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精选)

时间:2019-05-14 07:2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精选)》。

第一篇: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精选)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2)政治是一种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一种管理众人和管理社会的活动(4)政治是一种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5)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政治学研究对象

(1)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2)政治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

(3)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获得和维持的科学

(4)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价值和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科学(5)政治学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6)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

3.政治学研究方法:

古今中外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在当代中国,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也是研究政治学的根本方法。它要求我们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必须坚持以下的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2)经济分析方法(3)阶级分析方法(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采用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方法:(1)政治行为研究方法(2)政治系统分析方法(3)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 4.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哎呦,,好多好多 第二章 阶级与国家

1.阶级是什么?

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些稳定的社会团体,这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彼此发生着特定的关系。

2.国家起源:

国家的起源问题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恩格斯: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身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3.国家的本质:

在国家问题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国家的本质。

(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它也必然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阶级的消灭而逐渐灭亡。(2)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

国家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3)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因为它有公共权力。这是国家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国家有一整套有组织的暴力机器,如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

4.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国家职能表现出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和基本目的,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依赖于国家权力的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1)从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来看,国家的职能分为内在职能和外在职能:

内在职能:国家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和强制机关来镇压被统治剥削的阶级。

外在职能:表现为防御外来侵略和战争,保护国家免受外来侵犯,保证国家安全的功能。

(2)从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上看,国家职能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利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A.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

B.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可以得以持续。

5.国家的形式:

国家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国家形式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二是国家的结构形式。

(一)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政体

政体:表明一定社会中的统治阶级采用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组织,安排国家权力以此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国体:国家的性质,反映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关系,一国的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了该国的国体。

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国体对政体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政体必须要依附于国体。另一方面,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政体作为国家的外部表现形式,它在实现和保证,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力,维持良好的统治秩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章 政党和政治社团 1.政党的含义:

(1)具有某种共同价值观的人所组成的团体(2)政党是为选举而建立的组织

(3)政党是候选人以它的名义去竞选公职的组织(4)政党是一种操纵政治权力的机构和组织

总结: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为取得,维持或影响国家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特征:

A.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政党是一定的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政党集中表达了本阶层的利益(3)政党是阶级的核心领导力量

B.政党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政党的政治目标一般总是通过其政治纲领展现出来的 C政党有特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政党的类型:

好多好复杂哦~呼呼呼呼~ 4.政党的功能和作用:

(1)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2)制定目标、(3)利益聚集和表达:

政党提供了一种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是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也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的表达渠道。(4)社会化和政治动员

政党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工具盒最重要的政治动员组织。(5)政治的精英的形成和推选

5.呼呼呼呼~ 第六章 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政治心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政治社会化是实现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1.政治心理的含义:(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仰)

作为主体的政治人在特定的生存环境,地缘亲疏,政治制度,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下,对政治活动以及政治现象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感觉,直觉,情感,意志,态度和信仰等。

2.政治文化的定义:

思想家们围绕着政权问题而形成的政治思想,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即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生活进行的有意识的理性认识(反思),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阶级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不仅对于人们如何认识政治起着思维上的规范作用,而且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起着支配作用。

政治思想对政治心理意识有一定的制约因素。政治思想对政治心理意识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政治思想引导着政治心理意识的形成,而政治心理意识又反过来支持政治思想的实现。政治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有其漫长的过程。就影响政治文化形成的要素:一是传统的因素。二是现实的因素。

3.政治文化的功能:

(1)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论证。

(2)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的稳定有序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3)政治文化为政治社会化提供基础。

(4)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体系的发展提供指导。

4.政治社会化:

(1)从个体学习方面界定政治社会化(2)从社会教育方面界定政治社会化

(3)从文化维持,变迁以及传承方面界定政治社会化(4)从政治角色获得方面来界定政治社会化

5.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一方面,由于政治文化具有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影响治过程,维系和变革政治制度的功能,使得政治体系必须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手段,使得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文化在社会成员中得到传播。这种政治文化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影响社会成员,从而使得社会成员认可,支持和维护既有的政治体系,以实现维护阶级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是实现政治文化的手段。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机制才能灌输,渗透,普及到全体社会成员中去。

6.政治社会化的意义: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开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成员个体和政治整体两个层面上。

1)政治社会化在个体层面的意义

塑造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培育社会成员的政治技能,使之能够适应,参与政治生活。

2)政治社会化在宏观层面上的意义:

有助于政治文化的维持,改变和发展;有助于政治体系的维持和运转;有助于促进政治的发展。

第七章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1.政治革命的定义:

是指以顺应历史潮流的阶级为领导,以暴力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快速实现政治体系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以推翻阻碍社会发展的政治统治为目的而进行的激烈社会变革。

2.政治革命的条件:

1)新的生产力因素发展壮大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矛盾,是政治革命发生的内在始动性条件。2)不断高涨的革命形势是政治革命发生发展的客观性条件。3)革命者的主观努力是政治革命不可或缺的主观性条件。4)每一次具体的革命,往往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条件。

3.政治改革的含义:

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以现在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变革过程。

政治改革是社会利益群体分化的要求,是利益格局对比变化的需要。

4.政治改革的内容:

政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包括权力的分配和制衡,组织人事制度调整,民主与法制建设,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等诸多方面的调整。

1)维护和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进行权力合理分配与制衡

2)组织人事制度调整

3)民主与法制建设

4)行政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

5.政治改革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改革有利于调整政治结构,理顺政治关系,推动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激进式政治改革,还是渐进式政治改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权力进行重新的划分,对政治关系进行重新的界定,梳理和调节,使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得到清理和调整,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减少甚至扫清障碍。

2)政治改革有利于平衡统治阶级内部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政治改革正是根据权力关系的变化和利益分化的力量对比,对政治权力结构和政治体系,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不断进行和平改造和革新。

3)政治改革有利于医治政治弊端,提升政治管理效能,维护政治统治

政治改革是通过统治阶级领导层可控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改造和革新,以调整政治机构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方式,改革管理形象,使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政治体制和机制得到清理和革新。

4)政治改革有利于优化政治环境,推进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

较好地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使民众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政治环境得到有效优化,政治文明得到进一步地推进。

6.政治改革的方式:

激进式政治:渐进式政治改革。

激进式政治改革一开始也会坚持以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为前提。但是这种激进式的政 治改革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涉及的范围很广,影响的程度较深。

渐进式改革一般要求政治改革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总体的目标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将政治改革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项,然后分期分批的加以实施的方式。有很好的可控性,可以不断的纠正改革中的失误与偏差,较好的避免改革中出现的较大的社会动荡,比较容易取得预定的成效。时间缓慢,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推进措施和思想准备。

成功的政治改革领导者往往会把激进式政治改革和渐进式政治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八章 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

1.什么是政治权利?

狭义的政治权利:各个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享有政治权利的主体是公民。

广义的政治权利:公民所享有的,通过国家政治权力来保障的,由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其中包括了公民在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各种领域享有的权利。政治权利是社会公民成员的一种特定的身份性规定,是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资格,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途径,中介和手段。政治权利是以一定的政治权力为前提和保障的。如果一个阶级或民族的政治权力失去了,其成员也就失去了(根本的或大部分的)政治权利。

2.政治权利的一般特征:

(1)阶级性(2)规范性(3)自主性(4)手段性(5)发展性

各种社会形态中政治权利的特点:

(1)原始社会:普遍性,平等性,非正式性,权利和义务的无差别性。(2)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专属性,宗法等级性,权利和义务相分离

(3)封建社会:权利的地主阶级专属性,权利在君主手中的集中性,与官僚或僧侣等级制相联系

(4)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在形式上,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代议制等民主制度建立起来,承认每个社会成员的独立人格和平等的政治权利,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5)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具有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不成熟性等特征。

3.政治权利的作用:

(1)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和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2)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民主,实现科学决策。

(3)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有利于维护政治和社会的稳定。(4)有利于防止政治腐败

(5)是实现社会精神文明,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基本条件。

4.政治权力的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

(2)凝聚和管理社会:政治权力是社会的纽带和黏合剂,具有凝聚社会的功能。(3)反作用于经济:

体现在两个方向:

正方向:政治权力可以引导,促进,支持,保护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负方向:政治权力可以延缓,禁止,破坏,阻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4)影响思想文化:

首先,社会思想文化需要借助政治权力来支持和保护,以促进其得到发展和传承。

其次,政治权力总是主动的引导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

最后,思想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思,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5.如何对政治权力进行制约:

(1)以权力制约权力:三权分立

(2)以法律,制度制约权力:任期制,责任制,弹劾制,轮换制

(3)以经济利益制约权力:国家供给和拨付经费,可以加强对其的控制(4)以精神力量制约权力:道德,宗教,舆论监督,思想政治工作等

第十章 政治决策和政治参与

1.政治决策的含义:

国家政治体制制定相关公共政策的过程,即政党和国家机关选定国家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及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步骤,方法和手段。

2.政治决策的原则:(1)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要求决策的大众性,针对决策组织内部成员而言的大众性,针对影响范围内群体成员而言的大众性。

(2)科学原则:

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持有科学思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组织管理方式来对关系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判断,抉择的实践活动。

3.政治决策的模式:

(1)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相对于非理性决策模式而言,强调政治决策过程中始终运用理智,理性分析,处理问题,选择正确的政治方向,目标,途径和方法。

(2)渐进决策模式:

渐进决策是以现代政策为基本方案,在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权衡利益得失以后,对现代政策进行修改,补充,删减。(3)综合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前者过于理想化,后者趋于保守。综合性决策模式就是为了克服这两者的弊端,又汲取其优点而提出的。综合决策模式要求政治决策主体在进行决策时,灵活运用理性和渐进两种决策模式的基本方法。

4.政治参与的含义:

~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性途径介入政治生活,参与和影响政治体系运行,尤其是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

5.政治参与的作用:

政治参与是民众试图影响政治决策的活动,必然对政治体系的运作产生影响。(1)政治参与对公民的作用:

是公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伸张和保障,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得到维护。(2)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的作用:

增强政治决策主体的合法性,提升其工作效绩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体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离不开政治参与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政治决策的民主化本身就是以政治参与状况来衡量的。

(3)政治参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就是要使政治决策和管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有助于协调政治机构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了解,化解因隔阂带来的矛盾,冲突,及时反映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繁荣和发展。

6.政治参与的方式:

(1)政治投票和选举

(2)政治结社:参与政治社团活动是指公民自由组织而后参与维和自己利益的政治团体。(3)政治接触:信访,上访,座谈,面对面对话等形式与国家机关有关人员沟通(4)政治表达:集会,游行,示威,发表政治言论等

第二篇: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管理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考纲:

名词解释(5个 十分)单项选择(20个 20分)简答(6个 40分)论述(2个 30分)

1.管理的概念: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多个的人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的目标。2.管理的职能:

计划与决策(决定组织的目标以及如何最好的实现目标)组织(组织活动和资源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领导(指挥员工并将其引导向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控制(监督和调整组织的活动以有利于目标的实现)3.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与从事工作或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人际技能(与他人相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概念技能(归纳、总结、和抽象思维的能力)4.成功的管理中什么是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管理的效率(组织资源优化利用的程度——是否正确的做事)

管理的有效性(组织资源用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是否做正确的事)5.科学管理理论

(1)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罗(2)主要管理思想: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发展生产力

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泰罗的管理制度)代替旧的经验式管理

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劳资双方在思想观念上来一次彻底的变革(3)泰罗管理制度:(科、制、科、刺、管)科学的制定工作定额

制定并实施标准化的工作方法 科学的选择并培训工人

刺激性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职能与操作职能相分离

6.法约尔的十四条原则(分、权、纪、统、统;个、报、集、等、秩;分、权、主、集)

分工、权威、纪律、统一命令、统一行动;

个人服从集体、报酬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 平等、人员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7.霍桑实验的结论:(工、存、提、要)

工人是社会人(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成员、金钱并不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的动力,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构成的动力,如安全感、归属感、相互尊重和友情,对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影响)

存在“非正式组织”(工人中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特殊的感情倾向和领袖人物,以一种默契左右着工人的行为)

提倡新型的领导风格(新型的领导风格就是通过满足工人的合理需要,加强正式组织内部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鼓舞工人的“士气”,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要关心工人(管理人员应该设身处地的关心下属,沟通感情,让工人能心情舒畅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附:霍桑实验的意义:

为管理学者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组织中人的因素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相反

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位置,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因素,这无疑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8.需要层次理论:(生、安、社、自、自)

生理的需要(人类维护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

安全的需要(包括心理、劳动、职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如希望解除生病、失业、破产、意外灾难及养老等经济生活的担忧。)

社交的需要(包括社交和归属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和支持,离群独居会感到痛苦)

自尊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情,也包括别人对自己的赏识或尊重。如成就、声望、地位和晋升机会)

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完成,或者是实现一个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9.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彻斯特.巴纳德

正式组织的协作基础是:成员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经理人员的职能是:选拔并用好人员、建立组织的目标、建立和维护组织的信息系统

10.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

决策工作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即决策 决策有程序化和非程序化之分

人是有限理性的,决策的标准不是最优而是满意 11.权变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弗里德.菲得勒

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有效的管理方式应与具体的环境相适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附: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斯宾塞.布法 组织是“经济人”

管理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刻画,且存在最优解 计算机是重要的工具

12.组织的任务(行业)环境

行业现有的竞争者(同业竞争的态势和程度、自身的行业地位)

行业潜在的进入者(进入壁垒的大小:规模经济的大小、技术壁垒、政策壁垒)替代品的生产者(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替代品的出现;产品被替代程度)产品和服务的用户(用户讨价还价的能力:用户的集中程度、发展新用户的难度)生产资料的供应商(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的竞争程度、选择新供应商的难度)

13.计划的目的与作用(方向、风险、效率、标准)为组织行动提供方向

减少未预测变化的影响——降低风险

减少浪费和冗余——优化资源的利用并提高工作效率 为控制工作提供标准

14.影响计划制定的因素:(目标、环境、资源、时间)

目标的确定(战略目标的确定、目标的层次分解:子目标的确定)

环境的复杂与变化(信息的不充分和不确定、人的有限理性:影响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

资源的限制(人、财、物各项资源都是有限的)时间的限制(计划周期的长短、计划工作的时限)

15.(决策)按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划分:(知道那些属于哪类)确定性(环境是稳定的或变化不大。企业组织中确定状态下的生产计划、分配方案、库存计划等决策)

风险型(概率确定型,能够确定为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当决策问题的一方为自然状态且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能确定)

完全不确定型(概率不确定型,不能确定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当决策的一方为自然状态,且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不能确定)

16.影响决策的因素:(环境、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经验、能力、风险态度、认知和价值观、时间)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决策者的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 过去的经验 决策者的能力

决策者的风险态度 认知观和价值观 时间的限制

17.组织工作的本质:

以合理的方式对各项活动和资源进行组合安排的过程 工作设计 工作分配

权力、责任分配 人员配备

18.组织类型按组织的灵活性划分:(掌握二者区别)(工作分工和角色、部门划分和规章制度、上级对下级、基层人员自主权)

(1)机械型组织(组织的工作分工和角色都比较明确,部门划分和各种规章制度比较严格。上级对下属实行严密的监督,强调严格的纪律和命令。基层人员拥有较少的自主权,主要听从上级的命令,按照规章制度行事,以确保组织的运作有序和高效率。例如麦当劳)

(2)有机型组织(组织的工作分工和部门划分以及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易于随时调整。权力被下放、分散到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手中,以鼓励他们承担责任。基层人员拥有较多的自主权,以及时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从而确保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

19.组织设计的原则:

因事与因人设计相结合(职位的设立必须与具体的工作相对应,但也要考虑人的特点和人与工作的相适应)

责权对等(权力必须有对相应的责任的约束)

命令统一(一个下级只能接受来自一个上级的命令和指挥)20.组织设计的依据: 组织的环境 组织的规模 组织的发展阶段 组织的技术 组织的战略 附:

(1)对于多变的环境,组织应更具灵活性和柔性,即有机型组织 对于稳定的环境,组织应更规范和更具有刚性,即机械型的组织(2)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单件小批量,大批大量,连续生产)

(管理层次、高层管理幅度、基层管理幅度、经理人员的比例、技术人员的数量、规范化程序、集权程度(基层自主性)、书面沟通的数量、结构类型)(3)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保守型战略、风险型战略)

(集权与分权、计划管理、高层管理人员构成、信息沟通)

不同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组织功能,不同的组织战略要求组织要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管理职务的设计,并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安排来支撑。

组织的设计要为组织战略的实施服务,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战略的需要。设计适应战略要求的组织结构,是战略实施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组织的设计要为组织战略的实施服务,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战略的需要。设计适应战略要求的组织结构,是战略实施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21.部门化:(概念)

定义:将组织的活动或人员划分为可管理的部门 职能部门化(按活动的相似性划分)

产品部门化(将有关同一产品的生产经营的所有活动放在同一个部门中管理)区域部门化(将不同区域的活动放在不同部门管理)22.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概念)管理层次(组织中权利等级的层级数)

管理幅度(向一级主管直接汇报的下级人数)附: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上下级的工作能力

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主管所处管理层次、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计划的完善程度、下属的工作难度)

工作条件(助手、辅助办公手段)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稳定性)

23.基本的组织结构:(各自的优缺点)职能式结构 事业部制结构 矩阵式结构

(1)职能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

实现管理的专业化 维护组织的统一性 缺点:

各部门的贡献不易区分 部门间难以协调(2)事业部制结构 优点:

有利于组织活动的调整 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的竞争 缺点:

不利于统一指挥

过分的分权可能导致难以控制(3)矩阵式结构 优点:

增加了组织的灵活性

提高了组织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缺点:

违反了组织命令统一的原则

24.人员选聘的来源:(各自优缺点)外部招聘(由外部的人才市场选聘合适的人员,配备在需要的岗位上)内部提升(从组织内部选拔合适的员工,安排在需要的岗位上)(1)外部招聘 优点:

为组织带来新的冲击、新的理念、方法、经验,有利于提高组织活力 缺点:

选错人的几率高

对组织不熟悉,需要有适应期 对内部成员的打击(2)内部提升 优点:

提高正确选择的概率

较短的适应期,有利于工作的迅速开展 增加了组织成员的发展空间,鼓舞士气 缺点:

近亲繁殖,不利于组织的创新与保持活力

25.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确定报酬、人事调整、人员培训、内部沟通)为确定报酬提供依据 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为人员培训提供依据(通过考评可以了解哪些人员在哪些方面不满足要求,从而知道哪些人在哪些方面需要培训和改进)

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考评的结果可以使组织了解自己的成员,同时也使成员了解自己可组织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信息的沟通)26.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传递信息(通过培训可以传递组织对成员的要求,使其了解什么才是合格的成员)改变态度(培训不仅使成员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更重要的是改变工作行为和态度)更新知识 发展能力

27.领导的影响力:(区别)(1)职位影响力

由于拥有职位所赋予的强制性权利而可以影响他人的能力 法定权力、奖励权力、强制权力、专家全力(2)非职位影响力——个人影响力

与职位无关,在群体内自然形成的可以影响他人的能力 28.影响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的因素(1)影响职位权力的因素

传统因素(下级要服从上级的观念)

职位因素(职位权力的强制性产生的敬畏感)资历因素(管理者的资历和经历所形成的权威)

(2)影响非职位权力的因素(品、才、知、感、作)品德因素(领导者的品格、道德)才能因素(领导者的能力、才干)知识因素(领导者的知识和专长)感情因素(领导者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作风因素(领导者的领导风格)29.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者拥有职位所赋予的合法的强制性权力,可以对下属进行命令、指挥并影响其行为

领导者的权力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和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领导者可能没有正式的职位和职位所赋予的合法权力,其主要依靠个人影响力影响他人 管理者不等同于领导者,一个领导者也不一定是管理者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同时是一个领导者 30.管理方格 两个维度

形成不同的组合——领导方式 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1型—贫乏型管理 最差

(2)9.1型—任务型管理 士气低落,独裁式领导(3)1.9型—俱乐部型管理

纪律松散、效率低下,放任式领导(4)5.5型—中间型管理

没有全部投入,只求两方面都过得去(5)9.9型—群体合作型管理

努力使部下个人利益的满足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因而士气旺盛、关系和谐、工作出色,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31.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

(1)领导者应随着下属的不同和变化,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2)下属的成熟度:能力和工作意愿 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工作 有意愿但没有能力

有能力但不愿被指挥工作 有能力并且愿意工作

(3)命令型(高工作低关系)—>说服型(高工作高关系)—>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

32.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菲得勒的权变模型(1)领导风格(任务导向、关系导向)(2)LPC问卷关于最不喜欢的同事的问卷(3)情景因素:

上下级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否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喜欢 任务结构——下属的职责是否明确划分并被理解 职位权力(领导者所处职位的职权和组织支持)——权力的强调(4)中间以人为中心,两边以工作为中心的指令性(5)基本的解释:

有利的环境可以促进任务完成,但改善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环境不利时,难以通过在短期内改变环境,来促进工作和目标的完成。33.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路径目标理论(1)路径目标领导过程:

辨别下属的需要——设置合适的目标——与目标相关的奖励——对下属提供实现目标的协助——下属满意、受到激励、接受领导——产生有效的工作绩效——员工与组织都实现自己的目标(2)理论框架

目标的设置——领导要为下属设立合适的目标

路径的改善——领导要为下属实现目标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领导风格的选择——根据下属的特点,要运用相应的领导方式(3)可行的领导行为:

指导型领导(让下属知道期望他们的是什么,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如何完成任务给予具体的指导)

支持型领导(关心下属的需要,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

成就取向型领导(领导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期望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参与型领导(领导与下属共同嗟商,在决策前充分考虑下属的建议)(4)权变因素

环境的权变因素(任务结构——工作任务划分的明确程度;正式权力系统——权力关系明确和层级分明的程度;工作群体——是否存在激烈的内部冲突)

下属的权变因素(控制点——内控和外控;接受他人影响的意愿;自我认知的工作能力)

(5)理论的引申假设

与具有高度结构化和安排好的任务相比,当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时,指导型领导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

当下属执行结构化任务时,支持型领导会带来员工的高绩效和高满意度。

组织中的正式权力关系越明确、越官僚化,领导者越应表现出支持型行为,降低指导性行为。

当工作群体内部存在激烈的冲突时,指导性领导会带来更高的员工满意度。内控型下属对参与型领导更为满意。外控型下属对指导型领导更为满意。

当任务结构不清时,成就取向型领导会提高下属的期望水平,使他们坚信努力必会带来成功的工作业绩。34.理论的核心和关键点

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他们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有效的领导者应通过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来帮助下属,并为下属理清路程中的各种路障和危险,从而使下属更顺利的完成工作 35.关于领导理论的新观点(1)魅力领导论

该理论将领导者的成功,归因为其所具有的领袖气质和个性特征。House认为,魅力领导有3各重要特征: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 倾向、坚定不移的信念。关键特点:

自信:领袖魅力的领导者对他们的判断和能力充满信心。远见:有理想的目标,对未来充满希望。

清楚表述目标的能力:明确地陈述目标,并使他人明白。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具有奉献精神,敢于冒险和自我牺牲。不循规蹈矩:行为新颖,反传统,反规范。

变革的代言人:激进变革的代言人,不是传统和现状的卫道士

环境的敏感性:能够对环境的制约和变革所需的资源进行现实的评估。(2)交易型领导

交易型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来指导或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领导者的奖励是下属的服从的交换条件。

权变奖励:努力与奖励交换原则,良好的绩效是奖励的前提,承认成就。通过例外管理(主动):监督、发现不合规范与标准的行为,并加以改正。通过例外管理(被动):只有在没有达到标准时,才进行干预。自由放任:放弃责任,回避决策。(3)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者是鼓励下属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的利益,并能对下属产生深远的影响。

变革型领导者与交易型领导者有本质的区别,交易型领导者聚焦于领导的管理方面,业绩监控、纠正错误和奖励等。变革型领导则是要将追随者从自我中心的个体变成忠于群体的成员,激发其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

领袖魅力:提供远景和使命,灌输荣誉感,赢得尊重和信任。

感召力(愿景激励):对追随者寄予很高期望,激励他们投身于实现组织愿景的事业中去。领导者利用信条和情绪感染力来凝聚组织成员,以取得比个人利益更大的成就。

智力激发: 激发追随者创造和革新的意识,对已有的信念和价值观提出质疑,支持 尝试新理论、新方法来解决组织的问题。

个别化关怀:关注每一个人的需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给予培训、指导和建议。

36.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同8.(2)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外在因素):不满意—>非不满意 ;个人生活、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工资薪水、公司政策、管理监督

激励因素(内在因素):非满意—>满意 ;工作本身、责任、成就、承认、发展机会 37.期望理论

(1)激励力=效价×期望

效价:(某种需要的心理价值)个人对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将会达到的某一成果或目标的估价(有正值有负值)

期望:(某种需要得以满足的可能性)某一特定行动导致预期结果(或目标)的可能性大小(或叫概率)(介于0~1之间)(2)理论解析

付出的努力是否能有良好的绩效; 良好的绩效是否能得到应有的奖励;

得到的奖励是否符合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38.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概念)

正式沟通(通过组织正式设计的方式和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非正式沟通(依赖于私人间的关系所进行的信息交流)39.(1)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

沟通方式比较规范、有保证、约束力强、形式严肃、易于保密等,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缺点:

中间环节多、传播路线刻板、缺乏灵活性、沟通速度较慢、信息易损耗和失真等等。(2)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

沟通形式不拘,信息传递直接明了,沟通速度很快,容易及时了解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新闻” 缺点:

沟通过程难以控制,信息常常不完整,可能导致小集团、小圈子,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人心稳定等。

40.有效沟通的障碍&41.有效沟通的管理 选择性接收——学会倾听 沟通的技巧——了解对方

沟通者间信任程度——建立彼此平等、信任的关系 沟通者间的相似程度——沟通的制度化 沟通者间职位的差别——减少沟通的层次 信息传递的链条——多渠道沟通 42.有效控制的原则 及时性 准确性

经济性(收益和投入之间进行比较)标准合理 重点控制

强调例外(控制反常现象,有效而不忙碌)43.组织变革的原因 竞争环境的变化

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 政府管制的变化 技术的变化 战略目标的变化

44.组织变革的内容:

组织结构——权力关系、协调机制、部门调整 工作任务——工作的重新设计

管理和运行技术——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生产技术 人员——态度、期望、认知、行为 45.组织变革的阻力(1)来自个人的阻力 认知、观念和习惯

对未知的恐惧和不确定性风险 利益的调整

(2)来自组织的阻力 权力的重新划分 资源的重新分配

原有结构和关系的打破 46.组织诊断

(1)组织需要变革的征兆 决策失误——坐失良机

沟通不畅——不协调、人事纠纷

业绩不佳——无效率、得不到正常发挥 缺乏创新与活力——组织停滞不前(2)诊断重点 组织目标 组织结构 领导方式 控制系统 权力关系 集权与分权

47.组织发展(概念)

通过系统地运用行为科学技术,有计划地、整体范围地促进组织的健康和运作效率 1.管理的概念: 2.管理的职能 3.管理者的技能

4.成功的管理中什么是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5.科学管理理论(1)代表人物(2)主要管理思想(3)泰罗管理制度 6.法约尔的十四条原则 7.霍桑试验的结论 霍桑实验的意义 8.需要层次理论 9.社会系统学派(1)代表人物(2)观点 10.决策理论学派(1)代表人物(2)观点 11.权变理论学派(1)代表人物(2)主要观点 附:管理科学学派(1)代表人物(2)观点

12.组织的任务(行业)环境 13.计划的目的与作用 14.影响计划制定的因素

15.(决策)按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划分 16.影响决策的因素 17.组织工作的本质

18.组织类型按组织的灵活性分为 19.组织设计的原则 20.组织设计的依据 附:

(1)多变的环境、稳定的环境

(2)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间的关系

(单件小批量,大批大量,连续生产)

(管理层次、高层管理幅度、基层管理幅度、经理人员的比例、技术人员的数量、规范化程序、集权程度(基层自主性)、书面沟通的数量、结构类型)

(3)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保守型战略、风险型战略)

(集权与分权、计划管理、高层管理人员构成、信息沟通)巴拉巴拉

21.部门化概念及分类 22.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附: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23.基本的组织结构及各自优缺点 24.人员选聘的来源及各自优缺点 25.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26.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27.领导的影响力及区别

28.影响职位影响力和非职位影响力的因素 29.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30.管理方格

31.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

32.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菲得勒的权变模型 33.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路径目标理论(1)过程

(2)理论框架

(3)可行的领导行为(4)权变因素

(5)理论的引申假设 34.理论的核心和关键点 35.关于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36.激励理论(1)(2)

37.期望理论及理论解析

38.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概念

39.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各自的优缺点 40.41.有效沟通的障碍及管理 41.42.有效控制的原则 43.组织变革的原因 44.组织变革的内容 45.组织变革的阻力 46.组织诊断

(1)组织需要变革的征兆(2)诊断重点 47.组织发展

第三篇: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政治学》是公认的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分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国家)代表着一种最高的“善”这种“善”就是为了让城邦里的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成为资本主义新时代第一政治思想家)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著作《君主论》

德国学家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提到权利作为政治活动的核心

美国政治家戴维伊斯顿,著作《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政治的实质和含义: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国家是政治权利的最终载体

政治学基础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哲学,政治学方法论)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政治学把国家政权问题作文基本的研究对象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是与儒家相对立得主流学派,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其中儒家学派的影响最大

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神学政治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古希腊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被视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初萌芽

马基雅维里和布丹(共和六论)是15世纪至16世纪的政治思想家,文艺复兴时期;卢梭、洛克和霍布斯是17世纪至18世纪的政治思想家启蒙运动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以研究国家制度为主题转变为以研究权利为主要方向 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政治研究即是对于权力及拥有权力者的研究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是混在一起的,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主要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德国思想家康德和德国思想家黑格尔

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麦肯齐,奥克肖特

从狭义上讲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归律;从广义上讲,政治学要研究一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政治学研究的六个领域:政治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传统的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传统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学和哲学;政治领域有新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文化学 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问题,将国家作为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主要研究内容: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史、中国外交史、现代国际关系与我国外交政策、外交学、现代战争与和平以及国际战略学等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洛克《政府论》、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等都是把政治与法结合起来论述

早起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家代表人物: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孔德、斯宾塞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的代表人物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主要采用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阶级分析;经济分析

政治系统的主要功能:利益代表、利益整合、政治沟通、法规制定、法规执行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政治诞生以来,不同的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有哪些?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

2.认为政治史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权夺利以及实战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的实质和含义是什么?

(1)实质: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史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是政治权利的最终载体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2)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可以对政治概念作如下的界定: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为什么说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东西,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将国家作为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但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却不能仅限于国家,他还研究与国家政权相关的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评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

答:行为主义政治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世纪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如进行民意测试、研究影响集团的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决定政府决策的各种人为因素、研究决定政府决策的各种人为、研究国家执行政策的全部行为过程等。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认得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他应该能够被经验的证明。因而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他大量采用了许多自然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和手段。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也即人们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因此,任何社会科学不可能回避价值判断这一基本前提。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研究有两点:1)国家起源的时间,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国家起源的原因,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国家起源问题即是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问题 氏族,是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社会团体。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还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集团和社会生产单位

人们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的婚姻形式 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是维系氏族的纽带,以氏族为核心的;原始公社制度有、氏族、部落联盟等形式,氏族议事会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氏族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氏族议事会决定,氏族成员均有权参加,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表决权 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成员有相互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本氏族成员受侮辱或受迫害,全体成员都要为被害者复仇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氏族也随之解体。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是氏族解体和国家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一次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大分工,剩余产品增多导致私有制出现 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当中分离出去,产生了直接交换的商品生产,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三次则是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出现,并最终使社会分裂为阶级对立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产生了三个主要结果:1.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2.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部落联盟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足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家长制特点: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还有就是父权

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的结果:1.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2.由于商业活动、徒弟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这次以后最终导致了私有制和阶级的最终形成,被恩格斯成为“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提出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雅典国家形式即是国家产生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也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

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契约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国家的产生式人们彼此之间或人们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契约论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集契约说之大成,认为国家是人民共同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赋予,人民有权废除不利的契约 洛克认为政府的职能虽然是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即生存、自由和私有财产,但政府权力应在契约规定范围内而不是不受契约约束,并主张人们订立契约而建立的国家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制

暴力论国家起源说得要害在于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国家本质问题的不同理解,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 《列宁选集》中给国家的界定是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以及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是说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也就是说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专政”,是指国家的本质,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意志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国家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是反映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利 主权是国家权利的主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不可缺少的条件

国家三要素:国家主权、居民、领土

国家权力的特征:1)强制力的垄断性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成为国度。以区别阶级统治的国家,即国家是按历史发展阶段和阶级性质划分的,而国度是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国家的存在,政治统治职能其存在的的前提是国家的存在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其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国家学说主张和宣扬国家是永恒之物,而无产阶级国家学说则认为国家是历史的产物,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承不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国家在消亡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区别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的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公共权力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的重要特征,公共权力包括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国家从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特征:第一,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组织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氏族居民之间是亲属关系,氏族成员之间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国家居民之间是阶级关系,国家居民必须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国家有公共权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和强直机关,而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几种理论有:神权论、契约论、暴力论。

契约论的主张者:荷兰的格劳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卢梭 暴力论的代表:杜林、巩普洛维赤、考茨基,暴力论认者为掠夺和征服是国家的起源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3)赋税制度的确立

权利与人类社会存在一种共生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 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和平时期,内部职能居于主要地位,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战争时期外部职能将可能上升为主要职能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按照本国政府对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可以分为主权国家、部分主权国家、殖民地国家 亚里士多德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的多少位标准把国家划分为君主国、贵族国和民主国。这三类国家又有正常国家和变态国家之分,正常国家是指为多数人谋福利的国家,君主国、贵族国、民主国属于这类国家;变态国家是指以谋福利为目的的国家,包括:专制国家(一人掌权)、寡头国家(少数人掌权)、暴民国家(多数平民掌权)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国家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国家的本质是由这种在社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决定的

剥削者类型的国家包括: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经济制度都以私有制为基础,都是少数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只有通过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分析,才能正确地观察到每个国家的具体的阶级内容,从而揭示出国家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了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时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史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的、基本的方法,而改良则是一种次要的、辅助性的方法,其目的是积蓄革命力量,从而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变革创造条件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后一种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是最后一个剥削阶级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就是通过其职能反映和体现的,奴隶制国家的内部职能是控制奴隶和自由贫民等广大被压迫群众,而外部职能是侵略他国领土或防止本国领土被别国侵略 古罗马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贵族制,由奴隶主阶级中少数显要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掌握重要权力

决定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关系的核心

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采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表现为“人民大会”具有很大权力和公职人员是由选举和抽签产生的 马克思指出: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

在我国封建地主所有制度下,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农民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社会时期,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式中央集权制,西方是分封割据制

我国第一个封建官僚政权是秦朝,魏晋时代形成了九品三十等的官僚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地主制经济委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国家卫实现其思想统治的功能采取了一种特殊方法,就是把孔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宗教化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的组织化、制度化,是人类历史上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

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工农两大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从国家的本质出发,把国家的历史类型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

奴隶制的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占有制,奴隶主享有一切权利,不仅可以占有和买卖奴隶,而且可以随意杀戮奴隶。努力则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甚至没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他们不过是奴隶主的会说话的生产工具。由于广泛地使用奴隶劳动,其结果使自由农民和手工业者遭到破产,成为了自由贫民

奴隶制国家中,古罗马和斯巴达采取的是贵族制,古罗马表现为元老院掌握重权,而斯巴达则是长老会议掌握重权

古代奴隶制国家中,埃及、巴比伦、亚速、波斯等采用君主制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四种:地主占有制、领主占有制、国家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

中国封建社会以前出现过屯田、营田、职田、农庄和均田等土地国有制形式

中国和西方封建国家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式中央集权制,西方式分封割据制;在统治思想上,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西方则主要借助于宗教信仰;在权力结构上,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利等级制 在领土制的封建社会里,领主个人集中了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利,同时享有这块土地的“特恩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军事、铸币等特权

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的特点:首先,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其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再次,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城市经济在西欧的形成的标志是市镇的出现。这种城市经济已手工业和商业味基础,从事者主要是手工业主、商人、行会师傅、学徒和帮工 市镇的出现,标志着城市经济咋西欧的形成

充足的货币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资源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备的两个条件,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这两方面的基本条件是通过原始积累过程实现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第一个途径,其典型形态就是“圈地”运动 在封建社会条件下,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而农民是最主要的直接的生产者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过程,是充满剑与火、血与泪的过程,其本质特征就是暴力,基本途径就是对农民土地的掠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封建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16-17世纪,封建关系在西欧各国已经趋于解体,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趋于成熟 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资产阶级

通过实行代议制资产阶级宣布自己在政治上是第一阶级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一种急暴风雨式的大革命 1688年,英国实现了“光荣革命”,由于大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达成了政治妥协,英国成为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因此,它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原则

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根本瑰丽,双方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运作,基本是以单个企业为核心展开的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家

在政府职能方面,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体现的是“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即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以及最低限度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暴力方式既是自由资本主义统治方式的后盾,也是其实施统治的补充

从19世纪末开始,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它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特征,把世界带进了电器时代

在政治生活方面,法西斯公然抛弃甚至是形式上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和人权,取消资产阶级的议会制、选举制和多党制,实行法西斯的寡头统治 英国、法国、荷兰属于“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最初尝试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 福利国家企图用社会福利政策来解决阶级矛盾,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国家在分配的方法来解决阶级矛盾

第四篇:政治学概论

一、政治的本质

1、政治是一种特殊是社会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3、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4、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5、政治是一种高级的政治活动

6、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它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的分配,即社会公共权力的阶级属性

7、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诸方面关系的集中表现

二、政党制度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两党制

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有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上台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代表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

2、多党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两个以上的政党并立,参与竞选,有竞选获胜的政党组织政府的政党制度。

代表国家:法国、德国

3、一党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一个政党掌握国家政权,而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不允许其他政党与之竞争、角逐政权的政党制度。

代表国家:法西斯国家、亚非拉部分民族独立国家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特点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基础是四项基本原则

(2)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活动准则是宪法和法律

(3)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合作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4)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担负共同任务

2、作用

(1)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

(1)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2)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3)政党的职能不同

(4)政党关系不同

三、政治权力结构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P66)

(一)政治权力的结构类型

1、高度集权型政治结构

2、分权制衡型政治权力结构

3、议行合一型政治权力结构

(二)构成要素

1、立法权

2、行政权

3、司法权

四、政治管理的方式(P112)

1、政治领导

国家政权的拥有者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客体施加影响力,确定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目的以及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向。

2、政治决策

执政党和政府等政治管理主体为实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特定目标而做出的全局性重大决定和实施过程。

3、政治协调

政治管理主体调节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矛盾,维持社会生活和谐稳定发展的过程

4、政治监督

政治管理者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是公共权力机关在所掌握职权的正当范围内活动,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等活动的总称

五、政治参与的作用(P133)

1、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

2、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稳定

3、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流动

4、政治参与影响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合法性

5、政治参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六、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特征(P151)

政治体制改革是统治阶级中主张改革的政治领导集团为巩固和改善其政治而对现有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政治运动。

(一)性质

1、政治改革是统治阶级对现有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2、政治改革是介于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之间的一种政治变革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政治改革以统治阶级中主张改革的领导集团为主体

2、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存的统治为目的3、政治改革以不损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现存的基本制度为前提

4、政治改革操作的难度大

5、政治改革持续时间长

七、政治社会化的含义(P184)

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学习并接受主导政治文化并加以规范化,使自己成为有政治信念,掌握政治评价标准,持有与政治决策当局一致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个人社会政治行为社会化的过程。

八、国际政治的含义和特征(P188)

(一)国际政治: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过程的总和。

(二)国际政治的特征

1、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追求

2、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

3、具有特定的组织形态

九、民主政治的实现途径

(一)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建设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民主政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确立和发展商品经济,是确立和完善民主政治的必要途径。

2、保持特定的社会共同体的统一;消除政治差别;正确处理社会的重大矛盾分歧,不断调整利益关系格局。

3、破除封建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消除非理性的、狂热的、偏激的或冷漠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

(二)民主政治的制度性建设

1、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在确立民主政治基本制度和原则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形成统一、完备、严格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接受人民监督

(三)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

1、提高社会教育水平

2、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政治知识、法令、制度、规则、程序和政治技能的教育、传授和训练,使公民熟悉政治生活,了解民主规则和程序,掌握民主生活技能,从而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的过程。

3、使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真正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及自身利益紧密联系,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条件。具体而言,没有改革,中国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没有发展,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并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中国的改革发展就没有保障,已有成果也将会付之一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就会错失。因此,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实现动力、目的、前提的统一,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十一、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四分开” 政府通过推进财税、投资、金融等方面改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通过规范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完善市场运行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通过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明显增强;通过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加快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使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能承担起政府转移出来的专业性、技术性职能。

2、加强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决策

科学化决策:建立决策的中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信息情报系统、监督反馈系统。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民主化决策: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询意见,充分协商和协调。同时,开拓多种渠道,倾听民众呼声,从民众中吸取智慧,使政府决策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建立在深厚扎实的群众

基础之上,真正做到顺民心,合民意,建立和完善决策的公开听证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法治化决策:政府决策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建立政府决策的法律制度,以便依法约束政府决策主体的行为,实现政府决策机制和决策全过程的法治化。

3、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8年通过《国务院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4、推行行政问责制度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5、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性

2007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立了“公开是原则,保密是特例”的理念,首次从法律上对政府信息公开做了明确规定,使广大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能够一目了然,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多次发文,要求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信息公布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其他形式,强化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

6、探索省直管县(市)体制

7、构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8、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9、积极推进机构改革

10、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十二、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外交的重要论述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云南大学电子政务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整理版

电子政务概论期末复习

1、巴纳德系统理论:

第一、巴纳德认为组织的知识和经验包含着各有用途且相互补充的三种类型:一是有关特定情况下的具体行为的经验和知识。需要个人去亲身体验。二是有关特定组织的实践方面的经验。三是有关超越具体组织的普遍通用的知识和经验。第二、组织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组织已是一个不同于原有各组成的组织结构。

第三、组织要形成为一个整体,就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1)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2)这些人们愿意作出贡献;(3)实现一个共同的目的。”信息交流居于中心地位,组织中的其他两个条件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才能连通起来。

2、啤酒游戏简介:该游戏是生产与分销单一品牌啤酒的产销模拟系统,参加游戏的学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在游戏中他们主要对自己的库存进行管理,即每周做一个订购多少啤酒的决策,库存决策的目标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费用最小化)。

3、啤酒游戏目的:此游戏考察了供应链成员在信息不共享、交货期不确定的情况下所做出的理性决策对供应链系统行为造成的影响。在该游戏中,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小幅变动,而通过整个系统的加成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即首先是大量缺货,整个系统订单都不断增加,库存不断枯竭,欠货也不断增加,随后好不容易达到订货单大批交货,但新收到订货数量却开始下降。

4、啤酒游戏的启示:

(1)、有些小组物流供应顺畅,总成本很低,有的小组则在每个都负责尽职的情况下,出现了大范围的缺货或者库存,这也正是这个游戏令人称道之处。对供应链竞争的印象极其深刻的是:供应链竞争的核心意义在于,供应链厂商之间必须高度协作与同步,才能整体上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收益。各个厂商如果仅仅为自身利益进行决策,不重视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整体价值,则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低下,利益受损。

(2)、战略联盟意味着上下游厂商之间通过高度的信息沟通,共同确保物流供应的同步,降低在整个供应链上的价值浪费。对于每个小组而言,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共享,将会大大提高整个供应链厂商之间的协作程度,共同降低库存和滞发成本。竞争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企业之间孤独竞争,更为全面的应该是他们所处的两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为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供应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3)、一个知名企业的成功,其实代表着一条物流增值与供应链上数家乃至数十家企业的共同成功。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改变传统的企业竞争眼光,更加重注上下游产业的协作与同步计划,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浪潮中占领制高点。

(4)、结构影响行为。从这个啤酒游戏的教训可知,结构会影响系统的总合行为。不同的人,置身于相似的结构当中,倾向于产生相似的结果。但是,参与系统的各个份子,常常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能针对眼中所见的local信息,做local的最佳决策。不幸的,每个人的local最佳决策,不见得会使得系统的global最佳决策。像啤酒游戏里头,不管是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自己所能接触的local信息,做出最符合本身预期的善意、果决、最佳决策,但结局却是~~~能怪罪任何一个份子吗?

(5)、经济学里,有一个(存货加速理论inventory accelerator theory),正是用来解释这种(需求小幅上扬,却导致库存过度增加,进而引起滞销和不景气)现象的商业景气循环理论。

(6)、通过这个游戏,圣吉揭示了工商管理中结构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影响。游戏中的每个角色都是整体结构中的一个点,而销售关系就像是一条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如果当事人只看到自己这一点,系统就会发生整体的恶性循环。由此出发,圣吉论证了系统思考的重要性。

(7)、走出这种恶性循环的路径,是从全局出发来思考问题,扩大自己的眼界,从整体结构出发考虑所有环节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在做出决定之前能事件的起因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样,就有可能大幅度降低游戏带来的振荡。

5、传统方式下政府信息传递的特征:

①逐级的信息交流。

②从上到下单向式信息交流居多。

③时空差别的、非同步的信息交流。

④面对面式的、签章式的信息交流。

6、基于ICTS下政府信息传递的特征:

ICTS能实现政府政务信息直接的、网络化的、互动式的和分布式的交流。

①实现同步、直接和双向信息交流。

②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式信息交流。

③实现异地、全天候和无人值守式交流。

④实现非接触、非现场分布交流。

⑤实现信息的实时分析和决策支持。

7、成熟的电子政务的特征:

①以公众为服务中心。②顾及所有人。

③无处不在。④无缝整合。

⑤开放的政府。⑥响应的政府。

⑦变革的政府。⑧集成的政府。

8、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性要素:①有效性、真实性。②机密性。③数据的完整性。④可靠性和不可抵赖性。

9、CRM(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

①CRM解决方案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与客户的“接触”,搜集客户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②CRM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

10、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提高效率;拓展市场;保留客房。

11、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

①销售管理与支持。②营销管理与支持。

③客户服务与支持。④计算机、电话、网络的集成CTI。

12、电子商务的体系结构:网络基础→安全基础结构→支付系统→电子商务业务

13、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体系:基本加密算法→安全认证手段→安全认证协议

14、基本加密算法:

①对称密钥:加密解密相同;

②非对称密钥:加密解密不相同,一个公钥,一个私钥。先用公钥对文件进行加密,然后发送,用私钥进行解密。

15、安全认证手段:①防篡改系统,数字摘要。②数字信封(特定收信人,采用对称密钥加密)。③数字签名。④数字时间戳。⑤数字证书。

16、门户网站:这里是一个Web应用框架,它将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并建立企业对客户、企业对内

部员工和企业对企业的信息通道, 使企业能够释放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

17、流程管理模式的特点:(l)组织结构优化(2)注重过程效率(3)注重过程控制(4)突出管理的服务本质(5)建立新型内部关系(6)强调明确管理目标(7)强调信息工具的重要性。

18、流程再造: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性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性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BPR被称作是“恢复美国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哈默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四大管理宗师”之一。)

19、政府流程最为重要的属性是:约束性、确定性、稳定性、可操作性。

20、政府流程:是指政府在实施管理时,为达成特定目标所经历的、体现工作规律的稳定的活动步骤的集合。

21、电子政务的价值:交流更畅通,行政更高效,成本更节省,协作更延伸,用户更满意。

22、电子政务的概念:电子政务实指国家公共部门为了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开发信息资源、重组组织结构、创新公共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的方式,为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23、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的两个区别:

一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上的区别(根本的);

二是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上的区别(形式上的)。

24、数字鸿沟:也叫“信息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存在相当的差距。

25、怎样解决数字鸿沟:处于这一鸿沟的不幸一边,就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遇参与到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将加剧贫困和不公平现象,因此,必须消除数字鸿沟。

(1)在全国建立信息中心,以保证所有想上网而不具备条件的人都能上网;

(2)政府为低收入提供微机贷款;

(3)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为鼓励人们以电子化的方式纳税。

(4)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民上网,保证公众在家、在工作单位及社区都能接入互联网。

26、“三网一库”:

三网:(1)机关内部办公网,简称“内网”,是各个行政机关内部的行政办公局域网。

(2)办公业务资源网络,简称“专网”,承载全国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政务资源信息库,为政府运转提供最主要的信息服务和业务协同支撑环境。

(3)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简称“外网”,建立在公共通信平台之上,通过应用支撑平台与公共互联网络实现接口,并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外网实现安全的互联和信息交换。一库:政府各部门共建共享的包括党务、政务和行业部门业务数据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

27、协同政务:是指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中心,通过计算机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来整合政府资源,重组政务流程,实现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网连网”、“网套网”、“一站式服务”形成一个虚拟的网上政府,最终实现政府跨部门、机构、行业的协同工作,以便更大程度地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和作用,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28、不开展协同政务会出现的问题:

(1)电子政务建设中各自为政、产生信息孤岛现象。

(2)由于信息不通,可能大量重复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成本。

(3)信息不通,出现系统漏洞,如:有的企业虽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但没有在税务

部门登记注册,以偷逃税款;有的老人死了好几个月甚至几年,在公安部门注销了,但没有在社会保障部门注销,其家属依然领着退休金或养老金。

(4)民众办事还是要跑多个部门,政府办公效率没有显著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失去意义

31、协同政务的例子:

(1)美国联邦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提出了“让人们点击3次鼠标把事情办完”的口号。

(2)某市的项目审批:企业办事员在“项目集中受理中心”网站填写各种申请表格,并把项目申请书以及各种证件、单据递交政务系统,系统自动进行任务分解,并把相关材料发到各部门,由它们协同完成审批任务。

32、“一站式”服务与协同政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一站式”服务不是协同政务,它只是协同政务模式提供的一种一站式电子政务平台,只是协同政务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它与电子政务最大的区别是,协同政务是一个具体的服务框架,也是政府办公将要实现的目标。“一站式”服务作为一种操作方式,无法向协同政务那样从整体构造政府办公流程,只是从局部实现这个流程。

33、中间件技术:中间件是介于应用系统和系统软件之间的一类软件,中间件位于客户机/ 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讯,是连接两个独立应用程序或独立系统的软件。对于相连接的系统,即使它们具有不同的接口,但通过中间件相互之间仍能交换信息。

34、出了什么问题才出现了中间件技术,它有什么作用?

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政务系统建设中,不同政府部门的服务器经常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管理采用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业务开发使用不同的开发工具,为了实现信息共享和应用共享,必须使用中间“媒介”,即使用中间件把不同系统整合起来。

作用:中间件技术可以将不同时期、在不同操作系统上开发应用软件集成起来,彼此像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协调工作,并且中间件技术开发简便、开发周期短、减少了系统的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工作量。因此中间件技术成为了政务系统互通互联、协调工作、和消除“信息孤岛”有效的方式。

35、为什么要建立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

(1)标准化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

(2)中国所辖范围跨度大,机构多,如果都各自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不仅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也不利于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3)如不采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法,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从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后果则难以想象。

36、政府知识管理:

政府CIO,政府部门首席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即政府CIO,是一个在政府部门中负责信息技术系统(包含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系统)战略策划、规划、协调和实施的官员。CIO的主要职责是实现信息技术战略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的整合。

37、数据仓库: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是一个面向主题的(Subject Oriented)、集成的(Integrated)、相对稳定的(Non-Volatile)、随时间变化变化(Time Variant)的数据集合。

38、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抽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步骤:查找资源信息、选择和预处理、模式识别、模式分析。

39、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含义:从动态上讲: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是将政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转化为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发展战略和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的过程。具体指由政府高级管理层和高级信息管理层,从政府自身及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政府治理范围的全局出发,以政府的核心工作和关键问题为重心,为政府系统确定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整体建设目标、战略和资源计划,勾勒电子政务系统总

体结构,和系统各部分逻辑关系,遴选系统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等一序列过程。从静态上讲: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是指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针对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实现途径所做出的综合部署,一般表现为指导性政策文件。

40、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把整个政府看作一个整体,在各个局部系统进行总体架构的分析和设计,从而让各分系统有统一的标准和语言、业务、技术参照。通过顶层设计架构,各分系统就能知道如何与其它系统共享信息或共同操作,从而解决跨部门合作。

41、电子政务建设的两种模式:

(1)自主模式:电子政务自主模式是指政府通过投资建设属于自己的主服务器和电子政务系统来实现内部业务和公众服务电子化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中,系统的产权属于政府,同时设备的采购、网络的建设、系统的运营和维护全部由政府主导完成。

(2)电子政务外包模式:电子政务外包是信息工程和技术外包的一种方式,指政府部门与专业外包服务提供商(ASP)签订信息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合同,政府部门将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日常运行维护以及相关服务等工作,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专业的外包服务提供商(ASP)完成的一种管理运行模式。

什么情况下使用:自建与外包相结合。中央政府以自建为主,地方政府以外包为主;内部业务以自建为主,公众服务以外包为主。

各自的优缺点:自主的完全属于政府,财政压力大,系统维护外聘成本高,工作任务繁杂,安全性高,但是易导致信息不沟通信息孤岛形成;外部多方融资,充分利用资源,技术稳定先进,安全性不高,但信息能共享。

42、电子政务规划的效力: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43、数字时间戳:是用来证明消息的收发时间的。用户首先将需要加时间戳的文件经加密后形成文档,然后将摘要发送到专门提供数字时间戳服务的权威机构,该机构对原摘要加上时间后,进行数字签名,用私钥加密,并发送给原用户。

44、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背景:(1)电子政务的世纪效果与轰轰烈烈的建设局面反差强烈。高投入低产出让政府反思。(2)公众对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45、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应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产出和效益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估。

46、从哪些方面进行绩效评估:

第一、电子政务业绩,主要表现为电子政务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电子政务效率,电子政务效率反映的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的电子政务活动所得的劳动成果、社会经济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比例关系。

第三:电子政务效能,指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所产生的产品和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水平。第四:电子政务的成本,即实施电子政务所占用和耗费的资源及其程度。

47、电子政务绩效评估: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及结果法案》,以立法形式确定了绩效评估的地位。

48、RSA算法:

49、行政行为的效力即是指行政行为所发生的法律效果,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

下载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合集五篇)

    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规模性。 4、公共产品 7、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

    商品流通概论期末重点

    不定向选择题 10*2 名词解释 5*4 书本 简答题 3*9 理论 和解释 文字性说明 论述题 1*18 应用知识 自己结合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1*15 一、名词解释 1.方便品: 顾客经常购买和......

    美术概论复习重点

    本质论 一.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 1. 情感说:与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运动有关,如(法)维隆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

    社区社区概论复习重点

    0社区概念和理论 1社区定义:社区就是具有一定人口和区域,通过一定社会联系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的特殊的具体化的社会。简而言之,即具体而微的社会或区域性的社会。 2社区......

    《毛概论》复习重点

    第八章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第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一、国家对企业统一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成分工合......

    法学概论重点复习

    法学概论重点复习一.法的要素(即构成法的基本元素) 1.法律概念 2.法律规则(法律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3.法律原则 4.法的技术性事项(包括法的本体、法的生效、失效) 二.法的......

    法学概论复习重点

    1、在法的分类中,实体法和程序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 B ) B.法的创制主体不同2、在法的分类中,国内法和国际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 B )B.法的创制主体不同 3、法的最初形式是( D ) D.......

    管理学概论复习重点

    1、管理的概念: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特征: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