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医营养学基础》课程结业论文综述
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中医营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人的机体功能。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医营养学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内中医营养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医营养学;发展;综述;展望
中医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运用食物保健强身,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一门学科,涉及食物本草、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饮食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1]。中医营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人的机体功能。与其他学科一样,中医营养学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中医营养学的发展简史
1.1传统中医营养学的起源和进程 1.1.1中医营养学早期雏形
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需要。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过程中,不断品尝,逐渐分清药物和食物的区别,将有治疗作用的动植物均归于药物,能饱腹充饥,对身体有益的动植物均归于食物,因此在医学史上有“医(药)食同源”的说法。钻木取火由古人茹毛饮血的生食转变为熟食,为人类增进健康创造了条件,这是一大进-12.1预防为先
中医历来强调主张“治未病”,预防在先。能治未病者,可谓上工。治未病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未病防病。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全面膳食、饮食有节、调和五味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其二,既病防变。即考虑疾病未来发展的趋势,治疗于未变之时,防止疾病向坏的方面转化[5]。2.2整体观点
整体观念包括了两个含义。其一,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饮食须顺应四时的变化,否则易患疾病。如夏季炎热,宜食寒凉清热之品,如西瓜,绿茶,绿豆等。地域不同,饮食也有差别,如四川、贵州、湖南等西南山区,气候潮湿,可吃一些辛辣之品,如辣椒,花椒等,以燥湿除湿。而北方气候干燥,则不宜多食辛辣之物。其二,人体自身的整体观人体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的各个方面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如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肝肾同源等。脏腑的功能失常,可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累及脏腑。临诊过程中根据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变化,可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及正邪的消长,确定治疗原则。如老年人常见腰酸腿软、眼花耳聋等证,考虑到目与肝有关,肾与骨、耳有关,推知为肝肾不足所致,治疗原则宜补益肝肾,可以经常食用枸杞子、核桃仁。[6] 2.3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传统营养学的另一特点,是由辨证与论治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所组成。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题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目的。例如感冒有寒热的不同,对于风寒感冒应施以辛温发散解表的饮食,如葱白粥,姜糖饮等,如风热感冒则予以辛凉发散解表的饮食。祖国医学认为,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各个时期,其体质及气血盛衰
《中医营养学基础》课程结业论文综述
也有所变化,进行饮食调治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7]
2.4饮食宜忌
祖国医学对“饮食宜忌”非常重视。它贯穿于疾病的各个时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十分重要影响。如:(1)脾胃虚寒者宜食温热性之品,忌服生食、冷食。(2)热证患者宜食寒凉性之品,忌食辣椒、花椒、姜蒜等辛辣之物。(3)脾虚痰湿者宜进食健脾化湿之品,不宜进食粘滑油腻的食物,如糯米、肥猪肉、油炸制品等。(4)哮喘咳嗽、痈肿疮疡的病人忌食腥膻、辛辣等发物,如鱼虾、羊肉等,以免引起旧病复发。古代记载的饮食宜忌多少夹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应用时需注意分析辨别。[8-9] 3中医营养学的应用
3.1中医营养学在中国药膳食疗的应用
药膳食疗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强调医药治病必须配合“五谷为养,五果为功,五禽为益,五菜为充”,达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目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药方·食疗》中更明确地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推崇能用食疗治病才是高明的医生。元代名医陈直提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食治”的精辟论断。他在深入论述饮食保健的重要性和食疗与药物关系的基础上,尤其强调食疗药膳对老年人的特殊意义,“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不伤其脏腑也”(《寿亲养老新书》)。明清时期,对中医营养学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涌现了大批饮食保健的著作,如《食物本草》、《饮食须知》、《随园食单》等。由此,中医传统的药膳食疗理论已日趋完善。[10-12]
3.2中医营养学用于保健食品的研发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发展中国保健食品的力量源泉[13]。荣瑞芬[14]借鉴药物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成果,开拓功能性保健食品的研究思路。从中国“药食同源”的历史渊源和人文背景,以及中医和食疗的亲缘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医食疗营养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营养学(包括-3与自然存在着天然的作用和反作用,可借助自然界多种天然物质的阴阳、性味等属性,来调节和校正人体自身的失衡;且这种调节是不能完全代替人体自身调节的,如食物对脏腑的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3],需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疾病、季节气候、地方区域的自然环境等因素而择食,要给人体的自身调节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西方近代营养学则强调人体必需营养物质的全面、足量补充,任何一种营养素的不足或缺乏都会影响到人体整个机能的运转,即“木桶效应”。而作为补充剂的来源,除从人体或与人相近的亲缘性物种直接提取外,更多的是通过实验室化学合成的方式获得,如维生素片剂、钙片等。
4.3 中国传统营养学用材更倾向于“药”;西方近代营养学则关注于“食”中国传统营养学关注食物营养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属性和作用。中医食疗的历史渊源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其用材除选择有一定药用效能的食物外,还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无毒性中药品种,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在我们日常的食谱范围之内。事实上,许多药用食物在历代本草文献中都有其功效和主治范围的记载,亦食亦药、以食补药、食药互补,已成为中国传统营养学的一大特色。西方近代营养学则更多地从人类自身食谱范围内寻找,如人们每天食用的谷类、蔬菜、肉类、水果等,或者人工合成已知营养素或其衍生物、替代品(如维生素片剂、钙片等),把这些作为人体营养素补充的途径。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角度,中国传统营养学较西方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更为丰富。
4.4 食复学说、食忌学说是中国传统营养学的独有特色在中国传统营养学说中,有很大一个亮点就是“食复”和“食忌”。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复发,称为“食复”。如在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食品,也不可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根据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间的特性,以及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于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食物,即为“食忌”。这些所昭示出饮食与体质之间,饮食与病情之间,病情与病情之间,食物与
《中医营养学基础》课程结业论文综述
食物之间认识的两点论思想值得深思和研究。我们认为其实质是在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忌。而这些内容,在西方近代营养学中是没有的。[17] 5小结与展望
根据卫生部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18]显示,我国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即“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与富裕文明病并存”。这一现状同时也提示,我国的营养状况不是用简单的确定每日摄入量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且又尊重民族膳食习惯的科学合理的营养知识作为支撑。几千年来人们所食用的食物、烹饪的方法很难在几天之内彻底改变,因而使得某些西方营养理论难以普及下去。根源于中华大地的以各种食物的偏性作为药性的中医药理论此时便显示出了非凡的适应力和号召力,使人们在享受生活同时亦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祖先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诸多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中医药学,特别是中医营养和养生的相关理论,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都将成为流行的健康理论之一,造福全人类。中医营养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方平.唯物辩证法在中医营养学中的运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4):224-227 2段春艳,王继东.应用营养学教育亟待加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629-630 3周俭.中国传统营养学的起源和发展[J].营养学报.2008,30(4):341-344 4何裕民.论现代中医营养学的诞生与学习意义[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第.2007,24(88):-5-29~31 5李丽艳.路新国.《饮膳正要》对中国传统营养学的贡献[J].江苏中医药.2005,26(9):47-48 6伍学荣.中医饮食营养学指导设计保健食品的理论基础[J].科技信息.2007,16-17 7王勇,章敏.体育院校营养学教学中运用中医食疗理论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67-68 8张国玺.中医食疗应注意“三因制宜”原则[J].保健医苑.2008,7-9 9范志红.食疗5误区[J].中国保健营养.2010,8:96-98 10谭达全,邓冰湘.药膳食疗浅述[J].湖南中医杂志.2005, 21(1):67 11佚名.中国药膳的奇功妙效[J].发现中国.2008,6:74-75 12陈仁寿.论食疗本草发展源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43-144 13钟燕宇,秦凯华,王宏志.中医营养食疗学的理论及应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2):11-13 14荣瑞芬.中医食疗营养学及保健食品研发探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7,第3期:22-29 15田栓磊,王琦.中医体质学在现代营养学中的应用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497-498 16钱占红,郭绍伟.浅谈中医食疗与亚健康[J].内蒙古中医药.2007,1:39-40 17张文娟.中国传统营养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比较[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8-19 18赵歆.古为今用发展中医营养理论[J].中国民间疗法,2010, 18(9):6-7
第二篇:抑郁症中医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修丽娟, 杨玉兴, 俞珊, 孙大志, 魏品康
【关键词】 中医学;抑郁;中医病因和病机;辨证论治
received october 17, 2007;published online april 15, 2008.indexed/abstracted in and full text linkout at pubmed.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zheng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3, china 抑郁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患病率高达20%[1],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残原因。该病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等特点,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传统医学中虽无抑郁症病名,但对其认识有着悠久的 历史,在 治疗 上也有许多相关记载。因抑郁症临床表现多样,在中医 文献 中则有多种病名,如“郁证”、“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等。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亦不断 发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由五脏化生,五脏的正常功能活动可以通过情志调畅体现,如《素问》中所说“人有五脏化五气,可生喜怒悲忧恐”;也认识到精神活动过极可反作用于五脏,表现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因此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围绕五脏功能失调。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景岳全书·郁证》中云:“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医门 法律 》中亦有“五志惟心所使”的观点,认为“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
肝主疏泄功能与情志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医家将肝气郁结视为抑郁症的基本病机。赵献可《医贯·郁病论》中认为五郁以木郁为先导,陈士铎《石室秘录》提出“夫郁者,未有不伤肝者也”。故有学者提出从“调肝”入手治疗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科疾病[2]。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情志以气血为物质基础,因此脾胃与抑郁症亦有联系。《证治汇补·郁证》云:“若夫思虑成郁,用归脾汤。” 现代 亦有用归脾汤、六君子汤等治疗抑郁症的验案报道[3]。对数百例抑郁症患者的观察也发现,舌体淡而胖大,有齿痕,舌苔腻或水滑者占到一半以上,并伴有肢体畏寒等阳虚症状,提示抑郁症与阳气有密切关系。肝脾阳气失宣及肝脾之阳气虚弱是抑郁症病因之一[4]。
抑郁症患者常见兴趣下降,功能减退,与中医肾精不足的表现相似。冼慧等[5]认为抑郁症以肾精亏虚为本。一方面,先天不足;另一方面,长期精神刺激或久病及肾,致使肾精受损。因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会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兴趣索然、疏懒退缩及意志减退等神志功能低下的症状。因此抑郁症的中医治疗除整体调理脏腑功能外,还提倡益肾疏肝法的运用。
历代医学著作及现代文献有关从肺论治抑郁的报道较少。有人根据五志中肺主悲忧,从肺与肝、心、脾、肾的关系提出从肺诊治抑郁症的观点,拓宽了抑郁症病机研究思路[6]。
五脏对抑郁症的发病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认为以心肝脾为主。畅洪升等[7]对临床常用8类抗抑郁方剂(共42首)分析后发现,各类药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安神药,其次为补气健脾药、行气药,行气药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除以五脏为病机研究基点外还有从病理产物方面阐述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如朱丹溪提出了“气郁”、“血郁”、“痰郁”、“火郁”、“食郁”、“湿郁”的六郁观点,指出了郁证的不同致病因素,包括病理产物“痰湿”、“瘀血”等。虽然此处“郁证”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抑郁症概念,但对后世从病理因素角度认识抑郁症病因病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痰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因病机[8]。抑郁症属情志异常,情志异常必以气血失调为基础,气血失调则易生痰,不同的病因最终均可产生相同的病理产物——痰,虽然最初以气机阻滞为主,但中后期气郁愈重,痰郁愈重,且气郁同时痰已形成,因此,痰邪贯穿抑郁症始终。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抑郁症患者神的活动减退在于气的郁结,气运则神健,气郁则神郁,神气郁结是其基本病机[9]。也有认为是思虑过度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元神失养,病位在脑[10]。
辨证分型
对辨证分型的研究包括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章洪流等[11]对近10年(1994年~2004年)关于抑郁症中医证型的文章进行分析,认为抑郁症的辨证分型主要有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肝郁化火、阴虚火旺。胡随瑜等[12]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 977例情感性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的常见中医证候是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痰阻和心脾两虚等4类,其次为肝肾阴虚、肝郁痰阻、脾肾阳虚、肝胆气虚,极少见的证型有心肝火旺、阴虚阳亢、肝郁化热和湿阻中焦。在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证型的舌脉深入分析,发现抑郁症肝郁气滞证为中医肝病的起始证候,病情较轻,舌象、脉象变化不明显,而肝郁导致脾虚时则见齿痕舌、脉细之脾虚表现;肝郁痰阻则见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痰湿内阻之象[13]。抑郁症患者舌象异常率达88%,其中,以暗红舌最多,约占1/3,其次为红舌、青紫舌,淡白舌最少。从舌苔看,以腻苔为多,占一半以上。部分患者舌象表现为虚证,如舌形胖大,伴有齿痕,舌体娇嫩,此多由于气虚、阳虚和脾虚所致[14]。
由于辨证的主观性特点,辨证分型标准不一,已成为辨证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关于辨证标准的制定,陈泽奇等[15]提出了不同抑郁症证型的诊断标准,如肝郁气滞证诊断标准为情绪抑郁、悲观厌世、表情沮丧、烦躁、善叹息和脉弦等6项中情绪抑郁必备,且其他5项需具有3项。这些工作为中医客观辨证提供了依据。此外,中医证型研究中亦借鉴量表评价的方法[16],将主观内容客观化。但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与国外的差异,部分内容不适合我国国情。王哲等[17]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调查问卷的基础上[1820],建立了中医证候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将证型研究带入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抑郁症有中药复方、单药和针灸、拔罐等多种疗法。
何宇芬等[21]用甘麦大枣汤结合氯丙咪嗪治疗80例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其抗抑郁疗效优于单用西药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药物依从性明显增加。陈微等[22]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生地、柴胡、香附、郁金、远志、合欢皮)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40例,在抑郁障碍的改善方面与帕罗西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刘娟云等[23]用解郁宁神汤(柴胡、白芍、枳壳、郁金、当归、川芎、石菖蒲、远志、百合、佛手、合欢皮、夜交藤)与多虑平联用,有解郁宁神、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调节阴阳和宁心安神之效,配合心理疏导,显著提高了疗效。王伟民等[24]自拟抗抑郁ⅰ号方(柴胡、香附、郁金、石菖蒲、苍术、半夏、茯苓、厚朴、川芎、大黄、栀子、黄连),有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之效,与氟西汀联合使用的抗抑郁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氟西汀治疗(p<0.05)。张学真等[25]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联合多虑平可以有效改善恶劣心境,优于单用多虑平(p<0.05)。
从肝脾论治以逍遥散加减,罗和春等[26]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观察了丹栀逍遥散对32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不仅疗效与麦普替林相当,而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
从脾论治多用小建中汤、六君子汤、归脾汤及黄连温胆汤等。张丽萍[27]针对脾胃为全身气机枢纽这一点,认为湿、热、痰、瘀等致郁病理因素的产生与脾胃运化、输布气血津液的功能密切相关,在抑郁症治疗中注重脾胃的调护,主要体现在温胆汤的灵活运用上,如痰气郁结型以温胆汤为主随证加减,痰郁重者加半夏厚朴汤,气郁重则合柴胡疏肝散化裁,痰热内扰型予以柴芩温胆汤。此外,心肺阴虚者予百合地黄汤;阴虚火旺者予黄连阿胶汤;肝肾阴虚者予一贯煎、滋水清肝饮等[28]。总之,中药复方不仅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且副作用小,与西药合用还可增效减毒。除以中医病机为理论基础指导临床治疗外,还有部分治疗是建立在对中药抗抑郁成分的研究基础上,如开郁安神胶囊(贯叶连翘、刺五加)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贯叶连翘可抑制中枢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单胺递质浓度升高,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其对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7.14%,与氟西汀相当(p&0.05),且不良反应少[29]。巴戟天寡糖主要通过兴奋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起作用,以其为主要成分的巴戟乐胶囊治疗抑郁症患者11例,总有效率为62.5%,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4%(p<0.05)[30]。
针灸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另一重要手段,常选穴位有百会、印堂、足三里、三阴交[31]。罗和春等[32]运用电针治疗抑郁症,采用现代科研方法,验证了电针百会、印堂对抑郁症的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赵志国等[33]发现电针完骨、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舍曲林相当(p&0.05),且起效时间早。黄泳等[34]电针头部顶中线、额中线、额旁1线,疗效与氟西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罐法亦是传统疗法之一,走罐是其中一种。因督脉为诸阳之会,膀胱经背部腧穴中与脏腑及神志有关的腧穴最多,因此走罐多以督脉穴及膀胱经背俞穴为主穴治疗,调节五脏六腑功能,起到宁心安神、调和阴阳、通达气机之效。走罐疗法可显著改善抑郁患者的躯体症状及情绪,对周身疼痛不适感改善最为明显[35]。
针灸、走罐或与药物的联合应用同样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将走罐疗法与抗抑郁药合用,可以缩短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降低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并对躯体不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加[36]。孙蓉新[37]以百会、神庭、膻中、风池(双)、内关(双)、神门(双)、三阴交(双)为主穴采用毫针刺法,配合督脉、膀胱经穴拔火罐,达到补肝肾、健脾胃、解郁宁心、安神定志之功。张捷等[38]对电针、走罐、毫针刺法等多种疗法予以归纳,并指出了何种方法适用于何种抑郁症类型,如电针适用于各种抑郁症;背腰部督脉以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走罐适用于治疗实证抑郁症;虚证及本虚标实型的抑郁症采用毫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五脏背俞穴和膈俞。针灸治疗时可配合心理疏导,安定患者情绪,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有助于提高疗效。
问题及展望
目前,抑郁症中医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对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未达成共识。之所以出现不同学术观点百家争鸣的现象,可能与抑郁症本身病机复杂(会随疾病发展而改变)有关。总的来说,五脏功能异常是抑郁症的主要病因病机的观点较为普遍,其中以心肝脾与抑郁症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病理因素角度阐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相对较少,但从病理因素出发有利于以点至面,通过共同的病理产物认识不同的致病因素,解释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第二,由于病机认识是临床治疗的基础,对抑郁症病机的认识不同,直接影响到了辨证论治的标准难以统一,加之主观判断等因素,影响了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工作。第三,治疗方法多样,在复方研究方面由于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一证一方,给临床应用带来困难,尤其是抗抑郁中药研发的一大障碍。此外,研究方法上也存在样本量过小,纳入、排除标准不合理等问题[39]。目前有些研究将流行病学调查、专家问卷等方法运用到中医抑郁症研究工作中,是一个良好开端,为抑郁症理论研究及标准制定等奠定了基础。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临床研究最终目的都是指导治疗,中医药抗抑郁有一定的疗效,具有副作用小及患者依从性好的优势。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复杂的病机中找出核心病机,以此为指导研发抗抑郁中药新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第三篇:学习中医营养学的心得
学习中医营养学的心得
怀着对中医的敬仰,对营养的追求,这学期我报选了中医营养学。中医营养与食疗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很有特色的一个新学科。中医营养治疗学就是利用食物和药用性食物的性味、功用及其所含的营养成分,通过合理的加工烹调来调理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学科,就本质而言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的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或促进机体康复及延缓衰老为目的,食、药、养、疗结合的一门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边沿学科。
中医营养治疗的原则是:预防为主,辩证施养,重视脾胃,病轻以食养为主,病重以药疗为主。
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精髓之一,同样适用于中医营养治疗。辩证施养,就是根据不同的病情,结合人的精神、体质、年龄以及所处的环境、发病的季节等各种因素,全面综合、分析,从而正确地辨认出不同的‘证’,施以恰当的营养治疗,以达到使身体强壮、疾病痊愈的目的。
假如不顾人的体质,不管造成病症的根本原因,见到瘦弱时或心悸、失眠就认为是‘虚’,不明五脏气、血、阴、阳哪方之不足,而一味滥用补品,如用人参鹿茸欲壮其身,大量服食桂圆肉欲宁其心,或不知忌食葱、姜、大蒜等辛辣助火而伤阴之物,或过食牛肉、羊肉类以求滋补,这些食物其性温热,虽有补益作用,但与‘阴虚’是不相应的,如果不注意中医学‘辩证论治’的原则,滥用补品,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
天底下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黑格尔语)。同理,天底下也没有两个个体生理上病理上完全一样,对饮食营养的需求也就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与不同,针对这些特点与不同作出个体化的调整,就是现代中医营养学的核心思想。
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对常量营养成分和微量营养素需求的不同 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可称作常量营养成份,维生素、矿物质或一些功能因子可称作微量营养素。由于个体差异,包括体型、年龄、代谢、工作特点等,不同的人对这些营养成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人做过研究:92个饮食相似的个体,血中维生素A含量的差别可高达37倍。可见,适度才是最佳原则。为了达到这个适合于某个具体个体的“适度”,就需要在参考“摄入量”前提下,作出“调整”。有时,这个“调整”还是幅度很大的。这调整既包括某一特定时间内个体摄入量的大致估算,也包括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一些变化后,对原先摄入量的“调整”。
针对个体体质差异的饮食营养调整 这是中医的固有优势之一。它揉合了体质学与饮食营养学。如今,更应参佐功能因子的运用,方能效果更佳。
亚健康状态的饮食营养调整 亚健康是个广义的概念,除慢性疲劳、免疫力低下等外,诸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倾向等均可纳入其中。针对性的饮食营养调整,并配合必要的行为纠正,对此类状态的防治,常有着远胜于药物的疗效。
某些病后状态或病症及病理倾向的调整 这是专业性更强的饮食营养纠治内容,有时还须参佐中医辨证施食或辨证汤方等,且饮食营养对这些病理状态的纠正,常须假以时日,稳步求成。
我认为,现代营养学,是中医的提升和完善的关键,更是中医的未来。中医的概念,将从食物(药物)的名称,转为内容,实际地研究食物中的有效成分,将对身体有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从食物(中药)中分离出来,再与能够相互配合的营养物质结合,变成方便食用的营养浓缩素,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不饱和脂肪、及各类型的药草提取物,如:山桑子、大蒜素、牛奶蓟、蜂胶、Q10、5-HTP、IP-
6、葡萄籽、茶族、银杏、人参、当归、松果菊、北美升嘛、卵磷脂、月见草油,等等,这些精确剂量、科学提取的植物、动物制品,将逐渐成为中药的存在形式。变得更安全、更实用。
时至今日,中国在快速变化中,很快从以往的饥饱尚成问题发展到了饮食丰盛,营养有余,在今天这个社会,一方面,人们对生命及生存质量日趋严重,不仅渴望无疾,而且企盼长寿、健康、生存质量高,能享受生活;然而,快速丰盛起来的餐桌,尽管能满足人们一时之口腹,但却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健康问题,今天临床,又有多少健康问题是源自饮食营养,不是营养不够,而是营养过剩,营养失衡。如今常见的,让人避之犹恐不及的诸如肿瘤、冠心病、高血压、痛风、糖尿病、肝病,无一不与饮食营养不当有关。
中医营养学之食养、食疗或天然药物配伍而健身防病治病之法,可称为天然疗法,它具有天然的属性,无副作用的特点,必将为中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二十一世纪是东方医学的世纪,我相信中国将成为世界医学的中心。
通过学习,我得到的不只是中医方面的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加强了我对营养方面的兴趣,因为她令我懂得了很多关于营养的常识,使我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受益匪浅!
尽管这门课程快结束了,但我并不停止对中医营养方面的学习,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会密切地留意中医营养方面的点点滴滴!
第四篇:公司未来发展与展望
公司未来发展与展望
未来展望:
其实就我现目前的工作岗位与职务,对整个公司发展的信息获取量是不够的,我没有办法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说出什么规划,但是我所能看到的就是股份公司的高管和各子公司的高管的敬业精神和付出精神,我也相信我们在董事长和各位高管的带领下一定会让公司达到千亿产值和百年鑫泰的双重目标。
但是我们现在最紧要的就是人才的缺失,特别是复合形的管理人才。人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也是企业文化建立的践行者,百年鑫泰,一定要有的是流传下去的精神和文化。
针对裕荣公司现状,出现了矮子里拔将军的现象,现在不是人才能不能用,而是有没有人用的问题。
针对人才我个人不觉得非要高精尖,而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公司前景的动察力和超强的思维导向能力,还有就是革命性的执行力。
但是要求一个人同时具备这些能力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在公司的后备干部储备和人员培养上,我个人觉得用人不用满,应该从被培养人的潜力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达到60%就可以培养,因为他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关于人才培养,公司其实可以建立商学院、培训中心等形式,利用休息时间,股份公司各职能部门针对各专业都可以针对被培养人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请兄弟单位专业人才或者专业老师来公司进行培训与探讨,这就是一个选人、用人、留人的平台。
公司今年是上市后的第一年,纵观各大上市公司,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就管理来说没有最好的管理方案,只有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内控制度也就是我们鑫泰的宪法,但现在至少在裕荣公司还没有真正完全的落实到位。
在9个月的5+
2、白+黑的工作时间里,我发现了在工作中还有一些问题的存在:
一、工作流程不畅通
1、公司现目前来说分为行政部、工程部、运行部等几大部门,各部门各自为阵;
2、在工作中只为自己部门考虑,不为别的部门思考工作的便利性和合理性;
3、推诿问题严重,没有担当;
4、解决问题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欠缺,缺少监督机制。建议:
1、尽快实行事业部改革试运行,找到最适合裕荣公司的方案;
2、在公司所属片区内形成片区负责制,从合同签定完毕后一套人马立即开展工程建设工作,工程建设合格完成验收后直接就地转为运行工作。可以有效的避免设计不合理、后期大面积整改等问题发生。
3、如果实现第二条建议可有效避免工作推诿现象发生,并且有问题都可以做到前瞻性的预判。
4、建议建立内部服务监督机制,以各对应的服务部门为监督考核对象,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监督考核环,并由管理班子监督落实到位,避免打人情分。
二、缺乏标准化流程
1、工作中不严格按公司的内控制度进行操作;
2、大部份工作仅凭经验办事;
3、学习机会不够;
4、老带新出现“留一手”的现象。建议:
1、定期组织全员对内控制度进行学习并进行跟踪考核;
2、制定各部门与各岗位的各项工作的标准化流程,避免新员工学习时走弯路,拿到就能用、用就能上手;
3、建立标准化流程后一个团队拉出来就是一个子分支机构。
三、员工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1、由于薪酬架构的原因,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2、没有完全打开员工的晋升通道;
3、还没有完全树立起企业主人翁精神,还需要多做暖心的工作。建议:
1、打破旱涝保收的工资状况,根据公司所划分片区的任务量和市场占有率进行绩效考核,薪酬与绩效真正的挂钩,避免走形式。
2、让有能力的员工挣到钱,让观望的员工动起来,让混日子的员工混不下去;
3、在公司内部形成能上能下的晋升机制,要做到内部形成竞争机制,定期进行评选,以公开、公平、公正、民主的形式开展。
4、真正落实工会的责任与工作,公司大部份的利润是由员工创造的,工会要发自己内心的把员工当为自己的家人,甚至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就象对待自己家里人一样的对待员工,放下架子,不走形式,不搞过场。
就我个人而言,不管基于什么原因来到鑫泰,但是现在我想我已经完全把心扎根鑫泰了。通过9个月的工作和学习,我也完全适应了公司的节奏和管理平台,也可以说把以后在鑫泰工作的时间做为了我自己的二次创业历程,我是78年的,今天也跨入了40岁的门槛,如果让我自己再去单打独斗,十年、二十年我也许再也找不到这样积极向上的平台了,为了同样的一个目标为什么有航空母舰不坐而非要自己去划个小船在大海里航行。
在鑫泰这艘航空母舰上不管是当水手还是舵手,我们都是只有一个目标,所以我只有对我自己更加严格的要求,加快学习的步伐,才能和鑫泰一起到达我们共同的目的地。
第五篇: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12.8亿人口大多数在农村,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发展农业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五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及时针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等新情况,做出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并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基本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克服了新阶段农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的好形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都已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增强,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特别是近年来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大幅度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开始出现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3.4%下降到46.2%,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广大中国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同时,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约占全球22%人口的吃穿问题,对世界农业乃至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任务与工作措施
去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发展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农产品竞争里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采取一种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进行重点培育,扶优扶强,并使其不断向最适宜的产区集中,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今年重点抓好高油大豆和优质小麦等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争实现突破。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突出重点产业和优势产品,加速农业科技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围绕开展“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计划》,以推广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龙头企业布局,促进龙头企业提高科技新能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要措施,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实施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控制。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农产品
和农业投入品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着重抓好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公益设施项目建设。把农业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加强指导,搞好服务。重点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以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加快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
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着重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另外,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我们坚信,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里,中国农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中国的农村将会更加繁荣,中国农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