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3:0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

第一篇: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

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

体罚学生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原因何在呢?

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所总结的成功之道是:棍棒出孝子;教不严,师之惰。特别是面对调皮学生,似乎是除了体罚,别无选择。甚至连许多家长也认为,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只要不太过分。

其次,是教师的心态不健康。经常体罚学生的教师往往都是权威意识和名利意识很强的人。或者是师道尊严,认为教师对学生具有生杀大权;或者是名利心太强,不允许学生有错误。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往往导致对个别不听话的学生“恨之入骨”进而“大打出手”。另外,被体罚的学生往往是差生,他们的言行有时实在太过分,令许多教师感到“教师难当,书难教”。稍不理智,就容易酿成体罚事件。

但不管什么原因,教师体罚学生是不对的。它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严重伤害了未年人的身心健康。

作为一个有二十余年教龄的中小学教师,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避免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我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育行政处罚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体罚学生,不仅有悖职业道德,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是违法侵权行为。违法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进行心理换位,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想一想。

体罚是一种粗暴的行为,它不仅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而且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受体罚的学生,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老师也经历过学生时代,说句心里话,你愿意接受体罚吗?假如你现在也有子女读书,孩子经常受体罚,你会怎么想?如果教师都能这样进行心理换位,将会减少许多体罚事件的发生。

三、注重师德修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

现代教育观提倡以人为本,提倡教育服务意识。在教育过程中,不管遇到多调皮的学生,不管遇到多难处理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要把学生当成人格平等的朋友,而且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想到中小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不可能会没有错误,教师应该宽容他们,给他们爱,要学会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温暖其心灵,用精神甘霖去洗涤他们思想上的污垢。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也将成为他们对待我们和别人的方式。所以,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

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教师不会体罚学生,但愿体罚学生的事件远离我们的校园。

第二篇: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一、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但是,还是有少数教师我行我素,照罚不误。这是因为,这些教师太迷信体罚的管理功能,忽视适当的体罚,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但是,体罚既是有伤害性的行为,自然得有个度的要求,还有个动机要求——警戒。在小孩子逐渐长大,逐渐具有理解是非好歹的能力时,说服性的教育和感化性的教育是方向和最终手段,而体罚作为适当的辅助手段而应逐步取消。我个人认为体罚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让学生打扫卫生,做一件有益于班级和同学的事,写检讨等等。体罚最重要是让学生警醒以至于不再犯,而不是发泄老师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体罚也可以人性化性,不一定是肉体的惩罚,而且体罚学生时不应该带有蔑视、不尊重和残害的成分。

教师总以为自己在校绝对权威不容冒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罚,是因为学生的行为妨碍了自己预设程序的进行。所谓“双边活动、启发性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已是空中楼阁。由于教师放宽了处罚的范围,由于教师无力创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环境,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我个人认为惩罚要有度,教育要有爱,爱要善于欣赏,爱要善于引导,爱还要善于感化,爱同样需要“惩罚”!但要温柔地惩罚,用爱的艺术托起生命的厚重,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

了爱才有教育的生机。尽管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没有爱的教育却是不成功的教育。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特别是在育人方面应该学会艺术的处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是很敏感的,需要老师细心的呵护。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的犯错,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所以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来。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

体罚也应该从学生的性格和犯错程度入手,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抗挫能力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就像做衣服一样量身定做才是最合适的。首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委,问清原由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处罚学生;然后从他们的性格入手,用适合他们性格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不能光用打人和体罚,这样不仅违法,而且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也降低了老师的人格。体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怎样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

事实上,教育学生只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老师,也就是“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老师,学生心里只有憎恨。作为教师应有一种奉献精神,在工作中,我认为应该采用以下措施:

1、“软方法”处理。体罚必然引起更严重的师生冲突,自己生气不说,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妨使用试用“软方法”处理。面对学生故意的对抗行为,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显示老师的权威,而是调整消极情绪,运用教育机智,不仅避免了师生冲突,融洽了师生关系,带使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并发展了学生的特长,真可谓一举多得。

2、表扬式教育。教师在学生违规时,应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法,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不是一味地去体罚学生,收到较好的效果。

3、即兴教育。即兴教育,即把学生错误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迹。例如有位班主任在下课时发现几个同学把扫帚当作棍转,他走上去不予批评,而是说:“你们连下课都为班级做好事,打扫班级卫生,真是难能可贵。我相信你们的扫地水平一定不错吧,今天放学后,你们再为班级做一次好事,怎么样?”这几位同学高兴地接受了教师的处罚,同时,也领悟到拿扫帚玩是错的,而打扫卫生是对的。

实践证明,每个同学都会犯错误,但希望老师用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之材。

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

每次作业总是能发现或多或少的错误,作为低段的任课老师,该怎么办?静下心来面对这些错误,发现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总会犯些错误,但学生犯点错误不足为奇,关键是我们做教师的如何对待那些犯错误的学生。当学生有不正确的言行或不良习惯时,老师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听之任之,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教育。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有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非打既骂,对于学生为何犯了错误,不闻不问,只是一个尽的责备学生,结果是教师出了气,学生不服气,这样的批评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的老师对犯错误学生非打即骂,有的老师则是放任不管,这些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方法。打骂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的做法,会严重挫伤学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而放任不管只会使孩子越来越放肆,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

批评作为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作为教师要善用批评、少用批评、要用正确批评过我们高明的批评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效果,让每名学生的童年记忆少一些批评的阴云,多一些表扬的阳光吧。

第三篇:关于教师体罚现象的若干思考

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频繁地被网络曝光,由此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思考。那么到底何谓体罚、教师到底该不该体罚、以及教育应不应该出现体罚等相关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个人认为体罚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实施一定的惩罚并且让其受到伤害的一种不理智不科学的行为,例如最常用的罚站、下蹲等。有些老师为了避免直接体罚就采用间接体罚的手段来实现批评教育的目的,比如罚抄、侮辱、扫地一周等。由此可见,老师体罚的方式和手段是多元化的。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形式多样的体罚方法呢?我想原因不是单一的,可以从学生、老师、社会等三个方面去思考。首先,学生作为当事人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众所周知,现在新时代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平日里万千宠爱于一身,不懂纪律,缺乏文明礼貌,以至于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毫无纪律可言,这无疑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挑战了老师的权威,由此导致了老师的相应体罚。虽然相关教育法律规定,应该保护未成年人,但是老师的体罚也是事出有因,试想如果每个学生都听话,表现很好,体罚还会存在吗?所以学生也应该为教师的体罚承担责任。其次,体罚的出现教师肯定也有一部分的原因。例如教师法制观念淡薄,虽然法律明文禁止不可以惩罚学生,但是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都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会使得教师体罚学生缺乏相应的约束。此外,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权利欲望也是原因之一。老师认为若学生犯规违纪得不到相应的批评和体罚便是对自己权威的一种亵渎,从而有可能导致以后无法管理课堂和班级,所以体罚呼应而出。最后便是社会的原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盛行,学生受到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自然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没那么认真,相应的犯规的次数就会增加。同时由于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大部分人认为“黄金棍下出好人”,家长在某种程度上是支持教师体罚学生的,只要不出现严重的后果,惩罚学生是被默许的。加之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摧残下,老师为了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要求也会相对较高,只要作业做不好或者分数少了都有可能被老师体罚。总之,体罚现象的出现绝不是某种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各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且还会造成以下几点弊端:第一,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虽然教师用体罚的方式让学生短暂性的认识到了错误,但是效果并不久远,因为学生并没有从内心真正诚服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甚至有可能对教师产生厌恶和憎恨的情绪,显然师生关系是无法真正实现和谐的。第二,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当教师一直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时,班级会形成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的气氛。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第三,难以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会对抗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焦。综上所述,体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一定不良影响的,但是写到这里,教育真的不需要体罚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虽然网络上曝出了大量的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但是同时也有学生辱骂教师,劫杀教师的现象存在,所以教育是否应该存在一定的体罚措施,这里应该有一个问号存在。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坚决反对那种盲目的惩罚,但是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育不能缺少体罚,体罚也是另外一种教育形式。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惩罚的教育思想一直都存在。在国内,《易经》认为,在小孩启蒙时期适当的“小惩”可达到“大戒”的效果;再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戒尺不只是一种威严和专政,还让他懂得了社会上存在着法律法规,伴随着他一生的成长,给他鞭策,促他反思。同样,在国外也可以找到相关理论。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他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他以“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

【2】

【1】

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性。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对惩罚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反对过度惩罚的同时,洛克也认为不能放弃惩罚,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即顽固或公然地反抗时,还要借助棍棒惩罚。即便以尊重儿童著称的现代教育学家杜威也认为:“儿童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必须接受有关领导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4】【3】

综上所述,体罚的教育价值是不能被完全抹杀的。在今天,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对儿童的爱和尊重,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体罚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苏),《教育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2〕夸美纽斯(捷克)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约翰·洛克(英)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4〕杜威(美)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用爱坚守师德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教师也不例外,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师德。这些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浸染和教育产业化的诱惑,一些教师背离职业操守、忘记育人宗旨、淡化师德意识,唯利是图者有之,学术造假者有之,性侵学生者有之,收受礼金者有之,争权夺利者有之,贪污腐败者有之,使得教师的负面新闻满天飞,教师的形象一落千丈,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被迅速“妖魔化”,为此教育部还出台了“红六条”、“红七条”,督促老师恪守职业道德。那么到底什么是师德呢,包含了哪些内容,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工作后,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是一个良心活”,一语道破师德的真谛那就是爱。你对学生有多少的爱,你就会付出多少的艰辛,对于这点我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感同身受。首先我们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有爱。没有爱的人就犹如行尸走肉,是冷酷无情的,生活更是一片阴暗和凄冷。一个有爱的人,才能爱他人、爱生活,爱生命。一个普通的人都应如此,作为一个教师更应如此。正如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程今吾说:“教育要热爱教育对象,应该像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土地一样有着深挚的热爱”。以前人们总爱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园丁”、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等比喻来形容老师的伟大,从这些词汇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各界对老师的认可和尊重。而当今社会,几乎听不到诸如此类的赞美了。究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肯定有老师自身的因素。换言之,某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的爱,因而导致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行为出现,例如体罚、辱骂、打击、挖苦、讽刺、罚抄等。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上海教育界老前辈吕型伟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由此可见,爱对学生以及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第一要义是对学生充满爱,而不是相应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只要有爱,相信每个人老师都会是教学能手。但是教育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有了爱之后如何去爱这是一个更加关键和重要的问题。就如桂贤娣说:“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爱’,即智慧的爱,得体的爱,恰到好处的爱,能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的爱。我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爱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爱是尊重、理解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学生也不例外。相对学生而言,自尊心更是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要想保证学生自尊心的完整就需要老师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徳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在其《青年心理学》中写道:“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少年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加之老师习惯性的用自身的观点和目光去看待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代沟”,显然易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发生。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尤为重要。要想实现理解可以从很多小事入手:比如在课堂上不大声训斥说话或者做小动作的学生;或者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更多的做到“贴近”学生,因此理解学生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第二,爱是严格要求学生。虽然教师应该爱学生,但是爱得适度,不能溺爱。也就是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若过分溺爱会让学生形成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变得自私自利,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所以,教师在对学生施爱时,必须做到严格要求学生,爱严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只有把严和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浇灌学生之花,才能真正助学生成才。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具体如下:首先是严而有理。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得是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否则就会范方向性的错误。其次是严而有度。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之后,从实际出发,不能过高要求学生,也不能过低要求学生,不然严格要求将会变得毫无实际意义。然后是严而有方。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时,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让学生表面服从,内心却是抵触的。最后是严而有恒。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贯穿始终,不能反反复复,否则将不利于学生行为意识的养成,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例如文明礼貌教育:坚持让学生见到老师问好,跟同学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并且适时进行提醒。相信坚持下来,学生的行为用语和行为习惯将会得到大大的改善。

第三,爱是关心爱护学生。学生脱离了父母的暖巢以后,老师的关心爱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老师应该把学生牵挂于心中,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的学习健康等各个方面,当学生的尊严权益受到侵害时,教师应该挺身而出,救学生于危难之中。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爱戴的老师。

作为老师,如何对学生充满爱,如何去爱学生是我们一直都应该谨记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效仿桂贤娣每周的“三问”即“一问你爱你的学生吗”“二问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三问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来时刻鞭策和敲打自己,最终驻守师德之魂-爱。

第四篇:论文:对教师体罚学生的思考

目录

摘要

………………………………………………………………(1)关键字 ……………………………………………………….………..(1)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来自老师的校园暴力 …………………………….……….......(二)、常见体罚现象的分析

…………………………………………

二、体罚的危害性……………………………………………….…

三、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 ……………………………………………

(一)老师自身原因 ……………………………………………….(二)、学生的原因 ……………………………………………….(三)、客观原因

……………… ……………………………….四、对问题的思考及应对措施………………………………………

(一)、对问题的思考: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惩罚 ……………

(二)、实施有效教育

……………………………………………

参考文献

………………………………………………….… 1)2)3)3)3)4)5)6)6)8)9)

(((((((((((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

摘要

近年来,体罚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教师体罚学生无疑是一种不科学,不理智,不人道的行为,给学生带来了身心上的伤害,但是学生无视学校纪律,顽固任性,对教育毫无敬畏之心,甚至把老师的宽容视为软弱可欺,这一现象也不容小觑。基于这样的问题,本文从案例入手,对体罚的现象、危害性及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提出几点实施有效教育的策略。愿各位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不吝赐教。

关键词

体罚 惩罚 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来自老师的校园暴力

2000年12月2日法制日报:

今年11月20日,辽宁省沈阳市第22中学的初一学生金岩在向老师询问自己的月考分数时,竟惹得教师火冒三丈,当着全班同学连扇该学生4个耳光,将其鼻口打得流血。

同月14日,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小学一名二年级小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与另外一个同学打闹,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单独谈话”,并被打了两个耳光。该学生家长向有关部门投诉,该同学已被打成中耳炎。

2003年7月15日《北京晚报》

河南省汝阳县一小学生张某因上课精力不够集中,被老师随手掷来的小竹棍刺中左眼球,经鉴定为七级伤残。辽宁省昌图县学生梁某因为作业字迹稍微潦草,右尺桡骨远端被老师打成骨折。东北一9岁女生因为老师体罚,导致左耳神经性耳聋、癫痫和双下肢瘫痪;山西省永济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赵超死在自己班主任的拳头下„„

(二)、常见体罚现象的分析

看了以上案例,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一个敏感的话题——“体罚”。

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下蹲、打撕嘴巴等行为。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它间接手段,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

1、殴打(打耳光、刮脸等)。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失去理智的暴力行为。在众多的殴打方式中,对学生扇耳光,可能算是最能表现出教师地位的至高无上了。比如教师在上课,有个调皮的学生自由讲话,教师走到该生前面,不问青红皂白,扫手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觉得不够畅快,接着来一场狂轰乱炸,直打的学生跪地求饶为止,想来个“杀鸡儆猴”使其他同学望而生畏。但如果偏偏该生绝非等闲之辈,而是位格刚猛的“混世魔王”,那这位老师恐怕就要下不了台喽。

2、罚站。相对而言,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罚方式。因为罚站很少招致批评,学生又承受得了。因而,有些教师把罚站这一招称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频频使用,屡屡得手。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王某是一位年轻教师,上课时,发现有位学生在玩游戏机,于是大吼一声:“要打游戏就站到教室外面去打!”学生无奈,在教室外站着,过了半小时,其家长来校送衣服,发现儿子站在外面。于是怒气冲冲地闯进校长室,发问道:“我儿子是到学校接受教育的,不是来站岗放哨的,纵有千错万错,你们总不该把他‘驱逐出境’吧!”此时校长和王老师都无言以对,只有赔礼道歉的份。

3、羞辱。很多教师,不顾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任意地辱骂、讽刺、挖苦和嘲笑学生。比如,有教师骂学生“有娘养,没娘教”、“朽木不可雕”、“脸比城墙厚”„„甚至还有的教师给学生取难听的绰号,引得同学嗤笑。这样的羞 辱必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因痛苦而失望,而变得灰心丧气,对学习丧失兴趣。他们千方百计躲避这些教师,远离学校甚至离家出走。

4、威胁。一些教师常威胁、恐吓学生。如某校有位学生在校长信箱里投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其班主任在开学初的自我介绍:“我的耳朵很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说过的每句话,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最好老实点,别想耍花样!”还说:“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你们的心理我早摸透了,甭给我玩猫腻,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招狠,有不怕死的就试试!”这种威胁表面上学生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非常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学生各种反抗心理的产 2 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由此看来,体罚是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它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更不合法。那么它达到了什么目的呢?

二、体罚的危害性

教师总以为自己在校绝对权威不容冒犯。所谓“双边活动、启发性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已是空中楼阁。由于教师放宽了处罚的范围,由于教师无力创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环境,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概括来说,体罚的危害性有:

1、难以转变学生不良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这种体罚与变相体罚显得相对无效。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体罚会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三、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

(一)、老师自身原因

体罚是一种不科学,不理智,不人道的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和教育失败造成。

首先体罚是老师权利欲的直接体现。他们以为老师的权利不可侵犯,师道尊严不可改变,老师在学生当中应该是有地位,有威信的,学生必须对老师的一言一行绝对服从,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是对老师权威的藐视,当老师的权威受到威胁,他们就会严厉惩罚这些学生以便维护自己。其次是教育的失败。很多教育者没有看到学生的优点,过分强调他们的缺点,因此很容易对学生的认识产生晕轮效应,总以为他们是不可教化,所以不思考用好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而是采用原始粗鲁的方法,找机会教训他,或着让他离开学校,除掉这个不安稳分子。

还有些教师受“严师手下出高徒”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棍棒出人才”。所以他们上课时往往是手里握着一根教鞭,用教鞭维护课堂纪律和教育学生,特别是鞭策或惩罚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或违纪的学生。

再者,就是老师自身素质问题,一些老师自己知识水平有限,上课内容没有新意,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艺术性,教育上缺化耐心,所以很容易和学生发生矛盾,并且事后处理问题能力差,只要学生有点儿错误就带到办公室,或者课堂上挖苦讥讽学生。似乎办公室就是审讯室,因为办公室有很多老师可以帮他解决问题,课堂上可以得到其他学生的支持,但结果往往相反。在办公室和课堂上,学生情绪最容易激动,面对许多老师或学生,他们的自尊受到伤害,这种场合更容易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其实学生毕竟是到学校学习的,缺乏为人处世的方式,我们要宽容些,耐心些。

其实有很多教师体罚学生出发点和动机是好的,都是为了教育学生。但是教师体罚学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同时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不允许的。

(二)、学生的原因

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教育失当和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难以教育、管理两方面。

计划生育的开展,使我国人口增长得到有力的控制,然而独生子女的教育却成了问题。许多独生子女成了家里的“太上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啥给啥,好吃懒做。正因为家长对子女的溺爱、袒护,使这些“未来的花朵”,根本不懂什么是文明礼貌,不懂得珍惜父母血汗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更谈不上遵守学生行为规范,遵守学校纪律了。他们在课堂上吵闹,使其他学生无法受课甚至还会使很多学生被“赤化”。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的纪律处分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教师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结果自然是课堂乱糟糟, ,教师的威信因此受到严重削弱。为了管好和教育好这部分学生,一些教师不得不“动武”。有的则 4 通知家长把该生带回家去教育。

另外,目前在一些单亲家庭里或一些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教育也因此受到影响;也有些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认识不够或素质低下,平时只顾做生意、干农活甚至吃、喝、玩、乐,对子女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不闻不问。由于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渣滓,思想品德受到严重的“污染”,学习就更不必说了。有的学生甚至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老师的开导、批评、教育往往被视为软弱可欺。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忍无可忍的老师也会“杀鸡给猴看”。

(三)、客观原因

首先是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体罚不是从马教那里传来的,那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实际上它是儒家过分追求社会秩序,过分强调“礼”的结果,儒家把尊卑秩序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它一方面在口头上教化你,另一方面,你如果不服教化,等待你的就是暴力打击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老师的体罚,这几乎是中国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学生?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培养顺民。我们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叫“三个钱买书,七个钱买打”,许多家长给老师的一句话就是:“没事,你给我打!”中国的课堂上除了老虎凳没有用上之外,其它的刑具差不多都用上了。让孩子对暴力感到恐怖,这也是中国教育的工作之一,因为只有对暴力感到恐怖,这样的人以后才不会走到异端的道路上去。但事实上这样的人,以后走上社会他是没有胆子坚持真理的,因为他早就已经被打服了。

其次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但目前的教师评价体制、学校评价体制、学生评价体制仍然过于强调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成了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成了教师岗位聘任、评先进、评职称的主要凭据。教师的教学方法再好,工作再努力,如果学生不用功,期末成绩考不好,你文凭再高,职称再高,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人家也许还会说你那文凭是混的,是假的。

为此,许多学校都在提高教学成绩上很下工夫,对教师的教学成绩的评价、奖励和惩罚作了很多具体的规定。为了“日子好过”的老师们不得不在学生的身上打主意、下工夫。所以没有背好书的学生每天必须背好书后方能回家吃饭,测 5 验不及格要罚抄一千遍等。

再次,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大中专学生毕业国家不再包分配,自主择业,打破了历史上“读书人考举人,戴乌纱帽吃皇粮”这一传统。大中专学生“找婆家难”,导致社会上一部分家境较贫寒的学生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从而不支持或不积极支持孩子读书。一些缺乏理想,学习尽头不足的学生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听课还破坏纪律,用自己的个性挑战老师的耐性。

四、对问题的思考及应对措施

(一)、对问题的思考: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惩罚

由上述可知,对学生体罚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伤害性后果,甚至构成违法。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一味宽容爱护学生,对那些顽固学生也只是进行说服教育?对这个问题,同样让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曾经看到过一篇题为《教师的膝盖为何这样软》的消息,使我的心情格外沉重,讲的是:在一所重点中学,一个男生在教室当众与女生搂搂抱抱,班主任看到后,即请这个男生到办公室谈心,万万没想到的是:该生竟然威胁老师要跳楼自杀,除非老师给他下跪。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老师屈服了,而这个学生转身得意地跑到班上宣布:班主任老师已经给他跪下了。

案例二:仅仅因为儿子未完成作业被老师“教育”了一顿,学生家长便纠集数人将老师殴打至死——这是曾发生在陕西铜川耀州区南街小学的一个令人震惊的惨剧。

案例三::在某一农村初中,为教育学生远离网吧而举行了全体学生大签名活动。可是,并没有起到什么约束作用,那几个有网瘾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半夜翻墙而出。后来,这些学生私下说:“即使被学校抓到,最多被批评一下,有什么好怕的。”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象,我们又该反省些什么? 1.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上升,有其社会原因,但是,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和扭曲也是重要原因。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惩罚——已远离了教育,甚至有人执意反对一切教育惩罚。但事实上,无论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 教育著作中,关于教育的原则,都会包括这样几条:严爱结合,奖励与惩罚结合,鼓励与批评结合。所以作为老师,我坚决反对那种盲目的为了出气而进行的惩罚甚至体罚,但我也清楚的看到意识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反对体罚并非拒绝惩罚,因为惩罚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

2.国内外惩罚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惩罚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易经》认为,在儿童启蒙时期利用惩罚是有利的,如果脱去约束反倒不利,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禅宗中的“当头棒喝”就是说明惩罚对犯错误者的惊醒作用。所以,即便是大仁大义

【1】的孙悟空,也要让菩提老祖用鞭子抽三下,让唐僧把紧箍咒念几下,否则,他如何修成正果?因此我们教师也要会一道紧箍咒,为的就是让学生对教育有一颗敬畏之心。

在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自己儿时受到过先生的惩罚。其实寿镜吾老先生的戒尺应该说并不单单是代表专政,更多的是威严,可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无形的教育!它使鲁迅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仁义和道理,还有法规!所以鲁迅在长大后还记得那无数的说教,还记得第一次被惩罚。这样的惩罚伴随他一生的成长,使他警觉,给他鞭策,促他反思,让他铭记。这样的惩罚,值!

 同样,国外也不乏惩罚教育思想。20世纪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共产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对惩罚教育作了深入全面的论述。针对当时有一些人认为“惩罚只能培养出奴隶”的观点,马卡连柯进行了批驳,同时他指出惩罚虽然可能培养出奴隶,但也可以培养出自由和出色的人来,而且愈是优秀的人,要求更为严格,愈是可能受到惩罚;“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观点,只是那些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这会使教师无所适从,而且会使教师变得矛盾、虚伪:为了表白自己是好教师,于是在该采用惩罚时也不愿使用任何形式的惩罚。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他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他以“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

【3】

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 7 性。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对惩罚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反对过度惩罚的同时,洛克也认为不能放弃惩罚,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即顽固或公然地反抗时,还要借助棍棒惩罚。卢梭和斯宾塞都主张“自然惩罚”,【4】“让儿童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 即便以尊重儿童著称的现代教育学家杜

【5】威也认为:“儿童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必须接受有关领导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6】

可见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不否认惩罚的教育价值。所以在今天强调“尊重儿童”的时候,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我们常说教育是爱的事业,可爱心既能创造未来,也能葬送未来。因为爱是教师进行教育行为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二)、实施有效教育

对教师而言,我们一定不能用体罚来伤害学生,同时也不能一味纵容学生,那么该怎样实施有效的教育呢? 1.学会幽默

幽默是一种风格,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机智。一次上课,一位从小就独自留守在家的女生一直盯着窗外看,一边看还一边指着窗外和周围的同学不停说话,多次提示,她却置若罔闻。当时,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把她拎起来好好教训一顿,可再一想,长期的孤独已经让这个孩子变得任性而脆弱,粗暴的训斥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可能还会造成她更大的反抗,于是我面带微笑,用幽默而又亲切的语气对她说:“原来窗外有一只小鸟在向你招手!”这句话让全班同学都笑了,这个女孩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2.把握尺度,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比如,学生早恋对每位老师来说都是很棘手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早恋就严厉申讨,甚至在家长和其他同学面前历数其劣迹斑斑,势必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但如果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比如告诉学生:独生子女都是很孤独的,他们的感情实际是像兄弟姐妹一样,所以要把彼此真的当作兄弟姐妹来关心。这样既让学生清醒地认清到自己的行 8 为,又保护了学生自尊心。

3.“替代法”惩罚

老师对待一些后进生不必用教鞭,更不能有“冷眼”和“讥笑”,而可以用春风化雨、催人奋进的“绿色惩罚”来代替。我们班上有几个学生他们既不学习也不遵守纪律,对这些孩子我首先很客观的看待他们:虽然有缺点,但他们仍然是好孩子,所以,教育他们时,我不会带着“有色眼镜”来对待他们。每当他们接二连三违反纪律时,我往往会在谈话之后让他们利用自习课抄几遍要求背诵的诗词,这样的惩罚既避免了伤害,又在惩罚中督促了孩子学习。

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会犯错误,而老师们应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胸怀来教育他们,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管理他们,让孩子们在情理法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唐明邦教授主编, 《周易评注》,中华书局出版,1995 〔2〕马卡连柯(苏),《教育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3〕夸美纽斯(捷克)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约翰·洛克(英)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5〕卢梭(法)著,李平沤译, 《爱弥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杜威(美)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五篇:对教师体罚学生的思考

对教师体罚学生的思考

2013年9月6日 王顺平

老师们:我们都知道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是与国家法律相违背的。其中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即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而这项法律的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也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此外,我国教师法第八条第五款也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在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等情节严重的行为,将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97年8月7日修订的《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是“热爱学生”,具体要求是:“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2008年9月3日修订的《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关爱学生”中的表述是:“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总校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规范办学行为的十条禁令,其中第十条“严禁老师违犯师德规范的行为”其中包括严禁体罚、歧视、赶撵学困生,随后《中小学总校教师行为十不准》出台,第一条就是:“不准讽刺、挖苦、歧视、体罚、变相体罚、赶撵学生”。2013年3月22日又出台了18号文件《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学总校关于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的十项规定》第八项:“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赶撵学生。”

这些法律条文、规范要求、禁令、十不准等我们老师们哪个不知道,都知道都明白,可是为什么还会有一些教师仍然我行我素,漠视法律与制度,以身试法呢?在我们身边为什么还会接二连三地出现体罚学生的案例呢?

我思考的结果是:

一、认识不到体罚学生的危害性。

体罚存在着极大的不科学性和危害性。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它不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但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不但是现时的,也是未来的。

(一)从学生方面看:

首先,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伤害一旦产生,便容易给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

其次,体罚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畏于教师的体罚,只得囿于教师规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智慧难以萌发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不敢发挥,久而久之,学生自甘于平庸听话,我们的教育便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再次,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是学生走下坡路的开始。有些学生经常受到粗暴的训斥、体罚,自尊心、自信心丧失,自暴自弃,变成了破罐子破摔的“老油条”。过度体罚的结果,只能使孩子消极适应环境,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

最后,体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冷漠孤僻、敌视和心理闭锁等畸形变态心理。经常受到打骂的学生,平时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唯恐被教师体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胆孝撒谎的性格。这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打骂和过分的严厉只能让儿童说谎,变成怯懦的人,同时养成儿童的残忍性。”

(二)从教师方面看:

体罚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威信,而且当教师实施体罚之时,正好表明了他的失助与无能。一个教师,简单地以体罚管教学生,是把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简单化,它往往铸成一种错误的行为模式,其消极影响是难以消除的。库宁等人的研究表明,使用体罚大大降低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三)从师生关系看:

体罚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扩大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不但很难形成向师性,反而造成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和对抗情绪,不利于施教。学生当面不敢说,背后则不服。体罚使学生精神压抑,负担沉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有些学生受到体罚,感到非常委屈、恐惧,教师讲什么一句也听不进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体罚还影响着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很多家长往往“授权”教师:“孩子在学校不听话,尽管打”。但教师真的体罚学生时,谁的家长又愿意自己的孩子挨打呢?家长往往谴责老师,有的甚至拉着孩子找到学校或对簿公堂,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二、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潜在影响。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并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学校内部,教师则获得了父母所“授予”的权力:“师徒如父子”。老师于是拥有了教育、惩罚学生的权力。有些老师居然还有“好学生是打出来的”这样的极端偏执的观点。

三、思想素质不高,教育手段贫乏。

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有热情,事业心强,想把孩子教好,但由于经验不足,缺少办法,见学生违纪,情绪便急躁,因而体罚学生。有些教师则因为在家庭或社会交往中受气,无处发泄,将学生作了出气筒。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对不争气的学生,教师便使用强制措施体罚学生,而这,却常能得到人们的理解。

四、存在侥幸心理。

好多老师在体罚学生时都存有侥幸心理,认为我以前打了也没事,别人打了也没事,这次估计也不会有事,即使有,想办法摆平就行了,这样的心理必然会导致教育行为失控。

那么我们如何走出体罚的怪圈、杜绝体罚行为呢?

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领导学生认识的地位;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其认识和发展必须在不同程度上服从于教师的领导;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取决于其积极主动的认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实行体罚,危害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体,它不但使学生肉体受到疼痛,严重的直接损伤学生的身体,影响学生机体正常发育,更重要的是它必然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影响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品德的成熟。那种企图靠体罚学生身体取得暂时效果的做法是无效的、错误的,也是没有前途的。

二、提高教师素质,综合利用多种教育手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个教师必须具有扎实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技巧。老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以体罚学生来发泄自己的感情。同时,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和教育过程中的其它问题。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信任,又要严格要求,防微杜渐,既一视同仁,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既适时适度,又持之以恒,既重视学习,又注意品德、体质的发展。

三、树立正确育人观,促“角色转变”。树立正确教育观念,转变落后思想。在现时期,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实行体罚,危害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体,更重要的是它必然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可见那种企图靠体罚学生身体取得暂时教育效果的做法是无效的、错误的。学习倡导“爱”的教育,转变落后方式。剖析学生的成长轨迹,明白不良惩罚并不能唤醒学生,只能让学生在迷途中越去越远;剖析成功教育案例,认识“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剖析,影响教师提高认识,形成观点,从而获得他律到自律的效果,告别体罚,杜绝体罚,自觉用“爱心”来教育学生,诲人不倦。

四、学习课堂控制艺术,获取恰当方法手段。

缺乏科学的教育艺术是产生体罚的重要原因。我们要运用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素养,使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避免体罚。

五、及时从严处理,加强警示教育。

一旦因体罚出现问题,应从事实出发,严肃处理,不能一味袒护,因为袒护也是教师存在侥幸心理的根源,并引导教师吸取教训,从而在从根本上避免体罚现象的发生,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更加健康地发展。

坚守规范,才是立身之本,营造和谐,才能平安稳定。但愿从此以后我们的教师能“远离体罚”,或者让这类事件更少一点。

下载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教师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范文

    浅议教师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东辉学校 张万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不时被媒体曝光,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作为任何一名教师都非常清楚,体罚是严......

    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农村中小学和私立学校尤甚,原因既与学校的管理运作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的法制意识、心理健......

    对教师体罚学生的建议

    我是这样处理教师体罚学生的 在平时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会遇到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面对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有些校长为了保护教室的积极性和尊严,有时会不管不问,视而不见;有些校长......

    对体罚现象的法规解读(★)

    闽南师范大学 课题论文 对体罚现象的法规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corporal punishment 姓名:张璇 学号:1406000119 系别:化学与环境学院 专业:化学教育 年级:14级 2017年05月......

    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处理措施

    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处理措施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学校办学宗旨,经学校校委会讨论特制定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处理措施: 1、......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案例:1.“单腿站立,罚站!”“手抱住头,蹲下!”今年六一节后不久,市民曹女士和5岁的女儿玩“角色互换”游戏时,被女儿扮演的“老师”吓坏了。“后......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等行为。变相体......

    由教师体罚学生引起的思考

    由教师体罚学生引起的思考(凤凰网2011年11月8日) 近20名十四五岁的男孩双膝跪在操场上,或低头沮丧,或四处张望,这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广西桂平市大洋中学。昨日,一个“学生被老师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