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振铎《猫》的写作特色
郑振铎《猫》的写作特色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运用了:对比手法 肖像、心理、对比、语言、景物、动作、细节描写。
第二篇:郑振铎的猫的写作特色
郑振铎的猫的写作特色
答: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3、鲜明的对比。
4、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三篇:郑振铎《猫》的写作特点
由于观察仔细,本课作者抓住了猫的主要特点,对猫的性格描写得十分逼真细致,具体地写出了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可爱、淘气。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但感情表达方式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间接体现。
第四篇:郑振铎《猫》
论郑振铎的《猫》
班级:14级财务管理(3)班 姓名:黄淑娟 学号:1631405103201 导师:陈振文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五日
目录
一、简述郑振铎......................................3
二、郑振铎《猫》的写作背景..........................3
三、郑振铎《猫》的写作形式..........................3
四、郑振铎《猫》的写作内容..........................3
五、郑振铎《猫》的写作主题..........................3
六、结语...........................................4 参考文献.............................................4
【内容摘要】郑振铎的《猫》以平淡、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前后三只猫在他家中的不同遭遇,看似写实,却更像是是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一方面提醒众位读者要珍爱生命,善待小动物。另一方面这篇文章更是一幅世态人情的写真,发人深省。【关键词】郑振铎 ;郑振铎的《猫》 ;《猫》写作背景 ;《猫》写作主题;《猫》写作内容
一、简述郑振铎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50岁。【1】
二、郑振铎《猫》的写作背景
(一)国际背景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列强重新瓜分世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1914年,在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中,法德、俄奥、英德矛盾尖锐,形成三国同盟(1882)和(1907)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的一方。
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订。中国作为战胜国没有受到合理的待遇。
(二)国内背景
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不公引起国内民众的愤怒。以此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精神倡导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1919年,郑振铎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这一时期,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太(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2】
三、郑振铎《猫》的写作思路
郑振铎的《猫》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
《猫》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阐释了为什么我家很喜欢猫至“我家好久不养猫”到“至此,我家从不养猫”的原因,从而告诫人们要引以为戒,要给予他人自由,平等。
四、郑振铎《猫》的写作内容
(一)从猫看“我”
1、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一只猫写的较为简略。讲述了一只从隔壁家要来的猫,外形是“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性格活泼,是家中的“小侣宠物”,最后却病死了。作者“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作者的三妹为此也很难过。
2、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二只猫写的稍微详细了一点。讲述了母亲带回来的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性情更加有趣和活泼,是家中的“宠物”。可是结果却“丢失”了。“我们”都对隔壁邻居明明看见小猫被路人叫走却不吭声而“怅然,愤恨,诅骂”。
3、第三只猫的故事 第三只猫写的最为详尽。讲述了一只“蜷伏在家门口”的猫。外形丑陋,“毛色花白,不好看,很瘦”,“毛烧脱后,更难看”。在家中地位低下,“若有若无”。结果却因芙蓉鸟事件被“我”冤枉,两个月后发现小猫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我自己的行为难过,良心受伤,久久不能忘怀。从此,我家至此不养猫。
第一只猫写得简略;第二只猫稍详;第三只猫写得最详细,是重点写的部分。突出了“我”对第3只猫的愧疚。因为“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迫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而且这个过失无法补救,一种负罪感永不能消除。
(二)从猫看“她、他”
第二只猫的丢失,隔壁家的周丫头儿离不开关系的。周丫头儿看见陌生人抱走邻居家的猫却没有出声,即反讽了那些畏惧强权,不敢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人。从而倡导人们要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五、郑振铎《猫》的写作主题
《猫》是郑振铎以猫为主要对象,告诉我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告诉我们要善待动物,珍爱每一个生命。第二,即告诉我们,凡是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能存在偏见,要宽容仁爱。第三,结合他的时代背景,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主要是要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六、结语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郑振铎在写这篇文章时,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所以他觉得,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应给予其自由平等,个性解放。郑振铎是个热爱祖国的人,是个被人敬佩的人。郑振铎先生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正如他的学生周一萍所说的:“我觉得,郑振铎同志最为可贵的,是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坚贞不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可贵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于他各个时期的散文创作中。【3】所以,《猫》这一文,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善待动物,珍爱生命,更是他的满腔爱国之情告诉我们,要有新思想、新观念;要同情弱小,更要谴责专制霸道:要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参考文献
网页:【1】陈福康.《令人摇头的“郑振铎寓所”介绍》http://
第五篇:郑振铎《猫》说课稿
《猫》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振铎的《猫》(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本单元围绕着“生命之趣”选编了四篇写动物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可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本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讨论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一课时。教学过程可分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猫是农村孩子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大部分学生能讲出一两个与猫有关的故事。因此,我决定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请你给大家讲讲自己和猫之间所发生的故事。通过这一问师生对话的方式就此展开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生们的故事,顺理成章的引出新课——《猫》。
2、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猫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们更直观的欣赏猫给你带来的快乐。
3、点明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4、介绍作者:多媒体出示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对作者的了解是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他写作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本文相关的生字词,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2、《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且“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并鼓励学生多动手。默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在课文中勾画出相关句子。(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3)、“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3、学生作答,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并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这一环节,不仅训练学生快速默读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感悟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决定让学生再读课文并采用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实现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
1、出示问题:
(1)、找出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给作者及作者家人带来乐趣的句子。
(2)、三只猫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三只猫遭遇不幸后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发展变化?
(3)、说说为何“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作者借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再针对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
3、学生代表发表各小组的看法。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适当地进行点拨,在合作交流中明确(多媒体展示):
(1)、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D“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2)、第一只猫: 快乐 → 酸辛 第二只猫: 愉悦 → 怅然 第三只猫: 厌恶 → 愤怒→自责
(3)“芙蓉鸟事件”。
(4)A、平等地对待生命 B、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 C、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交流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理解延伸:感知猫心
出示问题:如果你是第三只猫,你会对作者或是人类说些什么呢?
这一问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思想认识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很轻松地领悟本文写作意图。
五、总结,作业布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文本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的结束。我准备在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后,布置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
1、总结课文。
2、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课后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第一只猫——相伴的小侣——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亲爱的伙伴——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若有若无——受伤、愧疚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理清思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