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复习资料
1、什么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它具有哪些特点?
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站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保护以及调度通信等综合性自动化功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即利用多台微型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收集到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监视和控制变电站的各种设备。
② 功能综合化、结构微机化、通信网络化、操作监视屏幕化、测量显示数字化、运行管理智能化。
2、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着哪些缺点? ① 安全性、可靠性不高 ② 电能质量可控性低
③ 数据实时性差,信息少、无法共享
④ 设备体积大、控制电缆连接复杂、占地面积多,经济性差 ⑤ 安装调试工作量大,维护不便
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哪些优越性? ① 功能增强,提供参数信息多、实时性好 ② 结构优化、在线运行的可靠性高 ③ 改善供电质量、设备可控性好 ④ 大量减少电缆、缩小占地面积 ⑤ 检修维护方便,提升运行管理水平
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的意义?
① 简化了变电站二次部分的硬件配置,连接电缆减少,降低了工程总造价 ② 减轻了安装施工和维护工作量 ③ 为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奠定基础
④ 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电力企业减人增效和运行管理水平改进创造良好的条件
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① 集中式。特点:设备少、造价低;可靠性不高;软件复杂,调试维护麻烦;组态不灵活。
② 分布式。特点:可靠性提高;主控机负担减小;通信能力增强;组态不灵活。包括分层分布式{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二次设备分布,将变电站的信息采集和控制分为站控层(由带数据库的计算机,操作员,工作站及远方接口组成)、间隔层(由间隔内的控制,保护或I/O单元组成)和过程层(由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元器件组成)三个级别}。特点:面向间隔对象;组态配置灵活;可靠性高;设备接线简化;检修调试便捷。
③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和分布分散式结构形式。特点:减少二次接线;有利于实现无人值班;施工、安装和调试工作简化;组态灵活、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6、什么是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它是怎么构成的,各部分的作用如何?
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按功能划分的分布式多CPU系统,分层式结构,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二次设备分布,将变电站的信息采集和控制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三个级别。
① 站控层:由带数据库的计算机,操作员,工作站及远方接口组成。作用:当地监控;保护信息管理;远方通信装置。
② 间隔层:由间隔内的控制,保护或I/O单元组成。作用:继保、监控设备。③ 过程层:由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元器件组成。作用:负责信息交换、通信功能。
7、模拟量信息主要包括:
① 联络线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有功电能 ② 线路及旁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电流 ③ 不同电压等级母线各段的线电压及相电压
④ 三绕组变压器三侧或高压、中压侧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电流,两绕组变压器两侧或高压侧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电流 ⑤ 直流母线的电压 ⑥ 所用变低压侧电压
⑦ 母联电流、分段电流、分支断路器电流 ⑧ 出线的有功功率或电流 ⑨ 并联补偿装置电流 ⑩ 变压器上层油温等
8、香农采样定理:为了对连续信号f(t)进行不失真的采样,采样频率ωs应不低于f(t)所包含最高频率ωmax的两倍。
9、开关量主要信息包括:
① 变电站事故总信号
② 线路、母联、旁路和分段断路器位置信号 ③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隔离开关位置信号 ④ 线路及旁联重合闸动作信号 ⑤ 变压器的断路器位置信号 ⑥ 线路及旁联保护动作信号 ⑦ 枢纽母线保护动作信号 ⑧ 重要隔离开关位置信号 ⑨ 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信号 ⑩ 有关过压、过负荷越限信号 ⑪ 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信号;变压器保护动作总信号 ⑫ 断路器事故跳闸总信号 ⑬ 直流系统接地信号 ⑭ 控制方式由遥控转为当地控制信号 ⑮ 断路器闭锁信号等
10、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 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模拟量的采集;状态量的采集;电能量的采集;数字量的采集
② 运行监视与报警功能 ③ 操作控制功能
④ 数据处理与记录功能
⑤ 事故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功能 ⑥ 故障录波与测距功能
⑦ 人机联系功能(CRT显示器、鼠标、键盘):CRT屏幕显示的内容;输入数据 ⑧ 制表打印功能
⑨ 运行的技术管理功能 ⑩ 谐波的分析及监控功能
11、监控系统的基本结构:监控系统是由监控机、网络管理单元、测控单元、远动接口、打印机等部分组成;根据完成的功能不同,变电站监控系统可分为信息收集和执行子系统、信息传输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和人机联系子系统。
12、监控系统的基本要求及特点:
一、基本要求:①实时性{含义:(1)系统对外界激励及时作出响应的能力。(2)系统在所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不同的应用系统对实时性有不同的要求};②可靠性:指无故障运行的能力;③可维护性:指维护工作时的方便快捷程度;④信息采集和输出技术先进;⑤人机交流方便;⑥通信可靠:通讯指在监控系统中,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对同类和不同类总线之间及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信息传输;⑦信息处理和控制算法先进。
二、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特点:①采集和处理;②监视;③控制。
13、监控系统的附属部分?
① 保护管理机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就对保护装置、故障滤波器、安全自动装置等厂站内智能装置的实时/非实时的运行、配置和故障信息,对这些装置进行运行状态监视;用于远方及站内查看保护信息、定值、连接片状态,进行定值区切换和连接片切换操作,完成分散或故障滤波数据的接收、远传、分析及波形显示。
② 操作票专家系统:电气操作票:指在给定操作任务的情况下,一些电气设备由当前运行状态切换到目的状态时,遵守操作规程或章程而形成的一系列操作命令或指令的有序集合;操作票专家系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电网运行状态、调度操作规程和专家经验自动生成正确的操作票;主要开票的方式有:图形开票、利用专家库开票、调用典型操作票、手工开票、调用历史操作票。
③ 防误操作:“五防” 防止误分、合断路器;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防止误入带电间隔;防止带电挂接地线(接地开关);防止带接地线(接地开关)合隔离开关(隔离开关)。(国内常用的误防系统大体可分为机械型、电气型和微机型。)④ GPS实时时钟:现代电网继电保护系统、AGC调频、负荷管理和控制、运行报表统计、事件顺序记录。为实现精确地控制,正确地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时间的精确性和统一性十分重要;电网内的实时时钟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统一,即要求各厂站与调度中心之间的实时时钟相一致。
14、变电站内自动控制的主要内容有:
① 电压无功控制 ② 负荷频率控制 ③ 备用电源自投控制 ④ 故障录波控制
15、中枢点电压调节的方式及其意义?
① 逆调压:负荷的变动较大(即最大、最小负荷的差别较大),在最大负荷时要提高中枢点的电压以抵偿线路上因最大负荷而增加的电压损失;在最小负荷时,因线路上电压损耗减小,可将中枢点电压降低一些,以防止负荷点电压过高。
② 恒调压:负荷的变动较小,线路上电压损耗也较小,只要把中枢点电压保持在较线路额定电压高(2—5)%的数值,不必随负荷变化来调整中枢点电压。③ 顺调压:负荷变动甚小,线路电压损耗小。在最大负荷时,允许中枢点电压低一些,但不得低于额定电压的102.5%;在最负荷时,允许中枢点电压高一些,但不得高于线路额定电压的107.5%。
16、电力系统的电压无功综合控制方式:
① 集中控制:调度中心对各个变电站的主变分接头位置和无功补偿设备进行统一的控制;集中优化控制,难度大。
② 分散控制:在变电站或发电厂中,自动调节,以控制地区的电压和无功功率在规定③
17、① ②
18、① ②
19、的范围内;局部优化,无法全局优化。
关联分散控制: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分散控制,控制范围和定值是从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出发,事先由电压、无功优化程序计算好的;系统负荷变化较大或紧急情况或运行方式发生大的变动时,可由调度中心直接操作控制,或由调度中心修改下属变电站应维持的母线电压和无功功率的定值。电力系统低频低压减载控制方式: 切除固定线路: 根据功率切除线路。
变电站备用电源自投控制:
明备用——系统正常时,备用电源不工作 暗备用——系统正常时备用电源也投入运行 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策略:
20、变电站备用电源自投控制:备用电源自投装置是当工作电源因故障被断开后,能迅速自动地将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投入工作,使用户不至于停电的一种自动控制装置。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
21、变电站备用电源自投控制的优点:
① 提高供电可靠性,节省建设投资; ② 简化继电保护;
③ 限制短路电流、提高母线残余电压。
22、故障录波装置: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震荡时能自动记录电力系统中有关电气参数变化过程以便分析和研究的一种装置。分类:机电式、光电式、固态数据存储器。
23、分析录波图的方法:
① 大致判断系统发生了什么故障,故障持续时间;
② 以某一相电压或电流的过零点为相位基础,查看故障前电流电压相位关系是否正确,是否为正相序?负荷角为多少度?
③ 以故障相电流电压相位关系是否正确确定故障态电流电压相位关系; ④ 绘制向量图,进行分析。
24、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① 减少故障和错误出现的几率; ② 利用微机系统的自动检测技术; ③ 采用容错设计。
25、电磁兼容的意义:电气或电子设备或系统能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下不因电磁干扰而降低工作性能,它们本身所发射的电磁能量不影响其他设备或系统的正常工作,从而达到互不干扰,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下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
26、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和解决方法:
① 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干扰源、传播途径和电磁敏感设备。② 解决办法:抑制干扰源产生的电磁干扰(滤波、屏蔽和接地);切断干扰的传播途径;提高敏感设备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降低对干扰源的敏感度)。
27、电磁干扰的耦合途径:
① 电容性耦合(又称静电耦合或电场耦合)
分布电容,电荷影响
② 电感性耦合(又称电磁耦合或磁场耦合)
电感,磁链影响 ③ 共阻抗耦合
共用一个主回路或共用一根接地电流返回路径 ④ 辐射耦合
高频电流经过导体时发射电磁波
28、电磁防干扰措施:
① 消除或抑制干扰源; ② 切断电磁耦合途径;
③ 降低装置本身对电磁干扰的敏感度
29、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调试的目的:检验自动化装置的功能、特性是否达到设计和有关规定的要求;以及与变电站二次回路的连接是否正确、是否达到有关规定或设计要求。30、一般性检查的内容:
① 箱体内容的检查; ② 插件外观的检查; ③ 端子排及背板检查; ④ 压板操作开关等检查。
3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调试的内容:
① 间隔层测控单元的检查测试;
② 当地监控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和参数组态; ③ 主要功能的检查试验。
自动化装置一般是由间隔层的控制单元,具有当地监控功能的站控级计算机系统,以及他们之间的通信网络组成。
3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调试前工作:
① 调试工作需要在同一组织协调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拟定调试方案,准备好各种记录表格;
② 调试人员认真负责,如实、准确、详细记录调试结果。
33、巡视内容:巡检周期一般为24h一次。
① 设备和各种信号灯的工况;
② 检查异常状况,及时报告异常信息; ③ 对设备进行采样值检查和时钟校对; ④ 检查通信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⑤ 检查设备电源指示灯及工作电源是否正常; ⑥ 检查设备的连接片切除手柄是否在正常位置; ⑦ 对UPS进行自动切换检查。
34、运行维护基础工作:
① 检修管理制度; ② 备品备件管理制度;
③ 技术管理制度和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④ 安全培训制度:事故分析、缺陷处理; ⑤ 技术培训制度;
⑥ 合理化建议与技术革新管理制度。
35、变电站日常运行相关规定:
① 定期检查三遥功能;
② 保证工作衔接方之间信息的正确和完整性; ③ 变电站一次设备变更,需经过批准的书面通知;
④ 监控设备及其二次回路上的工作和操作需上级调度批准; ⑤ 对测量仪器仪表按规定坚定;
⑥ 对运行设备、数据库、软件重大修改需进行技术论证; ⑦ 与一次设备相关的自动化设备需与一次设备结合检验; ⑧ 一次设备检修时,应将乡音谣传信号退出运行; ⑨ 交接班应对监控系统全面检查。
第二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第一章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自动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2、传统变电站的缺点:
(1)安全性、可靠性不能满足现代电力系统高可靠性的要求。(2)供电质量缺乏科学的保证。(3)占地面积大,增加了征地投资。
(4)不适应电力系统快速计算和实时控制的要求。
(5)维护工作量大,设备可靠性差,不利于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
3、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P5内详] 第二章
4、二次设备的组成部分: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量仪表、操作控制屏和中央信号屏以及远动装置。
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优越性: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利用当代计算机的技术和通信技术,提供了先进技术的设备,改变了传统的二次设备模式,信息共享,简化了系统,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造价,改变了变电站的面貌。(2)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减轻了值班员的操作量,减少了维修工作量。(3)随着电网复杂程度的增加,各级调度中心要求各变电站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电网及变电站的运行情况。(4)提高变电站的可控性,要求更多地采用远方集中控制、操作、反事故措施等。(5)采用无人值班管理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为误报操作的可能。(6)全面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6、变电站的数据包括:模拟量、开关量和电能量。
7、直流采样:即将交流电压、电流等信号经变送器转换为适合于A/D转换器输入电平的直流信号。交流采样:指输入给A/D转换器的是与变电站的电压、电流成比例关系的交流电压信号。
8、并联、串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不同点及示意图。[P17内详]
9、电力系统的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的方式: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关联分散控制。[P27内详]
10、电力系统频率偏移的原因:电力系统的频率与发电机的转速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而发电机的转速是由作用在机组转轴上的转矩决定的,原动机输入的功率如果在扣除了励磁损耗和各种机械损耗后能与发电机输出的电磁功率保持平衡,则发电机的转速将保持不变,电力系统所有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功率的总和,在任何时刻都将等于此系统包括各种用电设备所需的有功功率和网络的有功损耗的总和。但由于有功负荷经常变化,其任何变动都将立刻引起发电机输出电磁功率的变化,而原动机输入功率由于调节系统的滞后,不能立即随负荷波动而作相应的变化,此时发电机转轴上的转矩平衡被打破,发电机的转速将发生变化,系统的频率随之发生偏移。
11、电力系统频率降低的危害:
(1)系统的频率下降,使发电厂的厂用机械出力大为下降,结果必然影响发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发电机的有功出力减少,导致系统频率的进一步降低。
(2)系统频率降低,励磁机的转速也相应降低,当励磁电流一定时,励磁机发出的无功功率就会减少。(3)系统频率长期处于49.5Hz或49Hz以下时,会降低各用户的生产率。
12、明备用和暗备用的原理和图。[P33内详] 系统正常运行时,备用电源不工作的称明备用。系统正常运行时,备用电源也投入运行的,称为暗备用。
备用电源自投(BZT)的作用:备用电源自投装置是因为电力系统故障或其他原因使工作电源被断开后,能迅速将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或其他正常工作的电源自动投入工作,使原来工作电源被断开的用户能迅速恢复供电的一种自动控制装置。
1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1)功能综合化
(2)分级分布式、微机化的系统结构(3)测量显示数字化(4)操作监视屏幕化(5)运行管理智能化 第三章
14、光电传感器的优越性:
(1)优良的绝缘性能,造价低、体积小、质量轻。(2)不含铁心,消除了磁饱和、铁磁谐振等问题。(3)动态范围大,测量精度高。(4)频率范围宽。(5)抗干扰能力强。第四章
15、输入/输出的传送方式:并行和串行传送方式。
16、CPU对输入/输出的控制方式:同步传送方式、查询传送方式、中断控制输入/输出方式和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DMA)[P50内详]
17、DMA控制器必须具备的功能:
(1)能接受外设的请求,向CPU发出总线请求信号HOLD;
(2)当CPU发出总线请求认可信号HLDA后,接管对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的控制,进入DMA方式;(3)发出地址信息,能对存储器寻址及能修改地址指针;(4)能向存储器和外设发出读或写等控制信号;
(5)能控制传送的字节数及判断DMA传送是否结束;
(6)在DMA传送结束以后,能发出DMA结束信号,释放总线使CPU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18、光电耦合器工作原理及原理图。[P62内详] 第五章
19、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关系式、权电阻输入网络。[P67内详] 20、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P74内详] 第六章
21、交流采样法:是直接对经过装置内部小TA,小TV转换后形成的交流电压信号进行采样,保持和A/D转换,然后在软件中通过各种算法计算出所需电量。第七章
22、小波分析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应用前景。[P103内详] 第八章
23、变电站内的信息传输:
(1)设备层与间隔层(单元层)间信息交换(2)单元层内部的信息交换(3)单元层之间的通信
(4)单元层和变电站层的通信(5)变电站层的内部通信
24、变电站通信网络的要求:快速的实时响应能力,很高的可靠性,优良的电磁兼容性能,分层式结构。
25、数据通信的传输的方式:并行数据通信和串行数据传输。
26、数据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原理及图示[P119内详]
27、网络的拓扑结构:点对点结构、星型结构、总线结构和环形结构。
28、移频键控原理。[P131内详]
29、差错检测技术:就是采用有效编码方法对咬传输信息进行编码,并按约定的规则附上若干码元(称监督码),作为信息编码的一部分,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则按约定的规则对所收到的码进行检验。30、几种常用的监督码构成方法:奇偶校验、纵向冗余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CRC。第九章
31、电磁兼容意义:电气或电子设备或系统能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下不因电磁干扰而降低工作性能,它们本身发射电磁量不影响其他的设备或系统正常工作,从而达到互不干扰,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下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
32、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干扰源、传播途径和电磁敏感设备。
33、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方法:
(1)抑制干扰源产生的电磁干扰(滤波、屏蔽和接地);(2)切断干扰的传播途径;
(3)提高敏感设备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降低对干扰的敏感度)。
34、干扰分类:
(1)差模干扰:是串联于信号源回路中的干扰,主要由长线路传输的互感耦合所致。(2)共模干扰:是由网络对地电位变化所引起的干扰,即对地干扰。
35、抑制干扰源影响的屏蔽措施:
(1)一次设备与自动化系统输入、输出的连接采用带有金属外皮的控制电缆,电缆的屏蔽层两端接地。(2)测量和微机保护或自控装置采用的各类中间互感器的一、二次绕组之间加设屏蔽层。(3)机箱或机柜的输入端子对地接一耐高压的小电容,可抑制外部高频干扰。(4)系统的机柜和机箱采用铁质材料。
第三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力系统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综合自
化技术也日趋完善。本论文根据目前电力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现状,从其设计原理、结构模式、功能及其发展基础上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分析和描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总结,提出意见。
关键词:变电站 综合自动化 结构模式 基本过程 功能 发展趋势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主、将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经过功能组合形成的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模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主要有集中式、集中分布式和分散分布式。
(一)集中式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集中式结构也并非指只由一台计算机完成保护、监控等全部功能。多数集中式结构的微机保护、微机监控和与调度等通信的功能也是由不同的微型计算机完成的,只是每台微型计算机承担的任务多些。例如监控机要担负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断路器操作、人机联系等多项任务;担负微机保护的计算,可能一台微机要负责多回低压线路的保护等。
(二)分布式结构
该系统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用主从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它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站。
(三)分布分散(层)式结构
分布分散式结构系统从逻辑上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划分为两层,即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和间隔层(间隔单元)。也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层和间隔层。
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变电站的元件,断路器间隔进行设计。将变电站一个断路器间隔所需要的全部数据采集、保护和控制等功能集中由一个或几个智能化的测控单元完成。测控单元可直接放在断路器柜上或安装在断路器间隔附近,相互之间用光缆或特殊通信电缆连接。这种系统代表了现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幅度地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了电缆传送信息的电磁干扰,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比较好的实现了部分故障不相互影响,方便维护和扩展,大量现场工作可一次性地在设备制造厂家完成。
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原理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子系统,应服从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总体设计,设计思想应采用以调度为中心的原则。其配置、功能及设备的配置应满足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以及信息分层传输、资源共享的原则。
(二)分散式系统的功能宜采用下放得原则,凡可以在间隔层就地完成的功能无须通过网络和上位机去完成。
(三)按我国实际情况,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变电站还不大可能实现完全的无人值守。因此,设计时应考虑远方与就地控制操作并存的模式。
三、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本过程
(一)数字量的输入与输出
(二)模拟量的输入与输出
(三)交流采样常用算法分析
(四)数据通信
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功能
(一)监控子系统
(二)继电保护子系统
(三)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子系统
(四)电力系统的低频减负荷控制子系统
(五)备用电源自投控制子系统
(六)通信子系统
五.发展趋势
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一次和二次之间的信息交互还是延续电缆的接线模式,成本高,施工、维护不便。
(二)二次的数据采集部分大量的重复,浪费资源。
(三)细心标准化不够,信息共享度低多套系统并存,设备之间、设备与系统之间联系困难,形成信息弧岛,信息难以被综合应用。
(四)发生事故时,会出现大量的事件警告信息,缺乏有效地过滤机制,干扰值班运行人员对故障的正常判断。
因此,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赢采用
(一)保护监控一体化
这种方式在35kV及以下的电压等级中已普遍采用,今后在110kV及以上的线路间隔和主变三侧中采用此方式也已是大势所趋。它的好处是功能按一次单元集中化,利于稳定的进行信息采集以及对设备状态进行控制,极大地提高了性能效率比。其目前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此种装置的运行可靠性要求极高,否则任何形式的检修维护都将迫使一次设备的停役。可靠性、稳定性要求高,这也是目前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还采用保护和监控分离设置的原因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冗余性、在线维护性设计的出现,将使保护监控一体化成为必然。
(二)人机操作界面接口统一化、运行操作无线化
无人无建筑小室的变电站,变电运行人员如果在就地查看设备和控制操作,将通过一个手持式可视无线终端,边监视一次设备边进行操作控制,所有相关的量化数据将显示在可视无线终端上。
(三)防误闭锁逻辑验证图形化、规范化、离线模拟化
在220kV及以上的变电站中,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动操作设备日益增多,其操作的防误闭锁逻辑将紧密结合于监控系统之中,借助于监控系统的状态采集和控制链路得以实现。而一座变电站的建设都是通过几次扩建才达到终期规模,这就给每次防误闭锁逻辑的实际操作验证带来难题,如何在不影响一次设备停役的情况下模拟出各种运行状态来验证其正反操作逻辑的正确性?图形化、规范化的防误闭逻辑验证模拟操作图正是为解决这一难题而作,其严谨性是建立在监控系统全站的实时数据库之上的,使防误闭锁逻辑验证的离线模拟化成为可能。
(四)就地通讯网络协议标准化
强大的通讯接口能力,主要通讯部件双备份冗余设计(双CPU、双电源等),采用光纤总线等等,使现代化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各种智能设备通过网络组成一个统一的、互相协调工作的整体。
(五)数据采集和一次设备一体化
除了常规的电流电压、有功无功、开关状态等信息采集外,对一些设备的在线状态检测量化值,如主变的油位、开关的气体压力等等,都将紧密结合一次设备的传感器,直接采集到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库中。高技术的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应用,必将给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带来全新的模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多专业综合技术,是变配电系统的一次革命。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各行各业对电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变电站自动化管理和无人值守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对常规人工控制为主的传统变电站,实施以微机监控为主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新时期开创我国电力系统优质、安全、经济运行和全面提升电力自动化水平重大的举措,对巩固和加强电能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和战略地位,都具有十分迫切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惠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与系统.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林栩栩、陆继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最新应用
第四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探讨专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探讨
【摘 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力系统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也日趋完善。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结构模式及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关键词】变电站 综合自动化 结构模式 发展趋势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主、将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包括测量、信号、控制、保护、自动、远动等)经过功能组合形成的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模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主要有集中式、集中分布式和分散分布式。
(一)集中式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集中式结构也并非指只由一台计算机完成保护、监控等全部功能。多数集中式结构的微机保护、微机监控和与调度等通信的功能也是由不同的微型计算机完成的,只是每台微型计算机承担的任务多些。例如监控机要担负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断路器操作、人机联系等多项任务;担负微机保护的计算,可能一台微机要负责多回低压线路的保护等。
(二)分布式结构
该系统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用主从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它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站。
(三)分布分散(层)式结构
分布分散式结构系统从逻辑上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划分为两层,即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和间隔层(间隔单元)。也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层和间隔层。
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变电站的元件,断路器间隔进行设计。将变电站一个断路器间隔所需要的全部数据采集、保护和控制等功能集中由一个或几个智能化的测控单元完成。测控单元可直接放在断路器柜上或安装在断路器间隔附近,相互之间用光缆或特殊通信电缆连接。这种系统代表了现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幅度地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了电缆传送信息的电磁干扰,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比较好的实现了部分故障不相互影响,方便维护和扩展,大量现场工作可一次性地在设备制造厂家完成。
二、我国变电站自动化发展阶段
变电站二次部分传统按功能分为四大类产品:继电保护、故障录波、当地监控和远动。按系统模式出现顺序可将变电站自动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面向功能设计的集中式RTU加常规保护模式
80年代及以前,是以RTU为基础的远动装置及当地监控为代表。该类系统实际上是在常规的继电保护及二次接线的基础上增设RTU装置,功能主要为与远方调度通信实现“二遥”或“四遥”(遥测、遥信、遥控、遥调);与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联结通过硬接点接入或串行口通信较多。此类系统称为集中RTU模式,目前在一些老站改造中仍有少量使用,此阶段为自动化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面向功能设计的分布式测控装置加微机保护模式
第二阶段始于90年代初期,单元式微机保护及按功能设计的分散式微机测控装置得以广泛应用,保护与测控装置相对独立,通过通信管理单元能够将各自信息送到后台或调度端计算机。特点是继电保护(包括安全自动装置)按功能划分的测控装置独立运行,应用了现场总线和网络技术,通过数据通信进行信息交换。此系统电缆互联仍较多,扩展性功能不强。
第三阶段:面向间隔、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设计的分层分布式结构模式
第三阶段始于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按间隔为对象设计保护测控单元,采用分层分布式的系统结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目前国内外主流厂家均采用了此类结构模式。110kV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要求一体化、110kV几以上电压等级保护测控大多按间隔分别设计,对超高压变电站的规模比较大的系统,为减少中间环节,避免通信瓶颈,要求装置直接上以太网与监控后台通信,甚至要求保护和监控网络独立组网,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面向对象设计,系统配置灵活、扩展方便。
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趋势
(一)保护监控一体化
这种方式在35kV及以下的电压等级中已普遍采用,今后在110kV及以上的线路间隔和主变三侧中采用此方式也已是大势所趋。它的好处是功能按一次单元集中化,利于稳定的进行信息采集以及对设备状态进行控制,极大地提高了性能效率比。其目前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此种装置的运行可靠性要求极高,否则任何形式的检修维护都将迫使一次设备的停役。可靠性、稳定性要求高,这也是目前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还采用保护和监控分离设置的原因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冗余性、在线维护性设计的出现,将使保护监控一体化成为必然。
(二)人机操作界面接口统一化、运行操作无线化
无人无建筑小室的变电站,变电运行人员如果在就地查看设备和控制操作,将通过一个手持式可视无线终端,边监视一次设备边进行操作控制,所有相关的量化数据将显示在可视无线终端上。
(三)防误闭锁逻辑验证图形化、规范化、离线模拟化
在220kV及以上的变电站中,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动操作设备日益增多,其操作的防误闭锁逻辑将紧密结合于监控系统之中,借助于监控系统的状态采集和控制链路得以实现。而一座变电站的建设都是通过几次扩建才达到终期规模,这就给每次防误闭锁逻辑的实际操作验证带来难题,如何在不影响一次设备停役的情况下模拟出各种运行状态来验证其正反操作逻辑的正确性?图形化、规范化的防误闭逻辑验证模拟操作图正是为解决这一难题而作,其严谨性是建立在监控系统全站的实时数据库之上的,使防误闭锁逻辑验证的离线模拟化成为可能。
(四)就地通讯网络协议标准化
强大的通讯接口能力,主要通讯部件双备份冗余设计(双CPU、双电源等),采用光纤总线等等,使现代化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各种智能设备通过网络组成一个统一的、互相协调工作的整体。
(五)数据采集和一次设备一体化
除了常规的电流电压、有功无功、开关状态等信息采集外,对一些设备的在线状态检测量化值,如主变的油位、开关的气体压力等等,都将紧密结合一次设备的传感器,直接采集到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库中。高技术的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应用,必将给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带来全新的模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多专业综合技术,是变配电系统的一次革命。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各行各业对电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变电站自动化管理和无人值守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对常规人工控制为主的传统变电站,实施以微机监控为主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新时期开创我国电力系统优质、安全、经济运行和全面提升电力自动化水平重大的举措,对巩固和加强电能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和战略地位,都具有十分迫切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惠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与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2]江智伟.变电站自动化新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3]林栩栩、陆继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J].大众用电,2004,(4).(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第五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技术
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技术
【摘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站内工作可靠、灵活性好、易于扩展的通信网络,以来满足各种信息的传送要求。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通信网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对通信网络的要求和组成、信息的传输和交换及通信的功能作了有详细的介绍。
【Abstract】In the transformer substation synthesis automation function realizes cannot leave stands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which is highly reliable and flexible, can be expanded.It fulfills demands of all types of data transmission.In transformer substation synthesis automated system, communication network is very important.The requirement and composition of network, transmission and commutation of data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关键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息传输;数据通信
【Key Word】transformer substation synthesis automated syste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data communication
引言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质上是由多台微机组成的分层分布式的控制系统,包括监控、继电器保护、电能质量自动控制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中,往往又由多个智能模块组成,例如微机保护子系统中,有变压器保护、电容器保护和各种线路保护等。因此在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必须通过内部数据通信,实现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间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共享,以减少变电站二次设备的重复配置和简化各子系统间的互连,提高整体的安全性。[
2、5]
另一方面,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电能传输、交换、分配的重要环节,它集中了变压器、开关、无功补偿等昂贵设备。因此,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工作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要求很高,尤其是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各环节的故障信息要及时上报控制中心,同时也要能接受和执行控制中心下达的各种操作和调控命令。[2] 因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通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种功能模块间的信息交换;而是变电站与控制中心的通信。
一、变电站内的信息传输[2、3、5]
现场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一般都是分层分布式结构,传输的信息有以下几种:
(一)现场一次设备与间隔层间的信息传输
间隔层设备大多需从现场一次设备的电压和电流互感器采集正常情况和事故情况下的电压值和电流值,采集设备的状态信息和故障诊断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断路器、隔离开关位置、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变压器、互感器、避雷针的诊断信息以及断路器操作信息。
(二)间隔层的信息交换
在一个间隔层内部相关的功能模块间,即继电保护和控制、监视、测量之间的数据交换。这类信息有如测量数据、断路器状态、器件的运行状态、同步采样信息等。
同时,不同间隔层之间的数据交换有:主、后备继电保护工作状态、互锁,相关保护动作闭锁,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等信息。
(三)间隔层与变电站层的信息
1、测量及状态信息。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测量值和计算值,断路器、隔离开关、主变压器分接开关位置、各间隔层运行状态、保护动作信息等。
2、操作信息。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分、合闸命令,主变压器分接头位置的调节,自动装置的投入与退出等。
3、参数信息。微机保护和自动装置的整定值等。
另外,变电站层的不同设备之间通信,根据各设备的任务和功能的特点,传输所需的测量信息、状态信息和操作命令等。
二、综合自动化系统与控制中心的通信[
2、3]
综合自动化系统前置机或通信控制机具有执行远动功能,能将变电站所测的模拟量、电能量、状态信息和SOE等类信息传送至控制中心,同时又能从上级调度接收数据和控制命令。变电站向控制中心传送的信息称为“上行信息”;控制中心向变电站传送的信息称为“下行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遥测信息、遥信、遥控和遥调。
图1
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框图
为了保证与远方控制中心的通信,在常规远动“四遥”的基础上增加了远方修改整定保护定值、故障录波与测距信号的远传等,其信息量远大于传统的远动系统。一般根据现场的要求,系统应具有通信通道的备用及切换功能,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同时应具备多个调度中心不同方式的通信接口,且各通信接口及MODEM应相互独立。保护和故障录波信息可采用独立的通信与调度中心连接,通信规约应满足调度中心的要求,符合国标和IEC标准。
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的要求
(一)变电站通信网络的要求
由于变电站的特殊环境和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其数据网络具有以下要求:
1、快速的实时响应能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数据网络要及时地传输现场的实时运行信息和操作控制信息。在电力工业标准中对系统的数据传送有严格的实时性指标,网络必须很好地保证数据通信的实时性。[
2、5]
2、很高的可靠性。电力系统是连续运行的,数据通信网络也必须是连续运行的,通信网络的故障和非正常工作会影响整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设计不合理的系统,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因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子系统必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1、2、5]
3、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变电站是一个具有强电磁干扰的环境,存在电源、雷击、跳闸等强电磁干扰和地电位差干扰,通信环境恶劣,数据通信网络须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些干扰。[1、2、5]
4、分层式结构。这是由整个系统的分层分布式结构决定的,也只有实现通信系统的分层,才能实现整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层分布式结构。系统的各层次又有其特殊应用和性能要求因此每一层都要有合适的网络环境。[1、2、5]
(二)信息传输响应速度的要求[2]
不同类型和特性的信息要求传送的时间差别很大,举例说明:
1、经常传输的监视信息。(1)监视变电站的运行状态,需要传送母线电压、电流、有功功率、频率等测量值,这类信息经常传输,响应时间需满足SCADA的要求,一般不宜大于1~2s。(2)计量用的信息如有功电能量,传送的时间间隔较长,传送的优先级可降低。(3)刷新变电站数据库所需的信息可以采用定时召唤方式。
2、突发事件产生的信息。(1)系统发生事故的信息要求传输时延最小,优先级最高。(2)正常操作的状态变化信息要求立即传输,传输响应时间要小。(3)故障下,继电保护动作的状态信息和时间顺序记录,不需立即传送,故障处理完后再传送。
(三)各层次之间和每层内部传输信息时间的要求[2]
1、设备层和间隔层,1~100ms。
2、间隔层内各个模块间,1~100ms。
3、间隔层的各个单元之间,1~100ms。
4、间隔层和变电站层之间,10~1000ms。
5、变电站层的各个设备之间,≥1000ms。
6、变电站和控制中心之间,≥1000ms。
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功能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由微机保护子系统、自动装置子系统及微机监控子系统组成,其通信功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
(一)微机保护的通信功能[3]
微机保护的通信功能除与微机监控系统通信外,还包括通过监控系统与控制中心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的数据通信。
1、接受监控系统查询。
2、向监控系统传送事件报告,具有远传数据功能,失电后这些信息还能保留。
3、向监控系统传送自检报告,包括装置内部自检及对输入信号的检查。
4、校对时钟,与监控系统对时,修改时钟。
5、修改保护定值。
6、接受调度或监控系统值班人员投退保护命令。
7、保护信号的远方复归功能。
8、实时向监控系统传送保护主要状态。
(二)自动装置的通信功能[
3、4]
目前微机保护装置以综合了原自动装置的重合闸、自动按频率减负荷等自动功能,其通信指:接地选线装置、备用电源自投、电压和无功自动综合控制与监控系统的通信。
1、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选线装置的通信内容。母线和接地线路,母线TV谐振信息接
2、时间,开口三角形电压值等。
3、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的通信功能。与微机保护通信功能类似。
4、电压合无功调节控制通信功能。除具有与微机保护类似的通信功能外,电压和无功调节还具有接收调度控制命令的功能。调度中心给定电压和无功曲线时,切换为变电站监控后台机自动就地控制。
(三)微机监控系统的通信功能[
3、4]
1、具有扩展远动RTU功能
传统变电站的远动RTU功能是指遥控、遥测、遥信、遥调的“四遥”功能。在综合自动化的变电站中,大大扩展了传统变电站远动RTU功能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对保护及其他智能系统的远动功能。此外,还包括变电站其他信息的监视和控制功能,如温度、压力、消防、直流系统等,几乎整个变电站的所有信息均通过网络通信传送至调度中心,相应地调度中心下传的信息也增加了许多。
2、具有与系统通信的功能
变电站微机监控系统与系统的通信具备两条独立的同通信通道。一条是常规的电力载波通道,一条是数字微波通信或光纤通信信道。
结束语
当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已改变了传统二次设备的模式,在简化系统、信息共享、减少电缆、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造价等方面已改变了变电站运行的面貌。虽然国内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还不够成熟,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但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将朝着网络化、综合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克明.熊伟.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8 [2]黑龙江省电力调度中心.变电所自动化实用技术及应有指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崔明.21世纪变电站与水电站综合自动化.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王国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二次回路及运行维护.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5]江智伟.变电站自动化及其新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