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实施细则
湖北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推动和规范我省散居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内容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是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对儿童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神经精神发育评价与指导、营养与喂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与体格锻炼指导、计划免疫、常见疾病的防治、心理行为干预等系统的保健服务。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服务对象为七岁以下儿童,重点为三岁以下散居儿童。
(一)新生儿期保健管理(出生——满28 天)
1、新生儿访视于出生后3 天、7 天、14 天、28 天各访视一次,并做好记录,遇有异常情况应增加访视次数。
2、建立《儿童保健手册》。
3、观察新生儿一般情况,如精神、睡眠、食欲、反应、哭声、大小便等;了解黄疸出现和消退时间、卡介苗接种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等;做好疾病预防指导。
4、开展高危新生儿筛查工作并及时转诊。
5、提倡母乳喂养,开展喂养和护理指导。
(二)高危新生儿保健管理 高危新生儿包括出生体重低于2500 克的新生儿和孕期满28 周到未满37 周的早产儿;曾有宫内缺氧、产时窒息的新生儿;有先天性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腭裂)的新生儿;母亲孕期患有内科或其它疾病者出生的新生儿。
1、对高危新生儿要进行个案管理,每周访视二次;对体温不正常、生活能力差或出生体重在2000 克以下者,每天访视一次;遇疑难病情及异常情况,及时转送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2、注意体温变化,每次访视应测量体温,指导家长保暖方法。
3、对于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儿,要指导滴管喂养,注意防止呛奶;每周测量体重一次,观察营养状况;对体重增长缓慢者要分析原因,早期矫治;指导家长防治佝偻病。
4、指导家长随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神志、面色、呼吸、吸吮力、皮肤、大小便情况等,预防感染。
5、发现疑难病情及异常情况,及时转送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6、对已恢复正常的新生儿及时转入健康儿童系统管理程序。
(三)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管理(出生28 天——不满7周岁)
1、定期健康检查
⑴体格检查:出生后第3、6、9、12 个月时各进行一次体检,1~3 岁每半年体检1 次,3 岁以上每年体检1 次。内容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并进行生长发育评价。必要时测量上臂围、皮褶厚度等。
⑵全身系统检查:对儿童皮肤、淋巴结、头颅、眼、耳、口、心、肺、肝脾、四肢、生殖器进行系统检查;观察婴幼儿前囟的闭合、牙齿的萌出及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等佝偻病和其他疾病的体征。
⑶化验检查:6 个月和12 个月的婴儿检查1 次血常规;1 岁以后每年检查1 次血常规;不定期检查大便常规、尿常规;有条件的可检查肝功能、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骨密度和锌、铅、铁、铜等微量元素等。
2、合理喂养和营养膳食:大力推行母乳喂养,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养方法、合理添加辅食;开展营养性疾病咨询指导,进行多种形式儿童营养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
3、疾病预防:指导家长对婴幼儿进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充分利用水、空气、日光进行锻炼,增强儿童体质;预防常见儿童营养、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逐步开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
4、做好五官保健:开展儿童听力筛查、口腔保健、眼保健等五官保健服务。
5、生长发育监测与促进:通过定期健康检查,监测儿童体格发育水平与速度以及营养状况,动态地观察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趋势,并作出健康评价;早期发现生长缓慢现象并及时分析原因,早期矫治;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并做好登记、分析;指导家长进行日常保健;营养膳食;早期发育指导,预防生长发育偏离。
6.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根据儿童不同年龄体格发育和生理心理特点,为婴幼儿提供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适宜信息刺激和训练活动;通过监测可判断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状况,早期发现潜在的心理发育异常,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开展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情绪培养、行为培养、亲子游戏、各种感知觉训练和能力训练,能有效促进小儿早期心理发育,防止智力低下和心理发
育偏离的发生。智力发育监测频度:1 岁内儿童进行2~3 次,1 岁后每年1~2 次;高危儿童可适当增加次数。
7、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加强安全知识宣传,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8、计划免疫:做好计划免疫及传染病管理工作。
9、有条件地区应逐步开展儿童保健新技术和新业务:开展营养评估咨询指导、儿童喂养困难咨询指导、儿童心理行为测评和训练、感觉统合训练、障碍儿童个体训练、发育儿科保健咨询指导、儿童肥胖干预、语言发育障碍训练等业务。
二、组织管理及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细则的具体实施和监督管理。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业务指导机构(见《湖北省妇幼保健机构保健工作规范》)。
1、负责辖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技术指导工作。
2、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定期召开辖区妇幼保健人员例会和开展儿童保健技术培训工作。
3、掌握本辖区儿童健康状况和主要指标进展情况,做好信息的收集、统计、上报、分析和反馈,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开展辖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督导检查。
5、开展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本辖区的儿童保健管理,设立妇幼保健组,配备至少2 名以上专职妇幼保健人员从事基层妇幼保健工作。
1、负责辖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做好高危新生儿的访视、筛查、管理和转诊。
2、负责辖区妇幼卫生信息数据的汇总上报。
3、定期召开村保健员例会,督促、指导村级或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定期参加县(区)级工作例会。
4、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四)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本村(社区)儿童保健初级管理工作,配有专(兼)职妇幼保健人员1 名。
1、负责掌握辖区出生人数、7 岁以下儿童数、新生儿死亡人数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及时登记上报。
2、做好正常新生儿访视,发现高危新生儿及时上报乡镇卫生院或区妇幼保健机构管理。
3、督促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到乡镇卫生院或区妇幼保健机构接受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4、定期参加乡镇卫生院或区级工作例会。
5、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三、运转程序
(一)掌握新生儿出生情况:由村级妇幼保健人员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妇幼保健人员调查了解辖区新生儿出生情况并登记。
(二)建册:农村由乡镇卫生院、城区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并进行登记。
(三)高危新生儿筛查:农村由乡镇卫生院、城区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内新生儿进行高危筛查,必要时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诊治。
(四)新生儿访视: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妇幼保健人员做好正常新生儿访视,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五)个案管理:农村由乡镇卫生院、城区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高危新生儿实行个案管理,必要时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诊治。
(六)婴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四、监督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细则的监督。省级、市级每年至少组织监督指导1 次,覆盖1/3 县;县级每年至少监督指导2 次,覆盖所有的乡镇。监督指导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管理及职责的落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实施、高危新生儿保健管理等内容。
第二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规范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规范
为进一步推动和规范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建立可持续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和《黑龙江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新生儿访视等儿童保健技术规范》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重点3岁以内的婴幼儿。
(二)服务内容
1、新生儿家庭访视
新生儿出院一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产后访视,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便、黄疸、脐部、口腔等,测量体温、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针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病的指导,如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一针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如发现新生儿未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医疗机构补筛,对出生低体重、早产、双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
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
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第二针,重点询问和观察
新生儿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等情况,并进行体重、身长、头围、胸围、测量、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
3、婴幼儿管理
在管辖区内,时间分别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共8次,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之间婴儿喂养情况,患病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评估、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健康指导,在婴幼儿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测。
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为4—6岁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评估、血常规和视力筛查、进行合理膳食、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等。
5、做好高危新生儿筛查管理,对疑难急重病例及时转诊
6、提倡母乳喂养,开展喂养和护理指导
二、高危新生儿保健管理
高危新生儿包括出生低体重,低于2500g的新生儿和孕期满28周至未满37周的早产儿,曾有宫内缺氧,产时窒息的新生儿,重点管理经抢救存活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重度窒息和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有先天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腭裂)的新生儿,母亲产时感染或孕期患有内科或其它疾病出生的新生儿。
1、对高危新生儿要进行专案管理。
2、注意体温变化,每次访视测量体温,指导家长保暖方法。
3、对吸允能力差的新生儿,注意防止呛奶,每周测量体重一
次,观察营养状况,对体重增长缓慢要分析原因,早期矫治,指导家长防治佝偻病。
4、指导家长随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神志、面色、呼吸、吸允力、皮肤、大小便情况等。
5、发现疑难病情及异常情况,及时转送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6、对已恢复正常的新生儿及时转入健康儿童系统管理程序。
7、合理喂养和营养指导,进行多种形式儿童营养和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大力推行纯母乳喂养,指导家长采用合理的方法添加辅食。
8、儿童营养性疾病的管理。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低体重、生长发育迟缓和消瘦
(2)缺铁性贫血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4)超重、肥胖等进行专案管理,及时干预记录转归
9、做好五官科保健;展开听力筛查、口腔保健、眼保健服务。
10、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监测;定期进行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监测
及评价,通过定期监测评价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状况,早期智力开发,如早期发现智力落后,脑性瘫痪等神经心理发育异常,必要时转上级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矫治,指导家长结合日常生活为婴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信息刺激和感知
训练,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11、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加强安全知识宣传。
12、计划免疫;做好计划免疫及传染病管理工作。
三、儿童管理运转程序
1、掌握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建册:
乡镇卫生院或村级(社区服务站),调查收集辖区内新生儿信息,并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及填写,《0—3岁儿童系统管理登记册》《0—6儿童花名册》督促定期健康检查。
2、儿童系统保健工作应根据计划免疫划分情况划片管理。管理网络及运转;按属于地段管理原则,儿童系统管理县妇幼保健院为儿童系统管理运转单位,各运转单位月初收集、交换辖区各体检单位上月儿童建档信息,各体检单位每月按要求上报相关保健信息。
四、组织管理及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方案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二)县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业务指导机构
1、负责辖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技术指导及培训。
2、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定期召开辖区妇幼保健人员例会。
3、掌握本辖区儿童健康状况和主要指标进展情况,做好妇幼卫生信息的收集、统计、上报、分析、反馈及网络化管理,指导基层及时准确完成儿童保健信息录入和传输。
4、收集并核实儿童死亡信息并及时上报。
五、监督管理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方案的监督,每年至少组织监督指导1—2次。
第三篇:保健系统管理实施细则
无锡市城区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实施细则---(围产卡相关)
一、围产册和围产卡建立办法
建立围产保健册和围产保健电子卡(以下分别简称围产册、围产卡)的对象为本市户籍和取得公安部门签发的暂住手续的准备生育和已经进入孕产期的妇女。没有办理暂住手续的外来孕产妇只建立临时围产保健册。不同时期妇女围产册和围产卡的建立办法如下:
1.凡接受婚前医学检查或婚前保健宣教咨询的对象,在婚前医学检查机构建立围产保健册和围产卡。
2.未接受婚前医学检查但孕前到妇幼保健机构或婚前医学检查机构接受孕前保健宣教咨询的对象,在宣教咨询时建立围产保健册和围产卡。
3.婚前、孕前均未建围产册和电子卡的对象,孕后由首次早孕诊断或产前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建立围产册和围产卡,同时进行孕期保健宣教。为防止重复建卡,电子卡号由市妇幼保健院统一检索确定,告知服务单位按此号建围产卡。
二、孕产妇保健管理程序
围产册和围产卡由市妇幼保健院统一管理、发放,由市卫生局许可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和助产技术(包括产前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建立。
1.婚前和孕前建立围产册和围产卡:妇女婚前或孕前建立的围产册和围产卡,建围产册和围产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及时录入以下内容,如“一般情况表”、“女性婚(孕)前检查表”、“男性婚前检查表”,并在“建立围产保健册(卡)登记表”上登记,每周将登记表上的资料用U盘或软盘保存后交市妇幼保健院社区保健科,由市妇幼保健院检索分类后分发到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转入其长期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围产册(卡)自建立后至结案前,由服务对象本人保管,任何单位不得强行扣留。
2.早孕建立围产册和围产卡: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在进行早孕检查时,对未建围产册和围产卡的孕妇及时建册,并及时录入以下内容,如“一般情况表”、“女性婚(孕)前检查表”、“男性婚前检查表”、“初次孕产期检查表”,并在“建立围产保健册(卡)登记表上登记,每周将登记表上的资料用U盘或软盘保存后交市妇幼保健院社区保健科,由市妇幼保健院检索分类后分发到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转入其长期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进行早孕登记、早孕宣教和保健指导、咨询,告知孕期保健程序和注意事项,区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指导社区妇幼卫生工作。
3.产前检查:①产前检查单位对未建围产册和围产卡的孕妇在首次产前检查时应及时建围产册,并在“建立围产保健册(卡)登记表”上登记,每周将登记表上的资料用U盘或软盘保存后,将盘、登记表连同围产册交市妇幼保健院社区保健科,由市妇幼保健院检索后制作围产保健卡,每周将围产册和围产卡及登记表返回各产检点,各产检点及时录入以下内容,如“一般情况表”、“女性婚(孕)前检查表”、“男性婚前检查表”、“初次孕产期检查表”、“产前检查表”;市妇幼保健院还要将登记表上资料反馈到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转入其长期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②产检单位要负责孕期保健系统管理,开展孕期健康宣教,产前常规检查和排畸筛查,对高危孕妇按照《无锡市高危妊娠管理办法》(锡卫基妇[2004]26号文件)进行专案分级管理。③要继续完善以下登记本、报表、记录,如“入机登记本”、“孕产妇系统管理登记本”、“高危孕妇管理登记本”、“孕妇健康教育登记记录、汇总记录”、“无锡市产前保健质量()月报表”。④每次产检后均应对每次的产检情况录入电脑,围产册可由产检服务单位代为保管,但不能强行扣留。
4.住院分娩:产科医院按产科工作常规开展助产技术服务。产科医院在产妇出院时需填写“产后访视三联单”,一联交产妇本人,由产妇家属交休养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督促产后访视;另一联通过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转至产妇产后休养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第三联送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制作儿保卡,围产册和围产卡交产妇本人保管。5.产后访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到“产后访视联系单”后,上门进行产后访视,并督促其在产后42天到其分娩的产科医院接受母婴健康检查。产后每次访视数据记录于围产册上,由产妇在42天健康检查时带回分娩产科医院,产后访视率考核到各分娩产科医院和负责访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产后访视的时间按规定一般为产后第7天、14天、28天,共3次。6.42天母婴健康检查:产科医院负责42天母婴健康检查,产科医院将产妇产后访视表(1-3次访视情况)及本次42天健康检查的情况输入电脑,至此该孕产妇围产保健系统管理结案。7.结案存档。产科医院结案后围产册和围产卡每周交市妇幼保健院社区保健科,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将围产册分区摆放,各区妇幼保健站每周取回,区妇幼保健站开例会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围产册和系统管理登记本核对,确定所辖系统管理数,定期上报系统管理报表到区妇幼保健机构,各区妇幼保健机构于次月5日前,将系统管理报表上报到市妇幼保健院,同时一并交回已结案的围产册。由市妇幼保健院归档、保存,正常分娩保存5年,异常分娩保存10年。
三、质控方法与要求
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由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进行。质控内容应包括保健质量和常规管理,如建围产册(围产卡)与系统管理情况、体检项目规范性、高危妊娠和分级分类管理情况、台帐资料记录及体检数据录入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每次质控要有质控记录,各级质控要求如下:
1.市妇幼保健院负责每月对区妇幼保健院和市级医院的孕产妇保健系统的常规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每月的妇保例会上及时反馈,制定相关措施,督促落实整改。
2.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做好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区医院、乡医院的孕产妇保健系统的常规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每月对辖区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信息进行通报,每月进行保健质量质控一次,记录于“基层指导记录”上,通过每月召开的妇保例会,及时反馈辖区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信息,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3.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助产技术服务和产后访视工作的各医疗保健机构,在其职责范围内按照工作规范做好服务工作,并每周进行本单位的孕产期保健质量自查工作,自查内容结果记录于“定期质量检查本”上。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区妇幼保健机构开例会时,将围产册和“系统管理登记本”进行核对并抄回所辖系统管理数,定期上报系统管理报表到区妇幼保健机构,区妇幼保健机构经核对汇总后,于次月5日前再上报到市妇幼保健院。
第四篇:儿童系统管理计划
儿童系统管理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和规范我市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建立可持续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对象与工作目的
(一)工作对象:
辖区内的0—6岁儿童,重点是3岁以下儿童。
(二)工作目的
1、监测0—6岁儿童个体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主要常见病、多发病,并给予健康指导和咨询。
2、了解和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的喂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水平;
3、分析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内容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是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对儿童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神经精神发育评价与指导、营养与喂养指导、体格锻炼及早期潜能开发、心理行为发育指导、计划免疫、疾病筛查、常见疾病的防治等系统的保健服务。
(一)新生儿期保健管理(出生至满28天)
1、新生儿访视于出生后3天、7天、14天、28天各访视一次,并做好记录,遇有异常情况应增加访视次数。如新生儿未出院则由产科医院完成,并记录在《围产保健手册》相关栏目中。
2、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和儿童电子健康档案或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册。
3、观察新生儿一般情况,如精神、睡眠、食欲、反应、哭声、大小便等;了解脐带脱落及黄疸情况;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督促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做好疾病预防指导。
4、做好高危新生儿筛查管理,对疑难急重病例及时转诊。
5、提倡母乳喂养,开展喂养和护理指导。
(二)高危新生儿保健管理
高危新生儿包括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和孕满28周至未满37周的早产儿;曾有宫内缺氧、产时窒息的新生儿,其中重点管理经抢救存活的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重度窒息和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有先天性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腭裂)的新生儿;母亲孕期患有内科或其它疾病出生的新生儿。
1、对高危新生儿要进行个案管理。
2、注意体温变化,每次访视应测量体温,指导家长保暖方法。
3、对于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儿,注意防止呛奶;每周测量体重一次,观察营养状况;对体重增长缓慢要分析原因,早期矫治;指导家长防治佝偻病。
4、指导家长随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神志、面色、呼吸、吸吮力、皮肤、大小便情况等。
5、发现疑难病情及异常情况,及时转送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6、对已恢复正常的新生儿及时转入健康儿童系统管理程序。
(三)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管理(出生28天至不满7周岁)
1、定期健康检查或生长发育监测
农村半岁前体检两次,半岁至3岁每半年体检1次;城市出生后第3、6、9、12月各进行一次体检,1—3岁每半年体检一次;3岁以上每年体检一次。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评价儿童体格发育水平与速度以及营养状况,动态观察婴幼儿生长发育趋势,早期发现生长发育迟缓并及时找出原因,早期矫治,预防生长发育偏离。
(1)体格测量:内容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必要时测上臂围、皮褶厚度等,并进行生长发育评价。
(2)全身系统检查:对儿童皮肤、淋巴结、头颅、眼、耳、口、心、肺、肝脾、四肢、生殖器等进行系统检查;观察婴幼儿前囟的闭合、牙齿的萌出及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等佝偻病和其他疾病的体征。
(3)化验检查:6个月和12个月的婴儿各检查1次血常规;1岁以后每年检查1次血常规;不定期检查大便常规、尿常规;有条件的可进行肝功能、碱性磷酸酶、骨密度、微量元素等检查。
2、合理喂养和营养膳食:开展儿童营养的咨询指导,进行多种形式儿童营养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大力推行母乳喂养,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喂养方法,合理添力口辅食。
3、疾病预防:开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及体弱儿(佝偻病、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早产儿、低体重儿等)专案管理,做好儿童常见营养、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指导家长对婴幼儿进行体格锻炼,增强儿童体质。
4、做好五官保健:开展儿童听力筛查、口腔保健、眼保健等五官保健服务。
5、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监测与促进:定期进行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监测及评价。通过定期监测,评价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状况,早期发现智力落后、脑性瘫痪等神经心理发育异常,必要时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一步诊断矫治。指导家长结合日常生活为婴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信息刺激和感知觉训练,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6、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加强安全知识宣传,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7、计划免疫:做好计划免疫及传染病管理工作。
8、逐步开展儿童保健新技术和新业务:开展营养评估咨询指导、儿童心理行为测评和训练、儿童肥胖干预等业务。
三、儿童系统管理运转程序
(一)掌握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建册: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村级(社区服务站)调查、收集辖区内新生儿出生信息并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及填写《湖北省0—3岁儿童系统管理登记册》、《湖北省0—6岁儿童花名册》,督促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2、城区儿童系统保健工作,应根据当地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划片管理。
(二)管理网络及运转:
按属地管理原则,市妇幼保健院为。儿童系统管理的运转中心和业务技术指导中心;各区市县妇幼保健院为儿童系统管理运转单位。各运转单位月初收集、交换辖区各体检单位上月儿童建档信息;各体检单位每月按要求上报相关保健信息。
四、组织管理及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方案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业务指导机构。
1、负责辖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技术指导及培训。
2、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定期召开辖区妇幼保健人员例会。
3、掌握本辖区儿童健康状况和主要指标进展情况,做好妇幼卫生信息的收集、统计、上报、分析、反馈及网络化管理,指导基层及时、准确地完成儿童保健信息录入和传输。
4、收集并核实儿童死亡信息并及时上报。
5、开展儿童保健技术服务及儿童保健新技术、新业务并推广应用。负责接受基层转诊。
6、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开展辖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督导检查。
(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儿童系统保健工作。
1、承担本辖区的儿童系统保健工作,设立妇幼保健科,配置必要的设施和设备,配备专业人员从事儿童系统保健服务。
2、做好新生儿的访视;对高危新生儿进行筛查、管理和转诊。
3、开展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各项工作。
4、开展儿童死亡入户调查。负责辖区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录入微机及上报。
5、参加县级工作例会,定期召开村(站)保健员例会,督促、指导村级或社区儿童保健工作。
6、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四)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督促辖区儿童系统保健工作。
1、配备专(兼)职妇幼人员1名。
2、掌握辖区出生人数、7岁以下儿童数、新生儿死亡人数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及时登记上报。
3、协调做好新生儿访视,发现高危新生儿及时上报乡镇卫生院或社区服务中心。
4、督促婴幼儿及学龄前散居儿童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儿童系统保健。
5、定期参加上级业务部门召开的工作例会。
6、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杨林沟镇卫生院 2012年12月12日
第五篇: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规范
茌平县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本县卫生行政部门及全县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第三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分娩后42天,医疗保健机构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的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对象为本县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孕产妇和胎婴儿。
第四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实行分级管理。
第二章 工作内容
第五条 孕产妇系统保健的内容:
一、孕期保健
(一)孕前期
孕前期保健是预防后代发生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避免环境中有害因素对生殖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保健重点:有计划受孕,选择适当年龄和季节,最佳怀孕时间应选择在7-9月、年龄在24—29岁;孕前3个月至孕后3个月口服叶酸片0.4mg每日1次预防胎儿畸形。
(二)孕早期(孕13周前)
从确定妊娠之日开始进行定期孕期检查。孕早期检查一次,孕中期每4周检查一次,孕28周以后每2—4周检查一次,孕36周以后每周检查一次,有高危因素者根据病情增加检查次数。
1、及时发现孕妇,建立《山东省孕产妇保健档案手册》(以下简称《孕保册》),仔细询问病史、孕产史,计算预产期,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测量基础血压与体重。
2、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项目:血、尿、白带常规,肝功(ALT、AST),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血清试验(RPR),B超。
(2)建议检查:ABO、Rh血型、乙肝五项、心电图;
(3)知情同意下常规行艾滋病抗体筛查。
3、发现高危因素,进行高危评分、专案管理。发现妊娠合并症,及时治疗。对患严重疾病,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可能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应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意见。
4、告知孕妇在孕8—20周时知情选择进行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筛查,5、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者提供咨询、指导和随访等,知情同意选择妊娠结局。
6、宣传优生知识,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预防先天畸形;进行早孕生理特点及早孕卫生知识的宣教。
(三)孕中期(孕13—28周)
1、询问孕妇健康状况,了解胎动出现时间。常规产前检查:测血压、体重、宫高、腹围、听胎心,绘制妊娠图,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行骨盆外测量。
2、辅助检查:
(1)孕16—24周建议B超筛查胎儿畸形,主要诊断包括无脑儿、脑膨出、开放性脊柱裂、胸腹壁缺损、内脏外翻、单腔心、四肢严重短缺、致命性软骨发育不全等致命畸形,发现畸形者,及早终止妊娠。
(2)孕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医师应当劝其在孕20周时到上级产前诊断中心进行产前诊断。
①羊水过多或过少的;
②胎儿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有可疑畸形的;
③孕早期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的;
④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曾经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婴儿的;
⑤年龄>35周岁的;
⑥产前筛查结果提示高风险的孕妇。
(3)孕24—28周建议糖尿病筛查。
3、及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进行评分及专案管理,必要时转诊。
4、进行孕期卫生、营养知识及心理卫生指导,预防胎儿生长受限或巨大儿。
5、对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者选择继续妊娠者,加强产前保健,进行CD4细胞等HIV相关检测,选择应用适当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进行阻断治疗。
(四)孕晚期(孕28周后)
1、常规产前检查,注意有无下肢浮肿、静脉曲张,了解胎儿宫内发育情况,防治各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
2、辅助检查:复查血、尿常规,必要时复查肝功、肾功,B超及胎儿监护。
3、及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进行评分及专案管理,必要时转诊。
4、高危孕妇确定分娩地点,动员住院分娩。
5、进行家庭自我监护(数胎动)指导;
6、宣传分娩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
7、将《出生医学证明》的有关信息作为产前保健、宣传的重要内容,让孕妇充分了解签发《出生医学证明》的意义和要求,指导孕产妇及其家庭拟起新生婴儿的姓名,自觉申领《出生医学证明》。
二、产时保健
做到五防,即防滞产、防出血、防窒息、防产伤、防感染。
(1)严密观察产程,正确使用并绘制产程图,及早发现和处理难产;基层单位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早护送转诊。
(2)正确处理产程,严格无菌操作,保护会阴,避免产伤,预防新生儿窒息,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
(3)严格掌握产前使用宫缩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提倡自然分娩,掌握剖宫产、阴道助产和会阴切开指征。
(5)预防产后出血,准确测量、记录出血量,产后应在产房观察2小时。
(6)严格执行产科危急重症抢救常规、流程及抢救制度。
(7)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重点监护,发现高危新生儿应及时转入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保健儿科或新生儿科实施诊疗并观察。
(8)指导母乳喂养,坚持“三早”,即早开奶、早接触、早吸吮,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始。
(9)HIV感染孕妇由其家属及孕妇本人在知情情况下选择分娩方式,严格按照《山东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行操作。
三、产褥期保健
(1)分娩后按规定时间对新生儿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动员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
(2)出院后3天内、产后14、28天各产后访视一次,如有异常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产后42天到原接生机构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3)访视内容:
①产妇:了解产妇一般情况,测血压、体温,检查乳房、子宫复旧、恶露量及性状、会阴或腹部切口,发现异常情况动员及时就诊。
②新生儿:测体温、体重,观察新生儿面色、精神、呼吸、睡眠、哭声、吸吮和大小便等情况,注意有无畸形、黄疸、脐部感染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4)进行产褥期母乳喂养、卫生、营养、心理指导。
(5)指导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对所生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第六条 高危妊娠的筛查与管理
1、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发现高危孕妇应评分、登记和专案管理。
2、高危妊娠应在《孕保册》上作出高危标志,每次产前检查应详细填写“异常情况处理”,并预约复查时间。
3、按高危妊娠的程度实行分级管理,轻、中度高危妊娠由二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负责定期检查、观察和处理,重度高危妊娠者由三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负责诊治。
4、应建立“高危妊娠登记簿”,定期检查高危孕妇诊疗情况。发现未按预约时间复诊的应追访,失访的应填写“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通知孕产妇所在地的妇幼保健机构协助追踪随访。
5、对需要转诊的高危孕产妇应填写“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交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
6、督促住院分娩。高危孕妇住院治疗未分娩出院者,医疗保健机构应填写“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通知孕产妇所在地的妇幼保健机构协助追访并督促住院分娩。
7、重度高危孕产妇需要向上级医疗机构转送的,由医疗机构直接与上级医疗机构联系,及时转诊并有医护人员护送。如有困难,卫生行政部门应协助联系。
8、高危孕产妇分娩后,由产妇所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产后访视。
第七条 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各种表、簿、卡的使用
1、《山东省孕产妇保健档案手册》:按照首诊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对首次发现怀孕妇女进行建册管理,《孕保册》由孕妇本人保管。孕妇携带《孕保册》自愿选择到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产前检查,由检查单位填写检查记录;住院分娩时将《孕保册》交接生单位填写分娩记录;分娩后由产妇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产后访视,由产后访视机构填写《孕保册》产后访视记录。产后42天,产妇应携带《孕保册》到原接生机构进行母婴健康检查,检查单位填写检查情况后留存,转送至所在辖区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及统计分析。
2、高危妊娠管理登记簿:围产保健门诊发现高危妊娠孕妇应进行登记。
3、高危妊娠联系(转诊)卡:由发现高危孕妇的单位填写,于高危孕妇失访后转送孕妇所在地的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于高危孕妇需要转诊时交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
第八条 严禁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对怀疑胎儿可能为伴性遗传病、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鉴定。
第三章 分级管理和职责
第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本地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的组织实施及检查、监督与协调。
2、按《实施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辖区内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考核、准入。
3、加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产科建设。
4、组织辖区内孕产妇死亡评审和疑难病例的围产儿死亡评审,组织助产技术人员培训、考核。
5、督促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按时上报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等监测资料。
第十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制定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包括《孕保册》的发放、运转。
2、定期召开妇幼保健人员工作例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孕产妇系统保健与助产技术业务培训,做好基层孕产妇系统保健业务技术指导并进行质量检查。
3、协调辖区内医疗机构做好本地区重度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工作,掌握重度高危孕产妇治疗、监护、转归结局。
4、积极开展和推广新技术、新业务,开设优生优育咨询门诊、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管理,确保筛查质量;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5、负责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与业务指导工作,按时完成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资料的收集、汇总、上报,每年应组织漏报调查与质量控制。
6、承担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调研和监测工作;对妇幼卫生年报上报数据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7、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第十一条 各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职责:
1、严格执行《茌平县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负责早孕妇女建立《孕保册》,开展保健服务,确保服务质量;接受孕妇住院分娩,负责产后42天检查并回收《孕保册》。
2、二级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设立高危门诊,接受基层高危孕妇的转诊。
3、成立产科急救小组,负责院内孕产妇的抢救。
4、参加孕产妇系统保健及助产技术业务培训,接受技术指导和检查。
5、配合妇幼保健机构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产前筛查及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6、发生孕产妇死亡应在24小时内通知辖区妇幼保健院,主动提供住院治疗抢救经过,配合完成个案调查,严格执行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评审及死亡报告制度。
7、指定专人负责出生缺陷监测工作,按时上报监测资料;认真填写监测报表并及时上报。
8、做好新生儿第一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
9、开设宣教室,开展优生咨询和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第十二条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本辖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负责《孕保册》的核实、统计,定期总结辖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情况并上报区县妇幼保健机构。
2、尽早发现孕妇,建立《孕保册》,督促其定期产前检查;负责高危筛查、评分以及高危孕妇的管理、重度高危孕妇转诊、报告、追踪;负责产后访视等。
3、参加区县级例会。每季度召开村级乡村医生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妇幼保健人员例会。
4、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5、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并定期上报。
第十三条 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职责:
1、承担妇幼保健工作,及早发现孕妇,动员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妇幼保健机构或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孕保册》。
2、掌握全村或社区内孕产妇数、出生数、婴幼儿数、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新生儿死亡人数及有关数据,按规定时间及时上报。
3、做好产后访视和母乳喂养随访,指导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及避孕节育措施。督促产妇产后42天到原接生机构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4、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5、参加例会,汇报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情况。
第十四条 其它医疗机构职责:
1、医疗机构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应遵循本规范。
2、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服务管理与工作评估。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
1、流动人口孕产妇应与居住地有户籍的孕产妇享有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村级妇幼人员应定期与计生服务站、流动人口办公室联系,尽早发现流动人口孕妇,督促建册、定期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并做好产后访视。
第四章 监督与评估
第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每年开展监督和评估工作。
第十七条 定期对孕产妇系统保健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讨对策和措施。
第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孕产妇死亡评审和疑难病例围产儿死亡评审,提出降低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提高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质量。
第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孕产妇系统保健工作作为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