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习题精选

时间:2019-05-14 04:5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习题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除法的初步认识》习题精选》。

第一篇:《除法的初步认识》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1.填空

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个. 列出算式:()÷()=()2.填空

24÷4=()读作()除以(),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也就是()里面有()个().3.填空

算式:□÷□=□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是(). 4.填空

(1)10除以5等于2.□○□=□

(2)被除数是12,除数是6,商是2.□÷□=□ 5.应用题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10,5,2 2.6,24除以4,把24平均分成4份,6,24里面有6个4 3.8,2,48,2,4 4.(1)10÷5=2(2)12,6,2 5.4+4+4=12 4×3=12,12÷3=4 12÷4=3

第二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种分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聋校教材第四册40、41页例1到例3及做一做的内容。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首先通过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老师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算式以及除法算式的读和写,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除法运算,因此在教学之初一定要用有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练习,让学生亲身体会“平均分”含义,从而理解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再通过大量的读写练习,让学生能熟练读写除法算式,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目标: A类: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B类: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C类:

1、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3、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在时间操作中充分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分”含义的准确理解。教具、学具:

PPT、磁钉、实物卡片

教学方法:

实践探究法、讲解法、练习法、协助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经常要分一些东西,你们会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东西,并且在分的过程中学到新的数学知识,好吗?(1)、老师手里有8颗糖,我现在把它分给大家。(随意分,每个人的糖果数不一)

(2)、大家开心吗?大家手里的糖果数一样吗?(3)、怎样分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呢?(引出“每个人分得的要同样多”)(4)、教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通过亲身分法的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新授

1、创设情境 :有一天,小熊、小猫、小狗到大象伯伯家作客,大象伯伯为他们准备了6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小熊、小猫、小狗都馋得流口水。大象伯伯说:“别着急,我今天请启聪二年级的小朋友来给你们分桃子,他们很公平,一定会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的。”

〖孩子都有爱听故事的天性,新知识教学之初,教师用一个故事情节导入到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学习下去的欲望〗

(1)、我们要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2)、该怎样分?(出示课件)(3)、学生用卡片动手分一分(4)、观看课件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大家分得时候,老师也再帮大象伯伯分了以下,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5)、请学生们用老师的分法再分一遍。

(6)、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注意让学生多读、多说,在说的过程中既掌握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说的能力。〗

(板书):6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1)、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读一读。

(2)、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3)、用“12÷4=3”巩固上面所学。

三、巩固练习

1、实践练习: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苹果?(2)、有6个磁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几个?(3)、出示例3课件,分纽扣。

〖让学生动手用实物卡片分一分,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动口,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说的能力〗

2、完成课本做“做一做”

四、归纳小结:

1、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

2、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特别是A类学生,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说,充分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五、作业

A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2、说一说下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多少。12÷6=2 25÷5=5 30÷6=

524÷4=6

3、用

摆一摆,再写得数

15÷5=()

18÷6=()B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2、说一说下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多少。12÷6=2

24÷4=6

3、用

摆一摆,再写得数

15÷5=()

18÷6=()C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为A、B、C三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对知识达到巩固,A类学生补充一部分习题,达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

第三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四课时)

——除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页,例4,练习四中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在沟通图画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难点:理解掌握除法运算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竹笋图片、盘子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图意,明确问题。1.出示12个竹笋。

看见什么了?谁看见了,再说说。2.出示4个盘子。

这幅图什么意思?互相说一说。

指名汇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3.出示:每盘放几个?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二)开展活动,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含义。1.到底每盘应该放几个?谁愿意上来分一分。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2.刚才我们干什么了?就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见了?(可以指图,也可以指题目)3.这幅图还有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板书:12÷4=3(个))(1)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读一读。(2)12表示什么意思?4呢?(3)这是除号,“÷”表示什么意思?(4)12÷4什么意思?

(5)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多少?3在哪儿呢?

(6)12÷4=3表示什么意思?(图、文字、动作等具体说说)

(三)在图、文字语言、动作语言和数学符号的转化过程中,体验符号化思想。1.根据题目要求列算式。

看图列除法算式。小结:

①观察得到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题目不一样可是算式却都一样呢? ②你能再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也用这个算式来表示吗?

③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除号前面的数都表示什么?除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吗? 监控:

这幅图什么意思?从哪儿知道的? 这个意思还可以怎样表示?

在这儿,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20÷5=4,你能用动作或者图画来表示这件事吗? 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你有什么体会?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出示P18页做一做。(1)告诉我们什么了?(2)动手分一分,填写算式。(3)汇报:说说每道除法算式的含义。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块。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五课时)——除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页,例5,练习四中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沟通图画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难点:理解掌握除法运算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竹笋图片、盘子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出示例题

51.这幅图什么意思? 监控:

(1)一共有多少个竹笋?从哪儿看出来的?

(2)怎么分?从哪儿看出来的?“每4个竹笋放一盘”这句话什么意思?(3)出示问题“能放几盘?”完整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二)活动中,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1.学习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1)能放几盘呢?谁来分一分?(2)汇报,展示分的过程。(3)我们刚才在干什么?

(4)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大家分的过程吗?20÷4=5(盘)

(5)20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为什么这个意思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呢?(7)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监控:他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就这个意思还可以怎样表示?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20÷4=5,谁来读读这个算式?

(2)谁知道这三个数在除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除号前面的20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结果叫做商。(教师板书)

(3)在这个算式中,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和商呢?

(4)12÷4=3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又分别表示什么呢?(可以用话说也可以指图说明)(5)谁来说一说,这些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3.讨论,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例4和例5,小熊猫和熊猫妈妈分竹笋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呀?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基本练习】同学们学得很好,如果我们把 例5改成“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你们还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法指导:如果有困难,请你们摆一摆手中的卡片,帮助自己列一个算式,同时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并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几? 2.书 19页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讨论与总结

①观察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导学生用被除数除数等名词来说)②被除数都是12说明什么? ③除数越来越小,说明什么? ④商怎样变化,说明什么?

⑤由此你有什么发现?想说点什么? 3.

(1)有()个气球,每()个扎成一束,扎成了()束。(2)有()个气球,平均扎成()束,每束有()个。

= =

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说说算式的含义。

4.机动题:探究活动 ——分花

(1)老师在实物投影上放12朵花,(2)全班分成3大组,第一组选人分花,第二组选人根据分花的结果列出算式,第三组选人,口答算式表示的意义。

(3)更换出题、列式和说意义的学生,使参与的学生不重复。(4)每做对一题得10分,每做错一题扣10分,看哪组得分多。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一个数每几个为一份,分成几份 也用除法计算。)

第四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888817263544 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三>、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三>、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①、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②、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③、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④、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2、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①、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②、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③、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④、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⑤、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水西关小学 张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

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诀来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 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课一开始,就以小精灵明明过生日给大家分橘子,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活,为下面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在学生已比较熟练地把一个具体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后,我铺设了一情境障碍: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怎样分才公平?这一源于生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橘子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在交流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后记]

1.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样性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学生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第五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授课日期: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教学反思:

下载《除法的初步认识》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除法的初步认识》习题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种分法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下册教案 第4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近平均分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国宝是什么吗?(熊猫),熊猫最喜欢吃?(竹笋) 2.引出情境:小熊猫请同学们分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50例5,例6,“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会正确读写除......

    除法的初步认识_判断题

    判断题 判断下列各题对错、对地在()里打“√”、错地打“×”、 1、5个4是多少?列式是4×5=20、( ) 2、12里有几个3?列式是12÷4=3、( ) 3、求3个6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 4、把1个数......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doc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测试题

    第四单元“除法初步认识”测试题 一、填一填(36分) 1、12÷3=4读作(),其中12叫做( ),3叫做(),4叫做()。 2、15个小朋友做游戏。 (1)平均每组3人,可以分成( )组,列式为()(2)平均每组5人,可以分成()组,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