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政治学概论
南海争端
所谓南海问题是指南海周边的刘国期房,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南海争端的关键是主权归属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南海发现了石油的蕴藏,70年代以后,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山群岛附近部分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并提出主权要求。事实上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法 海权的意义:
狭义:通过各种优势力量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
广义:包括与维持国家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的其他海洋要素:海洋经济、即生产和航运殖民地等。
南海争端的意义:
政治意义: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完整的国家主权有:领土领海领空
经济意义:原油储藏,资源丰富
军事战略意义:海洋运输路线重要。南海海岸线漫长,可供攻击目标众多,面临多个国家,随时可能形成军事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有企图把中国封锁在一个岛链环绕的封闭大圈里,由此成为一个内陆国家。
南海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战略依托,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战略运输通道,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空间,是中国安全的战略屏障。
维护举措:
把建设海洋强国列入国家战略、提升海洋的战略地位
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拥有远洋作战能力的蓝水海军
树立新的海洋观,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海路并重
实施南海经济开发的战略计划,以经济性为应对他国侵占我海权的经济行为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二节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一、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类型
1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构成格局: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
国际政治格局: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国际政治力量: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单位。
2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1)一元格局,单单极格局。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货量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
着决定性的影响。
(3)多极格局。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
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两极多元格局。由两迹象多级,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形态。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向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世界经济格局:世界范围内各种国民经济类型和经济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或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状态。
(1)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2)国际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及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关。
(3)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
展的趋势。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统一订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国际秩序:国家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规范和原则。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一、国际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国际行为主体: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1国家行为主体
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已有192个主权国家。
2非国家行为主体
非国家行为主体: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人们对国际行为主体的人是扩大的体现:
第一,传统的国际关系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充。
第二,对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认识进一步扩大。
第三,由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政治经济的界限日益模糊。第四,强调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三、国际行为主体的发展
1国家间政治与国家行为主体
2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主体
跨国整治作为国际政治总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国际政治或国家间政治的基础上形成,并随着国际政治的不断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3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跨国政治主要不是有主权国家直接从事的,而是由各种非国家的实体即跨国行为主体所进行的对外活动;跨国政治不是在一国范围内,也不仅仅是在两个国家之间,而是在多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活动;跨国政治不仅包括狭义的政治活动,还包括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的活动。
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一、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具备的三大要素
(1)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
(2)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
(3)拥有国家主权。即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对外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
二、国家主权及其发展
主权: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标志,是国家的基本属性之一。
国家主权:一锅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1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
(1)对内的最高统治权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
2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
主权被霸权主义的外部力量强行干涉和分割
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轨迹社会的关注和制约
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
三、国家实力与国家类型
1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2国家的行为能力:国家以实力为基础对其他行为主题发挥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3国家行为主体的分类
(1)超级大国,不仅是地理和人口上的超级大国,更重要的是在综合国力上领先于世界
其他国家,广泛参与全球性的国际事务,并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关系体系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拥有最强的过激行为能力的极少数国家。
(2)大国,则是指那些在综合国力上虽具有强大的实力,但不处于世界的首要地位,对
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局限于本地区的范围之内的国家,因此也成为地区性大国。
(3)中等国家是指在综合国力尚处于世界的一般水平,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涉及周边邻国。
(4)弱小国家则是指那些无论在综合国力还是在国际影响上都较微不足道的国家。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1.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2. 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3.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
二、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世界基本矛盾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十月革命以后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殖民体系的崩溃而转变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还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
2..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的矛盾
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1.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
过激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直接动力,耳且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其实在的物质内容。
2.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
国家利益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经济的、政治的、战略的等等。最根本的是经济利益,不同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
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及其内涵
1.君主——王朝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
现代国际体系是一种主权——民族国家体系。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最主要标志,国家利益成为国家行为主体从事对外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和最基本动因。
两种意义上国家利益也并不是彼此割裂的第一、政治国家和民族国家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他们不论作为一种政治噶年,还是作
为一种客观是在,都是同时存在、彼此联系、互为条件的。
第二、两种国家利益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而在诸多方面是共通和重合的。
政治国家的利益的核心内容:
(1)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
(2)作为统治者所治之政治实体的存在和秩序
2.国家主权、国家理由和国家荣誉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民族国家利益和政治国家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都是国家主权。所谓主权,是指统治者或国家的最高权力,它具有最高性、普遍性、种机型和自主性等特征。
3.国家利益的内涵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第一、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是指特定国家的利益,是为特定国家服务的。
第二、国家利益是特定国家内“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个别人或部分人的利益,这就使他同阶级利益、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相区别。
第三、国家利益是有其物质内容的,即人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这是各个国家
存在的基础和目的。
第四、国家利益所反映的共同利益,并不是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利益、各种因素的“综合”或抽象,是各种单
个利益中的共同性利益。
4.国家利益的构成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
二、国家利益的作用
1.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2.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着眼点
3.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和理性的重要工具
三、国家利益的特性
1国家利益的抽象性与具体性
(1)国家利益的抽象性:一个国家、民族内阁中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综合,是各种
利益中的共同利益,是这些共同利益的抽象。
(2)国家利益的具体性:第一、国家利益从各种具体利益抽象而出,其基础是具体的。
第二、抽象而出的共同利益代表和反映了各种具体利益的要求,因而它自身也具备了一定的具体性。第三、国家利益的内容也是具体的。第四、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
也是具体的。第五、国家利益的实现途径也是具体的,也要通过国家的具体行为和具体的对外政策以及特定的对外目标的达成反映出来。
2.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1)国家利益的客观性
(2)国家利益的主观性:国家利益作为一个具有多重特性的概念,其概念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特征。
第一、国家利益判断的主观性。
第二、国家利益表现形式的主观性。
第三、国家利益实现的主观性。
第四、国家利益解释上的主观性。
3.国家利益的民族性和阶级性
(1)国家利益的民族性
国家利益的抽象性和客观性,决定了国家利益具有全民性、超阶级性的特征。
(2)国家利益的阶级性。
国家利益的具体性和主观性,又决定了国家利益必须通过特定阶级统治下的国家和政府的具体行为来实现。
造成国家利益民族性和阶级性的主要因素:
首先,国家利益全民性和阶级性的两重特性是由国家本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其次,在民族国家履行其职能,特别是确定、实现和增进国家利益的时候,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再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决定了国家利益的两重性。
总之,国家利益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具有全民性和阶级性的双重特性。
第五章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二、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1. 外交方式:各国政府通过其驻外使节货政府官员的谈判和协商来调整和处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2. 经济方式: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经济政策,采取某种经济行动,影响他国的对外
行为或相互关系。
3. 军事方式:通过对外实施暴力货威胁实用暴力来支持货打击特定的行为对象。
4. 文化方式:通过宣传媒介或其他宣传方式,影响对象国的公众舆论或公众思想,以
向该国政府施加压力,借以影响该国的对外行为。
第二节国际冲突及其解决
一、国际冲突的内涵
国际冲突: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地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1.国际冲突的前提和条件
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利益和目标的不一直是国际冲突的内在前提和基本条件。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别,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战略、重点方向、基本目标,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别,因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国际冲突的实质
国际冲突是一种以对抗性或地对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相互作用形式,是过激行为主体之
间有意识的对抗性活动。
3.国际冲突与国际竞争的联系和区别
竞争与冲突是国际相互作用中最一般的两种有紧密联系的形式。国际竞争是指个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获争胜。
联系:首先,冲突和竞争是互相包容的。其次,冲突和竞争是相互转化的。再次,竞争和冲突往往是彼此交织的。
区别:冲突更多地意味着目标和利益的直接对立和交锋,具有某种直接对抗性,大都以零和结局为基础。竞争则更多的是一种攀比、超越和追赶的状态,竞争双方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涉及利益目标的相互作用,一国的目标实现可以不影响他国的目标和行为。
第二篇: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 际 政 治 学 概 论
第一讲
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
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 [3个人 [4政党 [5政治运动 [6跨国公司 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
早期的国家
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
思想观念因素
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
分配资源
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
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
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
霍布斯
格劳秀斯
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
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 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
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 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如库尔德游击队等),国际经济组织(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宗教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等),国际卫生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等)。(2)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及演化
●起源于19世纪●早期活动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现代非政府组织数量惊人,活动领域广泛
(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间接性
●功能性
(4)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
●相互协商与合作,并逐步实现机制化
第二讲
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概述
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温和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第一节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
一.国际体系及国际体系结构
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就是指“国家的外部环境”,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互动构成的一个整体。
国际体系既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又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舞台和环境 国际体系结构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 二.理解和解释国际体系的两种视角
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一、权力的概念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是国际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施加影响的能力 ●权力的实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反映的是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权力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看权力关系的结果
二、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
1,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对国家权力进行量化极为困难 2,考察国家权力必须从综合角度入手
三、国际权力结构 1.国际权力结构的概念
国际权力结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 2.什么是“权力分配” 所谓 “权力分配”,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力大小“差序相关”,即彼此相比较有权力差距,这种权力的差距或高低顺序对各国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3.国际权力结构的形态 极就是全力中心或者大国
讨论国家权力结构的形态的另一种思路 权力均衡/均势: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共存。
霸权体系: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性权力。4,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具有必然性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由大国或大国集团发起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但在实践中往往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的最终结果既取决于发起变革的大国的行为,也决定于其他大国的反应
5,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问题
●国际体系的合法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只有国际体系中的所有大国均接受现存的权力结构,那么,该权力结构才具有合法性
●合法的国际权力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国际冲突的发生,或限制国际冲突的范围
第三节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1,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看法 2,国际合作的概念
●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已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3,国际合作存在的意义
●国际合作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
●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国际社会 4,国际合作产生的原因
行为体之间存在互动
行为体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以及彼此对这种利益的感知 行为体依理性原则行事 5,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
国际合作:参与者自愿,参与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与承诺·结果对参与者有利 6,国际合作的基础
●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条约、协定等)。
特点(稳定)
●默契:产生的原因。
特点(不稳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互动)。7,国际合作形成的手段
谈判或讨价还价
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合作的条件 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 作用与限度
1,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构成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背景与条件
●便利与限制
2,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具有脆弱性
●与无政府状态有关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
1,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理解
●国际关系不仅是国际行为体在物质层面互动的结果,也是其在观念层面互动的结果。●国际体系最终由国际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而这种共有知识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国际体系具有“主体间”的属性。2,观念互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在观念互动中,共有观念产生,并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体系文化—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行为 3,观念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特点
●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
●一般会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有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
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
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是无政府文化。
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
国际体系文化有多种形式,温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国际体系结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
根据温特的理论,文化才是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第四讲
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
第一节
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
一.“安全”概念的界定
人们对“安全”概念的界定产生分歧的原因:
客观原因:安全主体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复杂、多样。主观原因:不同安全主体具有不同的安全利益追求,因此对安全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不同。
◆“安全”是可界定的。它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不存威胁(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
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安全研究要解决基本问题:行为体在互动中如何免受威胁的现状和心理状态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
一、安全关系的概念
国际政治中的安全是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或国际行为体与国际体系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安全关系。
二、各种不同的安全观 现实主义
1,古典现实主义
◆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这一状况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国家之间天然具有不相容性,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二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因此,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安全。
◆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权力(power)。而权力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军事能力。因此,军备竞赛是国际体系中的常态。新现实主义
◆虽然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并不总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国家之间存在着受制于
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
◆存在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
◆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即存在“安全困境”
◆克服“安全困境”的基本途径是以合作求安全。当合作
制度化以后,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或“安全体制”。新自由制度主义
依存安全:跨国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强,使得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安全合作日益成为可能。◆制度安全:基于互惠基础上的国际制度的运行,可以调节无政府状态下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增进行为体之间的互信,从而降低行为体因误解、恐惧、疑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民主安全: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在全球推广民主制度能够维护国际安全。建构主义
行为体之间的观念互动,既可能产生“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
1、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2、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建构。
3、安全困境也是国际社会建构的结果。
4、国家间可以通过建构形成安全共同体
第三节安全战略
一、战略与安全战略
1,“战略”与“安全战略”的概念
◆战略是指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
◆安全战略是指国家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维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与艺术。
2,安全战略研究的内容
◆涉及的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
◆涉及的内容: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国家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国家维护安全的途径与手段
二、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
1,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判断国家是否安全的主要标准 2,国家利益的概念
国家利益通常是指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的需求(need)和欲求(want)。3,国家利益的产生
◆国家利益产生的两种解释:
整体主义的解释(两个基本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实证主义的解释(两个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各国国家利益的形成大都是“上”、“下”互动的产物
三、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 1,传统安全问题
◆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安全关系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安全(内部、外部)和军事安全问题 2,非传统安全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安全关系既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内容与分类:p.220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属性
1)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之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
(3)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
(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
四、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 1,实力政治
理论基础:权力政治观,不认同相互依存。
◆基本做法:谋求霸权(含义)、谋求均势(含义)。
◆特点: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但在面临威胁时也可能选择暂时的合作。
◆实质: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
2,合作安全
形成背景: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逻辑困境;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困境;
理论基础:”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认同相互依存
基本做法:建立和维护基于平等、互惠原则的安全合作 特点:倾向于采取双边或多边的行动,但具有脆弱性 实质: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作为实现自身安全的条件
第 5 讲国际冲突与战争
第一节
冲突与战争的界定
1.“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定
◆ 冲突是行为体之间对抗的状态与行为。
涉及的主体:个人、小团体、国家、国家集团;
涉及的内容:物质或非物质;
采取的形式:暴力或非暴力;
烈度:低烈度到高烈度。
◆国际冲突是行为体跨越国界的对抗状态与行为。
2.“战争”与“国际战争”的界定
◆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其中至少有一方是政府)使用暴力的冲突。
◆国际战争一般是指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使用暴力的冲突。
3.战争的基本特征
◆使用暴力
◆参与者是有组织的集团,其中至少一方是政府
◆目的是获取一定的利益 5.冲突与战争的特点
◆经常性。冲突和战争是人类互动的一种方式。
◆复杂性。涉及主体的复杂性,引发冲突和战争的原因的复杂性,卷入冲突与战争的主体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复杂性,冲突与战争的烈度的复杂性
◆动态性。影响冲突与战争的因素发生变化,冲突的结构和烈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节战争的起因
1.探讨战争起因的目的
◆找到消除战争、化解冲突或降低冲突烈度的途径和方法。
2.探讨战争起因的基本方法
◆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国家体系 3.引发战争的个人层次的原因
◆人类天性说。核心观点:人类天生具有敌意和侵略本能。
主要分支:心理驱使说。生物本能说。道德堕落说。
◆决策者因素。个人好恶(价值取向);误判形势(夸大或低估对手的能力,夸大或低估对手的意愿,对第三方作出错误判断),对战争收益的预期。3.引发战争的国家层次的原因
◆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不稳定,执政者试图以对外战争来化解国内矛盾或转移国内焦点
◆国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民主和平论”)4.引发战争的国际体系层次的原因
◆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
◆权力均衡被打破
◆霸权体系被打破(霸权稳定论)
◆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权力转移理论)◆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理论,长周期理论)
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
1.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际关系现实证明了这一点
2.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代表性(合法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体现和维护成员国的利益,反映成员国的共同愿望。
●相对独立性。得到相关国家的赋权,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能力。
●规范性。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
二、集体安全
1.集体安全的概念
●一批国家构成安全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建立联盟、条约组织或国际组织等),并承诺采取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惩罚。2.集体安全的性质
●是一种介于世界政府和均势之间的一种安全模式。它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使得惩罚侵略者成为可能,这使其与世界政府相似;但因没有中央权力机构,这又使其与世界政府不同。3.集体安全运作的条件
●权力来源广泛,以对任何可能采取侵略行为的国家形成足够的威慑。
●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维持现状作出强有力的承诺,以确立义务,形成约束。●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侵略达成一致的意见,以确立采取集体行动的依据。●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愿意使用自己的资源,参与对实施侵略行为的国家的惩罚。
三、第三方介入
1.第三方介入的概念
●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通常采用判决、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澄清事实,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冲突各方的对话与沟通,为最终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2.第三方介入解决国际争端的两种方式
●法律的方式。国际法律机构(如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法院、欧洲法庭等)接受争端当事国的请求,通过判决方式化解冲突。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常见。
●政治的方式。国际组织通过善意的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试图化解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较为常见。
第四节联合国与国际和平
一、联合国概况
1,联合国的性质、功能 ◆最具普遍性
◆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但维护和平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2,成立联合国的根本原因
◆就是要解决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国际冲突和战争问题 3,成立联合国的基本过程
★ 4,联合国的基本特征:大国统治 ★ 5,联合国发挥作用的基础:大国一致
二、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 1.和平手段
◆和平解决争端,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职能。该职能在《联合国宪章》中有明确的规定 ◆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成功的案例:解决印度尼西亚独立问题。失败的案例:斡旋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
◆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时,秘书长常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前提:冲突各方都有解决争端的意愿;客观上存在解决争端的条件 2.强制行动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条件: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根本不起作用;安理会确认存在对国际和平存在威胁、侵略和破坏的事实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形式:促进各成员国实施制裁以及除武力之外的其他措施;决定使用武力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案例:成功与失败 ◆对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评价:始终伴随争议 3.维和行动(预防性外交战略)
◆维和行动的性质:介于和平与强制之间
◆维和行动的产生:《联合国宪章》中没有相关规定,是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填补了和平手段和强制手段之间的空白。
◆维和行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哈马舍尔德三原则):中立、同意和自卫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本特点:
◆维和行动的任务:制止或遏制冲突行为,为和平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落实已达成的协议
◆维和行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当事国愿意; 大国支持
◆如何评价维和行动:见ppt
第六讲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
一、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 1.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经济安全的两大基本因素。(后面的三组因素实际上都属于社会因素的范畴)
◆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属于“纯自然”的,一般没有可控性;如果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一般具有可控性。
◆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包含复杂的因素,具有可控性。2.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
◆影响经济安全的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债务负担等。◆影响经济安全的非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如国内政治稳定状况,政治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等;
军事因素,如是否面临外部的军事封锁、军事入侵等。
◆在经济安全领域,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3.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
◆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演进状况:
近代以前,国内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近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因素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
◆如何区分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以主权国家的范围为界限。
◆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种情况:
消极;
积极。4.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的概念与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主观因素的概念与内容:人的故意行为。包括政府的政策、国内居民的信心、官方的腐败情况
◆主、客观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1)相对性;
(2)在某些情况下,主观因素起 决定性作用
二、经济安全的界定
◆界定的基本方法:尽可能地考察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1)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资源)不存在对经济的威胁;
(2)国家内部社会安定,这种制度和经济决策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定;
(3)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比较有利,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第二讲经济发展与安全
经济竞争已经构成国际关系的基础,维护经济安全是国家最重要的一项职责。
经济利益是国家处理战略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与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各种国家因素的影响。
一、南北鸿沟
◆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领域失败的原因:
(1)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2)国内战乱;
(3)冲突的国际环境;
(4)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二、解决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的基本出路 ◆实现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各种专门性机构的作用
◆确立适宜的发展模式,实现合理、可持续的发展 ◆切实解决贫困化问题
第三节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频繁发生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努力必然导致经济战的发生 ◆经济战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的含义、表现形式、基本模式
◆从国际安全的角度看,经济战是国家间采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进行的政治对抗 ◆经济战的主要手段:封锁、抵制、禁运、制裁、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等 ◆经济战的基本模式: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优势国家对少数(甚至个别)国家、劣势国家;个别情况下也有少数国家甚至一国对多数国家,这需要前者具有相应的能力和实力。
三、国家进行经济战的目的
◆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对贸易不平衡、不公正的反制
◆出于政治等非经济目的:为了制止侵略、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人权、恢复民主等
四、经济战的性质
◆实施经济战一般是大国或大国集团的特权,因此它往往与强权政治联系在一起 第四节危机与安全
一、危机的一般界定
◆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爆炸性危险的状态
二、与经济安全有关的当代危机的特点
复杂性、互动性
连带性
广泛性
二、金融危机
◆当今世界金融危机频发,破坏性日益增大,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 ◆金融危机的特点:
(1)爆发的突然性;(2)极大的破坏性;(3)极强的“传染性”;(4)反复性。
金融危机与经济安全的关系:金融居于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地位;金融危机易引发连锁性反应和全局性问题,从而殃及整个经济生活;没有金融安全,就没有经济安全 ◆如何防范金融危机?
第7 讲对外政策与外交
第 1 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
一、“对外政策”与“对外政策行为”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对外政策
◆主权国家的政府基于国家利益而为政府官员设计的超出其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是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2.什么是对外政策行为
◆国家为实施对外政策而采取的行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3.对外政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它决定国家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并决定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国家目标。4.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
◆国家安全政策(防务政策):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为核心 ◆国家经济政策:以谋求国家的对外经济利益为目标
◆外交政策:以造就最适宜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为目标
二、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 1.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外部环境 ◆地理因素:邻国的多寡、与邻国的关系、边界问题。地理因素直接决定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冲突与合作的局面。
◆国际互动因素:与其他行为体互动的程度、性质、影响。
◆国际体系因素: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国际格局状况以及在国际格局中地位。2.影响国家对外政策内部因素
◆人口:规模、结构、质量
◆民族构成:数量、民族关系
◆经济现状:规模、质量、发展潜力、与国际经济的关系
◆军事能力:军队的数量、质量、军费开支状况
◆国内政治:政治体制、政党政治、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三节外交
外交谈判
1.外交谈判的概念、特点与实质
◆所谓外交谈判,就是有关国家政府之间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调整彼此的立场和主张,从而使分歧或争端得以解决的手段和方式。
◆外交谈判的特点:(1)总是旨在就某一特定问题达成协议;(2)需要为达成什么样的协议经过“讨价还价”和“有取有予”的过程;(3)达成的协议必须具有约束力,并以某种书面协议文件予以确认;(4)谈判代表必须具有全权的资格。
2.外交谈判的战略与策略
◆三种可供选择的战略:
(1)对抗。即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势;(2)和解。即屈服或投降;
(3)共赢。以共同得利的方式解决问题。3.外交谈判的阶段
◆界定要谈判的问题
◆承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提出谈判框架
◆进行谈判,讨价还价,产生结果
◆贯彻谈判结果
4.影响外交谈判结果的因素
◆双方目标的相容程度
◆双方对目标的坚持程度
第9 讲
恐 怖 主 义
第 1 节恐怖主义的概念与界定
恐怖主义概念
◆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
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特点
◆”恐怖活动“与”恐怖主义活动“是有区别的。只有政治性的恐怖活动才被称为恐怖主义活动。
◆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特点:社会恐怖性、政治性与系统性 恐怖主义的三大要素 ◆手段。实际使用或威胁使用非常规暴力。◆动机。具有政治动机。
◆目标。其伤害对象与其主要目标几乎没有直接联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第 2 节恐怖主义的由来与历史演变
三、当今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基本态度
——公开支持恐怖主义暴力形式的人已越来越少。恐怖主义滥杀无辜的残忍性、毁灭性与反人类性,特别是“911”事件对人们心灵的震撼,使得世界各国形成了谴责与反对恐怖主义的一致态度。在今天,已没有国家再从积极的意义上肯定恐怖主义了
四、考察恐怖主义的两种视角
——历史主义的视角。表现形式、目的和历史作用 ——国际法的视角。《联合国宪章》是一个分界点
第 3 节恐怖主义的类别、特点与根源
二、恐怖主义行为的特点 ◆隐蔽性和突发性。人们通常不知道恐怖分子在哪里,可能在哪里采取行动和采取什么行动,其行动的直接目标是什么。即使恐怖分子在行动之前公开发出恐吓,其行为仍然是隐蔽的。◆任意性。在多数情况下和多数时候,恐怖主义分子的伤害对象是任意的。在有些情况下则是有选择的。
◆社会恐怖性。恐怖行为造成社会成员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政治原因。恐怖主义者对自己的政治地位不满,这种不满可能是:(1)少数民族对主导民族不满;(2)小国对大国不满。
◆社会原因。恐怖主义者通常对社会现状或自身的生活成就抱有强烈的不满乃至绝望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恐怖主义是社会危机的产物。
◆宗教原因。恐怖主义者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对异端的教义极端不满。
第10讲
民族主义
第一节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
政治层面的民族主义。
• 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
• 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
(1)民族成员首先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
(2)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
(3)这国家只有一个民族组成第2节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
一,当代民族主义
当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一)表现
1.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前苏联、东欧
2.部族、民族冲突
——非洲
3.种族主义(新法西斯主义、白人至上)——西方国家
4.继续对抗的旧的民族主义。★
(二)产生原因 1.国际格局的变化
2.民族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等 3.外部势力的干预 4.民族间历史积怨 5.全球化的发展
6.民族冲突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第3节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
民族主义引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民族自决的问题,民族主义无法真正解决民族问题。1.民族主义谋求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也就意味着切断原来参与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联系,这一般很难说是有利于该民族的。
2.民族主义的精神思想和实际行为都是围绕民族利益产生的,由于它强调要把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放在第一位,很容易激起一种非理性的、偏执的利己情绪,置其他民族的利益于不顾,这不但不会解决原有的民族矛盾,反而会适得其反。
3.民族主义是一种向后看的原则,它唤醒人们的民族历史意识,其结果往往会揭开历史的伤疤,激起人们的民族情绪。
二,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何在?
• 组成现存国家的各民族应尽量采取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态度。也就是说,对民族历史的回顾只能适可而止,否则人们只能找到差异性而看不到共同性,而过分强调民族差异往往是引发民族冲突乃至民族分离、民族分裂的重要原因。
• 不能用军事手段解决民族和解问题。军事力量无法使相关民族的政治家和人民从思想上接受昨天的敌人可能是明天的伙伴这是现实。
• 国际社会可以对民族冲突有所作为。国际社会可以利用国际承认这一手段来遏制某些民族分离主义试图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的倾向。
第三篇:国际政治学概论作业一
福师13春《国际政治学》练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新主权有限论
答案要点:即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结成为统一的整体,传统的主权观念在西方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正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出现变化,全球利益(毋宁说是西方的利益)越来越超越单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每一个国家必须首先服从于国际的或全球的利益。
2.时代主题
答案要点: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世界发展主要矛盾决定、反映这一时期世界发展基本特征、并对世界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问题。
3.国家主权
答案要点:所谓国家主权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4.大国关系
答案要点:世界各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间的关系。5.国家对外战略
答案要点:亦称国家的国际战略或全球战略,是国家为了根本国家利益,从世界全局出发,运用外交谋略制定的最基本的外交计划与外交策略。
二、简答题:
1.简述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第一,“国家中心论”,即将主权国家、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作为研究的起点、主体、核心。现实主义最主要的三个基本理论假定,即“主权国家是惟一行为主体”、“主权国家是统一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的对外行为是理性行为”,无不与“国家中心论”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第二,“权力——利益中心论”,即把权力和利益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国际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将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权力斗争、强权之争。第三,“对外政策中心论”,即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政策取向”,强调其与国家对外政策的密切关联性,强调个案研究和对策研究,注重国际政治研究的价值取向。第四,注重历史研究,包括国际关系史、外交史、战争史、政治思想史、法律思想史的研究,以史为鉴、以史为证。
2.国际社会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有哪些? 答案要点:首先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物质生产条件。其次是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和行为者。再次是国际行为或相互行为达致一定的结构状态,即国际社会主要成员发生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并形成一定的结构。
3.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对外的独立平等权。防范侵略的自卫权。4.简述“9•11”后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
答案要点:首先,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的突显,使反恐上升为对大国关系具有支撑功能的新的利益交汇点。其次,传统的安全观念、安全思想和安全战略遭到强烈冲击,大国开始从根本上重新考虑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许多重大问题,并不同程度地调整了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再次,大国关系出现了深度调整的趋势。大国关系在经历了冷战结束后的快速调整时期之后,失去了强劲的动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僵滞。
5.简述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答案要点:多数学者认为,安全研究的对象是综合的与多层面的。它的框架与结构可以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体系。布赞等学者对安全研究体系的概括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三、论述题:
1.试论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学的理论贡献。答案提示: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代观、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体系理论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
四、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五、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 2.试述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答案提示: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国际组织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第二,国际组织是促进发展、推动合作的积极因素。第三,国际组织是推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有力手段。
福师13春《国际政治学》练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历史终结论
答案要点:即日裔美国政治学家福山提出的所谓“共产主义失败”论。2.国家实力 答案要点:也称之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3.外交
答案要点:是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关系的目标,推行与其相适应的对外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4.安全困境
答案要点: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一个国家即使是出于防御目的增强军备,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需要作出反应的威胁,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国家难以摆脱的一种困境。
5.多极格局
答案要点: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6.新主权有限论
答案要点:即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结成为统一的整体,传统的主权观念在西方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正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出现变化,全球利益(毋宁说是西方的利益)越来越超越单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每一个国家必须首先服从于国际的或全球的利益。
8.大国关系
答案要点:世界各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题:
1.现实主义学派与理想主义学派的主要分歧有哪些?
答案要点:(1)在政治哲学观上,现实主义崇尚人性恶,认为罪孽而贪权作为人的本性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的。政治家的任务不是改造它、教育人,而是建设一定的政治机制去限制它,把人的好斗倾向减少到最低程度。(2)在伦理观点上,现实主义认为,抽象的道德原则并不适用于政治行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自然状态),使作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政治家的行为准则,与文明政体内的个人行为准则根本不同。前者为保护本国利益,抵御外侮,完全可以采取对后者来说是不合乎道德的政策。(3)在看待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作用上,现实主义认为,它们与政治权力和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后者是国家间关系的核心问题,各国利益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和不可调和性,使得国际关系只能用权力和实力来说话,道义和说教是行不通的。(4)在对国际社会及其发展前景的看法上,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任务是要说明世界的客观现状,而不是未来的行为准则,应当面对现实,为谋求本国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
2.简述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答案要点: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发展需要密切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
3.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有哪些?
答案要点:国际行为主体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变为多元的发展过程,即由开始的单一主权国家行为主体逐步发展为国家与非国家两大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并存。
4.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答案要点: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换言之,全球化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够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就是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之间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它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
5.简述中国国际政治秩序的主张。
答案要点:中国积极倡导“国际新秩序”1988年9月邓小平倡导:“既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又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 中国的国际新秩序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法律基础,以国家主权利益为相互关系的利益基础,既要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主张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不要求摧毁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排斥某个国家。因此,我们不支持美国的“单极世界”主张,尽管欧盟、日本的“多极世界”主张与中国的多极世界主张有共通之处,但是他们的新秩序主张,本质上都是大国支配世界。中国不但主张多极化世界,而且主张大小国家国际法人格地位一律平等,建立具有公正合理的全新意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简述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第一,“国家中心论”,即将主权国家、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作为研究的起点、主体、核心。现实主义最主要的三个基本理论假定,即“主权国家是惟一行为主体”、“主权国家是统一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的对外行为是理性行为”,无不与“国家中心论”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第二,“权力——利益中心论”,即把权力和利益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国际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将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权力斗争、强权之争。第三,“对外政策中心论”,即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政策取向”,强调其与国家对外政策的密切关联性,强调个案研究和对策研究,注重国际政治研究的价值取向。第四,注重历史研究,包括国际关系史、外交史、战争史、政治思想史、法律思想史的研究,以史为鉴、以史为证。
7.国际社会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有哪些?
答案要点:首先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物质生产条件。其次是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和行为者。再次是国际行为或相互行为达致一定的结构状态,即国际社会主要成员发生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并形成一定的结构。
8.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对外的独立平等权。防范侵略的自卫权。
三、论述题:
1.试述影响外交政策目标设定的诸因素。
答案提示:从国际环境因素和国内环境因素来回答这个问题。
2.试论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范围内各种国民经济类型和经济力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或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状态。
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之间,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国际政治系统是建立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基础之上的。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为一定的政治格局状态。
第二,国际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及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关。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能力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但经济实力地位是其中最基本的、并长期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与行为能力是成正比的。
第三,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展的趋势。
当然,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对世界经济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四篇:《国际政治学概论》 -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附件:
《××××××××》课程教学大纲(三号黑体)
课程编号(五号黑体):××××××××(五号宋体)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全校公共课等)授课对象:×××××××、×××××、××××××等专业 开课学期:第×学期
学分:×学分
主讲教师:×××、×××、×××等
指定教材:×××,《××××××××》,××××出版社,××××年
教学目的:(五号黑体)
大约200字(五号宋体)
第一章××××××××(五号黑体)
课时:×周,共×课时(五号宋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号黑体)
一、×××××××(五号宋体)
教学要点若干字
二、×××××××
教学要点若干字
三、×××××××
教学要点若干字
(…………………………其余各节类推)
思考题:(五号黑体)
1、×××××××××××××××?(五号宋体)
2、×××××××××××××?
3、×××××××××××××××××?
………………………………
(…………………………其余各章类推)
参考书目(五号黑体)
10-20部左右(五号宋体)
执笔人:×××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大约5000字左右,一律使用A4纸)
第五篇: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政治学》是公认的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分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国家)代表着一种最高的“善”这种“善”就是为了让城邦里的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成为资本主义新时代第一政治思想家)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著作《君主论》
德国学家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提到权利作为政治活动的核心
美国政治家戴维伊斯顿,著作《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政治的实质和含义: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国家是政治权利的最终载体
政治学基础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哲学,政治学方法论)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政治学把国家政权问题作文基本的研究对象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是与儒家相对立得主流学派,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其中儒家学派的影响最大
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神学政治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古希腊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被视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初萌芽
马基雅维里和布丹(共和六论)是15世纪至16世纪的政治思想家,文艺复兴时期;卢梭、洛克和霍布斯是17世纪至18世纪的政治思想家启蒙运动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以研究国家制度为主题转变为以研究权利为主要方向 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政治研究即是对于权力及拥有权力者的研究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是混在一起的,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主要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德国思想家康德和德国思想家黑格尔
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麦肯齐,奥克肖特
从狭义上讲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归律;从广义上讲,政治学要研究一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政治学研究的六个领域:政治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传统的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传统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学和哲学;政治领域有新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文化学 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问题,将国家作为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主要研究内容: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史、中国外交史、现代国际关系与我国外交政策、外交学、现代战争与和平以及国际战略学等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洛克《政府论》、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等都是把政治与法结合起来论述
早起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家代表人物: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孔德、斯宾塞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的代表人物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主要采用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阶级分析;经济分析
政治系统的主要功能:利益代表、利益整合、政治沟通、法规制定、法规执行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政治诞生以来,不同的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有哪些?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
2.认为政治史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权夺利以及实战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的实质和含义是什么?
(1)实质: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史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是政治权利的最终载体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2)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可以对政治概念作如下的界定: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为什么说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东西,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将国家作为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但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却不能仅限于国家,他还研究与国家政权相关的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评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
答:行为主义政治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世纪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如进行民意测试、研究影响集团的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决定政府决策的各种人为因素、研究决定政府决策的各种人为、研究国家执行政策的全部行为过程等。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认得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他应该能够被经验的证明。因而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他大量采用了许多自然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和手段。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也即人们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因此,任何社会科学不可能回避价值判断这一基本前提。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研究有两点:1)国家起源的时间,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国家起源的原因,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国家起源问题即是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问题 氏族,是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社会团体。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还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集团和社会生产单位
人们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的婚姻形式 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是维系氏族的纽带,以氏族为核心的;原始公社制度有、氏族、部落联盟等形式,氏族议事会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氏族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氏族议事会决定,氏族成员均有权参加,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表决权 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成员有相互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本氏族成员受侮辱或受迫害,全体成员都要为被害者复仇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氏族也随之解体。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是氏族解体和国家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一次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大分工,剩余产品增多导致私有制出现 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当中分离出去,产生了直接交换的商品生产,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三次则是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出现,并最终使社会分裂为阶级对立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产生了三个主要结果:1.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2.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3.部落联盟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足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家长制特点: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还有就是父权
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的结果:1.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2.由于商业活动、徒弟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这次以后最终导致了私有制和阶级的最终形成,被恩格斯成为“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提出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雅典国家形式即是国家产生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也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
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契约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国家的产生式人们彼此之间或人们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契约论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集契约说之大成,认为国家是人民共同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赋予,人民有权废除不利的契约 洛克认为政府的职能虽然是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即生存、自由和私有财产,但政府权力应在契约规定范围内而不是不受契约约束,并主张人们订立契约而建立的国家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制
暴力论国家起源说得要害在于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国家本质问题的不同理解,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 《列宁选集》中给国家的界定是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以及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是说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也就是说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专政”,是指国家的本质,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意志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国家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是反映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利 主权是国家权利的主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不可缺少的条件
国家三要素:国家主权、居民、领土
国家权力的特征:1)强制力的垄断性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成为国度。以区别阶级统治的国家,即国家是按历史发展阶段和阶级性质划分的,而国度是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国家的存在,政治统治职能其存在的的前提是国家的存在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其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国家学说主张和宣扬国家是永恒之物,而无产阶级国家学说则认为国家是历史的产物,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承不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国家在消亡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区别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的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公共权力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的重要特征,公共权力包括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国家从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特征:第一,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组织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氏族居民之间是亲属关系,氏族成员之间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国家居民之间是阶级关系,国家居民必须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国家有公共权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和强直机关,而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几种理论有:神权论、契约论、暴力论。
契约论的主张者:荷兰的格劳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卢梭 暴力论的代表:杜林、巩普洛维赤、考茨基,暴力论认者为掠夺和征服是国家的起源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3)赋税制度的确立
权利与人类社会存在一种共生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 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和平时期,内部职能居于主要地位,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战争时期外部职能将可能上升为主要职能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按照本国政府对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可以分为主权国家、部分主权国家、殖民地国家 亚里士多德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的多少位标准把国家划分为君主国、贵族国和民主国。这三类国家又有正常国家和变态国家之分,正常国家是指为多数人谋福利的国家,君主国、贵族国、民主国属于这类国家;变态国家是指以谋福利为目的的国家,包括:专制国家(一人掌权)、寡头国家(少数人掌权)、暴民国家(多数平民掌权)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国家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国家的本质是由这种在社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决定的
剥削者类型的国家包括: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经济制度都以私有制为基础,都是少数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只有通过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分析,才能正确地观察到每个国家的具体的阶级内容,从而揭示出国家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了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时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史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的、基本的方法,而改良则是一种次要的、辅助性的方法,其目的是积蓄革命力量,从而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变革创造条件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后一种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是最后一个剥削阶级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就是通过其职能反映和体现的,奴隶制国家的内部职能是控制奴隶和自由贫民等广大被压迫群众,而外部职能是侵略他国领土或防止本国领土被别国侵略 古罗马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贵族制,由奴隶主阶级中少数显要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掌握重要权力
决定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关系的核心
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采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表现为“人民大会”具有很大权力和公职人员是由选举和抽签产生的 马克思指出: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
在我国封建地主所有制度下,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农民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社会时期,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式中央集权制,西方是分封割据制
我国第一个封建官僚政权是秦朝,魏晋时代形成了九品三十等的官僚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地主制经济委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国家卫实现其思想统治的功能采取了一种特殊方法,就是把孔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宗教化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的组织化、制度化,是人类历史上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
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工农两大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从国家的本质出发,把国家的历史类型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
奴隶制的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占有制,奴隶主享有一切权利,不仅可以占有和买卖奴隶,而且可以随意杀戮奴隶。努力则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甚至没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他们不过是奴隶主的会说话的生产工具。由于广泛地使用奴隶劳动,其结果使自由农民和手工业者遭到破产,成为了自由贫民
奴隶制国家中,古罗马和斯巴达采取的是贵族制,古罗马表现为元老院掌握重权,而斯巴达则是长老会议掌握重权
古代奴隶制国家中,埃及、巴比伦、亚速、波斯等采用君主制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四种:地主占有制、领主占有制、国家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
中国封建社会以前出现过屯田、营田、职田、农庄和均田等土地国有制形式
中国和西方封建国家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式中央集权制,西方式分封割据制;在统治思想上,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西方则主要借助于宗教信仰;在权力结构上,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利等级制 在领土制的封建社会里,领主个人集中了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利,同时享有这块土地的“特恩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军事、铸币等特权
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的特点:首先,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其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再次,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城市经济在西欧的形成的标志是市镇的出现。这种城市经济已手工业和商业味基础,从事者主要是手工业主、商人、行会师傅、学徒和帮工 市镇的出现,标志着城市经济咋西欧的形成
充足的货币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资源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备的两个条件,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这两方面的基本条件是通过原始积累过程实现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第一个途径,其典型形态就是“圈地”运动 在封建社会条件下,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而农民是最主要的直接的生产者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过程,是充满剑与火、血与泪的过程,其本质特征就是暴力,基本途径就是对农民土地的掠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封建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16-17世纪,封建关系在西欧各国已经趋于解体,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趋于成熟 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资产阶级
通过实行代议制资产阶级宣布自己在政治上是第一阶级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一种急暴风雨式的大革命 1688年,英国实现了“光荣革命”,由于大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达成了政治妥协,英国成为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因此,它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原则
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根本瑰丽,双方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运作,基本是以单个企业为核心展开的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家
在政府职能方面,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体现的是“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即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以及最低限度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暴力方式既是自由资本主义统治方式的后盾,也是其实施统治的补充
从19世纪末开始,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它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特征,把世界带进了电器时代
在政治生活方面,法西斯公然抛弃甚至是形式上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和人权,取消资产阶级的议会制、选举制和多党制,实行法西斯的寡头统治 英国、法国、荷兰属于“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最初尝试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 福利国家企图用社会福利政策来解决阶级矛盾,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国家在分配的方法来解决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