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长期以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八字真经”被广大施教者奉为圭臬,认为只有“嚼烂了喂”才保险。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往往发出 “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目前文言文教学低效化的尴尬处境谈起,分析了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提高对文言教学的认识、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进传统教法的努力方向,试图对今后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尴尬处境 实效性
作者:傅清
工作单位:南京市中华中学(四星级普通高中)邮编:210006 电话:(025)86626026—323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在语文教学改革春意盎然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外,多数学生昏昏欲睡,反应 冷淡,课堂气氛沉闷。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语文教学是鲜活的,如何在营造“绿色课堂”氛围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祖先留下的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多彩结合起来,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如何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了解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境况
1、文言文本身的因素。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先如今一谈到学习文言文,学生颇有微词:交际对话不用,为何要学?文字晦涩难懂,怎么去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用”加“难懂”,哪里还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呢?
2、学习方法的问题。语言的学习必须从感性着手,而不是从抽象的所谓语法规律着手,记住一条条语法要领,并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而学生一向的学习方式即遵循着字字对译、死记硬背的原则,如此机械的学习方法带来的实际效果则是背过即忘,做了还错。
3、教学方法的问题。对文意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语境既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内涵相关,也与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相关,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语境中来揣摩词句含义,这样得到的理解往往是最牢固的,经久难忘的。文言文教学,老师的“言传”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意会”所得更可贵;一定的“认知”手段也能收到某些效果,但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自己的“体知”。但是现在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常常是脱离语境梳理词法、句式,以及虚词的多少种用法,孤立、机械地死记硬背,既枯燥乏味,又没有效率,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呢?
二、构建高效的文言文课堂需要努力的方向
1、提高对文言文学习意义的认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笔优秀的历史遗产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保留、传递下来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在内容上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有介绍古代科学成就的,有阐述当时进步思想的,有鞭挞邪恶势力的,有抒写伟大胸怀、抱负的,有赞美杰出英雄人物的。这些内容都可以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辨别美丑善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有人认为,古代作品用的是已经死去的语言,现代人不必学了,这是无知的表现,又有人说学习文言文仅仅是为了掌握古汉语这种工具,便于阅读古代典籍,这也是浅层次的理解。新课标突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 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中华民族优秀后代。
2、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
(1)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1990年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如下:高中一年级要求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浅易的文言课文;高中二年级要求继续熟悉常见文言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课文;高中三年级要求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传统的文言教学观念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逐字逐句的串讲,就是讲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些语法知识,就是翻译完课文了事。新课标第9条目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新目标定位在“读懂”,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传授上面。文言知识是无可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
(2)注重文道统一的原则。文道统一,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何谓“文言”?“言”,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文”则包括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思想、情感等方面。“言”的学习,可以掌握知识;“文”的欣赏,可以提高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令人遗憾的是,在现有高考模式的指引下,很多语文教师把精力几乎全都放在对文言字词句的疏通上,忽视了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挖掘,这无疑是浪费了我国古典文化中丰富的精神资源。“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去发现言语作品所表现的‘言语内容’和生成的‘言语内容’。”文言文阅读教学亦应如此。我们应该坚决摒弃仅以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句式特点等为教学内容,把文言文阅读教学变成纯文言知识教学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从语文工具性的路上奔向提高语文素养的理想之所。
(3)注重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从国文科,咱们将要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 因此除把教材中的文言文当作阅读示例外,有时也可不妨将其看作是写作范例。如《项脊轩志》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细节描写对情感的渲染、如何使结尾富有余韵等,《齐人有一妻一妾》可以训练学生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寡人之于国也》中 学习孟子譬喻说理的议论方法。
3、改进单
一、僵化的教学方法
(1)“读”字为先,培养语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笔者认为,课堂中应提倡教师的范读。教师范读的目的在于用声音向学生传递自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借助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为学生创造回味、思索和想象的空间,激活他们的情感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诵读课文比制作课件难多了,它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执教者内在的修养。教师本人的朗读是名家的朗诵录音无法替代的。教师的声音可能不够优美,朗读技巧可能不够纯熟,但我们读出来的是经过自己“二度创作”的作品,融入了我们自己的情感体验,更容易在课堂上建立起“情感场”,更容易让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只有首先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才能真正激发起学习动力。新课标第9条目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如果能熟读成诵,即使学生暂时不能体会文中之味,随着知能的日积月累,终会反复“咀嚼”,“慢慢消化”。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2)设置问题,激活潜能。
以往“一字一句”枯燥讲解,使学生丧失了作为人的能性。在一个个问题情境的设置障碍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才能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归还其“主体”地位。教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如果只从“寡人之于国也”的“之”字作用意义讲解,必然阻碍了学生认知潜能的释放,变成被填的“鸭子”。如先整体阅读第一段,提出“梁惠王向孟子问了个什么问题” 则学生思维兴然,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中积极动脑寻找答案,然后顺势深入,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梁惠王有此疑问”?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因而答案于讨论中自然提出:因为梁惠王自认为“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如何“尽心”?则有“移民、移粟”之句落实,是否真正“尽心”,答案纷然,讨论热烈,最后形成共识:与“邻国之政”相比,只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别。笔者听过一节《烛之武退秦师》,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本文中哪个人物最具有智慧?要结合具体的语句作多角度分析。同学们依据自己的解读作了相应的发言。有人认为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谈判技巧,也有人认为晋文公拥有治国的大智慧。教师在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的的过程中,把相关的文言知识一并作了强调。在如此兼顾字词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将学生的思维完全激活,变教师单纯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学生始终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体”。(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心理学原理表明,“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起促进作用的,是顺向的正迁移。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问题就解决的大半。而我们最熟悉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巧借成语积累义项,如“是”字在唯利是图(助,提宾,无义)、混淆是非(正确的)、是古非今(认为„„正确)、一身是胆(判断动词,是)等成语中意思各不相同,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这样的训练会缩短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文言知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除此之外,因为语言是相通的,所以有时也可借用英语中的知识点来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难题,比如文言文中比较典型的“状语后置”现象,就可以借鉴英语中通常的表达形式(状语一般都放在句子的末尾,例如 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来对照讲解,等等。如此以来,学生还会视文言文的学习为畏途吗?(4)谈古论今,汲取智慧。
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后,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其现实意义。如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出的“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方法,体现了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具有深刻的思辨性,这为我们提倡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文中提到的物质生活稳定后还要“谨庠序之教”以教化民众的做法,则与当今国策“两个文明一起抓”相契合。《劝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秋水》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满,《齐人有一妻一妾》对不择手段汲汲于富贵者的讽刺,都超越了时空限制,发人深思。将古人的思想拉进鲜活的现实当中,可以消除学生与文言文的历史隔膜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古人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有人说“教师即课程”,此言得之,因为新一轮的课改虽涉及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但这些改革都要靠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去体认,去实现,去完善,去创造。套用诗人余光中的一句真知灼见:只要经典常在,必然汉魂不朽,让我们都保护和弘扬经典的灵动与清纯吧!除了语文老师,还有谁来珍视语文这方世界的灵动与清纯?除了语文老师,还有谁来捍卫那一颗颗依然还对古文心存热爱的赤诚之心?文言经典这朵昔日黄花,如今有谁堪摘?也惟有语文老师,才更有责任躬耕于桃园,为文言教学力尽绵薄。参考文献:1、2、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再谈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
再谈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学习文言文的:当老师补充相关背景,疏通文意,解说词句时,他们不以为然,而当教师一旦进行口头翻译时,则专心致志,将老师的译句一字不漏的写在课本上,当教师进行复习检查时,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流利地进行对译了。这种学法很难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现将我的一点经验介绍给大家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疏离感。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做法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现代人的意识去诠释文言文。如在教学《游子吟》时,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畅谈对母爱的感受,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深意。
二、要重视诵读指导。
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能培养学生语言感知、顿悟能力。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学好文言文。因此,一篇文言文,应由 老师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字词的读音,然后由学生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而且还能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对知识的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通过比较归类,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把文言文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的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的,这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如果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三篇: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学校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贯彻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根据学生当前的发展特点就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效率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对其他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本文笔者主要谈谈引导初中生学好文言文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以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
西拉士曾经说过:“对自己抱有兴趣的人使我们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积极地投入其中。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阶段开始的,学生刚开始接触,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教师没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会对文言文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中获得乐趣,让学生爱上古文。以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邹忌设喻说理的方式并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状况等将学生分成互相帮助的学习小组并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疏通文章,翻译课文的大概意思,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文词汇。然后从课文中选择自己的人物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十分钟之后,让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篇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深入了解课文所包含的真正意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二、重视学生的文言文朗读,培养语感
古人曾经说:当一个人多次朗读文章的时候,就会明白其中的内涵。由此可见,文言文朗读对学生至关重要。而且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通多反复的朗读,才能了解文章大致意思并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但在当前的初中课堂上,教师为了快速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学习文言文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去阅读课文,使得学生还未理解文章就开始听课,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导致教学效率不断下降。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文言文一般有大声朗读、默读、边译边读等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采取边译边朗读的形式,然后在班级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某些同学发音不正确的字词,引导学生学会断句,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等,然后当学生翻译过一遍之后,让其再次大声朗读,感受文章的内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掌握学习重点。这样学生通过朗读之后,就能轻松进入下一环节,彻底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轻松掌握文言文知识。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好学习技巧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地配合教师,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当前的很多教师在教文言文时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认为学生会翻译即可,其实教师的观点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不利于?W生正确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巧。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课本上一般会给出一些文中字词的解释,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还会遇见自己不会的生字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来帮助自己读懂课文,查找自己不会的词汇,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其他文章时,能根据工具书快速地去理解课文意思,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积累文言文字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笔记本,将学过的字词整理在上面,像在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词、一词多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记忆、理解文章意思。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像文中的“辩”通“辨”、“得”通“德”、“万钟”是指俸禄的意思等重点字词,就可以整理在笔记本上,方便学生查阅、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继承民族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所以,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弘扬古典文化。另外,教师也要丰富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以及专业素养,为学生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郭仕康.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122.[2]刘大年.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3(11):22.[3]谭兴玉.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J].散文百家(下),2016(9):123.编辑 谢尾合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
新课程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语文教育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受到的震动可以说是最大的,面临的新问题最多。这里我们不打算全面讨论这些问题,只想就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谈一点看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语文课标》)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修订版)》(下简称《新大纲》)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既不应该上成单纯的语言课,也不应该上成单纯的文学课,而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且范围还可以更广一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以前语文学科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偏差,新课程提出了“人文性”而就忽略甚至完全摈弃语言教学。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比例,文言文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呢?下面我们谈两点意见。
一、把握汉语特点,品味语言,整合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学鉴赏教学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就是说,作为母语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不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通过品味语言,去把握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对文言文语言教学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汉语的特点很多,受篇幅的限制,下面我们举例性地来看几点:
①由于没有形态变化,汉语的词兼类现象普遍,推而广之,汉语,尤其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也比较普遍。
兼类(每类只举一个义项),如:
市 名词—集中进行交易的市场。《说文解字》:“市,买卖所之也。”《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动词—交易;做买卖。张愈《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活用,如:花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花,名词用作动词。
②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如,造:到,去。《广雅·释言》:“造,诣也。”《孟子·公孙丑下》:“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将来时)《世说新语·任诞》:“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过去时)
③古典诗文里常常不出现人称代词。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理解是:综合性学习不仅指跨学科,也指一个学科内部各知识层面之间。假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利用汉语特点组织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将其扩展到文学欣赏教学中,整合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学欣赏教学,可能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有利。举两个例子。
张愈《蚕妇》诗的首句“昨日入城市”,有人以为“市”指市场,“城市”是近义词连用。这似乎也能说过去,但诗的意蕴却在无形中被削弱了许多。如果我们能从汉语词兼类现象普遍这一特点出发,将“市”理解为动词(交易),情
况就不一样了:试想一下,在未入城之前,蚕妇对她家里人,乃至其家周围的养蚕人无罗绮可穿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那时候不“泪满襟”呢?我们只能这样设想:她没有认识到这是普遍现象。当她入城“市(交易)”时,看到所有在市场卖丝的养蚕人都没有穿罗绮(过去市场有专门化特点,买卖同一样东西都在一个市场),而所有穿罗绮的人都不是养蚕人,此时,她的感慨才深,才会“泪满襟”。这样一来诗的意境不就出来了吗?
再看李白的那首《送友人》。显然,诗中“游子”指对方,“故人”指自我,但李白没明言“你”“我”,这对诗的理解和欣赏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旅美学者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说:“这首诗里没有人称代词如‘你’如何‘我’如何。人称代词的使用往往将发言人或主角点明,并把诗中的经验或情境限指为一个人的经验和情境;在中国旧诗里,语言本身就超脱了这种限指性(同理我们没有冠词,英文里的冠词也是限指的)。因此,尽管诗里所描绘的是个人的经验,它却能具有一个‘无我’的发言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情境,这种不限指的特性,加上中文动词的没有变化,正是要回到‘具体经验’与‘纯粹情境’里去。”就是说由于没有使用人称代词,诗中的“游子”、“故人”在有具体所指的同时,也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它们和诗中那些没有时态变化的动词相配合,创造出了一个既具体又宽泛的意境,极易引发各代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过去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言文字教学和文学欣赏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成了几乎互不相连的两张皮,现在如果能将两张皮合成一张皮,以汉语的特点为联系点,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系联到文学鉴赏,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时照应语言教学,两者相互促进,彼此融合,兴许会走出一条语文基础教学的新路子。
二、利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有益经验,古为今用,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 改革不是割断历史,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已被吸收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和方法中去了。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古为今用,更有效地开展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下面我们借鉴训诂学的知识,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以形说义,考察字的本义,整理词义引申系列,整体把握多义词语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字形来分析字的本义。掌握了字的本义,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一些古典诗文中的词义,进而领悟作者的意图。同时可以拓展到现代汉语,明了一些双音词的语义构成。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字的本义为基础,整理词义引申系列,整体把握多义词语义。
前者如:优,《说文解字》:“优,饶也。从人,尤声。”其本义为丰饶,充足。引申为胜任而有馀力。《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句中的“优”正是“胜任而有馀力”,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优秀”。组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如:优厚──丰厚,沙汀《困兽记》十二:“他们最觉得不平的是,公务员的待遇远比他们优厚。”优裕──丰饶,富裕,充足。叶圣陶《倪焕之》二:“他们的生活当然并不优裕,可是男俭女勤,也不至于怎样竭蹶。”二词中的“优”的语素义都来自其本义。
后者如:属,《说文解字》:“属,连也。从尾,蜀声。”徐灏注笺:“属之言续也。《系传》曰: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是也。引申为会合之义。”
连接、连续(本义)→跟随
→归属,属于
→统属,率领(管)→嘱托
→连缀;撰写。
《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属,连续。《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属,归属。《芙蕖》:“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属,属于。《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属,管。《史记·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属,写作。《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嘱。
2.据境索义,探求词语的言语义,准确把握原文
《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做到:“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语境指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场景、涉及到的人物,甚至于语体特征等等。举两个例子。
(1)《汉书·律历志一》:“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隋书·经籍志》:“孔子观其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比较两例语境,显然两个“删”字语义不同,前者指删除,后者指筛选。
(2)《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由“往来”“共其乏困”诸词语可知“行李”应指人,此谓使者。
(3)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杨慎《升庵诗话》:“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舍、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氏的批评之所以可笑,是他没有考虑到诗的语境用字是不能坐实的。文言文中据境索义还可以利用辞例。所谓辞例,是指古人遣词造句所采用的某些特殊的格式,它反映了古人的某些共同的行文习惯。常见的辞例有俪偶、连文和对文。
俪偶 古人行文常喜欢将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这就是俪偶。俪偶句中处于相应位置上的语言单位总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两句相俪偶,“长林梢”与“沉塘坳”语法结构应相同,“长”是修饰“林”的,故“沉”亦应修饰“塘”,它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沉塘”即深塘。
对文 处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两句或本句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同义或反义的关系,谓之对文。如:
(1)李商隐《昨日》:“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叹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此赊字骤难索解,细案之,此为七律,对仗工整,赊字对也字,系以助辞对助辞,可无疑义。意言紫姑昨去,青鸟今来,均之匆促离散,未得团圆而已。来赊,犹云来思或来兮。”韦应物《池上》:“郡中卧病久,池上一来赊。”杨万里《多稼亭看梅花》:“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两诗中“赊”字也都是语气词。
(2)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人极马倦。”“人极”与“马倦”结构相同,“极”语义应与“倦”同,也是疲惫的意思。《世说新语·言语》:“顾司空未
知名,诣王丞相。丞相小极,对之疲睡。”句中的“极”亦为疲惫义可证。
(3)《公羊传·宣公八年》:“去其有声者,废其无声者。”何休注:“废,置也。置者,不去也,齐人语。”《玉篇》:“废,放置也。”《庄子·徐无鬼》:“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成玄英疏:“废,置也。置一瑟于堂中,置一瑟于室内。”此例中“去”与“废”为反义关系。
连文即同义、近义词的并列连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句中的“试用”和现代汉语不同,是两个同义词连用。《说文解字》:“试,用也。”《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登山雨中试蜡屐,如洞夏里披貂裘。”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深入研究,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多说了,期望能以此引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也希望专家们给予指正。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
有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人教版),一年的新课学习,一年的复习,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并不拖总分的后腿。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门学科都在努力地尝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要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而且,中学生物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维训练,使其初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改革等级化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由于处在教师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处于消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思维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积极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思维互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竞赛及游戏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亦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使得“教”与“学”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针对性的补救。多边活动既让学生各抒己见,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
四、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
直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生理现象、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实验操作等表象。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维,促进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六、注重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他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习惯培养,前期需要教师有耐心和毅力,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时刻观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在修正中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以上介绍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要付诸实施,必须将思维教学的目标与生物教学的目标综合起来考虑,构建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检测方案,形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其次需处理好思维训练与观察、实验等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探索生物思维教学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