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贫富差距现象
近日,网帖突然曝出湖北黄石“赵美美”高调炫耀自己在美国的奢侈生活,挎LV、逛赌场、开奔驰车等。其母亲为网上所说的黄石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张林伟,父亲则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法人代表。
5个月前,炫富女“郭美美”事件轰动全国。一条生活炫富网帖让一个女孩一夜红透,从而揭开了慈善背后的故事。5个月后,又一个炫富女在网络上晒自己的生活,于是在无数网友的围观之下,这位本名叫赵白然的女孩子,大有取代“郭美美”,成为下一个网络红人之势,且称为“赵美美”。尽管“赵美美”母亲及时站出来解释,但还是一遍质疑,舆论一边倒,大有泰山压顶之势,舆论似乎根本听不进解释的声音,很多人挖空心思猜想和爆料,令其父也认为“网上搞得乱七八糟的”。
上个月,舆论“群殴”副县长“名鞋哥”,“暴揍”跨省擦鞋司机等等,何以出现这样网络舆论?其中的一个共同点,要么就是仇官,要么就是仇富,几乎人人都想来个报复性的耳光,发泄一下,几成定式,也似成一种社会病态。网络围殴“赵美美”恰恰是仇官和仇富的并发症。而这正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问题造成的后果。本文将结合中外的数据和对比资料,对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对贫富差距的本质认识
贫富差距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大家能够普遍接受的差距,这种收入差距即使扩大也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还有一种差距是不公平造成的,很容易引起老百姓的不满。从理论上来讲,社会公平意味着在平等的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因此,社会公平意味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以及分配上的公平。【1】
尽管可以说,严重的贫富不均必然是社会有失公平的一种体现,但是一般程度上的贫富差距的 存在并不必然反映社会公平的丧失。贫富差距与历史同在,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无法消灭的客观存在。自从人类开始拥有私有财产,开始稳定地创造财富以来,贫富差距的问题就已经存在。由于不同的个体之间在自然秉赋方面的不同,后天主观努力的不同,把握客观规律和机遇的能力不同,因此,不同的个体在进行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和社会地位形成方面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分化,形成贫富差距。
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并不等于要消灭贫富差距,而是强调要将贫富差距控制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贫富差距拉大超出合理的界限。社会需要一些人从市场经济中脱颖而出,以此保持社会的活力,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对此拉开的距离要有个度,我们固然要鼓励富人,但也不能忘怀贫者。【1】
——贫富差距发展现状:国内外对比。
徐元宫通过中俄贫富分化数据对比,总结出中俄贫富分化的异同:
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俄两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但是中国的贫富分化是在中国居民收人较以前普遍都有所增加的基础之上的贫富分化。
2.转型时期俄罗斯贫富分化的速度,相对于中国贫富分化的速度而言要迅猛。主要是由于中俄两国社会转型的最终取向以及各自所选择的社会转型模式的不同使然,中国选择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地向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先进行试点试验,等试验成功了之后再行推广,如果试验不成功就进行修正或者干脆放弃;而俄罗斯采取了激进转型模式,试图将计划经济体制一夜之间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一夜之间”严重的贫富分化的出现。3,转型时期俄罗斯贫富分化的程度,相对于中国贫富分化的程度而言要严重。4.转型时期俄罗斯贫富分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相对于中国贫富分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而言要严重。由于中国推行渐进改革,连续多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做大了社会财富总量这只蛋糕,使各阶层社会成员相对于改革以前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收益。因此相对于俄罗斯来说,中国的贫富分化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要轻。【4】 另外,杨素芳等就中国与巴西贫富差距进行比较并给出一下数据和结论: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的基尼系数是0.32上升至2007年的0.47,从正常状态上升至警戒状态,巴西的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59降至2007年的0.53.目前中巴两国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1.城乡间贫富差距大 2.地区间贫富差距问题严重 3.行业间收入差距大【5】
——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效应:
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焦点问题。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危及到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公平和谐。
不可否认,非法暴富者在我们的社会比比皆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非法商人的牟取暴利等等,这些人往往独占社会资源,巧取豪夺,极大地破坏社会的公平分配。富人为富不仁引发“仇富”心态,官员腐败引发“仇官”心态,这两种偏激心态在现实的贫富差距面前进一步被放大了。
由贫富差距所带来的“仇富”心理,并非社会上基于贫富差距而产生了一般性的对富裕阶层的敌视和痛恨,而是表现为人们对财富来源是否合法、获得财富的机会是否正当的高度怀疑,人们并不仇视那些依靠勤劳和智慧获得财富的人们,对于这一部分先富者人们还是给予基本的认可和尊重。在“仇富”心理的形成之中,富裕阶层的社会表现也有着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富有怜悯之心、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富人不会引来什么仇视;富人寡税,为富不仁,财富缺乏道德的匹配,以及骄奢淫逸和飞扬跋扈的做派,必然引起人们的反感。
任何一个公平的社会,不可能消灭贫富差距,而是控制差距的范围;不可能消灭公平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使这种结果不至于无限扩大。【1】
在众多研究中,学者们都指出贫富差距会引发社会公平危机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而这种贫富差距又很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然而,从贫富差距角度讨论社会安全问题,更需侧重于国民的经济生活及其对经济生活的感受。因为我国的基尼系数近些年来一直呈现攀升的局面,而经济发展也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且社会也一直呈现相对稳定的状况【3】 郎友兴对先富群体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数据表明,先富群体认为目前中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无论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社会成员之间行业收入差距,还是社会成员间财富占有量、区域性差距,绝大多数先富者都认为差距过大。而造成这种差距过大的原因,他们主要将其归之为社会制度性的因素例如分配制度。【6】
——贫富差距产生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从“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始,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富强的康庄大道坚实地迈进,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更为世人瞩目。然而,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富裕阶层的出现,中国贫与富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 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扩大现象比较严重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拉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合理的因素又包括不合理的因素,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是可以避免的。贫富差距的扩大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本身所带来的,是鼓励竞争、追求效率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由于旧体制没有能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及时进行改革造成的,比如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当中出现一些法律和制度上空白,政策之间不协调、不平衡,分配制度和政策上的偏差,城乡二元结构,行政垄断,部门利益等,是改革不到位、规则不平等的结果。再有一个就是腐败问题,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借“改革”之名,侵吞国有资产,中饱私囊;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贪污腐败,这也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1】
苏劲松认为非法非正常因素是造成目前贫富悬殊过大的主要原因,政策失误是导致贫富悬殊矛盾加剧的重要原因,部分当权者宗旨意识淡漠是造成贫富悬殊过大的根本原因,弱势群体对重大利益问题缺乏参与权是造成贫富悬殊过大的原因之一。【2】
杨素芳在对比了中国与巴西的贫富差距发展情况之后提出自然条件与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国家税收和社保体系因素和教育因素是导致贫富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5】
——贫富差距应对对策:
政府首先要解决规则问题,如果能在起点、过程上解决了参与权利的分配不公,那么结果上的分配不公就自然减小了;即使差距较大,人们也会认可和容纳。同时为富裕阶层进入社会救济领域提供合法渠道,并提供相应的鼓励机制,例如,允许私人建立各种非营利性基金会、鼓励富裕者介入各种形式的慈善事业等等。
社会公平与正义,是长治久安的基础。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也随着温饱问题普遍解决以后,人们对权利的要求更加迫切和明确,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正上升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自古稳定的社会来自于社会阶层流动的畅通,和财富获得机会的平等和程序的公正,惟有如此,才会消除仇富的社会心态,构筑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石。【1】 徐元宫对比了中俄应对贫富分化的对策,指出其共同点1.中俄两国政府都很重视转型时期的社会贫富分化问题,都以发展本国经济作为最终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根本对策和主要手段。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中俄两国应对贫富分化加剧的共同举措。3.中俄两国都加大了税制改革的力度,以期通过税收杠杆尽量缩小贫富差距。4.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中俄两国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此外,中俄两国还都采取了打击经济犯罪、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惩治腐败等应对贫富分化加剧的其他措施。
中国应对转型时期贫富分化的对策侧重点是:(l)针对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并且大多数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这一基本国情,近年来中国政府强调要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人,把“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的西部地区,中国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3)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解决城镇居民贫富分化加剧问题的一个重要对策,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来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并且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4】
储丽琴总结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贫富分化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深化的规律,并总结了他们的思想,探讨了其演变的规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改革的意义。她提出,完善行政法规是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基本前提。建立有效的产权保护机制是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必要条件。.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重点。【7】 吴春元,常青青,和谐社会视域下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的关系探析,2007年第3期《前沿》 苏劲松,对当前贫富悬殊问题的非经济因素分析,《沧桑》2006年第1期 王培刚,不同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意识_基于江苏省专项调查数据的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7月第24卷第3期 徐元宫,转型时期中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比较,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4期,总第134期 杨素芳,黄玉辉,中国与巴西贫富差距比较,现代经济信息,2008 6 郎友兴,先富群体对社会贫富差距状况的认知:浙江之调查,宁波党校学报,2006(1)7 储丽琴,我国古代贫富分化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企业经济,2006年第2期(总第306期)
第二篇:解读校园贫富差距现象
解读校园贫富差距现象
【摘要】 本文针对校园贫富差距现象,分析了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面对校园贫富差距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校园贫富差距 负面影响 对策
教育部负责人曾表示,教育产业化违背了我们的办学宗旨,甚至可能毁掉我们的教育事业。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社会贫富差距冲击校园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但会给贫困学生的心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也会影响大部分学生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这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社会能否良性发展。一. 校园贫富差距现象
案例一:最近,女儿所在学校发来召开家长会的通知,黄师傅却因此郁闷起来——女儿坚决要让妈妈去学校,而不同意骑三轮车的爸爸去出席家长会。女儿上高二了,黄先生仅仅去学校看了一次女儿。就因这次探望,女儿再也不愿他去学校了。因为那次他骑着三轮车去学校让女儿很没面子。朴实的农民没有多少文化,没有钱,更没有权势,浑身充满汗味。孩子觉得这样的父亲会让自己没有面子。孩子的心理反映了一个现实,那就是校园里的贫富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案例二:在工厂做工的家长告诉班主任,他的儿子小文(化名)在老家读书时性格很开朗,转来这所中学后,孩子性格变了,朋友也少了。经过长时间的挣扎,小文把心里话告诉了班主任。小文说,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里每个月收入只有3000元,住的是出租房,在新学校,班里很多同学家境很好。‚时间长了就觉得我们之间有差距。‛小文说,他的同学周末会到县城玩,他只跟着去过一次,那次大家在肯德基吃的午饭,六个人一共花了300多元。‚同学们都不觉得有什么,可是想到吃一次饭花了我爸爸 5天的工资时,我心里很难受。‛小文说,之后他很少参与类似的活动。‚我常在想,为什么别人家会那么富有,住200多平方米豪宅,而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个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小文说,可能因为自己常有这样的想法,1 渐渐地跟富有的孩子在一起时会觉得不自在。‚现在,我很少和富同学来往,常一起玩的同学和我家境差不多。‛
校园就是个小社会。学生的消费大多来自家长,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是家长实力的体现。在重点学校,贫富差距尤为明显,有的学生穿戴的都是名牌,零花钱多,高级电子学习用品齐全,而有的学生衣着朴素,没有零花钱。也许有人认为孩子对贫富差距现象不会那么敏感,其实不然。贫富差距已严重冲击着校园。谁家父母是当官的,谁家父母是有钱的老板,哪个学生一月消费1000多元,哪个学生又买了很贵的手机,哪个孩子每天上学是名车接送,等等,成为学生们经常议论的话题。贫富差距对学生、特别是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冲击很大。二. 校园贫富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 1.贫富差距显著导致个别贫困生心理失衡
校园贫富差距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他们本身就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有钱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会使他们感到另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尊心的伤害比其他伤害带来的挫折感更强,由此产生的极端情绪和心态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也会影响到他们正在逐渐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同学曾介绍说:‚我们班上有一贫困生,父亲工伤残疾,母亲神经有问题,还有一个哥哥和妹妹都是弱智。她一个月仅靠学校发的贫困助学金100块钱生活,每月还要节省一点寄给家里。而班上另一个男生父亲是一个私企的老板。第一学期报到时他母亲来送,手机、数码相机、MP3、电子词典、复读机一应俱全,走时给他留下一个存折说是他一学期的零花钱,上边存了1万元。同样都是中学生,又同在一个班,这样强烈的反差对人的刺激很大,尤其是贫困生感到心里不平,不少贫困同学都有‘人生而不公’的心理。‛ 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贫富差距在校园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这种差距对贫困生负面影响如此大以致于使他们产生消极的看法,对家庭、社会产生不满和抱怨,甚至抵触和仇恨的情绪。2.金钱上的优势导致富裕生进取心不足
校园中,一方面是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一方面是富裕生生活上的奢靡。富裕生往往看不见农村学生身上的许多优点,更看不到自己身上铺张浪费、不良消费的缺点,盲目地追求社会潮流,追求享受,而放松了对知识的学习。市场经济促使经济飞跃发展,也带来某些负面东西。在其消极影响下,物质主义、金钱主义的价值观充斥社会并渗透到了校园。‚钱学交易‛、有钱就可上名校、有钱就可买到高分甚至文凭的现象不断在校园中出现。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贫困生产生‚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观点,也使一些富裕生不愿勤奋学习而虚度年华。3.贫富差距导致校园人际关系不协调
贫富差异把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层上,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有个家庭条件很好的学生谈及贫困生时说:“他们就知道学习,没有去过麦当劳,不知道阿迪达斯,我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说他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那些人家庭条件都不错,这样才可以一起出去吃饭、逛街、看电影。贫困生一般也较少参加同学聚会等活动,因为要花钱,所以会刻意回避。日子一长,同学们就会对其产生‚性格孤僻,自卑‛等感觉,同时贫困生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被大家孤立,忽视的感觉。有个同学回忆说刚进高中时,他应邀参加一位富裕同学的生日聚会,大家都出去选礼物,他看来看去,如果买一件较好的礼品,要花去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最后,他找了一个借口逃开了。从此以后,就有意识地不再和有钱的同学交往了。
贫富差距不仅体现在学生消费能力上,还影响到他们的活动范围、精神状态甚至价值取向。富裕生在学校里有优越感,而贫困生相对自我封闭,这种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分层导致校园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因此,校园贫富差距问题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们重视的问题。
三.面对校园贫富差距应采取的对策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引导学生认识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要以辩证思维去看待贫困与富裕。穷则思变,穷能砺志。有人说过:物质上的贫乏不是真正的贫穷,精神 3 世界的荒芜才是真正的贫穷。因此,每个学生都要懂得,贫富不是一成不变的,物质上的贫困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贫困的阴影下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极度贫困。贫困生要正确地对待由于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同学之间的差别,既要承认自己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存在的一些不如富裕生的地方,更应由此激发自己勤奋学习的志向。对于富裕生,要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太优越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成才不一定十分有利。如果沉缅于物质上的享受,一味追求所谓‚新潮‛,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刻苦学习上,那么学业上将事无成。今天的‚富有‛就会变成明天的贫困。所以富裕生要发挥自己拥有的优势,更多地获得知识。同时,要学会去理解、尊重贫困生的言谈、举止、穿着,学会去欣赏贫困学生身上的优良品质。2.全社会共同参与对贫困生的扶持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弱化贫富差距,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对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必要的时候,学校应出台一些限制个别学生在学校的高消费行为,并对于一些不当的高消费行为进行限制和惩处。同时多渠道开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让贫困生在这些岗位上得到资助,更让他们培养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但学校创造这样机会的能力毕竟有限,解决不了大多数贫困生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新的扶助机制。学校应主动出击,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款设立专项奖学金,想办法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以保证每个贫困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3.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学校在经济扶贫的同时,还应该心理扶贫,班主任或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应针对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通过与贫困生的亲密交谈、协商和探讨,帮助其达到自己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教育者要以平等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耐心听他们诉说,寻求他们心理贫困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同时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把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健康辅导工作作为当前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点,并加紧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探索形成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工 4 作方案。
在校园,学生之间不能用金钱来区分,虽然存在经济上的贫富差异,但知识上的贫富、精神上的贫富和人格上的贫富差异却更为重要。但因此,在校园里应倡导一种健康的贫富观,即承认贫富不等的存在,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宽容,使学生们做到富不傲、贫不卑,和睦相处。参考文献
[1] 崔雪彦 浅谈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第7期
[2] 胡光富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及实践《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8年Z1期 [3] 许海军 关于校园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03期
第三篇:缩小贫富差距论文
(一)应统筹建设城乡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具有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的功能。巴西在发挥社会福利制度效能、消除城乡贫富差距中的做法,启发我国应统筹城乡社会福利制度,以消除日益拉大的城乡贫富差距。我国一直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社会福利制度也呈现“二元”格局。总体看,城市社会福利无论覆盖范围,还是制度水平都远高于农村。因此,缩小城乡贫富差距,首先应在社会福利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保证城乡居民在一个公平的制度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让福利制度同等地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这就要求统筹发展城乡社会福利制度。在具体的政策设计中,应建立全面、公平、适度的城乡一体化社会福利度,打破因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不公平而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城乡公共卫生服 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共享、共用;打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及“新农保”之间的制度障碍,实现养老保险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其他生活救助项目的一体化,做到社会救助资金的城乡统筹使用;实现基础福利设施等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总之,统筹建设城乡社会福利制度,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和制度保障。
(二)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
收人再分配在巴西减贫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中国,再分配的减贫作用则没有那么明显,更多的是依靠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来达到社会减贫的目的。¨纠社会保险对个人的再分配功能体现为:不分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凡是参加社会保险的职工都按照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以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当这种风险变成事实时,根据损失大小确定补偿的多少。一般来讲,高收入、生活富裕的劳动者对于疾病及其他风险的承受能力要高于低收入和生活贫穷的人。因此,高收入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多但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反而较低,从而实现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缩小贫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我国在消除贫富差距时应十分重视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较低收入水平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从而实现财富从富裕者手巾向贫穷者手中的转移。以养老保险为例,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从2000年的13 617.47Y人,增长到2009年的23 549.97)-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也达到30%左右。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无疑使更多的劳动者参与到收入再分配中来,能实现财富从富裕者向贫穷者的转移。而且,从2005年开始,我国已连续七年提高企业养老金待遇,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小富差距的作用。(三)整合发展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内容广泛,但从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情况看,无论哪项救助活动,在城市的实施都要比农村全面且有力。而且,城乡之间的救助资源很少能共享和统筹使用,形成城市救助资金来源广泛、数额巨大、救助项目齐全、救助标准较高而农村救助资金来源单
一、数额较少、项目不全、标准偏低的状况。我国可借鉴巴西“家庭补助金计划”的社会救助做法,整合与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可继续发挥城市吸纳救助资金渠道广、数额大的特点,做大社会救助资金的“蛋糕”。尤其是在救助资金的使用方面,要实现城乡统筹,扩大农村社会救助的范围,提高农村社会救助的水平,从而缩会救助的水平,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四)促进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
首先,重视和发展农村教育。由于农村教育础差、教学设施落后、教师待遇低,教育水平和 质量一直难以与城市相比。城市在教育方面的优势,使优秀的教学资源流向城市。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直接导致乡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低下,并成为他们日后谋生和致富的障碍,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农村劳动力的收入逐渐与城市拉大,形成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因此,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应从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开始,应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其次,促进城乡教育的公平化。当前的城乡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受教育机会和权利不公平,城乡教育发展不公平等。这些教育不公平将导致城乡居民素质和能力的差距,最终将导致就业机会的不公和财富分配的不均,从而拉大城乡贫富差距。因此,消除城乡贫富差距,主要应消除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与不公平,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上国富民强之路,但不容否定的是,百姓收入差距也日渐扩大。国际上,通常把0.4(用来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的一个数值)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4之间,低于0.2说明社会动力不足,高于0.4表明社会不安定。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造成我国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居民收入低于GDP增速
对于基尼系数的发布,中国国家统计局从2000年起只发布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解释说,靠现在的城镇住户调查计算出来的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偏低,主要是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仅看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已逼近国际警戒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称,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2011年已达到0.3949。
无论基尼系数是否突破警戒线,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低于GDP和财政收入增长,收入差距拉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最近发布的《2011中国薪酬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升反降。该《报告》引用统计局数据测算,去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增幅分别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的1.76倍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幅的1.39倍,而同期企业收入增长幅度为20%左右,也远高于居民收入。
虽然十六大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分配改革并取得新进展,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快速提高,但整体上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仍然明显偏大。《报告》认为,过去一年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状况并没有根本扭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将影响到经济进一步升级和社会转型,应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
资本收入高于工资收入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事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究其原因:一是在工资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的一次性分配结构中,资本收入比重大,工资性收入偏低。二是在二次性分配中,转移支付和税收政策调节做得不够,通俗说,就是“杀富济贫”做得不够,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还需要加强。三是在经济转轨中,有些人抓住机会先富了起来,拉开了收入差距。四是长期以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更低于税收增长,政府收入增长过快,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五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够发达,老百姓投资理财的机会较少,而资本市场,比如股市也没给股民带来更多回报,老百姓大多只能进行储蓄,可是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又偏低,这也造成了收入差距拉大。六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历史欠账多,账户也做得不实,影响了老百姓收入。
收入差距的形成还与国有企业和农村土地制度有关。徐洪才说,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不分红,而国有资产规模又一直在壮大,普通老百姓从中却得不到实惠,政策在这方面也没什么突破。还有就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没有突破。农民的自留地、小产权土地没进入商品流通,农民因此就没得到级差地租带来的增值收益。如果农民富了,消费也就火了。
“提低控高”提高百姓收入
如何遏制收入差距扩大?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下一步收入分配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为此,要下大力气“提低控高”。其中,“提低”尤其具有紧迫性,同时也具有可行性;而调节高收入虽然具有必要性,但受客观条件制约较大,需要从长计议多方创造条件稳步推进。因此,当前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重点是“提低”,同时创造条件“控高”。做好上述收入分配改革工作,必须同时“治本”:在一次分配领域,其侧重点应该放在更好地营造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上。此外,二次分配一定要解决当前存在的某些逆向分配的状况,切实保证二次分配发挥调节初次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的功能,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随着经济发展,应该把普通百姓收入适当领先经济增长2到3个百分点作为目标。老百姓收入提高后能拉动内需,也能转变过去依靠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此后,国家统计局竟然不再公布国内的基尼系数。此后的基尼系数大都是经济学者的估计。中国社科院一份报告称,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96。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更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那么什么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研究这些问题对于促进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在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历史、社会自然条件、政策的影响。我国国土面积较大,由于各地区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等差别很大,造成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明显地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发展的格局。加上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由东向西的经济梯次推进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客观上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另外之前中央对东部地区以及城市的政策优势,使得这些地区快速发展起来,造成东西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二、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还未完全形成。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一方面,一些非经济因素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市场化程度有差异,形成相应的收入差距也是必然的。
三、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因为种种原因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主要是因为我国人过众多,国情复杂,从而形成我国目前的“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新三座大山。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地区,下岗失业人员的扶持力度也不够大。
因此,要解决贫富差距不多扩大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差距太大,再分配纠正的成本就会过高。初次分配既要体现效率,又要体现公平,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国应国民收入依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金、欠薪应急周转金等制度,努力促进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工资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督和管理,强化收入分配税收调节功能。要扭转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再分配的作用,关键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加强财税调节。财政政策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强力工具。在收入方面,应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应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利用税收杠杆达到“限高补低”的效果,比如完善个人所得税收取方式、对高档商品住房开征房产税等。在支出方面,应建立起财政增加对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比如硬性规定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省(区、市)向区县转移支付的占比等。通过提高执法力度,减少税收漏洞,降低中低等收入所得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开征某些特殊的税种如遗产税、财产税等,缩小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
第三,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充分就业是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基础。促进就业创业,一靠发展,即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比如支持内陆省份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实现产业发展与劳动力优化配置等;二靠政策,即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更多新生劳动力和困难群众就业,比如推行免费中职教育帮助农民工及新生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以带动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创业等。“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要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
第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充分发挥教育作为社会公平孵化器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不让处于弱势的社会成员输在“起跑线”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加大财政投入,补齐农村教育在“软件”、“硬件”两方面的“短板”,比如始终保持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 D P的4%及其以上、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教育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完善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等。
第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思路中,不能不考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从实际出发,既要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要正视当前社会保障体制面临的风险 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切实解决困难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失业保障金的管理上,严厉打击某些贪赃枉法者将“救命钱”挪作他用的行为。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他们的难处。
第六,消除政策性因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最大的难点也是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应推进城市化,使农民向城市转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减少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2)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产权障碍。(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
第七,加强法制建设,整治非法收入。要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要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增加执行公务的透明度,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要严惩贪污腐败、整治非法收入。要通过立法规定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增强公务人员办事过程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程序性,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完善税法,加强征管,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条件与环境。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加快政府改革,减少审批项目,不断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而使“权力精英”和“经济精英”获得不当利益而引发的贫富差距。
第八,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当前,政府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调节,只限于个人所得税,这既不会取消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也不会对职工的高收入发生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以法律和规则的形式,对政府垄断的范围和垄断价格等等加以限制。按照国际惯例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竞争机制,缩小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减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防止该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过大。
第九,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加强制度建设,杜绝腐败和非法收入的渠道;加强收入管理,提高税收的再分配作用;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切实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对实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维护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诠释
摘 要:作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对于祖国统一、国家安全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疆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的战力思考是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新疆稳定、发展、反对民族分裂
一、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
新疆各项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进入了把新疆建设成为西部强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的新阶段,进入了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愿望的新阶段,全力以赴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的新阶段。把握住历史性机遇,就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树立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雄心壮志,奋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1、国家对新疆发展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关心新疆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对新疆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2、新疆发展的历史机遇。
新疆发展和稳定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意义,提出集全党之智、举全国之力谋划和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为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使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体制环境和物质基础更加成熟: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制度保证,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坚强后盾;新疆有明显的区位地缘优势,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有改革开放以来显著增强的经济实力,有大为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取得积极进展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些有利因素将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上大步迈进。
3、从思想和行动角度推动新疆发展
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历史性机遇,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
安,离不开中央和各省市的支持,但根本上要靠新疆自身努力,靠各族干部群众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靠各族干部群众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真正把中央的关心、全国的支援变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挥本地优势,用足、用好中央给予新疆的各项优惠政策,才能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疆发展实际的新路子。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抓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保稳定上来,增强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在天山南北创造新的人间奇迹的信心和决心。
二、新疆稳定是跨越式发展前提
新疆地处中国西部边陲,新疆的稳定是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前提与保障。只有新疆稳定了,解决了民族分裂的问题,才可以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
1、坚持稳定是发展的第一要素
维护新疆社会大局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始终是摆在新疆发展面前的重大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坚持中央提出的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的正确论断,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提
出“反暴恐、讲法制、讲秩序”,围绕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特大恶性暴力恐怖案件的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了维稳工作常态化;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分裂破坏、暴力恐怖活动,确保了新疆社会大局稳定。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新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严格落实维护稳定责任制,加强基层工作和群众工作,夯实维护稳定的社会基础。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引导舆情,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加大对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敌社情复杂区域的管理和薄弱部位的综合治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2、发展才能带来新疆长久的稳定
发展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实现中央提出2020年确保新疆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的要求出发,明确提出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围绕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光伏发电低碳能源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以新型工业化为带动,加快建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
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加快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做好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推进新疆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3、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新疆发展
我们积极探索实践新时期新阶段如何以现代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全面引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进一步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激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活现代文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发挥现代文化的教育、凝聚、鼓舞和引领作用,努力在全区形成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氛围,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广泛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重点进行党领导人民的创业史、奋斗史、改革开放史和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宣传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激扬各族干部群众热爱新疆、建设新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三、各民族共同建设美好新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将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同心同向同调同力,不断熔铸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美好新疆的强大合力。
1、凝聚群众力量
当前,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全社会的注意力、关注点和兴奋点,已经集聚到走向富裕、走向现代化、建设美好新疆上来,对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充满期盼、充满信心。各族干部群众满怀对党对国家的感恩之情,满怀着对援疆省市人民的感激之情,积极投身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伟大实践,全社会呈现出团结、创新、求实、奋进的精神风貌。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用改善民生这把钥匙开启百姓心门,为各族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不断激发各族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凝聚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演奏新疆旋律的激昂乐章。
2、建立统一思想
围绕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倡导变化、变革、创新理念,强调在实践中解放思想,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根源,破解发展难题。要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解放思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推进;在扩大开放上解放思想,树立世界眼光、形成战略思维,优化开放环境、拓展开放空间、增强开放活力;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解放思想,履
行好职能,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在维护稳定上解放思想,强化责任意识,注重从源头抓起;在实现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上解放思想,形成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社会氛围,形成自力更生、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在依法治疆上解放思想,引导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造就现代公民,使经济社会生活走上法制化轨道,不断提升各族干部勇于创新、科学执政的能力,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事业的大发展,以观念的大更新推动经济的大跨越。
3、弘扬“新疆精神”
“新疆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集中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是引领新疆发展的精神旗帜。精神不是无源之水,它需要各种丰富载体的支撑,更需要内涵的提升、锤炼和内化。当前,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正在内化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形成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动力。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有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新疆各族人民一定能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开创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在天山南北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小论文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探
摘要:本文主要先介绍了中国梦的背景,在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阐述了中国梦符合中国人民的心声。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式,分析中国梦符合当下、顺应时代。最后结合历史条件谈论如何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关键字: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老百姓热议中国梦,社会舆论聚焦中国梦,海外华人述说中国梦,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梦,中国梦成为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为什么中国梦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其重要意义在哪里?人们都在思考、在探讨。我的体会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的召唤,是人民的期盼,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国梦不能沦为抽象空洞的政治口号,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中国梦的实质与内涵。
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小论文
孙都更加懂得民族复兴的意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底,烙印在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可以说,中国梦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道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渴望,最具凝聚力感召力,最具广泛性包容性,是最大公约数,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旗帜。
第三,中国梦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意愿。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走向,希望分享中国的发展机会、发展成果。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之梦,也是同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同各国合作共赢之梦。中国人民素有珍爱和平、崇尚和谐、开放包容的传统,想发展、怕动荡、盼和平。复兴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中国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世界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增强,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既有利于中国赢得尊严和尊重,也有利于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我们要高度认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论断。我们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进程中,在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实现中国梦。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联系起来,将国家、民族、人民联系起来,将中国、世界、人类联系起来,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深邃眼光,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天下为公、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对团结动员全体人民开辟党和国家事业新境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惟其重大,就需要我们放到战略层面来认识;惟其深远,就需要我们以不懈的奋斗精神来贯彻。
中国梦的视野是宽广的,中国梦的内涵是丰富的。总书记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以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阐明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实践要求,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领会。
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小论文
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在突出思想内涵、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在把握实践要求、推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积极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信念。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宣传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是完全统一的。要把这两个方面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主题上贯通、基调上呼应、内容上衔接,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开展宣传教育,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紧密联系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深入宣传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是探索和坚持正确发展道路的过程,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实现中国梦展示的光明前景,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寻梦圆梦的必由之路。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把握好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贯彻好“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梦就是百姓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起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讲“中国梦”就必然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提到这个,那是空想,甚至还可能走向邪路。不能把”中国梦”赋予其他的解释,“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彼岸,达到彼岸的桥和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调动全球所有华侨华人在内的一切积极力量来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持和巩固发展。
结束语
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小论文
时下,关于中国梦的认识当中存在不少困惑与误解,这些都源自于对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模糊不清。正确理解和理清中国梦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当前政治热点与自身近期中特的学习谈了对中国梦的了解和总结。并且通过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说明了中国梦产生的条件,结合自己对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推行中国梦实践活动总结了中国梦与百姓心声的一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中国梦”鸣锣开道,刘瑜,2013.[4]“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辨析,李群山,201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高层论坛综述,王建国,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