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会议背景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共面临着管理城市的重任。当年3月在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必须要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描绘出了新中国的蓝图。
20世纪60年代初,为加强对城市的集中统一管理和解决当时城市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1962年9月和196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
1978年3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1978年之后,就没有召开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201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了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强城市宜居性;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准;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要更加重视做好城市工作。[1-2] 2015年12月20日,时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参会人员编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军队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3]
会议要点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会议号召,城市工作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4-5]
会议解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过去曾认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现代化,在苦心打造城市时,只学到了国外城市发展的表象,而人的需求才是城市建设的归结点。[6]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现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时刻,有7亿多人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学习,如何治理城市、避免城市病,需要有一个顶层设计,作出规划和布局。参考资料
第二篇:2016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城市设计,就是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它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开展城市设计是境外一些城市的普遍做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天津、深圳等城市也积极开展了城市设计工作。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开展、切实做好城市设计工作。
一、建立城市设计管理制度
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是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的基本保障。目前一些城市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了城市设计管理制度。要加强城市设计,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城市设计管理制度。
(一)明确城市设计行政管理的主体责任
由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起城市设计工作主要职责。城市设计工作涉及的行业、领域十分广泛,但与城市规划最为密切。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从平面、外延式发展越来越转变为立体、集约式发展,城市地下、地面、空中日益成为一体化的立体空间,亟须将二维平面的规划管理模式尽快转为三维立体的规划管理模式,亟须将城市设计管理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由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城市设计工作的主体责任,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符合规划工作实际,是务实之举、有效途径。
(二)建立与城市规划相辅相成的工作体制
从天津、深圳、南京等地实践看,紧密结合城市规划开展城市设计,将城市设计内容纳入城市规划成果,将城市设计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环节,将城市设计监督检查纳入城市规划监督检查过程,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城市设计管理体系,发挥城市设计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的作用。将城市设计工作与城市规划工作挂钩衔接,可以促进形成立体空间的规划管理模式。
(三)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
通过开展城市设计立法,明确城市设计的地位和要求,树立和增强城市设计管理的权威性。要近、远期结合推进城市设计立法工作。近期,抓紧制定实施《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确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明确城市设计管理要求,依法依规遏制愈演愈烈的建筑乱象,控制千城一面的“蔓延”。中期,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修改,对违反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的规划建设行为进行问责。远期,研究制定《景观风貌管理法》,建立健全更具针对性、系统性的风貌管理法律法规。
(四)完善城市设计的指导监督工作机制
城市风貌特色既是城市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的反映,有必要自上而下建立城市设计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机制,确保城市设计符合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形象塑造需要。一是建立重要城市特色风貌的清单制度,从保护和传承出发,将突出反映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城市风貌列入清单,挂牌保护,防止“大拆大建”造成建设性破坏。二是建立重点城市城市设计工作指导制度,从创新和发展出发,住房城乡建设部适时将首都、国家中心城市、民族自治区首府,“一带一路”中心城市、海港和边境口岸城市列为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城市,各省可将主要城市、县城、特色镇列为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城镇,对其风貌建设进行积极指导、及时督促。
二、完善城市设计编制要求
新时期的城市设计工作区别于以往的传统城市设计,将更注重依法推进,更注重融合自然生态和以人为本,更注重体现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传承性,是新型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工作中,要善于学习借鉴、总结创新,完善相关技术导则,建立健全分空间层次的、与城市规划体系相对接的技术体系,通过城市设计,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一)注重从城市整体层面开展城市设计
统筹城市发展、自然山水保护,将城市与自然山水作为一个整体,将城市老旧城区、新城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体城市设计,促进融合发展、一体发展。近些年,我国部分城市在城市整体层面开展了城市设计,但过深过细,难以纳入总体规划落地实施。对全国多数城市而言,总体城市设计应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特定章节,一般可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规定城市风貌特色定位,确定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整体景观体系、公共空间体系,划定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
(二)突出做好城市重要片区的城市设计
城市内部各片区、组团的风貌特色有很大差异,应结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差别地做好城市设计。城市一般片区的城市设计可集中考虑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等。城市重要片区的城市设计,如城市中心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城区等,最能代表城市形象和品质,应对空间形态、景观视廊、公共空间、建筑高度和风貌等作出更全面、系统的控制和引导,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要通过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将山水林田湖等绿色空间引入城市,保留和扩大自然生态空间,达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特定地块的城市设计
即按照城市土地开发建设、城市修补生态修复需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下,统筹空间布局,协调景观风貌,合理确定功能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环境景观;精准确定建筑的高度、体量、形态及新旧建筑、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并对建筑风格、立面材料及色彩等提出设计要求。地块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为密切,是发挥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指导作用的关键环节。
此外,应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城市设计技术方法,对城市户外广告、店铺招牌、公共标识、夜景灯光、城市雕塑等特定要素或特定系统编制城市设计。近些年,一些城市编制了山体保护规划、夜景照明规划、城市色彩规划、整体风貌规划、滨水空间设计等,有效指导了相关规划编制和风貌管理工作。
三、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开展城市设计,建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全挂钩的工作体制,必须改革完善规划管理工作,将城市设计作为完善城市规划、落实城市规划、提升城市规划可实施性的重要手段。
(一)改革创新规划编制工作
将城市设计主要内容纳入城市规划,是增强规划可实施性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过程。开展城市设计,需要同时改革创新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将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将总体城市设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重要片区的城市设计纳入相应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作为其重要章节或图则,确保城市设计内容与其他规划内容衔接一致。
(二)改进建筑方案审批工作
要完善建筑方案审查内容,严格确定审查审批工作程序,切实使建筑方案既要反映开发建设单位的诉求,也要符合相关城市设计要求。一般地区的单体建筑方案,应保持与所在地区的平面相协调、高度相协调、风貌相协调;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的建筑方案,包括单体建筑的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必须符合相关管控要求,确保城市设计有效实施。同时,要改进建筑方案审查机制,尊重建筑师的话语权,鼓励建筑设计创新,同时防止建筑“贪大、媚洋、求怪”;要发挥专家的作用,对重要地区、重要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和充分的论证,避免城市领导按照个人喜好确定建筑方案。
四、制定城市设计行动计划
(一)大力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
我国资源环境有限,需要转变城市外延粗放发展模式,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有机更新,保障改善民生,增强城市活力。城市设计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修补城市、修复生态是实施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段。应按照有机更新理念,对城市中心区、历史城区、入城口、景观廊道等重要地区、地段进行城市设计,并依据城市设计,加快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补充增加城市生活急需的养老设施、停车设施、体育场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被填埋的河道、被侵占的岸线,确保功能设施、绿色空间得到增加,开发强度、污染排放受到控制,让城市恢复活力、保持特色。
(二)加快制定工作计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城市设计工作全面推进之年。各地要加强城市设计工作与“十三五”规划工作的结合,尽快编制城市设计五年行动计划和计划,将“十三五”确定的未来五年重点开发建设地区、重要更新改造地区作为城市设计重点地区,明确工作目标、设计要求、时间进度和保障措施等,促使各地及早谋划和开展城市设计,指导近期建设。
(三)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工作
考虑我国大多数城市还缺乏经验,宜将有一定风貌特色、工作基础的城市列为试点城市,通过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普及推广,引领全国或各省城市设计工作。另外,还可以将在历史文化传承、特色风貌塑造、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劳动就业等多方面取得成效的城市设计项目公布为示范项目,作为各地开展城市设计的样板。
五、建立城市设计工作队伍
(一)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城市设计专业
根据全国城市设计人才培养和需求问卷调查,城市设计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目前,我国有196所高等院校设立城市规划专业,269所高等院校设立建筑学专业,92所高等院校设立风景园林专业,在校生总计13.5万人,这是城市设计的新生力量。要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设置城市设计专业,鼓励高校扩大城市设计研究生规模,用3~5年时间,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广泛地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业完善城市设计课程,使相关专业大学生从专业学习伊始,同时学习掌握城市设计专业知识。
(二)加快开展城市设计专业技术培训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有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7761家,城市规划编制单位2179家,一、二级注册建筑师和注册城市规划师人数超过6万人,是近期推进城市设计工作的生力军。加强现有的规划、建筑专业人员培训,可以短期内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充实城市设计工作队伍。要有组织地开展城市设计专业技术培训,有关单位将城市设计纳入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增强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城市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六、健全城市设计保障机制
(一)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涉及城市建设用地,还涉及林地、耕地、河湖等生态用地;涉及城市建设活动,还涉及生态建设工作,需要改革创新多部门的相关工作。有必要将城市设计作为各部门的重要职责,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进城市设计工作。
(二)注重发挥学会协会作用
城市设计工作涉及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多个学科、多领域。这些学科领域的相关学会协会人才济济,是推动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的优势,结合社团改革发展,动员相关学会协会积极开展城市设计评优、城市设计会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尽快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
(三)加强新闻宣传舆论引导
目前社会上一些人,甚至领导干部对城市和建筑普遍缺乏科学认知,需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历史、人文、美学、建筑知识,传播正确的建筑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增强社会公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科普常识,提升社会公众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
(四)保障社会公众参与权利
我们正在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人民是城市的主体,服务人民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组成部分,既是空间形态的设计,也是各方面利益的协调手段。城市设计要充分体现城市居民的意愿,保证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保持公开、公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要将城市设计成果作为政府、部门、专家、市民和社会各界对城市空间形态、风貌特色的普遍共识。
第三篇: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文)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会议号召,城市工作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从“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系统清晰阐释了城市未来建设“以人为本”的思路。
会议强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第四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掀开城市发展新篇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掀开城市发展新
篇章
导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召开,会议从中央层面为城市建设搭建顶层设计,对城市规划、住房政策、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管理等重大问题作了明确,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城市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城市工作的总体思路与重点任务
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
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
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
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
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
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城市工作的实施保障:加强党的领导,改革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
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
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
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
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城市工作近期重点推进领域
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
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
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
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五篇: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导读】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召开,会议将总结2015年的中国经济,并对2016年的经济工作进行规划。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型期的关键之年,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关注。下面是中国人才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借鉴。
【第1篇】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学习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个人总结如下:
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年,为期4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昨日落下帷幕。2016年的经济工作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因为是开局,所以尤为重要。就像国人常说,万事开头难。今年这4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光要管2016年,还要为今后十三五的五年奠定基调,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开局年里我们要关注哪些方面呢?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愈加严峻的国内形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切实优化国内产能、创新增长动力、落实企业减负、推动房地产去库存以及防范金融风险将成为2016年经济工作五大工作重点。而这当中,小编尤为关注的就是防范金融风险这一点。
今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出现重大异常波动,金融和准金融机构频频发生问题,无不时刻提示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处处潜在的金融风险。同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各类隐性风险逐渐显性化,地区性或局部金融风险也成为我国金融安全的重大威胁。因此,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构建宏观审慎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也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防范金融风险这一工作重点的解读,小编认为对于互联网金融下的P2P行业有以下启发:
一,鼓励创业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工作的必然选择。在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实施以及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成熟期,长期困恼创业者的融资难问题有望迎来新的曙光。P2P行业将推动创业向更开放平台、更大众化发展。
二,P2P机构兜底问题将被重新解构。从金融角度而言,金融产品出现逾期或坏账是难以避免的。但成熟的金融运作是化解风险,而不是转移风险。处理坏账、逾期和缓释是P2P平台应有的基础风控能力,在这一点上,互贷网就做的很到位。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除了投资回报率,更看重的是P2P平台真实性和资金安全性。当闲散个体投资者越来越多,兜底将成为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一种手段。
三,新常态不仅仅只存在于经济领域,还存在就业领域。P2P企业要担负解决起社会就业指标,提高就业率的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2016年既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之年。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才能为经济转型打下良好基础。
【第2篇】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15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在讲话中阐述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具体部署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并作总结讲话。
以下是这次的次会议要点思考。
中国2016年的五个主要任务:解决工业产能过剩、去库存、去杠杆、降低企业成本、补短板。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更加有力,财政赤字需要逐步提高。稳健货币政策需加大灵活度,货币政策应为结构性改革提供合适的条件。
中国将努力化解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
点评:2015年全国商品房的成交量有望接近或超过2013年的最高水平,但从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来看,截至11月超过6.9亿平米,2011年以来的5年中几乎每年新增加1亿平米左右,这还没有包括全国大批在建项目、以及已经卖出土地但还未动工的项目;一些城市前几年开发量过大,使得去库存艰难。
全国楼市去库存需要6-7年时间。
将帮助农村居民在城市买房
点评:如果真的希望未来成为市民的农民工成为买房的主力人群,就必须在户籍制度、在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上着力改进,农民工只有在一个城市里有就业,子女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够跟上,买房对他才有意义。
中国将逐步扩大财政赤字比率,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有力
点评: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的情况,这几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第一步可以扩大到3%,加大有效精准化的投资力度,除目前的城市地下网管投资之外,应大力弥补增加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公共服务的投资,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健康保健、旅游等等。国庆长假一年中国流动旅行人口7亿4千万,你想想多少在坐火车、飞机、吃、玩。中国的老百姓消费没减弱,我们应该进一步再深挖减税的潜力。
点评:积极的财政将真正积极起来,今年财政收入持续被动下滑,明年压力将更大,财政赤字率扩大已成定局,预计至少会扩大到2.5%;另一方面,稳健的货币可能会更加稳健,以对冲为主。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货币政策应为结构性改革提供合适的条件
点评:随着通胀回升、存款基准利率降至1.5%的新低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完成,降息的空间将明显收窄,降息次数将明显减少。而在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外汇占款继续大幅下滑的背景下,降准的次数不会少于今年。短期看,汇率贬值压力释放,11月外汇占款创下3158亿的历史第二大降幅,降准的窗口再度打开。
点评:与财政政策形成对比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在2015年最终变得相当宽松。今年,中国人民银行迄今已5次下调基准利率共125个基点,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250个基点。在某种程度上,紧缩的财政政策为货币政策应对带来更大压力。我们预计货币政策在2016年依然保持宽松,将会出现1次 25个基点的降息与4次50个基点的降准。除了GDP增速进一步放缓,CPI通胀可能依然保持温和状态:我们预测2016年整体CPI仅将小幅同比上涨 1.9%(2015年预计同比上涨1.4%)。值得注意的是,PPI通缩还将持续,2016年仅小幅收窄至同比-3.3%,而2015年同比为-5.2%。
2016年经济政策重心仍聚焦于供给侧改革,将采取一系列举措降低企业负担。
点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有三点:一是去库存。房地产重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去年没提)已成定局,表述也没有悬念,一定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和之前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相比,这次会议提出了更具体的措施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过去的住房保障主要靠扩大供给,以后可能更多的靠扩大需求,通过货币化补贴、建立国家住房银行等方式降低老百姓的住房融资成本。
二是去产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史上可能第一次明确提出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这意味着在连续几年扩张需求不奏效的情况下,中央已经把去产能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但考虑到就业压力,未来仍是兼并重组为主,破产清算为辅。
三是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大改革,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在说的,但这次特别强调了社保值得关注,这是我们后面要说的城市工作的一部分。
中国2016年主要任务之一是去产能、去杠杆。
点评:有人担心去产能将导致大规模解雇工人,进而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实,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自2011年开始减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意味着部分领域的劳动力供应不足。政府可以在技能培训与再就业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可以缓解产能过剩调整带来的就业影响。
中国将继续采取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点评:未来几年金融风险还将继续演化。一方面,政府将维持低利率环境,确保银行系统稳定的流动性,鼓励将直接融资(股权与债券融资)作为成本更低的地方政府与大公司融资渠道,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尽管整体状况仍在控制之中,但信贷增速将继续超过名义GDP增速,债务 /GDP比率将继续升高,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也将上升。
由此带来的一个主要担忧是,这样一种策略是否会在长期内导致金融体系僵尸化。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类似,中国债务主要是国内债务(尽管外债自全球金融危机后急剧上升,但基数较小,目前仅占GDP的10%-15%),较高的储蓄率可以支撑高投资与高负债,且货币政策仍有充裕的空间,能够防止短期内爆发财务困境。
但是,结构性改革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去产能过程进展过于缓慢,劳动产生率下滑的局面将无法得以逆转;上述策略只能推迟金融风险的发生,却无法从根本上予以消除。实际上,常年向僵尸公司提供贷款只会挤压用于其他公司的融资(尤其是新兴领域),迫使政府采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长期内导致更大问题发生。日本式的金融危机是中国政府应重点防范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