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课程的考试 85分
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课程的考试 85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是谁的名言?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2.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倡导和培育起来的优良作风是什么?
A.求真务实 B.艰苦奋斗 C.理论联系实际上 D.联系群众
3.下列哪种思想是邓小平提出来的?
A.实事求是
B.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D.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4.要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应该怎么做?
A.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原则 B.坚持解放思想的根本原则 C.坚持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则 D.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5.“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这是谁说的?
A.鲁迅 B.郭沫若 C.巴金 D.老舍
6.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A.要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B.要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
C.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 D.要在能不能求真务实的方法上求突破
7.“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这是谁提出的?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8.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后的社会基础不包括的阶级有哪些?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个体户
二、多选(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如何才能做到在真抓实干中艰苦奋斗?
A.艰苦奋斗必须注重实干 B.艰苦奋斗必须尊重实际 C.艰苦奋斗必须依靠外力 D.艰苦奋斗必须讲求实效
2.反对极端利己主义,要做到哪几个正确对待?
A.正确对待国外势力,始终保持一颗勇敢心 B.正确对待名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C.正确对待工作,始终保持一颗进取心和责任心 D.正确对待权力,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
3.建国初期的群众基础包括了哪四个阶级的联盟?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主阶级
4.新时期群众思想认识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A.群众的主体意识在增强 B.群众的平等意识在增强 C.群众的参与意识在增强 D.群众的法制观念在增强
三、判断(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正确 错误
2.执政党的建设归根到底是政党、国家公共权利和社会三者互动的结果,国家公共权利最终起决定作用。
正确 错误
3.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段话出自十七大报告。
正确 错误
4.求真务实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
正确 错误
5.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
正确 错误
6.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也郑重告诫全党,艰
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
正确 错误
7.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标准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
正确 错误
8.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是邓小平的语录。
正确 错误
第二篇: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一、什么是党的优良作风
党的作风是指,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特征和品格的整体精神风貌,也可以说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革命战斗风格。在民主革命阶段,党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曾以“有的放矢”形象地比喻理论联系实际。“的”是靶,“矢”是箭,“有的放矢”就是放箭一定要对准靶。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矢”,去射中国革命实际这个“的”。理论联系实际,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掌握理论,就是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使理论得到发展,而不是仅仅学一些革命理论的词句条条;二是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正确把握实际情况,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加以科学的分析,来制定政策,而不是仅仅搜集一大堆实际情况。三是必须注意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正在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中把事物的发展规律,总结出经验并上升为带有指导性的理论。理论与实际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统一起来,才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制定党在各个革命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纠正来自“左”或右的错误,使党的事业不断获得胜利。
第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向群众学习,对群众负责的作风,也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人民群众是认识的主体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是要求党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刻也不能放松群众工作,要为广大群众求解放,谋幸福。只有坚持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党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真正实现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权。
第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就是对党内、同志之间在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中存在的缺点、错误,真诚而又严肃地提出批评,帮助犯错误的同志提高认识,取得进步;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认真地进行自我检查,提出纠正的方法,取得深刻教训。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本着“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原则,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目的是为了团结同志,改正错误,取得进步。要真正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必须做到:一是经常开展自我批评,党的自我批评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政策失误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进行自我批评;二是鼓励人民群众对党、党员对党组织的批评,使党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三是必须通过法规、制度来保障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经常进行;四是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坚持原则,以理服人。
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优良作风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对我们党来说,党的作风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2 作为执政党,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的执政党,需要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这是时代对我们党提出的客观要求,是现实对我们党提出的严峻课题,也是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寄予的殷切希望。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伟大的事业需要良好的党风,良好的党风推动伟大的事业。要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需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回顾党的历史,正因为我们有好的作风,我们党才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战胜了比我们强大得多的敌人;因为我们有好的作风,我们党才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实践证明,优良作风是一种政治资源,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和党员为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而共同奋斗的重要法宝。
今天,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是要用好的作风来贯彻落实。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从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确保党和国家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高度,充分认识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性,自觉把党的优良作风继承下来,把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作风建设和发扬起来。
第二、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党的作风是一个政党及其党员精神面貌的总体表现,是一个政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民群众认识和评价一个政党的重要依据。作风正才能形象好、形象好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得到发展,反之,党员的作风不正,就会丧失先进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党风不正,就会失去民心,失 去政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多年的老党、大党相继失去政权,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在党内滋生蔓延,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失去民心。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把党的作风与党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充分认识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使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
党的优良作风是在我们党长期的奋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成千上万的党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正因为始终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我们党才始终保持了先进性。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优良的作风,党员的先进性就不可能完整地体现出来。因此,每一个党员都应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当前时期党风存在的一些问题
1、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有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淡漠,缺乏使命感,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和上级部门决策打折扣,常常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利益甚至个人利益为本位,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扭曲,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自己谋私利,搞山头主义,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有的把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抛到九霄云外,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坚持以人为本,严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对群众呼声和要求臵若罔闻,有的甚至臵群众生命安全于不顾;有的缺乏服务群众的意识,遇到群众办事和反映问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态度“生、冷、硬”,“吃、拿、卡、要”,“ 不给钱不办事,收了钱乱办事”,官腔官气,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严重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损害党的事业。
2、工作作风浮漂,形式主义严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对工作不负责任,作风漂浮,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有的政绩观错误,乱铺摊子,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热衷于搞 “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沽名钓誉,劳民伤财,欺上瞒下,虚报浮夸;有的科学决策的能力不强,在重大问题决策时不征求意见,不做可行性论证,而是靠拍脑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有的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有的陷于文山会海,表面看起来忙忙碌碌,实际是没有效率;有的习惯于整天浮在机关开会、批文件、听汇报等,没有下功夫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即使到基层,也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是用心和群众交流,没有真正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等等。
3、领导作风或独断专行,或软弱涣散。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无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忽视党内民主建设,不注意发挥领导集体的作用,常常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作风专断,搞家长制、“一言堂”;一些领导干部则软弱无刚,好人主义严重,在错误面前不敢坚持原则,对错误言论不敢理直气壮批驳,对错误行为不敢大胆抵制,对腐败现象不作坚决斗争,患得患失,明哲保身,丧失了共产党员应有的立场和正义感,等等。
4、生活作风铺张浪费,奢靡腐化。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背离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工作、办事总要讲排场,比阔气,不计成本,不讲节约,铺张浪费严重;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法纪观念淡漠,道德防线失守,追求低级趣味,生活作风不检点,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吃喝玩乐,恣意挥霍,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婪成性,腐化堕落,直至走上犯罪道路,等等。
四、当前党风存在的问题的根源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不仅要看到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认清党的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第一,党长期执政致使党内一些人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党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自身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但是,由于党长期执政,使党内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是高居人民群众之上的官老爷,颠倒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他们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于是滋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作风。一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有的干部甚至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如果不加强党风建设,听之任之,就会失去民心。
第二,一些方面的制度不完善使党风建设效果不够显著。
过去,我们把“思想改造”作为党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强调“灵魂深处闹革命”,而忽略了制度方面的外在约束。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事实上,因为党员干部处于多种权力和义务的交汇之中,充当着多种社会角色,有时职责会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冲突。职责要求他们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但个人私利也可能诱使他们以权谋私。这就要求我们对党员的作风和行为的约束不能仅仅依赖于道德自觉,而必须建立健全党风建设的制度规范,避免事先规范不明,事后惩罚不力的现象发生。一些地方治党不严,管理和监督不力,致使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章立制是解决无规矩可循的问题,但有了规矩也未必能成方圆,还要靠健全的 6 监督机制。应当说,近年来,党和政府在作风建设方面、廉政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在建章立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出台了有关打击贪污、贿赂等腐败行为的重要法律,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廉政法规制度,但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治,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事实上,有些问题不是没有制度规定,而是监督执行不力。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一个个大案、要案的曝光提醒我们,在强化对党员干部教育的同时,对他们更要严格管理;不仅要严格管理,还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要建立落实党风建设制度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严格执纪,追究责任。
第三、放松了思想作风修养使一些党员在诱惑面前丧失了原则。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些党员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百姓,不是把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自己的为政之本,而是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支配下,以权谋私,坑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地破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五、在新时期如何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为民,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就是求真务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清廉,就是自觉遵守党章,严格执行廉政准则,主动接受监督。
2、发展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从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主席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到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三大优良作风” 7 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1949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再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党大兴“党的四大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告诉我们,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的向背,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对党的优良作风我们要坚持不断地发展和弘扬。
3、坚决反对“四风”。一是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改进学风文风会风,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求实效上。二是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克己奉公,勤政廉政,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四是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业。“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就能够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干一番事业。
4、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认真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照镜子”主要是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四面镜子,特别是焦裕禄精神,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查摆问题、找出差距、明确方向。“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问题,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端正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清 8 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5、建立健全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要以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篇: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文章标题: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目标来建设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自我发展壮大,走向新境界的豪迈宣言。它不仅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也是党面对新时代世界大势所做出的一个重大时代性抉择,是坚持党的宗旨所做出的又一次庄严的历史承诺。
“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归宿,是最忠实地代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忠实地贯彻体现人民的意志,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获得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对于这一点,特别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和现实敏感性,才能充分地理解和贯彻执行。
一、党的宗旨是确定党的性质的价值导向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政权、党所领导的全部事业的唯一的最高宗旨。所谓“宗旨”,就是根本的、最高的、统率一切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原则。“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实质的价值取向,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一般说来,奉行什么样的根本价值观,则表明政党、团体和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政治面貌和历史地位。党的宗旨的内容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并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quot;(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是从价值与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高度,明确而完整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这一价值观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它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自觉无条件地站在历史的主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忠实地贯彻人民的意志,去争取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和美好前途。
这一人民主体论价值观的科学基础,在于以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彻底的科学的实践观和社会发展动力的辩证法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上)党的宗旨即最高价值观的一大理论特色,是对历史规律、客观真理与人民价值的深刻理解。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真理与人民利益一致“这个具有高度理论创造性和实践指导性的命题。他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同上)一般说来,真理与价值之间是彼此存在差异和对立的。真理不是价值,价值不是真理;真理不一定对任何人都用,对人有用也并不一定符合真理。但是,站在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高度,以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符合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价值标准,那么这种价值就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之间有着内在的、无可否认的高度一致性,”不一定“就可以变成”一定“。这是因为,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归根到底是社会历史主体及其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显现,它必然存在于、表现于社会历史主体--人民大众自身存在、活动及其条件和过程的深处,必然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条件的变化互为表里。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就是人类和人民的存在、利益、活动及其条件运动变化的逻辑;人类、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变化所遵循、所体现的逻辑,就是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因此应该说,”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历史主体意识,是一种达到了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的先进价值观。
党的宗旨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党本身说来,是根本性的、普遍性的和决定性的要求,它必须通过党的全部纲领、路线、战略、方针、政策和策略、乃至工作作风等得到全面的贯彻体现,并保持始终。如果没有了这种联系,就意味着党改变了性质,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不仅在于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先进性,也在于价值观上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性,在于科学世界观与先进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性。没有这二者之间的高度统一性,就不能始终体现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就不是一个高度成熟、自觉和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党的先进性的这一要求:”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quot;我们要把这些号召提升到党的宗旨高度来理解和执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践中贯彻体现。
二、”人民“范畴的现实定位
贯彻党的宗旨的观念前提和决定性
环节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人民“这个历史范畴。要为人民服务,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准确、深入、完整一贯地理解人民,心中真正地有”人民“。
有人认为”人民“这个概念过于抽象的、空泛,实际上往往流于感情化和随意化。实际并非如此。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人民“的确是一个既具体又广泛,既有很强历史普遍性、又有很强政治性和
政策性的概念,需要用一套科学、积极、清醒的观念和方法去理解和把握它。
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确认”人民“的具体范围有两条基本的标准:一是”质“的标准,即依据现实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和趋势,针对人们同这一历史任务的关系,来划分人民和敌人:作为人类现实的的”健康肌体“部分,站在历史前进方向一边,对完成历史任务起推动和辅助作用的人们,他们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他们就是人民;而站在对立面,成为革命对象和历史进步障碍的人,则是人类肌体上的”病变“部分,他们才不属于人民范畴。这一标准可以叫作”历史进步原则“。二是”量“的标准,即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由多种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构成的一个最大复合体,是人民。量的规定来自质的规定,由于社会生活必然是由绝大多数人来共同承担的,所以人民永远是人口中绝大多数。这条可以叫作”绝大多数原则“。在质的标准上坚持”历史进步原则“,在量的标准上坚持”绝大多数原则“,并通过具体的历史分析、阶级分析和政策策略分析,使两个标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念的精髓。
”人民“范畴所具有的一般涵义,总是指承担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任务的所有个人的总和,是对实实在在地承担各种社会正常职能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成员的统称。简言之,人民永远是指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绝大多数人。显然?quot;人民”范畴的内涵要比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的内涵更简单、单纯许多;因此它的外延则比其他范畴的外延更宽泛、灵活许多。理解“人民”既要以对个人、团体、阶层和阶级等的分析和综合为根据,又要超越个人、团体、阶层和阶级等特定范畴。唯其如此,“人民”才能全面地复盖社会历史主体的现实形态,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动力因素的客观现实。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毛泽东曾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级阶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文中黑体字为笔者所标)在这些具体的分析和判断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质和量两个标准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中是否做到真正地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的一边,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是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成败的根本因素。因此党在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把确立清醒的、准确的“人民”即党所服务和依靠的对象范畴,作为首要的问题提出来,给以科学的回答,并作为制定具体的路线、战略、政策和策略的依据。?quot;人民“是个广泛的、复杂的、动态变化着的历史范畴,即使主观上十分尊重人民,如果实际上不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态度去把握现实,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在我们党已往的经验教训中,确实出现过人民即服务对象错位――”想为人民却或伤害了人民“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极其复杂和隐蔽的:
例如,正确地判断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方向和目标,是运用质的标准正确把握人民范畴的前提。这需要与时俱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透彻地分析并抓住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现实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任务之所在。离开了主要矛盾,或者不能正确地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意味着不能真正地认识人民和依靠人民。在这方面,我们已往最大的教训是?quot;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下,依旧沿用阶级对抗时期的思维方式,把阶级对立看作是主要的社会形势,用狭隘、极端化的阶级观念取代了人民观念,用阶级斗争冲淡了为人民服务,而把人民群众切身的物质文化需要放在一边。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去判断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同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主要矛盾去划分人民与敌人的界限,结果是一样的,都必然会损害人民的利益,并导致失败。“文革”的教训就是如此。
再如,正确处理社会上人们的客观地位和主观态度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地把握为人民服务大方向的一个试金石。根据人们的立场同当前历史任务的关系来判断社会上的人们是否属于人民范畴时,所谓立场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客观利益和作用,还是指人们具体的主观态度?依据马克思主义“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原理,应该是用人们的客观地位来说明主观态度的根源和实质,进而把握客观地位和主观态度的统一。正因为如此,我们党能够始终毫不动摇地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坚信不管群众目前的觉悟如何,他们本质上都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也正因为如此,能够透过一定时期内某些非基本群众(某些中间阶级、阶层)动摇不定、犹豫反复的政治态度,从其客观利益和地位中,看到他们属于人民的本质方面,看到使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转向革命一边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是在思想和行动上,使党所领导的人民队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quot;绝大多数“规模的一个基础。相反,如果不能客观地全面地看待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或者仅仅根据人们一时的主观态度(是否拥护某项措施,是否积极、先进)来划分人民与敌人的界限,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在知识分子问题上,过去曾较多地从阶级出身方面来考察,而很少从更深的一个层次--知识、科学、技术、文化在社会进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理解知识分子,并且把他们的某些独立个性当作是离心离德的表现,以主观态度划线,就一度出现了把知识分子排除于”人民“之外的倾向。这些都导致了对人民观念的偏离和实际上脱离人民群众的行为。
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上述历史经验,在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基础上,确立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使我们党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同时也就意味着重新团结和依靠全体人民,把全面地贯彻为人民服的宗旨务摆在了中心地位。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整套思想,其中特别包?quot;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措施在内,自始至终都明显地饱含着对全体人民群众的深刻理解、深切关怀和充分尊重。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的具体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江泽民的“七一讲话”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了这一新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其中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精辟论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在内,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之中的先进分子也可以加入党的组织,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成员。这就是说,他们不仅理所当然地是人民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宗旨中规定的服务对象一部分,而且可以经过努力而成人民之中的先进分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可以看到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也是对于新时代人民定位问题的科学回答,使我们对新时?quot;人民“范畴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更具体了。
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告诉我们:全体人民正是党的广大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全体人民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着新的历史。不论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不论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等出现了如何多样化的情况,都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人民的权力和力量之所在,看作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显示。因此要使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眼中?quot;人民”更具有活生生的时代的形象,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生活实践本身的发展,始终关注绝大多数乃至全体人民的自身动向,并使自己的观念与之相适应,决不能用陈旧的、脱离实际的教条束缚住头脑。必须彻底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方式,才能充分理解“人民”范畴新的定位及其意义,才能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成切实的行动。
三、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振兴事业的核心力量。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地位,同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宗旨,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保持党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分不开。在革命年代是如此,才有了革命的胜利;在执政的建设年代更要如此,才能有政权的巩固和事业的兴旺。
而党的宗旨的贯彻、党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归根到底表现为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中,都要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坚定维护者、真诚服务者。党的事业,归根到底也就是为了人民,发动人民,依靠人民,实现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quot;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因此,党”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是统一的:”代表“的根本是”服务“;”领导“也是服务,是在服务基础上的”代表“。
”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之间的统一,是党得到人民群众衷心信任和拥护的基本条件;始终体现和保持这种统一,则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就如何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了深刻的阐述。其中包括:
1、要从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根基方面理解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自觉地以中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执行者为己任,它同中国人民大众的关系,并不能用古代帝王的”舟水关系“说来理解,而是一种更加密切一致的关系。毛泽东曾用”鱼和水“、”种子和土地“、”愚公和上帝“等来作比喻,邓小平则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并且用”船长与水手“的关系来比喻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之间共命运的关系。他们都反复地强调了党在根本上来自人民群众,生存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道理。如果离开了这一根本关系,把党看作是在人民群众之外或之上某种神秘的、宗派式的团体,就必然会歪曲党的性质,割断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要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方面理解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的利益也就是党的利益。党的事业本质上是、也只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事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党领导的革命是人民革命,军队是人民军队,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若偏离了这些,党的性质就会改变,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就会丧失。因此防止党在人民利益之外形成特殊利益,是防止党变质的根本保证。其中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最为重要的,?quot;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而腐败现象的严重性,也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要从总体上把握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标志,“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quot;就是说,”代表人民“并不是仅仅取得一次性的授权,”服务人民“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愿望和响亮口号,而是要通过党的全部思想、言论和行动来实现的原则,并且这项原则最终要依靠人民来实践和监督,通过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效果来加以检验。依照这个总体的标志,达到它的要求,我们党就将拥有无限的力量源泉,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领导者。
4、要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方面理解党的工作任务和领导责任。人民的利益并不是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这里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党的领导责任就是要善于了解分析具体情况,处理好这些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不断实现。正如江泽民所说?quot;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
5、要从党的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理解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党的群众路线不仅仅是指思想感情、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问题,在方法和作风的背后联系着党的性质、宗旨和命运。改善党的作风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还在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个动态的历史范畴,人民的意识和要求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任何领导者“代表人民”的地位,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性地、一劳永逸地获得的。任何“人民公仆”、领导者主观上要忠于人民、代表人民,还必须时时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健全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才能深刻反映和正确集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意愿,避免把自己代表人民忠于人民的良好意愿当作唯一根据,用它代替了人民的客观要求。对于来自人民、忠于人民的人来说,保持这种自觉性极其重要。
等等。总之,“三个代表”、特别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结合当代新的形势极大地深化了党的宗旨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为新世纪保持并深化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辟党的建设新局面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四、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从根本上保持和加强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包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始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原理我们并不陌生。但世界上的具体实践各种各样,在现实中随意地抽取任何例子来证明任何一种观点都是不难的。归根到底“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始终是最普遍、最持久、最客观也最有效的基本实践。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并坚信“真理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因此它必然承认,如同在科学上要充分尊重科学观察、实验和应用的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就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人民群众的实践反应。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特征和主流。确立实践标准的权威,就意味着要确立人民群众的权威。对于社会主义事业说来,一个理论、一项政策是否正确,其真理性只有依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其价值也只能看最终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什么才能确定。在此意义上应该说,总体上,人民群众的检验也就是实践的检验,在人民群众中是否行得通,也就是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这一点对于解决我们思想和行动上的许多疑难问题也有普遍的意义。
例如,关于判断政治上或政策上的倾向性,判断是“左”了还是右了的划分标准,过去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事情常常是由于论者自己所具有的倾向影响着他对形势的判断。特别是一度泛滥的极“左”思潮下,总是把党内外绝大多数群众看作是“右倾、保守、落后”的,有“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的,等等。因此在他们那里,要革命就只能反右,不能反“左”,“左”永远比右正确。事实上他们总是以自己的片面意愿为标准去判断别人,从不知道要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标准来检验自己。正因如此,这种思潮必然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前进的步伐所超越。
在反倾向的问题上,一个真正贯彻唯物史观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严肃成熟的党所抱的基本态度,是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准。正如毛泽东所说:“当着群众还不觉悟和时候,我们要进攻,那是冒险主义。群众不愿干的事,我们硬要领导他们去干,其结果必然失败。当着群众要求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前进,那是右倾机会主义。”(《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在此之前毛泽东还曾说过:“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quot;(《论联合政府》)把是否适合群众的具体要求,在群众现有的基础上(而不是脱离这个基础)再提高一步(而不是尾巴主义),作为党本身犯不犯错误的界限之所在。这种以人民群众为基准来自我检验的思考方式,同”左“右倾机会主义者惯于以自己为基准,动辄指责群众”过火“,或怪罪群众”落后“的思想作风,是截然相反的。只有以此为标准,”有右反右,有左反左“才是切实可行的,也才能切实有效。
按照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切思想、理论、政策、策略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应,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实践中的反应。因为这一切并不是为了说说好玩,而是最终为了人民的切实利益。既然如此,那么就必然要把最终检验和评判是非得失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寄托于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有一个自觉地、彻底地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心为人民。其次要努力学会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发展一切正确的理论和政策。这就需要更深入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深入研究和建立相应的科学机制和组织方法。这本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都极为重大的课题,当然不是简单的结论所能够代替的。但是我们完全应该明确这个方向,自觉地确立”尊重群众与尊重实践相统一"的观念,并致力于在实践中去不断地落实、发展、完善之。
《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篇: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支持和参与,是关系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执好政,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如今,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但是,不论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我们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能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本质不能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才能有胜利之本,我们党才能有吸取智慧和力量的最深厚源泉,才能有正确决策、减少和防止失误的可靠保证,才能有深厚的执政基础,才能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大考验,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本质要求,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所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必须靠发展。讲发展,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必须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并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统一起来。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更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本质。讲发展,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我们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坚持执政为民、保持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必须依靠人民,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这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政治保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为民”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首先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党在执政条件下,容易脱离群众,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容易以权谋私,产生腐败。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给的,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也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所以我们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决不允许用来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否则就是忘本,就是对党对人民的背叛。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才能忠诚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其次,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通过作风建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坚持反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脚踏实地、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以我们党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三,要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反对贪图享乐、骄傲自满、违法违纪、拼命敛财、挥霍公款、腐化堕落等,自觉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这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制度保证,从制度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民主,发展人民民主是推动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从理论原则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人翁地位,而且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政治既保证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又保证有效实现和保护自身的利益。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
从制度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反映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标志就是各级党政机关的决策水平,其决策的正确与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而极大地影响着党的形象,影响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民主化,使决策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同时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度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纠错制度等,畅通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长期稳定和发展。
从制度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用来以权谋私。历史经验证明,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在社会主义社会,权力来自人民,又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我们执政的最大危险就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脱离群众。因此,党的十六大突出提出了加强对权力监督和制约问题,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规定,带头实行多种形式的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鱼水不离,血肉相连,患难相依,荣辱与共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
第五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作风建设学习体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报告中提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今天我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意义重大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的党自诞生之日起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它之所以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靠得是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正确,靠得是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靠人去执行的,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去具体贯彻落实的。人民群众往往是根据自己周围的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判断我们的党是否能代表自己的利益,是否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振兴中华,富国强兵的世纪梦想,关键在于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如果党的作风不好,又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是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即使是有了好的决策也难以落实。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我们的党也正是以其优良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们常说,我们之所以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多少年来,沂溕山红嫂用乳汁救活我八路军战士的故事、战上海时人民解放军露宿南京路街头的故事一直在激励着全国有志向上的青少年。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在我们的党执政以后,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同样也离不开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而作为执政最大危险也恰恰就是脱离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是同处在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那时党的生存环境极为艰险,党员入党风险巨大。因此,对党的建设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党要夺取政权,取得胜利,必须要得到人民的支持。相互间也很容易形成一种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和感情。然而在党取得政权以后,由于是在和平年代,又是处在生活比较优越的环境下进行党的建设、压力相对减弱,极容易产生居功自傲、贪图享乐追求名利,以权谋私以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脱离群众的腐政现象。如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就是一例。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夺取政权难、掌握巩固政权更难。执行时期越长、丧失政权的危险性、可能性就越大。以苏东剧变为例,执政70多年的苏共为何在一夜之间就由执政党变为了非法党,苏联社会主义联盟为何在顷刻之间就瓦解,亡党亡国。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捷克、东德等共产党在执政多年后也纷纷垮台。究其原因而言,有经济搞不上、国外敌对势力破坏等多方面因素。但党严重脱离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应当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苏共垮台时,人民並没有主动地、英勇地站出来维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很多群众为苏共已经不能代表人民了,而只能代表少数官僚特权阶层。苏东剧变,共产党下台的严峻事实,给我们党提出了一个极其严重的政治课题。一个政党怎样才能跳出盛行衰亡的历史怪圈,的确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向全党同志推荐郭沫若同志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谆谆告诫大家不要学李自成。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又告诫全党同志,革命胜利了,进城了,不要忘记养育我们的人民群众,我们的干部不要被糖衣炮弹所击中。这些话是多么发人深醒,可惜我们没能很好地做到。
解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我们的党在政治上犯了左的路线错误,在经济上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出现了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的失误,使党群关系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並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提到全党面前,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党群之间的关系又面临了新的严峻考验。权钱交易的可能性增大了,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时刻影响和腐蚀着我们思想和行为。由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相应法制建设都需要有一个过度(如双轨制的出现)给各种腐败现象有了可乘之机,各种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