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中的比评课
一、充分钻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上的引入使用的是“淘气”的相片,而陆老师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采用自己班里表演课本剧时,男孩扮演的王妃照片。为学生提供了更富有趣味的素材,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去观察、分析、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陆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到哪些比,并结合实际说说每个“比”的意义。这样的应用,学生有思考,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但是,在“照片的放大缩小”情境中学生能感受得到“比”的存在,而在“速度”和“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
陆老师在上着一节课时,根据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对三个情境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究,终于使得学生理解了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意思。之后,再让学
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比的读写,了解并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和比的书写形式,又引导学生对于比和分数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整个过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
三、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内容。从课题来看,本课的生活味儿比较浓厚。“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概念,而《生活中的比》又是整个章节的起始篇章,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几节课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
四、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去。本课的重点是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求比值的方法等,相对简单。如果教师只单纯地讲解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必然枯燥无味。而陆老师则创设了与生活情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学习上,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相处交流与合作,既注意了认知,也注意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陆老师在组织学生小组活动时,明确要求,目的,小组的分工等,避免了为合作而合作,真正地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五、充分地预设,有效地生成。
教师对课堂的预设是十分充分的,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时,教师从容不迫,解决的恰到好处,以“问题”当契机,如:学生提出的拿照片的面积相比较等,教师紧紧抓住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争辩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这和教师充分备课,了解学生是分不开的,充分证明预设是有效解决生成的基础。
今日听了陆老师的课,又一次让我感到陆老师那老练、沉着、恰到好处、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采。每次听陆老师的课都有耳目一新感觉,都有怦然心动的感觉,特别有一种想请她来班上课的冲动。下面就让我将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交流。
六、抓住“生活”“相除”两个关键词,充分展示课堂的活力。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本节课,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其实教材上的内容就是生活中的取材,图片的放缩与变形、跑步、骑车、买水果等。练习中的国旗、人体比例、班级学生数等都是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例子。将这些引入枯燥的数学课堂,学生兴致勃勃,乐于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在说一句话:“数学生活中,很多可用除法来计算”。一句看似平常的一句过渡话,却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长方形的长除以宽、宽可以除以长,买东西可以用总价除以数量,跑步可以用路程除以时间,都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我这还有一种新方法也可以来进行比较。在丰富的生活素材里、在厚实的铺垫下、在师生的探究中,很自然地引出了比,让学生感觉到了比的形——就是相除。为了固形,老师又精心准备了大量的生活中有趣、有教育意义的练习,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学到了新知识,又得到了教育,充分展示了课堂生机活力。
七、关注细节,显示老师无限风采。
语言细节:准确的语言能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更能使课堂行云流水。这节课老师语言准确规范、提问设计精准、连接自然贴切。
训练细节:能采用顺、反两向训练,这在训练班级人数的比中尤显突出。比与除法模型的过渡也体现老师细致的教学风格。
育人细节:老师在设计的练习题中都能适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八、商榷和建议
1.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和应用这一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陆老师上完这一节课后,学生可能会想:“既然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相比,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学习比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一上课老师就让我们研究照片像与不像的问题和„比‟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仍然不够清晰。建议当“比的意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模型后,继续延伸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用比表示。然后让学生利用新学知识再去解释照片像与不像的问题,达到“前呼后应”,落实数学知识的解释与应用。
2.注重细节的处理。如:学生汇报以图片的面积作比较时,教师不宜直说是个反例,而且要肯定小组的学习研究精神,尽管研究的方向有点偏差,但要鼓励。
上述只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不知是否正确,如有不当之处,本人恳请谅解。
第二篇:《化学与生活》专题复习课 评课稿
《化学与生活》专题复习课 评课稿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章实知识点,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
亮点二:利用中考题让学生掌握考察本章知识点的题型。
亮点三: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第三篇: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生活中的比》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概念,而《生活中的比》又是整个章节的起始篇章,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几节课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
从课题来看,本课的生活味儿很浓。赵王芳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抓住这一特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基本上遵循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框架。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是抽象的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纽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出发点。赵王芳老师课始创设情境: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小时候帮妈妈做米饭竞然做成了米汤为例,引发学生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米饭做成米汤”所蕴含的数学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一种积极求知的境界。
二、充分钻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上的引入使用的是“淘气”的相片,而赵王芳老师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采用“贝贝熊”的卡通图片,为学生提供了更富有趣味的素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自豪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赵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到哪些比,并结合实际说说每个“比”的意义。这样的应用,学生有思考,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商榷和建议
1、建议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去。本课的重点是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求比值的方法等,相对简单。不需要教师一味地讲解,假如赵老师创设一些与生活情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得出结论。效果要好一些。既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相处交流与合作,既注意了认知,也注意了情感态度的培养。
2、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和应用这一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赵老师上完这一节课后,学生可能会想:“既然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相比,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学习比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一上课老师就让我们研究照片像与不像的问题和‘比’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仍然不够清晰。建议当“比的意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模型后,继续延伸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用比表示。然后让学生利用新学知识再去解释“贝贝熊”图片像与不像的问题,达到“前呼后应”,落实数学知识的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这一课与人教版中的《比的意义》实属同一内容,但从课题反映出:《生活中的比》的生活味浓一些,《比的意义》数学味更为偏重,这是我对教材的第一印象。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但是,在“图片的放大缩小”情境中学生能感受得到“比”的存在,而在“速度”和“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老师在上着一节课时,根据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对三个情境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究,终于使得学生理解了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比的读写,了解并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和比的书写形式,又引导学生对于比和分数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整个过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亲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不过我觉得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1.教材中的情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但是它们只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的依托和凭借,而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学内容是大于教材的,教师的视野应该更开阔一些,而不要局限于这三个情境。教学时,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融入自己的智慧。必要时,我们可以改变教材,增设自己的情境来服务于教学。2.*老师虽引导学生对比与分数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却没有与除法进行比较。其实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比较强,比与分数和除法是应该同时进行比较的,而且应该抽象到用字母表示它们的关系。3.对于第一个情境的探究耗时过多,使得后来赶进度蜻蜓点水。既然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何不让学生练一练求比的比值呢?我的感悟:设计教学时应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教材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两个方面,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的、有生机的课堂。
第四篇:《太空生活趣事多》评课稿
听王和丹上《太空生活趣事多》
听了王和丹老师的课,感触最深的就是语文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技能的学习。很多时候,咱们课堂效果的好坏只是一味的追求这节课孩子的这个知识点懂了没。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努力的填塞给孩子。这种课堂往往会出现孩子“失忆”。“失忆”即下节课就忘记。那该怎么更好的实现好的课堂效果呢?王老师这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
什么是好的课堂效果?高效率的课堂就有好的课堂效果。1.识字教学中运用“词串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文章中生字词非常多,用怎样的方式教学落实字词呢?单独出示?未免太过繁琐,带入课文,连文学习,环节又会显得单调。王老师采取“词串教学”,如:出示“塑料,塑料杯”继而带出“带吸管的塑料杯”,联系生活实际积累词语。接着,再出示文中出现过的“普通杯子”,直接出示图片,孩子直观的感受“带习惯的塑料杯”和“普通杯子”的差别,对之后学习课文作一个知识的储备。
2.研读教材,找文中的语文现象。
“语言现象”很难解释,姑且粗略的解释为能够发掘文字规律的字词段吧。如果,能够找准“语言现象”,将这个现象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学习,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中,王老师就找到“同字异性”(即同一个字有不同词性)的词语。像鞋子带钩和钩到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而一个是动词,一个确实名词,另外,“喷头”和“喷出”也是一样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汉字中的这种有趣的现象,渗透中国汉字的构词规律。这样就是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培养了,语文课堂的效率能低吗? 3.阅读教学为语言服务
课堂上的左右折腾,说到底,是为语言服务。
课文内容比较浅显,一共就写了4四件事。在太空中吃饭,睡觉,走路,洗澡很有趣。那造成这种有趣的现象的内在因素是什么呢?就是失重。王老师依据这个现象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
因为在宇航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在宇航飞船里,人失去了重量,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由现象找到本质,再从本质揭露现象,进而将课文的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直接在课堂上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即巩固了知识点同时也无意识的透露着信息。原来,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失重。3.努力做好“情趣教学”,以感代讲,直感于读
陈少茗老师的“情趣教学”在王老师的课堂里同样是活灵活现。
(1).在文中睡觉这个片段中有一个关键句——“不过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为什么要“绑”呢?孩子们肯定都十分好奇。估计学情之后,找准后面一个句子——“不然,翻一个身,就会飘到别处去了。”“翻一个身都会到哪去呢?”孩子们思维活跃,直接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了。
(2).课文的最后,教师播放视频,让孩子从视觉上直接感受这太空生活的有趣。可以说是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4.减负提质,在课堂上给予
现在教育部大力提倡的“减负提质”确实是给广大教师们一个大大的考验。如何才能做到“减负提质”呢?王老师也做了很大的尝试。在课堂上,教师设计将课堂作业本中的题目带到课堂上来。一个是写字的落实,一个是课文内容的连线题。真正做到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孩子服务。
第五篇:《生活中的线条》评课稿
《生活中的线条》评课稿
熊津
听了周老师《生活中的线条》一课,总体来看整节课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理念新颖,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看出周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这是一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活泼多样
周老师能够抓住四年级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通过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与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开始利用小游戏的形式导入,把兵乓球,彩带当作朋友,“看看这几位朋友的运动轨迹?”好奇心促使每个学生都认真观看研究。在作业环节让学生灵活运用线条大胆创作,画出看到的美好的事物和人物。二.联系生活认识美术
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环节:找线,赏线,画线,评线。首先周老师让学生找线,找教室里的线条和他们衣服上的线条找课件中展示建筑物线条、动物身上的线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感知思维能力,还让学生了解线条无处不在,它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线条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使学生领悟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三.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英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我们要不断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周老师通过带领学生欣赏毕加索《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马尔》这幅画,感受线条的美感,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四.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周老师让学生闭着眼听音乐画线条,拓展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喜欢的线条。这种富有情趣的美术教学更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培养丰富的创造力,让学生回家以后还能够利用所学的线条知识装扮自己的生活用品,起到了课后拓展的作用。
这节课的存在一点不足,归纳如下:
1.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觉得还应该采用一些形式多样鼓励的方法,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2.在评价作品的时,引导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到解决的办法。
最后我要说周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丰富不断积累,教学技艺更加成熟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