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二十四孝有感
读二十四孝有感
下午读二十四孝,颇有感慨。
二十四孝是旧时代孝道的典范,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新时代赋予孝道新的内涵,用今天的眼光审视当年的二十四孝,确实是不敢恭维。
比如“埋儿奉母”讲的是晋代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呵呵,在今天,这是典型的谋杀啊。
比如“卧冰求鲤”,讲的是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求鲤需要卧冰吗?卧冰可以得鲤吗?今人看来,卧冰以求鲤,那是脑残啊。求鲤以卧冰,那是典型的炒作啊。
还有“恣蚊饱血”讲的是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其情可嘉,其心可感,其傻可叹啊。驱蚊护父,只有此法吗?
感佩者惟“涤亲溺器”黄庭坚一人,说的是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这个看似最易,实则最难。俗语说床头百日无孝子,讲的就是这样平凡的孝道是多么不易。我老母亲中风半身不遂,我深有感触。
至于“扼虎救父”,乃人之本性。不难。“扇枕温衾”,“怀橘遗亲”,“百里负米”,都是亲情流露。不难。其余,感觉就是演戏,难逃炒作之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孝治国一直是汉以来的治国理念。窃以为新时代赋予“孝”新的内涵,传统的孝未必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二十四孝是旧时代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但是不符合今天的时代精神。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天谁还会以为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呢?
个人观点,当代的孝道,主要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是为孝。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长着的心愿,做父母的悉心培养子女,不惜工本,你当子女的,做学生好好学习就是孝,工作了干出成绩就是孝,立世为人行为端正就是孝,成家立业家庭和睦就是孝。。。所有让父母操心、担心、揪心的行为就是大不孝。
二、能自立自理、能奉养是为孝。
有能力并且乐于给父母最需要的生活,就是孝。相反,长大成人了还啃老,自己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离开父母的救济就生活质量下降,让父母死了对你都不放心,能叫做孝顺吗?父母老迈了,羸弱多病,需要钱看病你不拿或者是想拿却没有,能叫孝顺吗?没有能力奉养,让长着受委屈,能叫孝顺吗?不能奉养,实为大不孝。
三、对长着和颜悦色让长者多喜无忧,是为孝。
对父母横眉冷对、出言不逊、忤逆不屑、甚至打爹骂娘实为大不孝,真孝顺首先是对父母尊重、尊敬、遵从,常回家看看,常承欢于膝下,让长愉悦,这是孝心!最起码要让长者晚景不至于凄惶吧。
我想,这三条应该是新时代最基本的孝道吧。
第二篇:读二十四孝有感
读二十四孝有感
二十四孝记载了我国古代感天动地的故事,读后无一不让人感怀,让人潸然泪下,反思自己的是否做到了孝。《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
但是孝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孝顺是为了感恩父母,为什么从古至今国家要大力推行孝道?
论语中提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
其次由于我们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再者“治天下”、“治国”、“治家”的核心是要取得诸侯各国、百姓和家人的欢心。“明王以孝治天下,得万国”的欢心,他们就能来参加天子祭祀先王的典礼。这样,所有子孙都尽到祭祀的义务。诸侯治理自己的国家,得到百姓的欢心,百姓都会来参加诸侯祭祀其先父、先祖的活动。卿、大夫治理自己的采邑,得到妻室、儿女以至妾婢和奴仆的欢心,全家人上下都会协助他事奉父母亲。这样,就能使得父母在生时过得安乐,死了得到祭祀。天子、诸侯、卿、大夫都对自己的双亲尽到孝道,就会出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大好局面。《诗经•大雅》说:“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孝治章第八》)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顺从他的教化,服从他的统治。
强调古代圣人治理天下,是根据人的尊崇和敬爱父母的本性去教育和引导人民的。《孝经》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尊敬)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孝”这种德行是最伟大的德行。父子之间的感情是一种天然的感情。圣人应用这种天然的感情,对民众进行教化很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儿子对父亲的顺从,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在“孝”这个伟大的德行中,尊敬父亲又是最伟大的。父亲对儿子具有君王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在人伦关系中,没有比这个还厚重的东西,如果儿子对父亲不尊敬,既悖德又悖礼。君子不作“悖德”和“悖礼”的事情,“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这样“其民畏而爱之,则而像之。”就“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这就叫做,“其政不严而治”(《圣治章第九》),对人民的统治不需用严厉的办法,就能获得好的效果。
“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且一定要顺从、孝顺、赡养生育自己的人。但是如果父母做错了事难道我们也言听计从吗? 做了有悖社会安定的事和君王的事那又该如何呢?
《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也就是说,父母有过错要指出,但是要照顾父母心情,和颜悦色地指。
孝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但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孝逐渐被人们遗忘,空巢老人,虐待老人的新闻屡见不鲜。现在我们的生活虽不至于做到二十四孝中那样但我希望在我们年轻人在外学习和工作的时候虽多给家里打个电话关心下我们的父母。
第三篇:读《二十四孝》有感
读《二十四孝》有感
暑假我阅读一本《二十四孝》,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妈妈告诉我这本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有些地方是不值得学习的。比如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妈妈说古时候有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听完妈妈的话我对“孝”字有了新的认识.。
第四篇:读二十四孝有感
读二十四孝有感
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分了礼物给我们,有糖果和一本书。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本书,那本书书名叫《二十四孝》,里面讲述了许多关于“孝”的故事。其中有几个记我刻骨铭心的。如果说谁是打虎英雄,肯定有人说是武松。不是,是杨香,杨香年龄不超过二十岁,就把一只凶猛的老虎给掐死了,这可能很多人不信,更何况她是一名弱不禁风的女子啊!因为她看见父亲有难,就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把残暴的老虎打死了,真不愧是巾帼英雄。
曾参,又名曾子。他可是有“传心术”的哦!那一天,曾子出去干活,只剩下老母亲一人孤身在家休养。突然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只见客人进来。可曾子的母亲无法招待客人,无奈之下,只好咬手指头。曾子正在打柴忽地觉得心痛,便匆匆忙忙地回家,并把客人招待好了。
孝是一种传统美德,不仅是书上,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张晓,男,17岁,共青团员。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从四岁起,张晓开始学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手。还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生火、做饭、洗衣。几乎家中的一切都由张晓包了,邻居送给他一个馒头,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的理由,留给母亲吃。连邻居都说他太孝顺了。
祖国不也是我们的母亲吗?所以我们要孝敬父母,孝敬长辈。这才对得起祖国。
翔安区黄光小学六年级蔡清印
第五篇:读《二十四孝图》有感(推荐)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孝心孝道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张艳花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 …… 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一个孝子该如何行孝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最后,我将引用网络最近走红的一篇《妈妈》,与大家共勉。这是新华社解放军社社长在母亲追悼会上的祭文:'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妈妈在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妈妈没了,‘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再没人喊我‘满仔’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妈妈在时,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慈母万滴血、生我一条命、还送千行泪、陪我一路行、爱恨百般浓、都是一样情、即便十分孝、难报一世恩、一声长叹、叹不尽人间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