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22:1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农村中小学和私立学校尤甚,原因既与学校的管理运作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的法制意识、心理健康和传统教育观念等有关,杜绝体罚学生行为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关键词]体罚,学生,现象,原因,对策

一、教师体罚学业生的原因浅析

(一)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

古语云:“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不打不成才”、“教不严,师之惰”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教育所总结的成功之道。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并上升在法律的高度,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面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似乎除了体罚,别无选择,甚至连许多家长也认为,老师不体罚学生,学生就不怕他,就是为师不严,就是教师无能,就不是好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只要不太过分,家长授意教师体罚,部分家长仍流行“严是爱,宽是害”的思想。

(二)当前教育的“指挥棒”的作用

目前,以学生统考成绩给学校排名次,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工作质量的倾向依然严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仍是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模的决定性因素。不少教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大打题海战,不准出错,做错一题罚抄多遍,写错一字罚写二三十遍等不科学、不具人性化、强人所难的做法时有发生。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自然就有体罚。尽管它不合法,但它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

(三)学生行为更显“猖狂”,教师无奈亮“杀手”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事,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有些孩子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里娇生惯养;有些“空巢”家庭的留守儿童,家庭对其管教不到位,忘乎所以或自由散漫,给学校或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危机。

1、学生“懒、惰”现象突出。农村很多中小学生特别懒惰、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如不采取“措施”,学生就不会去完成,另外,面对一些老师把学生“管住”了,考试分数就上去的现实,更多老师受到挑战,也就效仿,对懒学生、贪玩学生采取“措施”。

2、故意捣乱,与老师对抗。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原因,他们的攻击性很强,面对老师的善意相劝,他们往往认为是老师无能、懦弱,他们常常会置学校的校纪校规于不顾,置教师的权威与尊严于不顾,一意孤行。且这类学生具有很大的带动性和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及时进行“管束”。一方面渲泄老师压抑的情绪,更主要的还是想杀鸡儆猴,以警效尤。

(四)侥幸心理作崇

个别教师在体罚学生时,也知道体罚学生是我国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他们的理智并未完全泯灭,只是心存侥幸吧了。

1、自持有理。认为自己严加管教,出发点是对的,只不过是方法过激一点,好心办坏事,问题不会大,就算有事,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2、自认为手段高明。有些教师明知体罚学生是违法行为。却自认为手段高明不易被发现。现在很多教师体罚学生已由“地面战”转为“地道战”。背地里进行体罚,无人为证,就算查起来也可以死活不认账,逃避处罚。

3、“敲敲打打”无所谓,部分教师认为,敲一下,打一下,不要太重,把握分寸,给他们个警告,只要不给学生身体造成伤害,就没什么了不起的。另外,别人体罚学生都没什么事。自己也没有那么倒霉吧,不会有事。

(五)处理不严,放纵所致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体罚学生现象的错误认识和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对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的处理往往过宽过软。

1、体罚学生被当成是责任心强。部分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他们都认为只有责任心强。对学生及家长负责的教师才会体罚学生,那些责任心不强,工作马马虎虎的教师才不会去体罚学生呢,自然也就是一美遮百丑,学校领导、学生家长都认为只要不出大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追究,随他去吧,放纵了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

2、教师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为了维护教师的形象和教师在学生中的神圣地位,同时也考虑便于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好开展工作,考虑到怕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的处理难免就会不到位,学校领导有护短的意识。

3、学校领导为了提高考试排名,对教师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论你采取什么办法,只要能把学生“管住”,在把分数抓上去的同时不给领导添麻烦,这样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放纵体罚行为,受罚学生家长虽然也有些无奈,但他们都会认为,如果追究了老师责任,可能会影响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于是也就都忍了,迁就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

(六)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导致行为失控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其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情绪等都会受到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有时明知对学生没有体罚的必要,但往往又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情绪冲动,那些烦燥不安、神经质等不良心理就会拿到学生身上去发泄。

二、治理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特点及原因分析,从既要治标,又要治本的综合角度去思考,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农村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封建残余的教育思想倾向严重,思想落后,对体罚学生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培训教育。

1、帮助他们对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落后思想,明确教育目标,提高认识。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体罚学生不仅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同时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那么体罚学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哪些危害呢?一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养成学生不良性格的特点,三是助长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所以,靠体罚学生,“管住”学生取得暂时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错语的,是得不偿失的。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倡导“爱”的教育,改进落后的教育方式方法,研究学生的成长历程就会明白,惩罚并不能唤醒学生,只能让学生在迷途中越去越远。通过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要让教师知道,只有“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获得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告别体罚。

(二)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控制课堂的能力

缺乏教育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刻板,单调是体罚学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水平,使教师能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

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体罚学生,不仅有悖教师的职业道德,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是违法、侵权的行为,违法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唱”好“三步曲”,首先要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其次要摆正教师的位置和心态,与学生做朋友,做平等中的“首席”,最后做到“心肠热,头脑冷”,对学生要有热心、信心和恒心。

1、当今社会,现代化的生活紧张和繁忙,社会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压力。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一些教师便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要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调整自己,使自己保持轻松、稳定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潜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价值,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融恰师生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在教育教学中不管遇到多调皮的学生,不管遇到多难处的问题,我们都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人为本,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想到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哪会不犯错误,应宽容他们,用老师美女的心灵去温暖他们,用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他们。教师师从思想上不能产生对立情绪,感情上不要厌恶,行为上不能打击,头脑要冷静,不能冲动。

综上所述,教师体罚学生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因此,广大中小学业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格尊严,杜绝体罚学生行为,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适应时代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法制基础》王悦群主编,2001年11月第1版;

2、《学校管理心理学》程方正主编,2006年12月第2版;

3、《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孟繁华主编,2002年12月第1版;

4、《学校管理》郭振武主编,2000年6月第1版;

5、“教师体罚学生的心理因素分析”姚丽芳《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第二篇: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一、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但是,还是有少数教师我行我素,照罚不误。这是因为,这些教师太迷信体罚的管理功能,忽视适当的体罚,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但是,体罚既是有伤害性的行为,自然得有个度的要求,还有个动机要求——警戒。在小孩子逐渐长大,逐渐具有理解是非好歹的能力时,说服性的教育和感化性的教育是方向和最终手段,而体罚作为适当的辅助手段而应逐步取消。我个人认为体罚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让学生打扫卫生,做一件有益于班级和同学的事,写检讨等等。体罚最重要是让学生警醒以至于不再犯,而不是发泄老师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体罚也可以人性化性,不一定是肉体的惩罚,而且体罚学生时不应该带有蔑视、不尊重和残害的成分。

教师总以为自己在校绝对权威不容冒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罚,是因为学生的行为妨碍了自己预设程序的进行。所谓“双边活动、启发性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已是空中楼阁。由于教师放宽了处罚的范围,由于教师无力创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环境,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我个人认为惩罚要有度,教育要有爱,爱要善于欣赏,爱要善于引导,爱还要善于感化,爱同样需要“惩罚”!但要温柔地惩罚,用爱的艺术托起生命的厚重,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

了爱才有教育的生机。尽管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没有爱的教育却是不成功的教育。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特别是在育人方面应该学会艺术的处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是很敏感的,需要老师细心的呵护。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的犯错,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所以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来。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

体罚也应该从学生的性格和犯错程度入手,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抗挫能力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就像做衣服一样量身定做才是最合适的。首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委,问清原由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处罚学生;然后从他们的性格入手,用适合他们性格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不能光用打人和体罚,这样不仅违法,而且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也降低了老师的人格。体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怎样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

事实上,教育学生只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老师,也就是“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老师,学生心里只有憎恨。作为教师应有一种奉献精神,在工作中,我认为应该采用以下措施:

1、“软方法”处理。体罚必然引起更严重的师生冲突,自己生气不说,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妨使用试用“软方法”处理。面对学生故意的对抗行为,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显示老师的权威,而是调整消极情绪,运用教育机智,不仅避免了师生冲突,融洽了师生关系,带使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并发展了学生的特长,真可谓一举多得。

2、表扬式教育。教师在学生违规时,应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法,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不是一味地去体罚学生,收到较好的效果。

3、即兴教育。即兴教育,即把学生错误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迹。例如有位班主任在下课时发现几个同学把扫帚当作棍转,他走上去不予批评,而是说:“你们连下课都为班级做好事,打扫班级卫生,真是难能可贵。我相信你们的扫地水平一定不错吧,今天放学后,你们再为班级做一次好事,怎么样?”这几位同学高兴地接受了教师的处罚,同时,也领悟到拿扫帚玩是错的,而打扫卫生是对的。

实践证明,每个同学都会犯错误,但希望老师用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之材。

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

每次作业总是能发现或多或少的错误,作为低段的任课老师,该怎么办?静下心来面对这些错误,发现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总会犯些错误,但学生犯点错误不足为奇,关键是我们做教师的如何对待那些犯错误的学生。当学生有不正确的言行或不良习惯时,老师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听之任之,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教育。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有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非打既骂,对于学生为何犯了错误,不闻不问,只是一个尽的责备学生,结果是教师出了气,学生不服气,这样的批评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的老师对犯错误学生非打即骂,有的老师则是放任不管,这些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方法。打骂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的做法,会严重挫伤学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而放任不管只会使孩子越来越放肆,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

批评作为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作为教师要善用批评、少用批评、要用正确批评过我们高明的批评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效果,让每名学生的童年记忆少一些批评的阴云,多一些表扬的阳光吧。

第三篇: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成因

一、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成因

(一)、封建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并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更不用说体罚了。在学校内部,教师一方面获得了父母所“授予”的权力――“师徒如父子”,另一方面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英雄”。于是,教师拥有了教育和体罚学生的权力,拥有了教育和体罚学生的舆论支持,所以,当学生的言行出现“越轨”时,体罚自然“随之而来”。还有,在中国早期的学校里,弟子的行为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在《弟子职》里,就有关于这方面的出色描述,其中,体罚便是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手段之一。我国古代教育著作《礼记·学记》中说:“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这“夏”“楚”二物就是古代用以体罚学生的树条。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深深影响着众多家长和众多教师,致使他们无视国家的法律,无视社会的道德,无视孩子的权利,无视自己的义务,把体罚当作合法的教育方式,甚至变本加厉。

(二)、严重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体罚。如同常见病“感冒”一样,心理健康问题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由于受生活空间紧缩、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教学任务重、工作超负荷和教育对象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辽宁省1999年的一项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1]“1995年,高峰、袁军对上海市97所3055名小学老师进行量表(SCL-90)。调查发现小学老师有相当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2]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面对过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心理素质不强、心理健康值不高的教师茫然不知所措,既不会调节,又不会控制,更不会合理释放,致使心理健康问题愈积愈深,愈积愈大,使他们常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在教学中,一旦个别学生的言行与自己的要求不相一致时,他们就会借题发挥,恣意发泄,把自己压抑紧张的情绪转移到学生这个弱势群体上,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把体罚和变相体罚当作发泄的方式。客观地说,这时的学生,已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物”,一个供教师发泄情绪的物。

(三)、教师缺乏新鲜的教育思想。在生活当中,往往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把自己看得很高很大,自以为很了不起,对继续教育敷衍了事,对校本培训带理不理,不及时更新头脑中的教育思想,不及时转变教学行为和方式,久而久之,不但思想变得陈旧落后,而且行为也变得陈旧落后。他们在教学中,不以学生为中心,不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性,仍然偏爱那些强势智能、顺从听话的学生,课堂上给予他们“特殊关照”,课后给他们单独“开小灶”,对那些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却缺乏正确对待的态度,不分析原因,不探究对策,不因材施教,经常冷眉冷对,不屑一顾,或是歧视,或是剥夺其接受教育的机会,或是动不动就辱骂和体罚。这些长期生活在体罚和变相体罚阴影下的学困生,自尊心经常被伤害,权利经常被侵犯,天长日久,有的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有的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学习越来越跟不上,成绩越来越低,导致教师越来越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重,从而造成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恶性循环。

(敷衍了事: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只做表面上的应付。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恶性循环:若干事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越来越坏。)

(四)、教师缺乏合理的管理方式和充分的责任心。为了显示自己在管理和教学上的公正合理,部分教师给学生规定了类似这样的体罚细则:一道作业题完不成,用竹板打两下手心,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罚面壁十分钟,成绩低于60分,罚抄试卷五遍„„。在大多数学生眼里,这些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程度已经够严厉的了,可在某些学生的心里,情愿去挨打,也不愿意做一道作业题,情愿去面壁,也不愿意认真听讲,情愿抄试卷,也不愿意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他们通常的想法是:手心的疼痛、面壁的枯燥、抄试卷的无味远比做作业、听讲、学习更轻松容易。这些学生也似乎发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和“真正目的”,只要自己愿意接受或是已经接受了老师规定的“处理办法”,就完全可以免除相应的学习任务。所以,他们反而乐意去接受体罚和变相体罚,而不去做本该自己去做好的事情――学习。这种现象,表面公正合理,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而产生的,他们本想以体罚督促学生学习,没想到,事与愿违,学生竟然以接受体罚而逃避学习。作为教师,却很少研究学生的心理,很少从根本上找原因,只认为是体罚和变相体罚过轻,于是不断加重体罚的强度,而学生也越罚越皮,越罚抵触情绪越强烈,抵触行为越极端。

(皮: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

(五)、学校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近几年,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全面深化。但是,仍有一些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走着应试教育的路,把对教师的评价重点仍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只要成绩考得高,只要名次排列在前,什么教师素质,什么教育教学行为,在校领导看来,在社区群众看来,那肯定没得说,――要不然人家怎么会教出这样好的成绩呢?反之,考试成绩如果一塌胡涂,名次又排在倒数的位置上,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行为就绝对马马虎虎、稀松平常,要不怎么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呢。再说,好的成绩和名次可以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社区群众的口碑,换取同行的尊敬,得到上级部门或学校的表彰,有时还能为以后的升迁奠定一些基础。学生成绩好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好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好成绩,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和服务社区里的一种潜规则。目前,学校实行的是教师聘任制,教师的压力不断加大,危机感不断加剧,作为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拚命地、挖空心思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样就苦了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动辄受到教师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在这些教师的头脑中已荡然无存。

总之面对具体情况,不是不罚而是要注意度和方法,以彰显教育的文明与强大的魅力。在美国在西方,对犯错过重的学生也要惩罚的,但要有度。就像法律一样,违法必究。不可过重,以致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身体。这是不可取的!

第四篇: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

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心理孤儿”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战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统计数字表明,今天的离婚率将近22),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学习被耽误,心理上受影响,经过拨乱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机遇而重新走进学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弥补过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们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一位中学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理很惭愧,如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文革”使这些家长成为像错过季节的庄稼,他们是带着无尽的遗憾步入社会、步入中年的。他们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惟恐错过这个成长季节。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棍棒相加”(据一位全国优秀辅导员对某小学的调查,全班48名学生,没有挨过父母打的孩子只有1人,27的家长用棍子……),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摆脱了“老小三口一张床,煤炉、马桶去一房,一门多户矛盾多,三代同堂难分房”的困难境地。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

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减少“心理孤儿”现象的对策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我们普天之下的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3、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

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我们家长参考:⑴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⑵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⑶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⑷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⑸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⑹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⑺尊重孩子意见。⑻多说:“你自己决定”。⑼常交谈。⑽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嬗变,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学校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约3700字)

参考书籍:

1、《家教》(赵石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二版)

2、《家庭教育热门话题》(刘元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2月第一版)(好范文整理)

第五篇:浅议教师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范文

浅议教师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东辉学校 张万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不时被媒体曝光,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作为任何一名教师都非常清楚,体罚是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我国法律也严厉禁止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然而,为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呢?

一、何为体罚与变相体罚

体罚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伤害学生身体或心灵的行为,体罚是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式。教师用体罚的方法来处理违反纪律的同学也应称为体罚。

变相体罚是指用上述体罚方式以外的其他形式来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同样会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心灵。

体罚的危害在于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侵权行为。罚站,罚抄作业,打手心,煽耳光等是其常见形态,讽刺挖苦之类的心罚则更具有隐蔽性。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有的教师把体罚当作提高成绩的绝招,逼迫学生学习,搞棍棒教育。

二、教师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体罚”的故事重演呢? 造成体罚学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既与学校的管理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心理健康、法制意识、传统观念和当前教育的“指挥棒”等有关。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封建教育的流毒所致,至今还存在诸如:“不打不成才”、“教不严,师之惰”等教育思想,当今教育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并上升在法律的高度,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似乎除了体罚,别无选择。

(二)当前教育政策的作用

目前,仍然存在以学生统考成绩给学校排名次,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工作质量的倾向依然严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仍是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模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强人所难的做法时有发生。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自然就有体罚。

(三)学生的无知,教师的无奈

1、学生“懒、惰”现象突出。农村很多中小学生特别懒惰、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如不采取“措施”,学生就不会去完成,另外,面对一些老师把学生“管住”了,考试分数就上去的现实,更多老师受到挑战,也就效仿,对懒学生、贪玩学生采取“措施”。

2、故意捣乱,与老师对抗。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原因,他们的攻击性很强,面对老师的善意相劝,他们往往认为是老师无能、懦弱,他们常常会置学校的校纪校规于不顾,置教师的权威与尊严于不顾,一意孤行。且这类学生具有很大的带动性和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及时进行“管束”。一方面渲泄老师压抑的情绪,更主要的还是想杀鸡儆猴,以警效尤。

(四)教师的心理问题,行为失控

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状况影响其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情绪等都会受到心理状况的影响,有时又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情绪冲动,导致到学生身上去发泄。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

在这里,我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惩戒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在谴责体罚的同时,还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适当惩戒。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班级,都得有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一个信念,我们不会打骂学生,但我们一定会对违反纪律,违反合理规定的学生予以合理的、制度化的、适度的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惩戒教育不等于体罚学生,无论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看,惩戒都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席之地,它可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情感上引起自己的内疚感。适度的惩戒对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同样也很必要。老师要是对学生连适当的惩戒权都没有,那么我们还怎么去管理学生,我们还口口声声谈什么发展教育。

四、避免体罚与变相体罚所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学习

1、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体罚学生不仅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同时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落后的教育方法。通过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要让教师知道,只有“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获得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告别体罚。

(二)加强法制教育,规范教师行为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明确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体罚学生,不仅有悖教师的职业道德,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是违法行为。

(三)结合体罚现象特点 实行评价动态管理

学校必须不断强化动态管理,领导要亲自挂帅、统筹全局,设立领导小组,各层面齐监督、共评议通过评价促师德师风建设。

1、领导检查定时制。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对教师进行定量与定性评比相结合的评定,记录教师在道德中的成绩和不足。不足之处给予书面通知,从而督促教师改正,以达到提高“师德”水平的目的。

2、实行学生评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评价教师,并让学生提出对教师的评价。

3、实行家长评教师。家长会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由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各班级发放调查表,收取调查表,做到家长与被评教师完全隔离,给家长们一个自由评议空间。

(四)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1、当今社会,现代化的生活紧张和繁忙,社会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压力。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一些教师便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要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调整自己,使自己保持轻松、稳定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潜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价值,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融恰师生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用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他们。

3、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课堂外,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情绪发生迁移。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爱好是心理保健的维生素,通过它可以解除心理疲劳,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综上所述,教师体罚学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尊严,杜绝体罚学生行为,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三日

下载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打架现象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打架斗殴的原因及其对策 现在的中学校园不时的会发生学生打架斗殴事件。打架,顾名思义是相互正直斗殴,对对方有攻击行为。而攻击性行为是指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身......

    浅析教师体罚学生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优秀范文五篇)

    浅析教师体罚学生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彭阳县教研室 王付军 体罚学生,不论是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或维护课堂秩序,还是学生家长认为“棍棒出孝子”,这种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

    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李生福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新的课改理念下。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智力因......

    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精选五篇]

    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体罚学生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原因何在呢? 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案例:1.“单腿站立,罚站!”“手抱住头,蹲下!”今年六一节后不久,市民曹女士和5岁的女儿玩“角色互换”游戏时,被女儿扮演的“老师”吓坏了。“后......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等行为。变相体......

    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李善君 十七大报告指出:“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

    关于教师体罚现象的若干思考(合集五篇)

    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频繁地被网络曝光,由此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思考。那么到底何谓体罚、教师到底该不该体罚、以及教育应不应该出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