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05:1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

政党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的基本特征或要素主要是:

1、有明确、具体的政纲,即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

2、有定型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

3、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

4、有约束党员行为规范的纪律。

5、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各种活动,广泛争取非党群众的支持,竭力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自己的政纲。

利益集团是

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

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三权分立,通过民主选举完成权力在主要政治集团之间的转换

1.氏族是按血缘划分的,国家是按地域划分.2.国家设有法庭,军队,监狱,官僚机构.氏族没有.联系:①在性质上,两者都是一种政治组织形式;

②在时间上,国家是由氏族演变而成的;

区别:①在性质上,氏族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国家是以民族形式聚居;

②在时间上,氏族存在于原始社会,只有奴隶社会才产生国家;

③在形式上,国家比氏族更先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

国家权力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国家的强制力来源于行使权力的人(国家官吏)和实现权力的强制机关。这种特殊的社会权力是国家机器的核心。

第二,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权就是统治权,它的归属问题,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什么阶级掌握统治权,主权就属于那个阶级。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权力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第三,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通常情况下,统治阶级总是通过它所掌握的国家权力,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使之规范化、条文化,成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① 任用制度。文官的任用有两层含义 :一是将非文官录用为文官 ;二是录用的同时或录用后授予其一定的职务。主要有4种形式:选任制、考任制、委任制、聘任制。每个国家根据本国情况,往往采用1种或同时采用几种形式。②文官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方面,主要有身份保障权和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义务方面,主要有执行职务、服从命令、严守秘密、对国家忠实、遵守法令、保持“政治中立”等项义务。③职位分类。将各种职位制出职级规范,作为考试、任用、升迁、工资、考核及人事行政管理的依据,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美国的“ 职务分类”,二是英国的品位分类。前者以“事”为中心,后者以“人”为中心。④考绩奖惩制度。定期对文官的考勤和工作成绩进行评定,成绩优秀者奖励,工作成绩不良者,给予教育、训诫或调动工作、降低职务,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⑤报酬福利制度。各国都规定文官享有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⑥培训进修制度。目的在于提高文官的素质和能力。⑦人事管理机构。各国都有专门人事机构,负责管理人事行政事宜。分为部外制、部内制和折衷制3种类型。

政治学上讲的守夜人主要是针对政府职能而言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2.政府职能的属性

(l)公共性。政府职能涉及到国家大量日常公共事务的处理,根本目的是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普遍的、公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2)法定性。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指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一国政府职能的边界,使公共行政有法可循。

(3)执行性。政府作为贯彻和执行国家意志的机关,其职能具有明显的执行性。(4)强制性。政府职能的强制性是指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行政相对人不得阻碍政府职能的正常行使。

(5)动态性。政府职能始终是变化的,取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力量对比以及政府与自然界的关系演变。

(6)扩张性。政府职能的扩张性是指随着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公共问题日益增多且日益复杂,公众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并逐渐扩展至社会各层面。

3.政府职能的地位

政府职能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

(1)政府职能满足了公共行政的根本要求。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实质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即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其主要内容是国家规定最低的住房、医疗、工资和教育等标准,通过高税收缩小贫富差距,最大限度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等。

1.善于治理;好好治理。2.犹善政。

善治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1)合法性(legitimacy),即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透明性(transparency),即政治信息的公开。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公民都有权获得,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4)法治(ruleoflaw),其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但其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法治与人治相对立,法治既规范公民的行为,但更制约政府的行为。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程序,就没有善治。(5)回应(responsiveness),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实际上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6)有效性(effectiveness)。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他有两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管理机制结构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1).妥善的法则。(2).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3).良好的政绩。(4).泛指良好的管理。

善治模式的特征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政治参与是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它的具体参与方式:

(1)执政,是执政党和公务员对公共事务和关系的直接管理,是执行者;

(2)议政,是非执政党和公众对管理公共事务和关系的提议(执政党提议或其他的提议)进行讨论后是否由执政党去执行的行为,常见的议政方法有:代表集中议政或分散议政,公众的集中议论或分散议政,通过媒体等;

(3)政治选举,由区域民众选举出代表

(4)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各政党(含执政党)和议事机构(国外的议会和我国的代表大会)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传统、民族特性、现实条件和时代要求,决定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参与模式,必须走渐进式的继承和发展的中国道路。

1.夯实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 2.加强对公民的政治教育,增强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意识

3.根据社会发展情况,适时拓展和建立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的需要,并纳入有序运行的轨道。

4.推进市民社会建设,构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和条件。5.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

除了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还应重点健全和完善以下一些制度:

一是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

二是健全和完善听证制度。

三是完善公民对立法的参与制度。

四是健全完善公民旁听制度。

五是健全和完善公民陪审制度,发展和扩大公民的公益诉讼制度。

中国慈善事业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存在的问题更多。首先,行政机构插足慈善事业本身就是很让人费解的事,比如两年前中国福彩买游艇“迎奥运”,就是行政权力引发的闹剧。其次,慈善事业管理混乱,信息不透明,许多善款并未送到需要的人手里,升至直接进了地方财政的腰包。

(二)、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现状 ①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起步较晚

①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且具有不透明化

红十字会在郭美美事件中的尴尬,从一个方面暴露了我国慈善事业立法方面的困境。随着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现行的慈善法规已不能适应现实要求,慈善法律缺失阻碍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② 我国慈善捐赠水平低,且组织数量少

一、解决我国慈善事业所存在问题的办法

(一)、由于我国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公民普遍慈善意识不高,因此就需要我们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慈善意识,通过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和志愿活动,只有全民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我国的慈善事业才能长期蓬勃发展。

(二)、我国的慈善捐赠水平较低,且慈善组织数量也较少。因此政府因对慈善行为给予一定的优待,在税收及财政政策上对慈善事业有所倾斜,利用税收杠杆,通过对慈善公益捐赠减免税收,以实现对公益事业参与者的税收照顾和优惠,从而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此项事业。

(三)、加快立法和制度建设步伐,保证慈善事业的规范性。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应规范自己的行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现占、挪用慈善基金会民间捐款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应当坚决制止,并引以为戒。

(四)、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在慈善信息上采取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捐款统计的透明化,捐款去处的透明化。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系统在网上查询善款的流向,知道用到什么地方,落实到什么项目。推动建立透明度高和公信力高地慈善组织,厘清政府责任与民间慈善、慈善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四、我眼中的慈善

善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可能出于各种目的从事慈善,过多地纠缠动机,我个人认为没有太大的意义。前段时间许多人对于“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进行了猛烈地批评。可我却觉得,尽管他或许是出于某种意图来参加慈善事业,但他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个中国企业家,他尽到了他所应该尽得责任。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属于他的一份爱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讲中国的企业家与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外国企业家进行相比,他们觉得企业家应该进行“裸捐”,但我认为企业家可以有多种方式回馈社会,我们不应以“裸捐”作为道德标准。

或许慈善的确不能像陈光标似的一味“高调”,一味“暴力”,作为一项山居,需奥扎扎实施推进,需要照顾受捐者的感受和尊严,需要很多人无私奉献,但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陈氏“高调”视乎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他的做法唤醒了公众对慈善的关注,也湿使得一些企业家和慈善人士感受到压力。

无论从外国还是国内经验来说,良性的慈善运作需要一套严格的程序和制度,需要一支专业的慈善团队去打理,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慈善制度,慈善意识高的公民,和有效执行的政府,强有力的监督,那么我相信我国的慈善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一个领导干部,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突出或者强调某件事情或者某项工作,通过媒体发表一些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讲话,做出一些能够传递某种重要公共信息的动作,往往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从道德上说,所有官员都应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民众的愿望和需求,“作秀”自然就是“到群众中去”的一个途径。但一个专业化服务人员好过一个多面手,民众欢迎那些踏踏实实提供公共服务的官员,而不会真心喜欢那些把公共服务表演化的人。

事实上,“作秀”体现政治的价值理想,而一般官员的公共服务必须强调“依法行政”。一般官员的职责当然不是宣扬价值观,他们能够严格依法办事,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既不短斤缺两也不乱作为,这就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

新中国成立后,选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成为发展民主政治的基本任务与重要形式。1953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对全国与地方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与原则作了具体的规定。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的切实落实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的逐步贯彻

三、秘密投票原则的广泛运用

四、代表候选人提名权的发展

五、选民的罢免权的充分行使

1、罢免代表的条件 罢免的依据主要包括:(1)违反宪法行为;(2)违反法律行为;(3)决策失误;(4)品质恶劣;(5)以权谋私等。1995年修改的选举法中没有具体规定罢免条件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如果条件太具体很容易限制罢免权的行使,不利于提高罢免的社会效果。

2.罢免代表的法律程序

第二篇: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1、二元立宪君主制有什么特点?(书70)

参考答案:二元立宪君主制是君主制和议会制并存的政体。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政府与议会分掌政权,因此称为二元立宪君主制。

2)内阁是君主行使政权的机构,内阁是根据君主的意志组织起来的,对君主负责。

3)君主是真正的权力中心,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君主及接近君主的少数人手中。

4)君主为了有效控制议会,议员一部分由普选产生,一部分由君主指定或任命。5)议会有立法权,但君主可以否决议会通过的法律。

2、议会君主制和议会共和制有什么区别?(书70)参考答案:议会君主制是指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约束、君主为虚位元首的国家。在议会君主制下,议会处于主导地位,议会制定宪法,制约内阁,内阁由议会产生,掌握行政权,向议会负责,国王是国家元首,但不掌握实权,只有象征性的地位。由于实权完全掌握在内阁手中,所以这种政体又称为内阁制。

议会共和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它负责的一种政体。在议会共和制下,国家元首不再是世袭的君主,二是由选举产生的总统。议会共和制政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有立法权,有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2)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和政党联盟组成,掌握行政权,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向议会准备和提出重要议案;

3)国家元首一般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不负实际责任。

3、总统共和制和半总统制有什么异同?(书70~71及老师抄写)

参考答案: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直接对议会负责的政体。采取总统共和制的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实权;总统定期由普选产生,总统任命和领导政府各部部长,政府部长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应向议会报告工作,无权解散议会,但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可以实行否决权。美国是最早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半总统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总统和议会均由民选产生,有固定的任期;

2)总统有权任命总理及其它政府成员,但总理与其它政府成员对议会负责; 3)总统可以解散下院,但议会不能让总统下台,除非通过严格的弹劾程序; 4)总统是集行政、军事、国家元首三种权力于一身的人,是国家权力的核心,是国家宪法的保障者,议会权力相对较弱;

5)下议院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让政府总理及其它成员下台;

6)半总统制往往是有集权传统国家的体制,它更主张个人权威和影响力,如俄罗斯、法国。

4、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有何区别?(书72~74)

参考答案:单一制国家是指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它有以下特点:

1)国家有单一的宪法,有统一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具有统一国籍;

2)地方政府隶属中央,其设置与权限均由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文件予以规定或改变,地方权力灭蝇宪法保障;

3)在对外关系上,单一制国家是一个国际法主体,地方政府对外不具有国家的外部标志。

现代国家大多数采用单一制作为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制是指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联邦制的共同点就是联邦和地方政府共同拥有主权,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由宪法明确划定,两级政府在规定权限内独立行使权力,其中任何一方不能任意干预另一方的权力。具体而言,联邦制的特点有:

1)联邦设有统一的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统一的宪法、法律,联邦行使国家的立法、外交、国防、财政、宣战、缔约等权力,在国际交往中代表国家。2)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归地方,联邦各成员单位设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并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行使职权,管辖本地区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事物。

3)在对外关系上,只有联邦作为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联邦各成员单位不是独立主权国家,没有军队,一般不具有国家主体间外交的资格,不过有少数联邦国家允许其成员在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的范围内,就某些事务与外国签订条约和协定。联邦的居民有共同的国籍。

4)联邦制国家内成员单位的联盟关系一旦形成就不允许自由退出,只有少数例外。5)联邦政治权利来源于地方的授权,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在宪法范围内分享权力。

5、简述议会的职权。(书112~119)

参考答案:议会的职权有以下几种:

1)立法权。立法权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是议会的首要权力。

2)财政权。财政权,确切地说是财政监督权,也被形象地称作“钱袋的权力”,是议会的又一项基本权力。它主要分为下面两种: A、税收、举债的批准权;

B、对政府决算案的审议批准权。

3)行政监督权。严密监督政府的每项工作,并对所见到的一切进行议论,是议会的一项基本权力,即行政监督权。各议会行使行政监督权的大小和方式是与政府体制的类型想联系的。议会进行行政监督的方式主要包括下面几种:

A、质询。所谓质询,是指在议会会期内,议员有权就内阁的施政方针、行政措施等向内阁成员提出问题,而要求内阁成员必须做出回答的制度。B、不信任投票。议会通过对政府(内阁)表示不信任来监督政府施政,主要是议会制国家议会制约行政机关的一种手段,也被称为议会的倒阁权。C、调查。议会围绕立法和监督政府,组织专门机构对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是各国吧、普遍实行的制度。

4)其他权力。除了上述基本权力外,不同国家的议会还因法律规定或者惯例而享有其他方面的职权。主要包括:

A、准行政权。在现代国家中,议会对于,某些行政事务具有一定影响,因其发挥的作用不同于行政部门,一次有学者称其为“准行政权”。除了在政府行政预算方面的影响外,现代国家议会在行政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外交和一定的人事任免权上。B、准司法权。议会的司法职能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的议会所拥有的弹劾权和司法审判权。所谓弹劾,是一种对政府公职人员、司法人员犯罪或失职行为进行检举和审判的法律程序。

C、选举权。大多数国家的议会都拥有部分或全部的选择政府首脑的权力。

6、政府首脑的职权有哪些?(书132~133)

参考答案:政府首脑是政府的领导者,其职权如下:

1)人事任免权或人事任免建议权。2)主持内阁会议。3)领导政府的工作。4)宣布紧急状态权。

5)代表政府并对政府的一切行为负责。

7、政府首脑任命政府成员的规则有哪些?(书134~135)

参考答案:各国政府的成员一般由行政首脑来任命。在议会制国家中,部长提名或任命权力掌握在总理手中;在总统制国家中,理论上由总统和议会(某一院)共同任命,实际上是总统说了算。行政首脑在任命部长时,要受到政治上、体制上的种种制约,并接受政治生活中一些不成文规则的限制。这些规则主要包括:

1)政治原则。这一原则也可称为忠诚原则。政府成员通常是随政党进退的官员,行政首长在任命这些职位时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党派利益。

2)代表性原则。考虑到选举利益和政府的合法性问题,行政首脑在挑选政府成员时还要必须要保证地区、种族、宗教信仰和性别上的代表的均衡性。

3)任人唯能原则。政府成员要承担重要的行政领导工作,因此,个人能力是任命政府成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个人能力的标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所差异,但主要在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等方面。

4)身份的兼容性原则。即政府成员的职务同担任议员的身份是否相容的原则。在总统制国家。要求实行不相容原则,担任政府官员,就不能同时担任议员。在议会制国家中,一般要求政府成员必须具有议员身份。

5)政治利益平衡原则。美国总统在任命政府成员时陈考虑候选人的才能、专长、行政经验外,还要考虑各大利益集团的愿望,以利于在工作中和竞选连任时取得他们的支持。为了换取反对党在某项政策上的支持,特别是为了与国会建立良性关系,总统甚至可能将某些部长的职位送给发对党的人士。

8、司法权有什么特征?(书147~148)

参考答案:形式上看,司法与行政都是执行法律的行为,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执法活动。但是,司法与行政在组织构成和活动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行政是实现国家目的的直接活动,而司法是实现国家目的的间接活动。司法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普遍性。司法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国家的属人管辖权和属地管辖权主要体现在司法管辖上。因此审判权的管辖范围应及于国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处于世界任何地方的本国公民。

2)独立性。司法独立意味着法官审案时能够独立地做出判断,既不受诉讼当事人意见的支配,也不受公众舆论的控制,更不能成为政府权力的附庸。

3)被动性。司法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判断权,是对有关一方提交事项做出回应,法官是决断人。

4)多方参与性。司法尽管也是国家权力的运作,但由于司法权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权力,司法过程离不开多方当事人的诉讼参与:在刑事诉讼中需要控辩双方的质证、辩驳和对抗;在民事诉讼中需要被告双方的举证、辩论、协商和交涉。

9、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何区别?(书151~152)

参考答案:在法律渊源上,大陆法系仅以制定法为正式的法律渊源,英美法系则把制定法和判例法都奉为法律的正式渊源。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法官判案只服从成文法,不得依据判例;法官只能司法,不能任意解释法律、创造法律、充当立法者。在英美法系的国家中,传统的正式法律的渊源就是判例法,虽然近代以来制定法的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突出,但判例法的地位并未动摇,“遵循先例”的原则仍然是法官审理案件时必须严格依据的原则。

对于法律的分类,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将公法和私法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公法包括宪法、刑法、行政法和诉讼法等,私法包括民法和商法。进入20世纪以来,兼有公法、私法两种法律成分的出现,使大陆法系国家有了一个与公法和私法并存的新的法律分类,即社会法。英美法系国家传统上么有公法和私法之分,有的只是普通法和平衡法的区分。

在法院的组织体系方面,大陆法系各国的法院组织系统表现出了整齐划一的特点,一般分设来年各个法院系统:设立普通法院,受理各种不同的民事、商事及刑事诉讼;设立行政法院受理国家机关、公务员同公民之间发生争议的案件。英美法系的国家传统上并无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之分,司法权由普通法院统一执掌,但普通法院内部种类复杂,相当紊乱。

10、武装力量的官僚制组织特征是什么?(书175~176)

参考答案:当代武装力量组织表现出韦伯理想官僚制的大部分特征,同时作为暴力管理组织,军事官僚制还具有其他一般科层组织所没有的特点。他们包括:军事专业技术技能具有唯一性,人员的选任以执行专门化任务的能力为基础;权力高度集中,鲜明的等级制(军衔制);上下级之间的支配和被之诶的从属关系,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权威与支配权力;纪律极具强制性和不可为抗性;价值上的工具性(一般的武装力量都是某一利益集团或国家政权达到某些目的的暴力工具);等等。

与军事官僚制相辅相成的还有其特定的组织文化特征。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而言,军队的组织文化主张国家目标与意志对个人的优越性以及次序的重要性。它强调组织纪律而非个人自由表达;强调个人服从团体特别是上级领导的意志,而非个人自主性。一支优秀部队和一群乌合之众的区别就在于服从领导者意志的程度。它同样强调集团合作,尤其是具有军官团队精神——包括消除狭隘的地域意识,接受国家权威观念,对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爱国心,职业荣誉感等。

11、武装力量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中有什么作用?(书185~194)

参考答案:武装力量在国内政治的功能:

1)作为国家主权象征和潜在威慑力量。作为一种最具强制力的暴力管理者,武装力量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和潜在力量。

2)以暴力维护政权。以所掌握的暴力来维护政权是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权中最主要的功能,这种作用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延伸。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政权面临危机时,作为政治的最后手段,以强制性暴力镇压政权的反叛者。其次,武装力量对政权的暴力护持作用还表现为抵抗外部武装力量的入侵。

3)促进国家整合。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运作中,军队可通过对其成员进行政治教育,传播国家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

4)政治变迁的重要变量。武装组织和战争对人类政治组织的复杂化有示范和促进作用。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过程中,战争与武装力量是关键因素之一。

武装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武装力量是主权国家谋取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2)战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现代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几乎都与战争紧密相关。3)武装力量自身变革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武装力量特别是军事技术的革新会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因为这会大大提高武装力量的作战效能,改变不同国家之间的军事力量的对比。此外,军事技术的革新还会向民用领域转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的实力也因此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12、政治文化有什么功能?(书255~256)

参考答案:政治文化的功能就是政治文化队政治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在政治文化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中,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建立、稳定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文化为政治的确立和维系提供合法性支持。任何政治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合法性基础之上的,权力是否拥有合法性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得到民众心理层面的、自愿的认可与服从。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认知、情感与评价,因此,政治文化对于合法性的获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必须为政治体系的建立找到其思想文化上的理论依据,来赢得成员的信赖和情感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必须培育、发展与政治系统相应的政治文化环境,使政治系统与政治文化能够良性互动。

2)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实际运转。政治体系是由政治制度、机构等“硬件”和政治文化等“软件”共同构成的。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体系的运转。

3)政治文化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体系的变迁和发展。(见书255)

13、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书260~262)

参考答案: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相当复杂而漫长的,实现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主要途径有以下的机构:

1)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政治社会化的摇篮。一个人出生到成为社会的一员,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整个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2)学校。儿童脱离家庭后所进入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就是学校。与家庭相比,学校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是精心设计的。作为一个正式组织,学校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正规的政治社会化的培养过程。

3)同辈团体。同辈团体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亲密频繁的交往中,同辈团体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微观文化。

4)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不但包括广播、报纸、书籍之类的传统媒体,还包括电视、网络等现代新兴传播媒介。通过时刻存在的信息传递,它成为一种影响相当广泛的政治社会化途径,成为民众接触、了解政治事件最主要的通道。5)社会政治组织。社会政治组织是由那些具有相同政治利益和政治目标的社会成员组成的,如政党、利益集团等。

6)其他组织。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其中非政府组织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功能之一即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4、政治沟通的意义是什么?(书271~272)

参考答案:政治沟通是指在政治领域中发生的沟通行为。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政治沟通对政治系统的生存有着巨大的影响。2)政治沟通是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的一个前提。公共政策是现代政府权威性地分配社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包括政策问题的提出和筛选,目标的确定,备选方案的确定于评估,政策方案的选择、合法化、执行、监督与反馈修正、评价等环节。政治沟通与以上各环节都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3)对政治沟通的强调使我们以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政治生活。4)政治沟通使人们对政治的关注从结果转向了过程,一如伊奇所强调的,政治本身不是目的,应该从过程中去把握政治,而政治沟通为过程的动态分析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5)政治沟通把政治信息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不仅“阐明了信息交流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意义,具体地指出了政治系统的沟通状态是怎样影响政治系统的运行或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指出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机制”,而且由于信息“可以被测量和被除尽,沟通通道传送或扭曲信息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定量标准加以评估”。这促使政治因得以定量化而被科学化地描述、分析、比较和解释,也有益于决策的科学化。6)畅达互动的政治沟通有利于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甚至消除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通过监测环境来判断形势,了解社会是否处于稳定状态,通过预警避免政治冲突和政治动荡导致的政治体系不稳定。其次有利于实现社会控制的规范性。

15、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书277~279)

参考答案:政治参与可界定为公民及联合体为影响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而从事的与政府决策活动有关的各种政治行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社会的专业分工使政治成为一种职业,因此政治参与主体被限定为非职业政治人员。

2)由于是非职业行的活动,故政治参与具有间歇性的特点。

3)政治参与是为了影响公共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就公民个体而言,其参与目的多元化态势,包括获得权力、财富、心灵上的满足、荣誉、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显示政治能力等。

4)参与主体的利益多元性和认识差异性使其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和渠道。根据不同标准可将政治参与划为若干方式:参与的主动和被动,渠道的直接和间接,方式是否合法,发起方式是组织还是自发等。5)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思想观念的外现行为,政治兴趣、政治价值观、政治功效感、责任感、能力感以及有关政治方面的相关知识等观念形态借助一定的外界环境对16、17、18、19、政治参与的行为实施影响。

政治参与有什么功能?(285~287)参考答案:政治参与是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反映了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政治关系的本质。在功能方面政治参与政治沟通有很大的共性,除了共性之外,政治参与也具有自身的特点,这既表现为某些专有的功能,也表现相同功能的不同脉络背景。政治参与的功能如下:

1)政府合法性。2)政治发展。3)政治稳定。

政党的功能是什么?(书301~305)

参考答案:所谓政党的功能,是指政党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具体的功能如下:

1)目标制定功能;

2)利益聚集和利益表达功能; 3)社会化与政治动员功能; 4)政治精英的形成和推选功能。

利益集团有什么特征?(书329)参考答案:“利益集团”是由享有共同利益或共同态度的公民个人和组织所构成的、通常是正式组织起来并将其集体资源投入政治行动的集合体,是“自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组织”,是特殊的“政治参与者”。一个 “利益集团”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也就是说,利益集团应当有相对正式的组织结构,有领袖人物、积极分子和一般追随者,有持续稳定和特定绩效的工作机构,有内部的工作分工和相应的层级安排。2)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并为政府与社会所认可。利益集团的活动是公开的,通过正式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和相关政治活动,利益集团可以对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特别是对其政策走向会影响到利益集团利益的政府部门,产生特定的影响。3)对自身利益具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将维护自身利益作为组织设定的目标。利益集团是特定的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分化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开始具备明确的认知并深感有必要通过有组织的方式维护捍卫利益之所在的条件下出现的,因而利益集团对其代表的利益群体及其利益有着明确的界定和区分,并将这一利益界定确立自己的组织目标和根本的活动目的。

4)利用合法手段向政府和公众表达这些利益,而不是否定政府权威或从事其他非法活动。这意味着利益集团通常是在现有的宪政体系之下和法律制度之内从事其维权卫利的活动,尽管其活动或在一时一地会有逾越乃至违法规定的情形,总体而言其合法性是不言而喻的。

利益集团的政治功能有哪些?(书344~349)

参考答案:利益集团所能够但当的政治功能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代表功能。这是利益集团最为重要的功能,因为利益集团就是由那些有着特殊诉求的利益群体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的组织目的和全部活动都是为了代表这个群体,并以这个群体的名义就涉及该群体的公共政策及其执行后发表意见,提出评价和批评。

2)沟通/中介公能。这是利益集团最具实质意义的功能,其特点是利益集团为中介物而发生的双向沟通。

3)信息供给功能。这是利益集团最为独到的优势所在。利益集团的信息供给功能具有双面性的特征。

4)教育功能。这是利益集团展现其特色的功能。5)行政监督功能。这是利益集团的长处之一。6)给政治生活带来活力的功能。

第三篇: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第一个系统论证国家主权学说的思想家是博丹,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在1984年共同发表的《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开创性著作。

二、1996 年,霍尔和泰勒在英国的《政治学研究》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政治科学和三个新制度主义》一文,提出把新制度主义分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之后该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被接纳为一种公认的划分方式。

三、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的区别

政治科学指狭义的政治学,它强调确定性、强调价值中立,主张研究“是什么”,而摒弃“应是什么”。它力求客观地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绝不使用无法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加以验证的概念,目的是使政治学研究精确化。

政治哲学注重“应当是什么”,具有强烈的价值指向,属于政治学的规范性研究。它从纯理论角度探讨政治的本质、目的和发展规律,具有浓厚道德色彩与价值色彩的政治研究称为政治哲学。其内容:一是对政治的一般理论的研究,探讨政治的起源、本质、规律、规范、目的和手段;二是对政治理论、学说、思想、观念本身的研究,具有“元理论”或“超理论”的特征,主要分析词汇和概念的含义、论证的逻辑、命题的根据等

四、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

批评行为主义偏重形式方法,追求“科学主义的狂热”,脱离政治实际内容,认为应关注迫切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要内容置于技术之前。

批评行为主义把事实和价值分开,肯定了价值因素在政治研究中的地位。倡导政治学应用研究,促成了政策科学的兴起。

要求政治学者负有政治责任,应成为集教书、研究和参与实际政治于一身的“政治人”,为现实政治服务。

五、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特点

1.在维持君主专制的前提下研究具体的“治国之道”,在统治的策略和方法上比西方更为突出。

2.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等融为一体,并渗透了强烈的宗法观念。

3.由于数千年的专制制度和高度集权等原因,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未能演化出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政治价值观念。

第二章

一、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格老秀斯首先从国际法的研究中引伸出社会契约学说,是首创者;霍布斯全面系统阐述,是奠基者;洛克充分论述政治权力的起源,政府的作用,提出分权原则,是发展者;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充满了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是集大成者。

二、国际法上对于国家要素的描述是:领土、人民、政府、主权,这四者是缺一不可的。

三、国家结构形式(国家内政府间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是行政区域和权力范围。

四、西方学者从共时性角度(或综合性角度)把国家分为民主主义国家、极权主义国家和威权主义国家。

五、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由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所构成的,以社会公共权威为基础进行维持和运作的,并为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利益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六、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特征

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起来

2.国家政策以保护垄断资本的利益为主要内容

3.议会的权力不断弱化而行政权力不断加强

4.政府积极干预社会的经济生活

5.军事官僚机构的力量和作用极大的加强。国家日益强化其外部职能

七、民主主义国家主要特征

1.意识形态上的多元主义,但其主流意识形态是洛克式的自由主义 2.竞争性的政党政治

3.定期的选举制度,但金钱于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4.代议制政府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 5.新闻的非政府管制 6.自由市场

八、根据C.J.弗里德里克与Z.布热津斯基的论述,极权政体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

1、推进一个无所不包、渗透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

2、只存在一个在某一领袖统一领导之下、具有严密组织系统的政党。

3、实行有组织的恐怖。

4、政府垄断大众传媒、严格控制舆论。

5、实行统制型经济政策。

九、总统共和制主要特征

① 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一个人担任,② 政府和国会二者互不归属,③ 国会对总统违宪可提起弹劾,④ 三权分立和制衡的特点比较突出。

十、中国国家结构的特色

中央与一般行政区

统一集中管理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

一国两制 中央与民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三章

一、对当代政府机构的设立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分权学说和议行合一原则。

二、司法机构是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政府机构,在西方国家通常指法院,在中国则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

三、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明确提出政府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企业家政府” 以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的公共行政学者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

四、现代政府组织和运作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有限政府原则 3.责任原则 4.法治原则

五、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六、有限政府原则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受到宪法的制约和公众的监督,政府职能是有限性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合理定位。

七、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政府职能行使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关系的转变

八、政府与国家的区别

第一,国家是享有主权的政治组织, 而政府是管理和行使主权的政治组织。

第二,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国家的功能并非完全经由政府实现。

第三,合法性层次与来源不同。公民对国家合法性的认同层次最高,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同层次最低。

第四,国家存续时间长于政府存续时间, 政府更迭并不必然导致国家更迭。

第五,国家的意志具有延续性, 而政府间的意志有时会发生差异、甚至与国家意志背离或对立。

第六.国家内可以有多个政党或政党联盟共存, 而一个政府内只能存在一个执政党或执政党联盟。

九、立法机构的权力: ①立法权

②决定权 ③任免权

④财政权

⑤监督权

十、治理有四个特征: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 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 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 而是持续的互动

十一、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第一,本质性的区别就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第二,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第三,统治的手段和方法主要以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法律手段为主,而治理的手段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之间自愿平等合作。

第四,从范围来看,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从现代的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的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运行,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却不能没有治理。

第五,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

第六,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的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前者以强制为主,后者以自愿为主。即使没有多数人的认可,政府统治照样可以发挥其作用;治理则必须建立在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可之上,没有多数人的同意,治理就很难发挥真正的效用。

第七,与统治相联系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为“善政”,而治理所追求的目标是“善治”。

第四章

一、现代政党最初诞生于英国。早在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议会内部围绕着赞成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就形成了“宫廷党”和“民权党”两大派系。到1679年前者被称为托利党,后者被称为辉格党。

美国政党是美国政府在讨论和批准1787年宪法时,政府内部形成了联邦党和反联邦党两个派别。后者后来自称为是民主共和党

二、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三、政党制度,一般是指根据一国的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党结构模式。政党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四、多党制

是指资本主义多党并存的国家,各政党以组成政党联盟的方式参与竞选并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五、一党领导制:主要是指共产党或工人党是唯一存在的合法政党,国家政权由单独存在的政党来领导,同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通过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下的妇女、工人和青年组织等政治性社会团体来加以协调和综合。

六、压力集团:有共同利益要求的社会群体为实现其特定的利益目标,而有组织地参与或影响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社会团体。

七、革命党与执政党有何区别

(1)口号政策上,革命党的政治性政策较多,执政党以经济、社会事务为主;

(2)中心任务上,革命党以革命的专政为中心,执政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组织构成上,革命党以阶级为严格的划分标准,执政党的一般以社会大多数阶层为组织基础;

(4)行为手段上,革命党以命令、计划手段领导,执政党则转向间接调控、协商为主;

(5)权力来源上,革命党权力来自党自身,执政党的权力来自于民选;

(6)权限大小上,革命党的权力几乎不受限制,执政党则必须依照宪法、法律的规定活动。

八、论述政党的政治功能与政党的政治运作机制。现代政党的政治功能大体有五种:

1.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 2.表达和整合民众利益

3.政治社会化

4.政治录用与精英输送

5.监督与完善政治运作 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

1.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2.成员的吸纳与更新 3.经费的来源与管理

4.选举的组织与展开

九、政治社团的特征

第一,具有共同的具体的和特定的目标。第二,政治参与的有限性和针对性。

第三,政治社团组织的非政治权力性和社会性。

第四,政治社团有着各自的组织规则和结构,但组织形态是相对松散的和宽松的。第五,政治社团的群众性基础是最直接的和最广泛的。

第五章

一、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二、人权定义:在既定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基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以提供义务为准备而提出对自己所需要的权利的主张。

三、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客观构成要素生产资料,物质财富,暴力。

主观构成要素、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组织等。

四、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指政治主体行使政治权力,既符合法律的规定,又得到公民普遍的认可。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关系:价值关系、利益关系、法律关系。

五、马克斯·韦伯从经验分析出发,曾提出三种纯粹的合法性统治类型:法理型统治、传统型统治和魅力型统治。

六、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所指概念不同。公民一般表示个体的、具体的概念,体现了个人权利观;人民是群体的概念,是集合概念,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体现了集体至上论。

2。范畴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相对敌人而言,凡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范围,是以阶级内容划分的。

3。范围不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我国公民范围比人民范围更广一些。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某些义务。

4.感情色彩不同。人民的概念具有强烈的感情和道义色彩,而公民的概念则是道德中性的,更为客观。

5.形成背景不同。“人民”是革命逻辑的产物,“公民”是宪政逻辑的结果

联系

第一,人民对应主权,公民对应权利,二者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第二,人民主权必须以公民权利为前提和基础。

七、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第一、两者的含义不同。权利是指某人或者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正当或者合法的资格(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一方面权利享有者有权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另一方面权利享有者有权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或抑制一定行为。权力是指一种能力,某人或某一机构具有的要求他人服从的能力。

第二、两者的性质、对应关系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是与义务(duty)相对应的。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与责任(responsibility)相对应的。两者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权利通常与公民个人利益相联系,代表个人利益,如公民依法享有继承权。权力通常与国家或集体利益相联系,代表国家或集体的利益。

第三、两者的主体、强制性不同。权利的主体一般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权力的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人员;权力具有国家直接的强制力,权利则只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权力的强制性是直接的,权利的强制性则以权力为中介,是间接的。

第四、两者行使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不同。权利可以放弃或转让。权力不仅是享有者在职权范围内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而且意味着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权力既不能转让也不能放弃,否则就是渎职或失职。

八、权利与权力的联系:

第一,权力在本源上来源于权利,并在终极意义上应当服务于个人权利。

第二,权利虽然并不是只有权力一种样态,但它却更多地更经常地被表征为权力,并依靠权力来维护和实现。

第三,实现权利与权力的有机统一是现代民主与法治的本质要求。

第四,实现权利和权力的统一、平衡,对待两者的冲突应做出有利于权利的推断。

第六章

一、意识形态是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

二、以十七世纪英国的光荣革命为起点,洛克是第一个真正具备自由主义特征的思想家。从那时到现在的三百多年里,自由主义大约经历了革命的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等四个阶段。

三、作为现代政治学说或政治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则出现于18世纪的90年代,塞西尔称之为“现代保守主义。” 埃德蒙•伯克写于1790年的《法国革命沉思录》(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h,1790)标志着现代保守主义的诞生,也为它提供了最为经典的阐释。它经历了古典保守主义(18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现代保守主义(20世纪60年代)、新保守主义(20世纪70年代)、新右派(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样几个阶段。

四、保守主义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1.尊崇历史传统,维护现存秩序。

2.反对激进革命,主张谨慎或渐进的改革。

3.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机械体。4.反对平等观念。推崇等级和地位的差别。5.主张群体优先、义务优先原则。

6.现实主义的态度。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

7.主张自由与财产紧密联系。认为取消财产占有的私人形式,极权国家就会产生。

五、当代民族主义的新特征:

1.当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全球性和综合性,在表现形式上和内容上则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地方分离主义运动成为当代民族主义最主要的表现形式;3.宗教因素所占比重显著上升,成为当代民族主义发展的推动力;4.精英分子的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当代民族主义的中坚力量。5.相对集中,形成若干民族冲突热点集中带;6.国际社会对民族冲突的干预明显增强。

第七章

一、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活动的政治行为。

二、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就是参加竞争性选举的各团体或政党根据所得选票的多少按比例分配席位,所得席位的数额同各自所得选票总数成正比。

三、政治参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二者密切相连: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定与政治参与水平一一对应。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

(1)政治参与水平会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受教育和收入越多、职业地位越高的人,其政治功效和能力越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越高;

(2)经济发展导致团体不断增多,公民的团体意识增强,从而有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团体参与政治;(3)经济发展在社会集团中形成紧张氛围,新集团的产生威胁着原先存在的集团。结果,集团之间的冲突增多,并形成集团意识,这种意识又促使该集团采取集体行动维护自身利益;(4)经济发展导致政府扩大其职能,公民感到政府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系,从而更积极的影响政府决策;

(5)社会经济现代化常在国家发展中发生,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公民逐渐认同国家,进而其权利义务意识增强,政治参与也更主动。

(二)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定与政治参与水平一一对应:

1.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也起着重要作用。

2.现代化使决策中心提升到全国一级,减少了面对面接触机会

3.经济发展也意味着社会流动的增加,流动中的个人不会或很难有机会参与政治。

四、政治参与的方式

投票。一是选举政治官员,二是进行全民公决。

选举。选举由组织协调、宣传动员等一系列政治活动组成,投票只是最后阶段。

主动接触。即直接接触政治官员。

结社活动。集团参与又可分为社团性利益集团活动和非正规利益团活动。

意见表达。法律规定的途径、集会、游行示威

第八章

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就个体而言,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就群体而言,是群体的政治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本身就实现了这两个目的。

三、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政治认知性成分。2.政治情感性成分。3.政治评价性成分。

四、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将政治文化分为三种: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五、政治文化的功能

1.维系政治体系的生存和发展。2.规定政治制度的特定模式。3.决定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4.影响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进程。

六、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使其获得了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从政治体系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和运转的关键因素。

七、联系现实谈谈如何实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要实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既要从政治文化本身着手,还要研究它的外在环境因素。

其一,我国政治文化的本体来说,应通过以下途径

(一)客观评估传统政治文化

(二)正确对待西方政治文化。

(三)培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

(四)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

(五)建构优化的社会政治心理。

(六)实现政治再社会化。

其二,就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各种外部条件来说,我们至少需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实物质基础。

(二)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三)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关系,保证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协调。

第九章

政治发展

一、亨廷顿认为,政治学区域政治研究的潮流和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革命,是促成政治发展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因。

二、阿尔蒙德指出,政治发展的程度涵盖三个相关的变项,即角色分化、次级体系自主性和文化的世俗化(按,指更能依理性思考衡量目的和手段。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发展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即政治体系扩大其政策作为的能力的提高)。

三、根据派伊(Lucian.W.Pye)的理解, 政治发展是一个综合变化的过程, 其中呈现三种趋势: 即个人平等观念的形成、政治体系能力的加强和制度分化与专门化程度的提高。论述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主要缺陷。

四、政治改革的含义

统治阶级中的领导集团根据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对政治发展提出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五、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缺陷

1.带有浓厚的西方本位主义色彩。把资本主义制度描述为最完美的政治模式,把发展中国家定位于政治发展的对象,暴露出了西方学者“欧美中心论”的学术偏见及其傲慢的态度。为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战略提高理论依据

2.回避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原因。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的内战、种族仇恨和武装冲突等制约政治发展的不利因素,其实是西方殖民主义在历史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而留下的后果。

3.政治发展范式在基本假设上存在先天性缺陷,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与对未来的预测能力逐渐枯竭,导致了这一范式的衰落。

一是“分类假设”,政治发展范式将全世界的国家与地区划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指西方发达国家;第二世界指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则指刚刚取得独立的欠发达的亚非拉国家。

二是“条件假设”,在政治发展理论中,经济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是“单线进化假设”,简言之,社会就是不断地从“传统”向“现代”单线演进。

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1.政治发展是普遍的现象;

2.政治发展具有特殊性;

3.政治发展具有内在的客观的规律;4.政治发展是人类自觉地政治活动

七、政治发展的早发模式与后发模式的主要差别

第一,早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起步较早,伴随着现代化的起始,最早发韧于1500年前后的英国和法国,而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起步较晚,大多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

第二,早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最初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而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动力与外部文化的传播和外来挑战密切相关;

第三,早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新兴市民阶层或资产阶级,政治变迁一

般自下而上,而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来自国家和政府,政治变迁自上而下;

第四,早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随贸易扩展和工业革命而运动,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基本同步进行,而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一般发生于工业化之前,在经济开始起飞后,政治发展往往又滞后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经常不能同时推进。

八、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存在若干共性特点

第一,许多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包含多种政治因素。第二,军队在政治舞台上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第三,政治发展中常常出现政局不稳定情况。第四,政治民主化发展过程步履艰难

九、达尔也客观地认识到西方多元主义民主存在的重大缺陷:

第一、使政治不平等稳定化;第二、扭曲公民意识;

第三、使公共议事日程不正常;第四、使人民失去对议事日程的最终控制。

但是,达尔并不否认多元民主的价值,克服这些缺陷的途径在于完善多元主义民主,尤其是增进经济民主。

十、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

第一、民主就是“人民主权”,是一种阶级统治。在阶级社会中,“人民”自然是统治阶级。

第二、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这里的民主实际上是指所谓政体的民主制。

第三、民主意味着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利。

第四,民主是一种统治方法和一种基本原则

十一、政治民主定义: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第四篇:政治学复习资料

政治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2. 政治权力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3.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 和政治改革。4. 个人主义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5.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

6.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到的追求。

7.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 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8.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 政治合作 的理解。9.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 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

10.政治社团 提供信息 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1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 社会契约论 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12.儒家和 法家 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13.英国革命确立了 议会政治 的民主模式。

14.选举权和 罢免权 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15.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

信访。16.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议行合一 原则。17.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

18.政党的产生是现代 议会民主 政治发展的产物。

1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而 宪政 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20.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 政治社会化 得以传播和沿袭。

21.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 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2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单一制 和复合制。

23.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24.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 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

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D)为思想核心。

A.王道 B.法自然 C.无为而治 D.非攻 2.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

A.政治哲学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政治法律研究 3.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A.公开性 B.自愿 C.责任性 D.一致同意 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自由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A.无政府主义 B.社会主义 C.保守主义 D.法西斯主义 5.(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A.理想主义 B.经验主义 C.科学主义 D.多元主义 6.(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7.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ABCD)。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8.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

A.政治妥协 B.政治治理 C.政治合作 D.竞争

9.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A.民主权 B.财产权 C.平等权 D.自由权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经济的集中体现 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A.弹劾 B.选举 C.监督 D.罢免

12.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13.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D)这样的观念。A.政治平等 B.法律平等 C.社会平等 D.收入平等 14.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BCD)。

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政府的执行危机 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D.利益冲突加剧

15.民主的限度包括(ACD)。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6.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A.公开性 B.自愿 C.责任性 D.一致同意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

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18.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

A.财产权 B.平等权 C.自由权 D.参政权 19.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

A.隐性价值问题 B.价值中立问题 C.经费问题 D.数据问题

20.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A.华盛顿大学 B.康奈尔大学 C.哈佛大学 D.哥伦比亚大学

21.美国经济学家(A)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

A.哈耶克 B.熊彼特 C.诺齐克 D.布坎南

22.(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A.罗尔斯 B.韦伯 C.托克维尔 D.亨廷顿

23.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ABC)的意识形态。

A.倡导保护生态平衡 B.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

C.倡导保护环境 D.提倡用温和的改良的办法对待环境危机 24.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贵族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25.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民粹主义 B.民族主义 C.精英主义 D.民众主义

26.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27.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BCD)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肝胆相照 B.荣辱与共 C.互相监督 D.长期共存

28.一般来说,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ABCD)。

A.行政机构 B.国家元首 C.司法机构 D.立法机构 29.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C)为典型。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30.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

A.多党制 B.两党制 C.一党居优制 D.一党制 3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ABCD)。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32.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

A.自由经济 B.弱国家 C.干预经济 D.强国家

33.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BCD)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A.政府 B.政党 C.利益集团 D.选民 3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经济的集中体现 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35.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A.监督 B.选举 C.弹劾 D.罢免

36.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A.民主权 B.财产权 C.生存权 D.自由权 37.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A.柏拉图 B.西塞罗 C.苏哥拉底 D.亚里士多德

38.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

A.福利改革 B.经济干预 C.自由经济 D.自由贸易 39.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

A.政治哲学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政治法律研究

40.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政党政治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三、名词解释

1.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2.宪政:指的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4.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6.政治权利: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7.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

8.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9.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说法,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10.政党:指的是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1.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和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2.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四、简答题

1.政党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2.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1)经济市场化;(2)文化世俗化;(3)政治文明化;(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3.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4.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5.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

(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包括哪些内容?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7.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8.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系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9.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

(2)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3)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0.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五、论述题

1、试述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与联系。

在政治生活中,国家与政府的联系十分密切,两者的关系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政府,国家也就不复存在。国家主权的行使、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秩序的维护、人民生活的维持和生活水平的增长,都与政府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国

家与氏族、部落、村坊等组织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具有完整的系统的政府存在。国家意志的形成和执行,都通过政府来加以实现,政府的目的就是国家的目的。

(3)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在日常性的功能运作中,政府往往作为国家的具体组织和机构化身而存在,代表国家运用和行使公共权力。

正因为国家与政府存在如此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对政治现象的理解中,往往会把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而从政治学的角度,区分国家与政府,具有特定的意义和必要性。从历史和现实状况来看,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要进行这种统治,必须具有基本的国家构成要素,或者说,必须在构成要素基本具备的条件下进行阶级的统治。从国家构成要素来看,它是由土地、人口、政府和主权所构成的统一体。从这些要素来看,一个国家的存在,不能没有政府,但是,政府本身的更迭并不导致国家的灭亡。

(2)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普遍、广泛、无限和统一而不可分的,而政府公共权力是有限的,并且通常要在权限或职能上进行具体限度和界定。在现代社会,国家主权一般为人民所拥有,而政府权力则是人民通过法定的方式授予政府组织和官员的。因此,政府权力以人民或者人民代表是否授权为转移,而国家权力则以国家是否完整存在为转移。

(3)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府是国家重要功能的执行和实现组织和工具,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等于国家功能的全部,在国家的功能中,有些功能是政府没有或者无法履行的,比如,国家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承等。因此,在政治生活中,一国的公民可以不认同特定政府及其政策,但不能反对和脱离自己的国家,否则就会丧失公民资格。国家是其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公民如果丧失对于国家的认同,就会丧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4)国家在特定社会中代表和实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但是,就其组织构成来看,国家却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组织和工具,则是由特定社会中具有专业化训练和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一部分人组成的,因此,政府的组织构成并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

2、试述法治原则的内容。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3、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答:要点提示:

1.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祟拜密结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

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4、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第五篇: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A

政治学原理

阅读分析

1.在13世纪时,英国的议会„„

(1)根据上文,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答: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议会内阁制。主要特点:

1)国家元首为虚位元首,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但不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通常也不承担政治责任; 2)内阁与议会相结合。多数议会内阁制国家中,内阁成员本身即是议员,但也有少数国家中内阁成员不得兼任议员; 3)内阁与议会存在制衡关系。若议会反对内阁的政策,议会可以提出不信任议案,要求内宅辞职;新一届议会再次对内阁担出不信任案,那么内阁必须辞职;

4)内阁集体对议会负政治责任。若议会对内阁表示不信任,而内阁必须辞职时,内阁必须集体辞职。

(2)根据上文,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答: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民主政体。主要特点:

1)竞争性的选举制度,在这种政府形式下中,政治权力与权威主要掌握在由选举产生的民意机构和政府首脑手中;

2)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互相制衡。政府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就成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主要内容;

3)公民社会的独立性。公民社会主要是指由家庭、经济领域、文化活动和政治互动等社会生活领域构成的社会自组织系统; 4)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多元价值并存。以公民個人的自由和公民社会的独立为前提,必然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2.被统治阶级参加统治阶级的对外战争„„

(1)该段资料说明了政治学的哪个基本原理?这段资料

答:这個例子说明了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

(2)请对该原理进行全面阐述。

答: 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即国家在形式上脱离阶级冲突而作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分析了产生国家相对自主性的两种情况:1)国家处于某种危机状态时会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阶级的统治是以这种国家形式的存在为前提的。这种努力的最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利益;2)国内各阶级的斗争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时,国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掌权的阶级独立于各阶级或各派别之外,使阶级或派别的冲突得到缓和。国家相对自主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任何一個政权要实现稳定的政治,都必须代表一定阶级的整体利益; 2)在形式上,国家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国家表面上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的;3)国家利益不仅在形式上,而且一定程度上在实质上也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国家利益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与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并不矛盾。

3.二战之后„„

(1)从该段资料中分析韩国是那种政体?

答:威权政体

(2)该种政体有何特点?

答:主要特点:威权政体的关键特征在于它否定民众对统治者的有效控制,统治者要求的是政治上的消极与服从,而非热情参与和动员。这种政体既非民主又非极权,是中间形式。

(3)该种政体有哪些亚类型?

答:一般可进一步划分为五种亚类型:君主统治型。个人统治型。支配政党型。宗教控制型。军人政权型。

(4)请评价该种政体?

答:按照民主政治的标准,威权政体显然是一种糟糕的政治形式,但是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现代化的巨大压力而又同时维持社会秩序,亚非拉国家多数都选择了威权政体,这一选择看来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在众多采取了威权政体的发展中国家中,成功的实现追赶式的经济发展的只有东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几個国家和地区。4.当代世界各国都面临改革问题„„

(1)这段资料说明了政治发展的什么特性? 答:政治发展的特殊性(2)全面阐述这个特性。

答:(1)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第一,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体现在空间上的多样性;第二,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还体现在政治发展途径的多样性;第三,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对于中国的改革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是不同的。其原因在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发展所依据的经济生活规律是不同的;

(3)影响政治发展因素的特殊性。第一,偶然性因素导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发展存在差异;第二、偶然性对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加速作用,二是延缓作用;第三、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偶然性因素,体现了政治发展能力的差异;(4)政治发展程度的特殊性。第一,政治发展具有普遍性与长期性;第二,政治发展是由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因素和各种力量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决定的,其中以经济物质条件为决定性力量。第三,政治发展程度的特殊性还意味着,政治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是全方位的。

5.英国光荣革命后„„

(1)该资料印证了政治参与哪一类功能?

答: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

(2)详细阐述政治参与的这类功能。

答:第一,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1)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2)政治参与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3)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健康运行的保障;

第二,有助于促使政治稳定。1)政治参与有助于对政治权力施加控制2)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体系的新陈代谢3)政治参与有助于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第三,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现代民主政治时代,每一個正常在执政纲领中都宣称要为民众谋取利益。决策中的选择与执政绩效直接挂钩,会迫使公职人员的政策行为要合乎经济效益的原则。政治参与也获得了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

第四,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案例分析题

1.孙志刚案„„

请运用政治参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答:修改了法规,体现了政治参与宏观功能的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依法惩处了加害孙志刚的人员,体现了政治参与微观功能的公民对政府的制约监督功能。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否正确,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政治领导者是否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否按照一定的行为规则行事,如此种种,都构成了政府活动过程中令人忧心的重要问题。除了可以运用国家权力机构内部监督来加以约束和控制外,公民和公民团体围绕政治权力展开的政治参与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监督。1)政治参与可以减少政治决策上的失误2)政治参与有利于克服权力滥用现象。

2.从“阿拉伯之春”看政治参与的方式与功能

答:民众采用了什么类型利益表达方式?答:间接表达,即利益集团利用间接的手段如大众传播媒介影响政府的决策。大众传播媒介是为决策者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对利益表达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示威抗议,工人罢工、商人罢工、学生罢课以及静坐、集会、游行等形式,这种表达形式可能是非正规利益集团的自发行动,而大多数则是由正规的利益集团使用的非常手段。

体现了政治参与的那些功能?答:(1)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是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是其基本实施方式。在国窖和社会管理越来越具有专业化特点的现代社会,人民作为社会的住人,主要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的方式,将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委托给自己选出的代表,从而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这就是间接民主制货代表议民主制,这种体制意味着在政治权力的持有与政治权力的行使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离。(2)政治参与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至少可以得到两点结论,政治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参与,政治民主的正常运转也同样有赖于政治参与。3.从“表叔事件”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

答:从世界防务看,近些年来,这种以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大众传媒为信息传递手段的民众自发性仁济动员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动员模式,对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一些国家的政局和政治稳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动员模式,如果能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出现,它有助于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政治,协助政府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可见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新发展给传统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活力,但是同时又有可能激发政治参与的负面功能。我们必须强化其正面的功能,同时尽可能将其负面作用减少到最低点,必须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引导,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即要保护和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又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引导各个社会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和不同方面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愿望和意见。

4.“倒扁”案

请结合此事件并运用政治学相关原理分析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类型及特点。

答:多元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多数成员的政治信念和价值之间存在着相当差异,对国家认同、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接受、政府的治理能力、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感及民族意识皆不太一致。这种社会的政治文化呈现多极分布状态。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实践型政治文化,表现为政治信念较开放,在致力追求政治目标之际,讲究手段与过程的理性、制度化,着重与社会民众的磋商,讲究多数同意。这是一种较民主的政治文化,今天大部分民主国家就是这种类型。

5.美国大选案

请运用政治文化相关原理对2008年美国大选发表评价。

答:黑人、女性参选和当选,说明美国政治文化多元性,包容性,多元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多数成员的政治信念和价值之间存在着相当差异,对国家认同、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接受、政府的治理能力、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感及民族意识皆不太一致。这种社会的政治文化呈现多极分布状态。投票人数多,说明政治文化的参与性。利用网络竞选,属于政治社会化途径的大众传播媒介途径。其特点是其无处不在地与社会成员接触,其形式纷繁和易于接受。传播媒介中的政治倾向性、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人们的政治观念与态度都有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政治知识的传播者,并通过经常的传播诱发和提高人们的政治兴趣,致使社会成员之间经常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讨论,从而产生政治社会化的直接后果。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其无处不在地与社会人员接触,其形式纷繁和易于接受,是其他途径所在所难以比拟的,传播媒介中的政治倾向性、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人民的政治观念与态度都有影响。另外,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政治知识的传播者,并通过经常的传播诱发和提高人民的政治兴趣。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政治信息,致使社会成语之间经常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讨论,从而产生政治社会化的直接后果。媒体通过各类政治事件特别是如总统竞选、战争、政变等重大政治事件的大量报道和分析评论,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进而引导公众的政治心理发展方向,同事直接宣传某种政治态度、观念和政治感情,当然大众传播媒体对于每个人的政治方面的影响往往因人的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有所不同,人民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政治信息并不是全部接受,而是经过个体的删选。

6.德国大选

答:1德国属于哪种政体? 答:议会内阁制

2德国是什么类型政党制度? 答:多党制

3德国议会是几院制? 答:两院制

4德国行政首脑是什么职位?如何产生?

答:总理,内阁由各部部长等内阁成员组成,其首脑称为总理。内阁首脑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出任。内阁首脑的任免形式上必须经过国家元首签署命令,但国家元首的这种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5德国国家元首是什么职位?什么性质?

答:民选总统,虚位元首,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上。7.泰国街头政治。。。请运用政治参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答:之所以会产生社会冲突和社会**,关键在于政治体系的能力以及政治制度化的水平不能满足由社会动员所带来的“爆炸式政治参与”的要求。1)民众政治心理不成熟。在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人们的过高需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再加上分配政策向投资者倾斜所带来的贫富分化以及政治腐败等现象的刺激,会刺激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来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2)国家政治体系脆弱。政治体系还不能及时地为迅速膨胀的政治参与提供有效的渠道。于是人们就会寻找一些体制外的、非法的、非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政府不能充分满足时,其结果就往往是政治参与演变为暴动,给国家带来灾难;3)政治制度不完善,在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民主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法律制度也不健全。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不努力推进政治体系制度化的水平,不随时有效地关注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现状,就会对政治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危害。

8.美国攻占伊拉克。。。这种“帮助”发展中国家政治进步的做法是否合理?请运用政治发展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答:伊拉克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模式。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其特点:1)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由外部挑战所诱发,且往往是在异质文化短期内的突发撞击下催生的2)后发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分化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独立的市民阶层,没有也不可能从内部产生进行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自我转型困难3)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般是以政治革命或政治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经常不能同时推进4)后发国家政治发展起步较晚,普遍面临先发国家政治发展成就的压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中面临外部压力和内在困境。1)发展中国家面临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西方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两国反差往往诱导后发国家不顾历史传统和现实照搬西方模式,造成政治发展过程的巨大挫折2)后发国家的政治发展由于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示范的压力,其发展往往缺乏自主性,其发展道路呈现出某种特殊的发展逻辑3)后发国家由于大多曾先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因而其正常的自然发展进程已被打断,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

9.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请运用国家职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答: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是国家在实施阶段统治过程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但国家职能不等于政府职能,二者的侧重点和内涵是不一样的,政府职能反应的政府这一公共管理机构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侧重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而国家职能指的是整个国家机器对社会的作用,它不仅指政府的管理活动,还包括与国家机器相联系的市民社会作用,侧重国家的整个阶级统治活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侧重研究国家职能,而西方政治学仅从政府职能角度进行研究。从国家的本质来看,国家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10.从布什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议案的通过看国家机构的关系

答:现代政府有四个基本原则:人民主权,责任政府,分权制衡,法制等四个基本原则

分权是指权力分立,是指国家权力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部门或一部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有不同的国家机构和不同的人们执掌,所谓制衡,是指分立在不同部门的权力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占有支配性的优势,分权制衡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进一步延伸和实现,它更多的是长期的政治经验的总结,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结果。西方国家发展处分权制衡原则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任何单一的个人,单一的机构和唯一的整体可以完全代表人民,可以掌握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因此,除了政治必须向人民负责,人民保持对政治权力的最终所有权,公民们自身必须保持对政府的警惕和监督之外,委托给政府掌握的政治权力必须分割成几个部分,并让这几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以保障委托出去的政治权力不会反过来成为支配、压迫人民的专断政治力量。

单一制主权归属孔子

韩非子

权力政治观 孙中山 管理政治观

联邦制中央邦联制成员中央

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五种政体理论、国家起源的社会分工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将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国家起源的自然生成论 波利比乌斯 混合政体理论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权力政治观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罗马盛衰原因论》、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论 马克斯·韦伯

权力政治观 戴维·伊斯顿 管理政治观

阿尔蒙德

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比较政治学》 亨廷顿

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 马克思《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列宁《国家与革命》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下载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一政治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学》综合复习资料2017

    《政治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政治 2.利益 3.政治权力 4.政治统治 5.单一制 6.政治社会化 7.政治权利 8.政治管理 9.政治参与 10.政治家 11.国家结构形式 12.压力集团 13.法治......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推荐)

    第一部分考试基本规定 1、 考试形式:半开卷,标准卷(不分主、客观卷) 2、 考试时间:90分钟 3、 考试内容:教材第一章——第九章 4、考试题型及分数比例:  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2

    政治学原理练习与解答 1、( C )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A 管理 B 神权C 道德D 权力 2、美国政治学家( BC )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1.政治的定义(理解)——第一章第一节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学的学习意义(理解)——第......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大全5篇]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 )的民主化改造。 A、政府职能 B、政府体制C、政府结构D、政府管理 2、( )是西方国家......

    大一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微观经济是研究稀缺资源的一门科学,稀缺是相对于人的无穷欲望而言。影响商品供给数量的因素:1商品的自身价格2生产的成本3生产的技术水品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电大2012年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亚里士多德把国家 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 道德性 结合。 2. 政治权利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3.法律与......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小抄(合集5篇)

    名词解释 一 国家 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其三层含义: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二法西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