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时间:2019-05-14 04:3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第一篇: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十二五”期间,我县商贸流通业取得明显发展,为加快“十三五”商贸流通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三五”将是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力促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我县“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现就我县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适应新形势,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战略地位。

(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要求。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以商贸流通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推动以商贸流通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大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二)新区建设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十三五”期间,可以充分发挥新城区新建优势,合理规划和实施商业布局,配置新的商业设施,完善市场载体,畅通商贸流通渠道,促进我县商贸流通业的跨越发展。

(三)“大交通”发展为**带来了“大流通”的机遇。随着交通骨干网络工程加快推进,**已成为湘粤赣边际区域的交通枢纽,城乡交通网络得到极大的改善,为“大流通”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交通条件。

(四)商贸流通业发展总体滞后的现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流通方式滞后、信息化水平滞后、政策规划引导滞后、体制机制滞后等问题,导致我县商贸流通业无论在总体规模上,还是发展水平上均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商贸流通业必须迎头赶上。

二、科学规划,明确“十三五”商贸流通业的目标任务。

(一)主要发展目标

通过 “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初步建成要素健全、载体完整、功能齐备、渠道畅通的商贸流通体系,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对GDP的贡献率持续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达到20亿元。

(二)发展重点

1、推进城乡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城区商贸流通集聚区。切实加强城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大中型商业网点,培育发展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建设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商业网络。二是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合理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培育1-2个功能齐备、特色鲜明、集散能力强的标准化专业市场。

三、继续抓好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城区重点抓好新区农贸市场建设和卢阳农贸市场改造,全面完成乡镇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四是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农村连锁超市,提高农村连锁网点覆盖面,构建以城区配送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2、完善商贸流通业态种类

一是大力发展批发零售业。加强有地方特色的批发及专业市场建设,发展新型零售市场业态。二是创新发展餐饮业。引导餐饮业转变经营方式,发展特色餐饮服务和大众化消费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质量的餐饮服务网络。三是提升发展住宿业。充分利用温泉品牌发展温泉主题酒店,发展一批清洁卫生、方便舒适的商务酒店、家庭旅馆,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促进多产业互动发展。加强商贸业与农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之间的联动,着力形成商贸流通业与农业、其他服务业间的互促、互动和融合的良好发展格局。

3、培育流通市场主体。

一是壮大流通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具有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大型流通企业,力争规划期末,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骨干流通企业。二是扶持中小商贸企业。通过提供融资担保、信用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支持中小商贸服务企业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细分市场,开展特色经营。

4、提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一是着力推进流通领域技术创新。重点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应用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普及销售网点信息管理系统、银行刷卡设备等装置。二是稳步推进连锁经营发展。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连锁经营,规范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三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引进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知名网站建立**分站,引导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农村商务信息化服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四是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平台,支持大中型商贸企业完善物流配送设施。

三、强化保障,大力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对繁荣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引导生产消费、推动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商贸流通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解决认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业战略地位。

(二)强化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我县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水电气及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流通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

(三)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商贸流通业目标考核体系,把重要商贸流通业发展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项目,严格考核。建立商贸流通业发展奖,对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和纳税额较大、安排就业人数较多的商贸流通企业给予奖励,营造全社会大抓商贸流通业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队伍建设。重点要加强商务流通管理部门队伍建设,解决流通管理职能弱化、人手不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切实强化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一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商贸流通管理队伍。

第二篇: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关于扶强做大商贸企业的措施及建议(讨论稿)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县商贸流通业体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是:优化布局结构,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管理创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和大集团,建设几个独具特色的能叫得响的大市场,倡导发展几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吸纳大量中小店铺成为大公司的加盟连锁店,建起我县现代商贸流通业体制的主体框架,建设大型物流中心,专业市,初步建立起一个与清流县情相符的、具有鲜明经营特色的、能够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商业网络。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要把构筑我县大商贸流通业发展摆上应有地位,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三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作为议事协调职能的三产办和作为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三产促进局、三产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加强对我县商贸流通业的统一规划布局和协调督导。各级及相关部门要找准位置、扮好角色,共同为我县大商贸建设献计出力。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出台相关地方性政策法规,使我县商贸业及网点建设规范有序,在用地、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要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保证大商贸大流通发展

1规划的实施;有关部门要加强投资方向的信息引导,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加强协调,确保规划实施。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规章,加强对商业网点设置的指导和协调监督,实现行业自律管理;积极支持商贸流通行业建立行业协会和企业间的非正式网络或战略联盟、经纪事务所、信息咨询、劳动服务等中介组织。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善于利用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和民间资本活力和潜力巨大的优势,大力吸纳民间资本发展现代商贸业,引导有实力的商贸企业发展新型业态,拓展市场空间。

二、调整布局,构建集聚区。

打造五个功能板块,北大路汽车贸易集聚区;雷公布现代城市物流园区;桥下闽西北二手车交易市场;金鼎、雁塔、永顺、北区大型超市区;龙津农贸市场、城关第二农贸市场、北区农产品专业市场集聚区。主要抓三件事:一是认真调查研究,借鉴外地经验,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可以操作的流通发展规划,特别是综合考虑当地人口密度、现有商店数量及服务地域范围等因素,对网点布局结构提出阶段性的明确要求。二是引进大的提升小的。以市场换理念、换管理,引进一个或几个高水平的零售业巨头。三是注重在布局结构调整中形成自己的拳头。抓现代商贸流通,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紧扣中心抓商机,围绕优势上强项,在优化服务中形成自己的拳头。

三、做好重大项目策划和服务。

一是在建项目有序推进。积极做好雁塔、永顺等大型超市入住。二是前期项目有机转化。原谋划储备的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服务、维修服务、大型停车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集二手车交易、汽车美容维修、大型停车场、驾驶员之家、高速公路施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闽西北二手车交易市场,要及时完成前期谋划、转化、升格、落地。三是积极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条件。制订出台《清流县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营造浓厚发展氛围,推动三产经济发展。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对现有设施比较完善,经营面积较大的商场,要积极保护,防止恶性竞争。

四、加强引导,壮大三产。

﹙一﹚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第三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建议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第三产业发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引导投入,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提高;金融部门对符合本第三产业导向目录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逐年增加贷款规模,增加授信额度,给予贷款支持,扶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二﹚鼓励企业投资经营各类商贸业(含社会餐饮)。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且建筑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的项目,年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50万元以上,按其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部分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支持具有知名品牌的连锁企业和“老字号”企业

落户清流,对企业法人注册地在我县,新建经营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商场,按其实现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所得部分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三﹚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对企业法人注册地在我县且能纳入我县统计,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批发零售企业,其中零售部分的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老的零售企业,年销售额增加到3000万元以上的,年上缴增值税县财政实得2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企业5000元;对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以上的新增加的餐饮业,一次性奖励3000元;对老的餐饮限上(年营业额200万元)企业,年营业额增幅达28%以上,年上缴营业税15万元以上的,对该企业所产生的营业税2%奖励一次性给企业,最高不超过5000元。对当年销售额(或营业额)首次达到1亿元以上,且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200万元以上的商贸企业,按经营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所得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四﹚支持专业市场建没。对新建建筑面积5000平米以上、10000平方米以上、15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市场,企业年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地方实得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上、150万元以上的,县财政按企业年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地方实得部分的20%给予奖励,最高分别不超过5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

﹙五﹚支持物流业发展。鼓励企业投资货物运输、仓储、配

送、码头等公共物流项目,设立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新建的物流企业,企业法人注册地在我县,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年实现地方税收100万元以上,按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最高限额50万元。

第三篇:江苏商贸流通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江苏省商务厅 2017年3月

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现状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信息化转型,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流通运行效率

(三)强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流通运行质量

(四)推进国际化拓展,提升资源整合水平

(五)打造品质化消费环境,提升流通供给水平

(六)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流通治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

(二)创新管理服务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本规划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部等10部门《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编制,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我省商贸流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全省商贸流通工作的纲领和指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省委、省政府和商务部的领导下,全省商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商贸流通各项改革、创新、发展工作,全省商贸流通总量规模稳步扩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三大商圈”、“七大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市场监管与调控机制明显改善,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得到确立。

流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76亿元,占全国比重为8.6%,“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7%,总量规模连续十三年居全国第3位。流通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18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7%,占GDP比重为11.7%,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24.0%,是仅次于制造业的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部门。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商业网络体系更趋合理,综合商圈、城市商业中心功能地位更加突显,商业街、商贸镇发展特色进一步强化,社区商业和乡镇商贸中心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乡双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建成,商品交易市场加快整合转型,特种商贸服务业在规范中稳步发展。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集聚效应更加凸显,2015年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流通业增加值的47.6%、23.0%和13.0%。

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18000亿元,占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18.1%,其中网络零售额4200亿元。连锁经营全方位推进,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连锁门店1.9万个,商品零售额204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被列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培育卓有成效,涌现出一批跨行业、跨地区、专业化、特色化的商贸流通企业。2015年,苏宁云商集团销售规模达到3429亿元,位列中国零售百强第三位。苏宁云商、宏图三胞、文峰大世界、金鹰、五星电器、江苏华地、中央商场、江苏新合作常客隆等企业进入中国连锁百强。江苏品尚餐饮、大娘水饺等企业入选全国餐饮业百强。全省交易额超百亿元的交易市场35个,超千亿市场2个。苏宁易购、宏图三胞、焦点科技、惠龙易通、同程网络、远东买卖宝、途牛等12家企业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我省被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达96家,占全国的8.5%。

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省政府促进内贸流通发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肉类蔬菜、酒类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范围逐步扩大,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对于重要领域、重要商品的专项整治持续开展,侵权假冒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推动简政放权,有效加强成品油、典当、拍卖、二手车、特许经营、再生资源和单用途预付卡等事中事后监管。

“十二五”期间,我省商贸流通业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实体商业发展亟待转型,电子商务须在发展中规范,线上与线下、内贸与外贸融合发展有待协调,总体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流通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公益性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供应链发展水平不高,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制约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因素仍然存在,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多变的时期,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

1.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新任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拉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序幕。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两聚一高”的发展目标。党中央和江苏省委的这些重大判断、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既对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又对商贸流通业服务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发挥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的作用提出了新任务。

2.科技与产业革命给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十三五”期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商贸流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对于传统商业,既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又提供了巨大的转型创新发展动力与技术支撑;对于新兴商业,则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和广阔空间;对于商贸流通业,则提出了传统与现代、线下与线上、实体与虚拟整合互动发展的新课题。

3.新型城镇化、经济一体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给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新动力、新空间。“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将极大地改变流通业的时空格局,要求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跟进。省委省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将推动农村乡镇特色商贸加快发展。城镇化、经济一体化带来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服务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为商贸流通业带来了新动力、新空间,而土地、人力、物业租金等费用及综合成本的上升,也提出了创新经营业态、商业模式、服务内容和降本增效的艰巨任务。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两聚一高”发展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供给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主要目标,全力推动“六化六提升”,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国际化和消费环境品质化、营商环境法治化,提升创新发展、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市场资源整合、流通供给和流通治理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聚力创新,以改革创新为主引擎,突出制度创新,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流通领域要素高效整合;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着力培育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商贸流通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2.坚持协调推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推进流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推动流通与工业、农业和其他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均衡发展。

3.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流通,培育绿色流通主体,推广绿色流通技术和标准,发展绿色流通方式,引导和促进低碳生产和绿色消费。

4.坚持开放融合。提高商贸流通开放水平,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整合,培育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5.坚持共享发展。聚焦富民,以便民、惠民、利民为指向,大力提高流通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构建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更好发挥商贸流通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满足消费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功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商贸流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线上与线下融合、虚拟与实体互动成为主流。流通产业跨界融合、全渠道经营、智慧供应链建设进一步发展,流通供给水平明显提升,引领生产、促进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进一步凸显。江苏成为全国流通强省,流通业成为江苏现代战略性支柱产业。具体目标为:

总体规模稳步扩大。到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7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左右;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万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2.5万亿元。

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流通方式得到普及,城乡双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农产品流通布点、强链、优网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冷链化、标准化流通快速发展;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形成。

现代化水平继续提升。创新驱动的商贸流通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5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0%;网络零售额超过1.4万亿元,年均增长27%。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达到80%。

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培育一批联通世界、辐射全国、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力争全省进入世界零售100强的企业2家,进入全国零售50强的企业5家,年交易额超千亿元的全国性一级批发市场5家,交易额超亿元的电商企业2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超过100家。

营商及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构建符合江苏实际的流通标准体系、追溯体系、诚信体系和监管体系。物流标准化和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取得新进展;追溯体系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继续完善商务诚信体系,市场秩序更加良好;提高综合执法效能,建立更为有力的监管体系,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信息化转型,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1.推动流通企业信息化。推动各类流通企业信息化应用和改造,在营销、支付、售后服务等方面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应用互联网技术挖掘市场价值、锁定目标受众、协调顾客关系等,实施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全方位、全天候满足消费需求。鼓励流通企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社会闲置资源配置,拓展产品和服务消费新空间新领域,鼓励发展分享经济新模式,扩大社会灵活就业。积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拓展智能消费领域,提高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

2.促进线下线上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商贸”流通模式创新。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线上业务,推动网络销售企业拓展线下功能,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提高全渠道营销能力。加快企业从流通中介向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多功能集成转型,创造实现更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商业业态。推动物流配送信息化,鼓励自动化仓储设施和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第三方仓储模式。深化互联网在社区商业的应用,加强电子商务企业与社区商业网点融合互动,探索“电子商务+社区终端”便利智能化生活新模式,整合零散的社区服务资源,打造多层次、多业态的便民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和传统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居民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

3.发展智慧流通。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整合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对商品实施智能化跟踪与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流通效率。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建设,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统筹智能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商圈建设,促进商圈内各种商业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市场资源要素共享,抱团向主动服务、智能服务、立体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转变,提高商圈内资源整合能力和消费集聚水平,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体验式智慧商圈。

4.引导实体商业创新经营业态与模式。鼓励大型实体店创新商业业态,增加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体验消费,强化服务体验优势,向智能化、主题商城等综合服务体转型。鼓励中小实体店积极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增加目录销售、网订店取等便民服务功能。鼓励实体店铺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动数字化改造,增强店面场景化、智能化和立体化展示功能,引入移动支付,推动线上聚流、精准营销和线下体验、配送到家等优势整合。鼓励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平台化转型,提升供应链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以转型升级实现市场结构优化、提质增效。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流通运行效率

1.加强流通标准制订。加强流通基础设施、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农产品流通、居民生活服务、药品流通、绿色流通、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等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中介组织等积极参与流通标准化工作,加快构建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互衔接、配套完善的内贸流通标准体系。推进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参与专业领域地方标准、管理及服务规范的制定工作,加快相关企业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转化。加强对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和跟踪评价,建立流通标准实施后评估机制。

2.强化流通标准实施应用。建立政府支持引导、社会中介组织推动、骨干企业示范应用的商贸流通标准实施应用机制。选取部分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地区、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等开展标准化应用项目试点。培育商贸流通标准化服务和管理品牌,增强流通标准实施应用的示范效应。拓宽标准实施推广途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等通过开展标准发布会、标准技能培训、标准实施结果评价等活动,提高标准的宣传贯彻与执行力度。推动社会中介组织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推动建立经营场所服务标准公开公示制度,倡导商贸企业依据标准规范服务、交易和管理行为。

3.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加快托盘标准应用推广及循环共用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带标准托盘运输,使用和更新标准化物流设备,支持物流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减量化及循环利用,支持仓储、加工、分拣、配送等流程服务标准化。积极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加快构建以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生鲜农产品全程监控与质量追溯制度,推广应用国家保鲜与制冷保温等技术标准,加快RFID、GPS、传感等技术传播与应用,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平台,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三)强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流通运行质量

1.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快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工作,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有、民营商贸流通企业相互参股,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继续实施大集团带动战略,鼓励大型流通集团通过网络化运营,向生产、物流、贸易综合化发展。鼓励本地流通企业与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培育、发展和整合一批管理先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流通集团企业。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中小流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需求,在境内外上市或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多样化融资工具开展直接融资。推动商业银行开发符合商贸流通行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完善小微商贸流通企业融资环境。支持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典当企业创新服务产品。加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项目。

2.加强流通品牌建设。积极引进具备独特品牌价值和先进品牌运营模式的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品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鼓励我省商贸流通企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将现有的品牌扶持政策覆盖到商贸流通领域。鼓励江苏品牌企业实施或扩大连锁经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打造老字号品牌,积极引导老字号企业利用展会、媒体等平台,整体展示和推介我省老字号,提升江苏老字号的知名度和公信度,推动老字号一条街建设。

3.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将平台经济作为发展商贸流通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结合我省商品交易市场的特色优势,以大型市场、专业市场为重点,支持一批龙头企业打造集聚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电商平台、物流平台,并将产业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结合行业特点进行专项交易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不同类型平台企业配套发展、协同联动、服务共赢的“平台经济”。通过不断完善交易撮合、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交互等传统功能,积极拓展研发设计、电子交易、展览展示、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售后服务等现代功能,全面推进我省商品交易市场由传统交易场所型向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平台型转变。

4.创新流通供应链管理。积极引导龙头商贸流通企业逐步由单一贸易功能向集采购、货运、配送、贸易、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从传统的商品销售商向供应链服务商、全渠道平台商、综合服务商加速转型,打造跨界经营综合体。鼓励连锁零售企业面向上游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和下游消费者,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品牌代理、品类管理、销售渠道拓展、大数据分析等业务,提高供应链综合管理水平。鼓励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应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向生产、零售环节延伸,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变。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积极推广多渠道对接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

5.打造高品质商贸集聚区。以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为重点,探索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体验式智慧商圈,促进商圈内不同经营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消费客户资源共享。加强商圈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能交通引导、客流疏导、信息推送、移动支付、消费互动、物流配送等功能。加快实施特色商业街区示范建设,引导商业街区发挥“商、文、旅、绿”等禀赋优势,提高商品和服务特色化、差异化、精准化、数字化营销推广能力。加强绿色节能技术在商贸流通中的应用,鼓励流通企业发展共同配送、合理组织、优化配送路径的管理模式,完善绿色流通统一管理标准,提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强流通渠道和末端网点的信息追踪和综合管理。

(四)推进国际化拓展,提升市场资源整合水平1.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统筹发展现代流通和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市场规则体系与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互融,加快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建设。鼓励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积极提供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内外商对接活动,培育一批内外贸结合、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深入推进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和常熟服装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改革,培育壮大市场采购贸易各方经营主体,拓展市场外贸功能,提升市场国际化水平。积极引入跨国公司和境外企业在市场设立常驻采购分销机构,大力发展以商品交易市场为依托的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配销网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市场探索发展海外分市场,复制成熟市场管理模式,吸收融合国外先进经验。

2.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加快发展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进南京、无锡、连云港、宿迁四个省级跨境电商试点,支持“单一窗口”建设,在信息共享、统计监测、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大力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完善配套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打造良好的跨境电商生态圈。支持企业建立全球物流供应链和境外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整合省内外贸、物流、电商等企业现有的海外仓储资源,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

3.提高流通业利用外资水平。放宽商贸流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布局。引导外资投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生活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农村、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和跨国采购、营销、研发、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并不断完善和强化扶持措施,推动苏南地区利用现有产业和人才技术优势,加大外资总部经济集聚,提升质量和层次;鼓励苏中苏北地区进一步加大吸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商贸服务业项目。

4.加快流通企业走出去步伐。紧紧抓住我省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前景广阔的战略机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支付结算和仓储物流网络,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鼓励并购境外知名品牌,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深度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制定“走出去”发展战略,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合作,到沿线国家、地区投资发展。积极发挥江苏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国有企业实力雄厚的特点,组建混合所有制的国际化产业集团。鼓励流通大企业与制造企业联手,推动组建战略联盟和联合“走出去”。

(五)打造品质化消费环境,提升流通供给水平1.打造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纳入城镇化规划,推进集零售、餐饮、文化娱乐、配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发展一批对周边乡镇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商贸强镇,培育一批具有历史底蕴和时代特色的商贸小镇。推动农村商业网点连锁化经营、集中配送、信息化改造,提升流通效率。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物流快递、售后服务等网点建设。推动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支持“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流通模式。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流通一体化发展机制,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

2.优化城市流通网络体系。推动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商圈”建设,引导建设多层次、特色性商圈,建成若干长三角区域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推动城市中心商圈提质升级,实施特色商业街示范工程建设,探索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体验式智慧商圈。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消费集聚水平。学习借鉴苏州邻里中心经验,积极打造十五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在社区商业领域的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示范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仓储物流、农产品冷链、信息化设施建设。

3.加强公益性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提升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保供、稳价、安全、环保等功能,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投资、运营及监管机制。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公益性农产品零售市场,包括农贸市场、社区直供店(点)、平价店等。将农贸市场、社区直供店(点)、平价店、大众化餐饮店、医保定点药店、家政服务网点、再生资源回收点等纳入微利经营的流通设施范畴,完善建设保障制度,加强流通业投资引导和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应急保供预案,建立猪肉、蔬菜、短缺药品等重要商品储备,维护市场稳定。推进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改革,着力从供给侧优化储备结构,提升储备的效率效能。

4.扩大市场有效供给。推动流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发挥内贸流通引导生产的作用,促进以需定产和供需匹配。引导制造企业创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高质量、个性化产品供给。增强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生产源头对接,推动农业种植主体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引导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融入供应链管理,提高供给效率。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服务方式,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会展业综合带动效应,进一步推动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拍卖、直销等行业健康发展,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给,鼓励从国际市场引入国内有较大需求的日用消费品、新技术、新产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促进海外消费回流。推动“苏货行天下”专项工程,拓展江苏名特优新产品供给渠道。

5.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实施消费促进专项行动,推动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建设“布局更合理、经营更集约、服务更方便、消费更安全、价格更合理”的城乡生活服务便民体系,在城镇社区形成15分钟的餐饮、购物、医疗、文化、健身、养老、教育等服务圈。推动餐饮、住宿、家政、药品零售等生活服务行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引导绿色消费从生态有机食品向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多品类商品和服务拓展。鼓励旧货市场规范发展,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活跃二手车市场。配合有关部门推进黄标车、老旧汽车淘汰工作,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品牌商品、高质量商品消费,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保障消费安全。

(六)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流通治理水平1.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以沪苏浙皖赣“四省一市”签署的“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为纲领,巩固和强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深入推进规则体系共建、创新模式共推、市场监管共治、流通设施互联、市场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认“三共三互”工程。配合有关部门有序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及做法,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建立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的长效机制。建立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的长效机制。加强“四省一市”在电子商务、电子口岸制度环境建设上的交流与协作,逐步实现地方电子口岸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长三角区域便捷通关企业统一认定标准和管理互认机制。

2.加快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坚持信用与监管相结合,加快建设省、市、县(市、区)三级共享的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信息共享、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商务诚信制度规范和标准体系,以商务诚信行政监督平台为支撑,深入推进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鼓励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信用保险等信用服务业建立企业信用交易记录,完善企业交易信用评价机制,加大信用服务产品在行政管理和市场交易中的应用。指导商会、协会建立会员企业诚信档案、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交换共享平台,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积极向善、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

3.构建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加快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保证从原料、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全程可追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原则,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全省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七大类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形成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完善追溯体系管理机制,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提升追溯体系运行成效。提升追溯体系综合服务功能,加大追溯信息在事中事后监管、行业发展促进、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力度,鼓励建设消费者深度参与的双向互动追溯模式,开通统一的公共服务窗口,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促进消费转型升级。

4.加强商务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市、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执法职责,整合执法职能,下移执法重心,加强执法协作,创新执法手段,强化执法保障,全面提高商务监管水平。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推进商务综合执法信息化大数据监管,加强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协同监管。创新电子商务监管模式,健全消费者维权和交易争端解决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受理、办理、转办和督办机制,严厉打击商务领域违法行为。

5.强化侵权假冒打击力度。针对侵权假冒跨区域、跨国境、产业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特点,围绕重点领域持续开展专项治理,深入推进跨部门跨区域综合治理和执法协作,提高事中事后监管和预警防范能力,对危害民生和妨碍创新发展的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实施全链条、整体打击。加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力度,明确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积极推动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坚决遏制侵权假冒高发态势。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探索建立互联网领域打击侵权假冒治理模式。发挥网络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建设,逐步实现社会共治,形成从源头上、根本上治理侵权假冒机制。

6.提升行政服务便利化水平。根据上位法立改废进展情况,推动制定、修订完善电子商务、新车销售、二手车流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典当、成品油等行业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及时清理、修订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商贸流通行政管理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依法界定商贸流通领域经营活动审批、资格许可和认定等管理事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受理,规范行政许可流程。优化政府服务,充分发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完善服务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诚信、走出去、电子商务拓展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流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重点工程。引导社会资金、境外资本投入,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完善公益性流通社会投入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对各类税费减免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流通企业通过设立基金、动产质押、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方式开展融资,加强对各类小微流通企业、新型农村流通主体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支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企业创新服务产品。将流通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各级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好现有各类土地支持政策,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增加流通业用地比例,重点支持各类流通公共服务平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及冷链设施等项目。

(二)创新管理服务

适应“互联网+流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机制体制和方式方法,建立与现代流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政务公开、电子审批等,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强对先进典型案例的总结宣传,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行业协会提高服务水平,在加强行业自律、服务行业发展、反映行业诉求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协会商会“去行政化”改革,创新协会商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以规范和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形成政府与协会商会的新型合作模式。鼓励第三方机构和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为各类市场主体和消费者提供检测、信息、信用查询、监督认证等服务,辅助经营管理或消费决策,建立“市场机制指引、政府管理服务、社会协同共治”的商贸流通新型治理模式。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现代流通领域学科专业建设,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增设高水平的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会展等专业和课程,培养符合现代流通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强化职业培训,完善各项技能资格认证制度,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采取企业内训、外部培训、校企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探索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新方式。加强人才引进,吸引海内外精通现代流通方式、掌握商业经营管理和信息化知识的高端紧缺人才,促进人才流动。加强干部培训,强化商贸流通管理队伍建设。

(四)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完善行业统计监测制度,健全统计样本库,建立全面反映我省流通业发展规模、结构、效益及潜力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强服务消费、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等统计指标体系建设,更好地反映商贸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完善数据报送体系,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企业直报、社会采集等方式,构建商贸流通统计监测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加强数据关联度分析和深度挖掘,强化预测预警。完善数据发布制度,运用数字媒体和信息化社交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更高效的信息传播网络。

附件: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十三五”重点工程

附件

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十三五”重点工程

1.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和特色平台培育工程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平台化转型,加快电子商务支付类、应用及平台建设类、营销服务类、物流服务类等平台型、功能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平台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发展专业特色平台。支持发展以服务本地生活为主的票务订购、网上订餐、房产交易、文化旅游、生鲜农产品销售等区域性服务平台,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程度。在全省打造200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争取创建20家以上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2.电子商务“双百工程”

在全省创建100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100个省级电子商务双创孵化基地(中心)。争取创建1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动示范基地(园区)招引优质电商企业入驻,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积极发挥电子商务双创孵化功能,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平台经济集聚区。

3.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工程

积极营造环境,加强典型示范和政策引导,推动各地商品交易市场优化结构、改善设施、拓展功能、培育品牌、强化特色,积极应用和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市场形态商场化、商业模式现代化、交易方式多样化、运营管理专业化、服务功能多元化、物流配送高效化、商品辐射国际化、市场商品品牌化,逐步实现由传统交易场所型向现代综合服务平台型的转变。力争到2020年,全省初步形成实体与虚拟并存、线上与线下互动、内贸与外贸融合、大市场与大电商结合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4.无锡梁溪区省级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支持无锡梁溪区省级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新型业态,着力提升传统商贸能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品牌化、信息化的新飞跃,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网络体系完善、业态结构优化、服务功能齐全、方便居民生活的现代化城区,全面提高区域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5.徐州云龙区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建设 支持徐州市云龙区开展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云龙区传统商贸和市场的集聚优势,以推动区域内商品交易市场整体转型升级为契机,以资源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鼓励云龙区在市场管理机制创新、新技术运用、智慧物流与市场融合发展、新型消费热点培育等方面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实体与虚拟并存、线上与线下互动、内贸与外贸融合、大市场与大电商结合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探索平台经济发展和商贸强区的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6.扬州小微商贸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区建设

支持扬州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推进扬州商贸集聚区特色发展和“三把刀”集聚区发展,拓展商贸企业创业创新空间;建设中小商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商贸企业提供信息发布、投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应用、人才培训、管理提升等专业服务,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老字号”保护提升工程和“三把刀”服务创新工程,推进“老字号”集聚发展示范街区建设,促进传统优势商贸服务业创新发展;依托“互联网+商贸”,加大对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扶持,促进传统商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7.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在全省创建35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150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乡镇(街道)、300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居委会)。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支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渠道下沉,完善农村地区物流快递体系。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经纪人等开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扎根农村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农民用网推广活动,引导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应用培训、实操培训,鼓励农村青年进行互联网创业。

8.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在全省农产品生产、集散和消费集中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公益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保障、运营管理和政府监管等长效机制。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络,建设改造一批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直供店(点)、生鲜超市、平价店。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支持企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以及农产品展销中心等产销衔接方式,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9.品质苏货网上行工程

推进“苏货行天下”专项工作,借助省内外知名电商平台积极拓展苏货网络营销渠道,深入挖掘并积极支持省内优质生产制造企业集中展示和推介江苏名优特新产品,帮助生产制造企业加快品牌打造,扩大网上销售规模,增强苏货在国内外的市场影响力。大力推动垂直电商和工业电商发展,鼓励扩大交易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发挥线下品牌价值和行业地位优势,逐步实现电子商务的专业化、平台化发展,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

10.扩大消费专项行动

贯彻《商务部等13部门关于开展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扩大消费专项行动的意见》,出台落实意见,制订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省消费促进联系会议制度,加强政策研究和创新,形成协调推进消费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与电商企业联合实施扩大消费O2O行动,开展“江苏特色产品网上行”活动。吸引海外消费回流,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开展进口商品交易中心试点,拓宽进口消费品国内流通渠道,吸引海外消费回流。开展国庆、春节等节日消费促进活动,加强节日市场监测。以“消费促进月”为带动,开展有地方特色的促进活动。

11.居民生活服务业品质提升行动计划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消费需求,在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大力实施品质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线上与线下融合,消费与体验互动,传统与现代结合,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居民生活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

12.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工程

扎实开展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坚持信用监管和信用服务相结合,按照云计算、大数据理念,采购第三方云服务,搭建全省统一的商务诚信数据中心,建设商务领域市场主体库、商务领域职业人群库和消费者库,建设全省商务诚信社会公众服务平台和商务诚信行政监管平台。选择重点行业、典型企业和部分地区开展商务诚信示范创建,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13.商务综合监管执法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市、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商务系统集中监管、综合执法新体制,切实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保障。创新完善商务监管执法权责清单和运行机制,优化完善执法履职职责、内容、流程、裁量、考核等标准化体系,加快提升商务监管执法法治化水准。重点加大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监管力度,综合发挥监管执法、产品追溯、诚信建设等全省商务领域信息共享平台作用,大幅增强商务监管执法整体效能。

14.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程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分级管理,以肉类、蔬菜、酒类、乳制品等为重点,积极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打造一批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示范企业、示范市场和示范商户。建成并运行流通追溯体系省级平台,实现全省流通追溯信息联通、共享。

15.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工程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品牌价值,进一步发挥老字号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营造政府、协会、企业共同促进我省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促进老字号集聚发展,推动老字号品牌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扩大优质品牌供给。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和“互联网+”新趋势,推动老字号产品“网上行”和“进名店”,支持老字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充分挖掘老字号文化资源和商业特质,开展第二批“江苏老字号”认定工作。组织老字号专业展会及宣传活动,提升老字号品牌影响力。

第四篇: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汇报

XX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汇报

根据通知精神,我将XX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区的商贸流通业有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商贸流通业户共有XXXX户,其中个体工商户XXX户,私营企业XXX户,国有及集体企业XXX户。1-8月份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XX亿元,同比增长XXX%。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XXX万元,增长XX%;私营经济XXX万元,增长XXX%;集体经济XXX万元,增长XXX4%。商贸流通业纳税实现XXX万元。同时,大型商贸企业安臵人员岗位达到XXX余人,对解决人员就业,缓解社会压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发展成效

(一)企业经营规范灵活。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新兴的商业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商贸流通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结构、人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大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一批重点市场、骨干企业脱颖而出,成为XX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支撑。培育起XX购物广场、XX超市中心店、XXX装饰材料批发城等一批骨干商贸

流通企业,带动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商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十分显著。

(三)企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电子收款机、计算机、中央空调、步行电梯、灯光照明、背景音乐等现代技术设施和管理在不少大中型商场得到运用,商业经营设施和购物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了服务功能的完善,提高了商业竞争力。

(四)商贸流通业态渐趋多样化。商业业态由单一业态向多种业态迅速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初现端倪,实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企业逐渐发展。XX集团在XXX、XXX、XXX均建立了大型连锁超市,XX、XX、XX、XXX等均在区内建立了连锁经营网络,为消费者购物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重点项目情况

(一)XXXXX国际商贸城。该项目由XXXX集团臵业有限公司XXXX分公司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XXX亿元,一期建筑面积XXX平方米。目前一期1、2、3号楼房主体建筑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内外装修和安装电梯等工作。项目已投资XXX余万元,引进了XXXXX、XXX等30余个品牌入驻。

(二)XXX装饰材料批发城。该项目建成商铺XXX间,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项目总投资XXX万元。目前项目已经完工,正在对东部XXX间进行装修、招商和启动。项

目建成后由XXX装饰材料批发有限公司统一管理。

(三)XXX水产批发市场。项目由XXX水产批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该公司由XXX集体及村民入股,于XXXX年XX月XX日成立,主要业务是水产品(国家限制产品除外)销售、市场开办等。项目总投资XXX万元,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XXXm,投资已经达到XXX万元。目前该项目1、2、3、4号楼主体已经完工,内外装修基本完成,水产品加工车间和冷库正在封顶,地面硬化、给水、排污等工程基本完成。

四、发展的环境及影响

随着外资商贸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和雄厚的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分享市场份额,也对中国商贸企业的发展产生新的促动。

从我市情况看,随着第一、二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GDP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市里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解决就业、纳税、促进商品流通等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越来越明显。从我区看,随着XX海港、XX铁路、XXX高速的建设,全区外来企业、外来人口逐步增多,流动性增强。随着居民收入的不同增加,消费观念逐步改变,对促进河口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五、工作开展情况

从目前情况看,管理力度相对减弱。原机构编制随之取消,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协调,导致商业发展

2秩序较为混乱。为加强对商贸流通业的管理指导,我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成立专门机构。成立了商贸科,配备X名精兵强将,下一步大学生分配时,重点充实商贸科的力量。

(二)认识上高度重视。工作框架主要是“两个重点,一个管理”。一个重点是工业,一个重点是商贸流通业,一个管理就是抓行业管理。将商贸流通工作纳入经贸局乃至全区的重点工作之中。

(三)制定扶持政策。根据区领导安排,制定了《骨干商贸流通企业扶持政策(讨论稿)》,从政策上给予扶持,目前正在征求有关单位意见。制定了商贸流通业和物流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准备提交区领导研究。

(四)开展酒类流通管理工作。根据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对酒类流通实行登记备案和溯源制度。我们召开了全区酒类流通管理工作会议,组织全区商场、宾馆、批发商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同时在电视台下发通知,给每家酒类经营业户下发通知,要求登记备案和实行溯源制度,给予一个月的过渡期,过渡期后进行市场检查,确保酒类市场安全及人身安全。

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充分。由于建区较晚,城区居民和流动人口相对较少,部分人对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不够充分,思路不明确,商贸流通行业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影响

了发展。

(二)商业网点定位不明确。业态控制不够合理,缺乏功能鲜明和享有盛誉的特色街区,专卖店、专业街比重偏少,各种类型的专卖专业店、品牌店和精品店等有待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三)缺少知名品牌。多数商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在品牌、管理等方面与知名商业企业存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中高档消费者对消费环境、商品品质的要求,造成很多居民异地消费。

(四)缺乏鼓励和扶持商贸流通业的优惠政策。各级制定的一些优惠政策,如扶持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偏重于鼓励工业企业的发展,对商贸流通企业的优惠政策太少。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走出去学习。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进行学习考察,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实行拿来主义,充分借鉴和利用,促进商贸流通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实施行政推动,启动专业市场。对于新建的水产批发市场、装饰材料批发城等专业市场,借鉴先进做法,适当给予行政推动,帮助市场启动应用。

(三)深入开展酒类流通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市场检查工作,把酒类流通环节安全工作抓细抓死。

(四)充分挖掘发挥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商贸流通业进行管理,需要深挖职能,在实施酒类流通管理的基础上,适时开展特许经营管理。

XXX的商贸流通业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从企业发展到市场管理都有了较大发展,下一步希望继续给予更大的关心和支持,促进商贸流通业更快发展。

第五篇:苏仙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

苏仙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

苏仙区作为全市“两城”建设的主战场和排头兵,抢抓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商贸流通工作,并作为重要产业加快推进,着力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一、当前发展现状

苏仙区属郴州市城区的城乡结合部。2011年共有限上商贸企业102家。2011年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9亿元,同比增长18.4%。按所在地分:城镇56.7亿元,同比增长18.2%,占94.7%,乡村3.2亿元,同比增长21.8%,占5.3%。

2011年苏仙区限上商贸企业基本情况表

(一)批发零售业

2011年全区有限上批零企业50个,占限上商贸企业49%。2011年全区批发零售业销售53.2亿元(限额以上46.9亿元,占行业比重88%),其中批发业4.5亿元,同比增长7.6%,占7.5%;零售业48.7亿元,同比增长22.2%,占81.4%。2011年,全区批零业上缴税收18697万元,同比增长12.27%。

(二)住宿餐饮业

2011年全区限上住餐企业52个,占限上商贸企业比重51%。2011年住宿餐饮业销售6.6亿元(限额以上6亿元,占行业比重90%),其中住宿业1.4亿元,同比增长9.2%,占2.4%;餐饮业5.2亿元,同比增长0.1%,占8.7%。2011年,全区住餐业上缴税收1539.89万元,同比增长23%。

(三)物流业

2011年全区共有第三方物流企业11家,逐步形成了以泓广物流、锦运物流、惠康农资公司为龙头的物流市场。形成了以惠康农资公司为龙头的农村日用工业品、农资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全区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8个,其中年销售总额过亿元的市场有2个;营业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5家,即拓普电器、生源商业连锁超市、步步高超市、黄公平超市、良田供销社白露塘超市。

二、存在的问题

(一)商贸聚集不强。苏仙区撤地建市前为郴县,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极不发达,商贸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而同城的北湖区属小郴州市,商贸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大型批发市场、高档商贸网点遍布城区,如罗家井市场、北湖市场、步步高超市等。郴州市撤地建设10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商贸放在五岭广场地区,新建了五岭大市场、沃尔玛超市、华天酒店、雄森大酒店等一大批商贸企业。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才将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放在城东新区,但由于起步晚、配套设施不健全,大型商贸企业落户少,还没有形成强大聚集效益。与同城北湖区相比,不论是销售总额、企业数量、企业质量,还是商贸聚集力、辐射范围、对GDP贡献率都相差甚远。据统计2011年北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9.2亿元,是我区的3倍。2011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的贡献率6.8%,占GDP的比重9%。

(二)政策引导不够。一是规划滞后。长期以来,我区对商贸流通业发展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模式,未制定全区性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市场定位不符合我区区情。二是政策支持力度小。由于农业人口多、农村面积大,我区十分重视现代农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给予的优惠政策多,但对商贸流通业重视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三是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区大型商贸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城镇,农村分布少,2011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亿元,仅占5.3%。全区有商品网点7500家,其中城区4100家,农村3400家(大部分为小商店)。

(三)市场结构不优。商贸行业的黄金比例是购物占40%,餐饮占30%,休闲娱乐占30%。而我区三者比例严重失衡,餐饮占16%,购物占74%,休闲娱乐占10%,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一站式消费,影响了商圈整体功能的发挥。我区以低档商贸网点为主,如各类小商店,高档商贸网点少,目前区内只有一家五星级宾馆奥米茄大酒店。由于我区的超市网点布局不够合理、辐射功能较弱,加上人们从众心理和消费习惯,逛街购物往往青睐城中心的沃尔玛、中皇城、家润多这些商业购物中心。而城东新区居住、公共设施功能配套完善,对人流、商流的潜在吸聚能力强,却缺乏相应的商业集群,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四)物流体系不全。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对促进商贸繁荣、服务民生、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流通方式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区目前商贸物流整体水平不高,物流

效率偏低,难以满足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商贸物流企业偏少,普遍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运作方式、运行模式不能适应工业和商贸企业精细化服务的要求;商贸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配送能力不强;商贸物流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融资难、税负重、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贸物流业发展。

三、发展方向及建议

(一)规划引导,科学布局,促进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

一是规划引导。根据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加紧制定苏仙区商贸流通业发展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打造苏仙特色、品牌商贸流通业,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二是科学布局。抓紧完善全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规划。在全市已有规划基础上,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我区发展方向,重点就商业中心、专业(特色)街区、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综合超市(市场)等相关配套设施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着力打造苏仙岭、爱莲湖、飞天山、裕后街、王仙岭、城东新区等城市商贸流通聚集区,着力打造良田、坳上、栖凤渡、五里牌、白露塘等城镇商贸流通聚集区。

(二)城乡并重,统筹发展,促进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扩大商圈辐射面。针对我区商圈聚集和消费习惯现状,大力发展城乡连锁经营。发展连锁经营是现代商贸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方式,是住宿、餐饮及零售业的发展方向,是先进管理方式在更长的产业服务链上的扩大和延伸,有利于提高抗风险能力。在积极做好城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同时,重视加快乡村商贸流通业建设,加大支持乡镇农贸市场改造提质,做大做强一批乡村商贸流通企业,扩大乡村辐射面,进一步拉升乡村消费水平的和质量。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放宽郴州大道及槐万路周边农民建房机遇,引领农村商贸流通发展,提升农村商贸流通水平。

(三)整合资源,提升品位,促进商贸流通业更高发展

加快苏仙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除了要注重扶持老企业,巩固区域特色,做好市场提档升级工作外,今后更要关注引进新企业、上马新项目,大量培育新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限上企业,特别是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实现区域商贸业量和质的同步提升。更要着重进一步改善商贸业结构,通过招商引资、选商引资,逐步扩大新型业态的比重。目前苏仙区主体消费已提高至新的层级,要适时加快引进国内外著名商贸品牌企业,在业态上重点引进大型商贸综合体,大型住餐企业,引导消费需求,提升消费水平。

(四)完善功能,优化服务,强力推进物流业有效发展

加快泓广物流等一批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建设,改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功能,发展统一配送,提高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精细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商贸服务业与物流业对接,发展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全流程的物流服务,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鼓励中小企业加强合作,创新物流合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发展共同配送。支持品牌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城际和国际物流配送网络。

下载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三五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

    ==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调整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壮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内需、促稳定、保增长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务......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一、商贸流通业概述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并涉及交通运输业等。商贸流通业及......

    荆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汇报

    荆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汇报 ---荆州市商务局 (一)发展现状 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0亿元,同比增长18%,居全省第四位,在长江沿岸24个二级城市中居第八位。以商贸流通业......

    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

    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努力化危为机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窗口,也是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助推器。大......

    关于印发《东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

    关于印发《东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 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东府[2007]34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现将《东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

    东平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促进经济循环、加快资本周转、调节经济运行节奏的助推器,是决定县域经济运行速度、质量......

    商贸流通业常用名词解释

    流通业常用名词解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

    点军区十二五商贸流通业规划(推荐5篇)

    点军区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区商贸流通业在“十五”规划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拉动内需,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