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概论重点复习

时间:2019-05-12 17:0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管理概论重点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管理概论重点复习》。

第一篇:公共管理概论重点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10×1分=10分)

二、多项选择题(8×2分=16分)

三、填空题(10×1分=10分)

四、名词解释(5×3分=15分)

非盈利组织:定义: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

基金会:定义:是一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有其自己的基金,由其受托人或董事管理,以维持或协助教育、社会、慈善、宗教等公共服务目的,而且提供补助金的公益性组织。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

公共事业组织:定义: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

公共事业决策:决策定义:决策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并准备实施的活动,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公共事业激励:含义:公共事业管理者针对成员的需要,采取某些手段,激发人们为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积极自觉地行动的过程。

公共事业协调: 定义:公共事业协调是指公共事业组织机关及工作人员运用各种方法,调整系统内部个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管理活动个阶段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以便和谐合作的达成管理目标。

公共事业战略决策: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了能在社会中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针对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所制定的长远发展规划。它是公共事业组织的最高层根据公共事业的发展目标、资源状况和外部环境而制定的,指明了整个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方向。

公共事业监督 :公共事业监督是指管理系统内外监督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运用适当的监督手段对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组织作业程序和工作制度全面、准确、有效地执行,以使系统各环节的管理活动更加规范合理,从而推进组织目标的达成。

五、简答题(4×4分=16分)

1、根据公共价值与私人价值的不同取向,可以把人分为哪几种

①为公共利益而调节私人利益的公共价值的追求者;

②享受公共利益而不愿“让渡”部分私人利益的公共价值的搭便车者;举例:逃票攻略

③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而使私人利益无限膨胀的公共利益的破坏者。

2、政府将一部分公共物品供给交给公共组织的原因

3、公共事业领导应具备的能力:

形成组织远景的能力

定义组织使命和宗旨的能力

制定战略和目标的能

建立组织文化的能力

建立制度和系统的能力

.执行任务的能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建立交流和联系的能力

4、公共事业决策的程序:识别问题,诊断原因。确定目标,制定标准。制定可供选择方案。评估比较选择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效果。反馈偏差。

5、公共事业激励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认同原则

2、公平公正原则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

4、随机制宜原则

使公共事业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

使决策更加合理。

6、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作用:

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各部门协调发展。

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统一公共事业组织成员的行为。

促使公共事业组织成员更加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7、公共责任在工事业组织中被重视的原因

公共事业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责任

公共事业的产生途径要求公共事业组织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

公共事业的运作机制要求公共事业组织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

公共事业环境压力也使公共事业组织必须强化其公共责任

8、事业管理的监督方式:

第一道防线:来自政府的监督。

政府采取认证制度来监督。

第二道防线:来自独立第三方的评估。

第三道防线:非营利组织的同行互律

第四道防线:媒体与公众的监督

第五道防线:非营利组织的自律

六、比较题(1×8分=8分)

1、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的区别(3题)

2、①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

3、②公共事业管理客体是公共事业,收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4、③公共事业管理内容集中概括为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

5、④公共事业管理职能是对公共事业调节控制,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6、⑤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绩效,要以社会效益作为标准尺度。

与企业管理:①管理目的不同:公益性/营利性

②管理的运行轨迹不同:法律轨道/利益轨道

③物质资源来源不同:

收入、政府补助、捐赠/投资的回报

④绩效评估不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与行政管理:①管理主体不同:公共事业组织/政府机关

②管理方式不同:

协调讨论的方式/命令与服从的方式

③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

直接性管理/间接性管理

④管理的独立性不同:独立性/非独立性

⑤阶级性与社会性不同:社会性/阶级性

二.公共事业组织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的区别

同:都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期:有任期/无任期。

2、工资:来源国家财政/来源企业利润。

3、自身素质:讲究政治素质/讲究经营管理素质。

4、工作方式:公开/隐蔽。

5、人事权限:权限受到限制/相当大的人事自主权。

6、大众传媒:接触多/接触不多。

7、绩效评估:社会效益/利润。

8、公共监督:受到各方面监督/个人行动自由

七、论述题(2题,共25分)

一.事业组织存在的意义

1.推动社会创新与思想创新。

2.提供社会福利。

3.丰富文化生活。

4调适社会生活。

5.传承社会文明。

6.促进自我实现。

1、在公共事业管理中会遇到那些障碍,如何提高沟通的效果

2、面对公共事业组织中的腐败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3、公共事业组织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第二篇:旅游管理概论复习重点

管理学重点

一、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者的角色:①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②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③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3、高低层管理者管理职能的区别: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政策,评价组织的业绩,监督和协调中层管理者的工作,代表组织与外界发生联系。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操作者分派具体作业任务,监督其工作,协调其关系,并向中层管理者报告工作,完成当前的任务指标。

4、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把所有资源融合协调,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5、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管理理论:①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②行为管理理论。注:泰勒、法约尔、韦伯、梅奥的贡献。

7、梅奥霍桑实验所得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8、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①企业对环境的责任、②企业对员工的责任、③企业对顾客的责任、④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⑤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⑥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二、决策与计划

1、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2、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3、决策过程:①识别机会,诊断问题、②明确目标、③拟定备选方案、④筛选方案、⑤方案的实施、⑥评估反馈。

4、决策的类型:①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②初试决策与追踪决策、③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④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5、定性决策方法:①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②有过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知道矩阵)

6、定量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

7、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

8、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

9、计划的类型:按时间长短(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按职能空间(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按综合性程度(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按明确性(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按程序化进程(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10、战略性计划中的远景和使命陈述:核心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远景展望(10-30年的宏伟的、大胆的、有难度的目标,生动逼真的描述)。

11、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持久和本质的原则,它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12、核心目标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标。

13、计划的组织实施: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

14、目标管理基本思想:①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③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供儿女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④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15、目标管理的过程: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作用、执行目标、评价结果、实行奖惩、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16、滚动计划法的评价:首先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其次,滚动计划方法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这就保证了即使环境变化出现某些不平衡时,各期计划也能及时地进行调节,从而基本保持一致。最后,滚动计划方法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它可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

17、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①能清晰地表明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并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②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③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④便于组织与控制。⑤易于操作,并具有供饭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任务。

三、组织

1、组织设置的原则:①专业化分工原则、②统一指挥原则、③控制幅度原则、④权责对等原则、⑤柔性经济原则。

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矩阵型结构、动态网络型结构。

3、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工作能力、工作内容和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具体分析)

4、影响组织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组织规模大小、政策的统一性、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组织的可控性、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具体分析)

5、组织文化的功能: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

四、领导、激励与沟通

1、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风格类型:按权利运用方式划分(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按创新方式划分(魅力型领导者、变革型领导者)、按思维方式划分(事务型领导者、战略型领导者)。

3、区分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六大特质:进取心、领导愿望、诚实正直、自信、智慧、工作相关知识。

4、领导情景论:菲德勒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P246-249)

5、激励是由动机推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

6、激励的需要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跟工作条件或环境有关)和激励因素(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跟工作本身有关)。

9、双因素理论对企业的启示: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10、激励的过程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激励的强化理论。

11、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

12、沟通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来使个人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

13、沟通的作用:加强工作协调和合作、激励员工改善绩效、表达情感。

14、按借助的中介或手段,沟通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体态语言沟通、语调沟通、电子媒介沟通。

15、按照组织系统,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6、按方向,沟通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17、按是否进行反馈,沟通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18、有效沟通的障碍:①个人因素(有选择地接受、沟通技巧的差异)、②人际因素、③结构因素(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④技术因素(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

五、控制

1、控制类型: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

2、控制过程: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六、创新

1、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环境创新。

考试体型及分值

1、填空、判断、单选、简答、计算、案例分析。

旅游学重点

一、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1、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食、住、行、游、购、娱。

2、托马斯·库克的贡献:1841年的团体旅游活动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首例团体火车旅游,并被看作是近代旅游业开端的标志。P20-243、二战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旅游供给方面的因素:政府政策与措施、景点的开发与旅游设施的建设、便利而廉价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与推广。

4、迁徙、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区别(目的和内容)

二、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大众旅游:它首先是指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另一方面指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众型模式。

3、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综合性、地理及中性和季节性。

三、旅游活动的主体

1、游客与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称为旅游者;在目的地不作过夜停留,而是当日往返的称为游客。

2、旅游动机: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一个人要成为现实旅游者应具备的条件:主观条件有旅游的动机,客观条件有①足够的支付能力(收入水平决定着个人或其家能否实现外出旅游、收入水平还决定着个人或其家庭外出旅游时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还会影响到人们外出旅游期间的消费结构、收入水平意味着支付能力)、②足够的闲暇时间(每日闲假、每周闲假、公共假日、带薪假期)、③其他影响因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一个人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或家庭拖累状况、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条件、旅游设施、可进入性和可达性)。

四、旅游活动的客体

1、旅游资源的两个定义: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称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②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食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分类(8大类、31亚类、155个基本类型):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

3、如何进行旅游资源的审美:观赏角度、观赏时机、自然和文化属性、发挥想象

五、旅游业

1、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和五大部门:旅行社行业、住宿业和交通运输业并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游业的五大部门出了包括上述三大支柱以外,还包括以旅游景点为代表的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以及各级旅游管理组织。

2、《旅行社条例》的几个变化:①注册资金统一为30万元、②实行质量保证金的动态管理机制、③降低外商旅行社投资门槛、④严惩“零”团费现象、⑤细化旅游合同。

3、饭店集团化经营:饭店连锁集团、饭店合作集团。饭店公司有自营、委托管理、特许经营。

4、旅游景区景点经营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①雷同开发,护士自身特色建设、②护士环境承载能力管理、③门票定价缺乏全局思想、④服务质量尚待提高。

5、可进入性:①航空、铁路、公路、水运是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主要运输设施、②特种交通运输设施,在旅游景区内的广泛使用。

6、自驾游对旅游业的影响

7、邮轮旅游

8、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六、旅游的影响

1、旅游出口:旅游创汇具有传统商品出口索不具备的很多有事——①旅游产品的换汇成本地域外贸商品的换汇成本,因而换汇率较高。②在旅游出口中,买方往往采用预付或现付的方式结算,因此卖方也就是接待国能立即得到外汇。③免收进口关税壁垒的影响。

2、旅游乘数、漏损、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诱导效应 P2883、可持续发展:P3034、旅游承载力:P3085、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积极影响——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有助于促进目的地生活环境的改善。消极影响——不良的“示范效应”、干扰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

考试题型及分值:名词解释 三个 15分;判断题五个 25分;简答题四个 40分;论述题一个 20分。

第三篇: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次作业(导论—第2章)一.名词解释 1.授益性应急措施

是行政机关为遭受突发公共事件损害的公民和组织,提供救助和保护的应急措施。2.一致性危机p13 一致性危机是可以使整个社会在外部压力之下,更加团结的社会扰动性事件。3.应急行政权p30 应急行政权是指在应对各类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依法享有、行使的各类职权和职责。二.简析突发事件管理的比例原则及其具体要求。

公共应急管理中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应当全面权衡有关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采取对公民权益造成限制或者损害最小的行政行为,并且使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付出的成本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

比例原则包括:适合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称性原则

具体要求:

(1)应急管理措施的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应当与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发展阶段相适应,以有效控制危机为必要;

(2)如果有多种手段可以同等地实现某一应急管理目的,应当选择其中对公民权益影响最小的一种;

(3)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所付出的代价不得与突发事件本身所可能造成的损害丧失均衡。

三.如何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性特征?p22 1.全社会共同参与,成功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够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构成一个公共危机管理的网络,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形成自救互救与公就并存的局面。

2.全风险,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一风险,而是多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公务机关要建立以政府为核心和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网络,将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的力量协调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

3.全阶段,无论应对哪种风险,政府都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重建等阶段,完成公共危机的应对与管理。

第二次作业(第3章—第5章)一.名词解释

1.“应急社会动员”p55 应急社会动员是指为了有效预防和成功应对危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等方式,调动企业、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形成预防与应对危机的合力。2.应急规划p97 应急规划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主要指对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修改活动。二.如何增强灾区对未来灾害的控制力和承受力,降低灾区的脆弱性。p93 1.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减少引发危机的致灾因子。2.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推行与自然合作、而非征服自然的理念。在灾害易发区,避免开展重建工程,从源头上杜绝危机的发生。

3.对于不能规避、不得不建在灾害易发区的建筑或基础设施,要实行更加严格的设计与建筑安全标准,严把建筑施工的质量关,增强其抗毁损的能力,并采取严密的防护性措施。4.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在危机发生后有效应对,尽可能减轻灾害的影响。5.建立良好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灾后重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裕。三.企业、非政府组织与志愿者、社区与公民个人应对危机各有什么优势?p60-企业:企业有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装备。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可以使公共危机管理更加灵活。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

(1)贴近社会公众,可以反映社会公众在紧急状态下的利益诉求,防止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

(2)汇集着大量掌握应急救援相关技术的人才。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基础是成员,具有某一方面的思想共识,志趣偏好或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往往可以在危机处置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反应灵活而迅速。非政府组织具有分散独立决策,且可灵活调动组合各种力量的优势,组织成员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对危机进行有效全面的监控,可及时发现问题的征兆并加以解决 社区与公民个人:

(1)社区是因地缘关系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危机来临时,社区中的公众是最直接的承灾主体。由于危机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区公众一旦被动员起来,便具有很高的防灾抗灾意识与热情。

(2)社区中蕴藏着大量可调配的的人力、物力、财力。

(3)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社区为我们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熟人社区”的基础土崩瓦解。因此我们需要推动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以此来增强社区责任意识,培育自主的公民精神,塑造现代意义上的新型,相互守望制度,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的滋生

(5)社区参与可以帮助我们从源头上防止危机,比如社区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化功能,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习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四.“预案综合症”有什么表现?如何解决?p105-107 表现:一方面,应急响应需要精明的组织和计划;另一方面,应急响应又是自发的,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临机决断能力。解决:建立高可靠性组织

1.关注故障。认为每一次微小的差错都是系统问题的征兆,鼓励人们呢报告失误,从最近的危机中学习永不自满。

2.拒绝解释的简单化。鼓励个人看得更远,对人们所公认的智慧提出质疑。

3.运行的敏感性。鼓励持续性的调整以防止错误的累计扩大,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隐忧。4.重视弹性。不仅形成检测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在故障发生的时候继续工作。

5.尊重专家。决策权授予处于一线并且在相关领域具备最权威专业的知识者。

第三次作业(第6章—第7章)一.名词解释 预测预警系统p116 预测预警的是在危机发生前对致灾因子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评估的系统。

二.如何理解预测预警的人本理念?p129-131 1.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横跨全过程、整合式的预警系统。2.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还要体现受众导向的特点,需要开展对预警技术的绩效评估,并对公众安全意识和预警服务满意度实施测评。

3.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需要有相应的预警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三.如何理解危机响应的目标?p134 1.应急响应者的保护。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注意保护应急救援队员的安全,还包括对应急救援队员及时地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公共危机管理者应注意救援队员的轮换和劳逸结合,尽快建立应急救援队员的资格考评与分类体系。

2.次生灾害的防范。危机的危害具有很强的连带性和扩散性,在处置过程中,必须以动态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眼光来观察危机。我们不仅要具备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也必须注重在寻求安全过程中的风险。3.减轻原生灾害的损失。

四.危机发生后救人响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p137 1.搜索与救援。寻找被困者,将其转移到远离危险的地带。2.医疗急救。对伤者进行检伤分类,分轻重缓急予以救治。

3.进行疏散。要求人们预先指定集合地点,沿着安全的疏散路线进行,到达安全的避难场所。4.开展灾害评估。包括灾情评估和需求评估。公共危机管理者要进行损失评估,以便协调装备和物资,还需要对恢复阶段进行前瞻,根据损失评估确定恢复阶段的资金、政策需求。5.处置危险源影响。6.提供水、食品及避难场所。

7.进行卫生管理。对人与动物尸体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8.维持治安。维持社会秩序,避免趁火打劫等刑事犯罪的发生。9.提供社会心理咨询服务。10.恢复关键性基础设施。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服务应尽快恢复。11.对捐赠进行管理。

12.协调。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与专业人员、志愿者进行良好的合作,形成应急响应的合力。第四次作业(第8章—第9章)一.名词解释 1.总体灾害恢复p163 总体灾害恢复是指人们在灾害恢复与重建活动中,要改善生活质量,维护公共安全,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2.应急沟通p190 应急沟通,就是指应急管理者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以交流信息、互动反馈的双向过程。二.结合我国的国情,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方面?p171-172 1.做好灾民的安置。灾区恢复重建已原地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还必须对由此可能引发的群体认同性冲突系米高度的重视,做好协调工作,灾区政府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动员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应鼓励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开展生产自救,鼓励合作自救,启动和完善社会化的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未来可能发生的巨灾风险,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补偿与安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2.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不仅要防止社会公众因灾致病因灾致贫,还要防范心理问题带来的公众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是因此而引发的反社会行为。

3.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灾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4.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的发展。灾区要因势利导,不仅要努力消除灾区的负面影响,更要除旧布新吐故纳新,在新起点上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如何实现危机合作与协调?p207-209 1.在应急合作与协调中沟通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沟通是合作与协调基础,为了增进应急沟通,应建立一个应急管理的网络体系,建立全社会动员机制,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目的的合力。

2.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部门分割,各自为战是大忌,它不利于我们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处置。

3.条块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属地政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主动联系属地内的中央直属部门,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

4.地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相邻省市应建立地域联动机制,在处置突发事件方面相互支持。5.军民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武装力量与人民之间要相互配合合作。

第五次作业(第10章—第11章)一.名词解释 1.舆情监控p222 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汇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2.宗教恐怖主义p247 以宗教为驱动力的恐怖主义 3.双应一体化p248 双应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是指一国政府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既考虑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也考虑非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实现应急与应战的一体化。4.国防动员 p257 国防动员是指国家在由平时进入战争状态的过程中,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确保国家赢得战争的一系列行动。二.媒体与政府、公众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p215 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两组重要的互动关系。

1.媒体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从事媒体具有一定的议程设置功能,可能对政府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媒体既满足公众需求要引导公众,但是媒体不是一般的商业实体,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就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要引导公众。

第六次作业(第12章)一.名词解释 1.灾害外交 p272 灾害外交指国家行为体或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对其他国家提供灾害援助而增进国家间的关系,是外交行为在危机应对里的一种特殊延伸。2.海外承包工程危机p280 指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识别并化解各种风险因素而造成的企业人员伤亡、工程无法完工、发包方以各种理由拒付、延付工程款、企业效益亏损等不利局面。

二.危机管理国际合作可以采取哪些形式?p271-272 1.从层次和范围上看,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可分为三种形式,全球合作、区域合作、双边合作。

2.从合作伙伴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非政府组织合作、救援企业合作、政府间合作。

(1)非政府组织合作。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一方面它具有国际组织的特征,可以与地方政府结成危机管理伙伴,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草根组织的特点,组织结构分散化反应灵活,处置效率高。

(2)救援企业合作。它是政府救援的有益与必要补充。

(3)政府间合作,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离不开民族国家,其形式可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国家参与地区或国际合作等。军事合作是政府合作的特殊表现形式。三.我国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危机存在哪些风险以及如何应对。p280-281 风险:

1.政治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基本稳定的政治和政策环境,即所在国政治稳定,政策具有连续性。

2.社会风险。工程所在地的社会安全形势,对业务开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会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不能顺利进行。

3.自然风险。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大。极端气候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导致工期延误,其它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海外承包工程工期延误。

4.合同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在所在国经济社会环境中经营。所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与否,直接对企业运营收益产生影响。

5.组织管理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较国内企业可能更为复杂。不仅要遵守我国法律,还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组织管理工作也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习俗等。6.恐怖主义。在海外,恐怖主义更加猖獗,这也影响了海外承包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应对:

1.我国在海外的公民企业应积极寻求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援助。

2.在发生可能危及企业人员安全的危机事件时,应首先保障企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必要时可撤回部分甚至全部工作人员。

3.除积极主动寻求援助外,还应积极主动向相关国际机构寻求帮助。4.与总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报告事态发展情况。5.不参与和本企业无关的纷争。6.积极与客观公正的新闻媒体进行沟通。7.依据我国和所在国法律维护权益。

第四篇:公共管理概论

公共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09级文产一班

题型:单项选择、判断题、案例分析、看图分析

第一章:

1.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

(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3)制衡性与自主性

(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2.公共物品及特征:

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特征: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

3.公共管理:设立一类专门的、具有足够管理资源和合法性的公共组织,依照某些特定的规则来组织和执行公共物品供给,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公共管理的涵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与其它公共部门;

(2)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其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具体内容随社会变迁而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有直接的社会责任;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4.P途径的公共管理

P途径下的公共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但P途径看中政治和管理的层面。

(1)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的特征

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规范性的理论研究.第二章

1.政治和行政二分由威尔逊提出来的2.传统公共行政时期

(1)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前后有所变化

(2)产生了官僚制理论,先后流行科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思想。

3.新公共行政时期

(1)价值问题在公共行政中受到更多重视

(2)官僚制理论受到更多的批评;

(3)公共政策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

4.公共管理时期

(1)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

(3)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

5.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第三章

1.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

2.公共组织的结构及优缺点

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矩阵式、事业部制

(1)直线制的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缺点::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经营管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限,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2)职能制的优点:各职能部门在其专项业务分工范围内都有权向下级下达命令和指示,直接指挥下属单位,大大提高企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水平。缺点:但容易出现:多头领导,使下属无所适从; 协调困难

(3)直线职能制的优点:以直线为基础,既设置了直线行政领导,又在各级领导之下设置了相应的职能部分,分别从事职责范围内的专业管理。缺点:职能科室作为总经理的助手,仅起参谋作用不能对直线部门下达指令

(4)矩阵式的优点:(1)加强了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

(2)具有较大的机动性。(3)促进各种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缺点:(1)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2)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5)事业部制的优点:a 权力下放,有利于管理高层人员从日常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考虑重大战略问题。

b各事业部主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增强其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

c 各事业部集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

d 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

缺点:a 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b 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3.管理幅度

指一个层级的行政机构或一位行政首长直接控制的下级机构或人员的数目。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组织结构中呈反比关系。两者间是一种制约关系。

5.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非官方性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具有社会服务、社会沟通、社会评价、社会裁判

非营利组织通常也被称为非政府部门、第三域、慈善部门、独立部门、志愿部门、免税部门等。

6.非营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区别

非政府组织是在政治领域中定义的,它主要包括各种利益群体的组织,例如工会、妇女组织、行业协会、职业团体等。

非营利性组织是在经济和社会服务领域定义的。它主要包括教育、卫生、科学、社会福利及其它福利组织。

7.领导者所具备的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领导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8.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1)从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公共组织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

(2)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移

(3)从职能的分化程度看,公共组织的职能由混淆不清向高度分化转变

(4)从职能的行使方式看,公共组织由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

第四章

1.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区别

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的现实状态与社会公众期望之间的差距而引起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或冲突。

具有广泛性、持续性、社会性的特征

公共问题它是指那些具有广泛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具有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社会共享性、公共性等特点。

2.公共政策问题判断与确立的原则

A.公共政策问题应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问题。

B.公共政策问题应是影响程度大的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应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强烈要求解决的问题。

D.公共政策问题应是政府及其公共组织职权范围内的问题。

3.自上而下的的执行模式

自上而下模式强调了从中央政策决定开始,容易忽视其他行动者的重要性; 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忽视了对周围环境的分析,尤其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此模式忽视了低层官员与政策标的团体采取的各种策略;

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强调应该给予基层官员或地方执行机构自主裁量权,使之能够适应复杂的政策情境;也就是使基层官员或地方执行机关能够采取适当的权益措施,重新建构一个更能适应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

4.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第五章

1.绩效评估指标

经济指标、效率指标、效能指标、公平指标

2.外部效应

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分类:正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

3.正负外部效应的指标

正外部效应指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之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外部效应是指未能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成本费用。

第六章

1.公务员管理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与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原则4.分类管理原则5.法治原则

2.我国公务员的组建特点

(1.)反对“政治中立”

(2)从实际出发确定公务员的范围

(3)坚持党管干部,不实行“两官分途”

3.公务员的录用

公务员录用制度是指根据国家管理的需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符合法定资格条件的公民中,择优录用担任某种职务的一种制度。

(一)适用范围: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二)录用标准:德才兼备。

(一)录用方法

1.公开考试2.严格的考察办法3.择优录取 录用程序:

1、编制录用计划

2、发布报考公告

3、对报考者进行资格审查

4、对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公开考试

5、确定考察人选并公示录用人员名单

4.考核

考核程序:平时考核、考核

考核标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考核的方法:(1)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2)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3)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5.培训的原则公务员培训属于继续教育。

(1)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方向)

(2)学用一致(培训目标方法)

(3)按需施教(培训内容

(4)讲求实效(培训效果)

(5)注重能力建设

(培训的价值取向)

6.奖励原则

1、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2、个人奖励与集体奖励并重原则

3、定期奖励和及时奖励相结合原则

7.公务员回避制度

公务员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保持清正廉洁,防止因亲属关系影响公正执行公务,而对公务员在担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作出的限制性规定的法律制度。

任职回避是指对有特定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密切的职务方面作出的限制。

任职回避的对象:夫妻关系、直系血亲、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

地域回避,又称地区回避或籍贯回避,是指为了避免亲属关系、宗族关系等影响公务员公正履行职务而对公务员在亲属比较集中的地域担任某些职务作出的限制。

回避对象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实行地域回避。

公务回避:指遇到涉及公务员利害关系等法定情形时,为避免影响公务员公正履行职责而对其执行公务作出的限制

公务回避的对象:1)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2)涉及与本人有比较密切的四种亲属关系(即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和近姻亲关系)的人员有利害关系;

(3)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8.公务员处分的种类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处分期间:

警告:6个月

记过:12个月

记大过:18个月

降级、撤职:24个月

第五篇:美术概论复习重点

本质论

一.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

1.情感说:与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运动有关,如(法)维隆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

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 2.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英)科林伍德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法)柏格森,直觉主义(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把主观的表现看做“真正艺术”的特征。

20世纪西方一些现代主义艺术家主张就是主观感觉·情感·心灵的表现。

3.无意识说:认为美术是本能欲望的表现

(奥)弗洛伊德(瑞士)荣格“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4.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德)康德提出,席勒系统化,斯宾塞发展 5.自娱说: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 二,从主客体解释美术

1.理念说: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现实是美术的直接根源,“理念”是美术的最终根源

(德)黑格尔:“理念”是概念和实在的统一,也就是“客观观念”或“绝对精神”。

2.摹仿说: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摹仿

唯物: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唯心:意识决定存在或创造存在

赫拉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

达芬奇:自然是艺术的源泉

3.巫术说:认为美术是巫术模仿

(英)爱德华·泰勒和詹姆士·弗雷泽(法)萨蒙·雷纳克

三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黄金分割

荷加斯《美的分析》变美的基本规则“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波状线和蛇形线是最美的。

1有意味形式说: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英)克莱夫贝尔

、罗杰佛莱 贝尔《艺术》:艺术为“有意味(激起审美感情)的形式” 弗莱也是

影响:

开创了视觉艺术领域中形式主义的先河,并对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媒介说(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提出“艺术是媒介”

3.情感符号说:艺术是一种符号形式

(德)恩斯特·卡西尔《哲学新解》《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美)苏珊·朗格:情感意象=艺术符号=艺术形式=情感形式 影响:这是西方论美学对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本质的解释。符号论美学的艺术本体论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研究体系,提出来富有启发性的见解。4异质同构说(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美术与政治关系

一个方面;政治对于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互相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政治与美术虽然是互相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中;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而美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美术严加约束,把美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其次: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宗教和美术的关系式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艺术典型p118-120 美术的审美特征p143

第二章:创作论

美术家的主体意识p166-169 所谓的主体意识,即是美术家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等的觉悟、对自己作为创作的主体的角色在整个艺术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美术家对自己在创作中的主宰位置的确认。

明确和肯定美术家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是树立主体意识的前提。主体意识的确立固然关系到美术家艺术意志的最终体现,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个人的意志可以因此无限的膨胀。美术家树立明确的主体意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真诚的艺术意志得到充分的表达。

构思活动(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美术家对于他生活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个环节: 第一,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 第二,内心视象的酝酿和孕育; 第三,审美意象的形成。

美术创作的心理活动(直觉、情操、灵感等)

1.直觉

指以实践为基础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有机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因素,它在美术创作中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2.记忆

记忆是在脑中保持映像的心理形式,他表现为人对曾经感知过、体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现。记忆有许多种类,其中与美术创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

3联想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发生的,它具体表现在感觉、知觉、表象、情绪、情感等心理映像的互相联系中。

4.理解

理解即是了解、领会,是通过揭晓事物间联系而把握新事物的心理过程。5.情感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

6.情操

情操是以某一类食物为中心的一种有组织的复杂的感情倾向,是情感与操守的结合统一,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一种坚定的认识。7.灵感p203 灵感是在思维过程中,在特殊精神状态下突然产生的一种顿悟式的飞跃的联想。

形象思维活动及其基本过程p205-209 形象思维是美术创作的唯一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应该是形象的思维,即运用形象来进行的合乎逻辑的思维。因此,其特征有:1形象性。2逻辑性。3情感性。4想象性。也就是它的根本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所谓形象思维就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因此,形象思维在实质上就是充满情感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的想象。

基本过程公式:表象(视觉印象)——形象的概念(内心视象)——审美意象

美术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等)

1.现实主义(19世纪中叶)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它作为艺术思想来看,它的基本原则即是强调美术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亦即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的表现,是对社会生活做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认识所得到的审美意象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

美术作品的相关属性(风格等)

意境

所谓的“意境”,首先就是情与景的融合,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以及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在美术作品中,意境是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的。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大约形成于唐代,通过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精辟论述,遂成为中国美学史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美学和艺术学范畴。

三接受论

“隐含的读者”p255第一类社会学意义的“隐含的观众”,第二类是美学意义上的 1美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p261 2”美术世界”的构造 丹托《艺术世界》 弥散性p286 理解的循环p293 四,美术的审美教育的特点1,寓教于乐2,潜移默化 美术是审美功能(三个)p299

四发生论

一. 游戏论 二。巫术论 三。劳动论 1美术发生的上限—人工性p335 2美术的三种形态写实,形式,装饰写实

3美术的三个层次(人工性,形态性,审美性)

4原始美术的性质:具有既是美术又不是美术的双重性p363-365 五发展论

一.美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阶段 区别:p370 二.美术发展的自律性p383 儒家的美术价值 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特色p407 1感知方式2美学价值3对艺术的根本态度 似与真(五代)荆浩《笔法记》“似”指一种缺乏内在生命力的“形”。是指孤立地描绘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

。。。。。。。。。。。。。

下载公共管理概论重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管理概论重点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社区概论复习重点

    0社区概念和理论 1社区定义:社区就是具有一定人口和区域,通过一定社会联系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的特殊的具体化的社会。简而言之,即具体而微的社会或区域性的社会。 2社区......

    《毛概论》复习重点

    第八章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第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一、国家对企业统一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成分工合......

    法学概论重点复习

    法学概论重点复习一.法的要素(即构成法的基本元素) 1.法律概念 2.法律规则(法律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3.法律原则 4.法的技术性事项(包括法的本体、法的生效、失效) 二.法的......

    法学概论复习重点

    1、在法的分类中,实体法和程序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 B ) B.法的创制主体不同2、在法的分类中,国内法和国际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 B )B.法的创制主体不同 3、法的最初形式是( D ) D.......

    管理学概论复习重点

    1、管理的概念: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特征: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复习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

    公共管理 重点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

    公共行政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是指一定社会组织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部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活动,以及对外部关系进行的处理和协调活动。 行政是政府中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