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报告1
《阳光心态》读后感
通过学习《阳光心态》这本书,使我了解了什么是阳光心态,阳光心态就是积极、健康、自信、进取、乐观的心态,是一种用微笑来面对生活,用感恩的心来面对一切的心态。每天用微笑来面对别人,笑一笑让自己烦恼少些,心情也会舒畅些!简单地说,阳光心态就是成功学+阿Q精神。具体说阳光心态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首先,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其次,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第三,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第四,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在这我想谈一下自己读这本书后的体会:
第一、要学会欣赏每个瞬间,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有人压力一大就去算卦,聪明人不算卦。算卦的目的是要算一个好的未来,万一算了一个差的未来怎么办?你就惨了,不是你的未来差而是你自己努力把它变差。要相信通过努力,自己的未来没有问题。
第二、要学会忘记、谅解、宽容。不原谅等于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有一个人养一条狗,名字叫放下,另外一个人也养了一条狗,名字叫开心。时刻提醒自己要塑造阳光心态。
第三、利用现有的资源把事情做成。敞开心扉拥抱这个世界,为你的选择全力以赴,你不会后悔。
第四、金钱的价值在于使用,人的生命价值在于被需要。成功的企业家最终走向慈善家。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
这大先生即是鲁迅,其实鲁迅对任何一个人特别是我们都是印象深刻的。因为从进入初中以来,语文课本就有几篇鲁迅的文章,使我们现在一看见鲁迅的文章就避而远之。所以有一句话我们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或许就是过多的鲁迅文章对我们影响。但这本书彻底颠覆我原来对鲁迅古板严肃的想法。
书中收录了八篇陈丹青的演讲稿,从不同角度分析鲁迅,我也不知道原来鲁迅的一生并没有想象中的无趣,不但不无聊而且令我对鲁迅产生了更多的好奇。第一篇稿子讲述了作者欣赏鲁迅的两大原因一是好看,二是好玩。其实鲁迅的照片我们是见多不怪了,第一眼我个人也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好看的人,但至少很耐看,后来见了更多文人的照片发现其实那个时代鲁迅还真的是如陈丹青所说很好看。文中描述鲁迅的脸是一张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调皮。
《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法国的凡尔纳先生写的,名字叫《气球上的五星期》。这本书中蕴含了一些道理。作者在这本书中写了19世纪上旬,许多探险家、地理学家、旅行家虽然对非洲进行了艰难而卓绝的探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地图,却始终无法探明东经14度与33度之间的非洲地区;而就在此时,英国旅行家塞缪尔·弗格森决定核实前人探险的成果,对非洲这个地区进行考察。虽然遭到众人的怀疑,他还是伙同他的朋友肯尼迪和他的仆人乔从非洲的桑给巴尔出发,乘坐他自行设计的热气球,向北一路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最后终于到达了法国驻塞内加尔河的属地,从而完成了前人未竟的事业,打破了众人的猜测和疑惑。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三人一起为了一个目的地或目标而努力的几十个事件:他们面对着被野人、野兽袭击、面对着拯救一个法国传教士而被野人阻挡的困难、面对着没水可喝和面对着热气球缺少氢气的情况下,团结着,把困难化险为夷。团结,便是这次探险的关键词。
第二篇:读书心得报告
讀書心得報告
書名:你在做什麼?
張老師出版社
作者:威廉〄葛拉瑟等著
譚智華、李瑞玲合譯
「你在做什麼?」這本書可說是一本啟蒙我心靈的書籍,在每個個案當中,治療師運用現實療法來幫助案主面對並解決其所面臨的危機,迷途的青少年、婚姻挫敗者、以及深陷在家庭危機之痛苦絕望的各種案例,他們經過現實療法的協助,一個個從悲觀沮喪的困境當中掙脫出來,找到適合自己的發揮方式,並肯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而那種激勵和成功讓我心中產生莫大的震撼和感動。
在閱讀這本書期間,嘗詴將現實療法中的八個理論基礎:
(1)建立共融關係(2)現在你在做什麼(3)你所做的對你有幫助
(4)擬定計畫(5)承諾
(6)沒有藉口(7)不處罰(8)永不放棄
運用在洞悉生活中,面對我的生涯、工作、家庭,進而我開始能感受得到自己的改變與成長,變得積極、主動、有信心,不再是畏縮、依賴、自卑的我,甚至我也開始學會在周遭朋友遇到困難時,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協助他們重新面對自己,發現內心的真正需求,進而主動計畫,突破他們所遭遇的困境。
序中,鄭石岩先生有一段話:「我喜歡用現實療法來助人,是因為它很像禪宗的篤實力行,強調存在的現實。它不教人回溯或體驗過去的感覺,而是協助人面對真實的現在、負起責任,中肯的回應自己的環境與挑戰。」對於這段話,讓我想起佛家的把握當下,每個人過去多多少少有不負責任、逃避現實的行為,但是只要從現在開始,把握當下,承擔自己應負起的責任,勇於面對現實及迎接生活的挑戰,則人人皆可成佛。而佛家當中所謂的承擔,正等同於現實療法理論精髓-負起責任。現實療法最讓人感動的,亦即是那回歸現實生活,求取改善與成功的理念,因為個體獲得了成功的經驗,也因此能漸漸擺脫自覺無能、否定等負面信念,進而得到自尊。
在讀完二十五個個案之後,我認為現實治療理論的步驟一:「建立共融關係」,是輔導諮商過程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同時亦是最困難的部分,想要幫助一個人或改變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除非能了解對方的內在世界,也尌是讓當事人覺得有人關心他、愛他與接納他,在獲得愛與歸屬感的需求滿足之後,促使當事人因此減少知覺上的誤差,進而引導他願意討論困難所在,以及審視自己內心在世界的需求。在諮商的馬拉松賽跑之中,才能踏入另一個邁向成功的里程碑。
無條件關懷、真誠一致的接納,似乎是每個諮商理論所強調且重視的,但現實療法不同於其他理論的是,Glasser不將當事人的情感部分與過去的歷史視為治療的重點,而是把重點專注於當事人的優點特質與潛力上,特別是那些與解決當事人當前難題有關的特質上。Glasser讓案主確實自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使他拋棄過去不負責任的行為,施展潛力,並改以積極的態度及實際的方法,處理每天的生活事件。而案主能因生活上成功經驗的獲得,逐漸提升自我評價,重建自尊與自信之時,個體便開始能以正向成熟的智慧,克服或改變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即使是曾經認為最艱難的部分。
「你在做什麼?」書中第十九章-寂寞的十七歲之案例:
(1)諮商師以朋友般的共融關係,引導一位因有「自殺傾向」和「憂鬱」,而被學
校諮商員轉介來接受心理治療的十七歲高中生鵬文,談論他生活中積極正
向的話題,藉由朋友角色間的談話,提醒他一些既有的成功經驗,以及證
明他是有能力的事實。
(2)在諮商時,我們的任務在於努力了解當事人的問題,因為如此才能找出當
事人真正的需求,但是有時候這是一件很難的事,因此在處理個案之時,我想我們可以先找出當事人做到的事,當他做了有意義的事之後,往往能
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如同個案中,諮商師鼓勵鵬文:將他要接受
諮商的事情告訴雙親,詴著與數學班的一位女孩說話,及週末欣賞音樂時
將百葉窗打開等,引導當事人去做某些事。實踐行動的計畫,使鵬文逐漸
開放自己去獲得友誼,以愛與自我價值的行動來代替憂鬱和寂寞的感覺。(3)在晤談當中,諮商師不斷以「我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我想要的是
什麼?」、「我要怎樣才能讓情況好轉?」等問題,引導當事人明白他的行
為是自己所選擇的,讓當事人自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亦即是當他在想到「死」的同時,至少也應該花時間想想「做」的部分,想想過去那些充滿
希望的感覺,全是由於他努力所致。改變了對自殺意念的看法之後,鵬文
便不再以憂鬱、自殺等不能滿足需求的方法來控制外在世界,取而代之的是-責任,以積極實際的行為方式來滿足其需求。
在這本書中有三分之一的個案,將現實療法運用在教育上。人需要成功的認同,感受自我價值。而教師在教導學生,必須了解學生的自我價值遭受破壞時,常面臨孤獨是學習失敗的主因,學生的道德規範價值觀念或者對錯行為,與他是否能滿足實現自我價值有關。因此若要改變學生的行為,必須透過有效的行動計畫,來滿足愛與被愛、隸屬、權力和娛樂等需求,才能協助學生心智發展。
我們目前教育最大障礙是:(1)學校教育製造太多失敗者
(2)學校教育忽略培養學生愛與自我價值感。
共融關係是成功認同的要素,一般教師有一錯誤的觀念,以為學生的失敗,是因為缺乏學習動機,進而想以外在壓力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但在另一方面,學生卻不能在學校生活中得到成功的經驗,無法擁有成功的生活,他們所有的指示挫敗的痛苦、生氣與退縮等失敗認同。因此現實療法主張,教師應與學生充分建立共融關係,學生唯有在教師的愛與關心之下,才能朝成功認同去努力,同時如果學校再不提供成功體驗的機會,則學生將一直在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所以倘若我們能趁早讓孩子在教育中充分參與互動獲得成功的經驗、學習有效滿足自己的行動,而不再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則待其出社會之後,我們的孩子才能發揮成功的社會角色,而不再只是一個只會為社會製造問題的挫敗者。
在閱讀完「你在做什麼?」之後,對於Glasser那明白清楚、易於了解的基本敘述與步驟、在大多數情形下,不論遇到的是什麼問題接通用的基本原則,深感喜愛與偏好,同時最後對現實療法與傳統心理分析學派及個體心理學派之差異,做了以下分析:
Glasser雖然是受傳統心理分析訓練的心理醫師,但後來在臨床經驗中,Glasser發現傳統心理分析學派的某些觀點是他所不贊同,而該觀點如下:
(1)傳統心理治療堅信心理疾病是存在的,而且能依診斷分類的結果來實施治
療。
(2)傳統心理治療認為探討患者過去的生活,亦即尋找問題的根源是治療的重
要部份。他們認為只要患者了解病因,便能改變他的生活型態,進而解決
其心裡困擾。
(3)傳統心理治療認為患者應將對引起他困擾的人物的態度轉移到治療者身 上。經由治療者此轉移行為的解釋,患者能了解自己過去,並放棄不當的 態度與學習新的行為。
(4)傳統心理治療強調患者必須能洞察其潛意識,行為才會有所改變。他們認
為潛意識的心理衝突比意識層面的問題重要。解釋轉移現象、釋夢、自由
聯想均是治療所常用的方法。
(5)傳統心理治療深信偏差行為是心理疾病所致,而心理疾病患者沒有能力控
制這些行為,所以無需負責任何道德責任。一旦患者痊癒,自然能依社會
規範行事。
(6)傳統心理治療認為患者了解過去及問題的潛意識根源之後,自己便能學習
好的行為方式,所以他們不重視行為的教導。
於是Glasser脫離心理分析學派,自創現實療法。Glasser的現實治療法所持的論點則為:
(1)現實治療學派不贊成心理疾病的觀點,因此治療者不會和不負責的患者建
立共融關係。
(2)現實治療的重點是現在的行為而且朝向未來。已發生在患者身上的事不能
改變,而過去也不能限制患者的未來,所以治療時不涉及患者過去的歷史。(3)現實治療以治療自身而不是以患者轉移的人物來和患者建立共融關係。(4)現實治療者不挖掘潛意識的衝突所在的問題的根源。患者若以潛意識的動 機做行為的藉口時,治療者無法和他有共融的關係。
(5)現實治療強調行為的道德責任。當面對正確和錯誤的行為時,可強化共融
關係。在傳統心理治療中卻認為區別患者行為的對與錯時,將阻礙轉移關
係的形成。
(6)現實治療者的工作不在幫患者減輕不負責行為所帶來的苦痛,而是在於增
進其忍受生活痛苦的力量,以及享受因負責的行為所帶來的快樂。(7)現實治療法教導患者以較好的行為去滿足其需求。如果不能幫助患者學習
較滿意的行為方式,便無法維持共融關係。然而傳統心理治療,則不認為
教患者學習好的行為是治療的一部分。
Glasser自認其現實療法和Alferd Alder的個體心理學有許多淵源關係。再者,Glasser的觀念主要受Abraham Maslow以及存在主義的影響,而這二者均受到阿德勒的影響,因此現實療法在觀念上自然與個體心理學有許多相通之處:
(1)現實治療的人際共融關係、歸屬感的需求、負責的行為等觀點均和個體身
心理學的社會興趣有相同的意義。
(2)現實治療重視個體身心關係,戕調個體身心健全之後,身體的不適即可
消除。此點與個體心理學所重視的「整體」的人的觀點相同。(3)二者同樣重視教育性與預防性的助人工作。現實治療法主張治療者是個教
育者,而個體心理學派亦常利用當眾示範的方法教導當事人,尌有如同
Glasser常當眾以角色扮演來教當事人一般。
(4)二者均重視親職教育。個體心理學強調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自卑感的影
響,現實療法亦主張父母應提供孩子培養「成功認同」的教養環境。亦即兩
者均強調父母必須能滿足孩子的愛、價值感與歸屬的需求。(5)個體心理學的中心概念是每個人均有其獨特的知覺,此知覺影響著人的行
為、思想與情緒。Glasser亦主張行為是主觀的知覺產物。
(6)Glasser認為個體的內在世界是其生活經驗的累積,人即根據此內在世界
去和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但每個人的內在世界並非都是真實的或符合現實的,有如阿德勒學派中所謂的「設想的概念」。,(7)尌現實治療的八個步驟而言:A〃在「建立共融關係」之後,接著幫當事人
找出其目的所在,亦即提醒當事人了解他們的行為是目標導向的。B〃在「現在做什麼」的階段,讓當事人檢視其此時此刻的行為,也尌是只有當前
的行為能影響問題的解決與否。C〃在「評估行為」階段,讓當事人評價其 行為對於解決問題是否有幫助,以便洞察其行為責任。D〃在「擬定計畫」 步驟中,二種學派均主張行動促使當事人改變的重要因素,只是「洞察」 問題根源並不能解決問題,行動成功與否則和計畫是否周詳有關。E〃「 承諾」階段,主要在鼓勵當事人下決心去實踐計畫。任何新的計畫總含有 冒險的意味,當事人必須有勇氣去面對困難。F〃「沒有藉口」階段,Glasser 和Alder均認為藉口是在逃避責任,若接受當事人的藉口,等於是對當事 人沒有信心,認為他沒有能改變。G〃「沒有處罰」階段,當事人若沒完成 計畫不可給予處罰,不過如Alder所言,當事人應承受其行為的自然後果,他才能從行為後果的經驗中學習負責的行為方式。H〃 「不放棄」階段,有如Alder所強調「鼓勵」,二者均是幫助當事人改變所不可或缺的。
兩種治療學派最大不同處在於對當事人的「過去」所持觀點,雖然二者均認為洞察本身並不能促使當事人改變,但是個體心理學派認為當事人對過去的生活史的態度之洞察是很重要的,那些態度是導致不當的生活目標和信念之根源。再者,個體心理學派重視當事人生活型態的有關資料,因這些資料有助於當事人對問題的洞察。Glasser雖然排斥個體心理學所重視的資料,但他強調人的所有行為-思考、情感和行動中-最容易改變的是「行動」部分,這個改變則和洞察無關,因此Glasser並不探索當事人的早期資料,也不用釋夢的方法來治療當事人。
我想不論現實治療和個體心理學之異同如何,其在心理治療領域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二者理論和方法上具互補之功效,因此對於身處教學現場的我,將本著現實療法的精神,並適時依學生或個案之需求,引用其他學派的精髓方法,來協助他們找出健康滿意的方式,同時亦讓自己在當中持續學習與成長。
第三篇:《论语》读书心得报告
《论语译注》读书报告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初中、高中都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但终究只停留在浅尝辄止,拾人牙慧的阶段,所获有限而零碎。现拜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经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获。
总体来说,以前对论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语录体”的书面概念中,而今细读,渐品出了其中况味,发现其中人物其实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机敏善辩的子贡,率直的子路,潇洒曽皙。当然,形象最为鲜明的还是孔子。虽然书中对话体占绝大部分,极少有动作神态描写,但读过之后,觉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画像,遥远地立于时间深处的历史人物。有着鲜活的抱负追求、喜怒哀乐。
《公孙长篇》中“匿怨而与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内心与坦荡的胸怀;《先進篇》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以看到孔子失去爱徒的悲痛欲绝;“朽木不可雕也”的训斥,可以看到恨铁不成钢的肝火,《子罕篇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顿和无奈;《雍也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可以看到孔子高远的抱负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领略到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气魄。正是这些,让我感到这位笼罩着神圣光环的至圣先师,也是位更为亲切可感的师者和榜样。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规范的外化和集成。《论语》中,君子道德行为标准出现的频率极高。其中,“忠”、“恕”是反复出现的概括和总结。通过阅读,我对孔子这一伦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了解,这主要体现和应用与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
我的理解是,撇开政治,在个人修养上“忠”,主要是对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负责。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生来对自己灵魂的保洁负责。“忠”就是忠于自己的本心,虔诚于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锱铢世事加诸欣赏的虚妄。除了鄙弃“匿怨而与其人”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待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遵时守信上。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述而篇》记载陈司败指责孔子偏袒鲁君,孔子闻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可以看出,孔子不认为犯错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去避讳或掩饰,而是视错误为财富,视被别人指出错误为自己的收获。他把错误当作完善自身,致知修身的必须途径。《论语·为政篇》孔子答子贡问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言行一致,也是强调表里如一,强调待人行事与追求完美人格的统一。
“恕”,则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他人,留存人之初的本善,即满满的同情心,并将其实在化为具体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行为表现。如杨伯峻先生在备注中提到的,其消极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何对待他人的误解便是“恕”的重要体现。《论语·学而篇》中,有一句“人不知而
/ 2
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为“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人不知己,自是无碍,可这里的人,通常是和自己有交集的人,这些人若不知,误解就会产生,尤其无端的误解着实会让人窝气。此时,克服心头负气虚妄,做到“不愠”,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与心性,其实也是最终消弭误解,达到和谐愉快相处的最佳结果。
在《论语》中,孔子对“忠”、“恕”的结合也做了阐述和要求。《憲问篇》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的说法,译为“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卫灵公篇》也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生命个体真正的的自由与独立,是尊重他者的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完整,便是在“忠”、“恕”之间达到高尚的纯粹——直指本心的纯粹。
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对当前生活姿态很有启发的语句。时有豁然开朗,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
《卫灵公篇》孔子说道“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像是对我们大一新生语重心长的告诫。劝解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想法,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状态要有所规划。《阳货篇》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挥霍光阴中,看到这话,仿佛就听见“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啊”的话以亲友和自己的声音出现在耳畔。
《述而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不仅是孔子只忧,更应是每个在校学生之忧。有内在目标,有外在要求,要修德,要讲学,要求善。可是,正在做吗?做到了吗?这句话,提醒我们,永远在路上,可以放松,当不能松懈,上下求索之行不能断绝搁置。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这也是很多人畏葸不前、得过且过是找的借口。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吧,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畫。”意思是“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够,走到到半道便会再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 鞭辟入里,道理温和中性却能让偷懒者无地自容。当没开始就打算放弃时,这句话能截断懦弱的退路。
那么,如何开步前行?我在这里找到答案:《雍也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愿意虽偏向政治,但也能给予方法论的启示。目标在前,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近取譬”,就是从当前就近的必要之事做起,做好资本积累,一步步朝前迈进。
曾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则是一盏指明灯。以厚实的担当为底座,散发着浪漫与理想的光芒,每一遍读完,都能给人以精神力量。
读《论语》让我收获很多,我会继续读下去。
/ 2
第四篇:三年级读书心得报告
读书心得报告(月日)
班级_____姓名 ______
1.我读的这篇文章的名字是:
2.作者是:_
3.我最喜欢文章里的:
人物:_______________动物:______________
植物:_______________其他:______________
4.我最喜欢的8个好词是:
1))))55.我最喜欢段落是:
6.阅读完这篇(段)文章后,我最深的感受是(或仿写一段话):
第五篇:如何写读书心得报告
Upload By Yelky http://
如何写读书心得报告
一、前言
读书报告是读完书后的心得报告。并不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而是必须把握书中要点,再以自己的话句重加组织所整理出来的文章。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ㄧ)要读书:没读书,信口开合,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读书报告。
(二)要有心得:心得,批评,意见整理,创见。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感发型:以个人的直觉,以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
论述型:析论该书之内容旨趣、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撷摘型:
比较型:
源流型: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培养适当的读书方法与技术
先做纲要笔记。
将原书的序言、导论、目次先看一遍,然后分章节将要点记下。
如有批评或心得应随时记下。
重新综览笔记,然后将全书的内容大意,扼要而有系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二)选择阅读的书籍
老师指定
学生自订
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范围与内容
(四)搜集、参阅有关该书的任何其它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于题目左方(行 文横写时)。如为翻译书籍,除译者姓名外,应再写出原文书名、著者姓名。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文或书后跋、后记等,介绍者写作该书之缘由及时代背景,并将该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Upload By Yelky
http://
全书之题旨大意
心得评论:
感发
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论述
批判
结语:
提出问题
表达期许
归纳主要意见。
附注:
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例如:
注1 :梅棹忠夫着,余阿勋、刘焜辉合译,《知识诞生的奥秘》(台北晨钟,民59),页67-68。
注2 :同注1,页72-79。
参考书目:
写作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它数据,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如为杂志,更应列出期刊名称及期别。
例如:梅棹忠着,余阿勋、刘焜辉合译《知识诞生的奥秘》,向日葵新刊1,台北晨钟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共147页。
五、其它应注意事项: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
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
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
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心得报告格式
读书心得报告的格式,一般说来,有下列几项:
一、书名
二、著者
三、出版项
四、页数
五、内容大意
六、读后心得
七、评语
八、附注
如何写读书心得报告
一、前言
读书报告是读完书后的心得报告。并不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而是必须把握书中要点,再以自己的话句重加组织所整理出来的文章。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ㄧ)要读书:没读书,信口开合,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读书报告。
(二)要有心得:心得,批评,意见整理,创见。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感发型:以个人的直觉,以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
论述型:析论该书之内容旨趣、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撷摘型:
比较型:
源流型: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培养适当的读书方法与技术
先做纲要笔记。
将原书的序言、导论、目次先看一遍,然后分章节将要点记下。
如有批评或心得应随时记下。
重新综览笔记,然后将全书的内容大意,扼要而有系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二)选择阅读的书籍
老师指定
学生自订
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范围与内容
(四)搜集、参阅有关该书的任何其它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于题目左方(行 文横写时)。如为翻译书籍,除译者姓名外,应再写出原文书名、著者姓名。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文或书后跋、后记等,介绍者写作该书之缘由及时代背景,并将该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全书之题旨大意
心得评论:
感发
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论述
批判
结语:
提出问题
表达期许
归纳主要意见。
附注:
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例如:
注1 :梅棹忠夫着,余阿勋、刘焜辉合译,《知识诞生的奥秘》(台北晨钟,民59),页67-68。
注2 :同注1,页72-79。
参考书目:
写作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它数据,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如为杂志,更应列出期刊名称及期别。
例如:梅棹忠着,余阿勋、刘焜辉合译《知识诞生的奥秘》,向日葵新刊1,台北晨钟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共147页。
五、其它应注意事项: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
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
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
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书名:丑丑
范例举隅(中文)
著者:周芬伶
出版项
出版年:民国八十年二月十日初版
出版地:北市八德路三段12巷51弄34号
出版者:九砍出版社
页数:126页
内容大意:
这是一本「童书」,书写一群告别童年的小女孩。主角吟秋,大家叫牠丑丑,曾经是个很没自信的孩子,常觉得自己是只丑小鸭,因此而伤心地躲进衣柜里。直到参加芭舞班,认识了很有自信的好朋友,及一名她可以去帮助的伙伴,渐渐开朗,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和她最亲近的家人-五姑婆,一个瘦小,不美的老妇。
故事进行到最后,是芭蕾发表会及五姑婆的去世。吟秋穿着五姑婆在病重为她缝制的一件不是舞衣的衣服上台,跳脱出小孩子爱美的肤浅,而表现出爱及宽容。五姑婆的死,是吟秋适应很久的事,最后,她写了封信给姑婆,小女孩,终究是成长到了接受「死亡」了!
充满了温馨及纯真!
心得评论:
每一次我哭,在体会吟秋的蜕变过程中,常常感动得不能自已,她是一个很平凡的孩子,也许放眼望去,那静静待在角落的孩子,就有些和吟秋一样的故事,我在这本注音符号及炭笔插图的故事中,印证了「爱与宽容」!那是美化一切的动力。
人们就有和「美」贴近的时候,才能听见自己的声音,看见自己的影子,才能从对自己迷失中走出来,在成长的路上,最大的困扰,往往就是不知何去何从!但是过来的忠告就像是排印的铅字盘,反写的字不是所有的迷途羔羊,都能正确解读,吟秋借着「心」的领会,而再彷徨,勇敢地告别童年,那我们呢?
一个人若要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及生命哲学,光靠科学是不够的!当我们对于理性及外在形式太过了解之后,都终将回归到怠性而内在的生命探掘,去事寻找一种力量让自己活得光明而舒坦!
仅得执着,是吟秋教我的那一件事,其实,执着真的是条崎岖的不归路,路上了就得克服面前即将的遍体鳞伤,因为伤痛永远比梦想深刻而尖锐,所以渐渐圆融而有弹性成了一般生命潮流;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得执着,正如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战士都死在战场上,但是,如果你身边,有个如此义无反顾去捍卫,去执着的人,请多给一些支持,这是二十一世纪,一个变是唯一永恒的世纪……请向这些生命勇者致意──即使相信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去坚持仍然是件辛苦的事──如果我们都可以体会这个道理!
成长并不是将原形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是随着人生的起伏,对每个人做不同程度的,不同方式的扭曲,和吟秋一起成长,是件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心情!
结语:
蝴蝶只要展翅纷飞,生命的姿趣就得到了充份的发挥,但是人类生活的价值,是必须努力争取,用心学习的,「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