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60分试卷及课程讲义(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4:2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60分试卷及课程讲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60分试卷及课程讲义》。

第一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60分试卷及课程讲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60分试卷

(PS:本篇课程较难,本人做了5次才完成,答案仅供参考,具体请参考下面的课程讲义)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理念是(A)A.创新发展

B.科学发展

C.民主发展

D.可持续发展

2.根据本讲,“主要依靠二产尤其工业向一二三次产业推动转变,加快发展服务业”属于(D)A.需求结构调整

B.供给结构调整

C.产品结构调整

D.产业结构调整

3.(C)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A.党的十五大报告

B.党的十六大报告

C.党的十七大报告

D.党的十八大报告

4.根据本讲,“五个坚持”是(C)提出来的。A.1995年

B.2000年

C.2007年

D.2010年

5.根据本讲,我国出口率(A)世界平均水平。A.低于

B.高于

C.大致等于

D.无法比较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现阶段我国区域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C)A.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区域结构

B.产业结构决定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区域结构

C.全球化与外向型经济发展,必然沿海和临港布局

D.内陆地区率先发展

2.根据本讲,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AD)

A.解决由于政策扭曲和过度竞争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

B.解决由于政策扭曲造成的第一产业发展滞后问题

C.解决由于管制和政策性、体制性原因等造成的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D.解决由于管制和政策性、体制性原因等造成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3.根据本讲,我国城镇化的驱动路径包括(ACD)

A.非农产业发展和新兴城镇形成推动的“经济和户籍”双重意义城镇化

B.城市扩张推动“户籍”意义上的郊区人口城市化

C.消费升级推动的农村先富人口城镇化

D.公共服务导向的农民工家属城镇化

4.根据本讲,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包括(ABD)A.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C.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三产业带动转变

D.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错误

2.“十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错误

3.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召开,制定“九五”计划,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正确

4.当前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正确

5.贸易依存度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错误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课程讲义

(方便查答案)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

宋立,1965年生,陕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与财政货币政策、财政金融体制与金融发展、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等。

学术成果:主持了包括国家软科学、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级区域规划、以及金融机构委托的重多科研项目。

主要著作:专著《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财政税收体制》、《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体系重构》;编著《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路》、《创业投资:国际经验与中国抉择》等。代表论文《以深化改革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体制加速转型阶段我国金融安全基本现状与对策思路》、《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战略步骤》等。

所获奖项: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投资学会等优秀研究成果奖励十余项。

社会兼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改革和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税收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三五”时期的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时期。本课程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说明,阐述了中国经济转型究竟转什么、怎么转,并从需求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与产能过剩化解、区域城乡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几个方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对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改革的问题做出了系统的安排,其中转型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主要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换一下意见。

大家知道,转型是一个含义非常复杂的概念,过去我们讲转型主要讲的是体制的转轨,国际上称这些转轨国家为转型国家,也就是这么一层含义。后来我们讲转型,更多的聚焦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家知道,我们开始提出了两个转变,后来结构转型方面又提出了三个转变,这些都是转型的概念。升级就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了,当然一般我们讲,比如说产品的升级、产业的升级、技术的升级等等,放在经济转型来讲,主要讲的是产品的升级和产业的升级,就产品升级而言,比如说旧的,原有的产品换代,一代二代三代这么换下去。最近马桶盖问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背后也是一个产品换代的问题,过去的马桶盖只是一个普遍的盖,盖下去就完事儿,现在的马桶盖实际上是一个用信息化来改造传统的工业这么一个产品,除了原有坐的这个功能之外,还又附加了其他的附加值。另一个方面就是新产品不断地推出,一方面老的产品在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新的产品推出,比如说苹果,这就不是一个苹果系列了,不是一个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问题,而是推出一个新的产品,新的一个系列,一个新的产品推出呢,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需求。大家平常说得更多的是产业的升级,比如说过去传统社会是一次产业,工业革命之后,二次产业为主了,现在发达国家都进入三次产业为主的阶段,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入的是从一产转向二产为主,或者从二产为主转向三产为主的阶段。如果进一步就产业的特征而言,也存在一个从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当然就产业内部而言,也有一个不断从低往高,从低技术低附加值往高技术高附加值不断升级的过程,当然技术方面、流通方式等等都会有一些升级,我们更多讲的是产品和产业的升级。

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从体制转轨到转方式、调结构 如果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的转型升级,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体制转轨到转方式调结构的这么一个变化,1995年我们已经开始提出了两个转变,2007年提出了三个转变。

大家应该都记得,1995年的同样是五中全会,那是十四届的五中全会,制定九五规划的时候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个是体制的转轨,经济体制,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方式,注意那个时候我们的认知是在增长阶段,就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12年之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就比增长概念宽泛,除了经济的增长之外,还加上了结构的调整,加上了社会的进步等等这方面的内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型升级,两层意思都出来了。这次着力提出了三个转变,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那就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从需求方面讲,一般我们认为经济的增长短期来说,是靠需求拉动的,所以首先需求拉动的时候,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因为一个时期,尤其是2003年以后,我们的投资增长比较快,出口增长更快,所以当时在需求里边,投资和出口拉动就比较明显,尤其是2007年,我们出口拉动可以是登峰造极了,所以当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转变,这是第一个转变。第二个转变是着眼于供给,供给呢,我们需求呢,我们讲三大需求,有些人把它形象称为三架马车,供给呢,也是三大供给,实际上是三次产业,因为我们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第二产业为主了,所以2003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我们二产的比重是迅速上升了,那是明显的上升了,二产的带动作用加大了,二产的贡献加大了,所以我们就提出了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转变,这两个转变分别是需求和供给方面的转变。第三个转变,就是从生产因素的组合方式方面而言的,那就是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说白了,就是要从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创新方向转变,科技进步也罢,劳动者素质提高也罢,管理创新也罢,都可以把它归入到创新概念。

大家应该还记得,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就一些重要的学者就提出了,东亚的模式是有内在缺陷的,他主要是一个依靠物质投入的这样一个模式,而不是依靠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的,不是依靠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方式,所以要实现这三个转变,这是十七大提出来的。

二、中国经济转型:究竟转什么,怎么转?

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一个转什么和怎么转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转型升级?因为有些人认为当时中国经济,比如说投资出口比例太高,比如说二产比例太高是一个问题,而有些则认为这是一个特征,不一定是一个问题,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到底转什么?

应该讲在当时一线问题上是没有争议的,是达成了共识的,比如说节能减排,加大环保方面的监管,加快设备更新的改造,这个没有问题。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要加强工作服务,尤其是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个没有问题。区域城乡要均衡发展,要去掉人为因素造成的差距,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推动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发展,所以我们当时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城镇化战略以及新农村建设等等。同时在深化改革方面,让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开始我们就要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十四大,到了十八大我们改成决定性作用,这都没有问题。

但是在有些领域,还是有些争议,虽然说更多的人认为你的投资太高了,你的出口太高了,你的工业太高了,但是还是有一种声音,坚定地认为,在我们这个阶段,或者在一定的时期,投资高、出口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二产比例高,实际上有些人认为我们的二产比例不见得高,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过了这个阶段,它自然而然就会降下来,也不能认为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特点,这就是从动力方面来讲。从突破方面来讲,有些人认为应该从收入分配着手来改,而有些人认为应该从产业结构来改,因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所以如果你从收入分配改了,是本末倒臵了,你从产业结构开始改,就抓住牛鼻子了。从原因来讲,有些人认为这是资源禀赋决定的,是合理的,有些人认为确实除了资源禀赋决定因素之外,还有政策扭曲在里头,我们现在要着力消除政策扭曲,当然资源禀赋是客观存在的,政策的扭曲也是存在的,我们要在种种资源禀赋捷径的基础上,把一些造成严重扭曲的政策纠正过来,这就牵扯到第三个问题。

三、中国经济转型怎么转: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

怎么转?动力机制和它后面的制度建设问题。大胆来说,深化要深化改革,通过体制的改革构建一个好的机制,我们十八大讲,要发挥时候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同时政府也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最新的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里边,也对此问题有所涉及,虽然说没有直接出现转型这个词汇,但是升级和结构调整多次讲到了,比如说升级方面,在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里边,第一条培养发展新动力里边就讲到了要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的升级,同时在扩展发展新空间里边,就讲到了要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型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在第四部分,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里头,又讲到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是结构调整的一个大的概念,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这样一个概念。在第六部分,坚持开放发展里边,着力实现合作共赢里边,第一部分就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里边就讲到了,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实际上这主要也是一个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

就结构调整而言,也是多个方面讲到了,比如说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里边,也讲到了要坚持发展,在讲发展理念的时候,讲科学发展的时候就讲到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第三个部分,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发展新动力里面呢,除了消费结构升级之外,又讲到了优化投资结构。在第四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里面又讲到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在第六点,当然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讲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叫税制结构的时候也用了这个词汇。在第七点,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也讲到了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大家知道西方的宏观管理,主要是拥有财政货币政策进行总量强控,逆经济风向行事,也就是说进行逆周期调节的。我们之所以叫宏观调控,而不是叫西方的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因为我们除了财政货币政策之外,我们还有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我们还加上了环保土地等等方面的政策,提出我们除了总量调节之外,我们还加上了结构调整,这里着重强调了调整结构。在第四点,坚持协调发展里边也强调了要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这里边特别强调了两个,一个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里,主要讲到了要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这讲城市的产业结构,当然国家的产业结构就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加总。第三个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强调了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前面也讲到了。在第五部分,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里第一点讲到的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第二点就是,加快主体功能区,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讲到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这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问题,当然也提出到了用地结构等等一些东西,当然在共享发展也多次讲到了这个结构。

总括一下,就转型升级而言,应该讲有这么几个方面,需求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当然里边也包括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城乡区域的调整优化,包括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再一个,通过这些实现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向集约,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驱动变成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从动力机制方面来讲,就需要一个发挥市场决定的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从它的制度建设方面来讲,那就是要全面的深化改革。

四、需求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需求结构的调整和扩大内需,需求结构调整没有错,扩大内需也没有错,这里边主要的一些问题,是要客观地认识外需,客观地认识投资率,同时也要客观地认识消费。我们到底是不是严重的依赖外需,这要放到全球化背景下来看,不能关起门来看,我们的投资率是不是现在严重偏高了,也要放在全球化背景来看。从长期来看,肯定要主要依靠投资,是不是就是现在立即要转到依靠投资上来?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如果把明天乃至后天做的事情拿到今天来做是不恰当的,如果把今天要做的事儿推到明天后天做也是不恰当的,所以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科学的认识这些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牵扯到两个,一个是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问题,一个是投资和消费关系的问题。从对策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扩大国内的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

大家形成共识的问题我就不多讲了,我在这里主要给大家讲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一些,澄清一些媒体上的误导和误读的问题,我不是攻击媒体的朋友,大家我们做实际工作的同志要认识到。媒体有时候对有些问题的报道,仅供参考而已。因为我们现在媒体的一些从业人员,不完全是学经济的,大部分是学新闻的,他们对于经济问题的一些报道,做专业的报道,有时候会一边倒,不够实事求是,不够客观,不够辩证,比如说他们过去说中国对外依存度太高了,那我们看一下,高不高不是看你自己上升还是没有上升,主要要放到全球化背景下来看。这张图上大家看,这是中国新世纪以来平均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家发现我们是世界上比较低的三分之一,我们在全球而言是较低而非较高,所以你说我们太高了,只是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是瞎子摸象,只看到了局部,只见树木没见森林,我们自己看是快速上升了,尤其是2007年那段时间,但是放到全球看,因为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提高了,我们相对来说还是提高得比较小的。

再看,有人说我们出口率太高了,同样我们的出口率在世界上是低的一半,大家看,这是世界平均水平,红色的是中国,所有的片子里边,红色是中国,我们低于世界全球水平,你能说我们高得不得了吗?所以你既要看自己,也要放到世界上。即便是加工贸易,我们也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儿我还要强调,我放上来最后一个国家是美国,美国那么发达都搞加工贸易,所以有些人前几年说,我们过去刚改革开放之初,搞搞加工贸易,现在发展这么多年了,还搞什么加工贸易啊?此加工贸易和彼加工贸易不一样,改革开放之初搞的那个加工贸易现在可以不搞了,但是搞升级版的加工贸易,美国那么发达还搞加工贸易,原因就在于现在全球化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产品的生产是由不同的国家协作完成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加工贸易否掉。有人说我们生产力太高了,美国人说,国内有些人也跟着说,我们生产力是有,但是我们是不是高了?大家看,我们放到世界上,我们红色的是中国,我们更接近于基本均衡,而不是接近于严重失衡,我们有一定的顺差是必然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加入全球化之后,我们吸引外资,外资和我们的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这生产的产品不是为我们一国生产的,而是为全世界生产的,那为全世界生产,那最后你就得把它出口出去,那你必然就会形成顺差,这是正常的。否则的话,那我们的这些外向型经济就没法发展了,就在自己里边憋死了。我们再看看我们的顺差其实跟东南亚差不多,这两条线分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差不多,所以即便说是高,那这也是一个东南亚这一类国家的普通的现象,或者是共有的特征,而不一定是我们中国自己特有的问题,我们可以再看看高增长的国家,都有一定的顺差率,而且东亚国家的顺差率是跟你的劳动年龄人口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那句话,我们现在的出口实际上是出口血汗,出口汗水,为什么会出口这个呢?因为我们有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一旦我们劳动力资源发生变化之后,比如说现在已经开始了,我们为什么要放开二胎,就是因为我们劳动关系发生变化了,未来我们想出口也出口不了了,也许未来某一天,世界各国人民要怀念中国产品了,那个时候中国没那么多劳动力,就出口不了那么多产品了,所以我们对这些问题也要客观地去看,有这个优势的时候要把它用好,当然也不要政策扭曲,要顺势而为。没有的时候你再怀念它,就来不及了,有不用它,把它作为问题,把它束之高阁,实际上你就等于说自废武功了。

再看我们的消费率,我们消费率确实是低了,这在世界上是很低的,这个怎么比都是低的,红色的是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低的?为什么低呢?我们看看,原因是在1998年,这是东南亚,这是中国,在1998年之前,我们跟东南亚差不多,1998年之后,我们的投资率、消费率掉下来了,东南亚的消费率跳上去了,这个问题值得反思,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投资率,因为消费率在出口率一定的条件下,投资率和消费率加起来等于一个定制,所以有一个跷跷板效应,你高了我就低了,你低了我就高了,消费率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我们掉下来了,东南亚上去了?原因在于东南亚的投资率掉下来了,我们的投资率这个时候升上去了,这个一会儿再解释,现在先看我们的消费率低,但是我们的消费是不是慢了?大家看我们按人均消费来看的话,我们在世界上是快的,明显高于好多国家,消费增长非常的快,所以消费率只是代表了整个的消费,收入中占的比例并不代表消费自己的增长的速度,对消费者的福利而言,是看你个人的消费增长快慢,至于你整个的消费,在经济里边占的比例大小,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增长比较好的时候,经济要增长比较好,怎么增长?那你就得进行投资,扩大厂房,扩大基础设施,或者进行设备更新改造,这时候投资率必要会提高一下。但是由于经济增长了,大家有工作干了,有工作干的人,收入也提高了,所以你的消费就上去了。

我们再看投资率,中国确实比较高,而且在世界上是相当之高的,前三高,跟哪个区域比都是高的。从什么时候高起来的?同样在1998年,大家看,这是东南亚国家和我们,这是东南亚,1998年之前,中国和东南亚几乎是连在一起的,1998年之后,东南亚掉下来了,中国跳上去了,中间拉开了这么一个持续的差距,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持续的差距呢?原因在于东亚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好多厂倒闭了,这些劳动力进行的产业转走了,转到哪去了?转到中国来了。因为中国引进的外资增加了,所以我们投资率就提高了。所以这个投资率高,首先是一个全球化现象。我们看看跟任何一个类型比我们都高,而且投资率跟经济增长率无论在任何国家,你要增长就得有投资,大家可能学经济学的同志知道,生产函数里边有一个K,这就是基本形成,就是投资。经济要增长,就得投资,这是有因果关系的,但是生产函数里边没有C,没有消费。相反消费函数里边,有收入,获得了收入,才能消费,整个串起来因果关系是先投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了,大家工资提高,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之后去消费,是这么一个因果关系。有些媒体把它倒过来,大家要注意。

如果要再说得多一点,我们的投资率为什么高?我个人认为,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第一,我们对外开放了,吸引外资,我们的投资率,厂房设备的投资直接就上来了,所以这是投资率高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和这些吸引外资相配套,我们就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必然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我们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某中意义上,是和全球化相关的,是有一定超前性的,我们不是建了一个,比如说几千美元的一个基础设施,而是建了一个跟发达国家差不多的一个基础设施,这个有些人可能认为是浪费,实际上不是,因为你要参加全球分工,你要发展外向型经济,你就要跟他对应起来,否则的话你是不行的,就会制约你的产业发展,所以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有一个和国际产业分工相应的,从我们内部来看,适当的超前这么一个投资在里头。当然我们也承认,第三个原因,也有一些浪费,但是我们认为主要的还是跟全球化联系在一起的厂房设备投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让我们的投资率高起来了,铺张浪费是一个方面,但是不是主要的。否则的话就解释不了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为什么持续高于其他国家。实际上如果再看得多一点,投资率、顺差率、二产比重高了,这个高,不是中国一国的事儿,是好多国家都有的事儿。大家看我列的这张表上,这个表表明了投资率、顺差率、二产比重高的一些经济体,是一些什么样的经济体呢?主要是一些拥有劳动力优势或者拥有资源的一些经济体,同时顺差率和二产比例高的经济体,是一些转轨的经济体,这说明什么呢?这实际上说明一个全球化现象,什么叫全球化?全球化就是各国把封闭时期,各自过剩的生产要素拿出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劳动力是过剩的,所以支持青年上山下乡,支持青年上山下乡,不是毛主席太狠,让大家去吃苦,而是我们革命成功之后,大量的人口迅速地涌进城市,城市提供不了这么多的生存条件和工作条件。现代化的生产,劳动力必须和资本跟机器设备结合起来,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来购臵机器设备,所以只好让人到农村去和土地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双手来满足自己的嘴,所以那个时候劳动力对我们来说,跟劳动力联系在一起的词汇,叫人口负担。美国呢,资金技术是过剩的,劳动力短缺,发达国家都是如此,所以他们的商品价格就很高,巴西、澳大利亚,包括俄罗斯的东部地区,资源是过剩的,所以过去西澳的这个地方很落后,巴西高原地方也很落后。封闭时期,各国都有过剩的生产要素,那与此对应也就会都有短缺的生产要素,各自的生产要素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全球化以来,大家把自己封闭时期过剩的生产要素拿出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中国把劳动力拿出来,所以我们就从人口负担变成了人口红利,美国把资本和技术拿出来,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等把资源拿出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但是,这样一个全球化生产并不是说在任何国家都可以组织,并不是随随便便布局的,原因是资本是自由流动的,大家知道过去有句话,叫资本家没有祖国。技术是不完全流动的,有些技术给你转让,有些技术不给你转让,有些技术给这个人转让,给这个国家转让,不给那个国家转让,但是毕竟还是有一部分技术是可以转让的。资源跟资本一样,几乎是完全流动的,只要你愿卖高价,这些年在中国拉动下,西澳的这个地方迅速发展起来了,西澳的首府珀斯,在20多年前,比我们东部的县城稍微大一点,比我们的地级市要差,但是过去这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了,就是依靠中国给东南亚国家出口铁矿石发展起来了,以至西澳的州长甚至还配了一个中文翻译,专门的中文翻译,因为要接待大量中国的代表团。巴西高原也是如此,秘鲁、智利就不用说了,巴西是给我们卖玉米、大豆、铁矿石,过去巴西高原很落后,现在巴西高原起来了,巴西人称巴西高原为巴西的老虎,为什么称老虎呢?因为当年东南亚几个国家起来的时候,称为东亚的四个小虎,所以他们也模仿这个,称巴西高原上的几个省府,巴西高原上的老虎,这个巴西高原上老虎是我们带动起来的。我们的发展实际上也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和他们的区域平衡,但是在过去澳大利亚主要是从悉尼的墨尔本,澳大利亚东南亚部地区是澳大利亚的澳洲,西部是澳大利亚的非洲差异,实际上与澳大利亚的亚洲没有发展起来的那个阶段,现在澳大利亚西澳也发展起来了,它的区域也发展平衡了。巴西也一样,过去的巴西,就是从圣保罗到那个地方,这一代地区在它的东南部,东南亚沿海地区发展比较快,他的内陆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比较慢,现在中西部地区也发展起来了。资源充分流动的结果,使得这些地方发展起来了。唯独生产因素是不能流动的,我们过去国内有户口管着了,国际上有护照管着,当然不是护照,主要是别的国家的签证,护照是你本国发的,是保护你的,是为了保护你本国政府给外国行政机关的照会,但是你这个护照上别人给了你的签证,你才能去人家那儿,别人不给你签字,签证,你是去不了的,我们国内的户口放开了,但是国际上的护照一直没放开。从好多角度来讲,这个签证制度,好像是保护着国家的,但是从坏的方面讲,他是限制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尤其是阻碍劳动力跨国自由流动的,实际上是阻碍世界各国人民福利提高的,由于劳动力是不能流动的,几乎是不能流动的,所以这个全球化的生产,不是随随便便组织的,必然是在劳动力国所组织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美国的资本,美国的技术,当然不仅包括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等这些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来到了中国,澳大利亚、巴西的资源来到了中国,而不是相反,中国的劳动力出口到美国去,中国的劳动力出口到澳大利亚和巴西去,这个全球化生产最终的结果是在劳动力的所有国来组织的。那么在劳动力的所有国组织的话,就必然产生一种现象,由于你吸引外资,所以你的投资率就提高了,吸引外资之后,不是为你本国生产的,是为全球生产的,那就生产什么呢?生产可贸易产品,而不是生产不可贸易产品,所以二产的比例就提高了。生产了这些东西之后,要卖出去,不是在你本国生产,比如说苹果手机,是在中国生产,中国组装的,当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产,是组装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首发不是在中国,而是在美国。那就得先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去,所以中国必须有一个顺差,所以这个三高,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当然政策扭曲导致的投资高、二产比率高、顺差率高,另当别论,需要纠正过来。另外就是一些产油国,像什么阿联酋、智利、俄罗斯,还有一些资源的生产国,像什么智利这些国家,他们也会有这样一些特点。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产能过剩化解

第二个方面就产业结构调整与产能过剩化解的问题,实际上前面我已经讲到了二产比率较高的问题和三产偏低的问题。最近大家比较关注是产能过剩问题,同样我们三产确实是偏低了,三产之所以偏低,是因为三产里边重要的行业,尤其是一些生产性的服务业,比如说金融业、比如说电信业、比如说交通运输业,它都存在一个管制问题,也就是要发放牌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不完全竞争的,它不是自由进入的,产业不是自由进出的,所以它发展有一个由于管制给他压低的问题在里头。我们的二产比例确实较高,但是我刚才讲了,除了政策扭曲造成的较高,主要是由于全球化生产带来的,当然由于政策的扭曲,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的竞争,我们也造成了比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所以就产业结构而言,真正的问题是由于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以及由于管制的因素,体制的改革的因素,管制没有及时放松的因素造成的一些服务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之后的问题。

实际上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我们从2001年十五规划就已经提出来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和重点,就已经提出了,我们也盯紧好长时间了。

我们看看,这是我们的产业结构,我们二产确实高,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实际上是比较高的,但是又不是特别高的那个样子。跟有些国家,不像前面红色的第一个,这看我们还是跟一些产油国,跟中东北非一些地区比不太高。而且我们再看看,我们的二产比例跟东亚国家也差不多,所以二产比例高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东亚现象,也是一个转轨的现象,当然跟人口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服务业确实低了,大家看看,这个服务业低两个原因,我前面讲了,投资和消费是一个跷跷板效应,一般来说,农业比例降到一定程度降不下去了,所以这个时候,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化,二产和三产就像投资和消费一样,也存在一个跷跷板效应,二产高三产必然就会低,这是一个算术的问题,这是三产服务业低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前面讲到的,由于金融业、电信业、交通运输业,当然包括城市公用事业,煤气、自来水等等。有些是由于是自然垄断行业,有些是由于是要发放牌照,有准入管制,所以竞争不是太充分,发展相对滞后,所以三产比例也比较低。当然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放到世界上,确实是比较低的,当然我们跟东亚差不多,也是一个东亚现象,不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现象。所以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就是两个,一个是解决由于政策扭曲和过度竞争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另一个就是要解决由于管制,由于政策性、体制性的原因等造成的第三产业发展之后的问题。当然产能过剩问题非常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刀切,前期有些舆论,包括有些部门,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些一刀切的做法,近期正在逐步地纠正。产能过剩,国务院发改委中心的原副主任有一个分析非常好,他区别了若干种的产能过盛,我们认为很有道理,对我们缓解产能过盛问题很有指导意义,我们在这里主要强调三种,一种是长期性的,一种是结构性的,一种是周期性的。长期性的产能过盛是绝对产能过盛,就说你的产能全世界已经容纳不下你了,所以你必须压掉它,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个态度要坚决,如果要用朱镕基同志当年的话来说,也可以这么说,也不为过,对这个绝对过盛的产能,要把它压下去,否则它是个僵尸企业,它白白地占用资源,浪费资源,必须把这个资源给他盘活,这个重点一定要盘活。还有一个是周期性的我们要区别对待,现在全世界都低迷,不是中国一家低迷,现在有时候媒体上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讲得不够全面,好像显得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很差,其实现在全世界都不太好,只有美国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复苏的势头,但是基础还不牢靠,英国和德国也出现了一些苗头,基础仍不牢靠,同样也是不牢靠,大部分国家还没有完全从2008年的危机中恢复过来,所以周期性因素是存在的。有些现在因为全世界需求小所以卖不出去,当世界经济恢复过来之后就能卖出去,所以这部分是周期性的过盛,不能把它砸掉,要对它进行什么?技术改造。其实我们前些年,浙江人讲抱团取暖的时候,我们就讲了仅有抱团取暖是不够的,冬天的时候,要做的是不仅是抱团取暖,抱团取暖是被动的,关键是要冬练三九,进行设备改造,练内功,最近国内外的一些专家都开始强调这个问题了。再一个是结构性的过盛,普通的马桶盖过盛,当然这个例子不一定恰当,只能说普通的马桶盖不怎么经销,智能的马桶盖很紧俏了,普通的产品过盛了,所以你就要对它进行设备更新改造,进行升级,甚至发展一些全新的产品。所以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这三种产能过盛要区别对待,长期的坚决压,周期性的结构性的要进行转型升级,当然还有一些产能过盛,也可以把它转出去,由于我们国内的节能减排方面的因素,有些产能可以转出去,走出去进行国际产能和装备制作和国际产能合作去。另一个角度来说,产能过盛我们也得区别,是市场性造成的还是政府干预造成的,过度进入、延缓退出,还是一些国有企业追求规模和政绩而不是追求利润造成的这种过度投资?要区别对待。市场性的用市场的手段,政府干预造成的和国企的,那就需要我们用一些政策性的手段,当然对市场因素造成的也得给一些政策性的手段。进一步看的话,我们要看看这是内生工业化需求造成的还是全球化需求造成的?内生工业化需求造成的,我们工业化、城市化还在定型的过程中,它不是一个绝对的过盛,全球化造成的,有一部分是绝对过盛了,因为全球化峰值第三次全球化的峰值现在已经过去了,与此相应的一些产能就会形成绝对过盛的产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看,这个产能是可转移的产能不可转移的产能,不可转移的产能,就要坚决把它压掉,可转移的一些产能也可以把它转移出去,当然产能转移中也有一些风险,我们也需要注意。

六、区域城乡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

再一个方面,区域城乡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这个问题,也是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大家知道发展过程中,开始是聚集效应,到了后来就会有扩散效应。像我们80年代开始,市管县实际上当时市管县体制就是让发挥市的聚集效应,把市的区域类的资源集中到市里去,让市率先发展起来,像我们的东部地区优先发展,也是这样一个意思,小平同志当年讲的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实际上就是发展经济学里边所讲的,非平衡发展战略问题,局部地区集中资源率先突破,那就是一种聚集效应。到发展一定阶段的时候,聚集效应就是说花了,扩散效应就出来了,比如说就城乡关系而言,城市现在满了,盖房子都没地方盖了,往郊区盖房子了,所以产业就从市区往郊县开始发展了,或者直接到县里发展,或者到市和县的交界的地方搞一个新的开发区发展了。区域方面也一样,过去是东部地区发展,这些年产业向西部地区提出转移了,两个原因,一个是东部地区没地了,二是东部地区成本也上升了,所以向中西部来推进。当然在区域和城乡结构里边也有一些政策扭曲,过去城乡二元分化,这就是一个极大的政策扭曲。当然区域之间,过去刻意把一些东西布局在东部地区,刻意地限制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个也是不对的,需要纠正过来。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早就注意到了,十五规划就讲到了地区结构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的问题,十二五规划又讲到了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总的来看这个问题里边,就关系而言,是需求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又决定了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除了政策扭曲的原因之外,经济、市场决定的部分是这么一个逻辑关系。因为我们参与全球化,所以必然发展外向型经济,因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必然是沿海和临港的,东西要迅速地大进大出,要迅速地能够运出去,所以沿海地区就必然发展起来了。城市化必然为了节约成本,为了规模效应,为了范围经济,所以也就率先从城市发展起来了。我们可以看一看,这是我们的地均地区 生产总值的分布图,深色的东南沿海还是密集一些,然后就是一些主要的交通带,集中在交通带附近。城乡结构是一个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反映,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必然结果,说起来这一点我们很对不起农民,共和国的建立农民做出巨大的牺牲,我们过去虽然讲工人阶级领导与工农联盟为基础,中国当时是一个农业国家,有多少工人,主要是农民。但是建国以后,建国农民为此做出了牺牲,建国以后我们实行了二元分割政策,城乡点头差,农民又再次做出牺牲,所以现在我们讲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必然的,不是农村占便宜,是对农村的一个回馈,是一个反哺,是必须定型的。从城乡结构来说,我们计划经济开放前,计划经济是一个迁入式的布局,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等等这些地方,新型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起来了。90年代对外开放,沿海地区、开发区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沿海的新型城镇兴起了。实际上我们的城镇布局进行第二次的调整,这时候劳动力的异地城市化发展起来了,当然现在随着我们扩大内需,产业和消费升级,人口的中心,内陆的中心城市,老工业基地科教中心等等迎来一个复苏的机遇,生产力布局第三次调整。

本地城镇化加速了,中西部地区的本地城镇化加速了。当然这个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也有一些客观的规律,我们也要尊重他,总之来看,我们目前的这样一个城镇化,是以产业发展为主推动劳动力的城镇化。我们的城镇化,虽然我们讲新型城镇化,但是我们已经进行的城镇化,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城镇化,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跟发达国家比,我们的城镇化有哪一些一样哪一些不一样?人离开农村了没有?离开了,这个是一样的,进城了没有?进城了,这个也是一样的。但是进城到哪里去了?这就不一样了,先发的国家,人家是进城,白天到城市的工厂里去了,晚上到城市的居民区去了。我们进城了没有?进城了,进城到哪儿去了?当然一部分人进城,直接进城了,在城里从事服务业,但是大部分的人进到城市的新区去了,进到工业区去了,白天在开发区的工厂厂房里头,晚上在开发区的职工宿舍里头,而并没有定入城市的居民区,所以我们的这种城镇化,从根本上是劳动力的工业化,表现为劳动力的城镇化,有些人说我们这是半城镇化,中城镇化,这是客观的,这是对的。有些人说我们这是伪城镇化,这是错误的,这是城镇化不折不扣的,只是人的两个身份分离了,一般的人有两个经济身份,首先是劳动力其次是消费者,当然首先是消费者,当你17、18岁以后,16岁以后是劳动力,当你65岁之后又变成了纯粹的消费者了,在你人生的一段时间是劳动力。相对应你劳动力这个身份城市化了,你消费者的这个身份没有城市化,所以我们劳动力和消费者城市化分离了,当然这也是一个全球化的特征。如果没有全球化你这两个身份不可能分离的,你到了城市之后生产东西,你必须把它消费掉,所以你必须同步城市化,因为全球化了,我们劳动力城市化,全世界的人民生产消费品,不需要我们自己把它消费掉,所以我们的劳动力城市化和消费者的城市化就可以相对的分离,它的代价是一家人分离了,形成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它的好处使我们农村人口迅速地脱贫了,农村人的收入迅速提高了,这也是一个选择过程,你也可以选择都待在农村,你也可以选择走这一步。当然我们的政府要做好一些服务的工作,要为这些留守儿童和留守的老人提供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就业地政府随着劳动力的短缺,劳动供需关系的变化,劳动力的短缺,就业地政府也要做好随迁子女的入学、生活等等做一些服务的工作,我们不能让这种分离持续下去,造成极大的社会成本,我们要努力地积极地改变它。

第二篇:(70分答案)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70分答案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根据本讲,我国出口率(A)世界平均水平。

A.低于

B.高于

C.大致等于

D.无法比较

2.(C)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A.党的十五大报告

B.党的十六大报告

C.党的十七大报告

D.党的十八大报告

3.根据本讲,“主要依靠二产尤其工业向一二三次产业推动转变,加快发展服务业”属于(D)

A.需求结构调整 B.供给结构调整

C.产品结构调整

D.产业结构调整

4.根据本讲,“五个坚持”是(C)提出来的。

A.1995年

B.2000年

C.2007年

D.2010年

以下内容需下载后查看答案 查看方法:下载文档后选定黑色部分

1.同时按下Ctrl+A,选中整个文档文字,点击鼠标右键,选定字体选项,如图。

2.弹出字体对话框,在效果区取消文字复选框(选中按钮此时发虚,需要单击两次将其取消),并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如图。

3.效果如图所示。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

A.解决由于政策扭曲和过度竞争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

B.解决由于政策扭曲造成的第一产业发展滞后问题

C.解决由于管制和政策性、体制性原因等造成的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D.解决由于管制和政策性、体制性原因等造成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2.按照产能过剩产生原因分类,产能过剩可分为()A.市场性

B.周期性

C.政府干预性

D.国有企业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贸易依存度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

正确 错误

2.当前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

正确 错误

3.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正确 错误

4.“十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正确 错误

第三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下)70分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下)70分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A.教育 B.人才 C.科技 D.创新

2.根据本讲,我国应大力推进以()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A.城市 B.人 C.党 D.政府

3.根据本讲,()的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减速由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导致。

A.55% B.65% C.75% D.85% 4.根据本讲,()是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和重点。

A.需求结构调整 B.区域结构调整 C.产业结构调整 D.城乡结构调整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深化收入分配推动消费升级的政策环境包括()

A.稳定消费预期 B.改善消费环境 C.提高消费能力 D.提高储蓄能力

2.根据本讲,推动我国迈向消费者城镇化新阶段要着力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A.户籍问题 B.城乡差异问题 C.公共服务全覆盖 D.低成本住房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仅1/4的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急剧减速。

正确 错误

2.消费升级、扩大消费是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后扩大内需的关键举措。

正确 错误

3.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方面,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正确 错误

4.根据本讲,内外严重失衡和过度依赖外需情况在我国并不存在。正确 错误

第四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下) 课程的考试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下)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的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减速由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导致。

A.55% B.65% C.75% D.85% 2.根据本讲,我国应大力推进以()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A.城市 B.人 C.党 D.政府

3.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关系是()

A.此消彼长 B.同增同减 C.没有联系 D.关系不确定

4.根据本讲,()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A.教育 B.人才 C.科技 D.创新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5.根据本讲,需求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与着力点是()

A.适当扩大投资 B.稳定并扩大消费 C.扩大出口 D.稳定外需

6.根据本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应当()

A.实现产品质量优质化 B.实现产业技术高端化 C.实现产业结构服务化 D.实现产业发展低碳化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7.需求结构在一定意义上是外生变量,通过政策进行调整的余地比较大。

正确 错误

8.消费升级、扩大消费是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后扩大内需的关键举措。

正确 错误

9.根据本讲,仅1/4的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急剧减速。

正确 错误

10.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方面,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正确 错误

第五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拓展十三五区域发展空间(下)76分卷及课程讲义

一、单选(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1.以下不属于泛珠三角城市群的是(A)。A.安徽皖江城市带

B.珠三角

C.海峡西岸

D.珠三角西部城市

2.以下不属于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包括的都市圈的是(C)。A.京滨都市圈

B.名古屋都市圈

C.琉球都市圈

D.阪神都市圈

3.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不包括的城市是(B)。A.费城

B.芝加哥

C.波士顿

D.华盛顿

4.根据本讲,以下不属于长江经济带范围九省二市的是(C)。A.云南

B.四川

C.河南

D.湖南

5.根据本讲,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D)。A.基础设施相联相通

B.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C.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D.资源要素互补互促

二、多选(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1.本讲提到,京津冀的总体定位是(BCD)。A.经济优先发展示范区

B.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C.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D.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2.本讲提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包括(ABCD)。

A.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

B.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

C.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

D.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3.根据本讲,我国城市群中未来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有(AC)。A.京津冀鲁城市群

B.海峡西岸城市群

C.泛珠三角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三、判断(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1.天津市的定位是科技创新中心。错误

2.根据本讲,形成城市群的条件包括城市之间要有联系。错误

3.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正确

4.“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正确

5.“大城市病”的治理,重点是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正确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拓展十三五区域发展空间(下)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所原所长/研究员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拓展十三五区域发展空间(下)3|40

00:00:13|01:18:09首页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所原所长/研究员

肖金成,1955年9月出生。毕业于辽宁财经大学基建经济系,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投资理论与管理、区域发展理论编辑本段主要著作、国有资本运营论、西方股份制概要、建设项目经济评估与决策教程、企业重组理论与实务、西部开发论、中外西部开发史鉴、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第三增长极的崛起。

主要著作:学术论文有“关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再探讨”、“投资体制改革的新探索”、“关于投资公司运行机制的研究”、“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若干设想”、“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与作用”等等。

社会兼职:曾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室主任、所长助理。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来推动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本课程主要论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三方面的内容,使我们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主要内容,以及北京的“大城市病”相关内容都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功能定位及促进其发展的意义和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对城市群的含义、形成原理及现况都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区域发展空间的拓展奠定思想基础。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十三五区域发展空间(下)

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所原所长/研究员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已经经过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现在主要内容已经对外公布,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我梳理了一下,一共五条。第一条要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那么指导思想实际上有五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要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第二是优化空间产业布局。第三个要建立交通网络系统,要依照事实交通的互联互通。第四公共服务。第五就是要形成一个很新的格局。我觉得这是京津冀的指导思想。

(三)京津冀的战略定位

京津冀的这个战略定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里边也比较明确,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的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的示范区”,这是一个总体定位。那么北京的定位是四个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定位也非常明确,就是北京就是四大中心。我把它概括叫区域功能化,因为现在北京的功能叠加,各种功能集于一体。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口进来,那么这一次四大中心这是首都功能,其他是非首都功能,要逐步疏解转移出去。天津市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我们知道天津市原来的功能定位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现在这三大中心不见了。代之于三区一基地,那么我把它概括叫区域中心化。河北省的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的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支撑区。河北的定位也是三区一基地,我们发现这三个北京、天津、河北这个定位,它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分工,要合作,各自要突出自己的功能,突出自己的,不要大家什么都搞。比如北京发展经济,天津也要搞总部基地,河北什么产业也要搞,这样实际上通过分工才能合作。这样解决了相互恶性竞争问题。

(四)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

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个有五条,第一条就是基础设施相联互通。第二,产业发展互补互出。第三,资源要素对接对流。第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第五,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这五个方面,我想在这五个方面如果能有所突破,那么就表明协同发展向前推进。

(五)北京的“大城市病”及治理措施

我想讲一讲北京的“大城市病”,大家觉得“大城市病”原来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这个“大城市病”越来越近,甚至大家已经不怀疑,北京已经患上了严重的“大城市病”。这个“大城市病”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实际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里边已经做了概括,有这四条,第一条是集聚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刚才我们说的四大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个之外,北京市还有很多的功能,这些功能实际上都是非首都功能。那么这些功能也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这样也带来了人口的聚集,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口涌到北京来。所以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大气污染严重。那么这个人口过度膨胀,也导致了房价持续高涨,社会管理难度大,还有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那么现在就是这些人口聚集的势头还没有减下来,原因是什么?就是北京的功能太多,那么功能多就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很大,所以大家来到北京可以找到工作,而且收入也不低,尤其是比河北收入还是高很多。尤其是河北的人,有大量的河北人进入北京。这样实际上核心是要把功能疏解出去,把产业转移出去,那么人是跟着产业走的,比如人到北京来,除了一些旅游者,短期旅游之外,大部分人是为了要找到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他也不会在北京待下去,也不要认为北京很好,我就要在这儿待着,想在这儿生活。实际上北京的雾霾很严重,不如在外地空气更好。那么找工作是他的主要动因。那么这些功能转移到河北,产业转移到河北,工作岗位在河北,所以这些人就会跟着产业走。所以人是跟着产业走的。那么这张图就是叫北京的一个空间规划图,这个空间规划图有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现在六环也修通了,现在正在修七环。那么这种模式我认为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把它概括为“单中心摊大饼”。将来的空间布局,北京的空间布局要进行调整,要改变这个单中心摊大饼的模式,这也是造成北京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来看看2001年和2011年这十年时间北京的城区规模一个对比图,左边这是2001年北京的城区规模,红的这是建成区,那么右边是2011年的城区的规模,大家可以看到,北京的城区规模比十年前扩大了不是一倍,甚至也不是两倍,这个扩大得很快。那么这种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会带来环境的恶化,会带来机动车的增加,那么机动车的排放对环境也是影响很大,所以这一点大家要非常的清楚。之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把北京的“大城市病”作为治理的出发点,我觉得是基于这个状况。另外我们再看这张图,这张图是京津冀的地形图,从这张图上我们看到这个燕山山脉,北边是燕山山脉,西边是太行山脉,两大山脉,像两堵围墙一样把整个京津冀围绕起来。那么两大山脉我感觉到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寒流,也挡住了内蒙古高原的风沙,但是也把这一块土地的环境容量大大缩小了。所以在这个空间内,我们的高排放产业,会对环境带来很大影响。所以我们环境保护压力很大,如何改善环境,实际上就要改善产业结构,对于高排放产业要进行严格限制。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对于环境问题,也做了部署,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来谈谈看看北京的“大城市病”如何治理?那么重点就是要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那么疏解哪些功能?转移哪些产业?这个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里边也明确了,要坚决退出一般性制造业。那么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要转移出去。还要转移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要转移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这些是要转移的。转移和疏解的原则有四条,第一条是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第二,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第三,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第四,统筹谋划与分散施策相结合。那么通过治理北京的“大城市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我想我们说京津冀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想这个《纲要建议》里边也明确了要规划发展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应该说它是规模比较大,城市数量比较多。

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个城市体系不是很合理,比如说北京规模很大,现在人口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天津的规模也很大,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但是我们发现河北省的城市规模都比较小,300万人的城市一个也没有,所以从300万到1000万之间,这有个很大的断层,这个就证明了这个城市体系不太合理。那么城市体系如何才能合理?就是河北的城市规模要扩大,而且扩大就说明了有很大的潜力。假如说河北的城市比如有5万人的城市,有300万人的城市,有100万人的城市,那么这样形成这个城市体系就比较合理。第二,空间布局也不是很合理,我们认为京津冀它有临海,这个临海就是我们说沿海地区,有秦皇岛、有唐山、有沧州,实际上这三大城市,现在有三大新区,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再加上天津滨海新区,实际上沿海有四大新区。这四大新区实际上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这四大新区的发展,我认为对于京津冀的实力会带来很大的变化。我们还看到,北京到邯郸中间有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这五个城市,这五个城市正好在京广线上,西部是太行山,它是背靠太行山。太行山区给它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水资源,那么这些城市实际上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这些城市的发展,我想这个空间结构就会比较合理,还有这个张家口、承德,这是京津冀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要保护,整个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里边都作为一个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也要加强保护。通过这样的这个结构的调整,我想京津冀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而且所谓世界级的城市群就是它的辐射力很大,影响力也很大,那么会对世界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个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还有我们京津冀的这些节点城市,要通过高铁把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交通网络,将来生活在京津冀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四、长江经济带发展

“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这样概括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那么长江经济带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它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我们知道长江是从青海发源,一直流到上海入海,有万里之遥。那么长江经济带它是依托了长江,但是它不是一个流域的概念,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一)长江经济带的范围

长江经济带这个规划的时候,范围涵盖了九省二市,我们就简称“9+2”,包括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面积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那么从这两个数据来看,我们说人口占全国40%,地区城镇总值也是40%,这两个数据说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性。另外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前面讲到了“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那么怎么统筹?如何协调?实际上要求我们通过经济轴带来统筹来协调,长江经济带就是因为它横跨了东部、中部和西部,通过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可以带动中西部的发展。那么这个是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图,我们看这个图,我们就感觉到从西向东像一条巨龙,那么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东部、中部、西部,发展条件都非常好。比如说东部有长三角城市群,中部有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有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都有它的核心城市,规模都比较大,比如上海、南京、杭州、武汉,还有重庆、成都,这些城市规模都比较大。尤其是长江上游地区,比如成渝盆地,还有云南,都是生态环境比较好的,物产也非常的丰富。

(二)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意义

那么在《长江经济带的指导意见》里边,阐述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有三个概念,就可以体现到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性。第一个就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我们知道这个引擎就是发动机,所以我们说长江经济带将来是中国的经济发动机。另外是拓展我国经济增长空间的重要支撑。那么现在长三角比较发达,长江中游比长三角要有一定的差距,长江上游比长江下游有更大的差距。我们说缩小这些差距,那么就等于是我们的发展水平要上一个台阶,所以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更强。第三个是带动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说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要以东带西,让东部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那么支持也不是说我们仅仅靠财政转移支付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说通过产业的转移、人口的流动才能够实现。那么产业转移、人口流动,除了有一个投资环境改善一方面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区位要有大的改变。比如说长江经济带它原来我们叫通江大海,现在向西开放,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可以达到印度洋,可以向欧洲拓展。这样开放我们就变成了双向的开放,而不是过去只向东部开放。这样西部地区的区位也有很大的改善。通过长江上游地区的发展,就能够带动整个西部的发展,这就是说作为重要平台,这样的意义。

(三)长江经济带的功能定位

长江经济带的功能定位有四条,第一条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第二是东中西互动合作在协调发展带;第三是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第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我觉得这个概括也比较准确。长江是我们的第一大河流,在全世界是第三大河流。那么河流很长很大,但是影响力还不大,所以通过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那么长江的影响将是全球性的。另外,这个对内对外开放,不仅是沿海的对外开放,要推动沿江的对外开放,还要推动沿边的对外开放。由于长江经济带这个云南,云南属于有很长的边境线,这个边境线实际上和缅甸接壤,和印度也接壤,还有孟加拉都接壤,还和老挝接壤,实际上通过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可以对推进沿边的对外开放;还有长江上游地区,尤其是云南、贵州、四川,这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如果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所以我们说把它定位为先行示范带,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四)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举措

我们来看这个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举措,这里有一段话实际上是指导意见里的,我把这一段话先给大家念一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以开放提升竞争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这段话不长,但是内涵非常丰富,第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那么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还是要以市场为主体。要素的流动这个我们是要通过市场,长三角对于长江上游地区,这个产业如何转移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企业的选择。那么通过比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过向西开放实际上西部地区潜力就能发挥出来。比如说成渝地区,资源非常丰富,环境非常优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有重庆、成都两大都市,但是长江沿岸还有万州、庐州、宜宾。那么成都和重庆之间,还有内江、自贡,那么嘉陵江流域还有南充、绵阳、德阳,实际上长江成渝城市群城市数量还是很多的,应该说除了重庆、成都之外,其他的城市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过去因为远离沿海,企业在那里因为要素成本很高,尤其是物流成本比较高,这样呢大家在那里发展的可能不如沿海这个区位更好。现在是向西开放,比如说向东南亚开放,东欧十国,那么我觉得在长江上游去发展更有优势。比如说南亚,像印度人口超过10亿,还有孟加拉,还有斯里兰卡,这些市场很多。所以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可以把我们的商品销售到这些国家去。而且我们说可以通过缅甸的港口,可以通过印度洋到达欧洲,也可以通过印度的铁路网到达欧洲。所以我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实际上把长江上游的区位,都能有一个根本的变化,这样长江上游地区就可以有更大的发展。还有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包括了湖北、湖南和江西,那么湖北有沿江的城市,有黄石、黄岗、鄂州,还有荆州、宜昌。湖南的沿江城市有岳阳,江西的沿江城市有九江,这些城市实际上区位条件都很好,发展空间都很大。那么通过产业的聚集,人口也会在沿江城市集中。这些城市都可以发展成为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此外,还有支流,我们发现那个长江有很多支流,这些支流实际上都是可以通江达海的,比如汉江,汉江上面有孝感、荆门、随州、襄阳,还有十堰、安康这些城市。这些城市实际上也是可以利用汉江航运,得到发展。尤其是襄阳,在汉江也沿着汉江来发展,所以我觉得未来有很大的潜力。还有湘江,湘江这个长沙,除了岳阳之外,往南还有长沙、衡阳、宜阳这些城市。长株潭现在的发展条件也很好。还有赣江,赣江是从南昌到赣州,这些城市都有比较好的发展条件。所以长江经济带不仅把这些沿江的城市发展好,也可以把这个长江的支流上的城市发展起来。”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也提出来要发展中心城市,尤其是长江干支流上的中心城市,我认为条件都很好。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可以辐射带动区域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讲的长江经济带。

五、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下边我重点讲一下,城市群的问题。由于城市群在我们国家有特殊的意义,“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不仅提出了要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明确了要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就是说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是比较成熟的城市群。那么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关中这五大地区,实际上是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下边我就对城市群做一个介绍,然后使大家对”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提出这么多的城市群,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城市群的概念

首先我讲一下城市群的概念,现在当然中国城市群很多,有很多地方,有很多学者,也都在研究讨论城市群,有些也划出了很多的城市群,我认为城市群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是不断发展的,不是说靠规划,我们说画一个圈,这个地方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城市群。你画圈也没有太大作用,尤其是你即使规划了,比如说达不到这些条件,实际上也很难实现这个目标。所以首先我介绍这个城市群的概念,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个城市群的定义很长,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很多概念,一句话就能说清楚。比如城镇化,城镇化我们给它定义,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过程,就是城镇化,很短。或者说你再丰富一点,也就是说农村人口伴随着工业化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过程,都可以说就行了,一句话。但是城市群用了一段话,没有这些话就很难概括城市群的内涵,也很难表述城市群的外延。那么我们说这里边有三个条件,从这个概念里边可以看出来,城市群的形成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就是要有一定数量的城市,如果说我们就有一个城市,两个城市,三个城市,你说是不是城市群?我觉得可能就不能叫我们的这个概念上的城市群。那么比如说五个可不可以?那么五个也是要有一定的规模的城市。你要说太小,有人说五个城镇是不是叫作城镇群,我觉得你可以叫城镇群,但没有意义,你叫没有意义,五个城镇我们可以,现在我们19000多个城镇,你要除五的话,我们可以搞很多。但是关键的问题,你给它搞一个城镇群有什么意义。

第二个条件是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核心。这个是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有特大城市,或者说要有大都市,后边我会讲到,为什么要有大都市?没有大都市行不行?

第三个条件,不仅仅有大都市就能够形成城市群,一定是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要有联系,要能形成相互的分工。

具备这三个条件,我们说才能成为城市群。我发现很多地方政府一看那边有城市群,长三角是个城市群,珠三角是个城市群,京津冀是个城市群,我为什么不能成为城市群啊?我的也有很多城市啊,但是要从这三个条件来考虑。

(二)城市群形成的原理

借此机会,我讲一下城市群的原理,因为我们说城市群是个自然历史过程,实际上城镇化也是个自然历史过程。那么最初的时候没有城市群,那么几十年前大家就没有听到过城市群这个概念,城市群概念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为什么以前没有?但是我们发现很多城市,有的上千年历史,有的百年历史,都很长。比如说京津冀,北京有3000年的历史,建都有800多年,不是现在才有的。保定也不是现在才有的,包括我的老家邯郸,历史有3000多年,而且这3000多年没有改过名字,一直叫邯郸。所以它不是说现在才有,现在有了所以咱们搞一个城市群,它不是。那么说100年前它是不是城市群?我觉得不是。这个30年前是不是城市群?我觉得也不是。就是这近几十年或者说就近几年,我们说才形成了城市群。这就是说原来都是一个单个的城市,我们说单个城市它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它有自己的腹地,以邯郸为例,邯郸它是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那么它周边大概有50公里到100公里半径,这是它的腹地。它周边的县城,是以它为核心的。比如说它的消费,工业品的供给,一般都要从邯郸来取得,这个县城和它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周边农村的人口,很多活动要到中心城市去,周边和它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它周边地方的老百姓,和周边的另外一个城市,比如和邢台,和石家庄这个关系就不是很密切,甚至和安阳它也不是很密切,就是说它的走向是一定是固定的,比如说进城,他是到邯郸去。他的农产品大量要销往邯郸,他是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他和周边的安阳虽然离得很近,和邢台离得很近,和聊城离得很近,和长治离得很近,但是尽管离得很近,联系并不是很密切。这就是它在这个阶段它应该是一个中心城市,比如这是一个中心城市,它周边有六个县城,这六个县城是围绕这个中心城市,这个距离都不远,联系很密切。然后县城假如让它作为二级城市的话,那么周边可能有六到八个小城镇,这六到八个小城镇和县城是有关系的,但是和中心城市也有关系。这样我们说这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这个独立的区域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它的辐射半径画圆这样一个区域,它和周边的实际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我们发现,这个城市中间有一个城市规模很大,比如说有一个机遇,使它的规模变大了,比如说北京,中国的首都,它集中的资源它就不是在本区域,它把全国的资源集中起来,这样它的城市规模就迅速的膨胀。比如原来几十万人,变成几百万人,现在变成千万人以上。这是因为它有它的区位和政治资源。这样它的城市就变大了,所以就形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它的辐射半径也在扩大,比如说北京的半径,它们说它的半径已经超过了150公里,那么150公里咱们发现这个150公里的半径内,有保定,有廊坊,包括了张家口的一部分地区,承德的一部分地区,都在这个辐射半径内。我们发现天津由于它有港口,而且它沿海,还有它又是直辖市,它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那么也成了一个大都市。那么随着它规模的扩大,它的辐射半径也大了,可以说它的半径可能在100公里到150公里之间,发现了像沧州、德州,还有唐山,那么它的辐射半径已经到了唐山、廊坊、沧州和德州的这些地方。

我们来看看,随着这两大都市的发展,它的辐射半径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行政区域,已经到了别的城市的辐射范围,这个之间就是它的辐射半径相互耦合了或者相互重合了。在这个时候,我们说再去谈区域性中心城市,它的辐射范围,它的辐射半径已经没有意义了。区域经济学者再去谈某个城市已经感觉到无能为力了,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就干脆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我们就不叫区域性中心城市了,我们就也不叫大都市了,我们就叫它这个区域是城市群。这个城市群就涵盖了这个区域的所有的城市。我们研究的对象从过去的一个城市,一个小的区域,到若干城市共同辐射在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就叫城市群区域。我们说这些城市共同组成了一个城市群,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把这个城市群如何形成的,这个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十大城市群

那么我们国家的城市群数量很多,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城市群有10个,当然了其他学者根据指标不同,比如有的人提出来已经形成了16个城市群,18个城市群,23个城市群,这些都是学者们根据自身的认识提出来的一些观点,数量有多有少,范围有大有小,但是我觉得总体上我们这个还是比较站得住脚的。那么比如说”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提出来了8个,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之外,提出了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渝地区和关中地区,和我们这个10大城市群还是相当吻合的。当然了,海峡西岸和山东半岛,这个“十三五”规划建议里没有提到,没有提到我分析有这两大原因,一大原因就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将来会融合成一个,比如说京津冀和山东半岛中间有沧州、德州、滨州三个城市,这三个城市的规模都还比较小,辐射半径也比较短。那么中间有断裂带,所以我们把它分成了两大城市群,但是随着沧州的发展,德州的发展,滨州的发展,它们这三个城市会相互耦合在一起,我想就会形成一个城市群。海峡西岸也是我们最早提出的一个城市群,因为海峡西岸城市群将来和我们的宝岛台湾,像台北、台中地区也会形成一个城市群,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提出来海峡西岸城市群。但是“十三五”规划建议里没有点到,我认为珠三角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将会融为一体,珠三角和海峡西岸中间,一个是漳州和汕头,再加上汕尾、揭阳、潮州,如果这些城市规模扩大,辐射半径扩大,那么都会耦合在一起。所以未来珠三角和海峡西岸会融为一体。这样呢,“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提到的八个和我们这个就完全吻合了。

那么像那个辽中南,因为我们当时提出的是2007年提出这样的一个十大城市群。现在辽中南和吉林中部、黑龙江的东南部,实际上现在我觉得也会耦合成一个城市群。那么比如说辽中南,现在北部的像抚顺、铁岭,与吉林的四平距离都很近。吉林和黑龙江,长春和哈尔滨离得很近,在《全国新型城镇化规划》里边,实际上已经点出了哈长城市群,也就是把这两个合在一起了。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东北地区,正好实际上辽中南、吉林中部、黑龙江的东南部,会形成一个城市群。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八个,而你提出了十个?差异在哪里?我觉得差异就在这三个,一个是海峡西岸,一个是山东半岛,还有一个是辽中南,那么这三个实际上和这八个实应该说是完全吻合的。而且我们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也就是说要形成这八个城市群。

(四)远景展望:未来的五个世界级城市群

我再给大家做一个展望,这个展望也叫远景展望。未来我国将形成五个世界级城市群,这五个世界级城市群,一个是从北向南,东北城市群,这个实际上和“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是完全吻合的。因为辽中南、吉林中部、黑龙江西南部,也就是说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三个核心城市,会共同辐射带动一个比较大的城市群,叫东北城市群。

第二个城市群叫京津冀鲁城市群。京津冀鲁,除了京津冀之外和山东半岛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京津冀鲁城市群。这个也是我们2007年提出的,刚才我解释了为什么山东半岛没有点出来?所以山东半岛因为济南、潍坊、青岛、烟台,还有滨州、东营,包括泰安、莱芜、威海这些,应该说城市数量比较多,尤其是青岛和济南这两大城市,规模也很大。那么为什么没有点到?我想将来京津冀和山东半岛会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京津冀鲁城市群。

那么再往南看,就是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现在是16个城市,实际上它和安徽皖江城市带,比如说南京和马鞍山,中间就是70公里,从理论上说,南京辐射半径应该不止100公里,马鞍山肯定在它的辐射范围内,芜湖离马鞍山很近,铜陵离芜湖很近,安庆离铜陵,离池州都很近,那么这几个城市和合肥、宣城都很近的。这些城市我们说未来都和长三角城市群将融为一体。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泛长三角城市群。其实城市群要向外扩展,泛长三角城市群,当然这16个城市不包括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这个苏北地区这四个。那么我想它向西扩展,也会向北扩展。那么泛长三角城市群,这个长三角城市群也会向南扩展,就是浙南地区,像那个金华、温州、丽水、徐州,这些也会融入到长三角城市群。所以我们说,出来一个泛长三角城市群,大家想泛是向周边,它不会向一个方向。

再往南,是泛珠三角城市群,你看珠三角城市群现在9个城市,实际上应该是“9+2”,“9+2”也就是包括香港和澳门。这个小的“9+2”,大的“9+2”是泛指9个省,我们这里的城市群是9个市,广东的9个市,加上这个香港、澳门。那么未来怎么扩展?我们说首先会向东北扩展,潮州、揭阳、汕头、汕尾,会被珠三角扩展进去。然后把汕头扩展进去了,那么汕头和漳州就很近,我刚才讲了,海峡西岸将要和珠三角城市群融合在一起,还有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这些也会和珠三角城市群融合在一起。那么珠三角在西部,就是说阳江、茂名、湛江、云浮,这些城市也会和珠三角城市群融合在一起,那么就形成了一个泛珠三角城市群。

第五个就是中部城市群,中部城市群现在提出来一个长江中游,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包括了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和南昌都市圈,我们叫武长南,这是长江中游,现在我们推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划,包括了这个范围很大。但是我们再往北看,实际上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里九个城市,南面没包括信阳,实际上信阳离中原城市群很近,也离长江中游城市群很近。我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会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中部城市群。这五个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全世界现在有五大城市群,被称为世界级城市群,一个是美国的,叫波士华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就是说包括波士顿、华盛顿、费城这有十几个城市,这个是被号称为世界级城市群。还有是美加交界的五大湖城市群,美国的芝加哥和加拿大的多伦多,还有蒙加利尔,还有一些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也被称为世界级城市群。第三个是欧洲的城市群,欧洲的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还有布鲁塞尔这些城市,体量很大。当然相对于人口来讲,它不如我们的人口多,但是它的经济实力强,总量大,影响力大,所以它叫世界级城市群。还有第四个城市群是英国的,英国你说叫它是欧洲,它实际上是一个岛国,英伦三岛。但是这个东南部以伦敦为中心,像那个曼彻斯特、剑桥这些也很多的城市,叫英国中南部的城市群,由于伦敦影响力很大,所以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对于世界的影响很大。所以英国是有一个世界历史城市群。第五个就是日本的东海道城市群,日本的东海道城市群包括了三大都市圈,京滨都市圈,东京和横滨这是一个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还有一个阪神都市圈,大阪和神户。原来我们的说的这三大都市圈,由于三大都市圈现在已经连成一体,你再把它分成三大都市圈没有太大意义,所以日本人也把它概括为叫东海道城市群。这个东海道城市群就被称为第五个世界级城市群。也就是我们这个一说世界级城市群,马上就想到这五个。这是榜上有名的。

那么再看中国,中国从人口来讲,我觉得都比这五大城市群,我们拿出一个城市群来,都比这个五大城市群的人口要多,范围要大,城市数量也不少,那么能不能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现在只有长三角城市群,现在被中国学者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或者说长三角已经晋升为世界级城市群之列。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不仅是人口、城市数量、经济总量,还有世界级的影响,你的竞争力要很大。所以我们现在铆足劲来,就要让那五大城市群让它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对这个我是很乐观的,因为我很早提出里,2007年我就在我们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这个文章里边,就是说未来我们这五大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我也判断或者预测,未来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将在中国,这一点当然有人说你这是不是太冒了,我认为我历来很低调,不会说没有根据地去叫。因为中国有发展世界级城市群的条件,为什么?中国有13亿多人,未来将发展成为15亿人,这个15亿人会在哪里?我们做过一个预测,就是我们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适宜人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方,只有180万平方公里。也就意味着我们13亿人未来将有15亿人,大部分人会聚集在这18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那么我们在这里要生存要发展,那么我们大部分人通过城镇化的进程,那么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要居住在城市里边,所以恐怕这五大城市群将是主要的代替。那么人口肯定很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经济总量也会很大,未来我们的城市的规模会不断地提高,不仅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样的千万人的城市,还会有众多的五百万人的城市,三百万人的城市,一百万人的城市。所以这些城市规模大,城市数量多,这恐怕是全世界其他国家所很难比拟的。

所以中国出现世界级城市群,也是可期的,也是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宣称我们这些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比如说现在我们的长三角规划里边,已经把长三角城市群要打造或者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规划里边,也把世界级城市群作为发展的目标。在我们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指导思想也是把京津冀城市群要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我想这个不是我太冒了,是我们确实有这个优势和条件。

(五)以城市群为核心,构建跨省市的经济区

最后我再讲一下,要以城市群为核心,构建跨省市的经济区,这个“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也提出来了,要构建实力比较强的经济区,城市群和经济区什么关系?我们认为要以城市群为核心,构建经济区,因为城市群它的范围不会很大,有的人把这个城市群可以无限的向外拓展,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城市群我们说它是有一定条件的,它是根据它的辐射半径来划分,你搞得很大,实际上也没有太大意义。但是城市群随着它的实力的增强,对外的辐射带动作用也要扩大。那么这个扩大我们就说它是一个经济区,比如说我们在研究当中提出来,哈长城市群,它不可能覆盖整个东北地区,辽中南城市群也不可能覆盖整个东北地区,所以未来会初步形成一个东北城市群。这个东北城市群也不可能是整个东北地区,比如把大兴安岭也把它覆盖进去,把东部的沿边地区,把西部的地区,也都覆盖进去,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东北城市群辐射整个东北经济区,应该是这样一个概念。京津冀城市群加上刚才我们说的京津冀鲁城市群,可能要辐射带动整个环渤海经济区,实际上我们当时这个我们认为辽宁应该属于东北经济区。那么山西和内蒙应该属于环渤海经济区,这样的概念就和原来有所调整,我们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叫泛渤海经济区,长三角城市群要辐射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城市群要辐射带动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辐射长江中游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要辐射中原经济区,关中城市群要辐射西北经济区,成渝城市群要辐射带动西南经济区,这个意思就是要通过城市群来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区,我觉得经济区将来是全覆盖的,城市群不可能做到全覆盖。

好了,我就是说用了两个小时时间,给大家解读一下我们“十三五”规划建议,一些关于区域空间方面的一些观点、一些内容。我想我讲的一方面把“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的协调发展的内容,给大家展示了一下。那么另外也根据这些内容,我做了一些解读,或者做了一些展开,那么可能有些观点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这个准确不准确,正确不正确,希望大家批评。我想我们这个区域发展,是以协调发展为目标,我们“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有很多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理念。我认为这五大理念都是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我们推出了五大理念。我今天上午主要讲了协调发展理念,以及协调发展在“十三五”的重要举措。我重点讲了实际上讲了四大板块,讲了这个轴带,就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讲了“一带一路“,这都是和这个轴带有关系的。还讲了城市群,讲了世界级城市群,讲了经济区这些内容。

我给大家再梳理一下,我们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城市的带动,那么这个城市是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其中有的城市由于有了外在的因素,它就发展得很快,很大,变成了大都市,这个大都市就辐射半径比较大,它就把周边城市的这些腹地给覆盖了,或者耦合了。那么这个大都市开始是一个都市圈,然后和另外的都市圈也相互耦合,那么就形成了城市群。我们的城市群我们认为有十个,那么《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里边点出了八个,我也把这八个和十个的区别这里也讲了一下,我也提出来了中国未来要形成或者发展五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当然这都是我个人的观点。而且我也看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有经济区的概念,我也介绍了经济区,我个人的观点是要以城市群为核心,来构建跨省市的经济区,这就是我们的区域发展。那么区域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就能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些就是我们“十三五”规划建议里边强调的协调理念,协调发展的理念。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下载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60分试卷及课程讲义(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上) 60分试卷及课程讲义(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