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7期)

时间:2019-05-14 05:0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7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7期)》。

第一篇: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7期)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7期)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采取的一项举措。《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以来,对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用药的品种、剂量、疗程及特殊人群用药,更加积极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也由此增强了对防范药品安全性隐患的高度责任意识,一些企业不仅注意收集被通报药品的不良反应病例,而且正着手开展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工作。

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被通报了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属告知性质,旨在提醒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为保障社会公众用药的安全筑起一道有效屏障。

关注痔血胶囊引起的肝损害

痔血胶囊组方药味为白鲜皮和苦参,辅料为淀粉和滑石粉。说明书中记载痔血胶囊可改善动、静脉张力,保护微循环和减轻肛门水肿,具有抗炎、镇痛、止血、通便作用。用于Ⅰ、Ⅱ期内痔及混合痔所致的便血、肛门坠胀或坠痛,大便干燥或秘结等症。

近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陆续收到痔血胶囊肝损害不良事件的报告,经对报告病例系统分析后,不能排除痔血胶囊与肝损害事件的关联性。

一、整体报告情况

1.近年来国家中心陆续收到痔血胶囊涉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特别是2008年报告数量迅速增加。

2.不良反应表现以肝损害为主。截至2008年9月25日,国家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痔血胶囊相关病例报告35例。其中21例

(60%)不良反应名称描述为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型肝炎、药物性肝炎,另有腹痛8例,皮疹4例,过敏样反应1例,头晕、头痛1例。

二、肝损害病例报告情况

1.报告来源

21份痔血胶囊肝损害报告病例来自6个省、直辖市。

2.患者基本情况

21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28-66岁之间,平均

44.76±9.37岁;41-50岁年龄段10例,占总肝损害病例的47.62%。

3.用药情况

(1)用药原因:21例肝损害患者中,18例因痔疮或混合痔服用痔血胶囊治疗,3例肛瘘。

(2)用法用量:21例患者均为口服用药。10例(47.62%)用药剂量在说明书规定范围,2粒/次,2次/日;6例(28.57%)2粒/次,3次/日;1例3粒/次,2次/日;1例4粒/次,2次/日;3例用法用量不详。

(3)用药天数:21例患者中,最少用药天数7天(2例),最长111天(1例);6例(28.57%)用药超过25天。

(4)合并用药:21例患者中,6例(28.57%)单独用药。15例存在合并用药的患者中,2例合并1种药物,9例合并2种药物,2例合并3种药物,2例合并5种药物。合并的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双氯芬酸、克林霉素、复方消痔栓、美辛唑酮栓、复方角采酸酯栓、麻仁软胶囊、草木犀流浸液片、痛血康、一清胶囊、加替沙星、致康胶囊、金霉素眼膏、马应龙痔疮膏、罗红霉素、醋氯芬酸、果导、科素亚、倍他乐克、头孢呋辛钠,分析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不能完全排除合并用药的影响。

(5)药品批号情况:21例肝损害病例中,7例用药批号不详,其余14例无明显批号集中现象。

4.肝损害情况

(1)出现肝损害的时间

21例患者中,11例(52.38%)用药期间发生肝损害,10例

(47.62%)停药后出现肝损害。6例(28.57%)用药7-15天内出现肝损害,2例(9.52%)用药16-30天内出现肝损害,3例(14.29%)用药30天后出现肝损害;1例停药后7天内出现症状,7例(33.33%)停药后7-15天内出现症状,1例(4.76%)停药后16-30天内出现症状,1例(4.76%)停药30天后出现症状。

(2)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报告临床表现较为一致,主要表现为纳差、乏力、尿黄、面黄、发热、恶心、大便颜色变浅等。

(3)实验室检查

21例肝损害病例,20例进行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查(92-3132 U/L),其中18例(85.71%)高于200U/L,80-120 U/L 之间1例(4.76%),120-200 U/L之间1例(4.76%);16例进行了总胆红素检查(17.9-245.8mmol/L),其中1例(4.76%)正常范围,17-34mmol/L之间3例(14.29%)35-51mmol/L之间4例(19.05%),52-85mmol/L之间4例(19.05%),4例高于86mmol/L。

(4)肝损害治疗时间

21例肝损害病例中,18例接受了保肝治疗,治疗时间为8-96天。2例(9.52%)患者治疗时间为8-14天,8例(38.10%)患者治疗15-21天,7例(33.33%)患者治疗时间大于21天,1例治疗时间不详。

(5)不良反应结果

经停药并对症治疗后,8例完全治愈,12例明显好转,1例上报时未愈,预后不详。

5、典型病例

男性患者,38岁,口服痔血胶囊14天出现乏力、纳差、尿黄如浓茶色,发病过程中无发热、腹痛、腹泻、返酸、腰痛等症状。查体见双侧巩膜中度黄染。肝功能检查示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132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31.1 U/L,总胆红素(TBIL)104.7μmmol/L,直接胆红素(DBIL)69.7μmmol/L;病毒学检查显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抗体阴性;血常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6.8%,计数1.71。经停药,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等药物保肝治疗32天后,肝功能检查正常。

三、相关建议

国家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分析提示,痔血胶囊与肝损害的关联性较为明确,发生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故建议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时,应进行充分的效益/风险分析,注意辨证施治,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肝功能,肝功能异常或特异体质者慎用。建议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大剂量、长期连续用药;一旦出现纳差、尿黄、皮肤黄染等症状应及时停药就医。建议相关企业开展肝损害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痔血胶囊的使用和安全性问题的宣传和培训,促进医生、患者的合理用药。

第二篇: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1期)关注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引起的肝损伤风险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建立的一项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公开发布以来,对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药品存在两重性,它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偏性和毒副作用。对于特定疾病/症状和特定人群而言,考虑到患者群体的治疗需求,药品所带来的治疗利益大于可预见的风险,一般认为这个药品是安全的。药品上市前的审评和上市后的再评价,均是对药品治疗利益和固有风险的综合评价。

本期通报的是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的肝损伤风险。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病例报告数据库监测数据和文献报道提示,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等可能会增加此风险。本通报旨在使医务人员、公众以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了解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的安全性风险,提醒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在使用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前,详细了解可能存在的用药风险,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生产企业应尽快完善药品说明书的安全性信息,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用药安全风险。

关注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引起的肝损伤风险

何首乌为常用中药,自唐宋以来,中医古籍即有使用何首乌的记载,个别古籍也提到何首乌存在一定的毒性。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在治疗和预防疾病中的使用更为广泛,对何首乌安全性的认识也更加深入。近期对涉及何首乌的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和文献报道的分析结果显示,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等可能会增加这种风险。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的使用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特向广大医务人员和公众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一、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基本情况

何首乌按炮制方法不同可分为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生何首乌用于用于疮痈,瘰疠,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制何首乌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高血脂症。含何首乌成方制剂较多,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二、肝损伤病例的临床特点

综合分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及文献数据,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但总体来看所致肝损伤病例一般属轻、中度,多呈可逆性。停药、对症治疗后,预后多较好,但也有严重肝损伤的个案病例报告。未见有迟发型肝毒性的文献报道。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所致肝损伤病例的不良反应/事件临床表现主要有:全身乏力、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油等)、黄疸表现(尿黄、目黄、皮肤黄染等)、实验室检查异常(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等)。

三、可能会增加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肝损伤风险的因素

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会增加肝损伤风险:

1.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

2.生何首乌较之制何首乌可能更易导致肝损伤;

3.有服用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引起肝损伤个人史的患者;

4.同时使用其他可导致肝损伤的药品;

典型病例1:患者因“反复恶心乏力伴黄疸一年余,加重一周”就诊。患者曾先后两次因“恶心、乏力伴黄疸”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检测均阴性,经保肝治疗后均好转出院。一周前,患者再次出现黄疸,为明确诊断,转院就诊。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患者既往无慢性肝炎史,无肝炎接触史及家族史,无长期饮酒史,无药物过敏史。患者于1年前因白发症,按民间偏方将单味中药何首乌研成面状,每日两勺(约10克)口服;服药大约1个多月时,患者出现恶心、乏力,未引起注意;连续服药3个月时,患者出现黄疸,肝生化指标异常;患者在其后两次肝病复发前均服用过何首乌数日。辅助检查:肝生化指标:ALT 87U/L,AST 117U/L;检查排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嘱患者停服何首乌,予保肝、对症治疗。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未再复发。分析:这名患者未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服用的生何首乌的剂量较大,连续服用时间较长,导致了肝损伤的发生。出现不良反应后,患者未能向医生详细叙述用药情况,及时明确诊断,再次服药后导致肝损伤复发。

典型病例2:患者因“尿黄一周余”就诊。无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查体:小便色黄,双目发黄。肝生化指标:ALT 1474u/L,AST 691 u/L,TBIL 176umol/L;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检测均阴性。患者称服用生发中药制剂(内含何首乌),4粒/日,一日2次,连续服用约两周。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嘱患者停服生发中药制剂,予保肝、对症治疗,患者好转出院。一月后随访,检查肝生化指标:ALT 30.9u/L,AST 19.0u/L,TBIL 37.5umol/L,转氨酶恢复正常,TBIL略偏高。分析:对这名患者的用药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者同时服用了何首乌和其他可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成分。

四、如何避免或减少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的用药风险

1.应充分了解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的用药风险,注意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2.严格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服用,不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应注意避免同时服用其他可导致肝损伤的药品。

3.服用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期间,应注意与肝损伤有关的临床表现。服药期间如发现肝生化指标异常或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尿黄、目黄、皮肤黄染等可能与肝损伤有关的临床表现时,或原有肝生化检查异常、肝损伤临床症状加重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五、相关建议

1、医务人员在使用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前,应充分了解其用药风险,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史及用药史,注意用药量和疗程,避免同时使用其他可导致肝损伤的药品,对肝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使用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

2、患者在使用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服用,或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长期用药。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如发生肝生化指标异常或发生可疑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3、相关药品生产企业按照《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第三篇: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建立的一项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公开发布以来,对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射用头孢硫脒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身抗感染药。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注射用头孢硫脒的报告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严重过敏反应比较突出,且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儿童使用注射用头孢硫脒后发生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也较大。为使医务人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公众了解注射用头孢硫脒的安全性问题,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用药风险,本期对该品种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及儿童用药问题进行通报。

警惕注射用头孢硫脒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及儿童用药风险

注射用头孢硫脒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身抗感染药,其作用机制与其他头孢菌素相近,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临床用于敏感菌所引起呼吸系统、肝胆系统、五官、尿路感染及心内膜炎、败血症。

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收到注射用头孢硫脒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802例,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60.6%)、全身性损害(占12.6%)、胃肠系统损害(占7.4%)等。

一、严重病例情况

注射用头孢硫脒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77例,占该药品整体报告的4.8%,主要累及全身性损害(占29.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6.9%)、呼吸系统损害(占11.6%)等。不良反应/事件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寒战、高热、心悸、胸闷、皮疹、瘙痒等,其中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等严重过敏反应病例129例,占该药品严重病例报告的46.6%。严重报告中48%病例存在不按说明书用法用量使用情况,包括单次超剂量、日剂量超量给药,未分次给药等。

二、过敏性休克病例情况

使用注射用头孢硫脒后的过敏性休克病例47例,占该药品严重病例报告的17.0%。男女比例为1.61:1,32例患者的用药频率为一日一次,不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分2-4次给药,其中包括9例患者涉及单次超剂量用药。注射用头孢硫脒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全部在用药当天发生,其中在用药1小时内引起过敏性休克病例有43例,占91.5%。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61岁,因胆囊结石入院,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入手术室测血压128/70mmHg,心率68次/分,血氧饱和度98%,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输入注射用头孢硫脒约3分钟后,患者全身发红,前胸腹部及面部尤甚,测血压56/40mmHg,心率85次/分,血氧饱和度100%,考虑可能为注射用头孢硫脒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输注,换乳酸钠林格液静滴,同时静脉注射甲强龙40mg、地塞米松10mg,给予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升压,呼吸机通气,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约10分钟后血压恢复至术前水平,20分钟后肤色恢复正常,暂停手术。

三、儿童用药情况

6岁及6岁以下儿童注射用头孢硫脒不良反应病例报告1677例,占该品种总报告数28.9%,可能与临床中儿童人群使用较多有关。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60.6%)、全身性损害(占12.6%)和胃肠系统损害(占7.4%),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过敏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全身性损害(占29.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6.9%)、呼吸系统损害(占11.6%),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皮疹、瘙痒、寒战、高热、呼吸困难等。用药分析显示,904例儿童患者(占53.9%)的用药频率为一日一次,不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分2-4次给药;18例儿童患者用药剂量超过说明书规定的每日最大剂量。典型病例:患儿,女,5岁,因外耳道炎就诊,给予注射用头孢硫脒 0.9g 静滴,1分钟左右患儿突发腹痛、呕吐胃内容物,诉不适感。体检:血压 66/37mmHg,较烦躁、面色苍白,唇稍水肿,双下肢皮肤见数个花生大小斑丘疹伴瘙痒。心电监护示:心率 134次/分,血氧饱和度 96%,考虑药物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给予扩容,地塞米松 5mg 抗过敏,西咪替丁0.2g预防应激性溃疡等治疗,10分钟后患儿安静,唇水肿消退,斑丘疹减轻,测血压逐步回升至90/68mmHg,心电监护示心率105次/分,血氧饱和度 100%。

四、相关建议

1.注射用头孢硫脒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医务人员在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本品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给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救治。

2.医务人员应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使用本品,将每日推荐剂量分次使用,尤其在儿童用药时,避免单次给药剂量过大或每日总量超剂量。

3.生产企业应当及时修订完善药品说明书相关内容,加强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做好安全用药宣传培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第四篇: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八期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八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采取的一项举措。《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以来,对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用药的品种、剂量、疗程及特殊人群用药,更加积极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也由此增强了对防范药品安全性隐患的高度责任意识,一些企业不仅注意收集被通报药品的不良反应病例,而且正着手开展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工作。

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被通报了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属告知性质,旨在提醒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为保障社会公众用药的安全筑起一道有效屏障。

莲必治注射液与急性肾功能损害

莲必治注射液成份为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临床上用于细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给药途径为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

1988年至2005年3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莲必治注射液的病例报告50例,不良反应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皮疹、头晕、胃肠道反应、过敏样反应等。其中急性肾功能损害17例,并有1例合并肝功能异常。1978年至2005年2月,国内文献报道中检索到有关莲必治注射液引起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共26例。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29岁,因急性肠炎给予莲必治注射液0.6g,静脉滴注。滴注一次后,患者自觉双侧腰部酸痛。辅助检查提示,肾功能:尿素氮8.7mmol/L,血清肌酐424μmol/L;尿常规:尿蛋白(++);24小时尿量1600~2700ml;肾穿刺活检:肾小管间质炎。临床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经住院治疗后,临床痊愈。

现有临床病例报告显示:急性肾功能损害患者发病前多无肾脏方面病史;单独或联合使用莲必治注射液均有病例报告,其中联合用药情况占多数。莲必治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特点为:发病时间短,多在用药1次后即出现;主要症状为腰酸、腰痛;部分患者尿量正常;均有肌酐、尿素氮的升高;预后良好。鉴于莲必治注射液有引起急性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并且是产品说明书中未提示的新发现的不良反应,因此在要求生产企业修改说明书的同时,提醒临床医生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对用药患者肾功能的监测。避免与氨基糖苷类等有肾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有肾脏疾患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如患者用药后出现腰痛、腰酸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检查肾功能情况。生产企业必须加强对该品种安全性研究及上市后不良反应跟踪监测工作。

羟乙基淀粉40、20氯化钠注射液与肾功能损害

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又称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代血浆,为血容量补充药,有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作用,用于失血、创伤、烧伤及中毒性休克等。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又称低分子706代血浆、低分子羟乙基淀粉代血浆,为血容量补充药,用于改善微循环治疗。资料显示:目前临床上存在706代血浆与低分子706代血浆名称混淆及混用的现象。

1988年至2005年3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的病例报告共84例,其中肾功能衰竭1例。

1978年至2005年2月,国内文献报道中检索到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肾功能损害13例,此外“706代血浆”(未明确是羟乙基淀粉40还是20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肾功能损害116例。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1岁,有慢性肾炎病史,因降压治疗静滴706代血浆500ml,每日1次,连续8天,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少尿,每日尿量不足400ml,实验室检查:BUN59.36mmol/L,Cr1506μmol/L,k+7.47mmol/L,给予急诊血液透析,抗感染,纠正心衰治疗,20天后BUN35.45mmol/L,Cr844.65μmol/L,K+4.3 mmol/L,患者症状好转。

鉴于羟乙基淀粉40、20氯化钠注射液可导致肾功能损害,故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临床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肾功能、尿常规、尿量等指标,一旦发现少尿、蛋白尿升高应立即停药,及时对症治疗。老年人、原有肾功能损害及心脑血管疾患的高危人群应慎用本药。

警惕克银丸引起的肝损害和剥脱性皮炎

克银丸是由土茯苓、白鲜皮、北豆根和拳参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作用。临床用于皮损基底红,便秘,尿黄属血热风燥型的银屑病。

1988年至2005年3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克银丸的病例报告共14例,其中严重病例报告有肝损害10例、剥脱性皮炎1例。1978年至2005年2月,国内文献报道中有关克银丸的病例报告共6例,其中肝损害4例、剥脱性皮炎2例。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7岁,因恶心、乏力、腹胀10余日伴皮肤、巩膜黄染入院。患者1月前因银屑病服用克银丸,每次100粒(10g),每日3次。服药10余日后自觉恶心、乏力、腹胀、纳差,继之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尿色变深,粪便颜色变浅。既往患银屑病1年余,病情轻,一直未治疗。体检:T36.4℃,R20次/min,P78次/min,BP110/70kPa。皮肤粘膜黄染,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084 U/L,谷草转氨酶428 U/L,γ-谷氨酰转肽酶157 U/L,碱性磷酸酶256 U/L,乳酸脱氢酶157 U/L;乙肝表面抗原(-),抗甲肝病毒IGM抗体(-),抗丙肝病毒抗体(-),尿胆红素(+),尿胆原(++),总胆红素73.0μmol/L,1分钟胆红素18.1μmol/L。

鉴于克银丸可导致肝损害和剥脱性皮炎,建议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避免超量、长期使用;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肝功能监测;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有克银丸过敏史、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对其他药物过敏者慎用。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品种相关监管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迄今已发布了八期。《通报》发布之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对某些因果关系明确、风险较大的品种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同时我中心对一些尚未明确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评价工作。现将已采取的监管措施介绍给大家。

葛根素注射剂

葛根素注射液是第三期《通报》涉及的品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11月22日发出“关于修订葛根素注射剂说明书的通知”。通知内容如下:

关于修订葛根素注射剂说明书的通知

食药监注函[2004]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葛根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该药品能够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的发生。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现对该药品说明书做如下修订,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不良反应项增加“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寒战、发热、黄疸、腰痛、尿色加深等”。

禁忌项增加“对本药过敏或过敏体质者禁用”。

注意事项增加“1.使用本品者应定期监测胆红素、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尿常规;2.出现寒战、发热、黄疸、腰痛、尿色加深等症状者,需立即停药,及时治疗”。

二、葛根素注射剂的药品生产企业均应按照上述事项尽快修订说明书和包装标签,并于该文件下发之日起30日内报所在地省局备案。自备案之日起,出厂的药品不得再使用原药品说明书和包装标签。

三、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将修订的内容及时通知到相关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单位和部门,并尽快对已出厂的该药品的说明书予以更换,由于未及时更换说明书而引起的不良后果,由药品生产企业负责。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二期)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二期)

本期通报内容:

警惕感冒通(片剂)的出血性不良反应

龙胆泻肝丸与肾损害

阿司咪唑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

酮康唑与肝损害

安乃近的严重不良反应

甲紫溶液的安全性问题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的安全性问题

噻氯匹啶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氯氮平与粒细胞减少症

警惕感冒通(片剂)的出血性不良反应

感冒通主要成分为双氯酚酸(15mg),人工牛黄(15mg)及氯苯那敏

(2.5mg)。本品多年来广泛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等感冒症状。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关于使用感冒通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血尿、过敏反应等,其中血尿219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死亡2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儿,5岁,因发热、流涕2天口服感冒通片,日3次,每次1片,服药第二天出现肉眼血尿,停服感冒通,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加5%碳酸氢钠40毫升静脉点滴,2天后血尿消失。

一男性患儿,5岁,因轻咳、流涕服感冒通1片,6小时后全身皮肤出现散在瘀点及

瘀斑,次日再服一片,全身呈大片鲜红色瘀斑,伴有鼻衄,胃区隐痛,不适,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2次,约150毫升,小便色深如浓茶,血尿,蛋白(++++),红细胞(+++),大便常规:柏油样,潜血强阳性,入院后,停用感冒通,经输血、地塞米松、维生素、青霉素等治疗,痊愈出院。

现有资料提示感冒通可能引起血尿。鉴于此,建议感冒通的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大剂量、长疗程服用。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下降者、有出血倾向及对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组胺药过敏的患者尤应谨慎。

龙胆泻肝丸与肾损害

龙胆泻肝丸是由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关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长期使用龙胆泻肝丸引起肾损害的病例报告12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48岁,因卵巢囊肿从1998年6月开始间断服用龙胆泻肝丸6g,每日三次,共服约20盒。2000年1月5日患者出现双睑浮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自觉乏力,夜尿增多,继之出现蛋白尿。入院检查:血压200/100mmHg;尿蛋白75mg/d1,尿糖100mg/d1;Cr 392.60μmol/L,BUN 18.20mmol/L,HCO3-18.60mmol/L,24hCCr 24m1/min;尿浓缩功能:6AM 1.018 8AM 1.016 10AM 1.016。B超显示:双肾体积偏小,弥漫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病。经治疗23天后,患者病情平稳。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关木通中的马兜铃酸深入研究,发现马兜铃酸有明显的肾脏毒性,龙胆泻肝丸处方中含有关木通,考虑龙胆泻肝丸引起的肾损害可能与关木通中的马兜铃酸有关。

建议龙胆泻肝丸的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避免大剂量、长疗程服用。肾功能不好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人群使用应谨慎,治疗期间应注意肾功能监测。

阿司咪唑(片剂)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咪唑是一种长效、无镇静作用的抗过敏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阿司咪唑的可疑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反应为主,其中严重的过敏性休克7例,心律失常5例,心律失常的患者中4例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1 5岁,口服阿司咪唑10mg/d,连用10个月,引起晕厥反复发作,持续3d;接着发生虚脱、伴室性早搏,QT间期延长,I级房室传导阻滞,随后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

一女性患者,55岁,因慢性湿疹近2个月连续服用阿司咪唑10mg/d,10天来反复发生晕厥4次。体检:四肢满布红色丘疹,心率82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心电图示室早二联律,尖端扭转型室速。

据有关研究显示阿司咪唑有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为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禁忌与酮康唑、依曲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醋竹桃霉素、美贝地尔、或奎宁共同使用;与氟康唑、咪康唑、甲硝唑、氟西汀、氟伏沙明、萘法唑酮、帕罗西汀、舍曲林、雷通那韦(Ratonavir)、茚地那韦、沙奎那韦、奈非那韦(Nefinavir)、折通那韦(Zeleuton)、西柚汁、其他CYP3A4强抑制剂共同使用时应谨慎。此外,肝功能严重异常、QT间期延长或服用延长QT间期药物、电解质异常及使用导致电解质异常利尿药的病人应避免使用。

酮康唑(片剂)与肝损害

酮康唑为咪唑类抗真菌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关于使用酮康唑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肝损害和过敏性疾病,其中肝损害34例,死亡6例。酮康唑引起的肝损害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损害。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37岁,因指甲癣服用酮康唑200mg/日,连服5天后,自觉疲乏,胃纳差,未停药,再次隔日口服4次,总剂量达1800mg。随之出现恶心、呕吐、肝区胀痛,皮肤巩膜黄染,瘙样剧烈,尿浓茶色。入院查体:患者急性病容,皮肤黄染,巩膜黄染,肝脏

肋缘下1.5cm,有触痛,脾脏肋下1cm,两下肢踝周凹陷性水肿,四肢、躯干有明显的搔痕。既往无肝胆病史,服药前检查肝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血象WBC9.5x109/L,N 0.70,L 0.25,E 0.05;尿三胆试验胆红素阳性;肝功能检查ALT 650u(正常值<40u),总胆红素202μmol/L(正常值2-18μmol/L),直接胆红素138μmol/L(正常值0-4μmol/L),AKP 61u/L(正常值30-120u/L),HBsAg、HBcAb、HbeAg均为阴性;肌酐测定1 33μmol/L(正常值50-110μmol/L);B超提示:肝脾肿大。诊断为药物性中毒性黄疸型肝炎。经保肝抗过敏等治疗,黄疸持续5个月,ALT仍>200u,8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现有资料提示酮康唑可能引起肝损害。建议酮康唑的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避免大剂量、长疗程使用,肝功能异常者禁用。酮康唑肝药酶抑制作用强,是引发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药物之一,使用时注意其药物相互作用,在治疗期间应注意肝功能监测。

安乃近(片剂、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

安乃近系氨基比林和亚硫酸钠相结合的化合物。20世纪20年代开始作为解热镇痛药用于临床。70年代本品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引起临床广泛关注,陆续报道指出安乃近临床应用有引发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据此美国1977年停止该产品多种剂型的临床应用。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有关安乃近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数据中有过敏性休克11例,其中7例死亡;血液系统反应16例,1例死亡;皮肤及其附属器反应3l例,4例死亡;泌尿系统反应17例,5例死亡;消化系统反应9例,l例死亡;另有呼吸心跳停止、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反应8例,其中1例死亡。典型病例如下: .

一女性患儿,12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安乃近每日3次,每次1片,连续服用8片。患者自感周身不适,伴鼻衄来院就诊。入院查体:贫血面容,全身浅淋巴结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87x1012/L,血红蛋白90g/L,红细胞比积35%,血小板70X109/L,白细胞4X109/L,中性粒细胞20%,淋巴细胞80%。第2日复查,红细胞3.07X1012/L,血红蛋白77g/L,红细胞比积30.7%,血小板70X109/L,白细胞2.4X109/L,中性粒细胞16%,淋巴细胞84%。第3日再次复查,红细胞2.66X1012/L,血红蛋白58g/L,红细胞比积23.5%,血小板65x109/L,白细胞下降至1.6×109/L,中性粒细胞15%,淋巴细胞85%。患者发热,体温38.7℃,一周后死亡。诊断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现有资料提示安乃近(片剂、注射剂)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安乃近注射剂应用易致休克虚脱等严重反应。建议安乃近仅限于其他解热镇痛药无效的患者短期应用,必须连续一周以上应用时,务必加强血象监护。

甲紫溶液的安全性问题

甲紫(龙胆紫、晶紫)是氯化四甲基氟玫瑰苯胺、氯化物甲基副玫

瑰苯胺、氯化六甲基辅玫瑰苯胺的混合物。最早以染料开发继而用于消毒防腐已历时百余年。在民间广泛用于皮肤、粘膜炎症和鹅口疮的局部治疗,亦有内服驱蛲虫的报道。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甲紫对大鼠、小鼠的致癌作用,在1—2年的长期毒性试验中,含0.06%甲紫的饲料可使受试鼠的死亡率上升1—2倍;肝细胞癌、甲状腺滤泡腺癌、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发生率上升呈剂量、时间相关性并有统计学差异;小鼠病检还发现泌尿生殖系统A型网状细胞肉瘤。实验结论认为甲紫是小鼠几种器官的致癌物。体外试验也报道甲紫对细菌、大鼠肝匀浆、中国田鼠细胞系有致突变作用,认为甲紫的促细胞分裂活性是可能的致癌原因。

甲紫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白色念珠菌,对革兰氏阴性菌尤其是分支杆菌缺乏抑菌作用。曾报道由于甲紫被龟分支杆菌污染,其溶液用于标示整形外科切口造成一起手术室感染事件,8例在同一手术室接受面颊部、胸部整形的患者,手术伤口发生龟分支杆菌感染,局部脓肿难以愈合。近20年,国外文献报道甲紫的刺激性、致敏性引起用药部位的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皮肤/粘膜坏死、组织溶解破坏14篇。国内也有使用2%龙胆紫漏管注射显色引起组织坏死或局部涂抹导致皮炎及溃疡5例。

以上提示甲紫可能对动物致癌、体外诱导细菌及细胞突变、局部应用对破损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建议甲紫在粘膜和破损皮肤、创面上使用应谨慎;用于外科、放射科皮肤标记时应注意药品本身消毒;在有多种外用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限制甲紫的使用;避免使

用甲紫作为食品着色剂。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的安全性问题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系由健康猪脑(或牛脑)经酶水解制得的无菌制剂,临床用于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伴有的记忆减退及注意力集中障碍的症状改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本品的不良反应病例76例,主要是寒战、高热、皮疹和过敏性休克样反应。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者,67岁,因脑梗塞于1998年2月25日将10m1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加入0.9%氯化纳注射液250m1中,静脉缓慢输注。输液过程中出现寒战,经处理寒战消失。2小时后又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且血压下降至75/50mmHg,呼吸急促,30分钟后体温升高至39.9℃。经多巴胺静脉点滴,地塞米松、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后,病人病情渐趋稳定。

有关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不良反应资料表明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建议生产厂家提高药品的质量;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临床用药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噻氯匹啶(片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噻氯匹啶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应用于临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关于使用噻氯匹啶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有白细胞下降1例,血小板下降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肝损害2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男性患者,55岁,因患冠心病于1998年5月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术后给予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每天100mg,噻氯匹啶每日两次,每次250mg。连续服药40余天后出现畏寒、发热、伴头昏、乏力、全身肌肉酸痛,于1998年6月14日急诊入院。入院时血常规显示全血细胞减少(WBC 0.6X109/L,RBC 2.97×1012/L,PLT 44×109/L); 骨髓穿刺报告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检查显示转氨酶异常升高,血清

白蛋白异常降低;血液培养报告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护肝、刺激白细胞生长等措施,但病情继续恶化,住院20余天后因全身重度感染而死亡。

鉴于噻氯匹啶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不良反应,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避免扩大适应症,对不适于使用阿斯匹林的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应注意血液学监测,以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氯氮平(片剂)与粒细胞减少症

氯氮平为常用抗精神病药,疗效确切而应用于临床。氯氮平的不良反应比较多,以抗胆碱能症状为主,表现为流涎、心动过速等;易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有关氯氮平的数据中,氯氮平引起粒细胞减少24例,死亡9例。典型病例如下:

一女性患者,22岁,因偏执型精神分裂1995年5月7日开始使用氟哌啶醇、氟丙嗪治疗,疗效不显著,6月14日改用氯氮平,首次给予每日50mg,逐渐加至每日400mg。治疗69天患者病情明显好转,8月22日出院。8月23日患者出现发热,在外院检查,血常规WBC3.9×109/L N4%L96%。8月31日病人返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常规WBCl.7×109/L N4%L96%。考虑氯氮平所致粒细胞缺乏症,停用氯氮平,进行积极治疗。10月12日病人血象恢复正常。

现有资料提示氯氮平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且死亡率较高,故建议医务人员在使用氯氮平治疗的前三个月注意每周检查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下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7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7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56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56期) 警惕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2期)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2期) 关注中西药复方制剂维C银翘片的安全性问题 2010年09月19日 发布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9期)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9期)警惕注射用头孢硫脒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及儿童用药风险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建立的一......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7期)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7期) 莪术油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警惕抑肽酶注射剂的过敏反应 2004年12月17日 发布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0期)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0期) 警惕克林霉素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关注藻酸双酯钠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5期)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5期 国外信息版)(2008年7月)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建立的一项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4期)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4期) 警惕头孢曲松钠的严重过敏反应、头孢曲松钠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8期)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8期) 警惕头孢拉定导致血尿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建立的一项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