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规模性。
4、公共产品
7、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8、准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不充分;(2)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第三者的福利的影响。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下降。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表现为社会对该商品需求的下降。注:公共产品也具有负外部性,如行政处罚。
11、公共组织(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与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技监局、消协、商检局、行业协会残联、经济仲裁委员会)。
16、公共事业管理: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18、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1(2(3效益优先原则;(4)法治原则。
5、公共管理文化的基本内容:(1)公共管理的价值观;(2)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6、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因素及其影响方式:(1)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影响;(2)政治关系的影响;(3)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所拥有的权力的影响。
6、非政府组织:依靠社会权力,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非官方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显然,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
7、非政府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或正规性;(2)民间性或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自愿性;(6)非政治性;(7)非宗教性。
1、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成立的前提条件:(1态;(2)必须是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察觉的、所认知的;(3)必须具有公共性;
(4)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2、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特点:(1)公共性(最基本);(2)可变性;(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提出:(1)政治领袖或政治领导人;(2)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3)大众传媒;(4)智库。
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组合可以有以下方式:
第一、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即由政府组织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并无偿地向社会提供。
第二、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即由政府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并通过收费方式向市场提供。如目前我国的国有事业单位以及行政机关为公众提供的某些产品和服务。
第三、公共产生、市场提供。即由公共企业生产,按盈利原则定价,并向使用人收费的提供方式。通常,具有政府垄断性质的私人产品,或者接近于私人产品性 1
质的准公共产品,如煤气、水、电、电讯、公共交通等常常采用这种方式生产和提供。
第四、非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即由非政府组织乃至私人部门生产,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由政府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并无偿地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事业产品。如公共工程的建设等。
第五、非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即在政府相关的法规、行业政策和规划的指导和监督下,由非政府组织或私人部门投资和组织生产,并由其自行向社会提供。一般来说,涉及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产品生产的非政府组织的事业产品就是以
这种方式提供的。
2、公共支出: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成本。
9、公共事业伦理的构成(1)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
(2)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内容构成: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伦理;公共事业管理角色管理。
12、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建设:(1)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2)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履行机制;(3)行为守则;(4)公民参与。
13.私人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条件是什么?
①纯公共产品领域私人一般不进入。纯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通常具有规模大,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厂等特点。
②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③必须有产品的产权制度安排。这是私人进入公共产品领域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最终的制度安排
积极进取,富于创新;开放灵活,弹性较大;深入基层,贴近民众;成本较低,效率较高。当代公共事业产品提供方式有哪些?
A公共提供,所谓公共提供,指公共产品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的需要B市场提供,所谓市场提供,指主要由市场提供生产公共产品单位的经费。C混合提供所谓混合体供指政府以成本价格为基础。通过政府补贴和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
2、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是指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或通过一定的行政层级,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履行责任进行的监督和控制。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
五、1、为什么政府必须介入卫生事业产品市场?
医疗卫生产品市场是指由供给方(医疗卫生的提供者)与需求方(医疗卫生的消费者)购成的价格与市场的关系。虽然自现代卫生事业产生后,一些国家如中国及西方的某些高福利国家,曾出现过将整个卫生事业作为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不承认医疗卫生产品市场的存在或客观上没有医疗卫生产品市场,但如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医疗行业等的商品性是比较明显的。实际上,当代世界范围内,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是一个普遍的趋势,医疗卫生产品市场是客观的需求,也是客观的存在。
但医疗卫生产市场又是一个较一般商品市场特殊的市场,政府必须介入,其主要原因在于:(1)卫生事业产品的外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
现代卫生事业中有些产品的性质已经接近于纯公共产品,有的则是准公共产品,而不论哪一类卫生事业产品都具有突出的外部收益。具有外部收益的产品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资源,必然会出现市场失灵。具有纯公共性的卫生产品不宜采用市场提供方式,而卫生产品的外部收益又决定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因而,政府必须对卫生事业产品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
(2)卫生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
这里所说的卫生产品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医疗行业中,具体是医生提供医疗服务时,与病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一不对称是:正常情况下,医生在医疗专业知识方面比病人多得多,而且,医生既掌握着病人的病情信息,又负责病人的治疗方案,病人在治疗上相当程度上依赖医生,这就形成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或医疗服务供需中的地位不均等。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垄断形式,它会导致市场失灵。这种医疗中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存在医生谋取“垄断利润”的可能,即如果掌握病人信息的医生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基本的也是正常的社会道德水准下,只存在医生从经济利益考虑问题的可能,不存在医生不从经济利益考虑问题的可能),就会把花钱多、盈利高的医疗方案介绍给患者,而信息的不对称使患者通常从医院的信誉、医生的信誉等出发去选择相应的医院和医生的,这就使医生的治疗方案往往得以实行,从而形成垄断利润。因此,为维护医疗市场的公平,保障患者的利益,政府必须介入医疗产品市场。
(3)公众对卫生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
在现实生活中,疾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即人们无法知道自己会不会得病,也无法事先预料自己会得什么病,加之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人们同样无法知道如果自己得病,应当花多少钱进行治疗。这样,人们对医疗卫生产品的需求与一般商品需求有极大的不同,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由于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健康预期采取乐观的态度,因而在个人消费资金的准备中,医疗卫生消费资金也往往被安排在最后,缺乏用于治疗可能发性疾病的足够的费用。这样,一旦发生疾病,就可能出现支付能力不足。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必然会导致病情未及时控制而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相伴随的,是一些家庭也会因此陷入“因病致贫”。就此而论,医疗产品是一种优值品,即相对于可能因病而发生的种种不良的或严重的后果,医疗卫生投资的收益是巨大的。但经济学研究表明,在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情况下,优值品通常存在着需求不足。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医疗卫生市场进入相应的干预。
2、战略管理有什么特点?
现代战略管理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战略管理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性。应该说,组织的计划都是根据组织的目标所确定今后要实现或完成的任务,因而在管理领域内,任何组织的计划都具有未来性。但是相比较而言,战略管理的这种未来导向性显然更为强烈。因为,战略管理的出发点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为组织确定未来的发展,规划蓝图,而且是通过战略管理,将这一指向未来的战略理念贯穿于组织的所有人员和机构,使之理解组织的环境、要求和目标,并将这一战略理念落实于整个运行中,从而在组织的现在与未来的之间架起了桥梁。
第二、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如上所述,就战略本身来说,它是指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谋划,它着眼的是组织长期的目标和宗旨的实现。因此,整个战略管理涉及的是组织发展的总的格局和问题,关注的是组织的长远发展和利益。
第三、战略管理外向性,是外部环境的管理。所谓外向性,是指战略管理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通过制定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和化解或回避外部威胁,从而促进组织成长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战略管理就是一个组织面对组织外部世界,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是外部环境的管理。由于组织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往往是组织控制之外的,因而在一个既定的外部环境,即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口、技术、国际竞争等因素构成的系统中,组织所能做也是必须做的就是识别、监视和评估外部机会与威胁,从而制定出更为切实的发展规划,促进组织的发展,完成组织目的。
第四、战略管理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实施过程。战略管理是从注重外部环境,寻求机会与回避威胁开始的,通过环境评估,确定战略规划,然后将这一战略目标贯穿于整个组织的结构调整、人员安排和资源配置,进行整个组织管理运行的。从组织过程来看,这是一个从外在环境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而不是从自己组织内部的需求去解释外在问题。因此,战略管理在相当程度上是在由外向内的管理哲学理念指导下发生的管理过程。
第五、战略管理是理性分析与直觉的结合。一般来说,促成管理决策形成的人的思维因素主要是在两种,即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前者的推动下,决策是一个理性过程,它包括一些步骤、而在后者的推动下,决策主要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艺术。从决策的角度看,战略管理是在对组织外部和内部多种因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的过程,相当程度上它是一种重大决策的客观、逻辑的方法。然而,战略管理决策的制定又不仅仅由靠理性分析,因为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是首先关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而未来是不定的,外部环境也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因而不可能仅凭精确、明晰的逻辑分析
就能制定出战略规划,经验、感觉和直觉也在决策中取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池生金【大题P1、7、9章】
第一章:导论第1节 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
1、公共事务
2、【大题】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规模性。
3、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
4、公共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5、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在消费公共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有办法排斥。虽然有些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斥他人的消费,但这样做是不经济的,或者是与公众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因而是不允许的。(2)非竞争性:是相对于私人产品所具有的竞争性来说的,这里所说的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有两层基本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0;编辑拥挤成本为0.纯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
6、社会总产品俱乐部产品
纯私人产品
7、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8、准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不充分;(2)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第三者的福利的影响。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下降。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表现为社会对该商品需求的下降。注:公共产品也具有负外部性,如行政处罚。
9、准公共产品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外部性(具体分析)
10、【选择题】公共事业产品基本性质:(1)纯公共产品性质(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2)准公共产品(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动植物检疫、出版、广播、影视以及基础设施)。
第2节 公共事业管理界定
11、公共组织(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与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技监局、消协、商检局、行业协会残联、经济仲裁委员会)。
12、【大题】公共组织的特征:(1)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2)活动受到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3)受到高度的公众监督;(4)活动具有政治性;(5)目标形式上清楚但实际中模糊,且组织行为结果评判较苦难;(6)具有一定的独占性。
13、公共权力: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14、公共权力的形成15、【大题】公共权力(强制性权力、非强制性权力)的特征:(1)社会性;(2)政治性;(3)综合性;(4)约束性。
16、公共事业管理: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17、【大题】现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1)具有公共性;(2)具有强制性;(3)具有非营利性;(4)具有服务性。
18、【大题】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1)以公众为本原则;(2)服务原则;(3)社会效益优先原则;(4)法治原则。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相关管理的关系
19、【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1)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包含、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
(2)区别:A、管理对象,前者是狭义的,后者是广义的公共管理;B、政府职能的角度,前者主要与社会管理职能相关,后者与政务管理、宏观调控等职能相关;C、管理手段,前者偏重于柔性管理,后者刚性手段和柔性手段得到广泛的使用。
20、【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1)联系:A维持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B、管理范围上有联系,管理公共事业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C、管理主体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却有密切联系。(2)区别:A、管理对象上,前者是特定的公共事务,后者是广义的公共事务;B、管理主体上,前者是整个的社会公共组织,后者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C、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前者手段丰富,后者较单一。
21、【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区别:(12前者是公共权力,后者主要是私有权中的财产所有权;(3)管理的性质不同,前者是社会管理,后者是经济管理;(4)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前者是税收,后者是“内部事务”;(5)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前者主要是法律,后者主要是利润;(6)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不同,前者遵守公共伦理和公共管理规范,遵守公务员相关管理的规定,职业化、终身化的倾向;(7)绩效评估标准不同,前者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重公平,后者经济效益是首要指标。
第4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
22、【大题】意义:(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当前改革的迫切需要;(2)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极大的推进政府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名词解释、选择题】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第1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
1、【重要】概念: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比较重要】特征:(1)广泛性;(2)复杂性;(3)差异性
3、分类:(1)以层次为标准:宏观、中观、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2)以国别区域为标准:国际、国内公共事业管理环境。(3)以作用和影响为标准:积极、消极公共事业管理环境。(4)以内容为标准: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
4、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1)辩证关系: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2)相互作用:通过特定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公共事业管理满足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需求。
第2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5、【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6、文化环境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形式:(1)文化环境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公共事业管理人员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解释;(2)文化环境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管理价值取向;(3)文化环境规定着公共事业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
7、【重要】公共管理文化:
8、公共管理文化的基本内容:(1)公共管理的价值观;(2)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9、【重要】公众政治文化:总和。
10、公共政治文化的内容:(1)政治意识形态;(2)社会政治思想或政治思潮;(3)社会政治心理。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
11、【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指在一定政治体系中与公共组织并列且对公共组织产生作用的诸
种政治因素之总和。
12、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因素及其影响方式:(1)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影响;(2)政治关系的影响;(3)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所拥有的权力的影响。
13、【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经济环境:是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经济背景,是制约和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一切经济因素的总和。构成因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成分、经济体制。
14、经济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方面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能力、水平和效率;(2)经济成分方面决定着政府要有相应的经济职能、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政策;(3)经济体制方面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的形态特征和制度特征,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行为特征和运行。
15、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不同层次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对高层次的影响是直接的,对中低层是间接地、迂回的,且相对小一些。
第4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和国际环境
16、【重要】公共关系环境:影响和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各种公共关系因素的总和。
17、公共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公共事业主体与社区的公共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决策和实施上;(2)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之间的公共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实施上。
8、【重要】国际环境:是以国别区域作为标准来对影响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因素进行分类的,它是指影响和制约国内公共事业管理的全球性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文化环境构成。
9、国际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对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政策的影响;(2)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手段等产生影响;(3)本国国际地位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名词解释、选择题】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第1节: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
1、政府的基本属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2、【重要】:整体性;适应性;差异性;统一性。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应确立在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基本观念,一方面政府能够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改善和扩大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力量在改善政府功能上有其重要作用,在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有利于改善其低效率运转形态。
4、【重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1)提供公共产品;(2)消除外部效应;(3)调节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4)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概括为以下职能:政务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
5、【重要】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1)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2)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第2节: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
6、【重要】非政府组织:依靠社会权力,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非官方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显然,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
7、【重要】非政府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或正规性;(2)民间性或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自愿性;(6)非政治性;(7)非宗教性。
8、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非政府组织是当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9、【比较重要】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1)非政府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也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必然主体;(2)非政府组织能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3)非政府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4)扩大就业渠道;(5)增加社会保障制度能力;(6)提高公民民主意识;(7)增加社会公民化程度等。
9、基金会案例:P141非政府组织:社会再分配的工具,社会的减压阀,公共或私人组织的公关工具。
10、事业单位的类别:P14
4第七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过程第1节: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及其确认
1、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界定: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社会问题,只有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而且在当时情况下公共部门有资源和能力能够予以解决的,才能进入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的讨论范围,最终通过计划的制定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
2、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成立的前提条件:(1)它首先是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2)必须是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察觉的、所认知的;(3)必须具有公共性;(4)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3、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特点:(1)公共性(最基本);(2)可变性;(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4、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形成:(1)自然灾害;(2)经济的较显著变化;(3)技术的发展;(4)国际交往和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5、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提出:(1)政治领袖或政治领导人;(2)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3)大众传媒;(4)智库。
6、调查公共事业问题的基本方法:(1)直接调查法:观察法【无结构的参与观察法、无结构的非参与观察法、有结构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2)间接调查法。
第2节:公共事业中的公共项目管理
7、公共项目:根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
8、确立公共项目的基本要求:(1)划分必要的行为步骤或阶段;(2)考虑每个步骤之间的关系;(3)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4)有明确的时间表;(5)经常检查资源分配与预先计划是否相符合。
9、目标确立:根据公共政策或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战略,针对具体的公共问题或需求,选择一个公共事业管理行为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和所期望的实施效果。
10、目标确立中中低层管理人员考虑的因素:(1)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战略、有关本机构及其管理权限和职责的法律规定;(2)本机构管辖范围内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条件;(3)本社区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并考虑总和人们利益的最佳方法;(4)进行那个效果预测,包括对目标实现障碍的估计。
10、计划的形成:(1)阐述目标;(2)对客观的环境和各种主观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估;(3)列出尽可能的运作方案,经过比较后选择适当的运作方案;(4)确定实施这一项目管理的方法,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和资源的节省。
11、时间预算法:乐观、中性、保守。
12、目标管理: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其基本内涵是将一个项目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与总目标相关联的具体目标,即一种树状的目标体系,并以目标即具体的管理结果为依据,明确每个具体目标的负责人、完成时间和资源配置等。
13、目标管理的优点:(1)有利于管理人员的责任明确化,减少盲目性,节省资源,提高管理的效率;(2)目标的制定者也是实现者,促进了对管理的参与;(3)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4)有利于对整个管理里过程进行控制、监督和评估。
14、目标管理的不足:(1)容易造成总目标就是小目标的简单相加的认识误区;(2)对整个公共项目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5、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决策:方案的拟定+方案的选择P23216、拟定方案的基本原则:可行性原则(限制因素分析、潜在问题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详尽性原则;互不兼容原则
17、公共项目运作方案选择的基本步骤:(1)综合分析:从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目标进行分析;从成本和效果的对比进行分析;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的对比进行分析。对方案本身进行分析和对实施方案的环境进行分析。(2)运作方案的选择:多种选一;合多为一;重新拟定;暂缓抉择。
15、公共事业管理运作方案的实施:(1)实施的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思想准备;组织与人力准备;财务准备。(2)实施的落实阶段:设立指挥中心,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控制失效(早期失效;偶然失效
—中期;耗损失效—后期)。
(3)评估阶段:效果检验和绩效考核。
【选择、名词解释】第八章:公共事业管理费用及配置效率分析
第1节: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的及其价值
1、当代公共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的组合:
生产方式提供方式产品性质
公共提供纯公共产品
混合提供准公共产品
市场提供私人产品或接近
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
第2节:不同类别的公共事业管理经费分析
2、公共支出: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成本。
3、公共支出的分类:(1)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2)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3)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之处。
4、公共消耗性支出:公共消费支出(服务,国防、教育、公共保健)+公共投资支出(资产,水电煤气通信)
5、公共转移性支出:单方面的无偿转移,包括各种财政补贴、补助、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债务利息等。
6、公共支出的原则:公平;效益;稳定。
7、非政府组织投入:
(1)非公共支出的内涵包括:溢余(净资产的增加);社会捐赠;政府拨款;
(2)非政府组织的支出原则:非营利性原则;安全原则;
8、企业资金投入:
(1)投资于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企业;
(2)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进行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BOT(建设—经营—转让)、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凭单、产权交易、合资或兼并。
第九章: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和伦理第1: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和责任机制
1、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
2、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性质:公共性以及以这一公共行为基础的效率标准时期最基本的特征。
3、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基本内涵:
主观责任: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对所从事的公共事业的忠诚、良心以及认同。
客观责任: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要求,以及上级交付的客观应尽的责任,只要是指负责和义务。
4、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分为:(1)回应;(2)弹性;(3)胜任能力;(4)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
(5)廉洁。
第2节: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控制机制
5、概念:指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或通过一定的行政层级,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履行责任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6、包含:(1)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2)行政监督和检查:对具有隶属关系的组织行使行政监督权;对具有无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行使行政监督权;(3)行政监察;(4)审计;(5)行政复议。
6、科层制的特点: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的额权责分配;完备的规则和程序;层级节制;重视文件的处理和保存。
7、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司法控制机制
8、公民参与控制机制:
(1)作用:A、可以反应公众的需求和偏好,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能力;B、可以使公共事业管理者清楚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绩效评估的意见;C、可以向公民提供有关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信息;D、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和支持。
(2)条件:要有必须的制度设计;要有相应的公共管理文化;公众必须具备参与能力和信息。
(3)基本方式:公开听证;民意调查;咨询委员会;利益群体。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伦理
9、公共事业伦理的构成(1)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
(2)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内容构成: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伦理;公共事业管理角色管理。
10、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具体内涵:(1)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2)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3)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4)勇于承担公共责任;(5)高尚的敬业精神。
11、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价值的功能:
(1)导向作用: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规范作用:通过伦理规范限定公共事业管理组织活动的范围、行为模式,使公共事业管理全过程程序化和规范化。
(3)选择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一定的伦理意识支配下,以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为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的自觉、自主、自控、的抉择,是对自己行为动机、意图、目的和行为方式、过程、结果的选择。
12、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建设:(1)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2)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履行机制;(3)行为守则;(4)公民参与。
第三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
1.公共事业组织的基本特征
1.非政府性(1.组织结构的非政府性,2.资源获取的非政府性,3.公共责任承担上的非政府
性)2.服务性 3.非营利性(1.不以营利为目的,2.排斥个人营利行为,3.排斥团队营利)4自主性 5.志愿性
2.公共事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区别
1.管理目标不同,2.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 3.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 4.绩效评估标准不同 5.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6 管理的性质不同。
3.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区别
1.管理主体上的区别 2.成员管理及上下级关系的不同 3.管理手段不同4.管理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不同
4.现代市场体制的局限性
1.无法提供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2.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3.无法消除负外部效应的存在 4.市场体制难以实现经济的稳定
5.国家体制的局限性
1.专观努力同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2.政府行为存在低效率 3.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
6.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
1.政府决定着公管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基本方向 2.政府决定着公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3.政府是公管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7.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
1.相对独立性 2.非营利性 3.低成本,高质量 4.专业性 5.沟通性 6.灵活性 7.互助性
8.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
1.志愿失灵(1.筹款不足 2.志愿活动的狭隘性 3.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 4.志愿组织的业余性)
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自身存在的缺陷(1.缺乏独立性 2.组织性质混乱 3.立法滞后 4.产权制度不尽合理 5.自律机制不健全)
9.公共事业绩效评估的基本指标
1.经济指标 2.效率指标 3.效果指标 4.公平指标
10.绩效测评(人员)方法
1.目标法 2.比较法 3.评价表法 4.工作标准法 5.重要事件记录法 6..等级描述评价法 ★11.当前我国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听证范围狭窄,规定不明确 2.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 3.程序意识不强,公开程度不高 4.听证的辩论性不足 5.听证笔录缺乏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12.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
1.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使公共危机管理在依法,有序的环境下运行 2.建立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3.及时,透明发布危机信息,保持社会公众心理平稳 4.转变思想,让非政府组织充分参与危机管理
13.公共责任构成要素
1.承担公共责任的行为主体 2.公共责任的内容 3.公共责任的客体
14..政府规制的领域和主要内容
1.注册登记制度 2.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3.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规制 4.对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规制5对公共事业组织的不公平竞争的规制 6 对公共事业组织的透明度的规制
15.中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 2.道德滑坡 公共事业组织面临的道德危机 3 社会监督薄弱
4.组织缺位 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监督管理不力 5.角色冲突 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 6.双重俘获 监督疲软的结果
16.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
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 2.分级管理体制 3.限制竞争原则 4 检查制度 5财务监督
17.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18.性社会组织。
19.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20.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21.公管伦理建设的途径
1.由道德驱动的自律向制度化自律的转变(1.制度必须是符号伦理的2.发挥政府的作用)2.由公管人员伦理向组织伦理转变(1.加快公共事业组织的伦理制度建设 2.构建伦理的组织文化)3.由公管主体伦理构建向客体构建转变(1.通过政务公开,培养公管客体的主人翁意识
2.宣传公管部门政策和伦理观念,缩短主客体伦理观念的差距 3.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公管)
22.传统公管体制的特征
1.公共事业行政化(1.各类公共事业创立主体的行政化 2.各类事业单位管理的行政化 3.公共事业运行中的非法制化)2.公共事业主体单一化(1.国家成为唯一的事业单位,包办一切事业 2.国家财政统包供给各项事业经费)3.资源配置非社会化(1.公管计划化2.公管事出多门3事业单位相对封闭,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4.职能体系扩大化
23.新型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1.现代事业法人制度 2.现代事业组织模式3.现代事业领导制度 4.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 5.现代事业人事制度
24.我国公管体制改革的途径和对策
1.解放思想,转换观念 2.实现分类管理,明确公管主体 3.政事分开,重新界定政府职能4.培育市场,促进公共服务领域的竞争和合作 5.构筑法律支持
25.公共事业的社会化
1.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 2.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根本机制 3.多远的约束成为公管的基本特征
26.事业型市场的特点
1.精神产品为主要经营内容 2.交换行为多伴随传播活动 3.交换中产品所有权不发生转让 4.生产消费不可分与可分性并存 5 市场运行目标的双重性
第九章全部掌握。
第四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
公共产品:也称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通俗地说,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P16)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P21)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P144)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或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建立事业单位,通过全面负责事业单位的运行,向社会提供一定形式的事业产品以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运行管理体制。(P11)
公共组织:所谓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P26)
准行政组织:准行政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P28)
公共事业管理:所谓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P35)
准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准公共产品可以如何划分?(P21-23)
基本特点:1.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
2.外部性。准公共产品的外部性是指外部收益。例如交通的发展不仅使那些乘车人节约了时间,获了
内部收益,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整个社会获得了收益,这就是外部收益。
分类:具有非排他性且非竞争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
具有非竞争性且非排他性不充分地准公共产品。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都不充分地准公共产品。
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P42-48)
(1)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这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公共管理包括公共事业管理。
区别:A、从管理对象来看,有宽窄之分。公共管理的范围是广义的或者一般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B、从政府的职能来看,公共管理与政府职能、宏观调空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相连,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主要是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主要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相关。C、从管理手段来看,公共事业管理是刚性手段和柔性手段的并用,但在具体管理环节中柔性手段占主导地位。但公共管理二者都得到广泛应用。
(2)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管理目的相同,在管理范围上有联系,在管理主体上有联系
区别:A、从管理对象和范围来看,行政管理的管理对象和范围均广于公共事业管理B、从管理主体来看,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则是公共组织乃至特定企业C、从管理方法和手段上来看,行政管理的手段较单一,而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较丰富。
(3)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二者关系越来越来密切。
区别:A、目的不同;B、管理所依托的权力不同;C、管理的性质不同;D、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E、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F、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不同;G、绩效评估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P59)公共事业管理政治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公共事业管理?(P74)
第一,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影响。对于公共事业管理来说,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主要提供一种外部的政治组织环境,即它通过组织体系的合理化和有效的权力分配状态与机制而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影响。
第二,政治关系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政治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在特定政治制度下的政治实体以一定的法定程序来形成的。
第三,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所拥有的权力的影响。这种权力对公共事业管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公共事业管理者所拥有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决策的权力,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同时也体现在执行者调动、处置相关事务和社会资源的能力上,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权力一旦形成,其权力的管理范围和强度也就相应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经济环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影响公共事业管理?(P76-78)
经济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成分和经济体制因素,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和作用。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能力、水平和效率。
②经济成分:一定的经济成分决定了特定的社会利益结构,这影响到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向和决策。一定的经济成分构成决定着政府相应的经济职能、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政策,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影响。
③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体系、经济利益关系、经济调节体系和经济组织体系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它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的形态特征、制度特征、行为特征和运行。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指在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承担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方式
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是一种在政府的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模式。(P90)
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公共产品的提供即公共产品的交换和消费,是公共产品通过交换进入社会消费的过程。公共产品的提供有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和混合提供三种提供模式。(P101)
公共提供:是指公共产品有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的需要。(P102)
私人提供或者市场提供:指主要由市场提供生产公共产品单位的经费。(P102)
混合提供:是指政府以成本价格为基础,通过政府补贴和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宏观公共事业管理:指对涉及全社会的公共事业发展,即关系到全社会公共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业产品提供的管理,管理效果具有宏观性。(P107)
微观公共事业管理:它主要涉及公共事业领域内各类具体的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与提供,是指对这些具体的公共事业产品质量和提供这些公共事业产品的组织的直接监督管理。(P111)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指公共事业管理的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总和。(P114)
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无论是从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改革实践,还是从新的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方式组合运行为机理来看,当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a.多元构成。b.政府主导和统筹。c.以市场为基础。d.法制化与规范化。政府:就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示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实际上是国家代理组织和官吏的总称。(P118)
政府职能:是政府依法对社会生活诸事领域进行管理的职责和功能,通俗的说,就是政府干什么。(P119)为什么说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和核心?(P122-125)
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因为:
第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需求扩大对管理的需求,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趋势,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是因为:
a.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能否认识以及对公共事业产品可能有的生产和提供方式的认识和把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历史还是当代公共事业管理的现实,政府的财政能力和政府的组织程度都是基础的和决定性的。
b.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也就是哪些事务可以以公共事业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管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即通过制定的基本政策而确立的管理目标,是为政府所代表的利益服务,或说涉及并满足到多大范围群体的共同利益,则是由公共组织中的政府决定的。c.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政府在社会中的特定地位,决定了整个管理体制的构成的法律法规等,以及整个管理运行的规则,都必须由政府制定.
d.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134)
a.组织性,也称正规性 b.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 c.非营利性 d.自治性 e.自愿性 f.非政治性 g.非宗教性 谈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本内容。(P159-160)
a.具有非政府公共机构性质的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由于这类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难以走向市场,因此要正常运转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并有所发展,只能依靠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
b.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如养老院、中小学校等,这类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它的首要目标是社会公益,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这一类事业单位,政府仍需要通过差额拨款进行资助,其经济上的收入应收支两条线。
c.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如广播电视、刊物等。对这类单位总体上应使其企业化,让其自收自支,在其转为企业化后,总体上仍需将其纳入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职能:是公共事业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计划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的组织职能:是指为了达到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把所必需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组合分类,把监督每一类业务活动所必需的权力授予主管这类工作的主管人员,规定公共事业管理组织活动中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
公共事业管理刚性方法: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对公共事业对象所实施的强制性管理手段。(P184)
公共事业管理柔性方法:是指政府采用指导、说服、信息传播、解释、劝说、授权、委托等软的方式进行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计划职能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必要性何在?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通常可以如何划分?各种计划有什么内容?(P163-164)
1.公共事业管理计划职能就是公共事业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计划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而所谓计划,通常是指合理地选择和确定管理目标及其实现的办法。依此,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制定公共事业管理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必须做出的种种选择;二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范围内,舍去某些选择,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的工作程序。
2.必要性:①可以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使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沿着既定的目标进行。②使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组织目标。③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合理性和效率。④有利于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控制。
3.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主要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种形式。
4.长期计划是指实施时间在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计划。长期计划属于指导管理性计划的计划,主要由高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或高层公共事业管理人员承担制定任务。短期计划是实施年限为一年或更短的计划。短期计划实际上是长期计划的一部分,是长期计划所制定目标的具体的分解和体现,与社会公共事业关系最为密切。短期计划的承担者是中、低层管理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的组织职能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组织工作的基本步骤有哪些?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授权?公共事业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哪几种?(P165-168)
1.公共事业管理的组织职能是指为了达到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把所必需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组合分类,把监督每一类业务活动所必需的权力授予主管这类工作的主管人员,规定公共事业管理组织活动中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
2.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工作的基本步骤:A、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B、根据目标拟定出分目标或派生目标、政策和计划;C、对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管理工作加以确认和分类;D、根据可用的人力物力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最优方法来划分各种管理工作;E、授予各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执行这些管理工作所必要的职权;F、通过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这些单位或部门上下左右联成一体。
3.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授权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工作成为可能的重要途径。授权不是简单的交权或下放权力,它是一个由包括确定预期成果、委派任务、授予完成这些任务等所组成的完整的过程。
4.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1)根据公共事业的基本内容确定的组织形式:(2)根据地域确定的组织形式。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协调中的沟通?其主要内容是什么?(P169-170)
公共事业管理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沟通主要分为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两个方面。
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公共政策的基本类别有哪些?(P175-176)
所谓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而做出的一个正式的决定或安排。
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大体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个层次。
第五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类型:
解答题(3*10)
论述题(2*20)
材料分析(1*30)
解答题(3*10):
一、公共事业
(1)公共产品的特点: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公共产品的分类:
以具体表现形式分: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以受益范围为依据: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3)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
内涵: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规范和发展,及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活动,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二主体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组织
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的优势和局限,体现在哪里?
优势:
1、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公共交通)
2、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增长
3、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调节收入分配
局限:
1、公共政策失效
2、政府组织存在低效率
3、存在寻租及腐败
什么是非政府组织
指正式成立的、自我管理、非营利、以一定程度的自愿参与的为特点的民间组织
(2)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含义、特征
作用: 促进社会沟通
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促进政府职能的转移
促进就业
含义:广义是指政府和营利的企业之外的一切社会组织,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狭义指政府管理概念里的民间组织
特征:一是组织性,也称正规性。
二是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
三是非营利性。
四是自治性
五是自愿性。
六是非政治性
五、事业单位的改革、目标和趋势、、民办非企业单位
(1)事业单位
改革:初步探索改革的阶段——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重点是试图改变事业单位的一些制度上的弊端。
全面推进改革的阶段——开始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同时还将事业单位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得轨道。
改革深化和各事业领域多元化发展阶段——改革深化和各事业领域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从此事业单位全面进入市场。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必须以国家的宏观改革目标位依据。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饿,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视野管理体系应该是我们继续推进视野单位改革的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事业管理体系
基本趋势:
1、分类改革
2、创新改革
3、健全法制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定位
第一,事业单位的社会化。
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有两层基本含义 : 其
一、社会事业社会办。其
二、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
第二,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六、绩效管理的内涵、实施和步骤
内涵:为实现特定的绩效目标,对原有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并通过
绩效评估不断完善计划的管理过程。
实施和步骤:
1、确立绩效目标
2、制定绩效指标
3、实施绩效计划
4、进行绩效评估
5、反馈评估结果
七、目标管理的内含、特点
内涵:组织通过通过参与管理的方式确立目标,并经过逐级分权而使下层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创造性地到达预定目标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特点:
分权与自我控制式的管理。
参与式的管理
面对成果的管理
八、决策了解一下
论述题(2*20)热点问题
1、高等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主要是解决政府与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 共同办学的法制。
。。。
2、看病难、看病贵产生
原因:
(1)物价指数长期走高,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
(2)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医疗费用增长。
(3)疾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长。
(4)政策“双刃剑”。
政府会怎么办?
一是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
二是加快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三是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
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五是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
六是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
3、住房难
原因:
(1)开发商炒作
(2)房地市场需求旺盛
(3)土地开发成本上升
政府会怎么办?
(1)加强市场监控
(2)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和管理
(3)合理确定并严格控制福利性住房建筑设计标准
(4)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管理的主要特点:灵活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长远性和预见性
(2)科技管理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前瞻性原则、能级性原则、协作性原则、综合平衡原则
5、保障房
材料分析(1*30)
环境
(1)、环境管理体制概念:环境管理体制是指环境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环境管理的任务。
(2)环境管理体制具有的特征:
跨行业性
主管机构要客观公正
保证管理俄权威
决策监督统一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环境管理,应须依靠地方政府和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
(3)现行环境管理体制的特点
1、总体上,立法、行政、司法和社会组织在执行环境保护政策中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
2、在所有这些力量中,政府行政管理是主要的力量。
3、在政府部门之间,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职能也根据政策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
4、相对政府的作用而言,司法机关和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方面力量较弱,发挥作用的空间比较有限
5、行政资金有限
(4)现行环境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规格不相匹配,难以保障参与综合决策
2.部门职责交叉严重,难以统一监管到位
3.综合协调能力不足,难以形成管理合力
4.中央对地方监督制约乏力,难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
(5)如何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
1.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2.建立科学的环保政绩考核机制
3.建立和完善环境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