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试题库答案

时间:2019-05-12 07:0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理学试题库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理学试题库答案》。

第一篇:法理学试题库答案

法理学试题库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D,4、A,5、A,6、A,7、A,8、A,9、A,10、A,11、D,12、D,13、B,14、D,15、B,16、B,17、D,18、D,19、D,20、D。

21、A,22、D,23、C,24、D,25、C,26、D,27、B,28、A,29、D,30、D,31、C,32、A,33、D,34、B,35、C,36、D,37、D,38、B,39、D,40、D。

41、D,42、B,43、D,44、D,45、C,46、A,47、A,48、D,49、A,50、B,51、A,52、B,53、D,54、D,55、A,56、A,57、D,58、D,59、D,60、A。61、B,62、C,63、B,64、D,65、C,66、B,67、B,68、D,69、C,70、C,71、B,72、A,73、A,74、A,75、C,76、D,77、B,78、C,79、D,80、A。81、A,82、B,83、D,84、A,85、D,86、A,87、C,88、A,89、D,90、A,91、D,92、C,93、C,94、D,95、B,96、B,97、C,98、B,99、D,10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CE

3、CE

4、ACDE

5、ABD

6、ACDE

7、ABC

8、ABC

9、BE

10、CDE

11、ABD

12、ABCD

13、ABD

14、AE

15、ABD

16、ABCDE

17、ABCD

18、ABCDE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E

23、ACD

24、ABC

25、CD

26、ABC

27、ABCD

28、ABCDE

29、ABCD 30、ABCDE

31、AB

32、BCD

33、ABCD

34、ACD

35、ABC

36、A

37、ACD

38、ABD

39、ABC 40、BC

41、ABC

42、BCD

43、ABC

44、ABC

45、ABD

三、填空题

1、成文法,2、法学家集团,3、行为模式,4、规则,5、肯定性,6、规范性,7、氏族,8、奴隶制法,9、权利法案,10、规范性。

11、法律后果,12、概念,13、授权性,14、否定性,15、习惯,16、法国民法典,17、非规范性,18、社会主义法,19、王位继承法,20、人民民主专政。

21、成文法,22、确定性,23、社会,24、资本主义法,25、衡平法,26、理论法学,27、亚里士多德,28、法律行为,29、自然法,30、效力。

31、亚里士多德,32、国家检察机关,33、法学体系,34、民法(或大陆),35、法律实施,36、认可,37、立法,38、禁止性,39、普通法,40、封建制法。

4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42、古罗马(法),43、程序法,44、立法体制,45、法制(或法治),4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7、孟子,48、准用性,49、原则,50、物质生活条件。

51、马克思主义,52、类比,53、法制国家,54、命令性,55、效率,56、应用法学,57、乌尔比安,58、人治,59、行政处分,60、委托性。

四、名词解释

1、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使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同一个政权制定的新法与旧法之间在法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方面应保持一定的继承关系或一定的连贯性。

3、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是法的一种形式。

4、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

5、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6: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等。

7:法在颁布生效以后,它的效力要维持适当的时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8: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创制、认可、修改和废除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程序和步骤。9:中央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和规定关于国防建设和军事方面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10: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11、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12、国家虽认可其法的效力,但未以文字符合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13、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权利主体或享有权利的人,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

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

14、指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15、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将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标准汇编成册的活动,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系统化的一种形式。

16、地方权力机关及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

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7、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审查、整理,重新确认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18、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19、一般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多作出的学术性和常识性的解释。

20、指在整个立法过程治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体制确立和运行的技术、立

法程序形成和进行技术、立法表达技术等。

21、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的,以文字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22、国家机关将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所有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清理和修改,创新新的规范,修改

不适合的规范,废除过时的规范,从而编制成内容和谐一致、体例完整合理的系统化的新法律或法典。

23、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的人,应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

24、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25、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2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

组织条例和单行条例。

27、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28、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

29、对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进行整理使之形成系统的活动。30、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是我国重要的并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法的渊源。

五、简答题

1答: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分)

再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将趋向于灭亡。(2分)2答:

1、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3、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答:

1、对人的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即不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 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2分)4答: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答:

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1分)

2、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理论和实践。(1分)

3、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分)

4、贯彻双百方针。(1分)

5、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1分)

6、专业法学工作者对法学所作的努力。(1分)

6答:

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7答:

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8答、1、对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或课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分)

2、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2分)

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2分)9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

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选择最佳方案。(1.5分)

10答、1、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如有关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已经基本社会 秩序的法律。(1.5分)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1.5分)

3、有关技术规范方面的法律,如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法律。(1.5分)

4、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1.5分)11答、1、静态意义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2分)

2、动态意义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改革环节构成的系统。(2分)

3、“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分)12答:

1、法本身代表正义,法与正义是等同的。(2分)

2、正义是衡量法(指实在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及正义的准则。(2分)

3、法与正义(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不正义、不道德的法律,只要合法

地制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2分)

13答:

1、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1分)

2、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1分)

3、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行为实行制约。(1分)

4、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1分)

5、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1分)

6、为法律本身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1分)

14答:

1、经济原因: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终起

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2分)

2、阶级原因: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分)

3、其他原因:随之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比以往的原始社会复杂,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习惯不能适应,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律。还有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人文、地理等因素也有影响。(2分)15答:

1、社会主义立法直接确认和保障人权(1.5分)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直接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3、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得以实现的环境发生作用(1.5分)

4、参加国际人权条约,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16答:

1、合目的性原则(1分)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分)

3、适当平衡的原则(1分)

4、相对稳定的原则(1分)

5、重点论原则(1分)

6、辩证发展的原则(1分)

17答:

1、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1.5分)

2、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3、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和合法性。(1.5分)

4、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1.5分)18答:违法行为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1分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功能是一致的。(1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25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26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27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28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

确立起来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2分)

29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程度不同。(1分)30答:法的价值的特征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六、论述题

1答:

1、法律监督的主体。指由谁来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我国的法律监

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2分)

2、法律监督的客体。指监督谁或谁被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分)

3、法律监督的内容。指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分)

4、法律监督的权力与权利。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与权利。(2分)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2分)2答:

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分)

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意志。(2分)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2分)

无论是法或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2分)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2分)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还要受到阶级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归根到

底由阶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相互作用。(1分)

3答:

1、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法的作用 的核心。(2分)

2、确认和维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分)

3、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由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统治阶级也可能被迫做出让步,在自己的法律中规定一些保护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这些法律既反映了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的结果,也体现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2分)

4、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也可能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治。(2分)

5、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2分)4答:

1、法的产生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2、法的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3、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4、法的许多特点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分)

5、法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1分)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原理需要注意:

1、法决定于经济基础是从最终意义上说的,其他因素也对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分)

2、法决定于经济基础不是说法可以直接地、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1分)首先经济基础需要有以法的形式加以表现的要求。(1分)其次这种要求是通过统治阶级或社会主体的利益表现出来。(1分)

3、强调经济基础的第一性的,法是第二性的,但不能认为在任何条件下法和国家这类上层建筑不能反过来起重要作用。(1分)总体印象(1分)

5答、1、阶级对立社会的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社会的习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2分)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原始社会习惯一般是自发形成的。它虽然有强制力,但性质与法律的强制性不同。(2分)

3、法的内容,一般地说,是原始社会习惯中没有的。当然最初的法的内容中包括了与原始社会习惯类似的内容。(2分)

4、法适用于管理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原始社会习惯仅适用于同一氏族或部落,即相同血缘关系成员,不以地域为划分标准。(2分)

因此,阶级对立社会的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2分)

6答、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或理

论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并存。(2分)

2、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有关制定法的规定,判例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官首先考虑以前的类似案例,并从中找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作为判决本案的法律依据。(2分)

3、法典编纂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一些基本的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的国家一般不采用法典的形式,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法规。(2分)

4、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2分)

5.法律概念和术语方面的差别。两种法系中有自己的特有的概念和术语,这一法系中的概念和术语在另一法系中是没有的。(2分)

6.两大法系的差别已经日益缩小,但由于传统不同,这些差别还将长期存在。(1分)7答:法律实效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2分)

法律效果指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2分)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分)

1、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一般说来,法律实效

是法律效果的前提,只有实现法律实效,才可能实现法律效果。(2分)

2、但是二者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法律虽有实效,即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应有的法律效果,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法律实施的结果违背法的目的和立法者的初衷。(2分)8答: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3分)

1、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法律部门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2分)

2、各个部门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内容不同,各自相对自成一体。(2分)

3、各个法律部门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由于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不完全相同,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又是相对的,因此,部门法及其结构和内容也会变动。(2分)

4、部门法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根源于一定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但也有人们尤其是立法者的主观活动的注入。(2分)9答: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1分)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方面有重大作用。(1分)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1分)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是保卫社会主义民主的武器(1分)

10答:民主和法制要相互渗透和融合,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是实现这种渗透和融合的有效途 径。(2分)

1、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化(1分)

第一,实行立法的民主化。一方面,立法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权利。(1分)

第二,实行执法和司法的民主化。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的过程成为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另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过程成为依靠人民、争取人民支持和帮助的过程。(1分)第三,实行守法的民主化。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发扬民主,促使一切组织和个人自觉守法。(1分)

第四,实行法律监督的民主化。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人民群众,来监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1分)

2、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1分)

第一,把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生活、民主权利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获得法律的保障。(1分)

第二,运用法制的力量同危害社会主义民主、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做到有法科依,打击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1分)第三,使人民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民主权利,国家有哪些方面民主制度受法律的保护,了解自己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1分)

11答:

1、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行为受法律调整和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

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2分)

2、体制方面的因素。指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2分)

3、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责任环境。这些因素对法律实施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2分)

4、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形式方面的因素。内容方面包括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这是法律得到人们自觉拥护和遵守的必要

条件和主要前提。形式方面主要指立法质量方面要明确、完整、和谐,这些在法律实施中具有主要意义。(2分)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法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切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2分)12答:

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1分)

法是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共产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1分)

2、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犯罪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1分)

3、表现的形式不同。(1分)

法以法律法规等确定性和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政策以纲领、决议等非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1分)法是公开地、一次性地公布的。政策是不完全公开公布的,有公开的和内部的分别。(1分)

4、调整的范围和社会功能不同。(1分)法一般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政策可以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1分)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辨别人们行为是否危害社会,是否违法犯罪的标准。政策是提供区分人们行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标准。(1分)

5、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1分)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政策有更大的灵活性。(1分)13答: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分)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2分)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2分)地方性法规。特定额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在本行政区的范围内有效。(2分)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分)行政规章。分为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2分)国际条约。(2分)其他法的形式。

14答: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人类文化比较灿烂的一个历史时代,产生了一大群著名的思想家和学问

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广泛和深入地论及或研究了法律问题,阐述了内容丰富的属于法理学范畴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学说。(2分)

古罗马时代。是法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欧洲也是在西方得以正式产生并形成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法学家已经作为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出现,标志着法理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2分)

中世纪时期。西方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基督教神学统治着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2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历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资产阶级法学世界现在澎湃而起的各种革命思潮中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他们的法律学说对于创建近代宪政制度、民商制度以及发展国际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分)19世纪时期。进人19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获得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法治得以确立。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2分)20世纪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社会自身的进步,出现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部门法。(2分)

15答:在法制现代化理论研究中,以法制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通常把法制现代化模式划分

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这三种样式。

一是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因社会自身内部条件的逐步成熟而渐进式地发

展起来的。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三,民主代议制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成为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支撑力量。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互动发展构成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运作机理。(3分)二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第一,强大的外部因素的冲击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生成动力。第二,政治变革运动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先导,政府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争取法律主权的斗争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从事法制变革运动的重要目标。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征之一。(4分)三是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混合式法制现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动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与变革过程。这种模式以中国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征,又兼具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相关属性。二者内在融合,形成独特的混合式的法律发展范型。(2分)

16答:法的价值是指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有用性。(2分)法的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等。(2分)法的价值选择是指在这几种价值中优先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问题。法的价值选择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社会处于混乱或急需发展的时期,要优先选择秩序和效率,在社会已经稳定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应该优先选择自由和公平。(2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选择秩序与效率,因此,国务院当时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忽视人的自由和公平的意义。当现在的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时期,法律的各项活动更应该注重人的自由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追求。(2分)孙志刚的案件揭示了,应该对以前限制人身自由的法规进行清除或修改,用更加能够体现人的自由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取而代之。在法的价值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自由和公平,而不是注重秩序和效率。(2分)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功能是一致的。(1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25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26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27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28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

确立起来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2分)

29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程度不同。(1分)30答:法的价值的特征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六、论述题

1答:

1、法律监督的主体。指由谁来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我国的法律监

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2分)

2、法律监督的客体。指监督谁或谁被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分)

3、法律监督的内容。指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分)

4、法律监督的权力与权利。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与权利。(2分)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2分)2答:

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分)

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意志。(2分)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2分)

无论是法或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2分)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2分)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还要受到阶级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归根到

底由阶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相互作用。(1分)

3答:

1、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法的作用 的核心。(2分)

2、确认和维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分)

3、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由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统治阶级也可能被迫做出让步,在自己的法律中规定一些保护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这些法律既反映了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的结果,也体现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2分)

4、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也可能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治。(2分)

5、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2分)4答:

1、法的产生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2、法的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3、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4、法的许多特点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分)

5、法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1分)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原理需要注意:

1、法决定于经济基础是从最终意义上说的,其他因素也对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分)

2、法决定于经济基础不是说法可以直接地、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1分)首先经济基础需要有以法的形式加以表现的要求。(1分)其次这种要求是通过统治阶级或社会主体的利益表现出来。(1分)

3、强调经济基础的第一性的,法是第二性的,但不能认为在任何条件下法和国家这类上层建筑不能反过来起重要作用。(1分)总体印象(1分)

5答、1、阶级对立社会的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社会的习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2分)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原始社会习惯一般是自发形成的。它虽然有强制力,但性质与法律的强制性不同。(2分)

3、法的内容,一般地说,是原始社会习惯中没有的。当然最初的法的内容中包括了与原始社会习惯类似的内容。(2分)

4、法适用于管理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原始社会习惯仅适用于同一氏族或部落,即相同血缘关系成员,不以地域为划分标准。(2分)

因此,阶级对立社会的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2分)

6答、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或理

论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并存。(2分)

2、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有关制定法的规定,判例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官首先考虑以前的类似案例,并从中找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作为判决本案的法律依据。(2分)

3、法典编纂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一些基本的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的国家一般不采用法典的形式,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法规。(2分)

4、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2分)

5.法律概念和术语方面的差别。两种法系中有自己的特有的概念和术语,这一法系中的概念和术语在另一法系中是没有的。(2分)

6.两大法系的差别已经日益缩小,但由于传统不同,这些差别还将长期存在。(1分)7答:法律实效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2分)

法律效果指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2分)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分)

1、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一般说来,法律实效

是法律效果的前提,只有实现法律实效,才可能实现法律效果。(2分)

2、但是二者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法律虽有实效,即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应有的法律效果,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法律实施的结果违背法的目的和立法者的初衷。(2分)8答: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3分)

1、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法律部门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2分)

2、各个部门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内容不同,各自相对自成一体。(2分)

3、各个法律部门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由于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不完全相同,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又是相对的,因此,部门法及其结构和内容也会变动。(2分)

4、部门法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根源于一定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但也有人们尤其是立法者的主观活动的注入。(2分)9答: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1分)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方面有重大作用。(1分)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1分)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是保卫社会主义民主的武器(1分)

10答:民主和法制要相互渗透和融合,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是实现这种渗透和融合的有效途 径。(2分)

1、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化(1分)

第一,实行立法的民主化。一方面,立法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权利。(1分)第二,实行执法和司法的民主化。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的过程成为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另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过程成为依靠人民、争取人民支持和帮助的过程。(1分)第三,实行守法的民主化。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发扬民主,促使一切组织和个人自觉守法。(1分)

第四,实行法律监督的民主化。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人民群众,来监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1分)

2、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1分)

第一,把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生活、民主权利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获得法律的保障。(1分)

第二,运用法制的力量同危害社会主义民主、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做到有法科依,打击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1分)第三,使人民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民主权利,国家有哪些方面民主制度受法律的保护,了解自己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1分)

11答:

1、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行为受法律调整和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

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2分)

2、体制方面的因素。指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2分)

3、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责任环境。这些因素对法律实施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2分)

4、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形式方面的因素。内容方面包括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这是法律得到人们自觉拥护和遵守的必要

条件和主要前提。形式方面主要指立法质量方面要明确、完整、和谐,这些在法律实施中具有主要意义。(2分)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法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切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2分)12答:

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1分)

法是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共产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1分)

2、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犯罪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1分)

3、表现的形式不同。(1分)

法以法律法规等确定性和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政策以纲领、决议等非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1分)法是公开地、一次性地公布的。政策是不完全公开公布的,有公开的和内部的分别。(1分)

4、调整的范围和社会功能不同。(1分)法一般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政策可以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1分)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辨别人们行为是否危害社会,是否违法犯罪的标准。政策是提供区分人们行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标准。(1分)

5、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1分)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政策有更大的灵活性。(1分)13答: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分)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2分)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2分)地方性法规。特定额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在本行政区的范围内有效。(2分)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分)行政规章。分为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2分)国际条约。(2分)其他法的形式。

14答: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人类文化比较灿烂的一个历史时代,产生了一大群著名的思想家和学问

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广泛和深入地论及或研究了法律问题,阐述了内容丰富的属于法理学范畴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学说。(2分)

古罗马时代。是法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欧洲也是在西方得以正式产生并形成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法学家已经作为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出现,标志着法理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2分)

中世纪时期。西方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基督教神学统治着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2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历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资产阶级法学世界现在澎湃而起的各种革命思潮中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他们的法律学说对于创建近代宪政制度、民商制度以及发展国际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分)19世纪时期。进人19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获得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法治得以确立。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2分)20世纪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社会自身的进步,出现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部门法。(2分)

15答:在法制现代化理论研究中,以法制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通常把法制现代化模式划分

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这三种样式。

一是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因社会自身内部条件的逐步成熟而渐进式地发

展起来的。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三,民主代议制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成为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支撑力量。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互动发展构成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运作机理。(3分)二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第一,强大的外部因素的冲击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生成动力。第二,政治变革运动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先导,政府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争取法律主权的斗争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从事法制变革运动的重要目标。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征之一。(4分)三是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混合式法制现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动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与变革过程。这种模式以中国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征,又兼具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相关属性。二者内在融合,形成独特的混合式的法律发展范型。(2分)

16答:法的价值是指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有用性。(2分)法的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等。(2分)法的价值选择是指在这几种价值中优先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问题。法的价值选择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社会处于混乱或急需发展的时期,要优先选择秩序和效率,在社会已经稳定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应该优先选择自由和公平。(2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选择秩序与效率,因此,国务院当时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忽视人的自由和公平的意义。当现在的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时期,法律的各项活动更应该注重人的自由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追求。(2分)孙志刚的案件揭示了,应该对以前限制人身自由的法规进行清除或修改,用更加能够体现人的自由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取而代之。在法的价值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自由和公平,而不是注重秩序和效率。(2分

第二篇:2018 法理学试题库

法理学试题

一、填空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

2、法律实践中最能体现逻辑学知识的运用是法律推理。

3、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法学体系所作的划分中,法理学属于 理论法学。

4、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来说,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三类,即阶级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5、从法学研究所运用的不同方法出发,西方形成了自然法学、分析法学和社会法学三大法学流派。

6、西方法学起始于古希腊。

7、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是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系统。

8、公元652年的《唐律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系统、保存最完整的注释法学著作。

9、法的要素包括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三种基本成分。

10、法律后果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两种形式。

11、狭义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

12、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13、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适用于本辖区内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地方性法规。

14、我国法的对象效力范围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5、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法律。

16、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

17、法学产生的前提之一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职业法学家。

/ 19

18、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19、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原则和概念三个部分。

20、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21、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22、根据法所创制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划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两个部分构成。

23、认为法即人类理性的法学流派是自然法学学派。

24、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25、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是部落。

26、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27、原始社会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习惯。

28、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法的效力渊源。

29、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叫做法学体系。

30、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是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

31、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先提出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学说。

二、判断

1、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均可以对某种事实状态的法律意义作出明确的规定。(×)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

3、法律规则往往通过法律条文表达出来,两者是同义的。(×)

4、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都属于义务规则。(✔)

5、判例法在我国也法律渊源之一。(×)

6、从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看,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

/ 19

7、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一律适用中国的法律。(×)

8、一般情况下,我国法律不具有溯及既往力。(✔)

9、法律体系,法学中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或简称为“法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0、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存在着交叉和重叠。(✔)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C)

A、历史渊源 B.理论渊源 C.形式渊源 D.效力渊源

2、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A)

A.《法经》 B.《秦律》

C.《九章律》 D.《北齐律》

3、属于法的本质属性的是(A)

A.阶级性

B.公开性

C.普遍性

D.规范性

4、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成文法是(D)A.习惯法 B.条约 C.法经 D.汉谟拉比法典

5、法的本质是指(D)A. 法的规范性 B.法的表现形式 C.法的强制性 D.法的阶级性

6、法体现的是(A)

A. 国家意志

B.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意志

C.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D.执政党的意志

7、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的关系是(D)

A.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B.相互对立的关系

/ 19

C.法决定道德,道德服从法

D.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8、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称为(D)A.立法体系 B.法律体系 C.法规体系 D.法律部门

9、当代中国法律体现了(D)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中国人的意志 C.全国人的意志 D.全国人民的意志

10、狭义的法律是由什么机关制定的(A)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B.国务院

C.地方权力机关

D.国务院各部门

11、中国古代将“律”字解释为“均布”,其含义是(A)A.准则

B.刑罚 C.公平

D.正义

12、中国自汉代以后的封建法都是以以下思想为指导的(D)A. 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马克思主义思想 D.儒家思想

13、法学研究的根本方法(D)

A. 社会调查的方法 B.历史考察的方法

C.语义分析的方法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14、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D)

A.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没有阶级性 B.法律属于上层建筑,道德不属于上层建筑 C.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道德不是行为规则 D.经济意义上的法律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道德则在无阶级社会中也存在

15、按照法律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B)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16、法的科学性是指(C)

/ 19

A.法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B.法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C.法能够反映客观规律 D.法是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反映

17、在法的本质问题上,以往的法学主张(C)

A.法有阶级性

B.法为统治阶级服务的C.以不同的形式否认法的阶级性 D.法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

18、法律的溯及力属于(B)

A.法的地域效力 B.法的时间效力 C.法对人的效力 D.法对事的效力

19、划分部门法的标准之一是(A)

A.法律调整机制 B.根本法与普通法

C.相对稳定的原则 D.法律规范的规定

20、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是(D)

A.指导思想不同 B.历史使命不同 C.基本要求不同 D.调整范围不同

21、法律事实分为(A)

A.法律事件 B.法律后果 C.法律责任 D.法律制裁

22、法的强制力表现在(D)

A.约束人们的思想 B.以思想教育为保障

C.来自人们的内心反省 D.以国家的名义并由专门国家机关所实施

23、处理利益和正义的关系应当坚持(A)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B.公平优先

C.正义优先

D. 同时优先

24、科学技术与法的关系是(D)

A.法是否进步 B.法是否具有科学性

C.法的实施技术 D.生产力与法之间的关系

/ 19

25、马克思主义法学把法的本质归结为(D)A.神的意志的体现

B.公共意志的体现

C.民族精神的体现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6、本质不同的法律之间存在继承关系的原因在于(C)A.法的连续性

B.法的稳定性 C.经济条件的连续性 D.政治条件的一致性

27、下列机构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有(C)

A.省级政府 B.较大市的人大 C.自治区人大 D.经济特区

四、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CE)

A.国内法学

B.国际法学

C.理论法学 D.概念法学

E.应用法学

2、法与原始社会的习惯的区别有(ABCD)

A.由国家制定

B.具有国家强制性

C.具有阶级性 D.以地域划分效力范围

E.是否具有规范性

3、法的规范作用表现为(ABCD)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E.暴力作用

4、在我国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CE)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法理解释 D.行政解释

E.历史解释

5、资本主义法的特征是(ABC)

A.维护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B.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C.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代议制政府 D.维护等级特权

E.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 19

6、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CDE)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违法必究

7、立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是(ABD)

A.从实际出发 B.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预见的原则 C.人人平等的原则 D.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

E.全部接受传统法律文化

8、法的制定活动的基本形式有(ABC)

A.法的制定

B.法的修改

C.法的废止 D.法的汇编 E.法的继承

9、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BE)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人民当家作主

10、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有(ABD)

A. 法律清理 B.法律汇编 C.法律制定 D.法律编纂 E、法律认可

11、属于法的要素的是(ABD)

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条文 D.法律规则

E.法律学说

12、下列哪些选项内容不属于按照法的效力范围不同所作的分类?(ABC)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母法与子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一般法与特别法

13、下列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有(ABD)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判例法 D.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4.下列属于公法范畴的是(BC)

A.行政法 B.婚姻法 C.刑法 D.公司法 15.下列属于民商法法律部门的子部门的是(ABC)

/ 19

A.合同法 B.商标法 C.继承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16.下列属于公法责任的有(AB)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诉讼责任

五、名词解释

1、法学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律现象

法律现象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观就能够直接辨别和发现的法律的现实承载体或者承载媒介,也就是法律的内容、意义、价值、功能与作用的外显方式与物化形式。

3、法理学

法理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它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来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研究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

4、法学方法论

就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第二层次是各种法学方法。

5、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

6、价值分析方法

/ 19

价值分析方法就是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

价值分析包括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它们是价值分析过程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或方面。

7、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价值中立(价值祛除)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所谓经验事实,指的是可以通过人们的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被发现的确定的事实因素。

对于法学实证研究而言,经验事实既包括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关的一切社会事实,也包括法律文本中的词语、句法和逻辑结构等事实因素。

8、法

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9、制定

法律规范的制定,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10、认可

法律规范的认可,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对业已存在的行为规范承认并赋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11、法律解释

是指一定的人、组织以及国家机关对法律法规的内容所做的必要的说明。

12、法的程序性

/ 19

为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实现以及规定诉讼过程中带有程序性的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

13、法的要素

是和系统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联系和作用的构成规范性文件内容的要素、规则、原则和法律术语。有独立性、差异性、关联性的特点。

14、法律规则

是指以一定逻辑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及其相应的法律后果的一种法律规范(是对一定的实施状态赋予明确的法律意义,并确定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具有独立性、可预测性、一般性的特点)。由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构成。

15、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是指法律规范在逻辑联系上是有哪些因素或部分构成的。

16、成文法

又称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的,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17、不成文法

有学者称之为非制定法,是指由国家有权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条文形式的法的总称。不成文法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习惯法是由习惯被国家赋予法律效力而形成的法律。其原本是习惯,经必要的法定程序才成为了法律。判例法是由判例被国家赋予法律效力而形成的法律。其原本是判例,因合乎法定条件或习惯法的要求而成为法律。

18、实体法

规定主要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

/ 19

19、程序法

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的程序的法律。20、公法

民法法系的一种法的分类。凡涉及公共权利、公共关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从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即为公法,如行政法、刑法、诉讼法。

21、私法

民法法系的一种法的分类。凡属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平权关系的法即为私法,如民法和商法。

22、衡平法

指英国14世纪后通过对普通法的修正和补充而出现的一种判例法。

23、法的效力

简单地说,是指法律对法律主体的约束力或拘束力。广义的法的效力,是指所有法律文件的效力(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不特定主体】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特定主体】)狭义的法的效力,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包括法的效力层次和法的效力范围。

24、法的效力范围

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者制定法在什么时间、何种空间以及对于何种对象有效,从而产生行为拘束的后果。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部分:法的时间效力范围、法的空间效力范围、法的对人效力范围。

25、法的时间效力范围

是指法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对于其生效前的事件或者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

26、法的溯及力

/ 19

又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新的法律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新的法律就没有溯及力。

27、法律体系

又称部门法体系,是指由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将一国制定和认可的现行全部法律规范划分成若干的法律部门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28、法制体系

法制体系则是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制体系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律监督体系等,是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一个纵向的法律运转体系。

29、法律规则

法制体系则是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制体系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律监督体系等,是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一个纵向的法律运转体系。30、法律原则

是指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原理或价值准则的一种法律规范。(是指能作为规则的来源或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或准则。具有不确定性、衡平性、强行性)

31、法律概念

法律概念是指法律对各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专门术语。有些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概念的特定含义。

32、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简称“法源”,主要指法律规范的来源或源头,是指能作为法律决定的 12 / 19

前提的那些法律资料。分为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两种。前者为成文法,后者可以是判例、惯例甚至法理。

33、程序法

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的程序的法律。

34、法律部门

又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对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划分所形成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常凡看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通常具有相同的调整对象或者兼具相同的调整方法的法律规范构成一个法律部门)。按照调整对象为主,以调整方法为辅的“主辅标准说”,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及相关法、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七大法律部门。

35、法学体系

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36、法的连续性

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紧密相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效力的连续性,即法律颁布生效后,不能任意中断、失效和停止,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偏见、态度或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二是新颁布的法律与原有的同类法律之间有某种承继衔接关系。

37、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简称“法源”,主要指法律规范的来源或源头,是指能作为法律决定的前提的那些法律资料。分为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两种。前者为成文法,后者可以是判例、惯例甚至法理。

38、法律实效

/ 19

法律实效,是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行、执行或适用。

39、立法体制

有关立法权限的划分所形成的结构和制度。40、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41、法的稳定性

法律稳定性,是指法律在一定时期内不变更的属性。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关系的内容和性质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之前,不能对相应的法律随意废止或修改,否则,法律就无法发挥社会关系调整器的功能。

42、法的制定

法的制定就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六、简答题

1、法治国家的基本构造与社会条件

实现法治国家不是无条件的,光靠领导人的宣传远远不可能实现法治目标的。法治国家的目标首先对国家制度的基本构造提出要求。从国家制度的基本构造来看:第一,其政治统治模式应该是民主政治形式,政治统治模式实际上主要是政治体制的问题。法治国家在这方面的核心要求是国家权力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制约。第三,其社会控制原则应该是服从法律治理。法律被全社会确认为至高无上的控制手段,这个社会

/ 19

主要依靠法律来治理。第四,其经济条件应该是市场经济机制。法治是以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第五,其文化条件应该是理性文化基础。对于厉行法治的文化的需要来说,科学精神,政治道德、人权思想、公民意识、权利观念等等理性文化要素有着特别重要的总用。

2、我国实现法治应从哪些方面努力? 应当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理,把法治建设与中国国情、本土资源结合起来。

就形式标志而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第二,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第三,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第四,专业化的法律职业。

从实质标志的要求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着重于以下制度的建设: 第一,法律与政治管系的理性化制度;第二,权利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第三,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第四,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3、法的作用的对象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法有两大作用对象: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

这两个作用对象不是处于同一层次上:法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调整而对社会关系产生作用的,可以说,人的行为是法的直接作用对象,而社会关系是法的间接作用对象。

4、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 19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5、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

(1)法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法的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3)法的起源过程收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最初的法律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6、学习法理学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

(1)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需要;(2)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需要;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理论素质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

7、简述法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社会内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包括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的变革,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氏族组织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需要,原始禁忌和习惯无力驾驭、控制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结果。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8、立法的特征?

(1)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2)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3)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4)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5)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 19

9、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互相渗透;(2)互相制约;(3)互相保障。区别

(1)表现形式不同;(2)违反的结果不同;(3)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4)调节的对象不同;(5)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

10、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发的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3)法的起源过程收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最初的法律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七、论述题

1、论述我国当前法制改革的内容。

(1)政法体制的改革,以宪政制度安排为目标,形成法律的统治;

(2)法律体系的重构,包括调整各法律部门的关系,公法与私法的关系,以及从罪与罚的强制性关系转向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调;

(3)法律精神的转换,作为最深层彻底也最有难度的改革,须通过建设新型法律

/ 19

文化、实现法律制度的创新。

2、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抽象来说应当联系法律实践对法的形式和内容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把握法的本质。马。恩认为: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形态,即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三。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法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

法的第一级本质,就是法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定法的阶级属性的内在必然联系,它不是自发地形成和实施的,而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采取的一种行为措施,是反映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①法体现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为法,是通过一定的个人和机关的活动来实现的。②法的各种规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法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是法反映统治阶级的统一的、整体的意志和根本利益。③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的第二级本质,是指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确认的某项行为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意志,不是随意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直接的社会权利和义务的法律确认,是这种被历史地、阶级地规定了的行为自由和责任的反映。

法的第三级本质,是人们的行为和责任,人们的直接社会权利和义务是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特别是经济关系的需要。任何法律规范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关于人们权利义务的规范。发展定人们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使命和内容,作出这种规定,必然要受到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归根结底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

/ 19

综上所述,正确有理解法律的本质,既要看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又要看到法中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总要承认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实际的权利义务,而具体历史条件中既有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又有非经济因素包括政治,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同时又要看到归根到底法的根本性质,总是决定于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阶级社会的法和原始社会的习惯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原始社会的平等、没有阶级的社会关系,因此,原始习惯不带有阶级性;法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产生的社会规范,它恰恰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法是具有阶级性的。

(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着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则反映在政治、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

(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利益的自治组织,整个氏族社会以舆论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则是由国家这个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组织知道或认可的。

(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靠传统、习惯的力量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来保证实施的;而法的实施则必须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限于在有血猿关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内生效,而无论他们在哪个地区;而法则是在国家主权所及的领域内生效。这一点也反映出法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因为国家正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居民的。

/ 19

第三篇:2022年电大法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2年电大法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C)

A、历史渊源

B.理论渊源 C.形式渊源 D.效力渊源

2、法律意识中的最高层次是(A)

A.法律理论 B.法律观点

C.法律心理 D.法律知识

3、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D)

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内容

D.法律事实

4、属地原则是指(A)

A.确立法律对人的效力的原则

B.确立法对地域效力的原则

C.确立法的溯及力的原则 D.确立法的时间效力的原则

5、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A)

A.《法经》 B.《秦律》  C.《九章律》

D.《北齐律》

6、行政执法的特点是(A)

A.一般具有单方面性 B.具有被动性 C.不告不理 D.稳定性

7、“法治”一词的概念是指(A)

A.与人治对称

B.执法者严明

C.法律和制度

D.与专制对称

8、中国有权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机关是(A)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国家司法机关 C.国家检察机关 D.国家行政机关

9、属于法的本质属性的是(A)

A.阶级性  B.公开性  C.普遍性  D.规范性

10、法系划分的标准是(A)

A.法的历史传统 B.法的历史类型 C.法的阶级本质

D.法的立法体制

11、徒法不足以自行说的是(D)

A.法律万能 B.法律可有可无 C.法律不能自己行走

D.法律有局限性

12、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D)

A.可以自己做出一定的行为

B.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行为

C.可以自己不做出一定的行为

D.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

1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点是(B)

A.规范内容相同 B.指导思想相同 C.实施方式相同 D.表现形式相同

14、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D)

A.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B.法律规范的制定方式

C.法律规范的经济基础 D.法律规范由哪些部分构成15、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分类是(B)

A.公法和私法 B.普通法和衡平法 C.普通法和根本法 D.普通法和一般法

16、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可合称为(B)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委托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17、法律编纂是一种(D)

A.对原有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  B.不改变原有规范性法律文件内容

C.不是立法活动 D.是一种立法活动

18、法的关系根源于(D)

A.思想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人与物的关系 D.物质生活关系

19、我国的司法解释一类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另一类是(D)

A.全国人大的解释 B.人大常委会的解释 C.人民法院的解释 D.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20、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成文法是(D)

A.习惯法 B.条约 C.法经 D.汉谟拉比法典

21、在现代世界各国中,严格责任确定的是(A)

A、民事责任的原则

B.刑事责任的原则 C.违宪责任的原则 D.行政责任的原则

22、法的本质是指(D)

A.法的规范性 B.法的表现形式

C.法的强制性 D.法的阶级性

23、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应该是(C)

A.互不干涉

B.法的权威大于政策

C.政策指导法,法制约政策

D.法必须服从政策

24、社会主义法律秩序是指(D)

A.有法可依

B.干部守法 C.党员守法

D.依照社会主义法律的观点建立起来的生产、工作、教学、科研和社会生活秩序

25、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典主要是(C)

A.成文法的汇编 B.不成文法的汇编  C.判例法的规范化

D.成文法的整理

26、战后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特点表现为(D)

A.公法转向私法

B.现实主义转向理想主义

C.减少法官解释法律的权力

D.两大法系逐步靠拢

27、法的社会性一般是指(B)

A.法是一种社会规范

B.法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促进社会前进的作用

C.法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

D.法对社会的一种影响

28、法体现的是(A)

A.

国家意志

B.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意志

C.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D.执政党的意志

29、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的关系是(D)

A.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B.相互对立的关系  C.法决定道德,道德服从法

D.相互渗透、相辅相成30、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D)

A.人们的思想 B.友情关系 C.同学关系

D.物、精神财富和行为

31、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C)

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

32、法律关系主体的构成要件是(A)

A.具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B.达到法定的年龄  C.可以自己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

D.必须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

33、民主的意思是(D)

A.专指国家的形式

B.永恒存在的现象

C.人民管理一切事务 D.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34、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B)

A.有法可依 B.执法必严

C.违法必究 D.有法必依

35、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是(C)

A.自发形成的 B.强制灌输的 C.自觉培养而成的 D.自然赋予的36、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称为(D)

A.立法体系 B.法律体系

C.法规体系 D.法律部门

37、英国的法律属于(D)

A.大陆法系  B.民法法系

C.法典体系 D.普通法法系

38、实现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的根本条件是(B)

A.人民群众的觉悟 B.社会革命 C.先进的理论指导 D.物质生活关系变化

39、我国的立法体制是指(D)

A.立法技术水平 B.立法的规划

C.立法的分工 D.立法权限的划分

40、按照法律的创制和适用主体的不同,法律规范划分为(D)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一般法与特别法

C.根本法与普通法

D.国内法和国际法

41、法与道德的关系是(D)

A.道德是法的一种形式

B.法与道德一致 C.法与道德无关

D.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一致

42、拿破仑主持的法典编纂中影响最大的是(B)

A.刑法典 B.民法典

C.宪法典 D.商法典

43、当代中国法律体现了(D)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中国人的意志

C.全国人的意志

D.全国人民的意志

44、关于法的产生、消亡问题的正确看法是(D)

A.法自古以来存在B.法是与人类共始终 C.法将会永恒存在 D.法是随阶级和国家而产生,并随之而消亡

45、法的规范性是指(C)

A.法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 B.法为人们提供了是非标准 C.法为人们提供了行为模式

D.法总结和概括了统治阶级的胜利成果

46、狭义的法律是由什么机关制定的(A)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B.国务院

C.地方权力机关

D.国务院各部门

47、法律调整的对象有(A)

A.行为关系

B.思想关系

C.意志关系

D.同学关系

48、对法学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D)

A.

社会调查的方法

B.历史考察的方法

C.语义分析的方法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49、中国古代将“律”字解释为“均布”,其含义是(A)

A.准则

B.刑罚 C.公平

D.正义

50、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B)

A.古希腊 B.古罗马 C.英国

D.美国

51、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属于法的构成中的(A)

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规范

D.刑法

52、划分部门法的第一位标准是(B)

A.法律调整机制

B.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种类  C.相对稳定的原则

D.法律规范的规定

53、中国自汉代以后的封建法都是以以下思想为指导的(D)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马克思主义思想 D.儒家思想

54、对人的效力我国采取的是(D)

A.属地主义 B.属人主义

C.保护主义 D.以属地主义为主,兼顾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

55、市场经济实质上是(A)

A.法治经济 B.人治经济 C.自然经济 D.计划经济

56、人身权利属于(A)

A.绝对权 B.相对权

C.特殊权 D.职权

5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D)

A.立法上平等  B.守法上平等

C.司法上平等 D.法律的实施上平等

58、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D)

A.上层建筑因素 B.生产关系因素 C.劳动力因素 D.经济因素

59、对法律的正式解释包括(D)

A.社会团体的解释 B.法系家的解释

C.法官的解释 D.司法解释

60、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A)

A.法律制裁

B.行政制裁

C.刑事制裁

D.经济制裁

61、经济基础决定法意味着(B)

A.经济的要求即是法律

B.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

C.法律没有相对独立性

D.法从经济关系中自动产生

62、法和国家一般关系是(C)

A.法高于国家 B.国家权力大于法

C.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支持 D.二者相互独立,互不依赖

63、属于民法法系的国家有(B)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印度

64、最终决定法的因素是(D)

A.国家权力

B.人类理性 C.文化传统 D.物质生活条件

65、行政处分的对象是(C)

A.公民 B.法人 C.国家工作人员

D.社会组织

66、国务院有权制定(B)

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地方性法规

67、按照法律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B)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68、法学研究的根本方法(D)

A.

社会调查的方法

B.历史考察的方法

C.语义分析的方法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69、法的科学性是指(C)

A.法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B.法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C.法能够反映客观规律

D.法是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反映

70、在法的本质问题上,以往的法学主张(C)

A.法有阶级性

B.法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以不同的形式否认法的阶级性

D.法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

71、法律的溯及力属于(B)

A.法的地域效力 B.法的时间效力

C.法对人的效力

D.法对事的效力

72、划分部门法的标准之一是(A)

A.法律调整机制

B.根本法与普通法  C.相对稳定的原则

D.法律规范的规定

73、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特点是(A)

A.适用于特定的人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规范性

D.适用于一般的人

74、授权性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在于(A)

A.鼓励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B.命令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C.禁止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D.防止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75、有权制定狭义法律的有(C)

A.国务院 B.地方权力机关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国家行政机关

76、对法律的正式解释包括(D)

A.社会团体的解释 B.律师的解释

C.当事人的解释

D.立法解释

77、普通法法系的特点之一是(B)

A.制定法是法律渊源之一

B.判例是法的渊源之一

C.道德是法的渊源之一

D.赦令是分的渊源之一

78、奴隶主法的特点之一是(C)

A.确认法律上人人平等

B.确认奴隶的权利

C.确认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占有 D.确认自由民的特权

79、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是(D)

A.指导思想不同 B.历史使命不同

C.基本要求不同 D.调整范围不同

80、法律事实分为(A)

A.法律事件

B.法律后果

C.法律责任

D.法律制裁

81、公民的选举权属于(A)

A.政治权利

B.经济权利 C.文化权利

D.民事权利

82、狭义上讲的执法主体指(B)

A.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B.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C.立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D.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83、法的强制力表现在(D)

A.约束人们的思想

B.以思想教育为保障

C.来自人们的内心反省

D.以国家的名义并由专门国家机关所实施

84、处理利益和正义的关系应当坚持(A)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公平优先  C.正义优先  D.

同时优先

85、科学技术与法的关系是(D)

A.法是否进步

B.法是否具有科学性 C.法的实施技术

D.生产力与法之间的关系

86、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法系家主张(A)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所有权社会化

C.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D.保护垄断

87、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之后就成为(C)

A.准用性规范

B.习惯规范

C.技术法规

D.一般规范

88、不属于法的正式解释的是(A)

A.

学理解释

B.立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司法解释

89、马克思主义法学把法的本质归结为(D)

A.神的意志的体现

B.公共意志的体现 C.民族精神的体现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90、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为(A)

A.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 B.法律规范 C.法律概念

D.法律事件

91、不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是(D)

A.宪法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乡规民约

92、属于正式的法律解释的人民法院是(C)

A.各级人民法院

B.高级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专门人民法院

93、本质不同的法律之间存在继承关系的原因在于(C)

A.法的连续性

B.法的稳定性

C.经济条件的连续性 D.政治条件的一致性

94、法律移植是指(D)

A.新法对旧法中的合理因素的借鉴和吸收 B.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全部照搬

C.法的西方化

D.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借鉴和吸收

95、党的政策对法有(B)

A.制约作用 B.指导作用 C.限制作用 D.监督作用

96、经济基础与法的关系是(B)

A.法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反作用于法 B.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法始终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D.经济基础始终与法保持一致

97、授权立法是(C)

A.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就存在的法律渊源 B.封建社会就有的法律渊源

C.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法律渊源

D.奴隶社会就有的法律渊源

98、判断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有效说法的(B)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99、从法律后果来看,法律规则可分为(D)

A.授权性与禁止性规则

B.授权性和命令性规则

C.命令性和禁止性规则 D.肯定性和否定性规则

100、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D)

A.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没有阶级性

B.法律属于上层建筑,道德不属于上层建筑

C.法律是一

种行为规则,道德不是行为规则

D.经济意义上的法律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道德则在无阶级社会中也存在二、多项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以下法律中属于宪法部门的是(ACD)

A.国籍法

B.国际法

C.法官法

D.选举法

E.知识产权法

2、在我国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CE)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法理解释

D.行政解释

E.历史解释

3、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CE)

A.国内法学  B.国际法学   C.理论法学

D.概念法学

E.应用法学

4、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CDE)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违法必究

5、立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是(ABD)

A.从实际出发

B.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预见的原则 C.人人平等的原则

D.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

E.全部接受传统法律文化

6.不是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分类是(ACDE)

A.公法和私法 B.普通法和衡平法 C.普通法和根本法 D.普通法和一般法

E.民法与刑法

7、资本主义法的特征是(ABC)

A.维护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B.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C.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代议制政府

D.维护等级特权

E.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8、法的制定活动的基本形式有(ABC)

A.法的制定  B.法的修改  C.法的废止

D.法的汇编

E.法的继承

9、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BE)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人民当家作主

10、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特点有(CDE)

A.从实际出发

B.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预见的原则

C.强制性

D.严格的程序性

E.权威性和专门性

11.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有(ABD)

A.法律清理 B.法律汇编 C.法律制定

D.法律编纂

E、法律认可

12、我国法律适用的阶段包括(ABCD)

A.调查分析和确认事实  B.确定适用具体的法律规范

C.执行

D.作出决定

E.进行调解

13、有权制定自治条例的机关有(ABD)

A.自治州  B.自治县  C.自治乡

D.自治区

E.特别行政区

14、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AE)

A.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 B.可以做出一定的行为

C.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行为

D.放弃做出一定的行为 E.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

15、属于法的要素的是(ABD)

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条文

D.法律规则

E.法律学说

16.党的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地方有(ABCDE)

A.制定的主体不同

B.表现形式不同 C.适用的对象不同

D.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

E.稳定性和灵活性程度不同

17、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有(ABCD)

A.法律本身的因素 B.环境因素

C.个人因素

D.体制因素

E.政策因素

18、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ABCDE)

A.宪法  B.行政法  C.商法

D.经济法

E.军事法

19、法与原始社会的习惯的区别有(ABCD)

A.由国家制定

B.具有国家强制性

C.具有阶级性

D.以地域划分效力范围

E.是否具有规范性

20、狭义的法的效力包括法律(ABCD)

A.对什么人有效

B.在什么地方有效 C.在什么时间有效

D.对哪些事情有效

E.对哪个国家组织有效

21.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ABCD)

A.引导作用 B.促进作用 C.保障作用

D.必要的制约作用

E、认可作用

2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是指(ABCE)

A.立法上平等  B.守法上平等

C.司法上平等 D.法律的实施上平等

E.法律作用平等

23、普通法法系国家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有(ACD)

A.制定法  B.正义观念  C.习惯法

D.判例法

E.法律学说

24、就法律意识的主体来说,它可分为(ABC)

A.单个人的法律意识   B.群体的法律意识

C.社会的法律意识

D.国家法律意识

E.阶级的法律意识

25、新颁布实施的法对过去发生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属于(CD)

A.法的空间效力

B.法对人的效力 C.法律溯及力

D.法的时间效力

E.法的对事效力

26.从法律的制定到实施这一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ABC)

A.立法学

B.法律解释学 C.法律社会学

D.国内法学

E、国际法学

27、法律责任分为(ABCD)

A.刑事责任  B.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违宪责任

E.经济责任

28、法律监督中的社会监督主体包括(ABCDE)

A.中国共产党  B.社会组织  C.人民群众

D.法律职业

E.新闻舆论

29、法的规范作用表现为(ABCD)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E.暴力作用

30、西方国家两大法系的差别在于(ABCDE)

A.判例法是否为正式的法的渊源

B.是否倾向于采用法典形式

C.普通法法系法官有造法的功能

D.法的基本分类不同

E.法律概念和术语不同

31.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哪些表述不能成立?

(AB)

A.在近代,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是可以相互转移的B.法律制裁是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C.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D.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32.法的指引作用可以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下列哪些表述属于有选择的指引?(BCD)

A.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B.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C.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D.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33.法律秩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法行事而形成的行为有规则和有序的状态。影响法律秩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下列哪些选项?(ABCD)

A.法制方面的因素

B.个人方面的因素

C.环境方面的因素

D.法律本身的因素

34.根据《立法法》的要求,下列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加以规定?

(ACD)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教育制度

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

35.法的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注意下列哪些方面?(ABC)

A.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B.适当的超前性

C.供体与受体之间存在共同性

D.时间的先后性

36、社会主义法产生的根本前提是(A)

A.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B.总结斗争经验的结果 C.批判继承旧法

D.废除旧法

37.下列有关政体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ACD)

A.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政体决定于国体并服务于国体

C.政体可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

D.共和制有议会制、总统制和委员会制主种形式

38.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违法的客体?(ABD)

A.违法行为

B.人和物

C.法律所保护的权益

D.违法行为作用的对象

39。我国宪法对具有特定情况的公民设置专条给予特别保护,其内容包括保障妇女的权利、照顾残疾公民外,还有下列选项中的哪些?(ABC)

A.保障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

B.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C.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

D.保护外国人在华合法权益

40.马某为某大学法律系教授、兼职律师,其在某知识产权案件中作为被告代理人,运用法学理论中的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理论为其被代理人辩护,其意见被法院采纳。其意见属于下列何种性质?(BC)

A.司法解释

B.学理解释

C.非正式解释

D.正式解释

41.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论述,正确的是哪些?(ABC)

A.权利和义务相对立相区别

B.权利和义务相依存

C.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体系和法律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D.法律制度均以权利为本

42.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以下哪几种?(BCD)

A.正式解释

B.限制解释

C.字面解释

D.扩充解释

43.下列选项中的表述,哪些不属于对狭义的法的适用的理解?(ABC)

A.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在具体案件中应用法律的活动

B.法的适用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在具体案件中应用法律的活动

C.法的适用是国家审判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D.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根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44.下列哪些选项内容不属于按照法的效力范围不同所作的分类?(ABC)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母法与子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一般法与特别法

45.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ABD)

A.加强立法

B.严格执法

C.有法必依

D.党的领导

三、填空题(每空1分)

1.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

成文法。

2、法学产生的前提之一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职业 法学家集团。

3、每一法律规范由和

行为模式

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4、法的要素包括

规则、原则和概念三个部分。

5、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

肯定性 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6、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

规范性 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7、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是

氏族。

8、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制定了两个具有宪法性的法律,即1689年的《

权利法案

》和1700年的《王位继承法》

10.法律效力可以分为

规范性 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11.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

法律后果 两个部分构成。

12、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原则和

概念 三个部分。

13、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

授权性 规则、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14、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

否定性 法律后果。

15、原始社会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是

习惯。

16、法国拿破仑主持的法典编纂的立法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法典是《

法国民法典

17、法律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

非规范性 法律文件的效力。

18、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

社会主义法。

1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制定了两个具有宪法性的法律,即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0年的《

王位继承法

》。

20.人民民主专政 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

21.根据法所创制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划分为

成文法 和习惯法两个部分构成。

22、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

确定性 规则、委托性规则准用性规则。

23、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规范性作用和

社会 作用之分。

24、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 和社会主义法。

25、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律主要分为普通法和

衡平法。

26、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

理论法学

和应用法学。

27、首先将正义划分为分配正义和改正正义的人是

亚里士多德。

28、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

法律行为。

29、认为法即人类理性的法学流派是

自然法

学派。

30.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法的效力

渊源。

31.首先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是

亚里士多德。

32、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国家检察机关。

33、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叫做

法学体系。

34、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总称是

民法(或大陆)

法系。

3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实施 的平等。

36、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是制定和

认可。

37、法学产生的条件之一是

立法

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

38、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授权性规则、命令性规则和

禁止性 规则。

39、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主要分为

普通法 和衡平法。

40.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41.狭义的法律是由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制定的。

42、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

古罗马(法)。

43、根据法所规定的内容不同可划分为实体法和

程序法。

44、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叫做

立法体制。

45、市场经济实质上是

法制(或法治)

经济。

46、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目标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7、“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是古代思想家

孟子

提出的。

48、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

准用性 规则。

49、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原则 和概念三个部分。

50.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物质生活条件。

5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

马克思主义

法学。

52、法律推理中的形式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

类比

推理。

53、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通常讲的“

法制国家

”改为“法治国家”。

54、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授权性规则、命令性 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55、我国法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遵循的准则之一是“

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

56、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

应用法学。

57、罗马法学家

乌尔比安

首先提出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学说。

58、“法治”是与“

人治

”对称的。

59、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劳动教养和

行政处分

三种方式。

60.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确定性规则、委托性 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四、名词解释

1、法学体系: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使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法的连续性:同一个政权制定的新法与旧法之间在法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方面应保持一定的继承关系或一定的连贯性。

3、法的渊源

: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是法的一种形式。

4、法律实效: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

5、立法体制: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

6.法律意识: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等。

7、法的稳定性:法在颁布生效以后,它的效力要维持适当的时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8、立法程序: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创制、认可、修改和废除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程序和步骤。

9、军事法规:中央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和规定关于国防建设和军事方面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0.法的执行: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11.法的制定: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12、习惯法:国家虽认可其法的效力,但未以文字符合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13、权利: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权利主体或享有权利的人,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

14、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15.法律汇编: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将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标准汇编成册的活动,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一种形式。

16、地方性法规:地方权力机关及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7、法律清理: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审查、整理,重新确认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18、法的适用: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19、学理解释:一般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多作出的学术性和常识性的解释。

20.立法技术:指在整个立法过程治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体制确立和运行的技术、立法程序形成和进行技术、立法表达技术等。

21.制定法: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的,以文字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22、法律编纂:国家机关将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所有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清理和修改,创新新的规范,修改不适合的规范,废除过时的规范,从而编制成内容和谐一致、体例完整合理的系统化的新法律或法典。

23、义务: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的人,应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

24、司法解释: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25.法律制裁: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26.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组织条例和单行条例。

27、部门法: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28、法定解释: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

29、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对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进行整理使之形成系统的活动。

30.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是我国重要的并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法的渊源。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为法学领域带来了根本变革

答: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分)

再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将趋向于灭亡。(2分)

2.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

答:1、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3、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

答:1、对人的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即不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2分)

4、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答: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当代中国法学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答: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1分)

2、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理论和实践。(1分)

3、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分)

4、贯彻双百方针。(1分)

5、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1分)

6、专业法学工作者对法学所作的努力。(1分)

6、法的规范性作用可分为哪几种作用

答: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

7、如何理解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答: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

8、学习法理学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

答、1、对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或课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分)

2、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2分)

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2分)

9、我国法律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应遵循哪些准则

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

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选择最佳方案。(1.5分)

10、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法律大体上有哪几种

答、1、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如有关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已经基本社会秩序的法律。(1.5分)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1.5分)

3、有关技术规范方面的法律,如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法律。(1.5分)

4、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1.5分)

11、法制一词大体上有哪三种含义

答、1、静态意义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2分)

2、动态意义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改革环节构成的系统。(2分)

3、“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分)

12、西方法律思想史中法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有哪些重要观点

答:1、法本身代表正义,法与正义是等同的。(2分)

2、正义是衡量法(指实在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及正义的准则。(2分)

3、法与正义(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不正义、不道德的法律,只要合法地制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2分)

13、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

答:1、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1分)

2、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1分)

3、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行为实行制约。(1分)

4、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1分)

5、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1分)

6、为法律本身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1分)

14、简述法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答:1、经济原因: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2分)

2、阶级原因: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分)

3、其他原因:随之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比以往的原始社会复杂,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习惯不能适应,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律。还有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人文、地理等因素也有影响。(2分)

15、简述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的作用

答:1、社会主义立法直接确认和保障人权(1.5分)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直接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3、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得以实现的环境发生作用(1.5分)

4、参加国际人权条约,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16.划分部门法的原则

答:1、合目的性原则(1分)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分)

3、适当平衡的原则(1分)

4、相对稳定的原则(1分)

5、重点论原则(1分)

6、辩证发展的原则(1分)

17.法的适用的特点

答:1、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1.5分)

2、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3、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和合法性。(1.5分)

4、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1.5分)

18、广义违法行为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答:违法行为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1分)

由五个构成因素:

1、以违反法律为前提(1分)

2、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1分)

3、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1分)

4、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1分)

5、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的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1分)

19、法律关系客体和分类

答: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3分)

分类:物、精神财富和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3分)

20.科技进步为什么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

答:1、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加以确认(1.5分)

2、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调整(1.5分)

3、参加国际科技经济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法律的保障(1.5分)

4、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可能造成的社会危机需要法律加以防治(1.5分)

21.法的执行的特点

答:1、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1.5分)

2、法的执行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1.5分)

3、法的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4、法的执行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1.5分)

22、立法的特征

答:1、是一项国家机关的活动,是同国家权力紧密联系的活动(1.5分)

2、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职权活动,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专门国家机关的职权活动(1.5分)

3、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1.5分)

4、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1.5分)

23、简述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答:1、经济对社会主义法具有决定作用(1分)

立法应考虑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分)

立法应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1分)

2、社会主义法对经济具有服务作用(1分)

法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并保障其顺利实现,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1分)法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分)

24、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答: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功能是一致的。(1分)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

25、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

26、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

27、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确立起来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2分)

29、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程度不同。(1分)

30、法的价值的特征

答:法的价值的特征: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六、论述题

1、论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

答:1、法律监督的主体。指由谁来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我国的法律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2分)

2、法律监督的客体。指监督谁或谁被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分)

3、法律监督的内容。指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分)

4、法律监督的权力与权利。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与权利。(2分)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2分)

2、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答: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分)

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意志。(2分)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2分)

无论是法或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2分)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2分)

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还要受到阶级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归根到底由阶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相互作用。(1分)

3、法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法的作用的核心。(2分)

2、确认和维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分)

3、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由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统治阶级也可能被迫做出让步,在自己的法律中规定一些保护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这些法律既反映了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的结果,也体现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2分)

4、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也可能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治。(2分)

5、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2分)

4、如何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

答:1、法的产生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2、法的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3、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4、法的许多特点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分)

5、法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1分)

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原理需要注意:

1、法决定于经济基础是从最终意义上说的,其他因素也对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分)

2、法决定于经济基础不是说法可以直接地、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1分)

首先经济基础需要有以法的形式加以表现的要求。(1分)

其次这种要求是通过统治阶级或社会主体的利益表现出来。(1分)

3、强调经济基础的第一性的,法是第二性的,但不能认为在任何条件下法和国家这类上层建筑不能反过来起重要作用。(1分)

总体印象(1分)

5、阶级社会的法和原始社会的习惯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答、1、阶级对立社会的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社会的习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2分)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原始社会习惯一般是自发形成的。它虽然有强制力,但性质与法律的强制性不同。(2分)

3、法的内容,一般地说,是原始社会习惯中没有的。当然最初的法的内容中包括了与原始社会习惯类似的内容。(2分)

4、法适用于管理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原始社会习惯仅适用于同一氏族或部落,即相同血缘关系成员,不以地域为划分标准。(2分)

因此,阶级对立社会的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2分)

6、论述资本主义两大法系的差别

答、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或理论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并存。(2分)

2、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有关制定法的规定,判例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官首先考虑以前的类似案例,并从中找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作为判决本案的法律依据。(2分)

3、法典编纂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一些基本的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的国家一般不采用法典的形式,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法规。(2分)

4、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2分)

5.法律概念和术语方面的差别。两种法系中有自己的特有的概念和术语,这一法系中的概念和术语在另一法系中是没有的。(2分)

6.两大法系的差别已经日益缩小,但由于传统不同,这些差别还将长期存在。(1分)

7、法律效果与法律实效的概念及联系与区别

答:法律实效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2分)

法律效果指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2分)

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分)

1、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一般说来,法律实效是法律效果的前提,只有实现法律实效,才可能实现法律效果。(2分)

2、但是二者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法律虽有实效,即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应有的法律效果,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法律实施的结果违背法的目的和立法者的初衷。(2分)

8、部门法的概念和有哪些特点

答: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3分)

1、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法律部门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2分)

2、各个部门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内容不同,各自相对自成一体。(2分)

3、各个法律部门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由于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不完全相同,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又是相对的,因此,部门法及其结构和内容也会变动。(2分)

4、部门法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根源于一定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但也有人们尤其是立法者的主观活动的注入。(2分)

9、论述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答: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1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1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1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1分)

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方面有重大作用。(1分)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1分)

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1分)

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1分)

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1分)

社会主义法制是保卫社会主义民主的武器(1分)

10、如何实现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

答:民主和法制要相互渗透和融合,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是实现这种渗透和融合的有效途径。(2分)

1、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化(1分)

第一,实行立法的民主化。一方面,立法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权利。(1分)

第二,实行执法和司法的民主化。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的过程成为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另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过程成为依靠人民、争取人民支持和帮助的过程。(1分)

第三,实行守法的民主化。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发扬民主,促使一切组织和个人自觉守法。(1分)

第四,实行法律监督的民主化。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人民群众,来监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1分)

2、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1分)

第一,把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生活、民主权利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获得法律的保障。(1分)

第二,运用法制的力量同危害社会主义民主、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做到有法科依,打击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1分)

第三,使人民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民主权利,国家有哪些方面民主制度受法律的保护,了解自己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1分)

11、论述影响法律实施的各种因素

答:1、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行为受法律调整和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2分)

2、体制方面的因素。指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2分)

3、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责任环境。这些因素对法律实施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2分)

4、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形式方面的因素。内容方面包括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这是法律得到人们自觉拥护和遵守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前提。形式方面主要指立法质量方面要明确、完整、和谐,这些在法律实施中具有主要意义。(2分)

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法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切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2分)

12、论述我国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区别

答: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1分)

法是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共产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1分)

2、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

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犯罪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1分)

3、表现的形式不同。(1分)

法以法律法规等确定性和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政策以纲领、决议等非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1分)

法是公开地、一次性地公布的。政策是不完全公开公布的,有公开的和内部的分别。(1分)

4、调整的范围和社会功能不同。(1分)

法一般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政策可以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1分)

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辨别人们行为是否危害社会,是否违法犯罪的标准。政策是提供区分人们行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标准。(1分)

5、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1分)

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政策有更大的灵活性。(1分)

13、论述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答: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分)

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2分)

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2分)

地方性法规。特定额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在本行政区的范围内有效。(2分)

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分)

行政规章。分为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2分)

国际条约。(2分)

其他法的形式。

14、试论西方法学或法理学的历史发展道路

答: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人类文化比较灿烂的一个历史时代,产生了一大群著名的思想家和学问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广泛和深入地论及或研究了法律问题,阐述了内容丰富的属于法理学范畴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学说。(2分)

古罗马时代。是法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欧洲也是在西方得以正式产生并形成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法学家已经作为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出现,标志着法理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2分)

中世纪时期。西方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基督教神学统治着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2分)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历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资产阶级法学世界现在澎湃而起的各种革命思潮中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他们的法律学说对于创建近代宪政制度、民商制度以及发展国际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分)

19世纪时期。进人19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获得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法治得以确立。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2分)

20世纪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社会自身的进步,出现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部门法。(2分)

15、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答:在法制现代化理论研究中,以法制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通常把法制现代化模式划分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这三种样式。

一是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因社会自身内部条件的逐步成熟而渐进式地发展起来的。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三,民主代议制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成为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支撑力量。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互动发展构成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运作机理。(3分)

二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第一,强大的外部因素的冲击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生成动力。第二,政治变革运动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先导,政府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争取法律主权的斗争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从事法制变革运动的重要目标。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征之一。(4分)

三是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混合式法制现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动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与变革过程。这种模式以中国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征,又兼具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相关属性。二者内在融合,形成独特的混合式的法律发展范型。(2分)

16、2003年3月17日,孙志刚行走在广州街头,突然被派出所收容,20日在广州市收容救急站被殴打致死。其被收容依据的法规是1982年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该法规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影响经济发展为由,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运用法的价值(选择)理论,结合孙志刚案对该行政法规的合理性进行法理分析。

答:法的价值是指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有用性。(2分)

法的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等。(2分)

法的价值选择是指在这几种价值中优先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问题。法的价值选择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社会处于混乱或急需发展的时期,要优先选择秩序和效率,在社会已经稳定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应该优先选择自由和公平。(2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选择秩序与效率,因此,国务院当时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忽视人的自由和公平的意义。当现在的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时期,法律的各项活动更应该注重人的自由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追求。(2分)

孙志刚的案件揭示了,应该对以前限制人身自由的法规进行清除或修改,用更加能够体现人的自由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取而代之。在法的价值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自由和公平,而不是注重秩序和效率。(2分))

第四篇:法理学171答案

《法理学》模拟试卷答案

A卷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以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2 执法——法理学上般指狭义的执法,即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司法责任制度——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行使司法权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应承担责任的一种制度。4 法律继承——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对新的法律制度的的影响和新法制对旧法制的承接和继受。法律责任——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

二、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关系

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在逻辑意义上是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合法后果和违法后果)三要素组成。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各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法律原则分为公理性原则(如法律平等原则、等价有偿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如宪法中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其特点是,它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因此与规则相比,原则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它在明确程度上显然低于规则。但是,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广于规则,因此,原则的适用范围也宽于规则。一条规则只能对一种类型的行为加以调整,而一条原则却调整较为宽阔的领域,甚至涉及大部分社会关系的协调和指引。

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 1 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三、论述题(50分)

1、请阐述《立法法》最新修订内容。(15分)

1)关于授权立法的限制;2)授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3)明确细化“税收法定”原则;4)界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边界;5)加强备案审查;6)对司法机关制定的司法解释加以规范。这方面的规定包括:最高法院、最高检对审判工作、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最高法院、最高检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除最高法院、最高检外,其他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等。

2、请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法治内涵。(15分)

答:第一、在全社会普遍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正义作为法的价值之一,体现了法的基本标准,强调的亦是社会生活中主体的平等和公正,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二者最直接的联系。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更多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崇高精神追求。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无法实现绝对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正义本身亦是一种价值判断,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主体甚至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对现阶段复杂、多元的社会主体而言,何为公平、正义就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只能是国家法律。法律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充分关照了时代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是看得见、摸得着且能实现的。

早在1996年,我国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就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针;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亦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既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亦体现了全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法律分别体现了公平、正义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了丰富的法治内涵。毫不夸张地说,法律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种理想状态的现实途径,亦是唯一可行的途径,结合当前我们要着力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的根本任务而言,其核心还是在于“依法治国”。

第三,要实现法律所规制的公平、正义,彻底根除封建特权主义与官僚主义思想,坚持“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基本前提。然而,我国不具备法治文化的传统,对管理者而言,要从传统的“我说了算”转变为“法说了算”,从传统的“法律仅是管理老百姓的工具观念”转为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信念;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从迷信“青天大老爷”或“动辄以暴力解决问题”转变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难度都是巨大的。我国的法制国家建设搞了1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亦存在法律面前人人不完全平等、许多人包括一些管理者法治观念未得到确立、司法不公正、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等等影响公平、正义实现的问题。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让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对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亦是一种推进。

2、阐述中国法律的主要形式,包括其制定主体、效力层次等。(15分)

答:第一、宪法。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特别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宪法是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国最高的法律渊源。宪法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基本规范组成,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是其它附属的宪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国籍法、国旗法、国徽法、保护公民权利法及其他宪法性法律文件。

第二、法律。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狭义的法律,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专门法)两类。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统称,如刑法、民法、诉讼法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法律。一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种具体社会关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规范性文件的统称。其调整范围较基本法律小,内容较具体,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

第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就有关执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职权的问题,以及依据全国人大的特别授权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文件。

第四、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就地方性事务以及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需要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指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辖区内有效。

第五、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规章。内容限于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的规定,以及相关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第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适用范围是该民族自治地方。

第七、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 4 权。特别行政区同中央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但特别行政区享有一般地方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包括依据全国人大制定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享有的立法权。特别行政区的各类法的形式,是我国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国法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也是我国法的渊源。

第八、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国际条约指我国与外国缔结、参加、签订、加入、承认的双边、多边的条约、协定和其他具有条约性质的文件(国际条约的名称,除条约外还有公约、协议、协定、议定书、宪章、盟约、换文和联合宣言等)。这些文件的内容除我国在缔结时宣布持保留意见不受其约束的以外,都与国内法具有一样的约束力,所以也是我国法的渊源。行政协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府相互之间签订的有关政治、经济、贸易、法律、文件和军事等方面内容的协议。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国家名义签订,后者以政府名义签订。注:我们国家和政府一旦与外国或外国政府签订了条约或协定,所签订的条约和协定对国内的机关、组织和公民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

3、请论述对劳动教养制度存废的意见。(20分)

答:

(1)司法化。要将劳教教养纳入司法审查。劳教教养最让人诟病的就在于劳教基本上由公安机关自己申报、自己批准,“自己当自己案件的法官”,程序上缺乏中立性和公平性。因此,未来的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不能再采用这种公安机关一家审查的方法,而必须引入类似于西方国家那样的司法审查机制,由公安机关搜集证据,并提交法院,由法院来居中裁决是否对当事人采取矫治措施和限制相应的人身自由。同时,参照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让检察机关有权介入监督,当事人对公安机关的违法行为,可以提出控告。

(2)透明化.要坚持“透明化”。劳教教养由于是公安机关一家自报自审,延伸而来的问题是,劳教教养具有不透明性,往往由公安机关暗箱操作,家属和律师难以见到当事人,难以帮助当事人取证,劳教场合形同劳改场合,完全封闭,劳教人员等同于劳改人员。

未来的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应当将程序公开和透明,从当事人被限制人身自由开始,律师就可以介入,律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会见当面人、调查取证,出庭辩护。违法行为矫治场所也应当摒弃封闭性的做法,尝试搞半开放式和开放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实行不同的矫治方式。

5(3)明确化。劳教教养如今成为一个“大箩筐,什么需要都往里装”,公安机关对那些证据不足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劳教了事。一些地方政府更是将上访人员作为劳教的重点,以实现地方“维稳”,唐慧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第五篇:法理学练习题和答案

法理学练习

一、填充题: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P45~47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P46~47

3、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其全部内容的社会规范。P46

4、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谓国家意志其实是(统治阶级意志),法律的内容实际上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所决定的。P43,P44

5、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的方法主要有:法的清理、(编纂)和(汇编)三种。

6、各国对于法的对象效力大致有四种原则,即属人主义原则、(属地主义)原则、(保护主义)原则和综合主义原则。P62

7、法的终止生效,指法从何时起不再有效。通常有(命令)终止和(默示)终止两种形式。

8、所谓法的三要素是指(法律规则)、(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P66~77

9、法律规则有严密的逻辑结构,通常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P69

10、法律规则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公民(许可)如何如何,(必为)如何如何以及禁止如何如何。

11、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可以将法律原则分为(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按照法律原则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法律原则分为(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P75

12、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P78

13、法律部门划分标准的两个方法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14、《国务院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属于(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未成年人保护法》、《红十字会法》属于(社会法)法律部门。P83~87

15、《合同法》、《继承法》属于(民法)法律部门,《教育法》、《律师法》属于(行政)法律部门。P83~87

16、所谓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P103

17、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然人(公民个人))或者(组织(法人))。P114

18、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同时具有法律上所说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P115

19、公民的行为能力是由法律予以规定的,一般都把本国公民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P116 20、法律关系客体应当具有(客观)性、(可控)性、(法律)性和有用性。P116~117

21、依据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P119

22、法律责任的种类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P126~127

23、我国现行的刑事制裁为五刑,即(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P130

24、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P130

25、法的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P148

26、现代资本主义的两大法系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P154

27、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的(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的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P190~192

28、我国的立法程序由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和通过法案)以及公布法律这四个步骤组成。P196~197

29、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P199~201 30、与司法比较,执法具有主体的特定性、内容的广泛性、活动的(单方)性、行为的(主动)性以及执法权的行使具有优益性的特点。P208

31、当代中国执法的基本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以及(效率)原则。P210

32、与执法比较,司法具有专属性、(程序)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特点。P212

33、当代中国的司法主体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P213

34、法律职业是指以(律师)、法官、(检察官)为代表的法律人所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P229

35、氏族是完全按(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内部禁止(通婚)的社会组织形式。P147

36、一般所说的世界五大法系是指中华法系、(欧洲大陆)法系、(阿拉伯)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英美法系。

37、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P150

38、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律主要分为(普通法)和(衡平法)。P155

39、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罗马)法,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总称(大陆)法系。P155

40、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上,法治应当居于(主导)地位,道德顶多只能起(辅助)作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特征的描述是错误的(B)A.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P45

B.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行为规范。(法的本质)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P47 D.法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也只能是人的行为。P45

2、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原则的描述是错误的()A.法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反映了国家的意志。B.国家意志实际上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的意志。C.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D.法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

3、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要素的描述是错误的(D)P66~77 A.法律原则。B.法律规则。

C.法律概念。D.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的三部分之一)

4、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组成部分的描述是错误的(A)A.法律概念(是法的要素之一)B.假定

C.行为模式 D.法律后果

5、下列哪一类属于命令型的行为模式(C)A.不受„„侵犯 B.不得„„ C.应当„„ D.禁止„„

5、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原则划分种类的描述是错误的(C)P75

A.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B.公理性原则与政策性原则。C.政策性原则与实体性原则。(政策性与公理性)D.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

6、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一般分类的描述是错误的(C)P58~59 A.国内和国际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公法和私法 D.根本法和普通法

7、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特殊分类的描述是错误的(A)P59 A.国内和国际法 B.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C.公法和私法 D.衡平法和普通法

8、下列哪一项关于“属人主义”的描述是错误的(C)P62 A.本国人在国内都受本国法律约束。B.本国人在国外都受本国法律约束。C.外国人在国内都受本国法律约束。D.外国人在国外都不受本国法律约束。

9、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空间效力”的描述是错误的(D)P61 A.领土、领空。B.驻外使馆。C.在外的飞机、船舶。D.在外的企业。

10、下列哪项关于我国刑法“法律溯及力”原则的描述是正确的(C)P61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11、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效力等级的描述是错误的(B)P63

A.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B.一般法优于特别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C.新法优于旧法 D.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12、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与权利的关系”的描述是错误的(B)A. 应有权利是法律的基础。B.法定权利是法律的基础。C.应有权利是法定权利的基础。D.法律是法定权利的基础。

13、下列哪一项关于“权利本位”的描述是错误的(C)P99 A.义务来源于权利。B.义务是手段,权利是目的。C.义务决定权利的范围和大小。D.义务是权利实现的保障。

14、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行为”的描述是错误的(B)P103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B.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都是法律行为。C.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15、下列哪一项关于“行为能力”的描述是错误的(C)A.公民的行为能力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分。B.公民丧失行为能力并不意味着丧失权利能力。C.公民丧失权利能力并不意味着丧失行为能力。

D.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意味着同时具有行为能力。

16、下列哪项关于我国法律关系主体的描述是错误的(C)P114

A.中国公民、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B.各种国家机关;各种企事业组织。

C.国家可以作为国际公法关系的主体, 可以成为外贸关系中的债权人或债务人,但是不能作为国内的法律关系的主体。D.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17、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关系的客体的特征”的描述是错误的(C)P116~117(见填空20)A.客观性。B.可控性。C.希缺性。D.有用性。

18、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责任的种类”的描述是错误的(D)P126~127(见填空22)A.民事法律责任。B.刑事法律责任。C.行政法律责任。D.经济法律责任。(违宪责任)

19、下列哪一项关于“归责原则”的描述是错误的(A)P128~129 A.过错责任原则。B.责任自负原则。C.责任相称原则。D.因果联系原则。

20、下列哪一项关于“行政处罚”的描述是错误的(D)P130 A.警告。B.罚款。C.记过。D.劳动教养。

21、下列哪一项关于“行政处分”的描述是错误的()A.警告。B.降级。C.记过。D.开除。

22、下列哪一项关于“免责条件”的描述是错误的(C)P132 A.时效免责。B.自首、立功免责。C.正当防卫免责。D.人道主义免责。

23、下列哪一项关于“正当程序特征”的描述是错误的(D)P137~140 A.角色的分化。B.程序外因素的阻隔。C.直观的公正。D.对立意见的统一。

24、在原始社会里,下列哪种复仇方式是相对最文明的(A)A.“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以命还命。”(同态复仇)B.血族复仇。C.血亲复仇。

D.被害人近亲属对加害人近亲属实施复仇。

25、下列哪一项关于“资本主义法律特征”的描述是错误的(A)P152~153 A.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C.契约自由原则。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26、下列哪项关于我国立法程序的描述是错误的(C)P196~197(见填空28)A.法律议案的提出。B.法律草案的审议。C.法律草案的修改。D.法律议案的通过。

27、下列哪项关于我国立法原则的描述是错误的(C)P199~201(见填空29)A.宪法原则。B.法治原则。C.合理原则。D.科学原则。

28、下列哪一项关于“守法的构成要素”的描述是错误的(B)P203~204 A.守法主体。B.守法客体。C.守法范围。D.守法内容。

29、下列哪项关于“执法的特征”的描述是错误的(C)P208 A.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B.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C.执法行为具有权威性。D.执法活动具有单向性。30、下列哪项关于司法原则的的描述是错误的(C)P214~215 A.司法法治原则。B.司法平等原则。C.司法效率原则。D.司法公正原则。

31、下列哪一项关于司法的特点的描述是错误的(C)P212 A.职权的法定性 B.程序的法定性 C.司法的主动性 D.裁决的权威性

33、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评价标准和原则”的描述是错误的(D)P155 A.生产力标准 B.人道主义标准

C.现实主义原则 D.理想主义原则(历史主义原则)34、1、中国古代将“律”字解释为“均布”,其含义是(A)A.准则。B.刑罚。C.公平。D.正义。

35、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法学家主张(A)P152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所有权社会化。C.国家干预经济发展。D.保护垄断。36、1、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B)P58 A.古希腊 B.古罗马 C.英国 D.美国

37、中国自汉代以后的封建法都是以以下思想为指导的(A)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法理学练习2

一、名词解释: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的行为规范体系。(P47)

2、法的清理: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以一定方式,对一定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其或存或废或修改的专门活动。

3、法的汇编:是指在法的清理基础上,按一定顺序将各种法或有关法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编排、汇编成册。

4、法的溯及力:是指新法颁布后对对在此之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适用的问题。(P61)

5、法律概念:①书: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是认识法律与表达法律的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即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术语。(P66)②百度百科:是指在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6、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或本院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P74)

7、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P78)

8、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发生权利义务联系的中介,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影响和作用的对象。(P116)

9、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P189)

10、执法: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果冻。狭义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本书所讲的执法,是狭义上的执法)(P207)

11、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P211)

12、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P203)

13、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 5 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P94)

14、法律义务: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主体以相对抑制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P94)

15、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无过错、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要求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不赔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实际情况,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与适当补偿的一种责任形式。

16、行政处罚:是由特定的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规定的责任主体所实施的惩罚措施。(P130)

二、简答题:

1、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较,法有哪些基本特征?(P45~47)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2、世界各国在法的对象效力问题上有哪些原则?我国现在在法的对象效力问题上是什么原则?(P62~63)

A1:(1)属人原则(以对象的国籍为标准,具有本国国籍的人和组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本国法的约束。外国人和外国组织在本国境内的活动不受本国法的约束。)(2)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法律对本国领域内的所有人和组织都具有约束力,不论他们是否具有本国国籍。本国人如果不在本国领域内,则不受本国法的约束。)(3)保护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任何人和任何组织,不管他们是否具有本国的国籍,也不管他们是否在本国领域内,只要侵犯了本国的利益,就要受到本国法律的追究。)(4)综合主义原则(以属地原则为主,结合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

A2:我国在法的对象效力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对我国公民的行为的效力。(2)我国法对对外国公民或无国籍的人的行为的效力。

3、简述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名称和内容)(P69~70)

(1)假定条件,是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即规则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 以及什么情境下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

(2)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可以作为、应该作为、不得作为的行为方式,它可以是课以义务的,也可以是授权的。

(3)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指示可能的法律结果或法律反应的部分。

4、什么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哪些类型?法律关系的客体必须具备什么特征?(P116~118)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发生权利义务联系的中介,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所指向、影响和作用的对象。

法律关系的客体有:物;人生、人格;智力成果;行为;信息。

法律关系的客体必须具备:客观性;有用性;可控性;法律性。

5、什么是执法?简述执法的原则和特征(P207~210)

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果冻。狭义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执法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效率原则。

执法的特征: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执法活动具有单方性;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执法权的行使具有优益性。

6、用文字或者图表的方式(任意选择一种方式)表达“法律要素”

7、法治与人治的基本区别是什么?(P330~331)①领导人或者统治者的地位不同。②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③政治和观念基础不同。

8、什么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主要有哪些方面?

无过错责任原则,也叫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律规定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确认责任的准则。

无过错责任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不能由法官或当事人随意扩大适用;其二,适用无过错责任,受害人不须证明加害人的过错,加害人亦不能通过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但原告应证明损害事实及其因果关系;其三,我国实行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出现某些法定免责事由时,有关当事人也可全部或部分免除其民事责任。

一、试论述人权的价值和人权的法律保障

1、人权的价值

人权是人须臾不可离之的东西,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参照点。1)人权是人的利益的度量分界

2)人权是关于公共权力评价的道德标准 3)人权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共同尺度

2、人权的法律保障

没有法律对于人权的确认、宣布和保障,人权要么只能停留在道德权利的应有状态,要么经常面临受到侵害的危险而无法救济。1)人权的国内法保护: 人权的宪法保障 人权的立法保护 人权的行政保护 人权的司法救济

2)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二、试论述“内发型现代化”与“外源型现代化”的定义、内容、特点

1、定义:所谓“内发型现代化”与“外源型现代化”,是从推动“现代化”的动力上区分的。

“内发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是内在的,即来自国家和社会内部的需要,其对于本国和本社会而言处于主动状态;而“外源型现代化”基本动力是外在的,即依靠外来力量(往往是外部压力)的推动,其对于本国和本社会而言处于被动状态。

2、内容:“现代化”从经济角度讲是工业化;从政治角度讲是民主化;从社会领域讲是城市化;在思想价值领域则是理性化的互动过程。因此,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这一过程以某些既定特征的出现作为完结的标志,表明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发型现代化”的国家与“外源型现代化”的国家应该是一样的,至少是大同小异的,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

3、特点:“内发型现代化”模式的国家,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根本原因,其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的内部,并伴随着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以平等、自由、人权作为其价值追求。“外源型现代化”模式的国家的现代化往往是以争取国家主权为起点和最初目的,同时,由于外源型的最初动力不是来自社会内部,因此,其现代化并不是呈现的西方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推进模式,而是政府主导型。

三、什么是法律部门?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有那些?当代我国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哪些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划分标准:①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②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当代我国法律体系主要包括:①宪法及宪法相关法;②民法商法;③行政法; ④经济法;⑤社会法;⑥刑法;⑦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四、试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法制完备、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权力约束、权利保护、人权保障、社会自治等基本特征。

(1)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人民主权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没有人民主权,便没有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就一定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其真实的人民主权与其他法治国家和非法治国家相区别。

(2)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社会活动主体都必须服从法律、遵守法律的规定,而不能超越法律;任何权力都必须几首法律的约束,收到法律的制约。

(3)法制完备。法制完备表现为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而无一遗漏。凡是应有法律制度调整的,均有恰当的法律制度调整;调整不同领域的法律制度应当相互衔接,有机协调;法律制度在执行、遵守、监督中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制度中获得解决的途径;法制有一个调节机制,能适当反映客观需要,进行有效的自我修正。法律制度的完备是法治国家得以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4)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途径。行政具有立法和司法等都不具备的特点。行政能否依法进行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法治。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5)司法公正。司法历来都是以公正作为自己的理想。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司法公正是司法赢得群众信赖的最基本方面。再次,司法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6)权力约束。在权力的约束机制中,最有效的手段当然是法律制度。这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任何权力的行使一般都以法律制度作为根据,并以法律制度作为权力行使的标准与模式;二是在制约权力的规范中惟有法具有国家强制力做保证的特点。

(7)权利保护。权利保护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明显特征。权利的实现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权利受义务的制约;二是权利受权力的制约。

(8)人权保障。人权是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的权利范围与保护程度是一个国家进步与文明程度的表现,是不同类型国家的重要差别。国家由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过程,其实也是人权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国家由非法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的转换,也是人权内容与保护的一次飞跃。人权保障状况是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重要区别之所在。

(9)社会自治。在严格的法治状态之下,国家只管理自己应该管理、也必须管理的事务。社会要处于良性的运行状态之中,就必须将国家与社会适度分离。该由国家管理的事项,国家及其机构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否则就是失职,余光的部门或机构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下载法理学试题库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理学试题库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对象 B.法律书籍 C.法律条文 D.法律现象 2.下列不属于封建制法的有( )A.萨利克法典 B.唐律 C.教会法大全 D.法国民法典......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对象B.法律书籍C.法律条文D.法律现象......

    统计学试题库及答案

    1、统计学和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完全一致的。F 2、运用大量观察法,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观察调查。T 3、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T 4、一般而......

    法理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专科)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法理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法 2.法律义务 3.法律关系 4.法律行为 5.归纳推理 6.法律效力 7.立法 8.立法技术 9.司法 10.部门......

    法理学简答题(附答案)

    法理学简答题(附答案)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为法学领域带来了根本变革 2.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3、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4、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5、当代中国法......

    《法理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划分标准是() A.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B.是否合法C.法律是否予以调整 D.是否具有社会性 2.根据法律效力......

    法理学试题库2考试复习重点资料(5篇)

    法理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 ) A、历史渊源 B.理论渊......

    法理学课件中选择题答案

    1、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 )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