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易混知识点
毛泽东思想易混知识点总结彩色归纳版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2.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 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领导下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4.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上的初步阐述和基本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理论的系统论述 5.6.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成熟的现实土壤的是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的革命战争实践 成熟的政治保证是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7.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在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8.9.毛泽东撰写的奠定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哲学基础的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0.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的核心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11.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12.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3.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表述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4.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一完整概念是在《<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15.最先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的是张如心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
16.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并阐述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基本内容的文章是: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
17.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和党的指导思想在全党正式确定下来的党的文献是: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8.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和内容做出系统阐述和科学概括的文献有:.第一次是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第二次是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
19.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做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0.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明显优势的是封建剥削制度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相结合 21.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侵华
22.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合人民解放 从1840年至1949年,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合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3.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带有先天的经济上 政治上的软弱性
24.“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个论断出自《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6.毛泽东全面阐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的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27.土地革命前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著名著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28.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带有先天的软弱性
29.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0.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31.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的著作是:《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完整 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32.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1947年底毛泽东首次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归纳为三大经济纲领,是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3.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主要文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新民主主义论》1940,: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出(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4.检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唯一标准是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35.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内容就是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3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
3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 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3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40.毛泽东认为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 基本原因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41.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贫农
4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来源于地主,商人,官僚,手工工厂场主 43.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
44.毛泽东中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是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
4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46.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布取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称号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
47.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48.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是在《将革命进行到底》 49.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主要的阶级基础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50.在中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其优点表现在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 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 概念表述准确鲜明
51.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民的范畴和专政对象
5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本质特征,领导者和阶级基础,职能和历史任务,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53.建国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重要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54.“中国工人阶级比中国资产阶级资格老,因为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些”,这是因为中国的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来
55.瓦窑堡会议上为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 后又改为民主共和国
56.井冈山《土地法》1928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兴国县《土地法》1929,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1946,即《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57.中共在民主革命中实行土地革命,土地制度根本改革的结果是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使广大农村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农村初步确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动了农村人民政权的建设
58.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半无产阶级包含: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
59.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所谓“中间”是指以下阶级: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两头”是指:工人阶级 地主阶级 官僚买办阶级
60.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 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共性,是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中国无产阶级特殊的优点是:第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最富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第二,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集中在煤矿、纺织等一些工矿企业部门,便于组织。第四,中国 无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61.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决定因素是:革命的主要对象和革命的领导者 62.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国红色根据地的政权:政体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
6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度和颁布的土地改革文件有:《兴国土地法》《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64.七届二中全会后制定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四面八方”政策是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 内外交流,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和总目标: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65.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这一思想的著作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66.毛泽东分析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中 《论联合政府》
67.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提出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著作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68.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的﹑长期的形式是:武装斗争
69.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工农武装割据” 即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
70.中国共产党进入创建红军和根据地的新时期的标志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71.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是在《和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的谈话》
72.中国共产党首次将枪杆子提高到夺取政权的高度来认识,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确立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方针是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召开
73.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结束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的是林伯渠
74.毛泽东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的文章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人民军队的弱小;第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75.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是工农武装割据
76.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77.1937年中共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
78.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如何建设党和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确定中国红军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古田会议 79.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是积极防御
80.首次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归纳为三大经济纲领,概括人民军队十大军事原则内容的著作是《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最重要的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81.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为人民服务,生命线是政治工作,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 军民一致 瓦解敌军 优待俘虏,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即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82.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阐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文章是:《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83.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统一战线要解决的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问题 发挥统一战线中大作用的最基本保证和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8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最根本的经验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85.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是: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86.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文件是:《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87.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学风问题的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88.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主要是指:冲破共产国际和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束缚 89.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是《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
90.全党整风运动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91.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在《论联合政府》。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9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点 93.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着重提出从思想上建设党
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
94.在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中,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的思想是强调党的作风建设 95.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96.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中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和反攻是《论持久战》
97.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98.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主要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99.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民的范畴和专政对象
100.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中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工人 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 开明绅士 地方实力派 孤立顽固势力: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其代表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101.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即“三三制” 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102.争取中间势力,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必须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必须坚决地与顽固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103.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104.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05.延安整风的方针和宗旨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106.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主要建党思想包括: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民主集中制,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正确处理党内矛盾
10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范畴,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开端。
108.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09.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110.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当时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对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制定的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
111.建国初期,开展了三大运动,即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是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反封建的任务而进行的
11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利用、限制、改造,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主要经验有和平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 1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是:全行业公私合营
114.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目的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15.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惟利是图,违法乱纪,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
116.毛泽东提出: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是在《论十大关系》中。
117.《论十大关系》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根本思想是必须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这一实际出发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118.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19.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矛盾
120.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21.毛泽东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作是《<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的高潮>的按语》
122.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有: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23.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由刘少奇、周恩来等提出,并为中共八大所肯定的 124.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的会议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25.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是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126.1959-1960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不发达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社会主义
127.1959-1960年毛泽东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
12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涉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有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29.毛泽东首次明确的把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三者的关系提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考察的报告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0.第一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步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31.我国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132.正是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一项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是在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3.“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提出是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详尽的论述是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4.“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提出是在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的批示中 135.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 136.20世纪60年代初,由毛泽东提出,并由周恩来概括的对台工作的方针是“一纲四目”
137.毛泽东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口号的著作是《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138.毛泽东首次使用党的“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是在《反对本本主义》 139.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
140.毛泽东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出理论概括,将之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的文章是《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41.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党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其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142.毛泽东明确阐述了实事求这一概念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143.论述了共产党人对调查研究应采取的态度和进行调查研究基本方法的有《反对本本主义》和《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14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根本点 出发点 精髓是 实事求是
145.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基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6.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 147.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基本要求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148.群众观点的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49.党的根本宗旨,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150.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 151.中国共产党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有无群众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5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毛泽东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是独立自主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易混知识点总结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毛泽东思想易混知识点总结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 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领导下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上的初步阐述和基本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理论的系统论述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成熟的现实土壤的是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的革命战争实践 成熟的政治保证是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在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毛泽东撰写的奠定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哲学基础的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的核心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表述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一完整概念是在《<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最先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的是张如心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
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并阐述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基本内容的文章是: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和党的指导思想在全党正式确定下来的党的文献是: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和内容做出系统阐述和科学概括的文献有:.第一次是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第二次是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做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明显优势的是封建剥削制度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相结合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侵华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合人民解放 从1840年至1949年,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合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带有先天的经济上 政治上的软弱性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个论断出自《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全面阐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的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前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著名著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带有先天的软弱性
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的著作是:《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1947年底毛泽东首次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归纳为三大经济纲领,是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 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主要文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新民主主义论》1940,: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出(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检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唯一标准是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内容就是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 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毛泽东认为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 基本原因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贫农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来源于地主,商人,官僚,手工工厂场主 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 毛泽东中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是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布取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称号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
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是在《将革命进行到底》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主要的阶级基础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在中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其优点表现在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 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 概念表述准确鲜明
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民的范畴和专政对象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本质特征,领导者和阶级基础,职能和历史任务,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建国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重要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国工人阶级比中国资产阶级资格老,因为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些”,这是因为中国的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来
瓦窑堡会议上为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 后又改为民主共和国
井冈山《土地法》1928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兴国县《土地法》1929,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1946,即《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中共在民主革命中实行土地革命,土地制度根本改革的结果是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使广大农村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农村初步确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动了农村人民政权的建设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半无产阶级包含: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
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所谓“中间”是指以下阶级: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两头”是指:工人阶级 地主阶级 官僚买办阶级
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 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共性,是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中国无产阶级特殊的优点是:第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最富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第二,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集中在煤矿、纺织等一些工矿企业部门,便于组织。第四,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决定因素是:革命的主要对象和革命的领导者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国红色根据地的政权:政体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度和颁布的土地改革文件有:《兴国土地法》《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七届二中全会后制定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四面八方”政策是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 城乡 互助 内外交流,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和总目标: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65.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这一思想的著作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66.毛泽东分析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中 《论联合政府》
67.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提出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著作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68.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的﹑长期的形式是:武装斗争 69.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工农武装割据” 即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
70.中国共产党进入创建红军和根据地的新时期的标志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71.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是在《和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的谈话》
72.中国共产党首次将枪杆子提高到夺取政权的高度来认识,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确立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方针是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召开
73.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结束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的是林伯渠 74.毛泽东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的文章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人民军队的弱小;第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75.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是工农武装割据
76.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77.1937年中共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
78.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如何建设党和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确定中国红军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古田会议 79.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是积极防御
80.首次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归纳为三大经济纲领,概括人民军队十大军事原则内容的著作是《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最重要的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81.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为人民服务,生命线是政治工作,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 军民一致 瓦解敌军 优待俘虏,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即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82.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阐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文章是:《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83.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统一战线要解决的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问题 发挥统一战线中大作用的最基本保证和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8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最根本的经验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85.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是: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86.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文件是:《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87.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学风问题的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88.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主要是指:冲破共产国际和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束缚 89.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是《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
90.全党整风运动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91.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在《论联合政府》。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9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点
93.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着重提出从思想上建设党 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
94.在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中,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的思想是强调党的作风建设 95.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96.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中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和反攻是《论持久战》 97.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98.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主要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99.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民的范畴和专政对象
100.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中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工人 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 开明绅士 地方实力派 孤立顽固势力: 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其代表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101.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即“三三制” 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102.争取中间势力,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必须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必须坚决地与顽固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103.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104.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05.延安整风的方针和宗旨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106.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主要建党思想包括: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民主集中制,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正确处理党内矛盾
10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范畴,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开端。
108.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09.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110.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当时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对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制定的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
111.建国初期,开展了三大运动,即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是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反封建的任务而进行的
11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利用、限制、改造,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主要经验有和平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
1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是:全行业公私合营
114.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目的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15.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惟利是图,违法乱纪,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
116.毛泽东提出: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是在《论十大关系》中。
117.《论十大关系》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根本思想是必须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这一实际出发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118.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19.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矛盾
120.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21.毛泽东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作是《<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的高潮>的按语》 122.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有: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23.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由刘少奇、周恩来等提出,并为中共八大所肯定的
124.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的会议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25.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是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126.1959-1960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不发达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社会主义
127.1959-1960年毛泽东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
12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涉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有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29.毛泽东首次明确的把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三者的关系提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考察的报告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0.第一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步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31.我国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132.正是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一项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是在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3.“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提出是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详尽的论述是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4.“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提出是在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的批示中
135.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 136.20世纪60年代初,由毛泽东提出,并由周恩来概括的对台工作的方针是“一纲四目”
137.毛泽东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口号的著作是《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138.毛泽东首次使用党的“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是在《反对本本主义》 139.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 140.毛泽东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出理论概括,将之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的文章是《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41.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党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其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142.毛泽东明确阐述了实事求这一概念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143.论述了共产党人对调查研究应采取的态度和进行调查研究基本方法的有《反对本本主义》和《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
14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根本点 出发点 精髓是 实事求是
145.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基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6.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
147.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基本要求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148.群众观点的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49.党的根本宗旨,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150.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 151.中国共产党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有无群众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5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毛泽东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是独立自主 153.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前提是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154.坚持实事求是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155.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根本的是说:立足于本国,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5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的标志: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57.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二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58.邓小平对重新构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创造性贡献是:科学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59.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以下方面是高度统一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立场(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思想方法,历史使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基本主题(都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第三篇:2018年中考政治易混知识点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九年级易混知识点】
1.总依据—— 我国党和政府制定方针、政策、规划等的总依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总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什么?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
4.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5.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基本国情——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治国方略)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共同理想——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即2050年建国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2020全面小康(即2020年建党一百年的奋斗目标)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7.目前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2000年已实现)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8.全面小康——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9.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0.伟大旗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正确道路\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1.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根本基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根本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根本一条——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根本原则——共同富裕(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等富裕:×)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2.中心工作、一切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保护环境、科技创新是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中心工作:×)
13.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发展
解决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的关键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4.基本路线 —— 是生命线、政治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 立国之本、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活力源泉、关键抉择、必由之路 经济建设—— 兴国之要、根本要求、中心工作
15.国家主人—— 人民(间接管理国家)(直接管理:×)国家权力机关——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即全国和地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 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
16.基本民族政策(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部分自治)享有高度自治权—— 适用于港澳(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民族原则—— 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7.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8.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 团队精神的核心—— 集体主义 时代精神的核心—— 改革创新 合作的核心——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宪治国 诚信的核心—— 善 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依法行政
19.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导作用、关键性作用、决定性作用、最重要作用:×)
20.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主角;
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经济——主导力量、主导作用、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共同致富的原则;
对待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巩固、发展
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鼓励、支持、引导
21.思想道德建设——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兴国之魂,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22.教育—— 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现代科学技术—— 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技创新能力——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七年级上册
1.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与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2.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变得如此精彩。3.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4.正确认识自己就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5.情绪的种类:喜、怒、哀、惧。6.情绪具有相通性、感染性。
7.调节情绪的具体方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等。8.学会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调控自己的情绪。
9.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产生的,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10.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11.丰富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12.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七年级下册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1.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2.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3.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4.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5.虚荣心是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虚荣心重的人,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允许他人否定自己。
6.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乐观。进取。专注。7.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雄厚的实力,才是增强信心的最重要支柱。8.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
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9.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树立坚定的理想,是自强的航标。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
10.坚强意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11.法律具有哪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2.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分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根据情节的轻重和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可以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同犯罪相比,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比较小,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罚,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
13.国家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置了哪“四道防线”?
①家庭保护②学校保护③社会保护④司法保护 14.我们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①非诉讼手段:常用的。②诉讼手段: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最后屏障)
15.诉讼的类型有哪些?
答:①刑事诉讼(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治犯罪)②民事诉讼(解决民事纠纷)③行政诉讼(民告官)
八年级上册 1.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现在一般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2.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
3.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4.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5.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我们的自律,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6.积极地做法是架起沟通的桥梁。
7.掌握与父母有效沟通的基本要领: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换位思考是有效方法、求同存异是结果。
8.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9.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掌握与老师交往的礼仪:礼貌待师;注意场合;勿失分寸。
10.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11.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12.上网要遵守道德,更要遵守法律。
13.道德和法律是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14.合作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合作的必然结果。
15.竞争是基于一定规则进行的。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的原则。在竞争中合作需要我们形成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是合作共享、乐于奉献,是个人的利益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服从团队的利益。
宽容合作的基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16.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
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劳动,尊重他人人格。17.尊重自然的核心:保护环境。
18.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
诚信的核心是善。
八年级下册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公民权利: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
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为(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也包括道德义务。
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4.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华侨是长期定居国外的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
5.我们享有的权利,需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以及他人的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6.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
7.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8.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9.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10.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①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②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③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11.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包括:①生命健康权是公民首要的、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②人身自由权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是我们参加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
(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行为: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③人格尊严权利包括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给他人取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绰号不是侵犯姓名权,而是名誉权)
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12.义务教育的特征:①强制性。②公益性。③统一性。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13.财产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捐赠钱物属于处分权)
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14.遗产应该具备的条件:①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②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③必须是合法的财产。
继承人的范围是根据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抚养关系确立的。
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遗嘱继承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15.智力成果权,又称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中考专线
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个人信息得到保护权、监督权。侵犯相应权利的表现:安全权(假酒假药致命、劣质产品中毒)知情权(过期食品)自主选择权(谢绝自带酒水、摸了就得买)公平交易权(缺斤短两、以假充真)
我国制定的专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6.社会稳定需要公平。公平是良好合作的前提。社会发展需要公平。
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
第四篇:2012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易混知识点总结
2011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易混知识点总结
哲学第1章易错提示
(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混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4)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和具体科学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5)西方的人本主义不同于近代人道主义。近代人道主义崇尚理性和科学,倾向于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西方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当代流行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理性和科学的产物,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6)“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7)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哲学就是世界观”(不确切)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世界观是每一个有相当生活经验的人都有,但并非每个人都自觉地系统地掌握某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原始社会的人也有世界观,但还没有哲学;“哲学是说明哲理的学问”(同语反复);“哲学是理论体系”(定义过宽);“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定义过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8)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知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逻辑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以上命题都是试图用认识论的问题来取代哲学基本问题。(9)“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10)“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1)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12)“与物质和意识的概念相并列,出现了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信息,信息的天职是消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以上说法是错误的。信息固然不能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但信息仍然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过程和能量过程的。
(13)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14)“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错误的论断。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唯心主义者不一定全都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说,它们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者。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根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15)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根本对立,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16)“唯物主义产生于诚实,唯心主义产生于欺骗”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诚实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欺骗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17)“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因而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是物活论的错误观点。(18)“可知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的认识是正确的。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这就必然得出世界是可知的结论。哲学第2章易错提示(1)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关系应该是客观与主观、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4)时空与时空观念不同,时空随物质运动而转移,是客观的。而时空观念因人而异,是主观的,是人们对时空的反映。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5)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也不是意识的产物。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6)“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8)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9)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纯物质的。
(10)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它是客观世界,而不是精神世界。(11)“客体是指客观事物”的说法是错误的。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12)“既然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意识的产生不能离开人脑,但仅有人脑还不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13)“人脑产生意识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把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14)“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完全会代替人脑”是错误认识。电脑能模拟人的思维活动,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人脑。但它永远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电脑的模拟活动,是由人创造和赋予的。从根本上说,没有人脑就不会有电脑。(15)“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正确认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劳动使类人猿转化为人,才产生人的意识。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产物,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内容。劳动不断扩大人的视界,从而丰富和发展意识的内容。可见,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6)“先有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是不矛盾的”是正确认识。设计图是在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源。先有建筑设计,然后进行建筑说明和表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17)“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18)“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是错误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为可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这是唯意志论。(19)“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直接联系”是错误论断。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多种多样的,事物除了直接联系外,还有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20)事物都是“自己”运动。此为正确论断。这种观点认为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事物是“自己”运动。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21)“物质这一范畴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抽象的结果”此为正确论断。物质是一个概念,范畴,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因而是正确的。哲学第3章易错提示
(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相对静止或者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11)“度即关节点”是错误的论断。作为哲学范畴,度与关节点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内涵。度是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区间,关节点是度的端点、临界点,二者不可混为一谈。(12)“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3)“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的说法是错误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4)“运动”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而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5)“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说法是错误的。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即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透过现象可以认识本质。(16)“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的认识是正确的。在人类任何一个认识命题中,都可以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都包含着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等辩证关系,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17)“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是错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所以,矛盾普遍性只能寓于特殊性之中,绝不能将它们的关系颠倒过来。(18)“矛盾双方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是错误认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离开条件去谈转化是诡辩论的错误观点。(19)“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所以新内容不能采取旧形式”。此观点是错误的。对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作机械的理解。新内容的发展,不但要求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应该而且可能利用旧形式为自己服务。(20)“凡是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它”。此观点是不正确的。在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存在着很复杂的情况。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尽力避免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21)“事物的量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也都随之发生变化”的认识是错误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但在一定范围内,量变并不引起质变。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事物的质才能 随之发生变化。
哲学第4章易错提示(1)人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既无限又有限。从整个人类角度看,人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是无限的(至上的);但从某一时代的群体和具体的个人而言,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有限的。(2)要划清哲学上主要的理论界限,清楚它们的对立所在。(1)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对立。(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在世界能否被认识问题上对立。(3)一元论和二元论,它们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对立。(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在世界状态问题上对立。(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大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在社会的本质和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对立。
(3)要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和起点。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或客观事物;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认识的起点是感觉。
(4)主体与客体除了相互依赖之外,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即人的知识、能力、目的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物化;在消费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即外部事物及其规律,内化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等本质力量。
(5)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混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对象;主观是人的思想,客观是物质世界;认识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而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客观不以主观为转移。
(6)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讲反映否认创造的观点是机械反映论,只讲创造否认反映的观点是先验论。机械反映论和先验论都是错误的。(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人类总体而言,在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则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8)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荀子、墨子、张载、王夫之和孙中山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老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
(9)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感觉问题上的分歧在于,感觉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客观事物的反映。
(1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说明了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发挥其作用。“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为了实现理论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些看法不是讲理论不重要,而是讲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与实践结合的理论毫无价值和意义。(1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但非理性因素要以理性因素为基础(灵感是生长在汗水这块肥沃土壤中的智慧之花)。看不到非理性的作用和片面夸大非理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13)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不仅指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即主客观相一致,而且指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1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相对真理是包含有谬误因素的真理。(15)不要把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误认为为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实践标准,这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16)区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都是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指自然界的运动发展规律,历史辩证法是指社会历史的运动发展规律。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三个历史形态。唯物辩证法坚持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唯心辩证法主张主观辩证法决定客观辩证法,因而被称之为“头脑倒置”的辩证法。
(17)辩证思维方法在现实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实体,但不能据此认为它是纯主观的。因为辩证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其客观原型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辩证关系。
(18)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可视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要反映客观,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可见,逻辑是“修正”了的历史。
(19)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认为“有用即真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唯一的 标准是通过实践检验。“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20)“假象是与事物本质无关的错觉”的说法是错误的。它割裂了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假象离不开本质,假象同样是由本质决定的。假象不是错觉。错觉是认识主体所产生的认识错误,是主观的。而假象则是属于客观事物的,是客观的,假象可以引起人们的错觉,但错觉不是假象。
哲学第5章易错提示(1)区分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不包括生产力,是指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不是指所有生产关系,而是指占主导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将日益多样化,但这些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3)现代国家的阶级本质始终没有变,但其经济、管理职能确实在加强,看不到国家职能的新变化或由国家职能的某些新变化而否认国家的阶级实质,都是错误的。
(4)区分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5)区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从层次上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根据与经济基础关系的紧密程度,划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形式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非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心理学等等,没有阶级性。
(6)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带来了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不是指导思想的多样化,指导思想属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性质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7)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不能与物质经济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都是片面的、有害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8)“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中特殊规律的科学”的说法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社会发展中的特殊规律是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9)“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不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能作简单的、机械的理解。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1)“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续的作用。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生产方式。(12)“人类社会只有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它能对社发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的生产方式。(1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但它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的要素。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和物化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者上,才能起到现实的生产力的作用。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他们活动不受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说法是错误的。
人民群众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他们的活动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认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15)“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说法是错误的。不是在任何时候变革生产关系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时就不应该变革生产关系,而是应该注意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16)“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是正确的论断。各种类型的生产关系都不是按照人们的意志任意构成或按照人们的愿望随意选择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形式,它和生产力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性。它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物质关系。(17)“阶级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的说法是错误的。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阶级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18)“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决定动力”的说法是错误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最终动力。阶级斗争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19)“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也就越先进”的说法是错误的。此话前提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不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2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1)“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续的作用。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哲学第6章易错提示(1)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起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反之,则相反。
(2)区分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及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阶段的集中体现,具有阶级性,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也不同。
(3)现代社会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但这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基本事实,因为科技的产生要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科技社会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与物质生产的结合,科技的发展也需要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前提。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唯一创造主体,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5)个人(包括历史人物)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由个人组成的群众则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实质上是部分与整体关系的体现。
(6)历史唯物论是历史一元论,不是历史多元论,是物质生产决定论,不是精神意识决定论。
(7)不要混淆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第7章易错提示(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具有客观性,生产力是客观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是社会的思想关系。
(2)区分生产方式的构成、社会形态的构成、社会文明的构成、社会基本结构的构成。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形态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构成;社会基本结构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构成。
(3)“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命题,对当时的反封建斗争有启蒙意义。但其实质上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我们要反对这种价值导向。
(4)“世界何者,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这是梁启超的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话中的“谋事在人”承认人的能动作用,但“成事在天”则带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6)“个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7)战国时期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始终说”,这种观点属于历史循环论的错误观点。
(8)关于人的价值观问题,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这种观点抛弃了人的社会属性,离开社会和集体来谈个人,离开社会历史规律来谈自由,宣传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坚持了抽象的人的价值观。是不科学的看法。
(9)“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有善有恶”、“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在社会中形成”。
(10)哲学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哲学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即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政治的“自由”是针对纪律而说的。哲学上的“自由”指导政治的“自由”。
(11)“人的本质是由世界观决定的”说法是错误的。人的本质不是由世界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第五篇:2018年中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梳理汇总
1.生命是自然界最珍贵的财富。
2.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
3.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类的生命更具有智慧。
4.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5.集体往往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6.过渡性是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特征。
7.青春期心里充满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8.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最常见的是把情绪分成四大类:喜、怒、哀、惧。
9.情绪对人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0.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挫折和逆境对人生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是看采取什么态度应对。
11.学习有压力是正常的,学习压力常常与我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有关。
12.学习压力对我们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
13.明确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我们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
14.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和从众心理是正常现象。
15.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只有能够自力才能自强,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成就伟业,实现人生目标。自强是进取的动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坚强意志是人们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16.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17.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实力,才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的支柱。
18.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
19.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
20.理想是自强的航标。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
21.挫折对人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22.人们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
23.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24.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是我们的需要,也是我们的快乐。
25.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想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26.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27.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礼貌是文明的体现。
28.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礼貌是文明的体现。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质,就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30.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内心世界。
3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由理解开始。
32.尊重是理解的前提。
33.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
34.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个人得以在社会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35.诚信是获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
36.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实守信的出发点。诚信的核心是善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37.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38.从根本上说,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39.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
40.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41.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
42.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43.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
44.竞争有利也有弊。
45.我们参与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6.任何一种竞争都应该是公平竞争,对每一个竞争者来说,应本着公平竞争的法则参与争。道德和法律,是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47.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
48.竞争中合作的真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9.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是合作共享、乐于奉献,是个人的利益服从团队的利益。
50.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1.竞争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
52.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53.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及有区别又有一致性。
54.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55.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56.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犯罪一定是违法行为,犯罪是严重违法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57.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诉讼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58.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
59.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人身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它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人身自由是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基本权利之中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60.生命健康权是公民首要的神人权利,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是每个人的最高人身权利。61.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62.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63.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64.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具有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65.在我国现阶段,多数继承采用的是法定继承。
66.遗嘱继承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67.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68.通过继承的方式获得财产的所有权,是未成年人获得财产的主要形式。
69.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共鸣的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70.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
71.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
72.社会需要合作,合作要以公平为基础。
73.公正的对待,必须要以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公平的获得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为支撑,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74.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和规则是为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它的程序和规则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
75.实施正义的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76.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的对待他人和自己。
77.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78.不同的身份承担不同的责任。
79.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的责任。
80.一个人首先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81.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
82.履行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83.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
8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8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6.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87.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88.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89.我国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9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9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9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9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9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96.至20世纪末,我们已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97.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98.建党100年(2020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99.建国100年(21世纪中叶)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00.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1.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2.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
103.我过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主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
104.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105.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106.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个重要国情。
10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108.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09.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11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11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同普通法律相比,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1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13.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114.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5.在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16.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17.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教育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1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19.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120.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12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22.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124.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交易创新能力。
125.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名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发展科技和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26.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7.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28.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129.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130.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31.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32.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一种精神: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3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136.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37.我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138.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我国科技、文化方面的国情,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39.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40.我们之所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4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的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143.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4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145.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146.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都是发展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47.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直接关系。
148.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49.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50.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151.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界文化的特点:丰富多样。
152.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153.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有差别,但没有优劣。
154.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155.对待各国不同的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一概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照抄照搬。要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56.对待我国的民族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一概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全部吸收。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5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艰苦创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
158.通向理想的道路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