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2011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14:1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家解读2011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家解读2011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模版]》。

第一篇:专家解读2011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模版]

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摘要】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专家解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

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在过去的几年间,无论是在党中央还是国务院召开的重要工作会议中,还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工作报告中,都谈到了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目前,我国正面临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局的关键时期,此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这一纲领,表明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已经将知识产权战略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近年来我国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发展历程中,从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言论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了可靠的保障。

【报告摘要】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专家解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公开表示重视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标志着知识产权战略从制定步入到实施。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始终将知识产权战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不仅对于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还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迫切需要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与《纲要》的精神是一致的,这对于

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报告摘要】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专家解读】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

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顺应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扩大消费、整顿市场秩序,与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息息相关。去年10月以来,国务院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目前正进一步推进,其效果有目共睹。因此,这样的专项行动十分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持久的举措,建立长效机制,长抓不懈,切实体现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开展专项行动,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应对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需要。

【报告摘要】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专家解读】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执行副院长许春明:

近年来,我国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人力成本、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产业发展形势严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同时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体现。从今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感受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更为明确,对产业升级将会产生推动作用。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产业从知识产权的数量到质量以及意识都发生较大的提升,形成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良好基础。

【报告摘要】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

【专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陈秀山:

2009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十几个区域振兴规划,目前区域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在金融危机之后,区域振兴规划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区域经济规划通过资源整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从已经实施的区域经济规划来看,经济规划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如今无论是企业还是区域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支撑。知识产权能力强、数量多的地区,相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快一些,这是已经为实践所证明的。

【报告摘要】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专家解读】

上海知识产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袁真富:

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迅速,但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知识产权高端专业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这一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创新型人才的智力支撑是不可想象的。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将“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列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大政策,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与我国的人才规划是完全一致的。

【报告摘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专家解读】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巡视员许超: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论述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论述是一致的,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将十七大精神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

但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提法,令人感到备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版权,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举措。

【报告摘要】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作物种业,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专家解读】

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郑友德: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要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就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很不平衡,缺水、干旱、自然灾害等因素威胁着农业增产,只有通过科技手段,培育各种高抗、耐受力强的农作物新品种,以新技术实施科学种田,才能有所突破,而这些均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日益受到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而且,让农民懂科技、搞发明创造,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也是解决人多地少的一个有效途径。

【报告摘要】

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专家解读】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

如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三条重要的科学依据:一是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以新能源产业为例,不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行业已经孕育了一大批正在盈利的企业,并带动了风电设备、多晶硅等行业的兴起。事实上,无论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还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其实都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谁就在产业发展中拥有了主动权,由此知识产权竞争未来是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趋势和需要的。

【报告摘要】

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

【专家解读】

西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曾加: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有利于我国技术研发和经济发展。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智力、技术、知识产权的因素都是首要的选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有利于我国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以较快的速度缩短在技术上与世界尖端水平的距离。引进外资,还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使外资来得放心、用得安心。鼓励外资向西部地区投资,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在某些资源上不占有优势,通过这一举措,可以有效缩小我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均衡的发展。(知识产权报 特派记者 赵建国)

第二篇: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科学发展开新局

一、稳物价:

压力较大 决心更大

解读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4%

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但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马晓河说,这个目标是在全面科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意味着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也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今年物价上涨压力要大于2010年,但总体上看,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马晓河说,从目前形势研判,2011年物价上涨总体水平要高于去年,但与去年相比,将呈现不同的走势。2010年1月CPI增速为1.5%,6月为2.9%,12月达到4.6%,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今年1月CPI增速已经达到4.9%,预计今年物价走势将是高开低走的趋势。

马晓河认为,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从国内看,去冬今春北方大面积持续干旱,威胁夏粮产量,造成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国内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工资上涨带来成本推动压力上升;依然充沛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也是种压力。从国际看,近期国际能源、粮食、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美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国际热钱的流入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物价上涨,增大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

关键词:有利条件

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

尽管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但稳定物价总水平也有不少的有利条件,马晓河说。首先,当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库存量大、供给较为充裕,主要工业品总体供给依然供大于求,由于这二者是控制物价总水平的物质基础,基于上述判断,物价暴涨的基础并不存在。

其次,我国外汇储备充沛,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2.8万亿美元。充沛的外汇储备可以使过多的购买力流出,使增加有效供给的优质资源流入国内,从而更加有效地防治通货膨胀。

第三,为应对通货膨胀,国家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2010年以来,政府先后8次上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力地化解流动性压力,为控制价格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针对房价大幅上涨问题,从供给、需求两方面连续出台多项措施,平抑过高房价。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稳定市场物价,去年国家向市场安排销售政策性粮食1620多亿斤,今年又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农业生产。高度关注民生,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推出各种保生活的短期应急措施。关键词:联动机制

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应与物价上涨联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马晓河认为,两个同步表明未来5年我国将从追求“国富”向更多地追求“民富”转变,其核心意味着让百姓收入不断增长,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让其与物价上涨联系起来,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同时应完善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府的阳光政策。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前提是要有较为充分的就业,今后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把增加就业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快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以达到千方百计增加就业的目的。

稳住农业 赢得主动

解读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 陈锡文

关键词:大兴水利

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农产品供给

只有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才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政府工作报告把确保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提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非常必要。”陈锡文认为,这是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作出的科学判断。从经济形势看,流动性过剩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陈锡文说,从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看,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必须首先稳住农业。“只有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从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看,保持粮食生产好势头难度同样不小。一方面,粮食要在“七连增”的高基数上继续前行,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要实现新的增长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连续增产使得部分地方滋生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的情绪,抓粮积极性有所减弱。越是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越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越要夯实农业基础,抓好农业生产,才能赢得新一年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陈锡文认为,这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将集中精力解决水利建设滞后这个制约“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

陈锡文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集中力量系统整治大江大河,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提升。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现有灌区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工程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弱,小型水库病险隐患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陈锡文说,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将有助于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消除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从第一年开始就要毫不放松、扎实推进。

关键词:“三农”投入

三个“确保”为支农投入增长设定了“硬约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陈锡文认为,这向农民释放了积极信号,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取向不会改变,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

陈锡文表示,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期。面对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耕地难以增加的背景下,要想追求农产品总量增加,只能提高单产,这势必会带来投入和成本的同时增加,因此,要想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确保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国家的大规模投入和增加对农业生产补贴势在必行。

“以前报告提到‘三农’投入增加,更多时候用的是继续增加、大幅增加等表述,今年则明确提出了三个‘确保’。”陈锡文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未完全过去、粮食生产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提出三个“确保”将产生深远影响。“这等于为未来支农投入增长设定了‘硬约束’。”

陈锡文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尽管农业产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但其作

三、扩内需:

增加消费 优化投资

解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 张晓晶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内外均衡

扩大内需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

张晓晶认为,如果说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称得上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那么经历了本轮危机之后,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使得扩大内需有了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张晓晶认为,扩大内需是内外均衡发展的需要。外部不平衡与内部不平衡紧密相连,中国目前存在大量贸易顺差,不仅与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相关,也与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不足有很大关系。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会适度降低储蓄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内外平衡。从长远看,扩大内需则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键词:居民消费

减少百姓后顾之忧,使其有钱敢花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目前中国消费占全球消费的比重已大幅提高,但依然不到美国的1/6。未来,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扩大消费,收入是基础。张晓晶说,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约了消费增长。今后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政府方面,要进行结构性减税,适度降低宏观税负水平;企业方面,要适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红利的比例;居民方面,提高个税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此外,还要加大政府转移支付,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很大。城镇化会带动消费上升,但现在的问题是“半城镇化”——即有土地城镇化,却没有人口城镇化。广大农民工进了城,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但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城镇化,才能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此外,政府还要增加用于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减少百姓后顾之忧,使其有钱敢花。

关键词:投资结构

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更加关注百姓福利的增进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张晓晶认为,首先要进行投资行业的优化,特别是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这些薄弱环节,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如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领域,以及“三农”、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其次,要进行投资主体的优化,即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核心是要落实“新非公三十六条”,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张晓晶说,推进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发展;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无论扩大消费需求,还是优化投资结构,关键在于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更加关注百姓福利的增进。”

四、调结构:

速度平稳 质量提升

解读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贺铿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8%

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足够的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左右。这是我国连续第七年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设为8%左右。

“虽然还是8%这个数字,但意义不同。”贺铿说,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8%的预期目标是为了保增长;2010年,8%的预期目标则是巩固经济向好趋势。今年的8%则是要让速度稳下来,质量提上去,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足够的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然而,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中国有13亿人口,发展的速度不能太慢。这个8%承上启下,既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又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更在强调质量与效益上,释放了明确的信号。”贺铿说。

关键词:GDP含金量

满足13亿人口的需求,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就是最佳轨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在开局之年,强调转方式、调结构,实际上是要求地方政府转变执政理念,别再一味追求GDP有多高,而是比GDP的含金量有多高!”贺铿说。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加快转变迫在眉睫:过分依赖投资保增长,会带来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资金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造成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的风险;而过分依赖消耗能源资源保增长,其成本正在提升,约束正在强化,已不可持续。

“满足中国13亿人口的需求,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就是最佳轨道。企业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完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贺铿认为,路径选对了,关键还要发挥经济、法律手段,要加快转变关键要理顺体制机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这就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机制。报告提出要“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这就理顺了资源产品价格机制。

关键词:分配结构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目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向好,但复苏的基础不牢,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严峻,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只有立足于拉动内需,才能让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更协调地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是重中之重,这既是稳增长的途径,也是让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的手段。发展为了人民,只有分享了发展的成果,发展才有意义,也才能持续。”贺铿说,要扩大内需,首先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样人民的购买力才能提升。同时,还要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积极满足和扩大消费需求。“报告反映了‘十二五’规划草案一个基本的主导思想,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民生为本发展经济。”

第三篇: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提供一篇工作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把今年全国物价调控目标设定为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4%左右。

这一物价调控目标,与去年的调控目标相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比去年下半年以来至今月度CpI最高点低了1.1个百分点。

“物价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负担,老百姓对物价上涨反映强烈,稳定物价是天大的事情。”湖北省荆州市乾盛纺织有限公司女工李红锦代表举例说,厂里双职工家庭月收入约2000元,现在每月生活费已经到了1000多元,遇到子女上学、老人看病等大花销时就有困难。国家现在把稳物价放到这么突出的位置,得民心顺民意。

“4%左右的调控目标,是充分考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以及群众的承受能力做出的选择。”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宁波市政府秘书长王仁洲分析认为,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必然要求。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通胀预期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CpI不断走高。去年7月份,全国CpI同比涨幅突破3%,达到3.3%;去年11月份涨幅达到5.1%,创28个月来新高;今年1月份,涨幅依然有4.9%。特别是粮食、蔬菜、肉禽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

稳定物价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去年底以来,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并把货币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加大回收流动性的力度。

“由于国内和国外通胀压力的叠加效应,今年物价调控的难度是很大的。”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预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猛涨,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的影响大于去年;国内流动性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夏粮生产遭受严重干旱,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

据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代表测算,今年全年CpI涨幅中,去年涨价的翘尾影响将超过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将超过1.5个百分点。

尽管挑战严峻,但稳定物价具有积极条件和有利因素。姚景源指出,国内粮食连续七年丰收,粮食库存大大高于国际标准,肉、油、糖、棉花都有充足的国家储备,再加上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构成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党和政府把稳定价格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行省长“米袋子”、市长“菜篮子”负责制,这是稳定物价的工作基础。

王仁洲代表强调,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在回收流动性,国家有调控物价的充足财力和物资储备,宏观调控部门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应对通胀压力的经验,这些都是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

物价与经济全局紧密关联。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周逢民代表指出,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目标比去年的实际情况低了3.7个百分点,凸显了国家稳定物价的坚定决心,有利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尽管面临很多新挑战,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措施,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代表判断。

第四篇:2014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1)

1.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报告: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解读:据统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共出现77次,指明了2014年工作的方向、表达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要改革一定要打破历史形成的利益集团,就会伤筋动骨,这就是革'命'。”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说,“行政审批其实就是来自一部分政府权力的阻碍,只有消除了障碍才行。”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确需设臵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

2.2014年GDP增长目标7.5%左右

报告: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不仅与去年提出的目标保持不变,而且连续第三年设臵在7.5%左右。“增速目标保持不变,对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至关重要,对于稳住就业、改善民生必不可少,而且与中国经济新阶段的潜在增长率相符,既传递了政策导向,又实事求是。”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分析认为。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总体看,今年中国经济外需可能好转,内需保持基本稳定,而改革将激发新的活力。

3.CPI控制在3.5%左右

报告: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解读:全国政协委员黄泽民:今年将CPI目标设臵在3.5%是比较合理的,既考虑到前一年物价翘尾的因素,又能给资源能源价格调整预留一定的空间。老百姓对物价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对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大的“踏实”。物价稳,则民心稳;民心稳,则国家稳。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

1.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

报告: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解读:永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的做法有点不太与时俱进,现在新农民不种田也不愿意种田,你现在把他捆带土地上也不再回去,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城镇化做好,把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做好,有更好的就业空间。

2.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

报告: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货币政策要保持适度松紧,促进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

分析:2014年我国赤字规模尽管较去年的1.2万亿元有所扩大,但赤字率稳定在去年水平,这种既带有积极色彩,又力求稳妥的安排凸显当前复杂的财

政经济形势。“总体来看,我国赤字率仍处在安全区之内,赤字率不变,政策扩张的力度不变。”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

3.“三公”经费公开不留死角

报告: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严格执行“约法三章”。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

解读:今年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三公'经费更加透明化,就会进一步缩小腐败的空间,这是反腐倡廉的很好形式。”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宗亮认为,政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便于老百姓更好地监督,政府花钱更加透明。“2014年中央'三公'经费规模将只减不增。”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说,今年伴随规范差旅费、会议费管理等一系列厉行勤俭节约举措,将进一步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

4.坚决向污染宣战

报告: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在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坚决向污染宣战。

报告还着重从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进行了部署。这意味着中国将“水陆空”三位一体开展污染防治。

5.建成保障房480万套

报告: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解读:全国人大代表何健:过去几年,房价的持续高涨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尤其对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心态产生较大冲击。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既可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又可平衡中低收入人群心态,维护社会公平。

6.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报告:改造农村危房260万户,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刘嘉坤:相比城市,农村基础设施还很差、困难群体还很多。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也说明建设“美丽乡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危房改造、修公路、解决饮水安全,都是在弥补农村发展的短板。

7.让农村大学生再增一成报告: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继续增加中央财政教育投入,提高使用效率并强化监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

解读:全国政协委员王康:这两年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寒门难出贵子”,针对的就是名牌高校里来自农村的生源减少的现象。教育公平的背后,关联的是机会公平、社会公平;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是每一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教育均衡化的努力方向,还设定了一个10%的硬杠杠,体现了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

8.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1000万人以上

报告: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解读:全国政协委员陈世强: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有近1亿扶贫对象,任务仍然非常艰巨。还存在减贫动力不足、扶贫资源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等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很及时,很有针对性。关键要落到实处,啃下扶贫“硬骨头”,让更多贫困群众走上小康之路。

9.“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报告: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臵和再就业工作。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任永昌: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转型、化解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就业既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政治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这样实实在在的目标,体现了保民生、稳民心的坚定决心。

10.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

报告: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侯晓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现代社会之本。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困难群体社保问题的关切,体现了“让更多人共享改革成果”的指向。完整而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设立的国民安全网,这张安全网在深化改革即将涉险滩、破藩篱的关键时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1.让更多基层百姓看得起病

报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覆盖农村5亿人口。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这两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有了很大缓解,但是医保补助标准还不算高,医疗资源配臵也不平衡。在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还有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提一沉”的法子,提高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基层下沉,这将让更多基层百姓受益。

12.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

报告: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充分释放十几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

第五篇:201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数字”

1、国内生产总值7.5%: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是调结构、重质量。知识点: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系统优化,量变质变;主要矛盾;经济建设职能;科学执政。

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低通胀,能刺激经济发展,但是,要防止消费价格进一步上涨。

知识点:宏观调控;三驾马车;生产与消费。

3、城镇登记失业率4.6%。

知识点:人力资源;就业;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4、财政赤字1.2万亿:财政赤字创新高,意味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知识点:财政;宏观调控之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的作用;量变质变的方法论;经济职能。

5、广义货币M2增长13%。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说明中国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前经济疲软。6、18亿亩耕地红线。

知识点:三农、粮食、又好又快、矛盾、联系、发展,量变质变。

7、企业退休养老金提高10%。

知识点:破解养老金双轨制;实现社会公平,以人为本;政治职能;再分配。

8、新农合标准提高到280。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三农;再分配。

9、保障房新开工630万套。

宏观调控;消费需求;联系,矛盾;发展。

10、教育经费支出2万亿。

生产力;科教兴国;教育的重要地位;财政的作用。

两会热点 “十个热词”

跨度长达半个月的2013全国两会,是决定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会议,党的十八大精神化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将对国计民生产生深远影响,而“新老交接”“中国梦”“机构改革”等10个代表委员热议、百姓密切关注的“两会热词”,让人们聆听到一次民主进程的足音。

【热词一】新老交接

中国国家领导人完成了又一次历史性的新老交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根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提名,会议决定李克强任国务院总理。

两会期间,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常委会组成人员,国家副主席、国家军委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

参加投票表决的代表们认为,选举和表决过程合法、透明,结果体现了承上启下、面向未来的特点

【热词二】中国梦 “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梦”成为代表委员频繁提及的热词。

在代表委员看来,“中国梦”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的“民生梦”,是强国富民、改善环境的“小康梦”,更是追求和平发展、睦邻友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梦。

如何实现“中国梦”?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要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环保投入;科技强军等等。

【热词三】7.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再次定为7.5%左右。代表委员认为,7.5%的目标设置合理、客观,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个数字背后,突显了中国转型发展的紧迫和必要。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制定“7.5%的目标,一方面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热词四】机构改革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第七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的核心是“职能转变”,旨在继续简政放权、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等。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等机构改革内容。与此同时,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等十项改革内容也获得代表委员的支持和认可。

【热词五】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成为今年两会的重要关键词,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代表委员普遍认为,目前中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仍存在不足,要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必须彻底转变思想、深化改革。

【热词六】城镇化和“城市病”

到201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2%,但城镇化也遭遇诸多困扰,对城市居民而言“堵车、污染、内涝、房贵”等“大城市病”困扰多多,对农民而言“被上楼”、“半城市化”等问题也仍待解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并强调“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代表委员们认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消除“城市病”的关键是以人为本经营城市。

【热词七】美丽中国

雾霾、水污染、垃圾围城„„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13亿中国人。一些地方“为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的情况屡见不鲜,着手解决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与此同时,PM2.5监测指标也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委员提出,“美丽中国”不仅是指绿水青山,也指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倡导“美丽中国”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热词八】网络反腐

网络以其反应迅速、公众参与等特点,一度被网民认为是“反腐利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网络反腐”再成热词。

在今年的“两高”报告中,“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和“深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均被明确提及。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坚持反对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代表委员建言:尽管热热闹闹的“网络反腐”引发“表哥”“房姐”等落网,但这种做法也不排除“信息有误、恶意炒作以及侵犯隐私”等问题。有政协委员呼吁加强反腐立法,将网络反腐纳入法制化轨道。

【热词九】新会风

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台“八项规定”,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作出了严格要求。在中央领导率先垂范的带动下,各级党政干部也纷纷行动起来,这股求真务实、厉行节约之风也吹进了2013年全国两会现场。

两会期间,会风朴实成为百姓眼中的看点之一。会场没有鲜花、没有红地毯、没有欢迎横幅„„全国政协会议大幅减少会议简报、大会发言报告等纸质印刷品,主要通过委员办公系统平台及官方网站发布。

新会风不是“表面文章”,也实实在在体现于代表委员的口头发言。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更加简洁精练,直陈问题要害。

【热词十】诚信

今年两会“遇到”了3·15,“诚信”二字引发会内会外共鸣。此次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制度建设”,构筑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力促社会诚信。

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代表委员们建议,构建诚信社会,首先应从建立诚信政府做起,进而规范好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诚信经营。

下载专家解读2011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家解读2011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回顾2013 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一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

    2013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6大着力点 核心提示: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关于控制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 秦嘉鑫 07经济学(1)班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在3%左右,同时强调要处理好保持......

    解读2011政府工作报告

    一、GDP8%:上行压力大于下行,发展理念更趋冷静又是一个8%!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个熟悉的数字引来更多关注。从2005年到现在,中国已连续7年把GDP的预期增长目标定为8%。而事实上,这些......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第60期:实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2015-03-04 14:28:35 7053人参与1892条评论 分享到: 刘杉 刘杉,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兼任南开大学国经所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2014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4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政府工作报告10大关键数字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原标题:2014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政府工作报告10大关键数字【编者按】新华社受权于3月14日全文播发李克......

    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高考政治会怎么考?今天我们先来刷三个方面。 1 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 报告原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

    2015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既反腐,也追究“为官不为” 报告原文: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