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顾准文集》读后感
《顾准文集》读后感
顾准先生更多是以经济学家被介绍的,原因就在于他在中国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二十年前就提出了中国应该进行市场化改革。1994年,《顾准文集》横空出世,他声名大震,就在于他的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
然而,如果细读顾准先生,会发现他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更多的实在关注历史,并希望从历史的脉络中找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此,他在被下放的岁月里,非但没有蹉跎光阴,而是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读史笔记。如此,也就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后的近二十年,有了《顾准历史笔记》。
平常人写历史笔记,大多是评说。而顾准的兴趣不在于此,从他读史开始,他就像个上了手术台的大夫,对着历史这个病人,用手术刀去解剖它,去分析它,并希望最终让历史走上康庄的大道,让中国的神武精神早日到来。
而他对历史解剖的结果,是他得出了类似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同类的答案。当然,可惜的是,他对这个答案已胸有成竹,可时间成为了他的敌人,让他没能对这个答案进行展开说明。1972年,他抱憾而逝。更为遗憾的是,即使在思想活跃的80年代,他的思想和文字似乎消失了踪迹。他提出的问题和答案,似乎也没有人再关心了。
当今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后,进入了相对的瓶颈期,“社会转型”成为了热门词汇,各种分析和展望汗牛充栋,保守与改革的力量形成拉锯。
这种时候,需要大家都来读读顾准,因为用手术刀解剖的历史,即使答案也许稍有不同,但显然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过去有人评说顾准是要解决“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问题,但读过这本书之后,可以看出,他的思维高度早就超越于此,他要解决的完全是“中国怎么办”的问题。因为国家前途这样的问题,从希腊、春秋时代,就已经有思想家们在探索了。
纵观《顾准历史笔记》中的篇章,可以说,今后将很难有人像他这样把历史读得这么全面了。在“十年**”期间,顾准先生曾拟订过一个宏大的计划,准备用十年的时间彻底地研究西方和中国的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历史都容纳其间,且互相之间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体系,形成了一以贯之的方法。对于历史中的善,他击节赞叹,对于历史中的恶,他无情鞭挞,对于历史中的伪,他一针见血……
他就这样站在手术台上,把历史这个东西细细解剖。即使时光流逝四十年,历史又增添了新的华章,但他手中的手术刀,却依然是最值得纪念和拥有的东西。
顾准先生说:“历史的探索,对于立志为人类服务的人来说,从来都是服务于改革当前显示和规划出未来方向的。”可见他在读历史时所抱有的拳拳之心和赤子情怀。而无论是他所怀抱的感情,还是他所写就的历史,在今日都值得人们一读再读。
第二篇:顾准文集 读书笔记
《顾准文集》读书笔记
书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1、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2、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3、经济文稿
顾准通过希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发张的趋势。
感悟:
读完之后,感觉正像书评所说:
《顾准文集》是他的文集。全书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经济文稿等几部分。人类社会的前景是光明的,这是肯定无疑的。然而,历史发展的进程毕竟不是一条直线,未来的前景中可以预见到的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未知待继续进行探索,借以避免若干可以避免的痛苦。如果一切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当然,这种探索就地变成完全多余和可笑的了。可惜,严酷的现实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
书中有关于西方海上文明、希腊思想、基督教、骑士文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方面的探讨,从生产方式、历史背景等因素分析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制度差异。有对于民主、科学的观点,对于当时社会,甚至是对于今日社会如何看待民主,从而促进科学,都有很深的借鉴价值。还有一部分是谈论先秦哲学道家、儒家、法家“开山祖”的文章,颇有见地,比现在很多人说的更有新意。
他通过研究这些文化,反观中国社会,解剖社会问题,他写道:“权威是不可以没有的,但权威主义必须被打倒”,“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是民主的基础,而不是依赖于民主才能存在的东西。因为,说到底,民主不过是方法,根本的前提是进步。唯有看到权威主义会扼杀进步,权威主义识和科学精神水火不相容的,民主才是必须采用的方法”。他借鉴前人的经验,惊醒中国人,但在他那个社会,他失败了。
不过!在现在看来!他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启发,这种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与轰轰烈烈的理想主义相比,或许显得凡俗不堪,锁碎而毫无感情。但在一个乌托邦过剩,而经验匮乏的国度,这个选择才真正显现出他的价值。
第三篇:读后感文集
作
品
文 集 赵思涵六(3)班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读后感
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
《单翼天使不孤单》
-----读后感
“单翼天使甚至会比那些双翼天使飞得更高!”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奇怪什么是单翼天使?就是那些失去了父母其中一个的孩子,其实他们也失去了一只翅膀。
《单翼天使不孤单》是我至今为止读过的最感人的书,讲了一位单翼天使张小伟在小学时期的经历,张小伟是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但由于父母的关系,他不得不隐藏自己,因此而没有朋友。令张小伟意想不到的是,自己身边也有许多像自己一样的单翼天使,张小伟鼓起勇气去跟旁边的同学进行沟通交流,结果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而他的那只翅膀也回来了。
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像书中的张小伟那样的单翼天使,只是我们察觉不到而已。我的家人很多,亲人也很多,除了我的堂姐之外,其他全部都是双翼天使。我的堂姐的妈妈跟她爸爸吵架了,而且越吵越大声,最后离婚了。我还记得,离婚那天,我的堂姐热泪盈眶,她还勉强笑着说:“泳然,我不是因为我没了爸爸才哭,而是因为我的妈妈,她太委屈了。”说完又哭起来。为什么孩子的父母不为自己的孩子想想?既然知道两个最后合不成,为什么又在一起?为什么父母犯的错就要给孩子承担?我的脑海里一直转着这些问题。我要用友谊来补这些孩子,我暗暗下了决定。这个世界每个孩子将有两只洁白宽大的翅膀,那另一只翅膀就是朋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单翼天使不孤单
单翼天使们,相信我,你们只要有了朋友,有了友谊,将会比那些双翼天使飞得更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后感
说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想必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吧!书里讲了一位坚强,勇敢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对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响的.就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凭什么使自己继续活下去呢 是毅力.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老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自从认识水兵朱赫来以来,他的心被共产党吸引住了.经过几番波折,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他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在战争中他也受了不少伤.最严重的一次就是被弹片击中头部,死里逃生.痊愈后,保尔没有忘记党,拿起新的武器,重返战斗队伍,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十几岁就立足杀场,英勇杀敌,热爱祖国,在战场上,他被砍了好几刀都大难不死,为什么 仍然是毅力.年轻的他后来疾病缠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疗伤的机会他也不愿意放弃工作,毅力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啊!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的心好象在水里扔下了一块大石头,久久不能平静.我佩服保尔·柯察金那种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讨厌故事里维可外多那种小贵族.保尔·柯察金的影子时时在我的脑子里浮现,鼓励我要像像他一样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困难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勇敢地去面对,等事情一过,你会发觉,原来自己是有毅力的.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
第四篇:《顾准日记》读后感-毛概读书笔记
南京理工大学
一蓑烟雨任平生
《顾准日记》读书报告
2012-11-18
本读书报告主要通过描写读完《顾准日记》一书的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对顾准先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正直知识分子们的崇高敬意!
一蓑烟雨任平生
——《顾准日记》读书报告
拿到手里的《顾准日记》一书,封面简单而肃穆。除了居中的标题外,只有顾准先生一张及肩的旧照,他的神态也因此显得十分清晰。清秀的面庞、圆框的眼镜显示着他书生的斯文,坚定的眼神、整洁的衣着给人严肃正直之感。这,就是我对顾准先生最初的印象。
初读《顾准日记》开篇——《党校日记》,除了些许对生活琐事和读书进度的记载外,或是最近涌现于先生脑海想法的简单记录、或是基于党校学习的思考、或是对实事的评点总结。内容多倾向于经济、哲学,而几段日记间又缺乏连续性,于我这样一个理科生不免有些晦涩难懂。为了更好的理解顾准先生日记中传达出的思想,我参阅了陈敏之(顾准先生的六弟)所作的《我所知道的顾准与“三反”》、《顾准的最后十年》、《送别——在顾准身边的最后一个月》等篇章,对顾准先生的生平经历有了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顾准先生带给我的启示在于两方面,一是人格的魅力,二是对学术的研究方法。以伟大的人格作基石,再加卓越的学术成就,构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人——顾准。
顾准先生是单纯的。他不会阿谀奉承、不会讨好上级;他对周遭的人温和谦逊,不斤斤计较、不污蔑算计;他对弱者无限的同情与怜悯,希望能帮助他们。
1959年6月至12月底,顾准先生在被带上右派帽子之后,下放到河南信阳商城县劳动改造。他在日记中形容自己初到商城时,“在集中营中只好劳动吃饭,吃饭劳动,还加上一条,卑躬屈膝。这本来是对的,可是卑躬屈膝却没有做好。不理人,自顾自地劳动吃饭,吃饭劳动,并不能达到目的。必须笑靥迎人,唾面自干。而我却傲视大官„„”(1960年1月16日日记)之后的日子里,他依旧努力劳动,三次肺炎、“手指甲都变了形了”,无奈,为了“要对得起院领导,还要对得起爱人”,他不得不笑靥迎人,但那卑躬屈膝,我想是顾准先生永远学不会也不想学会的。他的铮铮傲骨是任何人都不能使他屈服的。在商城的日子里,他用大量篇幅记下了一幅幅真实而凄惨的饥饿场景,“人相食”、“肿病”、“跃进饭”。他虽然常常食不果腹,但对“挥之不去”的捡地头红薯残屑的民工表现出万分的同情;对躲在床下偷吃东西的小孩,丝毫没有厌恶,更多的是无奈与心酸。
我想,这同情是顾准先生单纯善良的本性所致,他在用心感受、用笔记录,那个时代中,底层人民对生存歇斯底里的渴求。
顾准先生是执拗的。他执着地追求着真理。
纵观顾准先生的一生,他坎坷的命运很大程度也是由于这种对真理的坚持。1952年,他第一次被划为右派,受到革职处分,究其根本原因,正是他在税收方法上的主张与中财部一些官员不同(事实证明顾准先生所主张的方法确是正确的)。1955年党校学习期间,在听过一篇报告后,他因考虑国家进步速度问题而兴奋地2点多才睡着。他说:“纵然我曾经被称为假马克思主义者,纵然我现在无缘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可是,无论如何这不能不令我神往。”对他研究的领域,对伟大的祖国,他始终怀着一颗炙热的心,只要有机会,他可以随时投入其中。商城下放期间,在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日子里,他坚持记录实时的菜价变化、食品市场的供应情况,结合实事,分析情况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在当时的国情下,如果这本日记被发现,无疑将是罪上加罪,可能右派的帽子永无摘掉之日,但是他坚持这样做。因为这是一个经济学家的本能、一个中国人的本能,他用笔头“记下一个时代的历史,给后来者一个经验教训”。在学术上,他坚决地、义无反顾地从理想主义走出来,走到经验主义去。用他自己的话:“我自己也是这样相信过来的(指革命的理想主义),然而,当今天的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为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时候,我坚决地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要为反对这种专制主义而奋斗到底。”
顾准先生是宽容的。这是顾准先生最让我动容的一点,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人性最闪亮的光芒。“拆下肋骨当火把”,这是《顾准全传》的副标题,是对顾准先生一生的概括。他用火把指引着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他却不为社会所容,孤独寂寥,在不到六十岁的年纪就与世长辞。第二次被错误划为右派后,顾准先生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三十多年相濡以沫的妻子为了孩子被迫与他离婚、后来妻子“实在支持不住”而自杀,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将来与他划清界限,母亲为了不使顾准先生的妹妹、妹夫难办也不得与他相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只有顾准先生的六弟陈敏之日夜照顾,偶尔一些好友前来看望。生活对他如此不公,但他却用宽容的心面对这一切。
对妻子,他说“我为秀服丧是终身的”,得知妻子逝世的消息后,先生的日
记里常出现“悼念亡妻”之类的字眼。“只是昨晚梦见采秀,又哭醒了一次”(见1971年1月26日日记),“也不免引起悼念亡妻的哀思。借游秀故乡,登黄山,曾相预期,已成泡影„„”(见1971年4月30日日记),“‘孤老头子’ 的凄凉感触愈来愈深,怀念孩子,怀念死去的采秀”(见1971年9月2日日记)。一个铁骨男儿,对之前可以向她诉说一切的妻子,是万般的思念与不舍。她跟随丈夫辗转流浪,为他担起养活一家老小的重任,无怨无悔;他理解妻子承受的苦和最后不堪重负的抉择。面对如此真挚的情感,怎能不让人感动。
对孩子,顾准先生的爱从未改变。无论孩子们怎样对他,他都宽容的对待他们。生活安稳时,他一有空就回家陪小的孩子玩耍、和大的孩子聊天。孩子的身上有他深深的期盼,“十五二十年之后,让孩子们在新疆、西藏和青海,让老头子和老婆子去看看他们,也看看建设起来的新地区,这就是极好的报酬了”。但事不随人愿,孩子们最终断绝了与先生的父子关系。先生病重,多次叫小儿子回来无果;临终前,为了与他们相见,不得已在悔过书上签了字,却换来他们不肯前来的答复。在此,对于先生孩子们的做法我是深恶痛绝,认为他们冷漠至极,也无意再多做解释。相比之下,便更显示出先生的宽容与对孩子的一片真情。六十年代初,他拼命笔耕翻译两部经济学著作,企望以此来使家庭经济多少能得到一些改善。1972年初冬,“他给孩子写信。信很短,大意是,祖母是否健在,很想念。附去照片六张,是刚回到北京时照的,哪一位要照片,可以给他。我现在还没有力量照顾你们,附去省下来的油票一张,表示一点心意。下面黏贴的是一张从他自己的口中省下来的当时能用的油票。”遗嘱中他还表示“我生前所用全部遗物交给重之”,最后一句则为“祝福我的孩子们”。如此厚重而深刻的舐犊之情,先生爱孩子们,对孩子们满心愧疚,希望能获得他们的原谅;同时,他热切地期盼着能与孩子们相聚的那一天,但终究只是想象。我想,疾病是可以被战胜的,至少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打到先生的;真正让他绝望的,可能就是这冷漠的“亲情”,他的期望最终也只是期望。
这是一位铁骨男儿的真情怀,一个丈夫对妻子的责任,一个父亲对孩子们深切的爱。爱戴先生,因为他是力量与柔情的结合,他用一生诠释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亲人、朋友的关心爱护。
在顾准先生的人格魅力之外,他对学术的研究方法也是我从《顾准日记》这
本书中学习到的。首先珍惜学习的机会,学而思而深思。在党校期间,先生每次听过报告都会表现得很兴奋,有时是报告开阔了他的视野、有时是解决了他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还有引起了他新的思考。再是要广泛涉猎,安排好读书进度,做好读书摘要。虽然顾准先生的研究内容是经济学、有时会涉及到哲学,但他独到的书目包括生物学的《物种起源》、小说《双城记》等等;坚持按照计划进度读书,做摘要,对每本详读书目的理解都更深入透彻。进而是做学问一定要贯彻严谨的风格。先生读西方史,以了解产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历史以及影响及于现代西方国家的希腊文明传统,确保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最后是学术研究内容一定更要与我国国情相联系。学者不能死做学问,应当以奉献人民、建设国家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顾准先生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为他坎坷的一生而悲痛,更为他伟大的人格而动容。面对敌人时的不卑不亢,面对真理的求知探索,面对祖国的一腔热血!作为大学生,不久的将来我就要步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担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会努力在顾准先生光辉的指引下,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报告人:
2012-11-18
第五篇:《毛泽东文集》读后感
《毛泽东文集》读后感
没读《毛泽东文集》之前,我想象它的内容可能是和大多数文人作者一样,写的一些小说,生平之事。在老师介绍我们去读之后,我翻开目录的哪一刻,才知道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肤浅。首先我没意识到,毛泽东是一位主席,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换来我们今天安定的生活。我读的是他文集的第二卷。大多是关于一些抗战的文章。逐渐看下去,不得不让我感慨的是伟人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伟人的语言虽然朴实,但无处不透露着智慧。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毛主席写给彭雪枫的一段话。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雪峰同志,然后他说:‚同各方接洽,在积极推动抗战的总方针下,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自夸红军长处‛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毛主席是多么得平易近人,作为一个领导人,他不摆架子,为人谦逊,不自大,做事小心谨慎。这些都是为人交给我们为人做事的道理。为人还说在与各方接洽的时候,不能隐瞒自己不应该隐瞒的缺点,而且要将这些缺点着重详尽地说明。这不禁让我想到老师上课放给我们看的视频。老年的毛主席活动已不方便,却还是在见各国的来宾时,站起来依次和他们亲切地握手。反观现在的一些现象,获得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骄傲自大的人不在少数,更别提让他们去谦逊对人了。一些官员摆架子,摆阔场,不为人民办实事。这确实需要我们好好反思啊。
毛主席在关于没收汉奸财产问题上,也给出了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没收大地主,指没收汉奸政策的主要阶级内容,大地主而未为汉奸者,当然不在没收之列。在一切汉奸分子中,首先应坚决没收大地主,而对中层分子之为汉奸者,在未得民众同意以前,不应急于没收。工农中有被迫为汉奸者,应取宽大政策,以说服教育为主。这是统一战线中的阶级路线,有向全体明确说明的必要。‛毛泽东曾自称‚山大王‛,他对工人农民有着极深厚的感情。他很早就认识到工农阶层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冰一直致力于发展工人农民群众的工作。因此他对汉奸问题也是区别对待的,体现了他的睿智。其实,可以说,我们党能够取得的光辉成就,是离不开广大工人农民群众的支持的,正应了那句‚得民心者的天下‛。这对我们现在仍然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鄙视、看不起基层农民和工人,没有他们在基层的辛苦劳作,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在读文集是看到一句话,马上就能联想到陪爷爷奶奶看《长征》等革命片子上毛主席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哪亲切的带着浓厚湖南口音的普通话。他在《妇女们团结起来》这篇中说到:‚今天开妇女大会,参加的人很多,有女同志,也有男同志,有老婆婆,也有小娃娃,大家都来纪念‘三八’,纪念这个国际妇女节。‛他说,开大会是为了什么,是团结。团结起来是为什么,是为了争取妇女们的自由与平等。没有团体,这种力量是散的、零碎的,人心是各管各的,这叫做心不齐,力不合。有了团体,心就齐了,力量就结合起来了,就能齐心合力干大事。‚心一齐,山可移‛,这就是讲结团体有力量的道理。历史也向我们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恒古不变的真理。在现世生活中团结也时刻与我们同在。一家公司的所有成员组成一个团体,共同努力才能使公司发展下去。我们在学校中参加各种活动,都是需要团队,团队成员各展所长,团结一致才能取得好成绩。单靠个人,不讲团结,是很难成功的。
毛泽东说: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我们为了永久纪念他,在延安成立了鲁迅图书馆,在延长开办了鲁迅师范学校,使后来的人们可以想见他的伟大。鲁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鲁迅的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丝毫不妥协,他具备坚决的心。我自己也是很喜欢陆逊先生的,曾一度把他的书找来读。中学是从课文上接触的社戏,故乡,闰土等等,只是向往那种恬静的乡村生活,随着进一步接触才正真体会到她的思想。他是民族的急先锋,他的爱国热情。正像毛泽东说的那样形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所以,他在文艺上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队伍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的精神,把它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毛泽东在《永久的奋斗》中对青年模范说道:从前我读书的时候,没有你们现在这样好的条件。起初读的是孔子的书,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一套。到后来进了洋学堂,受到一些资产阶级的教育。在学校里虽也听说过一点孙中山、马克思的话,但是真正的孙中山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出了学校门才学到的。你们模范青年是在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时选举出来的,这个意义非常重大。二十年前,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是真正的模范青年,因为他们反对卖国政府,在五四运动中流了血,参加了那样的斗争。这些青年是革命的先锋队,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自由、幸福,进行了那样的斗争,英勇得很。其中他特别提到了汪精卫。说他‚五四‛以前曾慷慨激昂地去杀宣统皇帝的保护人——摄政王。他在那时候是非常英勇的。但是后来他从河内溜到上海,从上海溜到日本的京城去见日本的天皇,同日本内阁的首相平沼商议事情,讨论‚精卫平沼协定‛。我们不讲他这个协定里的字有多少,条文有几条,总之,就是‚灭亡中国‛四个大字。三十年前的汪精卫,二十年前的康白情、罗家伦、张国焘,他们都很英勇,但是都有一个缺点,就是奋斗比较差,没有‚永久奋斗‛的精神。鼓励青年学生和反共分子做斗争。在革命问题上,没有‚永久奋斗‛的品质就会烦错误,在外面的人生问题上,没有‚永久奋斗‛的品质就不能达到更高的高度。如果外面学习的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能取得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的。就好像我们准备四六级考试,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制定好学习的计划,每天复习多少内容,背诵多少个单词。课慢慢的,我们会发现这个过程非常枯燥。就渐渐地放弃了远来的计划。知识是在于积累的。只有坚持了‚永久奋斗‛,我们才能够取得 我们想要的成功。‚永久奋斗‛是毛主席对我们所有人的教导。不管是作为学生,还是各行各业的人们。‚永久奋斗‛这一主题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正真好的方法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毛主席的理论虽然会成为历史,可是不管社会发展多么迅速,其理论的精华是永远不会褪色的。
在文章中,我看到毛泽东对战争形势一点一点的分析,从自己到敌人,到国际友人,无一不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我深深的折服其中。为有这样一位
伟大的主席而深深的自豪。他从那些或朴实或亲切的语言中告诉我们一个个真理。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