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自“药害”的反思
来自“药害”的反思
当前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5%,这一数值接近全球平均值(2.9%~5.1%)的高点。据统计,我国每年住院病人约5000多万,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而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每年约近20万人。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到的病例报告中,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到了所有中西药病例报告的近一半,其数量和严重程度列各类药品之首。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所造成的药品不良反应。另一份美国的报告显示:美国约有14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为死因的第四位,由此导致的医疗费用已经增加了几十亿。目前,药害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害之一,已经到了非高度重视不可的程度,非采取有力措施不可的时候了。
药品不良反应(ADR)概述
1、概念。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中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原因。药品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非常复杂,由于医学科学发展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无法避免药品不良反应。首先,一般药品有多种药理作用,除了人们希望它发挥的治疗作用以外,其他的就成为了不良反应;第二,由于人种、性别、年龄的不同,可以造成对药品的反应不同,而引起不良反应;第三,新药的审批主要是根据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由于新药的使用人群有限,不良反应一时难于发现。但在一定程度上,药品不良反应也与企业、医院为了经济利益而“共谋”,给患者用药不当或滥用药物有关。
3、影响因素。一是药品质量、使用数量的问题;二是医疗技术问题,包括诊断不清,选药不当,治疗不当,联合用药不当,忽视个体用药,盲目滥用新药和进口药等;三是医护人员责任因素,没有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过敏史,违反操作规程,更有甚者是受利益驱使;四是患者因素,不如实陈述病史,不遵医
嘱,重复用药,按广告用药。
ADR监测起步晚 审批力度弱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世界范围看,“反应停”事件后,1962年的世界卫生大会建议各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世界卫生组织于1968年制定了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并设立监测合作中心。自60年代中期,不少国家制定并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1995年1月1日正式实行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1998年3月加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合作计划中心,直到2001年,才建立起相关的信息通报制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健全国家,每年收到的病例报告数量不应低于300份/百万人口。我国2002年至2005年收到的报告分别为17000份、36852份、70074份和173480份,即便是在收到报告数最高的年份,距离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仍有相当差距。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报告内容绝大多数为已知的;二是企业报告太少。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史上惟一的骄傲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浙江省温州市流行病研究人员发现的抗血吸虫病药物四咪唑能引发迟发性脑炎(现称“脱髓性脑炎”)。此后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批发”国外的ADR,往往是由国外先发现,然后才引起国内注意。尽管我国不断加大药品上市后的监测力度,在法规、技术评价体系、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取得进展,但总体而言,我国药品上市后再评价
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实,不管是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监测,还是我国受财力物力所限而开展不多的对上市药品的再评价,这些还都是现追踪“药害”的“救火式”措施,药品上市前的审批,则是保障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第一道关口。
监管关口的前移无疑会带来后续工作的主动。但从2005年的情况看,我国药品审批的大环境是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递交的3万多份注册申请要求,虽然审批通过的数量大致为1/3,但这依然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数据。而在如此高的审批数量下,加之审评时限的限制、审评人员的素质等因素,获得审批的这近万种药物,对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报告和监测工作无疑十分艰巨。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结果还是在主管部门强调审批的思路下形成的,因此,如果说防范“药害”需要审批和不良反应监测二者并重,那么显然主管部门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是谁的责任?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承担药品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法定报告和监测职责。
据了解,在美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60%是企业上报的,由医务人员做的这一报告不到7%。而在我国,药品的不良反应99%是由医务人员上报,而由企业上报的却只有1%的报告。害怕不良反应的报告影响药品的销路,这是企业未能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在国外,药品生产企业都设有专门的人员或部门收集不良反应病例,发现药品的问题后,尽可能在出现法律纠纷之前向管理部门报告有关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通知用药单位和个人。因为国外的法律对此要求严格,一旦药品出现说明书中未记载的不良反应,处罚是相当高的,动辄几百、上千万美元。而在中国,企业对不良反应的认识不够,不仅许多企业没有人员或部门收集不良反应病例,而且还在宣传中夸大其药
品的安全性。
按照规定,新药上市5年内,药厂要跟踪药品出现的所有的、可疑的不良反应,5年之后可以仅监测罕见的、重大的不良反应。但一些药品生产企业认为,药品上市前已经通过了一系列试验,可以保证其安全性,从而忽视了对上市后药品的长期监测。虽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有关单位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义务,但却没有详尽规定如果不上报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企业的约束力有限。
近年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充分重视药品的不良反应,并加强对企业申报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管理。除了国家的有关部门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之外,制药企业自身必须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有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等于是不合格药品,关键是加强不良反应的收集,做好进一步修改说明书等方面的工作,提醒患者注意,以减少今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对于有严重不良反应药品,如果不良反应大于其治疗作用,企业应选择其产品停售。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制药企业来说,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充
分重视患者的利益。
药品不良反应救助该谁“埋单”?
不言而喻,药品不良反应是使用药品固有的风险,药品不良反应所导致的责任和造成的损失应由谁来承担便成为一个难题。究竟是医院、药厂、药商,还是患者自己为此承担风险,目前法律并无明文规定。我国尚未建立“药害”补偿制度,受害者往往只能自己承担损失,有时甚至是付出生命。
如果药品伤害被确认为药品不良反应,实际上就是各方都无过错。第一,患者受到损害必须获得赔偿,不应由患者承担药品不良反应的全部损失。因为患者是遵从医嘱购买、服用药品,本身不存在过错。第二,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只要药品用法、用量是正常的,就意味着医生也都没有违法责任。第三,不应由国家承担损失,因为国家赔偿法主要针对的是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律应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而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是合格药品,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对药品的审批不存在违法行为。第四,解决这类问题也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让药品生产企业承担全部责任。因为一方面药品不良反应案件的归责原则在《民法通则》中找不到依据,另一方面如果让企业承担无过错责任,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可能导致企业负担重,影响其生产
积极性和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目前司法实践中,也有适用《民法通则》之公平原则的,即由药厂、医院、患者共同分担损失。应当说这也是目前法律环境下一种不得已的做法,但绝非合理的做法。
到底谁来为此“埋单”,这就需要在各方之间取得一个利益的平衡点,由国家通过立法予以明确,并从事故认定、责任分担和赔偿标准等方面加以界定。应该说,只有通过政府直接介入,药品不良反应的救助和赔偿才更具操作性。就像医保、社保一样,由政府出面主持才能更凸显其应有的公益性。
国际ADR救济模式
在国外发达国家,严重不良反应的赔偿机制是相当健全的。一些国家建立了专门的药害救助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出资原则,带有强制性地从药厂和药品经销商的利润中提取;有一些国家由政府来埋单;还有一些国家是通过保险制度来补偿„„这些林林总总的体系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即政府参与,法律主导。
在各方均无过错的条件下,一些发达国家依据其自身特点为药物受害者提供了救济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受害人的损失。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建立ADR救济制度的两个国家,它们的经验也在世界各地
得以推广。
1973年,德国因“反应停事件”提出立法草案,经多次修正发展,形成现在的药事法危险责任与基金配合制度。根据德国法律,因ADR导致死亡或身体健康损害,主要由药品生产者提供的基金来赔偿。该赔偿基金主要有两种:一是生产者向有权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投保责任险,二是由生产者与金融机构约定,由金融机构承担,以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或对赔偿义务人提供保证。
此外,德国还对单一受害人或同一药物事故所致的多数受害人设有赔偿金额上限。如德国药事法第88条规定:对于每一个导致死亡或伤害的单一受害人,一次性给付赔偿总额不得超过50万马克。
1979年,日本通过了《医药品副作用被害救济基金法》,发展至今修改为《医药品副作用救济、研究振兴与调查机构法》所创设的独立救济基金制度。其目的是让设立的“医药品机构”既办理受害救济,又推动新药研发。该机构是生产者出于社会责任而由民间发起的,经日本厚生省认可而设立的法人组织。
“医药品机构”给付基金主要来自三方面:一般捐款,以生产者上一年药品销售量为基础,以厚生省所规定的基础交易额捐款率计算所得金额为捐款额;附加捐款,根据“医药品机构”上一年度所决定支付的救济金加以计算;国家对该机构的事务费用进行一定拨款补助。
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也借鉴日本的经验,颁布了药害救济法,药害救济基金由药品生产企业缴纳前
一年药品销售额一定比例的款项而形成。
尽管各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不尽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即在比较完善的保险体制和强大的金融机构支撑下,药品生产企业成为救济资金来源的主体,政府只起引导、监督、少量资助的作用。
加强立法 建立ADR损害救济制度
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赔偿机制,其原因在于法律的缺失。尽管药物不良反应是由于药品本身的缺陷所致,但只要不是假药或者劣药,患者就很难得到法律的支持而获得赔偿。
目前,对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有的医疗单位或药品生产企业出于道义上的考虑,采取某种方式使问题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有的单位由于不能与患者很好交流,导致矛盾激化。
为此,专家认为,要把立法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国家的相关部门和单位都要深入研究了解各方的利益,各方的问题,建立一个平衡各方权益,保护各方利益,既有利于保障公众健康,又有利于促进医药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而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的建立,是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目前,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恰当的和适合大多数人利益的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和努
力。
在没有关于药害赔偿法规可供遵循的情况下,应该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一方面,尽快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机制,设立“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研发和救济基金”,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各方无过错当事人的经济损失和风险。基金用于对受害者的救济,不良反应监测、研究事业的发展。该基金的来源可以是三个方面:药品生产商或进口商的药品准备金,或称为风险基金;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社会捐助。另一方面,建立保险机制。把药品不良反应纳入意外风险保险,这样可以减少当事人的损失,有利于化解一些矛盾,构建比较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医学事业发展,也可使更多的患者树立风险意识。建立保险机制可能更符合市
场经济规律。
在国内曾有药品经销商试图通过向保险商投保的方法,将药品不良反应的赔偿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但由于药品不良反应在理赔时难以界定,而且投保要有明确的标的,所以在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难题。
当然,无论是通过投保方式,还是设立救助基金的方法,都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觉自愿,而应由政府出面采取强制投保、捐赠的方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百姓健康生存的权
利,是政府部门无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建立ADR损害救济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对药物不良反应损害实施救济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政策性很强,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来帮助启动。
不过,要建立一个全新制度并非易事。政府部门需要在救济基金会和特殊保险之间选择适合的模式,科学测算向制药企业征收救济金的比例,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ADR的认识水平,更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此外,如何制定救济金赔付的具体金额和上限,如何低成本而有效率地管理基金,如何认定ADR等问题也都亟待解决。(资料来源:部分主流媒体网站)
本文由北京协和医院挂号服务网整理转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报告制度
4.15.6.1 实施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建立有效的药害事件调查、处理程序。(★)【C】
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2.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相互配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重点监测非预期(新发现)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原始记录。
3.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积极进行临床救治,做好医疗记录,保存好相关药品、物品的留样,并对事件进行及时的调查、分析,按规定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4.将患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如实记入病历中。
**科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医师一名、护士一名
职责:负责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上报工作,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组织科室讨论
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制度的宣传、培 训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医师一名、护士一名报临床药学室(8582)
***科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为加强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全面落实和完善《博州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
报告管理制度》的各项措施,制定本科室制度。
一、科室设立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组(名单见附件),主要负责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上报工作,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上报有科室讨论记录。
二、科室推荐2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高年资医生和护士各一名),监测员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制度的宣传、培训,参与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表的收集管理工作。
三、科室监测员接受过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相关制度的培训。
四、医生应将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情况详细记录入病程记录中。
五、加强科室的培训工作,利用科务会时间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全科人员熟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工作,对药害事件的危害性以及及时发现的意义有深入了解,自愿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病例,注意药品安全性,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及时反馈信息。
第三篇: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生效日期: 修订日期:
药品安全危害事件(以下简称药害事件)是指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药品质量事件、群体性药害事件、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重大制售假劣药品事件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药品安全事件。1.药害事件的报告
当出现药品安全危害事件时,护士应及时报告当值医师,各医疗科室在获悉有关药害事件信息时,应及时报告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若属于严重不良反应,还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各医疗科室在接到药害事件的信息或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情况调查、分析和汇总,在规定时间内报院领导办公室,重大药害事件可越级上报。
根据药害事件的发展势态,报告分为初次报告、动态报告和总结报告。
(1)初次报告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数、潜在影响、发展趋势分析、拟采取的措施等。
(2)动态报告内容:根据药害事件的发展趋势,及时报告药害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采取的应对或处理措施。
(3)总结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的因果分析和应对措施的探讨,对今后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建议等。2.药害事件的处理
(1)采取紧急措施,开展伤员救治工作;查明事件原因,依法提取有效证据;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及其有关证据材料采取封存等措施,对质量可疑的药品进行抽样送检;已流入社会的有毒有害物品立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必要时会同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协调有关单位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以控制药害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2)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若属于药品质量问题,应及时召回并更换此批药品。若属于用药错误,应及时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避免此类错误再次发生。若属于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在全院进行通报,加强对此类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
起草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 校验人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常见药害症状及补救措施
常见农药药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
随着我国农药行业的飞速发展,农药的种类与剂型也不断推陈出新,农药的使用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趋于专业化。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产生药害,轻者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重者则颗粒无收。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农药药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 1.农药药害的预防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以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药害的发生。1.1注意购买农药的质量
在购买农药前,首先要弄清防治对象和兼治对象,以对症下药。购买农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以免购买假药,造成损失。一是所购农药必须有四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农药标准号、产品合格证。对四证不全者,要防假冒伪劣。
二是注意农药使用有效期,一般水剂农药有效期为1年,粉剂2年,乳油3年,可具体看一下商标上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变质的农药易造成药害,乳油类农药要求药液清亮透明、无絮状物、无沉淀,加入水中能自行分散,水面无浮油。粉剂类农药要求粉粒细、匀、不结块。可湿性粉剂类农药要求加入水中能溶于水并均匀的分散。请广大农民朋友在购买农药的过程中一定要买保质期内的产品,不要购买超出保质期或者生产日期不祥的产品。
三是要看一下农药,包装应完整无破损无溢漏,粉剂农药无结块,乳剂农药无分层,水剂农药无沉淀,颗粒农药符合标准,颗粒大小匀称。
四是最好选择有兼治性(多效性)的农药,达到一药多治效果。
1.2注意用水的质量
稀释农药时使用的水要求是干净的软水,不要使用含杂质多的脏水和含钙镁离子的硬水。这种要求好像高了,在我国广大农村还做不到,但能保证用洁净的水来稀释农药就可以了。1.3注意施药浓度要适当
用浓度过大是导致作物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每种农药在不同的作物上使用都有一个安全的浓度范围,千万不可以错误地认为浓度越高效果越好而人为的超出这个范围。因此,配药前必须认真阅读该药的使用说明,准确计算,严格计量,严禁随意配药。1.4注意用药要做到随配随用
药液配好后不可久存,特别是多种农药混用时,一定要现配现用,否则可能会发生沉淀和有效成分降解现象,置放久了甚至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使用这样的药液不仅防效差,而且易产生药害。1.5注意农药混用的禁忌
合理的农药混用,可以提高工效,兼治几种病虫害,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有时还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减缓病菌害虫对药剂的抗性,或防治已产生抗性的病虫。农药混用有的是事先由工厂加工成混剂,用水稀释后使用。1.5.1农药混用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其遵循的原则包括:
(1)成本合理,且不影响有效成分的化学稳定性和不破坏药剂的物理性状。
(2)混用后毒性不增大,且毒性和残留不高于单用的药剂。
(3)药效配合合理,一要兼治不同的病虫。二要有增效作用,同时积极推广使用农药增效剂,如多功能植物增效剂。三是注意不同作用方式的配合。(4)多数混配农药要随用随配,对于新的混用配方,需先试验后使用。
1.5.2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下农药禁止混用:(1)遇到碱性物质易分解而降低药效,甚至失效的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例如辛硫磷、菊酯类药剂等不能与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碱性药剂混合使用。
(2)混合后对乳剂有破坏作用的农药间不能混用。(3)有机硫类和有机磷类农药不能与含铜制剂的农药混用。
(4)微生物源类杀虫剂和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不能与杀菌剂混用。1.6注意施药的质量
用药前,首先要根据用药说明,正确进行稀释。对于液体农药,防治用液量少时可直接稀释,多时先用少量水稀释成母液后再稀释;可湿性粉剂先用少量水稀释成母液后再稀释;对粉剂农药和颗粒农药先溶解后再稀释成所需倍数。农药的喷施一般在各种病虫害发生初期,这时虫口密度低,虫的抗性差,防治效果最佳。
用药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全面均匀,正反面均喷到,根据施药部位,准确用药;二是不要随意加大浓度,以免增加害虫的抗药性,必要时可换农药品种;三是虫少时尽量少喷药;四是为防止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要采用交替用药的方法;同时,可采用两类以上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或在杀虫剂中加入多功能增效剂以增加药效,不要连续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喷雾要求液滴要细,切实做到雾化效果,不要把喷头靠作物太近。除常规喷雾外,还可用涂茎、灌根、熏蒸等方法施药,以取得最佳的施药质量,避免药害的发生。
1.7注意作物敏感期及敏感部位
大多作物在幼苗期的耐药性较差,随着苗的长大,其耐药性也逐渐增强;幼嫩组织部分对药剂相对敏感,成熟组织部分的耐药性较强,故施药应区别对待。此外,有些作物花期及幼果期对农药敏感,使用时应特别慎重。
1.8注意施药的时间及天气情况
具体时间应避开早温、低温、高温、大风、阴雨和露水的时间。高效类触杀型农药,施药是应避开夏季高温的中午前后,这段时间里施药易发生药害;大风天气时施药易使邻近田的作物生药害,故施药时应注意避免这些情况。
2.农作物药害的补救措施
作物上一旦发生药害,应根据具体情对症采取补救措施,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2.1蔬菜上常见农药药害的缓解与消除
2.1.1蔬菜上药害常表现为抑制植株生长的,可以喷用赤霉素(九二○)百万分之三十至五十,再配合100倍的白糖,也可以用云大-120与白糖混合使用。2.1.2若因药害造成叶片急速扭曲下垂的,可立即喷用100倍的白糖水,一般可迅速解除药害。但若不处理,一般1周左右可以自然恢复。有时恢复之后,植株的生殖生长性能会明显增强,这一现象常被用来控制植株徒长,单纯地用于控制植株徒长通常采用增大一倍浓度的叶面肥。
2.1.3除草剂对蔬菜造成的药害。如果药害不十分严重,可喷用抗病威或病毒K500倍液。对于出现严重抑制生长的植株,可用上述药剂原液涂抹生长点部。为了预防玉米除草剂对豆类蔬菜和辣椒危害,可以在玉米除草剂喷用以前在蔬菜上喷用上述药剂。2.1.4其他农药药害。一般采用下列农药可消除和缓解药害:
A.太阳花、抗病威或病毒K、天然芸薹素、动力2003和惠满丰等。B.蔬菜灵+植物多效生长素。
2.2水稻田常见农药药害的症状与补救措施 2.2.1焦斑
打药后1-2天,叶面很快出现褪绿斑或黄褐斑,严重时叶片凋萎枯死。
补救方法:如喷粉不匀,用小树枝轻扫植株,或用喷雾器喷清水,冲除植株上的药粉;田间灌“跑马水”,这一头灌另一头出,减少田间残留量。之后,加施速效氮肥,以利促长新叶,弥补因毒害造成的损失。2.2.2畸形
在水稻幼苗期误用二甲四氯或2,4-D,会引起稻叶“葱管状”产生畸形。
补救方法:尽快施用草木灰或者稀碱水,可减轻药害。同时,加强田间管理,追施氮化肥,尽快恢复植株生长。2.2.3青株 施用稻脚青(甲基砷酸锌)或稻宁(甲基砷酸钙)等农药不当,常造成稻株生长受阻,叶色浓绿,甚至青枯。
补救方法:田间灌“跑马水”,用清水清洗叶面,适当施用氨水或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以减轻药害。2.2.4褐穗头
水稻抽穗期施用杀枯净等农药,药量过大或喷用不匀,穗部粘有过量农药,而产生褐色稻穗,并穗轴、枝梗、谷粒出现褐色斑点。
补救方法:喷清水,减少植株沾药量,加强后期管理,减轻损失。2.2.5黄化
施用乙氯杀螟粉等农药用量过大或者喷洒不均匀,而引起叶片变黄甚至枯死。
补救方法:用清水冲洗,除去过多的粘附量,每亩追施尿素3-5kg,增强植株的长势。
2.3麦田常见除草剂药害的症状与补救措施 麦田除草剂由于品种较多,其理化特性、作用部位、作用原理等各有差异,因此产生药害的症状也不同。
2.3.1药害的症状
2.3.1.1 2,4-滴类除草剂(2,4-D丁酯、2甲4氯钠等)
在过量和低温的情况下使用,会使麦苗叶片失绿发黄,新叶葱管状,穗卷曲,难以抽出,出现畸形穗。
2.3.1.
2燕麦畏
在小麦播前用药量过大时,会被小麦芽鞘大量吸收,造成芽鞘顶膨大,鞘顶空,出苗后生长停滞。2.3.1.
3绿麦隆、扑草净、西玛津等
这些都是由根部内吸的除草剂。当用药量过大或喷施不均匀时,会抑制光合作用而造成典型的“缺绿病”。即小麦根部吸收后,麦苗叶色褪绿发黄,似枯斑、火烧症状,且植株矮小,生长缓慢直至停止。2.3.1.4百草敌
小麦在3叶期前和拔节期间施用百草敌。因使用时期不适当,可导致叶片边缘内卷,植株紧凑挺直。返青后叶片为墨绿色,茎秆直而坚硬,主茎和分叶变细,穗扭曲呈匍匐状倾斜,叶片成葱管状。小麦生长旺盛期过量使用百草敌,则出现幼苗匍匐,植株倾斜或弯曲现象。若在小麦幼穗发育进入雌雄蕊分化阶段使用,会导致植株不结实,严重减产。2.3.2补救措施
2.3.2.1要尽可能早地采取排毒技术
当药害已发生或将要发生时,要马上采取灌水排毒措施,排掉含在田间的灌溉水,连续用新鲜水冲灌,或结合排水放入石灰等方法以中和田里的酸性除草剂,减轻药害。对植株上的药害,可用喷灌机械或喷雾器械淋水洗去植株上的有毒残物,减少沾附在叶片上的毒物。
2.3.2.2对受害田要加强田间管理
2,4-滴类除草剂,在小麦苗期施药不当,发现有筒状叶的,要增施分蘖肥,促进分蘖,增加成穗率。以减少药害损失。在施肥上,应注意多施有机肥,因为有机质可对除草剂起吸附作用,使除草剂丧失部分活性,同时也提供给作物恢复生长的养分。2.3.2.3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农作物生长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作物的生长,刺激作物的生长发育,也利于减轻药害。常用的解毒药物如赤霉素,每亩用药2克,对水50公斤均匀喷洒麦苗即可。或用云大-120、农保元强力素、奉母牌双效活力素、硕飞98丰产素、绿丰宝等喷施叶面,刺激麦苗生长,以减轻药害争取高产。2.4果树药害的补救措施
果树一旦发生药害,应根据产生药害的具体原因和果树受害程度及时采取补救措施。2.4.1冲洗法
果树上喷药发生药害时,应立即喷洒清水2-3次,将叶片表面的药物冲洗掉。如果错用了土壤处理药剂,可进行田间灌、排水冲洗。2.4.2中和法
若是酸性农药发生的药害,可用碱性物质进行中和化解,相反碱性农药可用酸性物质中和化解。2.4.3缓和法 利用农药配制技术缓和药害,若喷施硫酸铜发生药害,可加喷0.5%-1.0%石灰水;喷施退菌特发生药害,可加喷0.2%硫酸锌等。2.4.4互抵法
利用某些农药作用相反的特性进行补救,如使用生长延缓剂多效唑过量出现药害,可用生长促进剂赤霉素互抵。2.4.5追肥法
按照生长季节增加追肥用量,增强植株的长势,以提高果树对药害的抵抗力。2.4.6局部去除法
在防治天牛、吉丁虫时,由于灌药浓度过高造成药害,可立即去除受害的中、小型枝,防止药剂继续传导和渗透;对大枝和树干,可向原灌药虫孔加压冲水,以缓解药害。
2.5其他一些常用的药害补救措施 2.5.1清水冲洗 对内吸型农药造成的药害,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以减少植株对农药的吸收。如土施呋喃丹颗粒剂引起的药害,应采取排灌洗药的措施,即对土壤进行大水浸灌,再灌1-2次“跑马水”,以洗去土壤中残留的农药,减轻药害。2.5.2喷药中和
如药害造成叶片白化时,可用粒状50%腐殖酸钠3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或以同样的方法将50%腐殖酸钠配成5000倍液进行浇灌,药后3-5天叶片会逐渐转绿。如因波尔多液中的铜离子产生的药害,可喷0.5%-1%石灰水即可解除。如受石硫合剂的药害,在水洗的基础上喷400-500倍的米醋液,可减轻药害。乐果使用不当发生药害时,可喷用200倍的硼砂液1-2次。2.5.3及时增肥
作物发生药害后生长受阻,长势弱,及时补氮、磷、钾或稀薄人粪尿,可促使受害植株恢复。如药害为酸性农药造成的,可撒施一些生石灰或草木灰。药害较强的还可用1%的漂白粉液叶面喷施。对碱性农药引起的药害,可增施硫酸铵等酸性肥料。无论何种药害,叶面喷施0.1%-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用0.3%尿素液加0.2%磷酸二氢钾液混喷,每隔5-7天一次,连喷2-3次,均可显著降低药害造成的损失。2.5.4加强培管
对受药害作物培管重点有三:一是适量除去受害已枯死的枝叶,防止枯死部分蔓延或受到感染;二是中耕松土,深度10-15厘米,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三是搞好病虫害防治。
作物上产生药害往往都是不可逆转的,补救办法也都比较被动,因此,事先选准农药品种,严格掌握使用方法和使用浓度极为重要,这也是防止产生药害的根本所在。
第五篇:来自一个后进生的反思
来自一个后进生的反思
石斋小学徐翠琼
她,叫李芳(化名)。原是借读生中的一名后进生,后来,孩子正式转入,她就成了在编生中的一名后进生。这一改变,使我这个不称职的老师也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教这个孩子一年有余了,给我的印象是:她很文静,静得沉默寡言;她很乖巧,劳动委员连续五天安排她值日(不是被罚扫),她也没说个“不”字。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借读生中是成绩最差的一个,也是全班最差的。她每次的作业都得经老师讲评后才能批改,有时即使讲评过了也不会改正,她在课堂上举手回答的次数几乎是0,如有举手也是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这道题做错了请举手”,她才举起了手。每次提问她,也总是站起来对我干瞪眼,半天吱不出一个字来。对于她回答不了问题的状况,我从不厉声训斥,只是不耐烦的做了让她坐下去的手势;对于她作业不合格的情况,课后曾留下她改正,但也是和别人一起留下来改正,自己曾没手把手、详细、耐心的辅导过。就这样我们相处了一年。这一学年,她的成绩从没及格过,但我不会批评她,因为我当时认为这是自然现象。在我这个“势力”的老师眼中,她太笨了,实在教不了。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是借读生,不参加评比,不影响班级的成绩,自然也就忽视了她的存在。
今年孩子正式转入了,也要参加评比。她——李芳,无疑是我班参加评比中的一大“累赘”。于是,为了我心中那“至高无上”的评比,我不得不对她手把手的辅导。
这次留下辅导,是因为她连第三单元中简单的乘法估算也不会做。孩子被留下后显得很紧张,因为这次留下的只有她一个。我先让她把做错的题目擦干净,她拿擦子的手都有点抖。为了稳住她的情绪,我只能安慰她说“不用紧张,老师不会批评你,今天我们只要把你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就好。”慢慢的她才静下心来听我的讲解。她的接受能力真的很差,一道估算“759×42”得分三个步骤讲解,还要设计十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她练习,她才勉强的理解一点点。在讲解的过程中,孩子只做了一些数学语言的回答,从没抬头看我一眼。由于时间关系,我设计了
几道习题让她回家做。孩子收拾好书包要离开的时候,抬起头微笑的对着我说“谢谢老师”。望着这样真挚而又感恩的眼神,收到这样一句朴实而又发自内心的谢语,我不由得为之一震。教了11年的书,也不知辅导过多少个学生,可“谢谢老师”这句发自内心的谢语却是第一次听到,而且是出自这一位曾被我忽视了的学生口中。也就是这样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谢语,勾起了我为人师者的无限愧意与反思。
这一年来,我对她尽到了一个师者应尽的责任了吗?扪心自问,如果不是我的忽视与放弃,她的成绩也不至于这么差,现在才要“亡羊补牢”,是不是为时过晚了。接下来的后果谁负,作为人师的我当然得自食其果了。这也活该,谁让我这么不称职呢?孔子说过“教无类也”。可我却违背了古训,违背了作为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这样的我,教书何用,拿啥育人!静下心来深刻的反省自己,我想在以后的教师生涯中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