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06:3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家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家解读》。

第一篇: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新环保法”六大亮点

2014年4月25日 来源: 中研网 【打印】 【繁体】

分享到:

中研网讯:

十二届全国人大八次会议闭幕,会议高票获通过环境保护法修订案。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表示,全国人大对这部法律的修改是高度重视的,对环保的一些基本制度作出了规定。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针对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又设计了按日计罚。

信春鹰强调,本次修改环保法还对环保的一些基本制度作出了规定,比如从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评、环境经济政策、总量控制、生态补偿、排污收费、排污许可,特别是根据公众意见,又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针对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又设计了按日计罚。

环保相关研究报告

2014-2018年中国环保自卸汽车行业市场投资策略及未来前景预测研

2014-2018年节能环保型船舶行业市场推广及营销策略调研报告

2014-2018年版环保魔术贴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

2014-2018年版环保灭蟑药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

2014年4月

 1 2 3

谈到和其他法律的关系,信春鹰认为,这个领域的法律有很多,比如水、大气等专门的领域法律和现在的这部环保法,既有联系又有分工。联系就是,环保法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法律,规定了基本的制度。那些单行的法律是针对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制度。本法修订以后,其他法律和这部法律不一致的,就适用本法,这部法律没有规定的,就适用那些单行法。我国环保类法律的修改应该会逐步地都提上日程,环保法起到了引领作用。

国家环境保护部法规司副司长别涛今日表示,新环保法增加了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的机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到公共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时候,应当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国家环境保护部法规司副司长别涛今日表示,新环保法增加了环境污染公

共监测预警的机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到公共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时候,应当及时公布预警信息。

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的责任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属于各级人民政府,对各级政府提了四方面的要求。第一,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都应当依照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的处置和事后恢复的工作。第二,要求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污染的公共监测预警预案。第三,在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到公共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时候,应当及时公布预警信息。第四,应当及时启动应急措施,并组织实施,推动环境公共污染危险的减缓。

专家解读“环保新法”六大亮点:监管手段有查封等硬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24日接受中国网专访时表示,这次修订的《环保法》应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环保法》之一,吸收了全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经验,采取了一些很严格的措施,监管手段出了硬招,比如说查封、扣押全有了,对于不认真履行法律职责的官员,特别是市长、副市长、县长、副县长,可以采取引咎辞职的制度。

常纪文说,这次修订的《环保法》的亮点在于:

第一,立法理念有创新。比如里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围绕生态文明进行制度建设,围绕生态文明采取一些硬的措施,考核机制,采用环境信用制度,法律责任很严格等等,原则制定好之后,原则、体制、机制、制度基本都是比较顺畅的。执法理念有创新。相比1989年《环保法》理念有新的突破,1989年的《环保法》还是经济优先,促进经济发展,这次《环保法》通过的,立法方面好得多。

第二,技术手段加强了。老的《环保法》在科技、教育培训方面一句话就带过了,这次刚刚通过的《环保法》,在经济投资、教育、科技等方面,比如加强环境风险调查,比如中共党中央进行的基础研究,包括环境的风险评估,评估之后有利于环境标准的出台,这是第二个技术手段加强了,包括环境信息建设。

第三,监管模式开始转型。传统的环境保护以1989年《环保法》为典型,它的环境监管是以点源为基准,一个个企业去监管,现在25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的环境污染是区域性、流域性的,包括农村的面源污染。《环保法》修改,产生了一些流域、区域的调整方法,比如对农业的面源污染,比如屠宰、养殖,它要求屠宰场、养殖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因为它容易产生面源污染,包括农村农药化肥施用也有选择和规定,大气雾霾,水流域污染专门做出了规定,水和大气的联防联控机制,对节约水进行了专门的调整。

此外,引入了许可管理,《水污染防治法》里有,许可证应该是综合性的许可证,包括水、大气、固体、噪声等等。《环保法》作为基础性的法律,这次在全国人大定调是基础性的法律,对许可管理做出了综合性的规定,并且现在强调,因为现在企业整个经营成本总体

是比较高的,我在地方政府当了三年半的副局长,对此深有体会,比如有的企业开张要做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比如有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的,消防生产的,职业卫生的,水土流失的等等,加起来有六七个预评价。

第四,监管手段出硬招,比如说查封、扣押全有了,我深刻地体会到监管部门没有执法硬招的时候遇到的尴尬境地。我曾经在北京市安监局当副局长的时候,晚上带队执法,有一个地方出现违法作业的情况,因为我们没有查封扣押权,没有对它进行处罚,第二次违法的时候北京电视台把它拍出来,北京新闻里放了,第三次抓住的时候他不但不感到羞愧,还对我们表示感谢,说感谢你让我们上了电视,我们出名了。因为没有查封扣押权,像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的时候有个拆除权,此次《环境保护法》对违法排污这些设备,规定了可以掌控可以查收,这些措施有利于查封违法行为。

还有行政代执行,如果让你治理污染你不治理的,我找人给你治理,费用你承担,这种硬招是比较多的。对于那些环境违法的企业,我们可以采取综合性调控手段,比如你是个超标排污企业,国土部门审批的时候不给你土地,你想扩大规模不给你,你的产品想出口不给你配额,你想上市不给你上市,你已经上市了,你想融资不给你,比如不给你供水,不给你供电,措施是非常强的,有利于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

第五,监督和参与体现环境民主的原则。这次《环保法》修订有个很重大的特点,原来是分为准则、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还有法律责任,负责,总共六章,这次修改为七章,法律责任之前专门设立了一章是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门让老百姓去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环境保护工作。

《环保法》真正设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参与环境保护权,我们已经有了一定实际意义上的参与环境权了,比如公民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这也是环境权有序保障的形式,所以民主性是很强的。

这次有很重大的创新,让政府接受人大的监督,政府不仅接受NGO的监督还接受人大的监督,一年一次到两次,到人大或常委会汇报环境保护工作,人大可以进行批评,所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色彩是很厉害的。

第六,法律责任超严厉。很多是非常严厉的,比如拘留,行政拘留是四种情况,没有环境保护评价就要拘留,你投排污染物拘留,你如果伪造、造假也要拘留,包括瞒报、谎报数据也采取拘留的形式。、新环保法亮点

●首次将“保障公众健康”写入总则第一条。

●首次明确规定“保护优先”的原则。

●每年6月5日定为环境日。

●专列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明确公民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扩大到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相关社会组织。

●加大排污惩治力度。对于拒不改正的排污企业,罚款金额可以“按日连续处罚”,同时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扣押等权利。

●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建立“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将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第二篇:专家解读[范文模版]

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看点——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一个主题六条主线”锁定改革大方向

杨伟民: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确定这样的主题,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也与当前改革形势相适应,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总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会提出了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着6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经济领域改革为例,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土地制度、宏观调控等所有经济领域的改革,都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来展开和推进。全会提出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火车头”牵引作用

杨伟民:虽然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但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这也是《决定》起草过程中非常注意把握的重要原则。《决定》确定的15个方面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1个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文明体制,占了所有改革任务的近一半。

之所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是因为当前中国存在的最突出最根本问题还是发展问题。中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也在变化,只有加快经济领域改革才能释放更多发展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时间表”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杨伟民: 对于改革举措,社会上总有人担心难以落实到位。此次全会通过一些有力举措向外界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改革的决心,狠抓落实确保改革“不放空炮”。

一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当前改革已到调整利益格局的攻坚期,仅靠一个部门推动全方位改革是很难的,需要一个高层次机构来把握大局做决策,统筹协调各方面,凝聚改革共识,落实监督检查,防止改革“放空炮”。

二是鲜明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这意味着剩下的7年时间必须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一时间表为各部门和地方设定了改革最后的边界和底线,表明这些改革任务是可检查、可评估、可落实的。

历经半年多时间起草,千锤百炼后的《决定》可谓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大约2万字左右的篇幅、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每一句话都是改革,或者是一个改革方向、或者一个改革目标、或者一个改革举措,落实下去都会对该领域发展和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影响,有些甚至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参与《决定》的起草和修改,记忆深刻的是两点重要原则:一是起草时只写改革,特别是写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但凡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的,除非有特别充足理由,一般不修改。增加的改革任务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听到很多参会人员说没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改革决心和勇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杨伟民:公报将过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的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也是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其未来影响将不亚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为什么要改?一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过去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但都不能最大限度提高市场效 2 率。此次两字之变,抓住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意味着在配置资源问题上,其他力量如政府,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只能是市场。

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当下大家都在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公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明确了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未来所有经济领域改革都要以“是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标尺。今年推动的一些改革,包括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外界都期待政府出手,但并没有动,就体现了要依靠市场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

三是抓住了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虽然30多年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核心问题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严重、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保护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多有关。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清楚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

杨伟民: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但作用的内涵不同。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作用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

同时,只有界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责越位、缺位、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可概括为5项职能、20个字: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此外,相对于中共十六大,此次全会没有提经济调节,因为这一概念过于宽泛,给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留下空间较大,也与市场决定配置资源相矛盾。

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

杨伟民:全会公报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提法。过去我们说建设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的,而新目标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

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报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体现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的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这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公报提出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一个成熟的社会制度必须依靠法律。公报在不同领域列举了需要完善的制度,表明未来国家治理方式将是法治的,不再是简单命令式或单纯靠行政手段进行。

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权成财税体制改革重点

杨伟民: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点明财税体制作为国家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历经近20年分税制改革,财税体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如稀缺资源缺乏税制保护、税制不能更好发挥调节收入差距作用、地方缺乏税源只能靠卖地方式筹资„„要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总体设计,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

外界关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问题,中央是收事权还是放财权,全会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意味着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将会更加明确界定,并根据事权确定大体支出责任,实现财力和事权关系的总体平衡,在这一过程中今后应减少任意设置专项转移支付。

“不分老大、老二” 更加公平地对待各种所有制经济

杨伟民: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根子在于我们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地位。全会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一大突破和创新,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一是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我们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作为补充,后来承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前提。十五大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这次放在一起讲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鲜明,表明二者没有老大、老二之分。

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准入、依法监管等各方面,都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

三是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此外,《决定》在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方面也有很多新思路、新任务,下一步必将掀起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二波高潮。

首次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杨伟民:当前中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背后有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深层面制度原因。在这一问题上,政府不是干预太多了,而是干预太少了,不是政府越位而是远没有到位。

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

源头严防的制度,就是在源头上防止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等若干制度;

过程严管的制度,就是在发展和开发过程中,建立一套制度约束地方和企业行为,包括划定生态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充分发挥税收和价格的杠杆作用;

后果严惩的制度,就是要建立严格损害责任赔偿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行为,过去的处罚很多是象征性的,无法弥补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的长期损害。今后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领导要终身追究责任,对企业要严厉惩罚,让地方大员付出乌纱帽的代价,让企业付出真金白银,使之今后不敢再破坏生态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最终要让全体人民受益

杨伟民:全会明确提出,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指导思想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最终必须让全体人民受益。

目前《决定》关于深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改革举措并没有全文公布,很多人都在期盼。我国现行体制中确实有一些不公平、不平等的制度,如自然垄断行业,需要调整利益关系,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其他领域的资本进入。对于如何分好发展的蛋糕,公报已经明确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改革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和进军号角。当前形势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引领国家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克服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篇:专家解读皮肤过敏

专家解读皮肤过敏

你的皮肤容易过敏?什么是皮肤过敏?怎样避免皮肤过敏?本期健康周刊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姜薇为我们解读“皮肤过敏”。Q:什么是皮肤过敏?

A:我们一般说的红肿、长痘、暴皮等“皮肤过敏”用医学术语来讲叫做“接触性皮炎”,而在第一次使用某种化妆品24小时内就突发各种不适状况的属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感觉不适的则属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较常见,有的患者并不是自身对某种物质过敏,而是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受到破坏、皮肤功能受到影响造成的。

Q: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A:现在很多女性在早上洗完脸后会忙于在脸上“铺东西”,一层水、一层乳液、一层精华、一层隔离、一层防晒再加一层粉底,多层化妆品增加了皮肤的负担,一到晚上又要卸妆,一些卸妆产品中含有清洁能力很强的化学物质,又会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此外,频繁更换护肤品,使用收缩、紧致、美白等叠加功能的化妆品都可能使皮肤自身功能受到影响。

Q:如何知道自己对什么物质过敏?

A:最安全最权威的方式是去医院做斑贴试验,即过敏原测试。在一些正规的大型医院都会有这种检测,除能检测出致敏的一些化学物质外,一些橡胶

(27420,-65.00,-0.24%)、金属等也在检测范围内。同时,也可将造成不适的化妆品一同带去医院检测,判定是否致敏。如果不是严重皮肤敏感者,可在家自己试验,将护肤品涂抹于耳后或内壁,用保鲜膜包裹24小时,如感到敏感不适,则尽量不要再使用。

Q:哪些物质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A:有14种化学成分须警惕,分别是松香、硫酸镍、硫柳汞、氯化钴、甲醛、秘鲁香油、对叔丁基苯酚甲醛树脂、羊毛醇、硫酸新霉素、秋兰姆混合物、环氧树脂、乙基二胺、对羟基苯甲酸、芳香混合物。此外,如橡胶或一些复合金属都可能是导致皮肤过敏的祸首。如有些患者背部时常红肿,经检查得知是对内衣袋子上的金属镍过敏。

Q:“敏感皮”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护肤品?

A:皮肤敏感者在选购化妆品时可在柜台试用,蘸取一些涂于耳后做测试。在选购时,尽量选择功能单纯的护肤品,如只有单一功能,补水、保湿的最基础、最不易造成过敏。此外,仔细观察成分表也非常重要,成分较少则相对较安全。Q:过敏后怎么急救?

A:如使用某种护肤品发生皮肤发红、肤感很热或出现暴皮等现象,一定要立即停用此产品,并用洁净的冷水敷脸。平时也可以养成用面膜纸浸冷藏后的纯净水做补水面膜的习惯,保湿且安全。在过敏后的那几天也尽量不要使用其他护肤品,如果皮肤感觉太干燥,可以在医院购买维生素E霜做简单的涂抹。

第四篇:专家解读2011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模版]

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摘要】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专家解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

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在过去的几年间,无论是在党中央还是国务院召开的重要工作会议中,还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工作报告中,都谈到了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目前,我国正面临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局的关键时期,此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这一纲领,表明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已经将知识产权战略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近年来我国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发展历程中,从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言论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了可靠的保障。

【报告摘要】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专家解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公开表示重视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标志着知识产权战略从制定步入到实施。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始终将知识产权战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不仅对于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还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迫切需要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与《纲要》的精神是一致的,这对于

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报告摘要】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专家解读】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

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顺应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扩大消费、整顿市场秩序,与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息息相关。去年10月以来,国务院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目前正进一步推进,其效果有目共睹。因此,这样的专项行动十分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持久的举措,建立长效机制,长抓不懈,切实体现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开展专项行动,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应对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需要。

【报告摘要】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专家解读】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执行副院长许春明:

近年来,我国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人力成本、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产业发展形势严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同时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体现。从今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感受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更为明确,对产业升级将会产生推动作用。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产业从知识产权的数量到质量以及意识都发生较大的提升,形成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良好基础。

【报告摘要】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

【专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陈秀山:

2009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十几个区域振兴规划,目前区域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在金融危机之后,区域振兴规划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区域经济规划通过资源整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从已经实施的区域经济规划来看,经济规划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如今无论是企业还是区域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支撑。知识产权能力强、数量多的地区,相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快一些,这是已经为实践所证明的。

【报告摘要】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专家解读】

上海知识产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袁真富:

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迅速,但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知识产权高端专业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这一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创新型人才的智力支撑是不可想象的。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将“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列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大政策,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与我国的人才规划是完全一致的。

【报告摘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专家解读】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巡视员许超: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论述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论述是一致的,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将十七大精神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

但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提法,令人感到备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版权,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举措。

【报告摘要】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作物种业,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专家解读】

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郑友德: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要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就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很不平衡,缺水、干旱、自然灾害等因素威胁着农业增产,只有通过科技手段,培育各种高抗、耐受力强的农作物新品种,以新技术实施科学种田,才能有所突破,而这些均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日益受到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而且,让农民懂科技、搞发明创造,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也是解决人多地少的一个有效途径。

【报告摘要】

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专家解读】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

如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三条重要的科学依据:一是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以新能源产业为例,不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行业已经孕育了一大批正在盈利的企业,并带动了风电设备、多晶硅等行业的兴起。事实上,无论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还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其实都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谁就在产业发展中拥有了主动权,由此知识产权竞争未来是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趋势和需要的。

【报告摘要】

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

【专家解读】

西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曾加: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有利于我国技术研发和经济发展。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智力、技术、知识产权的因素都是首要的选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有利于我国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以较快的速度缩短在技术上与世界尖端水平的距离。引进外资,还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使外资来得放心、用得安心。鼓励外资向西部地区投资,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在某些资源上不占有优势,通过这一举措,可以有效缩小我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均衡的发展。(知识产权报 特派记者 赵建国)

第五篇: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科学发展开新局

一、稳物价:

压力较大 决心更大

解读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4%

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但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马晓河说,这个目标是在全面科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意味着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也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今年物价上涨压力要大于2010年,但总体上看,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马晓河说,从目前形势研判,2011年物价上涨总体水平要高于去年,但与去年相比,将呈现不同的走势。2010年1月CPI增速为1.5%,6月为2.9%,12月达到4.6%,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今年1月CPI增速已经达到4.9%,预计今年物价走势将是高开低走的趋势。

马晓河认为,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从国内看,去冬今春北方大面积持续干旱,威胁夏粮产量,造成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国内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工资上涨带来成本推动压力上升;依然充沛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也是种压力。从国际看,近期国际能源、粮食、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美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国际热钱的流入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物价上涨,增大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

关键词:有利条件

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

尽管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但稳定物价总水平也有不少的有利条件,马晓河说。首先,当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库存量大、供给较为充裕,主要工业品总体供给依然供大于求,由于这二者是控制物价总水平的物质基础,基于上述判断,物价暴涨的基础并不存在。

其次,我国外汇储备充沛,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2.8万亿美元。充沛的外汇储备可以使过多的购买力流出,使增加有效供给的优质资源流入国内,从而更加有效地防治通货膨胀。

第三,为应对通货膨胀,国家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2010年以来,政府先后8次上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力地化解流动性压力,为控制价格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针对房价大幅上涨问题,从供给、需求两方面连续出台多项措施,平抑过高房价。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稳定市场物价,去年国家向市场安排销售政策性粮食1620多亿斤,今年又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农业生产。高度关注民生,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推出各种保生活的短期应急措施。关键词:联动机制

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应与物价上涨联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马晓河认为,两个同步表明未来5年我国将从追求“国富”向更多地追求“民富”转变,其核心意味着让百姓收入不断增长,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让其与物价上涨联系起来,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同时应完善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府的阳光政策。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前提是要有较为充分的就业,今后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把增加就业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快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以达到千方百计增加就业的目的。

稳住农业 赢得主动

解读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 陈锡文

关键词:大兴水利

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农产品供给

只有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才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政府工作报告把确保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提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非常必要。”陈锡文认为,这是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作出的科学判断。从经济形势看,流动性过剩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陈锡文说,从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看,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必须首先稳住农业。“只有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从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看,保持粮食生产好势头难度同样不小。一方面,粮食要在“七连增”的高基数上继续前行,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要实现新的增长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连续增产使得部分地方滋生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的情绪,抓粮积极性有所减弱。越是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越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越要夯实农业基础,抓好农业生产,才能赢得新一年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陈锡文认为,这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将集中精力解决水利建设滞后这个制约“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

陈锡文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集中力量系统整治大江大河,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提升。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现有灌区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工程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弱,小型水库病险隐患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陈锡文说,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将有助于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消除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从第一年开始就要毫不放松、扎实推进。

关键词:“三农”投入

三个“确保”为支农投入增长设定了“硬约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陈锡文认为,这向农民释放了积极信号,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取向不会改变,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

陈锡文表示,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期。面对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耕地难以增加的背景下,要想追求农产品总量增加,只能提高单产,这势必会带来投入和成本的同时增加,因此,要想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确保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国家的大规模投入和增加对农业生产补贴势在必行。

“以前报告提到‘三农’投入增加,更多时候用的是继续增加、大幅增加等表述,今年则明确提出了三个‘确保’。”陈锡文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未完全过去、粮食生产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提出三个“确保”将产生深远影响。“这等于为未来支农投入增长设定了‘硬约束’。”

陈锡文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尽管农业产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但其作

三、扩内需:

增加消费 优化投资

解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 张晓晶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内外均衡

扩大内需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

张晓晶认为,如果说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称得上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那么经历了本轮危机之后,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使得扩大内需有了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张晓晶认为,扩大内需是内外均衡发展的需要。外部不平衡与内部不平衡紧密相连,中国目前存在大量贸易顺差,不仅与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相关,也与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不足有很大关系。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会适度降低储蓄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内外平衡。从长远看,扩大内需则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键词:居民消费

减少百姓后顾之忧,使其有钱敢花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目前中国消费占全球消费的比重已大幅提高,但依然不到美国的1/6。未来,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扩大消费,收入是基础。张晓晶说,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约了消费增长。今后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政府方面,要进行结构性减税,适度降低宏观税负水平;企业方面,要适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红利的比例;居民方面,提高个税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此外,还要加大政府转移支付,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很大。城镇化会带动消费上升,但现在的问题是“半城镇化”——即有土地城镇化,却没有人口城镇化。广大农民工进了城,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但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城镇化,才能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此外,政府还要增加用于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减少百姓后顾之忧,使其有钱敢花。

关键词:投资结构

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更加关注百姓福利的增进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张晓晶认为,首先要进行投资行业的优化,特别是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这些薄弱环节,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如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领域,以及“三农”、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其次,要进行投资主体的优化,即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核心是要落实“新非公三十六条”,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张晓晶说,推进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发展;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无论扩大消费需求,还是优化投资结构,关键在于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更加关注百姓福利的增进。”

四、调结构:

速度平稳 质量提升

解读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贺铿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8%

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足够的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左右。这是我国连续第七年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设为8%左右。

“虽然还是8%这个数字,但意义不同。”贺铿说,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8%的预期目标是为了保增长;2010年,8%的预期目标则是巩固经济向好趋势。今年的8%则是要让速度稳下来,质量提上去,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足够的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然而,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中国有13亿人口,发展的速度不能太慢。这个8%承上启下,既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又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更在强调质量与效益上,释放了明确的信号。”贺铿说。

关键词:GDP含金量

满足13亿人口的需求,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就是最佳轨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在开局之年,强调转方式、调结构,实际上是要求地方政府转变执政理念,别再一味追求GDP有多高,而是比GDP的含金量有多高!”贺铿说。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加快转变迫在眉睫:过分依赖投资保增长,会带来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资金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造成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的风险;而过分依赖消耗能源资源保增长,其成本正在提升,约束正在强化,已不可持续。

“满足中国13亿人口的需求,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就是最佳轨道。企业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完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贺铿认为,路径选对了,关键还要发挥经济、法律手段,要加快转变关键要理顺体制机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这就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机制。报告提出要“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这就理顺了资源产品价格机制。

关键词:分配结构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目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向好,但复苏的基础不牢,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严峻,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只有立足于拉动内需,才能让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更协调地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是重中之重,这既是稳增长的途径,也是让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的手段。发展为了人民,只有分享了发展的成果,发展才有意义,也才能持续。”贺铿说,要扩大内需,首先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样人民的购买力才能提升。同时,还要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积极满足和扩大消费需求。“报告反映了‘十二五’规划草案一个基本的主导思想,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民生为本发展经济。”

下载专家解读(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家解读(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营养专家解读

    营养专家解读:2014高考前一个月饮食注意事项 高考前吃什么?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膳食给考生补充营养?我收集了2014高考前一个月饮食注意事项,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一、忌讳暴饮暴......

    专家解读两会

    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稳物价:压力较大 决心更大 (解读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

    专家解读反浪费

    反浪费,要防“破窗效应” 专家解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2013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第11版发表《专家解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一文,中国共产党......

    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范文合集

    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 十八大报告解读系列:关注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 1、“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

    专家解读十项规定

    专家解读《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新华网北京8月30日电 由教育部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于22日至29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反响。 鉴于多次被证明失效的“减负”......

    专家解读规划热点问题

    我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发布,专家解读热点问题异地高考,还有三大难《 人民日报 》 2012年 7 月 23 日 12 版日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

    民生政策专家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 关于"民生改革"十大看点解读 2013-11-17 08:43宁波晚报| 分享 [摘要]15日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

    专家解读土木工程专业

    值得考生家长注意的是,职业工作内容往往与专业学习内容差别很大。喜欢学习专业内容,不意味着喜欢职业工作内容。比如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力学知识、数学知识,对几何绘图能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