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一、复习应考基本要求
1适用范围
本课程期末复习应考指南适用范围为我校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学生。
2、考试适用教材 《政治学原理》课程考核教材使用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任主编、燕继荣副教授任副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学原理》。学生可参考使用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古小华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设出版发行的《政治学原理》录像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制作的IP课件等其他教学媒体的内容进行考试复习。
3、考试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由于该门课程是闭卷考试,学员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题次序(先难后易),可以先做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再做选择题与填空题,最后做论述题。在考试过程中一定不能传抄他人的试卷,否则,一律视为违纪作弊。
第二、要注意简答题的答题要求,简答题除了回答基本要点外,还必须进行简要的分析,否则,会被扣掉一半的分数,这样会影响考试成绩。
第三,还要注意论述题的答题要求,除了回答该题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外,还必须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见解。总之,一定要多答些内容,尽量不要留空白。
第四、要特别注意选择题的把握,选择题是把单选和多选混合在一起的,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只能选一个答案,有几个答案是正确的就要选几个答案,既不能多选也不能少选,否则,会失分的。
二、复习应考资料及使用
1、复习应考资料及其使用
该学科本次考试有下列2种资料可供学员复习应考用:
第一,期末复习指导书(小册),书上指明了考核的重点内容,是指导复习的主要依据。要熟悉指导书中P52-56的全真模拟题。
第二,期末复习归类练习题是本期中央电大责任教师挂在网上的。我把它整理后挂在巴南电大网上,这套题是对平时练习的补充,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内容和范围,请学员一定要引起注意,多加熟悉。
第三,以下是本次期末复习归类练习题(含答案),请学员认真复习。名词与简答题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政治:
2、政治学:
3、行为主义:
4、政治权力:
5、政治权利:
6、公共利益:
7、国家:
8、法治原则:
9、君主制:
10、二元君主制:
11、共和制:
12、国家元首:
13、压力集团:
14、政治社团组织:
15、市民社会:
16、政党:
17、政党制度:
18、公开性:
19、政治秩序: 20、政治共识:
21、政治合法性:
22、治理:
23、政治参与:
24、选举:
25、选举制度:
26、政治监督:
27、社会监督:
28、公民监督:
29、政治文化: 30、意识形态:
31、政治信仰:
32、政治革命:
33、政治改革:
34、政治稳定:
35、宪政:
36、有限政府:
37、民主:
38、民主化: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4、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6、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7、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8、构成宪法精神的原则统一体是什么?
9、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2、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
13、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
14、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15、政治参与的意义有哪些?
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17、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18、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19、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什么? 20、民主的限度是什么?
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22、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23、民主可能的具有的缺陷有哪些?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3、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4、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6、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7、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1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19、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20、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1、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2、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3、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4、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5、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26、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7、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8、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9、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30、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3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2、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33、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3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35、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6、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3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3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二、简答题
1、(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A、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B、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C、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
(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6、(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7、(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8、(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9、(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0、(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1、(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
(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12、(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13、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4、(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5、(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6、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
(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17、(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
(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18、(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9、(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20、(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21、(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22、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因为他们:(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
(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3、(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填空与选择题练习
一、填空题
1、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 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 法家。
4、直到 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 社会价值 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 国家 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 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 意识形态 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 理性经济 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 问题。
14、伦理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 君主专制 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 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 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 无为而治。20、行为主义 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 权威性 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 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 人民主权 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 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 公共利益 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 价值和利益 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 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 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 传统型权威 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 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 法律制度 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单一制 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 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 权威性 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40、分权制衡 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 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 与 社会 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 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 选举 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 民主党 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 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 议会民主 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 提供信息 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 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 军人集团 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1、政治秩序 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 政治合法性 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53、宽容 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 政治秩序 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56、宪政 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57、政治 合法性危机 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58、善治 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59、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60、政治合法性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 人民权利 的思想。62、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 政治斗争 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63、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 普选制。64、制约权力 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6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 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66、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 普通公民 的政治行为。
67、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 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68、我们把人民运用其 民主权利 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6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 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70、根据 分权制衡 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71、政治文化 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7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 政治社会化 得以传播和沿袭。73、个人主义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74、现代社会科学把 意识形态 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75、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 始终是手段。
7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 法律下的自由。77、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 经济自由 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78、顺从型 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79、第三条道路 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8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 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8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 和政治改革。8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 三个阶段。83、政治 正义观 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84、政治稳定 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8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 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86、宪政建设 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87、宪政 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88、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89、政治稳定 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90、选举权和 罢免权 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9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 公民的意志 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9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 宽容精神 和个人独立。
93、代议制民主 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94、宪法和 个人权力 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9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96、民主化 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97、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 暴民统治 的典型。98、19世纪,由于 市场经济 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9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 对人民的保护 两方面的内容。
100、具有现代化和 民主意识 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题
1、(C)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C)。A 法治 B德治 C礼治 D 无为而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A 王道 B 法自然 C 无为而治 D 非攻
4、孙中山先生是(A)政治观的代表人物。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5、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斯•韦伯 B 戴维•伊斯顿 C汉密尔顿 D 哈罗得•拉斯韦尔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 7、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A 华盛顿大学 B 康奈尔大学 C哈佛大学 D哥伦比亚大学
8、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A柏拉图 B 西塞罗 C苏哥拉底 D亚里士多德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西塞罗 D 苏哥拉底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 经济的集中体现 B 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 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 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 官本位 C “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1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A 经济秩序 B 阶级状况 C 政治力量分布 D 政治秩序
1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BC),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A 法 B 势 C术 D 变
14、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
A 制度研究途径 B 权力研究途径 C 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D 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15、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A 阶级分析方法 B 经济分析方法 C 历史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16、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而展开。A 治臣之道 B 治民之术 C 合法性 D 治国之道 17、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A 民粹主义 B 无政府主义 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 1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 B 民族主义 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
19、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A 自由 B 民主 C 法律 D 国家
20、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A 管理 B 文学 C 历史 D 社会伦理
21、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
A 皇权政治学 B伦理政治学 C 政治社会学 D 政治经济学
22、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A 兵家 B 儒家 C 法家 D 道家
23、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
A 政治哲学研究 B 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 政治法律研究
24、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
A 隐性价值问题 B 价值中立问题 C 经费问题 D 数据问题
25、(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A 科学主义 B 经验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理想主义
26、(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A 理想主义 B 经验主义 C 科学主义 D 多元主义
27、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A 经济学 B 生物学 C 社会科学 D 自然科学
2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BCD)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联合政府》
29、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D)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A 公共权力 B 民主 C 利益 D 人性
30、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BCD)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A 政府 B 政党 C 利益集团 D 选民
31、(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A 法律 B 利益 C 阶级 D 国家
32、政治权力具有(ABCDE)的特性。
A 权威性 B扩张性 C排他性 D 强制性 E 支配性
33、(D)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A 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 理论与策略
34、(B)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A命令方式 B规范方式 C 说服方式 D 压力方式
35、(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 密尔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托克维尔
3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A 君权神授论 B 人民主权论 C 社会契约论 D 天赋人权论
3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BCD)。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申诉和控告权 C监督权 D 批评和建议权
38、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
A 民主权 B 财产权 C 生存权 D 自由权
39、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
A政治权利 B 财产权 C平等权 D 自由权
40、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A 财产权 B平等权 C 自由权 D 参政权
41、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A 直接选举 B 普遍选举 C 村民自治 D 监督制约
42、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A 集体 B政党 C 民族认同 D 利益
43、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BCD)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 肝胆相照 B 荣辱与共 C 互相监督 D 长期共存
44、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C)。A 自由权 B 社会经济权 C 公民权 D 社团和群体权
45、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BCD)。A 复决权 B 罢免权 C 创制权 D 选举权
4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C)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A 政府 B 行业协会 C 市场 D 政党
47、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4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49、议行合一原则是(A)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A 社会主义 B 奴隶制 C 资本主义 D 封建制 50、(D)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A 共产党领导制度 B 首长负责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1、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BD)。
A 欧洲共同体 B 独联体 C 俄罗斯联邦 D 东南亚国家联盟
52、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A 限任 B 监督 C 法治 D 选举
53、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A 司法独立 B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4、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 专制君主制 B 立宪君主制 C 共和制 D 寡头制
55、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CD)。A 苏维埃政权形式 B 联邦政权形式
C 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D 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5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D)的产物。A 私有制 B 社会契约 C 社会共同体 D分工
57、(C)是政府的灵魂。
A 权威性 B 有机组织性 C 阶级性 D 公共性
58、(D)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59、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A 汉密尔顿 B 华盛顿 C杰斐逊 D 潘恩 60、(B)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A 杰斐逊 B 潘恩 C 汉密尔顿 D 华盛顿
61、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D)为特点。A 制度化 B平等性 C 组织化 D 独立性
6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A 二元君主 B君主立宪 C 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 63、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A 第一国际 B 社会工人党 C 共产党 D共产主义者同盟 64、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A 核心会议型 B 支部型 C 单位化 D 代表性
6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A 在野党 B 反对党 C 执政党 D 参政党 66、(AD)是多党制的典型。A 法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意大利
67、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D)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 公民个人 B 政府 C 社团 D政党
68、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BCD)。A大众传媒 B 立法机关 C 超国家机构 D 政党和议会党团 69、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 多党制 B 两党制 C 一党居优制 D 一党制
70、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A 示威抗议 B 政变 C 恐怖活动 D 司法诉讼 71、英国政府一直在(AD)的轮流执掌之下。A 保守党 B 共和党 C 民主党 D 工党
72、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 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 组织政府的手段
C 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 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73、两党制以(CD)最为典型。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74、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A 德国 B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75、美国政治学家(D)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A 罗尔斯 B 布坎南 C 亨廷顿 D 达尔
76、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A 司法独立 B 三权分立 C 党的领导 D 议行合一
77、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A 政治妥协 B 政治改良 C 政治革命 D 政治改革 78、(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A 罗尔斯 B 韦伯 C 托克维尔 D 亨廷顿
79、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A 政治妥协 B 政治治理 C 政治合作 D 竞争 80、(C)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A 善治 B 服务 C 契约 D平等 81、(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A布坎南 B 哈耶克 C 罗尔斯 D 诺齐克 82、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A 布丹 B 霍布斯 C 马克斯•韦伯 D 孟德斯鸠
83、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精神的结果。A 法制 B 法治 C 民主 D平等协商 84、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A 公开性 B 自愿 C 责任性 D 一致同意
85、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 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B 合作 C 伙伴关系 D 协商 8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CD)。A 责任性 B 制度效率 C 回应性 D 管理效率
87、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A 效率精神 B 民主精神 C 契约观念 D 法治观念
88、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D)认同之上的合作。A 法律 B平等 C 公共利益 D 市场原则
89、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A 意识形态 B 宣传教育 C 国家强制 D 重叠共识
90、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英国 91、(A)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A 选举 B 监督 C 集会 D 游行 92、(AD)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A 法国 B 美国 C 德国 D 阿根廷 93、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A 弹劾 B 选举 C 监督 D 罢免
94、马克思主义对于(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
A 政权建设 B 普选 C 人民当家作主 D 政治参与
95、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BD)关系。A 义务 B 责任 C权力 D 权利
9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A 监督 B 选举 C 弹劾 D 罢免
97、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A 咨询权 B 知情权 C 罢免权 D 普选权 98、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CD)。
A 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B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C 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 D有助于经济发展
9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D)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 撤销决定 B 制止行为 C 否决议案 D 选举权利 100、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
A平等选举原则 B 直接选举原则 C 间接选举原则 D 普遍选举原则 101、在现代法治社会,(D)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A 政党 B 社会 C 公民 D 新闻舆论 102、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 社会监督 B 政治监督 C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 政府监督 103、(B)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A 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 政党监督 D 社会团体监督 104、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D)。A 对政治参与权的保护 B平等的参政权
C 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 D 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105、舆论监督以其(ABCD)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A 评价性 B 广泛性 C 及时性 D 公开性 106、(A)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A 《公民文化》 B《政治文化》 C 《政治社会学》 D《政治心理学》
107、“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 新社会民主主义 B 保守主义 C 自由主义 D 后社会主义
10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A哈贝马斯 B 伯恩斯坦 C 马佐尼 D 葛兰西
109、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B)。A代议制 B 民主制 C 法治 D 法制
110、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C)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A冲突 B 合作 C 竞争 D团结 111、(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A自由主义 B 保守主义 C 社会主义 D 无政府主义
11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A 无政府主义 B 自由主义 C 保守主义 D 法西斯主义 113、(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A 自由主义 B 福利社会主义 C 社群主义 D “第三条道路” 114、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为特点。A 自由贸易 B 自由经济 C 国家干预 D 政府改革 115、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A福利改革 B 经济干预 C 自由经济 D 自由贸易
116、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D)这样的观念。
A政治平等 B 法律平等 C社会平等 D 收入平等
117、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C)。A 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 B 按照市场原则分配财富 C 反对暴力革命 D 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
118、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A 生态主义 B 无政府主义 C 理想主义 D 实用主义
119、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A 德国革命 B 美国革命 C 英国革命 D法国革命 120、1970年代以后,(C)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A 生态主义 B 社群主义 C新右派 D 女权主义
121、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A自由经济 B 弱国家 C 干预经济 D强国家
122、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过程。A 现代化 B 开明化 C 清明划 D 法制化
123、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D)。A 政治制度化 B 法治化 C 民主化 D 减少政治参与 1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A 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 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
C 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D 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5、(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A 发展经济 B 共同富裕 C 政治发展 D政治制度化
126、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A 政治稳定 B 政治一致 C 政治秩序 D 政治共识 127、(AD)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A 宽容 B 民主 C 法治 D 理性 128、(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A 布坎南 B 哈耶克 C 罗尔斯 D 亨廷顿 129、宪政的核心是(D)。
A 形成公民社会 B 依法治国 C 保障自由 D民主政治
130、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
A 国家元首 B 立法机关 C 政党 D 政治秩序
131、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ABD)。A 法制 B 民主 C平等 D 秩序
132、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BCD)。A 技术革命 B 各国的制度变革 C 文化趋同 D 跨国公司 133、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
A平等原则 B宽容和理性精神 C 自由原则 D 秩序原则 13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D)。
A 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 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 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 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35、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ABCD)正义。A 法治 B 形式 C 结果 D 程序
136、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BD)。
A 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 政府的执行危机
C 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D 利益冲突加剧
137、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D)。A 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B 权力结构的稳定 C 社会稳定 D 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13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B)A 权威 B平等 C 自由 D 自治 139、(ACD)是天生的民主派。
A 工人阶级 B 中产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
140、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CD)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A 有限政府 B 廉洁政府 C 高效政府 D 法治政府 141、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B)民主制。A 代议制 B 一元 C 直接参与 D 精英
142、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A)。A 19世纪 B 20世纪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143、多元民主理论认同(B)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A 精英 B 代议制 C 传统 D 自由
144、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A)的民主化改造。A 政府职能 B 政府体制 C 政府结构 D 政府管理
145、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西塞罗 D 苏哥拉底 146、民主的限度包括(ABD)。
A 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 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 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 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47、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B)。A 权威 B平等 C 自由 D 自治
148、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ABCD),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A 工人阶级 B 中产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
149、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C)
A经济市场化 B 文化世俗化 C 政治文明化 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150、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CD)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A 直接民主 B 间接民主 C 宪政民主 D 人民民主
151、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A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A 文化 B 经济 C 政治 D 道德 论述题练习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
4、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5、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6、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7、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8、试述政治社团具有哪些功能?
9、试述政治社团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0、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11、试述“善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12、试述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3、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14、试述社会监督具有哪些功能?
15、试述自由主义理论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7、试述政治文化的功能。
18、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19、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
20、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21、试述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参考答案
1、(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3、“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5、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力制约机制的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
(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7、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8、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
(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
(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
(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政治社团能否有效动员本社团成员和普通民众,能否说服议员或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提供情报的数量和质量;
(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
(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在西方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政治社团的宗旨就是通过组织的力量,运用政治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
(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9、(1)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3)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10、(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
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11、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2、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
(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
(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
(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13、(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由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只能是少数人,这样就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和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和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通过选举,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与其代表之间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集思广益,对各种政策选择方案进行论证,从而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到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解决方法。
14、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15、(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16、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那么,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
(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7、(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18、(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19、(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是人们行为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规范。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
(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20、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1、(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复习考试重点辅导
根据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学员情况,对本期复习应考重点作如下分析辅导。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掌握:政治的含义:P14倒数第二段最后两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P12-14共四点。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重点掌握: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P39-40共三点; 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P48-50答传统学术时期、社会科学时期、激进批评时期的特点共三点; 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P58共两点。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重点掌握:权力:P67第二段1、2两行; 政治权力:P68第二段4、5、6行;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P69共四点;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P64-66共三点; 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P78第二段1、2、3、4、5、6、7行; 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P79-80答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共三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P81-83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重点掌握:“国家”的不同涵义:P86-87共四点; “政府”概念的不同理解:P93第一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P102第二段、P104倒数第二段; 国家结构形式:P104-106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
重点掌握:政党的定义P122第二段; 政党的基本功能P126-127共四点; 政党制度及政党政治P127-130共四种制度。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重点掌握:政治秩序的含义P145-146共三点; 政治合法性的含义P151第三段; 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P157-158共三个方面; 治理的含义P160第二段,另外有三点; 治理模式的变化:从统治模式向善治模式的转变P164-165前者答四点,后者答四点。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重点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P170倒数第三段的6、7、8、9行; 政治参与的特征P170-172共四点; 选举与选举制度的概念P178-179:前者在P178的最后一行和P179的第一行,后者在P179的第二段的1、2行; 选举的基本原则P180共四点; 监督、政治监督与社会监督P186第二段; 社会监督的机制和途径:机制在P187-189共四点,途径在P189-190共三种方式。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重点掌握:政治文化的含义P197倒数1、2、3、4行; 政治意识形态的含义P211倒数1、2、3行; 主要政治意识形态P215-234共五种;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P235-236三个方面。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重点掌握:政治发展的含义P243最后一段;政治文明的含义P252第二段和第三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P253-254共四个原则; 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P256-257共四个方面的内容; 全球化的内涵P258共有四种解释。第十章 民主与民主化
重点掌握:民主的含义P267第一段倒数1、2、3、4行; 民主的价值P280-282包括自治、平等、权威三个方面; 现代民主理论模式P270-280共四个方面; 民主化的含义P289-290两行文字。
第二篇:《企业战略管理》(本科)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09春《企业战略管理》(本科)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巴南电大课程辅导老师
周正
一、复习应考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占5个学分。本课程所涉及的企业知识覆盖面比较广,内容比较多,难度比较大,是中央电大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重点考察科目。所以,大家必须认真的、深入的、全面的复习。
基于网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中央电大考试平台查看和提交形成性考核任务。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中央电大考试平台批阅学生的形成性任务。
(一)考试范围:教材《企业战略管理》全书以及联系企业的有关内容。
(二)考试形式: 上机考试
60分钟
双及格
(三)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20分)、案例分析题(40分)与作品点评题(40分)
(四)考试需注意问题
1、根据每次考试内容、题量和难度情况看,大家需要多花时间看教材,熟悉教材的知识点,掌握中央电大、重庆电大和巴南电大上的期末复习指导以及老师在复习课上的要求。
2、任意选择题是单选和多选,注意每个题目的要求
3、特别要求(论述和作品题):回答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材和
实际进行阐述并分析。并且每题必答!
二、应考复习资料
(一)教材: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每章节后的平时作业。
(二)三大网络上的期末综合复习指导,中央电大考试平台试题要求大家必须掌握。
(三)课程老师复习课的要求以及巴南电大的重点复习资料。
(四)课后平时作业以及巴南电大上的复习资料
三、《企业战略》+《公司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资料(见附件)
(一)《企业战略》期末综合练习题
(二)《企业战略》期末作业(1、2、3、4)
(三)《公司概论》期末综合练习题
四、作品题及复习参考资料
第一次作品题
1.当地一条街道、当地一列进京列车分别邀请本酒厂参加冠名活动,企业正在考虑是否参加竞标。
这个不是企业应研究的战略层次问题。
这只是一个销售问题,它还谈不上什么战略,只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可以提高销量的机会的问题。
2.与一家商场就货款问题发生争议,对方已诉至法院。
这个不是企业应研究的战略层次问题,它还谈不上什么战略,只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小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履行合同和信誉问题也只是一些战术问题,而并不能谈及战略,这从战略的概念和特征上也可知,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环境,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谋求生存而作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因此它不是企业战略层次应研究的问题。
3.西南某制酒企业在西北市场在春节期间开展买二赠一促销活动,本企业西部市场负责人请示总经理审批春节期间的促销活动。
这只是个促销活动,不算是企业战略层次问题。
因为其主体是西部市场负责人,是由西部市场负责人提出来的一个请示方案,其开展促销活动是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要在春节期间开展买二 2
赠一促销活动,同行企业在市场增长速度迅猛,本企业为了抢夺顾客资源纷纷搞促销活动,在价格竞争成为了经营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见、最主要的竞争手段。“降价”促销成为了吸引消费者增加购买力;西部市场不是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核心,更重要的是为了生存为目标,将目光盯在现有的市场、现有的产品、现有的业务上,被动地参与价格大战,拼命地保卫市场占有率。所以这属于非企业战略层次问题。
4.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各国都在酝酿开发新能源。其中用酒精作为汽油的替代产品是其中的一个方案。企业打算同某发动机企业联合开发不挥发的用于动力的酒精。这是企业战略层次要研究的问题。
因为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企业提出了该方案,该方案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和纲领性,所以这也是企业战略层次应研究的问题。由于该方案的主体是企业,是由企业提出来的方案,因此属于战略层次中的公司战略。竞争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现实,面对竞争,企业战略需要进行内外环境分析,酒行业中酒精是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设计合适的经营模式,形成特色经营,增强企业的对抗性和战斗力,推动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5.企业近期请某广告公司设计了三个广告创意方案,需要从中选择一个。这不是企业战略层次应研究的问题。
企业在选择做广告可能会涉及到决策和战略,但在决策后的选择广告方案仅只是一个实施过程,并未涉及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
第二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1.原油生产公司对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决定他们讨价还价能力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A.交易量 B.产业集中度 C.转换成本
D.卖方产品标准化程度 正确答案:A
2.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下列因素中属于宏观因素的有()。A.某旅游点发生地震
B.旅游景点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C.国家允许国人出境旅游 D.国内居民用于旅游的消费支出增长明显 正确答案:D
3.你认为手机行业最主要的特征是()A.产品高度标准化 B.规模经济不太明显 C.产品技术更新比较缓慢 D.行业的进入/退出壁垒都高 正确答案:D
4.对于钢铁行业来说,最明显的竞争特征是:()。A.价格
B.规模经济 C.转换成本 D.库存成本 正确答案:B
5.迪斯尼公司在美国本土、日本和英国所开的迪斯尼乐园都比较成功,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可是在法国的迪斯尼乐园自开业以来年年亏损,其原因是忽视了()A.政治法律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技术因素 正确答案:C
二、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90 分。)1.选择当地一家成人教育教训机构(你周围的一种品牌的酒厂或其销售商/一家银行 /一家书店),分析其外部环境。写一个1000字以内的分析报告。
要求:简单介绍企业该机构的名称、地址、经营项目(业务范围)、资金力量等,指出其主要的宏观环境因素,所在行业的竞争特点、竞争激烈程度、竞争对手及竞争实力。
企业名称:新希望成人教育培训公司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鱼洞8号
企业主要经营内容:各类各层次教育培训,高等学历教育教学与管理,职业资格培训认证,企业管理培训,职称考评培训,IT软硬件培训,英语四六级培训,学位英语考试培训,人才就业指导(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联合办学。
注册资本金:50万
目前重庆市成人教育培训市场技能类培训市场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外语技能类,占整个技能类培训市场的35%左右;第二,计算机技能类,占整个技能类培训市场的30%左右;第三,驾驶技能培训,占整个技能类培训市场的30%左右;第四,其他特殊培训,占整个技能类培训市场的5%左右。上述仅是指成人教育培训,不包括少儿培训和学生培训市场。
成人教育培训市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个人进行的自我充电培训,二是单位或企业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培训,目的在提高员工技能和整体工作效益。从二OO七年以来的情况下,个人进行自我充电培训的人数多,数量大,但总销售额较低,并且在较低的总销售额中,学历类的教育培训和发放国家认可证书的教育培训项目占有率高达85%以上。换句话说,个人自我充电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切实学习一些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真实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学习和实习结合;另一个目的是以学习培训为手段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作为找工作或提升职务的手段。这是两个主要目的,其中后者是绝对主流,这说明中国乃至华人圈成人教育培训的市场整体观念还是需要进一步成熟和提高。同时从另一侧面来看,能确实提供良好的课程项目,通过教学和实习切实提高被培训人员综合能力的优秀课程项目的组织或培训机构则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市场处在一个自我发展的初期,加上外国教育培训资本刚进来,其处在市场调查和分析阶段,没有确定具体市场策略,导致了当前的一些情况。
以后重庆市成人教育培训市场技能类培训市场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驾驶技能类培训项目的费用收取标准有可能上涨。举例说明,现在进行重庆市C照培训的报名费用加上体检费用大约在4500元(学习车型:SANTANA),新年随着油价上涨和物价CPI的上涨将可能上调,目前为止,93号汽油的每公升单价已经达到4。88元。
二日语类培训市场竞争将明显加大。除了比较传统的英文培训山木培训外,许多新兴的培训机构也在迅速发展和崛起,在课程内容,产品结构,产品线组合,市场定位,促销方式和营销渠道等许多方面都面临着开春后更剧烈的竞争。
三是计算机类培训特别是实用技能类培训的市场情况将有下滑趋势,前期培训中许多培训机构承诺的“培训后能找到高薪IT职务工作”等目标对绝大部分学员来说无法实现。举例说明,许多计算机培训机构培训招生的时候,不管学员以前学什么,将来想什么,都不问,总之一句话,哪怕你是砖头,只有你交学费,我完成招生任务,就万事大吉,管你将来学的如何。这种短视策略导致了计算机类培训市场口碑日下,重新树立市场信誉恐怕需要在市场精准和市场细分上下功夫,就是说,招生固然有任务,要收学费产生利润,但对学员还是要把关,不然的话,做上几年就可能CLOSE了。
成人教育培训的技能类培训作为成人教育培训市场下面的一个小类,在新的一年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增长速度应当在30%以上。既然有市场有需求,立足市场,满足需求并创造社会和培训机构及学员三方面的最大价值,将做成事业和做长久,作为新希望成人教育培训公司今后发展的依据。
公司名称: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桥铺石杨路16号
经营项目:啤酒生产、非酒精饮料(限制类除外)的生产、销售;啤酒设备;包装物;原材料;普通货运(不含危险品运输)
注册资本:48397.12万元
一、宏观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啤酒行业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在2003-2007年5年间,啤酒产量增加1426万千升,增长56.9%;销售收入增加455.2亿元,增长88.6%;税金增加47.04亿元,增长47.7%;利润增加35.83亿元,增长137.8%。这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发展战略。2008年11月国家针对全球经济危机推出的四万亿拉动内需计划及扩大内需十条政策将对啤酒行业产生有利影响。
二、行业的竞争特点
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啤酒的消费量持续增长和消费高端化是啤酒业发展的长期趋势。我国的啤酒行业正处于趋向成熟期阶段。啤酒行业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存在着明显的地域特征。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品牌都有自己的核心区域,形成了青岛啤酒占据山东、陕西市场,燕京啤酒占据北京、华北市场,华润占据东北和四川市场,珠江拥有华南市场的产业竞争格局。同时,外资啤酒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高端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
三、竞争激烈程度
啤酒行业的竞争表现为:一线品牌和地方品牌为了树品牌及开拓市场的需要,不得不在对方的地盘上相互竞争。在一些势均力敌的区域谁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 5
局。随着外资啤酒品牌的加紧进入、行业并购的加剧、以及自建新厂所引发的规模战,啤酒行业市场竞争仍将继续,但是竞争的方式已经由过去主要依靠价格竞争转为主要在品牌、服务、渠道、战略、资本等方面进行竞争。
四、竞争对手及竞争实力
国内主要啤酒品牌分别是青岛啤酒、华润雪花、燕京啤酒以及一些由产地强势品牌所组成的二线地方品牌如哈啤、珠啤、金威等。青岛啤酒借品牌优势战略在中高档啤酒市场份额稳步增长。华润雪花借助资本与品牌优势、前期的战略布局和竞争策略,使其基地市场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燕京啤酒在发展啤酒业的同时,向生物工程领域进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英博携资本之势继参股珠江啤酒、收购金狮在华啤酒业务后又出重手一举收购雪津啤酒。哈尔滨啤酒集团以超百万吨的生产能力,使其形成了在中国啤酒市场上的“锋线”地位,并以绝对优势掌控东北市场。
企业名称:重庆新华书店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民权路10号 邮编:4000010 联系电话:023-63842387 传真:023-63841967 网址:cqxhsd.cn 重庆新华书店集团自1998年4月组建以来,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重庆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机制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新途径,整合了全市发行资源,完成了全市新华书店系统的企业化改造,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新华书店,这个曾经拥有半个世纪辉煌的国有文化企业,如今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开始探寻自我创新和发展的道路。重庆新华书店集团无疑是其中的先行者,它的众多业界第一也证明了这一点: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成建制实现连锁经营的省级新华书店、西部最大的4万多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全国首批三个教材发行试点招标投标中标企业之
一、营业面积1.4万平方米有21万个陈列品种的西部最大的书城„„截至2003年年底,重庆新华书店集团主业实现销售17.1亿元,总资产达13.5亿元。
重庆新华书店集团的组建从资产、业务和人员三方面进行重组,用任永发的话来说就是“断掉了后路,只能往前走了”。然而,有着几十年事业单位情结的职工曾对改革不理解和难以接受。任永发说,这让他们懂得了好事干不好也会变成坏事,必须把工作做到基层群众中去。
为了调动积极性,集团推行劳动、用工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和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等制度。吸取了以前的教训,集团这次用8个月时间做出了包括7个办法、5个意见和12个文件的实施方案,所有与职工有关部分都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广泛宣传,让改革深入人心。改革后,集团公司和区县店共减少各类机构105个,精简中层干部141人,通过各种渠道分流一般员工549人。由于工作的到位和职工观念意识的转变,此次改革却无一人上访或反映。
优化内部经营机制是重庆新华书店集团企业化改造走出的第一步“关键棋”。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任永发介绍,集团组建之初,虽做大了规模,增加了效益,但机构臃肿、分配“大锅饭”、管理粗放等弊端也日益显现。为此,集团自2000年6月开始劳动、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共减少各类机构105个,精减中层干部141人,分流员工549人,建立起全体员 6
工岗位靠竞争、管理人员聘任靠业绩、收入分配靠贡献的新机制。为提高人员素质,集团投入上百万元打造学习型企业,分别与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办了图书发行本科班、中高层干部MBA班,连续3年在员工中开展每年读2至3本好书活动。
为做大做强主业,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通过优化经营方式,实现了全市连锁经营和网络化管理。2002年初集团投资1800万元建成了西南最大的出版物批销物流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启动了连锁经营战略,2002年底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成建制实现了连锁经营和网络化管理。网上连锁经营使得所有的连锁店经营品种与总部相同。如今哪怕是在重庆城口、秀山等偏远县城,读者在连锁店欲购店里暂时没有的图书,只要报出书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连通集团批销物流中心,24小时之内书就可送达读者手中。便捷的方式激发了读者购书的欲望,带动了销售的增长,也使新华书店的形象得到了全面提升。今年上半年集团连锁经营实现销售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38%。在系统内部连锁经营的基础上,今年5月,该集团还迈出了利用社会力量实施加盟连锁的步伐,截至目前已发展加盟连锁店81个,不仅遍及重庆市各区县,还延伸到了四川和广东,预计年底可突破130家。
“主业做响品牌,副业做大效益”,在突出发行主业的前提下,重庆新华书店集团还注重通过拓宽经营渠道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媒体、酒店业、连锁超市、房地产开发等多元化发展产业群体。今年4月,集团旗下首家新华超市在重庆主城中心区开业,年内还将开业5家,超市将借鉴图书连锁的成功经验,迅速建立起信息、物流配送等网络连锁机制,实施特色经营。集团还与重庆邮政、重庆日报合资组建了“重庆三峡书报刊传媒有限公司”,如今遍布主城街头的“三峡报刊亭”已成为山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在主业壮大基础上的多元化发展,不仅为该集团的主业网络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集团改制中企业富余人员的出路问题,还为社会提供了600多个新的就业岗位。今年1至10月,集团多元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70%,已占到了集团总收入的9%。集团组织基层店经理和中层干部集中学习《连锁经营》这本书,让连锁观念落地生根;为了保证基层店经营者利益,集团以协议的形式确定各连锁店为独立法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调动了广大经营者的积极性;投资建成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解决配送难题;为解决连锁经营的“中枢神经”--信息平台的难题,集团累计投资700多万元,并分批培训520人次,使连锁网络的进、销、存、调、退、管等各个环节实现资源共享。
到2003年底,集团公司16个直营门市和所属39个区县新华书店中心门市全部实现连锁经营网络化管理。这样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品种的丰富和销售的增长。连锁后,很多基层店都创下了建店以来的销售新高。同时,连锁经营还使得库存商品结构得到优化,企业形象也从过去转变为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信息、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和统一结算的新形象。2004年,集团规划新增125个连锁店,使连锁店总数达到200多个。
集团在发展“对内连锁”的同时,又启动了“对外联合”的跨区域连锁战略。2000年建立广州分公司,拥有面积3000平方米的图书音像超市;2001年在北京发起并控股组建 “北京新华同盟图书发展有限公司”,全国29家城市新华书店参股经营,有34个成员店;2002年在四川自贡建立800平方米的跨区域连锁店。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实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这为股份制改革提供了基础。目前,股份制改革方案已送重庆市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报批,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二是将优良资产剥离,再募集其他资本成立控股公司;三是控股公司下面成立若干子公司,7
负责各个业务领域的具体运作。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将对外资放开图书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出版物全国总发行权的放开,这也意味着民营书店或外资书店与新华书店平等地在一个市场内竞争。无论是民营的还是外资的,乐意与他们竞争,同时也谋求合作发展
第三次试题
1.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对外宣称,本公司“提供信息沟通的工具和服务而不是生产电话。”这一表述属于()。A.企业使命 B.企业愿景 C.企业目标 D.企业价值观 正确答案:D
2.某牙膏厂原来只生产药物牙膏,现在又增加牙刷生产,这属于()。A.同心多元化 B.水平多元化 C.集团多元化 D.一体化 正确答案:B
3.西单商场的目标市场定位是:大众化的精品店。有部分顾客抱怨商场的装修档次太低,商场里的椅子太少。有人建议商场进一步装修、多放置椅子并提高名牌商品的比例,并力求使名牌商品物美价廉,请问这种建议有什么问题?()A.建议的措施方案与企业目标不一致 B.建议的措施与企业领导的想法不一致 C.建议的措施符合顾客的需求,可以实施 D.建议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商场的利润 正确答案:A
4.如果你是从事运动鞋生产的,你的企业使命应表述为()A.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
B.生产为大众消费需求的脚上用品 C.以顾客行走舒适为己任
D.提供制造足以可以和汽车比美的鞋子 正确答案:C
5.一家经营婴儿奶粉的公司正准备进行多元化经营,你认为最优先考虑的业务领域是()A.婴儿服装 B.青少年奶粉 C.孕妇装 D.鲜奶
正确答案:B
第三次作业作品题
ΧΧ集团房地产开发集团发展战略规划 【企业使命】“讲正义、走正道,得正果”,坚持以人文主义理想为指导,坚守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秉承“真诚、善意、精致、完美” 的核心价值观,以“为员工创造平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美丽,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使命,致力于为社会创造文明、和谐、温馨、优雅的居住文化及人文环境,为城市和历史留下优秀的作品。
【战略目标】发挥资源优势,追求持续增长,打造特色品牌。跻身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前10强,积极拓展业务,保持集团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良好势头
【战略措施】 以培养ΧΧ集团房地产开发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未来X年内做强核心主业——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同时,实现经营模式从以开发为主到开发和物业经营服务并重的转变,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ΧΧ集团房地产开发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管理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和治理结构竞争力三方面,因此,应从提升这三种竞争力入手。
市场竞争力:从投资策划、品牌建设等关键环节入手,通过组织统一,人才培养,市场实践等综合手段强化ΧΧ集团房地产开发集团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管理竞争力:从提高ΧΧ集团房地产开发总体战略规划能力,建立激励和考核制度、关键管理制度和流程入手,通过新设立的关键职能部门,突出管理重心和重点工作,增强管理关键环节的综合能力。
治理结构竞争力:从ΧΧ集团房地产开发未来的治理结构着手,管理模式在现阶段形成“强总部”的集权操作型管理模式,强化职能部门的能力和权力。通过对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总部对人、财、物等关键要素的统一管理。从改善企业内组织流程、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三个环节开始,结合企业战略应伴随公司发展有阶段性地推进和深入的特点,将工作任务细化为不同时间段内应完成的相应指标。将庞大的战略实施问题,分解成一件件分得清轻重缓急的具体工作。让ΧΧ集团房地产开发高管人员一目了然,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每一脚踩下去都是实的”。
第四次试题
1.1956年宜家开始试用平板包装,这个举动当初只是为了节约运输空间,而今天却成为了宜家竞争优势的一个构成部分。宜家这是采用了()。A.服务差异化战略 B.产品差异化战略 C.人事差异化战略 D.形象差异化战略 正确答案:B
2.对GE的塑料产品事业部来说,在考虑其竞争战略时应该考虑的问题有()A.是否应该发展金属制品产业
B.如何开展塑料产品在亚洲的市场开拓 C.确定采取降价策略还是个性化策略
D.确定塑料产品发展重点是在亚洲还是欧洲 正确答案:C
3.当前,一般而言,以下哪种产品比较适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
A.日光灯 B.汽车 C.手机 D.面包
正确答案:D
4.重点集中战略中的低占有率集中战略非常注重()A.成长目标 B.竞争对手多少 C.利润 D.形象
正确答案:C
5.奇瑞汽车在汽车行业中实行的竞争战略类型的是()A.成本领先战略 B.差异化战略 C.低成本集中化 D.差异集中化
正确答案:A
二、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90 分。)
1.Motel6和里茨·卡尔顿在住宿行业中参与竞争的市场定位恰恰相反。
Motel6满足的是那些很注重价格的旅行者的要求,他们所想要的是一个干净的没有附加服务的地方来过夜。为了达到低成本提供隔夜住宿的目的,Motel6采取了以下措施:(1)选择相对便宜的地点来建筑住宿房间――通常是在州与州的交界和高速公路地段,都避免支付高额的黄金地段费用;(2)只建设一些基本的设施――没有饭馆和酒吧,也极少有游泳池;(3)依靠标准的建筑设计,并且只需要一些并不昂贵的材料和低成本的建筑技术;(4)房间设施和布置也很简单。这样一来,就既降低了建筑成本,又降低了运作成本。由于没有饭馆、酒吧和各种顾客服务,所以在Motel6一间住房的运作只需要前厅人员、房间清扫人员、房架及地面维修人员就可以了。为了在那些要求简单的旅行者中推进Motel6的概念,Motel6连锁利用了独特的易于辨认的收音机广告,其中这些广告是由全国联合的收音机广播名人Tom Bodett来制作的,它们描述了Motel6的干净房间、没有附加项目的设施、友好的氛围,以及较低的费用(每晚通常在30美元以下)。
卡尔顿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愿意支付且支付得起高级的住宿和一个一流的个人服务的旅行者和度假者。卡尔顿的特色是:(1)黄金地段――从很多房间都能够看到如画的视野风景;(2)定制的建筑设计;(3)幽雅的饭店,食物精美、名厨主理;(4)游泳池、健身设施及其他休闲设施;(5)雅致的休息间和酒吧;(6)高级的房间住宿条件;(7)适时适地的顾客服务和娱乐休闲机会;(8)大规模受过很好训练的专业工作班子,他们为使每一个顾客的逗留都非常惬意面竭尽全力。请根据以上资料回答:
(1)两家公司分别采用的是何种竞争战略?这两种不同的竞争战略的适用条件有哪些?(2)两家公司都是经营旅馆业的,为什么能够采取截然不同的竞争战略? 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
这两家公司都把精力集中在整体市场的一个很狭窄的部分,Motel6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能够以比竞争对手低的成本为对价格很谨慎的旅行者提供基本的、经济的住宿服务。卡尔顿竞争优势的基础是能够为一群富有的客户提供上乘的住宿服务和无与伦比的个人服务。它们都能够获得竞争的成功――虽然它们所采取的战略处于两个极端,因为住宿市场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购买者细分市场,它们的偏好和支付能力也多种多样。
实例表明:
1.集中化战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低成本的集中化,另一种是差异化的集中化,两种集中化战略都可能取得成功。
2.只要市场包含多样化的细分市场,就有采取两种集中化的可能。
3.一定要根据市场细分的情况决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定位,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目标顾客。
4.集中化战略的实施必须要使目标市场足够大。
三、实现低成本战略的途径
采取低成本战略,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关注企业的累积成本,二是要相对于竞争对手成本较低而非绝对低成本,三是要结合企业的价值链。
实现低成本的途径有:改造价值链、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分析中石油与工商银行的合作联盟
1.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是由中国工商银行和中石油联手打造的,国内第一张可在加油站使用的全国性联名卡。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除具有牡丹国际信用卡的一切功能外,还享有刷卡加油优惠和多项增值服务,真正实现“一卡在手,全国加油”无障碍消费,助您惬意享受驾车乐趣。
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包括威士、万事达卡和美国运通三个品牌,客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品牌的产品。下面是该信用卡的主要功能:
(1)刷卡加油便利。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可在中石油全国14000多座加油站(点击下载)轻松刷卡加油,不久更将扩大到17000多座加油站。
(2)刷卡折扣优惠。2009年12月31日前,持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在中石油加油站的工行POS机上刷卡加油,可享受1%折扣优惠。
(3)24小时全国道路汽车救援特惠服务。从2006年7月1日起,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持卡人可享受双重优惠(会员价格基础上再折扣)的24小时全国道路汽车救援服务,为您驾车出行免除后顾之忧。
(4)专项联名积分。使用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在中石油加油站工行POS刷卡加油,可累积专项联名积分,凭此积分可参加不定期的积分兑换活动。
(5)消费奖励优惠。持卡人全面享受牡丹国际信用卡积分奖励计划和不定期促销优惠。(6)特别年费优惠。年刷卡消费满5笔或累计消费金额达到5000元人民币(含等值外币),即可自动免除当年年费,彻底免除您的后顾之忧。
(7)金融服务功能。可在中国工商银行遍布全国的近2万家营业网点、近2万台ATM、近20万家特约商户以及数十万台带有银联标识的POS和ATM上使用。
根据以上信息,试分析:(1)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石油总公司的合作属于哪种类型的合作?(2)在该合作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石油总公司各得到了哪些利益?(3)试总结该种合作成功的条件。
(1)答: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石油总公司的合作属于战略联盟的合作关系。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任何股权或非股权形式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协议。战略联盟具有很多种方式,第一,合资;第二,研发与开发协议;第三,定牌生产;第四,特许经营,第五,相互持股。战略联盟有很多特色,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形式,相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战略联盟是一种边界模糊、关系松散、灵活机动的网络式组织。但本案例中合作双方都是以自己部分的资源加入到联盟中来,在这种条件下,联盟可以高效运作,完成任务。
(2)答:①银行利益:得到了有车族这样的优质客户;②中国石油利益:则扩大了客户,促进了油品销售。银行提供金融咨询服务,包括融资,中石油结算在工行,工行赚结算费用及顾问费。战略联盟的组建动因是增强自身的实力,扩大市场份额与迅速获取新技术,进入国内市场和降低风险。合作双方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对于联盟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战略联盟各方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都有很大不同,建立联盟,要对各方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样才能让合作联盟更有具体意义,更能使双方都更好的获利。
(3)答: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石油总公司,各自都是各自领域的强势企业,有广阔的客户群,以及互相之间联系紧密,有开展合作的可能。双方有利益是合作成功的前提条件,即双赢是战略联盟合作成功的必要前提。
第五次试题
总结一学期的学习收获,在所属教学点的网上发贴交流学习体会,在此基础上将教材第四章的内容进行总结。
要求:本章的主要知识点、体会较深的案例、大事、自己收集的材料、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前沿问题等。
特别提示:本次任务的评分网上发贴情况占20%,指定内容的总结占80%。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从企业战略管理这门课程中,学了很多的知识,对这门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此,我对所学的这门课程,进行总结。
首先是我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些初步认识:战略管理是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总体谋划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企业总体战略和产品组合、商场竞争、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和人力、财务等战略,基本上涵盖了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认识战略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地重视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助于决策者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及时发现和解决那些有关企业生死存亡、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有助于用战略眼光将企业经营活动的视野放在全方位的未来发展和广阔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第5章讲师的是公司战略选择。公司战略的主要任务是界定公司的业务
与市场领域,有成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收缩型战略和混合型战略。成长型战略细分为:
密集增长战略、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企业并购战略和战略联盟;收缩型战略分为:转变战略、放弃战略、附庸战略、清偿战略;最后还有混合型战略。
本章个人印象比较深刻案例有“华为鼓励内部创业之利弊”及“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转变战略”,这些案例都说明各种企业战略有各自的优缺点,因不同的情况而制定不同的策略,而且应在实施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的感想
企业战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为求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性的总体谋划。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略。企业战略有“四性”,即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略性。这“四性”决定了企业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企业领导不能只顾种树、不顾育林,只顾当前,不顾未来,只顾末节、不顾根本,不能只搬经验、搬知识、搬指示而不用谋略,否则就会把员工领向窄路、坎路、弯路和死路。企业领导不要重术轻略。搞好企业要靠各种术,如技术、营销术、管理术、公关术。搞好企业也要靠各种战略,如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营销战略、融资战略。术是小略,略是大术,术与略的相同点是都讲究谋划,不同点是谋划的范围有大小,谋划的时间有长短。重术轻略就是重小轻大、重短轻长,只重技术更是以偏概全。在企业中,最大的术是发展术,发展术一般被称为“发展战略”。企业战略要创新,创新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大变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环境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是空前的。中国入世意味着中国企业融入了变化多端的大世界,这个世界的消费市场、竞争对手以及各种因素都在不断地变化,形势迫使我们知变、应变,善变,而善变的首要标志就是有一个新的战略。企业战略创新也是为了上水平,为增强竞争力,企业各项工作都要上水平,首先要使战略上水平。企业战略是纲,纲举目张。战略创新就是对原有的战略进行变革。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只不过有的企业不这样认识。企业战略存在着水平差异,智慧有大小,战略有高低,创新是为了创出更高水平的战略来。企业战略高低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因为企业早已进入战略制胜年代。
在激烈市场竞争的的今天,企业战略已成为企业家所关心的首要问题,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已成为企业核心的管理职能,强有力地执行一个科学、缜密的战略已是企业竞争制胜、经营成功的重要保证。观念产生于企业以往的经历与经验,这些经历与经验沉淀下来固化为思想观念。这此观念就是企业的“性格”,它一旦形成,就会根植于企业成员的思想之中,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意义上,战略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反映,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战略。如果设计的战略与企业文化不相兼容,则要么战略不能成功,要么需用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
战略是公司前进的路径地图,是公司经营的蓝图,是公司展开业务为一道命令。战略是公司管理层制定的“策略规划”,公司依此建立在其市场领域中的位置,成功地同竞争对手竞争,满足顾客的需要,获得卓越的公司业绩。
一、企业战略的基本特性
1、战略的全局性
战略的出发点是企业的总目标,企业的战略决策对于企业整体事业的影响至关重要,它涉及企业的各个领域。
2、战略的环境性
企业战略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企业制定战略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企业与环境的不可分,企业应用战略来应对变化着的环境。
3、战略的竞争性
企业战略是竞争的产物,企业制定战略是为了把握内外环境条件,提出对抗竞争的整体性的方针、政策和策略。
4、战略的复杂性
战略的组成部分十分复杂,因为环境的变化常给予企业带来新奇的条件组合,致使战略的组成部分是非结构化的、非程序化的、非常规的和非重复的。
5、战略的层次性
战略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企业通常有公司的总体战略(我们将从事什么业务)和业务战略(在每一项业务中我们将如何竞争)。
6、战略的思考性
战略包含不同的思考过程,有概念性的思考,也有分析性的思考。战略决策的核心是由企业领导们的概念性思考才决定的。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旨
企业战略作为过程展开就是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有五项相互联系的管理任务:
1、提出公司的战略展望,指明公司的业务使命,使整个组织对一切行动都有一种目标感。
2、建立目标体系,将公司的战略展望转换成公司要达到的具体业绩标准。
3、制定战略,以达到期望的组织目标。
4、有效实施和执行选择的公司战略。
5、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调整公司的战略展望、长期发展方向、目标体系、战略及其执行。
战略管理过程有四个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的五项任务,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来实施完成:
第一阶段 主要实施完成战略管理的前二项任务,通过设定企业宗旨,来提出公司的战略展望和指明公司的业务使命,并依此建立目标体系。
第二阶段 做企业战略分析,它是战略形成和选择的基础。战略分析要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更多机会还是更多威胁。战略分析还要了解企业内部环境、资源、竞争能力等。
第三阶段
形成战略和作出战略选择。战略制定者应能从战略分析的结果出发,形成多个战略方案,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它们进行评估,并选择最能支持和加强企业实力的、最能克服企业弱点的、最能利用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的、而又能使企业面临的威胁最小的战略。经过战略管理过程的第二、三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三项任务,即制定战略的任务应能得以完成。
第四阶段 实施完成战略管理的最后两项任务,即战略实施和控制。战略实施是通过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方法将战略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行动。而控制即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评价企业表现,对战略作出修正。
企业战略管理是最前沿、最综合、最高级的学科。战略的实质是优化资源配置,争取竞争优势。企业的效益来自于核心的竞争能力没有市场是不行的,但没有技术和管理方法是得不到市场的。企业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总结经验,调配现状和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没有市场竞争就没有企业战略的产生,企业战略是对企业未来竞争行为的指导。
企业战略反映了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也反映出了一个全局的战略同计划的关系:战略是企业制定计划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战略的实施又是靠计划分阶段有序的实施来完成。
总之,从企业战略的定义中,可以认识到它具有竞争性、系统性、时间性、灵活性、前瞻性等特征。
三、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1、企业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应包括三个阶段: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调研)、战略制定(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如图1-1所示。
2、战略管理的层次
战略在企业组织中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企业总体战略、企业竞争战略和企业职能战略。
⑴企业总体战略
企业总体战略指公司层战略。如集团公司中、跨国公司则指总公司或母公司战略。企业总体战略决定和提示了企业的目的和目标,确定企业的重大方针与计划、企业经营业务类型和人文组织类型及企业应对职工、顾客和社会做出的贡献。
⑵企业竞争战略
企业竞争战略主要解决企业如何选择经营行业和如何确定自身在这个行业中的竞争地位问题。竞争战略要回答企业应该在哪儿竞争,与谁竞争和怎样竞争的基本问题。内容上包括如何选择行业与区域市场,企业将为其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企业将采用什么战略去谋求竞争优势,获取较长期的盈利。由此可见,公司战略涉及到组织的整体决策,而竞争战略则更适用于某个具体的经营单位。
战略管理的主线:战略的重心是竞争战略,竞争战略的重心是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表现在自己做得好的、对手做不好的;自己做得到的,对手做不到的;并且是用户看重的某些需求等等方面。
⑶企业职能战略
企业职能战略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对组织内部各项关键的职能活动作出的统筹安排。如:财务战略、营销战略、生产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等。企业职能战略是企业战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战略管理的主体
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由谁来制定和执行战略?谁对战略的制定负有责任?谁对战略实施承担责任?这是公司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1、董事会在公司战略中的作用
董事会作出决定,也既作出重要的战略决策。它要不断地审查长期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合理性;提出建设性批评,随时准备直接干预;评价现任CEO的能力,一旦公司业绩不达应达的水平就进行人事变动。但实际上董事会在企事业战略决策中不是扮演的职业角色;经理(CEO)是职业经理人。所以造成强力经营者(控制权所有),弱力所有者。
2、CEO在战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实际上CEO是主要发展方向的制定者,主要经营目标的制定者,主要战略方案的制定者,主要战略的实施者。一个成功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都打上了CEO的铬印。
3、高层管理者在战略管理中的协助作用
协助CEO制定、实施战略,各副总要对分管的战略承担责任。
4、中、基层管理者在战略管理中的支持作用
在具体实施战略中承担责任。
五、战略管理的原则
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战略制定是直线管理者的工作,而不是职能参谋者的工作,战略的执行者就应该是战略的制定者。
1、战略环境调研(战略调研)了解宏观﹑行业﹑企业环境调研的概念和目的,掌握宏观﹑行业﹑企业环境调研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掌握行业和企业成功关键因素的分析方法,识别和发现未来的机会和威胁﹑优势与劣势,掌握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
宏观环境调研
战略环境分析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第一步,而战略环境分析又分为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企业状况分析和在此基础上所做的战略环境综合分析。
①宏观环境调研的目的
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或社会环境,是指国际、国家和地区对一切行业(产业)部门和企 15
业都将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就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而言,这些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只能去适应的。尽管在某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对其施加影响,但影响的程序也是十分有限的。
企业宏观环境调研的目的,是通过考察与预测宏观环境诸因素将对某一行业(产业)或企业产生什么影响,从中发现企业经营未来的机会和威胁,以便制定战略去捕捉机会与避开威胁,去赢得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宏观环境调研的现实意义还表现为:(a)
宏观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是全面性的而非局部性的。(b)
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表现在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
(c)
宏观环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②宏观环境调研的内容
宏观环境一般划分为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
2、行业环境调研
行业环境调研的目的
有竞争力的战略决定企业介入的产业(行业),企业对行业环境调研的目的有三项:
从行业角度看,企业未来经营有哪些机会和威胁;考察行业的吸引力和行业发展前景,以便重新审定企业经营范围;如果企业无规模化的优势和差异化的优势,就不能取得竞争优势。
通过竞争状况与竞争对手调研,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评判企业的优势、劣势提供依据。
竞争状况的调研
②行业基本竞争力量
行业内的竞争,由五种基本竞争力量所决定。这五种基本力量是行业内现有对手之间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议价能力和卖方的议价能力,行业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示意图见下图;
③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内各企业为了增强自己竞争地位而展开竞争。对各种各样的竞争者所执行的不同战略。调研行业竞争状况的现实意义:
a、明确的告诉了管理者具有吸引力的行业特征。买方和卖方处于议价劣势;没有好的替代品;行业的进入障碍比较高;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比较温和。这四种况是比较理想的进入行业,有吸引力的行业。实际中即使有强烈的竞争,但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取得高额利润。
b、提供了有利工具,帮助企业制定出制胜的战略。尽可能的摆五种力量的影响,影响竞争压力,朝有利于公司的方向发展。c、建立强大的安全优势。
在分析完行业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后,还要补充说明政府在行业竞争中的作用。政府的行为并未列入竞争力量,却能对行业竞争产生一定的影响:①政府可能为某些行业建立进入壁垒;②政府可成为某些行业的买方并通过政策法规来影响行业竞争;③政府颁布法规和执法监督,指导并约束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墙改办,主要征对高层建筑的外墙装饰。④政府可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减免税、补贴等方式来影响产业相对于替代品的处境,如发展新能源、环保能源就对传统能源的生产与利用产生影响等。
3、企业状况调研
要对企业内部资源条件、企业能力、企业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①企业状况调研的目的
企业对自身状况进行调研目的有:弄清企业的现状,包括资源、能力、文化三个方面的
业绩与问题;企业有无建立在核心资源、核心技术之上的核心能力。借以明确与竞争对手比较,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②资源条件调研
资源条件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物质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讲,资源条件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实力。企业拥有的优势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资源优势的持续性对建立核心能力十分有利。因此,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自身的资源条件及其发展情况,一直是企业决策者制定战略决策的前提。
企业资源条件的调研包括下列内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自然条件资源、无形资产的调研。
③企业能力调研
资源不等于能力,合理利用资源,就能把资源变为能力。企业能力调研包括下列内容:
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财务能力的调研
④企业文化调研
企业文化调研主要是考察企业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企业战略的制订与选择、企业战略的实施都有重大意义。一个与公司文化相统一的战略方案,能够得到顺利的贯彻实施;相反,公司现有的与发展战略相悖的文化,一定会成为公司战略执行的不小障碍。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信念、期望值和价值观,它确定了企业行为的标准和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构成企业文化一般有五个要素:①企业环境;②价值观;③突出人物;④典礼和仪式;⑤文化网,即基层沟通方式。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形成了企业的精神支柱,同样也是导致企业成功的根本因素。
(二)企业文化环境考察
在企业战略环境调研中,考察企业文化的现状,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形成的特征,可以从中找出能够支持或制约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因素。尽管企业文化是具有企业个性的,但企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开放性、可塑造性等共同的特征。
通过以上企业文化特征分析,我们再来考察企业的文化环境——能对企业战略支持与制约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现状与形成原因;企业文化特色;改变公司文化的认同。
六、战略环境综合分析
1、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意义与内容
企业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意义在于:
(1)三方面的调研是分别进行的,相互独立的工作,而实际上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的。因此,必须将三方面的调研成果加以综合,从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系中去探索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2)三方面的调查内容较广泛,需要在全面调研之上突出重点。对行业与企业调研之后,一定要能辩明行业和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所谓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也应围绕着这些关键因素来分析与讨论。
企业战略环境调研的各个方面所发现一些机会与威胁,能否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契机,还有待于与企业自身的优势和潜力相结合,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后才能确定。
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明确行业和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
发现和确认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和威胁;弄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将关键因素、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为企业的目标和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2、行业和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
怎样找到与确认一个行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呢?我们可以从下列三个提问的回答中得到启发:
(1)顾客在各个竞争性品牌之间选择的基础是什么?
(2)行业中一个厂商取得竞争成功应具备哪些资源和能力?
(3)行业中一个厂商获取持久竞争优势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确定行业与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具有很高的优先性。企业能够深刻地洞察行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战略方案,就能帮助企业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
3、优势与劣势
评判公司的优势和劣势主要采用竞争性标准和关键因素标准。竞争性标准是指企业能力与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能力比较,以此来识别企业的优势或劣势的。关键因素标准是指以行业和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为评定依据。一个企业应该在这些关键因素中一个或多个上取得优势,而不是谋求在行业经营的非关键因素上的优势。
4、机会与威胁
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调研,将两者联合起来,就能分析、判断出企业未来发展可利用的机会和环境可能构成的威胁。
(1)确认企业所面临的机会
在一般情况下,下列途径可帮助我们发现和识别机会:(a)发现将迅速增长的行业;(b)高新技术行业;(c)在传统行业中,迅速增长的细分市场;(d)特定用户的特殊需求;(e)贸易与商业、服务业涌现出的机会;(f)从行业产品制造链上寻找机会;(g)开拓国际市场;(h)国家的宏观经济方面。
(2)确认企业未来的威胁
下列几种情况,常常表现为构成威胁的因素:(a)技术创新的影响;(b)行业的竞争结构;(c)市场需求的变化;(d)行业中强大竞争对手的扩张性战略;
(e)行业发展的生命周期;(f)宏观经济的影响;(g)国内的法律与政策。
5、战略环境的综合分析
企业战略环境综合分析常用SWOT法,这种方法是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后,并将其用矩阵型式表示的方法。建立SWOT矩阵的途径如下:
列出公司关键的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 列出公司关键的外部环境构成的威胁; 列出公司关键的内部优势; 列出公司关键的内部劣势;
将企业优势和外部机会相结合,制订出发挥优势利用机会的SO战略; 将企业优势和外部威胁相结合,制订出发挥优势,避开威胁的ST战略;
将企业优势和劣势和外部机会相结合,制订出利用机会,弥补劣势的WO战略; 将企业优势和外部威胁相结合,制订出弥补劣势,避开威胁的WT战略。
七、战略调研的综合分析报告
综合分析报告的作用是汇集、总结战略环境调研的成果与结论,为战略决策者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方针、策略与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以减少战略决策失误的风险。
综合分析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各行业情况不同,开展调研的范围、深度不同,可以采用主报告与分析报告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采用序言、正式主体和附录的形式。
此外,在调查分析中应强调实证分析,用数据反映现象,分析推理得出本质。而调研人员的主观分析则应客观真实,尽量不带有个人偏好。可以列出多种观点,以供战略决策者参考。
总之,本人认为与其说“细节决定成败”,还不是说“战略决定成败”。如果企业战略不正确,执行得越好,企业错得越多,企业危机就越大。所以,只有在正确的企业战略的 18
指引下,重视执行力、重视细节,才能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企业长盛不
第三篇: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推荐)
第一部分
考试基本规定
1、考试形式:半开卷,标准卷(不分主、客观卷)
2、考试时间:90分钟
3、考试内容:教材第一章——第九章
4、考试题型及分数比例:
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连线题(每项目3分,共15分) 填表题(每项目3分,共15分) 辨析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阅读分析题(20分,1题)
案例分析题(10分,1题)
5、依据教材:《政治学原理》,沈文莉、方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第二部分
考试复习范围
一、辨析题
1、“国家”概念与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在含义上基本一致。
判断
错误
理由
中国古代的“国家”是指中央政权下的诸侯及贵族领地。
2、“事鬼”这一祖先崇拜传统所遗留的宗教神权政治观,和“尚文”而形成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制度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政治成就。判断
错误
理由
“事鬼”是殷人政治观。
3、西方政治研究的最早内容是权力研究。判断
错误
理由
西方最早研究的是城邦正义等价值性问题。直到15世纪才有权力性研究。
4、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重要的新内容。判断
正确
理由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它与历史上其他政治学体系都构成了重要区别。判断
正确
理由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上,与其他政治学体系有本质不同。
6、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离不开权力这一政治的核心问题。判断
正确
理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必然要围绕国家政权来展开。
7、国家不能相对独立于社会和阶级之外。判断
错误
理由
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即在形式上脱离阶级冲突而作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的属性。
8、从长远看,现代国家自主性的发展为国家的最终消亡创造了条件。判断
正确
理由
现代国家自主性的发展能够促进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回归社会。
9、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演进图式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判断
错误
理由
马克思并没有把任何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都归入到这个演进图式中去,对“亚细亚生产 1 方式”的关注就说明了这一点
10、国家职能中,社会管理职能对于政治统治职能具有优先性。判断
错误
理由
政治统治职能对于社会管理职能具有优先性。
11、国体决定着政体,因此,一国是什么国体就有与之对应的政体。
判断
错误
理由
一国的政体除了取决于其国体之外,还要受到其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影响,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12、最早研究政体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判断
错误
理由
最早研究政体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1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均为民主共和制,全部采用新型的议会共和制。判断
错误
理由
巴黎公社没有采用新型的议会共和制。
14、不管是单一制还是联邦制,在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对于维持一个国家的内部稳定和良好运转有着重要的正面作用。
判断
正确
理由
如果联邦的成员单位在文化、经济、语言或历史上存在太大的差异,那么联邦制就将存在很强的分裂隐患。
15、责任政府原则是指现代政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都必须向国家元首负责。判断
错误
理由
政府必须向人民负责。16、2006年的美国政府就是指布什政府。判断
错误
理由
美国政府是广义的政府,布什政府指行政机构。
17、不论是虚位元首还是实权元首,都属于个人元首制。判断
正确
理由
一般只在个人元首制中,区分出虚位元首与实权元首。
18、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议会的职能仅限于代表全体人民“立法”。判断
错误
理由
议会还有监督权和制约权。
19、国民党是我国第一个近代政党。
判断
错误
理由
我国第一个近代政党是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
20、两党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只有两个政党,并由他们轮流执政的制度。判断
错误
理由
两党制的国家实际上是多党竞争的体制。
21、现在很多国家不同政党竞选纲领出现了政治主张趋同的现象。判断
正确
理由
这是为了获得更多选民的认同和投票支持。
22、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直接得益于西方国家代议制、普选制等基本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
判断
正确
理由
当代议制、普选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时,迫使政党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并建立选举机 2 器,成了现代大众性政党。
23、一般将国家对政党的有关法律规定即视作是政党制度本身。判断
错误
理由
政党制度也包括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政党关系模式。
二、阅读分析题
1、在13世纪时,英国的议会还只是帮助国王征集税收的组织,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成员为贵族、教士、各郡的骑士,下议院为乡镇居民的代表。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1742年,议会通过对沃尔波首相的不信任案,迫使后者辞职,开创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规则。19世纪几次选举改革扩大了下议院的权力,时至今日,内阁只由下院产生并只对下院负责。下院设650个席位,由选举产生议员,获得下院过半数席位的政党就成为执政党,该党领袖即为首相,首相负责组阁。上院(贵族院)没有席位限制,凡是贵族就是上院的当然成员。上院拥有对下院通过的法案进行审议和修正的权利,并有一定的否决权。上院组成司法终审机构,议长同时担任首席大法官,审理终审案件。
(1)根据上文,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英国是议会内阁制。(2分)
主要特点:
第一,国家元首为虚位元首。(2分)第二,内阁与议会相结合。(2分)第三,内阁与议会存在制衡关系。(2分)第四,内阁集体对议会负政治责任。(2分)
(2)根据上文,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英国是是民主政体。(2分)主要特点:
第一,竞争性的选举制度。(2分)
第二,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2分)第三,公民社会的独立性。(2分)
第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多元价值并存。(2分)(此题所有特点要展开说明,否则每要点只计1分。)
2、被统治阶级参加统治阶级的对外战争,这种情形在历史上也得到了无数正反事实的证实。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统治者在共同体面临被外敌毁灭的危险时刻,往往释放关押在牢狱中的罪犯充军,击退来犯之敌。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暂时放弃彼此的异见,停止国内战争,联合起来团结国内一切爱国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产阶级就曾利用“民族”观念和“保卫祖国”的口号,来调动和组织社会各阶级,包括与之对立的无产阶级,支持维 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正义”战争。此时,国家完全成了全社会的象征,成了全社会各阶级都应极力维护的象征。一战的爆发,使得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分别参加了本国军队的对外战争,这直接导致了第二国际的破产。
(1)这个例子说明了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5分)(2)阐述原理:
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即国家在形式上脱离阶级冲突而作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的属性。(5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分析了产生国家相对自主性的两种情况(共5分,未展开只给3分):
1.国家处于某种危机状态时会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
2.国内各阶级的斗争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时,国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 国家相对自主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共5分,未展开只给3分):
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
在形式上,国家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
国家利益不仅在形式上,而且一定程度上在实质上也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回答其他政治学原理的给5分)
3、二战之后,韩国在形式上建立起来了一个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但直到1993年完成民主化转型之前,实行的都是军人政治的高度集中的体制,限制民众参与政治,限制政治自由的权力。但是,韩国政府极力推动经济发展,与台湾、新加坡、香港一起,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是二战以后仅有的几个通过经济发展,迅速从较为落后的状态达到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除了香港外,亚洲四小龙的其它三个成员在政治上都采取了程度不同但相似的压制政策,但它们都注重经济发展并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是威权政体。(5分)主要特点:(5分)
威权政体的关键特征在于它否定民众对统治者的有效控制,统治者要求的是政治上的消极与服从,而非热情参与和动员。各种政体既非民主又非极权,是中间形式。
(3)分类:一般可进一步划分为五种亚类型:君主统治型。个人统治型。支配政党型。宗教控制型。军人政权型。(5分)
(4)评价:按照民主政治的标准,威权政体显然是一种糟糕的政治形式,但是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现代化的巨大压力而又同时维持社会秩序,亚非拉国家多数都选择了威权政体,这一选择看来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在众多采取了威权政体的发展中国家中,成功的实现追赶式的经济发展的只有东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和地区。(5分)
4、当代世界各国都面临改革问题,20世纪是政治风云激荡突变的时代,资本主义发生 4 病变,出现了殖民主义扩张和法西斯主义,殖民主义瓦解出现了许多发展模式,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重组也产生了不同的改革模式。不过,在这些模式中只有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第一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法治化”改革模式,一切改革都通过立法进行;第二种是前苏联的“休克式”改革模式;第三种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模式。总的来说,西方的改革具有在体制内、通过法律进行、不波及社会的特点,不存在社会承受力问题,这种模式的前提就是基本制度已经成熟,民众的政治文化是理性的。俄罗斯的改革总体上是失败的,没有离开其传统路径,没有创新,要全面复兴尚待时日。中国改革的模式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谓“模式”的提出就意味着已经走上正轨了。
(1)该资料说明了政治发展的什么特性?(4分)政治发展的特殊性。
(2)全面阐述该项政治学原理(不少于250字,16分)第一,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4分)第二,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4分)第三,影响政治发展因素的特殊性(4分)第四,政治发展程度的特殊性(4分)(只答要点不展开阐述的,每要点记1分)
5、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议会议员可实行“自由选举”,但根据1711年通过的法律,下议院议员的选举须具有非常高的财产资格,郡议员必须是每年土地收入在600镑以上,市镇议员必须是每年不动产收入在300镑以上。这项法律实际上只确认和保障了地主、资产阶级贵族在下议院的优势。1830~1832年,英国人民为增加选民数而组织了起来,工人阶级也与中产阶级结成联盟并暂时放弃普选权的要求。迫于社会压力,议会当局不得不于1832年进行了选举改革,制定了第一个《选举改革法》,使中产阶级的大部分获得了选举权,但是广大无产阶级和妇女仍无选举权。
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提出了《人民宪章》这一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经历了长达13年的“宪章运动”之后,英国人民争取普选权的斗争终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法律上规定了成年男子的普遍选举权。到1969年,英国实现了真正的普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选制。
(1)该资料印证了政治参与哪一类功能?(4分)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
(2)详细阐述政治参与的这类功能。(不少于250字,16分)第一,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二,有助于促使政治稳定 第三,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5(以上每个要点需展开阐述,否则每项只记1分)
三、案例分析题
1、从孙志刚案看政治参与的功能
27岁大学生毕业生孙志刚,2003年受聘到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工作。3月18日,孙因未带身份证外出,被广州警方作为“三无人员”送往收容遣送站,其后在站内遭毒打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次日,全国各大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网络上更是掀起一股追究案件根源的热潮,在网民的强烈议论和关注下,此案引起全国民众的极大关切,并得到了中央和相关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案件得以迅速侦破,相关罪责人员都受到相应惩处。不仅如此,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又顺应民意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待城市外来人员的不公正政策。
请运用政治参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2、从“华南虎照片”案看政治参与的途径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据称为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采村村民周正龙2007年10月3日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但这一轰动性的消息随即引来广大网友质疑,指可能是纸老虎造假。11月16日,一网友称“华老虎”的原型实为自家墙上年画。同时,义乌年画厂证实确曾生产过老虎年画。11月26日,网易公布周正龙拍摄的全套40张原始“野生华南虎”数码照片。12月3日,来自六个方面的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汇总认为虎照为假。2008年2月4日,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6月29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办公厅、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的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华南虎照片事件”调查处理情况,正式承认照片系伪造,“照片事件”涉及的13名相关人员受到处理。2008年9月27日陕西省旬阳县人民法院对华南虎照周正龙确定犯诈骗罪和非法持有弹药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
请运用政治参与途径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3、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
2002年11月,一位自称“我为伊狂”的网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了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该文章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7月,温家宝就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来到深圳视察,便注意到了由网文引发的深圳人对于未来发展前景的忧虑情绪,他派出了国务院调研组到深圳调研,该网文作者呙中校以民间代表的身份应邀参加了座谈;之后,网文《深圳,谁抛弃了你》重新整理正式出版,部分内容被写成内参送交北京高层。此后,总理一再强调,中央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请运用政治参与的途径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4、从“倒扁”运动看台湾的政治文化类型及特点
2006年8月12日,台湾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因不满陈水扁领导的台政坛诸多贪腐弊案,在台湾“二•二八”和平纪念碑前发起“百万人民倒扁运动”,并制定了《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行动纲领》,同时,向台北市政府提出府前静坐活动和大规模游行的申请。从8月12日开始,到10月10日发起“天下围攻”,倒扁运动的声浪此起彼伏。此次倒扁运动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少有的,不仅重挫了陈水扁的锐气,一定程度地重新找回了台湾的核心价值,而且对任何一个贪腐的政府都是有警示作用。
请结合此事件并运用政治学相关原理分析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类型及特点。(不少于300字。共10分)
5、从2008年美国大选看美国的政治文化
2008年11月4日,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在总统选举中获得了至少364张选举人票,远远超过当选总统需要的270张选举人票而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与美国历届总统大选相比,这次大选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候选人“非常人”:除奥巴马当选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外,大选过程还先后出现了两位女性:民主党准候选人希拉里和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说明这次大选极大地打破了种族、性别的界限。二是选民热情高涨:2008年美国大选投票人数达到1.35亿,选民投票率接近65%,从而达到196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尤其是18-28岁的年青选民比重大大超过往届。三是竞选手段新颖:这一次各主要竞选参与方都大量运用网络媒体来进行形象宣传、资金募集,网络媒体在竞选中发挥了空前重要的作用。
请运用政治文化相关原理对2008年美国大选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6、从2005年德国大选看德国的政治制度
2005年9月,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针对联邦议院(下议院)对其提出的“不信任案”而请求总统克勒解散议会、提前一年举行联邦议院大选。大选结果,获得议院席位最多的基民盟(35%)与社民党(34%)达成协议组成大联合政府,由基民盟主席安格拉•默克尔出任政府总理,两大党在政府中各占8个部长席位。11月22日,联邦议院议长拉默特宣布,在议院的不记名投票表决中,在总共611张有效选票中,默克尔获得了397张赞成票,超过了需要的法定多数票,从而当选为新一届政府总理。默克尔随后将前往柏林夏洛滕堡宫,接受总统克勒颁发的委任书,然后在联邦议院宣誓就职,并组建新的内阁。
请根据此例分析德国的政治制度。
⑴德国属于哪种政体?
⑵德国是什么类型政党制度? ⑶德国议会是几院制?
⑷德国行政首脑是什么职位?如何产生? ⑸德国国家元首是什么职位?什么性质?
7、从泰国骚乱看政治参与的功能
2006年以来,泰国前总理他信实行的经济改革政策惠及基层的草根农民但是损及了中上层的利益,所以导致中上层联合起来反对他信。2006年他信政府被反对派“民盟”(黄衫军)的示威游行及军事政变推翻。2007年底泰国大选,亲他信的势力再次上台执政,“民盟”(黄衫军)组织在2008年5月再次掀起了新的反政府行动,示威者占领了国家电视台和财政部,包围了总理府等政府机关,并阻断了通向首都曼谷的主要道路,极大影响了泰国的旅游经济。通过3个多月的示威抗议,最终把反对派阿披实政府推上台。但是,2009年4月,亲他信的政治势力组织“红衫军”进行大规模的街头行动以抗议阿披实政府行动,强行冲入东盟系列峰会新闻中心,并与军警发生冲突,形成骚乱,导致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被迫取消。
请运用政治参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8、从美国攻打伊拉克看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消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推进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的民主为名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以暴力推翻了萨达姆•侯赛因领导的复兴党政权,打碎了伊拉克旧的国家机器,独裁者萨达姆也被新的伊拉克政府处以死刑。
美国占领伊拉克之后,帮助伊拉克建立了所谓的民主选举,形成了什叶派、库尔德人、逊尼派“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了一种“教派分权”与“种族分权”重合的“多重分权”政治模式,严重削弱了原本就不牢固的伊拉克民族国家认同。美国占领伊拉克七年之后的今天,伊拉克国内局势仍然动荡不堪,陷入经济贫困、治安混乱、暴力冲突不断的困境。而美军也陷入驻守伊拉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2010年8月31日,美国宣布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结束了这场战争。
美国“解放”伊拉克人民,并将西方的民主制度移植给了伊拉克,这种“帮助”发展中国家政治进步的做法是否合理?请运用政治发展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9、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看国家职能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震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立刻组织全国军民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生命。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国务院总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同志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体现了政府对人民应尽的责任。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中国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奥运火炬中国境内传递活动暂停三天。这种维护人民的生命及尊严的表现,正是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家职能的体现。
请运用国家职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10分)
10、从布什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议案的通过看国家机构的关系
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为防止金融市场崩溃以及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重现,美国政府必须及时采取行动,大规模的财政救市方案势在必行。9月29日,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却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的投票中以228票反对、205票赞成被否决,使得这宗自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政府干预行动受挫。事实上,由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已经几经修改,并原则上获得两党国会领导人的同意。但是,还是有很多国会议员对救市方案的效果及其长远影响心存疑虑,既担心金融机构部分或完全国有化,扩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也对于救市方案的道德风险问题不能释怀——该方案涉及用纳税人的钱为私人金融机构的富豪们买单的问题,也涉及加重财政负担的问题。
此后,经过政府与国会的多次磋商,10月2日,重新修改的方案于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再度提出讨论,参议院提出新的修定方案,最终以74票支持、25票反对的大比数通过。10月3日,救市方案终于在美国众议院以263票支持171票反对获得通过,随后由布什总统签署生效。
由此可见,美国总统、行政部门与参议院、众议院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的。那么,他们相互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关系是否真的有必要?
请运用国家机构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1.政治的定义(理解)——第一章第一节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学的学习意义(理解)——第一章第二节
1.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政治和制度环境。2.政治学提供了行政管理的政治哲学基础。3.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发生和发展的根源。4.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及其发展规律。
3.利益的含义(理解)——第二章第一节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理解)——第二章第一节
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是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的矛盾。因为这一基本矛盾决定和影响着利益内含的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而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此外,它还铸造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基本特性,所以,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的矛盾是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5.利益的内在矛盾(理解)——第二章第一节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矛盾。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的矛盾。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的矛盾。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
6.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第二章第三节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3.利益关系规定了社会政治活动的范围、内容和职能。4.利益是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5.利益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源泉。6.利益矛盾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7.政治权力的含义、本质及特性(理解)——第三章第一节
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利。
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利益。2.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于利益关系。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产生了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
特性:
1、制约性;
2、能动性;
3、动态拓展性;
4、垄断性。
8.政治权力的作用(理解)——第三章第三节
1、政治权力在政治关系中的作用:(1)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借。(2)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2、政治权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而展开的;(2)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3)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4)社会政治权力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3、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分配共同利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2)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3)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4)政治权力还能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等社会生活其他方面。
政治权力的本质是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其形式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
9.政治权利的定义(理解)——第四章第一节
政治权利,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10.政治权利的特性(理解)——第四章第一节
1.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具有规范性。2.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3.政治权利是不断发展的。4.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实现政治利益的手段。
11.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运用)——第四章第二节
1.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政治权利是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它体现着这种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对于政治权力主体的每个成员来说,政治权利又是他们作为个体参与政治生活,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资格。2.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政治权利具有规范性的特征,它以法定的形式规定着社会政治成员政治活动准则,因而有利于保障政治生活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愿有序地进行。在社会主义社会,它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按照人民的利益要求而正常进行。3.有利于发挥政治权力主体成员的政治积极性。政治权利是其享有者的法定政治自由,为谋取自己的利益,政治权利的享有者必然要在权利的法定范围之内进行积极的政治活动,因此,政治权利的确定,会为政治权力主体成员进行政治活动提供有效的空间和积极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是人民发挥政治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的必要前提。4.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政治权利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意味着社会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政治向着规范化、法制化、责任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政治权利则使得广大人民有可能通过政治生活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12.政党的作用(理解)——第六章第一节
1.凝聚和集中阶级的利益和意志。2.动员和发展政治力量。3.领导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
13.政治统治的特征(理解)——第八章第一节 1.阶级性。2.强制性。3.秩序性。4.最高性。
14.政治参与的含义、特征及作用(运用)——第十章第一节、第四节 政治参与,指一个社会中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且影响政治体系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基本方式。
特征: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是公民,而不可能是臣民。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是普通的公民。2.政治参与本质上是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仅有服从的义务也有参与的权利,政治参与实际上是公民行使以普选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由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政治参与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过程。3.政治参与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政治参与的目的,是普通公民为了明确表达自己对于公共事务的看法和意见,表达自己对于政府和公共权力的要求,实现自己或者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以影响政府和政治过程,并不破坏和摧毁现有政治制度,推翻和颠覆现有政权为目标,因此政治参与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进行。4.政治参与的范围包括一切公共政治生活。政治参与其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包含多种层次、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的参与活动,包含围绕着各种公共事务活动展开的参与活动,尽管如此,政府重要公职人员的产生、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却是政治参与的主要内容和范围。
作用:1.政治参与的政治作用。(1)政治参与促进政府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民主化的标志是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平等、真实和广泛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市政府管理行为按照广大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要求进行。只有充分的政治参与,才能明确表明公共利益的内容和公民的利益所在,才能使得政府管理和决策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进行,才能实现其科学化的目标。(2)政治参与有利于强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公民的制度化的、普遍的政治参与,是政权稳定的重要标志和对政权合法性的实际肯定。(3)政治参与有助于推进民主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进程。公民只有在政治参与的实际活动中,才能逐步提高政治责任感,强化权利义务意识,形成明确的民主观念,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感受政治价值,进一步激发和加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而这种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恰恰是政治参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政治参与的社会作用。(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参与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盲目的和超发展阶段的政治参与,可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2)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的发展。
15.政治文化的含义、特点及作用(运用)——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三节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治体系中的社会政治成员或政治群体,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作用下,通过对政治生活实践经验和感受的概括、总结和综合而形成的,具有某种稳定性、普遍性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总和。
特点:1.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与鲜明的民族性。建立在客观政治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政治文化,是对客观政治关系所构成的现实政治制度的反映,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带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2.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传统的政治文化以及现实的特定政治环境的双重作用下,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和思维定势,具有某种惯性而不会轻易改变,但是社会的生产方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社会的政治关系也会或迟或早地发生改变,因此政治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3.政治文化具有内部结构性。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内部通常存在着:主导型政治文化;次主导型政治文化;反主导型政治文化。这三种亚文化的存在,构成了政治文化的内部结构性。
作用:1.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生活的方向。一定的政治文化既反映了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他们对政治关系的本质和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且政治文化支配者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方向,进而规定着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2.政治文化规范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直接影响着他们行为的性质、类型和目标,同时,政治文化形成的政治原则、规则、制度规范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模式。3.政治文化影响着社会政治的变革。政治文化中包含着对现实政治制度的性质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对于旧有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正确的认知,并形成改革的政治动机与价值取向,这时,政治文化就成为促进政治生活变革的力量,反之,政治文化就会阻碍变革。
16.政治民主的特征(理解)——第十二章第一节
1.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特征。2.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4.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5.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现方式。6.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1、政治管理(第九章第一节)按照马克思主义有关论述,在政治活动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需要履行特定的社会
职能,需要把社会中的阶级冲突和其他利益冲突控制在秩序允许的范围之内,这种出于政治统治要求而承担社会职能,对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就是政治管理。
2、政治团体(第七章第一节)政治团体,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按照特定利益结合在一起,通过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的政策
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以实现自己利益目标和要求的团体。
3、国家机构(第五章第四节)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利的职能,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国家机关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政治权利组织实体的体现。
4、政治统治(第八章第一节)政治统治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对抗和斗争的结果;是在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中取得统治地位和政治权力的阶级,对敌对阶级和社会政治秩序破坏者的强制和压迫行为;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和政治生活进行支配和控制,使之处于秩序范围之内的行为。政治统治本质上是阶级统治。
5、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请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简述现阶段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第十二章第四节)
现阶段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1.加强政治民主的基础建设;在经济方面,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在社会方面,要努力消除各种社会矛盾,提高公民对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感。在文化方面,要努力培养和提倡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为政治民主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2.加强政治民主的制度建设。3.加强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
第五篇:电大《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C)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C)。;
A
法治
B德治
C礼治
D
无为而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
A
王道
B
法自然C
无为而治
D
非攻
4、孙中山先生是(A)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5、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斯·韦伯
B
戴维·伊斯顿
C汉密尔顿
D
哈罗得·拉斯韦尔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
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7、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A
华盛顿大学
B
康奈尔大学C哈佛大学D哥伦比亚大学
8、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A柏拉图
B
西塞罗
C苏哥拉底
D亚里士多德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西塞罗
D
苏哥拉底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
A
经济的集中体现B
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
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
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
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
官本位
C
“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1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A
经济秩序
B
阶级状况
C
政治力量分布
D
政治秩序
1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BC),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A
法
B
势
C术
D
变
14、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
A
制度研究途径
B
权力研究途径
C
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D
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15、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A
阶级分析方法
B
经济分析方法
C
历史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16、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而展开。
A
治臣之道B
治民之术
C
合法性
D
治国之道17、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
B
无政府主义
C精英主义D
民众主义1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
B
民族主义
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
19、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
A
自由
B
民主
C
法律
D
国家
20、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A
管理
B
文学
C
历史
D
社会伦理
21、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
A
皇权政治学
B伦理政治学C
政治社会学D
政治经济学
22、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A
兵家
B
儒家
C
法家
D
道家
23、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
政治哲学研究B
政治科学研究C政治经济研究D
政治法律研究
24、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
A
隐性价值问题
B
价值中立问题
C
经费问题
D
数据问题
25、(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A
科学主义
B
经验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理想主义
26、(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
A
理想主义
B
经验主义C
科学主义
D
多元主义
27、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A
经济学
B
生物学
C
社会科学
D
自然科学
2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BCD)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联合政府》
29、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D)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A
公共权力
B
民主
C
利益
D
人性
30、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BCD)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A
政府
B
政党
C
利益集团
D
选民
31、(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A
法律
B
利益
C
阶级
D
国家
32、政治权力具有(ABCDE)的特性。
A
权威性
B扩张性
C排他性
D
强制性
E
支配性
33、(D)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A
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
理论与策略
34、(B)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A命令方式
B规范方式
C
说服方式
D
压力方式
35、(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
密尔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托克维尔
3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
A
君权神授论
B
人民主权论
C
社会契约论
D
天赋人权论
3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BCD)。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申诉和控告C监督权D
批评和建议权
38、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
A
民主权
B
财产权C
生存权D
自由权
39、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
A政治权利B
财产权
C
平等权
D
自由权
40、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A
财产权
B
平等权C
自由权
D
参政权
41、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A
直接选举
B
普遍选举C
村民自治
D
监督制约
42、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A
集体
B政党
C
民族认同
D
利益
43、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BCD)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
肝胆相照
B
荣辱与共
C
互相监督
D
长期共存
44、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C)。
A
自由权B
社会经济权
C
公民权
D
社团和群体权
45、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BCD)。
A
复决权
B
罢免权
C
创制权
D
选举权
4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C)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A
政府
B
行业协会
C
市场
D
政党
47、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
A
权力制约原则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4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D
人民主权原则
49、议行合一原则是(A)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
A
社会主义
B
奴隶制
C
资本主义
D
封建制
50、(D)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A
共产党领导制度
B
首长负责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1、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BD)。
A
欧洲共同体
B
独联体
C
俄罗斯联邦D
东南亚国家联盟
52、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A
限任
B
监督
C
法治
D
选举
53、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
A
司法独立
B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4、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
专制君主制
B
立宪君主制
C
共和制
D
寡头制
55、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CD)。
A
苏维埃政权形式
B
联邦政权形式
C
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D
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5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D)的产物。
A
私有制B
社会契约
C
社会共同体
D分工
57、(C)是政府的灵魂。
A
权威性
B
有机组织性C
阶级性
D
公共性
58、(D)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59、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A
汉密尔顿
B
华盛顿
C杰斐逊
D
潘恩
60、(B)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A
杰斐逊
B
潘恩
C
汉密尔顿
D
华盛顿
61、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D)为特点。
A
制度化
B
平等性
C
组织化
D
独立性
6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
A
二元君主
B君主立宪
C
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63、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
A
第一国际B
社会工人党
C
共产党
D共产主义者同盟
64、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
A
核心会议型
B
支部型
C
单位化
D
代表性
6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
A
在野党
B
反对党
C
执政党
D
参政党
66、(AD)是多党制的典型。
A
法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意大利
67、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D)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
公民个人
B
政府
C
社团
D政党
68、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BCD)。
A大众传媒
B
立法机关
C
超国家机构
D
政党和议会党团
69、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
A
多党制
B
两党制
C
一党居优制
D
一党制
70、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
A
示威抗议
B
政变
C
恐怖活动
D
司法诉讼
71、英国政府一直在(AD)的轮流执掌之下。
A
保守党
B
共和党
C
民主党
D
工党
72、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
A
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
组织政府的手段
C
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
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73、两党制以(CD)最为典型。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74、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
A
德国
B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75、美国政治学家(D)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
A
罗尔斯
B
布坎南
C
亨廷顿
D
达尔
76、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A
司法独立B
三权分立
C
党的领导
D
议行合一
77、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
A
政治妥协B
政治改良
C
政治革命
D
政治改革
78、(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A
罗尔斯
B
韦伯
C
托克维尔
D
亨廷顿
79、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
A
政治妥协B
政治治理
C
政治合作
D
竞争
80、(C)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
A
善治
B
服务
C
契约
D
平等
81、(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B
哈耶克
C
罗尔斯
D
诺齐克
82、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
A
布丹
B
霍布斯
C
马克斯·韦伯
D
孟德斯鸠
83、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精神的结果。
A
法制
B
法治
C
民主
D
平等协商
84、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A
公开性
B
自愿
C
责任性
D
一致同意
85、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A
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B
合作C
伙伴关系D
协商
8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CD)。
A
责任性B
制度效率
C
回应性D
管理效率
87、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
A
效率精神
B
民主精神C
契约观念
D
法治观念
88、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D)认同之上的合作。
A
法律B
平等
C
公共利益
D
市场原则
89、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
A
意识形态B
宣传教育
C
国家强制
D
重叠共识
90、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英国
91、(A)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
A
选举
B
监督
C
集会
D
游行
92、(AD)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
A
法国
B
美国
C
德国
D
阿根廷
93、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A
弹劾
B
选举
C
监督
D
罢免
94、马克思主义对于(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
A
政权建设
B
普选
C
人民当家作主D
政治参与
95、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BD)关系。
A
义务
B
责任
C权力
D
权利
9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A
监督
B
选举
C
弹劾
D
罢免
97、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
A
咨询权B
知情权
C
罢免权
D
普选权
98、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CD)。
A
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B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C
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
D有助于经济发展
9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D)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
A
撤销决定
B
制止行为
C
否决议案D
选举权利
100、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
A平等选举原则
B
直接选举原则
C
间接选举原则
D
普遍选举原则
101、在现代法治社会,(D)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A
政党
B
社会
C
公民
D
新闻舆论
102、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A
社会监督
B
政治监督
C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
政府监督
103、(B)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
A
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
政党监督
D
社会团体监督
104、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D)。
A
对政治参与权的保护
B
平等的参政权
C
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
D
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105、舆论监督以其(ABCD)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
A
评价性
B
广泛性
C
及时性
D
公开性
106、(A)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A
《公民文化》
B《政治文化》
C
《政治社会学》
D《政治心理学》
107、“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
新社会民主主义
B
保守主义
C
自由主义
D
后社会主义
10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A哈贝马斯
B
伯恩斯坦
C
马佐尼
D
葛兰西
109、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
A代议制
B
民主制
C
法治
D
法制
110、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C)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A冲突
B
合作
C
竞争
D团结
111、(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B
保守主义
C
社会主义
D
无政府主义
11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A
无政府主义
B
自由主义
C
保守主义
D
法西斯主义
113、(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A
自由主义
B
福利社会主义
C
社群主义
D
“第三条道路”
114、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为特点。
A
自由贸易
B
自由经济
C
国家干预
D
政府改革115、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
A福利改革
B
经济干预
C
自由经济
D
自由贸易
116、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D)这样的观念。
A政治平等
B
法律平等
C社会平等
D
收入平等
117、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C)。
A
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
B
按照市场原则分配财富
C
反对暴力革命
D
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
118、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A
生态主义
B
无政府主义
C
理想主义
D
实用主义
119、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A
德国革命
B
美国革命
C
英国革命
D法国革命120、1970年代以后,(C)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
A
生态主义
B
社群主义
C新右派
D
女权主义
121、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
A自由经济
B
弱国家
C
干预经济
D强国家
122、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过程。
A
现代化
B
开明化
C
清明划
D
法制化
123、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D)。
A
政治制度化
B
法治化
C
民主化
D
减少政治参与
1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
A
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
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
C
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D
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5、(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A
发展经济
B
共同富裕
C
政治发展
D政治制度化
126、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
A
政治稳定
B
政治一致
C
政治秩序
D
政治共识
127、(AD)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
A
宽容
B
民主
C
法治
D
理性
128、(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A
布坎南
B
哈耶克
C
罗尔斯
D
亨廷顿
129、宪政的核心是(D)。
A
形成公民社会
B
依法治国
C
保障自由
D民主政治
130、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A
国家元首
B
立法机关
C
政党
D
政治秩序
131、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ABD)。
A
法制
B
民主
C
平等
D
秩序
132、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BCD)。
A
技术革命
B
各国的制度变革
C
文化趋同
D
跨国公司
133、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
A
平等原则
B宽容和理性精神
C
自由原则
D
秩序原则
13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D)。
A
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
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
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
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35、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ABCD)正义。
A
法治
B
形式
C
结果
D
程序
136、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BD)。
A
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
政府的执行危机
C
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D
利益冲突加剧
137、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D)。
A
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B
权力结构的稳定
C
社会稳定
D
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13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B)
A
权威
B
平等
C
自由
D
自治
139、(ACD)是天生的民主派。
A
工人阶级
B
中产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
140、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CD)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
A
有限政府
B
廉洁政府
C
高效政府
D
法治政府
141、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B)民主制。
A
代议制
B
一元
C
直接参与
D
精英
142、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A)。
A
19世纪
B
20世纪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143、多元民主理论认同(B)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
A
精英
B
代议制
C
传统
D
自由
144、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A)的民主化改造。
A
政府职能
B
政府体制
C
政府结构
D
政府管理
145、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西塞罗
D
苏哥拉底
146、民主的限度包括(ABD)。
A
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
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
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
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47、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B)。
A
权威
B
平等
C
自由
D
自治
148、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ABCD),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A
工人阶级
B
中产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
149、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C)A经济市场化
B
文化世俗化
C
政治文明化
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150、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CD)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A
直接民主
B
间接民主
C
宪政民主
D
人民民主
151、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A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A
文化
B
经济
C
政治
D
道德
二、填空题
1、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
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
社会价值
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
国家
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
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和
三大结构。
9、政治权利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
理性经济
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
问题。
14、理论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
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
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
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
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
权威性
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利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
人民主权
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
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
价值和利益
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
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
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
传统型权威
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
法律制度
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单一制
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
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
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分权制衡
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
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
与
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
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
选举
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
民主党
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
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
议会民主
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
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
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
军人集团
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1、政治秩序
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
政治合法性
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53、宽容
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56、宪政
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57、政治
合法性危机
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58、善治
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59、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
60、政治合法性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
人民权利的思想。
62、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
政治斗争
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63、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
普选制。
64、制约权力
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6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
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66、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
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67、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
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
68、我们把人民运用其
民主权利
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6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
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70、根据
分权制衡
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71、政治文化
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7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
政治社会化
得以传播和沿袭。
73、个人主义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74、现代社会科学把
意识形态
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75、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
始终是手段。
7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
法律下的自由。
77、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78、顺从型
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79、第三条道路
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8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
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8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
和政治改革。
8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
三个阶段。
83、政治
正义观
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84、政治稳定
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8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86、宪政建设
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87、宪政
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88、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89、政治稳定
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90、选举权和
罢免权
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9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
公民的意志
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9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
宽容精神
和个人独立。
93、代议制民主
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94、宪法和
个人权利
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9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利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96、民主化
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
97、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
暴民统治的典型。
98、19世纪,由于
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
9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
对人民的保护
两方面的内容。
100、具有现代化和
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3、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4、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6、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7、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1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19、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0、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1、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2、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3、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4、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5、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26、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7、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8、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9、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0、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3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2、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33、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3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35、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6、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3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3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39.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40.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41.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42.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43.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4.个人利益是指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55.团体利益就是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
46.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47.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
48.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可以从民主作为公共生活、作为国家形式和作为多数统治三个角度来加以限定。
49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50、全球化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
51.一党居优制是指在多党竞争局面下一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政党制度。
52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等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2、(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A、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B、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C、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3、(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
4、(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
(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6、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6、(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7、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7、(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8、构成宪法精神的原则统一体是什么?
8、(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9、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9、(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10、(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1、(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
(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12、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
12、(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13、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13、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
(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
(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
(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4、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14、(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5、政治参与的意义有哪些?
15、(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
(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
(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16、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
(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
(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
(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
(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17、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17、(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
(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18、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18、(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9、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什么?
19、(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0、民主的限度是什么?
20、(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
(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21、(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22、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22、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因为他们:
(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
(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3、民主可能的具有的缺陷有哪些?
23、(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24、实现政治合法性存在如下几种途径:
答:(1)建立政治共识。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在政治共识这一问题上,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对于有着不同的观念。在古代,人们不但要求在政治共识上存在统一,还要求整个社会对于世界、宗教、社会的观念获得统一,其建立政治共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教义观念。而在现代,人们在世界、人生、社会等基本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对立,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重叠共识的形式来实现的,形成一种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因此在当代,只能要求社会共同体中的成员在政治的基本问题上而不是世界观、人生观及其价值观等问题上取得基本的一致;(2)宪政建设。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合法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实现方式。对于新的政治体系来说,往往是在政治革命发生以后,用宪法来规定这一体系的各种基本的政治制度。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程序正义。宪政体制除了要求有一部良好的宪法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政治正义的实现方式,维护了政治秩序的稳定,从形式的角度确保政治体系的运行不能违背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合法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如果某种政治制度在政治正义观取得优势,在绩效方面却落后于别的备选制度,这也可能会削弱这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首先就要求政府的职能合理,机构精简,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对政治体系的要求;其次,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各种治理问题的全球化,政治体系还应具有相当的协作精神和适应能力,能够面对全球化时代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所提出的挑战,实现高效的治理;
25、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答: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6、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答: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因为他们:(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
27、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答;
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力制约机制的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28、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什么?
答;
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29、怎样认识政治研究中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观念的差异?
答:(1)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人性和公共权力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2)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3)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人是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求福避祸是人的本性。人原本就不是天使,今后也别指望会变好。能做到彼此不伤害就谢天谢地了。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作恶”。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30、关于权力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哪些?
答:(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3)马克思,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4)拉斯韦尔和卡普则认为“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景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5)罗斯金定义权力: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权力又
31、西方的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答;
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32、我国的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答:(1)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2)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3)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33、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答:
第一,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在政策执行方面,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第二,制度效率。管理效率主要关注在既定制度模式下,特定管理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而制度效率则是将两种不同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制度效率比较的对象十分广泛,善治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特定治理行为本身的效率,更关注某种制度它的影响。善治要求对效率的衡量必须放在大的环境中全盘平衡,综合考虑,从而得出效率高低的评价。第三,回应性。回应性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
34、试述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答:
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35、试述社会监督具有哪些功能?答:
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36、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答;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37、民主化的“三次浪潮“指的是什么?
答:民主对于古希腊,罗马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相对于那种古代民主,现代民主不仅是村庄,部落或城邦的民主,它更是民族国家的民主。在西方社会迈向民主的最初推动力发生在17世纪上半叶,到目前为止,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美国大约在1828年开始了第一波的民主化,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其他国家也逐渐扩展了选举范围,确立了总理(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第二波民主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占领促进了民主制度在西德、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和韩国的确立。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首先出现在南欧。在葡萄牙于1975年结束独裁后的15年间,民主政权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30个国家取代了威权政权。
38、政治认知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
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政治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政治认识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的认识对象的综合分析。
39、为什么现代化容易出现不稳定的呢?
答;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40、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具有哪些结构行特点?答: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4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42、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
答;
一是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政治心理;
二是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潜意识和有意识两个方面,尤其重视人的潜意识和人的政治本能;三是重视围绕着政治权力展开政治研究,因为政治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影响力;四是重视心理测验,重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五是以政治心理研究作为政治行为乃至全部政治学研究的基础。43、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答:
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44、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哪些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答;(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
(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在如何对待臣民的问题上,道家明确提出愚民主张,儒家则强调教民,教民服从,热爱君主,热爱大家庭,热爱等级秩序。中国传统的愚民和教化政策由此而来(5)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依照孔子的说法,乃“宽猛相济”;(6)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7)重农抑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间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来同政府相抗衡,消除了来自经济力量的威胁;
(8)天朝大国理想:在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中,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
(9)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性化也得不到认同,发明“奇技淫巧”更要受到惩罚;(10)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春秋大义,名分制度。每个人在制度结构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11)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清朝的制度可为这些原则的最佳表现,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方面;(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上述各项理论和原则足以保证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变故”也是常有的。社会出现重大变数,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45、西方国家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答:(1)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2)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3)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
(4)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
(5)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6)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46、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47、试述民主化的“三次浪潮“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第一次浪潮:
政治背景:取代绝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统治;
内外因关系:西方文化和政治实践的自然演化;
民主化方式:暴力革命。
第二次浪潮:
政治背景:取代法西斯统治,殖民地统治或个人军事独裁统治;
内外因关系:通过外部压力和非殖民化实现;
民主化方式:军事战争。
第三次浪潮:政治背景:取代一党制,军人政体或个人专制统治;
内外因关系:内部民主条件发育成熟的自然结果,证明民主价值超越文化界限,得到世界认同;
民主化方式:妥协,选举:非暴力的和平转变。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2、(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
3、“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4、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5、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5、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力制约机制的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
(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6、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7、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7、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8、试述政治社团具有哪些功能?
8、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
(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
(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政治社团能否有效动员本社团成员和普通民众,能否说服议员或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提供情报的数量和质量;
(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
(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在西方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政治社团的宗旨就是通过组织的力量,运用政治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
(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9、试述政治社团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9、(1)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3)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10、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10、(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
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11、试述“善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11、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2、试述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2、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
(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
(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
(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13、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13、(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由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只能是少数人,这样就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和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和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通过选举,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与其代表之间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集思广益,对各种政策选择方案进行论证,从而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到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解决方法。
14、试述社会监督具有哪些功能?
14、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15、试述自由主义理论遵循哪些原则?
15、(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16、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那么,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
(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7、试述政治文化的功能。
17、(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
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18、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18、(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19、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
19、(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是人们行为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规范。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3)
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4)
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20、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20、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21、(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原理作业一参考答案SupeSite/X-Space官方站3a m
[“Q
X(t5V2^
“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这种职责或是专门的,或者兼职的;或是检察的,或是作出处理决定的,或兼而有之。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西方现代立宪政体实行的分权制衡原则就是将政府职能与权力分配给不同部门,并使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相互平衡和制约。其基本的做法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人去行使,各部门之间权力大致平衡,互相制约,司法独立并具有某种形式的司法审查权力。西方分权制衡制度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并且强调最高权力的分立与相互制衡。,t5I
z0\
a+e,P4J.u
a0社会主义中国也建立了一套法定监督机制。这其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也有审判和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还有一套监察系统对其它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的监察。这些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
v*h
F
i8v0“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Y0|
y9~!^0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以使已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道德的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去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制约灵魂而制约行动。而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恰当地配置各种权力,使得某一种权力被滥用时便会受到来自另一种权力的抑制,侧重于制约外部的行动。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往往形成各种制度,具有制度化的外观,而道德的制约机制有可能形成为若干的制度.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刚性的力量对付另一种刚性的力量。而道德的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柔性的力量去驯化一种刚性的力量,它期望实施者具有足够的耐心、春风化雨般的说服技术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而对于被实施者,这种机制虽然有些硬性的要求,但是更注重提倡和鼓励学习以及进行细致严密的思想教育。这些措施虽然是潜移默化地缓慢地起作用,而效果却可能是巨大和更持久的。
r/b
v6Q1O
H3`9v S
^0 这两种制约机制哪一种更被看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种人性观的影响。有些人倾向于采取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有些人倾向于采取道德的制约机制,有时道德的制约机制更被看重。现实中这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
对于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种:(1)以权力制约权力、(2)以道德制约权力、(3)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三种权力机制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制约原理。实践中,无论我们建设那一种机制,有关的制度建构只有符合一定的制约原理,才能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无庸讳言,在我国目前,监督机构不可谓不多,有关的制度不可谓不繁复,而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似乎仍然很多。一些曾经当权的腐败分子可以轻松地使一些机构和制度不起作用。这表明这些制度和机构本身可能就在其内在的制约原理上存在问题。我们需要从内在的制约原理入手建设和改革有关的监督与制约制度,以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政治学原理作业二参考答案
个人提纲:按照社会监督五大功能列举
SupeSite/X-Space官方站7i
X
U
c/t$H W F3n联系实际的例子:SupeSite/X-Space官方站9C{*N Y.h%S
z#@ S8f
{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SupeSite/X-Space官方站
g
_*e*b
`
u
m+s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SupeSite/X-Space官方站
w,n
O
y8M
?5Y$Z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h
Q:n$}
`0Y0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
u
s*N5c
a o2G0(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8w7Zw U/w
a
m5}&V0(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J;m
l
A
P0(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SupeSite/X-Space官方站
@3_4b&A2z
h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SupeSite/X-Space官方站 if/R
F
r
B @:F6L3b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SupeSite/X-Space官方站
S3M
e
a
`
w C
A
k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P
y+I“m1_;B
_ U J0(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E'J7A8w
I5C0政治学原理作业三参考答案
-Z
X7S6O
l)V9o
R,R
o0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SupeSite/X-Space官方站
d
q
@.z5H
X$\
G3n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但是,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在许多方面,所谓群众监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徒具虚名。一方面,把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没有制度化、法律化,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没有切实的保证。另一方面,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地方,监督者必须看被监督者的脸色行事,你监督你的,他照样干他的,甚至谁监督谁倒霉。因此,要把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关键就在于要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力真正实行起来,保障人民群众有权对搞特权、特殊化,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的干部,依法进行检查、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应有的纪律、法律处分。SupeSite/X-Space官方站7x
J
Q
q
J5w
v
Z B
[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克服官僚主义,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官僚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最惧怕的也是群众,一旦群众依法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惊恐不已。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自下而上的审查,即由群众、由被领导者来审查领导者,指出领导者的错误,指出改正这些错误的办法。这种审查是审查工作人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克服官僚主义,就必须实行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审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怎样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过去有种说法,叫做“各级领导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的权力“。让被监督者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就像让老鼠保障猫的权利一样,这种保障只能是一触即破的肥皂泡。群众监督必须制度化、法律化。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官僚主义者进行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用无政府主义的手段来对付官僚主义,从而有效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深信,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一定会大大加强监督作用。
M
f
l
N
A*F r p0在工矿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如何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代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既是民主监督的积极参与者,又是搞好群众监督的直接组织者,在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中负有重大责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各级工会要切实发动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更好地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SupeSite/X-Space官方站
Q#X-Z;z5O W-]!h%BF
&\
y
|,q)A9s
J6{
o
H
j0政治学原理作业四参考答案SupeSite/X-Space官方站
T
^4V'f:O
一、填空1.公民的意志2.分权制衡3.暴力4.权力5.政治文化6.权力7.工会8.宪政建设
二、选择题1.C 2.D 3.ABCD 4.AB 5.ABD
6..AD 7.D 8.AC 9.CD 10.B
11.D 12.B 13.ABCD 14.ABCD 15.C
16.ACD 17.B 18.B 19.ABD 20.D
三、名词解释
1.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3.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
4.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
1.(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3分)(2)妥协精神;(2分)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井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3分)
2.(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分)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2分)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彤n向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2分)(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2分)
3.(1)经济发展创造了、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3分)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3分)
(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2分)
4.(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分)
(2)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2分)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2分)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2分)
五、论述题
要点提示: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