读之《浅谈中国文化产业》
文化市场解读之《浅谈中国文化产业》
说起文化产业,大家都会感觉很高雅、很艺术、很神秘,而且感觉很有“范”,其实不然。市场上有很多文化传播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文化发展公司、影视文化公司、演出文化公司等看似与文化产业有联系的商业机构存在,其实他们大多都只是借助自身优势提供类似广告以及媒介性质的服务。他们不一定会画画;也不一定会跳舞;也不一定是艺术家,但是社会的发展需求造就了这个行业,也造就了一批业界精英。他们正在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商业发展;传播民俗文化在努力的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我们都知道国家有宣传部、各省有文化厅、各市有文化局、各地区还有文化执法大队,但是千万别以为这些部门是唱歌、跳舞、写字、画画之类的,或是搞艺术创作什么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管理文化市场、总结归纳中华文化,所以他们并不是艺术家。那么真正的艺术家在哪里?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又是什么现状,又将如何发展?
曾经遇到一位中国著名的剪纸艺术家,它曾代表西安、代表中国应邀到十多个国家参加表演,将中华剪纸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将中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他曾说:“正是有了你们这些文化公司、演出公司、策划公司我才有今天。所以见到你们感觉特别亲切。”此番话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成就感,又增添了几分使命感。事后我在想这位艺术家为国家、为民族赢得了荣誉,但是这个国家和这个社会又为他又做了什么?所以,真正的艺术家在民间,真正的艺术在民间,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也在民间,我们只是把他(他们)稍加修饰拿了出来与你分享。
所谓“文化”就是将“文”“化”化入生活,从而形成一种意识和认识。文化是道德的尺码;是教育的根本;更是无尽的财富。文化要产业化发展,就是我们感觉到了他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借助文化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西方有关专家认为,文化力量将是决定21世纪全球发展走向的“主轴”。成功的城市有着强大的文化支撑,成功的企业更需要完善的文化体系作为支撑。
中国文化底蕴丰厚,但中国人似乎“百毒不侵(指缺少信仰,难以融入文化)”国家现在已经开始重视文化建设,十八大会议明确指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如此对文化产业线上的众多民营机构而言确实是一个重大的扶持政策,同时也将出现很多商机。政策好、投资少、见效高、有商机,这样一来势必有很多人就会选择加入这个行列,以及一些公司或机构也会调整市场倾向分一杯羹。文化产业如今将迅速膨胀,供大于求,还有很多浑水摸鱼、滥竽充数,不专业的公司,如此良莠不齐必将导致市场混乱。再加上国家领导人换届,国家倡导的廉政、反腐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实施,一些曾经靠国有企业为生的部分文化产业公司将面临困局。
话又说回来,文化产业是个新名词;文化行业是一个新生的、年轻的行业;中国又是一个年轻的发展中国家,如今文化市场局面也是国情背景下的一个必然阶段。同时我们也已经看到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点不可否认。即使目前市场局势和趋势不是很乐观,但能断定文化产业将会是引领未来中国发展、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重要力量。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请勿转载!)
闫赟
西安威纳企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3年3月13日
第三篇:专家解读[范文模版]
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看点——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一个主题六条主线”锁定改革大方向
杨伟民: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确定这样的主题,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也与当前改革形势相适应,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总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会提出了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着6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经济领域改革为例,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土地制度、宏观调控等所有经济领域的改革,都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来展开和推进。全会提出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火车头”牵引作用
杨伟民:虽然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但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这也是《决定》起草过程中非常注意把握的重要原则。《决定》确定的15个方面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1个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文明体制,占了所有改革任务的近一半。
之所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是因为当前中国存在的最突出最根本问题还是发展问题。中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也在变化,只有加快经济领域改革才能释放更多发展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时间表”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杨伟民: 对于改革举措,社会上总有人担心难以落实到位。此次全会通过一些有力举措向外界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改革的决心,狠抓落实确保改革“不放空炮”。
一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当前改革已到调整利益格局的攻坚期,仅靠一个部门推动全方位改革是很难的,需要一个高层次机构来把握大局做决策,统筹协调各方面,凝聚改革共识,落实监督检查,防止改革“放空炮”。
二是鲜明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这意味着剩下的7年时间必须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一时间表为各部门和地方设定了改革最后的边界和底线,表明这些改革任务是可检查、可评估、可落实的。
历经半年多时间起草,千锤百炼后的《决定》可谓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大约2万字左右的篇幅、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每一句话都是改革,或者是一个改革方向、或者一个改革目标、或者一个改革举措,落实下去都会对该领域发展和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影响,有些甚至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参与《决定》的起草和修改,记忆深刻的是两点重要原则:一是起草时只写改革,特别是写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但凡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的,除非有特别充足理由,一般不修改。增加的改革任务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听到很多参会人员说没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改革决心和勇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杨伟民:公报将过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的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也是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其未来影响将不亚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为什么要改?一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过去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但都不能最大限度提高市场效 2 率。此次两字之变,抓住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意味着在配置资源问题上,其他力量如政府,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只能是市场。
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当下大家都在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公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明确了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未来所有经济领域改革都要以“是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标尺。今年推动的一些改革,包括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外界都期待政府出手,但并没有动,就体现了要依靠市场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
三是抓住了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虽然30多年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核心问题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严重、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保护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多有关。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清楚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
杨伟民: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但作用的内涵不同。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作用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
同时,只有界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责越位、缺位、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可概括为5项职能、20个字: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此外,相对于中共十六大,此次全会没有提经济调节,因为这一概念过于宽泛,给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留下空间较大,也与市场决定配置资源相矛盾。
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
杨伟民:全会公报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提法。过去我们说建设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的,而新目标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
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报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体现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的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这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公报提出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一个成熟的社会制度必须依靠法律。公报在不同领域列举了需要完善的制度,表明未来国家治理方式将是法治的,不再是简单命令式或单纯靠行政手段进行。
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权成财税体制改革重点
杨伟民: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点明财税体制作为国家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历经近20年分税制改革,财税体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如稀缺资源缺乏税制保护、税制不能更好发挥调节收入差距作用、地方缺乏税源只能靠卖地方式筹资„„要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总体设计,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
外界关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问题,中央是收事权还是放财权,全会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意味着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将会更加明确界定,并根据事权确定大体支出责任,实现财力和事权关系的总体平衡,在这一过程中今后应减少任意设置专项转移支付。
“不分老大、老二” 更加公平地对待各种所有制经济
杨伟民: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根子在于我们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地位。全会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一大突破和创新,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一是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我们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作为补充,后来承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前提。十五大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这次放在一起讲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鲜明,表明二者没有老大、老二之分。
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准入、依法监管等各方面,都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
三是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此外,《决定》在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方面也有很多新思路、新任务,下一步必将掀起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二波高潮。
首次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杨伟民:当前中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背后有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深层面制度原因。在这一问题上,政府不是干预太多了,而是干预太少了,不是政府越位而是远没有到位。
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
源头严防的制度,就是在源头上防止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等若干制度;
过程严管的制度,就是在发展和开发过程中,建立一套制度约束地方和企业行为,包括划定生态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充分发挥税收和价格的杠杆作用;
后果严惩的制度,就是要建立严格损害责任赔偿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行为,过去的处罚很多是象征性的,无法弥补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的长期损害。今后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领导要终身追究责任,对企业要严厉惩罚,让地方大员付出乌纱帽的代价,让企业付出真金白银,使之今后不敢再破坏生态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最终要让全体人民受益
杨伟民:全会明确提出,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指导思想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最终必须让全体人民受益。
目前《决定》关于深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改革举措并没有全文公布,很多人都在期盼。我国现行体制中确实有一些不公平、不平等的制度,如自然垄断行业,需要调整利益关系,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其他领域的资本进入。对于如何分好发展的蛋糕,公报已经明确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改革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和进军号角。当前形势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引领国家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克服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篇:云南文化产业,资料
自2003年到08年,云南共3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签约,金额超过520亿元,已经占全省GDP的百分之五,接近支柱产业的份额,继卷烟、矿产、旅游、动植物资源能源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之后一种新生的经济力量。。文化产业将成为云南第六大支柱产业。
过去十年间,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云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从文化资源发掘利用新闻出版、影视艺术,音乐歌舞,广播电视等文化载体形成经济效益,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与云南旅游,烟草,房地产等支柱产业以及新产生的众多产业结合,时限了从意识形态到产品价值的转换。,舌。云南已基本形成围绕民则特色做主线,旅游委主题,一影视,新闻出版,民族文化演出,文化娱乐。体育。会展和民族特色文化的多层次发展文化产业和市场,将民族文化资本化,使文化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导发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云南现象”逐渐形成“云南模式”云南制造“
09年在实体经济遭受国际经融危机严重冲击背景下,云南文化产业逆势而上,文化产业增值突破360亿,早GDP中达5.9%
未来五年内,文化产业平均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0亿元。国家将扶持200家文化产业企业上市。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应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由云南天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倾力投资、拍摄、制作发行的影片《生命之忏》。
1、影片与桥头堡建设的关系
2、增加道德建设,提倡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
3、外景地,旅游产业推动,团队历尽艰辛,为了向世界展示影片场景涵盖了苍黄荒凉的大漠,原生态的天然森林和湖泊,风雪漫天的雪山,天高云阔的草原,影片形象立体的向世界的观众展示的云南丰富立体的气候、风景,形象的传达了“云南为天然的摄影棚”并把许多藏在深闺的美景。塑造云南在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但并无污染,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原生态画面,4、影片拍摄基地在 省长李纪恒的蔬菜基地拍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影片参加国内外电影节,向世界推广“云南制造”
第五篇:中国陶瓷发展方向在哪里 专家研讨陶瓷文化产业
中国陶瓷发展方向在哪里 专家研讨陶瓷文化产业
文化中国-中国网时间: 2012-09-17 09:55
16日,“特色瓷都建设与文化创意发展峰会”在有“中国北方瓷都”之称的河北省唐山市举行。中国数位陶瓷界知名专家参会,并就瓷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与对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理事长周健儿表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应遵循科学规划、超前设计、循序渐进、突出实效的原则,注重园区建设、平台建设、产业支撑、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城市创意环境、协同创新以及大学的引领与支撑。
周健儿认为,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高素质、高层次创意人才的集聚是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繁荣的标志之一。陶瓷文化创意需要大力引进与培养创意人才。应吸引一批在海外从事创意事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国际化视野的海归人才,从而不断扩大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世成,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会长朱燕雯,江苏省陶瓷协会会长史俊棠等分别就陶瓷业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主办方、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强称,本届论坛旨在深入分析典型瓷都和文化园区建设的实践特征,交流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的前沿理论成果,破解瓷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与难题,研究文化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规律,探索陶瓷企业的发展模式,为政府管理和企业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促进瓷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据了解,本次峰会是正在唐山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陶瓷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和中国陶瓷行业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