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法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起源的根本原因()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社会分工的出现 D.氏族公社的瓦解
2.我国执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执法形式是()
A.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的执法 C.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的执法 D.人民政府的执法
3.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的国家监督体系()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法律实施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
B.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的监督 C.全国人大对不符合宪法、法律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撤销 D.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4.下列关于守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守法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B.守法的内容既包括履行法律义务,也包括行使法律权利 C.守法的高级形态,是依法办事,形成统一的法律秩序 D.守法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5.人民法院公开审判和宣判案件有助于发挥()A.法律的预测作用 B.法律的教育作用 C.法律的指引作用 D.法律的强制作用
6.下列对法理学的地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法理学与部门法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法理学是法学体系结构的最高层次 C.法理学是法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
D.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律现象中的具体问题和细节问题,因此它在整个法学体系中起统帅和指导作用 7.法律的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规则 D.法律技术 8.下列有关法律的形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律的形式,指法律的具体外部表现形态
B.“法律的形式”概念所表征的是一国法律的分类问题,即一个国家的法律,从其效力、等级地位及表现形态的角度来划分
C.法律的形式仅仅指法的效力形式
D.法律的形式包括成文法形式与不成文法形式,正式的法律形式与非正式的法律形式 9.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在法学上称为()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内容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客体
10.对我国法律的对象效力范围具体表现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公民和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般适用中国法律,但也有例外
B.在中国领域外原则上仍适用中国法律,但当中国法律与其居住国法律相冲突时,应区别不同情况而定
C.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一律适用中国法律
D.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只有对我国国家或公民犯罪,按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十年者,适用中国法律
11.“在住宅区内机动车车速应限制在每小时20公里以内”这一规则是:()
A.规范性规则 B.标准性规则 C.强制性规则 D.构成性规则 12.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的关系是:()
A.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概念 B.法制体系包含法律体系 C.法律体系说明的是呈静态的法律本身的体系构成,法制体系说明的是呈动态的法制运转机制系统 D.法制体系组合在法律体系之中
13.下列关于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达,哪一项是错误的()A.权利能力是公民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 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14.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不能减轻与免除法律责任的是()
A.家住偏僻山区的王某把入室抢劫的李某捆绑起来,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王某押送扫40里外的派出所
B.王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人查出
C.医生王某征得患者张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性肿瘤的小腿 D.王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人刺成重伤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违法与违反道德是一回事
B.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C.违法行为与无效行为是一回事
D.违法行为不一定无效,法律上无效的行为也不一定违法
16.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些规定属于:()
A.法律规范 B.法律原则 C.法律概念 D.法律技术性规定 17.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18.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可合称为:()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委托性规范 D.确定性规范 19.将法的本质归结为理性和正义的西方法学流派是:()
A.古典自然法学家 B.历史法学派 C.纯粹法学派 D.分析法学派 20.我国《公司法》第5条关于“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规定,是属于()
A.法律概念的规定 B.法律原则的规定 C.法律规则的规定 D.法律技术的规定 21.下列不属于法的基本特征的表述是:()
A.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 B.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 D.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
22.下列选项中意味着对所有人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的是()
A.实质正义 B.形式正义 C.社会正义 D.个人正义
23.19世纪分析法学派的奥斯汀认为法与道德(正义)是无关的,继他之后,有一位学者更把
这一学说推向极端,这位学者是()
A.庞德 B.凯尔森 C.波斯纳 D.罗尔斯 24.法的教育作用的对象是()
A.每个人自己的行为 B.一般人的行为 C.他人的行为 D.所有人的行为 25.下列法律中不具有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作用的法律是()
A.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 B.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C.有关技术规范的法律 D.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 26.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是:()
A.手段和目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目的和本质的关系 D.理论和价值的关系 27.在我国一般法理学作品中,都将法的质变理解为:()
A.法的渊源的变更 B.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 C.重要法规的变更 D.立法主体的变更 28.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方法,在法学上一般称为()
A.法的全球化 B.法的移植 C.法的现代化 D.法的国际化 29.民法法系国家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采用较系统的:()
A.法律编纂形式 B.法律汇编形式 C.法典形式 D.宪法性法律形式 30.我国立法的最高依据是:()
A.党的政策 B.宪法 C.中共中央决议 D.社会主义道德 31.我国的立法体制是指:()
A.立法技术 B.依照宪法规定的立法权限的划分 C.立法措施 D.立法规划
32.根据立法机关的地位不同,立法可以分为:()
A.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 B.君主立法和议会立法
C.一院制立法和两院制立法 D.行政机关的立法和授权立法
33.比利时的立法权由议会和君主共同行使,这种立法体制属于:()
A.分权型立法体制 B.单一立法体制 C.复合立法体制 D.制衡立法体制 34.下列社会规范中哪个不属于我国法的正式意义上的渊源:()
A.国际条约 B.特别行政区法律 C.军事法规 D.执政党的政策 35.规定关于本自治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比较重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是:()
A.地方性法规 B.单行条例 C.自治条例 D.地方性规章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法律起源一般规律的表述,错误的是()A.由无强制性规范的调整发展为有强制性规范的调整 B.由个别调整逐渐发展为一般性调整
C.由原始社会的习惯发展为习惯法再发展为判例法 D.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由各自独立到混为一体
2.法律的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注意下列哪些方面()A.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B.适当的超前性 C.供体和受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 D.时间的先后性
3.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A.政法体制改革 B.法律体系重构 C.法律制度改革 D.法律精神转换 4.典型的法律职业主体有() A.法官 B.检察官 C.律师 D.法学学者 5.关于人民检察院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有()A.是我国主要的司法主体 B.行使检察权
C.行使法律监督权 D.对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行使侦察权 6.根据法律关系的定义,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法律关系:()A.友谊关系 B.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关系 C.氏族血缘关系 D.刑法处罚关系
7.下列关于法律效力的表达,哪些是错误的:()A.法律公布即生效 B.法律只能适用于将来的行为 C.法律不经公布即无效 D.后法的效力优于前法
8.下列哪些内容的表述,哪些属于法律原则而不是法律规则()A.“公民的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B.“民事活动应当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
C.“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部履行自己的义务” D.“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9.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要素包括:()A.法律关系 B.行为模式 C.法律后果 D.因果关系 10.下列关于法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的正确说法是()A.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主要是由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的 B.法律在根本上由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生活所决定
C.法律又可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生活,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在总体上须按照法律轨道来运行 D.现代社会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民主和法治的进程
11.以下关于法律体系概念叙述正确的有:()
A.法律体系不仅包括正在施行的法律,也包括一国将要制定的法律 B.法律体系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
C.法律体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12.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包括()A.动机 B.目的 C.认知能力 D.结果 13.下列对法律的地域效力理解正确的有()A.法律的地域效力,又称法律的空间效力或属地效力,包括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两个方面 B.法律的域内效力,是指法律基于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在一国领域之内有效
C.由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在国家主权所及的全部领域不一定有效,需视情况而定 D.法律的域外效力,是指法律在其制定国主权领域以外的效力。域外效力是域内效力排他性的例外 14.下列哪些表述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的看法()
A.法不是单个人的个人恣意横行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功能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法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15.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马克思的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
C.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D.法仅仅调整和约束人的外在行为 16.法学研究中的实证分析方法包括()
A.语义分析方法 B.价值分析方法 C.历史考察方法 D.逻辑分析方法 E.社会调查方法
17.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新的法学流派有()
A.经济分析法学 B.自然法学 C.社会学法学 D.后现代法学 E.分析法学
18.在当代中国,狭义的法律包括()
A.法律整体 B.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C.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行政法规 E.地方性法规 19.法的基本特征有()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C.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规范。D.法是具有一般性、概括性的规范。E.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
20.法的要素包括()
A.法律规则 B.法律解释 C.法律原则 D.法律概念 E.法律条文
21.法律原则的特点是()
A.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的、具体的事实状态
B.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C.没有规定确定的法律后果 D.不能用来解决具体的法律案件 E.稳定性较强
22.我国的法律形式有()
A.国际条约 B.行政规章 C.判例 D.法学著作 E.单行条例
23.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机构享有立法权()A.地级市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自治县人大 D.国务院各部委 E.最高人民法院
24.法产生的基本标志有()
A.国家的产生 B.诉讼与审判的出现 C.制定法的产生 D.权利与义务的分离 E.法律与道德的分离
25.社会主义法对资本主义法的继承主要包括()
A.法律技术、概念 B.反映民主政治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C.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规定 D.法律概念 E.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26.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并在WTO的推动下发生的第三次中国法制变革的基本内容是()
A.实现法律的市场化 B.实现法律的透明化
C.实现法律的一元化和法典化 D.建立和健全司法审查制度 E.建立民族工业的保护制度
27.人治与法治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承认法律运行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B.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还是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C.治国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的法律还是领导人个人的意志。D.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何者优先。E.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何者地位优越。
28.权利本位的法律特征是()
A.法律尽量多规定权利,少规定义务。
B.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
C.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D.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 E.法律的内容以权利为主,以义务为辅。
29.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是指()
A.法律规范 B.法律原则 C.法律事件 D.合法行为 E.违法行为
30.下列哪些事实属于法律事件()
A.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 B.人的生老病死 C.社会革命 D.喝醉酒后的驾驶行为 E.自然灾害
31.依照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A.少数民族 B.国家行政机关 C.个体工商户 D.有限责任公司 E.受法律保护的珍稀动物
32.刑法领域中的免责条件和形式有()
A.自助免责 B.时效免责 C.协议免责 D.自首、立功免责 E.不诉免责
33.法律行为的法律性表现为()
A.法律行为是由法律规定的行为 B.法律行为是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C.法律行为是受到国家承认、保护、奖励或否定、取缔、惩罚的行为 D.法律行为是能够引起人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 E.法律行为是受社会规范调控的行为
34.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国家行为()
A.某法官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行为 B.某检察官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行为 C.某律师担任行政机关的诉讼代理人的行为 D.某人民警察在下班后抓小偷的行为 E.某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村民纠纷进行调解的行为
35.法的规范作用主要有()
A.指引作用 B.解释作用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E.强制作用
三、名词解释:
1.法律实施 2.扩充解释 3.大陆法系 4.法律继承 5.法制程序 6.对人权利 7.调整性规则 8.法律行为 9.法律效力 10.法的历史类型 11.法律移植 12.法律继承 13.法律行为 14.法律关系 15.法律责任
四、简答题:
1.简述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2.简述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3.简述法治的含义 4.简述法律规则的分类 5.简述法的效力范围
6.简述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 7.简述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8.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9.简述法律原则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10.简述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
五、论述题:
1.试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试述法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的作用 3.试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 2 C 3 C 4 B 5 C 6.D 7.C 8.C 9.C 10.B 11.A 12.B 13.B 14.D 15.B 16 B 17 C 18 B 19 A 20 C 21 D 22 B 23 B 24 B 25 B 26 A 27 B 28 B 29 C 30 B 31 B 32 A 33 C 34 D 35 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BC 3.ABD 4.ABCD 5.ABCD 6.AC 7.AB 8.AB 9.BC 10.ABC 11.BCD 12.ABC 13.AD 14.ABD 15.BCD 16.ACDE 17.AD 18.BC 19.ABCDE 20.ACD 21.ABCE 22.ABE 23.BCD 24.ABD 25.ABCDE 26.ABCD 27.BCD 28.BCD 29.CDE
30.ABCE 31.ABCD 32.ABDE 33.ABCD 34.AB 35.ABDE
三、名词解释:
1.法律实施:指法在社会实际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从应然状态进到实然状态。
2.扩充解释:是当法律条文的文字含义过于狭窄,不足以表现立法意图时,对法律条文所做的宽于其文字含义的解释。
3.大陆法系: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是承袭古罗马法的传统,仿照《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
4.法律继承:是新法对旧法的批判的吸收,即在否定旧法固有的阶级本质和整体效力的前提下,经过选择、改造、吸收旧法中某些依然可用的因素,赋以新的阶级内容和社会功能,使之成为新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5.法律程序是从事法律行为做出某种决定的过程、方式和关系。6.对人权利,又称“相对权利”、“特殊权利”或“特定权利”,其权利主体有特定的义务人与之相对,权利主体可以要求特定的义务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如债权。
7.调整性规则:是对已有行为方式进行调整的规则,它的功能在于控制行为,例如交通规则。8.法律行为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
9.法律效力:法的效力即各种法的约束力的通称。凡具有法的约束力的事物即具有法的效力。
10.法的历史类型:法的历史类型是与社会形态相联系的概念,是依据法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国家意志的性质的不同而对各种社会的法律制度所做的分类。
11.法律移植:法律移植指的是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则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它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的法律(包括法律概念、技术、规范、原则、制度和法律观念等),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法律移植的范围,一是外国的法律,二是国际法律和惯例,通称国外法。
12.法律继承:法律继承是指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原有法)对新法律制度(现行法)的影响和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继受。
13.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14.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15.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四、简答题:
1.简述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答:法和氏族社会的习惯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起着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原始社会的习惯能够转化为法。然而,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范,法并非原始社会习惯的简单延续和发展。
(1)二者产生的方式不同。氏族习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在共同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从必然的和无数偶然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中,逐渐地、自然而然地自发形成,并世代相传和演变下来的;法律是由国家有意识地制定或认可的,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基于自己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并出于维护和发展这种利益的目的而有意识地对原始习惯加以选择、确认或自觉创制的。
(2)二者体现的意志不同。氏族习惯体现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反映的是人们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和平等关系;法反映社会统治集团的意志,维护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
(3)二者调整的内容不同。原始人依习惯而行事,在一般情况下无所谓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而法律对行为的调整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分离为条件。
(4)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原始社会习惯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维系氏族的血缘关系,维护原始人之间相互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维护共同利益;法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确立和维护有利于社会统治集团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由此可见,法律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原始习惯具有平等性,而无政治色彩。
(5)二者适用的范围不同。氏族习惯限于在由血缘关系所结成的本氏族、部落范围内生效,适用于具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同一氏族或部落的所有成员,与地域无关,遵循“属人主义”原则;法按地域划分其适用范围,即一般适用于一定地域中的所有居民,适用于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而不分其属于何种血缘,即与血缘无关,遵循“属地主义”原则。
(6)二者实施的方式不同。氏族习惯是通过社会舆论、氏族首领的威信、传统力量、人们的自觉和内心驱使等因素保证实施,不具有国家强制性。而法律是由国家这一特殊的暴力机关保证实施,因而具有国家强制性。2.简述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答:作为法律发展史上的基本事实,法律移植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来说,法律移植都是具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 第一,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移植的必然性。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或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或者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比较落后的或后发达国家为了赶上先进国家,就有必要移植先进国家的某些法律,以保障和促进社会发展。第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要性。当今世界,市场机制成为统合世界经济的最主要的机制。一个国家在建构自己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制定市场经济法律的过程中必须而且也有可能吸收和采纳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同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外向型和开放型的经济。这就要求在制定市场经济法律时还必须与国际上的有关法律和国际惯例相衔接,即法律国际化。法律移植还有助于减少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抵触和法律冲突,降低法律适用上的成本,为长期、稳定、高效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三,法律移植是对外开放的应有内容。法律在处理涉外问题和跨国问题的过程中,必须逐步与国际社会通行的法律和惯例接轨,这种接轨的基本方式就是法律移植。
第四,法律移植还是法制现代化的必然需要。根据时代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差异,各种法律制度中间有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对于其法律制度仍处于传统型和落后状态的国家来说,要加速法制现代化进程,必须适量移植发达国家的法律,尤其是对于发达国家法律制度中反映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同的客观规律和时代精神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要大胆吸纳。3.简述法治的含义。
答:法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意识形态、治国方略和社会文化现象,“法治”一词至少具有以下四种社会内涵和意义:(1)“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指的是国家在诸多社会控制体系中选择法律作为主要控制手段。(2)“法治”意指一种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作为一个动态的或能动的社会范畴,其基本意义是指依法办事。也就是说,在制定了法律之后,任何个人和组织的社会性活动均应该受到既定法律规则 的约束,人人平等地依法办事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3)“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无论是作为治国方略,还是作为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达到某种良好的法律秩序,既是法治的目标和结果,也是检验一个国 家是否厉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指标。
(4)“法治”代表着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法治不是单纯的法律秩序,还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状况。不是任何一种法律秩序都称得上是法治状态,法治是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即是有价值规定性的生活方式。4.简述法律规则的分类。
答:依据不同的标准和出于不同目的,可对法律规范做出不同的分类。对法理学研究与实务意义较大的分类有以下四种:(1)从法律规则内容上看可以将它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规则。授权性规则是指示人们可以作为、不作为或要求别人作为、不作为的规则。义务性规则是直接要求人们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权义复合规则指兼具授予权利、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
(2)从法律规则形式特征上看,可将它分为规范性规则和标准性规则。规范性规则指规则的内容明确、肯定和具体,且可直接适用的规则。标准性规则指法律规则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事实状态、权利、义务、后果等)具有一定伸缩性,须经解释方可适用且可适当裁量的法律规则。
(3)从法律规则的功能上看,可将法律规则分为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调整性规则是对已有行为方式进行调整的规则。构成性规则是组织人们按规则规定的行为去活动的规则。
(4)从法律规则的强制性程度上来看,可将它分为强行性规则和指导性规则。强行性规则指行为主体必须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指导性规则指行为人可自己决定是否按规则指定的行为行事,规则只具有指导意义而不具强行性的规则,这是一种命令性较弱的义务性规则。5.简述法的效力范围
答:法理学所称法的效力,通常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法的效力,即在适用对象、空间、时间三方面的效力范围。
(1)法的对象效力,是指法的适用对象有哪些,对什么样的人和组织有效。法学上也将法的对象效力称为对人的效力,这里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所拟制的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法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或地域范围有效,即为法的空间效力。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主要由国情和法的形式、效力等级、调整对象或内容等因素决定。(3)法的时间效力,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法开始生效的时间,指法从何时起开始发生约束力。法的终止生效,指法从何时起不再具有约束力,又称法的废止。法的溯及力,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否加以适用的效力。6.简述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
答:当代中国的法律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其特征表现在:
第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阶级性是通过对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加以确认而表现出来的。
第二,国家意志与客观规律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反映的不是少数人狭隘的特殊利益,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而这种共同利益的具体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在相应地发展变化,它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因此,国家意志和客观规律就能够始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持一种实质的动态性统一。
第三,权利确认与权利保障的统一。我国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它一方面能够确认每个公民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实现这种平等权利提供大体平等的保障条件。
第四,强制实施与自觉遵守的统一。我国法律制度则不同,由于它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民群众都能自觉遵守法律,只是针对少数人的违法行为国家强制力才会出现。
第五,一国与两制的统一。目前,以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为统一前提,已经形成以大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主体,在香港实行具有英美法系传统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在澳门实行具有大陆法系传统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格局。
第六,国情与公理的统一。任何能够有效运转的法律制度都必须以适合该社会的现实条件和实际状况为前提。因此,当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必须反映并适合中国的国情。同时,中国又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国家,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具有内在的一般规律,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法律制度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必须把反映国情和反映现代法制公理统一起来。7.简述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即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1)法学的一般理论。法理学以“一般法”即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所谓“一般法”,首先指法的整个领域或者说整个法律现实,即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在内的整个法律领域,以及现行法从制定到实施的全部过程。其次指古今中外一切法。
(2)法学的基础理论。法理学的对象是一般法,但它的内容不是一般法的全部,而仅仅是包含在一般法中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法理学属于法学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探讨法的普遍原理或 最高原理,为各个部门法学和法史学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的任务。
(3)法学的方法论。除作为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学基础理论之外,法理学还是法学的方法论。法理学通过研究法学的方法,建立起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为整个法学研究提供方法论。8.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答:法的特征,是法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首先,在社会体系中,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其次,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作为法的调整对象的行为是指人的外在行为。
(2)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法是由国家创立的社会规范。法必然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普遍适用性。这种统一性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和国家意志的统一性基础之上的。
(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
(4)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具有国家强制性。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是否具有国家强制性,是衡量一项规则是否是法的决定性标准。9.简述法律原则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答:法律原则的具有法律规则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为法律规则和概念提供基础或出发点,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对理解法律规则也有指导意义。
(2)直接作为审判的依据。许多法律原则可直接作为断案依据,这些原则的作用与规则无异。(3)法律原则可以作为疑难案件的断案依据,以纠正严格执行实在法可能带来的不公。当某一案件的特殊事实导致适用原有规则不公正时,法律原则可作为断案依据。10.简述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
(1)在对事及对人的覆盖面上,法律原则较宽,法律规则较窄;(2)在变化的速率上,法律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
(3)在是否适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为模糊,而规则较为明确
五、论述题:
试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答:权利与义务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1.结构上的关联关系:
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概念,二者互相关联,对立统一。权利与义务一个表征利益,一个表征负担;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受动的。它们是法律这一事物中两个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成分,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同时,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权利义务就同一主体而言形成了两种形式的统一体:当他人履行义务而自己是单纯的权利主体时,权利和义务是以分离的形式统一于一组关系之中;当该主体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而具有双重性时,权利和义务是以结合的形式统一于一组关系之中。马克思关于“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的思想,准确地概括了权利义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权利和义务是在对应、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走向统一的。言其对应,是说任何一项权利都必然伴随着一个或几个保证其实现的义务。言其依存,是说权利义务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缺少权利,义务不成其为义务;缺少义务,权利不成其为权利。言其转化,是说权利人不仅仅只享有权利,在一定条件下也要承担义务;义务人不仅仅只承担义务,在一定条件下也享有权利,有时同一人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把既不享有权利也不履行义务表示为零的话,那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就可以表示为以零为起点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的数轴,权利是正数,义务是负数,正数每展开一个刻度,负数也相应地展开一个刻度,权利和义务的绝对值总是相等的。该关系式的原理还可适用于每一社会的个体。一个人为社会履行的义务越多,社会赋予他的权利(财富)也应越多,这种量的对等关系是社会公正与正义的基本标准。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第一,权利直接体现法律的价值目标,义务保障价值目标和权利的实现。第二,权利提供不确定的指引,它指引的方式和结果是否发生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带有较大的或然性即不确定性;义务提供确定的指引,它不容个人任意选择,它指引的结果具有确定性。第三,权利提供了激励、主动、获取的逐利机制,有助于自由和利益的实现;义务提供了抑制、受动、付出的约束机制,有助于秩序的建立。
4.权利义务守恒律:
权利义务在不同的领域呈现不同的比例关系,但权利义务的总量不变:其一,私权利义务与公权利义务成反比例关系;其二,私权利主体间的权利义务成等比例关系;其三,权利义务相对于一国经济、文化、民主的发展状况成正比例关系。用权利义务守恒定律分析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可以发现两种不同本位的法的对立,即以义务为本位的法和以权利为本位的法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也反映了权利义务在价值上的主次关系随着法律本位的变化而变化。试述法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的作用。
答:在现代社会,法对科学技术活动的作用一般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法组织和协调科技活动,为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学的规则和程序。这一作用具体体现为:首先,法确认和保证科技发展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优先地位,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其次,法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具体化、细则化、程序化,确定科技发展的合理布局和人、财、物的合理分配。再次,法确立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组织、协调和管理科技活动。最后,法推动国际间科学技术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全球共享和高效能运用。
(2)法调节科技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保证和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
科技成果的应用,必然带来科技服务于社会与研究和发明者对科技成果享有专有权二者都具合理性的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借助纯粹的权力或道德手段都难以合理解决,法律却能以其理性的、权威性的权利义务设置使这一棘手的两难选择获得合理解决的可能。法将科技成果以权利形式设置成专利权、版权、信息控制权、发现权等,赋予它们以法律上的财产属性和人身属性,成为可以独占、使用、处分、收益的产权,并由此派生出财产权、荣誉权、标记权、许可权、转让权、署名权、出版权、发表权、修改权、复制权、传播权、改编权等知识产权,由此形成一系列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方面的法律关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
(3)法特别是法治之法通过其形式理性和价值理性抑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保证科学技术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方向。
法是存在道德维度的,而法治本身就是一种制度的品德,因而法治之法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所蕴含的对人的生存状态、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关怀和尊重,就构成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非人道利用的抑制,对因过度强调技术理性而导致的人的技术化、客体化和社会生活的技术化的矫正。但是,必须指出:第一,法并非天然的具有人文关怀的道德取向,正因此,我们才会追求法治这样一种制度的品德。第二,法治的这种价值理性是通过其形式理性即法的形式性、程序性、技术性特征实现的。第三,法要借助其形式理性以制约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而法的形式理性又受益和受约于科学技术理性,故而这可能又意味着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控制可能又在相当意义上仰仗和受约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法在总体上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第四,因而,法对科学技术的干预、控制应尊重科学研究和技术探索的规律,不适当的、违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干预,也是一种罪过,法律必须为国家干预划定界限。第五,在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社会事业和社会建制的情势下,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控制,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推动,仅靠法律是不够的,而需要社会诸方面机制的综合作用。试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答:“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法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产物,意志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是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并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力量。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过程、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是法,只有表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才是法。所以说,法是意志的反映、意志的结果、意志的产物。正因为法是意志的产物,所以才可以说法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次指出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或反映,是被奉为法律的阶级意志,揭露了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本质。所谓“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因此,“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不过,虽然统治阶级意志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所决定的,但其形成和调节也必然受到被统治阶级的制约。但是,在任何情况下,被统治阶级的意志都不能作为独立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法律里面。它只有经过统治阶级的筛选,吸收到统治阶级的意志之中,转化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才能反映到法律中。所以,归根到底,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法所反映的意志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不论是由统治阶级的代表集体制定的,还是由最高政治权威个人发布的,所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不纯粹是某个人的利益。当然,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员的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统治阶级的正式代表以这个阶级的共同的根本利益为基础所集中起来的一般意志。
(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这意味着统治阶级意志本身也不是法,只有“被奉为法律”才是法。“奉为法律”,就是经过国家机关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客观化为法律规定。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带有政治形式。”而“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他们之所以在这些论述中使用“法律”,是由于法律是法的“一般表现形式”。但通观法的历史,法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只有法律这一种。除法律之外,还有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由国家认可的习惯、判例、权威性法理、法学家的注解等。所以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所用的“法律”普遍化为所有法的形式。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表现为国家有权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才具有法的效力。
第二篇:法理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专科)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法理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法 2.法律义务 3.法律关系 4.法律行为 5.归纳推理 6.法律效力 7.立法 8.立法技术 9.司法 10.部门法 11.法律事实 12.准用性规则 13.法律权利 14.法的实施 15.法的渊源 16.法的移植 17.法律意识 18.国家赔偿责任
二、简答题
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及其种类。
2.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简述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4.简述人治和法治的区别。5.简述司法解释的作用。
6.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包括哪些内容? 7.简述法律规范的特征。
8.简述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9.试述法律解释的概念和特点。
10.什么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如何贯彻这项原则? 11.什么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有几种方法?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2.简述法的继承的依据。13.简述法律责任的免除。14.简述法的规范作用。15.法律责任的功能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试述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
2.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一致性和主要区别。
3.在我国立法工作中,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立法原则?
参考答案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生活关系和生活秩序。
2.法律义务: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人应该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3.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4.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
5.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在法律适用中运用该推理之典型是判例法制度。法官审案时,将案件事实与以前类似案件的事实加以比较,从中归纳出一个比较抽象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
6.法律效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效力,是指所有法律文件的效力,无论是规范性法律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均具有法律效力;狭义的法律效力,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7.立法:有广狭二义。广义上指的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各种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狭义上仅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相应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8.立法技术是指在整个立法过程中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体制确立和运行技术,立法程序形成和进行技术、立法表达技术等。
9.司法又称为法的适用,三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10.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11.法律事实就是具有法律关联性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没的客观情况或现象。12.准用性规则即并未规定行为规则,而规定参照、援用其他法律条文或其他法规。
13.法律权利是指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及权利主体或享有权利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以至国家本身),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
14.法的实施是指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现的活动。它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贯彻。15.法的渊源指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
16.法的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异国或异地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原则、法律意识等引进、接受、迁移的表现与行为。
17.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和态度等。
18.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国家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行使公共权力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权利与合法权益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二、简答题
1.法律关系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可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客观物质。(2)行为结果。一定的行为结果可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和需要,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行为结果包括物化结果和非物化结果。(3)人身。即由各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或有伤公序良俗。此外,活人的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的“物”,不能作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4)精神产品(智力成果)。即人通过某种物体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创造成果、精神财富,包括创作活动的产品以及其他与人身相联系的非财产性的财富。
2.从来改革就有两种:一种是以崭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改革。它与现存社会制度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因而它必须由代表当时新生产方式的先进的社会力量进行,改革的结果不是使现存制度的自我完善。另一种改革则是在同一社会内部的改革,是改革现存制度中的不合理的环节,纠正其弊端。它同现存制度的矛盾。通常是非对抗的,因而这种改革一般是由该社会的统治者进行的,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是使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得到完善。我国当前的改革就属后一种,所以说,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1)在古代社会,法律与宗教、道德密切联系。一些著名的法典兼有法律、宗教、道德三种性质的规范。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天主教教会势力强大,与世俗政权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权,教会法与世俗法并存。(2)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一般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但并不彻底。在一些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伊斯兰教法拥有更大的影响。(3)在中国历史上,君权至上,以君主名义发布的法律是最高的法律。从来不存在如西方那样皇权服从教权的现象。4.(1)治理国家主要靠什么?是法律还是道德?人治论者认为国家主要应有道德高尚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法治论者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政权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来治理。(2)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主要靠一般性的法律规则还是依靠针对具体情况的具体指引?人治论强调具体规则的指引,而法治论者则强调一般性指引。(3)在政治制度上应实行民主还是专制?法治论者主张民主共和政体,人治论者主张君主制、君主专制或寡头政治。5.司法解释的基本作用是为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审理案件提供说明。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1)对法律规定不够具体而使理解和执行有困难的问题进行解释,赋予比较概括、原则的规定以具体的内容。(2)通过法律解释使法律适应变化了的新的社会情况。(3)对适用法律中的疑问进行统一解释。(4)对各级各类法院之间应如何依据法律规定相互配合审理案件、确定管辖以及有关操作规范问题进行解释。(5)通过解释活动,弥补立法的不足。6.行政机关的法律监督,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所进行的法律监督。它既包括国家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机关的法律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时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因此,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可以分为四类,即:一般行政监督;专门行政监督;行政复议;行政监管。(1)一般行政监督是指行政隶属关系中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2)专门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它包括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两种。(3)行政复议是指由行政复议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对被申请的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活动。(4)行政监管是指行政机关以法定职权,对相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行政命令、决定的情况进行的监督。
7.法律规范的特征有:(1)国家意志性。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2)规范性。法律规范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范所应受到的制裁措施。(3)同一性。法律规范使用同一标准指导和评价人们的行为。(4)逻辑性。法律规范是具有完整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
8.(1)正确。首先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其次要定性正确;再次要处理正确,宽严适度。(2)合法。首先要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判决要依据实体法作出;其次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的规定。(3)及时。首先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要及时办案、及时结案;其次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再次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案件,在法定期限内,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办案时间,尽快结案。(4)合理、公正。要求必须居于公正立场,秉公执法,其审判结果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符合我国社会现状和发展,满足人民的公正要求。
9.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法律解释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和它的附随情况。通过解释探求法律文本表现出来的法律意旨。(2)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首先,法律解释往往由待处理的案件引起。其次,法律解释需要将法律条文和案件实事结合起来进行。(3)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4)法律解释受解释学循环的制约。解释循环学是指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有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可以防止人们孤立地、断章取义地曲解法律。
10.这项原则的基本含义(1)以事实为根据,就是指司法机关审理一切案件,都只能以与案件有关的客观事实作为根据,而不能以主观臆想作依据。(2)以法律为准绳,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即包括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法。贯彻这项原则,在司法工作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2)在司法工作中,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不仅严格依照实体法的规定,而且严格执行程序法,尤其要重视程序法。
11.(1)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方式,对已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归纳和加工,使其系统化的活动。(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和法典编纂。(3)法规清理是指法的创制机关的专有活动,法规清理不是立法活动,既不制定新的法律,也不修改原有法律,而是依据一定标准,对现行法律规范进行审查,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4)法规汇编不改变原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只对其进行外部加工,即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一定顺序排列,汇编成册。法规汇编也不是立法活动。它可以由各级立法机关编辑,也可以由有关国家机关、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编辑。(5)法典编纂是对属于某一部门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补充,并编制新的法典。法典编纂是一种法的创制活动,它必须由立法机关按照职权和法定程序进行。12.(1)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法的继承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连续性,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法也必然前后相继。(2)法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法的继承性。法受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的改变,并不能导致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全部消失,新兴统治阶段可不同程度地予以利用。(3)法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决定了法的继承。在法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类型的法所形成的法律术语、概念等成为人类历代相传的共同文化遗产。法在继承中发展的历史事实验证了法的继承性。(4)法的发展历史事实验证了法的继承性。
13.法律责任的免除,又称免责,指由于具备法定条件而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在我国,法律责任的免除主要有以下几种:(1)时效免责,即法律责任超过了法定期限而免除。(2)自首、立功免责,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对违法之后有自首、立功表现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法律责任。(3)因履行不能而免责。指在财产责任中,因责任人确无能力履行时,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免除或部分免除其法律责任。(4)不诉及协议免责,指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受害人或有关当事人不向法院起诉,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实际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与加害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同意而免责。14.(1)指引作用。即法作为一种规范、规则,为人们提供其本人进行一定行为的模式、标准。具体又可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评价作用。即法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具有判断、评估作用。(3)教育作用。即通过法的贯彻实施,对人们以后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引导、劝诱作用。(4)预测作用。即人们可根据法律规定,提前知晓、估计当事人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5)强制作用。即法为保障自身的贯彻实施,可以运用国家强制力惩处违法行为。15.(1)惩罚功能,即惩罚违法者和违约人,维护社会安全与秩序。(2)救济功能,即救济法律关系主体受到的损失,恢复受侵犯的权利。(3)预防功能,即通过使违法者承担法律责任,教育违法者和其他社会成员,预防违法行为。
三、论述题
1.(1)建设民主政治,应将民主与法制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还要使两者相互渗透和融合,使之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2)法制的民主化是指在法制的各个环节上都坚持民主原则。首先,实行立法的民主化,使新立之法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使人民成为立法的主人。其次,执法、司法实行民主化。执法、司法的过程应成为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成为依靠人民、争取人民支持、参与的过程。第三,实行守法的民主化。一切社会主体无例外地都要守法,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于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权的存在。第四,实行法律监督的民主化。动员和通过社会各个方面,来监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3)民主的法制化指掌握政权阶级运用国家政权,将自己的民主通过法律形式加以和固定,使之法律化、制度化。这就是将人民国家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等依法确认和固定下来,使民主得到制度化的保障。(4)实践证明,两者必须结合。否则,法制离开了民主就会走偏方向,走向专制;而民主离开了法制,民主就失去保障,最终导致无政策主义和专制主义两个极端。
2.(1)在当代中国,法与党的政策的一致性表现在:两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体现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都以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根本任务;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2)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制定的机关和程序。法由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政策则由党的领导机关依民主集中原则制定。②实施方式。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普遍约束力,政策则以党纪为后盾,对公民靠宣传、说服。③表现形式。法以宪法、法律等确定性、规范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肯定性、明确性、具体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政策通常以纲领、决议、决定等非规范性的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着重理论的阐明、规定原则,少有具体、明确的权利义务的规定。④调整的范围,政策比法调整的范围更为广泛,法只是调整重大社会关系,提供是否违法犯罪的标准。⑤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相比而言,政策较灵活,适时变化。
3.(1)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目前所处的国际环境出发。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具体国情出发去制定法律;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到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所处的具体国际环境与国际交往情况。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甚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够成熟、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封建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广泛影响。我国的立法工作必须从这些具体国情出发去进行。(2)必须从建设与改革的需要和可能出发。既要反对在客观条件业已成熟的情况下不去积极主动立法的消极保守思想,又要反对在客观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贸然立法的急躁情绪。当前总的要求是加快立法。(3)搞好调查研究是正确立法的基础。要认真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我国现存各种社会关系的由来、现状与发展,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只有认真调查研究,在掌握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基础上立法,才能使所立之法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篇:法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法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起源的根本原因()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社会分工的出现 D.氏族公社的瓦解
2.我国执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执法形式是()
A.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的执法 C.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的执法 D.人民政府的执法
3.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的国家监督体系()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法律实施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
B.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的监督 C.全国人大对不符合宪法、法律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撤销 D.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4.下列关于守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守法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B.守法的内容既包括履行法律义务,也包括行使法律权利 C.守法的高级形态,是依法办事,形成统一的法律秩序 D.守法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5.人民法院公开审判和宣判案件有助于发挥()A.法律的预测作用 B.法律的教育作用 C.法律的指引作用 D.法律的强制作用
6.下列对法理学的地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法理学与部门法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法理学是法学体系结构的最高层次 C.法理学是法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
D.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律现象中的具体问题和细节问题,因此它在整个法学体系中起统帅和指导作用 7.法律的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规则 D.法律技术 8.下列有关法律的形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律的形式,指法律的具体外部表现形态
B.“法律的形式”概念所表征的是一国法律的分类问题,即一个国家的法律,从其效力、等级地位及表现形态的角度来划分
C.法律的形式仅仅指法的效力形式
D.法律的形式包括成文法形式与不成文法形式,正式的法律形式与非正式的法律形式 9.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在法学上称为()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内容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客体
10.对我国法律的对象效力范围具体表现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公民和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般适用中国法律,但也有例外
B.在中国领域外原则上仍适用中国法律,但当中国法律与其居住国法律相冲突时,应区别不同情况而定
C.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一律适用中国法律
D.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只有对我国国家或公民犯罪,按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十年者,适用中国法律
11.“在住宅区内机动车车速应限制在每小时20公里以内”这一规则是:()
A.规范性规则 B.标准性规则 C.强制性规则 D.构成性规则 12.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的关系是:()
A.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概念 B.法制体系包含法律体系
C.法律体系说明的是呈静态的法律本身的体系构成,法制体系说明的是呈动态的法制运转机制系统 D.法制体系组合在法律体系之中
13.下列关于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达,哪一项是错误的()A.权利能力是公民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 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14.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不能减轻与免除法律责任的是()
A.家住偏僻山区的王某把入室抢劫的李某捆绑起来,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王某押送扫40里外的派出所
B.王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人查出
C.医生王某征得患者张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性肿瘤的小腿 D.王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人刺成重伤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违法与违反道德是一回事
B.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C.违法行为与无效行为是一回事
D.违法行为不一定无效,法律上无效的行为也不一定违法
16.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些规定属于:()
A.法律规范 B.法律原则 C.法律概念 D.法律技术性规定 17.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18.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可合称为:()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委托性规范 D.确定性规范 19.将法的本质归结为理性和正义的西方法学流派是:()
A.古典自然法学家 B.历史法学派 C.纯粹法学派 D.分析法学派 20.我国《公司法》第5条关于“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规定,是属于()
A.法律概念的规定 B.法律原则的规定 C.法律规则的规定 D.法律技术的规定 21.下列不属于法的基本特征的表述是:()
A.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 B.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 D.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
22.下列选项中意味着对所有人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的是()
A.实质正义 B.形式正义 C.社会正义 D.个人正义
23.19世纪分析法学派的奥斯汀认为法与道德(正义)是无关的,继他之后,有一位学者更把
这一学说推向极端,这位学者是()
A.庞德 B.凯尔森 C.波斯纳 D.罗尔斯 24.法的教育作用的对象是()
A.每个人自己的行为 B.一般人的行为 C.他人的行为 D.所有人的行为 25.下列法律中不具有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作用的法律是()
A.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 B.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C.有关技术规范的法律 D.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 26.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是:()
A.手段和目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目的和本质的关系 D.理论和价值的关系 27.在我国一般法理学作品中,都将法的质变理解为:()
A.法的渊源的变更 B.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 C.重要法规的变更 D.立法主体的变更
28.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方法,在法学上一般称为()
A.法的全球化 B.法的移植 C.法的现代化 D.法的国际化 29.民法法系国家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采用较系统的:()
A.法律编纂形式 B.法律汇编形式 C.法典形式 D.宪法性法律形式 30.我国立法的最高依据是:()
A.党的政策 B.宪法 C.中共中央决议 D.社会主义道德 31.我国的立法体制是指:()
A.立法技术 B.依照宪法规定的立法权限的划分 C.立法措施 D.立法规划
32.根据立法机关的地位不同,立法可以分为:()
A.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 B.君主立法和议会立法
C.一院制立法和两院制立法 D.行政机关的立法和授权立法
33.比利时的立法权由议会和君主共同行使,这种立法体制属于:()
A.分权型立法体制 B.单一立法体制 C.复合立法体制 D.制衡立法体制 34.下列社会规范中哪个不属于我国法的正式意义上的渊源:()
A.国际条约 B.特别行政区法律 C.军事法规 D.执政党的政策 35.规定关于本自治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比较重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是:()
A.地方性法规 B.单行条例 C.自治条例 D.地方性规章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法律起源一般规律的表述,错误的是()A.由无强制性规范的调整发展为有强制性规范的调整 B.由个别调整逐渐发展为一般性调整
C.由原始社会的习惯发展为习惯法再发展为判例法 D.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由各自独立到混为一体
2.法律的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注意下列哪些方面()A.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B.适当的超前性 C.供体和受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 D.时间的先后性
3.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A.政法体制改革 B.法律体系重构 C.法律制度改革 D.法律精神转换 4.典型的法律职业主体有() A.法官 B.检察官 C.律师 D.法学学者 5.关于人民检察院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有()A.是我国主要的司法主体 B.行使检察权
C.行使法律监督权 D.对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行使侦察权 6.根据法律关系的定义,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法律关系:()A.友谊关系 B.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关系 C.氏族血缘关系 D.刑法处罚关系
7.下列关于法律效力的表达,哪些是错误的:()A.法律公布即生效 B.法律只能适用于将来的行为 C.法律不经公布即无效 D.后法的效力优于前法
8.下列哪些内容的表述,哪些属于法律原则而不是法律规则()A.“公民的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B.“民事活动应当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
C.“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部履行自己的义务” D.“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9.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要素包括:()A.法律关系 B.行为模式 C.法律后果 D.因果关系 10.下列关于法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的正确说法是()A.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主要是由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的
B.法律在根本上由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生活所决定
C.法律又可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生活,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在总体上须按照法律轨道来运行 D.现代社会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民主和法治的进程
11.以下关于法律体系概念叙述正确的有:()
A.法律体系不仅包括正在施行的法律,也包括一国将要制定的法律 B.法律体系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
C.法律体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12.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包括()A.动机 B.目的 C.认知能力 D.结果 13.下列对法律的地域效力理解正确的有()A.法律的地域效力,又称法律的空间效力或属地效力,包括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两个方面 B.法律的域内效力,是指法律基于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在一国领域之内有效
C.由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在国家主权所及的全部领域不一定有效,需视情况而定 D.法律的域外效力,是指法律在其制定国主权领域以外的效力。域外效力是域内效力排他性的例外 14.下列哪些表述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的看法()
A.法不是单个人的个人恣意横行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功能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法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15.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马克思的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
C.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D.法仅仅调整和约束人的外在行为 16.法学研究中的实证分析方法包括()
A.语义分析方法 B.价值分析方法 C.历史考察方法 D.逻辑分析方法 E.社会调查方法
17.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新的法学流派有()
A.经济分析法学 B.自然法学 C.社会学法学 D.后现代法学 E.分析法学
18.在当代中国,狭义的法律包括()
A.法律整体 B.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C.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行政法规 E.地方性法规 19.法的基本特征有()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C.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规范。D.法是具有一般性、概括性的规范。E.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
20.法的要素包括()
A.法律规则 B.法律解释 C.法律原则 D.法律概念 E.法律条文
21.法律原则的特点是()
A.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的、具体的事实状态
B.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C.没有规定确定的法律后果 D.不能用来解决具体的法律案件 E.稳定性较强
22.我国的法律形式有()
A.国际条约 B.行政规章 C.判例 D.法学著作 E.单行条例
23.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机构享有立法权()A.地级市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自治县人大
D.国务院各部委 E.最高人民法院
24.法产生的基本标志有()
A.国家的产生 B.诉讼与审判的出现 C.制定法的产生 D.权利与义务的分离 E.法律与道德的分离
25.社会主义法对资本主义法的继承主要包括()
A.法律技术、概念 B.反映民主政治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C.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规定 D.法律概念 E.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26.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并在WTO的推动下发生的第三次中国法制变革的基本内容是()
A.实现法律的市场化 B.实现法律的透明化
C.实现法律的一元化和法典化 D.建立和健全司法审查制度 E.建立民族工业的保护制度
27.人治与法治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承认法律运行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B.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还是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C.治国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的法律还是领导人个人的意志。D.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何者优先。E.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何者地位优越。
28.权利本位的法律特征是()
A.法律尽量多规定权利,少规定义务。
B.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
C.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D.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 E.法律的内容以权利为主,以义务为辅。
29.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是指()
A.法律规范 B.法律原则 C.法律事件 D.合法行为 E.违法行为
30.下列哪些事实属于法律事件()
A.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 B.人的生老病死 C.社会革命 D.喝醉酒后的驾驶行为 E.自然灾害
31.依照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A.少数民族 B.国家行政机关 C.个体工商户 D.有限责任公司 E.受法律保护的珍稀动物
32.刑法领域中的免责条件和形式有()
A.自助免责 B.时效免责 C.协议免责 D.自首、立功免责 E.不诉免责
33.法律行为的法律性表现为()
A.法律行为是由法律规定的行为 B.法律行为是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C.法律行为是受到国家承认、保护、奖励或否定、取缔、惩罚的行为 D.法律行为是能够引起人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 E.法律行为是受社会规范调控的行为
34.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国家行为()
A.某法官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行为 B.某检察官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行为 C.某律师担任行政机关的诉讼代理人的行为 D.某人民警察在下班后抓小偷的行为 E.某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村民纠纷进行调解的行为
35.法的规范作用主要有()
A.指引作用 B.解释作用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E.强制作用
三、名词解释:
1.法律实施 2.扩充解释 3.大陆法系 4.法律继承 5.法制程序 6.对人权利 7.调整性规则 8.法律行为 9.法律效力 10.法的历史类型 11.法律移植 12.法律继承 13.法律行为 14.法律关系 15.法律责任
四、简答题:
1.简述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2.简述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3.简述法治的含义 4.简述法律规则的分类 5.简述法的效力范围
6.简述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 7.简述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8.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9.简述法律原则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10.简述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
五、论述题:
1.试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试述法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的作用 3.试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 2 C 3 C 4 B 5 C 6.D 7.C 8.C 9.C 10.B 11.A 12.B 13.B 14.D 15.B 16 B 17 C 18 B 19 A 20 C 21 D 22 B 23 B 24 B 25 B 26 A 27 B 28 B 29 C 30 B 31 B 32 A 33 C 34 D 35 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BC 3.ABD 4.ABCD 5.ABCD 6.AC 7.AB 8.AB 9.BC 10.ABC 11.BCD 12.ABC 13.AD 14.ABD 15.BCD 16.ACDE 17.AD 18.BC 19.ABCDE 20.ACD 21.ABCE 22.ABE 23.BCD 24.ABD 25.ABCDE 26.ABCD 27.BCD 28.BCD 29.CDE
30.ABCE 31.ABCD 32.ABDE 33.ABCD 34.AB 35.ABDE
第四篇:法理学复习题
法理学总复习
(F):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方法的适用范围和重要程度,法学方法可分为()。
A.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
B.主要方法和次要方法 C.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
D.原始方法和派生方法 2.下列有关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学说
B.代表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利益
C.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D.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3.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的关系。
A.一般与特殊
B.整体与局部
C.理论与实际
D.论与史 4.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
A.公法和私法
B.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C.制定法和判例法
D.普通法和衡平法
5、按行为人是否为意思表示可将法律行为分为()。
A.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
B.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
C.表示行为和非表示行为
D.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6、立法的外延不包括下面哪项()
A.种类具有多样化
B.由时间要求和空间要求构成 C.是国情的产物
D.是历史的范畴
7、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平安浙江‟建设。此预案的目的主要体现了法律的哪一价值()
A.正义
B.秩序
C.自由
D.效率
8、“法无禁止即自由”,这说明了自由:()
A.必须由法律具体规定
B.和法互不相容
C.超越于法律之上
D.受法的规制和保护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法律的哪一价值:()
A.正义
B.秩序
C.自由
D.效率
10、孙某原在税务局工作,现已退休。1997年6月8日,孙某向工商局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企业名称为“大丰公司”,并提交了申请书和各项证明文件。工商局经审查后认为,该独资企业名称与其责任形式不符,不合法律规定,且称孙某退休前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基于上述理由,工商局作出了不予登记的决定。孙某不服,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工商局的决定,并予以登记。(备注: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于1999年8月30日通过,2000年1月1日起施行。)此案主要反映了:()
A.法与政治的关系
B.法与经济的关系
C.法与文化的关系
D.法与传统的关系
11、甲某被乙某骗去人民币1万余元,事发后,甲某向乙某讨要未果,遂为了实现自己的“正义”,携带匕首将乙刺至重伤,被法院判刑5年。问乙的行为说明了法律的正义:()
A.应当通过个体的自助行为来实现
B.应当通过合法的形式来实现 C.对坏人的无情打击就是正义
D.法院的判决体现了个案的不正义
12、“该扎不扎,一见就抓”,“该流不流,赶猪牵牛”是前些年某地计生办最喜欢在墙上刷的标语,认为它们形象、生动,很有现实的威慑力。但随着这些年法治建设的进程,这些标语已经彻底从当地的墙上消失了,这说明:()
A.政策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B.法律的目的就是保证政策的实现 C.政策对法律的指导作用
D.实现政策的手段必须是合法的
13、在我国封建法律中,经常会规定一些犯罪主体仅限于僧尼的罪行,并且对其处罚往往也结合僧尼的特点独设刑罚,如勒令还俗、度牒抵罪等。这说明了法律与宗教之间()
A.互相影响的关系
B.互相排斥的关系
C.宗教对法律的指导作用
D.法律对宗教的抑制作用
14.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
A.行政规章
B.行政法
C.法律
D.行政法规
15.在普通法国家中,除制定法外,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还有()。
A.权威性的法学著作
B.判例
C.正义和公平概念
C.自由和效率概念
16.法的调整的对象()。
A.行为关系
B.思想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
D.各种社会资源
17、法律移植的范围不包括()。
A.外国的法律
B.国际法律
C.国际惯例
D.外国习惯 18.法的调整的对象()。
A.行为关系
B.思想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
D.各种社会资源
19.甲某邻居新买了笔记本电脑一台,甲某屡次想趁甲某不注意时据为己有,但怕被发现后要坐牢,所以一直不敢下手。甲某守法是因为:()
A.社会的压力
B.法律的制裁
C.心理上的习惯
D.出于信用上的考虑 20、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不包括:()
A.动机
B.行为
C.手段
D.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理论法学的是()。
A.犯罪学
B.法律史
C.法哲学
D.比较法总论 2.法的特征表现为()。
A.规范性
B.统一性
C.普遍适用性
D.强制性 3.法律程序的特点包括()。
A.针对特定的行为而做出要求
B.由时间要求和空间要求构成C.形式性
D.具体性
4.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主要原则有()。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契约自由
D.疑罪从轻 5.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A.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
B.是由于惧怕法的制裁也是出于社会的压力 C.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
D.是法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6、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系()。
A.法律教育训练了法律职业特殊的职业素养
B.法律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法律教育的方向
C.法律职业能够促进法律教育
D.没有法律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
7、我国对于法的评价标准包括:()
A.生产力标准
B.现实主义原则C.历史主义原则
D.人道主义标准
8、我国法律对人权的保护主要有:()
A.宪法保障
B.立法保护 C.行政保护
D.道德保护
9、甲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党委和政府要求当地司法机关要切实为外商办实事,净化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后有一德国商人来该地洽谈合作项目,但入住宾馆后不久行李被盗。书记、市长严令公安机关限期破案,公安机关倾巢出动,设卡排查,第二天就将小偷抓获。书记、市长当即批示司法机关一定要严惩这个小偷。后书记、市长亲自登门将行李送还德国商人,并表示一定会对小偷严惩不贷。但之后这个外商却中止了投资谈判并离开了当地。本案例说明了法治的哪些作用:()
A.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B.为实现经济目标可以将法治暂时放到一边 C.促进投资者形成稳定的预期
D.对犯罪分子严惩不贷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人与社会的和谐 C.人与人的和谐
D.中国与世界的和谐
三、简答题
1.简述法律规则的特点。2.简述权利和义务的界限。
四、案例分析题
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的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只是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万元。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试分析此案例中的法律关系。
问:
1.该案例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什么? 2.京剧团和剧院之间是何种法律关系?
五、论述题
论当代中国的法制改革。
(E):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学“是对神和人的事务的认识、关于正义和不正义的科学”,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乌尔比安
B.亚里士多德
C.伊壁鸠鲁
D.托马斯·阿奎那
2.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这两位科学巨人合著的()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共产党宣言》 C.《论住宅问题》
D.《反杜林论》
3.在中国,()在其《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最早使用了“法理学”一词。A.康有为
B.黄宗羲
C.梁启超
D.杨度 4.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意志B.阶级斗争状况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历史传统 5.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
A.公法和私法
B.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C.制定法和判例法
D.普通法和衡平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一规则是()。
A.规范性规则
B.标准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
D.构成性规则 7.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的关系是()。
A.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概念
B.法制体系包含着法律体系
C.法律体系说明的是呈静态状的法律本身的体系构成,法制体系说明的是呈动态状的法制运转机制系统
D.法制体系组合在法律体系之中
8.将法律规则分为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主要规则是设定义务的规则,次要规则是授予权利的规则,这是新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法学家()的观点
A.庞德
B.边沁
C.哈特
D.奥斯丁
9.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可称为()。
A.法规体系
B.立法体系
C.法律部门
D.法律体系 10.()是归责的基础和前提,是认定法律责任的基本依据。
A.因果关系
B.责任主体
C.法律责任
D.主观过错 11.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社会分工的出现
D.氏族公社的瓦解 12.下列选项属于狭义的执法的是()。
A.某法官审理案件
B.某市政府制定政府规章
C.某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D.某公司经理依据法律为其员工办理劳动保险 13.关于司法官的职业道德,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只忠诚于法律
B.可以私自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 C.不参加任何盈利性社团组织 D.谨慎参加社交活动
14.某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三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伤,所以作出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的处罚。这位法官所用的推理方法属于()。
A.类比推理
B.归纳推理
C.演绎推理
D.辨证推理 15.对社会基本安全加以特殊维护的法律中最典型的部分是()。
A.民法
B.行政法
C.经济法
D.刑法 16.下面不是自由需要法律确认和保障理由的是()。
A.自由需要排除人们之间的相互强制与侵害 B.自由需要法律排除主体自身对自由的滥用 C.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助动力
D.自由实现的条件需要法律确认和保障 17.()的承认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
A.人身权利
B.诉讼权利
C.财产权利
D.选举权利
18.在现代社会,人类对正义的共识性程度大大提高,()构成正义的底线。
A.尊长扶幼
B.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C.自由、平等、博爱
D.追求幸福的权利 19.社会主义法必须以()为出发点和归宿。
A.维护人格尊严
B.保障平等
C.促进生产力发展
D.按劳分配
20.关于民主与法治之间关系,正确表述的是()。
A.民主是法治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B.民主必须法律化才能健康发展 C.司法独立与民主可能有一定冲突
D.健全法治是发扬民主的最终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学科属于人们通常所说的“边缘法学”?()
A.法律社会学
B.法律心理学
C.刑事侦查学
D.法医学
2、法律,特别是(),要以效率为中心进行制度改革和建构。
A.经济法
B.民商法
C.宪法
D.民事诉讼法
3、法的规范性表现在()。
A.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B.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C.法是反复适用的 D.法表现为权利和义务
4、()属于第二性权利。
A.恢复原状
B.停止侵害
C.起诉权
D.缔约权
5、中国公民甲在日本盗窃了美国公民乙价值2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于此案的甲():
A.日本国可以属地原则为依据适用日本刑法审判
B.中国可以属人原则为依据适用中国刑法追究乙的刑事责任 C.依据中国刑法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 D.依据中国刑法不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
6、世界各国一般把本国公民的行为能力划分为()。
A.完全行为能力人
B.限制行为能力人
C.无行为能力人
D.不完全行为能力
7、组成法的价值体系的子系统是()。
A.法的目的价值B.法的评价标准C.法的形式价值D.法的功能价值 8.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A.抑制
B.向导
C.分工
D.感染 9.法律移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表现在()
A.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然性 B.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然性 C.法律移植是对外开放的应有内容
D.法律移植还是法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0.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B.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C.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D.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行使民族立法权
三、简答题
1、简述私权利与公权利,权利与权力。
2、简述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差异或者根本对立。
四、案例分析题
四川泸州的黄永彬与妻子蒋伦芳结婚30多年,有一养子。1994年起黄开始与张学英来往,1996年起二人公开同居,依靠黄的工资(退休金)及奖金生活,并曾经共同经营。但黄永彬与蒋伦芳并未离婚。2001年2月起,黄病重住院,蒋伦芳一直在医院照顾,法院认为其尽到了抚养义务。4月18日黄永彬立下遗嘱:“我决定,将依法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泸州市江阳区一套住房售价的一半(即4万元),以及手机一部留给我的朋友张学英一人所有。我去世后骨灰盒由张学英负责安葬。”4月20日,该遗嘱在纳溪区公证处得到公证。黄去世后,张根据遗嘱向蒋索要财产和骨灰盒,遭到蒋拒绝。张遂向纳溪区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判令被告蒋伦芳按照遗嘱履行,同时对遗产申请诉前保全。从5月17日起,法院经过4次开庭之后(其间曾一度中止,2001年7月13日,纳溪区司法局对该公证遗嘱的“遗赠抚恤金”部分予以撤销,依然维持了住房补贴和公积金中属于黄永彬部分的公证。此后审理恢复),于10月11日判决驳回原告张学英的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依据《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则,认为黄某的遗嘱虽然是其真实意义的表示,形式上也合法,但遗嘱内容存在违法之处,且黄某与原告的非法同居关系违反了《婚姻法》的有关规定,黄某的遗赠遗嘱是一种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行为,因此是无效的。本案的判决一方面获得了当地民众和一些学者的支持;另一方面,很多法律界人士却认为这是道德与法和情与法的一次冲突,甚至认为这是在舆论的压力下所作出的一起错案;认为在有具体的实体法规则——《继承法》可依的情况下再依据法律原则,这样的判决是错误的。
问题:你如何看待本案的判决?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五、论述题
试述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D):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学是“是对神和人的事务的认识、关于正义和不正义的科学”,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乌尔比安 B.亚里士多德
C.伊壁鸠鲁
D.托马斯·阿奎那 2.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狭义的法律是指()。A.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B.不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3.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是()。
A.民间社会逐渐形成B.国家制定和认可
C.国家领导人颁布
D.天才人物的创造 4.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A.规范性
B.社会物质性
C.意志性
D.国家强制性 5.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A.社会
B.共同
C.集体
D.个别
6.根据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7.当前各国在法律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一般原则是()。A.从新兼从轻
B.从新
C.从旧兼从轻
D.从旧
8.A国公民汤姆劫持B国航空器,试图进入C国,但在强行驾机飞越D国和中国领空交界处时,油料耗尽,飞机只得迫降在中国领域内。适用中国刑法对汤姆追究刑事责任,依据的是()。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一规则是()。
A.规范性规则
B.标准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
D.构成性规则
10.凡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和现象称为()。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11.()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A.财产权
B.人身权
C.权利能力
D.行为能力 12.法律草案表决通过后,该法律()。
A.自通过之日起具有了法律效力
B.在公布之前不产生法律效力 C.必须自公布之日起产生法律效力D.只对赞成其通过的人产生法律效力 13.关于守法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是守法的主体,但是依法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人除外 B.在我国守法的范围是依法制定并生效的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而不包括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14..下列选项属于狭义的执法的是()。A.某法官审理案件
B.某市政府制定政府规章
C.某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D.某公司经理依据法律为其员工办理劳动保险
15.我国《行政许可法》第50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该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这在法律方法上是()。
A.类比推理
B.法律推定
C.辨证推理
D.法律拟制 16.关于民主与法治之间关系,正确表述的是()。
A.民主是法治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B.民主必须法律化才能健康发展 C.司法独立与民主可能有一定冲突
D.健全法治是发扬民主的最终目标 17.法治的核心是()。
A.严格依法办事B.制约权力
C.保障人权
D.司法独立
18..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一条是()。A.民主法治
B.诚信友爱
C.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9.司法法治原则要求()。
A.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司法尽管在司法中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D.司法尽管在办案过程中,按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司法权
20.甲乙丙丁四人在一起讨论法律制定问题,他们各自的观点中,正确的是()。A.甲说:“法律的制定也称法的创制或立法,从根本上讲,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B.乙说:“甲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国法律的制定是指中共中央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C.丙说:“我基本上同意甲的观点。法律制定的目标主要在于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在现代社会,某些不产生国家意志的活动也属于法律制定活动。”
D.丁说:“我认为你们三人的观点都不正确。本质上讲,法律制定实际上就是特定国家机关运用专门技术的活动,立法技术运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立法效果的好坏。”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理论法学的是()。
A.犯罪学 B.法律史
C.法哲学
D.比较法总论 2.综合各家关于法律要素的学术,法律要素包括()。A.法律规则
B.法律原则
C.法律概念
D.法律解释 3.以下关于法律体系概念叙述正确的有()。
A.法律体系不仅包括一国正在施行的法律,也包括一国将要制定的法律 B.法律体系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
C.法律体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4.从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
A.应有权利和义务
B.习惯权利和义务
C.法定权利和义务
D.现实权利和义务 5.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A.个人行为
B.集体行为
C.团体行为
D.国家行为
6.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些说法正确揭示了这一关系?()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7.世界各国一般把本国公民的行为能力划分为()。
A.完全行为能力人
B.限制行为能力人
C.无行为能力人
D.不完全行为能力 8.下列哪些情况将会导致法律责任?()A.保安员曲某收5元自行车费,并不给收据 B.姜某向报社写信揭露某纪录片造假,报社没有刊登
C.冯某被公共汽车售票员提醒后,仍不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小孩被挤伤 D.某厂要求工人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加班费每小时5元
9.法律程序最基本的分类是按照法律行为的内容和性质,把程序分为()。A.立法程序
B.行政程序
C.审判程序
D.调解与仲裁程序
10.源于罗马法,以法国《拿破仑法典》为代表,风行世界各大洲的大陆法系又被称为()。A.罗马法系
B.法典法系
C.普通法系
D.民法法系
三、简答题
1.简述法律原则的功能。2.简述认识错误。
3.简述公民和法人在权利能力方面的区别。4.简述法律程序的作用。
四、论述题
论述法律行为的结构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一:
马某与赵某系生意上的朋友。2002年7月8日,两人在饭店喝酒,马某说起现在生意难做,不讲信义的人越来越多。赵某随声附和。一向爱开玩笑的马某说:老兄,凭咱们的关系,我就给你张借条玩玩都放心。马某随即写了今借赵某人民币6 000元的字条,签署自己的姓名后放在饭桌上。不料,几日后,马某收到法院送达的起诉状,方知赵某竟以该借条为据将他起诉到了法院,要求他偿还借款6 000元。法院审理后认为,马某向赵某出
具了借据,又没有证据证明自己非出于真实意思表示,故双方债权债务关系成立,支持赵某的诉讼请求。
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第64条第1款:“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第3款:“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问题:该案的主审法官的做法是否正确?试分析该案主要涉及的司法原则。
案例分析二:
甲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党委和政府要求当地司法机关要切实为外商办实事,净化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后有一德国商人来该地洽谈合作项目,但入住宾馆后不久行李被盗。书记、市长严令公安机关限期破案,公安机关倾巢出动,设卡排查,第二天就将小偷抓获。
书记、市长当即批示司法机关一定要严惩这个小偷。后书记、市长亲自登门将行李送还德国商人,并表示一定会对小偷严惩不贷。但之后这个外商却中止了投资谈判并离开了当地。
问题:结合案例谈谈我国的法治现状。
(C):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认识论的角度,学者们通常将法学划分为()。A.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
B立法学和法律社会学 C.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D.法学本科和法学边缘学科 2. 中国古代把“律”字解释为“均布”,着重体现的含义是()。A.规范
B.刑罚
C.公平
D.正义 3. 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4. 法的调整的对象()。
A.行为关系
B.思想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
D.各种社会利益 5. 被认为是法律的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
A.国家行政机关的裁决B.审判机关的判决 C.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D.公安机关的逮捕证 6.下列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的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 C、法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的,具有历史性 D、法是由严格程序规定的,具有程序性
7.法在其生效期间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这些都表明了法具有()。A.强制性
B.统一性
C.权威性
D.规范性
8.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
A.公法和私法
B.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C.制定法和判例法
D.普通法和衡平法 9.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源自()。
A.古中国
B.古希腊
C.古印度
D.古罗马
10.在普通法国家中,除制定法外,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还有()。A.权威性的法学著作
B.判例
C.正义和公平概念
D.道德 11.对于旧法的废止,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A.明示废止
B.默示废止
C.立即废止
D.共同废止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该条款所体现的是以下哪一原则?()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13.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储蓄机构取得的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利息,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某居民2003年4月1日在我国境内某储蓄机构取得1998年4月1日存入的5年期储蓄存款利息5000元,如果该居民被征收了1000元的个人所得税。这样处理,违背了法的效力规则中的()。
A.法律优位原则 B.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C.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D.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14.“在住宅区内机动车车速应限制在每小时20公里以内”这一规则是()。A.规范性规则
B.标准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
D.构成性规则 15.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不能减轻与免除法律责任的是()。
A.家住偏僻山区的蒋某把入室抢劫的康某捆绑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蒋某押送到40里外 的派出所
B.蒋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人查出 C.医生李某征得患者王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性肿瘤的小腿 D.高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人刺成重伤 16.()是“正当程序”原则的源头。
A.《大宪章》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美国宪法》
17.某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三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伤,所以作出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的处罚。这位法官所用的推理方法属于()。
A.类比推理
B.归纳推理
C.演绎推理
D.辨证推理 18.法律移植的最高形式是()。
A.基本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法律相互融合B.落后国家借鉴先进国家的法律 C.子法对母法的反作用
D.区域性法律统一运动和世界性法律统一运动 19..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A.本行政区内市、县、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 B.本行政区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C.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
D.国有工业企业的财产所有制度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该规定表明()。A.司法主体具有法定性
B.司法活动具有程序性
C.司法权具有权威性
D.司法权行使的独立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法律概念涉及的内容来分,法律概念有()。A.涉人概念
B.涉事概念
C.涉物概念
D.涉时概念 2.下列关于法律要素的表述,正确的是()。
A.法律规则的改变要比法律原则容易
B.法律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意识 C.法律规则是构成法律的主要要素
D.法律原则可以指引人们正确地适用规则
3.在美国的黑格斯诉帕尔默案中,16周岁的男孩毒死了他的祖父,为的是更快地继承祖父的财产,而那时没有法律规则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人不能继承遗产,我们可以如何处理()。
A.按照法定原则,在没有法律规则规定的情况下必须按照一般法律规则让继承人继承遗产 B.一般的法律原则在这里与社会伦理不符
C.可以适用“一个人不能从他的不当行为中得利”的法律原则
D.剥夺继承人的继承权
4.下列诸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体系中的各部门法是由同类法律规范构成的 B.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调整方法都是划分部门法的客观标准
C.一个部门法包括了很多法律规范和具体的法律制度,一个具体的法律制度往往也可以涉及多个部门法
D.环境保护法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因此它所调整的对象是自然现象而不是社会关系 5.法的起源经历了从()到()再到()的过程。()A.习惯
B.习惯法
C.成文法
D.法典 6.()属于第二性权利。
A.恢复原状
B.停止侵害
C.起诉权
D.缔约权
7.法律行为的特征是()。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B.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C.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8.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形成法律关系()。A.刘某因赌博欠吴某1万元
B.某区警方查出存在火灾隐患的企业,有关人员或被拘留或被处以重罚 C.何某为急事赶回家,将已过有效期的身份证涂改,机场安检站不予放行登机 D.任某在医院进行肾移植手术
9.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的标准是()。
A.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
B.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公民是否达到一定年龄
D.公民神志是否正常 10.西方社会两大法系的差别有()。
A.阶级本质不同 B.判例的地位不同 C.经济基础不同
D.司法诉讼制度上的差别
三、简答题
1.简述法学的研究对象。2.简述法律规则的特点。
3.简述现实权利和法定权利的关系。4.简述公民和法人在行为能力方面的区别。
四、论述题
论述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一:某县县委书记杜某为官清廉,受当地群众信赖。一次,当地群众举报,该县法院审判的某起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案件不公正。杜某便亲自进行了调查,调查后确实发现该案件的处理上有悖于法律规定。于是他便找来法院有关人员进行谈话,通知该法院的审判委员会进行再审。法院在接到通知后迅速再审,使得冤案得以昭雪。杜某因此也大受舆论赞扬。
相关法律: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判,可由上级人民法院和本院院长提交该审判委员会再审。
问题:该县委书记的做法是否合法? 试结合“司法原则”进行评析。
案例分析二: 2001年2月14日上午,辽宁人民会堂、沈阳市第12届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进入表决程序,一项项决议像往年一样顺利通过。然而,当关于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决议表决结果出来时,电子屏幕上显示;人大代表应到504人,实到474人,赞成218人,反对162人,弃权82人,未按表决器9人。赞成票不过半数,市中级人民法院报告未获通过!一时间,安静的人民会堂不再平静,代表们议论纷纷。人大主席团紧急商量解决办法,最后决定,由市人大常委会对沈阳中级人民法院报告继续审议,并将审议结果向下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半年之后,沈阳市召开第12届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专门审议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整改情况和2001年工作安排的报告,并进行表决。结果,89.9%的代表投了赞成票。法院报告未获通过,在我国副省级省会城市是首例。“沈阳事件”被有关专家称为“中国民主政治的标志性事件”。
问题:沈阳市中级法院的报告未获通过,如何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评析这一事
件?
(B):
一、单项选择题
1、从认识论的角度,学者们通常将法学划分为()。A. 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 B. 立法学和法律社会学 C. 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D. 法学本科和法学边缘学科
2、()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的关系
A.一般与特殊
B.整体与局部
C.理论与实际
D.论与史
4、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5、中国古代把“律”字解释为“均布”,着重体现的含义是()。A.规范
B.刑罚
C.公平
D.正义
6、法在其生效期间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这些都表明了法具有()。A.强制性
B.统一性
C.权威性
D.规范性
7、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A.社会
B.共同
C.集体
D.个别
8、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
A.公法和私法
B.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C.制定法和判例法
D.普通法和衡平法
9、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在法学上称为()。A.法的溯及力
B.法的空间效力
C.法的时间效力
D.法的对象效力
10、对于旧法的废止,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A.明示废止
B.默示废止
C.立即废止
D.共同废止
11、公私法逐步混合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17—18世纪
B.18—19世纪
C.20世纪中
D.20世纪初
12、根据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从高到低排列的是()。
A.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 C.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D.宪法、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这反映法的()效力。A.对象
B.对事
C.空间
D.时间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1条第3款规定:“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该规定属于()。
A.规范性规则
B.标准性规则
C.授权性规则
D.构成性规则
15、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可称为()。A.法规体系
B.立法体系
C.法律部门
D.法律体系
16、()是典型的一般权利。
A.物权
B.债权
C.知识产权
D.继承权
17、()是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联系的中介。
A.法律主体
B.法律事实
C.法律关系的客体
D.法律关系的内容
18、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不能减轻与免除法律责任的是()。
A.家住偏僻山区的蒋某把入室抢劫的康某捆绑起来,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蒋某押送到40里外的派出所
B.蒋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人查出 C.医生李某征得患者王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性肿瘤的小腿 D.高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人刺成重伤
19、()是“正当程序”原则的源头。
A.《大宪章》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美国宪法》 20、法产生的标志是()。
A.原始社会的习惯
B.习惯法
C.成文法
D.奴隶制国家
(A): 1.从认识论的角度,学者们通常将法学划分为()。A. 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
B. 立法学和法律社会学 C. 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D. 法学本科和法学边缘学科 2.法调整的对象是()。
A. 行为关系
B.思想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
D.各种社会利益
3.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律颁布后()是否适用,适用,则为有溯及力;否则,则没有溯及力。
A、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
B、对其生效以后的行为
C、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D、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1条第3款规定:“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该规定属于()。
A.规范性规则
B.标准性规则
C.授权性规则
D.构成性规则 5.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可称为()。A.法规体系
B.立法体系
C.法律部门
D.法律体系
6.()是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联系的中介。
A.法律主体
B.法律事实
C.法律关系的客体
D.法律关系的内容 7.下列有关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述,那一项是错误的?()A.权利能力是公民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 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是具有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8.()是归责的基础和前提,是认定法律责任的基本依据。A.因果关系
B.责任主体
C.法律责任
D.主观过错 9.程序的对立物是()。
A.规范
B.恣意
C.法律关系
D.法律责任
10.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不能减轻与免除法律责任的是()。
A.家住偏僻山区的蒋某把入室抢劫的康某捆绑起来,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蒋某押送到40里外的派出所
B.蒋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人查出 C.医生李某征得患者王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性肿瘤的小腿
D.高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人刺成重伤 11.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两大法系表述正确的是()。
A.大陆法系是在普通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英美法律在诉讼程序方面倾向于职权主义
C.西班牙法律属于英美法系
D.两大法系的差别在逐渐缩小但差别还将长期存在 12.法律移植的最高形式是()。
A.基本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法律相互融合B.落后国家借鉴先进国家的法律 C.子法对母法的反作用
D.区域性法律统一运动和世界性法律统一运动
1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哪一机关不享有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制定权?()
A.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B.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C.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D.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14.下列属于我国司法主体的是()。
A.人民法院
B.税务局
C.公安局
D.司法部
15.某公安局交警支队对一起交通事故作出了责任认定书,对此案件中交警支队的性质,认识正确的是()。
A.不是执法的主体,因此无权作出责任认定
B.需要法律的特别授权才能执法 C.属于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
D.需要行政机关的委托才能执法 16.关于法律推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是法律方法的一个重要体现。B.本国法律和外国法律是法律推理的前提和制约法律推理的条件。
C.在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法律原则、政策、法理和习惯都会成为法律推理的前提。
D.法律推理是通过职业自律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方法。
17.实现有法可依,在应由法律加以调整的行为领域消除法律空白和法律漏洞指的是法的形式价值中的()。
A.权威性
B.普遍性
C.统一性
D.完备性 18.()的承认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
A.人身权利
B.诉讼权利
C.财产权利
D.选举权利
19.在现代社会,人类对正义的共识性程度大大提高,()构成正义的底线。
A.尊长扶幼
B.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C.自由、平等、博爱
D.追求幸福的权利 20.人权的法律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是()。
A.立法救济
B.行政救济
C.司法救济
D.自力救济
二、多项选择题
(B):
1、法律移植的范围包括()
A.国内法
B.外国的法律
C.国际法律和惯例
D.国外法
2、根据《立法法》的要求,下列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加以规定?()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教育制度
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
3、关于我国人民法院系统,表述正确的有()。
A.是我国主要的司法主体系统
B.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统一领导全国的审判和检察工作
C.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D.中级人民法院设在县级市
4、下列符合执法的合法性原则的有()。
A.执法主体要有法律授权
B.执法内容要有法律依据
C.执法的程序要合法
D.诚实信用
5、下列符合法律职业伦理的表述有()。
A.司法的法律职业道德与西欧中世纪教会倡导的“良心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B.法律职业伦理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在基本内容是存在根本的差别 C.中国古代的清官的职业道德最终只对帝王负责 D.法律职业伦理是由法律活动的特征所决定的
6、以下具有填补法律空白和漏洞的法律方法有()。A.演绎推理
B.类比推理
C.法律论证
D.法律解释
7、是国家大还是法大,对于这个问题存在多种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法比国家大,因为国家机关也要守法
B.国家与法的关系不能用谁大谁小这种简单的公式来概括 C.这两者的权威都不可也不应该绝对地优越于另一方
D.国家大于法,当国家的职能和活动同现有法律发生矛盾时,法律应服从国家
8、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近现代法治的实质和精义在于控权
B.宗教信仰自由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宗教政策的主流
C.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基础
D.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
9、民主是法治的前提体现在()。
A.没有民主,法就不可能是多数人意志的体现 B.没有民主,法就不可能在社会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C.没有民主,法治就不会存在D.没有民主,法就可能为专制者所垄断、所驱使
10、公正地解决冲突的主要标志有()。
A.无偏见地适用公开的原则 B.类似案件类似处理
C.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
D.对弱势群体予以照顾(A): 1.以下哪些是法理学研究的一般性问题()。A.法律解释
B.法的适用
C.刑事责任
D.行政处罚 2.以下哪些是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A. 宪法
B.行政法规
C.经济法
D.司法判例
3.中国公民甲在日本盗窃了美国公民乙价值2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于此案的甲(): A.日本国可以属地原则为依据适用日本刑法审判
B.中国可以属人原则为依据适用中国刑法追究乙的刑事责任 C.依据中国刑法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 D.依据中国刑法不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 4.以下关于公法和私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率先提出公法和私法的划分的是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B.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主要存在于民法法系
C.普通法法系过去没有公、私法划分的传统,即使到现在也不认同这种划分 D.公法一般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程序法。
5.在美国的黑格斯诉帕尔默案中,16周岁的男孩毒死了他的祖父,为的是更快地继承祖父的财产,而那时没有法律规则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人不能继承遗产,我们可以如何处理
()。
A.按照严格法定原则,没有法律规则规定的这种情况,必须按照一般法律规则让继承人继承遗产
B.一般的法律原则在这里与社会伦理不符
C.可以适用“一个人不能从他的不当行为中得利”的法律原则
D.剥夺继承人的继承权
6.以下哪些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A.劳动权
B.受教育权
C.休息权
D.检举权 7.以下属于多方行为的是()。
A.遗嘱
B.赠与
C.代理行为
D.缴纳个人所得税
8.某甲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套价值34万元人民币的商品房,银行每月从某甲的工资存折上扣划1300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某甲和银行之间的这种法律关系属于()。A.基本法律关系
B.隶属性法律关系
C.相对法律关系
D.普通法律关系 9.法的起源经历了从()到()再到()的过程。()A.习惯
B.习惯法
C.成文法
D.法典 10.法律概念之所以存在,其依据在于()。A.人们法律行为的多样性
B.人们法律行为的类似性 C.人们法律行为的合法性
D.人们法律行为的可概括性
三、简答题(回答要点或简单扼要作解释,每小题 10 分,共20 分。)
(B):
1、简述认识错误。
2、简述公民和法人在行为能力方面的区别。
3、简述法律程序的作用。
4、简述免责的条件和方式。
(A):
1、简述权利和权力是最重要的法律资源的理由。
2、简述我国立法体制的特点。
3、简述法律职业的特征。
4、简述每个人自由并存原则。
四、论述题(共 20 分)
(B):
1、论原始习惯和法的区别。
2、试论司法的原则。(A):
1、试述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2、试述正当程序。
五、案例分析题(B): 案例分析一:
赖昌星犯走私罪,最后逃往加拿大。依据法律对人效力的四个原则,请以此案例分析,试浅在不同原则支持之下,赖昌星是否应当受到我国法律的约束。
案例分析二:
某省人大制定了一个有关本省未婚女性可以通过试管婴儿的方式生育后代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国务院卫生部向全国医院系统下发了有关禁止通过试管婴儿的方式生育后代的规定。假设某女A要求B医院为其实施通过试管婴儿生育后代的某些医学措施,B医院拒不接受,后诉至C法院。
问题:C法院的法官D如何对此案做出判决?为什么?
(A): 案例一:
某县县委书记杜某为官清廉,受当地群众信赖。一次,当地群众举报,该县法院审判的某起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案件不公正。杜某便亲自进行了调查,调查后确实发现该案件的处理上有悖于法律规定。于是他便找来法院有关 25
人员进行谈话,通知该法院的审判委员会进行再审。法院在接到通知后迅速再审,使得冤案得以昭雪。杜某因此也大受舆论赞扬。
相关法律: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判,可由上级人民法院和本院院长提交该审判委员会再审。
问题:该县委书记的做法是否合法?试结合“司法原则”进行评析。
案例二:
28岁的甘肃打工者王斌余,因急需钱给父亲治病,并且自己因身体原因不想继续打工,和弟弟一起准备向包工头吴新国处要回当年的工钱。2005年5月11日晚,兄弟俩到吴新国住处讨要工资时,吴新国一直没有开门。住在旁边的苏文才、苏志刚、苏香兰、吴华还有吴新国的老婆过来让他俩走。吴华骂哥俩像条狗,用拳头打王斌余,还用脚踢他。苏氏父子也对兄弟二人连踢带打。“为什么我活着总是让人欺负?!”愤怒的王斌余拿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刀,将苏志刚、苏文才、吴华、苏香兰相继捅倒在地,又见吴新国之妻汤晓琴扶着被捅伤的苏志刚蹲在墙根处,王斌余持刀又将汤晓琴捅伤,最终酿成四死一伤的惨案。王斌余杀了人后没有逃跑,而是投案自首。“他们这样欺压民工,却受不到法律的制裁,我就是要杀了他们。我杀了他们,并不是我想的,这是命运的安排吧。”对于自己的所为,王斌余没有后悔,“反正我也不想活了,我这样活着太累了!”
问题:民工王斌余只是想要讨回工钱,找回属于自己的“正义”,但却酿成了重大血案,等待他的必然是法律的制裁。在这起案件中,法律和正义冲突了吗?为什么?
第五篇:法理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法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法学
所谓法学,也称法律学,法律科学,就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知识体系。是以特定的概念、原理来探索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
2、法学的职业性
就是法学的专业性,即通过系统的法学专业学习培养职业素养,而所有从事法律专业的人员是在统一的法学语言中对话。或者说,要把社会现实中的问题转化为法律专业问题进行思考。
3、法学体系
也叫法学的分科体系,是指法学各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法理学的地位?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是一致的,即,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第一、法理学是研究法学的一般理论的学科。
法理学以一般法——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不具体分析法律制度和部门法问题;将部门法的具体制度抽象为法律的一般问题;运用一般理论指导具体的法律活动,解释具体的法律现象。第二、法理学研究法学的基础理论。
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法理学研究法的普遍问题,即适用于一切部门法的理论基础,其二,法理学要提出和构建系统的、统一的法学范畴——具有内在意义的概念系统,如法、权利、义务规范、法律原则,等。第三、法理学研究法学方法论。
可以理解为法理学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判断法律问题的基本方法,核心是法律推理方法和法律解释方法。
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法学
是指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比较为其基本研究方法的法学学科。
2、法系
是指由若干国家或特定地区的、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法系不是一个国家法律的总称,而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总称。
3、英美法系
是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以普通法(习惯法)为基础和传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因此又叫做普通法法系。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法是调整人们关系行为的规范? 第一、法是一种规范。
所谓规范,就是标准,针对不同的人有效。如果只针对特定的个人,则不是规范。法律的规范性表现为三个方面,法律调整一般行为,具有概括性;法律表达一种规则,就是规则性;法律明确地表达抽象的意思,以此区别于宗教与道德,因而具有明确性。
第二、法调整关系行为。
行为关系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单个的个人行为受意识支配,在社会中受道德支配。法律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之一。(1)法只能针对人的行为,而不能是思想。(2)法只针对关系行为,而非个人意义上的个体行为。(3)法所针对的关系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即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
2、为什么说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法的效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这就是法的国家强制性。法的国家强制性表现在:第一、法具有规范的强制力。强制力就是约束力,这是任何行为规范都具备的要素。强制力不是暴力。法的国家强制性表现为特殊强制力。第二、法的实施必须由国家强制力为保障。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必要性。如果缺乏国家强制力,法律的实施和执行就难以完成,因此,对法律的违反必然会引发国家强制力的运用。
3、大陆法是如何形成的?
大陆法发展的历史长河是由五个支流汇合而成的:罗马法、教会法、商法、西方革命对大陆法系的影响、德国法。最古老的渊源是罗马法。罗马法给现代大陆法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典编纂和法律注释方法。大陆法的第二个最古老的组成部分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法。在意大利大学里,从十二世纪开始就遵循罗马法与教会法的互相研究和教学。现代大陆法中的家庭法、继承法、刑法和程序法深受教会法的影响。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大陆法系各国开始制定商法典,并不断与民法融合,形成了现代民法与商法关系的两个趋势:民法的商法化与商法的民法化。大陆法的许多公法,尤其是宪法和行政法不在五个法典之列。它们是革命的产物,从1776年开始的西方世界的革命使现代宪法和行政法得以产生。并且使司法组织、司法行政、司法程序都发生了很大的革命。德国法,它使大陆法变成“纯粹”的真正的法学,十九世纪以萨维尼为首的历史法学派,也称潘德克顿派学者(Pandektistik,也称学说汇编学派)的积极贡献。
4、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有什么不同? 主要是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A、法律渊源的不同
主要是看判例是否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大陆法系里,一般情况下,制定法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判例则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英美法系里,制定法、判例法都是法律的直接渊源。
B、法典编纂的不同
大陆法系里,一些基本的法律往往采取比较系统的法典形式,在它的主要发展阶段上,法典几乎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尽管制定法也在不断增多,但其制定法一般采取单行法规的形式,不采取包罗万象的法典形式。
C、法律分类的不同
在法律的分类上,两大法系也有不同。大陆法系一般按照公法与私法的分类作基础;而在英美法系,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分类是基础。
D、诉讼程序上的不同
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中心,积极参与法庭审理活动,影响案件的审理过程,具有纠问式诉讼特征,被称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英美法系里,诉讼的进程以诉讼当事人,即原告和被告及其代理律师为中心,法官只是诉讼的消极仲裁人,不能积极参与案件证据的调查和争论,因此,其诉讼程序通常被称为对抗式诉讼,属于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权利
法律权利是指,在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行为自由和行为控制,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是由他人的法律义务和国家的强制力加以保障的权利
2、民事法律责任
民事法律责任是自然人或法人因违反法律、违约或者因法律规定的其它事由而依法承担的不利后果。从性质上说,民事责任是补偿性的财产责任。责任的承担者是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
3、归责
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
二、问答题
1、权利和义务分类
第一、根据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或者说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或者说在权利和义务体系中的地位、功能及社会价值,可划分为基本权利义务与普通权利义务。
第二、根据权利义务相对应的主体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权利和义务与相对权利和义务。绝对权利又叫对世权利;绝对义务又叫对世义务;相对权利又叫对人权利或特定权利;相对义务又叫对人义务或特定义务。
第三、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划分为第一性权利义务与第二性权利义务。第一性权利又叫原有权利;第二性权利又叫补救权利或救济权利。
第四、根据权利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个体权利和义务,集体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利和义务,人类权利和义务。
2、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
根据构成违约行为和违法行为的要素,可以将法律责任要素分为下列五个方面。
第一,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是指因违反法律、违约或法律规定的事由而应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二,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该要素是法律责任构成的核心要素。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即作为与不作为。
第三,损害结果。行为侵害他人或社会,给其权利和利益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损害结果的确定性,表明损害事实在客观上能够认定。
第四,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果关系具有法定性,即,必须是由法律规定的因果关系。
第五,主观过错。主观过错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类。在民事法律中,法律责任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一般规定;刑事责任中,无过错即不犯罪,即不受罚,过错亦为必要的犯罪构成要件。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指法律规则从逻辑的角度看是由哪些部分或要素来组成的,以及这些部分或要素之间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
2、行为模式
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的部分。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
3、法律后果
所谓法律后果,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相应的结果的部分,是法律规则对人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
3、法律原则
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其特点是,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4、法律体系
也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问答题
1、比较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所谓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义务性规则,职权性规则属于强行性规则。所谓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在权利性规则中,有些属于任意性规则。
2、简述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及法律部门划分。当代中国法律部门可分为:
(1)宪法法律部门。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是最重要的法律部门。包括宪法;宪法性法律;宪法解释。(2)行政法法律部门。行政法是关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3)民商法法律部门。民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民法通则和单行民商事法律。(4)经济法法律部门。经济法是有关国家对衽宏观调控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具有极其广泛的范围。(5)劳动法法律部门。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科教文卫法法律部门。科教法是调整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以及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资源环境保护法法律部门。简称环境法,是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8)刑法法律部门。刑法是规定有关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程序法或诉讼法法律部门。诉讼法是有关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也称诉讼程序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基本法律。
(10)军事法法律部门。军事法是有关军事管理和国防建设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法律关系
是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形式,法律主体基于一定法律事实而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保护性法律关系
是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执行的是法的保护功能,实现的是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部分的内容,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3、双向法律关系
是在特定的双方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着两个密不可分的单向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关系。例如买卖合同关系。
4、法律事实
所谓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现实地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二、问答题
1、法律关系有什么特征?
A. 法律关系是依据法律规则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一种思想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物与物,亦非人与物之间关系。是合法关系:有法律依据。B. 法律关系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法律是意志性与规律性的统一。除依法律设定之外,可以通过约定而成立。C. 法律关系是特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此所谓为法律关系之内容,使法律关系成为一种形式上可把握的关系,技术性要求,法律对话共同体。
2、试述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
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构成分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1)权利能力。
权利能力也称权义能力,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它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公民权利能力可以分类一般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能力,一般权利能力为所有公民都同时平等具有的法律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特殊权利能力是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具有的基于基本权利能力的法律资格。法人权利能力皆为一般,始于成立,终于解体。但其法律资格诉范围由法人成立时的宗旨和业务而定。(2)行为能力。
也可称为意思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或意思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资格。公民行为能力的取得依照法律的规定,其有无取决于两个标准:一是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二是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法律上一般将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即,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如此划分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达到一定的法定年龄,二是法律认可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法人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是同时产生和消灭的。也同样受到其宗旨和业务范围的限制。
3、法律关系客体有哪些种类?(1)物。
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物可以是天然物,也可以是生产物;可以是活动物,也可以是不活动物。法律关系客体所称的物,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应得到法律的许可;第二,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第三,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第四,必须具有独立性。(2)人身。
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它是人的物质形态,也是人的精神利益的体现。(3)精神产品。
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如书本、纸张、胶片、磁盘等)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精神产品属于非物质财富,无体物。我国法律上常称为“智力成果”或“无体财产”。(4)行为结果。
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结果是特定的,指义务人完成其行为所产生的能够满足权利人利益要求的结果。物质结果和非物质结果均可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行为
是指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2、单方法律行为
即一方法律行为,是指由法律主体一方的意思表示或由一方当事人主动作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3、要式行为
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者必须遵守特定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4、主行为与从行为
根据行为之主从关系所作的分类。主行为是指无需以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为前提而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从行为是指其成立以另一种行为的存在为前提而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二、问答题
1、法律行为具有什么特征。
第一、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所谓社会意义,是指能够产生社会效果、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人际交互性。单纯的自我指向的行为,不具有社会意义。
第二、法律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具有法律性。所谓法律性,是指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调整、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果。
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具有意志性。在法律上,纯粹无意识(无意志)的行为,例如完全的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不是法律行为。
第四、法律行为具有价值性。它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利益和价值的认同。
2、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是什么?
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大体分四点。第一、外在行动(行为): A.身体行为;
B.语言行为;分为书面语言行为和言语行为。C.默示行为。
第二、行为方式(手段):
行为人为达到预期目的而在实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第三、具有法律意义的结果:
行为人的行为对外界造成的变动。表现为:行为或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或发生物质性或精神性的损害。第四、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无论是侵权行为或犯罪行为,法律皆关注因果关系。
第七章 立法、执法和司法
一、名词解释
1、立法
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将一定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2、立法体制
立法体制是指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机关的设置和立法权的行使等各方面的制度,主要为立法权限的划分。
3、立法程序
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法定步骤和方式。
4、司法
又称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是法的实施方式之一。
二、问答题
1、试从广狭两方面说明执法的概念。
执法即法律执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它包括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狭义上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2、司法的特点有哪些?
司法不同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实施法律的活动,它有自身的一些独有特点:
(1)司法具有专门性。司法是享有司法权的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也就是以国家名义行使司法权的活动。
(2)司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权威性。司法是享有司法权的国家司法机关依靠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以国家的名义运用法律于案件的专门活动,因此,它所作出的裁决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3)司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或称司法程序的法定性。司法是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所进行的专门活动,因此,程序性是司法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4)司法必须具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
第八章 法律推理 略
第九章 法律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法律解释的主体这里特指享有法定法律解释权的人或组织。法律解释从性质上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立法活动的继续。
2、文义解释
又称文法、文理等解释,是指根据语法规则对法律条文的含义进行分析,以说明其内容。法律解释一般都是从文义解释开始的。解释可以分为字面解释、扩大解释和限制解释。
3、历史解释
是指通过研究立法时的历史背景资料、立法机关审议情况、草案说明报告及档案资料,来说明法律条文的内容和含义。
4、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做的解释。
二、问答题
1、法律解释有什么意义?
法律解释在法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法律实施的前提,又是法的发展的重要方法。第一,法律是概括的、抽象的,只有经过解释,才能成为具体行为的规范标准。第二,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过解释,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第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经过不断的解释,法律才能趋于完善。
2、简要概述我国的立法解释。
从狭义上说,立法解释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对法律所做的解释;从广义上说,则泛指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解释。这里所说的立法解释是广义的。它包括:
(1)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以及对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法律的解释;(2)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行政法规的解释;(3)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地方性法规的解释。
第十章 法律渊源
一、名词解释
1、正式法律渊源
主要指权威国家机关经常据以作为法的来源或据以作为处理法律问题根据的法的渊源。
2、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 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自治条例
自治条例一般是指规定关 于本自治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职权、工作制度以及其他比较重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
4、“禁止拒绝裁判”原则
“禁止拒绝裁判”原则,是指法律禁止法官借口没有制定法或制定法不明确、不完备而拒绝受理案件的原则。主要发生在民法领域,刑事法上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
二、问答题
1、现代国家法的主要渊源有哪些?
现代国家法的渊源主要包括:(1)立法;(2)国家机关的决策、决定或阐释;(3)司法机关的判例和法律解释;(4)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5)习惯。(6)道德规范、正义观念、宗教规则;(7)理论学说特别是法律学说;(8)乡规民约、社团规章以及其他民间合约性规则;(9)外国法;(10)国际法。
2、非正式法律渊源有哪些类别?
非正式法律渊源指具有法律意义的材料、观念和有关准则,如正义和公平之类的观念,道德规范和宗教规范,习惯,乡规民约和社团规章,权威性法学著作,还有外国法等。
主要有:第一,判例。判例,是指审判机关对于某具体案件作出的判决。判例法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渊源,有法律拘束力。第二,习惯。在中国法的渊源中,习惯有重要地位,并将继续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法理。这里的法理不是法律学说,而是指普遍的正义观念与要求,根据学者观点,法理即伦理。
第十一章 法律效力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是指各种法律对法律主体的约束力或拘束力的通称。其针对的是某一个具体的法律文件。分为对象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三种。
2、法的溯及力
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否加以适用的效力。一般说法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行为,不应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3、法律的失效时间
指法律从何时起开始消灭作用力。一般根据法律的规定、立法发展、客观情况变化等因素决定。
4、法律溯及力
法律溯及力又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指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以适用的效力。如果不能适用,则称无溯及力。
5、法律的域外效力
是指法律在其制定国主权领域以外的效力。域外效力是域内效力排他性的例外。各国基于保护原则、互利原则和国际义务的理论,以条约、公约等形式确认一国法律的域外效力。
二、问答题
1、简述法律的生效时间。
法律生效时间是指法律从何时起开始发生作用力。一般根据法律的规定、惯例、具体性质和实际需要来决定。通常有:自法律颁布之日起生效;具体规定生效时间;比照其他法律以确定本法律的生效时间;自法律试行之日起生效;以送达期限为生效时间。
2、简述我国法律的域内效力。
法律的域内效力,是指法律基于国家主权原则在一国领域之内有效。当一国的立法体制规定中央和地方均享有立法权时,域内效力原则又被进一步延伸为法律在其制定机关管辖的领域内有效。在我国,法律的域内效力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1)
由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在国家主权所及的全部领域有效。包括领陆、领水(含内湖、内河、内海等内水以及领海)、领空,还包括延伸领土(驻外使、领馆舍,航行在外的船舶和飞机等航空器、航天器)。
3、法律对象效力范围有哪些原则?
法律对象效力范围的原则有:①属人原则。又称属人主义,即以公民的国籍和组织的国别为标准确定法律的效力范围。法律只适用于本国公民和组织,不论其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本国公民和组织即使在该国领域内也不适用该国法律。②属地原则。又称属地主义,即以地域标准确定法律的效力范围。一国的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内的所有人和组织,不论其是否为本国的公民和组织。本国公民和组织不在本国内,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③保护原则。又称保护主义,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确定法律的效力范围。无论行为人的国籍和行为地域如何,只要侵害了本国利益(包括本国国家、公民和组织利益),都要受到本国法律的追究。④综合或折中原则。又称折衷主义,即以属地原则为主并以属人原则、保护原则为补充形成的综合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首先,一国领域内的人和组织,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一般适用该国法;其次,外国人和外国组织以适用居住国法为原则,但有关公民义务、婚姻、家庭、继承、特殊犯罪等,仍适用其本国法;再次,依据国际条约和惯例,享有外交特权的人,则适用其本国法。由于在确定一国法律的对人效力范围时,既要坚持本国主权,维护本国利益,又要尊重他国主权,照顾法律适用中的实际可能性,故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综合原则,中国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