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逐渐提高,中医事业已渐入人心,中医治疗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为了了解现阶段人们对中医的需求情况以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并通过基本的数据分析对此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参与这次问卷调查的以15—30岁的与医学事业无关年轻人为主,此外也不乏30—60以及60岁以上的群众参与,总体来说年龄分布较合理,有一定的科学性。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仅有2。7%的人选择了对中医疗法不了解,90%以上的人接触过中药,拔罐等疗法,对于中医耳针及放血等疗法只有不到10%的人接触过,可见中医治疗还应得到进一步的宣传与推广。
其次,在调查中有54.05%的人平时更倾向于选择西医,45.95%的人选择中医。人们选择中医治疗的原因主要有:中医的安全性高(62.16),信任中医(59.46),所患疾病中医疗效好(35.14).可见,中医在稳定性及安全性方面占很大的优势,这也是人们信任中医要的主要原因。在比较中医相对于西医的劣势时,67.57%的人认为中医疗效慢,37.84%的人认为中药服用不便,32.43%的人认为中医的医疗人员技术不够,还有10.81%的人选择了其他原因。可见,中医虽然较西医还处于一定的劣势,但是人们对中医的认可已经大大的提高,而中医疗效慢等传统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中医的现代化进程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再一点,人们在接受中医院的治疗时,仅有40.54%的人选择纯中医治疗,其他大部分人选择中西医结合或者纯西医治疗。并且64.84%的人认为中医医生应该兼备中西医的知识且对某一专业有精深的研究。
最后关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51.35%的人认为中医应该加强在养生保健调治亚健康方面的作用,其余的则选择应加强临床治疗的作用。对于影响中医现代化发展因素这一问题中,中医医疗技术,中医院的管理,基础设施及政府扶持,群众的认可及经济水平几乎平分比重,反映出的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总结问卷的结果,我得出的结论有:1.中医现在已渐入人心
2.先打化进程
第二篇:12.1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需求及发展策略浅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需求及发展策略浅析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患者的相关需求以及发展策略。方法:对我市社区服务中心的患者就诊数据进行分析并抽样统计。结果:统计分析数据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人次是全科门诊的20.9%,其中中医科就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8岁,全科患者平均年龄为63.3岁。数据还表明在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中医科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就诊患者数量偏少,中医科的优势病种少,患者数量也比全科少,但是对人体运动系统的疾病诊治却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老年患者易于接受。关键词 中医科 需求 社区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目前社区以集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等多种功能的全科为主体[1-2]。而作为我国瑰宝的中医一直凭借其廉价、功效以及简便的优势在临床上有着主要的作用[3-4],而如何在目前以全科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进一步发展其优势有待研究。本文选取2005年3月—2010年2月这一时期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全科和中医科患者的就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患者的相关需求以及发展策略。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3月—2010年1月这一时期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全科和中医科患者共42765例的就诊资料(不含家庭病床和社区点的患者)。
1.2 方法:根据2005年3月—2010年1月这一时期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全科和中医科患者共42765例的就诊资料(不含家庭病床和社区点的患者)分析,分别统计出该时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中医科和全科的分别门诊数目,以及两科室的就诊患者的年龄以及各阶段年龄患者分布情况;中医门诊和全科两科室常见疾病的患者就诊人数和统计出常见疾病在中医科和全科中的比重。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 中医科和全科的就诊人数
2005年3月—2010年1月这期间来中医科就诊的患者人数为7393人,占全科就诊人数的20.9%(全科就诊人数为35372人)。
2.2 中医科和全科就诊患者的年龄分布以及平均年龄比较
调查资料显示,我市社区居民选择中医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在66.8岁,比全科高3.5岁(全科为63.3岁)。其中中医科就诊的患者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患者总数的75.4%。而全科该年龄阶段的患者只占66%。中医科老年患者比例明显比全科就诊患者高。具体数据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中医科与全科各年龄阶段就诊患者比例(n、%)
年龄段
全科
中医科
<20
35(0.1)
3(0)20-29
1061(3)
59(0.8)30-39
1061(3)
81(1.1)40-49
2264(6.4)
296(4)50-59
7605(21.5)
1382(18.7)60-69
8843(25)
2070(28)70-79
9197(26)
2218(30)80-89
4952(14)
739(10)>90
354(1)
547(7.4)
备注:组间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科室疾病种类的分布情况以及比重
通过数据分析知,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是两科室的常见疾病。不过有3项运动型疾病排在了中医科诊治的前10位疾病中分别是“颈痛”“腰痛”和“痹症”,分别为4.5%、3.5%、1.6%,而运动型疾病只占全科诊治前10位疾病的一项即“骨质增生”占2.3%,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 中医科与全科前10位疾病
序号
全科
中医科
病种
比例(%)
病种
比例(%)1
高血压
眩晕2
冠心病
心悸胸闷3
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
6.8 4
糖尿病
5.5
咳嗽5
支气管炎
3.5
消渴6
脑动脉供血不足
颈痛
4.5 7
骨质增生
2.8
胃痛
4.1 8
脑梗塞后遗症
2.7
腰痛
3.5 9
胃窦炎
2.6
淋症
10
高脂血症
1.5
麻痹症
1.6
3.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人次是全科门诊的20.9%,其中中医科就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8岁,全科患者平均年龄为63.3岁。中医科患者的平均年龄比全科高3.5岁,表示中医科老年患者易于接受。数据还表明在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中医科具有一定的优势。社区服务中心中医科存在就诊患者数量偏少,优势病种少,但是对人体运动系统的疾病诊治却具有明显优势且老年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
3.2发展策略 我们初步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发展策略
(一)不断发展提高社区中医诊治技术,积极拓展中医多领域的优势项目,不断提高中医治疗的质量[5-6]。
(二)充分发挥中医特有的医疗手段和保健养生技术在预防和治疗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方面的作用。
(三)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区卫生部门积极组织区内中医药专家编制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手册,有效地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开展临床工作,并确立了红桥中医医院为师资培训和专业教学基地。参考文献:
[1]梁德英,苏玉英,温佑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办养医结合一体化的养老模式—以华师社区托老中心为例[J].当代医学,2011,17(27):152-154.[2]吕敬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运用的优势[J].中国中医药咨,2011,3(8):290-290.[3]赵臻,卞丽,付文娇.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J].中国健康月刊B,2011,30(5):355-356.[4]王小年,由旭,郭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中医药服务项目的病种成本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401-1402.[5]鲍勇,彭慧珍,徐秀.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比较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2):167-168.[6]王桂娟.中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有作为[J].社区卫生保健.2009, 8(5):315-315.
第三篇:中医与传统文化(模版)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作业
我认为我属于阴盛体质。
首先,从生理基础上讲,我在平常的生活中比较具有活力,但是体质较弱,遇到危险并不能完全保护自己。从体格特征上看,我身高有185CM,体重仅有67KG,所以看起来比较高,而且指节关节很明显。而且我的面部特征也符合,我的额头较大且下巴较尖,抬头纹明显。动作特征上,我做事比较急躁,动作快。总之从外部特征上来讲,我十分符合阴盛体质,几乎是个典型。
然后从性格上看,我做人强势,很容易着急生气,也比较喜欢独立完成工作。我能够比较敏捷的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指使别人的欲望很强。但是容易突然热情爆发,也很容易受到失败的影响和打击,总之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用心理的角度讲,我是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做事激进,很容易变成“出头鸟”。总的来说,虽然我比较急躁,但我追求完美,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
最后推导到社会学特征来分析,我比较阳光,和别人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是在和别人共事的容易强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说到工作,我以前比较向往从事艺术行业的工作。
总之我看完中医对体质的分类,我认为我是个典型的阴盛体质。并且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惊叹其中描述的准确性。中医真的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从对我体质的探讨上,他的魅力深深地折服了我。我会记住他在最后对我这种体质的警告和建议。同时,这也是让我继续好好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程的动力,相信这门课程会给我更多的惊喜。
时间: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第四篇: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医营养学基础》课程结业论文综述
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中医营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人的机体功能。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医营养学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内中医营养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医营养学;发展;综述;展望
中医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运用食物保健强身,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一门学科,涉及食物本草、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饮食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1]。中医营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人的机体功能。与其他学科一样,中医营养学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中医营养学的发展简史
1.1传统中医营养学的起源和进程 1.1.1中医营养学早期雏形
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需要。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过程中,不断品尝,逐渐分清药物和食物的区别,将有治疗作用的动植物均归于药物,能饱腹充饥,对身体有益的动植物均归于食物,因此在医学史上有“医(药)食同源”的说法。钻木取火由古人茹毛饮血的生食转变为熟食,为人类增进健康创造了条件,这是一大进-12.1预防为先
中医历来强调主张“治未病”,预防在先。能治未病者,可谓上工。治未病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未病防病。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全面膳食、饮食有节、调和五味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其二,既病防变。即考虑疾病未来发展的趋势,治疗于未变之时,防止疾病向坏的方面转化[5]。2.2整体观点
整体观念包括了两个含义。其一,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饮食须顺应四时的变化,否则易患疾病。如夏季炎热,宜食寒凉清热之品,如西瓜,绿茶,绿豆等。地域不同,饮食也有差别,如四川、贵州、湖南等西南山区,气候潮湿,可吃一些辛辣之品,如辣椒,花椒等,以燥湿除湿。而北方气候干燥,则不宜多食辛辣之物。其二,人体自身的整体观人体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的各个方面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如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肝肾同源等。脏腑的功能失常,可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累及脏腑。临诊过程中根据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变化,可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及正邪的消长,确定治疗原则。如老年人常见腰酸腿软、眼花耳聋等证,考虑到目与肝有关,肾与骨、耳有关,推知为肝肾不足所致,治疗原则宜补益肝肾,可以经常食用枸杞子、核桃仁。[6] 2.3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传统营养学的另一特点,是由辨证与论治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所组成。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题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目的。例如感冒有寒热的不同,对于风寒感冒应施以辛温发散解表的饮食,如葱白粥,姜糖饮等,如风热感冒则予以辛凉发散解表的饮食。祖国医学认为,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各个时期,其体质及气血盛衰
《中医营养学基础》课程结业论文综述
也有所变化,进行饮食调治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7]
2.4饮食宜忌
祖国医学对“饮食宜忌”非常重视。它贯穿于疾病的各个时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十分重要影响。如:(1)脾胃虚寒者宜食温热性之品,忌服生食、冷食。(2)热证患者宜食寒凉性之品,忌食辣椒、花椒、姜蒜等辛辣之物。(3)脾虚痰湿者宜进食健脾化湿之品,不宜进食粘滑油腻的食物,如糯米、肥猪肉、油炸制品等。(4)哮喘咳嗽、痈肿疮疡的病人忌食腥膻、辛辣等发物,如鱼虾、羊肉等,以免引起旧病复发。古代记载的饮食宜忌多少夹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应用时需注意分析辨别。[8-9] 3中医营养学的应用
3.1中医营养学在中国药膳食疗的应用
药膳食疗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强调医药治病必须配合“五谷为养,五果为功,五禽为益,五菜为充”,达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目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药方·食疗》中更明确地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推崇能用食疗治病才是高明的医生。元代名医陈直提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食治”的精辟论断。他在深入论述饮食保健的重要性和食疗与药物关系的基础上,尤其强调食疗药膳对老年人的特殊意义,“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不伤其脏腑也”(《寿亲养老新书》)。明清时期,对中医营养学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涌现了大批饮食保健的著作,如《食物本草》、《饮食须知》、《随园食单》等。由此,中医传统的药膳食疗理论已日趋完善。[10-12]
3.2中医营养学用于保健食品的研发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发展中国保健食品的力量源泉[13]。荣瑞芬[14]借鉴药物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成果,开拓功能性保健食品的研究思路。从中国“药食同源”的历史渊源和人文背景,以及中医和食疗的亲缘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医食疗营养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营养学(包括-3与自然存在着天然的作用和反作用,可借助自然界多种天然物质的阴阳、性味等属性,来调节和校正人体自身的失衡;且这种调节是不能完全代替人体自身调节的,如食物对脏腑的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3],需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疾病、季节气候、地方区域的自然环境等因素而择食,要给人体的自身调节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西方近代营养学则强调人体必需营养物质的全面、足量补充,任何一种营养素的不足或缺乏都会影响到人体整个机能的运转,即“木桶效应”。而作为补充剂的来源,除从人体或与人相近的亲缘性物种直接提取外,更多的是通过实验室化学合成的方式获得,如维生素片剂、钙片等。
4.3 中国传统营养学用材更倾向于“药”;西方近代营养学则关注于“食”中国传统营养学关注食物营养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属性和作用。中医食疗的历史渊源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其用材除选择有一定药用效能的食物外,还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无毒性中药品种,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在我们日常的食谱范围之内。事实上,许多药用食物在历代本草文献中都有其功效和主治范围的记载,亦食亦药、以食补药、食药互补,已成为中国传统营养学的一大特色。西方近代营养学则更多地从人类自身食谱范围内寻找,如人们每天食用的谷类、蔬菜、肉类、水果等,或者人工合成已知营养素或其衍生物、替代品(如维生素片剂、钙片等),把这些作为人体营养素补充的途径。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角度,中国传统营养学较西方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更为丰富。
4.4 食复学说、食忌学说是中国传统营养学的独有特色在中国传统营养学说中,有很大一个亮点就是“食复”和“食忌”。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复发,称为“食复”。如在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食品,也不可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根据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间的特性,以及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于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食物,即为“食忌”。这些所昭示出饮食与体质之间,饮食与病情之间,病情与病情之间,食物与
《中医营养学基础》课程结业论文综述
食物之间认识的两点论思想值得深思和研究。我们认为其实质是在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忌。而这些内容,在西方近代营养学中是没有的。[17] 5小结与展望
根据卫生部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18]显示,我国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即“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与富裕文明病并存”。这一现状同时也提示,我国的营养状况不是用简单的确定每日摄入量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且又尊重民族膳食习惯的科学合理的营养知识作为支撑。几千年来人们所食用的食物、烹饪的方法很难在几天之内彻底改变,因而使得某些西方营养理论难以普及下去。根源于中华大地的以各种食物的偏性作为药性的中医药理论此时便显示出了非凡的适应力和号召力,使人们在享受生活同时亦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祖先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诸多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中医药学,特别是中医营养和养生的相关理论,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都将成为流行的健康理论之一,造福全人类。中医营养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方平.唯物辩证法在中医营养学中的运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4):224-227 2段春艳,王继东.应用营养学教育亟待加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629-630 3周俭.中国传统营养学的起源和发展[J].营养学报.2008,30(4):341-344 4何裕民.论现代中医营养学的诞生与学习意义[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第.2007,24(88):-5-29~31 5李丽艳.路新国.《饮膳正要》对中国传统营养学的贡献[J].江苏中医药.2005,26(9):47-48 6伍学荣.中医饮食营养学指导设计保健食品的理论基础[J].科技信息.2007,16-17 7王勇,章敏.体育院校营养学教学中运用中医食疗理论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67-68 8张国玺.中医食疗应注意“三因制宜”原则[J].保健医苑.2008,7-9 9范志红.食疗5误区[J].中国保健营养.2010,8:96-98 10谭达全,邓冰湘.药膳食疗浅述[J].湖南中医杂志.2005, 21(1):67 11佚名.中国药膳的奇功妙效[J].发现中国.2008,6:74-75 12陈仁寿.论食疗本草发展源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43-144 13钟燕宇,秦凯华,王宏志.中医营养食疗学的理论及应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2):11-13 14荣瑞芬.中医食疗营养学及保健食品研发探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7,第3期:22-29 15田栓磊,王琦.中医体质学在现代营养学中的应用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497-498 16钱占红,郭绍伟.浅谈中医食疗与亚健康[J].内蒙古中医药.2007,1:39-40 17张文娟.中国传统营养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比较[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8-19 18赵歆.古为今用发展中医营养理论[J].中国民间疗法,2010, 18(9):6-7
第五篇:中医骨伤科发展概况
中医骨伤科发展概况
1、充分发挥*院中医骨伤科专家特长、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中医骨伤科中、青年人才;
2、中医骨伤科要以中医正骨手法、整骨理论、内服外敷方药为核心,开展各种论坛、讨论、学术交流讲座等形式,并扩大临床实践应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练与临床相结合;
3、以“小针刀”为又一亮点,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浓、效果好、费用低、副作用少(小)的优势,扩大中医骨伤科的诊治范围,加强中医骨伤科的宣传力度;
4、形成良好的管理、考核、培训、奖励机制,突破传统运行模式,创新模式跳跃式发展,力争在3~5年,形成一批医德优秀、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团结进取的中医特色骨伤科队伍,努力建立1~2个骨伤科,规模在40~100张病床:
a、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考核——重视医德与管理,重视中医骨伤科的传、帮、带,考核的不是以专业技术为核心而是以带多少徒弟、对骨伤科发展做出多少贡献、为中医骨伤科做多大影响为准绳;
b、业务骨干的培养与任用——重视敬业精神,钻研业务的态度,对中医骨伤科理论的把握与新理论的接受、理解、掌握能力,能上能下,重视德育与专业素质教育,业务开发能力、人脉关系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准学科带头人与骨伤科发展的中流砥柱;
c、初级医生的锻炼与选用——给与初级医生良好的锻炼机会,选用有潜力、有能力、有志向的年轻医师做为留用对象,适时送出去、请进来进行培养与锻炼; d、取经与建庙——有计划、有目标的派出考察国内知名中医骨伤科、专科医院,去考察取经,回来研究、消化,结合医院、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建立属于**地区特色浓、素质高、影响力大的中医骨伤科这个庙。
e、积极发挥中西医护理在骨伤科的作用——充分发挥整体护理、人性化护理、中医特色护理的优势,培养和练就一批高素质中医骨伤科护理队伍。一次护理工作,永远服务追求——骨科的特点就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调养)”,把护理工作做到深处、做到实处、做到细处!把护理工作长效化、人性化、程序化,通过跟踪服务、后续服务、外延服务,扩大服务范围,形成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具有*院中医特色的服务水平,提高护理水平要与提高护理待遇相结合,发挥主
观能动性,鼓励科研、创新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