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凉山(支教心得)
大凉山,我来了 德阳市华山路学校 钟琴
盼望着,轻松、悠闲的暑假生活终于如期而至!尽管七月的德阳骄阳似火,可这仍然抵挡不了我们愉悦的心情。每当这种时候,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因为可以利用假期做一些平常想做,但又因各种因素不能去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不?我们早已做好决定,安排好行程,准备暑假到凉山州昭觉县支教。终于到了这一天——7月14日,清晨七点半,我们出发了!带着期盼,我随着同行前辈们,开始了一次特殊、有意义的远行。
一路上,雅西高速路两旁的自然风光让我们连连赞叹。大巴车载着我们一路前行,伴着蒙蒙的细雨,随着山间的云雾,穿过隧道,越过青山,跨过河流。雨越下越大,放眼望去,只有车窗前那不知疲倦的雨刮器来回不停地工作着。虽然天气也越来越糟糕,但离大凉山越来越近。夜色渐晚,透过车窗,朦朦胧胧地看见雨雾中那笔挺的树的影子,汽车的轰鸣声不时地提醒着我们,快到了。终于,历经12个小时之久,于晚上8点,顺利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昭觉县,我们也随之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第二天上午,我们便来到活动地点——昭觉县东方红小学。淅沥的小雨,让这所身处大凉山腹心之地的学校,像笼罩着一层轻纱。刚一进校园,操场上已经有许许多多参加培训的老师,排列着整齐的队伍。接下来的开班典礼正式拉开了此次培训活动的序幕,趁此机会,我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这里的老师们:黝黑的皮肤,朴素的着装,真诚的笑容,还有那略带彝语口音的普通话„„
结束了开班典礼,第一场培训活动便开始了。
小小的我,走进偌大的一间教室(因为这里的每间教室可以至少容纳90个孩子),抬头一望,黑压压的一片。再仔细一看,发现老师们都已做好了准备,桌前整齐地摆放着笔记本。见我进来了,老师们都齐刷刷地将目光锁定到我身上,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望着我。瞬间,我有些忐忑、有些犹豫:我们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有用的东西?哪怕是一点点的收获!突然,担心起自己准备的资料能否让这里的老师们有所收获,因为这毕竟是我第一次给老师们做培训,真的是诚惶诚恐。与其说是给他们上课,倒不如说是和他们一起学习和交流。但又转念一想,悄悄地告诉自己:别怕,我可以的,因为我从不打无准备的仗!于是,带着紧张、兴奋、激动的心情,开始了第一场培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紧张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了下来。老师们也听得特别认真,让我倍受感动,因为在他们中间,论年龄,至少一多半的老师都是我的长辈。他们时而认真地做着笔记;时而认真地聆听着;时而点头或轻声附和;时而和我一起交流讨论。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看到老师们有所获的样子,那一刻,我是轻松的!
几天的培训活动下来,总会有一些老师来拷贝我的课件,我告诉他们课件上所有的内容我们都已讲过,做了笔记就可以不用拷贝了。可他们的回答是那么的朴实、真切。好些老师都说:“我们把课件拷贝回去,有空的时候可以多看看,再学学。”其中有一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说:“我把这资料保存起来,带回去教我的孩子。” 我说:“请问你是语文老师吗?”正准备追问她教的是几年级,话还没说出口。(因为我的讲座主题是《让经典滋润孩子的童年》)
她爽快地回答道:“我是教数学的。”
我有些纳闷儿,继续追问:“哪你拷贝语文资料干嘛呢?”
她说:“这资料对我自己的孩子有用!”
我恍然大悟,正想跟她交流交流她的孩子现在都阅读哪些经典读物,顺口问了一句:“你孩子多大了?”
她红着脸说:我现在还没带小孩儿呢!站在一旁的老师们都乐了。而此刻的我,面对这样的回答,笑过之后,更多的是感到和欣慰,因为总算是可以让他们有点收获,哪怕是一点点,而这一点点的收获,都让他们如获至宝。
每天的课间休息,我都会和这些彝族老师们闲聊,通过和他们的零距离接触。我了解到,这边的乡镇学校,低段一、二年级教学全都是双语教学(彝语和普通话),而彝语,又分为四种方言;乡镇上很多孩子每天上学都得步行三四个小时才能到校,下午回家也得花相同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每天上学放学就得步行七八个小时。要是遇到下雨天,湿滑、泥泞的山路常常让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变得更加地艰辛„„
几天的培训,让我们都感觉有些疲倦,可尽管如此,在这里,每天都可以仰望湛蓝的天空、飘飘悠悠的白云升腾在天边,美丽至极!最重要的,这里有最令人感动、最好学的老师们。短短的几天培训,匆匆结束。回程路上,透过车窗,远处路边三五成群的孩子,他们在逗留、玩耍„„大凉山之行,留给我许多深刻的印象,这里的人、这里的街道、还有这里的满山的荞麦、山边星星点点的羊群。我在心中默默许下愿望:祝福这里的人们未来更加美好!
第二篇:15年暑假四川大凉山支教
正文部分
“希望之翼,展翅凉山”四川支教队实践纪实
1.1千里赴约,春晖凉山支教再起行!
2015年7月11日至7月1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春晖志愿服务队四川分队前往四川凉山进行支教,支教内容涵盖合唱、篮球主题性支教、民风体验等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志愿支教、家庭走访、特殊专访、与社会公益人士交流等方式开展支教,针对当地子女设置主题课程,深入麻风村病人家庭感受麻风村子女成长环境,对已走出麻风村子女进行调研,与奋战在改善麻风村工作一线的公益人士学习交流。
大营盘小学,即希望之翼学苑,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大营盘麻风村。大营盘小学位于县城北面10公里的大营盘康复村,创建于1986年,全村5个村民小组1084人,由县教育局和卫生局共同创办。招生范围为该村5个村民小组,是一所主要解决麻风病人子女入学的特殊学校。实践地在一个麻风村里,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目前麻风村及麻风康复者面临的问题已由原来的地理隔离转变为文化区隔,麻风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村里的病人和他们的子女很难有机会接触外界,同时心理也较为封闭,很难融入社会。他们善良淳朴但也胆怯自卑。他们对于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障碍。从日常生活、身体素质到文化教育、思想性格等方面,他们都处于社会边缘地带,不受社会关注。
春晖2012年起与中华希望之翼服务会开始合作。自四川凉山大营盘的第一批毕业学子来到青岛即墨职训基地后,春晖志愿服务队便与中华希望之翼服务会保持着更紧密的联系,春晖志愿服务队成立“希望之翼”支教队,每周末前往即墨希望之翼基地给来自四川麻风村的朋友教授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程。2013年暑假,春晖志愿服务队还与新一期毕业的大营盘朋友共度夏令营,在与四川朋友的相处中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春晖与希望之翼学苑的合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张平宜作为一名跨越海峡的爱心大使,也一直是一代代春晖志愿者学习的榜样。2015年7月,我们计划前往四川大营盘支教,走近麻风村孩子的生活,为他们带去春晖人的关爱,帮助他们实现属于自我的梦想。发扬服务、坚持、团结、进步的春晖精神,践行青年志愿者的社会使命,鼓励广大师生投入到关注麻风村病人及小孩、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行列中,帮助麻风村小孩建立自信自爱与自主生活的能力。
1.2走进大山,我们准备好了
1.2.1课程准备
支教队总结七年支教历史,创新性提出主题支教模式,针对支教地情况开设篮球班、合唱班,招募专业志愿者并制定课程,积极与台湾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教师团队进行沟通,反复修改20次以上,并多次进行试讲。1.2.2物资准备
支教队的全体队员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在支教前期我们开展了蛋雕义卖、学校募捐、瓶心而动等一系列资金筹集活动并将筹集到的善款全部用于购买支教物资如篮球、排球等一些体育器材及其它折纸、气球等物资,便于后期开展篮球等一系列主题性支教课程。1.2.3队员培训
前期请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老师、学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以及具有支教经验的高年级学生,从支教地基本情况、志愿者基本礼仪、支教敏感问题、大学生短期支教意义深化以及暑期社会实践宣传等多方面进行培训。并与聊城、铜仁支教队集体进行了支教交流会,同时交流学习。
1.3主题性支教,总有符合你的梦想
1.3.1大海带进大山“,带孩子们观海听涛
“老师,海底世界长什么样子呀?海里有小鱼limo吗?”一群小朋友围绕在春晖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身边好奇地问到。
“海底世界有各种各样的鱼,没关系,老师画给你们看!”
于是,志愿者以脸盆当画笔,筷子做画笔为孩子开始作画。
由于支教对象为大凉山深处麻风村村民后代,对大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却又畏惧,志愿者们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把蔚蓝的大海展现给他们,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美好!今天的的“蓝色海洋”特色主题课程带孩子们走出大山,在蔚蓝的海洋遨游,认识神奇的海洋生物。志愿者将远从青岛大海边的带来的海星和贝壳展示给孩子们,孩子们争相传阅。志愿者还给孩子们播放了海洋专题电影《海底总动员》,勇敢的小鱼limo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大海,在指导老师曹亚楠的带领下志愿者们决定给孩子们画出海底世界,让他们在小鱼的带领下遨游在海洋世界。“把大海带进大山”,志愿者带孩子们“观海听涛”。
随着时光的流逝,春晖四川大凉山暑期支教活动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作为志愿者,他们更希望画下省略号,因为孩子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不敢和外界接触,但又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他们需要志愿者的热情帮助。孩子们的未来,还有好远的路要走,孩子的未来,还需要许多关心和帮助。1.3.2走进激情篮球班,让篮球更加规范
“大营盘的孩子从小就爱打篮球,他们体力比你们还要好!”当张平宜最初对志愿者说出这句话时大家还有些不信,直到在大营盘村才发现他们对篮球的热爱,他们可以从早打到晚,哪怕中午炎炎烈日下也不会停息。也正是因为他们对篮球的喜爱,促使我们决定再开设篮球主题课,我们招募了学院篮球队的志愿者,支教队了解到当地孩子酷爱篮球运动,但苦于没有系统的教学与指导,无法了解基本规则与动作。本次支教将对篮球班的孩子分别进行“室外动作教学”、“室内规则讲解”与“室内视频教学”,在三个方面对孩子们进行系统地指导。其中篮球理论课程分为“篮球发展史”“篮球规则”“NBA与CBA的发展”“杰出球员介绍”及“篮球裁判法教学”5个部分6个课时。其中篮球发展史、篮球规则、NBA与CBA的发展、杰出球员介绍为1个课时,篮球裁判法教学为2个课时。
本次教学中,同学们通过6个课时的篮球理论课程学习,对篮球运动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与全面的认识,不仅会玩篮球,更了解了篮球的正确打法,了解了篮球的历史,了解了篮球的现状。在平时能够将课程中学习到的规则及裁判法运用到运动中去,并能够从杰出球员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平时训练更加刻苦,永不放弃。但由于课前准备不足,“NBA与CBA的发展”那节课课堂上未能对NBA与CBA运行模式进行细致完全的讲解,使同学们并未对其产生多大兴趣,未能在NBA与CBA对比中学习到我们的不足。
最终我们成立了篮球社,并选取任命了队长及副队长,由他们负责以后学校篮球社活动的组织。当地小孩的水平也上了一个层次。1.3.3“温度“支教,我们用艺术温暖你 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来第一堂课的是西方音乐欣赏,让孩子们未出大山也能欣赏经典英文歌曲,并将广为流传的英文曲目“take me to your heart”教给孩子们。志愿者在讲台上深情款款地领唱,孩子们在台下也会积极配合,努力地大声跟唱,歌声里洋溢着满满的温暖,也触动了每一位志愿者的内心。深情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之间,也荡漾在每个人的耳畔。
在美术课上,孩子们用志愿者送给他们的彩铅,一笔一画地手绘美丽的向阳花。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不仅教会孩子们绘画的技巧,更向孩子们传达了向阳花的美好寓意: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当生活给你一百个理由哭泣,我们更要用一千个理由去微笑。经过老师们的讲解,孩子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灿烂而又温暖的笑容,大声喊出:“要做向阳花,积极,乐观,向上”的口号。志愿者们也希望孩子们能拥有阳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阴霾和苦难,努力寻求幸福。
英文歌曲、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充实了孩子们的课堂,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更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兴趣,为他们的艺术梦想搭建平台,创造了机会。志愿者们用心,细心,贴心的教育更让孩子们拥有积极乐观、善纳他人的生活态度。
1.4“野外烤鸡”增进友谊,我们不说再见
支教的最后一天,每个学生团队分发一只鸡(由协会购买),要求带到校外其烤熟并在规定时间前带回,学校不提供烧烤柴火及用具;由学生团队、指导老师(负责一个学生团队的志愿者)协商烤鸡的地点和方法;每一个团队集合完毕,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向校外出发,在野外搜集柴火、自作烤架进行烤鸡;将烤鸡带回,制作成学生和志愿者共度的最后一顿晚餐。学会了怎样团结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也让志愿者体验到大山里生活的不易;志愿者和学生有了更多沟通的时间,双方的友谊得到加强。
十几天的支教很快就结束了,但就像我们特别的晚餐,在所有人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此次支教活动,春晖志愿服务队顺利完成了主题支教任务,并得到了当地师生的一致好评。
第三篇:关于大凉山的故事
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泪)是一名来自大凉山的小学四年级彝族小女孩写的 爸爸四年前死了。
爸爸生前最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妈妈也想他了吧。
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
那天,妈妈倒了,看看妈妈很难受,我哭了。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支持你,吃了我做的饭,睡睡觉,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起不来,样子很难看。我赶紧叫打工刚回家的叔叔,把妈妈送到镇上。
第三天早上,我去医院看妈妈,她还没有醒。我轻轻地给她洗手,她醒了。
妈妈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妈妈想回家。”
我问:“为什么了?”
“这里不舒服,还是家里舒服。”
我把妈妈接回家,坐了一会儿,我就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留下的泪水。
这名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普雄镇且托村的12岁女孩在2011年、2013年先后经历了父母的相继离世,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在父母双亡后,只剩下她与两个弟弟相依为命。她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功课,还要照顾同在宝石小学三年级和学前班的两个弟弟以及年迈的奶奶,还要喂猪种地以及干其它繁重的农活。虽当地民政部门于2014年10月向五兄妹提供每人每月678元的孤儿生活补助专项资金,加上爷爷奶奶的养老金补助,全家每月享受各项政策补助3540元。但毕竟孩子们是没有父母的孤儿,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位于四川南部的大小凉山地区,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在这里,像木苦依五木这样穷苦的家庭,不在少数。他们依旧缺乏关爱。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观念、疾病,上世纪90年代又沾上了毒品这个恶魔„„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让这片土地饱受苦难。
曾去过大凉山的志愿者这样描述他的心情:“我从大凉山回来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每每一闭眼就看到孩子们黝黑的面孔、明亮的眼睛。那是世间最天真、最好奇、最真诚的眼神,也是最懵懂、最无知、最空虚的眼神”。而网友“当当_mei”也感慨说:“去过大凉山,那里的人真的很苦,学校一般是很远的要翻几座山,很多小孩没读书,青年就进城打工,老人在家带孩子种庄稼,真的是城里孩子不能想象的生活。”
我们无法想像,柳彝是在怎样的情绪中写下这篇作文的。“饭做好了,妈妈已经死了”。每个字都能击中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是的,我相信有无数人为了这篇“最悲伤的作文”而悲伤。其实不止苦依五木(笔名叫柳彝yí),在大凉山里,在大别山里,在全国的许许多多的地方,还有千千万万个“柳彝”。只不过他们的作文没有被传上网,但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活不值得令人悲伤。一直以来,贫苦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给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贫穷、吸毒、艾滋等残酷字眼挥之不去。“大凉山”对于多数人来说也许就是陌生又熟悉的“另一个存在”。
真实的现状往往是复杂的,需要长期的、整体的观察。
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5年,扶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阶段。新华社记者数次深入大凉山,直面让人动容的贫困,调研成因和脱贫对策。
前往大凉山的行程,一定是记者经历过最艰难的一段,眼看短短一百公里的距离,却能足足开7个小时。究竟有多少回因为“跳跃”的路面,致使头部不断地碰撞着越野车的顶部,都有些记不清了。此次扶贫调研,我们一心要到最贫穷的地方,看最贫困的人们。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国贫困的样本,这个样本里,美姑、布拖、昭觉三县最具代表性。恶劣的气候、落后的交通,习性、艾滋、毒品,所有的贫困因子几乎都浓缩在其中。
从成都出发,我们终于在第二天傍晚来到了美姑县城,当提出想到最贫困的村里看看时,当地人告诉我们,最贫困的地方还没有通路,骑马至少要走3天,计划不得不在一开始就进行调整。协商过后,我们决定前往拉木阿觉乡马依村,这里是州移民扶贫局的定点帮扶村,整体情况在凉山州处于中下水平,应该说在大凉山的贫困村落里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从县城前往马依村的11公里山路,道路崎岖。为了过一个弯,通常要前后进退好几下,才能继续向上攀爬。拉木阿觉乡副乡长侯拉坡告诉记者,这条路一到冬季和雨季,连最好的越野车也上不去。步行到村里,需要四个半小时。
来到马依村,走进村民古次作古的家,第一反应是震惊,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真的还会有人居住在这样的地方么?在这里,依然保持着人畜混居的生活状态,漆黑的屋子里左边睡牛马,右边便住着一家7口。原因很简单:没有钱修不起牛圈,又怕牲畜在夜晚冻死。
此时,古次一家正准备吃午饭,一家人缓缓地围向箩筐中一小笸箩大大小小的土豆,这是他们一年四季最主要的食物。
门外一个奔跑的小男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大大的眼睛,很是可爱。他叫阿牛木初,今年7岁了,浑身除了那双眼睛还能看到色彩,其余的只剩一团黑。小阿牛说,他出生到现在还没有洗过澡,家里也没有厕所,连卫生纸都没有见过。
在这个周三的上午,马依村数十个孩子在旷地上奔跑、玩耍„„村主任有些无奈地说,县里学校寄宿制名额有限,没有申请到名额的孩子就只能走读。可村里离县城步行太远了,许多孩子就干脆不去上学了。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他们似乎并没意识到没有学上是多么遗憾。贫穷,也许就是这样缺乏教育代际传承着。难以越过的伤痛
毒品,是贫困的大凉山难以越过的伤痛。在重灾区昭觉县,吸毒人员曾一度达到了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城北乡古都村一位村民低声告诉记者,在毒品最为泛滥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吸毒、贩毒。
今年1月,记者曾在昭觉县竹核乡木渣洛村见到一位74岁的老妈妈,十多年里,她目睹了自己的5个儿女因吸毒相继死亡。其中两个儿子因吸毒感染艾滋病,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唯一活着的孩子,至今仍在强制戒毒所。
毒品毁掉了这个原本在乡亲们眼中生活殷实的一家——6亩土地被全部变卖,换了毒品。2013年,刚刚从强制戒毒所出来不久的儿子将家里唯一的一只猪仔卖了300元,换了海洛因,两天便吸完了。
老妈妈绝望中上吊自杀,被村干部救下,捡回了一条命。乡亲们说,被救下时,她反复叨念着一句话——孩子都死了,为什么我死不了?
时值隆冬,她的土坯房四面漏风,虽然已是午饭时间,黑暗的小屋的灶台上,只有几个冰冷的土豆。
当记者将身上所有的钱拿出来悄悄放在她的灶台上离开时,老妈妈迈着急匆匆的步子追了出来。她晦暗的眼眶里噙满了眼泪,执意要把钱还给记者。我们僵持了很久,最终她颤抖着接受了。她把记者送到了村口,不停地挥手。在她苍老、瘦削的身体里,那颗被生活的苦难充盈的心中还带着自尊与和善,一想到这点,让人直到今日依然动容。自主移民的期盼
尽管大凉山是中国最贫困的角落之一,然而在这个贫困角落里也有“绿洲”——以州府西昌为中心的安宁河谷地带,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这里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数十年间,来自州内高山苦寒地区的数万彝民,背起行囊,远离家乡,来到河谷四周开荒建房,安身立命。这群自主移民们,用自己的手和脚,走出了大山,也走出了贫困。
在西昌市川兴镇焦家村,66岁的吉木五支莫是最早搬来当地的自主移民之一。吉木告诉记者,她老家在国家级贫困县昭觉县普诗乡杉木树村,那里气候寒冷,粮食产量低,连饱饭都吃不上。吉木说,她后来听说焦家村这个地方环境不错,在27年前便和丈夫一道,带着4个年幼的孩子迁来。
“当时这座山上啥都没有,我和爱人就一起开荒,亲手搭建起了现在住的这所房子。”吉木说,现在4个孩子都在西昌城附近打工,家里耕种了2亩土地,还养殖了15头黄牛,剩余的玉米就拿到山下换大米吃。
可就在这时,不知怎么的,老吉木说着说着突然哭了起来,“呜呜”的声音越来越大。原来,尽管迁来已近30年,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吉木一家却和大多数自主移民一样:没有当地户口。孙子们好不容易在山下入了学,可每学期每人要多交400元“跨地费”。更重要的是,没有身份的他们,尽管已住在村里最高最偏僻的角落,却始终生存在和当地村民及有关部门的“斗争”中。吉木说,从来没有听过“医保”,生了病都是下山在小诊所拿点药吃。“有一天我要是走不动了,又该去哪里看病呢?”再望向老人的脸,泪水早已划遍了那张布满皱纹的沧桑脸颊。
此时,从山下拉来的电突然断了,吉木赶紧跑去查看。记者透过树丛望见了山下不远处的邛海,这是西昌市新打造的5A级景区,美丽壮观极了。
其实幸福离他们如此之近,可仿佛又如此之远。但吉木五支莫们,却从未停下追逐幸福生活的脚步,依然顽强地生存着、奋力拼搏着。教育,是治穷的根本出路
人们说,在凉山州,老凉山地区的贫穷如同“非洲”,而以州府西昌为中心的安宁河谷富庶如同“欧洲”。除了显而易见的自然条件的差异,究竟还有什么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行走在凉山州最为贫困的老凉山地区,常常听到当地干部讲起这样的故事:政府给每家发山羊,希望发展高山畜牧养殖,结果村民们每月吃掉一只,没有多久就吃光了„„
有人将贫穷归因于懒惰、愚昧,但在记者多日的采访中,却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切只是表面现象。
记者在普格县采访时,一位年轻的彝族缉毒民警吉克日聪感叹道:“过去普格因毒致贫的情况普遍,很多人沾染毒品的原因是由于愚昧。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他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明辨是非,也才能从根上改变贫穷。”
如今,教育成为凉山州委、州政府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4年该州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新改扩建幼儿园等各类项目建设514个,建设面积超过40万平米。全州中小学D级危房校舍全部拆除,72万名学生享受“营养餐”、24.2万名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10.44万名学生享受高海拔地区取暖补助、10.46万名学前教育儿童享受保教费减免、2.42万名学生享受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助学金,全州义务教育在校学生达到72.16万人„„
人是脆弱、渺小的,容易被环境裹挟,人的精神风貌不易在一朝一夕间改观,无论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民族,都需要以开放的胸怀顺应时代潮流,才能获得进步与发展。
在地处安宁河谷的德昌县,距离县城12公里的小高镇的杉木村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彝族聚居村落。
盛夏时节,杉木村彝族老支书胡子坡家退耕还林种下的12亩核桃已经挂果,一家人乐呵呵商量着家庭农场的发展。作为杉木村德高望重的家族族长,胡子坡带领乡亲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规民约,对沾染毒品的村民毫不留情,绝不容忍,一经村民举报,一律交给公安机关处理。因此,在杉木绝少听到吸贩毒的事情发生。
近年来,德昌当地通过大力发展林果、蚕桑、烤烟产业,使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14年,德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53元,超过四川省的平均水平。
记者在小高镇蹲点调研时,感受最深的是当地干部扎实的作风。每天天刚蒙蒙亮,除书记、镇长外,所有包村干部全部下村,在偏远的村落,只能骑摩托车甚至步行。深一脚浅一脚,收获的是老百姓的信任和日益发展的经济。
近日,记者正好赶上县上收蚕茧的日子。清晨7点,干部们就赶到收购点协助蚕农售卖。为了几毛钱的差价,老百姓求助镇干部。作为“父母官”,自然义不容辞地上前相助。“能让老百姓多挣百十来块钱,工作就不算白做。”小高镇副镇长杨昌荣说。
“德昌的发展与当地基层干部的作风紧密相关,”德昌县委组织部部长张应聪说,“只有基层干部告别等、靠、要的思想,他们的干劲才能带动大批勤劳致富的老百姓。”
一百元钱和一支发夹
连续一个多星期的采访,记者留下了无数照片。真的没想到,因为在微信朋友圈所发的几张图片,平日里几个联系并不多的朋友直接转来数千元钱到账户,让记者再遇到贫困的孩子时,替他们略表一些心意。
昭觉县新城镇拖都村离县城并不算远,但从不通路的地方下车,爬上山需要一个小时,这里身处高山、土地贫瘠,异常贫穷。刚到山下,记者一行就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正和母亲在山脚下打水。她叫吉布牛牛,11岁了,父亲去世后和母亲相依为命,每天母女俩要下山三趟背5公斤的水,用来饮用和喂养牲畜。
记者想起朋友所交与的“任务”,急忙从钱包里掏出了一百元钱,递到吉布手上。拿着钱的一瞬间,姑娘表情有些错愕,她扭头望向母亲,母亲抬起手摆了摆,似乎让她赶紧谢谢这个大哥哥,女孩有些害羞,没有说话,不过笑得格外的甜。
在一个多小时的上山途中,我们始终觉得有人跟在后面,一回头,是吉布!她还在冲我们抿着嘴傻傻地笑着。再一回头,她又扭过身,似乎怕我们发现。在接下来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吉布始终跟着,她没有说过话,就这么静静地跟着,幸福地笑着。
直到快要下山了,吉布还在,怕她再跟着我们下山走来回路,记者把她叫了过来,拍了一张合影。此时,吉布突然从头上摘下一个东西,放进记者手心——是一支红色的、却掉了不少漆的旧发夹。这一定是一个十来岁年纪爱美的姑娘,最心爱的东西。记者急忙强忍着泪水转过身,却早已泪流满面。
真的不太确定,在这个极其贫困的村子里的孩子是否见到过一百块钱,但记者知道,她一定明白别人是在对她好,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着“感恩”。
下到山脚了,记者又回头望向了我们分别的位置,远远地瞧见了一团黑影。
一定是她!
调研结束,随着扶贫小分队所采写的稿件在全国的播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贫困。短短几天,记者便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十余个电话,都想帮助贫困的孩子们,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一年以后,马依村是什么样子?大凉山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一定会再回马依村看一看;再去看一看那个曾经送过记者发夹的姑娘
第四篇:支教心得
支教实习心得体会及总结
2012年9月4日下午16点30分,伴着西行列车的鸣笛,背负着圣神的使命,我随着天水师范学院支教团队踏上了漫漫西行路,顺利到达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昌吉州。
踏上这土地的感觉是奇妙的,似乎理所当然,又似乎不可思议。一眼望不到边的棉花地;九月里皑皑的雪山;穿着长裙,裹着头巾的哈萨克妇女„„
但是最难忘的还是和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那纯真的笑脸和天真的话语在成人的世界里已经很难找到了,小朋友的世界总是那么纯净,一旦走进,就永远不想离开„„
一、学校及住宿条件:
我所支教的学校是昌吉市***中心学校,昌吉市***中心学校位于昌吉市以北5公里处,与昌吉市***人民政府相对,学校环境优美,交通方便,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学校”,我们学校共有学生304人,老师加我们四个实习生共42人,虽然教师资源充足,但教师与自己的专业脱节严重,且学校急缺一名计算机专业老师。
我们总共来了四个支教学生,其中三个女生、一个男生,三个女生住一间宿 社,男生独住一间宿舍,在宿舍生活用具和用品学校提供充足,宿舍里有暖气,楼道旁就是洗手间,洗手间里提供热水,并有洗澡的设备,由于冬天的衣服难洗学校还给我们提供了洗衣机,总体来说这所学校的环境相当不错。但不足的地方就是宿舍里面没有任何的现代化设备,回宿舍除了看点书或玩自己的手机,剩下的就是睡觉。如需上网学习、查找资料或帮其他老师办公就必须到办公室,因为电脑在办公室,有的办公室还不联网。一天三餐,由学校提供,星期一至星期五我们在学校教师食堂就餐。双休日,我们自己做饭吃,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小食堂,里面的油盐酱醋,面米之类的东西由学校供给,做饭时只需买点菜就行。
二、教学方面:
在教学上来说,学校对我们的教学挺重视,给我们每个人都安排了一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学校在教师大会上也明确强调,任何一位教师不得已以任何借口拒绝支教教师听课,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都能及时的给予帮助。
三、人际关系方面:
在人际关系上,学校的领导、老师都不错,老师也比较关注我们,把我们和他们同等看待,领导也时常嘘寒问暖,关心我们,每到大小节日,学校总有领导陪我们在学校吃饭,学校的每次活动,只要是我们能做到的,学校也要求我们参加,刚到学校,我们就参加了教师节活动,在学校,我们和每个老师的关系处理的很融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和大多数的老师都认识了,并且都很熟悉。
四、常规教学工作情况:
刚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我们就到教务处去报到,学校老师体谅我们辛苦,在表示欢迎后让我们回宿舍休息,晚上还为我们接风洗尘请我们吃了新疆的特色——大盘鸡。第二天才为我们分配指导老师和具体的工作地点。下午给我们开了一个小会,老师介绍了学校的整体情况及对我们工作的要求。第三天早上给我们发了课程表,下午我们直接直接进入课堂上课,因为我们带的课都是他们所谓的副副课,所以我们没有听课——上课这个环节。但学校还是鼓励我们多听课,并且听不同的课,听不同老师的课,他们对我们的专业知识给予了很肯定的态度,但在教学经验方面他们要求我们多向指导老师学习,多向老教师学习,不懂得地方多请教学校里的任何老师。在听课、上课方面我们几个表现的很优秀,并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学校给我们每个人一周安排了六节课,刚开始我们都很不高兴,因为这跟我们的专业不对口,但后来听了专业老师得课后,我们开始理解学校的安排,因为他们的授课形式跟我们甘肃的完全不同,且我们面对的学生跟我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我带的年级有一、二、六三个年级,课程有一、二年级的心理健康课;
一、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六年级的名族大团结课和名族常识课,偶尔我还会带三、四、五、六年级的英语。
我上的第一节课是一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的第一课《认识新朋友》。课后是很挫败的感觉,因为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想让他们做自我介绍,相互认识,结果我的这一做法,为他们提供了极其便利的说话机会,从上课到下课没一个人认真听讲。课后我做了课后反思工作。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的工作,我不了解一年级娃的心理,思维,习性等,我把他们当高年级的学生看待了。其次是我自己也缺乏信心,因为我始终觉得代课老师与班主任之间是画不了等号的,不能对他们要求太多。最后我好事想从学生身上找毛病,这边的娃比咋们甘肃的还是有区别的,他们比我想象中的调皮,只用说服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偶尔的武力也是必需的。第一节课后我还找我的指导老师也探讨了会,她也给我提供了不少教学方面的知识,管理学生的办法,她还帮我分析了一下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高年级学生我是差教育,对他们严格要求。对低年级学生我是优教育,时时给予鼓励和夸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截止目前,我总共听了49节课,其中大部分是英语。除了听课,我还参加我们综合组的教研活动,听课活动,评课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还有我负责英语兴趣小组的组织和活动安排,要编写上课内容,总结课后反思。偶尔还会帮办公室的老师整理文件,打印资料,帮指导老师写教案等。
五、总结:
我觉得,来新疆支教,重要的不是带什么样的课程,而是,你在这里学到了什么?在支教的这段时间里,我学会了怎样与人和睦相处,怎样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尤其是回到社会上,我应该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在这里,我不仅给学生上课,而且在这里的生活也给我上了一课,使我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我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我跨出校园的第一步,积累了社会经验,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从事教学工作,这更能锻炼我的能力。
对于我自身来说,我还应该吃苦耐劳,多多请教别人,积累经验,尤其是在与人交往方面,还应该多学习,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第五篇:支教心得
支教心得体会
转眼间,二十一天的支教生活过去了,回顾这一个月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心中充满喜悦,因为支教工作锻炼了我,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感动了我,与老师们的交流提升了我。支教工作是充实的,带给我的是沉甸甸的收获。但相对来说,我做了一个比较简短的总结。
一、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其实我的所有的准备似乎都是多余的,因为迎接我的是一张张真诚热情的笑脸,没有多少寒暄,我担任六年级的英语单词辅导课兼副班主任。一二年级的英语初步和诵读课程。自从我来到新塬小学,这里的学生特点是都很热爱读书,对知识的渴望超出了我的想象,每次他们都听得那么入迷,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憧憬。他们的感情很丰富,观察力也很细。最感动的一个细节就是,每天上下课师生互相问好时,他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声音向我喊出“老师好”、“老师再见”,虽然我的耳朵经常被高分贝音量震得嗡嗡作响,但沐浴在学生的爱里很幸福。他们很有礼貌,见到老师行礼问好,他们也很勤劳,总是将校园和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他们也很顽皮,但是稍加训斥他们都会变得很乖。
二、教学工作,不敢马虎
我在支教之时就给自己定下一条原则:到新的工作环境中要做到敬业乐群。因此,在工作中我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认真细致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精讲精练。针对学生知识面窄、理解问题肤浅的情况,我在每堂课上都尽量匀出5分钟时间,补充一点课外知识,让学生做一做,练一练。针对学生思维不灵活的问题,我上课尽可能多地提问,从多个角度提问,并且将问题难度降低,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课堂评价。学生们渐渐由不爱发言到抢着发言。针对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我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一点乐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我还能认真备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强求一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组合作、自行探究、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等各种教学手段,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在丰富、宽容、轻松的课堂气氛的感染下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
三、研讨交流,学习提升
在支教程中,我明白我的责任,关于这一点我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课堂上我和学生们积极探讨学习方法,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于同学中好的学习方法给予鼓励和推广,不足之处给予指正,课堂教学大有改进,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学习成绩不断呈现上升趋势。我虚心向每一位教师学习,和他们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向同学科老师虚心请教,只要有时间就认真听课,评课,及时做好记录,接受建议。
支教工作已过去一段时间了,在与新塬小学支教老师们的交流中我也吸取了老师们不少好的经验,同时我的感受良多。
首先,我们的到来对于当地学校是一个良性的补充,有助于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第二,促进了地区教育的交流,我们带来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也学习到了农村教师的优秀品质和有益经验,我们看到了山区教育的现状。
第三,对于个人的发展十分有利。在这里工作更能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在条件相对艰苦的环境下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四,我收获了很多感动,感动于这里师生的热情,感动于这里老师默默地奉献,感动于这里学生学习的执著,还感动于我们支教队这个集体的精诚团结,温暖和谐,还有什么比心情舒畅,工作愉快更幸福的事情呢?
最后,深深地感谢西北师大三农问题研究社给了我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锻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