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罚现象的法规解读(★)

时间:2019-05-15 10:1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体罚现象的法规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体罚现象的法规解读》。

第一篇:对体罚现象的法规解读

闽南师范大学

课题论文

对体罚现象的法规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corporal punishment

姓名:张璇 学号:1406000119 系别:化学与环境学院 专业:化学教育 年级:

14级

2017年05月24日 摘要:国家三令五申不允许“体罚”学生,但对于“体罚”现象的界定不明确,造成社会难以把握尺度。体罚,这种教育手段不仅违背教育规律,而且对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关键词:体罚现象;教学;法律解读;杜绝体罚;对策;

对体罚现象的法规解读

一、案例现场

案例:40个深蹲算不算体罚?

2015年2月,南宁市某某小学体育课上,因学生小缘不遵守纪律,体育老师石老师要求他做四十个深蹲,以示惩罚。家长得知此事后找校方协议无果后,又向锡山区教育局反映事件情况,学校和教育局对其所谓的体罚说法完全不认可。2016年3月18日,原告某小学以家长魏女士扰乱学校正常秩序,侵犯学校名誉权为由,向锡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争议:原告诉称,从2015年2月起,魏女士以其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合理待遇为由,多次在学校正常上课时间内骚扰学生,对有关教职员工进行纠缠,甚至以恐吓电话、恐吓邮件等相威胁。学校也对家长所反映的情况作了调查,但结果与家长反映的内容相差悬殊,于是学校对其好言相劝,希望他们息事宁人。然而,魏女士却提出了无理要求,坚持要学校赔她10万元。学校也多次劝她向法院提起诉讼,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和方式解决纠纷,但魏女士却置之不理,不断骚扰学生、老师、学校负责人,并通过新闻、网络进行歪曲报道。魏女士的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对学校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学校要求法院判令魏女士停止对学校的侵权,并在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被告辩称,去年4月,她发现8岁的儿子小缘(化名)放学回家后不断往厕所里跑,差不多半小时就要跑一趟,第二天也不愿意去学校上课。经过再三追问,儿子才告诉她,他的腰疼,原因是上体育课时,被体育老师罚做了100个深蹲和50次小兔跳。小缘(化名)出现这些病症,正是学校老师体罚所致。她向学校反映情况,魏女士说:“校方原先承诺解决问题,但之后就再推脱,并且告诉其他同学不要和我儿子玩,不准理我儿子。”直至儿子转学后,她也没有得到学校的满意答复。她只好向锡山区教育局反映情况,但对方对学校体罚她儿子的说法完全不认可。判决:由于双方各有说辞,法庭并未当庭判决,需待双方补充证据后再进行宣判。

二、体罚现象在不同法规中的解读

体罚问题一直是社会争议的焦点之一,尽管我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民法》等相关法律都对体罚作出了明确的禁止规定,但这些规定仅仅只是停留在单纯禁止性的描述上,基本上都缺少详细的说明和具体界定,缺乏可操作的细则。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6条:“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3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7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中的第(九)项:“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相关规定的。”

以上为各项与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学生“体罚问题”的解读。根据我国的教育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现行的法律法规绝对禁止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若违反该规定将会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会追究其刑事责任。在条文中不难看出我国法律对体罚的态度是完全禁止,但是法律法规对体罚的界定不清、笼统和含糊,造成人们对体罚的的理解不一。

三、体罚现象与惩戒现象

在我看来,本案例中的教师行为偏向“变相体罚”行为,因为教师处罚较随意,无规可依,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不大,若教师曾在课前特别强调“规矩”,并且及时询问学生原因而按照课堂常规要求作出处罚,使处罚有章可循,让学生信服,才更加具有教育意义。那么体罚和惩戒究竟有和区别呢?

惩戒是指在不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创伤,遵循教育规律且不会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惩治警戒行为。在各国法律规定及实际运用中,较为常见的惩戒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训诫、隔离措施、剥夺某种特权、没收、留校、警告、记入学生档案的处分、体罚、停学和开除。相较于惩戒,体罚则给人一种严厉、残酷的虐待学生的印象,更多的属于非文明手段,容易给学生身心都带来伤害。

上文提到的体罚行为可以分为适当体罚行为和过当的体罚行为:适当体罚行为是指以教育为目的,在正常学生和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之内可以接受的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轻微伤害但并不损害人格尊严的体罚行为;过当的体罚行为是指违背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超出教育目的和社会公众心理预期的,给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并损及人格尊严的体罚行为。实际上,适当的体罚不仅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能够达到教育目的,让立法者理清惩戒和过度体罚的边界,从而可以更好用法律规制体罚,防止教师走向“放任自流”和“过度体罚”的两个极端。

四、对于惩戒行为的几点策略

在实际教学时必须明白“惩戒”并非一律地针对学生的错误给予惩罚,更需保证其合理性、有效性等,因而对于案例中的体育教学中“惩戒”方式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策略:

(一)有目标性地进行

案例中的体育老师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增加了他对于体育课、体育老师乃至学校的怨气,通过将其传递给家长,家长反馈给学校,怨气相传,好果不长。实际上在教学中进行“惩戒”并非是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主要是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让其明白错误。在进行“惩戒”的过程中不可舍本逐末,需要明确“惩戒”的教学目标,主要不是惩罚学生,而是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有依据性地进行

在教学中对学生采取“惩戒”教学时必须要有依据性,保证理由正当合理,能够明确学生的错误,从而让学生知晓违反错误后需要惩罚。进行“惩戒”时需保证其不带有随意性,并非学生犯错即采用“惩戒”方式教学,只在学生无法遵守教师的训诫时才不得不使用“体罚”的手段教学,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心理,也更容易取得学生的认同。此外,由于不同学生其身体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在进行“惩戒”时教师也需保证惩罚的尺度要合理,避免惩罚过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案例中的老师没有考虑到小缘(化名)的身体状况,只一味地以“罚”为目的,且无据可依,让学生更加埋怨苦恼,最终酿成恶果。

(三)有理智性地进行

“惩戒”主要是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而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环境,因而在采用“惩戒”教学时不应因为学生的错误而失去理智,需保证教师自身情绪稳定、理智。

五、如何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

而对于体罚现象或变相体罚杜绝的对策,我认为包括以下三点:

(1)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责任心,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关爱,信任和尊重要成为实现其教育价值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用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言行,平时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遇事自我克制,对事不对人,要沉着冷静,决不能意气用事,要与学生平等相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语言上的尊重和行为上的尊重,决不可对其挖苦讽刺甚至打击,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庭一般的温暖,感受到师爱的可贵,让学生与教师产生心灵上爱的沟通,从而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2)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以身作则、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以德服人、以身立教,忠于教育事业,安心于教师岗位,树立起坚定地办好教育事业的信。对问题学生实施“软方法”处理,运用教育机智,避免教师情绪化,避免产生师生冲突,使师生关系融洽。例如:对调皮学生实施“表扬式”教育;在学生违规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学生,让学生心服口服;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把学生的错误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例例如在案例中的小学课堂上,当老师发现学生不遵守纪律之后,应给予训诫,不应直接使用体罚手段;若训诫之后,此类情况又三番五次的出现,通过训诫的手段已经不能制止该学生的错误行为,在此情况下,教师才能采取惩戒的手段。

(3)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加强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学习,做到知法、懂法、用法,不做教育上的“法盲”。教师是知识分子,更应该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时时刻刻以法律为准绳,用法律指导自己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多想想法律的底线,才能不越红线,教育他人。

有位心理学家说:教师中最迫切地要求权利的人往往是最不善于使用权利的人。综上所述,现代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约束与纠正的必不可少,采用“惩戒”式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进行“惩戒”教育时必须明确学生的错误,保证“惩戒”具有目标性、依据性、理智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并能够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及身体素质。

第二篇: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处理措施

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处理措施

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学校办学宗旨,经学校校委会讨论特制定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处理措施:

1、教职员工不得以任何理由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2、出现体罚学生现象,学校将责令其教职工向全班学生当面作出检讨,并将检讨书印发至学生家长。

3、体罚学生的教职工承担受罚学生的一切检查与医疗费用,并前往学生家庭向家长作出解释与赔礼道歉。

4、对体罚学生的教师,学校将取消该教师该评优评先资格;并扣除当月安全与教学两项津贴。

5、有此现象发生时,当事人应第一时间汇报校长室,不得隐瞒与歪曲事实,主动配合学校处理好事情并接受教育。

6、体罚学生情节严重者,学校将予以解聘,并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7、因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后果者,当事人承担一切经济赔偿和治疗费用并依照法制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本专项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

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

体罚学生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原因何在呢?

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所总结的成功之道是:棍棒出孝子;教不严,师之惰。特别是面对调皮学生,似乎是除了体罚,别无选择。甚至连许多家长也认为,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只要不太过分。

其次,是教师的心态不健康。经常体罚学生的教师往往都是权威意识和名利意识很强的人。或者是师道尊严,认为教师对学生具有生杀大权;或者是名利心太强,不允许学生有错误。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往往导致对个别不听话的学生“恨之入骨”进而“大打出手”。另外,被体罚的学生往往是差生,他们的言行有时实在太过分,令许多教师感到“教师难当,书难教”。稍不理智,就容易酿成体罚事件。

但不管什么原因,教师体罚学生是不对的。它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严重伤害了未年人的身心健康。

作为一个有二十余年教龄的中小学教师,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避免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我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育行政处罚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体罚学生,不仅有悖职业道德,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是违法侵权行为。违法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进行心理换位,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想一想。

体罚是一种粗暴的行为,它不仅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而且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受体罚的学生,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老师也经历过学生时代,说句心里话,你愿意接受体罚吗?假如你现在也有子女读书,孩子经常受体罚,你会怎么想?如果教师都能这样进行心理换位,将会减少许多体罚事件的发生。

三、注重师德修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

现代教育观提倡以人为本,提倡教育服务意识。在教育过程中,不管遇到多调皮的学生,不管遇到多难处理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要把学生当成人格平等的朋友,而且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想到中小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不可能会没有错误,教师应该宽容他们,给他们爱,要学会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温暖其心灵,用精神甘霖去洗涤他们思想上的污垢。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也将成为他们对待我们和别人的方式。所以,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

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教师不会体罚学生,但愿体罚学生的事件远离我们的校园。

第四篇: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一、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但是,还是有少数教师我行我素,照罚不误。这是因为,这些教师太迷信体罚的管理功能,忽视适当的体罚,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但是,体罚既是有伤害性的行为,自然得有个度的要求,还有个动机要求——警戒。在小孩子逐渐长大,逐渐具有理解是非好歹的能力时,说服性的教育和感化性的教育是方向和最终手段,而体罚作为适当的辅助手段而应逐步取消。我个人认为体罚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让学生打扫卫生,做一件有益于班级和同学的事,写检讨等等。体罚最重要是让学生警醒以至于不再犯,而不是发泄老师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体罚也可以人性化性,不一定是肉体的惩罚,而且体罚学生时不应该带有蔑视、不尊重和残害的成分。

教师总以为自己在校绝对权威不容冒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罚,是因为学生的行为妨碍了自己预设程序的进行。所谓“双边活动、启发性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已是空中楼阁。由于教师放宽了处罚的范围,由于教师无力创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环境,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我个人认为惩罚要有度,教育要有爱,爱要善于欣赏,爱要善于引导,爱还要善于感化,爱同样需要“惩罚”!但要温柔地惩罚,用爱的艺术托起生命的厚重,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

了爱才有教育的生机。尽管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没有爱的教育却是不成功的教育。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特别是在育人方面应该学会艺术的处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是很敏感的,需要老师细心的呵护。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的犯错,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所以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来。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

体罚也应该从学生的性格和犯错程度入手,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抗挫能力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就像做衣服一样量身定做才是最合适的。首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委,问清原由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处罚学生;然后从他们的性格入手,用适合他们性格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不能光用打人和体罚,这样不仅违法,而且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也降低了老师的人格。体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怎样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

事实上,教育学生只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老师,也就是“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老师,学生心里只有憎恨。作为教师应有一种奉献精神,在工作中,我认为应该采用以下措施:

1、“软方法”处理。体罚必然引起更严重的师生冲突,自己生气不说,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妨使用试用“软方法”处理。面对学生故意的对抗行为,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显示老师的权威,而是调整消极情绪,运用教育机智,不仅避免了师生冲突,融洽了师生关系,带使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并发展了学生的特长,真可谓一举多得。

2、表扬式教育。教师在学生违规时,应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法,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不是一味地去体罚学生,收到较好的效果。

3、即兴教育。即兴教育,即把学生错误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迹。例如有位班主任在下课时发现几个同学把扫帚当作棍转,他走上去不予批评,而是说:“你们连下课都为班级做好事,打扫班级卫生,真是难能可贵。我相信你们的扫地水平一定不错吧,今天放学后,你们再为班级做一次好事,怎么样?”这几位同学高兴地接受了教师的处罚,同时,也领悟到拿扫帚玩是错的,而打扫卫生是对的。

实践证明,每个同学都会犯错误,但希望老师用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之材。

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

每次作业总是能发现或多或少的错误,作为低段的任课老师,该怎么办?静下心来面对这些错误,发现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总会犯些错误,但学生犯点错误不足为奇,关键是我们做教师的如何对待那些犯错误的学生。当学生有不正确的言行或不良习惯时,老师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听之任之,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教育。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有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非打既骂,对于学生为何犯了错误,不闻不问,只是一个尽的责备学生,结果是教师出了气,学生不服气,这样的批评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的老师对犯错误学生非打即骂,有的老师则是放任不管,这些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方法。打骂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的做法,会严重挫伤学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而放任不管只会使孩子越来越放肆,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

批评作为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作为教师要善用批评、少用批评、要用正确批评过我们高明的批评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效果,让每名学生的童年记忆少一些批评的阴云,多一些表扬的阳光吧。

第五篇: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杭州大学 刘杭玲 浙江省瑞安市仙岩中心小学 苏正旺)

一、引言

自1952年教育部发布有关废止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指示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已多次发文严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尤其是1985年以来,更以立法的形式在《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禁止以各种形式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最近,我们就中小学校的体罚问题在浙江省瑞安市做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在不少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且形式多,影响坏,后果严重。我们希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能重视这一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一势态的蔓延,保护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查阅学校资料、问卷调查及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6所中小学校进行调查。调查的6所学校中,中学、小学各3所,分别处于经济比较贫困、一般和较发达的地区。3所中学都是乡镇中学,其规模分别是11个班、15个班、21个班,平均班学额58人。3所小学中2所是中心小学,规模分别是10个班、18个班,平均班学额52人;1所完小,平均班学额37人。师资状况是:3所中学师资合格率分别达到80%、88%、75%,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83%、81%、75%;3所小学师资合格率分别为75%、91%、68%,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28%、47%、41%。问卷调查是在初中的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345名学生,在小学三至五年级中随机抽取247学生当堂发放问卷,共收到有效答卷592份。调查了解1995-1996学年学生受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情况。调查时间为1996年5-6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体罚的特点

从调查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中小学存在的体罚现象主要有下列一些特点:

(1)受罚面广。从所得的统计数据分析,受过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初一47.3%、初二50.7%、初三35.9%;小学五年级31.6%、四年级41.4%、三年级46.8%。在与个别教师的访谈中还了解到,个别学校的一些班级,绝大多数学生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体罚或变相体罚。

(2)体罚形式多。粗略统计,教师体罚学生的形式有近20种左右。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以直接伤害学生身体为主。如打耳光、打手心、扯耳朵、教鞭抽、罚坐、罚走、罚站、罚跪、罚晒、罚冻、留堂饿饭、罚在碎石子上跑步等。有时即便是一种体罚形式,也还有多种罚法。第二类是以侮辱学生人格为主。如讥讽、挖苦、嘲笑、谩骂、中伤、威胁、用胶带纸封学生的嘴等,在这一类型中往往出现连同学生家长的人格也一起受到侮辱。第三类是变相体罚。如罚作业、罚劳动、放学不准回家等等。

(3)随意性大,性质恶劣。对有过错的学生,教师或动粗,或罚作业、罚劳动,完全凭借当时的情境和教师的心态行事,随意性大。有些体罚的性质相当恶劣。如有位学生因上课打瞌睡被教师罚站在凳子上长达30分钟;一位教师对一位纪律差的学生长时间站在操场上罚晒,结果造成该生休克,经抢救方脱险;一位教师因学生上课不守纪律,一怒之下将教鞭打在学生头上,致使该生当场晕厥;一位教师因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差,除了让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坐下外,竟然让大部分学生站着,由教师挨个打巴掌;至于罚学生抄写大量作业的案例就更多了。诸如此类的极端性事件时有发生,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4)体罚的对象以学业不良、违反纪律的学生居多。在这两种情况下,尤以违反纪律而遭体罚的居多。由于男生比女生好动顽皮,学习的自觉性差,因此男生被体罚的比女生要多得多。(5)体罚者以青年教师为多。这与一些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管理经验,教学方法简单,工作压力大,情绪急躁等因素有关。2.中小学校体罚现象的原因分析

体罚学生现象做为中小学校长期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1)教师受封建残余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中,教师是可以用戒尺、鞭子任意责罚学生的,《学记》中就提出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明朝中央国学-国子监设“绳愆厅”,由监丞负责,对于学生可任意施行科罚。学堂所设之“戒尺”就是“严师”的象征,这样体罚自然就成了“合法”的教育手段,成了维护“师道尊严”的武器。多少年来,“戒尺底下出人才”一直作为信条而为许多人所接受。受封建残余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中小学教师把体罚这一旧学校中流行的对待学生的非人道的处罚方法作为管教学生的主要手段,认为体罚学生是教师理所当然的权力。有的教师直言不讳地说:“不打,哪能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的一些中小学,受封建残余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不仅体罚学生的事例多,而且性质更为恶劣。(2)教师法制观念淡薄。《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也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是,这些法律条款并没有受到重视。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法制观念非常淡薄。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第一,不学法、不懂法。很多教师反映,从没认真学习过教育法规,也不认为自己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有的教师说:“这样打一下有什么关系?又没有把他们打得怎么样?”有的教师说:“体罚一下学生还不是为他们好,怎么是违法呢?”个别校长甚至认为“只要不闹出人命就行,至于体罚,这还可以看成是教师负责的表现”。第二,对“法”的认识存在偏差。80%以上的教师认为违反《刑法》是违法,而违反《教育法》则不算违法。显然,教师对“法”的认识仅限于法的强制性和惩罚性,而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则认识不足,因而对“违法”的理解也相当片面。教师们只强调自己的良好愿望,而忽视了体罚行为本身已违背了教育法规,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教师对教育法规的无知与偏颇的认识是导致体罚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教师缺乏良好的师德。除了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外,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的师德,素质不高也是产生体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中小学教师对本职工作不甚热爱,缺少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学生缺乏起码的爱心和耐心,尤其是对一些差生。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低下,教育思想陈旧,在学生管理方面常常以罚代教。还有的教师民主意识甚差,不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是凌驾于学生之上,任意地处罚学生。一些年轻教师自控能力差,面对工作及生活中的诸多压力,常常表现为紧张、烦躁、易怒、压抑,动辄就对学生施以体罚,错把体罚作为“治理”学生的一种法宝。体罚现象中反映出的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基本素质不高,师德不良的状况,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还有损于学校的形象和教师的整体形象。从而降低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影响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

(4)“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在“应试教育”思想、体制的影响下,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都把它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学校只能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将这一重担压在教师身上,并将之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连。升学率的巨大压力迫使教师采取各种非正常的手段来对付学生。可见,“应试教育”及其所形成的管理机制对教师产生的压力,是导致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之一。“应试教育”的状况不改变,中小学校存在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就难以从根本上予以铲除。

(5)教育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的法律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在教育法律的贯彻执行过程中,虽“有法可依”,但往往“违法难究”,因此“必究”的前提是有效的监督。而我国的教育运行机制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来行使执法监督的职权,加之一些中小学领导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默许,导致一些教师体罚学生有恃无恐。3.体罚的危险性

体罚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主要表现在:

(1)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体罚学生时,情绪往往很激动,动作往往具有极大的冲动性和伤害性。极端案例每每发生,它们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体罚对学生生理上的危害易于发现,而对其心理上的危害一时不易被人觉察。其实其心理伤害比起生理上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调查材料表明,体罚中以压服、训斥、讥讽等手段损害学生人格的做法,给学生心理造成的创伤是难以弥补的。它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妨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同时体罚往往迫使学生屈服,容易使其形成许多不良的性格,如从恐惧导致自卑、懦弱、多疑、焦虑;从压抑、沉默导致执拗、孤僻、对生活失去乐趣,甚至悲观、厌世;从文过饰非、撒谎导致油滑、诡辩;甚至从不满、反抗导致攻击、报复,形成刻薄残忍的性格等等。这种不良性格的形成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生活在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主要是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作用来完成的,尤其是初中、小学阶段,学生个体常常把教师的态度、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考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由于中小学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尚不能像成人一样能将交往对象作用于自己的手段和目的区分开来,当受到教师的体罚时,一般很少会去体会教师体罚的动机,而往往只是关注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遭到多大程度上的否定。随着受体罚和变相体罚次数的增多,学生自我否定的成分也逐渐增加,这就很容易引发学生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冲突,产生强烈的社会否认感,形成扭曲的心理,向社会化的“反向”发展,最终导致学生行为偏离社会规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3)破坏了正常的师生关系。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由衷地接受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面对教师的威严,学生不得不承受种种不合理的处罚。但由此而产生的对教师的惧怕、反感和憎恨的心理,给本应和谐一致的师生情感蒙上了一层阴影。有的教师在动怒的同时还伴有讽刺、奚落、训斥、谩骂,甚至在学生的名字上调动文思,以泄为快。教师的这些言行大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极易引发学生的愤恨和对立情绪,甚至产生报复心理,从而破坏师生间的正常关系。那些动辄体罚学生的教师,从当时的情境看似乎镇住了学生,解脱了自己的困境并维护了教师的自尊,但实际上却把自己从一个正面教育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敌视的对象。许多实际案例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班级的风纪,更不能增进学生的自律,反而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师生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4)有损教师与学校的形象。教师在动怒体罚学生时,由于情绪激动,言行往往失态,这不仅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行为还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在教师体罚学生现象较严重的学校,许多学生纷纷要求转学,少数学生甚至拒不上学,结果造成大量流失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包袱。(5)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鸿沟。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家长不赞成教师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教育学生,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易引发教师、家长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关系,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出现鸿沟。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设想

1.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教育法规,尤其对一些具体的有关严禁教师体罚学生的法律条款,如《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教师法》第三十七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等更应当反复强调,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教师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认识,引导教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此外,要清除教师思想意识中的封建残余以及旧的教育传统遗留下来的有害偏见,加强教师的民主思想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重视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从而避免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种违法行为的发生。2.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学校领导首先应当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师德境界和敬业精神,使教师真正做到热爱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其次,还要帮助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在教育方法上坚持正面教育,以疏导、表扬为主,不断吸收成功的教育经验,使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再则,学校领导要帮助督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制能力,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允许教师失去理智而体罚学生。

3.建立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督促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建立起配套完整并切实可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督导机构,以便有效地监督教育法律的执行情况。要有能经常检查的、严格的工作制度,以免恶性事件的发生。4.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同时注意纠正教师管理中的一些不得当做法,使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行为,从根本上遏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与蔓延。主要参考资料: 1.凌志东、赵慧军:《惩罚与儿童的发展和教育》,《教育探索》1992年第1期。2.李旺年:《对于中小学校中惩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8月。

3.米桂山:《中小学教育中的法律问题案例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版。5.张维平:《教育法规咨询》,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责任编辑 嵇秀梅)

下载对体罚现象的法规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体罚现象的法规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西工大现象”

    解读“西工大现象” 来源:顾振芳的日志 西工大新闻网6月27日电 (记者 李小聪 吴秀青 陆佩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遍布海陆空。在当今中国三航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西工大校友领军人......

    解读“浙江现象”

    资源小省 经济大省----解读“浙江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人民走出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契合时代特征、彰显浙江特点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

    关于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治理方案(共5篇)

    关于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治理方案 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营造一个稳定详和的教学秩序;为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职员工依法施教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

    关于中小学体罚现象的调查报告五篇

    关于中小学体罚现象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中小学中体罚盛行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教育观念、家长推波助澜和应试教育等,应该通过提高教育者素质,普及教育法律只是和改革教育制度......

    49常见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分析

    体罚与变相体罚分析 一、常见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分析 1、殴打(打耳光、刮脸、下蹲等)。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如果说谩骂、侮辱不足以体现教师地位优越的......

    甘南现象解读观后感

    反对四风、心系民生 --观《在回归中前行----甘南现象解读》有感依安县第二中学 王石反对四风、心系民生 --观《在回归中前行----甘南现象解读》有感 昨天晚上,按照县教育局路......

    解读校园贫富差距现象

    解读校园贫富差距现象 【摘要】 本文针对校园贫富差距现象,分析了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面对校园贫富差距应采取的对策。 【关......

    解读明星代言现象

    解读明星代言现象 Reading star fad phenomenon 20046201032 孙 伟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已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企业聘请明星作为广告代言人的现象日益普遍,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