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治安管理的主体
论治安管理处罚的主体
【摘要】治安管理处罚与和谐社会建设在终极目标上契合一致。并起着相当重要的督促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治安管理处罚的主体在行使其权力的过程中与公民权的保障发生或多或少的冲突。只有全面透彻地理解了治安管理处罚主体的含义,才能促使其执法的合法化、规范化,从而进一步规范和制约治安管理处罚权,提高治安管理效率,完善治安管理法规。【关键词】治安管理;治安管理处罚;主体;执法
The main body of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Punishment
【Abstract】Administration Punishment of law and order an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the ultimate goal of a match.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upervising.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e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punishment subject in the exercise of its powers in the process and to protect civil rights occur more or less conflict.Onl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the true sense of the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punishment subje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nforcement of legalization, standar diz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standardize and restrict the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punishment right, improve the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efficiency, improve the regulations on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on.【Key words】SecurityManagement;Security Management;Punishment;Law Enforcement
一、治安管理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是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法律规范的个人或者单位实施的一种制裁性的具体行政行为。它是一种行政处罚,但又不同于其他行政处罚,这主要表现在:
(一)治安管理处的罚涉及范围
治安管理处罚适用的对象是全方位的,涉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民的人身权利、公私财产等各个方面。而其他行政机关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管理,并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行使的是某一方面的专项权力,如卫生、税收、工商、环保等。
(二)治安管理处罚的主体的单一性
治安管理处罚只能由公安机关实施,其他任何机关不得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而其他行政处罚,可以由几个机关共同行使。
(三)治安管理处罚程度上的严厉性
它是一种比较严厉的行政处罚,大部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可以适用限制人身自由的治安管理处罚,在处罚程度上仅次于刑罚。而其他行政违法行为基本上只能适用非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四)治安管理处罚时效性的强制性
本法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的追究时效只有六个月。因而法律规定其他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为两年。因此,为保障治安管理处罚的有效实施,必须规定一些不同于其他行政处罚的实施程序,特别是赋予公安机关特殊的调查措施和手段,如传唤和强制传唤违法行为人、检查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和物品、扣押与案件有关的需要作为证据的物品、收缴违禁品等。
二、治安管理处罚的主体
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2005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其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扰 2 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从法条的规定中不难看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的唯一主体为我国公安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行政处罚。因此,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主体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公安机关(在未设公安派出所的乡、镇,经县公安机关的授权和委托,该乡、镇人民政府可以代替公安机关行使一部分治安处罚权)。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以及个人都没有行使治安管理处罚的权利。
三、治安管理处罚主体所行使处罚权的本质
治安管理处罚是治安管理处罚的主体以国家的名义,依法强制剥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人身自由、名誉、财产或其他权利的行政法律制裁[ 1]。治安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属国家行政权之行政管理权的范畴。治安管理处罚是治安管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警察的一项特殊的权力,是警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安秩序是为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安宁的社会状态。要保障这种安宁的社会秩序, 需要道德、习惯、法律等规范。在现代社会, 法律是基础, 也是道德、习惯的最后屏障。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 各个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不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条开宗明义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保障公共安全,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民主法治是基础,公平正义是核心,安定有序是终极目标。《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6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治安管理处罚权与和谐社会建设在终极目标上契合一致,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四、影响治安管理处罚主体行使处罚权的因素
(一)治安管理处罚权设定的历史和制度渊源
1957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颁布实施,2005年 3 修订并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治安管理处罚法律在查处各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制度的设定既具有中国特色,也与世界法律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社会关系纷纭复杂,对于大量的应用国家强制力为手段而加干预的不法行为,不可能也不宜完全划归刑法领域,由刑事司法机关依据刑事诉讼程序处理。否则,将大量增加刑事司法机关的负担,损耗其刑事追诉能力。因此,特设行政违法行为,由行政机关管辖。刑法所规范的犯罪是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行为,必须受到刑法的制裁;而行政违法行为是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性的行为,其行为的恶劣性尚未达到极端,不能动用国家的刑事权力予以追究。基此,我国治安管理处罚制度得以建立和发展。
(二)社会主导型价值观对治安管理处罚主体行使权力的影响 社会的主导型价值观,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社会秩序、社会安全和个人自我安全的认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主导型价值观。传统中国社会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甚至有将这种价值观绝对化的倾向,而忽略个人利益,是国家优位主义的体现。在这种主导型价值观的影响下,强调国家权力运行的效率,反映到治安管理处罚权上,治安管理处罚调查权、决定权和执行权由公安机关统一行使。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个人利益的基础性地位逐步确立。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宏观社会政策,意味着社会主导型价值观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忽略个人利益,转而强调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的统一,要求公权力的行使与公民权利的保障平衡,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控制和限制。《治安管理处罚法》在保障治安管理处罚权有效行使的过程中,专章设定处罚程序,从而限定治安管理处罚权力运行程序上的任意性,追求程序公正,进而保障实体公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政策、“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以及完善当事人及其家 4 属知情权制度等,均强调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然而,作为保障人权的最基本的原则“行为与处罚法定原则” 没有规定在这部法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谐社会的本质是民主法治,而法治的体现首先是“法定原则” 的建立。没有“法定原则”,法律的设定便没有存在的基础。
(三)传统文化思想对治安管理处罚权的影响
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奠定了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治安管理处罚制度也概莫能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中国文化传统影响最深的是儒家思想。就社会秩序方面而言,儒家思想强调以“礼”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以德教为维持“礼”之力量。在“德治” 与“法治” 的关系上,认为“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必须注重教化,注意事前预防和事后补救。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在我国治安管理处罚制度的设定与运行中有明显表现:《治安管理处罚法》 设定警告处罚,警告这种申诫罚就隐含着教育和教化的作用;《治安管理处罚法》还规定“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法律原则的形式阐明了维护有序的社会治安秩序不能仅仅依靠制裁,教育和教化亦是不能偏废的手段之一。
“德主刑辅”这一强调道德教化在维护社会秩序中作用的法律文化传统,所带来的影响是“息诉止争“和“和为贵”的民众心理。在我国治安管理处罚制度中,这一传统的体现就是私力救济的存在。私力救济是指当事人认定其权利遭受侵害时,不以国家权力为后盾,而是依靠私人的力量实现其权利的救济。由于公力救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顾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解决任何纠纷,所以合法的私力救济在一定范围内起着补充、替代公力救济的作用。而且在权利救济的实现上,私力救济由于当事人的参与更利于消解冲突、化解矛盾、平息不满,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有序。《治安管理处罚法》设定治安调解,即当事人在涉及个人利益冲突时可以选择治安调解这种私力救济化解矛盾,同样可以恢复社会治安秩序。相对于上述道德教化和治安调解,治安管理处罚权中大量的是对违法行为的惩罚。作为行政处罚权,治安管理处罚权甚至大量适用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各种 5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处罚种类的设定,90%多的条文规定了拘留处罚,有些条文的最低处罚就是行政拘留处罚,而作为行政处罚主导地位的罚款处罚,则退居为附加处罚的地位,似与“轻罪化” 社会发展的趋势不相符合。
(四)我国政治体制对治安管理处罚主体行使权力的影响
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必然会影响到其国家权力的设定和运行模式。我国宪法所确定的“议行合一”原则决定了行政权从属于立法权,行使行政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作为执行机关,权力机关意志的执行就必须强调效率,为此也就不必对权力属性进行分辨,这也是治安管理处罚权中的具有法律判断属性的处罚决定权可以由非司法系统的公安机关行使的根源。公安机关可以同时完成调查、决定和执行的职能,体现了追求行政管理效率的目的。与效率相对应的是公平、正义。在追求效率的行政程序中,治安管理处罚引进了司法程序,如告知、听证程序的设定,以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然而,仅仅是形式上的引进司法程序是远远不够的。分析《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告知、听证程序的法律条文不难发现,在执法实践中,告知和听证程序往往流于形式。一是关于告知的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94 条规定,公安机关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公安机关不得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陈述、申辩而加重处罚。该条看似充分保障被处罚人的被告知权、申辩权,但因没有明确规定未告知的具体的处罚种类和幅度,从而使告知流于形式。二是关于听证的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8 条规定,听证适用范围是吊销许可证和2000元以上罚款处罚,但吊销许可证的处罚涉及的处罚对象仅限于本法第54 条规定;2000元以上的罚款处罚仅限于涉及偷越国边境、卖淫嫖娼、淫秽物品、赌博、毒品等几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大量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限于1000元以下罚款。但在实务中,涉及卖淫嫖娼、淫秽物品、赌博、毒品的行为人出于种种原因申请听证的很少。拘留处罚是最严重的治安管理处罚,直接涉及行为人的人身权利,而且涉及范围广泛,但因强调效率而没有列入听证的范围。
五、关于治安管理处罚主体规范行使处罚权的思考
治安管理处罚权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目的,与保障公民权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二者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治安管理处罚权的广泛而缺乏监督导致的滥用。权力的广泛,“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行使权力机关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对法治原则又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2] 治安管理处罚以国家权力运行的模式来满足社会公众对社会秩序、社会安全和个人自我安全维护的需要,公众需要的满足与否,是评价治安管理处罚权设定和运行制度是否合理的最终标准。但是,作为公权力行使机关的公安机关对公民权益的认识与公民自身对公民权益的认识发生误差,即会造成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所以,“造成秩序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是权力与民众的不和谐甚至对立。” [3]
权力来源于权利。如果权力失去了权利的支持,其权威和效力必然要大打折扣,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功能也必然无法顺利实现。治安管理处罚权存在的根据在于维护社会治安,而它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约束权利以求达到社会治安秩序的有序。“行政程序本来是从对国家权力的防御权的思想出发,作为服务于保护国民的权利、利益不受国家权力侵害的制度而发展起来的。”[4] 程序是对权力运行的规范,而不受规范的权力却有可能获得最高的 运行效率。自由裁量权是治安管理处罚权有效实施必须具备的,但《治安管理处罚法》设定的自由裁量权诸多条文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描述与《刑法》中对犯罪的描述一致,如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罪与非罪问题等;或者用模糊的情节轻重来界定,如寻衅滋事的罪与非罪问题等,基本上由执法人员根据经验来判断其性质。从判定是否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到情节轻重的认定、处罚幅度的自由裁量,应根据违反治安管理事实、情节正确适用,但因目前执法人员的主观认识水平、法律业务素质等方面千差万别,难免出现畸轻畸重的情况,其后果进一步导致了治安管理处罚权难以监控。
治安管理处罚制度包含着发挥重要作用的大量相关的法律措施,但遗憾 7 的是,这些法律措施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没有系统性的适用程序规定。既没有设置公民抗衡其违法适用的权利,也缺失执法人员应当适用由于相对方违法抗衡不能适用的法律保障。前者如传唤,如果违法传唤,法律没有规定公民如何抗衡;后者如检查,依法检查而无法实现时,能否强制检查。由于没有制度规范、程序规定,导致治安管理处罚权与公民权冲突凸显。治安管理处罚制度规范了执法程序和执法监督。程序是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反之,为追求行政效率,违反程序的时有发生,这种不受规范的权力必然侵犯公民权利。执法监督的设置是为保障正确执法的事后监督,事后监督的法律规范较笼统,加之整个治安管理处罚监督机制不甚健全,因而事后监督的有效性不高,使得公民权的损害不能及时得以恢复而引起冲突。
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应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权,以平衡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需求。
(一)确立治安管理处罚权的理论基础
治安管理处罚权当以“权力与权利的统一”为理论基础。根据治安管理处罚制度形成的历史和条件,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安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等方面综合考虑,进一步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权,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二)有选择地借鉴外国的相关法律制度
因政治经济条件、历史传统、法律意识及法律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外治安管理处罚权存在诸多差别。就相关法律思想而言,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诞生的法律理念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德国基于其警察传统所产生的“比例原则”,对治安管理处罚权运行中自由裁量性和合理性大有裨益;源于英国的“自然公正原则”,在治安管理处罚权的程序控制中是不能回避的。
(三)治安管理处罚权的规范控制和有效行使
“控制是指法律对行政权力的驾驭、支配。它不是消极的限制行政权力,而是积极的控制。”[5]权力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实现权利的环境安全和秩序的需求所导致的人们集体让渡出自身权利的一部分汇聚成的公权强制力,所以权力的价值就在于整体权利的维护,而不是对某一个体利益需求的保护,甚至当个体发生权利滥行或无制约任性行为从而危害整体权利实现的环境安全和秩序时,权力反而否定其所追求的利益,故而权力只保护被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所容的个体利益追求行为[6]。权力通过全社会的有效确认---法律获得明确的界定和规范,这就是权力的法律控制。权力效率即是受到法律控制的权力应该在保护社会所有成员的每一个合乎理性的权利要求的同时,又能有效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赖以实现自己权利需求的秩序。
治安管理处罚权所追求的秩序价值,是实现公民自由价值的保证。治安管理处罚权必须有效行使,这是国家、集体利益的要求,也是治安管理处罚权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应通过权力实体内容的法律控制和权力行使程序的法律控制使治安管理处罚权得以有效行使。权力实体内容的法律控制主要是: 第一,治安管理处罚权的范围由法律明确规定,如确定“行为与处罚法定” 原则,避免权力的膨胀或滥用;第二,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权的监督制约机制,如细化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执法监督一章,与执法的事中监督并行。权力行使程序的法律控制主要是: 使程序多样化和具体化,因应不同的权力行使对象,设计两个甚至多个程序,防止治安管理处罚权行使的低效僵化,如对相关法律措施适用程序、调查取证程序等做出具体规定,防止权力运行的无序和恣意而带来的低效甚至无效。
(四)完善公民抵抗权和参与权
对治安管理处罚权的制约,可以立法权或司法权加以限制。但就目前立法权和司法权对治安管理处罚权的制约来看,具有滞后性和外部性等局限,如立法权的宏观制约,司法权的事后制约(行政诉讼时才会受到司法权的监督),因而,最切合实际的是完善公民抵抗权和参与权。
公民抵抗权是指被处罚者在处罚过程中出于对自身权利的主动维护,针 9 对权力运行明显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的对抗措施,有效制止权力的不规范运行,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实体对抗权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6条已有规定:“人民警察当场收缴罚款的,„„不出具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被处罚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通观治安管理处罚法律,公民实体抵抗权仅此一条。其实,在执法过程中,在具体情况下,公民对权力的运行是能够作出判断的,完全可以赋予其一定的实体抵抗权。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7条所规定的:“检查公民住所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在面对公安机关无检查证明文件时,公民没有实体抵抗权可能会被动承受权力滥用的后果。当然,公民实体抵抗权必须以治安管理处罚权明显和重大违法为限,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导致权力运行的低效。
从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权发展历程看,程序抵抗权已有长足进步,如听证权、知情权、抗辩权、申请回避权等,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如前述听证制度中对行政拘留的规避,因行政拘留处罚设置过多,当前对行政拘留适用听证是不现实的,但也说明治安管理处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因而,治安管理处罚权设定、运行应充分考虑各个因素。程序抵抗权的设立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无救济即无权利”,程序抵抗权保障了公民能参与到治安管理处罚权的运行中来,不再是被动的承受者,可以有效制止权力的不规范运行,在其合法权益受到违法侵害后能获得救济。在调查阶段,现行制度已有保障公民对调查权启动加以制约的规定,如公安机关给予治安案件报案受害人的报警回执和不予处理决定书,但在证据收集的过程中对证据真伪取舍和认定方面,公民知情权尚无有效保障。在决定阶段,既然是一个法律适用、判断的过程,应有对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的充分理由的说明,并且是否可以考虑公安机关内部调查人员与决定人员分离,以保障处罚决定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
[1] 熊一新,治安案件查处教程 [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56, [2] 张明杰, 莫纪宏, 行政法的新理念 [M] ,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61, [3] 杨解君, 秩序、权力与法律控制 [M] ,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9: 48, [4] 【日】盐野宏.行政法 [M].杨建顺, 译.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232.[5] 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 [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2.[6] 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 [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342..11
第二篇:论社区治安管理研究
论社区治安管理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保障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实现,维护社区秩序,促进社会稳定,为社区居民生活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保证。为了更好地找出社区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完善我国社区治安管理的具体措施,达到保证社区健康发展的目的。
2、研究意义:
创造良好的社区治安和秩序环境,是维护社区居民利益的基本要求,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本任务。加强社区治安管理,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手段。维护社区正常社会生活秩序,保障社区安定团结,可以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内概况:
青年志愿者社区活动从青年志愿者活动中独立开来成为一个特殊领域,事实上又与其他领域的志愿活动紧密联系。可以说,社区志愿者活动也包括一部分环境保护、扶贫支教、抢险救灾等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种类在内。自1993年以来,我过各部门志愿者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和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的特色志愿服务。如共青团维权部门开展的为进城务工青年志愿服务、“保护明天”青年志愿者文化市场监督活动,学校战线开展的大中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行动,青工战线开展的为下岗青年再就业服务,青农战线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植绿护绿”活动,科技部开展的科技扶贫青年知识分子促进活动,以及北京的“为老科学家、老教育家、老干部献爱心”活动,浙江的“天天青年志愿者行动”、吉林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房屋的“温暖工程”,湖北的为三峡工程综合志愿服务,河南的为见义勇为英雄及其家属志愿服务,江苏江阴、福建漳州的青年志愿者“110联动”,青岛的“周日志愿者行动”,铁道系统的青年职员者“清除白色垃圾”行动等等,都是从战线、地方和行业实际出发,选择党政关注、群众急需、青年能为的项目,持之以恒,创造性的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
今后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是:以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为统揽,努力在主要城市城区50%的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居(家)委会中创建规范的服务站,初步构建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组织网络;“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力争涵盖城区中50%的孤老病残等重点困难群众,初步形成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项目体系;以注册志愿者为骨干,建设一支多层次、大规模、相对稳定的青年志愿大军。
2、国外概况:
当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他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
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人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是:
(1)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公民的成才与就业问题是各国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之一。只有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求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模式,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服务课题的志愿服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政府化方向发展;三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四是志愿服务活动向全民化方向发展;五是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3、本人的观点:目前我国的社区治安管理还是存在着各种弊端,如硬件设施不够过硬,场地窄、资金部足;软件设施上: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缺乏系统的工作流程、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调解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所以应该创建安全小区活动;建立社区治安联防队;加强社区治安巡逻;完善综合治理网络。
三、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社区稳定,人民生活健康愉快,社区文化大大提高,社区垃圾、车辆、设施井然有序,社区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2、研究方法:治安管理工作要以实有人口管理为重点、以信息采集维护为主要任务、以依靠群众落实各项管理防范措施为主要方法,努力在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强化治安整体防控、提高应急处突能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1)、要处理好社区综治组织机构与社区党委关系,加强综治组织机构建设。(2)、要处理好社区综治宏观控制和重点防范的关系,加强法制宣传,提高预警能力。(3)、要处理好社区综治工作的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加强社区综治工作的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3、研究思路: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协助公安机关、政法机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2)做好社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 3)积极开展人们调解工作 4)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5)做好失足少年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6)做好居民的治安防范工作 7)做好社区消防工作 8)做好社区交通安全管理
四、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
1、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社区的治安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增多,综合反映的治安热点与难点比较突出,有的治安问题还比较严重。分析和研究社区治安问题,并将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伟大工程。
2、目录: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内概况(2)、国外概况
3、本人的观点(三)、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2)、研究方法(3)、研究思路(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结语:社区治安管理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关乎社区居民身心财产安全,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繁荣稳定。创造良好的社区治安和秩序环境是保障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实现,是社区居民生活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五、参考文献:
1、娄成武,萍主编:《社区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9次印刷,第243—273页。
黄泽林,王兴民,强化我国社区治安的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
2、学版),2004年02期。
3、莫德升,论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的群众工作[J],政法学刊,2005年02期。
4、厉以贤;社区发展 社区服务 社区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黄翘云.和谐社区长效机制的探讨[J].武汉学刊 , 2006,(01)。
6、张芝霞.我对社区调解工作的几点体会[J].社区 , 2007,(05)。
7、姜振华.社区参与:对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互动关系的透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07,(03)。
8、罗淳.社区问题探讨[J].理论与改革 , 1999,(02)。
9、姜良栋.建立治安调解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公安研究 , 2002,(07)。
10、王冶英,卢浪秋,任以顺:《社区治安与社区稳定》,4—5页,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11、21世纪社区治安管理——社区警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
12、美国的社区治安管理 人民公安 1998/17。
13、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 中南大学 2006。
14、康宇;;试论当代中国社区矫正制度[J];林区教学;2006年09期。
15、郝英兵;社区治安防控战略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16、王均平;社区治安群论[J];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7、张昭端;;中外社区警务的思想基础、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8、韩诚刚;我国社区警务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9、李雪冰;治安防控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0、董玉刚;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1、刘成彬;城市社区警务建设的实践思考[D];山东大学;2007年。
第三篇:治安管理(共)
治安管理
道路交通管理部分
道路: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道路交通的构成要素:人-道路交通参与者 车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道路 交通环境
道路交通管理的任务:
1.车辆和驾驶人管理 2.指挥和疏导交通 3.纠正和查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 4.处理交通事故 5.维护道路治安 6.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7.设罝与维护交通安全设施 8.开展道路交通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交通指挥:人工指挥 交通信号灯指挥
强制保险制度:强制责任保险,即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所有应当投保的机动车的所有人都必须参加的保险
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救助基金制度:指有关保险公司按照国家规定从所收取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或通过其他途径筹集的资金所建立起来的,用以抢救道路交通事故伤者的一种补救性社会基金制度。以此来保证医疗机构抢救交通事故伤员所需要的费用。
道路交通主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作业区标志、告示标志
道路分类:
(一)行政分类:国道 省道 县道 乡道 专用公路
(二)技术分类: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交通标线:白色虚线 白色实线 黄色虚线 黄色实线 双白虚线 双黄实现 黄色虚实线 双白实线
白色实线含义:画于路段中时,用以分隔同向行驶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或指示车行道的边缘;画于路口时,可用作导向车道线或停止线。
黄线实线含义:画于路段中时,用以分隔对向行驶的交通流;画于路侧或缘石上时,用以禁止车辆长时或临时在路边停放。
机动车登记种类:注册登记 变更登记 转移登记 抵押登记 注销登记
A1:大型客车(大型载客汽车)A2:牵引车(重型、中型全挂、半挂汽车列车)A3:城市公交车(核载10人以上的)B1:中型客车(包括10人以上19人以下的城市公交车)B2:大型货车(重型、中型载货汽车 专项作业车)C5: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
审验:审验是公安机关车辆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人定期进行的能否继续保持驾驶资格的审查
校车驾驶人条件(选择):
(一)取得相应准驾车型驾驶证并具有三年以上驾驶经历,年龄在25周岁以上、不超过60周岁;
(二)最近连续三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被记满12分记录;
(三)无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交通事故责任记录;
(四)无酒后驾驶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记录,最近一年内无驾驶客运车辆超员、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记录;
(五)无犯罪记录;
(六)身心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癫痫病、精神病等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疾病病史,无酗酒、吸毒行为记录。
限速:在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道路上,机动车不得超过下列最高速度 1.没有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3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40 2.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德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50公路,公路为70
不准超车:
1.前车示意左转弯、掉头时,不准超出 2.与对面来车有会车可能时,不准超车 3.被超车辆将超车时,不准超车
4.前车为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的,不准超车 5.行经铁路道口、交叉路口、窄桥、弯道、陡坡、人行横道、市区交通流量大的路段等没有超车条件的,不准超车
重型、中型载货汽车,半挂车载物,高度不超过4米 载运集装箱的车辆不得超过4.2米
其他载货的机动车载物高度不超过2.5米 摩托车载物不超过1.5米
载客汽车不得超过车顶0.5米,高度不得超过4米
交通警卫按警卫对象分类:外宾警卫、内宾警卫、场馆警卫、线路警卫
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程序:1.口头告知 2.听取当事人的陈诉和申辩 3.制作公安交通管理行政强制措施凭证 4.履行法律手续(交由当事人签名)5.送达 6.行政强制措施实施
简易程序使用条件:1.有法定依据 2.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3.案情简单,因果关系明确 4.被处罚人没有异议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标准:
1.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2.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证据灭失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3.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4.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5.各方均无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事故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6.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交通安全违法处罚的幅度及适用行为
一.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处罚的幅度(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二.机动车驾驶人一般违法行为处罚的幅度(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分为违法停车和其他)
三.机动车驾驶人或管理人严重违法行为处罚的幅度(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罚适用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1一3月驾驶证,并处200—500元罚款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约束至酒醒,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3—6个月驾驶证,并处500—2,000元以下罚款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3个月驾驶证,并处500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约束至酒醒,处15日以下拘留和
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0元罚款。一年内有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2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5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2.客货运车辆超载或客、货混载的处罚
■公路客运车辆载客超过额定乘员的,处200-500元罚款;■公路客运车辆载客超过额定乘员20%,处500-2,000元罚款;■公路客运车辆载客违反规定载货的,处500-2,000元罚款;■货运机动车超过核定载质量的,处200-500元以下罚款;■货运机动车超过核定载质量30%,处500-2,000元罚款 ■货运机动车违反规定载客的,处500-2,000元罚款
3.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 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 志、驾驶证或者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 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 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 该机动车,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4.非法安装警报器、标志灯具的处罚适用。非法安装警报器、标志灯具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强制拆除,予以收缴,并处 200 元以上 2 000 元以下罚款。
5.驾驶拼装、报废的机动车的处罚适用。驾驶拼装的机动车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收缴,强制报废。对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驾驶人,处 200 元以上 2000 元以下罚款,并吊销驾驶证。
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 200 一 2 , 000 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吊销驾驶证。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人驾驶的。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 200 一 2 , 000 元罚款,可以并处 15 日以下拘留:。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驾驶机动车的。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扣12分的情形:
一)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的;
(二)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三)驾驶营运客车(不包括公共汽车)、校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20%以上的;
(四)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五)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的,或者故意遮挡、污损、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
(六)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校车标牌或者使用其他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的;
(七)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的;
(八)驾驶营运客车在高速公路车道内停车的;
(九)驾驶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校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20%以上或者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以及驾驶其他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的;
(十)连续驾驶中型以上载客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
(十一)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驾驶校车的。
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未达到12分,所处罚款已经缴纳的,记分予以清除;
记分虽未达到12分,但尚有罚款未缴纳的,记分转入下一记分周期。
扣满12分:首先需要到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或者驾驶员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为期7天,每天8个学时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相关知识培训。接受7天培训后,还需重新参加科目一考试,考试的内容跟新驾考的学员一样。科目一考试合格后,记分将被清零,并发还机动车驾驶证,考试不合格的驾驶员,则需重新参加学习和考试。
特殊车辆管理:
户口登记:是指户口登记机关用统一的簿册,以户为单位,对每个公民的身份、居住地、亲属关系及其变动情况依法实施记载。
流动人口分类:
(一)根据在流入地滞留时间,分为过往型和居留型
(二)根据流动的不同空间,分为省际、县际、乡际和国际流动人口。
(三)根据流动方向,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
(四)根据活动类型,分为劳务型、经营型、公务型、社会型和盲目型流动人口。
公安机关管理的监外罪犯:1.被判处管制的罪犯 2.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 3.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4.假释的罪犯 5.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重点人口管理的范围:(理解)1.危害国家安全嫌疑的 2.严重刑事犯罪嫌疑
3.因矛盾激化,有闹事行凶报复苗头,可能铤而走险的; 4.因故意违法犯罪被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不满5年的。5.吸食毒品的。
居住证签发机关:居住证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签发,每年签注1次。
外国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遣送出境:
(一)被处限期出境,未在规定期限内离境的;
(二)有不准入境情形的;
(三)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
(四)违反本法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规需要遣送出境的。其他境外人员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遣送出境。
被遣送出境的人员,自被遣送出境之日起一至五年内不准入境。
身份证办理查证的情形: A对有违法犯罪嫌疑人员
B依法实施现场管制,有关人员
C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现场人员 D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况
户口登记内容,除出生日期、出生地、血型等少数项目外,均可变更。
第四篇:治安管理
1.名词:公共场所、重点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管理、大型群众性活动、群体性事件、集会、示威、游行、特种行业、特种行业管理、社会丑恶现象
2.公共场所常见的治安问题有哪些
3.重点公共场所管理的基本方法及目标
4.经营娱乐场所需达到的治安安全条件有哪些
5.公安机关对娱乐场所管理办法
6.服务场所管理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7.互联网上网服务措施管理办法
8.大型群众性活动中突发性重大安全事件的处置
9.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公安机关应当有哪些职责
10.集会游行示威的类型及特征?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定原则?
11.集会游行示威的主管机关及职权
12.突发公共事件有哪些常见类型
13.公安机关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原则
14.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的原则
15.集会游行示威主管机关有哪些职权
16.目前纳入特种行业管理的行业有哪些
17.特种行业管理的基本方法
18.旅馆业治安管理的基本制度
19.印章业治安管理基本制度
20.典当行不得收当哪些财物
21.旧货流通业治安管理制度
22.印刷业管理的基本制度
23.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的基本制度
24.开锁业治安管理的基本制度
25.二手手机交易治安管理制度
26.社会丑恶现象包括
27.查禁淫秽物品的措施
28.查禁赌博有哪些措施
29.查禁封建迷信活动的措施
第五篇:治安管理
在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即将正式实施之际,为进一步强化公安民警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意识,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了解该法律的主要内容,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和守法维权意识,沈阳市公安局决定于2月25日,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在全市主要广场、繁华地段设立宣传点,通过悬挂条幅、设立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材料、提供咨询服务等形式开展以“心中一本治安法,城乡一片和谐情”为主题宣传日活动。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自198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为适应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需要,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0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具有宽严更适度,程序更严格,处罚更规范,监督更有力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七大特点:
特点一,《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受治安处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原来的73种增加到238种。将发送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以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饲养动物干扰他人他人正常生活;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等等列为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特点二,增加处罚种类,提高处罚幅度。《治安管理处罚法》新增加了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罚款数额上限由最高200元增加到1000元。
特点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贯穿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始终。一人有多个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原《治安管理条例》没有上限,新法规定行政拘留合并执行最多不超过20日;对于70周岁以上,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法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特点四,增加了被处罚人的权益救济渠道。《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安机关在作出吊销许可证以及处2000元以上罚款决定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取消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先复议后诉讼的规定,被处罚人是提请行政诉讼还是申请行政复议,由当事人自由选择。
特点五,缩小治安拘留裁量幅度。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一般拘留为15日以下,《治安管理处罚法》把行政拘留处罚根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结细分为三个档次,避免了行政拘留处罚自由裁量幅度过大的问题。
特点六,增加公安机关现场处置能力,公安机关在现场处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时可以采取取缔、强行驱散、强行带离现场、禁止进入特定场所等措施。
特点七,增设执法监督一章。《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办理治安案件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及时出警、徇私舞弊、虐待、侮辱当事人等十一种禁止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为贯彻落实《治安管理处罚法》,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推进构建和谐沈阳,根据上级公安机关的总体部署,沈阳市公安局全警参训,全面掌握,全力宣传。期间,沈阳市公安局通过开展培训活动,使全体民警正确理解和深入领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主体内容、立法原意和精神实质,从而达到“四能”,即能背诵常用条款,能正确适用法律条文,能按照要求制作法律文书
和整理卷宗,能熟练运用法言法语;通过开展宣传工作进单位、进社区、进乡村的“三进”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主要内容,增强守法的自觉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支持、配合、监督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勇于同违法活动做斗争,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热情。同时,沈阳市公安局将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对治安案件办理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指导、检查,对于民警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出现的推诿、拖延、有案不受、受案不查、违法办案等行为将依据规定严肃处理。
为进一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我区的贯彻实施情况,我们从12月20日开始,分别到区公安分局、开发区公安分局听取法制、治安科和各基层派出所贯彻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法情况的汇报。同时还深入到白云、葭沚、洪家、下陈、章安等街道开展了座谈调研,广泛征求街道分管领导、人大工委、政法办、司法所和部分市、区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又召开了工商、环保、文化、卫生、司法、民政、安监、法制、电信等二十多个相关部门座谈会,各部门就如何加强配合以及在贯彻执行中涉及许多技术性操作问题提出了很好意见和建议,为我区今后全面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区贯彻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取得的成绩
经过调查,我们认为:治安管理处罚法颁布一年多来,区政府及公安机关贯彻落实是认真的。在加强学习宣传培训,强化治安管理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人民警察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的社会治安稳定和政治安定,为建设“两个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认真组织学习培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一是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民警的执法能力。由分局统一购买治安管理处罚法单行本和释义,做到人手一册,要求全体民警认真自学;分局精心编制考题,统一组织闭卷考试,在参加**市治安管理处罚法考试、知识竞赛以及人民警察岗位执法资格考试中,开发区分局获得第一名;组织收看电视讲座,邀请上级法律专家专题辅导;举办派出所兼职法制员、治安民警培训班,以民警亲自办的案,亲手组的卷为教材,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整改纠正。同时还利用局网站主页开辟专栏,引导讨论,有力地推动了民警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社会面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组织民警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根据流动人口、暂住人口、中小学生等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在报纸上刊登有奖竞猜题,在**电视3台开辟了《警民连线》法制栏目,及时报道违法典型案例,并派法律专家到广播电台开展法制讲座。同时,还利用“五五”普法教育这个载体,联合普法办、街道、法院等部门,在**电影院广场、中山广场、商业街、市民广场开展法律咨询8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0000余份,力求做到家喻户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强化治安管理措施,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一是全力整治突出的治安问题。开展了反“三车”、“黑车断油”、“三电”及禁赌、危险物品管理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了正常性的治安监管,区公安分局危险物品管理工作在全市作了经验介绍。2006年3月以来,两分局共受理治安案件23033起,办结12809起,有力地打击了各类违法行为。二是全力开展维稳工作。作为主城区的公安机关,两分局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将维稳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一年来,共接待、受理群众信访案件44起,在规定时间内办结率达97.7%,停访息诉率达95.5%,十七大期间实现了“零进京”上访目标;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51起,妥善处置了群体性事件48起。同时还积极做好节假日、重大节日和市、区“两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无发生影响稳定的政治事件。三是全力推进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到目前止,在全区主要路口、重点部位共安装视频监控点86处,新建监控点385处,其中向街面延伸13个监控头。社区农村警务建设不断推进。全区已建社区警务室31个、农村警务室19个,区公安分局农村警务建设得到公安部和省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10月27日晚,中央新闻联播节目中作了专题播放。接处警工作不断创新。区公安分局建立接处中心,全天实行四班三运转,24小时安排4组警力直接在街面实行动态接警,再根据职能分工或属地管理原则移送相关职能部门或派出所处理;开发区公安分局也科学调整勤务机制,建立起以8辆摩托车和2辆电瓶车在“面”上控、“线”上防的巡防新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完善执法监督机制,规范民警执法行为。一方面,要求民警做到“四个能够”。即能够熟知常用条款,杜绝执法不知法;能够正确适用法律条文,杜绝执法中的随意性;能够按要求制作法律文书和整理卷宗,杜绝执法粗糙;能够熟练运用法言法语,杜绝执法用语不规范。另一方面,完善了执法监督机制。两分局还先后制定了《执法质量考核办法》、《案件质量通报制度》、《案件主办民警制度》、《案件五级审批制度》等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如区公安分局建立健全执法档案,由法制部门对每起治安案件审查把关,实行每月一次执法质量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予以通报;开发区公安分局为严格落实案件倒查制度,法制部门针对检查审核中发现的严重问题,会同督察部门对有关案件主办人员和办理部门负责人等相关责任人员予以戒勉谈话、督察记分等,对那些严重不作为、滥用职权造成后果的予以纪律处分。据了解,自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以来,就治安案件裁决不服提起行政复议的区公安分局有5起(全部维持),与前年同期相比下降16.67%;开发区公安分局只有1起(最终以申请人撤诉而终结);提起行政诉讼的区公安分局有2起(法院判决维持原裁决),与前年同期相比下降50%,开发区公安分局未发生一起行政诉讼,民警执法理念和执法水平明显增强。开发区公安分局在去年全市公安系统“三考”活动中,取得了第一的成绩,区公安分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执法质量优胜单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为了正确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两分局和广大民警做了大量工作。但与法律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旧条例相比,扩大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调整范围,增加了处罚的种类,大幅调整了罚款处罚的幅度,明确了公安机关及民警办理治安案件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处罚程序。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广大民警知法、懂法、守法、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但从调查情况看,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实效性有待进一步的增强;广大群众对哪些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受到什么惩罚知之甚少;一些部门单位的治安保卫人员、许多部门和镇、街道的同志以及从事政法工作的人员也都不清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农村的宣传教育还存在不少盲区。
(二)部分民警的执法理念有待转变,“四种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旧条例相比,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公安民警的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调查情况看,部分民警的执法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及时取证意识还不够强。一些民警在处警时不取证先调解,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邻里纠纷案件中过分依赖调解手段,待调解不成想取证时,有些证据却无法取得,导致案件不能及时了结。二是时限意识还不够强。少数民警在办理治安案件时,有超过法定期限的现象,对一些需要延长期限的案件,也没有按照规定报批。三是程序意识还不够强。重实体、轻程序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如在制作笔录时有时没有全部告知被询问人权利,告知送达不够规范等。四是人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在传唤、询问、检查治安处罚当事人时,有时存在侵害治安处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象。
(三)民警执法行为还不够规范,办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情节严重”、“情节轻微”、“赌资较大”等没有做统一的具体规定,而地方立法机关又没有制定相
应的实施办法,导致公安机关在具体办案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同的办案民警对情节相同的案件在处理上会有很大的差别;也有同一办案民警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对存在同样性质、情节的违法行为出现多种处罚结果的情况;有些案件取证手段简单、适用法律错误、文书制作粗糙审查不细,影响了严格执法的整体效果;一些民警法制意识淡薄,存在办人情案、关系案现象,处罚显失公平,造成当事人不服。
(四)基层治安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流动人口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动态环境的需要。未能实现底数清、情况明的工作目标,混迹于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突出,外来人口犯罪在整个犯罪比例中仍然占到70%左右。二是对出租房屋管理还不够到位。我区有大量的出租房屋没有登记,即使登记的出租房屋,对承租人的登记也不够全面、规范,有些只登记了姓名,没有登记身份证号和地址;对房东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三是技防投入严重不足。在社区街道、居民区的重要路段、重点部位、部分网吧、废旧物品收购点、宾馆等无力安装监控设施。四是特种行业、网吧等公复场所的管理难以到位。网吧、宾馆、酒吧等一些娱乐场所是违法犯罪的多发地,但其管理涉及工商、消防、文化、公安等多个部门,由于多头管理,形不成打击的合力。
(五)警力不足、经费紧张、装备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法的正确实施。从调查情况看,我区现有警力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特别是基层一线派出所,既要承担正常的警务工作,又要做好基础信息采集、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等非警务工作,致使警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一线公安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另外,我区两分局经费等保障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110接处警装备不齐,缺乏必要的警用强制、防护装备,不利于应付突发性事件;开发区公安分局及基层办案单位只能临时租用企业用房和民房,以解决办公用房问题。为了维护正常办公和改善办公条件,有些执法单位对查办一些能带来经济收入的案件积极性较高;有的应当罚款并处拘留的而仅作出罚款处理,影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正确实施。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一部法律,也是一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要充分认识正确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重要性,要把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五五”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普及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让更多的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公安机关以及执法民警要深刻领会本法的内涵,学好、用好本法,为我区社会治安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要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四种意识”。即增强证据意识,防止取证不及时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期限意识,杜绝超时办案;增强程序意识,做到实体、程序并重;增强人权意识,切实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要进一步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在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出台前,要根据**的具体情况,统一、规范确定“情节严重”、“情节轻微”、“赌资较大”等标准,努力减少执法的个体差异性;要严格对“自首”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的认定,杜绝执法的随意性。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要准确理解立法本意,正确适用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提高法律文书制作水平,增强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要进一步强化治安管理职能,加强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公安机关要依法及时受理治安案件,加大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枪支弹药和民爆物品管理,全面清除治安安全隐患;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管理,严厉打击卖淫嫖娼、赌博、吸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对流动人口和重点人口的管理,重点打击盗窃、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网吧、学校周边环境等突出治安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以查处促稳定。同时,要以巩固和深化“三基”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警务室建设,使民警真正深入社区,和村(居)治调组织一起做好外来人口、纠纷调解、排忧解难等工作。加大技防投入,在城区主要街道、居民区出入口、商店内外、单位办公场所安装高清晰监控装置。加强人防措施,不断探索完善警民联防制度和义务治安防范工作,努力降低发案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形成打击合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四)要进一步加强公安自身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治安管理处罚法是预防减小和遏制犯罪的法律屏障,是公安机关最常用、最适用、最有用、最管用的一部法律,它对公安机关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办案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促进公安机关的素质与现代法治要求接轨,就必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坚持执法为民宗旨,恪守职业道德,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办案程序。既要防止怕违规不作为,又要防止简单化乱作为,不断提高公安民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水平。努力提高公安干警应付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处置混乱局面控制驾驭能力,调处复杂纠纷的判断决断能力。
(五)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公安民警执法的规范性和操作性。一是要扩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调整范围。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旧条例相比,处罚的种类从73种增加到五大类238种,但仍有一些有一定危害性又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没有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调整范围。如使用假币、倒卖文物、侵占等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公安机关又无法处置。而在实践中,这些使用假币等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又经常发生。二是应尽快制定出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实施办法。由于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情节较轻”、“情节较重”、“赌资较大”等没有作具体规定,导致办案民警在具体执法中难以操作,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加强立法调研,尽早制定《浙江省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办法》,对“情节较轻”、“情节较重”、“赌资较大”等作出明确规定。
(六)要进一步改善执法条件,为全面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社会治安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建议区政府要进一步重视、研究解决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经费紧张、装备落后以及“天网”工程建设等问题,并牵头建立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合作配合,支持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管理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全面正确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