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强制法、许可法、处罚法三法中的委托制度的比较(共5则)

时间:2019-05-14 04:4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强制法、许可法、处罚法三法中的委托制度的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强制法、许可法、处罚法三法中的委托制度的比较》。

第一篇:行政强制法、许可法、处罚法三法中的委托制度的比较

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中的委托制度的比较分析

《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我们从中可知,行政强制措施权除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行使外不得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组织或者个人。行政强制是一种侵益性行政行为,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以及人身自由等实施的强制,行政强制的实施切实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财产或者人身的权益,关系到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如不对行政强制的行使主体加以明确规定,将会导致行政强制措施权的滥用,这便违反了行政强制法设定的意愿。如果行政强制措施权可以委托,将会导致执法主体的混乱,甚至有不法人员或者组织与行政主体相互勾结,使得执法的随意性较大,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的形象,所以法律必须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

行政许可法中的委托与行政处罚法中的委托的区别:

(一)受委托的主体的范围的不同。

《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只能在其职权范围内,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委托是内部的委托,行政许可实施过程中的委托,只能是行政那个机关系统内部不同机关之间的协助关系,其他社会组织不能或为受委托的主体。行政许可不同于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它不同对相对人某种权利和资格的行政行为,即免除被许可人某种不作为的义务,使其可以行使某种权利或者获得行使某种权利的资格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是赋予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和资格的授益性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的主体,包括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行政处罚虽然是给予人身的、财产的、名誉的及其他形式的法律制裁,其作为维护行政管理秩序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侵益性的行政行为,潜存着侵害人们合法权益的危险性,但是其目的注重对违法者予以惩戒和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侵权作为其目的。此外,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均有法律明确规定,执法者必须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其权力。行政主体肩负着实现公共利益的重任,必须及时且积极主动地适应行政需要,及时、迅捷地对行政违法者给予行政处罚,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行政机关管理的社会关系愈来愈趋于专业化、复杂化和宽泛化,再加上行政机关的数量及其人员的有限性,这使得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能够及时或者准确地发现违法行为,从而使得公共利益和秩序被侵犯。为了确保违法行为能够得到法律的及时惩罚和教育,法律规定了可以委托行政处罚权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二)委托的内容是否公告的不同。

《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委托机关应当将受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而《行政处罚法》并未规定。行政许可是应申请行政行为,在行政许可中,行政主体只有在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后才能实施,而不能主动采取具体行政行为。为此,行政机关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必须将其予以公告,以方便行政相对人知晓,从而做出申请的行为。这也是便民、高效、优质服务原则的体现。行政处罚是依职权行政行为,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就能实施,并且行政处罚的设定与实施程序均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具体规定,受委托的主体只需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规定直接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处罚,无需对其予以公告。

第二篇:行政强制法

行政强制法的比例原则

——制约规范行政权的重要标尺

201300032055

王琪

2013级行政管理班

摘要:比例原则由必要性原则、适当性、最小损害原则三个子原则组成。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行政法法律体系之中。行政强制法作为行政法体系的一部分,当然适用比例原则,而且比例原则在行政强制法中,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行政强制是损害公民利益的重灾区,用比例原则去制约规范行政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列举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作为比例原则在行政管理中的具体实践,证明了比例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行政法

行政强制法

比例原则

行政权

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会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造成损害时,应当衡量行政行为所能实现的利益与对相对人造成损害的利益,使二者保持适当的比例,将对相对人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程度。比例原则着眼于法益均衡,以维护和发展公民权为最终归宿,是行政法上控制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了比例原则,这在我国行政立法史上尚属首次。比例原则在行政强制法中的确立,是我国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必将在制约、规范行政权方面,以及在人权保障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由三个子原则所组成:必要性原则、适当性原则、最小损害原则。必要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特别是实施对行政相对人权益不利的行政行为时,只有在该行为追求的目的正当、必须时,才能实施;适当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先对行政行为所能实现的利益与所造成损害的利益进行考量,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能实施;最小损害原则,又称狭义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有可能对相对人造成损害时,应对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进行考量,选择一个对行政相对人损害最小的方案。

比例原则在维护公民权利、控制行政权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又为监督者评判行政行为提供了精确的标尺。比例原则的提出,将行政法推向了新的阶段。比例原则完全能够与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媲美,被誉为行政法中的“帝王条款”。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则。

比例原则注重对人权的保障,要求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对公民权利造成损害时,要选择对相对人损害做小的方式为之,行政机关不得不择手段。同时比例原则也对行政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有效的规范、制约行政权。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不仅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条件、程序实施,而且还要对各种潜在的方法进行对比,对各方利益进行衡量,选择对相对人影响最小的方式为之,不可“大炮打蚊子”,否则视为违法。因此比例原则对“控权”更为严格。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既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善”的一面,也有被滥用侵犯公民权利“恶”的一面。不可否认,在现阶段,行政机关在社会治理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公民的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政府,政府在维护社会公益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其恶的一面,由于行政机关的不作为、乱作为,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造成了巨大损害。如何更好的发挥行政机关“善”,防止其“恶”,保持两者之前的适当平衡,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比例原则很好的平衡了两者之前的关系,比例原则强调行政机关所要实现的利益必须要大于其对公民所造成的损害,其“善”的一面必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恶”的一面必须是矛盾的次要一面。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繁荣,国家需要处理的事务日益复杂,行政机关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职权,享有大量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政府从“守夜人”的角色逐渐向“无限政府”、“万能政府”转变,行政机关的职权呈膨胀的趋势。虽然政府一直倡导建立“服务型政府”,将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但是权力仍是巨大的,行政机关就像是一匹脱绳的野马,凶猛无比,随时都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如何制约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成为行政法的一大难题。因为行政机关享有大量的自由裁量权,监督者再也无法通过“传输带”的标准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比例原则为恰好为监督者监督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提供了标尺。监督者可以通过对比行政行为所要保护的利益与对公民损害的利益,判断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

二、作为行政强制法基本原则的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行政法法律体系之中。行政强制法作为行政法体系的一部分,当然适用比例原则,而且比例原则在行政强制法中,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强制法中首次明文确立,也显示了比例原则之于行政强制法特殊意义。按照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对行政相对人是否有利为标准,可以将具体行政行为分为授益行政行为和负担行政行为。授益行政行为为行政相对人设定权益或免除其义务,行政机关实施这样的行为,满堂皆欢喜,因此这类行政行为并非行政法控制的主要对象,相反应给与鼓励。负担行政行为则不同,负担行政行为是加重相对人负担、剥夺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因此是行政法约束的主要对象。作为“控权”的“帝王条款”的比例原则,必将在规定负担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行政强制是典型的负担行政行为。行政强制是国家公权力对公民的生活进行强行干预的活动。行政强制涉及对当事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的限制和剥夺,对当事人的影响极大。行政强制对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可能超过行政处罚。在我国,行政强制长期以来存在“乱”“滥”的现象,这对老百姓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极大危害。行政强制成了行政机关侵害人权的“重灾区”。因此行政强制更需要比例原则的约束。同时行政强制对维护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行政强制一头连着公民权利,一头连着社会公益,如何平衡两者关系,也成为行政强制法的重要课题。比例原则能够为两者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成为利益平衡的标尺。

可以说,比例原则为行政强制提供了行为准据,行政强制为比例原则提供广阔舞台。正是应为两者具有这样的关系,因此比例原则成了行政强制法的重要原则。我国行政强制法顺应法治建设的要求,以明文的方式确立了比例原则,使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三、比例原则在行政强制法中的体现

(一)比例原则在总则中的体现

行政强制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了比例原则。这一条在行政强制法总则部门,体现了比例原则之余行政强制的重要性。行政强制法第五条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适当。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该条虽然经常被人们解读为行政适当原则,但该条文的含义直接体现了比例原则的精神。最小损害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选择对行政相对人损害最小的方式,如果有其他对相对人没损害的手段,就不能选择有损害的,行政强制是“最后手段”。因此行政强制法第五条“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是比例原则的具体体现。但遗憾的是,该条文没有完整地将比例原则表述出来。根据比例原则的要求,行政机关不仅要最选择对相对人没有损害的方式实施行政行为,当选择无法避免是,还要选择对相对人损害最小的方式。

(二)比例原则在实体性条文中的体现

比例原则不仅总则中明确规定,在分则中也有体现。在分则的条文中,虽然没有总则规定的明显,但有些条文也体现了比例原则的精神。

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查封、扣押与行政违法行为无关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不得查封、扣押公民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须品。第二十九条规定冻结存款、汇款的数额应当与违法行为涉及的金额相当。第四十五条分别规定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三个条文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要求具体的行政强制行为不得超过一定的范围,将行政强制对相对人造成的损害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比例原则要求行政行为对相对人造成损害的价值,不得超过其所能实现的目的的价值。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强制时,必须对两者进行衡量,不得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再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保障公民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的一种权利。公民在夜间和节假日期间更期待安定、安宁的生活,行政机关在这段时间内实施行政强制,会破坏公民对安定、安宁生活的期待,会对公民身心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行政强制避开这段时间,体现了最小损害的精神。水、电、热、燃气是生活的必需品,行政机关如果通过断掉这些必须物来实施强制,必将对相对人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禁止行政机关通过断水、断电、断热、断燃气的方法实施行政强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最小侵害的原则。

(三)比例原则在程序性条文中的体现

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五条、四十六条、五十一条、五十四条规定了行政强制执行的催告程序,要求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行政决定前,必须事先通过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催促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所确定的义务。如果当事人经过催告,自觉履行了义务,就不能再强制执行。经过催告,当事人自觉履行行政决定,不仅会减少当事人对行政机关抵触情绪,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而且相较于由行政机关直接强制执行,更加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对当事人身心造成的损害要小得多。催告是为了保证避免采取更具高度侵害性的行政强制执行,实现对相对人权利保护的最小侵害,因此是一种更佳的选择。

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强制和解制度。行政机关可以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与当事人就分期履行、减免罚款和滞纳金达成执行协议。执行和解体现了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合作互动,是更为温和的一种执行手段,降低了对相对人的直接损害。执行和解,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发挥当事人参与精神,能够很好地缓和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的紧张关系,不仅体现了文明执法的要求,也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比例原则尊重人权的基本精神。

四、比例原则在行政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实践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简称城管,一直以来被民众诟病。改进和完善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必须贯彻比例原则。2006年7月26日,城管执法队员当街摔烂瓜农西瓜;2008年4月23日,南京城管打人事件;2013年5月31日下午,延安市城管“跳脚踩头”事件,城管执法队伍一直被认为作恶多端,忽视法律,滥用职权。同时,人民因为积怨,愤怒也做出了刺杀城管,打昏城管的事情。可以说,在城管综合行政执法这件事上,执法者没有依据法律去合法执法,被执法者也没有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我认为,要改善当前城管行政执法中的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城管综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地位、执法权限等内容。虽然《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的政策法规中赋予其一定的合法性,但是执法机构的执法权限各地范围不一。各城市的实际行为与法律法规相冲突,不但造成执法中的职权冲突,也为事后可能的责任追究和公民权利救济增添了障碍。

二是城管综合执法集中行使大量权力,在当前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自由裁量权大,存在大量运动式执法、暴力执法、报复式执法、情绪性执法等现象,滥用权力,严重影响执法效果,危害政府形象,造成与群众严重对立情绪。

因此,应当完善执法程序,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在培训执法人员时,应当使其了解并理解相关法律法规,领悟并严格按照比例原则办事。比例原则分为必要性原则、适当性原则、最小损害原则,城管执法过程中应该坚持此三项原则,采用适当的、合法的方式执法。只有执法行为追求的目的正当必须时,才能实施,不能因个人私怨、心情不好等原因存在报复性执法,情绪性执法。在实施行政行为的时候,有可能对相对人造成损害时,应该选择一个对行政相对人损害最小的方案。不一定要通过没收所有财务,暴力打人等方式执法,可以选择“围观执法”,“人性化执法”等方式。

对于行政相对人,也就是被执法的对象公民来说,学法、懂法、守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法律在强权面前有时虽显得疲软无力,但是只有我们不断地去使用它,增强法律的意识,才能让法律去制约权力。如果所有人都不运用法律,那么权力更加会无所限制,就会凌驾于法律之上。

比例原则在行政强制法中的确立,是中国人权保障进步的标志,也是中国法治进步的标志。制度是要靠人执行的,如果执法者本身素质底下,好的制度也会变成坏的制度。比例原则在立法层面已经确立,比例原则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关键是看执法者能否真正领悟比例原则精神,能否严格按比例原则办事。参考文献:

[1]王名扬,冯俊波.论比例原则[J].时代法学,2005,04:20-25.[2]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01:72-78.[3]杨临宏.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06:42-49.[4]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简论[J].苏州大学学报,2001,01:42-45.[5]沈开举,程雪阳.比例原则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现代法学,2012,02:42-49.[6]许玉镇.试论比例原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定位[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01:127-132.[7]陈那波,卢施羽.场域转换中的默契互动——中国“城管”的自由裁量行为及其逻辑[J].管理世界,2013,10:62-80.[8]何兵.城管追逐与摊贩抵抗:摊贩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与法律调整[J].中国法学,2008,05:159-169.[9]莫于川.城管执法工作法治化的基本路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67-76.[10]贾志.我国城管暴力执法的危害、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11]陈咏梅.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12]张正钊.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第三篇:《行政强制法》解读

《行政强制法》解读

《行政强制法》于2011年6月30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于2012年1月1日施行。这是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之后又一部规范行政行为的重大立法。该法并非如工商执法人员所期待的赋予更多执法手段来强化行政权,而是通过健全和完善制度来限制、规范、约束行政权的行使,兼顾依法保障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权。着力寻求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限权与赋权的平衡,其确立的行政强制基本原则和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强制执行程序等制度也将改变传统执法操作模式,对基层工商机关行政执法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行政强制的含义及立法背景

所谓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和行为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行政强制的构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行政强制措施,二是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主体为了预防,制止违法行为或者为了维护某种特定秩序状态,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予以强行限制的一种行政行为。例如,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说:“在行政强制法颁布之前,行政强制实践中存在着‘散’和‘乱’的问题。行政强制的设定主体比较散,法律可以设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中央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也可以设定,甚至少量的政府规范性文件也设定。”目前我国行政强制制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乱设行政强制和滥用行政强制,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就是行政机关的强制手段不足,对有些违法行为不能有效制止,有些行政决定不能得到及时执行。行政强制法就是从法律上规范了乱设行政强制和滥用行政强制的“乱”象。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但是,法律规定特定事项由行政法规规定具体管理措施的,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条件、种类作了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所以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二、行政强制基本原则

行政强制行为是保证行政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强有力手段,同时,行政强制行为极具伤害风险,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权,如实施错误或失当,极易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强制法》通过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基层工商机关是实施工商行政强制的主要主体,在执法实务中必须掌握和遵循《行政强制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一)法定原则——《行政强制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法定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律尤位,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所有行政强制行为都要与法律规定相一致。二是法律保留,即有些强制措施必须由法律作出规定,法律之外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规定。

(二)适当原则——《行政强制法》法第五条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适当。采取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不得设定和实施强制。”《行政强制法》许多条文都体现了适当原则,例如第二十三条规定:“不得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无关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的义务的数额”。

(三)教育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行政强制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教育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行政强制实施前或者实施过程中,应当贯彻并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对方更加主动地履行行政法律义务,行政强制应当在穷尽教育手段仍然不能实现行政目的时不得已而采用的手段,它限制了行政强制措施的滥用。《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前,应当事先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就是教育与强制相结合的典型体现。

(四)禁止谋利原则——《行政强制法》第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谋取利益。”禁止谋利原则是公务廉洁性的基本要求。该原则要求行政机关不得以行政强制权的行使来谋求单位或个人的利益,鉴于我国有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执法创收”问题,禁止谋利原则对于防止行政强制权与不当利益相连接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划拨的存款、汇款以及拍卖和依法处理所得的款项应当上缴国库或者划入财政专户。任何行政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就是该原则的体现。

(五)权利救济原则——《行政强制法》第八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三、工商执法中的行政强制措施、程序及其实施现状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行政强制法》第九条将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分为五类,即

(一)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二)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三)扣押财物;

(四)冻结存款、汇款;

(五)其他行政强制措施。在工商执法中不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和冻结存款、汇款这两类行政强制措施。(在这里说明下,目前,与工商行政管理有关的法律没有赋予工商机关冻结、扣划当事人的银行存款的行政强制措施职权。《禁止传销条例》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传销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八)对有证据证明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可以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定的强制措施仅限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调查取证阶段对违法嫌疑人的财物采取的限制措施,包括查封、扣押、收缴、责令暂停销售、先行登记保存等。具体的常用办案文书,我们毛股长将在下一节为大家讲解。

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

(一)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法律法规及规章设定了行政强制措施方可实施。

(二)审批程序。行政强制措施必须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实施。依法先行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补办查封、扣押手续。

(三)开具相关手续。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应当当场清点,开具清单,由当事人和办案人员签名或者盖章,交当事人一份,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财物通知书。扣押当事人托运的物品,应当制作协助扣押通知书,通知有关运输部门协助办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对当事人家存或者寄存的涉嫌违法物品,需要扣押的,责令当事人取出;当事人拒绝取出的,应当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将其取出,并办理扣押手续。

(四)告知救济途径。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妥善保管强制措施物品。查封、扣押的财物应当妥善保管,严禁动用、调换或者损毁。对容易腐烂、变质的物品,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直接先行处理的,或者当事人同意先行处理的,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在采取相关措施留存证据后可以先行处理。被查封的物品,应当加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封条,任何人不得随意动用。

(六)强制措施解除。解除强制措施的理由有三种,一是因时效届满解除;二是在规定的期限内,行政机关未作出处理决定即视为解除;三是行为解除,即因违法行为不成立,不应继续对当事人的财物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或者违法行为虽然成立,但不再需要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办案机构依法作出解除查封、扣押的决定。

不过,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超出法定范围型。即超出法定范围,对当事人的其他财物采取扣留、封存等强制措施。如《商标法》第五十五条第(四)项规定:“检查与侵权活动有关的物品;对有证据证明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物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该规定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涉嫌商标侵权行为有关的物品采取扣押、封存等措施,而不能针对其他的财物。但一些办案机构适用该规定采取的强制措施,往往将适用范围扩大至当事人的其他财物如现金等。

(二)违反法定程序型。即违反法定程序,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如《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实施查封、扣押,必须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实施查封、扣押,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查封、扣押财物及资料清单。”该《办法》第十一条又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15日;案件情况复杂的,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此类规定,都是对工商机关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所应遵循的程序性要求,违反了这些法定程序,该行政强制措施本身就具有违法性。而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存在如实施强制措施先斩后奏,采取在先、领导审批在后,权利告知不正确或解除强制措施的时间不合法,更有甚者,还出现物品一扣了之,便没有处理结果的严重现象。

(三)超出法定期限型。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如:《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15日;案件情况复杂的,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期限的,一般不得超过120日,超过120日的要由集体讨论决定。一些办案机构因为有些大要案办案周期长、案情复杂等原因,忽视查封、扣押期限的法规规定,或者为了规避法律而选择适用对自己有利的法规,既违反了法定程序,也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查封不符规定型。即一些对涉案物品采取查封行政强制措施的案件,办案机构未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查封、扣押的财物应当妥善保管,严禁动用、调换或者损毁”,对查封物品没有加以很好的监管,致使查封物品被转移,导致证据灭失,监管上存在较大漏洞。

上述现象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问题,二是执法理念、执法习惯问题,三是制度贯彻执行不到位问题。这些行为,一旦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必然会引起行政诉讼,并在败诉后产生责任追究的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执法中,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应当牢牢把握比例原则,跳出查必扣、扣必罚的怪圈。

行政强制主要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两个方面,行政强制法对工商部门行政强制实践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行政强制措施方面:

(一)理念要转变

从《行政强制法》的立法宗旨来看,它不是强化行政机关的权力,而是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防止滥用。综观《行政强制法》,很多条文采用禁止性规定以及强调遵循把对公民、法人的损害限制到最小范围的原则,体现了对公权者的约束,却又更多地体现了对公民、公众权利的善待与尊重,这是立法理念的进步使然。所以,要深刻领会《行政强制法》的立法宗旨,在执法时要转变理念,即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应当以最小损害相对人权益为限;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二)程序要规范

《行政强制法》将确立正当法律程序作为首要任务,以规范和控制行政强制权的行使,明确了对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执法主体、期限及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十个步骤(《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等程序,通过规范程序对行政执法部门行使行政强制措施的权能进行约束,从而在法律规定行政机关采取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的同时,从程序上加强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应此我们在今后施行政强制措施时,要确保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遵循法定步骤。程序犹如一条锁链,步骤好比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脱节。二是必须按照法定顺序。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但步骤之间前后有序,不可颠倒。如先报告后批准,先表明身份后实施检查。三是必须坚持法定形式。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每一个步骤要通过一定形式去完成,没有必要的形式,行政强制措施就违反法定程序。如实施查封、扣押的,要当场告知当事人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具体形式可以在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中载明,同时也要当场向当事人宣读应当告知的内容,并在现场笔录中注明。四是必须遵守法定时限。《行政强制法》要求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必须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否则难以保障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平与效率。这就要求在执法实践中做到程序与实体并重,切实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

(三)实体要合法

《行政强制法》规范了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所遵循的法定期限,从而无形中要求办案机构、核审机构和审批机构加强环节管理,形成执法办案倒逼机制,注意办案期限,提高办案效率,提升办案质量。

一是实施查封、扣押的案件办结时限受到严格限制。《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采取查封、扣押措施后,应当及时查清事实,在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对违法事实清楚,依法应当没收的非法财物予以没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销毁的,依法销毁;应当解除查封、扣押的,作出解除查封、扣押的决定。”

目前涉及工商部门查封、扣押的时限限制很宽,如依照《产品质量法》、《商标法》、《食品安全法》、《反垄断法》和《直销管理条例》规定,对于涉及查封、扣押财物的案件来说,只要最后能认定查封、扣押的物品能够没收,查封、扣押在时限上就等于没有限制。这在《行政强制法》施行后,其适用将会变化。只有《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禁止传销条例》等行政法规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其适用不会发生变化。但在《行政强制法》实施后,一般的案件查封、扣押时间不得超过30日,情况复杂的案件经负责人批准后也不得超过60日,并且要在上述时限内作出没收、销毁或者解除查封、扣押的决定。而这个期间还可能包括调查取证、行政处罚事先告知或者听证告知、送达等法定程序的时限。这一时限规定对每个行政执法部门都是前所未有的监督措施,对人员少案件多的工商部门更可谓是严峻挑战。由此带来工商部门办案期限的新变化,等于给工商执法的办案期限上了一个紧箍咒。一旦查封、扣押超过法定期限,就是程序违法,将导致行政败诉等不利后果。

二是行政规章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不再有效。《行政强制法》第十条第四款规定,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对照此规定,反观工商部门的规章有个别设定了行政强制措施,依法应当为无效。如《工商行政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三条规定,对与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必要时,可以责令其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有关财物,或者依法予以封存、扣留;查阅、复制或者依法扣留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合同、发票、帐册、单据、记录、文件、证照、业务函电等资料;又如《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第六条规定,对被申请人违法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将给权利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的,应权利人请求并由权利人出具自愿对强制措施后果承担责任的书面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停止销售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生产的产品。这些由部门规章设定的行政强制措施在《行政强制法》施行后将不能实施。

(四)风险要防范

《行政强制法》无论是从程序还是实体,都对现行的行政机关实施强制措施进行严格规范,该法第六章共七条,对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20种行为,按不同情况分别追究责任,从责令改正直至开除公职、追究刑事责任。所以作为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在今后行政执法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工作责任心,增强执法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个人素质,提升业务水平,合理防范执法风险。

(二)在行政强制执行方面

1.规定加处罚款不得超过原罚款数额。在以前的执法实践中,个别执法人员在行政处罚决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不及时督促行政相对人履行罚款的缴纳义务,等到履行期满后较长时期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造成被执行人加处的罚款远远超过了原行政处罚决定的罚款数额。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负担,也增加了社会上对工商部门“放水养鱼”式执法的质疑,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行政强制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行政机关依法加处罚款或者加收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相对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从而有利于防止行政强制权的滥用。

2.推行执行协议以化解社会矛盾。强制执行是确保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一种手段,而执行法律法规从本质上讲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法制的不完备可能造成一些合法不合理的情况,或者行政相对人存在一些特殊困难,在实践中机械地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从而激化社会矛盾的事例已不鲜见。行政强制法允许行政机关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执行协议可以约定分阶段履行;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的,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或者滞纳金。从而有利于我们既维护法律尊严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

3.推出执行催告制度以提高执法效果。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前,应当事先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催告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第五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行政强制法的最小损害原则,有利于减少强制执行次数、降低行政执法成本、使行政相对人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在今后的行政强制执行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这一制度,做到“先礼后兵”,防止不教而诛,使相对人做到心服口服。

4.免除行政机关申请执行费用。以前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时,一般要预交执行申请费,有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还要按实际执行金额的一定比例(一般比较高)付给法院执行费,最终由工商部门缴入国库的金额很少。因此,有的办案机构即使处罚决定少到位一点甚至没到位也不愿意申请法院执行,从而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工商部门的执法权威。行政强制法在这方面为工商部门解除了后顾之忧,该法第六十条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不缴纳申请费。强制执行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这一规定为工商部门加大执行力度、树立执法权威创造了条件。

《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规定了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程序,明确了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10个步骤

1、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2、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3、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4、通知当事人到场;

5、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6、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7、制作现场笔录;

8、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9、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

《行政强制法》的实施,一方面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起到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其对工商执法产生的重大影响,我们应当认真开展学习和宣贯工作,在执法实践中贯彻落实好。

第四篇:行政强制法习题

行政强制法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行政强制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D)

A、行政处罚 B、行政复议

C、行政诉讼 D、行政强制执行

2、关于《行政强制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A、效率原则 B、法定原则

C、教育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D、权利救济原则

3、行政机关在(A)情况下可以不采取强制措施。A、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没有明显社会危害的 B、为了防止证据损毁的

C、为了避免危害行为继续扩大的

D、与行政机关或者执法人员关系密切的

4、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C)人员实施。A、单位领导

B、被行政机关聘用的协管员

C、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

D、银行工作人员

5、哪一项不是强制执行书应载明的事项?(D)A、当事人姓名 B、强制执行理由

C、强制执行方式 D、履行义务期限

6、当事人拒绝接受催告书的,应当依照哪一部法律的规定送达?(D)A、行政法 B、行政诉讼法

C、民法 D、民事诉讼法

7、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有异议的,可以在(B)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A、30日 B、15日

C、5日 D、10日

8、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A)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A、应当 B、可以

C、不需 D、必须

9、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A)据为已有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A、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B、查封的场所

C、扣押的财物 D、查封、扣押的设施

10、法律、法规以外的其规范性文件(C)设定行政强制措施。A、可以 B、有权

C、不得 D、授权

11、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坚持(D)相结合。

A、公开与公平B、教育与惩处

C、责任与过错 D、教育与强制

12、下列不属于行政强制执行方式的是(C)。

A、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B、划拨存款、汇款

C、吊销许可证、执照

D、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B、行政强制措施权经行政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 C、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由行政机关承担

D、当事人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已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查封的,不得重复查封

14、依照法律规定冻结存款、汇款的,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在(A)日内向当事人交付冻结决定书。

A、三 B、四 C、五 D、六

15、行政机关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超过(B),经催告当事人仍不履行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

A、十日 B、三十日

C、四十日 D、六十日

16、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强制执行申请的裁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B)内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

A、十日 B、十五日 C、二十日 D、三十日

17、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人民法院的行政强制中的违法行为或者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受到损害的(D)

A、享有陈述权

B、享有抗辩权

C、享有复议权

D、享有赔偿权

18、以下哪项不是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D)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扣押财物

D、划拨存款、汇款

19、以下哪项不是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A)

A、冻结存款、汇款

B、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C、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D、代履行

20、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C)A、放弃执行

B、申请本级政府强制执行 C、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申请上级机关强制执行

21、以下哪项不是行政强制设定时,起草单位向制定机关说明的内容(B)A、该行政强制的必要性

B、该行政强制的具体实施机关 C、该行政强制可能产生的影响

D、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

22、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依照(A)的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A、法律、法规

B、规章

C、规范性文件

D、上级文件

23、某市卫生局因某饭馆的卫生质量存在问题,依据相关规定对该饭店作出吊销卫生许可证的处罚决定。这一行为属于(A)A、行政处罚

B、行政强制措施

C、行政强制执行

D、行政监督检查

24、某食品厂因食品安全事故被卫生部门作出以下处理:(1)查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货物2000箱;(2)追究公司法人代表责任;(3)罚款10000元。上述决定中属于行政强制的是:(A)

A、查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货物2000

B、罚款10000元 C、追究公司法人代表责任

D、无

25、某市交警大队以赵某违章停车为由,依有关规定,决定暂扣赵某1个月的驾驶执照。这一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C)A、行政强制执行

B、行政监督检查

C、行政处罚

D、行政强制措施

26、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不包括下列哪一项?(C)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扣押财物

C、批评教育

D、冻结存款、汇款

27、按照《行政强制法》规定,需要立即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者公共场所的遗洒物、障碍物或者污染物,当事人不能清除的,行政机关可以决定立即实施(A);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事后立即通知当事人,并依法作出处理。

A、代履行 B、行政监督检查

C、行政强制措施 D、行政处罚

28、按照《行政强制法》规定,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照本章规定申请(A)强制执行。A、人民法院 B、行政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

29、下列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没有遵守程序规定的是(D)。A、执法队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前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负责人批准 B、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派出了三名执法队员

C、执法队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经要求出示了执法身份证件 D、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未通知当事人到场

30、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C)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A、6 B、12 C、24 D、48

31、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依照(B)的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A、法律 B、法规

C、法律、法规 D、地方法规

32、违法行为涉嫌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行政机关应当将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一并移送,并(B)A、书面告知司法机关 B、书面告知当事人

C、要同时书面告知司法机关及相关当事人 D、告知当事人即可,有什么方式无所谓

33、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行政机关应当恢复执行。对没有明显社会危害,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中止执行满(A)未恢复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执行。A、两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34、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条件、种类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A)规定。A、扩大 B、缩小 C、另行 D、变通

35、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有代履行,代履行的费用按照成本合理确定,由(A)承担,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A、当事人

B、申请强制执行的行政机关承担 C、国家承担

D、执行申请人和被执行人共同承担

36、行政强制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强制进行(A),并对不适当的行政强制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A、评价 B、评估 C、考评

D、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综合评估

37、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并且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B)实施,其他人员不得实施。A、行政工作人员 B、行政执法人员 C、行政执法辅助人员 D、协警

38、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有可能出现当事人不到场的情况。行政执法人员应当邀请(D)到场,并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A、当事人的领导 B、当地群众 C、证人 D、见证人

39、查封过程中,需要对物品需要进行检测或者技术鉴定的,费用由(A)承担。A、行政机关 B、被查封当事人 C、受益人

D、国家财政支付

40、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A)实施行政强制执行。但是,情况紧急的除外。A、法定节假日 B、双休日 C、探亲假内

D、妇女“三期”内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是为了规范行政强制的(BC)

A、行为

B、设定

C、实施

D、执行

2、《行政强制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BC)

A、行政强制行为

B、行政强制措施 C、行政强制执行

D、行政强制程序

3、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据法定的(ABCD)

A、权限

B、范围

C、条件

D、程序

4、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行为(AD)A、享有陈述权

B、享有抗辩权

C、享有复议权

D、享有赔偿权

5、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有(ABCD)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扣押财物

D、冻结存款、汇款

6、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ABC)作了规定的,行政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A、对象

B、条件

C、种类

D、范围

7、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有(BCD)

A、冻结存款、汇款

B、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C、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D、代履行

8、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有(ABCD)

A、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B、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C、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D、代履行

9、(ABD)可以向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A、公民

B、法人

C、行政强制的实施机关

D、其他组织

10、违法行为(AC)的,可以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A、情节显著轻微

B、未造成严重结果

C、没有明显社会危害

D、未侵害公共利益

1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ABCD A、陈述权 B、申辩权

C、申请行政复议权 C、提起行政诉讼权

12、行政规章不得设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有(ABCD)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扣押财物 D、冻结存款、汇款

13、下列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的是(AC)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B、行政处罚

C、冻结存款 D、责令停产停业

14、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应当场告知当事人(ABCD)A、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 B、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依据

C、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D、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救济途径

15、下列哪些部门可以实施行政强制措施?(ACD)A、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有行政强制特权的行政机关 B、受具有行政强制措施权的行政机关委托的事业单位

C、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D、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16、行政机关在实施查封、扣押时,不得有哪些行为?(BCD)A、查封、扣押涉案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B、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无关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C、查封、扣押公民个人及基他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D、当事人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已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查封的,进行重复查封

17、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哪些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义务?(ABCD)A、停止供水

B、停止供电

C、停止供热

D、停止供燃气

18、行政机关违反《行政强制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ABCD)

A、扩大查封、扣押、冻结范围的

B、使用或者损毁查封、扣押场所、设施或者财物的

C、在查封、扣押法定期间不作出处理决定或者未依法及时解除查封、扣押的 D、在冻结存款、汇款法定期间不作出处理决定或者未依法及时解除冻结的

19、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当提供以下哪些材料?(ABCD)A、强制执行申请书

B、行政决定书衣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C、当事人的意见及行政机关催告情况 D、申请强制执行标的情况 20、《行政强制法》第六十三条中设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的种类包括(CDEF)。A、警告

B、记过

C、记大过

D、降级

E、撤职

F、开除

21、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时,不得查封、扣押的有(ABCD)

A、公民个人的生活必需品

B、公民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C、公民近亲属的生活必需品

D、与违法行为无关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22、人民法院在处理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申请时,发现有下列哪些情形,在作出裁定前可以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ACD)

A、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B、被执行人情绪激动,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 C、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D、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你选择的答案:

23、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ABCD)

A、没有法律、法规依据 B、改变行政强制对象

C、违反法定程序

D、为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

24、下列行政机关实施查封、扣押的行为符合《行政强制法》规定的有(ACD)A、甲机关执法人员未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B、乙机关执法人员未当场制作查封清单 C、丙机关执法人员制作了现场笔录

D、延长查封、扣押的决定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25、下列行政机关实施查封、扣押的行为不符合《行政强制法》规定的有(ABD)A、扣押公民张三的货车过两个月尚未处理

B、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午休期间将所扣押的公民李四的摩托车骑出去吃午饭 C、将查封的涉嫌聚赌的棋牌室委托给该小区的物业管理处保管 D、王五在取回被扣押的车辆时被要求支付车辆保管费800元人民币

26、下列行政机关实施冻结符合《行政强制法》有关规定的有:(AD)A、在实施前向行政机关负责人进行报告并取得了批准 B、派出一名行政执法人员前去实施冻结 C、工作人员未带执法身份证件 D、工作人员制作了现场笔录

27、冻结决定书应当载明的事项包括:(ABCD)A、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B、冻结的理由、依据和期限

C、冻结的账号和数额

D、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28、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有权依法(AC)A、申请行政复议 B、信访

C、提起行政诉讼 D、要求补偿

29、在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ABC)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不能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的,依法给予赔偿。A、撤销 B、变更 C、执行错误 D、失效

30、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执行(ABCD)

A、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或者暂无履行能力的 B、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确有理由的

C、执行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中止执行不损害公共利益的 D、行政机关认为需要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31、对行政强制是否合理,可以由多方面进行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设定机关应当定期进行评价,及时修改或废止

B、实施机关可以对已设定的行政强制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将意见报告该行政强制的设定机关

C、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D、国家应当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定期进行检查评估

32、代履行应当遵守下列规定(ABCD)A、代履行前送达决定书

B、代履行三日前,催告当事人履行 C、代履行时,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派员到场 D、代履行完毕,相关人员在执行文书上签名或盖章

33、实施行政强制执行,行政机关可以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执行协议可以约定分阶段履行。该执行协议(AB)A、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B、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C、不得损害国家利益

D、不得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

34、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关于申请强制执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A、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

B、催告书送达十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才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C、执行对象是不动产的,向不动产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D、执行对象是地产的,向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5、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在进行强制执行过程中会产生相关费用。就费用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行政机关申请时不缴纳申请费

B、被申请人在执行完毕后应当缴纳申请费 C、强制执行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D、强制执行的费用由法院承担,因为执行是法院的份内工作之一

36、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申请要进行(AB),同时要对照《行政强制法》规定进行()后,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执行裁定。A、书面审查 B、实质审查 C、形式审查 D、全面审查

37、一般情况下,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下列材料(ABCD)A、强制执行申请书

B、行政决定书及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C、当事人的意见及行政机关催告情况 D、申请强制执行标的情况

38、行政机关不得对(AD)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A、居民生活 B、企业生产 C、单位正常运转 D、供燃气

39、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了。行政机关应当(ABC)A、恢复原状 B、退还财物 C、依法给予赔偿

D、对具体执行人员给与一定处分

40、《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行政执法行为更为规范,本法颁布于(AC),自()开始施行。A、2011年6月30日 B、2011年12月1日 C、2012年1月1日 D、2012年6月30日

三、判断题

1、制定《行政强制法》的目的是: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

2、行政强制执行必须以行政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为前提。(对)

3、行政法规可以设定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的行政强制措施。(对)

4、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没有行政强制执行设定权。(对)

5、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对)

6、所有行政机关都可以实施行政强制措施。(错)

7、凡是涉案的物品,当一律予以查封。(错)

8、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决定后,当事人在行政机关决定的期限内不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可以实施强制措施。(错)

9、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对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进行催告。(错)

10、对违法 的建筑物需要强行拆除的,应当由行政机关直接拆除。(错)

11、行政机关只能向所在地层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错)

12、人民法院以划拨、拍卖的方式强制执行的,不可以将强制执行费用扣除。(错)

13、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强制的执行的申请要进行书面审查。(对)

14、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不缴纳申请费,强制执行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对)

15、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签名,加盖行政机关的印章,并注明日期。(对)

16、对没有违法行为的当事人实现强制的,应当依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错)

17、短时间使用被查封的车辆不用承担法律责任。(错)

18、《行政强制法》中设定的责任改正不是法律责任。(错)

19、行政问责属于法律责任的一种形式。(错)

20、当事人的不到现场实施行政强制的不必承担法律责任。(错)

21、行政强制措施是对公民人身自由或者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对)

22、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适当。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也可以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错)

23、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

24、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因工作需要,可以将行政强制措施权委托给其他机关。(错)

25、行政机关对当事人实施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时,查封、扣押的期限一律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错)

26、行政机关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前,应当事先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经催告,当事人逾期无正当理由仍不履行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对)

27、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对)

28、《行政强制法》法条中,关于十日以内期限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遇到法定节假日应当顺延。(对)

29、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强制,适用本法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对)30、《行政强制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对)

31、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对)

32、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无法直接送达当事人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送达,如公告送达等。(对)

33、政机关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前,应当向当然进行催告,并听取其辩解。(对)

34、冻结存款措施需要哦金融机构的配合,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接到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冻结通知书后,应当立即予以冻结,不得拖延。(对)

35、金融机构属于商业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尚未的保护客户,有些金融机构会在在冻结前向当事人泄露信息。对此,由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

36、对应当立即冻结的存款,但金融机构没有立即冻结,致使存款转移的,行政机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金融机构赔偿。(对)

37、公民死亡,既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的,行政强制措施执行终结。(对)

38、公民死亡,有遗产可供执行,其继承人也为表示放弃继承的,行政强制措施继续执行。(对)

39、执行过程中,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而且确有理由的,应当裁定执行中止。(对)

40、执行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应当中止执行。(错)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A 4C 5D 6D 7B 8A 9A 10C 11D 12C 13B 14A 15B 16B 17D 18D 19A 20C 21B 22A 23A 24A 25C 26C 27A 28A 29D 30C 31C 32B 33B 34A 35A 36A 37B 38D 39A 40A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BC 3ABCD 4AD 5ABCD 6ABC 7BCD 8ABCD 9ABD 10AC 11ABCD 12ABCD 13AC 14ABCD 15ACD 16BCD 17ABCD 18ABCD 19ABCD 20CDEF 21ABCD 22ACD 23ABCD 24CD 25ABD 26AD 27ABCD 28AC 29ABC 30ABCD 31ABC 32ABCD 33AB 34ABCD 35AC 36AB 37ABCD 38AD 39ABC 40AC

三、判断题

1对2对3对4对5对6错7错8错9错10错

11错12错13对14对15对16错17错18错19错20错 21对22错23对24错25错26对27对28对29对30对

31对 32对 33对 34对 35对 36错 37对 38对 39对 40错

第五篇:行政强制法全文(打印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十九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11年6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11年6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行政强制的种类和设定

第三章 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查封、扣押

第三节 冻结

第四章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

第三节 代履行

第五章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第三条 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发生或者即将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行政机关采取应急措施或者临时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行政机关采取金融业审慎监管措施、进出境货物强制性技术监控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第五条 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适当。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

第六条 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

第七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

第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中有违法行为或者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第二章 行政强制的种类和设定

第九条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一)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二)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三)扣押财物;

(四)冻结存款、汇款;

(五)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第十条 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

尚未制定法律,且属于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事项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本法第九条第一项、第四项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且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本法第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的行政强制措施。

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

第十一条 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条件、种类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

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但是,法律规定特定事项由行政法规规定具体管理措施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本法第九条第一项、第四项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第十二条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

(一)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二)划拨存款、汇款;

(三)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四)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五)代履行;

(六)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第十三条 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设定。

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四条 起草法律草案、法规草案,拟设定行政强制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说明设定该行政强制的必要性、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

第十五条 行政强制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强制进行评价,并对不适当的行政强制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行政强制的实施机关可以对已设定的行政强制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将意见报告该行政强制的设定机关。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强制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机关应当认真研究论证,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反馈。第三章 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没有明显社会危害的,可以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第十七条 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实施法律、法 规规定的与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其他人员不得实施。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二)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三)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四)通知当事人到场;

(五)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六)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七)制作现场笔录;

(八)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九)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

第十九条 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行政机关负责人认为不应当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

第二十条 依照法律规定实施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除应当履行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程序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当场告知或者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后立即通知当事人家属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机关、地点和期限;

(二)在紧急情况下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在返回行政机关后,立即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程序。

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得超过法定期限。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条件已经消失,应当立即解除。

第二十一条 违法行为涉嫌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行政机关应当将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一并移送,并书面告知当事人。第二节 查封、扣押

第二十二条 查封、扣押应当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实施,其他任何行政机关或者组织不得实施。

第二十三条 查封、扣押限于涉案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不得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无关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不得查封、扣押公民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当事人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已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查封的,不得重复查封。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决定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履行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程序,制作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清单。

查封、扣押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查封、扣押的理由、依据和期限;

(三)查封、扣押场所、设施或者财物的名称、数量等;

(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行政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查封、扣押清单一式二份,由当事人和行政机关分别保存。

第二十五条 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延长查封、扣押的决定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对物品需要进行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查封、扣押的期间不包括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期间。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期间应当明确,并书面告知当事人。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

第二十六条 对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行政机关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查封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行政机关可以委托第三人保管,第三人不得损毁或者擅自转移、处置。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损失,行政机关先行赔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采取查封、扣押措施后,应当及时查清事实,在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对违法事实清楚,依法应当没收的非法财物予以没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销毁的,依法销毁;应当解除查封、扣押的,作出解除查封、扣押的决定。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作出解除查封、扣押决定:

(一)当事人没有违法行为;

(二)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与违法行为无关;

(三)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处理决定,不再需要查封、扣押;

(四)查封、扣押期限已经届满;

(五)其他不再需要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情形。

解除查封、扣押应当立即退还财物;已将鲜活物品或者其他不易保管的财物拍卖或者变卖的,退还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款项。变卖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补偿。第三节 冻结

第二十九条 冻结存款、汇款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实施,不得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其他任何行政机关或者组织不得冻结存款、汇款。

冻结存款、汇款的数额应当与违法行为涉及的金额相当;已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冻结的,不得重复冻结。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决定实施冻结存款、汇款的,应当履行本法第十八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七项规定的程序,并向金融机构交付冻结通知书。

金融机构接到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冻结通知书后,应当立即予以冻结,不得拖延,不得在冻结前向当事人泄露信息。

法律规定以外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要求冻结当事人存款、汇款的,金融机构应当拒绝。

第三十一条 依照法律规定冻结存款、汇款的,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三日内向当事人交付冻结决定书。冻结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冻结的理由、依据和期限;

(三)冻结的账号和数额;

(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行政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第三十二条 自冻结存款、汇款之日起三十日内,行政机关应当作出处理决定或者作出解除冻结决定;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延长冻结的决定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作出解除冻结决定:

(一)当事人没有违法行为;

(二)冻结的存款、汇款与违法行为无关;

(三)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处理决定,不再需要冻结;

(四)冻结期限已经届满;

(五)其他不再需要采取冻结措施的情形。

行政机关作出解除冻结决定的,应当及时通知金融机构和当事人。金融机构接到通知后,应当立即解除冻结。

行政机关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或者解除冻结决定的,金融机构应当自冻结期满之日起解除冻结。第四章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决定后,当事人在行政机关决定的期限内不履行义务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本章规定强制执行。

第三十五条 行政机关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前,应当事先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催告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履行义务的期限;

(二)履行义务的方式;

(三)涉及金钱给付的,应当有明确的金额和给付方式;

(四)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和申辩权。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收到催告书后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记录、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第三十七条 经催告,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决定,且无正当理由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强制执行决定。

强制执行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强制执行的理由和依据;

(三)强制执行的方式和时间;

(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行政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在催告期间,对有证据证明有转移或者隐匿财物迹象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立即强制执行决定。

第三十八条 催告书、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拒绝接收或者无法直接送达当事人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送达。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执行:

(一)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或者暂无履行能力的;

(二)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确有理由的;

(三)执行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中止执行不损害公共利益的;

(四)行政机关认为需要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行政机关应当恢复执行。对没有明显社会危害,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中止执行满三年未恢复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执行。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执行:

(一)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的;

(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无财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的;

(三)执行标的灭失的;

(四)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的;

(五)行政机关认为需要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一条 在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变更,或者执行错误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不能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的,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二条 实施行政强制执行,行政机关可以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执行协议可以约定分阶段履行;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的,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或者滞纳金。

执行协议应当履行。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恢复强制执行。

第四十三条 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但是,情况紧急的除外。

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第四十四条 对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强制拆除的,应当由行政机关予以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

第二节 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

第四十五条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标准应当告知当事人。

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第四十六条 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实施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超过三十日,经催告当事人 仍不履行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实施强制执行前,需要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依照本法第三章规定办理。

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是,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经催告仍不履行的,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已经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行政机关,可以将查封、扣押的财物依法拍卖抵缴罚款。

第四十七条 划拨存款、汇款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决定,并书面通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接到行政机关依法作出划拨存款、汇款的决定后,应当立即划拨。

法律规定以外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要求划拨当事人存款、汇款的,金融机构应当拒绝。

第四十八条 依法拍卖财物,由行政机关委托拍卖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九条 划拨的存款、汇款以及拍卖和依法处理所得的款项应当上缴国库或者划入财政专户。任何行政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第三节 代履行

第五十条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要求当事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经催告仍不履行,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

第五十一条 代履行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代履行前送达决定书,代履行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代履行的理由和依据、方式和时间、标的、费用预算以及代履行人;

(二)代履行三日前,催告当事人履行,当事人履行的,停止代履行;

(三)代履行时,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派员到场监督;

(四)代履行完毕,行政机关到场监督的工作人员、代履行人和当事人或者见证人应当在执行文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代履行的费用按照成本合理确定,由当事人承担。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代履行不得采用暴力、胁迫以及其他非法方式。

第五十二条 需要立即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者公共场所的遗洒物、障碍物或者污染物,当事人不能清除的,行政机关可以决定立即实施代履行;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事后立即通知当事人,并依法作出处理。

第五章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三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没有行 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照本章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四条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催告书送达十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可以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对象是不动产的,向不动产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五十五条 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强制执行申请书;

(二)行政决定书及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三)当事人的意见及行政机关催告情况;

(四)申请强制执行标的情况;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签名,加盖行政机关的印章,并注明日期。

第五十六条 人民法院接到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申请,应当在五日内受理。

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有异议的,可以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

第五十七条 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申请进行书面审查,对符合本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且行政决定具备法定执行效力的,除本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情形外,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执行裁定。

第五十八条 人民法院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作出裁定前可以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

(一)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二)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三)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裁定不予执行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在五日内将不予执行的裁定送达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

第五十九条 因情况紧急,为保障公共安全,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立即执行。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应当自作出执行裁定之日起五日内执行。

第六十条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不缴纳申请费。强制执行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人民法院以划拨、拍卖方式强制执行的,可以在划拨、拍卖后将强制执行的费用扣除。

依法拍卖财物,由人民法院委托拍卖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规定办理。

划拨的存款、汇款以及拍卖和依法处理所得的款项应当上缴国库或者划入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

(二)改变行政强制对象、条件、方式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强制的;

(四)违反本法规定,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

(五)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的;

(六)有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情形的。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扩大查封、扣押、冻结范围的;

(二)使用或者损毁查封、扣押场所、设施或者财物的;

(三)在查封、扣押法定期间不作出处理决定或者未依法及时解除查封、扣押的;

(四)在冻结存款、汇款法定期间不作出处理决定或者未依法及时解除冻结的。

第六十三条 行政机关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或者划拨的存款、汇款以及拍卖和依法处理所得的款项,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的,由财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追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据为己有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第六十四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金融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在冻结前向当事人泄露信息的;

(二)对应当立即冻结、划拨的存款、汇款不冻结或者不划拨,致使存款、汇款转移的;

(三)将不应当冻结、划拨的存款、汇款予以冻结或者划拨的;

(四)未及时解除冻结存款、汇款的。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金融机构将款项划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以外的其他账户的,由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违法划拨款项二倍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指令金融机构将款项划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以外的其他账户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在强制执行中有违法行为或者扩大强制执行范围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九条 本法中十日以内期限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

第七十条 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强制,适用本法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

第七十一条 本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行政强制法解读三-陈丽平

日期 2012-03-02 浏览数:2726 来源:福建电大 行政强制法解读-陈丽平

【提要】: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同时在具体条文中充分体现法律的人文关怀。”

行政强制法还规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同时在具体条文中充分体现法律的人文关怀。

生活必需品不得查扣

现行法律、法规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程序没有统一的规定。通常的做法是,由实施强制的机关自行规定程序,不一致,不统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法院进行实质审查还是形式审查,是由行政庭受理还是由执行庭直接执行,实践中各地做法也不统一。由于缺少统一的程序规定,执行中随意性大,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时有发生。

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侵害公民、企业合法权益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程序不规范。法律在规定行政机关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的同时,也应当从程序上加强对公民、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

为此,行政强制法对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一般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对执法实践中用得比较多的查封、扣押和冻结等程序提出了具体要求,对行政机关查询企业财务账簿、交易记录、业务往来等明确了具体规范。

行政强制法规定,查封、扣押应当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实施,其他任何行政机关或者组织不得实施。查封、扣押限于涉案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不得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无关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不得查封、扣押公民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对查封、扣押的物品需要进行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费用由行 政机关承担。对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行政机关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对查封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行政机关可以委托第三人保管,第三人不得损毁或者擅自转移、处置。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损失,行政机关先行赔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

专家指出,这些规定将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强制执行不得夜袭

目前的执行难,包括行政决定的执行难:申请人民法院执行,执行率不高;法院审查过多,程序不规范;执行的期限过长,影响行政效率;申请法院执行,行政机关要向法院交执行费。

针对上述问题,本法对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分别作出了规定。规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决定后,当事人在行政机关决定的期限内不履行义务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执行。

关于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本法对申请前的催告、申请要求、法院审查期限、执行方式以及收费等均作出了具体规定。

行政强制法还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执行: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或者暂无履行能力的;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确有理由的;执行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中止执行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政机关认为需要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行政机关应当恢复执行。对没有明显社会危害,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中止执行满三年未恢复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执行。行政强制法特别强调,除情况紧急外,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为防止权力滥用,行政强制法规定,在执行中或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变更,或者执行错误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不能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的,依法给予赔偿。

行政强制措施不得委托

目前,行政强制措施的执法主体比较庞杂,有的地方和部门将行政强制权委托给社会组织和不具备资格的执法人员实施,有的甚至雇用临时人员执法,执法的随意性较大,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法制的严肃性和政府形象。

为对行政强制的执法主体进一步加以规范,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其他人员不得实施。”

加处罚款数额不得翻番

在执行中行政机关与当事人达成协议,既保证了行政决定的执行,又减少了社会冲突,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为此,行政强制法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机关可以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执行协议可以约定分阶段履行;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的,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或者滞纳金。”“执行协议应当履行。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恢复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法还规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标准应当告知当事人。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行政强制法》解读四

在行政强制法颁布之前,行政强制实践中存在着“散”和“乱”的问题。行政强制的设定主体比较散,法律可以设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中央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也可以设定,甚至少量的政府规范性文件也设定。行政强制法对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为规范强制执行的行为,强制法禁止“夜袭”,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但是,情况紧急的除外。

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如果行政机关违反上述规定,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公民遇侵害时可获救济

行政强制法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受到行政强制权侵害时,规定了救济途径。

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在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变更,或者执行错误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不能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的,依法给予赔偿。

行政强制执法明确10步骤:

1、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2、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3、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4、通知当事人到场。

5、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6、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7、制作现场笔录。

8、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9、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

历次审议变化:

2007年二审 应严格约束限制人身自由 草案增加规定,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条件已经消失,应当立即解除。查封、扣押财物是两种基本的行政强制措施,为防止行政机关任意扩大查封、扣押的范围,草案增加规定,查封、扣押的物品限于涉案财物,不得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无关的财物。针对现实中因为行政机关未及时通知、催告当事人履行缴纳罚款或者有关税费的义务,出现“滚雪球”式罚单,滞纳金远高出罚款数额的情况,草案增加规定,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2009年三审 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 针对行政强制措施的执法主体庞杂,有的地方和部门将行政强制权委托给社会组织和不具备资格的执法人员实施,有的甚至雇用临时人员执法的问题,草案增加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正式执法人员实施,其他人员不得实施。”为防止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侵害公民、企业合法权益的情况,草案增加规定“不得查封、扣押公民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强制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或者执行错误的,应当恢复原状,返还已被执行的财产;不能返还原物的,按市场价折价赔偿。”

2011年四审 地方不得设行政强制措施 草案规定,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但是,法律规定特定事项由行政法规规定具体管理措施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和冻结存款、汇款以外的行政强制措施。为防止行政机关滥用代履行,草案对代履行的范围进行了限制,规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要求当事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经催告仍不履行,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为严控行政强制权,草案规定,“延长查封、扣押的决定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延长冻结的决定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2011年五审

申请法院强执案留探索空间 针对行政强制措施种类的最后一种“其他行政强制措施”这一兜底条款范围太大,为防止被滥用,草案规定,尚未制定法律且属于国务院行政管理事项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冻结存款、汇款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为保障公民对行政强制设定和实施提出异议,草案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强制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申请法院强执的案件,到底由法院还是行政机关实施?尚处于改革探索中。将“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裁定执行的,由法院执行”这一规定删除。

【解读】行政强制法出台为何艰难

“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平衡,贯穿12年立法过程。“行政权”“公民权”的平衡,行政强制法出台过程之艰难,在全国人大立法史上并不多见。此前审议次数最多的法律当属物权法,该法经过了八次审议,在 2007 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此外,监督法的出台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酝酿至 2006 年通过,耗时长达 20 年,在 2002 年正式进入审议程序后,四年经过三次审议获得通过。行政强制法的审议时间相当长,该法 2005 年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但早在 199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即开始了起草工作。

一审时有人反对立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应松年表示,强制法的核心是规范行政强制权,既需要承认强制的正当性,但又要看到行政强制权很严厉,用得不好会伤人,而且伤害很大,所以一定要慎重。

一审草案正式进入审议后,当时行政法学界对于该法顺利出台很乐观,不料遇到较多争议,这些争议既包括立法部门内部的意见分歧,也有行政部门“扩权”的诉求与规范、制约权力的立法目的之间的矛盾。

立法部门内部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行政强制法的认识上,有的人认为该法是规范行政强制权力运行的,支持立法,有的人则认为该法是给行政权力赋权,因而反对立法或另寻适当的时机立法。

当时陈建生等多位委员皆提出,公民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再强调给予行政机关行政强制权力,恐怕会引起很多矛盾,建议立法缓一缓。而行政机关则希望获取更多的行政强制权力,比如当时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增加“强制进入生产经营场所”,交通部提出增加“强制进入运输工具”,安监总局提出“对场所、设备、设施等责令停止作业、使用”等。

四审对必要性达成共识

一审后,该法即因各种分歧而进入漫长的立法过程。根据立法法规定,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法律案将终止审议,在 2007 年和 2009 年的两次审议,都属于避免该法律案成为“废案”的审议。不过这两次审议中,各方分歧在逐步的减少,直至今年 4 月的第四次审议,立法部门内部基本上对立法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

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对于公民而言,要防止强制措施对其权益的过度侵犯,对于行政机关而言,这些强制措施意味着权力,意味着行政管理的手段。

如何平衡“公民权”和“行政权”的任务,则交给了立法部门,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乔晓阳所言,行政权强大,公民权弱小,需要通过立法规范行政权、制约行政权,保护公民权。这种平衡贯穿着强制法12 年的立法过程。

《行政强制法》解读五

一、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行政强制法

该法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强制法》与《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并称“行政法典三部曲”,行政处罚法解决的是乱处罚,行政许可法解决的是乱审批,两部单行法对规范政府权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于这两部法律,,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并不那么顺利。2005 年12 月26 日, 行政强制法草案第一次审议时, 不少委员就对立法时机是否成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2007 年10 月25 日第二次审议时, 仍然有委员主张暂缓立法。而按照立法法规定,如果搁置审议满两年,法律案将会成为废案。所以,作为行政权力的一部重要法律,其实并不顺利。而在2011 年3月10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吴邦国明确指出:“今年常委会的立法工作,要按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要求,抓紧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及时制定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制定精神卫生法、行政强制法、出境入境管理法等。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2011年6月30日下午经表决,通过了行政强制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从1999年开始酝酿制 21 定该法到今日表决通过,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先后五次审议的草案,,前后历时12年,最终成为法律。

二、权利与权力的平衡器

所谓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和行为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行政强制的构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行政强制措施,而是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主体为了预防,制止违法行为或者为了维护某种特定秩序状态,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予以强行限制的一种行政行为。例如,暂时约束醉酒的人、查封、扣押、冻结等。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说:“在行政强制法颁布之前,行政强制实践中存在着‘散’和‘乱’的问题。行政强制的设定主体比较散,法律可以设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中央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也可以设定,甚至少量的政府规范性文件也设定。”

《行政强制法》的出台具有深远的意义,是权利与权力的平衡器,即既要“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又要“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这种旗帜鲜明地表明平衡行政权与公民权的立法理念,在行政强制法各章节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行政强制适当原则和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该法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第六条中,规定了行政强制适当原则和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在第八条中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和要求国家赔偿权,这些规定对制约行政强制权滥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是该法在第二章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了行政强制设定事先应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各方意见,事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设定和实施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机关应当认真研究论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该法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规定了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和行政强制执行程序,其中既包含了行政相对人享有的诸如 “说明理由”、“陈述和申辩”、“立即通知当事人家属”等大量程序性权利,也包含了“不得查封、扣押公民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等实体性权利。

第三,该法在第六章法律责任中,比较集中地规定了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的法律责任,以防止行政机关滥用强制权,损害公民权。

这次已颁布的行政强制法的主要内容可归为以下十点:

1、执法主体必须是正式执法人员,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

2、行政机关不得夜间执行不得停水停电。

3、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4、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

5、不得查扣公民个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6、在规定行政强制有查封、扣押权力的同时,也规定不得查封、扣押公民个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7、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不得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8、行政机关依法查询企业的财物账簿、交易记录、业务往来等事项,不得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并应当保守所知悉的企业商业秘密。

9、查封、扣押限于涉案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不得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无关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10、行政强制执行不排斥“执行和解”。行政强制执行可达成执行协议,也就是说,行政强制执行不排斥“执行和解”。

三、《行政强制法》亮点

它的亮点主要有三:

(一)、更加人性化,节假日不得实施“强执”。行政强制法对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为规范强制执行的行为,强制法禁止“夜袭”,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但是,情况紧急的除外。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如果行政机关违反上述规定,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二)、注重和谐社会的建立

公民遇侵害时可获救济注重和谐社会的建立,行政强制法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受到行政强制权侵害时,规定了救济途径。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在执行 24 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变更,或者执行错误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不能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的,依法给予赔偿。

(三)、程序性要求更加严格

行政强制执法明确10步骤:

1、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2、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3、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4、通知当事人到场

5、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6、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7、制作现场笔录

8、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9、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

四、《行政强制法》执行难

(一)行政机关规避《行政强制法》的严格限制

《行政强制法》规定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权限、条件、主体、程序等,都比较严格。因此,一边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一边是事实上已经变成的行政强制措施;一边是适用条件和程序的严格,一边是适应条件和程序的宽松。在实践中,行政机关为了规避《行政强制法》的严格限制,完全可能不根据《行政强制法》规定,而是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直接采取登记保存措施。这样一来,《行政强制法》的范围限定作用和权力规制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在《行政强制法》列举的四种强制措施中,没有登记保存措施。事实上适用的强制措施包括登记保存措施,而登记保存措施又未明确在《行政强制法》的规制范围之内。这种有实无名的状况不解决,会使得《行政强制法》在实践中会变得不那么严格。

(二)法律规定条件不足

《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对象和程序。法律已经作为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但是,从行政执法实践来看,最多的问题主要出在法定条件方面,即在什么条件下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按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答案明确而简单:法律规定的条件。但这个条件经常很抽象,因此还需行政主体自己解释。

(三)送达难

在《行政强制法》中,有三处涉及行政强制决定送达生效的规定:一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要求通知当事人到场,告知当事人理由、依据、权利救济途径,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现场笔录由当事人签名。二是行政机关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的程序,要求当事人陈述申辩,行政机关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三是行政强制执行决定送达当事人程序的规定,明确了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送达。这些规定,都有一个假设前提,就是当事人到场或者当事人被送达了。但实践中行政机关无法找到当事人。有的时候,当事人逃逸或者避而不见。

(四)非诉执行难

非诉执行难《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执行的限制非常严格,规定只有法律才能设定行政强制执行,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做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这过于加重法院负担。在司法权威日渐不彰、法院地位日渐弱化的形势下,执行工作的难度有增无减。基于各种情况综合考虑,此次的行政强制法自然无法轻易的让法院承担起行政强制执行案件的法定执行职责。

综上所述,《行政强制法》要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还需较长时间,需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完善。良好的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和 “润滑剂”,能够理性消解社会关系中的紧张和矛盾,在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中实现动态平衡。现代行政强制制度是现代政府职能的扩大和依法行政理念相结合的产物。行政强制是实施法律的重要手段,是依法行使行政权的有力保障,是维护公共秩序的有力手段,是促进全社会遵守法律的有效方法。行政强制遵循依法强制原则、比例原则、效率与权利保障兼顾原则、救济原则。同时,行政强制法较好地实现了行政强制所涉及的行政权与公民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公正与效率等若干基本关系的平衡,各级政府应以贯彻实施《行政强制法》为契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下载行政强制法、许可法、处罚法三法中的委托制度的比较(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强制法、许可法、处罚法三法中的委托制度的比较(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