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04:5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第一篇: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山东省义务教育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为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规定,指导学校认真设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现就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和中小学校认真贯彻执行。

一、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课时总数。根据国家规定和山东实际,我省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综合使用,共占九年课时总量的16.8%,按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6周计算,约为1600课时。

二、关于地方课程的范围。我省的地方课程设置民族文化、社会探究、自然探究三个领域,每个领域下分设若干个课程科目,每个课程科目一般为18或36课时。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科目,作为地方课程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作为学校课程单独安排,也可以与地方课程结合安排。

三、关于地方课程的开发。省教育厅负责制定地方课程科目方案,组织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学习指导书的审定,下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目录》,负责编制《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供学校和学生选择地方课程时参考。

四、关于地方课程的设置。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从《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中选择部分课程作为地方课程。学校也可以把省定的地方课程科目作为学校课程的资源库,从中选择部分课程作为学校课程。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予以指导,但不要规定学校必须选择的课程。

五、关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学校可以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的规定,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学校开发的课程不编教材。

教师开发的学校课程方案应经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或委托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六、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学校要将本校开发的学校课程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并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学校课程的设置。学校课程设置的课时总量一般不要超过地方课程。

七、关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撤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地方课程进行评价,淘汰不受学生和学校欢迎的地方课程。学校也要对学校课程定期进行评价,取消不受学生欢迎的学校课程。

八、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学校可以把学校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时综合使用,集中或分散开设;但必须以学年为单位,开足《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安排方案》规定的课时。学校要统筹考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在新学期开学以前,提出本校新学期可供学生选择的地方课程方案,向学生和社会公布,并报学校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九、学校的课程管理。学校要对课程实行学分管理,根据课时确定合理的学分。要建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考察或研究报告、撰写小论文、作品展示、探索过程的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激励学生认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考核评价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式。学校要把教师组织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情况,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设置和实施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情况。列入评估督导的范围。

第二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鲁教基字[2003]12号

各市教育局、各大企业教育处:

现将《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我厅基础教育处。

二〇〇三年七月四日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 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试行)

为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规定,指导学校认真设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现就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和中小学校认真贯彻执行。

一、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课时总数。根据国家规定和山东实际,我省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综合使用,共占九年课时总量的16.8%,按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6周计算,约为1600课时。

二、关于地方课程的范围。我省的地方课程设置民族文化、社会探究、自然探究三个领域,每个领域下分设若干个课程科目,每个课程科目一般为18或36课时。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科目,作为地方课程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作为学校课程单独安排,也可以与地方课程结合安排。

三、关于地方课程的开发。省教育厅负责制定地方课程科目方案,组织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学习指导书的审定,下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目录》,负责编制《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供学校和学生选择地方课程时参考。

四、关于地方课程的设置。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从《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中选择部分课程作为地方课程。学校也可以把省定的地方课程科目作为学校课程的资源库,从中选择部分课程作为学校课程。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予以指导,但不要规定学校必须选择的课程。

五、关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学校可以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的规定,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学校开发的课程不编教材。

教师开发的学校课程方案应经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或委托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六、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学校要将本校开发的学校课程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并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学校课程的设置。学校课程设置的课时总量一般不要超过地方课程。

七、关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撤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地方课程进行评价,淘汰不受学生和学校欢迎的地方课程。学校也要对学校课程定期进行评价,取消不受学生欢迎的学校课程。

八、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学校可以把学校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时综合使用,集中或分散开设;但必须以学年为单位,开足《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安排方案》规定的课时。学校要统筹考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在新学期开学以前,提出本校新学期可供学生选择的地方课程方案,向学生和社会公布,并报学校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九、学校的课程管理。学校要对课程实行学分管理,根据课时确定合理的学分。要建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考察或研究报告、撰写小论文、作品展示、探索过程的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激励学生认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考核评价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式。学校要把教师组织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情况,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设置和实施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情况。列入评估督导的范围

第三篇: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

鲁教基字【2002】23号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自主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国家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课程目标 1.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2.从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依据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山东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基本内容,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山东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像和表达的空间。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结构

4.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5.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3个领域:

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萃的诗词、散文、政论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中,要特别重视齐鲁文化的内容。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工艺技术、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6.学校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扩大到艺术探究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等。7.在每个学习领域内,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集中研究一个专题。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开放的、动态的,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增减。

三、课程开发

8.根据课程结构的要求,符合课程开发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省教育厅提出开发课程的立项申请,经审议批准后,按立项申请的内容开发课程。课程内容应体现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体现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提出教学实施要求和评价建议。评价标准和实施要求与义务教育相适应,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9.省教育厅及时组织专家对课程开发的立项申请进行审议。经审议批准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按规定进行课程开发,并编写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应力求消除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引导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0.课程开发单位和个人编写的学习指导书,要报省教育厅审查。审查通过的,编入《山东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各地和学校选用。

11.已经列入《山东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但不受学生和学校欢迎的课程,应逐步退出。

四、课程选用

12.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鲁教基字〔2002〕19号)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时应占九年课时总数的16.8%(每学年按35周上课时间计算,总课时约1620节)。除信息技术按国家要求开课外,其它课程的课时由学校统筹规划使用。

13.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可以从省教育厅公布的课程中选择部分课程,同时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部分课程。

学校选择的课程应覆盖民族文化领域、自然探究领域和社会探究领域3个领域。14.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学校的课程选择予以指导,但不得强行要求学校必须选择哪些课程。

五、课程实施

15.建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管理机制。学校要建立学分制度,规定每个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学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内选修部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可以采取集中安排和分散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具体方式由学校确定。

16.改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要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要妥善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17.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资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工厂、农村、企业以及社会实践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等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18.重视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整合。学校要发挥信息技术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开设中的作用,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并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19.加强师资的培养与培训。要通过新课程培训,提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认识,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新课程的教育实践。要重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研究,经常交流经验,用集体智慧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研讨和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水平。要把教师开发开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在晋级评优中与开设国家课程同等对待。

20.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开发开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各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机构要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班级和课堂,与教师一起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持和指导。

六、课程管理

21.省教育厅负责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统筹管理,负责课程规划开发的组织工作。

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办法,指导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22.中小学校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协调各类课程的关系,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方案,并于新学期开始前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各学校要将课程设置计划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布。\

七、课程评价

2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的督导和评估,完善课程的检查、指导、反馈、改进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课程功能的转变,督促学校切实开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情况,要作为学生毕业和参加中考的前提条件。中考命题要有机融合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加强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24.学校对教师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评价,要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态度,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要防止过于注重结果,特别是获奖、成果发表等显性效果的倾向。

25.学校对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要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防止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过于偏重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的倾向,一般不用考试的方法。

第四篇:山东省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指导纲要

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地方课程建设的意见,结合我省中小学生的安全状况和教育教学实际,就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中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地方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人文性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以中小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他们安全健康的成长服务,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造成的伤害;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实用性

安全教育贯穿于生命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中小学生的全部生活。本课程立足于学生安全生活的需要,提供预防和应对安全事故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以使学生能够科学、及时、有效地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保障中小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

(三)实践性

从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进行安全教育;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方法技能,养成安全习惯,在活动中进行安全教育。

(四)综合性

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把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方面的安全问题有机整合;把公共安全知识和与其相关的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有机整合;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通过家庭、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实施课程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帮助中小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是本课程的追求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小学阶段是关系到学生健康发展和安全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对他们度过健康安全的一生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安全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

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伴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展,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也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保护个体生命安全,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学校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安全意识的形成、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安全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的自身实践和生活体验。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把学校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程提倡把安全教育寓于鲜活的生活主题中,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等不同生活领域为基本线索,切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围绕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中主要涉及的生命安全问题,分层次、分阶段整合了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的内容,突出了课程的主题性,把教育内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以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

二、分类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尊重生命、珍视健康的态度。

2.培养社会安全责任感,形成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

3.树立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的自我保护意识。

4.珍视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富有爱心和责任感。

5.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6.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人格。

(二)能力

1.有效预防自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具备应对安全事故的自救、自护能力。

2.能够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正确的辨别和判断,学会恰当避险。

3.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有利于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行为选择。

4.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能采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救助他人。

(三)知识

1.知道生命是可贵的,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发育特点,了解必要的生命健康知识。

2.知道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范围及危险、危害,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应对措施。

3.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知道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4.知道网络的用途,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知道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措施。

5.了解突发自然灾害对生命安全可能造成的威胁,知道躲避自然灾害引发的危险的基本方法。

6.了解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知道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的求救和求生的方法。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

一、1至3年级

(一)社会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了解在公共场所活动时的安全常识,遵守公共规则,避免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发生。

2.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3.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列举生活中发生的实例(正反面例子均可),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从报刊、影视作品中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与危害。

(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

2.了解本年龄段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培养疾病预防意识。

3.了解有关卫生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讲究环境卫生。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本年龄段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的宣传小报。

介绍自己的良好卫生习惯,在班级里评选出“卫生小标兵”。

(三)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了解简单的居家安全常识,远离生活中的危险区,从生活中发安全隐患。

3.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紧急求助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122等电话。

4.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初步具备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画一画你所知道的交通安全标志,唱一唱交通安全的儿歌。

展示并识别各种危险标志,从防火、防触电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举办安全知识小竞赛或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四)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逐步提高在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的简单技能。利用相关图片、电视片增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询问家长,了解本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在班级里交流。

模拟演示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

(五)校园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与同学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2.学会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启发学生思考,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初步形成在活动与游戏中的安全意识。

通过分析典型的案例,使学生学会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

二、4至6年级

(一)社会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认识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围,不参与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

2.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学会与人正常交往;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的安规范,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意识。

3.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安全隐患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束后,要写出调查报告,说明是否发现隐患,以及发现安全隐患后是如何处理的。查找有关敲诈、恐吓、性侵害的典型案例,组织讨论,学会应对这些突发情况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展示生活中遇到陌生人时正确的应对方法。

(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加强卫生保健常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2.了解常见病、重点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在传染病到来时不惊慌,形成一定的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3.崇尚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拒绝陋习。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方式。

4.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如实记录自己一周的生活情况,在小组内交流,从中选出健康的生活方式。

请医生到学校来举办讲座,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

结合“世界无烟日”的宣传活动,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后果,举办以“吸毒危害大”为题的板报展览。

(三)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培养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主动避让车辆,做到文明出行。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烧烫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3.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及周边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设施的安全知识。

4.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5.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意识。开展一次交通法规知识竞赛。

从防止溺水、防止烧烫伤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典型案例,以情景设置等方式,学习演练遇到上述紧急情况时的自救方法。

以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形式,说明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的意义。

(四)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做到不浏览不良网络信息。

2.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说明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查阅资料,总结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写一份《健康上网公约》,号召大家共同遵守。

(五)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了解家乡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明确主要的保护环境的法规性要求,形成保护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3.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的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有效防范突发自然灾害对自身可能带来的危害。开展环境调查活动,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想一想自己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并坚持做下去

收集有关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案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性。

(六)校园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知道怎样正确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不激化矛盾,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

2.正确估价自己,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掌握必要的求助方法。针对同学中经常出现的摩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树立在遇到危险时及时求助的意识。

第五篇: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的说明

黄老营小学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说明

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体育、外语、音乐、美术。严格按照课程设置计划表进行。其它课程符后七条说明。

1、每学年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均安排在开学的第五周和第六周。

2、地方和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分散安排,少先队活动程用地方课来完成,一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一、二、三年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一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信息技术课程每周1课,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安排。

3、劳动课1-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3年级以上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从第十周和第十一周在地方课时中解决。

4、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课(3-6年级)每学年要保证10-12个学时教学时间。分散安排在学期中和学期结束。

5、经典诵读活动课利用晨读、午间或下午教学课程结束后,每周不少于1课时

6、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寒(暑)假前安排4课时进行消防知识教育。

7、以上课程从2013年9月30日执行。

下载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

    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2014

    马村学校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从实验的初始阶段进入到推进深化和推广发 展阶段。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改......

    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考评指导意见

    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考评指导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

    学习《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使我对义务教育课程和学校课程培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读后感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读后感 教育部于2007年2月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是新课程实施的依据,主要讲述了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及课......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一、 中华民族民间舞 中华民族民间舞是“舞蹈艺术之母”,它取材民间、易于模仿和传承,表现形式生动鲜明,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是并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由教育部于2007年02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