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西工大现象”
解读“西工大现象”
来源:顾振芳的日志
西工大新闻网6月27日电(记者 李小聪 吴秀青 陆佩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遍布海陆空。在当今中国三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西工大校友领军人才辈出,一大批西工大学子勇立潮头、追求卓越、大放异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蔚然形成令人瞩目、令人探究的“西工大现象”。
“西工大现象”值得探究“西工大经验”需要总结
据中航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门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航工业集团下属三大所(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三大厂(西飞、成飞、沈飞)担任总师(副总师)、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特级专家、党政领导及国家三大奖获得者中,西工大校友占60%以上。从民机到军机的升级换代,西工大人为重点型号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参与大型飞机“运10”研制,到再度承担国家重大专项“C919”等大飞机的关键技术研发任务;在国家众多新型飞机型号研制中有大批西工大校友担任总设计师,如“枭龙”总设计师杨伟、新飞豹总设计师唐长虹等;在“歼10工程”30多位受表彰的功臣当中,西工大校友占13位(包括总设计师、双座总设计师、试飞总机、总工程师等);2011年4月,“中航工业”隆重表彰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获得者,西工大校友占到6位(杨伟、樊会涛、唐长虹、何胜强、尹泽勇、江和甫),其中杨伟同时被中航工业授予唯一“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荣誉称号;任职空军某研究所的李航航,几乎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代名词,27岁就担任总设计师,领衔攻克某重点飞机型号难关,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当选空军十大杰出青年„„在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中,首次集体亮相、举世瞩目的无人机方队全部3个型号均由西工大研制生产。因在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中取得突出成绩,西工大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褒奖,是全国获此殊荣的唯一高校。
在中国航天领域,一批西工大校友成为领军人物。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其中的两帅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再到“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掌门人”谭永华„„一大批西工大的杰出校友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为例,其重大型号总师中西工大校友占44%,国家两大奖获得者中西工大校友占45%。同时,西工大也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任务,是被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表彰的“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
在中国的船舶和水中兵器领域的领军人物队列中,同样活跃着一批西工大的精英校友。从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声纳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15研究所原所长和总工程师刘孟庵,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副总经理钱建平、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办公厅主任刘郑国„„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同时,由西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担任总师成功研制两型吊放声纳,由西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担任总师的某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水下航行器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军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防御提供了重要保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在所属厂所进行了两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估,西工大均名列第一;九十年代初,中宣部、国家教委在260万大学生中评选出215名优秀毕业生,西工大有5名学生榜上有名,位居全国高校之首;6位国防战线领军人物校友(张庆伟、黄强、雷凡培、荣毅超、李鸿、刘郑国)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二位„„一代代西工大人当仁不让地扛起“航空报国”、“科技强军”的大旗,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用他们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报国之志和突出的创新能力,撑起富国强军的脊梁,谱写了一曲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献身航空献身国防的壮丽凯歌!“西工大现象”似乎是一个不能按惯常逻辑去理解的现象,其深层成因究竟是什么?在“孔雀东南飞”的年代,是什么精神令西工大人执著坚守西北、执著坚守国防?在出国潮持续涌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的情势下,是什么力量令世代西工大人坚持航空报国的理想而专精覃思?西工大人的爱国、奉献与创新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西工大现象”值得深入探究,“西工大经验”需要好好总结。——2011年5月31日,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教育改革”项目调研组来到西北工业大学,调研“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其间,调研组将大批西工大校友成为国防科技领军人物称为“西工大现象”,并对此现象发出一连串追问,震撼人心,发人深省。请听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姜澄宇对“西工大现象”的现场解读——
“公诚勇毅”引领立德树人“三实一新”造就领军人物
是什么凝聚了西工大人?是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
是什么令西工大人执著坚持航空报国、执著坚守国防事业?是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
西工大人的爱国、奉献与创新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还是源自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这就是文化和精神的力量!
姜澄宇: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一所大学的文化能世代相传、内化于心,为学子们奠基一生;一所大学的精神能穿越时空、辉映未来,塑造学子的灵魂。正是西工大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在这一点上,西工大是值得骄傲的。中国材料学界泰斗、战略科学家、两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便是西工大杰出校友的代表。
西北工业大学是由战火淬砺而成的著名高校,它也是承载和见证新中国强国梦想的高等学府。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负起振兴中华、科学救国、科技强军和人才强国的崇高使命。西北工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三脉簇峰、强强融合、群英荟萃、名师云集——海纳百川成就了西工大之大。汉唐盛地悠久的文化滋养,老西工、华航和哈军工的优异资质与优良传统赋予西工大丰厚深邃的文化底蕴。老西工抗日烽火中的坚守,建国之初“华航”自南京西迁的果决,哈军工空军工程系的整建制并入,融通汇聚中、探索追求下,孕育了“公诚勇毅”校训和“三实一新”校风,形成了“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一流、献身国防”的西工大精神。根据新形势下国防科技人才的需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根据地处西部的实际,又在师生中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工大精神充实和丰富了校训校风的内涵和特质,它们深深植入西工大人的血脉,共同建构了西工大优良办学传统和鲜明办学理念的内核,深深地熏陶和影响着一代代学子,并为学校赢得“学在西工大”的美誉。
西工大的“公诚勇毅”校训,即“公为天下、报效祖国,诚实守信、襟怀坦荡,勇猛精进、敢为人先,毅然果决、坚忍不拔”,其核心就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那就是要有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将一切献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类幸福的伟业作为自己的责任,要以诚信和坦荡的胸襟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要以非常的胆识和毅力去改变社会、实践人生。它是责任、使命与奉献的高度凝聚,更是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响升华。“公诚勇毅”校训深深植入西工大的文化,激励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西工大人世世代代为祖国创造辉煌。“公诚勇毅”是西工大之魂,也是国家之魂、中华民族之魂!
“三实一新”是西工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也是西工大教育的骄傲。西工大自创办起,目标就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这就必然要求办学理念要做到“求实创新”。“三实一新”,即“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开拓创新”,其本质就是强调“求实”、“求真”和“求新”——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做学问,那就是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在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扎实求索中追求真理。“三实一新”代表着西工大73年来对人才培养“高标准”的追求,这就是追求一流、追求卓越。这种追求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要求,完全“融入血脉”,为西工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公诚勇毅”与“三实一新”相得益彰,构成西工大文化的精髓。正是这种文化的力量使西工大能够坚守大学之道,坚持育人为本,不被“浮名”所绊。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内化积淀与杰出大师的代代传承,形成了西工大“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及“爱国爱校爱学,诚信责任奉献”的优良学风;催生一大批校友献身航空、献身国防事业,且不为外界的虚华与浮躁所惑,“留得住,信得过,干得好”,从而在三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形成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战略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坚守三航特色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是西工大肩负的战略任务,造就国防科技工业领军人才是西工大的光荣使命。”姜澄宇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西工大已将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战略性后备人才提到空前的高度。”
“育人为本,创新是魂。” 西工大发展的历史就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历史,创新贯穿了西工大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在与时俱进、与辉煌同行的73年办学历程中,西工大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坚守三航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新世纪,西工大拉开了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序幕,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实践国际化发展战略,同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积极借鉴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将精英性、专业性、素质性和创新性的本质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尤其是培养国防科技复合型人才、创新卓越人才和高端领袖人才。
姜澄宇:西工大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家都在说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怎么培养?创新力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提高的?为此,西工大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进入新世纪,西工大启动实施了本科教育“六大体系、十大工程”,研究生教育“九大体系、六大工程”建设,构建了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创新方面,西工大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气力建设学生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我认为,这非常值得!也非常必要!“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双管齐下、科研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兼容互通”的西工大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这也正是西工大人能够在国家重大专项的工程中承担重要任务且占据行业领军人物的一个重要内因。
——科学培养体系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西工大从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入手,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本科生的培养强调“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教育,坚持打好基础,同时加强专业教育和素质(通识)教育,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对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培养力求体现“实践、探索、研究”的特色,着重提升其创新能力,给他们更多自由实现个性发展的空间。西工大日趋完善的科学培养体系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西工大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和科研创新活动。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坚持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搭建科研与
教学高度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基地的优势资源,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支持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进行自由大胆的探索。
姜澄宇: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倾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和科学机制,实现拔尖人才向顶尖人才的转变。一流的师资队伍,既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西工大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哈罗德•克罗托(Prof.Harold Kroto)先生在内的14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西工大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加速提高西工大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因校制宜,实施现有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提前选留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公派研究生及时补充师资队伍,为西工大可持续发展储备一批未来的新大师。
“五大举措”多管齐下彰显西工大人才培养特色
姜澄宇:西工大为什么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领军人物、栋梁之才?这与西工大的悠久历史、良好校风及一整套既传统又创新的人才培养举措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工大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各种优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解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问题。西工大的“五大举措”就是着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整个研究的方法、过程的严格训练。
举措一: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培养科技英才,是西工大人才培养的“王牌”,也是西工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一五”以来,西工大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预研计划、国家863计划、自然基金,以及各类行业基金在内的国家各类纵向计划。西工大在大飞机、核高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0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前期论证及科研攻关。西工大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研,使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西工大学生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选题83%以上(其中航空、航天和航海三学院达到95%以上)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设计。西工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真刀实枪”的实践中,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西工大人的工程能力强、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见长的优势也愈加突出。
举措二:以强大学科为支撑,构建创新实践平台。西工大已经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三M(材料、力学、机械)、三C(计算机、控制、通信)为主干的学科群、理科群和“管文经法教”人文社科学科群的集群模式。在这样的学科体系下,学校建成了18个开放式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同时容纳2000余名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学校每年投入3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学习和参加国际、国内学科竞赛。西工大的“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教育部首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原国防科工委重点投资建设的“国防科技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以“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为方针,构建了“全天开放、即时申请、及时审批、专家指导”的运行机制,实施了“自主管理、过程监控、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管理模式,创建了“创新实验中心+主题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运行网络。——这里是西工大的学子们实现奇思妙想的乐园。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基地每年投入36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还有特别专项的额外经费。此外,西工大还设立了博士论文创新基金、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等,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荣获2009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举措三: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培养科技复合型创新人才。西工大依托“航空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和“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水中兵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航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复合型航宇材料人才培养实验区”等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动和促进了西工大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化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强有力地支持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树立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新人才观,促进了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建立健全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与人才评价模式,探索并有效实践了激励创新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举措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着力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西工大积极推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自主进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截至目前,西工大已获准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40余项,获准教育部资助金额160余万元。
举措五:以科技竞赛拉动创新人才培养。近五年来,西工大每年都有10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学科竞赛也成果斐然。“十五”以来,西工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2028项,其中国际一、二等奖81项,全国一、二等奖232项。
——在2011年国际数模竞赛中,西工大问鼎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2005年西工大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教社杯”,成为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之后全国第三所同时拥有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高教社杯”的高校。
——在2011年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中,西工大学生获得了专业组共计5项一等奖中的4项;业余组7项一等奖中的2项,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专业组和业余组一等奖的高校,相继荣登全国一等奖获奖数和团体获奖总数榜首。
——在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西工大获得团体赛冠军。„„
大学生科技创新在西工大早已成为热点和亮点,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在2011年6月25日至27日于西安曲江会展中心举行的“陕西教育暨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上,西工大展台前足球机器人、智能车、扑翼飞行器„„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精彩纷呈,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和交口称赞。
创新人才培养继往开来西工大英才辈出未来可期
西工大人才培养精英辈出。建校73年来,西工大已为国家输送了15万多名高科技人才(其中博士3300多人,硕士22800多人),培养了中国6个学科的第一位博士和中国第一批硕士试飞员。校友中已经诞生30多位两院院士和30多位将军。一大批杰出校友相继成为党政军企领导、国家重大工程与国家重点型号的领军人物、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栋梁之才及各条战线的中坚和骨干,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工大致力于三航科技与教育。中国第一架无人机,中国第一型水下智能航行器,中国第一台机载计算机„„众多的中国第一诞生在西工大,光荣的历史激励着西工大师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西工大创新人才培养继往开来,中国国防事业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西工大一直受到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西工大历届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褒扬。
“西岳轩昂,北斗辉煌;镂木铄金,飞天巡洋。”西工大辉煌的今天必将辉映光明的未来!
第二篇:“西工大现象”之我见
“西工大现象”之我见
“西岳轩昂,北斗辉煌;镂木铄金,飞天巡洋。”在这个烈日炎炎的夏季,西工大嘹亮的校歌在急躁而不失凉意的微风中飞扬,如海水拍打海岸般一下下充斥着我们的耳膜,刺激着我们那敏感的神经。作为西工大众莘莘学子中的我们,无论何时或者身处何地,我们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令人倍感激动的画面:在那里,西工大的校旗雄赳赳,气昂昂地迎着风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扬,明媚的阳光下,西工大校园遗世而独立,看起来是那样地生机勃勃,超凡脱俗。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当今中国三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西工大校友领军人才辈出,一大批西工大学子勇立潮头、追求卓越、大放异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蔚然形成令人瞩目、令人探究的“西工大现象”。同时,无论是在西工大那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老校区,还是景色宜人、绿树成荫的新校区,我们最常听说的一个名词就是“西工大现象”。
“西工大现象”似乎是一个不能按惯常逻辑去理解的现象,其深层成因究竟是什么?在“孔雀东南飞”的年代,是什么精神令西工大人执著坚守西北、执著坚守国防?在出国潮持续涌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的情势下,是什么力量令世代西工大人坚持航空报国的理想而专精覃思?西工大人的爱国、奉献与创新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2011年5月31日,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教育改革”项目调研组来到西北工业大学,调研“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其间,调研组将大批西工大校友成为国防科技领军人物称为“西工大现象”,并对此现象发出一连串追问,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若仅仅就其表面来讲,我们可能经常会觉得“西工大现象”距离我们是那么地遥远,那样深不可测,故而总是对其望而却步。正因为如此,我们从未静下心来认真想过,“西工大现象” 的内涵及意义究竟是什么。
2012年暑期,我们管理学院组织了一支赴深圳的社会实践队伍,经过本次社会实践之后,我们对本校的“西工大现象”问题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并且强烈地感觉到“西工大现象”距离我们只有咫尺之遥。更确切地来说,它时时刻刻都围绕在我们身边,就像我们西工大校友一样无处不在。
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不仅仅只遍布海陆空这几个领域,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
校友活跃在经济、金融贸易的各个舞台。还记得,我们实践队最初是打算前往四川省进行社会实践的,可是由于临时各种突发原因,我们在即将出发的时候将目的地改成了深圳。这样一来,势必麻烦多多。对于我们学生来讲,很明显,所有的准备工作都要重新进行。改变实践目的地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实践费用会大大的增加,尤其是对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队员来讲,这的确是个巨大地挑战。但在坚持与放弃的边缘,我们没有一个人因为任何一个原因而放弃。正是由于这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基础扎实、作风朴实的“西工大现象”,才促使我们本次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
最值得一说的是,在我们刚刚改变本次实践目的地之后,就很轻易的联系到了目前正在深圳发展的西工大校友们。接着,在他们热心的联系与介绍下,我们顺利地获取了参观深圳著名企事业单位的资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校友的力量以及他们带给我们的安慰与激励。无论何时何地,不论地位年龄,我们所有的西工大校友就像是被根绳子紧紧地牵在了一起。我想,无论什么时候,西工大人都是这样团结,“心往一处向,力往一处使”,时时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品质,都将“西工大现象”做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本次,我们赴深圳暑期社会实践队一共走访了五家知名企事业单位,这其中也碰到了相当数量的校友。这些西工大的校友给我们实践队人员的一个整体的印象都是特别的为人朴素、工作踏实务实、作风朴实、活力四射,同时勇于做到敢为人先、勇猛精进报效祖国。正是因为曾经沐浴过西工大那阳光的校风校训,现如今,在深圳的他们都闯出来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在社会实践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西工大在深圳的校友也是相当的多,包括深圳研究院的院长及众多的研究人员,各个知名企业的老总及技术人员,各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有那奋斗在各个战线上的众多校友。我们带队领导李书记和深圳研究院的院长很熟悉,在我们抵达深圳的当天晚上,便邀请我们这些学弟学妹在聚餐,饭桌上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母校现今的发展,都很有感触。同时,我们也为这些学长们的深厚情谊所感动。我想这也算是“西工大现象”的一部分,那就是我们西工大人的凝聚力,不管何时何地,总能没有任何障碍的聚在一起,能为某一个人的事情,毫无保留的竭力相助。还有就是西工大人能埋头苦干,刻苦钻研的精神,也是滋生在对母校,对校友的深厚情谊之上的,正是因为有西工
大这方沃土才使得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们深受感染。
任何国度,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西工大的“西工大现象”当然也不例外。虽然每个时期的主题都会有相应的改变,但就其实质与内在而言,还是密切的围绕着西工大的校风和校训。总而言之,“西工大现象”得益于西工大文化,西工大文化在校训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公诚勇毅”与“三实一新”相得益彰,构成西工大文化的精髓,也形成了“西工大现象”的骨架。
随处可见的那些“西工大现象”都是由我们这些在全国各地不辞辛劳的校友们所组成的,这个“现象”在当今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激励意义。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对工作,对生活,对生命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价值观。正由于此,西工大才能够生生不息的发展下来,并催生了一大批校友献身航空、献身国防事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辉煌伟绩。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西工大现象”不仅仅代表了我们坚守大学之道,坚持育人为本,不被“浮名”所绊,不为外界的虚华与浮躁所惑的宁静心态,而且还是一种“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及“爱国爱校爱学,诚信责任奉献”的优良学风文化的积淀。西工大文化底蕴丰富,“西工大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代西工大人去坚守和发扬。
西北工业大学赴深圳暑期社会实践队
第三篇:解读“浙江现象”
资源小省 经济大省----解读“浙江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人民走出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契合时代特征、彰显浙江特点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跨越,成为中国大陆经济最具实力和活力的省区之一
1、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而强,不断成长。今日的浙江民营企业,步步迈向集团化、现代企业的新创业期。他们创新管理模式,加大技改力度和多元化发展,不断促进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由内源式向开放型发展。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的活力所在、优势所在。
2、浙江各地涌现了很多生产钮扣、鞋类等的专业村活镇,专业分工非常细化。浙江的中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走向了群落,形成“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效应。在同一产业群中,生产者之间从相互模仿开始,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得到快速传递,最终使产业群越滚越大。
3、浙江是“百工之乡”。长期以来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使浙江人形成了依靠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外出谋生的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商业头脑和务实品性。而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塑造了浙江人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在全国率先冲破僵化观念的束缚,产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这种“文化基因”,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蓬勃发展。
4、近年来,江省根据资源短缺的特点,提出了“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战略,精心谋划“杭、甬、温”三大核心区,从而形成“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并着力推进区域生产力结构的整合,有效地促进了区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这种区域块状经济是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位载体,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形成了产业规模和经济特色。
5、灵活的机制,成千上万的个私企业在块状经济中通过分工协作,超常规地降低生产成本,然后通过发达的专业市场超常规地降低买卖成本,浙江产品因此形成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6、外向型经济十分活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企业“走出去”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7、浙江省是国内化纤和塑料工业最为发达、成长最为迅速的地区,合成材料新品种层出不穷,而且市场对各类基础原材料及助剂的需求潜力巨大。
8、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调整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60年来,浙江从新中国成立前一个落后的农业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最富有活力的省份之一,并正向高效生态农业强省迈进。
第四篇:甘南现象解读观后感
反对四风、心系民生
--观《在回归中前行----甘南现象解读》有感
依安县第二中学
王石
反对四风、心系民生
--观《在回归中前行----甘南现象解读》有感
昨天晚上,按照县教育局路线办要求,我观看了《在回归中前行----甘南现象解读》教育专题篇,看完之后,结合群众离线,对比甘南县的今夕巨大变化,感慨颇多:
一、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一心为民的职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为民工程的核心所在,领导干部虽身处高位,但在群众面前,不能有丝毫优越感,不能摆架子,不能搞特殊化。领导干部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服务人民。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失,个人虚名无足轻重,人民福祉才是根本。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常怀亲民之心,常念为民之责,常思富民之策,常兴利民之举,做到凡是群众不受益的决策不出台,群众不支持的措施不实施,群众不满意的事情不能干。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舒心满意的日子,才是为民工程的目的。
二、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一身清正
对我们党来说,党的作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古人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干部当到一定时候,大家的能力与水平可能都在一个层次上,真正能分出高下的是责任、公心和廉洁。干部能为老百姓办好事,又能保证自己清正廉洁,这既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又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为官不廉必须一票否决,既使再有能力、再有“政绩”,都不能宽容迁就。领导干部既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报复,又要有“在位一天,赶考一天”的意识。要明晰法律与纪律的“高压线”,明晰公与私的“警戒线”,明晰个人与家庭的“情感线”,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始终坚持台上台下一个样、上班下班一个样、进家离家一个样、本地外地一个样,自觉做到条件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丢,环境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减,时代变了甘于奉献的传统不变,切实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努力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三、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制定八项具体举措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形象,用实际行动引领着全党前进的方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又走在前头,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直接听取基层的意见和百姓的呼声。这些行动,为各级领导干部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既是组织者、监督者、推进者,更是参与者,负有重大责任。我们务必要警醒起来、行动起来,当好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带头人、领头雁。一是要在学习上带头,认认真真学好《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选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论述选编》等规定文件,全面准确掌握中央精神,以此指导活动的开展。二是要在查找“四风”表现上带头,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找准自己在作风上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深挖根源,分清是非,总结经验教训。三是要在发扬民主、听取群众意见上带头,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让党员和群众向我们聚焦,帮我们查找问题、揭短亮丑,用群众的评判照镜子,找准作风之弊、行为之垢的靶子。四是在明确整改方向、边学边改、解决问题上带头,正视查摆出来的问题,正视自己身上的毛病,不
回避矛盾,真正拿出改的诚意和决心,以改进作风的实际行动和成效提高自己,带动和取信于群众。
第五篇:解读校园贫富差距现象
解读校园贫富差距现象
【摘要】 本文针对校园贫富差距现象,分析了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面对校园贫富差距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校园贫富差距 负面影响 对策
教育部负责人曾表示,教育产业化违背了我们的办学宗旨,甚至可能毁掉我们的教育事业。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社会贫富差距冲击校园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但会给贫困学生的心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也会影响大部分学生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这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社会能否良性发展。一. 校园贫富差距现象
案例一:最近,女儿所在学校发来召开家长会的通知,黄师傅却因此郁闷起来——女儿坚决要让妈妈去学校,而不同意骑三轮车的爸爸去出席家长会。女儿上高二了,黄先生仅仅去学校看了一次女儿。就因这次探望,女儿再也不愿他去学校了。因为那次他骑着三轮车去学校让女儿很没面子。朴实的农民没有多少文化,没有钱,更没有权势,浑身充满汗味。孩子觉得这样的父亲会让自己没有面子。孩子的心理反映了一个现实,那就是校园里的贫富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案例二:在工厂做工的家长告诉班主任,他的儿子小文(化名)在老家读书时性格很开朗,转来这所中学后,孩子性格变了,朋友也少了。经过长时间的挣扎,小文把心里话告诉了班主任。小文说,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里每个月收入只有3000元,住的是出租房,在新学校,班里很多同学家境很好。‚时间长了就觉得我们之间有差距。‛小文说,他的同学周末会到县城玩,他只跟着去过一次,那次大家在肯德基吃的午饭,六个人一共花了300多元。‚同学们都不觉得有什么,可是想到吃一次饭花了我爸爸 5天的工资时,我心里很难受。‛小文说,之后他很少参与类似的活动。‚我常在想,为什么别人家会那么富有,住200多平方米豪宅,而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个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小文说,可能因为自己常有这样的想法,1 渐渐地跟富有的孩子在一起时会觉得不自在。‚现在,我很少和富同学来往,常一起玩的同学和我家境差不多。‛
校园就是个小社会。学生的消费大多来自家长,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是家长实力的体现。在重点学校,贫富差距尤为明显,有的学生穿戴的都是名牌,零花钱多,高级电子学习用品齐全,而有的学生衣着朴素,没有零花钱。也许有人认为孩子对贫富差距现象不会那么敏感,其实不然。贫富差距已严重冲击着校园。谁家父母是当官的,谁家父母是有钱的老板,哪个学生一月消费1000多元,哪个学生又买了很贵的手机,哪个孩子每天上学是名车接送,等等,成为学生们经常议论的话题。贫富差距对学生、特别是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冲击很大。二. 校园贫富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 1.贫富差距显著导致个别贫困生心理失衡
校园贫富差距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他们本身就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有钱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会使他们感到另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尊心的伤害比其他伤害带来的挫折感更强,由此产生的极端情绪和心态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也会影响到他们正在逐渐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同学曾介绍说:‚我们班上有一贫困生,父亲工伤残疾,母亲神经有问题,还有一个哥哥和妹妹都是弱智。她一个月仅靠学校发的贫困助学金100块钱生活,每月还要节省一点寄给家里。而班上另一个男生父亲是一个私企的老板。第一学期报到时他母亲来送,手机、数码相机、MP3、电子词典、复读机一应俱全,走时给他留下一个存折说是他一学期的零花钱,上边存了1万元。同样都是中学生,又同在一个班,这样强烈的反差对人的刺激很大,尤其是贫困生感到心里不平,不少贫困同学都有‘人生而不公’的心理。‛ 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贫富差距在校园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这种差距对贫困生负面影响如此大以致于使他们产生消极的看法,对家庭、社会产生不满和抱怨,甚至抵触和仇恨的情绪。2.金钱上的优势导致富裕生进取心不足
校园中,一方面是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一方面是富裕生生活上的奢靡。富裕生往往看不见农村学生身上的许多优点,更看不到自己身上铺张浪费、不良消费的缺点,盲目地追求社会潮流,追求享受,而放松了对知识的学习。市场经济促使经济飞跃发展,也带来某些负面东西。在其消极影响下,物质主义、金钱主义的价值观充斥社会并渗透到了校园。‚钱学交易‛、有钱就可上名校、有钱就可买到高分甚至文凭的现象不断在校园中出现。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贫困生产生‚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观点,也使一些富裕生不愿勤奋学习而虚度年华。3.贫富差距导致校园人际关系不协调
贫富差异把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层上,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有个家庭条件很好的学生谈及贫困生时说:“他们就知道学习,没有去过麦当劳,不知道阿迪达斯,我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说他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那些人家庭条件都不错,这样才可以一起出去吃饭、逛街、看电影。贫困生一般也较少参加同学聚会等活动,因为要花钱,所以会刻意回避。日子一长,同学们就会对其产生‚性格孤僻,自卑‛等感觉,同时贫困生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被大家孤立,忽视的感觉。有个同学回忆说刚进高中时,他应邀参加一位富裕同学的生日聚会,大家都出去选礼物,他看来看去,如果买一件较好的礼品,要花去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最后,他找了一个借口逃开了。从此以后,就有意识地不再和有钱的同学交往了。
贫富差距不仅体现在学生消费能力上,还影响到他们的活动范围、精神状态甚至价值取向。富裕生在学校里有优越感,而贫困生相对自我封闭,这种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分层导致校园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因此,校园贫富差距问题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们重视的问题。
三.面对校园贫富差距应采取的对策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引导学生认识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要以辩证思维去看待贫困与富裕。穷则思变,穷能砺志。有人说过:物质上的贫乏不是真正的贫穷,精神 3 世界的荒芜才是真正的贫穷。因此,每个学生都要懂得,贫富不是一成不变的,物质上的贫困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贫困的阴影下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极度贫困。贫困生要正确地对待由于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同学之间的差别,既要承认自己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存在的一些不如富裕生的地方,更应由此激发自己勤奋学习的志向。对于富裕生,要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太优越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成才不一定十分有利。如果沉缅于物质上的享受,一味追求所谓‚新潮‛,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刻苦学习上,那么学业上将事无成。今天的‚富有‛就会变成明天的贫困。所以富裕生要发挥自己拥有的优势,更多地获得知识。同时,要学会去理解、尊重贫困生的言谈、举止、穿着,学会去欣赏贫困学生身上的优良品质。2.全社会共同参与对贫困生的扶持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弱化贫富差距,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对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必要的时候,学校应出台一些限制个别学生在学校的高消费行为,并对于一些不当的高消费行为进行限制和惩处。同时多渠道开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让贫困生在这些岗位上得到资助,更让他们培养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但学校创造这样机会的能力毕竟有限,解决不了大多数贫困生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新的扶助机制。学校应主动出击,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款设立专项奖学金,想办法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以保证每个贫困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3.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学校在经济扶贫的同时,还应该心理扶贫,班主任或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应针对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通过与贫困生的亲密交谈、协商和探讨,帮助其达到自己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教育者要以平等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耐心听他们诉说,寻求他们心理贫困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同时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把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健康辅导工作作为当前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点,并加紧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探索形成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工 4 作方案。
在校园,学生之间不能用金钱来区分,虽然存在经济上的贫富差异,但知识上的贫富、精神上的贫富和人格上的贫富差异却更为重要。但因此,在校园里应倡导一种健康的贫富观,即承认贫富不等的存在,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宽容,使学生们做到富不傲、贫不卑,和睦相处。参考文献
[1] 崔雪彦 浅谈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第7期
[2] 胡光富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及实践《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8年Z1期 [3] 许海军 关于校园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