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纺织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考试重点
问答题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请从运行费用、运行管理、处理水质、适用场合等方面比较传统推流式活性污泥法工艺与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工
4.说明什么是活性污泥,其组成和评价指标有哪些?
答:污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黄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
组成: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②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③由原污水夹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Mi);④由污水夹入的无机物质(Mii)。评价指标:(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也称为污泥浓度;(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3)污泥沉降比(SV);(4)污泥体积指数(SVI);(5)泥龄(θc)。
8、理想沉淀池的三个假设条件是什么?
答:①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做等速流动,水平流速为V,从入口到出口的流动时间为t;②在流入区,颗粒沿垂直截面均匀分布并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水平分速等于水平流速V;③颗粒沉到底即认为被去除。
12、什么是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点优缺点?
答:利用厌氧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优点:能耗低,运行费用低:污泥量少;营养盐需要少;产生甲烷,可作为潜在的能源;可消除气体排放的污染;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可承受较高的有机负荷和容积负荷;厌氧污泥可长期保存,添加底物后可实现快速响应。
主要缺点:(1)反应过程较为复杂——厌氧消化是由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协同工作的一个连续的微生物过程;(2)对温度、pH等环境因素较敏感;(3)出水水质较差,需进一步利用好氧法进行处理;(4)气味较大;(5)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好;
13、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优缺点?如何改进?
15、说明两级厌氧处理和两相厌氧处理的区别?
17、试述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⑴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多样化,能够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⑵生物的食物链长⑶分段运行与优势菌属② 处理工艺方面的特征⑴耐冲击负荷,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⑵微生物量多,处理能力大,净化能力强⑶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易于沉降分离⑷能够处理低浓度的污水⑸易于运行管理,节能,无污泥膨胀问题。试简单说明活性污泥法净化污水的基本原理。
答:向生活污水中不断注入空气,维持水中足够的溶解氧,一段时间后污水中形成一种絮凝体—活性污泥,其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构成,易于沉淀分离,使污水澄清。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悬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为主体,在微生物生长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触,使污水净化。其主要构筑物是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需处理的污水和回流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成为悬浮混合液,沿曝气池注入压缩空气曝气,使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并供给混合液足够的溶解氧。这时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然后混合液进入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澄清分离,部分活性污泥回到曝气池,继续进行净化过程,澄清的水排放。由于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不断增长,部分剩余污泥从系统中排出,以维持系统稳定。
进水→曝气池(空气)→二沉池(剩余污泥排除,回流污泥至曝气池前)→出水 31稳定塘有哪几方面的净化作用?影响稳定塘净化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答:(1)净化作用:稀释作用;沉淀和絮凝作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浮游微生物的作用;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作用。
(2)影响稳定塘净化过程的因素:温度、光照、混合、营养物质、有毒物质、蒸发量和降雨量等。37.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污泥厌氧消化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完成整个消化过程,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目前公认的),即水解、酸化阶段,乙酸化阶段,甲烷化阶段。答:温度;酸碱度;有毒物质浓度。38.稳定塘有哪些优缺点?
答:稳定塘的优点:(1)基建投资低 当有旧河道、沼泽地、谷地可利用作为稳定塘时,稳定塘系统的基建投资低;(2)运行管理简单经济,稳定塘运行管理简单,动力消耗低,运行费用较低,约为传统二级处理厂的1/3~1/5;(3)可进行综合利用 实现污水资源化,如将稳定塘出水用于农业灌溉,充分利用污水的水肥资源;养殖水生动物和植物,组成多级食物链的复合生态系统。稳定塘的缺点:(1)占地面积大,没有空闲余地时不宜采用;(2)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如季节、气温、光照、降雨等自然因素都影响稳定塘的处理效果;(3)设计运行不当时,可能形成二次污染 如污染地下水、产生臭气和滋生蚊蝇等。
45.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污水的收集与预处理设备;污水的调节、贮存设备,配水与布水系统;土地净化系统;净化水的收集、利用系统;监测系统。
六、论述题(10分)
4画出A2O法的工艺流程图,并说明其工艺特点(包括优点与缺点)?
11、活性污泥法系统(1)传统活性污泥法
特征:有机污染物沿池长浓度降低,前段混合液中溶解氧浓度低,甚至不足,但池末溶解氧含氧量很充足。
优点:对污水处理效果好,B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适于处理进化程度和稳定程度要求高的污水。缺点:①曝气池容积大,占地多,基建费用高②供氧速度难以与耗氧速度相吻合、适应③对水质水量变化适应性差,运行效果易受水质水量变化影响。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系统,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不同点是污水沿曝气池的长度分散的均衡的进入 优点:①有机污染物负荷以及需氧率得到均衡,缩小耗氧速度与充氧速度的差距
②污水分散注入,提高曝气池对水质水量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
③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沿池长逐步降低,出流混合液的污泥浓度较低,有利于提高二沉池的固液分离效果。
(3)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
特征:二沉池排出的污泥进入再生池内进行曝气,活性恢复后在进入曝气池与污水混合接触,降解有机污染物,一般将曝气池的容积的1/4作为再生池。
优点:B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由于回流污泥活性完全恢复,在曝气池内的反应迅速而充分。(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特征:将活性污泥对有机物降解的吸附于代谢两个过程分别在各自的反应器内进行。优点:①污水与活性污泥接触时间短,吸附池与曝气池容积之和小
②对于水质水量的冲击负荷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问题:处理效果低于传统法,不宜处理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的污水。
12、氧化沟
(1)工作原理与特征:
在构造方面的特征:①环形沟渠状,平面多为椭圆形或圆形;②进水装置简单。
在水流混合方面的特征:流态上介于完全混合和推流之间,有利于活性污泥的生物聚凝作用,将其分为富氧区和缺氧区,可以进行硝化反硝化,取得脱氮效应。
在工艺方面的特征:①可考虑不设初沉池,有机性悬浮物在氧化沟内能达到较好的好氧稳定程度;②可考虑使氧化沟与二沉池合建,省去回流装置;③BOD负荷低,对水温水质水量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污泥龄高,污泥产率低。
(2)常用氧化沟:卡罗赛氧化沟,交替工作氧化沟,二沉池交替运行氧化沟系统,奥巴勒型氧化沟系统,曝气-沉淀一体化氧化沟,13、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SBR工艺)
特征:①不用设置调节池;②SVI值低,不发生污泥膨胀;③通过对运行方式调节,能脱氮除磷;④应用自控仪表,实现全自动化;⑤运行管理得当,水质优于连续式;⑥采用集有机污染物降解与混合液沉淀于一体的反应器-间歇曝气曝气池,系统组成简单。
工作原理:流入,反应,沉淀,排放,待机(闲置)五个工序在同一个曝气池内进行、实施,有机污染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解。(连续式推流曝气池内有机污染物是随着空间降解)。
14、AB法污水处理工艺(吸附-生物降解工艺)
主要特征:①全系统分为预处理段,A段,B段等3段,不设初沉池;②A段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B段由曝气池和二沉池组成③A、B段各自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两端完全分开,每段有适于本段水质特征的微生物种群。
A段:负荷高,产泥率高,主要依靠微生物吸附作用,对负荷、温度、pH值以及毒性有一定适应能力 B段:以生物降解为主,冲击负荷不影响,污泥龄长,曝气池容积可以减小40%,以A段为首要条件。
dC15、提高的方法:(1)提高KLa值,加强液相主体的紊流程度,降低液膜厚度,加速气、液界面dt的更新,增大气、液接触面积等;(2)提高Cs值,提高气相中的氧分压。
18、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城市污水一般使用同步陪驯法)(1)异步陪驯法:先培养后驯化
(2)同步陪驯法:培养与驯化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3)接种法,利用其他取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在进行适当培驯。
19、活性污泥系统运行效果的检测项目:
(1)反映处理效果的项目:进出水总的和溶解性的BOD、COD,进出水总的和挥发性的SS,进出水的有毒物质;(2)反映污泥情况的项目:污泥沉降比SV%,MLSS,MLVSS,SVI,溶解氧,微生物观察等(3)反映污泥营养和环境条件的项目,氮、磷、pH、水温等。20、活性污泥法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况
(1)污泥膨胀,主要是由丝状菌大量繁殖引起的,也有由污泥中结合水异常增多导致的污泥膨胀。(2)污泥解体,导致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有运行中的问题,也可能是由于污水中混入了有毒物质。(3)污泥腐化,二沉池中有可能由于污泥长期滞留而产生厌气发酵生成气体H2S,CH4.,从而使大块污泥上浮,腐化变黑,产生恶臭。
(4)污泥上浮,不是由于腐败造成的,而是由于在曝气池内污泥泥龄过长,硝化进程高,在沉淀池底部产生反硝化,氮脱出附于污泥上,污泥比重降低,整块上浮。
泡沫问题,主要原因是污水中存在大量合成洗涤剂或其他起泡物质。
1、生物膜处理法的主要特征
(1)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①参与净化反应微生物多样化②
生物食物链长③能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④分段运行与优占种属
(2)处理工艺方面的特征:①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②污泥沉降性能好,宜于固液分离③能够处理低浓度废水④易于维护运行、节能。
2、生物滤池
(1)概念:生物滤池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经较原始的间歇砂滤池和接触滤池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技术。
(2)类型: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3、生物转盘
原理:生物转盘由盘片,接触反应槽,转轴,以及驱动装置所组成。传动装置驱动转盘以较低的线速度在反应槽内转动,转盘交替的和空气与污水接触一段时间后,转盘上附着一层栖息着大量微生物的生物膜,微生物种属逐渐稳定,新陈代谢功能也逐步发挥出来,达到稳定的程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微生物膜所吸附降解。转盘转动离开污水与空气接触,生物膜上的固着水层从空气中吸收氧,传递到生物膜和污水中,使溶解氧含量达到一定浓度,甚至饱和。
特征:①微生物浓度高;②生物相分级,对有机污染物降解非常有利;③污泥龄长,有硝化反硝化功能;④耐冲击负荷;⑤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的食物链较长;⑥不需要曝气,污泥也无需回流,节能;⑦不存在产生污泥膨胀的麻烦,便于维护管理;⑧不产生池蝇,不出现泡沫产生噪音,不存在二次污染现象;⑨是完全混合型的。
缺点:受气候影响较大,顶部需要覆盖,有时需要保暖;
所需的场地面积一般较大,建设投资较高
5、对填料的要求:
(1)、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
(2)、应当有一定的生物膜附着性,形状规则、表面粗糙度、亲水性等要求;
(3)、经久耐用,不溶出有害物质,不产生二次污染
(4)、货源充足、价格便宜,便于安装
第六章 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
1、菌藻共生体系是稳定塘内最基本的生态系统,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作用则是辅助性的,它们的活动从不同的途径强化了污水的进化过程。
2、稳定塘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1)稀释作用;(2)沉淀和絮凝作用;(3)好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4)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5)浮游生物作用;(6)水生维管束植物作用。
3、好氧塘、厌氧塘、兼性塘的差异(因水的深度,阳光照射而异)
好氧塘:(1)定义:全塘皆为好氧区;为使阳光能达到塘底,好氧塘的深度较浅。(2)应用:好氧塘多应用于串联在其他稳定塘后做进一步处理,不用于单独处理。
兼性塘:(1)定义:兼性塘的上层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大气复氧作用而含有较多溶解氧,为好氧区;中层则溶解氧逐渐减少,为过渡区或兼性区;塘水的下层则为厌氧层;塘的最底层则为厌氧污泥层。(2)应用:如果兼性塘作为第一级,则要求一定的预处理措施(与厌氧塘相同);兼性塘要求BOD:N:P=100:5:1 厌氧塘:(1)定义:有机负荷高,整个塘无好氧区;(2)应用:常置于塘系统的首端,以承担较高的BOD 负荷。
4、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涵义: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属于污水自然处理范畴,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污水投配在土地上,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净化过程,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工艺类型:慢速渗滤处理系统,快速渗滤系统,地表漫流处理系统,湿地处理系统,人工替流湿地处理系统
第七章 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
1、生物脱氮原理 1)氨化与硝化
含氮化合物在水中的转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氨化反应,即有机氮化合物,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的过程; 第二阶段的硝化反应,是指在硝化菌的作用下,氨态氮进一步分解氧化。
硝化过程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在亚硝化菌的作用下,使氨(NH4)转化为亚硝酸氮。继之,亚硝酸氮在硝酸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氮。
2)反硝化,反硝化反应是指硝酸氮(NO3-N)和亚硝酸氮(NO2-N)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气态氮(N2)的过程。
2、硝化反应的条件与各项指标(1)好氧状态:DO≥2mg/L;
(2)消耗废水中的碱度:废水中应有足够的碱度,以维持PH值不变。
(3)污泥龄θC≥(10-15)d。必须大于自养型硝化菌最小的世代时间,否则硝化菌的流失率将大于净增殖率,将使硝化菌从系统中流失殆尽。(4)BOD5≤20mg/L。
(5)适宜温度是20~30°C。
3、反硝化反应的条件(即影响反硝化反应的环境因素)
(1)溶解氧:DO<0.5mg/L。反硝硝化菌以在缺氧—好氧交替的环境中生活为宜。
(2)碳源:BOD5/TN≥3-5,否则需另投加有机碳源,目前反硝化投加有机碳源一般利用原污水中的有机物。
(3)在缺氧-好氧中,反硝化产生的碱度可补偿硝化消耗碱度的一半左右。
4、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脱氮系统(A/O法脱氮工艺)
目前,A/O 工艺是实际工程中较常见的一种生物脱氮工艺,其主要特点是将反硝化反应器放置在系统之首。
1)A/O法的流程:硝化反应器内的硝化液一部分回流至反硝化池,池内的反硝化脱氮菌以原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以硝化液中NOX中的氧作为电子受体,将NOX-—N还原成N2,不需外加碳源。2)A/O法的特征:(1)设内循环系统,向前置的反硝化池回流硝化液。(2)反硝化池还原1gNOX—-N产生碱度,可补偿硝化池中氧化1gNH3—N所需碱度的一半,所以对含N浓度不高的废水,不必另行投碱调PH值。(3)反硝化池残留的有机物可在好氧硝化池中进一步去除。
5、生物除磷原理
1)聚磷菌:该菌在好氧环境中竞争能力很差,然而它却能在细胞内贮存聚β羟基丁酸(PHB)和聚磷酸菌(Ploy-P)。
2)聚磷菌在厌氧环境中,它可成为优势菌种,吸收低分子的有机酸,并将贮存于细胞中的聚合磷酸盐中的磷水解释放出来。
3)聚磷酸菌在其后的好氧池中,它将吸收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能从污水中变本加厉地过量地摄取磷,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细胞合成所需磷量,降磷以聚合磷酸盐的形式贮藏在菌体内而形成高磷污泥,通过剩余污泥排出。所以除磷效果较好。
6、A-A-O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原理
在首段厌氧池进行磷的释放使污水中P的浓度升高,溶解性有机物被细胞吸收而使污水中BOD浓度下降,另外NH3-N因细胞合成而被去除一部分,使污水中NH3-N浓度下降,但NH3-N浓度没有变化。
在缺氧池中,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将回流混合液中带入的大量NO3--N和NO2--N还原为N2释放至空气,因此BOD5浓度继续下降,NO3--N浓度大幅度下降,但磷的变化很小。在好氧池中,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其浓度继续下降;有机氮被氨化继而被硝化,使NH3-N浓度显著下降,NO3--N浓度显著增加,而磷随着聚磷菌的过量摄取也以较快的速率下降。
4、厌氧消化理论,1979年,伯力特等人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种群,提出了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是当前较为公认的理论模式。
第一阶段是在水解与发酵细菌作用下,使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脂肪水解与发酵转化成单糖、氨基酸、甘油及二氧化碳、氢等。
第二阶段,是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把第一阶段的产物转化为氢、二氧化碳和乙酸。由乙酸形成的CH4约占总量的2/3,由CO2还原形成的CH4约占总量的1/3.第三阶段,菌种是产甲烷菌,属于绝对的厌氧菌,主要代谢产物是甲烷。
5、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1)温度因素,甲烷菌对于温度的适应性,可分为两类,中温甲烷菌(30~36°C),高温甲烷菌(50~53°C),两区之间的温度,反应速度反而减退。
(2)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污泥龄)与负荷,其中,消化池的投配率是每日投加新鲜污泥体积占消化池有效容积的百分数。(3)搅拌和混合(4)营养与C/N比(5)氮的守恒与转化
(6)有毒物质,其中有毒性作用的阴离子是S2,消化液中过多的H2S降低CH4产率
(7)酸碱度和pH值和消化液的缓冲作用
6、两级厌氧消化:是根据消化过程沼气产生的规律进行设计,目的是节省污泥加温与搅拌所需的能量。
1.什么是污泥膨胀?污泥膨胀的原因是什么?控制方法
答: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颜色也有异变,这就是“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主要是丝状菌大量繁殖所引起,也有由污泥中结合水异常增多导致的污泥膨胀。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梯度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控制方法:一类是临时控制措施,另一类是工艺运行调节控制措施,第三类是环境调控控制法。(2)污泥解体(3)污泥腐化(4)污泥上浮:缺氧状态下,污泥反消化产生的气体促使污泥上浮(5)泡沫:化学泡沫和生物泡沫(6)异常生物相
2.说明什么是活性污泥,其组成和评价指标有哪些?
答:污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黄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
组成: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②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③由原污水夹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Mi);④由污水夹入的无机物质(Mii)。评价指标:(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也称为污泥浓度;(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3)污泥沉降比(SV);(4)污泥体积指数(SVI);(5)泥龄(θc)。3.塔式生物滤池的工艺特征是什么?
高负荷率,滤层内部的分层。生物滤池多程圆形。4.简述氧化沟的工艺特征。
有机性悬浮物在氧化沟内能够达到好氧程度;无需回流装置;对水温,水质,水量有较强的适应性;污泥龄长,可进行反硝化脱氮效应;污泥产率低,勿需再进行硝化处理。5.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净化机理包含哪些过程?
物理过滤;物理吸附和物理化学吸附;化学反应与化学沉淀;微生物代谢下的有机物分解。6.请作出城市污水处理的典型流程
7.解释生物脱氮原理
(1)氨化反应: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将化合态有机氮转变为铵态氮(2)亚硝化、硝化反应:在亚硝化细菌作用下将NH3-N转化为NO2-N,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一步氧化为NO3-N(3)反硝化:在厌氧条件下,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将NO3-N、NO2-N还原成N2排出。
8.氧垂曲线:污水排水水体后,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故称为氧垂曲线。
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溶解氧曲线呈下降趋势;
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为溶解氧曲线最低点,即临界亏氧点或氧垂点;
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溶解氧曲线呈上升趋势
氧垂曲线方程的工程意义:(1)用于分析受有机物污染的河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动态,推求河流的自净过程以及其环境容量,进而确定可排入河流的有机物的最大限量。(2)推算确定最大缺氧点即氧垂点位置以及到达时间,依次制定河流水体防护措施。
9.简述双膜理论
在曝气过程中,氧分子通过气,液界面由气相转移到液相,在界面的两侧存在着气膜和液膜,气体分子通过气膜和液膜的传递理论。
10.生物转盘基本构成及适用条件
主要组成部分有转动轴、转盘、废水处理槽和驱动装置等。适用条件:小流量高浓度的生物性废水,它不仅适用于处理医院的生活污水,皮革污水,屠宰废水,对合酚废水也可以处理。计算题(包含部分问答题答案)
1、污泥含水率:污泥中所含水分的重量与污泥总重量之比的百分数称为污泥含水率。
V1/V2=W1/W2=(100-p2)/(100-p1)=C2/C
1p1、V1,W1、C1—污泥含水率为p1时的污泥体积、重量与固体物浓度 p2、V2,W2、C2—污泥含水率为p2时的污泥体积、重量与固体物浓度 例题:污泥含水率从97.5%降低到95%时,求污泥体积
V2V1100P10097.51V11/2V1
100P2100953.污泥容积指数SVI(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又称为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Ma+Me+Mi+Mii(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MLVSS= Ma+Me+Mi,(其中,活性污泥起作用的是Ma)(3)污泥沉降比SV,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以%表示。(4)SVI。在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经过30min静沉后每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计。
SVI混合液(1L)30min静沉所形成的活性污泥容积(mL)SV(mL/L)
混合液(1L)中悬浮固体干重(g)MLSS(g/L)
三、简答题
1.在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中,为什么将缺氧池置于好氧池之前? 简单版
缺氧池在前,污水中的有机碳被反硝化菌所利用,可减轻其后好氧池的有机负荷,同时,有利于好氧池中发生硝化反应。课本版
(1)缺氧区的反硝化反应产生碱度课补充好氧区的硝化反应之需,约可补偿硝化反应所消耗碱度的50%左右;
(2)利用原污水中的有机物,无需外加碳源;
(3)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可以节省后续曝气量,而且反硝化细菌对碳源的利用更广泛,甚至包括难降解的有机物;
(4)缺氧池可以有效控制系统的污泥膨胀。
2.生物滤池中的滤料要满足什么要求?(1)能为微生物附着提供大量的面积;(2)使污水以液膜状态流过生物膜;
(3)有足够的空隙率,保证通风(即保证氧的供给)和使脱落的生物膜能随水流出滤池;(4)不被微生物分解, 也不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有较好的化学性能;(5)有一定的机械强度;(6)价格低廉。3.何谓活性污泥法?画出其基本工艺流程并说明各处理构筑物的功能作用。
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活性污泥法处理流程具体流程见下图:
各处理构筑物的功能作用:
初次沉淀池,主要作用去除污水中的SS,并对BOD有一定的去除作用(20~30%)。曝气池,主要作用去除污水的有机物,以及起搅拌作用使混合液呈悬浮状态。二次沉淀池,从曝气池出来的混合液在二次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并对污泥进行适当的浓缩。
4.污泥沉降比,污泥指数,污泥浓度三者关系如何?试叙其在活性污泥运行中的重要意义。SVI(污泥指数)=SV%×1000/MLSS g/L。污泥指数SVI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为50~150,污泥指数MLSS一定的情况下,可计算出30分钟沉降比SV%,故可通过测定30分钟沉降比,很简便地判定曝气池内污泥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第二篇:武汉工程大学考研《水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考研《水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01133080
英文译名: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监察
要求先修课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工原理及设备
考试时间: 3小时
分数: 150分
教材:高廷耀、顾国维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上、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
1.王郁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2.彭党聪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第3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年
3.孙体昌,娄金生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4.(德)Wiesmann,盛国平,王曙光译.废水生物处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5.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李旭东杨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考题类型:客观题70分;主观题80分
考试内容:
第一章总论
1、废水污染源、污染物分类及危害、水质指标的表征
2、废水可生化性概念及其应用
3、河流自净机理及其数学模型
第二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1、水质、水量的调节原理。
2、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及理想沉淀池的理论。
3、气浮的原理、气浮条件、沉淀池、气浮池的设计
4、过滤理论、普通快滤池的构造及其配水系统。
第三章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
1、胶体的特性与结构、胶体的脱稳与凝聚机理
2、混凝剂、助凝剂种类及作用,影响混凝效果因素
3、混凝工艺过程及设备的设计
4、化学氧化法、化学还原法的原理,电解氧化还原法、电解凝集与浮上的原理
5、氯氧化、空气氧化、湿式氧化、臭氧氧化、超临界水氧化的原理
6、化学沉淀原理及方法
7、酸性、碱性废水的中和工艺过程
8、国内、外化学处理方法前沿
9、吸附的基本理论、吸附剂及其再生、吸附工艺与设计
10、离子交换的基本理论、离子交换平衡、离子交换速度
11、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工艺、设备及计算
12、膜传质机理以及电渗析、反渗透、超滤、液膜的原理
13、电渗析器的构造、电渗析的操作控制、电渗析除盐的设计计算、反渗透装置、反渗透工艺流程及操作
14、汽提法、萃取法、蒸发法及结晶法的原理
15、吹脱设备、汽提工艺、萃取剂及萃取工艺设备、蒸发设备。
16、水垢腐蚀原理及其控制、水质稳定剂、杀生剂种类及作用。
17、超临界处理技术的原理
第四章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1、微生物新陈代谢及生长的影响因素
2、酶反应动力学、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废水生物处理基本数学模型
3、废水生化反应的速度和级数
4、废水可生化性、可生化性的评价方法
5、废水处理反应器及动力学基础
6、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脱氮除磷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活性污泥法
1、活性污泥的形态与活性污泥微生物
2、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与基理
3、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
4、活性污泥净化反应影响因素与主要设计、运行参数
5、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与曝气池的工艺参数
6、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影响因素及主要设计、运行参数
7、氧传递原理、氧转移的影响因素、曝气的方法与设备
8、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管理(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运行效果的检测、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异常现象与控制措施)
9、二沉池的结构和设计
10、国内、外生物处理方法前沿,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第六章生物膜法
1、生物膜法基本原理及特点、底物利用基本方程
2、生物滤池的数学模型、生物过滤法的基本流程与分类、生物滤池系统的设计计算,生物转盘的设计计算
3、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工作原理、构造
4、生物转盘处理设备、运行管理
第七章厌氧生化法
1、厌氧法的基本原理、厌氧消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厌氧法的影响因素
2、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厌氧消化过程动力学、厌氧产气量计算、厌氧设备的运行管理。
3、国内、外生物处理方法前沿
第八章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
1、稳定塘的分类、工作原理
2、土地净化机理、基本工艺
第九章城市污水回用
1、污水回用深度处理工艺(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溶解性无机物去除、消毒处理、氮、磷的去除)
2、污水回用处理技术方法和回用系统
3、污水回用安全措施
第十章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1、污泥的来源与特性、污泥化学调理、热调理、淘洗
2、初次沉淀池污泥量计算、剩余污泥量计算、污泥浓缩计算
3、污泥消化原理及消化池设计计算
4、污泥浓缩方法、污泥脱水方法
5、污泥的最终处置
第十一章污水处理厂设计
1、污水处理厂设计原则(平面布置、高程布置等)
2、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
3、污水处理厂设计程序、流程选择、参数选择
4、工程验收和调式
第十二章排水沟道水力学
1、排水体制、沟道水力学设计原则、设计要素
2、沟道水力学计算、均匀流水力学计算基本公式
3、污水流量确定、污水沟道水力学设计。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第三篇:武汉纺织大学市场营销考试重点
简答题
1、企业如何实现顾客忠诚?
答:1.坚持顾客导向的营销观念2.与顾客建立长期良好的互信关系3.科学把握顾客价值构成及其变化趋势,通过高顾客价值实现顾客忠诚4.推行全面质量管理5.提高顾客满意度6.塑造差异化企业形象。
2、试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或行业的角度对竞争者进行分析?
答:从消费者需求满足的角度分析,竞争者包括:愿望竞争者: 即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愿望,与企业争夺同一顾客购买力的所有其它企业;平行竞争者:即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满足购买者某一种愿望的企业;形式竞争者:即提供同种但不同型号的产品,满足购买者某种愿望的企业;品牌竞争者:即提供同种产品的各种品牌,满足购买者的某种愿望的企业。
从行业角度来看,主要的竞争者包括:
(一)行业潜在的进入者;
(二)行业内竞争者;
(三)替代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四)供应商;
(五)购买者。
3、消费者购买决策包括哪些基本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企业的任务是什么?
答:1.确认需要:现实需要、潜在需要及变化趋势。2信息搜集:消费者信息来源及各来源影响程度。3.评估选择:产品属性、品牌信念、效用要求、评价模式。4.购买决定:他人态度、意外情况、购买决策内容。5。购后行为:购后使用与处置、购后评价、购后行为。
4、市场营销调研的过程与步骤?
答:1.确定问题和调研目标。2.制定调研计划。3.收集信息。4.数据整理信息分析。5.撰写调研报告。6.评估调研结果。
5、产品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可供选择的营销策略?
答:引入期:企业投入市场的产品一般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竞争者尚少,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探测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反应,这时消费者对产品的式样尚不很重视,企业宜采用无差异市场战略。成长期和成熟期:竞争者日渐增多,企业为了在激烈竞争中取胜,宜采用差异性市场战略。衰退期:企业为了维持和延长生命周期,集中力量对付竞争者,则宜采用集中性市场战略。
6、有效的市场营销目标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答:1.市场细分:选择细分变量并细分市场,勾勒细分市场的轮廓.2.市场目标化评估每个细分市场的吸引力,选择目标细分市场.3.市场定位;:为每个目标细分市场研究可能的定位观念,选择、发展和传播所挑选的定位观念。
第四篇:武汉纺织大学教务处
1.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尚钢)2.专业嵌入产业链 产业哺育专业群——武汉纺织大学专业建设进展(黄运平
姜明华 李德骏 张昌)
3.专业嵌入产业链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黄运平姜明华 郑天才
陶学文)
4.基于学生发展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黄运平陶学文 李德骏 张昌)
5.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李德骏 胡琳琳)6.湖北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调查分析(张昌 黄少年)7.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卢玮 肖乃涛)8.构建“五评”工作体系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唐强 李德骏 姜明华 张昌)9.基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调查的本科教育学情状态分析——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陶学文 张昌)
10.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程鸣 郑天才 张昌)11.提高摄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策略(潘强)
12.普通本科院校健美操俱乐部化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邬春蓉)13.党支部管理发展中的“立德树人”(彭慧)
14.高等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刍议(刘红玲)15.《中国服装史》教学策略的研究(李斌 李强)
16.高分子(纤维)材料与工程专业集成教学研究与探索(刘洪涛 左丹英 顾绍金 王小俊 甘厚磊 王罗新)
17.音乐对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影响(徐斐)18.I_or_me---英美概况课程改革(施海霞)
19.“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陈佳)20.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陈晶晶)21.高教改革背景下开展大学数学通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陈园)22.创新教育下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管薇)23.大学体育课太极拳双语教学的探索实践(章红)24.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评估标准的探索(刘婧 陈韵如)25.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教学(周冬梅)
26.微学习在纺织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吴金红 黎继子)27.行业性高校国际教育资源优化与引进问题研究(黎继子 计臣)
28.纺织院校非纺织类专业纺织特色教育的调查与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李强 李建强 李斌 武继松)
29.非织造专业的多级实习中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研究(陈悟 韦炜 王训该
李建强 武继松 张尚勇 张如全)30.服装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课程CBI主题教学模式的探索(陈韵如 马惠芝)31.工科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模式的研究(王东 黄承义 袁子厚)32.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渗透研究(郭健勇 赵光欣 陈飞明
冯存芳)
33.轻化工程专业课程群整合式教学初探(崔莉 朱平姜会钰)34.阳光体育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优化(汪青)35.《非织造布》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刘菁)
36.略论服装艺术设计教学中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张 丹)37.文献检索课对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的作用分析(康存辉)38.会话活动在口语强训课堂中的应用(刘珊)39.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苏 勇)40.基于交互与跨学科的语境式教学(张贤根)41.基于语块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策略研究(刘明芳)42.技术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分析(魏雄)43.讲授《外贸英语函电》的几点体会(刘嵩 杨 波)44.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牛珺瑛)
45.地方行业院校金融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公司金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张家胜)
46.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韩谷静 张国琴 田裕康
赵光欣)
47.结果导向型实战型期货投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世宗 王济平)48.论教育的本质及其生成(杨家友)
49.论适应学分制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万 立)
50.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汪书路 朱丽霞)51.能力本位的绘画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严珺 计臣)52.嵌入纺织产业链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胥朝阳)
53.驱动假设理论浅释——简述文秋芳教授论新世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庄小华)
54.三大教育理论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祝建军)55.探讨有声资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徐涓)
56.项目教学法在学习PLC定时器及计数器课程中的应用(乔桥)57.行业类院校嵌入“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叶茂升 董继华)58.教学心得及对当前媒介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闫霞)59.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魏媛媛)60.装饰绘画课程中特殊技法的探索与实践(常芳)61.资产评估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程阳春)62.语法翻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正确定位(李燕芬)
63.基于自主研发的图形系统MathGS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罗娟 方文波
王丽 刘红玲 李丽 陈晶晶 罗进)
64.“以学生为中心”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卢记军 黄平
张昌)
65.《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及思考(欧贵兵)66.《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柯宗俊)67.诵读教学的模因理据—— 传统教学法的理性回归(柯细香)68.CPA审计学教学方法创新探讨(周萍)
69.财税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现模式研究(段丁强 李正旺)70.《信号与线性系统》中冲激信号t的教学探讨(杨亚莉)
71.从“输出驱动”角度诠释BP英文辩论对培养语言输出技能的作用(吴志杰)72.从考研试题中的极限问题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董敏)73.从文字与语言要素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汤勤)74.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意义协商的策略研究(刘丹)75.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张平)76.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方法研究(钟蔚)77.高校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教育协调发展研究(李志坚)78.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徐春枝)
79.高校摄影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刘虹弦)
80.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俱乐部建设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张卫东)81.工程师培养的若干问题思考——以卓越工程师为例(李建强 熊铮 陈晓林)82.关于大学生英语周记的研究(刘子英)
83.从大学英语课文看有关弱势群体的圣经价值观(刘子英)84.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高燕)
85.国贸专业“三位一体”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袁永友)86.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经济思维培养探索(吴荣)87.轻化工程专业化学类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赵瑾朝 吕少仿 朱平)88.基于CDIO模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何儒汉 陈佳 马宁 孔维广 苏勇)89.基于ESP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多维研究(周丹)90.基于错误分析EFL教学体系建构(欧阳美)91.基于工程观点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教学过程优化的研究(顾绍金 刘洪涛
左丹英 王罗新)92.基于合作学习的项目小组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赵晖 杨莉 张大捷 邹先玉)9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轻化工程(染整方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姜会钰
李伟 权衡)
94.基于情绪智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陈宇兰)
95.基于学科竞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吴英 倪武帆周灏)
96.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的特点与教学设计(孔维广)
97.论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入(张丽)98.服装设计课程的调研过程解析——以丝绸服装设计调查问卷为例(张元美)99.实践取向的《非织造布》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邹汉涛 张如全 张明 黄菁菁)100.基于CBI的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柯群胜 钱茂华)101.结合产学研,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张大捷)102.开放型工程力学实验室的创新建设(唐令波)103.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李秋艳)104.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讨(杨莉
赵晖 陈海英)105.具备“准精算师”基本素质金融数学人才培养实践及探讨(刘桂东 何小亚
刘杰 欧贵兵)106.对工科院校数学系开展具“准精算师”素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刘杰刘桂东何小亚欧贵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唯物史观教育--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的新视角(刘艳 万文)107.论外语案例教学与多媒体环境(刘 辉)108.浅析国外大学课程考核方式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以中英曼大纺织工程合作项目为例(邵嘉)
109.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培养非织造专业人才中的应用(韦炜 张如全 李建强 武继松 张雷)110.论以人性为基础的德育(张飞)111.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陆振帮)112.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刘雅婷)113.日本国立大学纺织教育的改革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启示(张如全吴英 王成国)114.跨媒体、跨学科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荣建华 刘艳 张晓静)115.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马宁 同小军 夏定纯 魏雄)116.生产线平衡分析与改善的案例教学---童车装配生产线(余联庆 金璐璐 李琳 王成然 杜利珍)117.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方法探讨(陈旭辉 杨红云 朱萍)118.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姜铁汉)
119.广告创意课程中整合学习环境建设的探索性研究(望海军)120.我校《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吴静 王罗新 周应山 陶咏真)
121.对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思考——以武汉纺织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澳项目为例(黎杨)
122.新型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以制鞋工艺学课程为例(陈婷)
123.行业背景高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理念及实现模式的思考―――以武汉纺织大学经济类通用性专业为例(董继华)
124.英语教学导入形成性评价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吴定祥)125.性别教育在文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索(李凤兰)126.优化教学计划管理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熊铮)127.有效教学理论对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周文静)128.构建金融IT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赵君)129.针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课(郭海燕)130.针织纬编学课程教学研究与试题结构创新实践(潘鄂菁)
131.国内期刊“研究性教学(或研究型教学)”主题研究综合分析(周 辉)132.自由与严谨并存——浅析法国高等艺术教育理念(陈静 胡晓东)133.有关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再思考(张晓静)
134.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方法的探析
——以襄阳地区为例(万文 刘艳)
135.《汉语教程》中的离合词教学策略探究(杨夏)
第五篇:水污染控制工程 总结
第九章
1.污染指标: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或OC)、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反应水中有机物含量。植物营养元素无机物。细菌总数生物性质。
2.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水中污染物质在水流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3.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在随河水往下游流动的过程中受到稀释、扩散和降解等作用,污染物浓度逐步减小。河口指河流进入海洋前的感潮河段。河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潮汐、平潮是的水位,流向和流速的影响。污染物进入感潮河流后,随水流不断回荡,在河流中停留时间较长,对排放口上游的河水也会产生影响。湖泊、水库的贮水量大,但水流一般比较慢,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较弱。海洋虽有巨大的自净能力,但海湾属于半封闭水体,自净能力有限。地下水埋藏在地质介质中,其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地下水一旦污染要恢复原状非常困难。
第十章
1.污水物理处理法去除对象是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筛滤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
2.沉淀的类型:①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②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③区域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将受到周围其它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④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承,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3.沉砂池的类型:①平流式沉砂池(优点:截留无机颗粒效果较好、构造较简单;缺点:流速不易控制、沉砂中有机性颗粒含量比较高、排砂常需要洗砂处理)②曝气沉砂池(特点: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②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除泡作用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和浮渣的分离等作用)③旋流沉砂池
4.曝气沉砂池与平流式沉砂池的区别:曝气沉砂池污水在池中存在着两种运动形式,其一为水平流动,同时由于在池的一侧有曝气作用,因而在池的横断面上产生旋转运动,整个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前进的流动方式,由于旋流主要有鼓入的空气所形成,不是依赖水流的作用,因而曝气沉砂池比其他形式的沉砂池对流量的适应程度要高很多。沉砂效果稳定可靠,由于曝气以及水流的旋流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摩擦去除,而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
5.沉淀池的类型:按使用功能分: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
①平流式:呈长方形,污水从池的一端流入,水平方向流过池子,从池的另一端流出。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他部位池底设有坡度,坡向贮泥斗,也有整个池底都设置成多斗排泥的形式。②竖流式:多为圆形,亦有呈方形或多角形的,污水从设在池中央的中心管进入,从中心管的下端进过反射板后均匀缓慢的分布在池的横断面上,由于出水口设置在池面或池壁四周,故水的流向基本由下而上。污泥贮积在底部的污泥斗中。③辐流式:亦称辐射式沉淀池,多呈圆形,有时也采用正方形。池的进水在中心位置,出口在周围。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射,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不断变大,故池中的水流速度从池中心向池四周逐渐减慢。泥斗设在池中央,池底向中心倾斜,污泥通常用刮泥机机械排除。
6.平流式沉淀池:优点:①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适应能力较强②施工简单,造价低。缺点:①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需要单独设排泥管各自操作②采用机械排泥时,大部分设备位于水下,易腐蚀。适用条件:①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及地质较差的地区②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竖流式沉淀池:优点:①排泥方便,管理简单②占地面积较小。缺点:①池子深度大,施工困难②对冲击负荷及温度变化适应能力较差③造价较高④池径不宜太大。适用条件:适用于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辐流式沉淀池:优点:①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②排泥设备有定型产品。缺点:①水流速度不稳定②易于出现异重流现象③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池体施工质量要求高。适用条件:①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区②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7.含油废水的来源:纺织工业中的洗毛废水、轻工业中的制革废水、石油开采及加工工业(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铁路及交通运输工业、屠宰及食品加工、固体燃料热加工(焦化含油废水)、机械工业中车削工艺中的乳化液
8.废水中油的存在形式:①可浮油:大于100um,可采用普通隔油池去除②细分散油:10-100um,可采用斜板隔油池去除③乳化油:小于10um,一般为0.1-2.0um,能用油水密度差来分离④溶解油:油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通常每升只有几个毫克。
9.气浮法的类型:电解气浮法、分散空气气浮法、溶解空气气浮法(加压溶气浮法:目前常用。使空气在加压的条件下溶解于水,然后通过将压力将至常压而使过饱和溶解的空气以细微气泡形式释放出来。)
10.气浮池的类型:①平流式气浮池:优点:池身浅,造价低,构造简单,运行方便;缺点:分离部分的容积利用率不高②竖流式气浮池:优点:接触式在池中央,水流向四周扩散,水利条件较好;缺点:气浮池与反应池较难衔接,容积利用率较低
第十二章
1.活性污泥法处理流程:包括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等。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反应器,通过曝气设备充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污水使活性污泥混合液产生好氧反应代谢。曝气设备不仅传递氧气进入混合液,同时起搅拌作用而使混合液呈悬浮状态。这样,污水中的有机物、氧气与微生物能充分进行传质和反应。随后,混合液流入沉淀池,混合液中的悬浮固体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流出沉淀池的就是净化水。沉淀池中的污泥大部分回流至曝气池,称为污泥回流。回流污泥的目的是是曝气池内保持一定的悬浮固体浓度,也就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曝气池中的生化反应导致微生物的增殖,增殖的微生物通常从沉淀池底泥中排除,以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运行,从系统中排出的污泥叫剩余污泥。剩余污泥中含有的大量的微生物,排放环境前应进行有效处理和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2.活性污泥法的演变:
①传统推流式②渐减曝气法(为改变传统推流式法供氧和需氧的差距,采用该法,充氧设备的布置沿池长方向与需氧量匹配,使布气沿程逐步递减,使其接近需氧速率,而总的空气用量有所减少,从而可以节省能耗,提高处理效率)③阶段曝气法④高负荷曝气法(在系统与曝气池构造方面与传统推流式活性污泥法相同,但曝气停留时间仅1.0-3.0小时,曝气池活性污泥处于生长旺盛期。主要特点是有机物容积负荷或污泥负荷高,曝气时间短,但处理效果低,一般BOD5去除率不超过70%-75%,为了维护系统的稳定运行,必须保证充分的搅拌和曝气)⑤延时曝气法⑥吸附再生法⑦完全混合法⑧深层曝气法⑨纯氧曝气法⑩克劳斯法⑾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AB法):Ⅰ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共分为预处理段、A级、B级三段,在预处理段只设格栅、沉砂等处理设备,不设初沉池;ⅡA级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B级由曝气池及二沉池组成;ⅢA级与B级各自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每级能够培育出各自独特的、适合本级水质特征的微生物种群。A级以高负荷或超高负荷运行,曝气池停留时间段,一般30-60分钟,污泥泥龄为0.3-0.5天;B级以低负荷运行,曝气停留时间在2-4小时,污泥泥龄15-20天。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也可以根据经济实力进行分期建设;⑿序批式活性污泥法⒀氧化沟(是延时曝气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采用圆形或椭圆形廊道,池体狭长,池深较浅,在沟槽中设有机械曝气和推进装置,也采用局部区域鼓风曝气外加水下推进器的运行方式。池体布置和曝气、搅拌装置都有利于廊道内的混合液单向流动。经曝气或搅拌作用在廊道形成0.25~0.30m/s的流速,使活性污泥呈悬浮状态,混合液在5~15min内完成一次循环,而廊道中大量的混合液可以稀释进水20~30倍,廊道中水流虽呈推流式,但过程动力学接近完全混合反应池。当污水离开曝气区后,DO降低,可能发生硝化反应。大多数氧化沟系统需要二沉池,但有场合可在廊道内进行沉淀以完成泥水分离过程。)⒁循环活性污泥工艺
3.生物脱氮工艺:三段生物脱氮工艺、前置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后置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Bardenpho生物脱氮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
前置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该工艺将反硝化段设置在系统前面。特点:反硝化产生碱度补充硝化反应之需,约可补偿硝化反应中所消耗碱度的50%左右;利用原污水中有机物,无需外加碳源;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处理进水中有机污染物,这不仅可以节约后续曝气量,而且反硝化菌对碳源的利用更广泛,甚至包括难降解有机物;前置缺氧时可以有效控制系统的污泥膨胀。该工艺流程简单,因而基建费用及运行费用较低,对现有设施的改造比较容易,脱氮效率一般在70%左右,但由于出水中仍有一定浓度的硝酸盐,在二沉池中,有可能进行反硝化反应,造成污泥上浮,影响出水水质。
Bardenphos生物脱氮工艺:该工艺取消了三段脱氮工艺的中间沉淀池。工艺中设立了两个缺氧段。第一段利用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和第一好氧池中回流的含有硝态氮的混合液进行反硝化反应。经第一段处理,脱氮已大部分完成。为进一步提高脱氮效率,废水进入第二段反硝化反应器,利用内源呼吸碳源进行反硝化。最后的曝气池用于净化残留的有机物,吹脱污水中的氮气,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防止在二沉池发生污泥上浮现象。
4.生物除磷工艺:AP/O工艺(是由厌氧区和好氧区组成的同时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及磷的处理系统,为了使微生物在好氧池中易于吸收磷,溶解氧应维持在2mg/L以上,pH应控制在7-8之间。磷的去除率还取决于进水中的易降解COD含量,一般用BOD5与磷浓度之比表示。)、Phostrip除磷工艺
5.生物脱氮除磷工艺:①A2/O工艺:在一个处理系统中同时具有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能够同时做到脱氮、除磷和有机物的降解。该工艺流程简介,污泥在厌氧、缺氧、好氧环境中交替运行,丝状菌不能大量繁殖,污泥沉降性能好。②改良Bardenpho工艺③UCT及改良UCT工艺④SBR工艺
6.活性污泥膨胀:污泥中丝状菌大量繁殖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以及并无大量丝状菌存在的非丝状菌性膨胀
7.活性污泥法曝气反应池的基本形式: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封闭环流式、序批式
第十三章
1.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对污水土地的模拟和强化。主要用于从污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生物处理方法。生物膜法的主要优点是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强。生物膜法的共同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介质“滤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为H2O、CO2、NH3和微生物细胞物质,污水得到净化,所需氧气一般来自大气。
2.生物膜的微生物分层分布特征:正常运行的生物滤池中,随着滤床深度加深的逐渐下移,膜中微生物逐渐从低级趋向高级,种类逐渐增多,但个体数量减少。上层以菌胶团等为主,且由于营养丰富,繁殖速率快,膜也最厚。往下的层次有机物浓度下降,会出现丝状菌、原后生动物,膜的厚度逐渐减少。下层污水浓度大大下降,膜更薄,以原后生动物为主。
3.生物滤池的构造:滤床及池体、布水设备、排水系统
4.影响生物滤池性能的主要因素:滤池高度、负荷、回流、供氧
回流:①回流可提高生物滤池的滤率,它是使生物滤池由低负荷演变为高负荷的方法之一②提高滤率有利于防止产生灰蝇和减少恶臭③当进水缺氧、腐化、缺少营养元素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时,回流可改善进水的腐化状况,提供营养元素和降低毒物浓度④进水的水质水量有波动时,回流有调节和稳定进水的作用。
为什么要回流:回流将降低入流污水的有机物浓度,减少流动水与附着水中有机物的浓度差,因而降低传质和有机物去除速率。另一方面,回流增大流动水的紊流程度,增加传质和有机物去除速率,当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时,回流可以改善滤池的工作。
5.曝气生物滤池的优缺点:
优点:①投资费用,不设二沉池,水力负荷、容积负荷远高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停留时间短,厂区布置紧凑,可节省占地面积和建筑费用。②工艺效果,由于生物量大,以及滤料截留和生物膜的生物絮凝作用,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耐低温,不发生污泥膨胀,出水水质高。③运行,曝气生物滤池易挂膜,启动快。④曝气生物滤池中氧的传输效率高,曝气量小,供氧动力消耗低,处理单位污水电耗低。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管理方便。
缺点:①对进水SS要求较高,需要采用对SS有较高处理效果的预处理工艺。进水浓度不能太高,否则易引起滤料结团、堵塞。②水头损失较大,大部分建于地上,进水提升水头较大。③反冲洗是决定滤池运行关键之一,滤料冲洗不充分,会出现结团现象,导致工艺运行失败。④产泥量略大于活性污泥法,污泥稳定型稍差。
6.流态化原理:固定床阶段(液体通过床层的压力降随空塔速度上升而增加,呈幂函数关系。)流化床阶段、液体输送阶段
第十四章
1.稳定塘:又称氧化塘,是一种天然的或经一定人工构筑的污水净化系统
2.稳定塘的分类: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曝气塘
好氧塘:是一类在有氧状态下净化污水的稳定塘,完全依靠藻类光合作用和表面风力搅动自然复氧供氧。按有机负荷的高低分为高负荷好氧塘、普通好氧塘和深度处理好氧塘
高负荷好氧塘:这类塘设置在处理系统的前部,目的是处理污水和产生藻类。特点是塘的水深较浅,水力停留时间较短,有机负荷高。
普通好氧塘:这类塘用于处理污水,起二级处理作用。特点是有机负荷高,塘的水深较高负荷好氧塘大,水力停留时间较长。
深度处理好氧塘:这类塘设置在塘处理系统的后部或二级处理系统之后,作为深度处理设施。特点是有机负荷较低,塘的水深较高负荷好氧塘大。
兼性塘:指在上层有氧、下层无氧的条件下净化污水的稳定塘,是最常用的塘型。
4.人工湿地的类型:①表面流湿地②水平潜流湿地③垂直流湿地
5.人工湿地特点:优点:①设计合理,运行管理严格的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效果稳定、有效、可靠,出水BOD、SS等明显优于生物处理出水,可与污水三级处理媲美,具有相当的除磷脱氮能力。但是若对出水脱氮有更高的要求,则尚嫌不足。此外,它对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及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有较高净化能力。②基建投资费用低,一般为生物处理的1/3-1/4甚至1/5。③能耗省,运行费用低,为生物处理的1/5-1/6,且可定期收割作物,如芦苇等是优良的造纸及器具加工原料,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可增加收入,抵补运行费用
④运行操作简便,不需复杂的自控系统进行控制;机械、电气、自控设备少,设备的管理工作量也随之较少,这方面的人员也可少用。⑤对于少流量及间歇排放的污水处理较为适宜,其耐污及水力负荷强,抗冲击负荷性能好;不仅适合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对某些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矿山酸性污水及液态污泥也具有较好的净化能力。⑥既能净化污水,又能美化景观,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缺点:①需要土地面积较大②对恶劣气候条件抵御能力弱③净化能力受作物生长情况的影响大④蚊蝇滋生
第十五章
1.厌氧消化的两个阶段:液化阶段,转化产物中有机酸是主体;气化阶段,消化气只要成分是甲烷
厌氧消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解发酵阶段。复杂的有机物在厌氧菌胞外酶的作用下,先被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继而这些简单有机物在产酸菌的作用下经厌氧发酵和氧化转化成乙酸、丙酸、丁酸类等。参与此阶段的水解发酵菌主要是转型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第二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菌把除乙酸、甲烷、甲醇以外的第一阶段的中间产物,转化成乙酸和氢,有CO2产生。
第三阶段为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把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乙酸、H2和CO2等转化为甲烷。
2.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化粪池、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UASB、分段硝化法、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厌氧生物转盘、两相厌氧法等。
厌氧生物滤池:封闭水池,池内放置填料,污水从池底进入,从池顶排除。
优点:处理能力较高;滤池内可以保证很高的微生物浓度;不需另设泥水分离设备,出水SS较低;设备简单、造作方便等。缺点:滤料费用较贵;滤料易堵塞,悬浮固体较高的污水不适合此法。
厌氧接触法:对于高悬浮固体的有机废水,采用此法。污水先进入混合接触池与回流的厌氧污泥混合,再经真空脱气器流入沉淀池。
优点:由于污泥回流,厌氧反应器内能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大大降低了水里停留时间,并使反应器有一定的耐冲击负荷能力。
缺点:从厌氧反应器排除的混合液中的污泥由于附着大量的气泡,在沉淀池中易于上浮到水面被带走。进入沉淀池的污泥仍有产甲烷菌在活动,产生沼气,污泥上翻,姑爷分离效果不佳,回流污泥浓度降低,影响反应器内污泥浓度提高。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良好的污泥床,有机负荷率和去除率高,不需要搅拌设备,能适应负荷冲击和温度与pH的变化。
第十六章
1.化学混凝法的机理:①压缩双电层作用:水中胶粒能维持稳定的分散悬游状态,主要是由于胶粒具有ζ电位。如能消除或降低胶粒的ζ电位,就有可能使微粒碰撞、聚结,失去稳定性。在水中投加电解质——混凝剂可达此目的。胶粒因ζ电位降低或消除以致失去稳定性的过程称为胶粒脱稳。脱稳的胶粒相互聚结称为凝聚。②吸附架桥作用:三价铝盐或铁盐以及其他高分子混凝剂溶于水后,经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线性结构。这类高分子物质可被胶体微粒强烈吸附。这种由高分子物质吸附架桥作用而使微粒相互粘结的过程称为絮凝。③网捕作用:三价铝盐或铁盐等水解而生成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在自身沉淀过程中,能卷集、网捕水中的胶体等微粒,使胶体粘结。
2.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水温(有明显影响),pH(因混凝剂的品种而异),水中杂质的成分、性质和浓度(有明显影响),水利条件(对絮凝体的形成影响极大)。
3.高级氧化技术的特点:高氧化性;反应速率快;提高可生物降解性,减少三卤甲烷和溴酸盐的生成。
2.萃取剂的选择:①选择性好:即该萃取剂对被萃取组分溶解能力大,而对非被萃取组分溶解能力下,这样能使萃取剂用量减少,产品质量提高②萃取与原料液有大的密度差:密度差异越大,两相就越容易分层分离③萃取剂的表面张力:一般希望表面张力大一些,不易产生乳化现象。若表面张力过大,则因不宜分散而使两相接触不好,影响传质④萃取过程的能耗:萃取剂的汽化潜热和比热要小,与被萃取物的沸点差要大,使过程能耗低⑤萃取剂的化学稳定性:萃取剂要求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无毒无腐蚀,不易燃烧等⑥萃取剂的价格:要价格低廉易得,资源充分。
3.吸附剂:①活性白土、漂白土、硅藻土等天然矿物质:吸附容量不大,选择吸附分离能力低,但这些天然材料来源广泛。②活性炭:吸附容量大,性能稳定,抗腐蚀,在高温解吸时结构热稳定性好,解吸容易。③硅胶:控制其生成、洗涤和老化条件,可调节和控制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半径的大小,对极性的含氮或含氧物质易于吸附,对非极性物质吸附较难。④活性氧化铝:是没有毒性的坚硬颗粒,对多数气体性质稳定,在水或液体中不溶胀、软化或崩碎破裂,抗冲击和耐磨损的能力强。⑤沸石分子筛:具有很大的内表面积,吸附容量大。⑥吸附树脂: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品种较多,可按不同的需求选择适用。⑦腐植酸类吸附剂:可以直接使用或经简单处理后使用,吸附容量不高,适用的pH范围较窄,机械强度低。
4.膜析法:渗析法、点渗析法、反渗透法、超滤法
反渗透法:借助压力促进水分子反向渗透,以浓缩溶液或废水的方法。
超滤法:与反渗透法相似。但超滤膜的微孔孔径比饭渗透膜答,在0.005~1um之间。
第十八章
1.污泥的来源:①初沉污泥:来自污水处理的初沉池②剩余污泥:来自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二沉池或生物反应池③消化污泥:经过厌氧消化或好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④化学污泥:用混凝、化学沉淀等化学方法处理污水时所产生的污泥。除了以上污泥外,污水厂排除的污泥中还包括栅渣和沉砂池沉渣。
2.污泥的特性:①污泥中的固体:污泥中的总固体包括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两部分。前者叫溶解固体,后者叫悬浮固体。总固体、溶解固体和悬浮固体,又可依据其中有机物的含量分为稳定性固体和挥发性固体。②污泥固体的组分:与污泥的来源密切相关,如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固体组分主要为蛋白质、纤维素、油脂、氮、磷等。③含水率:污泥中的水的质量分数叫含水率。污泥中固体的质量分数叫含固率④污泥相对密度:污泥相对密度指污泥的质量与同体积水质量的比值。主要取决于含水率和污泥中固体组分的比例。⑤污泥体积、相对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V=ms/ρwγ(100-P)
剩余活性污泥量:①△XVSS=YQ(S0-Se)-Kd
XVV②△XSS=△XVSS/f③VSS=100△XSS/(100-P)ρ
3.污泥浓缩的方法:重力浓缩、气浮浓缩、离心浓缩
4.污泥脱水的方法:自然脱水、机械脱水(过滤脱水:真空过滤(转筒式、绕绳式和转盘式过滤机)和压力过滤(板框压滤机和带式压滤机)、离心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