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安法规教材
www.xiexiebang.com)——700门自考课程 永久免费、完整 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中国自考人(www.xiexiebang.com)——700门自考课程 永久免费、完整 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
全国2009年1月自学考试公安法规试题
课程代码:003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二战前的日本警察法是以无限警察权为理论基础的,该理论来源于()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警察机关要求特定机动车驾驶人员的车速不能超过若干公里,这属于警察机关的()A.决定权 C.命令权 B.执行权 D.监督权
3.下列以确认法律事实为内容的警察行为是()A.颁发公民身份证的行为 B.颁发驾驶执照的行为 C.颁发出国护照的行为 D.颁发特种行业营业执照的行为
4.下列属于强制性警察行为的是()A.拘留 B.罚款 C.监视居住 D.警告
5.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可以将警察许可分为()A.独立的许可和附文件的许可 B.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 C.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的许可 D.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
6.在下列行政处罚中,要求警察机关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权利的是()A.警告 B.拘留 C.没收 D.较大数额罚款
第 1 页 www.xiexiebang.com)——改写昨日遗憾 创造美好明天!用科学方法牢记知识点顺利通过考试!中国自考人(www.xiexiebang.com)——改写昨日遗憾 创造美好明天!用科学方法牢记知识点顺利通过考试!
第 5 页
第二篇:财经法规教材重点
摘些教材重点:高概率考点:
1、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2、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3、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4、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5、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
正在项目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其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不得销毁
6、持证人员在不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管辖范围调转工作单位,且继续从事会计工作的,应当填写调转登记表,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时向原注册登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办理调出手续;并自办理调出手续之日起90日内,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调转登记表和调入单位开具的从事会计工作证明,向调入单位所在地区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办理调入手续
8、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
9、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
单位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
10、会计法42—45条
11、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
12、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13、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14、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二)教材增加内容以及要求的提高
1、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权责发生制性原则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8个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比+一贯)、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性原则、谨慎性原则
2、发生销货退回的,除填制退货发票外,还必须有退货验收证明;退款时,必须取得对方的收款收据或者汇款银行的凭证,不得以退货发票代替收据
3、职工公出借款凭据,必须附在记账凭证之后。收回借款时,应当另开收据或者退还借据副本,不得退还原借款收据
4、国家机关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
5、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
6、设置会计机构需要考虑的因素
(1)单位的规模大小
(2)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繁简
(3)经营管理的要求
7、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纳税额的10%以上不满30%,并且偷税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
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3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
8、单位因撤销、解散、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在终止和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之前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终止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财产所有者代管或移交有关档案馆代管
9、会计机构负责人办理交接,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员监交(单位撤并、所属单位负责人拖延、所属单位负责人与办理会计交接的负责人之间有矛盾、主管单位认为交接中存在某种问题需要派人监交)
10、财政部门应当依法从轻给予行政处罚:(1)违法会计行为是初犯,且主动改正违法会计行为、消除危害后果的;(2)违法会计行为是受他人胁迫进行的;(3)配合财政部门查处违法会计行为有立功表现的;(4)其它依法应当从轻给予行政处罚的11、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也可以在票据丧失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2、支票上的出票人的签章,出票人为单位的,为与该单位在银行预留签章一致的财务专用章或者公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者盖章;
13、必须持税务登记证件办理的事项:
(1)开立银行账户;
(2)申请减税、免税、退税;
(3)申请办理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
(4)领购发票;
(5)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6)办理停业、歇业;
(7)其他有关税务事项
14、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税务机关可以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
15、纳税人停业期满不能及时恢复生产、经营的,应当在停业期满前向税务机关提出延长停业登记。纳税人停业期满未按期复业又不申请延长停业的,税务机关应当视为已恢复营业,实施正常的税收征收管理
16、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者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15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簿。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17、租店、租柜经营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不得使用出租单位的发票。所需发票,按照规定到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领购
18、开具发票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顺序、逐栏、全部联次一次性如实填写
19、发票的种类、联次、内容及使用范围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20、税务机关需要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和个人开具发票换票证。发票换票证与所调出查验的发票有同等的效力。被调出查验发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接受。
税务机关需要将空白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开具收据;经查无问题的,应当及时返还
21、单位和个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与纳税有关的发票或者凭证,税务机关在纳税审查时有疑义的,可以要求其提供境外公证机构或者注册会计师的确认证明,经税务机关审核认可后,方可作为记账核算的凭证
22、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方便、快捷、安全的原则,积极推广使用支票、银行卡、电子结算方式缴纳税款
23、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24、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
25、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26、县级以上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将纳税人的欠税情况,在办税场所或者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定期公告
27、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特殊困难是指
(1)因不可抗力,导致纳税人发生较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
(2)当期货币资金在扣除应付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后,不足以缴纳税款的。
28、妥善解决道德冲突
现实生活中会计人员面对的问题总是是非分明,但经常会面对利益冲突问题,如
(1)可能会来自专横的监事、经理、董事、合伙人的压力,或可能会产生压力的家庭或个人关系对会计师产生干扰
(2)会计人员可能被要求做出违背技术和专业准则的行为
(3)在对忠诚的权衡中,如在职业会计师的上级和所需遵循的专业行为为准则之间,可能产生问题
(4)当有利于雇主或客户的误导性信息被公布,并且公布的结果不一定使会计师受益,可能会出现冲突
29、如遇到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时,职业会计师首先应遵循所在组织的已有政策加以解决;如果这些政策不能解决道德冲突,则考虑:
(1)向直接上级阐明这一冲突
(2)私下向独立顾问或适宜的职业会计师团体寻求咨询和建议,以获取对可能的法律程序的理解
(3)在经过所有内部复议程序之后,如果冲突仍存在,没有选择,只能辞职,并向公司适当代表提交信息备忘录
30、当职业会计师在母国以外的国家执业,并且两国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具体问题上有差异
时,适用以下要求:
(1)如果执业地国家的职业道德要求不比IFAC准则严格,应运用IFAC准则;
(2)如果执业地国家的职业道德要求比IFAC准则严格,应运用执业地准则;
(3)如果母国的职业道德要求对国外执业是强制适用的,且比以上两款列示的准则严格,那么应运用母国的职业道德要求
3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会计人员,其继续教育时间可以顺延,在下一一并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时间:
(1)内在境外工作超过六个月的;(2)内病假超过六个月的;(3)生育;
(4)其他情况。
有上述情况的会计人员由个人提出申请,单位证明,经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审核后确认
32、票据丧失,失票人可以及时通知票据的付款人挂失止付,但是,未记载付款人或者无法确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的票据除外。
收到挂失止付通知的付款人,应当暂停支付。
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也可以在票据丧失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篇: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
信息时代下我国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的建设与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公安信息化的提高,公安情报工作的手段与方法的不断变化,导致工作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这时就需要合适的情报政策与法规来完善工作机制,解决公安情报工作中的问题,保障公安情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公安情报
情报政策
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
要了解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的发展方向,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公安情报。公安情报是指公安机关通过侦查手段、秘密力量、日常办案、日常管理、社会调查、公开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的有关违法犯罪活动、治安行政管理、公安机关自身管理及与公安工作相关的其他各类情报信息及其分析研判后的成果;公安情报可以广泛应用于实战、治安环境监视、预警、公安决策、公安管理等各项公安工作。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公安情报概念:第一,在外延上,公安情报就是公安信息,公安机关收集的各种客观性资料,都属于公安情报,公安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存贮、检索等公安信息管理活动,都属于公安情报工作内容;第二,在内涵上,公安情报是对公安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并应用于实战的主观性成果,即公安情报产品,其工作内容是信息、知识的激活,即情报研判工作。公安信息管理是整个公安情报活动的基础,公安情报研判是公安信息管理的高级阶段,是整个公安情报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理解了公安情报的含义,进一步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情报政策:具有法令性的以保证情报系统优化运行和履行其社会功能的基本准
则。情报政策的总目标是发挥国家情报系统的总体功能。其内容包括:①保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科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以促进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保证有足够的情报以满足政府和各类情报用户进行决策的需要。③促进情报用户有效地利用情报。④提供针对当前需要的和未来的潜在需要的情报服务。⑤促进国际间情报的交流和合作。
国家情报政策的范围:①确定满足社会对情报需求的重点。②提出满足情报需求的措施。③组织国家情报系统提高情报 服务能力。④促进 情报资源的有效利用。⑤提高国家情报基础结构的能力,保证发展情报事业所需要的情报人员、物资和经费。
公安情报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公安情报政策目标、公安情报技术政策、公安情报系统和公安网络政策、公安情报资源政策、公安情报人才政策、警务情报合作政策。公安情报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公安情报基本法、公安情报资源法规、公安情报技术法规、公安情报安全保密法规、公安情报人才法规、国际警务情报交流与合作法规。
公安机关情报政策:公安情报活动相关的有关国家及公安部门制定的政策。
国家情报政策与公安机关情报政策是公安情报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
公安情报政策:国家与公安机关根据攻难情报工作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公安情报需哦东的决定,决议,命令,规则,一件及通知等,它涉及公安情报的搜集,传递,管理与利用等各个环节,是调整公安
情报活动并借以指导,推动公安情报供桌的方针,准则与行动指南。
既然懂得政策,想深入理解还需理解什么是公安情报法规的概念。法规就是法律规范的简称。法规是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而公安情报法规是调整公安情报活动环境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警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而言。公安情报法规的调整对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公安情报搜集、存储、检索、传递与利用等环节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警务关系;二是在公安情报技术与公安情报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警务关系与警务问题。
所谓的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就是指国家与公安机关根据公安情报工作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公安情报活动的法规、决定、决议、命令、规则、规定、意见及通知等, 它涉及公安情报的搜集、传递、管理与利用等各个环节,它是调整所有公安情报活动并借以引导公安情报工作并借以指导、推动公安情报工作的方针、准则与行动指南。纵观我国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建设的历史,尽管在不同时期都取得了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在制定、执行及监督机制上不健全;内容存在重复、交叉与冲突;出现诸多空白领域,与情报主导警务潮流不相适应;无独立的公安情报法规,更无体系可言;无法与国际接轨,缺乏兼容性等。针对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公安情报及公安情报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公安情报政策法规体系已是当前公安情报工作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实现情报主导警务理念的前提
和基础。了解到这一方面,我们才能真正的懂得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真正意义。那么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包括哪几个方面便是我们重点了解的地方了。因此,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包括的国家情报政策法规、公安机关情报政策法规及国际警务情报政策法规等方面都需要我们重点了解。
狭义上将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理解为“小公安情报政策法规”。仅仅解释为与公安情报活动相涉的有关国家及公安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广义上则将公安情报政策法规解释为“大公安情报政策法规”。把所有与公安情报活动相关的宏观政策法规理解为公安情报政策法规。
从广义角度将“法规”等同于“法”。认为法规就是法律规范的简称。它包括了法律、规章、行政法规等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法。
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调整对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公安情报搜集、存储、检索、传递与利用等环节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警务关系;二是在公安情报技术与公安情报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警务关系与警务问题。
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建设历史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初建阶段(大约为1948-1965 年), 这一阶段仅仅局限于人力情报政策。
第二阶段是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探索阶段(大约为1978-1993 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刑事情报政策法规的建设, 公安部出台了关于刑事犯罪情报资料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刑事犯罪信息资料工作 的通知》等。
第三阶段是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兴起阶段(大约为1994-2002 年)。这一阶段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建设的视野逐渐开阔。随着社会信息化与公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公安部门也逐渐加大了公安情报应用系统和公安情报资源的建设。
其标志是公安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犯罪信息中心建设准备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等,2002 年, 公安部、教育部、国家安全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保密局联合发文关于《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最引人瞩目的是公安部在关于公安派出所执法执勤工作规范中专门规定了情报收集的范围、方法与手段及报送规定等。
第四阶段是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发展阶段(2003 年至今)公安部于2003 年提出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该战略的倡导促进了公安情报政策法的建设, 同时也使公安情报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公安情报已不再是单纯的预防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公安情报工作已渗透到公安决策与日常事务管2005 年, 公安部决定将公安情报建设列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抓紧做好的一项重点工作, 并明确提出了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 从警务战略高度来推动公安情报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将情报信息作为公安机关决策的基础, 突出情报信息在警务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理中。
在注重采集各种直接的敌对活动、恐怖活动、违法犯罪活动等情报的同时, 加强对与此相关的社会信息的采集, 规范情报工作流程, 从制度上保证情报的鲜活准确、联通共享、及时应用
2007 年公安部又专门强调了要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 在“金盾工程”一期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展、完善、提高, 启动金盾工程二期建设。拓展情报信息系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八大公安信息资源库的数据质量全面达到完整、准确、鲜活, 基本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公安信息化应用格局。
加强公安情报政策法规重点内容的建设
公安部门应根据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战略目标, 制定出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实施计划。重点加强公安情报收集与利用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技术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安全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预警与评估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交流与合作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内外部共享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人才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标准化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系统与网络政策法规建设等。
在我国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建设是进入新世纪后才受到重视, 公安情报政策法规被真正纳入研究视野只是近一两年的事。然而, 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在公安情报工作中的重要性已日渐显要。这个过程采用的是政策先行, 法规跟进的模式。
2009 年2 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新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对于实践中频繁出现的严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刑法规制。但一年多来,实践中因侵犯个人信息被追究刑责的人并不多见,而公民信息被泄露、相关权益被侵犯的事件依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司法解释没有及时出台,司法机关在适用中难以操作。由此,在加快相关立法的同时,敦促最高司法机关尽快制定司法解释,弥补刑法条文的漏洞和可操作性的不足,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两个罪名的犯罪对象并不相同:(1)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对象仅限于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保存、管理的公民个人信息: 首先,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或者是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具有合法获取个人信息权力的单位;其次,获取的个人信息必须是这些单位利用公权力所获。(2)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对象可以包括任何符合前述主客 观条件的个人信息。实际上,《刑法修正案(七)》对于该条款中作为本罪对象的“上述信息”可以有不同理解。从刑法第253 条之一第1 款可以看到,在“信息”之前有两个修饰语: 一是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二是“公民个人”。对于“上述信息”既可以理解为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也可以理解为任何符合条件的“公民个人信息”。这种理解的分歧在于立法的模糊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说得通。但是,立法目的在于保护个人权益。如果对于实践中大量的非利用公权力获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不加以规制,将难以保护有效公民权益。所以,我
们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即本罪的对象是一切符合条件的个人信息。而且,实践中司法机关也是这样把握的,如上海周娟等特大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中,被告人所获取的信息就没有受特定单位所获信息的限制。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必须“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情节严重”的判断常常影响司法机关对于行为人是否能够提起指控。如2009 年合肥市蜀山区检察院仅以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对骗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吴伟依法批准逮捕,原因就在于对吴伟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是否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难以把握。如何理解“情节严重”,有多种观点: 有人认为应从信息的数量、性质、违法所得的数额、财产损失情况、个人生活或人身安全。
受影响的程度、社会影响的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细化。有人认为应当考虑信息的数量、重要程度、影响力以及行为的次数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人认为应当参考与本罪具有等值性法益的犯罪,考虑将多次侵害个人信息、滥用个人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被害人造成人身伤害、重大财产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致使某一领域的社会秩序混乱以及其他给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重大利益损失的行为认定为情节严重。
上述观点所提出标准基本反映了两罪实践中的状况,但是对于各情节在量刑中的地位和意义,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我们认为,确定“情节严重”的标准应当从以下方面把握:(1)公民权益的受害程度。本罪的立法宗旨在于保护公民权益,所以“情节严重”的判断标
准应当首先以公民权益的受害程度作为判断标准。即使只出卖一条信息,只要其严重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就应当构成犯罪。(2)信息的用途。行为人出卖、非法提供、非法获取的信息的如果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将直接对他人权益造成损害。如在北京通讯员工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案中,行为人出售的公民信息就被他人用于犯罪活动,最终导致被害人被杀害于家门口。所以,信息的用途也应是一个判断“情节严重”的标准。在没有证据证明上述两个情节存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信息的数量、性质、意义、重要性、行为人获利数额、非法获取信息的手段等来进行判断。
对于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来说,具有以下情节的,可以判断为“情节严重”:(1)导致被害人人身伤害或死亡的;(2)严重干扰被害人的正常生活或严重影响被害人名誉(包括致使受害者精神失常或自杀)的;(3)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5 万元以上,或者给个人造成1 万元以上损失的;(4)明知出售、非法提供的信息可能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而出售或者提供的;(5)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30 条以上,或者出售或者非法提供10 人以上公民个人信息的;(6)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5 次以上的;(7)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单位获利5 万元以上,个人获利1 万元
以上的;(8)导致50 条以上公民个人信息流向境外的;(9)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对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来说,具有以下情节的,可以判断为“情节严重”:(1)导致被害人人身伤害或死亡的;(2)严重干扰被害人的正常生活或严重影响被害人名誉(包括致使受害者精神失常或自杀)的;(3)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5 万元以上,给个人造成1 万元以上损失的;(4)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5)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30 条以上,或者非法获取10 人以上公民个人信息的;(6)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5 次以上的;(7)单位利用所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获利5 万元以上,个人获利1 万元以上的;(8)导致50 条以上公民个人信息流向境外的;(9)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手段恶劣的;因此,在当前严峻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在不法分子日益猖狂的形势下,我国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加强对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建设发展,将对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兴衰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四篇:公安基础知识教材第五章
第五章 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第一节 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
一、公安工作基本方针的概念
方针,是政党或国家在 一定历史为实现一定目标和完成一定任务而确定的工作指导原则。它主要规定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是基本途径。
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指我国各项公安业务工作都必须遵循的共同指导原则。我国公安工作必须遵循共同指导原则是“党委领导下的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它完整地表述了公安工作中党的领导、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三者的关系,反映了我国公安工作的重要特色和优势。
二、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一)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是在党委的领导下,把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精神结合起来
在公安工作中,公安机关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开展各项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治安的专业工作;同时需要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协助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工作。这两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二)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的结合,是在双方目标一致基础上的结合,主导方面是公安机关
人民群众需要公安机关保障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公安机关也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这种良好的结合关系是建立在双方自觉的基础上的。公安机关作为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主管部门,是双方结合的主导方面。
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针,是指导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各项活动的基本方针,贯穿于公安工作的各个方面,被公安法规所确认,并体现在公安人员的纪律中。
二、建立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社会工程
坚持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关键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结合的社会工程。
(一)宣传组织群众,帮助群众掌握法律和政策,将群众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公安机关应经常向广大群众宣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大意义,激励他们积极参加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讲清同刑事犯罪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每个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公民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鼓励群众见义勇为。
(二)把群众工作贯穿于各项公安专门工作之中
各项公安专业工作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开展群众工作,使群众工作成为公安专业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治安工作社会化
所有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自觉承担治安责任义务,形成全社会的治安控制系统。治安工
作社会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治安方面当家作主的体现,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治安管理的一个必然趋势。
(四)警民结合形式多样化
适应新的治安形势,发展多样化的警民结合方式。警民联防、警民共建精神文明、110报警服务监督系统、流动治安派出所等,开拓了人民警察与人民群众携手维护社会治安的新渠道。
(五)保安科技群众化
积极推广适用于民间的公安科技,提高群众自防、自救能力;在群众中普及防卫知识,提高群众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本领。
(六)公安群众工作信息化
通过信息宣传去教育、动员、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公安对策及时公布于众,取得群众支持,并将群众中的治安信息及时反馈,建立健全警民沟通的信息网络。
第二节公安工作的基本政策
一、公安政策的概念和作用
政策,是指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具有强烈的指导、规范、调整作用。公安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公安对策,它与公安法制、公安专业对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公安对策体系。
(一)公安政策的概念
公安政策是党和国家的意志在公安工作中的体现,是党和国家为实现公安工作任务而规定的指导公安工作的政治原则。
公安政策是由党和国家制定的。公安政策首先是由党提出来的,是党关于公安工作的主张和要求,体现了党的意志。然后,经过一定的程序,成为国家的公安政策,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党和国家的公安基本政策,分别载入党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的正式文件之中,有许多公安政策写进了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政法公安工作文件之中。
(二)公安政策的作用
1.指导作用。党和国家对公安工作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策的指导。党的公安政策指明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从事工作的基本方向、基本要求和基本做法。
2.规范作用。公安政策规范着公安工作,它是人民警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3.调整作用。公安政策对调整有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人民群众有调动治安积极性的作用,对违法犯罪分子有遏制、制裁及促使其转化的作用,对公安机关有强化其职能的作用。
二、几项基本的公安政策
(一)严肃与谨慎相结合的政策
严肃与谨慎相结合,是我们党根据历史经验和对肃反斗争的深刻理解而提出的,是指导人民警察同刑事犯罪分子作斗争的一项重要政策。
1、严肃、谨慎的含义。严肃,就是执法必严,使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分子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特别是对于那些严重的刑事犯罪分子必须严厉打击,决不手软,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表明我们对敌斗争和打击犯罪的坚决态度和原则立场。谨慎,就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得草率,防止偏差,实行严格审批制度、监督制度,坚持有错必究。谨慎,是我们党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精神的体现。
2、严肃与谨慎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严肃
要以谨慎为保证,谨慎要服从严肃的要求。在刑事斗争方面,始终要全面地贯彻这个政策。严肃不忘谨慎,谨慎不忘严肃,两者不可偏废,不可脱节。如果片面强调严肃而忽视了谨慎,就会伤害无辜,犯扩大化的错误;如果片面强调谨慎而忽视了严肃,就会放纵坏人,犯打击不力的错误。
3、认真贯彻严肃与谨慎相结合的政策。严肃与谨慎相结合政策的总精神就是不枉不纵。其具体应用就是坚持 “ 稳、准、狠”。“稳”,就是要注意策略,讲究工作方法;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准”,就是对打击对象一定要调查准确,不要出偏差,做到事实准、定性准、量刑准。“狠”,就是要依法给犯罪分子以严厉打击,使之受到应有的惩处。
(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
这是一项分化、瓦解和改造犯罪分子有效的刑事政策。
(一)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精神。惩办并不是一律要严惩,而是依法定罪量刑,即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情节、危害以及认罪悔改的态度,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宽大也不是宽大无边,而是按刑法规定,对那些社会危害不大,能够认罪悔改的犯罪分子,实行宽大处理。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出发点是:惩办少数,改造多数,讲究策略,区别对待。
(二)正确贯彻执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应注意的问题1.要在惩办的前提下宽大。对犯罪分子,必须依法惩办,使之不能逃避刑事责任。没有惩办的压力,犯罪分子是不会轻易地走坦白自首道路的。越是打击不力,坦白自首的越少;反之,犯罪分子感到难于逃避惩罚,坦白自首的可能性才会增长。
2.要争取多数从宽。在坚持依法惩办犯罪分子的前提下,可能选择坦白从宽道路的总是多数。应当争取、挽救多数,扩大坦白从宽面,以孤立和集中打击极少数首恶分子和顽固分子。
3.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必须依法兑现,才能取信于人。有从宽情节的,一定要从宽;有从严情节的一定要从严,否则就会失去政策的威力。
4.要善于从宏观上运用政策的威力。对违法犯罪分子发动政治攻势,争取更多的犯罪分子走坦白自首的道路,积极揭发检举、提供破案线索。
三、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政策
(一)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政策的含义
1、依法从重,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在量刑幅度以内从重处刑。所谓依法从快,是指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审理案件的时限以内迅速地审结案件。
2、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必要性。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是维护稳定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密切警民关系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贯彻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特定适用范围。依法从重从快惩处的对象是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
(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从重从快不是不讲质量,而是要坚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量刑适当,程序合法。从重从快的前提是依法,要做到准确、及时、合法。
(3).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并不意味对其他刑事犯罪分子一律从宽或不予处罚。
四、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严禁逼供信的政策
公安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办案。通过办案,揭露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使犯罪分子
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通过办案,辨别真伪,确保无罪者不受法律追究。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严禁逼供信是指导人民警察正确办案的一项重要刑事政策。
1、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严禁逼供信政策的基本要求
(1)要忠于事实真相,整个办案过程都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
(2)严禁逼供,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3)禁止侮辱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废除一切法西斯式的审讯方式,给犯罪嫌疑人以人道的待遇。
(4)凡有违犯者,必须从纪律上或法律上追究责任。
2、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严禁逼供信政策的意义
这项政策体现了公安人员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高度重视,体现了公安机关依法公正,文明办案和实事求是是精神,使办案工作真正建立在彻底唯物主义基础上。实行这项政策,有利于防止冤假错案,做到不枉不纵;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发挥证据与口供的作用,促使公安人员提高办案水平。
这项政策是我党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已经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原则。《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这项政策的贯彻实施。
五、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政策
1、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政策的含义。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是指导治安管理处罚的一项基本政策。处罚是治安管理的必要手段,当罚不罚难以制止治安违法行为的发生,但处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本人和他人,维护治安秩序。教育是治安管理的基本手段,处罚是教育的辅助于段。对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者,我们坚持教育多数,处罚少数,并且要寓教育于处罚的全过程。
(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政策的基本要求
1.以教为主,寓教于罚。所谓教育,主要是指法制教育,要求被教育者必须懂法、守法,不得以任何借口逃避、拒绝教育。处罚也是一种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处罚促使违法者幡然醒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所以要寓教育于处罚的全过程。
2.教育多数,处罚少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多发生在一般法制观念不强的群众之中,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是能够改正的。对于这些人要重在教育,对情节轻微,并能及时改正或者主动承认错误的,可以减轻或免予处罚;对情节较恶劣的,要给以必要的惩戒。惩戒的目的,也是教育,使其遵纪守法,树立公德。
3.当罚则罚,罚如其分。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对依法当罚的违法者,要依法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或行政拘留等处罚。否则,不能严肃法纪,不能教育本人和他人,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处罚一定要适当,适用什么形式的处罚,处罚到什么程度,都要有利于教育受罚者,不能感情用事、畸轻畸重。
第五篇:2014会计教材后附法规目录
2014会计教材后附法规目录
刚得到2014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该书527页至528页的内容是“本书涉及的法规”,从该书涉及到的法规看,除了2014年4月即将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修订)》之外,2014年新发布或者修改的7个会计准则都涉及到了,希望还有一段日子才能得到新书的参考人员,2014年新准则涉及到的章节暂时不要看了,可以先看其他章节,免得对考试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附:该书涉及到的法规目录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4、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2007年11月16日财政部发布)
5、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2008年8月7日财政部发布)
6、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2009年6月11日财政部发布)
7、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2010年7月14日财政部发布)
8、关于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会计处理的复函(财会便[2009]14号)
9、关于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会计处理的复函(财务便[2009]17号)
10、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2012年11月5日财政部发布)
11、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6号(2014年1月24日财政部发布)
12、《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2014年1月26日)
13、《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2014年1月26日)
14、《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职工薪酬》(2014年1月27日)(原文如此,应该是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
15、《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有关会计处理规定》(2012年12月27日)
16、《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有关企业会计处理规定》(2012年7月5日)
17、《关于银行间金融机构同业代付业务会计处理的复函》(2012年5月25日)
18、《企业会计准则——合营安排》(2014年2月17日)
19、《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2014年2月17日)
20、《金融债务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2014年3月)
2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
22、《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3月)
23、《企业会计准则——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