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

时间:2019-05-12 17:0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

第一篇: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

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

“求稳”心态不是当前唯一的社会心态,与它同时并存的还有“求变”心态。打破“求稳”心态,领导心态转变是关键。在当前的时局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深层改革,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力,“求变”心态才能汇入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主流社会思潮,成为体制内的建设性的力量。

当前大学生择业表现出求稳倾向,热衷于报考国家公务员,热衷于到体制内单位,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大减少。这一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大学生中的“公务员热”表面上反映的是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但其背后隐藏着的是制度原因,现实的政治体制、社保制度和市场机制缺陷,是大学生择业倾向的制度根源。

2011年,报考国家公务员人数超过140万人,人们形象地把这群人称为“考碗大军”,“公务员热”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除公务员职业外,大学生也在争抢国企、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相对稳定的工作,整个社会似乎出现了“求稳”心态。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体制根源。由于国家公务员等体制内职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催生了“公务员热”,而公务员职业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背后则隐含着国家的制度安排。

国家公务员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的重要力量

我们国家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革命战争建立起来的。这一建国模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的中心地位,也确立了各级政权在整个社会的中心地位。这两个“中心”地位已经形成了历史惯性。改革开放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的现实以及追赶战略,也要求政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而,维护政权的稳定成为国家各种制度安排中优先考量的因素。

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正在继续深化,如何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维护政权的稳定,这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2009年7月,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内容:第一是维护基本制度和国家安全;第二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是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虽然这一表述是外交辞令,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国家的价值选择排序,中国优先考虑的国家核心利益是政权的稳定和安全。

当前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第一,政权的稳定和安全是首要考量价值;第二,国家对社会各领域控制有所减弱,但是作用力依然很强。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之前,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安全,国家和政府必须要有一批社会精英分子组成的公务员队伍来维持,这一选择是必须的,也是最优的。为政在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中国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一些国家的教训都表明,政治权力体系内部的不稳定才是决定着政权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如果既不进行政治体制变革,又不吸纳社会精英阶层充实到公务员队伍,政权的稳定就成为问题。如何有效地吸收社会精英进入权力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中国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从改革开放后逐步提上日程。2006年1月1日,受人瞩目的《公务员法》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建国后政府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性法律,其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这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其意义在于:一是为政治体制改革积累经验,二是为政权的稳定吸纳社会精英,三是增强政府合法性。既然吸收社会各精英群体进入公务员系统对政治体制的维护和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和长远利益,所以,国家政权就必须保证公务员职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吸纳社会精英分子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

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优厚

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保障绿皮书》。该书指出中国离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还有些差距。该调查报告显示存在五大差距:一是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巨大,并没有惠及全民。二是中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两极分化。四是保障基金不能随着人走而流动。五是社保金管理混乱。虽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我们依然会发现,公务员社会保障在目前整个中国社会范围内依然是很优厚的。然而,对公务员队伍来说,除上述社保制度所规定的正式的福利之外,还有一些隐性的“社保”,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公消费”,即公车购置和运行、公费出国、公务员接待费用。这些隐性的“社保”待遇更是社会上其他职业所无法享受到的。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曾在《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2004年,“三公消费”总额为大概为9000亿。考虑到那时国家的经济总量和财政状况,如果把这些花费均摊在当时的公务员身上,可想那是多么的高。直至今天,控制政

府开支的《预算法》仍然迟迟没有出台。

我们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功用是消减各种风险对个体产生的危害程度。对个体而言,有了一定的社会保障的支撑,有助于消减其自身的内心忧虑,解除后顾之忧。对一个单位或团体来说,有了坚实的社会保障基础,团体的内聚力会得到些增强,工作积极性也会提高。所以说,公务员系统的优厚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保障福利有助于公务员系统的稳定,提高公务员系统的内聚力。这对于政权内部的稳定与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优厚的社会保障福利也是确保能够吸纳社会精英进入公务员系统的必备条件。

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得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产生实际效力

虽然公务员享受的社保福利使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种吸引力能否发挥效力还取决于社会上其他职位的状况。如何使得公务员职业强大吸引力能够切实产生效力,这就在于市场机制如何调配各种资源,即主要通过价格来调配人力资源的分布与流动。这种市场机制调配一是职位供给数量,二是供给的职位质量;三是职位的获取上。

对中国来说,虽然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但是即使到目前为止,我们也不能自夸说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建立。发端于计划经济体制上的中国市场机制最大的弊病是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太重。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对经济的不适当干预影响价值规律的正常发挥;二是国有企业是市场竞争中优先受益主体,许多企业目前还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至今,欧盟、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还没有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虽然其中会带有许多偏见,但不能回避的是中国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而在一些地区,政府成为了主导市场的角色,这些使得公务员职业强大吸引力能够切实产生效力成为可能。

首先,“国字头”企业会垄断着社会的许多重要资源,其收益的提高往往是靠着政策的帮助,而非真正的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这使得加入世贸后的国企很难走出去,去开拓国际高端业务。所以其自身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就受到了进一步限制。

其次,民营企业往往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不适当的干预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受到限制,会担负很多的成本。这样使得民营企业的收益很难较好转化为职工的收入与福利。因而使得民营企业的职位供给存在不确定的风险,并且职位质量总体不高。

再次,当一个社会的生产性部门越来越依赖或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时候,经济的发展可能会进入一种“路径锁定”状态。政府部门在社会的地位会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有可能变为市场竞争中最大的受益主体,这样会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据统计,2006年中国公务员平均工资是22883元,在公布的19个行业工资排名中位居第10位。但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经济核算,如果加上当年的非正式收入的话,公务员收入会比正式公布的金额多出至少18%,高者可多出近50%。另外,对当前许多求职者来说,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工作选择的重要的甚至首要的考量问题。虽然公务员系统取消了福利性分房制度,但是公务员依然能够享受好的住房待遇,这是社会上其他大多职位很难比拟的。

最后,在中国的职业录用制度建设中,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科学规范,而事业单位、国企和许多民营企业录用制度远没有公务员体系完善,公务员录用从制度设计方面来说比较公平、公正和公开,这就使得年轻群体进入公务员系统的现实可能性大为增强。同时,公务员辞退率非常低,据统计,从1996~2003年,中国八年间辞退的公务员总数不足2万人,按照当时公务员总数核算,每年的辞退率大概为0.05%,远远低于当时社会其他职业。这从侧面反映出公务员职业的超稳定性。

所以,对一个即将走向职场的大学生来说,当他面对着这种极不对称、极不均衡的现实局面时,他会如何选择?即使他本身十分不愿意从事公务员职业,但现实的生活压力也会促使他努力进入体制内。正是国家的市场机制的安排,使得公务员职业强大吸引力能够切实产生了效力。在这种有效吸引力面前,人们是很难拒绝的。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考公大军”,成为其中一员后,公务员考试就绝对的“热”了起来。

社会阶层固化使得体制外社会成员难以谋求发展空间

当中国的公务员职位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时,这也意味着社会层次间流动的减缓和凝滞,即“社会分层的固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发现,我国社会分层有了很大的变迁。改革初期(20世纪80年代)社会分层流动频繁,社会成员到体制外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于是人们纷纷下海,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那时候公务员弃政经商的很多。发展到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分层已经固化。

2010年7月,腾讯网、人民论坛网等做了关于“谁在沦落底层”问卷调查,调查问题包括以下方面:底层社会是否在日趋固化?原因是什么呢?谁在沦落为社会底层?社会流动的上升希望在哪?调查发现,92.80%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有扩大趋势,65.90%的受访者认为社会流动“几乎没有机会”,33.53%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向上流动“有机会,但是不多”。在底层公众不能向上流动的原因回答中,有25.23%的受访者选择“收入分配不公”,23.22%受访者选择“资源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另外,调查发现,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已成为新的社会底层人员,尤其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穷二代”正成为大学生底层人员的主力军。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更是发表了长篇通讯《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文章指出,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日趋严重,“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严峻社会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不可漠视。

从上述的调查和报道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分层的日趋固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趋势和事实。社会固化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包括: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二元体制把公民分为不同的权利集团,导致了个人发展机会的不均等;社会保障的不健全,教育体制的不公平,生存风险的影响也导致我国贫困阶层初始发展机会不均。

当今的中国社会日趋固化的局面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但是以公务员为代表的体制内群体是社会固化的受益群体。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占据着社会上层的位置。前面已经谈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政府作为主导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家政权,尤其是公务员队伍在整个国家、社会的运转中成为核心层。该阶层所拥有的诸多经济、政治权力优势和特权是社会上其他阶层所不具备的,更是其他阶层所想往和努力的方向,这一优势阶层随着改革的过程是在不断强化而非不断弱化。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领域的改革所释放出的巨大社会效应似乎暂时遮盖了政治阶层的优势地位。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边际效应日趋减弱、尤其是到了目前最为关键、紧迫的时刻,公务员阶层的地位优势日趋彰显出来。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的总体资源是一定的,阶层间的分配总体上是一种互相的零和博弈过程,当体制内拥有诸多特权和优势,相比较而言,体制外的机会则会减少,发展的空间也有限。

公务员阶层成为社会的优势阶层,但这个阶层对社会其他阶层并不是完全封闭的,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为吸收社会有限精英提供了一个渠道和机会。于是公务员职业成为揣着各种目标、理想的青年人的首选。

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保制度和市场机制左右着大学生的择业倾向。政治体制的特点决定公务员职业必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社保制度的缺陷确保公务员职业应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市场机制的扭曲促使公务员职业强大吸引力能够切实产生效力。同时,这三方面的制度因素也在不断使得社会流动弱化、社会固化的产生,这进一步强化了公务员职位的吸引力。在这三个方面的制度安排中,政治体制的安排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不能否认,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国家公务人员有其积极意义,一是为政治体制改革积累经验,二是为政权的稳定吸纳社会精英,三是增强政府合法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公务员热”所带来的外部负效应,及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极大危害,更不能漠视“公务员热”背后所折射出的体制缺陷。当一些学者把“公务员热”的原因归结为官本位文化影响、归结为大学生思想认识的不足、归结为就业压力过大等等时,他们与其说在揭示原因,不如说是隔靴搔痒,并没有真正揭示“公务员热”这种现象背后的制度根源。

当前,以“公务员热”为代表的求稳心态出现时,它所折射出的是深层次的制度安排的缺陷,这种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加明显。1994年公务员考试录用开始,在最初几年,公务员职位并非是大学生、年轻群体所最热捧的职位。从1994年到2000年,公务员报考总数不过4万人,2001年才3万多人,因为那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正在催生敢于拼搏的一代。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的新一轮经济改革浪潮催生了一批敢闯、敢干的青年人。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世纪的改革,必将催生积极进取的新生一代。

第二篇:解读“浙江现象”

资源小省 经济大省----解读“浙江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人民走出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契合时代特征、彰显浙江特点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跨越,成为中国大陆经济最具实力和活力的省区之一

1、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而强,不断成长。今日的浙江民营企业,步步迈向集团化、现代企业的新创业期。他们创新管理模式,加大技改力度和多元化发展,不断促进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由内源式向开放型发展。民营经济是浙江省的活力所在、优势所在。

2、浙江各地涌现了很多生产钮扣、鞋类等的专业村活镇,专业分工非常细化。浙江的中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走向了群落,形成“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效应。在同一产业群中,生产者之间从相互模仿开始,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得到快速传递,最终使产业群越滚越大。

3、浙江是“百工之乡”。长期以来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使浙江人形成了依靠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外出谋生的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商业头脑和务实品性。而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塑造了浙江人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在全国率先冲破僵化观念的束缚,产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这种“文化基因”,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蓬勃发展。

4、近年来,江省根据资源短缺的特点,提出了“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战略,精心谋划“杭、甬、温”三大核心区,从而形成“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并着力推进区域生产力结构的整合,有效地促进了区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这种区域块状经济是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位载体,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形成了产业规模和经济特色。

5、灵活的机制,成千上万的个私企业在块状经济中通过分工协作,超常规地降低生产成本,然后通过发达的专业市场超常规地降低买卖成本,浙江产品因此形成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6、外向型经济十分活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企业“走出去”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7、浙江省是国内化纤和塑料工业最为发达、成长最为迅速的地区,合成材料新品种层出不穷,而且市场对各类基础原材料及助剂的需求潜力巨大。

8、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调整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60年来,浙江从新中国成立前一个落后的农业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最富有活力的省份之一,并正向高效生态农业强省迈进。

第三篇:解读“西工大现象”

解读“西工大现象”

来源:顾振芳的日志

西工大新闻网6月27日电(记者 李小聪 吴秀青 陆佩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遍布海陆空。在当今中国三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西工大校友领军人才辈出,一大批西工大学子勇立潮头、追求卓越、大放异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蔚然形成令人瞩目、令人探究的“西工大现象”。

“西工大现象”值得探究“西工大经验”需要总结

据中航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门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航工业集团下属三大所(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三大厂(西飞、成飞、沈飞)担任总师(副总师)、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特级专家、党政领导及国家三大奖获得者中,西工大校友占60%以上。从民机到军机的升级换代,西工大人为重点型号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参与大型飞机“运10”研制,到再度承担国家重大专项“C919”等大飞机的关键技术研发任务;在国家众多新型飞机型号研制中有大批西工大校友担任总设计师,如“枭龙”总设计师杨伟、新飞豹总设计师唐长虹等;在“歼10工程”30多位受表彰的功臣当中,西工大校友占13位(包括总设计师、双座总设计师、试飞总机、总工程师等);2011年4月,“中航工业”隆重表彰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获得者,西工大校友占到6位(杨伟、樊会涛、唐长虹、何胜强、尹泽勇、江和甫),其中杨伟同时被中航工业授予唯一“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荣誉称号;任职空军某研究所的李航航,几乎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代名词,27岁就担任总设计师,领衔攻克某重点飞机型号难关,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当选空军十大杰出青年„„在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中,首次集体亮相、举世瞩目的无人机方队全部3个型号均由西工大研制生产。因在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中取得突出成绩,西工大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褒奖,是全国获此殊荣的唯一高校。

在中国航天领域,一批西工大校友成为领军人物。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其中的两帅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再到“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掌门人”谭永华„„一大批西工大的杰出校友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为例,其重大型号总师中西工大校友占44%,国家两大奖获得者中西工大校友占45%。同时,西工大也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任务,是被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表彰的“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

在中国的船舶和水中兵器领域的领军人物队列中,同样活跃着一批西工大的精英校友。从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声纳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15研究所原所长和总工程师刘孟庵,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副总经理钱建平、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办公厅主任刘郑国„„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同时,由西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担任总师成功研制两型吊放声纳,由西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担任总师的某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水下航行器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军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防御提供了重要保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在所属厂所进行了两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估,西工大均名列第一;九十年代初,中宣部、国家教委在260万大学生中评选出215名优秀毕业生,西工大有5名学生榜上有名,位居全国高校之首;6位国防战线领军人物校友(张庆伟、黄强、雷凡培、荣毅超、李鸿、刘郑国)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二位„„一代代西工大人当仁不让地扛起“航空报国”、“科技强军”的大旗,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用他们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报国之志和突出的创新能力,撑起富国强军的脊梁,谱写了一曲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献身航空献身国防的壮丽凯歌!“西工大现象”似乎是一个不能按惯常逻辑去理解的现象,其深层成因究竟是什么?在“孔雀东南飞”的年代,是什么精神令西工大人执著坚守西北、执著坚守国防?在出国潮持续涌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的情势下,是什么力量令世代西工大人坚持航空报国的理想而专精覃思?西工大人的爱国、奉献与创新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西工大现象”值得深入探究,“西工大经验”需要好好总结。——2011年5月31日,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教育改革”项目调研组来到西北工业大学,调研“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其间,调研组将大批西工大校友成为国防科技领军人物称为“西工大现象”,并对此现象发出一连串追问,震撼人心,发人深省。请听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姜澄宇对“西工大现象”的现场解读——

“公诚勇毅”引领立德树人“三实一新”造就领军人物

是什么凝聚了西工大人?是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

是什么令西工大人执著坚持航空报国、执著坚守国防事业?是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

西工大人的爱国、奉献与创新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还是源自西工大的文化和西工大的精神。——这就是文化和精神的力量!

姜澄宇: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一所大学的文化能世代相传、内化于心,为学子们奠基一生;一所大学的精神能穿越时空、辉映未来,塑造学子的灵魂。正是西工大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在这一点上,西工大是值得骄傲的。中国材料学界泰斗、战略科学家、两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便是西工大杰出校友的代表。

西北工业大学是由战火淬砺而成的著名高校,它也是承载和见证新中国强国梦想的高等学府。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负起振兴中华、科学救国、科技强军和人才强国的崇高使命。西北工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三脉簇峰、强强融合、群英荟萃、名师云集——海纳百川成就了西工大之大。汉唐盛地悠久的文化滋养,老西工、华航和哈军工的优异资质与优良传统赋予西工大丰厚深邃的文化底蕴。老西工抗日烽火中的坚守,建国之初“华航”自南京西迁的果决,哈军工空军工程系的整建制并入,融通汇聚中、探索追求下,孕育了“公诚勇毅”校训和“三实一新”校风,形成了“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一流、献身国防”的西工大精神。根据新形势下国防科技人才的需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根据地处西部的实际,又在师生中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工大精神充实和丰富了校训校风的内涵和特质,它们深深植入西工大人的血脉,共同建构了西工大优良办学传统和鲜明办学理念的内核,深深地熏陶和影响着一代代学子,并为学校赢得“学在西工大”的美誉。

西工大的“公诚勇毅”校训,即“公为天下、报效祖国,诚实守信、襟怀坦荡,勇猛精进、敢为人先,毅然果决、坚忍不拔”,其核心就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那就是要有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将一切献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类幸福的伟业作为自己的责任,要以诚信和坦荡的胸襟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要以非常的胆识和毅力去改变社会、实践人生。它是责任、使命与奉献的高度凝聚,更是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响升华。“公诚勇毅”校训深深植入西工大的文化,激励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西工大人世世代代为祖国创造辉煌。“公诚勇毅”是西工大之魂,也是国家之魂、中华民族之魂!

“三实一新”是西工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也是西工大教育的骄傲。西工大自创办起,目标就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这就必然要求办学理念要做到“求实创新”。“三实一新”,即“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开拓创新”,其本质就是强调“求实”、“求真”和“求新”——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做学问,那就是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在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扎实求索中追求真理。“三实一新”代表着西工大73年来对人才培养“高标准”的追求,这就是追求一流、追求卓越。这种追求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要求,完全“融入血脉”,为西工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公诚勇毅”与“三实一新”相得益彰,构成西工大文化的精髓。正是这种文化的力量使西工大能够坚守大学之道,坚持育人为本,不被“浮名”所绊。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内化积淀与杰出大师的代代传承,形成了西工大“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及“爱国爱校爱学,诚信责任奉献”的优良学风;催生一大批校友献身航空、献身国防事业,且不为外界的虚华与浮躁所惑,“留得住,信得过,干得好”,从而在三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形成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战略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坚守三航特色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是西工大肩负的战略任务,造就国防科技工业领军人才是西工大的光荣使命。”姜澄宇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西工大已将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战略性后备人才提到空前的高度。”

“育人为本,创新是魂。” 西工大发展的历史就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历史,创新贯穿了西工大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在与时俱进、与辉煌同行的73年办学历程中,西工大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坚守三航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新世纪,西工大拉开了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序幕,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实践国际化发展战略,同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积极借鉴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将精英性、专业性、素质性和创新性的本质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尤其是培养国防科技复合型人才、创新卓越人才和高端领袖人才。

姜澄宇:西工大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家都在说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怎么培养?创新力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提高的?为此,西工大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进入新世纪,西工大启动实施了本科教育“六大体系、十大工程”,研究生教育“九大体系、六大工程”建设,构建了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创新方面,西工大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气力建设学生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我认为,这非常值得!也非常必要!“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双管齐下、科研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兼容互通”的西工大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这也正是西工大人能够在国家重大专项的工程中承担重要任务且占据行业领军人物的一个重要内因。

——科学培养体系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西工大从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入手,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本科生的培养强调“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教育,坚持打好基础,同时加强专业教育和素质(通识)教育,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对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培养力求体现“实践、探索、研究”的特色,着重提升其创新能力,给他们更多自由实现个性发展的空间。西工大日趋完善的科学培养体系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西工大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和科研创新活动。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坚持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搭建科研与

教学高度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基地的优势资源,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支持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进行自由大胆的探索。

姜澄宇: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倾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和科学机制,实现拔尖人才向顶尖人才的转变。一流的师资队伍,既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西工大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哈罗德•克罗托(Prof.Harold Kroto)先生在内的14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西工大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加速提高西工大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因校制宜,实施现有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提前选留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公派研究生及时补充师资队伍,为西工大可持续发展储备一批未来的新大师。

“五大举措”多管齐下彰显西工大人才培养特色

姜澄宇:西工大为什么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领军人物、栋梁之才?这与西工大的悠久历史、良好校风及一整套既传统又创新的人才培养举措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工大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各种优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解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问题。西工大的“五大举措”就是着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整个研究的方法、过程的严格训练。

举措一: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培养科技英才,是西工大人才培养的“王牌”,也是西工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一五”以来,西工大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预研计划、国家863计划、自然基金,以及各类行业基金在内的国家各类纵向计划。西工大在大飞机、核高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0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前期论证及科研攻关。西工大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研,使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西工大学生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选题83%以上(其中航空、航天和航海三学院达到95%以上)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设计。西工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真刀实枪”的实践中,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西工大人的工程能力强、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见长的优势也愈加突出。

举措二:以强大学科为支撑,构建创新实践平台。西工大已经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三M(材料、力学、机械)、三C(计算机、控制、通信)为主干的学科群、理科群和“管文经法教”人文社科学科群的集群模式。在这样的学科体系下,学校建成了18个开放式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同时容纳2000余名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学校每年投入3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学习和参加国际、国内学科竞赛。西工大的“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教育部首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原国防科工委重点投资建设的“国防科技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以“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为方针,构建了“全天开放、即时申请、及时审批、专家指导”的运行机制,实施了“自主管理、过程监控、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管理模式,创建了“创新实验中心+主题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运行网络。——这里是西工大的学子们实现奇思妙想的乐园。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基地每年投入36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还有特别专项的额外经费。此外,西工大还设立了博士论文创新基金、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等,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西工大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荣获2009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举措三: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培养科技复合型创新人才。西工大依托“航空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和“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水中兵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航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复合型航宇材料人才培养实验区”等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动和促进了西工大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化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强有力地支持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树立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新人才观,促进了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建立健全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与人才评价模式,探索并有效实践了激励创新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举措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着力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西工大积极推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自主进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截至目前,西工大已获准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40余项,获准教育部资助金额160余万元。

举措五:以科技竞赛拉动创新人才培养。近五年来,西工大每年都有10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学科竞赛也成果斐然。“十五”以来,西工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2028项,其中国际一、二等奖81项,全国一、二等奖232项。

——在2011年国际数模竞赛中,西工大问鼎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2005年西工大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教社杯”,成为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之后全国第三所同时拥有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高教社杯”的高校。

——在2011年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中,西工大学生获得了专业组共计5项一等奖中的4项;业余组7项一等奖中的2项,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专业组和业余组一等奖的高校,相继荣登全国一等奖获奖数和团体获奖总数榜首。

——在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西工大获得团体赛冠军。„„

大学生科技创新在西工大早已成为热点和亮点,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在2011年6月25日至27日于西安曲江会展中心举行的“陕西教育暨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上,西工大展台前足球机器人、智能车、扑翼飞行器„„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精彩纷呈,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和交口称赞。

创新人才培养继往开来西工大英才辈出未来可期

西工大人才培养精英辈出。建校73年来,西工大已为国家输送了15万多名高科技人才(其中博士3300多人,硕士22800多人),培养了中国6个学科的第一位博士和中国第一批硕士试飞员。校友中已经诞生30多位两院院士和30多位将军。一大批杰出校友相继成为党政军企领导、国家重大工程与国家重点型号的领军人物、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栋梁之才及各条战线的中坚和骨干,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工大致力于三航科技与教育。中国第一架无人机,中国第一型水下智能航行器,中国第一台机载计算机„„众多的中国第一诞生在西工大,光荣的历史激励着西工大师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西工大创新人才培养继往开来,中国国防事业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西工大一直受到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西工大历届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褒扬。

“西岳轩昂,北斗辉煌;镂木铄金,飞天巡洋。”西工大辉煌的今天必将辉映光明的未来!

第四篇:大学生择业计划

年轻人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而未来所有生活目标的实现,又往往从择业生开始。从中可看出提前择业对一个人的的未来工作的重要性,而往往现在的大学生又不重视,导致现在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的茫然现象。所以我们要提前对自己的择业做一个了解,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计划好在学校的的日子,等到毕业的那一天,能够从容地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在梦寐以求的岗位上闪光。

泰戈尔曾说过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山前,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平原边上,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站着不动,所有的人都得朝前走。”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每个人每一个间断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变化,在我们踏入社会时,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在学校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否则就会发现“楚材晋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样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安慰自己,更极端地,甚至成为一个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的人。

合理的职业方向定位包含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职业目标为中心,知彼与知己为基本点。知彼是了解职业信息,知己是确认自身的兴趣、优势、喜欢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性格等。众多的自我因素中,兴趣与能力是需要首先考虑的方面。因为从事喜欢或擅长的工作,不仅能够心情愉悦,而且更容易事业有成。

所以必须认识和弄清“我是谁”、“我想干什么”和“我要干什么”这些问题。第一步:我是谁?

我叫xxx,是一名xxxxxx的学生,来自xxxxxxx班,学的是机械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虽然说我们这个专业的毕业以后找工作很容易,不要愁,就是工资不高,混的好工资就高。但工作好找,那也是要有一定基础的,比如你的专业知识,我感觉我现在的专业知识相当的不好,而干机械的肯定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中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进步,取得成功。下面为我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为:(1)做事认真、有较强的责任心

(2)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

(3)不怕吃苦,有团队合作精神

(4)乐于助人,懂得为别人着想

(5)努力上进,有进取心

缺点为:(1)缺乏自信

(2)性格内向,不善言语

(3)比较容易安逸现状

(4)缺少社会实践

(5)做事犹豫不决

人无完人,但我会尽量的完善自己。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恒心不够,但可凭借那份积极向上的热情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培养起来,充分利用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庞大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

出自存存在的各种不同并制定出相应计划以针对改正。经常锻炼,增强体质,以弥补海拔不够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步:我想干什么?

对于这样一个物质化的社会,年轻人追求是高薪水的职业。我也一样,甚至

更注重薪水问题。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消费者,而所有的消费又来自父母,想想他们一直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儿女可以生活的更好。毕业了对于任何一个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回报他们,也许他们并没有想过孩子的回报。可是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让他们开心和享受,毕竟任何一个人都是在这个世界匆匆走过几十年而已,我必须抓髻时间让父母走出去看看。

作为一名学生我的本职还是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些科目的学习我会

有自己标准,不是都是优秀可是都是及格。我认为必须做出选择这是自己可以做的也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并不和别人一样别人给予就会一味接受,在我来看那是机器而不是一个可以思考的人。

当今社会,全球经济持续动荡,金融危机正在肆虐全球。面对如此大的经济动荡,企业裁员,大量人员失业的趋势几成定局。因此,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国面临和关注的一个焦点。就业现状堪忧。

就业的错误认识及应对策略

(1)以为找到工作就是找到事业,就业后不思进取。

(2)非得要到想像中的单位去工作,结果错失其他良机。

(3)没有把自己当成普通劳动者,没有进入市场前的准备和操练。

(4)一味依赖家人,对就业和择业持随意态度。

(5)一味自己闯天下,以为自己能干大事业,搞得人仰马翻、头破血流。

(6)对就业形势太过悲观,以为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可以了,不去争取更好的就业和择业机会。

有位人力资源市场总经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为适应市场需求,找到较理想的工作,毕业生要做的是:

力争使自己成为“多面手”人才,应该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根据个人专业的伸缩性灵活地调整自己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择业意向。

调整谋职心态,如果每个毕业生都能够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谋职心态,将会使自己多一份主动,多一个成功的机遇。

这都是老师在课上告诉我们的,对我们有以后有很大的作用。

在择业时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向,不能盲目择业。虽然这样说,但

我不是很喜欢自己的这个专业,只能这样先从事着。我是一个责任心强又有点恋家的人,所以我毕业后会选择回自己那找工

作,离家近。现在学的是机械的,但感觉都不怎么会,所以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充电。

第三步:我要干什么?

明确自己的目标后,从现在起就应该向这个目标奋斗了。自己以后要从事的是机械的专业,所以大学期间一定要把专业知识真正搞懂!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奋斗计划,然后按这个计划进行,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1)要坚持自尊、自信、自立,(2)马上就要考六级了,希望争取这次过。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4)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学习

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

(5)要经常反省自己,努力看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6)做事果断一点,不要犹豫不决。

(7)现阶段,多看有关职场的课外书,懂得就业后基本的常识。

真正的去考虑这些问题时候才发现是这么迷茫,自我评价,择业目标,只

是按照自己可以理解的去写。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只有有了真才实学,才能够适应多种

岗位,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就业。

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

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

为了自己的未来,一起努力吧!!

第五篇:大学生择业之路

大学生的择业之路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 期: 2009—2010第二学期 分 院: 基础学院 学生姓名: 胡梦霄 专业班级: 09英语8班 学 号: 091430809 任课教师: 钱晓蕾

二〇一〇年六月

大学生的择业之路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来突出。作为当前的大学生,必须从走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就要面对择业就业这个虽然遥远但却残酷的现实的考验。因而,如何让他们在大学期间能够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引下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非常紧迫但又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严峻形势下的择业难题

(一)高校毕业生增加,待业大学生群壮大

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实践长。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以每年10%—30%的速度递增。从2001年到2007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增长到495万,翻了两番多。每年净增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也正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

(二)“舶来者”的涌入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吸纳人才的条件与环境日益改善,留学人员、国外人士也逐渐看好中国的就业市场。大量跨国公司涌入我国,带来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的全球化,“人才无国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冲击和挑战。

(三)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从农业劳动大军中分流出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全国约有1.5亿农民要到城镇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二、大学生的择业误区

(一)追热门,随大流

不少毕业生择业时易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结果既影响择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

(二)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

据介绍,人事部对89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公务员职位虽然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千军万马挤这个就业‘独木桥’,反映出大学生群体择业取向存在一定偏差

(三)追求高薪高酬职业

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他们不顾职位是否学以致用,也不管是否是自己专业特长、兴趣能力所及,而优先考虑那些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多个单位中难以取舍,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丧失就业机会。

(四)片面强调就业地区

统计显示,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3%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到国外、到沿海、到最赚钱的地方去。

(五)“图轻松,缺乏事业心

据介绍,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避苦就易,目光总盯着工作轻松、稳定、竞争不激烈的单位,在职业选择上有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基层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却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六)一味追求个人兴趣满足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作为择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职业是人们满足兴趣、发展自我的一个途径,但如果一味率性而为地择业,不顾主客观条件,便会在择业时遇到许多冲突和阻碍,反而屡屡受挫。

(七)狭隘地理解专业

由于社会现实的种种限制,个人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并不能一一对接。据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提醒,如果求职学生狭隘理解“专业对口”,就会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

(八)靠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择业心态

由于大学生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择业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据调查,时至今日,仍有7.3%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三、走向正确择业道路

(一)强化市场意识,建立实践基地

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就业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国家“统.包.管”一条龙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着重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高校应当树立市场营销意识,大力开拓学生就业市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需求信息,培育和建立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机会多接触社会,主动了解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毕业就业政策,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特别是要培养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打破“一次择业终生就业”的观念束缚,必要是先 就业后择业,增强企业信心与能力。

(二).树立正确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地职业信念并不是空洞抽象的话语,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不应单纯地把职业看成是谋生手段,更应把职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它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青年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都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在未来的职业中作一番事业。有些人在选择职业时,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不愿到贫困地区去。但是,大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狭隘小圈子,摒弃自私自利、享乐腐化等思想观念。引导他们确立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业道德观念,克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大城市化”倾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从事什么职业,不取决于工作环境,而在于把自己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实践中去,使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应给自己的职业理想一个确定的定位,把理想和实际结合起来。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骛远。

(三)做好准备,扎实基础

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机会总是垂青于有所准备的人。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于自己的就业。

(四)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1.事业与谋生,要以事业为重。

谋生是基础,事业是重点,我们要把职业看成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2.奉献与索取,要以奉献为重。

我们要有对社会做奉献的意识,把促进发展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默默奉献,勇于进取。3.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要以长远发展为重

我们要把自己的职业选择与国家的强盛、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在单位的事业联系起来。要立足于自己的长远发展,不要在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也不要被短期的所吓倒。眼光放远一些,步子走稳一些,根子扎深一些,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铺就一条不断走向成功之路。

(五)正视现实,自主就业

目前,“双向选择,自主就业”已是大势所趋。人们应该提早准备,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现在,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地为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应该说,人们的就业道路越来越宽。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会通过双向选择,自主就业,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岗位。

(六)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择业观

以往,大家往往在就业时看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在职业选定后就“活到老,做到老,靠到老”把某一职业看成终身制。而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许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从“铁饭碗”到合同制,从国家分配到自主择业,从终身制到多次选择职业等,这些情况要求抛弃传统的择业观,到最后需要人才的基层、生产第一线、民营企业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树立起终身学习和多次就业的观念,用科学知道不断充实自己,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开拓自己职业发展的空间。不求一劳永逸,但求不断进取,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择业应当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理性择业的重要条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坚定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意志和信念,对于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路德·B·奥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张峰.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分析,2008-12-01 [4]刘婧.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择业观的思考,2008-09

下载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自主择业

    最近几年,我们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方向,但与之相适应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政策还不够配套,高校毕业生就业如何同全......

    大学生择业 创业范文大全

    谈谈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和认识误区 1对扩招认识有误区。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

    大学生择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

    大学生择业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择业情况调查报告2011-3-1 所谓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

    大学生择业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一、研究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日趋合理,大学生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近几年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攻......

    大学生择业调查表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表 一.选择题 1.你的择业观念是: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B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C不就业,继续深造D无所谓 2.你认为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A赚钱B做自己喜欢做的事C自......

    当前教育现象体会

    当前教育现象体会1.“由于部分学校的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得学校一下子成为弱势群体,天天讲安全、安全第一、学校不敢上体育课···”你是怎样认为的?2.“课改:首先,要从领导改起......

    对当前大学生兼职现象的调查(推荐五篇)

    对当前大学生兼职现象的调查 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真实的反映您的情况和看发,就达到此次调查的目的。量表匿名,绝对保密! 1. 你是否做过兼职:A、是B、否 2.你兼职的主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