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1 现代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导学案及教学反思
《3.1 现代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导学案及教学反思
设计人:杜敏燕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基本特征,计算机并非无所不能,以及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应当说这已经相当普及,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要。但从义务教育阶段和学生发展等方面来看,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需求,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着手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着手根据任务需求恰当地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或策略,并以合适的技术形式来呈现主题,表达内容,在这些方面学生明显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
本节内容是为学生学习利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等工具软件,以及用计算机程序、人工智能工具来表达意图作铺垫的。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的学习主要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的看、听、说、摸等方式,让学生对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功能,计算机的基本特征,计算机并非无所不能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例子,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
通过专题研讨,深入探究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情感目标
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难点
如何根据问题类型和任务需求,建立模型,寻找合适的算法和工具,用计算机来处理。
【设计理念】 教学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渠道,引导学生搜集并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基本特征,把握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体验信息文化内涵。
教学资源
1、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3.1节
2、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 【教学情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回顾:
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杂志、书籍、因特网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特别是通过因特网来获取大量信息。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在因特网上浏览和获取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现在我们回顾一下。
1、如何访问、浏览保存网页?
2、如何将有用的网址收藏在收藏夹中?
3、如何使用搜索引擎快速找到有用网页?
★★★本节课,我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数据与信息有何不同?
3、计算机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为什么说计算机不是万能的?
5、用计算机处理信息需要经过那几个阶段?
1、计算机的基本特征:速度快、准确性高、存储容量大。速度快取决于多方面的原因,准确性高,现在的计算机连续数日、数周、数月都能稳定的运行。
容量大,不同计算机外存储器的存储容量庞大。
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上网查询)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智能计算机——第六代:生物计算机
小结:速度快、准确性高以及无限的存储能力是计算机的优势。
提出问题:计算机的优点很多,是不是无所不能呢?
我们看过的一些科幻电影,如《终结者》系列电影中,计算机无所不能的情节是真实的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1.3计算机并非无所不能,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计算机真的无所不能吗?计算机不能代替人完成的事情有哪些?
小结:电影中的情节只是一种幻想,人脑的工作方法是十分复杂的,计算机是不可能完全模仿的,即使将来科技发展到智能计算机,也只能比较好地模拟人脑的一部分工作,还不具备人所独有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那么,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数学中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1.4用计算机解决并问题的一般步骤,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计算机处理信息,一般要经历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用计 算机处理等三个阶段。
2、现在我们要制作一期以漫画为主题的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如何用计算机解决该问题,比如采用什么软件?
分析问题(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电子报刊,它是指运用各类文字、绘画、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参照电子出版物的有关标准,创作的电子报或电子刊物。)——>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根据电子报刊的内容,设计规划版面,并画出报刊的大致轮廓。)——>用计算机处理(巧妙运用Word软件中的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等工具,制作或浓墨重彩或清静淡雅风格的电子报刊。)。
3、学校要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各科成绩进行调查统计,如何用计算机解决该问题,比如采用什么软件?
小结:在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使用字处理软件和表处理软件,来设计制作一份主题班报。下面,我们完成达标测评题目。
【选择题】
1、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是()
A、处理文字 B、处理图片C、处理音乐D、科学计算
2、计算机的基本特征是()
A、速度快 B、价格高C、准确性高 D、存储容量大
3、计算机能处理的问题是()A、筛选 B、排序 C、编辑D、决策
4、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A、分析问题B、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C、编写程序、用计算机处理
5、数据是指()
A、计算机计算机能够生成和处理的数字B、计算机能够生成和处理的字母 C、计算机能够生成和处理的符号D、计算机能够生成和处理的图片
【拓展知识:】
硬件: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 普通分类:计算机=主机+外设
科学分类:计算机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五大部分 常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麦克风等 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等
运算器
CPU(中央处理器):计算机系统的核心(Mhz)控制器
内存储器(ROM):特点是只读,断电不会丢失,存放系统程序
(RAM):特点是可写,断电丢失,也叫随机存储器(内存条)
外存储器
作用是:存放暂时不处理的信息,但是能永久保存信息。刚好弥补内存的不足。如:硬盘、光盘、U盘
软件: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及其有关的资料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Dos 应用软件:Word、QQ 注意:决定计算机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CPU和内存。
小结:
1、计算机系统必须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才能正常使用。
2、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软件,任何软件都是在操作系统帮助下完成的。
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学生的配合很好,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在直观观察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活动中,不能调动全体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个活动中,缺乏全面性的参与。
2、在计算机应用环节学生活动中设计的不够细致。学生活动的效果不能得到体现,主要是因为我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任务设计的不够细,使得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很多的任务,所以抓不到活动的具体内容,不知道该做哪一项才好,在选择与考虑中浪费掉时间,如果再把任务按小组进行划分,最后在分组统计展示结果,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3、在讲授不同内容过渡的时候,有生硬的感觉,应设计得更自然些。
4、教学网络有问题,发送给同学们的课件打开不正常,导致没办法正常浏览,初步确定为计算机系统问题。
5、内容有些多了,我想如果把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留在下一节课来完成可能效果会更好些,这样本节课的内容就不会显得很拥挤,学生也会更放松的去学习。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之处,也看到了其他老师的优点,让我获得了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让我更加明了一点:只有真正的让学生有所收获,才是我们教学的最大成功,是我们做老师的最开心的事。在这样的活动中,我想更重要的参与,听课与讲课、评课的过程都是我们不断完善自身的一种重要的过程,是我们的教学走向更成熟、更完美的必经之路。
第二篇: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教学设计
《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教学设计
邢蕾香
教学目的与要求: 思想目标: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与认识(2)树立学生正确地运用计算机
(3)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爱护计算机的精神(4)通过介绍国产软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3)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教学重点:
1.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设备的作用。2.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教学难点: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教学准备:。
一台多媒体电脑、音箱及相关软件等 教学过程: 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的。
一、导入
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 答案:输入→存储→处理→输出
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远比上面介绍的复杂得多,要对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还需对计算机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有所了解,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下面请大家看课本P4-P8,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几个部件组成?
2、计算机的软件分成哪两类?
3、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三、完成“思考一”
1、什么是硬件?
答案:在计算机中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硬件。其实我们人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构成。我们该如何来区分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呢?是不是摸上去硬棒棒的就是硬件系统,掐上去是软绵绵的就是软件系统呢?
2、在微计算机中,什么部件是其核心? 答案:中央处理器(CPU)
是计算机的“心脏”,它安装在主机箱内。计算机中的一切工作都通过它来处理。中央处理器能进行复杂的运算,控制各个设备协调一致地工作。
计算机的性能跟中央处理器的型号有关。人们通常所说的486、奔腾Ⅱ、奔腾Ⅲ、奔腾IV,就是中央处理器的型号。
3、什么是存储器?
答案:在计算机中用来存放信息的部件。存储器主要用来保存计算机的运行指令及数据资料。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种。(1)内存储器:命令的执行、信息的处理、数据的运算,都必须先保存在内存储器中,再由控制部件取出来进行处理。
通常说的32MB、64MB、128MB等,都是指内存储器存储容量的大小,数值越大,表示可以存储的数据越多。(2)外存储器:硬盘存储器和软盘存储器。读一读:
按使用方式的不同,内存储器又可以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两种。
ROM存放的是计算机中固定不变的一些数据和指令,这部分内容所占空间较小。
RAM中的信息是可以随时存取的,当计算机电源关闭后,原先存放在其中的信息就会全部消失。
4、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计算机用来接受指令和数据等信息的。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等。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是计算机负责传送处理结果的设备。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四、完成“思考二”
计算机软件是用来指挥计算机工作的命令语言,它的作用很大,离开了软件的计算机就不能正常工作。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是一种管理计算机硬件和为应用软件提供运行环境的软件,如DOS、Windows、Linux等都是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用途而编制的软件。有了应用软件,才能在计算机上画图、写文章,制作多媒体报告、玩游戏等,如WPS、Word、PowerPoint等都是应用软件。
五、完成“思考三”
计算机有类似于大脑、眼睛、笔、纸的几个部分,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也类似于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
(1)相当于大脑的是主机,它能够记忆、完成各种计算和处理任务。(2)相当于眼睛和耳朵的是键盘、鼠标器等,计算机利用它们获取信息。(3)相当于笔、纸的是显示器、打印机等,计算机利用它们输出信息。
六、小结
这一课我们共学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
2、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3、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原理 在控制器的作用下:
信息输入→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输出信息 展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4、个别答疑
第三篇:导学案教学反思
导学案使用反思
导学案作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形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学案”导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教学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了学生情况、教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
回想一年来所听的一些的导学案的示范课,结合自己上课的体会,我对于导学案教学方式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导学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导学案的定义不难看出,导学案真正实现了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的目的。
二、导学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导学案的设计理念要从知识梳理型转变为问题探究型,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往讲课往往是将书上的知识点罗列在黑板上,对于重难点老师就在讲课过程中强调一下,学生对此记忆并不深刻,尤其是难点,教师只是总结出结论,致使学生并没有通过所谓的教学难点而掌握解决此难点方法的目的,而导学案通过自身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处理难点的方法。
三、导学案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导学案的设置往往从最简单的自主学习部分开始,这适宜基础较差的学生,之后再针对基础实际进行深入探究,这就锻炼了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如此一来,导学案就满足了教师分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同一节课上依据自身能力掌握到应有的知识,同时增强了教学的双向交流性。
总之,导学案教学确实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形式,也比较适合数学学科,但我认为应当注意不要盲从,而要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导学方式。作为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还要不断前行,特别是导学案教学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与探求。
第四篇:导学案教学反思
导学案教学反思
青光中学
陈丽丽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将不断更新。我区开展学习杜朗口中学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从这学期开始我也有计划地在所授班级进行这种导学案模式的教学,并于前几周做了一节导学案的研究课《难忘九一八》,下面我就在准备及实施导学案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一下探讨。
学案教学确实有它独特的优点并且是顺应课改精神的一种较好形式,但我们还是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其中的优点,从而创造出一套符合我们普通农村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教学模式。
我认为学案教学的预习环节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以往我们的教师也曾要求学生做课前预习,但是多是口头布置预习,并没有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更别提预习题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看,让学生提前对知识进行感知,有感知的知识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学生会带着目的性去听课。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课堂容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但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些实际情况是:普通农村校生源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学案是提前发下去了,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够做到自觉预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我想是不是应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感受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与本组成员齐心协力,并配以相应的奖励制度,这也要求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及团体意识让他们互帮互助。以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山东杜朗口中学的学案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少、甚至不讲,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这样的普通农村学校来说不适合,因为我们的学生能力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而且这也需要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我认为这样做其实也不太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识知规律,因为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都应是扎实的、务实高效的。如果离开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那么知识的升华、知识的生成似乎就无法达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想还是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教师均为主体,尤其是我们这种普通学校,更是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准备学案的过程中我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比如学案是不是就是一些问题的罗列,一个个问题的追问?经过实践我感觉,学案不应该只是问题的罗列,满堂问的做法使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僵化的认识模式。历史学案应该以问题为引领,构建递进性的问题链,让学生的思考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现本质,把握历史的精髓。这就对学案的设计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这也需要我们在探索中慢慢地总结吧。还有问题的设计难易程度应该如何把握,比如“是”、“否”、“对”、“错”之类的问题似乎简单了,不适合也没有必要出现在学案上,而问题设计太难,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所以我想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一些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启发
学生思考,从而突破重难点。并且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新颖。问题的设计形式要多样,结构新颖,简明扼要。防止机械重复、枯燥乏味。
我想学案也不应该是固定一呈不变的,因为在实施学案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设计的不太合理,或问题过多过少的现象,这都要求我们根据各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进行及时的修改与整理,所以印刷出来纸介版学案就显得很不方便,我想如果硬件设施允许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尝试给学生展示电子版的学案,这样既节省了纸资源,也方便我们及时的修改。这只是个人的一个想法,也没经过实验,所以相对于纸介质的学案哪个效果会更好一些也有待于我们去尝试。
凡事有利就有弊,学案式教学的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所以要求我们要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地挑战,不断改进不断提升,使导学案真正为课堂服务,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维度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成果至少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份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以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确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能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2.学习者特征分析: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多种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资源能促进教和学,发挥必需的作用。
5.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有明确的评价内容;有合理的习题练习,练习的内容、次数比较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形成性评价,提供了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根据不同的评价信息,明确提出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
7.总结和帮助: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课后小结;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重点关注潜能生的需求。
一份完整的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指应提供教学涉及的各类媒体素材清单,如投影、幻灯、挂图、模型、计算机软件等。
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原则
1.完整性和规范性:如前述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份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
2.可实施性: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创新性: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4.媒体资源的支持性:选用的媒体资源的评价应遵循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五个基本原则。
三、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
具体评价一份教学设计需要科学的量规,在此提供一份适合此类互动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评价量表,供参考。
第五篇:六步导学案教学反思
“ “六步导学案”教学反思
六步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纽带,教师的启发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学生的知识建构为主线,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启发性原则,教学民主思想和知识建构思想。正确合理地运用好导学案,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现将在六步导学案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很多学生不会预习,不知道预习方法。六步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清晰的课程结构思路,本节的数学知识点、重点、难点、所要达成的目标,都可以借助六步导学案来实现。所以我们使用导学案是在课前一天放学前,就把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前提前感知学习目标,以六步导学案为指引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按照导学案罗列的问题看书,找出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带动知识点,将知识点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带进课堂,这一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
2、实现了向数学课堂 45 分钟要效率的目标。一张导学案,包含了自主感悟(课前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以致用,小结提升,课后作业。它从导学案本身就能看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哪些,学生一目了然。在选择例题时,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的探究后设计的。在选择练习题时也是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分梯度练习,这样可以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全员达标,真正实现向 45 分钟要效率的目标。
3、以兴趣为依托,实现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各个学科都存在后进生,数学学科尤其多。他们听课不认真,作业抄袭,主要原因是对数学的学习不感兴趣,严重地产生逆反心理。正确地使用六步导学案,可以减低学生数学学科的逆反心理,并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主要是利用学以致用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实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档次的练习。竞赛成绩优秀的同学可以加入高难度的检测题。由于在课堂中引进了竞争意识,学生在好胜心驱使下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多次实践强化,效果非常好。
4、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利用六步导学案,基本上是在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探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下完成的。然后通过小结提升,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将普遍出错的知识点在全班进行讲解。个别出错的问题则化解在小组的合作探讨中。学生之间在讲解时比较融洽,没有拘束感,同时讲解的同学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由于六步导学案设计考虑到了学习的各个阶段,这样就强化学生在每一阶段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每一阶段都不能忽视,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正确使用六步导学案可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