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学概论笔记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第三节 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第二章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
三、国家权力的结构
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1.政体的涵义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2.政体与国体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3.政体的选择
(1)影响政体的因素:国体,社会政治力量的要求,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惯,民族心理,国际环境(2)政体选择多样性(3)~~~~~自主性
(4)~~灵活性和变异性
二、不同类型国家队的政权组织形式(一)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制
君主制是指由一名君主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政体类型。世袭制 2.共和制
总体特征: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公社制 2.苏维埃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涵义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为了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对国家权力进行的划分与配置。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 1.单一制
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2.复合制
其一般特征室友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联合体。
(1)联邦制。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州,邦,省)通过制定并遵守统一的联邦宪法而形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2)邦联制。是由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通过缔结条约分享部分国家主权而形成的松散的国家联合形式。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涵义与构成
一、国家机构的涵义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国家机构基本特点:(1)阶级性(2)社会性(3)实体性(4)职权性
二、国家机构的构成 1.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机构职位(首脑)2.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制定、修改、中止和废除法律的国家机关。3.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指执行立法机关制定和通过的法律和法案,并且管理政治与社会事务及各行政职能部门机关事务的组织机关
4.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司法权的机关。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
一、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
三权彼此平行分立,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掌握和行使 第四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的涵义
一、政治民主的概念
广义:泛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实行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定的社会活动机制。狭义:即政治民主,主要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
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1.民主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 2.民主具有阶级性
3.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 4.民主是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第一,议会制度。议会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的核心机构和主要制度标志,它一般由通过选举产生并具有一定任期的议员组成,被视为民意的代表机构。第二,选举制度。选举制度又称竞争性选举,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机制之一。第三,政党制度。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另一重要实现机制,是西方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要素。具体原因:
一是工人运动及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二是社会主义的压力和和影响。三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三、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是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专政。局限性:
第一,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共权力。
第二,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第三,高额成本,社会负担沉重。第五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的涵义和作用
二、政党的涵义和特征
政党的定义: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成员所组成,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展开政治活动的政治组织。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第二,政党是由阶级、阶层以及其他重要社会集团中政治上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第三,政党有自己的组织个纪律。第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第五,政党与政权联系紧密
三、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争取、团结和影响群众。第二,集中阶级的意志 第三,培养政治骨干
第四,掌握、行使或影响国家权力。第二节 政党制度
二、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类型 1.两党制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主要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英国
第一,两党活动围绕下议院选举展开。第二,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美国
第一,两党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第二,两党组织结构松散。
第三,两党制以单人选区多数制为基础。新变化:第一,政党存在的社会基础趋向一致 第二,立法与政策主张趋同 2.多党制
就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执政的政党制度。三类:
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3.一党制
是指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共产党单独执政 第六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概述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定义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等行为。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
第二,政治参与的内容与范围涉及公共政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
第三,政治参与主要指实际行为,而不包括政治心理、态度、认知等主观因素。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
2.主动参与和被动参(动员参与)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一,促进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第二,推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第三,监督政治系统的运转
消极影响:骚乱,极端和盲目的参与,会大大削弱政府权威。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
一、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形式 1.投票表决 2.政治选举 3.合作行动 又称社团活动 4.个别接触
又称个人接触、政治接触或主动接触,是指公民出于个人原因,主动接触政府官员或其他公职人员,表达政治意愿,进而试图影响决策的行为。
二、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实质 1.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特征
(1)以资本实力为基础,表现出实质上的不平等(2)利益取向的狭隘性
(3)政治参与以公民个人行动为主要形式(4)政治参与的效果或影响力相当有限 2.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
它仍然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政治参与。第七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一、文化与政治学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中基本形态。
狭义的文化就是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我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形态的文化。2.政治文化的概念
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会形成关于政治生活的风俗习惯、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自发的政治心理和自觉反映政治实践和政治关系的系统的政治意识。就是政治文化(1)主体是一定社会成员
(2)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基础和以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上层建筑。(3)长期积累
(4)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3.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第一,对政治文化传统的研究 第二,对现实政治思想的研究。第三,对公民政治态度的研究。第四,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第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研究。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三,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四、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第二,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变迁。第三,影响政治发展的道路和进程。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政治社会化则是指人从“自然人”“社会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即人通过学习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获得有关政治的知识和规范,认识自己的政治角色、地位和责任,形成个人独特的政治人格与行为特征的过程。
第二篇: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第三节 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第二章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
三、国家权力的结构
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1.政体的涵义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2.政体与国体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3.政体的选择
(1)影响政体的因素:国体,社会政治力量的要求,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惯,民族心理,国际环境(2)政体选择多样性(3)~~~~~自主性
(4)~~灵活性和变异性
二、不同类型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一)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制
君主制是指由一名君主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政体类型。世袭制 2.共和制
总体特征: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公社制 2.苏维埃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涵义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为了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对国家权力进行的划分与配置。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 1.单一制
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2.复合制
其一般特征室友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联合体。
(1)联邦制。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州,邦,省)通过制定并遵守统一的联邦宪法而形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2)邦联制。是由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通过缔结条约分享部分国家主权而形成的松散的国家联合形式。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涵义与构成
一、国家机构的涵义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国家机构基本特点:(1)阶级性(2)社会性(3)实体性(4)职权性
二、国家机构的构成 1.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机构职位(首脑)2.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制定、修改、中止和废除法律的国家机关。3.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指执行立法机关制定和通过的法律和法案,并且管理政治与社会事务及各行政职能部门机关事务的组织机关
4.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司法权的机关。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
一、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
三权彼此平行分立,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掌握和行使 第四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的涵义
一、政治民主的概念
广义:泛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实行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定的社会活动机制。狭义:即政治民主,主要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
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1.民主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 2.民主具有阶级性
3.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 4.民主是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第一,议会制度。议会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的核心机构和主要制度标志,它一般由通过选举产生并具有一定任期的议员组成,被视为民意的代表机构。第二,选举制度。选举制度又称竞争性选举,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机制之一。第三,政党制度。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另一重要实现机制,是西方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要素。具体原因:
一是工人运动及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二是社会主义的压力和和影响。三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三、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是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专政。局限性:
第一,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共权力。
第二,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第三,高额成本,社会负担沉重。第五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的涵义和作用
二、政党的涵义和特征
政党的定义: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成员所组成,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展开政治活动的政治组织。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第二,政党是由阶级、阶层以及其他重要社会集团中政治上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第三,政党有自己的组织个纪律。第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第五,政党与政权联系紧密
三、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争取、团结和影响群众。第二,集中阶级的意志 第三,培养政治骨干
第四,掌握、行使或影响国家权力。第二节 政党制度
二、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类型 1.两党制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主要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英国
第一,两党活动围绕下议院选举展开。第二,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美国
第一,两党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第二,两党组织结构松散。
第三,两党制以单人选区多数制为基础。新变化:第一,政党存在的社会基础趋向一致 第二,立法与政策主张趋同 2.多党制
就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执政的政党制度。三类:
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3.一党制
是指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共产党单独执政 第六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概述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定义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等行为。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
第二,政治参与的内容与范围涉及公共政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
第三,政治参与主要指实际行为,而不包括政治心理、态度、认知等主观因素。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
2.主动参与和被动参(动员参与)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一,促进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第二,推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第三,监督政治系统的运转
消极影响:骚乱,极端和盲目的参与,会大大削弱政府权威。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
一、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形式 1.投票表决 2.政治选举 3.合作行动 又称社团活动 4.个别接触
又称个人接触、政治接触或主动接触,是指公民出于个人原因,主动接触政府官员或其他公职人员,表达政治意愿,进而试图影响决策的行为。
二、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实质 1.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特征
(1)以资本实力为基础,表现出实质上的不平等(2)利益取向的狭隘性
(3)政治参与以公民个人行动为主要形式(4)政治参与的效果或影响力相当有限 2.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
它仍然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政治参与。第七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一、文化与政治学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中基本形态。
狭义的文化就是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我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形态的文化。2.政治文化的概念
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会形成关于政治生活的风俗习惯、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自发的政治心理和自觉反映政治实践和政治关系的系统的政治意识。就是政治文化(1)主体是一定社会成员
(2)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基础和以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上层建筑。(3)长期积累
(4)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3.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第一,对政治文化传统的研究 第二,对现实政治思想的研究。第三,对公民政治态度的研究。第四,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第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研究。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三,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四、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第二,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变迁。第三,影响政治发展的道路和进程。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政治社会化则是指人从“自然人”“社会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即人通过学习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获得有关政治的知识和规范,认识自己的政治角色、地位和责任,形成个人独特的政治人格与行为特征的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1.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指人从出生到获得公民资格的时期,以家庭学校为途径,以直观、感性、形象的政治事务为学习对象,模仿学习2.青年时期的~ 人从获得公民资格到成年的阶段。学习政治思想,政治规范,形成政治人格。理论学习实践。3.成年期的政治社会化
成年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成熟期。社会实践活动,技能,完善政治人格。
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大众传媒、政治实践 第八章 政治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涵义与理论
一、政治发展的涵义 政治发展,是指国家政权体系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中进行的,以完善和巩固国家政权为核心,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的政治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政治发展。第二,政治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阶级斗争对政治发展有重要影响。
第五,民主建设是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六,社会–历史–文化等条件影响政治发展的方式与途径。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动力与途径
一、政治发展的动力
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植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政治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一,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推动政治发展。第二,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变化推动政治发展。第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政治发展。
第四,经济与社会全球性交往的发展影响和推动者各国政治的发展。
二、政治发展的途径 第一,政治革命
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标,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并以新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取代旧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的激烈的政治变革。
新兴阶级,暴力 第二,政治变革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变化了的社会矛盾和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局部调整和改变政治关系、国家权力格局和社会利益关系,改进政治体制、健全政治功能、完善政治制度,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不同:
主体 目标 方式
三、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的基本任务就是创立和完善政治体系,使政治成为推动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积极途径。
政治稳定的三个特点:第一,政治有序,第二,政治有效,第三,持续发展,辩证关系:一方面,政治发展构成政治稳定的基础 另一方面,政治稳定构成一定条件下政治发展的前提。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四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和性质 政治体制: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织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政治体制改革组织体系 功能结构 工作机制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1.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1980年8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3.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政治体制的概念。
4党的十三大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基础上,5.党的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有机统一 2.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第一,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
第二,人民的各项基本民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第三,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健全。
第四,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成效明显。第五,干部人事支付成果丰硕。第六,党政关系日趋科学规范。
第七,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原则
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四大原则:
一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二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第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第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五,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第九章 民族与宗教
第一节 民族与宗教的涵义
一、民族的涵义与特征
第一,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
第二,民族一般具有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第三,民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
第四,民族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消亡的过程。
二、宗教的涵义与特征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特征:第一,宗教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具有虚幻性。第二,宗教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幻想,具有麻痹性。
第三,宗教是人们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映,具有相对性。
三、民族与宗教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转化。1.民族压迫的根源在于剥削制度。(阶级)2.民族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性也可能引发民族问题 3.民族问题既决定于现实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实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核心是民族平等。
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一、当代世界的民族问题
一是二战后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冲击。二是两极格局冷战的冲击。
三是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冷战格局的解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多面性,全球性
第一民族问题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第二,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浪潮持续不断。第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第四,民族问题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二、当代宗教问题
第一,宗教激进主义相当活跃,并引发一系列的宗教与政治问题。第二,宗教之间冲突明显增加。
第三,借宗教之名有恃无恐推行霸权政治。
三、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的根源
第一,冷战体制的瓦解,客观上使长期被冷战格局抑制呢民族宗教矛盾得以释放。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一步扩大了南北国家发展上的差距。
第三,一些宗教力量试图利用冷战后留下的空间自己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新的世界发展趋势,扩大势力范围,追求自身的全球性扩展。
第四,西方国家插手民族宗教问题,借机干涉别国内政,谋取政治利益。
第三篇: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政治学》是公认的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分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国家)代表着一种最高的“善”这种“善”就是为了让城邦里的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成为资本主义新时代第一政治思想家)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著作《君主论》
德国学家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提到权利作为政治活动的核心
美国政治家戴维伊斯顿,著作《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政治的实质和含义: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国家是政治权利的最终载体
政治学基础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哲学,政治学方法论)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政治学把国家政权问题作文基本的研究对象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是与儒家相对立得主流学派,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其中儒家学派的影响最大
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神学政治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古希腊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被视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初萌芽
马基雅维里和布丹(共和六论)是15世纪至16世纪的政治思想家,文艺复兴时期;卢梭、洛克和霍布斯是17世纪至18世纪的政治思想家启蒙运动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以研究国家制度为主题转变为以研究权利为主要方向 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政治研究即是对于权力及拥有权力者的研究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是混在一起的,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主要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德国思想家康德和德国思想家黑格尔
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麦肯齐,奥克肖特
从狭义上讲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归律;从广义上讲,政治学要研究一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政治学研究的六个领域:政治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传统的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传统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学和哲学;政治领域有新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文化学 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问题,将国家作为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主要研究内容: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史、中国外交史、现代国际关系与我国外交政策、外交学、现代战争与和平以及国际战略学等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洛克《政府论》、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等都是把政治与法结合起来论述
早起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家代表人物: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孔德、斯宾塞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的代表人物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主要采用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阶级分析;经济分析
政治系统的主要功能:利益代表、利益整合、政治沟通、法规制定、法规执行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政治诞生以来,不同的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有哪些?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
2.认为政治史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权夺利以及实战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的实质和含义是什么?
(1)实质: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史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是政治权利的最终载体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2)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可以对政治概念作如下的界定: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为什么说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东西,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将国家作为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但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却不能仅限于国家,他还研究与国家政权相关的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评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
答:行为主义政治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世纪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如进行民意测试、研究影响集团的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决定政府决策的各种人为因素、研究决定政府决策的各种人为、研究国家执行政策的全部行为过程等。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认得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他应该能够被经验的证明。因而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他大量采用了许多自然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和手段。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也即人们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因此,任何社会科学不可能回避价值判断这一基本前提。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研究有两点:1)国家起源的时间,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国家起源的原因,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国家起源问题即是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问题 氏族,是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社会团体。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还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集团和社会生产单位
人们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的婚姻形式 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是维系氏族的纽带,以氏族为核心的;原始公社制度有、氏族、部落联盟等形式,氏族议事会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氏族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氏族议事会决定,氏族成员均有权参加,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表决权 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成员有相互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本氏族成员受侮辱或受迫害,全体成员都要为被害者复仇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氏族也随之解体。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是氏族解体和国家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一次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大分工,剩余产品增多导致私有制出现 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当中分离出去,产生了直接交换的商品生产,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三次则是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出现,并最终使社会分裂为阶级对立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产生了三个主要结果:1.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2.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部落联盟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足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家长制特点: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还有就是父权
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的结果:1.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2.由于商业活动、徒弟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这次以后最终导致了私有制和阶级的最终形成,被恩格斯成为“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提出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雅典国家形式即是国家产生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也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
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契约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国家的产生式人们彼此之间或人们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契约论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集契约说之大成,认为国家是人民共同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赋予,人民有权废除不利的契约 洛克认为政府的职能虽然是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即生存、自由和私有财产,但政府权力应在契约规定范围内而不是不受契约约束,并主张人们订立契约而建立的国家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制
暴力论国家起源说得要害在于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国家本质问题的不同理解,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 《列宁选集》中给国家的界定是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以及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是说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也就是说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专政”,是指国家的本质,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意志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国家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是反映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利 主权是国家权利的主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不可缺少的条件
国家三要素:国家主权、居民、领土
国家权力的特征:1)强制力的垄断性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成为国度。以区别阶级统治的国家,即国家是按历史发展阶段和阶级性质划分的,而国度是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国家的存在,政治统治职能其存在的的前提是国家的存在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其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国家学说主张和宣扬国家是永恒之物,而无产阶级国家学说则认为国家是历史的产物,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承不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国家在消亡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区别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的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公共权力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的重要特征,公共权力包括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国家从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特征:第一,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组织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氏族居民之间是亲属关系,氏族成员之间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国家居民之间是阶级关系,国家居民必须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国家有公共权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和强直机关,而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几种理论有:神权论、契约论、暴力论。
契约论的主张者:荷兰的格劳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卢梭 暴力论的代表:杜林、巩普洛维赤、考茨基,暴力论认者为掠夺和征服是国家的起源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3)赋税制度的确立
权利与人类社会存在一种共生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 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和平时期,内部职能居于主要地位,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战争时期外部职能将可能上升为主要职能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按照本国政府对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可以分为主权国家、部分主权国家、殖民地国家 亚里士多德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的多少位标准把国家划分为君主国、贵族国和民主国。这三类国家又有正常国家和变态国家之分,正常国家是指为多数人谋福利的国家,君主国、贵族国、民主国属于这类国家;变态国家是指以谋福利为目的的国家,包括:专制国家(一人掌权)、寡头国家(少数人掌权)、暴民国家(多数平民掌权)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国家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国家的本质是由这种在社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决定的
剥削者类型的国家包括: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经济制度都以私有制为基础,都是少数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只有通过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分析,才能正确地观察到每个国家的具体的阶级内容,从而揭示出国家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了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时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史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的、基本的方法,而改良则是一种次要的、辅助性的方法,其目的是积蓄革命力量,从而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变革创造条件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后一种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是最后一个剥削阶级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就是通过其职能反映和体现的,奴隶制国家的内部职能是控制奴隶和自由贫民等广大被压迫群众,而外部职能是侵略他国领土或防止本国领土被别国侵略 古罗马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贵族制,由奴隶主阶级中少数显要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掌握重要权力
决定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关系的核心
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采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表现为“人民大会”具有很大权力和公职人员是由选举和抽签产生的 马克思指出: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
在我国封建地主所有制度下,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农民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社会时期,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式中央集权制,西方是分封割据制
我国第一个封建官僚政权是秦朝,魏晋时代形成了九品三十等的官僚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地主制经济委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国家卫实现其思想统治的功能采取了一种特殊方法,就是把孔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宗教化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的组织化、制度化,是人类历史上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
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工农两大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从国家的本质出发,把国家的历史类型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
奴隶制的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占有制,奴隶主享有一切权利,不仅可以占有和买卖奴隶,而且可以随意杀戮奴隶。努力则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甚至没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他们不过是奴隶主的会说话的生产工具。由于广泛地使用奴隶劳动,其结果使自由农民和手工业者遭到破产,成为了自由贫民
奴隶制国家中,古罗马和斯巴达采取的是贵族制,古罗马表现为元老院掌握重权,而斯巴达则是长老会议掌握重权
古代奴隶制国家中,埃及、巴比伦、亚速、波斯等采用君主制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四种:地主占有制、领主占有制、国家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
中国封建社会以前出现过屯田、营田、职田、农庄和均田等土地国有制形式
中国和西方封建国家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式中央集权制,西方式分封割据制;在统治思想上,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西方则主要借助于宗教信仰;在权力结构上,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利等级制 在领土制的封建社会里,领主个人集中了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利,同时享有这块土地的“特恩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军事、铸币等特权
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的特点:首先,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其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再次,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城市经济在西欧的形成的标志是市镇的出现。这种城市经济已手工业和商业味基础,从事者主要是手工业主、商人、行会师傅、学徒和帮工 市镇的出现,标志着城市经济咋西欧的形成
充足的货币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资源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备的两个条件,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这两方面的基本条件是通过原始积累过程实现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第一个途径,其典型形态就是“圈地”运动 在封建社会条件下,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而农民是最主要的直接的生产者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过程,是充满剑与火、血与泪的过程,其本质特征就是暴力,基本途径就是对农民土地的掠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封建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16-17世纪,封建关系在西欧各国已经趋于解体,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趋于成熟 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资产阶级
通过实行代议制资产阶级宣布自己在政治上是第一阶级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一种急暴风雨式的大革命 1688年,英国实现了“光荣革命”,由于大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达成了政治妥协,英国成为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因此,它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原则
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根本瑰丽,双方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运作,基本是以单个企业为核心展开的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家
在政府职能方面,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体现的是“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即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以及最低限度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暴力方式既是自由资本主义统治方式的后盾,也是其实施统治的补充
从19世纪末开始,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它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特征,把世界带进了电器时代
在政治生活方面,法西斯公然抛弃甚至是形式上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和人权,取消资产阶级的议会制、选举制和多党制,实行法西斯的寡头统治 英国、法国、荷兰属于“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最初尝试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 福利国家企图用社会福利政策来解决阶级矛盾,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国家在分配的方法来解决阶级矛盾
第四篇:政治学概论
一、政治的本质
1、政治是一种特殊是社会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3、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4、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5、政治是一种高级的政治活动
6、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它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的分配,即社会公共权力的阶级属性
7、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诸方面关系的集中表现
二、政党制度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两党制
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有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上台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代表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
2、多党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两个以上的政党并立,参与竞选,有竞选获胜的政党组织政府的政党制度。
代表国家:法国、德国
3、一党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一个政党掌握国家政权,而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不允许其他政党与之竞争、角逐政权的政党制度。
代表国家:法西斯国家、亚非拉部分民族独立国家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特点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基础是四项基本原则
(2)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活动准则是宪法和法律
(3)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合作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4)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担负共同任务
2、作用
(1)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
(1)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2)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3)政党的职能不同
(4)政党关系不同
三、政治权力结构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P66)
(一)政治权力的结构类型
1、高度集权型政治结构
2、分权制衡型政治权力结构
3、议行合一型政治权力结构
(二)构成要素
1、立法权
2、行政权
3、司法权
四、政治管理的方式(P112)
1、政治领导
国家政权的拥有者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客体施加影响力,确定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目的以及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向。
2、政治决策
执政党和政府等政治管理主体为实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特定目标而做出的全局性重大决定和实施过程。
3、政治协调
政治管理主体调节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矛盾,维持社会生活和谐稳定发展的过程
4、政治监督
政治管理者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是公共权力机关在所掌握职权的正当范围内活动,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等活动的总称
五、政治参与的作用(P133)
1、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
2、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稳定
3、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流动
4、政治参与影响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合法性
5、政治参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六、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特征(P151)
政治体制改革是统治阶级中主张改革的政治领导集团为巩固和改善其政治而对现有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政治运动。
(一)性质
1、政治改革是统治阶级对现有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2、政治改革是介于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之间的一种政治变革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政治改革以统治阶级中主张改革的领导集团为主体
2、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存的统治为目的3、政治改革以不损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现存的基本制度为前提
4、政治改革操作的难度大
5、政治改革持续时间长
七、政治社会化的含义(P184)
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学习并接受主导政治文化并加以规范化,使自己成为有政治信念,掌握政治评价标准,持有与政治决策当局一致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个人社会政治行为社会化的过程。
八、国际政治的含义和特征(P188)
(一)国际政治: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过程的总和。
(二)国际政治的特征
1、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追求
2、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
3、具有特定的组织形态
九、民主政治的实现途径
(一)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建设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民主政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确立和发展商品经济,是确立和完善民主政治的必要途径。
2、保持特定的社会共同体的统一;消除政治差别;正确处理社会的重大矛盾分歧,不断调整利益关系格局。
3、破除封建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消除非理性的、狂热的、偏激的或冷漠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
(二)民主政治的制度性建设
1、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在确立民主政治基本制度和原则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形成统一、完备、严格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接受人民监督
(三)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
1、提高社会教育水平
2、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政治知识、法令、制度、规则、程序和政治技能的教育、传授和训练,使公民熟悉政治生活,了解民主规则和程序,掌握民主生活技能,从而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的过程。
3、使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真正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及自身利益紧密联系,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条件。具体而言,没有改革,中国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没有发展,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并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中国的改革发展就没有保障,已有成果也将会付之一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就会错失。因此,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实现动力、目的、前提的统一,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十一、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四分开” 政府通过推进财税、投资、金融等方面改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通过规范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完善市场运行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通过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明显增强;通过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加快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使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能承担起政府转移出来的专业性、技术性职能。
2、加强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决策
科学化决策:建立决策的中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信息情报系统、监督反馈系统。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民主化决策: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询意见,充分协商和协调。同时,开拓多种渠道,倾听民众呼声,从民众中吸取智慧,使政府决策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建立在深厚扎实的群众
基础之上,真正做到顺民心,合民意,建立和完善决策的公开听证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法治化决策:政府决策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建立政府决策的法律制度,以便依法约束政府决策主体的行为,实现政府决策机制和决策全过程的法治化。
3、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8年通过《国务院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4、推行行政问责制度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5、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性
2007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立了“公开是原则,保密是特例”的理念,首次从法律上对政府信息公开做了明确规定,使广大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能够一目了然,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多次发文,要求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信息公布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其他形式,强化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
6、探索省直管县(市)体制
7、构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8、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9、积极推进机构改革
10、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十二、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外交的重要论述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政治学概论论文
浅谈革命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革命一词源远流长。革命原意并非现在流行的概念,就像“资本家时代”在马克思的规范之中被误读为“资本主义”一样1,革命也曾遭到误解和新译。在逐渐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内涵,带给了中国政治发展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字:革命 中国政治 发展过程
正文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革命”相关词语定义,显示有176819个结果,其中针对“革命”的解释多达50多项。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人们改造自然的变革称之为生产力革命...人们改造社会的变革称之为社会革命,包括经济革命、政治革命、文化革命。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建立本阶级政权的暴力斗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方法大辞典、邓小平理论辞典、哲学百科小辞典、《毛泽东选集》大辞典:革命的本来涵义是指社会革命,即人们改造社会的根本变革。有时也泛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历史上社会革命就其阶级内容来说,有以下的不同类型:奴隶反对奴隶主的革命,农民反对地主统治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
命。
(3)四项基本原则大辞典:革命有多种含义。其本义指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政治变革,即通常所说的政治革命。引申义是指锐志奋发、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状态,如革命精神、革命作风、机关革命化、干部革命化等等。
(4)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通常指社会革命,即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的飞跃。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是最彻底的革命。革命还有更广的含义,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也称革命。如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信息革命、文化革命等等。
(5)史学理论大辞典:有三种含义:(1)古代人们对改朝换代的说法。在古代(主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改朝换代(2)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如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信息革命等。(3)人们在改造社会过程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也称“社会革命”。
(6)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①一种社会变革。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②具有革命意识的③根本性的改革:工业~|绿色~|我们正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运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会把自然界、社会或思想界发展过
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都称为“革命”。但是作为理论研究对象的“革命”,有其严格的内在规定性。这里特别提出《汉赋辞典》一方面肯定古者以王者受命于天,故称王者易姓,改朝换代为革命。如张衡《南都赋》:“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另一方面革命是指改变制度。《后汉书》冯衍《显志赋》:“尧舜焕其荡荡兮,禹承平而革命。”(注:舜禅位于禹,禹承尧舜之后而革命,指的是大禹改变禅让制的制度,王位世袭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种思维变化其实给我们研究革命在中国政治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提供了思路。
革命一词源远流长。革命原意并非现在流行的概念,就像“资本家时代”在马克思的规范之中被误读为“资本主义”一样1,革命也曾遭到误解和新译。在逐渐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内涵,带给了中国政治发展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以辛亥革命为例。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上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革命,这一革命一改传统中国“改朝换代”格局,更多意义上是指对制度的改变。在各方面予中国社会以新特质,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转折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西方思想大量涌入,社会观念巨变,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日趋现代化,社会习俗、社会面貌开始现代化。尤其对中国千百年来政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方向。对中国新旧政治发展进程,尤其为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文化世俗化、政治参与扩大化等提供保障,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
一次大飞跃。这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结果,也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一大发展,推动着中国政治迈向新的方向。
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带来了国家政治结构近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动。君主专制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历代政权的更迭并非革命,只是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作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政治价值准则,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1]人民饱受剥削,毫无政治权利。民国临时政府在《宣告各友邦书》中指出:清朝君主专制政府,“据无上之权,施非礼之抑勒,裁制民权,抗违公意。我中华民国之智识上,道德上,生计上种种之进步,坐是迟缓不前”。[2]亥革命在反封建统治的同时,破天荒第一次要求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把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并举。宣告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同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政治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期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自古以来,皇帝都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推翻,那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这样的革命解放了普通百姓的政治思想,也推动了民间的政治进步,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辛亥革命还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政治现代化是政治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目标和过程,是多因素交融的结果,皇权至上是封
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中心,专制是传统政治的基本特征。共和国的建立,宪政的实施,政党、国会、总统、司法等新制度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政治新的架构。总统制、选举制、任期制、多党制等现代政治的确立,使中国政治走向成熟。专门化职能机构的建立,如法律、军事、行政和科学等部门都比传统政治成熟。
政治多元化是政治现代化的精髓,革命使民众现代政治观念启蒙,使民众政治参与扩展。中国人“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3],在民主政治的倡导下,民权弥张,民意弥达,平等自由之风涌起。民主和宪政的实践,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自我政治实现意识萌生,现代国家观念初步形成,固守君主立宪政体的梁启超也感叹:“共和之局既定矣。” [4]共和体制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社会政治保守,被少数人控制的状况,使得权力逐渐从贵族扩大到上层资产阶级、下层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工人阶层,极大地扩大了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有利于吸纳和动员新的社会势力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中国革命,使得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举措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革命在一个国家的政治进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之前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革命出现,所以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是一个政治混乱的、思想混乱的、止步不前的国家。而纵观世界,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法国大革命使之前国力一直处于下滑状态的法国力量迅速强大起来。不同的革命,带来的都是一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中国以后的政治进
程里,或许不会再有太多的类似辛亥革命的革命,但是类似这种革命的影响还会一直深远的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