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相和说课稿(最终版)
将相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晚上好。我是应聘小学语文教师的10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桥。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说教学过程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改编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记录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体识大局的可贵品质。通过本文的学习要求学生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为今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夜阑教授说过,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农村五年级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乐于表现。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学习方法。他们大多数处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儿童,虽然说热爱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强,但是知识面相对来说很狭窄、视野也不够开阔。由于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爱,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还有所欠缺。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有用爱心和耐心来教导他们,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怯、诺等字,会写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领悟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了更好的确定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领悟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难点 体会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故大体识大局的精神。
四、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鼓励欣赏法和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诚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重点,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我会谈话导入的方式。在战国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国家,其中有7个国家齐楚燕赵韩魏秦,秦国常常接着自己的强大与其他国家引起纷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课文就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将相和。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将采用三读来展开我的教学:一读正字音,二读识字,三读理清脉络。一读中,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读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用圈点勾画出难读、难记、难理解的词语,并适时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字音。
三读中,我会采用分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学通读全文后不难概括出,主要讲述了负荆请罪、渑池之会、完璧归赵三个故事。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为后面的精读课文做好铺垫。
环节三:精读课文,感知特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能读书。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会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请你选择一个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来说一说。预设学生找到完璧归赵片段。你们觉得第一个故事中哪里最精彩?体现了蔺相如什么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并做好批注。我会用ppt出示相关句子,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理直气壮、撞碎等动作神态的词来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才智过人。这样的
对于以上的句子,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的方式,要求读出感情,边读变想象洪水的咆哮的可怕。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我会带领学生品读负荆请罪片段:蔺相如是怎样面对廉颇的为难,处理好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其实这些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来说的,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点我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四人为组交流讨论,并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再现课文对话,引导学生从两个人对话中体会蔺相如的为国家利益为重,故大体识大局的精神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树立大语文观的要求,我会再次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向学生提问,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大家谈谈,我会让学生畅所欲言。顺势总结,全文围绕和来写,前两个故事因为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最后一个故事因为不和才引起了冲突。从三个故事中能体会蔺相如的才智过人。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充分体现新课标中提倡的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环节四;拓展延伸,结束新课。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树立大语文观,我将出示史记的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加深体会。环节五,作业布置
六、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打算这样布置作业,同学们,相信大家对读完这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深刻感受。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直观、简洁、清晰,既能概括文章内容,又能便宜学生理解记忆,进而辅助教学,进而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感谢各位评委的耐心倾听,以上是我说课的全不内容
第二篇:《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 18 课《将相和》。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10册教材第五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学习语文。一般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读课文已经不十分困难。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及本身具有的深度,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和在全册本组所处的位置,以及本组的训练重点“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学习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对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和本组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
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以此作为重难点。
三、教学模式
教法。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的教学模式。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在学习过程中我我充分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
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
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
2、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
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以此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学习部分我决定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秦王击缶?”然后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觉,最后集体交流,我来做总结。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运用完璧归赵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
3、自学交流。这一部分有两个字一定要抓住一个是“避”和“傲”。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
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
(1)读一读《史记》中的故事。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栩栩如生的形象,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根据本组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读书方法,我确定了这项作业。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五、板书设计
将(廉 颇)负荆请罪
———————————→ 不和 —————→和
相(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板书设计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现文章脉络和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简洁明晰。
六、课堂评价:
通过教师对个体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纠正别人的错误;通过对各个小组评价,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竞争气氛,同时有利于每个组内同学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课后,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阅读史记。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第三篇:《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设计理念
从教材特点、年段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以下设计理念:
1、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根应该深深地扎在语言文字里。为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文、解字、品词、析句、有的放矢、自主思考,在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两个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放还给学生——人物让他们自己评,理由让他们自己说,结论让他们自己得。而教师则扮演一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引导者角色,于关键处助学生一臂之力。
(三)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目标:认写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操作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二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特点,我把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培养朗读、复述、概括能力。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查阅《将相和》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背景。
2、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计划:2课时。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我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浏览、默读能力,并且默读有了较快的速度。还具有了基本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而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主动探究知识,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喜欢鼓励和表扬。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抓主要句段重点读议,举一反三,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中,我先以第一个小故事为例,教给学生抓重点句段读议的方法,然后由此及彼,让学生学习第二个小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再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品读第三个小故事,步步为营,层层铺垫。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教
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学法: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学习“渑池之会”这个小故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只作适当引导,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一个小故事则放手让学生自悟、自评,在学生悟得不到位的地方又加以点拨。最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复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因此,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入《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设下“和”的悬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绪,我利用《将相和》这个课题的“和”字,引出话题,设下悬念,“和”不单单指“和好”,它还包含两层意思,不仅使学生有了探索的兴趣,而且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过程。教学时,我首先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矛盾的焦点——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究竟靠什么爬到廉颇头上的”自然导入第一、二个故事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个故事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攻自破。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人物言行自学将相是如何看待“和”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轻松地解决了文章的重点。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走出《将相和》,回味故事,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
两个故事?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曲折而完整的故事,进而深入理解课文用《将相和》做题目的命题方法。顺理成章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和”字的图片,介绍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升华了“和”的内涵。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既展示了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又向学生清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三个独立的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第四篇:《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将相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明。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山东省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无畏、顾全大局,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字词和知识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重点的词句把握、理解还有待提高。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改要求: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重点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故事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设置:
重、难点: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到“和”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解决设置的重点难点。我选择如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激趣引导法、朗读体会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着重说教学过程,我将从激趣导入、朗读感知、精读品析、总结全文、拓展提高、情感陶冶这六个方面来解说。
1.激趣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将展示和氏璧的图片,并给学生讲和氏璧由来的故事。后来关于这块和氏璧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觉走进文本。
2.朗读感知: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有效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培养整体感知能力,语感,以及感受语言情感的熏陶。在这里我设置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要听准字音、节奏、语调、语气等。正确的读写璧、逼字,会写理解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第二环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模仿老师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个环节选取几个学生个别读,其余学生从声音、准确性,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我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使同学们能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3.精读品析:我的预设是,首先请同学们为文章中个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将相分别是谁,他们不和与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2)你感觉廉颇和蔺相如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的?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派代表进行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小结。
(板书:
机智
完璧归赵 蔺相如 勇敢无畏
爱国 渑池之会
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
廉颇
知错能改
这篇文章围绕将相从和→不和→和展开的。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接着老师通过细度课文来了解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将相不和的原因经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官位居廉颇之上,廉颇却产生错误认识认为蔺相如不过是凭借一张嘴,导致将相不和,而和的原因呢两个: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能改,而实际上是爱国思想。
接着教师再来引导学生对品读文章中人物的品质特点。例如: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这块玉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因为蔺相如察觉到秦王无诚意换璧就故意说璧有毛病,体现了他的机智。接着“他捧着玉往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住。他理直气壮地说……”一个理直气壮就体现了他的勇敢无畏。而在文中的最后又说蔺相如通过请病假不上朝,以及躲着廉颇等就是为了顾全大局。廉颇他的作法是“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表现了他的知错能改。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精读品析,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4.总结全文: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5.拓展提高:在这个环节我的预设是,在这个环节的我预设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史记中自己喜欢的人物的故事并分享,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定美、创造美结合起来。
6.情感陶冶:让同学们谈一谈本课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借此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的意义。设计的目的是将课堂融入到德育教育体系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展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给学生以引领,使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本课。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将相和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第二课时。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人物个性鲜明。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叙述全文。三个故事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其次,是我设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及本身具有的深度,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及本组的训练重点“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本课时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中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收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品悟“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体验“以和为贵”的深刻道理。
由于本课是根据历史故事改写而成的,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通过反复阅读,着重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理解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和为贵”的道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我对教材的分析,再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
2、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式教学。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其情境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形象。
3、合作探究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达到自己提出问题,组内交流解决的效果。
在学法上,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接下来是我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围绕以上教学目标,紧抓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初步感知。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课题《将相和》,随即提问:文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通过谈话,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阅读课文,理清文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配乐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通过图片展示等方式进行个别指导,如: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同时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相机出示多媒体,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人物形象。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三个小故事的情节,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能用什么词语概括,段落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如:第一部分(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写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蔺相如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图片和片段,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迫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撞在这柱子上” 时,用多媒体展示蔺相如举璧欲撞的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将学生们带入课文的情景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完璧归赵”这个词语,体验蔺相如的聪明过人。当读到“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出示廉颇背背荆条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之间相互表演这个情节,自己设计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负荆请罪”这个词语,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廉颇知错能改的优良品质。
最后,再次配乐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向文中的两位人物学习,学习他们做人的高贵品质。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蔺相如、廉颇各有什么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爱国的图片,如运动员为国争光等,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作为小学生应如何爱国。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本节课计划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给家长听。作业2:写一写: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先在黑板上写上“将”和“相”,再在对应写上廉颇和蔺相如,用一根横线将二位人物连起来,横线上写一个“和”,横线下写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三个小故事的标题。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课文的大体脉络,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识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我力争在以后做得更好。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