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全面把握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巩固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好形势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做好政府工作,巩固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意义十分重大。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个《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期望、利益和要求,充分体现了政府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全面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这里,主要谈谈个人学习《报告》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良好开局 鼓舞人心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
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无论是与年度目标相比,还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这都是一个令人满意的速度。经济增速平缓下降,既有外部环境、经济周期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主动调控的结果,有利于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二是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扭转。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7月份达到高点6.5%后,连续回落,12月份上涨4.1%,全年上涨5.4%。三是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农业获得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连续5年超过万亿斤,稳定迈上一个新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新进展。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工业和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经济效益稳定提高,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同比增长25.4%。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工作显著加强。五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全年进出口保持较大增幅,对外贸易趋于平衡。总的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这些成就来之不易。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政府工作经受了严峻挑战和考验。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结束,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与通胀压力加大并存,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各种风险触发点明显增多,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日本发生地震、海啸、核辐射灾害,美国主权债务评级遭下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扩散蔓延,这些事件相继发生、叠加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美国进行“扭转操作”维持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率先加息应对通胀,后来迫于主权债务危机恶化压力,连续两次降息;日本在特大地震之后,加大财政政策刺激力度,维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些新兴经济体出现政策转向,采取降息措施或停止加息;在国际资本流动趋势变化的情况下,多国政府出手干预汇率。从国内看,除一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外,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许多“两难”选择。最突出的是,物价过快上涨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复杂,一些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可控性较低,特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国内部分农产品供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呈上升趋势,对物价总水平影响呈现很强的刚性。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又出现下行压力,出口增速持续回落,制约内需增长的因素也比较多,实体经济面临困难加
大。一些领域存在风险隐患。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达到10.7万亿元,2011年、2012年是偿债高峰期,分别占24%和17%;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时期,买卖双方观望和博弈,市场陷入僵持状态,加大了市场对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的担忧;一些在建项目出现资金缺口,存在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等等。可以说,过去一年,我国发展环境的重要特征是,长期矛盾和短期矛盾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如果政府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
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大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有效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宏观调控的突出特点是,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牢牢把握并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努力做到调控审慎灵活、调整适时适度,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第一,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综合施策。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
货币信贷增速。去年前7个月,存款准备金率上调6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3次,使货币信贷增长有序向常态回归,有效控制了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12月末,广义货币比上年末增长13.6%,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比上年少增3901亿元。同时,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坚决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第二,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着力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重点扩大消费需求,构建长效机制。积极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民间投资,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在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变化的情况下,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保证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民间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4.3%,所占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8%,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第三,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因地制宜、指导监督各城市落实房价控制目标,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遏制,居民购房心态趋于理性,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2011年12
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房价格同比下降的有8个,涨幅回落的有61个,涨幅在3%以内的有58个。第四,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隐患。特别是及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摸清了多年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总规模、形成原因、偿还时限、区域分布。认真开展清理整顿和规范工作,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稳妥解决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扭转,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是正确的、及时的、有效的。
二是坚持有扶有控,力促结构升级,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贯穿主线,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政府工作的鲜明特点。第一,继续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财政大幅增加“三农”支出,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促进了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大幅增收。第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交通运输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第三,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布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强化
目标责任,加大资金支持,推进重点工程,积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第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实施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定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
三是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成为政府工作的显著特点和亮点。全国财政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达到2.82万亿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成绩斐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特别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交会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在文化、体育方面,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医药卫生事业方面,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各
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序进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近些年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日益鲜明的重要特征,过去一年表现尤为突出。2011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大幅增加,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7.8%,农民工总数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力度显著加大,农村居民收入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普遍较大幅度调高,连续第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以及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对8600多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降低900多万个体工商户税负,大幅提高国家扶贫标准,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大幅增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试点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解决了500多万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312万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社会保障体系向制度全覆盖迈出重大步伐,这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的重要成就。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力推进,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五是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开放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攻坚力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扎实推进。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进政府预算、决算公开,98个中央部门和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公开“三公”经费;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出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启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在农村改革方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启动试点,依法开展草原承包经营登记,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此外,电网主辅分离改革重组方案启动实施。出台实施上网电价和非居民用电价格调整方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开展。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
这些重大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必将激励我们向更高的目标奋勇攀登!
坚定信心 稳中求进
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中央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我国发展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又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知难而进,扎实工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必须坚定对国家发展前途的信心和决心。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阶段,从需求看,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从供给看,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随着经济总量基数扩大,各种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国经济增长的难度在加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政策措施得当,能够充分运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能够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一定能够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必须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财政政
策方面,主要是适当降低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政策的基调不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定市场预期;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更加注重勤俭节约;大力实施结构性减税,优化税制结构,改善市场环境,减轻企业与居民税负;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货币政策要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就是要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稳中求进的“稳”与“进”是内在统一的,既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波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还要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和效益提高,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稳”是为了更好地“进”,是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
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秉要执本 开拓进取
2012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顺利推进各方面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和保证。尽管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已经很大,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的任务日渐突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这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要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
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积极发展新的消费业态,改善城乡消费环境,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同时,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化的背景下,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控物价。虽然我们扭转了物价过快上涨势头,但影响物价上涨的刚性因素依然较多,特别是土地、劳动力、环保等综合成本推动因素将长期存在,输入性通胀因素也不容低估。今年要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强监管、规范秩序,坚决防止物价反弹。
第二个方面: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资源消耗下降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基础上,才有后劲、才可持续。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纷纷谋划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和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谋求实现跨
越式发展,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今年要继续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粮食在实现“八连增”之后,面临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等新形势,继续夺取农业丰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农业稍有闪失,就可能影响全局。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制造业规模很大,要把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结合起来,既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又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享有优美的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并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必须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切实加大各方面的工作力度。优先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包括重金属污染,大气、土壤、海洋污染,饮用水不达标以及危险化学品造成的环境问题。四是继续实施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突出重点,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超过50%,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要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安家落户。对于在特大城市、大城市就业,暂时不能解决户籍问题的农民工,要切实解决他们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赁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逐步将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同时,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新农村建设,使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第三个方面:着力加强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科学、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年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确保实现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目标,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化
科技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社会进步的牢固基础、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政府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重要经济社会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成,但尚未实现全覆盖,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今年年底前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扩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做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难点工作。
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巩固和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障水平,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房地产业既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相关,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竣工率,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不断满足群众合理的自住性需求;加快建设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加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必须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
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第四个方面: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力求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与财税、金融、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体制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勇气推进改革。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一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深入推进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推动实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推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二是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研究推进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三是深化价格改革。稳妥推进电价
改革,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成品油价格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合理制定和调整各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机会公平,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五是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六是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有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要适应新的形势,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一是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要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制定加强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指导意见,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 的进口促进平台,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二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更加注重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实施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三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相关政策,扩大能源、原材料、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境外投资合作。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支持“走出去”的企业相互协同、集群发展。放宽居民境外投资限制。加强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维护我境外企业人员和资产安全。四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努力保持与发达国家经贸关系稳定发展,全面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继续推进自贸区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继续在多哈回合谈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民族宗教侨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等方面工作,都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力争取得更大成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的成就令世人瞩目,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篇: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提供一篇工作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把今年全国物价调控目标设定为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4%左右。
这一物价调控目标,与去年的调控目标相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比去年下半年以来至今月度CpI最高点低了1.1个百分点。
“物价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负担,老百姓对物价上涨反映强烈,稳定物价是天大的事情。”湖北省荆州市乾盛纺织有限公司女工李红锦代表举例说,厂里双职工家庭月收入约2000元,现在每月生活费已经到了1000多元,遇到子女上学、老人看病等大花销时就有困难。国家现在把稳物价放到这么突出的位置,得民心顺民意。
“4%左右的调控目标,是充分考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以及群众的承受能力做出的选择。”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宁波市政府秘书长王仁洲分析认为,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必然要求。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通胀预期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CpI不断走高。去年7月份,全国CpI同比涨幅突破3%,达到3.3%;去年11月份涨幅达到5.1%,创28个月来新高;今年1月份,涨幅依然有4.9%。特别是粮食、蔬菜、肉禽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
稳定物价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去年底以来,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并把货币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加大回收流动性的力度。
“由于国内和国外通胀压力的叠加效应,今年物价调控的难度是很大的。”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预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猛涨,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的影响大于去年;国内流动性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夏粮生产遭受严重干旱,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
据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代表测算,今年全年CpI涨幅中,去年涨价的翘尾影响将超过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将超过1.5个百分点。
尽管挑战严峻,但稳定物价具有积极条件和有利因素。姚景源指出,国内粮食连续七年丰收,粮食库存大大高于国际标准,肉、油、糖、棉花都有充足的国家储备,再加上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构成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党和政府把稳定价格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行省长“米袋子”、市长“菜篮子”负责制,这是稳定物价的工作基础。
王仁洲代表强调,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在回收流动性,国家有调控物价的充足财力和物资储备,宏观调控部门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应对通胀压力的经验,这些都是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
物价与经济全局紧密关联。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周逢民代表指出,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目标比去年的实际情况低了3.7个百分点,凸显了国家稳定物价的坚定决心,有利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尽管面临很多新挑战,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措施,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代表判断。
第三篇:2014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1)
1.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报告: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解读:据统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共出现77次,指明了2014年工作的方向、表达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要改革一定要打破历史形成的利益集团,就会伤筋动骨,这就是革'命'。”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说,“行政审批其实就是来自一部分政府权力的阻碍,只有消除了障碍才行。”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确需设臵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
2.2014年GDP增长目标7.5%左右
报告: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不仅与去年提出的目标保持不变,而且连续第三年设臵在7.5%左右。“增速目标保持不变,对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至关重要,对于稳住就业、改善民生必不可少,而且与中国经济新阶段的潜在增长率相符,既传递了政策导向,又实事求是。”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分析认为。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总体看,今年中国经济外需可能好转,内需保持基本稳定,而改革将激发新的活力。
3.CPI控制在3.5%左右
报告: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解读:全国政协委员黄泽民:今年将CPI目标设臵在3.5%是比较合理的,既考虑到前一年物价翘尾的因素,又能给资源能源价格调整预留一定的空间。老百姓对物价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对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大的“踏实”。物价稳,则民心稳;民心稳,则国家稳。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
1.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
报告: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解读:永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的做法有点不太与时俱进,现在新农民不种田也不愿意种田,你现在把他捆带土地上也不再回去,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城镇化做好,把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做好,有更好的就业空间。
2.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
报告: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货币政策要保持适度松紧,促进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
分析:2014年我国赤字规模尽管较去年的1.2万亿元有所扩大,但赤字率稳定在去年水平,这种既带有积极色彩,又力求稳妥的安排凸显当前复杂的财
政经济形势。“总体来看,我国赤字率仍处在安全区之内,赤字率不变,政策扩张的力度不变。”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
3.“三公”经费公开不留死角
报告: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严格执行“约法三章”。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
解读:今年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三公'经费更加透明化,就会进一步缩小腐败的空间,这是反腐倡廉的很好形式。”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宗亮认为,政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便于老百姓更好地监督,政府花钱更加透明。“2014年中央'三公'经费规模将只减不增。”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说,今年伴随规范差旅费、会议费管理等一系列厉行勤俭节约举措,将进一步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
4.坚决向污染宣战
报告: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在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坚决向污染宣战。
报告还着重从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进行了部署。这意味着中国将“水陆空”三位一体开展污染防治。
5.建成保障房480万套
报告: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解读:全国人大代表何健:过去几年,房价的持续高涨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尤其对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心态产生较大冲击。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既可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又可平衡中低收入人群心态,维护社会公平。
6.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报告:改造农村危房260万户,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刘嘉坤:相比城市,农村基础设施还很差、困难群体还很多。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也说明建设“美丽乡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危房改造、修公路、解决饮水安全,都是在弥补农村发展的短板。
7.让农村大学生再增一成报告: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继续增加中央财政教育投入,提高使用效率并强化监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
解读:全国政协委员王康:这两年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寒门难出贵子”,针对的就是名牌高校里来自农村的生源减少的现象。教育公平的背后,关联的是机会公平、社会公平;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是每一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教育均衡化的努力方向,还设定了一个10%的硬杠杠,体现了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
8.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1000万人以上
报告: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解读:全国政协委员陈世强: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有近1亿扶贫对象,任务仍然非常艰巨。还存在减贫动力不足、扶贫资源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等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很及时,很有针对性。关键要落到实处,啃下扶贫“硬骨头”,让更多贫困群众走上小康之路。
9.“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报告: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臵和再就业工作。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任永昌: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转型、化解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就业既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政治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这样实实在在的目标,体现了保民生、稳民心的坚定决心。
10.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
报告: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侯晓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现代社会之本。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困难群体社保问题的关切,体现了“让更多人共享改革成果”的指向。完整而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设立的国民安全网,这张安全网在深化改革即将涉险滩、破藩篱的关键时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1.让更多基层百姓看得起病
报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覆盖农村5亿人口。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这两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有了很大缓解,但是医保补助标准还不算高,医疗资源配臵也不平衡。在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还有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提一沉”的法子,提高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基层下沉,这将让更多基层百姓受益。
12.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
报告: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充分释放十几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
第四篇:201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数字”
1、国内生产总值7.5%: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是调结构、重质量。知识点: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系统优化,量变质变;主要矛盾;经济建设职能;科学执政。
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低通胀,能刺激经济发展,但是,要防止消费价格进一步上涨。
知识点:宏观调控;三驾马车;生产与消费。
3、城镇登记失业率4.6%。
知识点:人力资源;就业;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4、财政赤字1.2万亿:财政赤字创新高,意味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知识点:财政;宏观调控之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的作用;量变质变的方法论;经济职能。
5、广义货币M2增长13%。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说明中国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前经济疲软。6、18亿亩耕地红线。
知识点:三农、粮食、又好又快、矛盾、联系、发展,量变质变。
7、企业退休养老金提高10%。
知识点:破解养老金双轨制;实现社会公平,以人为本;政治职能;再分配。
8、新农合标准提高到280。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三农;再分配。
9、保障房新开工630万套。
宏观调控;消费需求;联系,矛盾;发展。
10、教育经费支出2万亿。
生产力;科教兴国;教育的重要地位;财政的作用。
两会热点 “十个热词”
跨度长达半个月的2013全国两会,是决定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会议,党的十八大精神化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将对国计民生产生深远影响,而“新老交接”“中国梦”“机构改革”等10个代表委员热议、百姓密切关注的“两会热词”,让人们聆听到一次民主进程的足音。
【热词一】新老交接
中国国家领导人完成了又一次历史性的新老交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根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提名,会议决定李克强任国务院总理。
两会期间,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常委会组成人员,国家副主席、国家军委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
参加投票表决的代表们认为,选举和表决过程合法、透明,结果体现了承上启下、面向未来的特点
【热词二】中国梦 “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梦”成为代表委员频繁提及的热词。
在代表委员看来,“中国梦”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的“民生梦”,是强国富民、改善环境的“小康梦”,更是追求和平发展、睦邻友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梦。
如何实现“中国梦”?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要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环保投入;科技强军等等。
【热词三】7.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再次定为7.5%左右。代表委员认为,7.5%的目标设置合理、客观,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个数字背后,突显了中国转型发展的紧迫和必要。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制定“7.5%的目标,一方面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热词四】机构改革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第七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的核心是“职能转变”,旨在继续简政放权、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等。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等机构改革内容。与此同时,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等十项改革内容也获得代表委员的支持和认可。
【热词五】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成为今年两会的重要关键词,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代表委员普遍认为,目前中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仍存在不足,要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必须彻底转变思想、深化改革。
【热词六】城镇化和“城市病”
到201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2%,但城镇化也遭遇诸多困扰,对城市居民而言“堵车、污染、内涝、房贵”等“大城市病”困扰多多,对农民而言“被上楼”、“半城市化”等问题也仍待解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并强调“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代表委员们认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消除“城市病”的关键是以人为本经营城市。
【热词七】美丽中国
雾霾、水污染、垃圾围城„„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13亿中国人。一些地方“为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的情况屡见不鲜,着手解决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与此同时,PM2.5监测指标也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委员提出,“美丽中国”不仅是指绿水青山,也指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倡导“美丽中国”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热词八】网络反腐
网络以其反应迅速、公众参与等特点,一度被网民认为是“反腐利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网络反腐”再成热词。
在今年的“两高”报告中,“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和“深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均被明确提及。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坚持反对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代表委员建言:尽管热热闹闹的“网络反腐”引发“表哥”“房姐”等落网,但这种做法也不排除“信息有误、恶意炒作以及侵犯隐私”等问题。有政协委员呼吁加强反腐立法,将网络反腐纳入法制化轨道。
【热词九】新会风
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台“八项规定”,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作出了严格要求。在中央领导率先垂范的带动下,各级党政干部也纷纷行动起来,这股求真务实、厉行节约之风也吹进了2013年全国两会现场。
两会期间,会风朴实成为百姓眼中的看点之一。会场没有鲜花、没有红地毯、没有欢迎横幅„„全国政协会议大幅减少会议简报、大会发言报告等纸质印刷品,主要通过委员办公系统平台及官方网站发布。
新会风不是“表面文章”,也实实在在体现于代表委员的口头发言。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更加简洁精练,直陈问题要害。
【热词十】诚信
今年两会“遇到”了3·15,“诚信”二字引发会内会外共鸣。此次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制度建设”,构筑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力促社会诚信。
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代表委员们建议,构建诚信社会,首先应从建立诚信政府做起,进而规范好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诚信经营。
第五篇: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回顾2013
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一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发、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形势,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圆满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6%。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再上新台阶。居民收入和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2%。财政收入增长10.1%。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继续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5%,货运量增长9.9%,主要实物量指标与经济增长相互匹配。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取得新进步。李克强指出,过去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各项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简政放权
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扩大“营改增”试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在全国进行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宏观调控
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
去年上半年,出口大幅波动,经济持续下行,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声音。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沉着应对市场短期波动,保障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去年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广义货币M
增长13.6%,符合调控要求。优化财政支出,整合压缩专项转移支付。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压减5%,各地也压减一般性支出,腾出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
社会治理
重组食药监管机构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健全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严肃查处重大安全事故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重特大事故下降16.9%。重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法律34件,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议案。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严格执行“约法三章”。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一批违法违纪分子受到惩处。改善民生
启动教育扶贫工程试点疾病应急救助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0万套,基本建成540万套。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孩子。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80%以上村卫生室。28个省份开展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启动疾病应急救助试点。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免费孕前检查使600万个家庭受益。
结构调整
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化解产能严重过剩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完成1.5万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新解决农村6300多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全国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1.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正式商用。积极化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提前通水。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均超过1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
展望2014
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
李克强强调,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和政策取向。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第二,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货币政策要保持松紧适度,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今年广义货币M
预期增长13%左右。要加强财政、货币和产业、投资等政策协同配合,做好政策储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第三,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生态文明
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推进生态保护建设
今年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今年拟安排500万亩。公平发展
提高医保补助标准落实单独两孩政策
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推进改革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扩大营改增试点面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今年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扩大开放
上海自贸区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机制
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打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今年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7.5%左右。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实行以备案制为主,大幅下放审批权限。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
三农问题
坚守耕地红线避免千城一面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